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户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4 16:46:20

住户心得体会

住户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居住区 户外空间环境 社会环境 心理需求

1.1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涵义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1日本的芦原义信这样定义空间,他认为外部空间的设计就是通过在自然界建立起某种秩序,在该范围内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居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是其物质空间环境中的一部分,它是服务于人类的外部空间环境。人们以一定的外部空间场地为主体元素,按照一定的空间秩序将与之有联系的各类实体要素组织起来,形成具有某种品质和气氛的整体空间环境。

1.2居住区社会环境涵义

社会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适应地域生活习惯和群体集团的生活精神,由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家庭、工作、交流场所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

同济大学杨贵庆在对居住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介绍了居住区的社会学内涵方面内容,该内容通常被称之为“社会网络”,它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和地域归属感等。2上述四个方面表达了居住区的社会学内涵,居住区的社会环境内容即涵盖在其中,它可以表述为制约居住区居民群体的生活方式、习俗、文化、制度、组织等因素,以及居民群体对环境的心理认知。

1.3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具有物质性的内容和非物质性的内容,它们是“环境”的两个方面。3

我们的居住区环境无法简单地划分于某个类别,它是由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对于我们的居住环境而言,物质空间环境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居住生活、活动是主要的动力源泉,而社会环境则是环境生成、变化的依据和背景。居住环境反映一定的社会文明发展状态,因此具有社会、文化上的意义,是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实际使用效果的好坏与效益发挥的好坏主要看居民的社会心理、行为活动轨迹与其所属的户外空间环境是否适应、匹配。任何单一、孤立的看待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或社会环境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甚至会造成城市发展的灾难性问题。

1.4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辩证关系

居住区环境建设需要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的密切耦合,其建设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就必须重视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的综合协同建设(这里的物质性要素主要指居住环境,可分为户内空间环境和户外空间环境;非物质性要素主要指社会环境)。由于居民在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时候,其社会性相对其个体性要强得多,可以认为户外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较之户内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更紧密、重要,因此只有解决好户外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关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居住环境中的一系列问题。下面将具体讨论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是其社会环境的物质载体和具体需求的体现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是居民丰富的户外、交往、休闲、娱乐等活动籍以展开的平台,它具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属性。居住户外生活的各类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都是以户外空间环境的物质性要素作为具体的载体。其主要表现在:1建筑实体和其构成的空间环境对居民的环境心理有较明显影响,并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与活动,同时形成相关的社会环境心理评价,也对居民的文明素养、居民的情操,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还有可能限制和防止不良及犯罪行为的产生。(Newman的“可防卫空间”理论)。2居民的社会活动及精神生活要以户外空间环境的物质设施作为基础,如:要丰富居民的户外文化、娱乐生活就需要室外小广场、露天舞台等设施;要使用安全而又方便的交通空间就需要设置合适、合理的道路空间系统等。

当前,我国在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下,居住区及住宅建筑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商品需要满足人的需求才有市场价值,否则就无人问津。谈到人的需要,它是既具有物质性,还具有精神性,因而组成了不同层次、内容丰富的“需要”体系。目前最具操作性的“需要”体系是马斯洛关于需要的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发展(见图1),人们首先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其得到充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突出地表现出来。居民对环境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渐进的。当上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有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当人们满足物质需求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需求。4

居民对环境的需求变化更明显的表现在“收入水平与住房消费存在特定的相关关系。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改善住房质量、对居住的环境质量、乃至居住地段的品味和档次,均会产生更高的需求。”5近年来,无论是从保证住房商品销售还是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需求角度,人们都对居住区提出了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市场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开始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比如,居住舒适的需要、娱乐休闲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是对亲情、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求)、邻里关系的需要等。居住区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居住区社会功能、居住区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上述有关居民对于居住区社会环境方面的需求需要通过对物质空间环境(主要是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具体安排才能落实到实处,并被人们切实感受。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空间,它在人们的居住生活中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承载着社会环境和体现居民的需求。人类存在的含义是由人的生存需求决定的,是人类历史、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生活意义的集合。任何含义都应在特定的空间形象中显露出来,人们因此进行审美价值判断,达到内心的认同和归属。在飞速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原有社会认知与社会网络、生活场所被破坏的现状,我们只有在新建的居住区中努力保持、重建和发展起新的居民群体认同与空间认同,才能避免其感情上的失落持续下去,才能使其对新的居住区产生“家”的感觉,才能创造满足居民的社会心理需求的成功的户外空间环境。

(2)居住区社会环境对其户外空间环境建设、改造等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人是居住区的使用主体,因此人的价值观和需求影响着人类对居住区的建设行为。人的价值观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道德伦理、文明程度等等。居民群体的价值观和需求将在一定程度对户外空间的建设起着导向的作用。

在社会环境的要素中,居民在户外空间环境中的社会行为活动要素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居民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社会交往、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等。因为居住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社会环境中的诸多要素如居住行为特征、风俗习惯等在不同地域和居民构成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不了解其特征,尽管设计师设计了丰富的空间环境形态、景观,若未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良好结合,则居民对其无法产生方便、舒适、亲切、认同的感觉,这样的居住区却很可能成为纯粹的“居住的机器”,从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和缺陷。

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习俗可以造成千差万别的居住组织形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形形、传统的居住模式中得以证实。因此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设计只有从居住者的社会行为特征出发,合理设置相关项目、安排各类设施和进行物质空间环境的组织、引导,从而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或者促进优良的社会环境形成,才能让居民产生“共鸣”。因此,可以认为居住区社会环境对其户外空间环境设计具有价值取向方面的能动作用——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建设应具有“以人为本”(人本思想)的社会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为导向。

人本主义的综合规划的代表人物盖迪斯用简单的公式——生活图式来表达人生理的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规律(图2)。此公式表明环境通过功能作用于生物体,生物体通过功能作用于环境,即人的精神生活跟物质生活之间是一个相互循环作用的关系。正如吴良镛所说,“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在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辩证关系中,“人”起着联系和沟通两者的重要作用,也正是通过“人”这一媒介将两者整合成有机统一体(图3)。也即是说无论何种类型、何种结构的居住区,其户外空间环境都应该具备合理有序的社会功能和社会理性要素,才能符合“人”的居住行为和活动特征(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居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建设要能够积极反映、满足“人”的已有的和潜在的各种社会行为及其心理需求,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安全、安宁的居住环境,“它不仅是一个‘住所’,而是要以社区所具有运作机制,使之成为良性的、稳定的、且可持续发展的定居基地,承担和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和社会目标。”6 而“人”在社会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一定的社会心理评价和社会行为会对户外空间环境进行再创造,这样的再创造就是“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为了让户外空间环境更好的为“人”服务。

(3)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之一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丰富内容在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是很重要的, 但它并非是确定环境优劣的最终条件, 最终它还是取决于户外空间环境是如何组织、促进人的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比如有些居住区虽然绿化景观环境设计得非常优美,物质环境品质非常优越,但由于没有建造户外活动设施或活动场所设计没有结合人的行为心理,导致整个居住区环境中很难见到生活的氛围,感觉只是冷冰冰的人工环境,其人与人之间感觉也比较疏远。现今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厌其烦的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进行强调,本质都是希望能在其中形成良好社会交往生活,重新找回以往传统居住区内融洽、和睦的社会环境氛围。

同济大学杨贵庆曾对上海老城厢地区传统居住地进行过社会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1000户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居民对“物质环境”(如住房、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交通等)很不满意,然而,对回答“如果拆迁,您怎么办”问题的结果,却有80%以上的居民愿意留在原地区,另有约16%的居民愿意搬迁到附近的地区。这个调查结果显示了在物质环境表层之后的非物质环境,即社会学方面的作用。7也即社会环境对居民的重要影响作用。虽然有些居住区的物质空间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由于其特定的物质空间环境对居民的社会心理、行为等都产生了强大的作用,居民对它产生了认同感、归属感等情结,而不愿离开自己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地段的物质空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那么愿意留下继续在此地居住的人应该会更多,该地段的居住环境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们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需求创造出供自己使用的环境,而文化在对环境的适应中又积极的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使城市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并不断得到延续与发展。居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者必须紧密围绕着“人” 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需求的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合理、和谐的有机统一体,也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 勒·柯布西耶,著.走向新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② [美] 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③ [日] 黑川纪章,著.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手法.覃力,黄衍顺,徐慧,吴再兴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④ 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⑤ [瑞]W·博奥席耶,著. 勒·柯布西耶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⑥ 朱家瑾,著.居住区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⑦ 杨慧南,胡仁禄. 柯氏“居住机器”理论的重新解读——浅谈生态启蒙思想在湖边小宅设计中的应用. 中外建筑,2004(1):36—39.

⑧ 伊利尔?沙里宁,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⑨ 刘小波,著.安藤忠雄.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⑩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注:

1[日]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 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1页

2杨贵庆. 上海大都市居住区更新重建中的社会学问题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1995,Vol3:36~40

3杨贵庆. 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02~103

4白德懋.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第52页

5杨贵庆.面向市场机制的上海市居住区开发与规划对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9,Vol3:20~22

住户心得体会篇2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党主任您好,我国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户籍与社会福利挂钩,如果将流入地城市户籍完全向流动人口放开,地方政府的财政不足以支付放开流动人口户籍限制之后的福利支出,所以目前没有办法解决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党国英: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把福利获得作为户籍改革的难题,这个思路本身有问题。固然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与社会福利挂钩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这种挂钩本身正在发生变化。大家知道,社会福利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公共物品的特性之一就是使用的非排他性。一地政府为本地市民提供的如道路、交通、医疗、城市花园等公共服务,无法避免外地人口对其的使用。比如北京市的市政交通,政府对交通进行财政补贴,不论是外地人口还是本地人口,都可以同样享受两元钱的地铁票价。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福利是很难与户籍挂钩的,它只与当地居民挂钩。目前有一些学者只采用简单的除法来计算人均户籍支出,即以公共支出总额除以户籍人口数量,得出平均转入一个户籍人口需要增加的政府开支量。这种算法是片面的。因为这部分公共支出事实上已经发生了。无论有没有户籍人口居住,其支出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当然,也有一部分社会福利支出与此不同,比如城市人口的养老金、医疗保险等比农村的数目高,如果完全放开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例如,任何人在任何城市申报户籍登记都予以接受,那就会新增加与此有关的财政支出,这是一个负担。对于这个负担,我认为不要把它看成是户籍改革的“拦路虎”。在户籍改革过程中,我始终呼吁渐进的改革方式,即将户籍改革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中长期目标为,实现公共服务的基本平等和公共财政的城乡全覆盖。但是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很困难,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短期目标则是解决人户分离问题。即人在哪里居住就业,就应该在哪里登记自己的人口信息,取得合法居住身份。至于由此引起的城乡的福利差异,我们可以逐步解决。比如养老保险,先保持农村的养老水平不变化,地方政府用五年或者十年的时间,将这些农村流入城市人口的养老金拉平到城市原居住民的养老保险水平。这样可以留给地方政府充分的时间做规划,也有助于获取准确的人口信息。这对国家和社会管理都意义重大。

整体上看,我们把户籍改革的困难夸大了。根据我过去做的一些不很系统的了解,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20%左右已经在大中城市有稳定的住所。这些农民职业和收入很稳定,是城市的纳税者。他们又多是青壮年,其养老和就医不会给地方财政造成什么负担。将这部分务工农民及其家属登记为城市居民,有百利而无一害。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把户籍改革的目标放短一点,先解决人户分离问题,采取人口登记制度,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那么,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如果要尽快解决流动人口问题,是不是可以立刻实行这种制度?

党国英:是会有一定的困难,但不要夸大困难。需要大胆解放思想,也需要有具体对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农民工中,真正能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那一部分,其实是青壮年,他们如果在任何城市有了稳定的合法居所,完全可以登记为城市居民户籍。随着劳资关系的调整还有房价的下跌,这部分人会越来越多。

第二,还会有一部分技能差的农民工,他们的流动性大,通常没有能力在城市获得稳定合法居所,这部分人恐怕要在原住地保留户籍。户籍改革本身不应直接承担创造平等的使命。

第三,建立一个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是必要的,这个制度的核心是按常住地登记户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再用十年以上的时间致力于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发展一批小城市,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可以宣布完全取消城乡户籍分割制度。那时,专业农户还是居住在农村,只不过村庄的规模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农民人数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多,农民也就变成了“城外市民”。

总之,我们不要想象通过一个户籍制度改革,就—下能显著降低中国的基尼系数。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无限制地容纳流入人口。您觉得,政府应该通过什么手段来引导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呢?

党国英:改革的基本技术性思路是通过控制住房来控制城市人口。我以为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一个城市政府连住房也控制不了,又怎么能控制人口?用这个办法的前提,就是要对住房情况掌握清楚;户籍登记机关要有一个社区住房清单。现代社会,即使不做户籍制度改革,一个社区政府也本来应该掌握住房情况。在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情况下,做这项工作也不难。

我还建议,国家应该有一部“居住法”,借此可以确定诸如什么是“固定合法居所”这样的概念。

对于这个方案,人们会提出许多疑问,其中最重要的疑问是,会不会出现一些人以“投机”的方式很轻易地获得某些大城市户籍的情况?例如,一户居民在上海租用了一月标准住房,获得了上海户籍,开始享有上海的各项社会福利,然后放弃标准住房,随便住在什么地方。政府还要给这个人提供廉租房、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可以设想,如果这个目的容易达到,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上海。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有一些规定,使城市人口不会盲目增长。如适当限制标准住房供应速度,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的速度与标准住房的建设速度相关联,除非标准住房供应的速度过度膨胀,否则户籍人口不会因此项改革而急剧膨胀。

按照这个以住房为标准决定户籍的改革方案,一些城市的住房价格和房租都会上升,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从长期趋势看,这个方案不会对房价有重要影响。

这个方案实际上给一些人进入条件好的大城市设立了门槛,似乎显得违背了“迁徙自由”原则。但是,从渐进改革的角度看,这个方案已经有了极大进步,而且好操作、方向正确,容易平滑过渡到终极目标。所谓终极目标就是一个公民或一个公民家庭,只要进入一个城市居住,居住所符合城市规划标准,就必须允许其登记为户籍居民,并很快享有各种权利。虽然保留了一定的门槛,还给地方留下了抬高门槛的一定的自,但到条件成熟以后,这些门槛可以取消。关键在于这些门槛并不是专门针对农民的。

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因为人口登记是以固定居住所为标准的,这是对常住人口的重要界定。只有在某地拥有同定居住房或者签订一定期限的合法正式合同的租住房人口才有可能登记为本市人口。在此基础上,政府对城市人口规模主要通过限定住房供应数量和居住标准来控制。这也需要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作出详细科学的规划:城市土地面积、城市建设所需人口、城市可容纳人口等方面都需要有科学的规划。

这还涉及居住密度问题。科学的人口居住密度应该在每平方千米八千人左右。而我国的城市建成区的住宅区人口密度却多在每平方千米五万人左右,有的大城市甚至在每平方千米八万人。环境心理学研究得出,高密度住宅对成人和儿童都有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作城市规划时一定要科学合理,保证城市内常住人口的合理规模。超出城市合理规模的人群就不再给予户口。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但是,假如城市规划可容纳二十万人,但就是流入了三十万人,怎么办?政府应该通过什么手段引导这些人流出?

党国英: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我的想法是,发展中小城市。因为城市规划控制了住房数量,多出来的人口必然居住在条件很差的群居屋或者违章建筑中。如果政府能够发展中小城市,提高流动人口在中小城市的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自然可以引导流动人口离开居住条件差的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当然,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耐心和同情心,还需要一定的技巧,不能将这些人一下子彻底赶走。要允许有过渡期。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目前,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其农民身份的问题。原因可能主要是农民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土地,您的意见呢?

党国英:我认为户籍制度改革要更大幅度地保护农民利益。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多是通过牺牲农民利益获得的。因此,在户籍制度改革中,我们对农民的利益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比如土地问题,国家应该允许农民进入任何城市都不放弃土地,除非农民自愿放弃。为此,法律应规定城市建设用地可以多元化,不一定要全部变为国有土地。相应地,征地制度也应改革。近几年,一些地方在探索户籍改革的过程中,进行了“迁村并居”改革,主要包括村庄合并和农民集中居住两个方面。从我之前所作的案例调查看,地方政府推动的这项工作有两个方面的偏差需要通过新的政策加以规范。一是要不要把所有农户都集中到人口更多的小区住楼房?个人认为“一刀切”的做法弊端甚大,很不可取。有些地方,政府把当地户籍农民集中到了新建小区,并拆除了旧村庄,而真正务农的外来移民却不得不居住在地头的窝棚里。他们不是没有钱居住新建小区的楼房,而是农业生产不允许他们采取那样的生活方式。政府决不能将专业农户迁移到新建集中居住小区。二是新建集中居住小区如何规划设计?一些新建集中居住小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农民住不合适,脱离农业生产的居民最终也不喜欢,迟早会逃离这样的小区,造成投资浪费。因此,我建议,新建集中居住小区应该按照城市标准建造。哪怕慢一点,但应好一点。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流动人口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在户籍地属于城市居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他们其中很多人虽然有收入较高的工作,但却不具有工作居住所在地户籍。对于这一部分人群,您觉得有没有必要进行区别对待?

党国英:对于这部分人,我认为要尽快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相比于需要购买固定居所的人群,对这部分人群政府甚至可以在他们仅拥有固定租住房的基础上给他们落户。这些都属于政府需要具体考虑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当然,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也因为体制上的缺陷,一些大城市拥有的公共资源可以转变为居民福利,对其他城市的居民有吸引力。这些大城市的门槛在过去不仅限制了农民,也限制了其他地区的城市居民。

高福利大城市要不要设门槛?如果设立,如何操作?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取消专门针对农民的门槛,是一个进步,并且对大城市来说并不难做到,门槛的设立可以结合市场与政府行为两个方面。高房价是一个市场因素,政府对住房条件的规定体现政府行为。前面提到制定“居住法”,有了这个法律,不同城市的住房价格就形成不同的门槛。一般来说,能力强的人收入高,大学生属于这个群体,较农民工群体,他们更有可能在大城市落户。因为他们购买或租用住房比较容易一些。

住户心得体会篇3

笔者对于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趣味性必要性、表达方式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显著提升住户身心健康。

关键词:

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趣味性

1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趣味性必要性

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趣味性追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需求,还可以促使人们自身压力获得有效释放并促使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性提升。

1.1促进社会形态发展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而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尤其是在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上,追求个性环境及个性空间,同时要求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具有趣味性,需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和个人见解来设计城市住宅室内装饰以及布局,在城市住宅室内设计中将自身个性思维表现融入到其中。

1.2促进生活形态更新

人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开始不仅仅满足于物质追求,而是将追求放在精神享受上,而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压力等各个方面压力剧增,人们对于情绪发泄途径越来越看重,这就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趣味性追求越来越高。大量数据显示,室内设计趣味性不仅可以有效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有效反映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审美水平。

1.3促进心理状态满足

家居环境作为可供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工作状况以及生活质量[1],可供人们释放工作压力以及生活压力等,同时,可在提供给人们相应休息功能的基础上承担着为人们提供心情缓冲的作用,部分人在工作环境中时,精神紧绷,态度严肃,长时间保持严肃认真的工作状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当面对家居环境时就要更加放松以及自由,心情愉悦度要更佳,才能有效舒缓工作压力以及其他压力等,尤其是面临现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人们更需要一个具有城市住宅室内设计趣味性的现代家居环境来缓冲自身压力以及缓解自身不良情绪。

1.4促进人性化思维贯穿

室内外环境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一般体现在“以人为本”,具体指在设计时将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作为首位并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对于不同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进行重点关注并充分体现出对使用者的精神关怀以及人文关怀。

2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趣味性表达

在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设计趣味性紧密相连住户的性格特点以及不同兴趣爱好等,同时充分考虑室内具体面积以及周围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通过大量分析,总结出空间趣味性表达的2个方面,如下叙述。(1)主要体现在室内空间组织上。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室内空间利用,还包括室内空间组织,对于一些新的居住功能而言,需要逐步融入到家居生活中并将设计趣味性紧密相连到各项住宅空间功能上[2],例如健身功能、家庭休闲功能,室内空间利用以及组织均需要具有良好的调节性和适应性以便于有效实现人在居住环境中的动态化生活行为及个性化生活行为。同时室内空间的设计需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以便于提升人在居住环境中的舒适性。现代城市居住容积率提升可以显著性提升室内居住面积使用价值,在有限空间内需要通过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分区精简处理并促使空间灵活性进一步增强,促使室内空间灵活性显著性提高以及确保各个区间均可以根据居住者不同的喜好进行对应性设置,从而对显著提升住宅空间趣味性起到积极作用。(2)主要体现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上。在环境氛围营造中应用不同环境氛围可能会给人一种不同的错觉,而在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需合理运用这种错觉并通过营造不同环境氛围来促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不同心理的转变。环境氛围营造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同样属于室内趣味性设计的重要手段且主要体现整体环境氛围营造过程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2.1色彩搭配方面

色彩是环境构成的核心内容且颜色的整体性在住宅室内设计过程中关系着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对住户的视觉享受也会造成直接影响,同时还会直接影响住户的审美意识,在室内设计中可针对各个不同空间功能区选择不同的色彩,例如书房或办公室可选择黑、白色或者灰色,较符合住户居住环境的办公性质,可促使住户在居住环境中冷静思考以及专心办公,例如儿童房可选择金黄色或者浅蓝色等暖色彩来表现出亲情温暖以及儿童活跃等,完成良好色彩搭配。

2.2灯具布置方面

合理布置灯具可以促进室内空间艺术氛围有效营造并为室内环境增添浪漫色彩,对住户的视觉层次进行进一步丰富并烘托出住户独特的个人性习惯和喜好等,突出住户的独特艺术素养和欣赏美的能力。灯具布置作为室内设计中重要组成环节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因为合理进行灯具布置可以弥补色彩上欠缺以及空间上的不足,所以,在进行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灯光的色彩以及照明的作用并将光线用折射和透视、反射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居住环境的艺术情调气氛可以自由转变为宁静优雅或者光辉灿烂等,为人们增添生活情调并促使人们心情愉快。

2.3陈设设计方面

室内环境设计中包括陈设设计,可从根本上体现现代居住环境的空间性和趣味性并直接关系到人们审美情趣水平,人在整个室内设计趣味性追求过程中需要作为整个设计的欣赏主体,追求室内设计环境以及室内陈设设计是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基本要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室内整体环境以及室内空间面积进行设计并结合居住者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促使室内设计趣味性表达更加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以及精神需求。

3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需关注的问题

居住环境室内设计可反映出住户生活品位,因此需要具体分析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理层面的健康性,追求趣味性设计可将重点放在“以人为本”上并为住户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并促使住户在居住中达到全身心的放松;②精神层面的文化体现,充分将住户审美层次及艺术情操表达出来并充分展现出住户学识及美感等,促使住户生活更加温馨及舒适并显著提升住户心情愉悦度。

4结束语

随着住户对于住宅室内设计趣味性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现代城市室内住宅设计提出以下要求:实用性、趣味性,其中趣味性追求属于对室内环境提出的要求,可满足自身精神需求,可及时释放自身生活压力,同时还可通过在现代城市室内住宅设计中应用趣味性设计来促使人们获得和谐健康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硕阳.现代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趣味性追求探讨[J].神州(中旬刊),2014,(1):247.

住户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民用住宅;户型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R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10-01

前言:住宅不仅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载体。“人性化、个性化”空间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各种空间的住宅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和享用。[1]

1 民用住宅户型住宅设计的存在问题

1.1 设计人员缺乏对民用住宅户型的认同

在建筑模式上,目前对民用住宅户型缺乏足够的研究,没有相应的体系去支撑它。现在对于小户型的抵制不仅仅存在于消费者以及开发商的观念中,有的设计人员也在抵制。在设计上,许多设计人员觉得小户型是一种限制,认为得不到市场的认同,无法展开,而且会对自己的设计创作产生限制。同时现在没有很好的示范项目,消费者对于小户型的认识也存在不少偏差,认为会影响生活质量,但小户型的设计也有许多可以深入的地方,如果设计规划好的话,也会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小户型设计需求,所以设计人员首先应该主动认同民用住宅户型。

1.2 缺乏合理详细的设计规范标准

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新政策,各地缺乏相对应的设计细则,但是要在新政策下做好民用住宅户型,与原有规范标准有些矛盾的地方,比如说在住宅规范里对于双人卧室、单人卧室,还有起居室的规定,为了提高舒适度,目前的设计规范都是低限要求的,各个房间的面积不得小于一定面积,在加大民用住宅型户型设计力度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触犯这个规范,因此,民用住宅户型要健康发展,以推动我国房地产产业化进程,迫切需要一系列相关的设计标准。

2 民用住宅户型住宅设计的核心原则

在以前,大家更注重的是如何设计创新,国家现在推行民用住宅户型,由于面积和功能的局限,户型设计很难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有完全的创新是比较难的,精细化设计成为设计民用住宅户型设计的核心原则,设计人员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对民用住宅户型空间的真正有效利用上。民用住宅户型因为面积的相对紧凑,对细节的把握更加重要,有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上没有经过仔细地推敲,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缺乏精细的设计理念,住宅设计如何去适应日常的生活,这是设计人员真正要去推敲和琢磨的,也是建筑精细化的必经之路。[2]集约化、高效化是民用住宅户型设计的趋势,其核心是适应现代居住需求,设计更加精细化。

3 民用住宅户型住宅设计的改进

3.1 做好合理的平面布置功能布置合理,室内流线便捷。

住宅根据使用功能概括有:私密休息区、公共活动区、辅助区等。这些分区都有明确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动与静的区分。在民用住宅套型住宅设计中正确处理它们的功能关系,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实现“公私分离,食寝分离,居寝分离,洁污分离”是设计住宅功能舒适、安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选择户型的重要着眼点。在合理考虑各区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到室内流线顺畅,交通面积集中、紧凑、减少干扰,并且还需突破单纯的交通功能,做到交通面积的综合利用,提高室内有效使用面积。厨房、卫生间是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间的活动时间长、内容多。其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住户的生活水平和现代文明居住程度。在民用住宅套型设计中厨房位置应力求接近户门,便于食品、蔬菜及垃圾的进出,与家务阳台和餐厅应力求联系方便,减少对其它房间的干扰。卫生间可将洗漱与浴室分开,以减少干扰、也有利于洗衣机、热水器的布置。对于民用住宅套型住宅,不必设置两个卫生间,位置得当,并可将厕、洗、浴分室设置,就可在同一时间同时使用,为单卫生间的户型提供使用上的方便,也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节省的面积可留给起居室,以便提高面积的利用率。

3.2 注重设计灵活可变的室内功能空间

居住者的家庭构成、生活形式、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对室内空间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3]可做“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也可模糊某些功能区域,将某些功能分区合并或连接,不做明确限定,如将起居室与餐厅合并,把厨房设计成开敞或半开敞的形式等。减少固定构件,用可活动的轻质材料构件分隔不同的功能区域,减少固定的墙体,使得室内空间流动开敞而不闭塞,同时也使得户型可以根据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空间形态、位置和尺寸,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价值。

3.3 充分考虑良好朝向和自然通风条件

在民用住宅户型住宅设计中,根据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充分考虑较好的朝向和通风环境。住宅主要房间都应做到直接采光,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起居室、卧室、厨房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否则光线昏暗,不便使用。平面设计中应着重考虑自然通风,有效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4 注重提高设计中的科技含量

这是包括设计在内的多种行业产业来共同努力,注重标准化、工业化,使得设计人员可以选择更薄的墙体来增加更多的使用面积,可以选择更多的设备去更好地满足节能、通风、采光等要求。

3.5 整体配套措施的f调

民用住宅套型的比例加大,必然造成户数的增多,这又导致配套设施需要更改。如家庭的增多必然带来小孩的增多,则这个地区的学校配套必然要作修改还有设计的停车位必然要增加,以及商业配套、绿化率的更改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重新规划协调。

4 结束语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浪潮中,民用住宅户型的完美设计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生活,富于情趣、精致灵巧的社会形态,以实现居住可持续变革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国娟.小户型住宅设计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3:87-92.

住户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商品住宅;房型特点 户型

一、商品住宅的定义

商品住宅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并出售、出租给使用者,仅供居住用的房屋。住宅由社会福利品变为社会消费品是其根本性质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使住宅建筑的设计程序和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

二、商品住宅的建筑设计思路  商品住宅进入消费市场,它的户型设计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各种户型设计要具备可选性和灵活可变性。具体有如下一些建议措施:

(一)市场经济下要规划、设计价廉物美的产品,所以设计者要有经济头脑,学会掌握社会信息和市场信息.以市场的供求为依据,以买方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前提,按同的使用对象和家庭人口结构、设计出多标准、多类型、多档次的系列化住宅,使其投入市场后具有可选性。

(二)户型设计要具有灵活可变性住宅是耐久消费品,为了适应几十年使用周期内对功能要求的变化,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在保证功能和经济的前提下.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人口结构、不同经济状况的消费者的需求。

(三)户型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性由于家庭人口组成结构逐渐趋于小型化,不同的家庭根据人口构成、职业爱好和生活方式,对商品住宅户型大小、空间分配、合理穿套、家具布置和室内装饰都有不同的要求。设计者除了充分考虑工程的总体性和使用的灵活性外,还要考虑一家人工作之余娱乐休息、节日假期聚会、亲朋临时留宿、家用电器、成套沙发、组合家具布置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在设计时要打破传统的中厅分布式框框.采用“单环式”或“双环式”流线,合理地进行穿套。

三、商品住宅的户型设计特点及要求

好的住宅户型设计,应该在使用时体现出舒适性、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美观性和经济性,因此开发商、策划师和建筑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家庭结构和使用者的不同年龄层次,设计出合适的居住生活空间。

(一)住宅功能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1、各组成部分随户型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在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空间组合,以达到居室效益的最大化,是影响户型优劣的关键。

(1)卧室与起居室。不论是过去的“室大厅小”,还是现在的“室小厅大”,选择住宅时,首先考虑的还是有几个卧室才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问题。起居室包括门厅、客厅和餐厅,它是现代住宅的核心,既是是户型的结构中枢,也是家庭生活的重心所在。

(2)厨房与卫生间。既是体现家庭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场所,又是住宅科技非常集中的地方。现在大厨房、大卫生间是一种选择趋势。不仅如此,双卫甚至三卫、四卫,中、西分厨甚至增设早餐室,都是提高舒适度的必要选择。当然,在追求面积和数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平衡其它居住空间。

(3)次起居空间。近些年,人们对住宅的消费逐渐从共性走向个性,但真正能满足个性化消费的,除原有包括起居室和餐厅的主起居空间外,还有衍生出的次起居空间,它们包括:由会客厅、书房、计算机房等组成的工作空间;由健身房、阳光室、咖啡茶座等组成的休闲空间;以及由视听室、琴房、室组成的娱乐空间。

2.空间尺度随住宅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建筑空间是为适应人的生理行为和精神需求而建造的,人是衡量空间尺度的标尺,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人们会选择一个适宜的尺度,以满足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要。在最原始的居住形态中,不论多么狭小简陋,尺度总是以能容纳人和必要的活动为标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空间的渴求也不断地扩大,从简单地就寝、饮食、洗浴,逐渐扩展到学习、休闲、娱乐。

(1)出现不同类型的建筑尺度。建筑尺度通常分为:正常的,符合人们自然的生活习惯,如标准户型;超常的,具有震撼心灵效果,如挑空的起居室;人情的,比正常的小但不妨碍人的活动,散发亲情温暖的味道,如小跃层、错层。

(2)楼高与层高的尺度。高层集合式住宅存在着不同的“层高特征”:低可接近花园,高可开阔视野;低处上下方便,高层减少尘埃。虽然价格上是越高越贵,但人们在选择上依然是高成低就。新旧住宅内部最大的区别是“矮屋大窗”和“高屋小窗”,这一方面显示了现代人在都市的挤压中渴望对环境的拥抱,也显示了过去的人在都市的松弛中对私密的呵护,同时这中间还包涵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成本的变化。

(3)网络户型使户型空间增加可变性。考虑住宅使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可灵活多变的组合户型。其做法是采用户内无梁无柱的大板结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自由间隔空间;也可以是为相邻两个户型合并使用提供方案。

(二)、住宅面积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面积是户型选择中最直接、也最费心思的指标,既关系到前期的购买总价、后期的运行费用,也影响到居住的质量。因此对户型总面积与各组成部分的面积,在住宅设计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予以权衡。

1.户型面积对应客户需求发生变化 像一居室的小户型,自住时多作为过渡房,由于需要厅、室、厨、卫、阳台等功能空间,因此每一部分的面积就只能是小字号的;而投资型客户也是小户型的积极购买者,因出租对象大都以睡眠为主要居住目的,对厨房和阳台要求不象住家那样强烈,所以可以合并或删减。市场上的一居室面积幅度,多数在28-35m2之间。 二居室是一种承上启下、灵活多变的户型,投资时比一居租户群宽,比三居室易于转让,面积幅度在60―80m2之间。三居室及以上户型则变动幅度较大。另外经济型住宅与豪华型住宅在面积上的差距也拉得较大。

2.户型舒适性尺度的合理比例 适宜的空间尺度才能保证居住生活的舒适性,而这些需要从人体工程学和家居生活的基本规律出发,来决定户型的开间、进深及面积。除人的视角、活动外,住宅设计还应考虑利用率问题,比如普通家庭中的客厅,是会客、家人团聚的场所,太小让人局促,太大又让人感觉空荡,因此客厅的开间以3.9-4.8米为宜。又比如,二居室的卫生间有双有单,因此面积和品质也会产生差异。对于自住型客户,单身或两口之家,单卫已满足需要;三口之家或两代老少,最好选择双卫。至于投资型客户,则要看所购楼盘未来租户定位于哪个层面:若租给一般白领,选单卫户型可以降低投资成本;若吸引高层人士甚至外国人,选双卫则是提高品质的重要指标。

3.户型面积随社区配套的变化而变化 配套的优劣关系到住宅功能的发挥。住宅户型中厅的功能以接待客人、家庭休闲为主,如果小区内会所配置齐全,使用方便,小区外商业发达,服务周到,厅的一些功能可以转移至外面,家中的隐私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证。这样的话,厅的面积可以缩小,从而缩小了

整个套型的面积,或者用以增加其它功能空间的面积。

(三)户型组合形态――板塔楼 住宅平面布局普遍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板楼、塔楼、板塔结合。前几年,曾有过板楼和塔楼之争:有人极力推崇板楼,认为其兼具通风、日照优势,并且使用率高;也有人为塔楼辩解,认为户型各异、朝向不同、价位多样,而且使选择范围变宽。同时与板楼相比,小区花园格局更易丰富多彩。 实际上,板楼虽然拥有户型优势,但园林规划容易产生缺憾,如:大社区难逃兵营式、行列式的单调布局;在小区总占地面积中,楼体占地面积大,绿地相对较少等。塔楼的缺憾则更多地表现在户型上:居室易分布在前后左右,形状多变,均好性不易达到;与板楼相比,通风较差并且使用率较低。究竟哪一种平面布局更合理,则需详细分析几种布局各自的优劣,在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择优取之。

1.板楼

板楼的发展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长板楼之后,近年逐步过渡到舒适度较高的纯板楼。前者因电梯少而设置长通道,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后者则是一梯两户,保证了一定的面宽,使得日照充分;同时将各种功能区配置得更为完善;克服了园林规划单调、布局呈现兵营式排列等弊端;并在楼体增加了开槽,形成明卫生间、明餐厅,有效地提高了舒适度。

板楼设计中尽可能选择进深短、面宽宽的户型。一般来说,低层板楼进深控制在14米以内,高层板楼进深则在18米以内。进深超过20

米的户型,如果不是靠板楼两侧三面采光,尽量慎选,因为过大的进深会使户内灰色空间增多,影响居住的舒适度。面宽则根据户型大小而定,通常板楼户型多在二居室以上,二居室面宽在6-8米,三居室面宽在10-13米,四居室面宽在12-15米。

板楼最大的优势是户型规矩,互视小,通风、日照良好,因此尽量选择直板楼,对于U形和Z形板楼要根据日照和互视状况慎重考虑。但另一方面,户型种类少是其劣势。

2.塔楼

早期的塔楼方方正正、体态臃肿。为了解决各户型的通风、采光,楼体往往要开很深的槽,不仅出现了采光极为有限的“灰屋子”,还带来了相邻套型的互视。因此塔楼在经历了方塔楼、T形楼后,朝着井字形、风车形和蝶形等形式演变。 板楼相比,塔楼的优点表现为:外立面变化丰富,更适合角窗、弧形窗等宽视角窗户的运用;房型及价格呈现多样化,用户挑选余地较大;大堂、电梯厅等公共部分由于基座进深较大,容易设计得气派;塔楼的点式布局在小区的园林、景观方面,较之线式布局的板楼要活泼许多。但同时,使用率降低、通风和采光易受楼体遮挡、相邻套型互视几率偏大、每层电梯多户共用难以保证私密性等等,都是塔楼显而易见的缺点。

3.板塔结合

基于板楼与塔楼各自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和不可克服的缺点,住宅设计中出现了板楼与塔楼形式相结合的建筑样式――板塔结合形式。

这种形式部分户型是前后通透的板楼格局,部分是一面或两面采光的塔楼格局。短的板塔楼外观像塔楼,而长一些的外观像板楼。电梯配置通常为一梯三户,或两梯三户至六户。楼体外立面上较之板楼活泼,较之塔楼轻盈。板塔楼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纯板楼高度有一定的限制,这样可以提高容积率并保证舒适度,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喜好板楼和喜好塔楼不同客户群的需要。

(1)识别板塔结合形式

一般来说,板塔楼整体形状似板楼,局部构造为塔楼,其中大户型为板楼样式,小户型为塔楼样式。

(2)权衡利弊,取长补短 由于塔楼部分的楼体进深加大,会与板楼部分形成夹角,既可能造成互视,又会遮挡日照和观景,因此挑选时一方面要注意居室采光面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日照的遮挡夹角。 总而言之,商品住宅设计应结合地块形状、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户型布局。

参考文献:

[1] 小户型住宅设计的思索――以重庆市祺山洋河住宅项目设计方案为例 《重庆建筑》2007年02期

[2] 引领我国智能化技术发展的重要纲领文件 《工程设计CAD及自动化》2007年03期

[3] 重庆节能住宅的实践与探索 《住宅科技》2007年03期

[4] 山地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探讨 《华中建筑》2007年02期

住户心得体会篇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群众住有所居为目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各项工作,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

二、扩大保障范围

(一)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

1.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保障对象的家庭年收入标准,原则上应按本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确定。该标准由市、区(市)县每两年调整一次,并向社会公布。未达到前述标准的区(市)县,要在2010年6月底前调整到位。2010至2011年度中心城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为家庭年收入2.2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家庭。

2.实行两种保障方式。实行租赁补贴与实物配租两种保障方式,由保障对象自愿选择。

3.提高租赁补贴标准。确保符合租赁补贴标准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中心城区2010至2011年度低保家庭租赁补贴标准由12元/平方米调整为14元/平方米;低收入家庭租赁补贴标准分别由9元/平方米、8元/平方米、7元/平方米调整为11元/平方米、10元/平方米、9元/平方米。郊区(市)县要按照低保家庭全额补贴、低收入家庭部分补贴的原则,合理调整本地租赁补贴标准,在2010年3月31日前向社会公布。

4.完善租赁补贴形式。对暂未在市场上租赁住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由其申请并通过审核后,减半计发租赁补贴,存放于个人账户,实行专户管理,用于申请人租、购住房。

5.探索“租售并举”保障方式。经市房产管理部门批准,具备条件的郊区(市)县可进行廉租住房出售试点,允许保障对象自愿购买所承租的廉租住房。廉租住房出售回收的资金,应全部用于廉租住房保障投入。

6.明确建设任务目标。2010至2012年全市按年度分别确保建成廉租住房4036套、10708套、3324套。

(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制度。

1.提高保障标准。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对象为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对象家庭年收入标准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每两年调整一次,并向社会公布。中心城区2010至2011年度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为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家庭。

2.探索“租转售”保障方式。组织安排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用于符合申购条件、暂无力购买的住房困难家庭申请租赁居住。租赁人承租满两年后可按规定的出售价格和方式申请购买。

3.试点货币化补贴保障方式。在*高新区范围内,试点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保障方式。符合申购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可向*高新区住房保障部门申请货币化补贴,用于购买普通商品住房。

4.实施原则和建设目标。经济适用住房按照“面向社会、提前登记、按需建设、保证供应”的原则组织建设。符合条件的申购家庭,自确认购房资格之日起,应于24个月内向其交付经济适用住房。2010至2012年中心城区按年度分别确保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879套、1246套、3000套。各郊区(市)县应根据普查和群众申购情况,确定2010至2012年建设任务目标,并在2010年5月1日前在当地公布。

(三)在中心城区建设限价商品住房。

1.保障范围。限价商品住房用于解决家庭年收入低于7万元(单身居民年收入低于3.5万元),不属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且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10年中心城区新建4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住房。

2.申购条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家庭或个人可申购一套限价商品住房:

(1)具有本市五城区(含*高新区)正式城镇户口的无房家庭或现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家庭;

(2)具有本市五城区(含*高新区)正式城镇户口,年满35周岁,无自有住房的单身居民;

(3)连续在本市缴纳3年以上综合社会保险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已婚或年满35周岁的单身无自有住房的本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4)夫妻双方在本市五城区(含*高新区)工作,两人在本市连续缴纳5年以上综合社会保险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无自有住房的外来从业人员家庭。

3.价格和面积。限价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原则上按照比同等地段同品质商品住房市场价格低15%-20%的标准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3人及以上家庭购买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2人家庭购买面积不超过75平方米、单身居民购买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

4.申购办法。限价商品住房申购实行申请、审查、公示、轮候制度。申购人提出申请,市、区房产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分别审查住房情况和收入情况,在申购人所在社区、街道和公共媒体上公示10日后批准。

(四)推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方式。

1.建设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在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由所在区(市)县政府或管委会组织建设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以解决其创业初期住房困难。在上述区域工作,且毕业未满3年、年收入3.5万元以下的单身无房大学毕业生可申请租赁。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按单身公寓标准建设,土地按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建成后办理新建房屋初始登记,不办理分户产权。

2.建设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体宿舍和集体公寓。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企业,支持其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土地配建集体宿舍,用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在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及第三产业或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其他区域,可由所在区(市)县政府或管委会组织,集中建设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体公寓,由用工企业租赁。集体公寓建设用地按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体宿舍和集体公寓建成后办理新建房屋初始登记,不办理分户产权。

3.合理确定租金标准,严格租赁管理。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实行政府定价,租金标准根据保障对象的类别及收入情况分层次确定,原则上比市场租金低10%-40%。公共租赁住房实行申请、审查、轮候制度,严格对租赁协议和租赁行为进行监管。

(五)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和配套措施。各区(市)县要根据住房保障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确保按期开工建设。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套数、回购价格或收回条件等规定,要在土地划拨文件或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要将保障性住房项目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并同步实施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三、加快棚户区改造

(一)改造范围和任务。

1.改造范围。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国有土地上房屋结构简陋、无独立厨房和厕所、基础设施不配套、破损率高,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较为集中,群众改造愿望强烈,集中成片达50户以上的人口密集居住区。

2.改造任务。2010至2012年,全市基本完成12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其中,2010年中心城区完成10万平方米,郊区(市)县完成46万平方米。

(二)实施责任主体。

1.各区(市)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是城市棚户区改造的责任主体。要将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筹实施。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五城区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意见》(成办发〔2008〕75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的通知》(成办发〔2009〕74号)的要求,确定改造项目,制定安置补偿方案。要采取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在得到绝大多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推进改造。

2.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国有工矿棚户区由企业自行实施改造。有条件整合相邻地块实施成片改造的,可由业主出资,所在区(市)县组织实施。要充分调动群众改造积极性,棚户区居民应合理承担部分安置住房建设资金。

(三)支持政策。

1.用地政策。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所得土地收益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按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棚户区改造项目调整提高容积率的,免收增加面积部分应缴纳的土地出让价款。

2.财政金融政策。市、区(市)县可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中,按规定安排资金用于改造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执行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资本金占20%的规定。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优先提供贷款,并在信贷规模上给予支持。

3.税费政策。棚户区改造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安置住房建设和通过收购筹集安置房源的,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

4.住房保障政策。用于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可享受廉租住房中央预算类投资补助政策。廉租住房专项补助资金结余部分,可用于购买或新建廉租住房,解决棚户区改造中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军烈属、残疾和孤寡等人员,按规定优先给予保障。对无力购买最小户型的居民,可允许购买部分面积产权,其余部分面积保留公有产权并由其租赁居住,待其具备购买能力后自愿申请购买。

(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各区(市)县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制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参与棚户区改造。

四、完善管理机制

(一)严格住房保障准入审查。要健全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和住房审查机制,做到规范操作、公开透明、方便申请、及时保障。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受理申请,核实申请家庭的人口、住房状况、家庭收入等情况,提出初审意见并公示后,将初审情况送所在区(市)县民政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负责收入核定工作,房产管理部门负责住房审查工作并汇总各部门审查意见,确认申请人保障资格,并向社会再次公示。住房保障资格有效期为1年,房产管理部门应会同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时对保障对象进行年度复查。

(二)严格住房保障退出机制。房产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要采取实时监控、入户调查、季度抽查、年度复查等方式加强监管,并通过设置举报投诉中心等方式强化社会监督。对收入、住房情况发生变化的,要及时停止或调整保障;对已享受住房保障政策,违规使用保障性住房的,房产管理部门要责令其退回租赁补贴、依法收回住房或责令其按市场价补缴房款;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情况,违规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房产管理部门要责令其退回租赁补贴、保障性住房或按市场价补缴房款,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追究责任。

(三)探索廉租住房市场化管理方式。有条件的区(市)县可委托物业管理企业对集中成片的廉租住房进行市场化管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按照市场租金缴纳房租,享受相应租赁补贴。廉租住房租金收入纳入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管理。

(四)完善保障性住房房源收储机制。市住房保障机构要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采购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用于保障性住房。使用中央补助资金采购廉租住房的,必须按规定使用;采购在建廉租住房的,须保证中央补助资金全部形成新的实物工作量。

(五)严格保障性住房管理。承租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个人)不得将所承租的保障性住房转借、转租或改变用途。限价商品住房自购买合同备案之日起未满5年不得上市交易,不得用于出租经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自购买合同备案之日起未满5年不得上市交易,未取得完全产权不得用于出租经营。

五、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房管局,具体负责全市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日常工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加强指导协调。

(二)明确责任主体。市房产管理部门负责全市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各区(市)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保障对象的资格审查、动态管理、日常监督,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分配等具体工作,并在2010年6月底前建立相应住房保障机构,明确房管、民政、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等部门和机构的工作责任,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并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本级政务服务中心体系的服务事项。

住户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新加坡 中央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

一、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前身是一个简单的养老储蓄制度,后经过60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一个集养老、住房、教育、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制度。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参与者有缴存者与政府机构。政府机构――中央公积金局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以及对公积金运行集中管理;雇主承担雇员所需缴纳的部分费用,与雇员共同向公积金局缴费。中央公积金具有强制缴费、缴费确定的特点。随着雇员年龄的变化,公积金缴费率和雇员与雇主的付款率也随之改变。年龄在50岁以下的雇员,公积金缴费率为雇员工资的36%,雇主缴纳额为员工工资的16%,雇员承担工资的20%;对51―55岁的雇员,缴费率为32.5%,雇主承担14%,雇员承担18.5%;对56―60岁的雇员,缴费率为23.5%,雇主承担10.5%,雇员承担13%;对61―65岁的雇员,缴费率为14.5%,雇主承担7%,雇员承担7.5%;对65岁以上的雇员,缴费率为11.5%,雇主承担6.5%,雇员承担5%。当雇员月工资低于500新元时,雇员不需要缴费,由雇主全额承担。并且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缴费率随着经济的景气程度不同而变化,当经济繁荣时政府提高公积金缴费率;而当经济萧条时,政府降低公积金缴费率。

中央公积金局将每月收缴的公积金分配到个人的不同账户中。目前中央公积金会员的个人账户共有四个:普通账户、医疗账户、特别账户和退休账户。分配到普通账户的比例最大,医疗账户次之,特别账户最少。随着雇员年龄的增长,分配到普通账户的比例会有所下降,分配到医疗账户的比例有所增长。但会员年满55岁时,普通账户和特别账户向退休账户转换,退休账户里的金额为普通账户和特别账户之和。

普通账户的公积金可用于购置政府组屋(类似我国的保障房)、人寿保险、支付教育费用、购买新加坡政府的债券和法定机构债券等;医疗账户为个人及其直系亲属支付住院、门诊医疗服务、缴纳疾病保险费等;特别账户的公积金可用于为公积金成员积累退休金以及紧急支出;退休账户用于发放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所需,发放的金额数量根据个人账户的储蓄确定。

普通账户的利率按照新加坡四大本地银行一年期的定期储蓄利率(80%的权重)和银行月末存款利率(20%的权重)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记账利率不得低于2.5%。特别账户、医疗账户、退休账户的利率是在10年期政府债券过去12个月的平均收益率的基础上加1%,记账利率不得低于4%。

二、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差异

1、缴存对象不同

根据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对象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它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都要按时缴存住房公积金。即我国只在城镇在职职工中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化国家,比较容易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国的公积金体系,所以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覆盖全社会的具有综合保障职能的制度性安排,适用对象包括受雇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或自营自雇者。

2、缴存比例不同

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储存比例不得低于职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2%,且雇主与雇员的缴存比例相等。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公积金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缴存差距较大,大中城市与小城市相比公积金缴存比例和缴存基数高,部分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行业缴存额度偏高。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最高的有十几万元,最低的几千元,折射出职工在工资收入上存在不公平现象。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缴费率与雇员年龄有关,雇员和雇主的缴费率随雇员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雇主承担的比例会逐渐增大。对于低收入者,雇主承担比例增加甚至是全额承担,保证了收入不等的个人公积金的平衡。

3、资金用途不同

我国住房公积金主要用于住房消费,并且不同地区的规定也有所差异。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住房公积金只用于支付职工家庭购买自住住房、自建自住住房、翻建和大修自住住房的费用以及房租超出家庭收入规定比例的支出和偿还购房贷款本息。而住房的内部装修、房屋养护、住房租金和认购住房建设债券等费用,一般不得用住房公积金支付。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包括住房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教育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存储的公积金可以用来支付住房消费、养老保险、医疗费用、教育支出。并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资金的用途也不同,会员在年满55岁后,可将普通账户(用于住房、保险、获准的投资和教育支出的账户)和特别账户(用于养老和紧急支出的账户)内的钱提取出来存入第四个账户即退休账户,个人账户结构转变为退休账户和医疗储蓄账户(用于住房费支出和获准情况下的医疗项目支出)。

4、丧失缴存条件的提取方式不同

在我国,当职工丧失缴存条件时(如职工离休、退休),按规定可以提取其住房公积金账户全部余额,同时注销该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规定会员在年满55岁时,在他们的中央公积金账户内金额达到最低规定后可提取部分公积金积蓄,但必须在其退休账户中保留一笔存款作为最低存款,当达到退休年龄时每月可以固定从这笔存款中领取一定的收入。

5、公积金的管理监督方式不同

目前国家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实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储存、财政监督的运行机制。但是很多地方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形同虚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基本履行了其全部职责。按照规定,对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监管由建设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审计、银行进行。但多头监管的实际后果是没有监管,造成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权利过大,甚至违规操作。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实行全国统一管理,并接受人力资源部的监督。为防范公积金管理运作风险确保资金安全与增值,政府把公积金管理与运营作为不相容职能进行严格分离,由不同的机构履行。中央公积金局作为公积金的管理部门只有资金征缴、支付、管理和保值职能,不能向公积金缴存人发放低息住房贷款,而由隶属于国家发展部的建屋发展局承担向组屋购买人发放购房贷款的职能。

三、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对策

1、调整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

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不再是简单的个人缴纳多少,公司也缴纳多少,两者比例相同。这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制度,调整个人与公司的缴存比例。收入相对较低的人,公司缴存比例提高一点;收入高者,公司缴存调低一点。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比例规定,特别要对高收入者公积金的缴存额实行限高封顶,防止不同阶层公积金缴存差距扩大化。

2、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提高公积金利用率

应当将公积金的用途扩大,不但包括用于支付职工家庭购买自住住房、自建自住住房、翻建和大修自住住房的费用以及偿还购房贷款本息,还应包括支付租房的房租、装饰装修等。特别是利用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不应受“房租超出家庭收入规定比例”的限制。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最新联合下发《关于放宽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的通知》,规定满足缴存住房公积金时限要求、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职工可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这一新的规定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满足一部分在短期内没有能力购房的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就业人群的住房需求,使这部分履行了缴存住房公积金义务的人群也享受到权益。扩大住房公积金的用途,有利于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利用率。

3、针对收入特低者,把住房公积金改为住房补贴

住房公积金实施的本意是帮助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商品化过程中购房资金不足的问题,使收入不高的城镇居民借助住房公积金储蓄可以买得起房子。实际执行过程中,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和还贷压力,想要解决住房问题的低收入职工达不到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基本要求,难以申请到住房公积金贷款,享受不到公积金带来的好处。对于低收入群体,如果以他们的收入十几年二十年尚不够购买一套普通住宅,强制性的缴纳住房公积金对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住房公积金不再具有保障作用,而成为了一种负担。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把住房公积金改为住房补贴的意义更大。

4、保障住房公积金收益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职工当年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按结息日(即每年6月30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利率计息,上年结转的住房公积金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3个月的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计息。住房公积金的这种低利率不利于保障住房公积金的收益,特别是对于未使用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人利益补偿不够。所以除了部分住房公积金购买国债和地方债券外,应当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储蓄余额的利率,保障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可以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存储的经验,将住房公积金的存款利率逐步与市场存款利率水平接轨,确保公积金存款不贬值,以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的良性循环,使住房公积金真正成为人们长期保障性储蓄。

5、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住房公积金的安全和广大缴存人的利益,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对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监管,使参与住房公积金监管的机构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以减少公积金运作中的风险和私自挪用住房公积金等现象的发生。

(注:宋春兰为本论文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 倪云: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与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4(3).

住户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 分户验收 工程 质量 成效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分户验收, 即“一户一验”,是指住宅工程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进行工程竣工验收时,对每一户住宅及单位工程公共部位进行专门验收,并在分户验收合格后出具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

目前,我区住宅工程竣工实行分户验收率已达到100%。为了分析分户验收制度取得的成效,结合我区实际,做了一些调研,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里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对我个人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分户验收开展背景

一是建设任务重、监管责任大。首先是我区处于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工程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工程建设规模大幅增加,质量监管技术难度不断加大。从近年的在建工程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工程建设每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次是百姓质量意识明显提高。商品房已成为住户所购买的最为昂贵的一件商品,住户对于所购买房屋各方面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希望对所接收的房屋质量尤其是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质量100%满足要求,有的甚至要求不允许出现一点质量缺陷,产生了现行工程验收规范标准与住户需求之间的矛盾。最后是工程质量通病仍然普遍存在。

二是目前工程质量担保、投诉索赔相关制度不健全,质量验收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很难落实。少数建设、施工等单位质量意识不强,发生质量投诉时处理不及时、不彻底和推委,而对于在质量投诉时提出的经济赔偿因为国家没有依据,少数投诉人在赔偿得不到落实时拒绝维修又反复投诉等等,使得一些建筑工程特别是住宅工程的质量投诉处理过程矛盾较多,解决起来困难重重。

三是住宅微观质量检测不足。迫切需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住宅工程整体质量的验收而对住宅套内的观感、使用功能等微观质量检验不足的做法,从而提高住宅工程的整体质量。

采用分户验收的方法是现阶段有效地缓解和解决有关问题的一种较好办法,通过分户验收工作的开展、落实,加强工程质量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提升工程质量水平,提高住户对住宅工程质量的满意度,也能体现政府执政为民、为民办事的工作宗旨。

二、我区分户验收的做法

为进一步落实住宅工程质量责任,保障房屋使用功能,使百姓住上放心房和满意房,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及国家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有关规定,我区质监站自2006年开始试点,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

1、完善质量监督流程,强化各责任主体意识。

严格执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手册》、《企业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手册》相关要求,强化并落实分户验收核查制度,住宅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检验批验收,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检验批,应当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通过返修或者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严禁验收。对弄虚作假、流于形式的给予扣分、罚款,验收不予通过。

2、物业公司参与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工作

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项目质量负责人和监理单位的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等人员参加,已选定物业公司的,物业公司也应当参加住宅分户验收工作。分户验收规定(修订)将分户验收相关内容有关技术要求、施工及验收注意事项予以明确,部分内容在原《规定(试行)》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强调分户验收内容必须结合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并在各部分内容具备验收条件时分别进行验收并形成记录,在竣工前分别进行汇总,形成总体验收意见。

三、分户验收取得的成效

这项措施的出台,就等于给每个购买住房的老百姓都把住了质量关,避免了整体验收和抽检所造成的遗漏,也就避免了交付后出现质量问题处理的“扯皮”现象。我区自2008年全面推广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业主投诉明显减少,住宅质量显著提高

未实施前投诉焦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墙体或天棚裂纹、线路不通畅、屋面或卫生间渗漏、房间尺寸超差等。自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实施以来,我区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的住宅投诉呈递减趋势,如:2009年,全区建筑质量投诉84项;2010年,全区建筑质量投诉83项;2011年,全区建筑质量投诉66项;2012年,全区建筑质量投诉59项。实践也证明,各责任主体意识增强了,程序规范了,建筑质量显著提升了,有效减少了住宅质量方面的纠纷和投诉,提高了居民对住宅质量的满意度。

(二)物业与各责任主体联动,建惠于民

1、对于业主而言更关心的是属于自己那一套房屋的质量,物业作为一个管理实体参加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对住宅的销售、工程质量的控制、质量通病的及时发现和整改,对住宅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产生很大的作用。业主对物业前期介入并参加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有了预先认同感,同时,对物业管理的水平做到了心中有数。

2、由于物业公司在长期住宅工程管理维修的工作中,对各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留下的设计缺陷和工程质量隐患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年在住宅质量管理、技术鉴定和维修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此,在预验收的过程中就能够及时发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并在施工现场提出符合日常管理需需求,使问题早发现、早协调、早解决,有利于住宅质量隐患的整改和移交。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措施

分户验收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开发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普遍反映:“一户一验”制度的实施的确能提高房屋的整体质量水平,但受工期、工程成本、专业管理人员技术水平限制,个别工程“一户一验”工作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势,从而加剧了业主与开发商的矛盾。为解决上述矛盾,可以尝试以下几点做法:

1、分户验收融入质量标准化管理、切切实实做到一户一验。工程建设参建单位应严格执行分户验收制度,分户验收要逐户、逐间进行,并做好记录,防止以检验批验收替代分户验收,切实反映出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作用。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发现的问题必须处理到位,避免分户验收流于形式,走过场,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使老百姓明确谁是责任主体。

2、全面推广准业主参与竣工验收制度。为了使业主了解验收过程、要求、标准,同时监督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使质量监督社会化、透明化,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时,根据工程规模和销售情况,邀请3%-10%的业主代表参加,业主代表的身份信息上报质量监管部门,质量监管部门对业主代表身份予以核实,业主代表对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进行参与与监督,并对存在的整改情况进行后期监督。准业主参与分户验收、将分户验收写入售房合同,作为强制性条款加以明确,让准业主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人们对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的认知度。

3、试点推广房地产企业聘请第三方进行验收。一是建设单位应以规范标准为依据、业主投诉热点质量问题为参考,鼓励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综合大检查,对于优先推荐的精品工程,动态管理优先考虑列入A级监管,优先评选各级奖项。二是建设单位聘请验房师。如验房师在施工方与开放商交接时介入进行验房就会有效的避免各方的矛盾,开发商可以委托验房师在交接初期进行细致查验,查验的质量问题以验房报告形式让施工方进行整改,这时施工方人员未退场,整改、维修及时专业,房屋的质量问题解决在分户验收前,自然,分户验收许可证送达业主手中时业主才会检验不出问题,放心装修、入住。

五、结语

住户心得体会篇9

对用户的引导不只是停留在现有的用户上,而是要更多的吸引陌生用户,让他们在你网站得到更全面的服务和实用功能,从而扩大网站影响力。让陌生用户变成网站常客。那些忠实的用户群体会引导更多的用户访问你的网站。笔者认为正确引导用户要从用户体验,文章引导,用户需求引导三方面做起。

一、舒适的体验

当我们利用各种方式让用户访问我们网站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他们留下来。而舒适的用户体验能让他们对网站产生好感,进而深入了解网站。这样,好的用户体验就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好的用户体验还能帮助用户了解网站更多的服务和功能,引导用户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特别是论坛,好的用户体验能偶迅速引导用户注册,并且了解论坛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板块划分。有的论坛可能内容很充实,但板块划分太繁杂,这样会很容易使用户产生迷茫感,最终非但起不到引导作用还会流失用户。用户体验并不是追求页面的华丽和功能的强大,简单方便快捷才是用户体验的精髓。

二、文章内容引导

大家都知道,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文章。文章的标题可以吸引用户,吸引用户深入文章阅读之后,高质量的内容就是增加网站黏度的关键。通过文章引导用户了解网站喜爱网站要从文章质量,文章关联性,文章栏目分类三方面做起。文章质量不用多说,这是网站首先要做到的。原创文章是网站保持权威性新鲜感和吸引力的保证。文章一定要注意相关性,越贴近用户引导作用就越明显。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同时增加相关文章链接并建立相关tag,高质量的链接引导用户阅读增加二次点击量,对增加文章的流量和网站的pv有好处。而文章栏目的分类更要讲究清晰,符合人们的浏览习惯。各个栏目之间的关联性一定要加强,使得各个文章各个分类之间建立起连接,方便用户查找信息。

三、用户需求引导

住户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中小户型;户内空间处理;公共空间;立面设计;新材料新技术

引言

近年来,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用地的也日益紧张,城市地价逐年增长,使得房地产价格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加之家庭小型化的核心家庭已经成为家庭构成的主流,因此,中小户型的住宅已经成为大多数工薪阶层购房时的首选户型。而现在人们不仅仅关心居住的基本功能,而且更为关注户型设计是否环保、健康、舒适、美观经济。因此,如何设计出这样环保、健康和创造宜人的居住品质是当前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值得思考的地方。

1户内空间处理

1.1全明空间的设计

本方案采用全明空间的设计――明厅、明卧、明厨、明卫,各个房间均能实现自然采光,且能形成穿堂风,这不仅利于健康,而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能源,降低了矿物能源的消耗,充分体现了节能用心。

1.2良好的私密性

每户均设置入口玄关,且在玄关处设置储藏柜,户与户之间的窗户、阳台处设置视线遮挡墙体,刻意避免了相互之间的视线干扰,保障居民生活的良好私密性。

1.3户内功能分区

考虑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公私分区。

1.4户内空间的生长性、可变性

中小户型住宅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住宅是以居住者的需求,给予住宅以灵活、可变性,给予住宅以生命,使其随着居住者发展变化而变化,随居住者生命成长而成长。在套内空间有限的前提下,独立居室在数量上历时性变化的可能性是决定套型使用可持续的关键。设计中,将居住空间作为设计的核心和出发点,充分考虑住宅套型对家庭结构变化的适用性。

提出0.5室概念,强调功能空间的生长性、可变性。布置0.5室作为一个弹性空间用房,可以作为书房、娱乐室、客人临时住房等功能空间;当然在不需要此功能的家庭中打通连接主卧室,增加主卧室舒适度,同样可以增加空间的灵活性。

分析家庭成员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一对年轻夫妇和老人共同居住,年轻人进入创业初期,独有的进取心强烈的需要一间独立的书房作为平时“充电”场所。随着时间推移,小生命呱呱坠地,上班时间是老人照顾孩子,当休息时间尤其是夜晚,为了便于年轻夫妇照顾孩子,紧邻主卧室的书房改造成套间婴儿房;当孩子逐渐长大需要独立的空间时,可以将婴儿房改造成儿童房,满足三代人共同居住。

户型变化组合的图形布置如图1

图 1

2公共空间处理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以及民俗习惯必然产生真正具有地区性特征的建筑需求,限制于地区经济能力、技术发展水平及交通条件,因而不同地域的建筑皆具有鲜明的特征。为了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实体,传承文脉的延续,促进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此户型的候梯厅和通道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关怀,创造人与人交流的介质与平台,努力体现场所精神的实质。

2.1交往空间

在可以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公共通道布置可移动的休息座椅,提供居民进出门的休息、交往的小空间,潜移默化的增加了邻里交往的机会,逐渐淡化紧张、压力带来的城市冷漠感,积极创造富有活力的交往空间。

2.2地方文化的认知感

在公共空间的地面铺设图案和墙面装饰上选用本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色彩和图案,使居民在不经意间增强了地方文化的认知感,在交往空间的浓郁地方氛围中,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微妙而和谐。

3立面设计简洁、明快

立面设计简洁、明快,利用简单框架,将立面有序结合,同时通过住宅单体本身的体量变化,以及住宅群体高低错落变化塑造小区整体形象;利用南向凸窗、空调机位,窗台洞口处理、屋顶装饰构架等一系列精致化设计体现一定的建筑品位,不过度装饰,立面元素忠实反映建筑功能,利用颜色明暗、体块虚实对比,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

4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4.1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1)一梯六户布局,控制面宽和进深,有效的提高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利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达到经济性的原则。

(2)各个功能房间全明设计,均能形成穿堂风,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降低照明、通风等用电消耗。

(3)卫生间、厨房贴邻布置,尽可能减少管材铺设的消耗。

(4)消防电梯前室和防烟楼梯间前室均能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取消了常规设计中核心筒设置的风机和风井,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能源,减少了用电消耗,降低了日常运行成本,而且减少了公摊面积,提高了使用面积系数。

(5)建筑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当地产品,实现就地取材,降低运输、调配费用,同时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钢、玻璃等可再生材料,尽可能减少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

(6)每户在阳台处考虑电辅助加热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时在屋顶设置集中布置的电辅助加热太阳能热水系统,两者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保障住户热水供应。

(7)将屋顶雨水进行收集、沉淀、过滤、生物处理等工序后,用于景观用水;在绿化配置上和路面、广场设计中采用透水砖等绿色建材,增加雨水渗透的机会,并补充地下水。

4.2建筑节能设计

(1)外墙轮廓尽量规整,北侧不设计飘窗。

(2)采用剪力墙结构形式,维护结构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尽可能降低结构和混凝土建筑物的重量,减少承重构件的尺寸和重量,同时梁板等主要结构构件配筋采用Ⅲ级钢,强度高,利于节约钢材和混凝土。

(3)在外墙和屋顶均加设符合节能要求的聚苯保温板。

(4)外门窗均采用中空玻璃塑钢节能门窗、阳台门下部均采用保温门芯板,分户门采用防火、保温、隔音、防盗门。

(5)不采暖楼梯间、户间墙及外露钢筋混凝土构件均抹符合要求的胶粉聚苯颗粒。分户楼板上铺设符合要求的聚苯板以满足保温和隔声的要求。

(6)设备节能措施:住户用水表、电表集中安置在各层通道内,采用磁卡电表、水表。卫生器具及五金配件应符合国家或部级现行标准的技术质量鉴定文件,且属于节水型产品。

户型方案如下图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无论从未来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 还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角度来看,中小户型住宅成为未来住宅需求的主要趋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中小户型住宅设计时,不能牺牲环境和住宅居住质量,应该做到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上,更好地满足人居的各种功能需求,努力创造出更加宜居的居住环境。笔者希望,以上中小户型住宅方案设计的分析能对未来中国中小户型住宅设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