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徒制工作室”培养模式

时间:2022-07-18 11:20:19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徒制工作室”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从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从“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内涵与构建形式、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较科学和合理的工作室管理模式和创新机制,进而培养优秀的应用型编导专业人才。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技能;师徒制工作室;培养模式

近些年来,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促使了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迅猛增长,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造成了师资短缺、实验设备不足和更新较慢等问题,迫使高校培养模式趋同,导致应用型人才创新机制难以实施,就业率也开始逐年下滑。2014年教育部公布全国最低的就业率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亮起了“红牌”预警。尤其是新兴专业在资金投入、教育资源等方面与重点专业相比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破解这一瓶颈,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理念要摒弃传统的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寻以实践为中心的办学思路,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服务于地方建设,同时更要从根源上更新思想,“师徒制工作室”实践培养理念正是这一理论的基石,解决这一难题的首选之策。

一、“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综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在21世纪传媒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做为当今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更要有扎实综合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在考虑人才方面,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很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和相关的调研,只是仿照名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修改,难免会造成课程体系和实验项目的相对分散。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学习时,由于每一专业课教师侧重考察学生知识点不同,因此实践项目自然也不同。加上实践学时有限,造成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拍摄,没有全局的意识,导致很多实践项目只能进行单项练习,使得《电视采访与写作》、《纪录片创作》、《电视专题片》等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和制约。因此只有完善课程体系和加强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师徒制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正是综合型和实践型能力提升最好的平台。

(二)社会岗位的需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般实习单位“一是进入电视台或电台;二是进入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三是进入纸质媒体或网络媒体公司。”他们在单位中要快速承担记者、编导、摄像、后期等工作,由于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和单位的特殊性等因素,这些社会媒体接纳实习生有限,因此需要双管齐下,也就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并举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师徒制工作室”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现在媒体发展的形势,设立不同的工作室,比如“摄影工作室”、“摄像工作室”、“新闻采写工作室“等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的工作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无论对于以后的实习还是未来的就业,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需要

由于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因此高校要想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策划、编导、拍摄和剪辑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大规模的实验室,更需要整合现有的传媒实训项目,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广播电视编导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仅有的实验室连基本的教学都无法满足,更何况是相应的实训项目练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校内资源,成立相应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团队的形式全面综合地开展实践项目,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提高实践技能质量的需要由于实践内容的特殊性,教师在实践考核学生方面不可能采取全程跟踪的形式,因此需要一个准确考核学生的模式。“师徒制工作室”正式这样一种评价机制,由于其人员较少,都是采取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考核评价,例如学生在影像工作室中,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选题策划,这样团队中的学生彼此之间要相互沟通,学生自身也明白队友在此次工作中的相应贡献,因此一方面要学生互相打分,相对比较公平,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要实行教师考核评测打分,教师在分配任务中参与了整个项目的拍摄,因此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工作也十分了解。两者相加,就是此团队和每个人的分数,分数高的团队也可以参赛,获得相应的奖励,也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肯定,这样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团队的良性竞争,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技能考核的质量。

二、“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效果评价

(一)“师徒制工作室”的构建

所谓“师徒制工作室”只是一个理念,主要含义为师傅带着徒弟学习,在学校里主要是教师做为工作室的主导,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然后形成高年级带着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也要参考每个学校的情况,例如可以成立“数码摄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等等,但是每个工作室要求由一到两名专业教师全面负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本着自愿的原则申请进入工作室,工作室下设主要的几位核心成员,一般核心成员由高年级能力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其他人员自愿组队,原则上要求要有梯队层次,每一个团队的组长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工作室也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包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等。

(二)“师徒制工作室”主要是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团队合作—以赛代练”的专业学习模式,形成高—中—低年级的梯队式建设,通过课程学习、课外实践和比赛的形式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传—帮—带,这样的组合主要是希望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家在一个项目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加强团队意识。大三同学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因此任务更为繁重;大一的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专业相关内容,加入团队主要是希望工作室的模式可以带动其积极性,鼓励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这样形成了梯队结构,就可以使工作室的管理日趋稳定。对于“师徒制工作室”的构建,在传媒类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开展较为常见,例如本学校的“新媒体工作室”,主要就采用这种师徒制模式,大三的学生为主要力量,设立办公室、新闻采编部、技术部、摄影部等多个部门,学生自愿报名,采用面试的形式把学生分配到相应的部门进行试用期的考核,考核期为1个月,如果通过则被聘为新媒体工作室的正式成员,同时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组,一个月的新媒体网站的运行都由一组负责,大家集思广益,对一周的新媒体信息进行策划编辑,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采访、编辑、后期等能力。管理后进行评比,通过后台的数据和反馈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关注量上升还是下降,评论留言的多少以及媒体的影响力等等,分数高的小组将在会议上进行汇报总结,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工作室还要针对大型活动进行总体策划和把关,指导教师也会对每期的内容进行点评,形成分数评价考核制度。这种老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的师徒制模式可以消除课堂上的不平衡关系,真正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三)“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师徒制工作室”的方案已经在国内的很多大学开展起来,就黑河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讲,主要成立“数码摄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等。本校的所有晚会、各个二级学院的宣传片、各个班级的心理班会、辅导员大赛、校园十佳大学生短片制作、微电影制作都由“影像制作工作室”承担,学校的媒体宣传工作和重大节日策划由“新媒体工作室”承担。新媒体工作室已制作教师节专题、运动会专题、中秋节专题、中俄专题等内容,已被人民网、黑龙江电视台新媒体、黑河日报新媒体所转载。学生依托工作室从选题策划、写稿、采访、编辑等多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通过参与比赛提高了自信心,例如学生在工作室中制作的专题片《记者走基层之校园美容师》已经获得“第七届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电视节目”专题类一等奖,这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团队合作—以赛代练”的“师徒制工作室”带了工作室成员乃至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工作室学生团队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成员组成,形成专业和技能的互补,保障了工作室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实现了工作室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开放性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采用综合实践的项目进行教学,项目的来源也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校内的比赛又可是校外的企业合作,老师带着学生,学生形成团队小组合作,这种综合的实践项目锻炼了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摄像、后期等能力,不仅让学生在制作相应项目中懂得了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在策划选题中,开始关注媒体学术前沿,关注最新的媒体动态,培养了学生的理论专业素养,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真正地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促进师生结构的优化

做为工作室负责人的专业老师,从理论上要不断关注前沿的动态,在实践上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师生在任务中可以有交流,有讨论,有思想的碰撞,这样一方面密切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现在各大媒体单位或者传媒企业急需“成手”,所谓成手就是可以快速适应当前的媒体环境并且直接可以工作,不需要经过长时间培训,而工作室的成立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通过组织学生形成团队,让学生提前进入项目工作的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从新手变成手,将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为学生的将来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性较强的专业,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也给高校提出了艰巨的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是目前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做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要把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做为改革教学质量的第一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策略,为我国的传媒事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全方位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包学敏 常文硕 黄力力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明.基于“工作室”制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2]刘军,王琳,宋丕伟.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3]张婉婷.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04).

[4]惠阳,马王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01).

[5]陈卓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