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14 09:38:20

励志心得体会

励志心得体会篇1

昨天上午,林老师给学生们做了《感恩我们在行动》的励志演讲,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家长同学都为之感动。林老师深情的讲起了感恩:首先我们要感谢的是父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其次是感谢老师: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再次,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和他人,因为他们不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有责任把“感恩”这个传统美德传递下去。让我们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吧——

让我们回报父母: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聊聊天,主动做一些家务;让我们回报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文明社会尽一份力,让我们知恩、感恩、报恩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励志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励志期刊;高职生;励志教育

[作者简介]杨文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讲师,图书馆流通服务科科长,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广西南宁,530001;张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105-0002

励志主要是给自己或他人以信心,或者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给予坚持做好某件事的精神上的动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1]。励志教育对个体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据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8省(市)5800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所起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人和书籍分别是父母和名人传记[2];由此可见,励志图书在励志教育中占了较重的比例。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职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3]。新形势下,受多元社会意识的冲击,部分高职生群体中存在着人生目标迷乱,学习动机功利、个人利益至上的消极倾向[4]。部分高职大学生一方面感觉未来生存压力比较大,对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另一方面又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5]。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

二、励志期刊在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分析

励志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领人生。“励志教育”在德育方面主要有两个支撑点:一是责任教育,一是知耻教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励志,并不只是鼓励他们考上高中、大学,还包括激励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磨炼坚强的意志,树立迎难而上、永不言败、乐观进取的信念,在这方面,励志期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力量。获取“成功法则”其实并不简单,而读书便是其中最简捷的途径之一。一本好的成功励志图书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很多成功的方法,更能启迪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充分地体现人生的价值[6]。

在定义上,励志期刊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泛指以鼓励人坚持奋进,激励树立志向或志气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文化类期刊,励志期刊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此外,这三类励志期刊又互相结合,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刊物[7]。典型的励志期刊如《中国青年》、《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对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激励教育作用的期刊。励志期刊对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主要有:

(一)磨炼情操意志

高职生由于生源的特点综合素质偏低,高职生在中学阶段成为落后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问题的积累不能解决和意志薄弱上,高职生普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善于学习,缺乏个人独立思想和自律意识,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放弃。改善这个状况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持续的阅读习惯,阅读励志期刊,可增强自信心,通过形象对比激励自身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给高职生推荐阅读适合的专业期刊,可改善、提高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的办法和能力。

(二)增强情感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亲情问题的困扰不少,进入大学阶段后,又面临个人感情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因为失恋单恋,又无处排解,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走不出痛苦的阴影,阅读是走出困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三)提高社交处事能力

处于高中应试阶段的学生和学校一切以应试教育为主,把为人处世等放在次要位置,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需继续获得社交处事方面的指导,例如,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与同学师长的交流相处,恋人之间的理解相处,即将发生的同事上司之间的相处。这些问题摆在了学生日常的主要位置,除了老师同学的一些提示,更多地是需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找到答案。

(四)减轻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压力是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巨大压力,这个时候的高职大学生迷茫、失落、以及数次求职失败打击他们的信心,心理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十分需要疏导。例如在实践中通过给高职大学生推荐阅读《职场》中文章,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寻找最好的自己》,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生是充满曲折和磨难的,要学会认清自己,不气馁。

三、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一些励志期刊

大学生励志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励志成才。根据龙源期刊网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励志期刊将近百种,我国的励志期刊主管部门多为各级各地方共青团或教育局或大学,期刊质量相对稳定和保证。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现举一些励志期刊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期刊,详见表1。

四、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自强意识、成功成才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是所谓的“天之骄子”。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针对部分高职生表现出的信仰丧失、人生迷惑、精神空虚、责任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应坚持在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励志教育,利用励志期刊佳作与人格教育、发展教育和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励志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内驱力;从而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执著、勤奋的求知热情,塑造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锤炼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

[参考文献]

[1]冯红新. 励志教育促农村孩子志向飞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11).

[2]李祖超,邵敏. 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60-63.

[3]张彦,耿晓棠.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 北方经贸,2009,(11).

[4]袁琦兰. 浅谈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J].现代企业文化,2009,(23).

[5]依淑清. 浅谈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励志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S0).

励志心得体会篇3

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促使大学生树立奉献意识、提高大学生道德追求与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与提升自我的必要环节。本文立足于分析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的现状等等,旨在探析与创新构建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以促使志愿服务事业保持可持续、良性的发展与进步。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方式,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但是大学生群体也有自己的难处与苦衷,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激励机制的鼓励以更加坚定服务社会的信心。 

首先,大学生家庭经济环境不一样,有的大学生需要实践打工补贴生活与学习费用,也就没有精力与时间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义务服务,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帮助这部分大学生减少生活压力,为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便利。其次,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体现自身价值自觉参与的、有的是迫于面子或是各方面压力才进人大学生服务团队的,为了使大学生保持积极、正确的服务与贡献心态,必须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再次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不一,参加社会服务的频率也有所降低,为了使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愿选择与追求,就必须构建规范、合理、公正、公平的大学生自愿者激励机制。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前,大多数院校与相关单位已经关注到建设高效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不断付诸多方面努力探索激励机制的具体方案与对策,但是就现有成果来看,大学生志愿者社会服务激励机制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极大限制与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与进步。 

(一)激励形式较为单一。为了全方位体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无偿性与公益性,大多数激励形式都更加侧重“精神鼓励”,比如颁发“优秀志愿者”证书或是奖状;授予“先进志愿者”荣誉称号;或是在集体大会上点名表扬等等,不仅受到奖励的人数少,同时也难以满足所有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与积极性降低。另一方面,志愿者组织缺乏构建人性化、丰富化的激励措施,与志愿者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较少,既不能及时了解志愿者的心理变化与精神状态,也不能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与鼓励政策。 

(二)激励形式不科学。志愿者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属于自觉、自愿的社会活动,但是有的学校为了引导或者倡导志愿者服务活动,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与积极性作为学院奖学金评定、人选学校党员预备名单、评定各种荣誉称号、增加学业综合成绩的重要标准,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发生变化,使志愿活动的性质发生变化,大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真实愿望并没有被全面激发出来,甚至只是做一些表面性、形式化的基础工作,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与提高。 

(三)各种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人数愈来愈多,服务范围更广,一方面更加体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帮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同时也增大了大学生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的几率。志愿者服务本来就是大学生无偿的奉献活动,一旦各种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就会极大打击大学生继续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怎样充分保障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已成为当前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推进与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的有效措施与效果 

(一)加大社会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奉献”的良好氛围。大学生拥有强烈的上进心与正义感,更加热情与自觉地承担着维护国家荣誉、立志复兴祖国的伟大事业,因此,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性格特质,加大社会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与教育,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相关部门要通过媒体或是其他渠道表彰优秀志愿者,既能够使大学生收获“精神满足”,同时也是弘扬“志愿者精神”的重要方式;各大高校也应该利用宣传栏、班会、校级大会宣传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有着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营造“人人参与奉献”的良好氛围。 

(二)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参与需求。针对当前奖励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大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现状,必须改革奖励政策与措施,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既满足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服务的不同需求,同时可以使大学生树立端正、正面的服务意识。比如,对于一些条件较为艰苦、难度较大、耗时较长、更加考验志愿者耐力与心态的服务活动,就要适当给予物质鼓励,比如帮助志愿者支付基本的交通费、食宿费用、医疗保健费用等等,使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及时记录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鼓励企事业单位采用“条件均等、优先聘用”的方式吸引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来。 

励志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 励志教育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39-02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紧迫性

关于励志教育的概念,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励”和“志”。首先是“志”,我们要立什么“志”,是考大学的志向,是发财的志向,是升官的志向,还是什么其他的。其次是“励”,这个字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解读成“砺”,是磨砺、砥砺的意思,是个人行为;另一种解读是字的本义“励”,就是激励和鼓励的意思,显然是教育行为。从励志教育的总体来看,应该是两种意思都有,即个人砺志和教育砺志。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励志作为一种品质,可以用三个带有“坚”的词来表示:第一个是坚信,第二个是坚强,第三个是坚持。这是励志最重要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坚信的层次,就是对信心的坚定,是解决一个理想和目标的问题。如果我们对目标没有信心,那不可能是励志的。不过,励志还需要在信心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再往上一个台阶,就是有信念。信念比信心还要高一个层次,而更高层面上的是一种信仰。信仰是抬头仰望心中远大的东西,那是一种理想,是自觉追求的一种东西。对我们老师来说,应该去追求心中的理想,并努力培养拥有理想的学生。第二个是坚强的问题,它是指面对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励志就是要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失败,有挑战困难和失败的勇气。第三个是坚持,坚持是人的意志力的问题,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励志就是要用坚持来创造奇迹。励志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明白,只有不断坚持才会创造奇迹。综合以上三方面,可以说励志教育是信念教育,也是道德教育,更是赏识教育。

如今大多独立学院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感觉压力比较大,对未来前途较为担心,孤独无助;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的志向,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学习上倦怠并充满消极情绪。一些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而心理问题、品德问题更是越来越突出。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学生缺乏励志目标。因此,对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独立学院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励志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

二、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加强励志教育尤为必要

(一)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但有些怕苦怕累,需要加强励志教育,使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

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家庭背景和物质条件比较优越,从小所受的教育较好,体现在他们身上也就是思维比较活跃,阅历较广,独立性较强,对社会的了解相对较深。还有很多学生受过特长教育,在文体、书画、口才、沟通、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能力,他们更有实力和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艺体育活动及社团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艺能力,今后有望成为社会欢迎的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的精英型人才。但是由于其生活环境较好,条件优越,从小没受过什么苦或挫折,同时人生选择定位又较高,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所以在成功之路上需要加强励志教育,激发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需要加强励志教育,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恒心,努力学习,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独立学院学生是在三批本科段次上录取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偏科现象严重。大多学生希望取得好成绩,希望成为学业优秀的学生,但不能够坚持,也怕吃苦,缺乏刻苦精神。部分学生甚至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针对这些情况,加强励志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励志教育,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勤奋刻苦的精神,使其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行为特点,更需要加强励志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在行为上自律性差,生活往往没有规律,用于上网或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多;他们的独立意识较弱,没有主见,往往易受外力影响;他们的爱好广泛、兴趣多变,常常是泛而不精;他们的自我组织能力较差,团队意识和服从纪律的意识较淡薄,往往我行我素,很难组织起来成就大事。通过励志教育,可以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坚持为目标而奋斗。

(四)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也需要大力加强励志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较为开放,思想意识多样化,其中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强;他们价值意识较强,而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相对较弱;他们的政治取向主流,政治态度积极,政治动机多元化;而他们学习目标都很现实,缺乏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因此,尤其需要对他们加强励志教育。

三、如何开展和加强独立学院的励志教育

开展和加强独立学院的励志教育,途径和方法很多,重点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得以体现。

(一)辅导员积极探寻符合学生特点的工作方式方法

独立学院学生的总体成绩和学风虽然比不上一本和二本的学校,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问题而造成,而是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缘故。所以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全面培养意识,更需加强对独立学院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必须教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学会自立,遇到问题时要自己克服解决,而不是依赖辅导员;必须教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不是只会发短信或打电话问辅导员;必须教学生学会感恩,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提高辅导员科研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具备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就业指导及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辅导员具备做好学生工作应有的政治理论素养。独立学院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习和培训,学会应对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鼓励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

(二)通过主题活动的途径来开展励志教育

开展励志文化节,通过阅读励志类的书籍,诵读励志名言名句,聆听励志报告,观看励志电影等一些励志实践活动,以及开展励志之星的多元评价。其实,虽然有的只是刚刚开始,但是只要一直做下去,坚持下来,这颗励志的种子,一定会深深扎根于学生们的心田。

(三)通过课堂尤其是第二课堂开展励志教育

把励志这个主题演绎到我们课堂中,一方面融入我们的教学内容里,另一方面是渗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励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拥有坚信、坚强、坚持等励志的核心品质,每门学科的老师都是可以做到的。

高校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励志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励志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在机构体系上,把励志教育纳入学院团委学生会的日常工作中,组织各种励志教育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要让学院第二课堂成为励志教育的实践磨砺平台;通过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励志教育的环境来熏陶学生励志,如在学院拉标语、写口号等。

(四)充分利用爱心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的方法,结合心理教育,加强对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的励志教育

在实践中打造专业化队伍,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励志教育相结合,将励志教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各项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70-17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静,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2008,(8):202.

[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2006-10-19.

[5] 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教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励志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 激励机制 建设 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52

1 前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其后我国各地志愿者协会逐步开始发展起来。经过接近20年的发展,我国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的壮大。在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中,占据绝大部分的是高校青年志愿者。虽然中国志愿者领域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有些人利用志愿者的公益性,单方面把志愿者当做免费劳动力使用,损害了志愿者的基本合法权益。

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因此,如何将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如何利用新手段、新形式、新思想为志愿者营造出良好的激励氛围,保障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有秩序的、长期的开展,成为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者必须攻克的一个难关。

2 志愿者与激励机制概述

2.1 高校青年志愿者概论

志愿者通过自身无偿的付出来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同时又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以及心灵得到满足和升华。随着志愿精神的不断传播,作为中国中坚力量的热血青年,自然是冲到了志愿服务的最前线。然而由于中国大学生的数量过于庞大和分散,需要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其组织起来,并有序安排其进行志愿服务。高校青年志愿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奉献的思想觉悟和较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保证志愿服务高质量的展开;同时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热血青年,具有很好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引领志愿服务走向新的领域。但是目前90后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自私倾向严重、流动性大、功利心强等不利因素,将会导致志愿服务活动难以长期维持下去,也将影响服务的质量。

2.2 激励机制定义

激励就是指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设计某种适当的志愿服务环境、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来引导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和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以实现协会和个人的共同目标。机制现在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1]。所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志愿者激励机制是指在各个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与自发组织的志愿者群体中,根据绝大部分志愿者的需要,制定符合其发展规律、合理化的行为规范标准和奖罚措施,来激发90后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激情,使其在能力上有所提升,心灵上有所满足。

2.3 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必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的研究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加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2]。”随着我国高校志愿者队伍规模的不断增大,志愿服务领域不断的扩大,我们发现激励机制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的、适合的激励措施,能够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也能增加志愿者的信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从小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成长,思想觉悟高,热衷于报效祖国,献身公益事业中。适当的激励措施将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资源利用率。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环。

3 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经过接近20年的高速发展,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庞大起来。而且由我国各个高校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我国青年志愿者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领域,还有许多地方与国外的义工组织有所差异,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3.1 工作定位不准确,无法了解志愿者真实需求

很多高校的共青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不了解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对志愿者身份定位不准确,导致无法了解志愿者的真实需求。学校原本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很多时候开展的活动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广大志愿者考虑,缺少体现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志愿精神传承、专业技能培养等内容。这样的活动无法得到广大志愿者的认同和互动,导致志愿服务活动仅仅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办活动而办活动。长此以往,广大高校志愿者参与活动而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提升和自我满足,致使志愿者流失率越来越严重,志愿服务质量也相应的越来越差,而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将会失去其光辉形象,严重影响其机能的发挥。

3.2 缺乏针对性,疏于专业指导

我国各个高校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激励方式过于单一,激励方式与志愿者需求无法很好的匹配。在中国这个“含蓄”的社会中,激励的方式多以精神激励为主。然而,随着中国志愿领域不断地发展,志愿者逐渐的认识到,志愿服务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奉献;而是在奉献的同时,自身的能力、满足感和相应的补助也将相应的得到提升和保障。不少高校在制定志愿者激励制度和实行的过程中不以学生为重点,不以志愿者喜欢的形式提供相应激励措施,疏于对志愿者心理或相关技能的指导,致使志愿者激情逐渐减少和志愿者大量流失,从而导致另一类怪圈――学校相关组织强制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失去了志愿最为宝贵的精神。

3.3 缺乏自主性,沦为“免费劳动力”代言人

高校也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志愿者安全、活动影响力等,往往对校内的志愿者组织有许多的要求和限制。现在学校出现了一种恶性现象,即部分学生组织对志愿者的认识不够,将志愿者定位为“免费劳动力”;有任何体力活、凑人数的活动,首先想到的便是志愿者。所以许多志愿者组织沦为了校内“免费劳动力”群体的代言人,志愿者迫于学校各种压力不得不做各种苦力活,而真正的志愿服务活动却又被学校有所限制,无法正式的开展。另外,许多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管理越来越趋近中国官场制度,缺失了内部团结和气的氛围,失去了志愿者组织的自发而成的初衷。

3.4 立法落后,志愿者权利保障力度欠佳

在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工作中,还普遍的认为志愿者工作是个人的意志的表示,产生的任何结果都应由志愿者个人承担,处于立法滞后的状态。目前还尚未建立一套体系相对完善的志愿者权益保障法,仅仅只是由几个重点城市进行实验性探索――颁布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地方性法规对志愿者保障体系的认定范围各有不同。然而在我国很多地方仅仅只有相关的志愿组织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较为分散,无法及时的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很多高校志愿者常常因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而选择不再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4 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途径思考

在国外“义工”文化的冲击下,志愿服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起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新时代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是我国社会的进步,也是对志愿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志愿活动的规范和志愿者的权益保障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平台。

4.1 利用“第五媒体”等新手段培养志愿者精神文化

在新时代的环境中,高校志愿者组织要充分利用“第五媒体”在校园的影响力,扩大志愿精神在校园里的覆盖面。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响应中共“十”的号召,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一利器,通过人人公共主页、微博、QQ群、手机报等“第五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当代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良好风范以及其志愿精髓,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扩大高校志愿者在校园内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使志愿理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志愿大家庭中来,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激情,实现自我价值。

4.2 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法律化

志愿者是通过自己无偿性的服务来回报社会以及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对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在立法和司法上给予志愿者全力的肯定和支持。合理的志愿者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及时的保障志愿者自身权利的行使,避免出现侵害志愿者权利的行为。政府与高校志愿者组织应避免出现将高校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的事情发生,并针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遭到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意外伤害,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司法规范。只有在志愿者自身的权益得到保障以及志愿者管理上规范化,才能消除高校志愿者的后顾之忧,提高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激情和质量。只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肯定,高校志愿者队伍才能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完善。

4.3 加强专业指导,使激励机制人性化

“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高就能长久的支撑下去,也没有哪一个组织单凭理想与冲动或领导精英的个人魅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持久地运转和发展”[3]。因此,只有理解激励机制的原理,针对不同的志愿者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激励方式,使激励机制灵活化,才能真正的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工作。

志愿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应综合考虑志愿者的各种因素,如专业技能、志愿意向、经济条件、身体条件等,把志愿者安排在一个能够快乐的实现他自身价值、人身理想的志愿岗位中。志愿服务开展时,应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根据具体的服务岗位制定具体的培训,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并同时对志愿者心理进行相关了解和培训。志愿服务完成时,应根据志愿者的表现情况以及适应本组织的考核制度给予志愿者相应的评定,并扩大对志愿者的奖励力度、奖励方式等,给予志愿者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4.4 科学正确的实施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

斯纳金的强化理论指出,强化是对一种行为的结果做出肯定或否定,以决定或使人学会该行为是否可以重复[4]。激励机制并不仅仅对志愿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也要给予不合格的志愿者一定的惩罚措施。只有将正激励和负激励相互结合起来,赏罚分明,正确引导志愿者,做志愿活动应讲究真心、无偿性,注重实际效果和效率,使高质量的志愿活动得以长期的存在,而不好的现状逐渐消退。所以,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实施激励机制,做到奖惩相结合使用,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高积极性的志愿者服务队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志愿精神。

5 结论

自从08年汶川地震和奥运会后,志愿者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在4.20雅安地震以及现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普遍出现的问题,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加强志愿者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校园BBS、微博、人人网等“第五媒体”,努力弘扬志愿精神,加强志愿者的专业指导,构建志愿者权益保障体系,建设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淑娟.完善高等院校维权机制的对策研究[J].工会博览,2011,(4).

[2]苏红.基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激励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14):15-17.

[3]马青山.2010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激励机制探析[J].理论探析,2009.

[4]彭秀清.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

励志心得体会篇6

一、志愿服务激励工作的上海经验

志愿服务是一项需要志愿者倾注热情与精力参与的事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爱心与热情,还要对志愿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激励。一个规范合理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可以提升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对于上海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未来上海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后世博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上海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六点。

(一)日趋完善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上海在继续发扬世博志愿服务的成果基础上,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长效发展,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需求,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逐渐成熟的项目化运作方式

上海市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四类,包括常设服务项目、中长期服务项目、短期服务项目、应急服务。契合世博期间广泛动员起来的社会志愿热情和良好志愿服务氛围,培育建设全市项目化志愿服务体系。

(三)不断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队伍

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建立了注册志愿者库,建立起了一支常态化、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整体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程度和水平。

(四)创新开拓的志愿者服务基地

志愿者服务基地是指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具有长期的公益岗位、服务项目,通过志愿者的服务体现城市文明、城市精神的公共场所和窗口单位,是建设上海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

(五)有效培育了志愿文化精神

志愿文化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灵魂和价值基础。经过多年的积累及由世博而升华的志愿服务精神在世博后的城市志愿服务过程中,内涵日益丰富,特色更加鲜明。上海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奉献互助的社会氛围,使更多的组织和个人认同志愿服务,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度。

(六)先进的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

上海始终关注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上海志愿者网,建设了上海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交流平台。

二、上海志愿服务激励工作现存问题及成因

回顾20多年来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志愿服务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外相比,上海志愿者激励工作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志愿服务激励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上海志愿服务的成效。认真研究和探讨上海志愿者管理及其存在问题,对于借鉴国外有关经验,提出如何加强志愿者管理的建议和对策,推动上海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上海志愿服务激励工作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法律政策支持缺位

首先是全国性法律尚未出台。当前上海在志愿服务领域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对推动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和奉献热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上海志愿服务法制建设处在全国前列,但全国性志愿服务立法的缺位,影响了志愿服务法制体系整体建设,造成地方立法资源的浪费。其次是地方政策支持欠缺。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针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管理的综合性政策。志愿组织缺乏经费,其人员培训、日常管理、项目策划就没有必要的场所、费用等物资支持,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必然受到制约。这不仅是上海,也全国各地志愿服务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社会支撑体系缺失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较广,它的有效开展不仅要有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上海是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近年来,广大市民的志愿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但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开展较晚,社会公益活动并不十分深入人心,因此,目前仍然存在着诸如媒体宣传力度薄弱、社会资源支持显著欠缺,公众认知度不足等社会网络支持不足的问题,这种社会支持网络的欠缺使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的设备、资金、场地等资源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志愿文化精神缺乏

上海在世博会形成并在其后践行的志愿精神,是新时期上海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写照。但是由于国内整体大环境的同质性,加之上海作为人口流动程度较高的特大城市,志愿文化及志愿精神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中国的历史文化蕴涵着对家庭和国家强权的意识,导致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两端力量强大,缺少公共观念和公民社会的孕育。改革开放后公民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公民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公民大多数还是法律和名义上的公民,没有成为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公民。公民对政府的依赖还是很强,公民自主管理意识在某些层次和领域还比较薄弱,公民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热情不高,动机不强。

(四)组织内部管理缺席

首先是内部激励机制不科学。当前志愿活动的精神激励基本上局限于单纯地授予荣誉称号,主要是在志愿活动结束后通过开展总结表彰大会进行的。由于这种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往往忽视了对志愿者活动过程前和过程中的激励。而且传统观念认为志愿者提供无偿并不需要物质激励。但是随着志愿队伍的壮大,社会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对专业性志愿的需求越来越多,志愿者在专业中投入的服务成本越来越高,如果只强调精神激励的话,往往使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其次是组织人力资源机制不健全。对志愿者的教育培训机制还面临许多缺失,虽然制定了许多培训规章制度,但往往没有践行制度的行动。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不能提供差异化培训,导致志愿者上岗后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认知和行动出现偏差,打击了志愿者热情,降低了组织效率。

三、上海志愿服务激励工作的方略建构

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不仅要组织和动员更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 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机制加以鼓励和引导, 使志愿服务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对志愿服务激励工作进行建构,分别是宏观视角下的政府与社会环境塑造,中观视角下的组织内部管理体系优化,微观视角下的志愿者个人认知提升以及过程视角下的分阶段激励模式建立。以下将从这几个视角对上海志愿服务激励工作的提升作深入阐述。

(一)宏观视角下的政府与社会环境塑造

政府应将志愿者行动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给志愿者提供良好成长环境。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此类活动,用政策来保障志愿者权益,创造一个更好的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不仅以德提高公民的认知水平,也要以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志愿服务,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促进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法制化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海志愿者组织发展机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于能否推进政府促进机制的建立,具体来说,就是改变政府职能,优化志愿组织管理体制。政府首先要降低对志愿组织的准入门槛,整合志愿组织管理机构,改变对志愿组织双重管理体制,以理顺志愿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责任关系和权力关系。志愿服务只有获得全体公民的广泛参与,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才可能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示精神,上海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要“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因此,上海要建立大众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适时对志愿服务进行精神嘉奖。我国社会在激励志愿者,支持志愿服务的资金、设备、场地及观念等方面,必须协同社会力量,依靠政府、企业、家庭、体育团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大环境下的对志愿服务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二)中观视角下的组织内部管理体系优化

首先是在组织内部管理层面。上海志愿组织的激励机制建设,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是应有之义。志愿组织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有效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必须注重信息化和战略管理的自身建设,加强与社会、企业、政府、及个人间的联系,努力推进社会的资源整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志愿者组织队伍的稳定性和管理的针对性。从入口上建立建全选拔程序和审查机制,保证志愿者队伍的整体质量。其次是在组织内激励层面。要提高组织内环境激励,组织内部要重视志愿者们的社会需求培养,对组织的归属感跟认同感是内部管理的重要方面。要加强组织内培训激励。志愿组织应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使志愿者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通过组织的共同学习,使志愿者的工作表现更优异,增强工作满足感并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整体质量。要加强组织内绩效激励。志愿组织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通过考核对志愿者的工作态度、能力、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志愿者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组织的发展。要发挥信任激励的作用。在志愿组织中,各级领导和管理者更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独有的激励优势,有效地发挥示范应有的良性辐射作用。

(三)微观视角下的志愿者个人认知提升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也是激励的主体。自我激励是最高境界的激励。也是最核心的激励。只有志愿者的内在参与动力得到了激发,志愿服务事业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在调研中发现,志愿者较少会自我激励,作为组织来说,要意识到帮助志愿者激发动机的重要性,提升志愿者的认知有助于志愿者强化个人的参与动机,引导志愿者学会发现自己的需要,学会刺激这种需要,通过影响个人的动机来调整个人的行为,并把动机变成现实中的心理渴望,为志愿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把志愿者的心理渴望引向组织的目标并达成目标。青年群体是上海市志愿者的主力构成部分,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正处在树立理想、形成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应该通过团队培训等方式,让志愿者体会到时代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希望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的抱负,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融合到一起。志愿者在参与服务过程中希望能提升个人能力、丰富个人阅历、学习社会知识等。在志愿者组织,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完成服务项目或策划一个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之间彼此的沟通协作、讨论实施,个人的各方面技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升,对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来说,这是参加志愿服务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成长发展的激励引导。激励是一种使人产生行为动机的过程,人是激励过程的主体,了解人的动机和需求是设计激励机制的前提。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是通过激发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和动机,达到激励自我的目的。如果志愿者善于从自我激励的角度看待志愿服务价值,即使社会激励有所欠缺,也仍然能够让他们保持志愿服务的热情。

励志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体育赛事志愿者;参与动机;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078-05

Abstract:

Literature and surveys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hinese sports volunteers to take part in sports service motivation, volunteers to take part in sports events expected incentive system, as well as volunteers to participate in events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s of relevance, then the sports volunteers the management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t is found that sports participation motivated volunteers from strong to weak order for the purpose of factors, interperso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in the traditional motive weakest. Sports volunteers expectations for external financial incentive compensation, followed by the by-laws, non-financial rewards, and the lowest is in it is paid. Related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Key words: sports events volunteers; motivation; incentive systems

志愿服务者以不领报酬的方式,奉献其时间,精力和金钱,替政府输送公共服务,为的是什么?这涉及到志愿服务者的动机,所谓动机是一个人的期望和意愿来达成特定的目标和结果[1]。而投入志愿服务的工作,虽然并非期待得到薪资与晋升机会,但有研究显示:志愿服务者并非毫无条件的付出,往往也希望从服务工作中得到报偿,志愿服务者所期待的报偿则依生活背景,生涯发展,个人条件及社会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人想增加人生阅历而参加,高龄人士则为社会回馈而参加志愿服务工作[2]。所预期报偿和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会影响志愿者是否继续担任这一工作的意愿。所以志愿服务者需要有更多的精神层面的激励与支持才能是有继续留任的价值。在设计激励系统时需考虑到如何引发志愿服务者的动机,使其有效的完成其工作,来鼓舞志愿服务者的士气,凝聚成员力量,成为志愿者管理刻不容缓的一件要事[3]。

志愿服务者除了个人原有的参与动机外,当进入组织后,激励是影响志愿服务者对工作忠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若能了解志愿者从事服务的动机,并且适时对其动机有所回馈,当志愿者觉得其需求获得相应回应,其行为得到加强可能较愿意继续从事志愿服务[4]。若借引企业的观点,志愿服务者便是内部顾客,唯有内部顾客满意,才能对外部顾客提供更高的服务品质。如何让志愿服务者能自动自发地担负角色职责,能认同组织目标,融入组织之中而且关心组织的问题与需要,并愿意主动采取行动处理,则为重要的管理课题[5]。

1 文献综述

1.1 参与动机

动机最常用的定义是造成行为的原因,也就是任何可以引起个体行动的事物[6]。换言之,动机是行为的原动力。只有了解清楚志愿者动机后,才有可能运用动机需求来促使志愿者投入工作。志愿者参与的动机一直是研究者所热衷的问题,因为志愿者本身并未获取财物的回馈,纯粹是奉献自己心力的工作,而参与的原因莫衷一是。美国志愿行动研究学会前总裁Jon Van Tail 为了了解志愿者的动机,整理了12年志愿行动的文章,发现每篇文章都指出多元化的动机是志愿者参与最通常的形态。比如说有些研究指出志愿者的参与主要是为了与他人产生一种关联或是希望通过志愿者工作可以与他人互动。早期探讨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普遍认为志愿者秉持为善最乐的精神,愿意牺牲奉献,表现出我为人人的价值观而担任志愿服务的工作,主要的动机便是利他的动机使然,后由许多研究证明,并非全部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均是如此,Fischer & Schaffer综合各理论与研究得八种志愿者参与重要动机[7],如表1:

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张俐俐,张茹[8](2009)从“主动参与动机”和“被动参与动机”两方面为切入点,对参与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的服务动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获得成就、自我提升、自我奉献为主的“主动参与动机”在志愿者服务动机中是主要构成因素并起主导作用;景晓娟[9](2010)以北京 2008 年奥运志愿者为例,采用量化研究,对青年志愿者利他动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志愿者的利他动机表现出多层次结构性,以内、外源动机为主模块。志愿者的利他动机指向具有性质积极、内容明确的特点:积极主动地长才干、交朋友、得荣誉和负责任是志愿行为的主要外部驱动力,实现价值、助人为乐、享受兴趣是志愿行为的主要内部动力。

1.2 激励

激励是一种促进、维系、及引导个人行为的驱动力[10]。激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定义激励为主动组织目标努力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和此种努力是否能满足个人的需求有关,受到激励的员工会努力工作,努力的方向在于达成组织的目标,努力的结果可以得到报酬,进而满足个人的需求。

激励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系统性激励与个别性激励,财务性激励与非财务激励,内兹激励与外附激励等。一般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依酬偿特性的不同,分为内兹激励与外附激励。虽然此分类方法仍有许多争议,尤其是在区分的基础及认知上的差异,但它仍是近年来最常被采用的分类方法。罗宾斯(Robins)将激励制度分成三类[11]:(1)内兹报酬(Intrinsic Rewards):是指员工由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通常是无形的。本因素包含:我希望举办志愿者餐会与对外联谊会;我希望组委会邀请志愿者参加赛事组委会各种庆祝活动;我希望赛事组委会给与志愿者工作所需帮助;我希望工作繁忙时我能得到其他志愿者的协助;我希望组委会提供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我希望能获得赛事组委会公开表演与奖励;(2)外附非财务性报酬(Extrinsic Financial Rewards):财务性报酬是有形的,由管理当局分配,可直接或间接增进员工的财务福利。本因素包括:我希望工作时有相当的自主性;我希望工作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我希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希望组委会提供体育知识的教育训练;我希望工作能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得成就感;(3)外附财务性报酬(Extrinsis Non-financial Rewards):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并不是指提升员工的所得水准,而是改善员工的工作品质,使员工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好。本因素包含: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餐费;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车马费;我希望组委会给志愿者办理意外事故保险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是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本研究将体育赛事志愿者定义为:在体育赛事的筹备及举办过程中,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全力完成组委会分配的各项任务的人。其内在涵义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一定的组织进行活动;第二,其行为既包含不受任何强制的自愿行为同时也包含政府组织的参与行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于在组委会的组织框架中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不包括任何自发的、个人的行为。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实施,志愿者参与动机所采用的问卷是Farrell. J. M; Johnston,M.E和Twynam. G. D修正的《特别比赛项目志愿者动机量表》(Special Event Volunteer Motivation Scale,SEVMS)。激励制度所采用的问卷是参考Hackman & Oldham职工作诊断量表(Job Diagnostic Survey,JDS),再针对体育赛事志愿者工作情况做部分修改。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25份,回收率92.85%,其中有效问卷318份,占发出问卷总数的90.86%。

3 结果与分析

3.1 志愿者参与动机

通过因子分析,本研究得出的体育赛事志愿者参与动机主要有以下5类:目的因素、人际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家族传统。通过比较各因素的均值,发现目的因素是调查对象最为重要的动机。

3.2 志愿者的激励

从表5激励制度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体育志愿者最渴望的激励制度是“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餐费”(M=4.02),“我希望工作能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得成就感”(M=4.01);而体育志愿者最不希望的激励制度是“我希望组委会推荐参加各级政府单位举办的表演活动”(M=3.72),“我希望组委会提供体育知识的教育培训”(M=3.77)。

表6激励制度的排序则显示,所有激励制度中,体育志愿者最希望得到的还是外附财务性报酬,其次是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内兹报酬。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本研究根据激励三分法,将激励制度分为内兹报酬、外附财务性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三个层面。研究结果证明,体育赛事志愿者对组织能提供外部财务性报酬的认同最高(M=3.98),其次是外附非财务性报酬(M=3.91),而最低的是内兹报酬(M=3.83)。其中,赛事志愿者认同最高的是“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餐费”,说明在以年轻基本无收入为主的赛事志愿者中,还是希望赛事组委会能提供一定的物质援助的,这是赛事举办方在以后志愿者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而希望工作能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得成就感,希望从事志愿服务时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制度、主管及其他志愿者的协助等外附非财务性报酬让志愿服务的工作变得更好,也是志愿者认同度较高的。

可以发现,吸引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必须使他们工作上得到协助和工作表现与成就,此外应提供教育训练及联谊活动,以激励其持续参与。本研究发现赛事志愿者在内兹报酬的题目中,其反应分数最低,显示志愿者并非高度认同组织所提供的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综上所述,赛事志愿者希望组委会能保证一定的物质报酬(餐费、车马费等),而且有好的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比内兹要来的殷切。

3.3 志愿者参与动机与激励制度相关分析

表7表明:目的因素与激励制度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成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都成低度正相关;人际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存在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社会影响因素与内兹报酬成低度正相关,与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有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存在负相关;个人因素与内兹报酬存在低度相关,与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存在负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家族传统因素与内兹报酬存在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存在低度正相关,与外附非财务性报酬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目的性因素、人际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家族传统因素方面的动机最弱。

(2)体育赛事志愿者最期望得到外部财务性报酬的激励,其次是外附非财务性报酬,而最低的是内兹报酬。赛事志愿者希望组委会能保证一定的物质报酬,而且有好的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比内兹要来的殷切。

(3)就各类参与动机与激励制度的相关性而言,目的因素与激励制度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外附财务性报酬都成显著性相关;人际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存在显著性相关;社会影响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有显著性相关;个人因素与内兹报酬存在显著性相关;家族传统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财务性报酬存在显著性相关。

4.2 建议

4.2.1 工作考核体系是重点也是难点

许多赛事的志愿者服务出现问题,并不是没有制度和目标,而是缺少严格的考评制度和手段。尽管目前很多体育运动相关组织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但实际上,责任并没有真正分解、量化为每个志愿者的责任,缺少明确的、量化的、可操作的志愿者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任务完成与否无所谓,这种制度产生不了激励作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调动。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体系,将目标全面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做到体育赛事志愿者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工作有目标、事事处于受控状态,考核要具体到每一个志愿者或每一个工作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

4.2.2 报酬激励与负激励的使用

虽然体育赛事志愿者是不计报酬的,但是物质报酬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激励工具,对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起着关键作用。管理者在设计激励制度时,应充分发挥有关津贴、奖励、实物等物质报酬的不可替代的功效。虽然志愿者具有自愿性和不计报酬的特点,但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在注重非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不忘志愿者的报酬心理。但是要注意使用,以避免偏离志愿者的本质。

同样,还要注意批评惩戒激励,也称负激励,即对违犯志愿者行为规范的志愿者给予批评、惩戒。包括口头批评、责令检讨、记过、罚款等。通过负激励,促使犯错误的志愿者悔过自新,同时激励未犯的志愿者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注意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

参考文献:

[1] 保罗•杰•伊尔斯利.志愿者教育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2] 韩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

[3] 赵曼,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 萧鸣政.对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系统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4(6),16.

[5] 丁元竹,江凤清著.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 萧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Strigas.A.D.,Jackson Jr.& E.N.Motivation volunteers to serve and succeed:design and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that explores demographics and motivation factors in sport volunteerism.[J].International sports journal,2003,7(1):111.

[8] 张俐俐,张茹. 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动机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29.

[9] 景晓娟.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年志愿者利他动机的研究――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年志愿者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0,2:51-55.

励志心得体会篇8

随着志愿服务行为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和接受,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党和政府亟需探索和构建各种激励机制,形成推动志愿服务行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县城志愿服务与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

(一)县城志愿服务的概念

县城,一般是指县政府所在地,是县内的城市人口聚居区,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志愿服务活动是指“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活动”。它的特点是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传播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爱心”文化,是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精神的社会体现。

(二)激励机制的概念

激励机制就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分析被管理者需求与动力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方式方法的优化组合,制定必要的引导、强化手段及可实施的制度,其所形成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激励被管理者思想、动机、行为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措施的总和。

二、构建县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县城志愿服务是文明县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构建县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一是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首先就是从承认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出发,强调个人在微小的从善实践中,培育奉献与牺牲精神,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为。它是一种内生动力的外溢结果,能够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递和放大。二是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理念的感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得以充分发扬和广泛树立。三是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缓解社会矛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是政府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弥补,激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以较低的成本来满足社会群体对服务的需求,能够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一起一道便于沟通的桥梁。

三、本溪县县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本溪县志愿服务的现状

本溪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县城常住人口10万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切实加强全县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了“我是雷锋”爱心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全县已经成立了22家爱心服务站,13家爱心超市,55支1000余人的爱心志愿者队伍。提供的志愿服务项目有:公共事业服务、帮扶助困活动、公益慈善服务、法律援助行动、爱心捐助计划等等。

(二)本溪县目前构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做法

一是县委、县政府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将志愿者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各基层党委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并作为评定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二是营造了较好的志愿服务社会氛围。县内媒体加大爱心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集中报道爱心志愿者服务活动工作进展情况。三是注重了志愿者的培训和规范管理。在全县全面推行了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每年年终县委、县政府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团体和个人给予政府表彰。

(三)本溪县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内在激励的作用不明显。部分激励机制与志愿者的需求不相符,缺少冲击力,激励机制没有达到预期完美的效果,产生了许多隐性问题和负面影响。二是外在激励的措施不到位。本溪县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往往面临资金短缺,导致召集活动时,只有一少部分参加。三是志愿服务组织的地位不明确。本溪县的“爱心服务超市”、”“爱心服务站”、“爱心服务队”都不是志愿者自主创建的,政府统一下发活动指令,致使志愿者活动“被志愿”的味道比较明显。

四、完善县城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构建以县城志愿者服务协会为主体的组织机构。志愿者服务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不应该是上下级、从属关系,而应该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志愿者服务组织为主体,真正让志愿服务组织实现自我选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监督。

(二)构建完善的县城志愿服务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的法规保障制度。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会遇到工伤、任务量、经费短缺等常见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志愿者服务相应的法律保障。二是建立志愿服务星级评价制度。以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内容来评定志愿服务者的星级标准,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成就感,提高活动满意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在全社会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理念。大力宣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理念,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引导县城人民积极参与全县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定期开展各种便民、惠民服务,提高全县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四)制定以政府为主导的志愿服务外在激励措施

一是提供优先权待遇。可以尝试从报考公务员,招工,升学,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探索“优先权”的政策。二是提供优惠待遇。提供在政府投资主办的图书馆,医疗机构,风景区,博物馆等场所,志愿者将享受优惠或免费的待遇。三是提供资金保障。县级政府要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资保障,确保志愿服务活动顺利、持续、有效开展下去。四是提供志愿者学习培训平台。政府要创建志愿服务培训平台,定期开展免费的自愿者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张网成.中国公民志愿行为研究(2011).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中央文明办编.志愿服务工作100例.学习出版社,2011.

[3]谭建光.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人民出版社,2010.

励志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大学 新生励志教育

一、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涵义和意义

励志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励志教育是关注人类心灵世界的一个复杂系统, 是关心人类励志生活的一种现念, 是关照人类现代人性的一种新型教育, 是关怀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崇高事业。心理学上也指出, 励志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以心理教育学体系为框架, 研究的视野较为宽阔, 涵盖面广, 把励志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结合起来。

有教育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的励志教育主要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学、成功学和自我效能理论, 最终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 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动机以及成功欲望, 培养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 并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成功品质。从这一点上看,励志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动力,从而很好地规划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大学新生励志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三自”能力

近几年在各高校迎接新生的时候,出现的“甩手新生”现象进一步暴露了当代大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差。这些新生身边跟着四五个家长,行李都是由他们来提,寝室也由他们来打扫,试问,连自己最基本的小事都不做,如何成就大事。

新生是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点,在大一的时候开展励志教育,开展以“自理、 自立、自强”的三自教育,就能给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 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 90%。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这些名言都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有自理自立,自强不息,艰苦勤奋,终能有所成就。

大学对于有些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求学,因此,在新生的励志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改掉他们的依赖心理,先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

(二)树立理想,学会坚持

大学生励志教育,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与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没有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最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是我们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因为理想信念的缺失,有一部分大学生无所事事,在大学里得过且过;因为理想信念的缺失,很多大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有些甚至导致留级、退学;因为理想信念的缺失,有些大学生触犯了法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马加爵的在临刑前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没有理想信念,是我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有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这番话有种直指内心,那也是他二十多年生命历程所作的最后感悟,每一字都是格外的沉重。

对于新生的教育,不但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他们学会坚持追逐自己的理想。不能因为一些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要立常志,而不是常立志。

(三)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励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心理潜能、培养心理素质、发展个性、提升人格,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对于新生,要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一些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由于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屡屡在人际关系中碰壁,甚至连寝室的同学都不愿意和其交往。因此,大学新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增加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

三、新生励志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校园励志文化氛围

励志教育,不是听一次讲座就可以完成,看一场励志电影就可以解决,我们要努力营造励志的文化氛围。如校友会可以充分挖掘优秀校友的资源,邀请他们回校讲座,现身说法;就业中心可以要求社会的知名人士传经送宝,通过他们的成功经验激励学生成长;团委学生会也可以设立类似的励志社团,招纳会员,定期搞些活动,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励志教育氛围。

(二)建立和完善朋辈教育体系

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紧张的生活中脱离,到一个新的环境,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引入了班主任助理的制度,通过选聘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从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对新生进行全面的辅导。这一制度的实行,克服了现有专职思政工作人员不足的困难,也有效地利用了在校的优秀学生群体,对新生起到一个正面的激励作用。

(三)构建长效的激励模式

大学新生,对大学的一切充满着好奇。我们要利用新生的求知欲,构建长效的激励机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领。如在开学初可以让学生组织一个团队(可以寝室为单位),制定各自在本学期的目标,相互监督,并进行中期进行检查,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及时地修正和赶超。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使励志教育不仅仅停留在面上,而且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程刚强.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15.

[3]王利敏,李永山.构建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1-92.

励志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方法;途径

一、绪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大量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正逐步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需要由社会组织,尤其是志愿者组织来承担,形成蔚为大观的志愿服务事业。

对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是因应社会发展需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立”与“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要求的重要体现。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如何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进行研究,加强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志愿者及志愿者激励机制

(一)志愿者

由于志愿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对志愿者的界定很多,但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我国一般将志愿者界定为: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资源,志愿奉献个人的时间和行动,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人。

志愿者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等基本特征。核心观念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者精神包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志愿者所从事的服务众多,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志愿者有以下几种分类:其一是以职权划分,可分为政策制定、直接服务及庶务类;其二是以时间性划分,可分为定时性及临时性;其三是以服务类型划分,可分类为救助类、教育类及文化类等;其四是以服务内容划分,可分为行政性、专业性及辅。

(二)志愿者激励机制

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志愿服务精神作为一种美德世代传承,几千年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等―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飞速发展,中国本土的志愿者服务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国际知名志愿者服务组织陆续进人中国,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不断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然而,在热情日渐高涨的志愿服务背后,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稳定性差、流失率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志愿者激励机制是国家、社会和志愿者组织根据人的行为规律制定的一套激励志愿服务的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使志愿者产生并保持一股内在的动力和激情,进而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使其朝着国家、社会和志愿者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方面的奖励,如通过宣传表彰,让其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二是给予少量的物质补偿,用于志愿服务的物资成本费、交通费和餐饮补贴费等。三是政策性补偿,包括在入学、就业时,将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优先进行考虑。四是通过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方式记录储存起来,以便志愿者在自己需要时.能从社会支取。五是管理激励,包括政府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进行管理,也包括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其目的就是激励志愿者,促进志愿者高效地投人到组织工作中,从而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并帮助志愿者获得发展。

三、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组成要素

志愿者激励机制由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素组成:

(一)诱导因素集合

即用于调动志愿者积极性的各种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因素。社会公众参加到志愿服务是因为志愿服务能提供个人所需要的各种需要,并得到满足,而这些需要就成为产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刺激因素。政府、社会和志愿者组织便可将这些刺激因素作为引发志愿者符合期望的行为的诱导因素。志愿服务对社会公众最明显的刺激因素就是志愿服务文化和志愿服务价值,也就是社会使命和利他精神,志愿服务所提供的个人锻炼和发展机会等,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诱导因素。这就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对志愿者提供各种刺激,并通过说服和教育来影响志愿者的主观态度,包括培养志愿者的协作精神、忠诚心,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认同志愿服务的目标等。

(二)行为导向制度

行为导向制度是政府、社会及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行为导向制度就是要让志愿者清楚,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对其个人人格塑造、情操陶冶、社会实践技能积累及综合素质提升等能带来的积极影响。行为导向制度的相关规定必须具体、能量化、操作性强,并且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可实现,而且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实现。行为导向制度还必须规范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本职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关系,尽量确保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本职工作和个人生活三者间取得平衡。

(三)行为幅度制度

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公式(M=V×E),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以示奖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通过行为幅度制度,可以将个人的努力水平调整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防止一定奖酬对激励客体的激励效率的快速下降。行为幅度制度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应该是志愿者可以控制的。如学习服务知识、培养服务技能、改善服务业绩等是可控制的。

(四)行为时空制度

指对志愿者的精神奖励和物质补偿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这方面的规定包括在特定志愿服务中,对志愿者进行外在性精神奖励和物质补偿要与特定的绩效相关联,并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同时,志愿者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必须是有效的,而且必须在规定的空间范围内完成。这样的规定可以有效防止志愿者的短期行为和地理无限性,从而使所期望的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并在最需要志愿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

(五)行为归化制度

指对志愿者进行组织同化和对对违反志愿者行为规范或达不到志愿服务的要求进行处罚和教育。组织同化是指把新志愿者带入志愿者组织的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对新志愿者在人生观、价值观、志愿服务态度、志愿行为方式、志愿服务关系、特定的志愿服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符合志愿服务目标的成员。对违反志愿者行为规范或达不到志愿服务的要求进行处罚和教育,一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给那些存在问题的志愿者带来心理等方面的阴影,影响其他今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二是处罚和教育要果断,以免影响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整个志愿服务事业。

志愿者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志愿者激励机制是由激发行为和制约行为的两种性质的制度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四、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功能,必须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形成激励合力,调动整个社会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事业中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可采用以下方法和途径:

(一)立法规范

志愿服务的立法宗旨就是激励整个社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引导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志愿服务立法应确定自愿、奉献(公益)、政府主导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规定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管理组织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三方之间的纠纷解决机制,规范志愿服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鼓励保险企业研发有针对性的保险,满足志愿服务的需要,同时政府指导建立多种来源的基金,支持志愿服务的开展,救助每一个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权益损害个案。

同时,依法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志愿服务中出现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情况也需法律救济,应规定志愿者主管部门或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风险告知,保护志愿者的个人隐私权,签订必要的服务协议,出具志愿服务经历证明等义务;规定在各种志愿服务过程中应提供必要的物质、安全保障,乃至人身保险等。

(二)统一协调

对志愿者激励机制各要素进行统一协调、系统整合,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明确整体的志愿者激励机制目标,处理好各要素的衔接关系,对激励机制进行宏观调控,明确责任,避免激励机制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追求激励机制各要素的整体优化,使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和放大,实现激励机制的最佳效应,从而有效地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灵活放行

灵活施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激励机制在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同的志愿者组织,以及同一志愿服务项目的不同运行阶段,同一志愿者组织的不同发展时期,激励方法和手段都应有所不同。其二,相对于志愿者来说,有自觉性才有积极性。因此,既要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将人性中固有的对于美好事物,对于善和真理不可遏制的追求,将人们对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渴求,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探索等需求充分考虑到,又要满足最迫切的需要,激励强度才能最大。这就要求必须了解志愿者的需要,然后尽量满足,只有不断了解志愿者的需求层次与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灵活整合激励要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激起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志愿热情。因此,国家、志愿者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要从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实际出发,从志愿者需求出发,按需激励。

(四)内外结合

在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中,通过对志愿者激励机制内在激励手段和措施进行整合,用志愿者精神激励志愿者,用志愿者认同的目标、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去强化工作动机,激发创新热情,激发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激励的最高境界。

通过对外在激励要素(如适度的表彰、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等)进行整合,使志愿者快乐地工作,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产生向心力和归属感,从而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外在激励要素的整合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激励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而不会长期产生满意感,从而丧失激励作用并使激励成本升高,因此,要内外结合,对激励机制各要素进行整合。

(五)正负结合

在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中,要做到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正激励就是对符合志愿服务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负激励是指对违背志愿服务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正激励与负激励不仅作用于志愿者,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潜在的志愿者和社会公众。没有正激励就没有志愿者的积极性,而没有积极性,志愿服务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每一个志愿者组织,每一个志愿者个人,都要对其所作出的行为后果负责任。也就是说,任何志愿行动都要受到约束,即必须进行负激励。在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中,要以正激励为主,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当辅以负激励,以尽量减少违背志愿服务目标的非期望行为。

(六)监督反馈和考核评价

对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各组成要素的激励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反馈,可调动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的积极性。当志愿者组织或志愿者个人知道所从事的工作(事业)会被监督时,会加倍努力,在“加压”中激起志愿者的竞争意识,使其不敢松懈,努力拼搏,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进步,从而实现激励目标。

在监督反馈的同时,要对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进行考核评价,既可检验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的实际效果,也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整合提供依据。没有有效的监督反馈,没有有效的考核评价,就没有科学规范的志愿者激励机制,也就谈不上对志愿者激励机制进行要素整合,从而影响志愿者的工作动力,助长自由散漫和无政府主义,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

参考文献:

[1]蒋新红.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11,14.

[2]张娜.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的有关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

[3]杨桂英.中国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初探[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6.

[4]赵敏等.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5]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

[6]郝雪.论我国志愿者管理机制[J].皖西学院学报,2008,6.

[7]张守航等.中国文化下激励与约束机制探析[J].中国机电工业,2009,2.

作者简介:

蒋新红(1968-),男,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区建设、社区教育。曾主持多个部省级课题,现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