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十篇

时间:2023-03-13 23:56:29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1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

下午好!首先,感谢领导对我工作的信任。作为师傅代表发言我深感荣幸,也深深感觉到身上的责任和压力。今天,我感慨颇多,让我想起我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师傅引领,自己摸索着从零开始工作的艰难。今天有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安排师带徒,机会难得。这充分说明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素质和教学基本技能的重要举措。

为了做好“传帮带”结对子工作,我们所有师傅将承诺: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无私的帮助,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努力成为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同时,我们决不固步自封,要向青年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工作的积极和热情,学习他们的朝气蓬勃和聪明智慧,学习他们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与青年教师相互交流中,互相切磋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收获,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此,我给徒弟们几点希望:

一、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想说,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成功经验,都是可以学习的榜样。二、抓住机会,业精于勤。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你要时刻准备,不放过每个机会。华罗庚说:“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三、扎扎实实,脚踏实地。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2

1. 要选择合适的结对伙伴

常言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想充分民挥优秀老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先应该认真考察的是“师傅”是否具备“带徒”的素质和能力。当师傅不能只靠年龄特和资历,而要凭本事和实力,好的师傅除了业务精湛之外,还应具有乐于奉献、责任心强、感化力强等特质,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才能真正担当起“师傅”的重任。其次,要加强了解,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结对。有效沟通是师徒结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师徒双方彼此熟识,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风格特长等方面有诸多兼容性,彼此之间才能结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为了便于年轻老师选好师傅,我们学校在教师大会上详细介绍具有带徒能力的师傅,让青年教师了解优秀教师的特长爱好,工作成果和近期研究的重点,使他们在选择师傅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师傅也要通过交流、听课等方式来考量徒弟的现状、志趣和发展可能性等因素。这样,在双方认识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情,寻找到最适合的伙伴。

2. 制订阶段性的成长计划

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师徒要先进行商讨,共同制定出符合培训指导要求、师傅兴趣特长以及徒弟现实条件的最佳计划。这个计划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包括徒弟本周的教学水平(起点)、发展目标、成长步骤(每天记录日程安排)、教学问题、解决对策、师傅建议、收获体会等内容。

3. 确定平等探讨的合作方式

师傅要对徒弟进行“思想引领”、“习惯培养”和“经验传输”,其前提就是要尊重徒弟的成长个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师傅要在不断倾听与互动中把准徒弟的个性,了解他真正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要共同研究和确定实施方案,帮助量身定做改进计划;要多倾听徒弟的意见和感受,在充分的自我反思中引领徒弟茁壮成长。

4. 探寻有效的帮扶策略

徒弟的专业成长需要恰当的帮扶策略来助推。在对徒弟的帮扶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

(1)“同课异构”。

我们政治教研组是按“师徒自行解读同一文本——师徒针对同一文本进行教学设计——师徒同上一节课——师徒说课、交流教后反思——师徒共同作课件”的步骤来进行“同课异构”的。即师徒每次针对同教材进行文本的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展示、交流教后反思及共同作课几个环节,让师徒二人既能在活动中发现师徒间的差异,又能让师徒在探讨交流中共同感悟新课改精神,促使师徒二人共同经历学习、成长、成熟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最终让师徒二人在活动中获得双赢。

(2)确定恰当的研讨主题。

我们紧扣政治学科的特点,以“话题辨析”等形式来对政治学科中教学难点、疑点进行辩论,采取确定辩题、搜集资料、设计辩论形式和过程等方式,通过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合适的引导,让徒弟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共识,进而消除徒弟心中的困惑。

(3)共读一本书。

读书是最好的培训,师徒有了阅读学习的共同习惯才能真正共同成长。每学期,在自由读书的基础上,师徒再从学校推荐的阅读书目中共同确定一本共读书,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相互阅读读书随笔实现思想的分享、智慧的激荡。四是建立教育博客。我们但是导师徒都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师徒双方可把自己的感悟、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便于师徒共享教育思想和课堂智慧。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师傅:

大家好!

我能在这里代表一百七十一名拜师的员工发言,深感荣幸,在此,请允许我向提供这次宝贵学习机会的营业部领导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以后工作中对我们进行悉心指导、耐心帮助的老师傅们致以真诚的敬意。

作为年轻员工,跨入***行伊始,我们就为加入这个光荣的集体而倍感自豪。在这里,我们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群好领导,好师长,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我最好的教诲,同时更将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传授给我。在这个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的集体里,我们逐渐学会更宽容,更富于理解和关心别人,也逐渐懂得怎样用无私的奉献,真诚的爱心和一种庄严的使命感来奉献公司、服务客户。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和压力。作为年轻柜员,我们深知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服务理念有待更新,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业务经验有待丰富,工作模式有待创新……!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我首先,了解每一个产品的优缺点,掌握营销的卖点;其次,要做到用心对待每一位客户,以客户为出发点,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适合的产品;再次,用心用智工作,博得客户信任,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客户群体。在师傅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也有了自己的客户。师傅总是说:你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 ,你营销取得成绩,也是我最大的成就。

作为青年员工,我们也深知风险防范的特殊性、专业性和重要性!这就更坚定了我们向老师傅学习、早日成为合格金融人的决心和信心!对于刚入行的我们,对于风险点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有时为了追求速度,操作就会不走形,每当这个时候师傅总会对我说:送你个“风险护身符”,那就是时时刻刻都要有风险意识,风险无小事,而防范也无终点。同时,把她还提醒我风险防范的意识贯穿于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细节,日常工作要从点滴做起点,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师傅总是以身作则,为我树立榜样,告诉我业务风险点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从而使我养成良好的业务操作习惯,核算质量也日益提高。

作为新员工,对于柜面操作是很不熟悉的,师傅为了尽快提高我的职业素质,全方位的给我做了系统指导。使我尽快进入角色,找准位置。从一天工作的开始到结束,从简单的业务到特殊业务,师傅都耐心仔细地给我讲解。就拿点钞来说,刚开始我的动作不规范,上班时师傅抽不出来时间给我训练,下班后,她专门抽出时间陪我练习,规范我的动作。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想走捷径,点钞的时候一味追求速度,导致走入点钞误区,在师傅的指导下,明白只有在准确率的前提下才能追求速度。通过师傅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下,使我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并且从中让我明白,只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确保业务工作精益求精。

记得有首歌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师傅们,今天的你们是我们楷模与师长,将各种知识倾囊相授,身为徒弟的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不辜负师傅的栽培和期望,而且要做一个火炬传递者,将师傅们智慧的结晶传递下去,早日成长为一名好师傅,我们也要为公司带出棒徒弟,为公司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员工,为我行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尊敬的领导,尊敬的师傅们,今天,我代表所有徒弟,在此向你们表达最诚挚的感谢:谢谢每一个关心着我们这些青年人成长的公司领导和师傅,感谢你们严谨而又认真,博爱而又仁厚的师爱,谢谢公司对我们年轻人成长的关怀备致!我们相信,在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以你们深厚的涵养、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艺,一定会促使我们迅速成长,在“三尺柜台”间,实现人生的价值,让我们用青春之心、真诚之心,赢得客户的满意,用拼搏和汗水提升业绩,用努力和奉献与老师傅们携手,“争先创优、敬业奉献”,共创我们****银行的辉煌!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4

[关键词]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导学与反馈 激励机制

引言

从孔夫子兴办私塾以来,教育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绵延好几个世纪,人们围绕“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探讨出了很多教学的好方法。从最早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再到近代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1],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法”[2],甚至到了现在,还出现了类似“快乐教学法”等一些新颖独特的教育方法。

除了以上所知的教学方法外,近年来多个省市、地区还先后掀起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教改热潮,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东卢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以及我省川石中学的“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等。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观摩,研究总结:这些学校的成绩都是位居当地前列,都是采取了“先学后教”的模式,都是利用了“讲学稿”、“导学案”作为书面的预习导向材料。在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上,我区在这三年来也根据自身教学资源、学生生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教育改革,推出了“导学与反馈”的课改试验。三年以来,“导学与反馈”[3]的课改试验已经进行得轰轰烈烈,一系列的讲座、一系列的听课评课、一系列的《导学与反馈》设计比赛活动都已经开展的有声有色,作为这次课改的参与者,我深感荣幸,同时经过三年的试验,也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自己深深的体会与看法。

一、《导学与反馈》的定义、原则浅析

定义:“《导学与反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

“导学与反馈”通常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精炼反馈、拓展延伸、学后记等环节。

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与反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问题的设置要少而精,能够体现新课标理念,能够对应本课的教学目标。

3.方法化原则

学案中要包含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要有很强烈的预设性,而是要从学生想问题的角度出发来合理给予学法指导。

4.层次化、递进行原则

导学与反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希望。一份合理的“导学与反馈”应该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而且参与面广,要让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解答题目的机会。

二、《导学与反馈》使用中出现的情况说明

试验三年以来,我在教学中一直在使用、设计、修改《导学与反馈》,发现了以下益与弊的一些情况,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益处:

1.促进教师成长。为了编写一份合理正确的《导学与反馈》,教师会认真研究分析教材、解读大纲,查阅资料、加强集备,积极修改,最终定稿,通过这一个过程,教师的进步成长显而易见。

2.一定程度促使学生进行预习活动。以往没有书面的预习材料,学生根本不会去预习,现在有了这份书面的《导学与反馈》,学生或多或少心中有数,知道明天上课的课题、作者、生字词等一些粗浅的知识,会有一定的预习功效。

3.听课复习有东西。《导学与反馈》在课上能很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材料,并且学生可以在上面做好笔记,此外收集齐全的这些材料将来可以作为迎考的复习材料。

弊端:

1.《导学与反馈》设计的不科学性。总的来说,大部分材料编者都是很认真的,可是极少数的材料具有不合理性,使用起来困难。

2.《导学与反馈》对于语文来说具有局限性。三年的试验下来,发现《导学与反馈》也许更适用于理科,而对于文科来说,需要更多的想象创新空间,而这种导学材料预设性太强,教师难以自如发挥,学生知道太多缺少兴趣。

3.《导学与反馈》不能很好试用于广大学生之中。一直以来,发现《导学与反馈》更适用于导优,对于后进生来讲,这种材料如同虚设,无法达到“先学后教“的理想模式。

4.小组合作的融入效果不佳。通过观摩,几乎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都会融入“小组合作“的捆绑机制,在短暂的时间里头会发现《导学与反馈》的使用效率提高不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但是发现长期下来,这样的小组合作里面也有弊端,小组里的“组长”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每每总是由他们来为小组赢得分数、礼物,而里面的后进生有“吃大锅饭”的感觉,责任感并不强烈,自然而然《导学与反馈》的使用效率是低下的,有作用,但不明显。

三、《导学与反馈》有效使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方法提出

主要问题:

针对以上的弊端情况来看,我认为第1、2个问题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能够很好解决。而第3、4个问题就是《导学与反馈》的有效使用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了:学生无法长期很好地使用《导学与反馈》,有什么对策能和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很好地捆绑?

解决方法:

在三年的教学试验中,我发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作为教育者都知道学生喜欢被表扬、被奖励,所以长期有目的性的“激励机制”就是驱动“导学与反馈”有效使用的最佳方式,而且效果显著。

四、《导学与反馈》有效使用中的“激励机制”方法设想

激励机制(enthusiasm mechanism)[4],是管理学当中的常用名词,即“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

激励机制包含的内容有:(1)诱导因素集合(2)行为导向制度(3)行为幅度制度(4)行为时空制度(5)行为归化制度,其中“诱导因素”在教学中可以看成是“对学生的一切奖励:奖状、奖品、鼓励语言”;“行为导向制度”可以看成是“教师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给予各自积极导向的制度和预设,做到每个人都有得到激励的机会”;“行为幅度制度”可以看成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努力收获情况调整不同程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始终出于努力高幅度状态”;“行为时空制度”可以看成是“教师为了避免学生激情的短暂性,应该在奖励之前列出好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奖励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生有长期付出获得奖励的心理准备”;“行为归化制度”可以看成是“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学习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

五、《导学与反馈》的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

第一, 双向交流。这一步的任务使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个人需要、人生理想、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学生阐明使用《导学与反馈》的总目标、班级所倡导的价值观、学习中的奖酬内容、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学生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目标、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同时学生要把教师织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了解清楚。

第二, 各自选择行为。通过前一步的双向交流教师将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能力、素质和工作意向给他们安排《导学与反馈》中适当的学习任务,在他们自身提出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权衡并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鼓励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学生则采取适当的学习态度、适当的学习方式和努力程度开始学习。

第三, 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是对学生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学习进展及时进行评判,以便教师和学生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这种阶段性评价要选择适当的评价周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任务确定为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半年等。

第四,月考、期中、期末评价与奖酬分配。这一步的工作是在期中考和期末考进行的,教师要配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并据此获得教师的奖励资源。同时,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自己对工作的评价。

第五, 比较与再交流。在这一步,学生将对自己从学习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的奖励与其他可比的同学进行比较,以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看一看自己从学习中所得到的奖励是否满意,是否公平。通过比较,若学生觉得满意,将继续支持这样的教学激励模式;如不满意,可再与学生进行建设性磋商,以达成一致意见。

全过程激励模式突出了信息交流的作用,划分了激励工作的逻辑步骤,可操作性强。

六、《导学与反馈》的激励机制的操作实例举隅

试验对象:初一(9)班、初二(11)、(12)班

试验方案:

“红星榜”奖惩方案

奖励规则:

(1)《导学与反馈》的题目能够发言一周达到10次或者10次以上,奖励一颗星(科代表作好记录);

(2)《导学与反馈》每三个“优”,奖励一颗星;(科代表作好记录,给予兑换);

(3)每次考试班级“前三名”,各奖励一颗星;较上次进步“5分”者,各奖励一颗星(科代表作好记录,给予兑换);

(4)《导学与反馈》的“精炼反馈”测试“100分”三次,换一颗星;

(5)课代表、大组组长(收发《导学与反馈》,做好登记)。

(6)参与“一帮一”活动,徒弟两次“精炼反馈”测试“100分”,师傅兑换两颗星,徒弟兑换一颗星,不准再重复兑换“三次累计100分”的奖励;徒弟正式考试进步5分,师傅奖励两颗星,徒弟再奖励一颗星,不重复累计奖励。

(7)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后进行阶段表彰:“红星榜”前10名,以及每次考试较上次进步“5分”的同学(徒弟进步5分者,不重复奖励,见第6条)。

惩罚规则:

(1)师傅所帮助的徒弟有2次《导学与反馈》小测抽检没有订正,没过关,师傅扣除一颗星,徒弟扣除两颗星。

(2)徒弟态度不积极,不服从师傅安排,报告老师,扣除一颗星,视情况严重程度,请家长到校给你辅导一天;

(3)课代表没有履行义务的,被投诉,老师查证属实,扣除一颗星。

大组组长没有按照规定收发《导学与反馈》的,没有做好登记的,造成课代表无法按时送交作业,老师无法及时批改作业的,老师查证属实,扣除一颗星。

(4)上课不守纪律,不按规定完成《导学与反馈》任务,被老师点名的,扣除一颗星。

一周无故欠交《导学与反馈》达两次以上者,每两次扣除一颗星。

“语文一帮一”方案

师傅职责:

(1)上课不讲话,积极发言听课,做徒弟的榜样;

(2)每天督促徒弟抄作业回家,写《导学与反馈》,隔天按时交预习作业;

(3)隔天有《导学与反馈》小测的内容,提前一天就开始督促徒弟背诵,帮助他,先给他考一考;

(4)小测不过,当天要对徒弟进行辅导,让其补考过关,将情况汇报给课代表,再汇报给老师;

师傅所帮助的徒弟有2次小测抽检没有订正,没过关,师傅扣除一颗星,徒弟扣除两颗星。

享受权利:

见《“红星榜”奖惩方案》之奖励规则(6)(7)。

徒弟职责:

(1)上课认真听课,做好《导学与反馈》笔记,努力发言;

(2)积极请教老师、师傅,态度认真;

(3)《导学与反馈》小测不过,当天用红笔订正五遍,给师傅检查正确与否,找师傅重新补考;

(4)态度不积极,不服从师傅安排,扣除一颗星。

附录 试验表格:

表一:“红星榜”(新一阶段开始,前一阶段的数量不累计)

表二:学生成绩进退步分析表、光荣榜

表三:学生考试前的目标分数和目标成效表(目标达成,给予奖励)

试验证明激励机制对《导学与反馈》的有效使用和学生的成绩具有驱动作用,而且激励的对象范围广泛、时间持续性久、成绩提升幅度较快,具有稳定性。这种教学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某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作用下,学生能够不断进步,从自己的努力当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当然,在这种看似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中,或多或少有负强化和惩罚措施对学生的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激励机制对学生行为的驱动作用给教师的启示是:教师应能找准学生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学生需要的奖励措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机制具有致弱作用。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表现在:由于激励机制中存在去激励因素,教师对学生所期望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来。尽管教师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目标。但是,无论是激励机制本身不健全,还是激励机制不具有可行性,都会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在一个班级内,当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起致弱作用的因素长期起主导作用时,“先学后教”的模式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导学与反馈》就无法有效使用。因此,要想让激励机制很好地驱动《导学与反馈》有效使用,教师对于存在致弱作用的激励机制,必须将其中的去激励因素根除,代之以有效的激励因素(比如教师要做到:事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双方沟通交流、认真备课、设计好《导学与反馈》、制定好激励方案、言而有信等等)。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实质及现实意义,刘君晓,河南,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01期卷;

[3]《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蒋宗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5

关 键 词:行会 作坊 师徒

一、“作坊”美术教育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坊”美术教育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产物。早在古罗马它就存在了,但是由于古罗马帝国的崩溃,经济一片混乱,工匠作坊便逐渐消失。直到中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产生,欧洲进入了土地分封时期,大小封建主们各自拥有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每个庄园均有制造日用具的作坊。到了中世纪盛期,西欧各国的城镇和都市如雨后春笋开始涌现兴起,城市的建立和经济重心的转移,使以往的建筑家、雕塑家、画家、金银匠已不再是寺院里的修道士了,而成了城市里的手工业者。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还是封建的农业经济。这一时期,城市手工劳动中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作坊,手工艺生产一片兴盛。新的职业阶层也随之出现了,同一职业的手工艺人组织起了职业行会。而“作坊”的开设者必须是行会中的成员。于是,在这些行会的作坊中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就成了中世纪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坊”就成了一个从事手工艺劳动和绘画相结合以及艺徒们接受技艺训练的主要机构和场所,它一直存在并被沿用到了文艺复兴中后期。

二、“作坊”美术教育的教学状况

“作坊”中艺徒的培训都是按某种统一的模式进行的,它的教学有着共同的特点。

1.师徒制

“作坊”中实行的是师徒教育模式。如果一个青少年有志成为画家和雕塑家,大约在12—13岁开始便要拜一位师傅,并在他的作坊里当一名学徒或助手。学徒的家庭还要向师傅交纳学费,师傅向艺徒传授所有的艺术和技艺。艺徒在学期满后,由师傅发给证书,成家立业,成为独立的工匠或画家。关于学徒制的具体情况,在丹纳的《艺术哲学》中有详细的记载,根据记载,学生在当时是徒弟,师傅的生活与荣誉名声都有他的一份。一个孩子十二三岁就去拜在画家、金银家、建筑家、雕塑家的门下,师傅通常是兼这几门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学的不是艺术的一部分,而是全部艺术。他替师傅工作,做些容易的活,画背景、小装饰和不重要的人物;他参加师傅的杰作像对自己的作品一样关心;他成为师傅的儿子、仆役;人家把他叫做师傅的小家伙;他和师傅同桌吃饭,替他跑腿,睡在他家卧室的阁楼上,受他打骂;师傅出门,徒弟们跟着,在路上为他打架动武,不让他受攻击、受毁谤。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时刻都有接触与交流。而在作坊中拜师学艺在那时的确是学艺的唯一途径,师傅的地位是非常尊贵、不容轻视的。[1]切尼诺·切尼尼,就在他的《论艺术的书》中说:“要学会在木板上作画……要找一个经验丰富的画家做老师,在他的画坊里学习,尽管有人说没有老师的帮助也能学会艺术,但你不可相信这种说法。”[2]

2.丰富广泛的教学内容

作坊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但这一切都是围绕手工艺实践而开展的。学徒在学艺的13年中,第一年是不间断的钢笔、粉笔、碳条、排刷的绘画练习;然后6年的时间掌握制作颜料和嵌板的技巧,还要学会压缩尺寸、碾磨石膏粉、上画布、打底子、学习用石膏制作浮雕、学会抛光、镀金、钻孔和压模;最后6年专攻湿壁画和镶板画,学会起稿、上色、修饰(润色)和上光,还要练习借助辅助剂制作图案,练习给织物涂金。[3]达·芬奇在委罗齐奥的画坊中做学徒时,起初做的也是洗画笔、做模特,后来才学习绘画、制作金属烛台、雕刻墓碑以及许多材料的掌握运用和多种工匠技术才能。因此,作坊教育丰富广泛的教学,培养出的学徒都多才多艺,有极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同时它也把艺术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作坊”教育中体现了一种严格的教育等级制度。师傅最大至高无上。师傅给徒弟取名,把他当孩子和仆人,可随意打骂,师傅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学徒关心和注目的,学徒们还要拼死捍卫师傅的荣誉和尊严。[4]师傅管教助手,助手管教学徒。交不起学费的贫穷学徒干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而聪明能干的学徒则有可能晋升为助手,甚至是师傅。在作坊中,徒弟要转变成师傅是相当严格的。学徒在学期满后,由师傅发给证书。如果再能通过一项权威性的考试,他就有可能获得进入师傅行列的资格。一旦成为师傅,他就可以独立开设作坊招收学徒。但最后如愿以偿的往往是凤毛麟角。学徒在作坊中必须保守技艺秘密,没有出售自己作品的权利。[5]

4.教学目的与经济状况联系紧密

当时的社会手工艺生产十分兴盛,作坊中各类艺术的学习都是为手工生产服务的。而学徒拜师学艺,也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谋生的技术。因此,作坊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精湛技艺的工匠艺人,确保精湛技艺的传承。

转贴于

三、对“作坊”美术教育体制的认识

(一)“作坊”美术教育有着它的弊端和不足,但是,它的教学体制中有许多东西是值得去思考和借鉴的

1.在教学体制上的优点

①师徒教育的优势。首先,作坊中的师傅具有全面的技能,兼通好几门艺术,传授的知识较为全面。其次,师傅向徒弟面对面地直接传授技能,并加以实际操作性的示范。这种教学更为直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也因为直观的教学而变得具体、鲜明,记忆牢固,徒弟能更深刻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再次,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样的教育意义更为深远。

②艺术教学和手工艺制作相结合。艺徒们在掌握了基本的造型基础后,立即将其付诸实际的生产制作中,这不仅锻炼了脑的思维能力,训练了手的表现力,还协调了眼、脑手并用的能力,它将艺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艺术中的美应用到工艺领域继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③广泛丰富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较为广阔的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作坊”中培养出很多艺术家都是多才多艺的,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阿尔贝蒂等,他们不但是出色的素描家、金银工艺家、雕塑家、金银镂刻家、浇铸家,同时还是工程师、建筑师。这些都得益于作坊中广泛综合的学习内容。

2.作坊美术教育对推动美术教育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①20世纪的包豪斯教育就是对作坊式教育体制进行学习和借鉴的典例。它大力提倡学习作坊式教育模式,将工场和学校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实行了“工厂学徒制”的教学制度,采用两套教学办法,讲课请画家、雕刻家、建筑师担任,而实习工场指导则请有手艺的师傅担任,入校先学半年的基本造型、材料研究或工厂原理与实习,然后接受三年的“师徒制”教育。

②“作坊”式美术教育推动了美术教育在理论上和体制上的发展和变革。正是由于它在教学体制上的弊端才促成了解剖、透视等美术理论的产生和学院式美术教育体制的建立,直到今天这些美术理论知识在学院美术教育中仍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③“作坊”美术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艺术家。

达·芬奇曾在委罗齐奥的作坊里当学徒,学会了多种技术和绘画理论知识;米开朗琪罗最初练成初步的造型本领也是在吉兰达约的美术作坊中;安德列阿·曼滕纳幼年时就在弗郎切斯科·斯克瓦与乔内的作坊中接受了6年的艺术训练;保罗·乌切罗、皮耶罗·德拉·弗郎切斯卡,都是接受过“作坊”式的美术教育而成为优秀的艺术大师的典例。[6]这些艺术大师为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作坊”美术教育虽然有它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理由,但它最终还是被学院式美术教育所取代

①文艺复兴带来了政治、经济的大发展,封建农业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手工作坊中,老式的工具器械得以改进,新的发明、劳动分工的出现,封建经济下的“作坊”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坊”在手工艺生产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也必将被一种新式的,更先进、更符合时展的体制所取代。

②一些艺术家如达·芬奇、阿尔贝蒂等潜心研究透视、解剖、构图、明暗、造型、色彩等艺术理论知识,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不仅使艺术和艺术家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引起了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重新认识和对当时作坊式的艺徒培训模式的合理性以及纯粹技艺训练方式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促使了技艺色彩浓郁的作坊教育向知识意味更强的学院式教育的转变。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承担起培养伟大艺术家的使命,最终将被一种崭新的教育体制所取代。

1563年迪塞诺美术学的建立,标志着中世纪以来的“作坊”式的教育模式逐渐走向衰落和消亡。学院美术教育作为对作坊教育机械、陈旧的训练体制的反叛,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还设置了一套技能与理论结合的教育方式,艺术不再按所用媒质的不同进行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被新的教育观念统而为一。

参考文献:

[1][4] (美)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开展集体备课,加强对新教材的培训、研究;深入课堂,及时调研,关注常态语文教学,适时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把握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加强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强化备课组的功能,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规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1.扎实、认真地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努力营造语文组良好的工作氛围,保持和优化语文组在全校各教研组中的大组地位。

2.以“新课标”为指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力度,加大教研组听课力度,促进教师严格自律,不断上进。

3.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适时组织在全校较有影响力的语文课外活动。

4.进一步抓好月涵文学社、话剧社和校报工作,扩大语文组的影响力。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校并扎实贯彻学校《重庆清华中学学科教研组管理办法》。

2.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

a.单周召开教研组活动,双周各备课组活动。要求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必须准时参加。

b.备课组活动应该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有中心发言人,且上交发言材料。

c.强化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要求教研组组长、各备课组长做好全组统筹工作。教研组组长一学期听组内至少10课时,备课组长听组内至少5课时。

各备课组活动地点:

高一备课组:科技楼教师办公室

高二备课组:高中楼北楼高二、3办公室

高三备课组:高中楼北楼高三、4办公室

3、继续抓早读和作业的落实,一切从效果出发。各年级开学前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讨论制订比较规范的、科学有效的早读安排,避免盲目性、无序性。各年级早读要精心安排准备并做好记载工作。高三要规划好学年复习计划,做到进度适中、知识板块扎实、复习效果高效。

4.要保质保量地落实常规的语文积累工作,完成应有的训练和作业。 5.新老教师“一对一”帮带。

(1).帮带对象:高中语文组新分配和教学工作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

(2).语文组新老帮带结对情况:王小雪——姚俐娟、杨勤——余木龙、陈倩——何漪。

(3).责任义务

老教师与新教师就像师傅和徒弟,师傅应从“严”出发,不遗余力地对徒弟进行帮带,包括教案、听课、课堂教学指导、教学理论引导等方面;新教师应经常性的听课、备课、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学习,要做到认真、谦虚。要新老师必须听师傅的课至少15节,期末检查。

(四).活动

1.搞好组内合格课、优质课工程。

姓名

时间

授课内容

姓名

时间

授课内容

杨 勤

待定

王小雪

第5周星期2

待定

吕文敏

第7周星期2

待定

陈 倩

第9周星期2

待定

朱 喆

第11周星期2

待定

刘 艳

第13周星期2

待定

2.丰富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生活

①.周三社团活动的开展。月涵文学社负责:余木龙 杨勤(文学社缩小规模,争取周三活动学生自行组织改稿、审稿、组稿。 话剧社负责:吕文敏 )

社团活动中心任务: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实现社团健康发展。 ③.完成《重庆清华》报18、19、20、21、22期编辑出版。编辑:杨敏、余木龙、章兵、刘燕、吕文敏、杨勤,总编:余木龙,执行总编:章兵。

3.语文组到铜梁中学外出活动,争取九月或十月走出去学习活动。

4.11月,举办全校性的语文知识竞赛,增强学生投入语文积累、提高语文修养的积极性。试题负责:高二备课组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7

程根科老师1935年出生于山东,后随祖父迁居山西,自幼随祖父习长拳及中医,后拜山西著名心意拳大师李复祯亲传弟子武玉珊、吴贵岐等为师学习心意拳,勤学苦练五十余年,技臻纯熟。

程根科老师教拳亦树人,常对徒弟讲李复祯(常有)师父的故事,并以身作则:清乾隆年间,戴文雄(二闾)学得心意真功,成为远近闻名的心意拳大师。由于练功,二闾身患隐疾,需人侍侯,李复祯少年入住戴家,承担起二闾先生的生活起居,形影不离,故先生赐名常有。常有师父十多年如一日,感动了二闾先生,遂将毕生所学全部传于常有,加之常有师父天性聪颖,练功刻苦,深得心意拳真髓。

其实程根科老师学拳的经历和常有师父有些相似。程老师的师父武玉珊(号金丹六,生于1879年),是清朝文秀才,自幼身形单薄,他在常有师傅精心培养下,从师学艺十几年,成为常有心意拳法的衣钵传人。因为武师身体不好,所以程根科老师随师学艺时,就担负起了照顾老师的责任,端屎倒尿从无怨言,而且凭借自己掌握的医术为老师调理身体。武师深受感动,遂将常有心意拳绝学授予程根科老师,使程根科老师成为有名的心意拳技击家之一。

程根科老师练拳时精气神贯注,对心意拳原理之阴阳、动静、虚实、起落、进退、顾打、智勇均有独特领悟,更结合师传改进了本门别具一格的心意拳腿法,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地。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8

[关键词] 学院 师徒 教育 中国画

中国画源远流长,我国自有绘画以来,先民耗精竭神从事钻研,为我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无尽的艺术瑰宝。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规律、程式和体系,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师徒教育模式,使其薪火相传、绵绵不绝。在两千多年中国的绘画发展长河中,在这种师徒相传的教育模式下,产生了一颗颗耀眼的中国画大家,如顾恺之、展子虔、吴道子、阎立本、王维、李思训、范宽、“荆关董巨”、张择端、苏轼、米芾、赵孟、董其昌、陈老莲、“四僧”、“四王”、“扬州八怪”、齐白石、黄宾虹……数不清的艺术家闪耀丹青,数不胜数。

随着西学东渐,教育模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一些专业院校纷纷出现。1905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办图画手工科,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学院(后改上海美专),自此,美术院校相继成立,打破了以单纯的师徒教学相传的教育模式,班级授课制的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始应用,传统的师徒教育模式逐渐隐退。艺术开始走向大众化、普及化,越来越多的美术爱好者走上了美术之路。但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师徒教育模式还是有很多长处的,它比现行美院教育模式更适合中国画的教育。

一、美院中国画专业的现状

1.学生现状

美术教师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文化成绩不好,跟你学美术吧”。不可否认,美术专业的考生中的确不乏因自己的爱好、兴趣而报考的,但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是因为考试成绩不佳,考文理都考不上而“半路出家”的。何况,在招生考试时不管你将来学哪个专业、不管你喜欢哪个专业,一律考:素描、色彩。姑且不论油画、版画、雕塑,就连我们传统的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画,也是先从画石膏,从几何形体画起,到石膏头像、头像、半身像,继而真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等等。

而各美术院校在专业考试中为了追求操作的方便,普遍采用默写的形式,导致学生从第一天学画开始就“目标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瞄准学院考试内容进行背临,甚至连最基础的石膏几何体也不屑于画了。当考生习惯了这种观察和绘画方式以后,一旦进入高校就很难画出来,结果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别人的东西没学来,最后连自己的步子怎么走也不知道了。

2.专业现状

(1)设置偏离的中国画专业

某一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是这样设置的:四年的本科时间前两年根本没有真正的涉及中国画,被称为专业基础的课程有透视解剖(56学时)、素描(336学时)、色彩(154学时)、构成(112学时)、书法(28学时)。这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艺术学院,从前两年的课程设置里面看不出这就是“中国画专业”,而与中国画有联系的书法仅仅设了28个学时。其实,这种设置法远远不止这样一个艺术学院,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些“透视解剖”“素描”“色彩”“构成”都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的。西画和中国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体系,既然如此,就应该各有各的认识方式、表达方式和教学方式。为什么短短的四年本科中国画学习,非要用两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中国画绘画体系不同的东西呢?也许有人会说,学习素描可以锻炼造型能力,可中国画的造型和西方的明暗、结构本就不属于一个系统。当学生习惯于西画观察方法、写实技法后,再去用毛笔勾、擦、皴、染,临习古画,就好像迷了路,要很长时间先退回,才能真正找准方向。

(2)示范不够的教师课堂教学

在美术课的技能训练中,教师当场示范的作用早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对于很多院校的讲师、教授的教学,学生抱怨最多的是:教师只会动口,不会动手。有的教师甚至连口也懒得开了,只是把要画的东西在画室一摆一放,就开一次金口:“画吧!”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可以走出去转一圈了。有的这一走,要等到这个课段结束,需要收作业时才悠悠的来。作为美术教师,无论是在美院还是在中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能示范、能讲评。一次示范远胜没完没了的夸夸其谈。示范加讲评才能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点不是教学生一笔一笔地怎样画,而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不仅可以这样画也可以那样画。我们的先人对教学早就有很精辟的论述,比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二、师徒教学模式的特点

和学校制度比较起来,师徒教学模式有诸多显而易见的局限,如缺乏集体教授和集体学习的环境,课程与教学方法过分随意,教学内容与范围相对狭窄,学生容易被老师的缺点所误,师生关系常常成为狭隘的宗派关系等。尽管如此,在漫长的中国画史上师徒传统教育模式作为美术教育的主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艺术家。

被称为“师承”的这种美术教育形式,在古代就被予以足够的重视,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至如晋明帝师于王、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荀师于卫协,史道硕、王微师于荀……各有师资,递相仿效,或开户牖,或未及门墙,或青出于蓝,或冰寒于水……”

直接师承:耳提面命、亲令教诲;间接师承:择其一人画法和风格予以效仿。自古代至二十世纪初期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师承”链条,即使王朝更替、狼烟四起都没有阻止“师徒”教育薪火相传,大师辈出。可见中国画独特的教育和师承是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的。何以如此?这同师徒教育的传授方式的特点密切相关。其特点如下:

1.徒弟在实践中迅速的提高了基本技能和艺术表现力。

宋朝•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之“论古今学者”中说:“凡学者宜执一家之体法,学之成就,方可变易为己格”。中国画受中国传统儒、道、释的影响,最讲究的是意境、笔墨、线条,把中国哲学的玄、闲、空、灵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悟”在中国画的学习中尤其显得重要,师徒教育模式相对易于因材施教,有师傅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徒弟从一点深入,且入路快、目标单一明确。另外,因为很多师傅成名在前,在画界已有一定的地位,作为徒弟可以跟随师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就提高了徒弟的眼界,拓宽了交往的范围和层次,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了。

2.徒弟在临摹中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和西方古代绘画相比,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更强的程式性、意象性和继承性。传统的师徒教育,临摹重于写生,从顾恺之著的《摹写要法》,谢赫将“传移模写”作六法之一,表明远在南北朝时就十分重视临摹了。当代的国画大师李可染就曾刻过一方印章“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所谓的“打进去”就是要学习古人学进去,学到家,这就是继承。

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艺术,为什么不用呢?非要抛弃的干干净净,自己重打锣鼓另开张。“四王”一味的摹古、泥古,必求每一笔要有某家之章法,只有古人没有自己,重摹仿轻创作,导致了近代的中国画的衰微。

以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为代表的革新派、学西派掀起了“革王画的命”的新美术运动,以西方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而无视中国画独特的造型传统和语言传统。重写生是对的,但我们不能不要继承,一味的创新。

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根基的水上浮萍。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上”的。21世纪了,中国美术教育经历了“四王”,经历了20世纪的激进美术革命。我们该冷静的思考了,不然真的要把祖宗留给我们的“国粹”送还给祖宗了。

3.重视画论,师徒教学相长

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传统的中国画教育中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除了“身教”还要“言传”。“言传”传什么呢?传画理、传画论。如龚贤的《柴丈画说》,就出自其《龚半千课徒画稿》,笪重光的《画筌》也是因“维扬有富家子弟请就业,日示数语,积而成编”的。清人王概说:“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芥子园画传•学画浅说》)。清人唐岱更论及读书作用:“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哉!《庄子》云:‘人而不学,谓之视肉。’未有不学而能得其微妙者,未有不遵古法而能超载名贤者”(《绘事发微•读书》)。后来可染先生说:“传统和生活是两本大书”,应是毕生功课。

中国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背景,好的中国画家要有渊博的诗词修养。中国画是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思想体系中派生出来的,只有深谙中国的儒、道、释等思想文化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画的内涵。陆俨少说:“窃以为学画而不读书,定会缺少营养,流于贫瘠,而且意境不高,匪特不能撰文题画,见其寒俭而已也”。(《朵云》1984/7.《陆俨少自叙》)。明朝的唐志契在《绘事微言•画要读书》中说:“绘事必须多读书,见古今事变多,不狃狭劣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山川灵奇,透入性地时一洒落,何患不臻妙境?”

从近代画史可知黄宾虹、陈师曾、傅抱石、潘天寿都是史论方面的专家,也不是正规美术院校出身学绘画的。但是,他们不仅谙熟中国画论,还是一代绘画大师。而自此后美术院校出来的,谁又能出其右呢?这不能说明点什么问题吗?

三、在师徒教学模式下张扬中国画风采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画处于历史上的低谷,但低谷并不像某些人说的“中国画穷途末路了”、“中国画、中医、京剧要进博物馆了”。中国画植根于中国这块广博的土壤之中,有独特的形式与文化背景,不是一味的见“洋”就好。我们今人不能守着先人留给我们的传统艺术不顾,非要向“洋人”看齐。当然,不是说西方的东西都不好,也不能是西方的东西都拿来。中国画有自己的笔、墨、纸、砚,皴、擦、点、,就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拿西方教育模式照搬照套,否则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不伦不类,反而会搞成“四不像”了。我们当然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性的学习,但不是无选择的“拿来主义”,而是要与我们传统的东西很好的融合,“取其可用,用如己出”。美院教育普及性高,惠及面较广,可比作“―”,而师徒教育可比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成就大师的可能性较高。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样既照顾大众的美术教育,又能在传统基础上革新发展,从而取得高成就,获得高突破。

中国画艺术的本质是自由的,无地域无国界的,但从事中国画艺术的艺术家却不能离开生成他的土壤,他的文化之根。只有立足本土,贴近生活,探究中国画自身的发展创作机制,才能真正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使得中国画走出低谷,重新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2007,1.

[2]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9,9.

[3]美术观察.《美术观察》杂志出版社,1998,1.

[4] [清]笪重光.画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

[5]宣和画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12.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9

您好!

感谢这段时间来的指导和培养,以及各位同事的照顾!

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对内衣打版知识的贫乏及无能,未能给公司设计出漂亮精致的款式创造利益,占据市场份额而感到万分的抱歉。(实际上是我做到了,而你把它归为你自己的功劳……)

这里的销售人员,打版师傅,打版学徒,采购,车版,车位,裁床,仓管,前台,清洁工,门卫,厨师……都很重要,他们为公司创造了实实际际的经济效益,每个季度加班加点的不计较个人利益,为发展公司,为打响品牌而努力,奋斗。他们是公司的财富,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而作为设计的我,在这里应该称为绘图员。某次某打版师傅说出了真相“就是个画画的而已”。真相也是这样的,当你费尽心思作一个构思,查参考书留意流行趋势了解工艺做法,去把内衣的各个部分用各种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适合你所服务的品牌所设定的人群,再以图稿的形式打印出来,并且已经通过审批,却很有可能因为不符合某人的审美趣味而在胚胎阶段就流产了,它甚至只是一颗,未能与卵子结合,因为它从来没有存在过,只是一个想法一个图搞而已。这样说来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毕竟有人不喜欢就说明它不是最好的。事实上,有若干款差点流产的款式在我的一再坚持和某学徒的配合下诞生了(更恐怖的是现在也在发动此学徒自己搞款不要给我打版),它恰恰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的。被派发到不喜欢它们的人的手上的另外一些,就像是不听经纪公司话的明星一样被雪藏了。明星们尚且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它们却已经坠入了地狱十八层永不超生。(产生这样的问题的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实事求是,并不涉及个人情感)1.审美差异;2.专心研究个人设计,无暇顾及绘图员的款式;3.认为你是外行,只行内人才可以并有能力设计。而此人也曾有言论“不能看某某的设计,要自己搞”)而作为某某人的我也明白每个人都希望他的主意能成为产品,所以就有了死胎的出现。当然也与当初没有跟某师傅打好关系尽力迎合他有关。

以上的只是说明一件事,在一个经济跟地位以及技术都没有办法实现提升的地方我只想要点尊严。切实的说是价值感,自我认同感,哪怕有一点点存在感也好。但比尔。盖茨说过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我认为他说得对,他也同样说过”Life is not divided into semesters. You don“t get summers off and very few employers a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you find yourself. Do that on your own time.”(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我想我需要点空挡的时间去发现自我。

所以就有了这封自以为是的辞职申请书。

如果你能看完以上的长篇大论,感谢您~!(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见解,如有冒犯敬请原谅鄙人才疏学浅!)

此致

敬礼

>!

师徒结对师傅发言稿篇10

课堂教学在幼儿园又称为集体教学活动,是对幼儿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农村幼儿教师由于受自身基础薄弱,缺乏名师引领,外出学习机会较少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较多问题:

1 教师教育理念不到位

目前农村幼儿教师一般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简单的重复是基本的教学方式。如幼儿学习歌曲时,教师一句一句教,幼儿反反复复一句一句学,而没有让幼儿整体感受音乐的优美。

2 教师教育驾驭能力有限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般采用接受式学习,即教师讲幼儿听。语言不够精彩,对于幼儿回答不能较好的回应,课堂上幼儿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也存在不能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上出现幼儿过于兴奋或是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教师缺乏教育机智,要么忽略问题,要么以教师的权威简单粗暴加以制止。

3 教师缺乏思考和学习能力

农村幼儿园教后反思执行不到位,即便是有要求,也质量不高,笼统话、套话多,较为简单。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实践我们觉得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探索。

3.1 引领教师向书本学习,丰富教师的思想力。

读书使人进步。李季媚教授说,幼儿教师要想博得职业尊严,只有设法成为有思想的人。而有思想来自实践和反思,来自读书学习。为此,我们开展了全园共读、小组漂流和自主阅读等相结合的读书活动。开学初,园里针对本园教师的发展需要确定共读书目,然后制定出全园共读计划。每周教研活动时间,我们也安排幼教杂志上的文章选读,并开展读后感讨论。读书漂流是就一本专业书,每周漂到一位教师处,教师阅读理解后向年级组教师进行介绍。读书培训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性。

3.2 引领教师观摩优质课碟片,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课上得非常有趣。幼儿带着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绪参与到学习中,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农村幼儿教师受区域偏远和经济发展滞后因素的制约很难接触到名师,名师课堂碟片观摩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方式,教师一边观摩一边记录,然后分成小组评课议课。评议课堂的形式促使教师必须仔细听,认真记,先反思,再交流。教师的评课不是对教学活动简单称好,要能从执教者的教学策略、幼儿的表现、师幼间的互动等方面说出自己的思考。"观摩名师"能让教师学到很多课堂教学的技巧和先进的理念,名师课堂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思路,也能出高徒。

3.3 引领教师同伴互助,汲取同伴的智慧。

3.3.1 随堂听课。

随堂听课,是讲课者和听课者共同成长的大舞台。具体执行量化,新手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25节,观摩两次半日活动。其他教师每学期随堂听课不少于15节。在听课和观摩中认真听、认真记,向教师学习、向幼儿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3.3.2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师徒结对是同伴互助的另一种形式,我们从园内挑选出一批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聘请她们为师傅,进行结对。在师徒结对计划中开展互相听课、评课、设计课等活动,师傅尽职尽责指导,徒弟谦虚谨慎学习,共同成长。

4 引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从这点上讲,教研活动就是教师课堂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4.1 教学案例剖析研讨活动。我们精心选择优秀的教学活动案例,组织教师学习并进行研讨活动。有时对一节课进行评析,有时只对一个环节进行讨论。如:在应彩云老师的"捕小鱼"教学活动中,有一个幼儿硬是躺在地上不肯起来,还说自己是死鱼。在这一环节我们让老师在不知答案的情况下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老师们感到为难,有人说:就告诉他不能躺在这儿。这么说合理吗?这时我们再来看看应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应老师说:哎呀,这儿有一条死鱼,我得把它舀到池塘外边。游戏化的语言让游戏还在继续,"死鱼"也配合的被舀出去了,有效地化解了因使用权威语言带来的尴尬,课堂的精彩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语言语言驾驭能力和技巧。

4.2 让每位教师都上教研课。对于教师而言,上教研课是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和提高自我的好机会。每学期开学我们都会制定教研课计划,确定本学期上哪一个领域的教研课,给每一位老师提供上课的机会,列成教研课菜单。上教研课的老师都能认识到教研课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教研现场,虽然感到有压力,但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从教学方案设计、教玩具提供、课堂提问到回应幼儿等等,都一一做好准备才进行开课。在这个过程中,上课教师诚恳的接受其他教师意见和建议,克服自身不足,通过一次次的教学真正得到提高。我园的一课三研较具特色。一课三研是选用相同的教材,让不同教师进行三次上课,同组教师全员参与听课评课的活动。其主要操作流程为:组内教师集体备课――第一次课堂教学展示――全园教师听课评课研讨――第二次教师行为改进课堂教学展示――全园教师听课评课研讨――第三次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听课评课研讨,总结,最后形成最优化的教案。一课三研活动为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方,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增强了教师的反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