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11 15:00:03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香山枫叶”为你整理了这篇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按照区委统一安排部署,我于6月5日—7日带领全区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赴河南省林州市学习红旗渠精神,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观看了话剧《红旗渠》,听取了专题讲座《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等,我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感动,在思想上获得很大收获。

上世纪60年代,老一辈林县人在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带领下,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气魄,十万民众上太行,奋斗十年,完全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蜿蜒1500公里的红旗渠,引来漳河水,彻底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修渠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学习参观中,我的心灵接受了红旗渠精神的洗礼,也从中体会到林县县委领导班子值得学习的方面。

一是心中有民、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老百姓为什么能凝聚在共产党周围,就是共产党为老百姓着想。杨贵书记和班子抓住了缺水根本问题和群众引水实现祖辈梦想的愿望,所以一呼百应。

二是自力更生、勇于担当的务实精神。这样前无古人的一项巨大工程,凭一县之力,县委硬是把这副千钧重担挑起来,这需要特别大的眼光、勇气和意志。如果林县把希望放在别人支援、上级帮助上,十有八九是不会成功反而会得到很多白眼。当时整个国家都处在困难时期,得到各方面帮助并不多。但是林县人自己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在县委的坚强带领下,自力更生,团结战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建成被称为中国奇迹的红旗渠。

三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杨贵书记带领县委一班人长期走村驻户,踏遍群山沟壑,向群众学习经验和寻找办法,制定可行方案。这是毛泽东时代最倡导的干部作风,集体办事讲究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工作作风很深入,密切联系群众等好习惯对做好领导工作确实是至关重要的。

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坚强作风。群众是讲实际的,不仅看干部怎么说,更看干部怎么做。红旗渠工程动工伊始,杨贵书记和李贵县长带头上工地、战太行,极大鼓舞了群众的建设热情,以致于当地流行这么一句话:两贵前头走,群众有劲头。杨贵书记不仅要求干部上工地,还规定干部要“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有个数据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民工每天补给粮食1.8斤,干部每天补给粮食只有1.2斤。他们和群众吃一样的饭而伙食量比群众少、任务量比群众大。细致的账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明细可查,没有发生任何腐败浪费现象。这样的作为让人无比钦佩。

通过到林州实地学习红旗渠精神,我觉得,在新时代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做不忘初心使命的“奋斗者”。红旗渠的修建历时10年,其间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也曾出现过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以杨贵为班长的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矢志不渝,苦干实干加巧干,最终修成了红旗渠。是什么在支撑他们呢?无疑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因为林县县委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们能够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所以说,坚定理想信念正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根本前提和所表现出的最光辉内涵。作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种一致必须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2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深入研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行了回顾思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焕发时代风采,彰显时代价值。下面结合我本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交流一下红旗渠精神。

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各种困难挑战不断涌现,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就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奋发有为,迎难而上,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夺取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胜利。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面临的吃水和灌溉问题。全县党员干部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共产党员冲锋陷阵,不惜牺牲生命。

当年林县人有三分之二相继参加了修渠,党把30多万群众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维护群众利益,坚持人民至上是修建红旗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要紧紧依靠人民。

当前,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应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破解发展难题,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收官战。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实际上是林县人民追梦、圆梦、续梦的一部交响曲。红旗渠修建时间长达十余年,工程量浩大、施工环境恶劣,面临着缺钱、缺粮、缺水、缺技术等重重困难,但林县人民最终绝壁穿石、创造奇迹,靠的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靠的就是那份忠诚和担当。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3

2018年5月我参加了第二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培训班,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参加了培训。这次培训用三个半天的时间由党校聘请的专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以及河南建设经济强省“三区一群”战略,三个半天的时间现场教学,包括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扁担精神展览室,“四有”干部谷文昌故居、观摩扶贫示范点庙荒村等,观看了话剧《红旗渠》和有关影像,聆听了省纪委驻厅纪检组“学习贯彻精神推动国土系统管党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报告,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了分组学习讨论等。这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内容充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我感到很有收获。

一、学习精神的情况与认识

后,通过阅读报告文件材料、网上观看有关解读视频等,对报告字面意义有了理解,但由于该报告是我党的纲领性文献,内容博大精深,对其深刻含义的准确理解,一是需要专家学者的解读指导,二是需要时间,在实践中结合工作实际逐步领悟。这次培训中通过专家的解读讲授,增进了我对精神的理解。

1.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报告全面总结了五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包括代表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新“四大发明”等一切高科技成果,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干到底”的优越性,得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结论。历史性成就表述得很明白,比较易于理解,历史性变革则蕴含其中。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经济发展理念,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变化,文化领域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的回归等,都是我国经济、文化、党的领导地位方面前进航向的校正。“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难题包括反腐败的巨大成效,建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南海岛礁建设,军队改革等,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广泛评价——“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2.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进入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既有近年来巨大历史成就的支撑,又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为依据,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谈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从近代史谈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悲惨的世界,中国人民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40年,我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仍在进行之中,我们没有理由忘了过去,没有理由忘了初心,没有理由迷失方向,我们仍要永葆初心使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4.“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斗争是动力,伟大工程是要求,伟大事业是路径,伟大梦想是使命。伟大斗争和伟大工程围绕着伟大事业,共同聚集、服务于伟大梦想的这一党的初心和使命。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其内涵是8个明确,从理论层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8个方向的总目标,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指南是14个坚持,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在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后所取得的重大原创性理论创新和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一个是目标导向,一个是问题导向。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表现在三个途径,一是制度安排,即人民代表制度。二是战略安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人事安排,通过组织制度人事安排把战略落到实处。

7.十四条方略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第一,首先是加强党的领导,然后从人民中心地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安全、军队、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国际外交等,最后是加强党的建设,以党领导始以党建终。第二,从改革发展稳定的角度,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国内国际来阐明。第三是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角度,第四是四个伟大的角度进行阐释。

8.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两不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一个是根本目的,一个是实现途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党建总要求中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是政治建党的体现。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明确党的建设的主线、“5+2”总体布局和党建五句话总目标。

二、学习红旗渠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林县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为了改变千百年来水贵如油的严重缺水状况,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誓言,并通过全县人民连续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一世界奇迹。这一伟大壮举,不仅从客观上极大改变了林县河山的面貌,也从主观上深刻影响了林县人民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也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1.党的领导。林县县委一班人以为民造福的初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利,抓住林县严重缺水这一主要矛盾,制订了修渠计划,合民心、顺民意,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勇气和远见卓识。

2.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了林县上至领导班子下至修渠民工的基本心态。接到任务后不讲条件、不讲客观,不等不靠,一切自己动手努力解决,如烧石灰,制炸药,制水泥……工作顺利的局面是少数情况,有困难是常态,工作就是克服困难,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没有困难还要共产党人做什么!

3.实事求是。初期制订的计划是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开始后发现战线过长问题多,意识到计划脱离现实时,下决心及时改变、调整策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可行办法。

4.讲求科学,不墨守成规,在各个环节上创新工作,如打竖井将渠道分割成多个工作面,改串行为并行;大胆修建书本上没有见过结构式样的曙光渡槽等。

5.目标坚定,矢志不渝。在遇到各种政治风浪和波折时,抱着“早一天修成早一天通水,早一天造福林县人民”的朴素想法,信心坚定,敢于担当,保证修渠的不间断进行,真正体现了林县县委领导心系百姓、无私无畏的的革命气概。 

这些精神价值,这种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的品牌基础,是林县人民在经济发展新时代,克服一切困难、勇闯发展新路的心理支撑,也是我们工作中必须学习、长期坚持的。这种精神必将历久弥新,永远传扬。

三、结合本职工作的体会和思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工作提供了方方面面的指导,是我们的行动指南。现结合党务和实际工作有如下思考。

1.必须要深刻认识加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加强党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这一思想认识不提高,就不可能做好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了,也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真真正正抓起来干起来。我们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更要从自身做起、克服困难,带动大家。其意义在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2.准确认识、认真对待正确处理业务和党建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处理极大影响着党建的效果。业务和党建长远来说是一致的,各项业务工作也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但短期来说存在一定矛盾和冲突,当然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真正用一些时间、花一些精力,把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各项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要认真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认真开展“三会一课”,认真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扎实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4.关于发展。邓小平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前少,或许更多、更复杂。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我国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势如此,我们院也必然如此,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厅局合作和其他优势先进单位的合作,尽快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增加科技含量,响应报告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号召,在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上走在前列。要利用好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切实加强人员和资金支持,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潮流。

5.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需要有了更高期盼和要求。我们要呼应这种合理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包括外业员工的居住和生活设施;在人员管理等工作中,要摒弃旧思维、老习惯、潜规则,保障单位、员工和社会多方面利益特别是职工的一些必要休假待遇;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大投入,提高保障,保证安全生产,确保不出安全事故,把发展成果让全院职工共享,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4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通过今天的“传承红旗渠精神,不负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中重温入党誓词、给党员过“政治生日”、忆苦思甜徒步采莲等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的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好的履职尽责许党报国。3位过政治生日同志的发言,让我也回想起自己的入党历程,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都要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尽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在大学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师兄师姐们也一直在鼓励我入党,只是很可惜在大学时及工作后没能实现。2017年有幸成为渭田镇人民政府的一份子,主要负责扶贫工作,在工作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不足,优秀的党员前辈们的给了我很多的触动,坚定了向这些党员前辈们学习与靠近的决心,于是在入职后不久我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工作以来,我们学习很多有秀党员的感人事迹,像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廖俊波、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扶贫干部黄文秀,鞭笞着我保持着“担当敢为、勇争一流”的工作激情。今年终于成为了预备党员,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优秀党员。

今天开展的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回想起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和奋斗决心。向党宣誓,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应该坚贞不屈,始终不渝地予以恪守,特别是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尽自己最大力量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刚入职渭田镇的公务员,今天有幸参加了渭田镇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我一定要向党组织靠拢,虽然才刚刚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但我今后时刻以党员的身份要求严格自己。才能更好保持自己服务于人民的初心。方能砥砺奋进、行稳致远,将奋斗书写在人生长卷中,书写在政治生命里,为渭田的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继续奋斗!

2019年8月27日在县委组织部的带领下,在潘墩村广场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让我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一次重温入党誓词,唱国歌。回忆自己的入党过程,时刻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并以优秀老党员为镜子,找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更好的激励和鞭策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在不断的升华觉悟在不断的提高。感谢党组织的栽培!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5

红旗渠精神更是一种团结精神,红旗渠的建成,凝聚了几代人的热血,凝聚了几代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更多人团结一心的付出才能创造出奇迹。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红旗渠精神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精神心得1

通过学习红旗渠将神使我体会到: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必将在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改革开放的30多年,让我们沐浴春风,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幸福生活。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部分党员,尤其是部分党的领导干部,不愿再做艰苦的工作,不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了,甚至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现象。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现象,党的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甚至会遭受挫折。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不断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与目前进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人员,都应当把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成事之基、立身之魂。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党就有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就能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干事创业,就能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当前,面对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更需要积极倡导、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红旗渠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充分发掘和运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红旗渠精神不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论是坚韧的愚公,还是填海的精卫,不论是石大沟的郭变花,还是把最美的笑留在桃花洞的原海生,他们最美的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在未来,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他们的力量,为祖国的明天开启新的篇章

红旗渠精神心得2

20世纪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最难熬的困难时期,受太行山天然屏障所困的林县人不甘命运安排,难而不惧,自力更生,靠双手和双肩,靠锤头和钢钎,硬是在太行山悬岩峭壁上凿出了让世界震惊的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修红旗渠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样雄浑,厚实和坚韧。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脾气,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我作为一名林州教育战线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弘扬和学习红旗渠精神呢?红旗渠精神是什么?是团结协作,是艰苦奋斗,是自力更生,是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这种精神去激励自己,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用自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我生林州,长在林州,我亲眼目睹了林州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巨大成就,我真正能理解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含义。我虽没有经历过修渠,但从小时起就时常能听到有关修渠的故事,比如怎么打洞,怎么打天井,怎样背沙轻巧一些,其中有一个大爷讲到为了赶进度不落后,打洞时炮响以后,用人快跑的方式把洞里的烟带出来。过去自己只是单纯的听故事,今天再回想这些故事,我真为当时那些修渠人而感动。

进入新世纪,太行富了,太行美了,但林州人民没有迷失,没有困惑,而是在一座座新的无形大山和屏障面前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这是新时代林州人民的脾气,比太行山还倔,还犟,这也是新时代林州人民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内涵。

结合红旗渠精神,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在我市正在进行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大会战中,自觉对照差距,为林州的教育事业再添光彩。如今教育系统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学生”,“给孩子们放手”“我的课堂我做主”,已成为师生的`座右铭,我要再转变观念,积极向课改标兵学习,积极的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力争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打开报纸,新华社长篇报道“守望红旗渠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文,写出了我们红旗渠人的骨气,写出了我们林州人践行红旗渠精神的决心。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杨贵、任羊成、许存山、张福根、郭变花、李广元、桑中生、万福生等,他们只是百万林州人民的代表,林州人民在山多土薄,交通闭塞的太行大山中,凭着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大力改革,积极发展,现在已经跃居全省前八强,我想,这就是我们林州人的倔犟吧。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有形的物质财富,还在于拥有多少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使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精神立市”是林州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发展战略,弘扬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给红旗渠精神赋予更多更典型的新时代内涵是每一个林州人的义务,热爱林州,建设林州,让林州红旗渠精神如万泉湖里的水一样永不断流。我是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林州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多么希望我的家乡能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太生这样的高端人才,涌现出更多像李广元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更多像张福根这样的好干部,涌现出更多像王生英这样的好老师,涌现出更多像万福生这样的大慈善家。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勤劳朴实的林州人民,让我们团结起来,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而努力奋斗!

红旗渠精神心得3

10月30日至11月3日,我参加了自治区机构编制系统2017年党性教育培训班,专程赴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短短几天时间,通过现场实景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片播放、与当年劳模交流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我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这种精神永不过时,值得在新时期学习践行,也值得各个地方学习借鉴。

这次学员们首先进行了体验式教学,走红飘带,水长城;实地参观了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仰望峻峭陡立的悬崖,看到水渠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穿腰而过,观摩“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等重现的场景;零距离与红旗渠亲密接触,亲身感受和体验了那流淌在半山腰中、悬挂在绝壁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间天河”的红旗渠;我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苦战10年,用苦和累、智与慧、;血和汗,用铁锤、钢钎,硬生生地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全长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回想他们当年工程建设的艰苦卓绝,使我深刻感受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真谛;体会到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无私无畏、身先士卒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群众关心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是第一任务。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红旗渠 红色歌谣 文化内涵 时代价值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原林县)境内,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历史上长期严重干旱缺水。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林县人民对水有特殊的期盼,“引漳入林”是他们多年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决定将漳河水引入林县。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始修建,至1969年7月竣工,历时近10年。在那些艰难的岁月,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付出巨大的牺牲,成功地引来漳河水,创造了灿烂的红旗渠红色文化。红旗渠红色文化歌谣是党领导河南林县人民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编创和流传起来的,不仅是难得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珍贵的党史资料。

一、红旗渠红色歌谣的形成特质

在林县,小曲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边陲,太行山东麓,是沟通晋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林县境内重山环抱,交通闭塞,仅有的几条通往山外的坎坷小路,崎岖难走。由于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千百年来,人们依凭神奇的太行山,男耕女织,养成了节衣缩食、好勇刚强、淳朴敦厚、不作巧诈的朴实民风。林县人民思想感情丰富细腻,含蓄不外露,不习惯在大庭广众前歌唱。但平时生活中,他们却爱哼小曲,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小曲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有时边走边自编自唱,别人听了加以补充修改,成为一个完整的歌谣。封闭的山区生活,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良好的社会风俗使林县人养成哼小曲的习惯,也为红旗渠红色歌谣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林县歌谣由小曲演变而来,大都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关于月亮的歌谣、走亲戚的歌谣、教育启发孩子的歌谣、植树歌谣、儿童歌谣等。林县人民勤劳节俭,善于把劳动经验编成歌谣,在劳动时互相传唱。林县人长年累月同石头打交道,对抬石头编了顺口溜。修水渠、挖水库、盖房子时,常数人抬着一个石夯打基。为了步调整齐,抬夯人编成夯歌,指挥打夯。这些劳动号子和顺口溜后来被运用到红旗渠建设中,指挥着劳动步调,指导着干活不熟练的年轻人,加快了整个的工程进度。1949年以前,林县多灾多难、民不聊生,人们常常用歌谣来形容自己的生活。1950年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定,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出现了新的习俗,编出了新的歌谣。这些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谣为红旗渠红色歌谣的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20世纪60年代,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广大林县人民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红色歌谣。红旗渠红色歌谣与其他歌谣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传唱范围更广,受众人数更多。这些歌谣促使了农民群众从封建保守思想和小农意识向集体主义思想的跨越,激发了红旗渠工地上十万大军同心同德、团结奋战的勇气,记录了林县人民团结协作、积极投身建设事业的历程,也表现了干部与群众共同劳动、亲如兄弟的情感。红旗渠红色歌谣是红色理念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不仅具有思想上的先进性、广泛的群众性、鼓舞人心的革命性,还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性。

二、红旗渠红色歌谣的文化内涵

(一)敢想敢干的思想激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红旗渠红色歌谣以质朴的情感和简单的语言,反映了广大群众为改变缺水状况而不断与自然抗争的革命精神。历史上,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灾害频发的贫困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老百姓虽然起早贪黑终日苦干但仍然无法满足温饱。新中国成立前的一首民谣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林县人民的悲惨生活:“住在山里不提气,种着丝丝龙王地。弯腰弓背干一年,临底逃荒到山西。饿死爹,饿死娘,卖了妻子和儿郎,丢下自己去讨饭,终究填到狗肚肠。”[1]P8-9长期以来,山区极度缺水是林县人民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但更让老百姓无奈的是“守着河水种旱地”的困境。“淅河水弯又弯,两岸人民真苦寒,守着河水种旱地,吃水得到河底担,一见大雨山洪起,人畜财产难得安”[2]P134。为了生存下去,党带领林县人民与大自然进行了顽强的抗争,而长期饱受缺水之苦的农民们也突破了封建保守思想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敢想敢干,积极响应修渠号召。

1955年,中共林县任村区委动员木家庄、卢家拐、盘阳、赵所等村,修了一条长17.7公里的天桥渠,能浇漳河南岸一部分耕地,当地群众欢呼:“想天桥(渠),盼漳河,让咱林县人民解解渴。昼夜不停拼命干,漳河水过不了露水河,只要引来漳河水,谢天谢地把头磕。”[3]P463“解解渴”“谢天谢地把头磕”充分表达了林县人民对水源的急切期盼和引漳河水入林的长久心愿,而“昼夜不停拼命干”则反映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拼劲。红旗渠建设时期,也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财力非常紧张,在林县县委的带动下,林县人民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凭着简单的劳动工具和勤劳的双手,不等不靠,克勤克俭,历经十年终于建成红旗渠。“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咱们双手造。”[2]P69红旗渠工程总投资(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6865.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三级自筹和农民劳动积累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3]P3。可以说,正是林县人民敢想敢干的思想,推动了红旗渠的开工建设,正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最终建成了这条奇迹般的“人工天河”。

(二)团结协作的方法助力无私奉献的实践精神。红旗渠红色歌谣的创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劳动场面,其中施工工地上的劳动号子最能体现人们的劳动干劲。红旗渠施工工地上的《抬夯歌》这样唱道:“抬老夯众人心要齐哟!三心二意可不中哟!哥弟们拧成一股绳哟!万众一心渠就成哟!”[3]P553“万众一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红旗渠建设者们正是具有了这样团结协作、众人一心的精神,才以最快的工程进度引来人民的幸福水。

在国家困难、技术条件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修建红旗渠,同样体现了建设者们舍身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a鹉崖,鬼门关,上面接青天,下面是深潭。猴子不敢上,禽鸟不敢攀”[2]P49。正是在这样极度危险的环境下,红旗渠英雄任羊成在a鹉崖绝壁上把自己挂起来进行排险作业,“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2]P49,以舍身忘我的精神推进着红旗渠工程的进度。“石子山,鬼门关,腰系白云峰触天。大风呼呼绕山转,飞沙走石往下翻。猴子不敢上,飞鸟不敢沾”[4]P155。民工们腰系绳索,从山峰盘道而下,轮班打钎苦战10个昼夜,最终征服总干渠险要之地石子山。这样的故事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每天都在上演。老虎崖下的山缝是当年很多民工栖身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当年在这里的高度危险又高度艰辛的劳作和生活,称这里为“神工铺”[2]P43-44。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饮食居住条件挑战着修渠者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而他们“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人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2]P44的豪迈气概,则在山头上崖石间留下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史诗。

(三)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气”,最终做出“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策,决定带领全县人民动工修建红旗渠[5]。《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是当年县委书记杨贵代表林县县委作的旨在明确全县水利建设任务与要求的报告,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曲《定叫山河换新装》生动地表达了当时林县县委领导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的决心与豪情壮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们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3]P554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重要水源和生命保障,被广大群众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的建成,离不开林县人民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离不开技术人员与群众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也离不开林县县委领导的求真务实和为民作风。“红旗渠,宽又长,弯弯曲曲绕太行,如今吃水多方便,感谢救星共产党。”[1]P65这首歌谣不仅反映出红旗渠工程之宏伟、修建之艰难,更表达了百姓通水时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干部的感激之情。可以说,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推动了干群关系的和谐和领导决策的科学有效,这是红旗渠工程顺利竣工的重要保障。

(四)开拓创新的意识塑造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县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使这个山区贫困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拓了“美太行”的发展新篇章[1]P84-85。

《扬鞭催马送公粮》由林县四中业余文艺宣传队作词作曲:“渠畔建起水电站,穷山沟变成鱼米乡,旱山区换新装哎,山区换新装。”[3]P558表现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林县人民不惧艰险,始终保持勇敢、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通水后人们对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生活的无比自豪感。“胸怀愚公移山志,誓叫山河换新装”;“喝令漳河绕山行,山区变成鱼米乡”[3]P556-557。这首《红旗渠凯歌震天响》充分展示了林县人民改天换地,大力兴修红旗渠水利工程的动人场面和投入新生活的精神风貌。《推车歌》则高度评价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推出来盘山一条红呀么红旗渠”,“推出来大军十万出呀么出太行”,“推出来蓝图一张奔呀么奔小康”[3]P563。可以说,踏实工作、任劳任怨、开拓进取的品格已经成为今日林州人的品牌。具有民族风的《红旗渠精神代代传》这样唱道:“自强不息砺胆志,开拓创新再发展。团结实干高效益,无私奉献谱新篇。征程谱就三部曲,红旗渠畔艳阳天。”[3]P560歌唱林州人民当年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凿渠,改变面貌,发展经济,如今继续开拓创新、团结实干,实现经济建设的大飞跃,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1]P94红旗渠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不断升华,成为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红旗渠红色歌谣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红色歌谣的创作来源于真实的劳动场面、生活情景,是记录当时林县人民工作和生活状态的真实文本,以质朴的情感和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广大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红旗渠的真实状况,是难得的红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存史价值、政治价值、德育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学价值。

红旗渠红色歌谣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宣传的有力武器,是广大群众表达政治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林县人民社会主义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主要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对红旗渠建设,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社会政治形势的基本认识、态度和思想厚望。如今,红旗渠红色歌谣成了记录红旗渠建设和林县人民生活的文本档案,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教育的丰富载体,又是相关题材艺术创作及创新党课教育形式的重要素材。它潜移默化地教育、陶冶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升华着人们的精神境界,启人心智,催人奋进。几十年来,红旗渠红色歌谣同红旗渠精神一样,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已经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并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继续作为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红旗渠红色歌谣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创新、丰富红旗渠红色歌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充分发挥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安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红旗渠精神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梁东方.山腰上的记忆――红旗渠访问笔记[M].河南:大象出版社,2010.

[3]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7

摘要: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民族时代的旗帜。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 文化底蕴 与时俱进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产生于艰苦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民族时代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考古文化,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岳飞为代表的中原名人文化,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发端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传承着中原儿女的优良文化传统。

二、千百年来林县人民与干旱斗争的历程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

林县自古缺水,据史书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其间514个春秋,林县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悬釜待炊,人相食。千百年来,林县民众为了一命的水,与大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带领林县民众历时3年,投工10万个,修成了太平渠。一时间,林县老百姓奔走相告,喜极而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时任林县知县的谢思聪体恤百姓缺水之苦,带领民众修建了长9公里、宽0.4米的谢公渠。自此以后,林县民众自发地建设了一处处小型水利工程。明代还有黄华渠、永惠渠,清代有桃园南渠、灌田渠、郭家园渠等,革命战争年代有新民渠、爱民渠、抗日渠等。但这些靠引山泉水的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林县人民与干旱斗争的伟大实践,锻造了他们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造就了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品质。

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林县人民培养造就的革命精神是红旗渠精神形成前的酝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那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光荣革命传统在酝酿着红旗渠精神。林县是民主革命时期连接平汉路东的交通要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有太行第四游击支队、八路军129师、八路军115师344旅等6支武装进驻林县,创建革命根据地。1938年2月至1940年2月,八路军驻林县各部队通过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成立林县中心县委,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县根据地经历了创建、巩固、发展的阶段,成为解放豫北的可靠后方。林县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和在这里工作的党政军干部鱼水相依,开辟了北路、中路、南路地下交通线,护送和保护了刘少奇、邓小平、等一大批干部。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林县人民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筹集物资,支援前线。林县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战争结束,林县人民参加八路军或人民达27460人,曾多次出现母送子、妻送夫、父子相伴参军的情形。

四、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与具体实践,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客观现实基础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苦战9年,终于在1969年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据统计,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建成总干渠长70.6公里,灌区渠道总长4013.6公里,中小型水库和塘堰396座,库容6000余立方米,形成引、蓄、提、灌、排、电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把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

1960年红旗渠工程建设之初,正值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林县人民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立足本地条件,依靠群众的力量,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一切本着克勤克俭的原则,力争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据统计,在红旗渠修建总投资中,国家投资占18.68%,其余81.32%的投资全部是县、公社、生产大队三级自筹和群众劳务积累。

五、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

几十年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红旗渠精神的与时俱进,谱写了辉煌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使林州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小县,发展成为现在的初步繁荣富裕的新林州。

20世纪60年代,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又连年遭受大旱。在这样的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筑就了红旗渠这样一个真实的人间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在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共林县县委领导下,林县人民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和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相结合,自力更生,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谱写了发展外出建筑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新篇章,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实现了农业工业化;进入21世纪,中共林州市委通过调查研究,把红旗渠红色旅游和太行山峡谷的秀美风光结合起来,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丰富与发展是林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在建设、改革时期的时代体现与生动展示。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M].三联书店,1995.

[2]刘乃和.中原文化与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叶春涛.红旗渠精神与中原崛起[J].学习论坛,2006(5):59.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8

在建党97周年之际,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于7月中旬奔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如今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他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结合本职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红旗渠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十年艰辛最终修筑成功,团队精神是基础。要想把事情干好,没有清晰的思路、团结的集体不行。红旗渠是当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一群有梦想、有信仰的人共同建设完成的。这个团队很好,这是成功的基础。做任何事情,必须具有团队精神。保险理赔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公司客服部的员工是核心团队,公估公司和公司的代查勘人员也是团队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大的团队,只有团队各方面人员团结协作、同心协力,才能把分公司的客户服务工作做好。

二、红旗渠的建设体现着创新精神。红旗渠引的是山西漳河之水,把山西的水引到河南的想法,首先就是思路的创新。在整个修渠过程中,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也不断的涌现出各种创新的举措。所以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创新。目前我们公司处在发展初期,理赔服务基本上依靠代查勘,很多其他大公司的管理办法在这个阶段无法照搬使用,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出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三、红旗渠在建设过程中分工明晰、职责明确、人尽其才,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核心就是“明确分工和提高效率”。一个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分工明确,我们公司也需要这样。每个岗位、每个小组、每个科室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岗位职责。分工明确了,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效率就提高了,科学管理就收到了实效。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9

   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10月16日至10月20日,我参加了鸡冠区委组织的2018年党性教育培训班,赴林州学习红旗渠精神。通过现场实景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片播放等形式,使我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真谛;体会到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无私无畏、身先士卒地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关心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是第一任务。红旗渠的建成,是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一班人,真正代表了群众利益,顺民心、合民情,干群同心,因而大业必成、功在当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应当成为新时代党员真正走群众路线的执政原则,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执政责任。

   为期三天的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学习、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没有终点,关键是把红旗渠精神落实在行动上,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并把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灌输给身边每一名党员,同事,家人。以“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鸡冠区未来美好篇章。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要把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同向的讲话学习结合起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改变工作作风,为群众排忧解难。读一读红旗渠的故事,想一想我们今天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鸡冠区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一朝闻道余恨晚,为有红旗立精贞”。几天的参观考察,首先深切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四个词有个统一的味道——“朴素、自强、协力、奉献”。再有就是对红旗渠切身的震撼,这震撼来自这太行山1500公里,只靠双手和肩挑斧凿出的,看似普通的河道。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一锤一凿,真真切切用血汗滴就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经济社会,物力丰达,不再是60年代的艰苦环境,老一辈的革命精神还要不要,还有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答案是肯定的。创业也好,做人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红旗渠这样的朴素自强精神。尤其是我们做教育的,没有自强精神何以育人,没有奉献之念何以护育民族未来的重托。中华民族不缺精神粮食,无论是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还是新中国的革命传统精神,都是我们大中华的人文瑰宝。要传承,要力行。

   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想无论哪行哪业,要想有为于这个时代的感召,都一定离不开红旗渠这样的自强精神和为民族复兴奉献的热忱、执着。

   成人之体,当修圣道,成业之体,当考圣地。红旗渠真的没有白来,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感受民族真正的力量,不断充实自己矫正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有所作为。

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我,为培新小学的发展能做什么?能留下什么?为鸡冠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锦上添花,我又该如何努力?”这,是我此次红色精神教育学习时不断自我反思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要向红旗渠建造者杨贵、李茂德、李改云学习,学习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那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那一心朴实、勇于革新、攻坚克难的工作态度,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向吴祖太、任羊成、铁姑娘学习,学习那率先垂范、埋头苦干、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本色。

   同时,我更要向林州无数为造福子孙后代,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的人民学习,学习那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为追求美好生活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他们用长满老茧的双手,不屈的脊梁,流血的生命建造了伟大的生命之渠---红旗渠。他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印刻了华夏儿女坚强不屈的气概,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启迪和希望。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如今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久久地萦绕在我耳边,而那巍巍太行山,铮铮红旗渠的精神更深深、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感谢组织、感谢区委让我有幸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红旗渠精神党性教育第四期培训班成员,这将是我终身难忘的学习历程!

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郑板桥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官职大小,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为政者的情感。古人尚且如此,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要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温理论经典,汲取精神营养,从而实现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回溯我党的光辉历程,群众路线犹如一条精神主线贯穿始终。前段时间,我关分2批组织关员赴安阳红旗渠参观学习,*州儿女一钎一锤干革命的质朴,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厚意,悬崖峭壁边不计个人得失、冒着生命危险凿山引渠的无私奉献令人动容,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正是有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才有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心心相印,创造了人工“天河”的奇迹,有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

   机场海关作为关区设在空港口岸的一线窗口,直接面对进出口企业和进出境旅客,始终处于为民服务的最前沿,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各界对海关工作的评判。随着河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新的历史机遇为我关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新任务。如何答好“为民服务的考卷”不仅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更要以身示范,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大干一场,创造出经得起时代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一要干部走在前。“打铁还需自身硬”,尤其是基层海关的领导干部,要带好队伍、干好工作,没有过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指导工作就会乏力。要走在作风建设的前列,首先要带头加强学习,变“一时学”为“终身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坚持学在前、用在前,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示范;其次要带头践行服务承诺,在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方面做表率,在落实简政放权,优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方面下功夫,在支持机场不断开拓新航线、新业务方面求实效,在为郑州机场物流规划出谋献策方面出真招,让服务意识武装每位关员的头脑,让服务承诺化为扎扎实实的成效;同时,领导干部要带头严于律己。一方面要时刻保持“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意识和如履薄冰的责任意识,严于律己、一身正气,以良好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在解决问题上树标杆,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引导基层关员。

   二要真诚听意见。只有认真听取意见、开门纳谏,才能够找到自身工作的不足和短板,整改才有着力点;听取意见到位了,才能端正态度,提高才有支撑点。只有让群众看到我们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才能真听意见、听真意见。为进一步畅通交流渠道,广开言路,我们走访了地方政府、机场集团,并多次组织群众座谈会、关企交流会,真诚的征求地方政府、进出口企业、航空公司和基层关员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伊始,很多企业都围绕着机场海关加班加点和优质服务说起,为了找到问题、找准问题,我们要求企业不讲夸赞的话,不讲锦上添花的话,多讲讲机场海关在执法行为、作风纪律、窗口服务方面还有什么不足,讲讲企业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需要海关帮助解决。本着真诚纳谏、真诚服务的态度,与会企业一下打开了“话匣子”,通过座谈不仅解答了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国际快件等方面的疑惑,还建立了旅客物品遗失登记备案制度,沟通了电子舱单的落实情况、同时针对无纸化通关的进一步推广与报关企业达成了友好合作。我们真诚的感受到,只有摸到真意见,查摆和解决问题才会有的放矢,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服务不断进步,更上一个层次。

   三要服务出真招。“做好服务”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只有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干部群众“心连心”、“零距离”;只有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下真功、出实招,才能收获社会各界对海关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为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我们建立了机场海关微信群。清明节前夕,我听到了有关员在群上呼吁办理机场大巴乘车优惠卡的事情。现在物价上涨,工资水平又低,年轻关员往往面对着养家糊口的巨大压力,几十元的车票钱也是能省则省,想到这里,我立马与机场公司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帮助回家探亲的关员及时买到半价车票,并在节后第一时间落实了半价优惠卡事宜。事后,同志们纷纷在群上表示感谢。虽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却让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让大家明白了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话,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要带好机场海关这支年轻队伍,肩扛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10

这条蓝色飘带,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奇迹、中国第一渠的人造天河――红旗渠!它是20世纪60年代的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缺水境况而修建的一项与天斗、与地斗的英雄工程。

红旗渠工程建设虽然已经是4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今天再回顾这段艰难岁月,它给予我们的仍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多的则是前进的动力。

修渠引水――林县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中原大地纵卧着巨龙一般巍峨的太行山。处于太行山南端的林县(1994年改称林州),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由于缺水,林县人民长期以来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县全境共有98.5万亩耕地,但水浇地却只有1.24万亩,其他耕地全都是靠天种植。遇上大旱颗粒无收,遇上小旱就薄收,小麦种植面积很小,产量也很低,亩产仅有七八十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老百姓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于是,千方百计找水、肩挑背驮拉水也就成了林县人祖祖辈辈生命中最沉重的记忆。据《红旗渠志》记载:林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其中跑2.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181个村, 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94个村,跑5~10公里取水吃的有30个村,跑10~20公里取水吃的有两个村……一到干旱年头,到各个井旁等着担水的人们就排着长长的队伍,大家从天亮等到天黑,整整一天才能担上一担水。长年累月,用石头砌的井口都被麻绳磨出了一道一道的深沟。因为缺水,取水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打架斗殴甚至闹下人命的事情,与水有关的悲剧也时有发生。因为缺水,林县很多小伙子娶不上媳妇,成不了家。因为缺水,林县人民养成了惜水如金的传统习惯,特别是有些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手洗脸、洗衣服,很多人只有在过年过节、走亲戚时才象征性地洗一下。到了20世纪60年代,林县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辈子咱只洗三次脸,生下来洗一次,结婚时洗一次,死了再最后洗一次。

越是缺水,人们对水的渴望就越强烈,当地群众甚至把对水的渴望融入地名、人名之中,诸如张家井、李家池、洪河、龙送水等等。连给孩子起名都带上水字,如男孩子叫水旺、水生、兴水、来水,女孩子叫水英、水莲、水娥等等。张买江――这个开始参加修建红旗渠时才13岁的林州农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1960年红旗渠开挖时,张买江的父亲就上渠了,可没过几天,他就牺牲了。挑水的重担落在了张买江母亲的身上。有一次她到10公里外的池塘去“抢”水时被人挤入池塘。这位母亲挑着空桶回了家,一到家就把年仅13岁的儿子赶上了渠,并要求儿子:“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张买江就这样参加了修建红旗渠的战斗,奋战了整整九年。

林县的昨天就是一部血泪与苦难交织的历史。但林县人民是坚强的,林县人民也是伟大的,他们没有在苦难面前屈服,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打倒,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勇敢地挑战大自然,改变着生存环境。红旗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1954年杨贵任林县县委书记后,对林县缺水情况进行了多次调研,并一一察看了林县历史上的水利设施,发现合涧乡还保留着一条明代修建的谢公渠,即明代万历年间知县谢思聪动员老百姓从洪山寺修建的一条小型渠道。它虽然只有一尺宽,却能将泉水引出山外,解决了18个村庄群众的吃水问题。为了感谢这位知县,当地群众把这条渠称为“谢公渠”,并修建了“谢公祠”,还载入了林县历代县志。随后不久,杨贵给林县县委成员介绍了县志中关于这条渠的有关记载,大家都深受启发。林县县委成员大多数是林县人,都有缺水苦难的遭遇,所以大家对解决林县干旱缺水问题很快就形成了共识。在他们的带领下,林县人民想方设法兴修水利,打旱井,挖池塘,修渠道,引山泉,成功修建了英雄渠和南谷洞、要子街、弓上三座大水库等工程。1957年,任村区委还发动群众将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从南谷洞引水未修成的26公里渠道建成通水,并起名叫“抗日渠”。任村桑耳庄村党支部为解决本村缺水问题,领导群众,把山泉引进村里,安了6个水龙头,使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成为轰动林县的特大新闻,不少村的群众赶到那里看“稀罕”,说“共产党会牵着龙王的鼻子走!”不过,尽管林县人民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却收效甚微。尤其是从1958年底到1959年5月,林州又遇大旱,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枯竭,水渠变成了干渠。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当地的老百姓说:“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不给水;挖旱池,打旱井,天上不给水;修水渠,修水库,依然蓄不住水。但是,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啊!”

大旱,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也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到底怎样才能彻底解决水的问题呢?

经过再三思考,县委书记杨贵终于下定了决心,要“把天上水蓄起来,把地下水挖出来,把境外水引进来”。经过认真思考和集体讨论,杨贵决定组织三个调查组,分头到山西境内进行水源考察:县长李贵一行沿淅河赴山西陵川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一行沿淅河赴山西壶关县,杨贵和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一行沿浊漳河赴山西平顺县和潞城县。通过深入调查和深思熟虑,1959年10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召开县委全体扩大会议。会议由县委第一书记杨贵主持,对兴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进行专门研究。经过讨论,作出决定:北水南调――引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入林县!这就是“引漳入林”工程。

会后,林县县委派出了35名水利技术人员沿漳河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实地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引水点:一是平顺县石城侯壁断下,也就是现在的引水地点;二是耽车村;三是辛安附近,比现在引水的地方要高得多,如果从这里引水,渠道可以从南谷洞水库大坝上过来,还能建一个高水头大流量的发电站,并把南谷洞、弓上、要子街三大水库连接起来,引水搞调蓄。后又经过多次复测和讨论研究,1959年11月28日,林县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听取第三次测量汇报,经过比较分析,大家都同意从辛安引水,并决定按此方案进行设计。

与此同时,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林县从山西省境内“引漳入林”高度重视,春节刚过,也就是1960年2月3日他们就专门开会研究,并写信给河南省委予以答复,因为耽车村以下有赤壁断、侯壁断等几个大的跌水,要建水力发电站,同意林县从侯壁断下引水。

修渠引水、北水南调是一个多么大胆的尝试啊!它不仅是祖祖辈辈受尽缺水之苦的林县人的共同夙愿,也是千百年来林县人民渴望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不灭梦想!

巍巍太行山――红旗渠春秋的见证

让我们随着“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再来回顾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吧。

为了摆脱因缺水造成的生存困境,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困难时期,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耗费了整整10年的心血与精力,日日夜夜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险滩峡谷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凭借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渡槽152座,兴建水库48座、塘堰364座,修建各类设施12408座,总投工日3963.85万个,投资7154.7万元,建成了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人工天河红旗渠。大家也许不能从这些枯燥的数字中看出什么,但这些数字如果以从哈尔滨到广州长达5000余公里的高2米、宽3米的一座“万里长城”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将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震撼呢?这项被人们形容为“劈开太行山”的伟大工程,不仅是全体林县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巍巍太行山,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它既亲眼目睹了有关红旗渠漫长、痛苦而又悲壮的故事,也见证了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个惊天动地传奇般的感人故事,更被林县人民为改变生存困境而艰苦创业的英雄业绩所感动,为在修建人工天河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孕育出来的红旗渠精神的强大威力所震撼。

巍巍太行山,见证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英雄业绩。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时,全国正处于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国家根本不可能投入多少资金和技术人员,林县人民的生活也极端困难。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粮食蔬菜供应也很少,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但就是在这极其险恶的环境条件下,林州人民凭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集思广益的智慧完成了一项创世纪的伟大工程。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物料自己找,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参考资料,土专家们就亲自勘测、精心设计,没有技术指导就在干中学。粮食、蔬菜不够吃,民工们就上山采树叶、下河捞河草,吃的是糠菜团,喝的是野菜汤,营养缺乏,劳动强度大,许多人得了浮肿病。没有房子住,民工们就住山崖、石庵、石洞,打土窑、搭席棚。但为了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青年洞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凿的。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是引进漳河水的必经之路,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青年洞开凿时,缺粮少菜,大家忍着饥饿苦干,青年们把豪言壮语写在太行山石壁上:“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

青年洞于1960年2月10日动工,1961年7月15日竣工。在青年洞的修建中,32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凭借集体的智慧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速度从每日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17个月的艰苦卓绝的苦战,大家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终于从坚硬的岩石上凿通了一条高5米、宽6.2米、长616米的输水洞,完成了红旗渠建设的关键工程。为了纪念青年们的丰功伟绩,这条输水洞后来被正式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名。

拦河大坝也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垒起的。天寒地冻,河水冰凉,机械、材料一无所有,有的就是一副肩膀两只手。80个修渠民工顶着刺骨的寒风,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仅靠布满冻痕的双手,争分夺秒地锻出了3万块料石。人们把一块块料石投进水里,但很快就被大水冲走了。这时候,几百名林县硬汉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河水中,臂挽着臂,肩挨着肩,架起一道道人墙,硬是靠着血肉身躯抗拒着激流。当岸上的民工急步流星地抬石头、背沙袋,在人墙下用一块块巨石垒起70米长的拦河大坝时,河水里的硬汉们个个嘴唇被冻紫了,四肢也被冻僵了……

太行山不会忘记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会忘记这激浪截流的悲壮场面……

巍巍太行山,见证了林县人民“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大战鹦鹉崖,就是林县人民团结协作精神的缩影。鹦鹉崖位于林县和山西省平顺县交界处,地势险恶。山西当地有一民谣对此作了形象的描述:“鹦鹉崖是鬼门关,风卷白云上了天,猴子爬不上,禽鸟不敢攀。”崖壁上悬挂着一块块巨石,摇摇欲坠;溜山风从崖上猛扑下来,发出虎啸般的怒吼声;万丈崖下浊漳河水波浪翻滚,令人胆战心惊。由于鹦鹉崖工段地势险要,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经过仔细勘测,工程总指挥部决定组织15个公社的联合大会战,选调了5000多名热血青年组成攻坚大军。总指挥部的干部们上工地前都把手表放在家里,说这是唯一值钱的“遗产”,随时准备应付一切不测事件,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攻坚大军的青年们在大会战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互配合,仅凭借一根钢钎一把铁锤,打出了384个山窟窿,把鹦鹉崖和附近的鸡冠山、谷堆寺都打成了“马蜂窝”。

太行山悬崖永远留下了排险队长任羊成凌空除险的身影。这个被人们称为“到‘阎王殿’报了名”的人,在梨树崖、老虎嘴、鹦鹉崖、小鬼脸等千百米悬崖绝壁上,腰捆麻绳,像只山鹰飞来荡去,手握一杆铁撬,手起手落,排险除石。他头上是不时滚落的飞石,脚下是滔滔大河,随时还可能撞上山岩而粉身碎骨。在一次排险时,落石曾砸掉了他四颗门牙,在“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他忍住剧痛,用钳子拔掉门牙,继续坚持“扫石”6个小时,才从悬崖上下来。这次排险是56处最险要工程别险要的一处,胜利除险使大家信心倍增,工程进度大大加快。由于经常遇到险情,任羊成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起来就把铺盖捆起来,然后才去干活。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万一哪天从崖上掉下来,省得别人给我收拾东西。”这是一种何等无畏的精神!他的英雄事迹,曾经感动过许许多多的人。

红旗渠水永远记得总设计师吴祖太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当初红旗渠工地少得可怜的科班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他每天不知疲倦,顶烈日、冒严寒,三番五次爬崖攀壁进行勘测,终于设计出红旗渠的第一张设计图,连料理妻子的后事都没顾上。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他明知有危险,但为了民工安全施工,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同入洞查看,没想到洞顶坍塌,两个人光荣牺牲,当时吴祖太年仅27岁。

红旗渠工地永远拍下了副县长马有金任劳任怨的镜头。这个为大家舍小家的工程指挥员,从不叫苦喊累,长期吃住在工地,因工作忙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母亲病故,才请示县委回家送葬。他跪在母亲灵前失声痛哭,乞求母亲原谅:“娘,我不是你的好儿子,没有为娘尽孝。”

红旗渠畔永远传颂着女英雄李改云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当崖石就要坍塌下来的时候,李改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冲上前推开别人,自己却被砸断了一条腿。

群山之中永远留下了“土专家”路银急匆匆的脚步,他为红旗渠整整奋斗了30年,临终还嘱咐儿子把他埋在红旗渠上,让他的灵魂永远与渠水相伴。

曙光洞里永远回响着凿洞能手王师存七次塌方、七次被堵在洞中的声音:“一定要想办法出去,红旗渠还没有修成,咱们不能死!”

除险英雄任羊成,渠上著名女石匠、“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刘胡兰突击队”队长李改云,13岁就继承父业的人称红旗渠“小老虎”的张买江……他们中的哪一位,不是在无私奉献着自己的汗水、青春乃至生命?

红旗渠的修建用了10年的时间,它是林县人民用整整一代人的青春、鲜血和生命筑就的。在红旗渠的工程建设中,共有189名林县儿女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还有256名民工重伤致残。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在这血与泪的奉献中孕育而成的。

弘扬红旗渠精神――时代的呼唤

红旗渠的故事历久弥新、令人难忘,不仅仅由于其故事本身的辉煌与悲壮,更是因为它强烈的象征性意义。它是太行山人民艰苦创业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历史的精彩缩影。

40多年来,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一直以一种精神象征被人们传颂着。一个最普通的群体,用最简陋的工具,却创造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把“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贫瘠山沟,变成了“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江南水乡。红旗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当时林县56万人口严重缺水的生存危机,还带动和促进了林县各行各业的发展,使林县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通水40多年来,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亩产粮食由开渠前的100余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左右,增产粮食15.9亿公斤。据统计,红旗渠年净创效益4000余万元,40多年来共创效益1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3倍。红旗渠因此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成为了我国水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奇迹,有人说红旗渠是中国水长城,更有人称赞说红旗渠是“地球的蓝飘带”。1965年国庆节期间,总理在北京农展馆观看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展览,对红旗渠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称红旗渠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1974年2月25日,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县参观,卡翁达看后非常震惊,称红旗渠是“中国的又一座万里长城”。20世纪70年代,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这是对红旗渠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红旗渠精神的最高褒奖!

今天的红旗渠,显然已不单单是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纯朴的林县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咬紧牙关,血汗交织干出来的。它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百折不挠,坚持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勇于和善于冲破一切艰险困难、追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红旗渠精神与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拥有的独具特色的一笔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繁衍、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民族魂的体现。l995年4月l4日,同志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