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5 01:48:39

婚恋观调查报告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1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

2.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西南大学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9份,有效率为98.75%。

3. 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大一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一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男生8人,女生12人。其中曾经谈过恋爱的仅有4人,正在恋爱中的也仅有4人,可见恋爱的人占少数。而调查显示,70%的大一学生表示支持大学生谈恋爱,仅有1人表示反对,对于恋爱动机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想过,60%的人对失恋都无所谓,30%的人会再找一个,只有10%的人会悲痛欲绝,在大一谈恋爱的主要原因,60%的人都认为寂寞空虚,想找人陪。这一部分人是因为刚进从高中紧张压抑的生活进入到轻松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高考时的那股干劲,这时就想到了爱情雨露的滋润。这次调查中,大一学生在学习与恋爱哪个重要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表示学习更重要,可见大一学生思想还是相对纯洁的,在恋爱成功率上,80%的学生选择很小。

(二)大二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二学生接受调查的有19人,男生8人,女生各11人,以下是几个大二学生恋爱观的特点。

1. 在已恋爱的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理想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

2. 在对待异地恋和爱情能否天长地久的问题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好还是不看好,人数都是50%,这说明在大二的学生这个群体里面,部分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另一部分人则对未来充满迷茫,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的还不够成熟的心态。

3. 在恋爱时间份额问题上,60%的女生认为占大学生活时间的35%就够了,男生则普遍认为在35%65%才适合。从中看出男生的恋望比女生要强,而且这也说明在本校女生比例远大男生比例的情况下,男生的安全感似乎比女生要小。

4. 在如何对待失恋的问题上。40%的男生选择了感到悲痛欲绝,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20%,同时50%的男生或女生都表示会再找一个,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

5. 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

6. 在对待对方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上,大多数男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大部分女生的态度是不能容忍,这也说明在爱情里,男生比女生豁达、大方。

大二学生的恋爱观尚处于发展时期,相信爱情而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普遍能获得一份比较理想的爱情,而不相信爱情或自信不足的人还在寻觅之中。不管如何大二的学生的恋爱观是在迈向成熟的路上了。

(三)大三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三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3人。在受调查的学生来看,多半已经恋爱,但恋爱的人近60%是男生。这可能跟师范学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关系。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恋人不是原先所理想的类型。有60%的人尤其是女生,比较浪漫,认为自己能与恋人走到永远,换句话说在爱情方面女生很看好。

调查也显示,大三学生比较现实,21人有17人表示没有网恋经历。对于异地恋,男生显得比女生更理性点,不看好异地恋,并认为大学生恋情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而不会发展成为婚姻。

针对男女生的许多不同,做了对比的记录。70%表示是否恋爱无关紧要,只有个别认为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关于寻找恋人,近一半的人表示是因为寂寞和空虚,并非为了寻找下半生伴侣。男女生各半都能平淡的看待失恋,少数人(以女生为主)把爱情看得很重;在恋爱时间上,女生把恋爱时间限定在65%以下,比男生更注重学业;有60%的人有暗恋的对象并表示会表白,部分表示不会表白(女生居多)不难看出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一半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恋人品行成为主要依据,家庭经济背景也很重视。

总而言之,本校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大都能在爱情中面对现实,但现实没有抹掉他们的纯真,他们对爱情仍有美丽的向往。

(四)大四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四学生共有20人参加填表,男生7人,女生13人。大四的学生在问卷调查表中表现了一下几个特点:

1. 只有25%的人认为恋人是原来所理想的人,75%的人认为不是。

2. 对于是否与恋人走到永远的问题上,认为可以的只有7人。

3. 对于大学爱情是否成为婚姻,则所有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4. 对于恋爱与学习,12人表示同等重要,4人表示恋爱重要。

5. 对于分手后的态度,有6人表示会伤心欲绝,大多数人表示可以再找。

6. 对同居的态度,不赞成的有7人,其他人则持不反对态度。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想法更为现实。也许是经历的事情多了,看法也就更加务实。大多数人的恋人并非是所理想的人,而是在现实的实际接触后才确立的。绝大部分的人不相信网络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更多的人不相信也不会网恋。对于大学的恋爱能否变成婚姻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悲观的认为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大学恋爱是有花无果的事情。也许是彼此接触的时间久了,对于相处的时间,大四的学生觉得彼此腻在一起太长时间反而会暴露出更多的缺点,也许距离真的会产生美。对于恋爱的花费,也许aa制是最好的消费方式,毕竟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实际稳定的经济来源,如果只是一个人来承担恋爱开支,那么是很吃不消的,所以选择aa制是最现实的方式。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呢?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并不反对,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可以看出,更多的人对于婚前的已经不再是那么保守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排斥婚前。虽然大四的学生对于恋爱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现实了,可是他们对于恋爱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许多人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去恋爱的。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自己与对方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负责。

综合上述四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恋爱观,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最后到大四的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恋爱,恋爱观趋向成熟。

三、大学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 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 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3. 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 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5. 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6.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四、树立合理恋爱观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

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2

5月2日,上述部门了《桂林市未婚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市区未婚青年的婚恋观兼具传统和现代两大特征,且趋于理性化,其中择偶标准考虑内外兼修,多数人更期待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对婚姻中的物质基础则持谨慎态度。

61.9%的未婚青年愿意相亲

近年来,从相亲大会到相亲节目,一个原本较为隐私的事渐渐上升到公众层面,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些适婚青年在亲朋好友的相助下终成眷属,也有一些尚未找到合适人选的人,依旧苦苦地寻觅着,甚至频繁地穿梭在各种相亲场合中。有人甚至夸张地说:我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

由于工作繁忙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剩男剩女现象愈发普遍,如何脱单成为许多大龄未婚青年平时交流的主要话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APP交往软件越来越普及,个别交往软件甚至被称为一夜情软件,名声不佳。那么,桂林未婚青年对网恋看法如何?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网恋持消极态度。异地恋也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据调查,在影响异地恋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距离,所占百分比为22.5%,沟通交流频度和信任危机并列第二。

择偶首要条件:品行与相貌并驾齐驱

马诺在《非诚勿扰》节目上说,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这种现实拜金主义思想曾冲击了很多人的传统思想观念,时下持这种婚恋态度的人不在少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错误的婚恋观和价值观。而国民老公王思聪曾调侃宣称,择偶的标准就是胸大。这种只考虑外貌的择偶标准也引起了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桂林未婚青年的择偶标准是否如此呢?调查数据显示,24.6%和24.3%的人分别将对方性格与品行与对方的相貌和身材选择为择偶首要标准,两者所占比例相差不多。此外,还有21.6%的人选择了两人感情深,8.3%的人选择经济收入。

调查显示,在可接受结婚对象的结婚年龄时,大多数人选择了无所谓。尽管对年龄要求不高,但对婚姻是否有感情基础的要求却比较高。受访者大多选择不愿意接受无感情的婚姻,所占比例为74.4%,这也表明多数桂林青年更期待具有浪漫色彩的婚姻。在理想恋爱关系中,男女双方最看重的是两情相悦,所占比例为25.4%;有共同兴趣爱好次之,所占比例为18.8%;相互理解排在第三位,所占比例为18.6%。在理想恋爱关系中不是单方面的满足而是注重互动性,强调双方的存在和发展,达到共同的包容、理解、沟通和信任等。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男方应具有负责任和担当这两种品质,女方应具有善良和孝顺的品质。在这方面,当代未婚青年和传统的择偶期待不同,不仅关注自身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对方与自己的互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女性的个体解放和地位提高有关。

爱情与面包孰重孰轻的话题,一直是青年男女共同面临的选择。在调查中,多数人也表示不愿接受无物质基础的婚姻。而选择愿意进行婚前财产公证或签协议的人数是不愿意人数的两倍左右,这也与传统的婚姻观不同,比较注重夫妻双方的个性,以及物质方面的公开性。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在生孩子性别的期望上,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生男生女都一样,这符合现代人健康理性的生育期待;在生孩子的数量上,学历与生孩子数量的态度呈现负相关,即学历越高越不愿意生或者多生孩子,这在被调查女性中尤其明显。因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单位时间的成本越高,生孩子的意愿就越低。

45.7%的未婚青年认为找对象困难

在调查中,有45.7%的未婚青年认为找婚恋对象很困难,有26.6%的人认为选择对象困难。在被问及找婚恋对象困难的原因时,有50.5%的人认为是自己不善于交际,有31.3%的人认为是自己要求太高,有10.3%的人认为是自己的年龄比较大,还有10.3%的人认为是自己相貌不佳。也有少数人认为自己很受欢迎,找对象很容易。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教育观;辅导员;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李小林(1972-),女,重庆人,成都师范学院保卫处。(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07-02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校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恋爱可能会有周期短、婚前行为增多、失恋比例高等问题。[1]高职辅导员是学生迈向大学生活的第一接触人,是沟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高职辅导员的婚恋观和婚恋教育观无疑对教育矫正学生的婚恋问题、促进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高职辅导员的婚恋观和婚恋教育观等问题,可为加强高职大学生在婚恋方面的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减少高职学生婚恋方面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内容涉及婚恋观(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和婚恋教育观两个方面的内容。调查对象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90份。被试的构成情况为:男辅导员80人,女辅导员110人;29岁及其以下140人,30岁及其以上50人;本科及其以下110人,硕士80人;教龄小于5年的辅导员118人,5年以上的辅导员72人;未婚辅导员116人,已婚辅导员74人。

二、结果与分析

1.高职辅导员对择偶问题的认识

对高职辅导员在网上征婚、择偶难原因、择偶条件、父母相亲团等问题的认识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网上征婚这种择偶现象表示“不赞成”的男性辅导员有60%,女性有50%,教龄在5年及以上的辅导员占66.7%,表明男性辅导员与教龄较高的辅导员比较抵触网上征婚的择偶方式;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造成男性择偶难”的认识上,在29岁以下的辅导员中持“不赞成”态度的辅导员为50%,30岁以上的辅导员中只有76%,年龄越小的辅导员越倾向于认可性别比例失调是男性择偶难的原因;不同性别的高职辅导员对“女性择偶要求过高”的认识存在差异,持“赞成”态度的男性高职辅导员占55%,女性辅导员占69%,表明女性辅导员在对自身择偶难原因的认识上,更倾向于认为是自己择偶要求过高;对父母参与相亲现象表示“赞成”态度的辅导员中,29岁及以下的辅导员为47.1%,30岁及以上的辅导员占16.0%,本科及以下学历的辅导员有45.5%,硕士辅导员仅占27.5%,未婚的辅导员占46.6%,已婚的辅导员占27%。说明年龄较小、学历较高、未婚的高职辅导员更为认可父母参与相亲过程。

2.高职辅导员对恋爱问题的认识

对高职辅导员在恋爱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家庭条件、性格特征、恋爱要求、感情产生、物质金钱影响等因素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教龄、婚姻状况的辅导员对各项恋爱问题的认识比较一致。但不同性别的高职辅导员对“日久生情”这种恋爱现象的认识存在差异,有20%的男性高职辅导员对该项表示“不赞成”,而女性辅导员中仅有5.5%的人表示不赞成,表明在恋爱过程中女性辅导员比男性辅导员更认可“日久生情”,不太认可“一见钟情”;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高职辅导员对物质因素对爱情影响的态度存在差异,其中男性辅导员、女性辅导员、本科及以下辅导员、硕士辅导员中持“赞成”态度的分别为62.5%、56.4%、64.5%、50%,说明男性和高学历辅导员更加看重物质金钱对恋爱过程的影响。

3.高职辅导员对婚姻问题的认识

针对高职辅导员对传统婚姻观、婚恋年龄、最佳结婚时期、新式婚姻、结婚准备等问题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年龄的高职辅导员对婚姻相关问题的认识比较一致。不同文化程度的辅导员对“男主外女主内”、“门当户对”等传统观念的态度有差异,持“不赞成”的本科及以下学历高职辅导员占65.5%,硕士辅导员占40.0%,表明学历较低的高职辅导员越不愿意接受传统婚姻观念;不同婚姻状况的高职辅导员对“最佳结婚年龄是事业有成或工作稳定后”项目的认识有差异,表示“赞成”的未婚辅导员占70.7%,已婚辅导员只占48.6%,表明未婚辅导员可能会因为事业延误结婚的年龄;教龄对“独身”、“试婚”、“闪婚”、“丁克家庭”、“婚内单身”等前卫观念的态度有影响,在表示“不赞成的辅导员中,教龄小于5年的占 61.0%,5年及以上的占41.7%,反映了教龄越长的辅导员反而越容易接受新式婚姻观念。

4.高职辅导员对性问题的认识

对高职辅导员在恋爱过程中的性观念、的重要性、、无性婚姻等问题的认识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的高职辅导员的态度比较一致。不同性别、教龄的辅导员对“性为平常事非隐晦之物”方面的态度有差异,其中持“赞成”态度的男性辅导员占72.5%,女性辅导员为58.2%,教龄小于5年的辅导员占74.6%,教龄在5年及以上的辅导员占47.2%,表明男性和教龄较短的辅导员更容易接受恋爱中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辅导员对“”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持“赞成”态度的本科及以下学历辅导员为69.1%,硕士学历辅导员为82.5%,表明学历越高的辅导员越看重“”观念;不同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辅导员对“另一半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其中表示“赞成”的男性辅导员和女性辅导员分别占70%、87.3%,本科及以下学历、硕士学历辅导员分别占74.5%和87.5%,表明女性及较高学历的辅导员对持更为保守的态度;不同性别的高职辅导员对“无性婚姻”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其中89.7%的男性辅导员在该项目上选择“不赞成”,而持相同态度的女性辅导员为69.1%,表明男性较之女性辅导员更不愿意接受无性婚姻的爱情。

5.高职辅导员对婚恋教育问题的认识

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辅导员对“421”家庭氛围影响择偶的态度存在差异,在该项目上持“赞成”态度的男性、女性、本科及以下学历、硕士学历的高职辅导员分别为77.5%、50.9%、54.5%、72.5%,表明男性辅导员及学历较高的辅导员更为看重家庭传统对子女择偶的影响;不同教龄、婚姻状况的高职辅导员对“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不应恋爱”的态度存在差异,其中教龄小于5年、教龄在5年及以上、未婚、已婚高职辅导员持“不赞成”态度的分别占69.5%、44.4%、67.2%和48.6%,表明教龄较短、未婚的辅导员相对越容易接受学生的恋爱现象;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高职辅导员对婚姻恋爱观教育必要性的态度存在差异,其中男性、女性、未婚、已婚高职辅导员选择“赞成”的分别占90%、98.2%、94.8%、94.6%,表明高职辅导员对有必要进行婚恋观教育认识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文化程度对“婚姻恋爱观教育是家长的事,与学校无关”的态度有差异,其中本科及以下学历、硕士学历辅导员表示“不赞成”的分别为90.9%、85%,表明学历较低辅导员更可能认为学生婚恋观教育除了家长外其他主体也应承担教育的责任;不同性别、教龄、婚姻状况的高职辅导员对“婚姻恋爱观教育是所有老师的事”的态度存在差异,其中在该项目上选择“不赞成”的男性、女性、教龄小于5年、教龄在5年及以上、未婚、已婚高职辅导员分别占35.0%、41.8%、47.5%、25.0%、46.6%、27.0%,表明女性、教龄较短、未婚的高职辅导员更可能认为婚恋观教育是部分教师的责任,而不是所有教师的责任;不同性别、年龄的高职辅导员在婚恋挫折教育、婚恋问题矫正是教育重点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中男性、女性、29岁及以下、30岁及以上的高职辅导员选择“赞成”的分别为57.5%、58.2%、51.4%和76%,表明多数高职辅导员赞同婚恋教育的重点是对婚恋挫折教育以及婚前同居等问题行为进行矫正;不同教龄的高职辅导员对“婚恋挫折教育、婚恋问题矫正是教育重点”的看法存在差异,教龄小于5年的辅导员中有50.8%的人表示“不赞成”,5年及以上的辅导员仅有33.3%的人持相同态度,说明教龄越短的高职辅导员更容易接受大学生结婚现象。

三、讨论

此次调查表明,高职辅导员对择偶、恋爱、婚姻、性等婚恋问题多持相对理性态度,对大学生婚恋教育问题也有初步的认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层次、教龄、婚姻状况的高职辅导员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认识较为一致,94.7%的辅导员认为应对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多数辅导员已经对婚恋观教育的重点、教育主体、教师责任形成了相对一致的认识,说明在高职院校通过辅导员开展婚恋教育已具备了相应的思想观念条件。

在择偶问题上,高职辅导员总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择偶观,能够较为理性、全面地分析择偶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面对当前颇受争议的辅导员择偶难现象,大多数被调查者能从客观、理性的角度认识该问题,大部分辅导员(78.9%)认为工作压力大、交往空间有限是择偶难的重要原因。对于“网上征婚”、“父母相亲团”等择偶方式,在被调查的高职辅导员中分别只有33.7%和38.9%的人表示认可,高职辅导员仍然持较为传统的择偶观念。

在恋爱问题上,绝大部分辅导员能够保持理性、负责任的心态,将性格品质、志趣爱好等作为恋爱对象的重点选择标准,但调查结果同时也表现出高职辅导员在恋爱过程中矛盾的一面,即物质金钱等逐步成为影响婚恋的重要因素。尽管高职辅导员恋爱动机仍然较为单纯、传统,但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家庭生活和金钱日渐成为高职辅导员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的考察标准。这是市场经济和生活水平提高在个体思想、行为上产生的影响,一定程度的物质追求可以对个体起到激励作用,但过分强调物质金钱可能会丧志,形成不良风气,理应进行教育引导。

在婚姻问题上,高职辅导员更加重视组建家庭的成本和基础,并非为了完成父母规定任务而盲目草率了事,反映了高职辅导员本身文化水平较高,思想相对成熟,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和对新兴事物的正确判断力。在传统婚姻观与前卫婚姻观认识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只有29.5%的高职辅导员赞成“男主外女主内”、“门当户对”的观念,但67.4%的被调查者依旧保持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看法,对类似于“独身”、“试婚”、“丁克家庭”等与传统婚姻观相违背的社会现象或观点持相对保守态度。高职辅导员的婚姻价值观总体表现较为理性,没有表现出盲从或过于激进的现象。

在性观念问题上,七成以上的高职辅导员仍然看重,近八成的高职辅导员对伴侣很忠诚。虽然当今社会中存在一些过于前卫的性观念和不道德的,但绝大多数的高职辅导员对性问题的认识依旧较为传统,这与被调查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逐渐增多,较多的高职辅导员重视这种传统的家庭条件对婚恋教育的实质性影响。本调查显示,只有22.1%的高职辅导员认为“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不应该谈恋爱”,只有三成左右的高职辅导员明确反对学生在校期间结婚这种现象,高职辅导员对学生恋爱行为对学习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进一步讨论。针对婚恋教育的重点问题,相当部分辅导员认为应放在婚恋挫折教育以及婚前同居等不良行为的矫正上,仍然有相当部分高职辅导员不确定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怎样的婚恋教育。

综上所述,高职辅导员在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理性的婚恋价值取向,但部分人也受到了前卫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出茫然或与传统观念相违背的地方,总体上在高职院校通过辅导员开展婚恋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具备了思想观念条件。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4

记者李静、陈晓璇,通讯员陈桂芳、陈侯桔又到一年情人节,如今广州青年的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如何?他们有怎样的婚恋方式?13日,由团市委团、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广东省晴朗天婚姻家庭咨询中心、广州市青年婚恋服务促进会等单位共同调查的《广州地区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在择偶问题上,广州女生更愿意找潜力股,其中公务员成女生最愿意嫁的对象,而想嫁富二代的女性则不足一成。

公务员成香饽饽,嫁富二代的女性不足一成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都已进入晚婚年纪。广州青年在择偶上有何想法?调查显示,时下广州地区青年人择偶最看重的是性格脾气(占27.8%)、价值观(占13.1%)和道德品质(占10.7%)。其中价值观一项,女性要比男性高6个百分点。48.7%的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的婚姻比较幸福,很不同意只占8%。同时,56.6%的受访者则把对方父母之间的感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父母的教育水平作为考察对方家庭的重点因素。

调查还显示,67.2%的人不同意可以和一个自己不喜欢但非常有钱的人恋爱结婚的说法,其中女性又要比男性更明显。此外,近7成广州青年并不认同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婚恋观。

由此可见,虽然富二代经常成为女性聊天的话题,但一旦到了配偶选择的问题上,她们就更愿意将自己托付给有潜在发展空间的公务员。青宫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此举说明了其实大多数人在婚恋问题上更期待两情相悦,宁愿接受有情饮水饱,也不愿将钱视为择偶的主要标准。

80后比90后更愿接受婚前

在婚前问题上,广州地区的青年又有何想法?调查显示,对于婚前,36.3%的受访者认为可接受,20.1%认为不能接受,43.6%表示会视情况而定。

面对配偶出轨有何妙招?近五成人选择冷静沟通

此前关于21世纪新女性标准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打得了小三,防得了色狼等内容就吸引不少女性纷纷点赞,那广州青年在面对配偶出轨时又会如何处理?调查发现,对于配偶出轨的处理方式,选择冷静沟通,找出原因再说的受访者最多,达49.9%,其中女性又要比男性高5个百分点;而选择立即分手的也有不少,占37.6%,只有6%的人选择跟踪,找出证据再说。

近两成青年愿接受裸婚

面对现有居高不下的房价,广州青年是否要先有房再结婚呢?调查显示,有近两成的广州青年愿意选择无车、无房、无存款的裸婚,而不接受比例也很多,占比32.1%,视情况而定的则占比45.5%。

调查还显示,在认为男性具备哪些经济条件后才能结婚的选项中,近九成女性认为男性首先要有稳定的收入(占87.73%),而一定积蓄和房子也成为不少女性考虑的重点,其中积蓄占比69.25%,房子占比59.24%。

有意思的是,近6成广州青年愿接受婚前财产公证,其中男性比女性高13个百分点。

男人比女人更爱姐弟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热议的姐弟恋问题上,男性要比女性高出了10个百分点。在老少配问题上,近4成人认为爱情与年龄没有关系,相反,年龄越小,接受度越高。记者从调查报告中了解到,90后要比80后、70后更赞成真爱与年龄无关。

婚恋专家:广州青年婚恋观较为理性

广州青年在婚恋观上到底表现如何?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高级婚恋顾问胡展鸿认为,从报告看来当下广州地区青年的婚恋观还是比较理性的。可以看出,广州青年在择偶问题上更看中性格,也更期待志同道合的伴侣。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 女研究生 恋爱 择偶 婚姻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56-02

一、调查方法

考虑到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样本代表性、可得性,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以贵州大学在校未婚女研究生为主。对法学院、马列部、人文学院、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以及管理学院等女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共采集样本100份。在调查过程中辅以个别访谈的方法。着重调查贵州大学女研究生的恋爱动机及择偶方式,理想中的恋人如何,对自己学历的认同感,对待性的看法以及对未来婚姻的态度等内容。

调查小组拥有良好的调查基本素养,本次调查100份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为保证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本调查采用SPSS16.0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实现进行数据结构的定义,保证数据结构合理,便于计算机识别处理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去年,北京大学在成都公布的关于女研究生婚恋观问卷调查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北大19个院系的392名女研究生接受了调查,发现未婚比例高达96.7%。针对此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高学历是不是女性婚恋的障碍呢?对此暂不赘述,先看贵州大学女研究生的婚恋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恋爱观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所调查的100名女研究生中,47%的人已经有交往对象,34%的人选择了“看缘分”,只有2%的人“从未想过”。可以看出,总体上女研究生希望谈恋爱的比重占很大。而从表1可以更进一步明确她们恋爱的主要动机,74%的女研究生选择了“找寻真爱伴侣”,10%的人选择了“寻求谈恋爱的感觉”,可见女研究生恋爱的最主要动机是指向婚姻的。这一结果与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女研究生她们有更强的独立自主性,做事更沉稳更有计划性,较少为外界环境所左右。她们考虑婚恋问题时的确定性因素更多些,因而就更容易使恋爱与结婚统一起来。

(二)择偶观

在调查统计中发现,81%的女研究生在选择男朋友注重“责任心”,其次则是“性格因素”比重达73%。这说明了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相比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具备更强的自我谋生能力,她们在择偶时更看重的是对方的品质,而对某些外在的东西看得较淡,表明女研究生的择偶观趋于成熟。

女研究生对性格和责任心重视程度远甚于收入、家庭条件的重视,可见她们在择偶时持的是非功利性标准,不大在意对方的物质条件,反而非常看重能否与对方形成心灵的契合。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她们的学历使得她们完全有能力自立,无须依靠男性来获得物质保障。她们在择偶时,对异性的年龄、身高和学历,放宽了要求:在“如果情投意合的情况下”选择的比率均在30%以上,其中对学历的要求在情投意合的状况下,选择的高达比例61%。这充分表明,女研究生的择偶趋于理性。而在调查她们认为维持爱情最重要的因素中,高达92%的人选择坦诚和信赖,而不是经济基础居第一位。

(三)观

调查结果显示:65%的女研究生认为“对男女都很重要”;在对婚前的态度方面,44%的人选择了“赞成,但只和另一半”,31%的人选择“理解,但自己不会做”,只有4%的人选择反对。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特点:贵州大学女研究生的性道德观念基本上与目前社会上占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对各种非婚姻的认同率均很低,但明确表示反对、否定的比例也不高,更多的人持理解、宽容的态度,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一些传统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一方面说明当下的女研究生在骨子里依然固守着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信奉女人该保留的还是要保留;另一方面也表明处在巨变中的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旧有价值体系的瓦解、新旧观念的碰撞及新价值体系尚未成型,不再把性等同于羞耻、罪恶,开始以人性化的眼光来看待性本身,将性视为个人的隐私而不多加干涉。

(四)婚姻观

注重婚姻的爱情基础,追求高品位的婚姻生活,宁缺毋滥。从理论上说,爱情应与婚姻结合起来。统计结果显示52%的人选择“恋爱应以结婚为前提”;而对婚姻的态度方面,65%的女研究生认为“非常令人向往”;如何看待爱情与婚姻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对可能的矛盾,选择正确的婚恋生活方式,便成为青年婚恋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找不到令人满意的配偶,您可能选择哪一种方式”时,选择“找个凑合的”的人占12%,“宁缺勿滥”的为63%。

三、结论与思考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体现了贵州大学女研究生择偶标准更注重人品个性、能力经历等内在素质;择偶的自主性强,但主动性弱;注重婚姻的持久性和情感性兼顾;性观念开放程度明显增强等婚恋特点。从中我们发现,在女研究生的心目中,恋爱――结婚――的传统线性婚恋程式已经越来越淡,三因素之间呈现出多元的组合关系。总的来说,在婚恋问题上,她们传统,宽容但决不轻易苟同物质取向和开放取向的婚恋观点,婚恋态度明显拒绝依赖,更多的是理性、谨慎和独立。在她们的观念、思维中,既有浓厚的传统女性的特色,又有鲜明的现代人的风格和知识女性的特点;在她们身上,传统两性价值观的影响犹在,但从知识到态度到行为,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并已从表层走向深层。由此,有以下两点思考:

第一,高学历青年的婚恋问题,特别是高学历女青年的婚恋问题,是一个应当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第二,高学历青年本人应当正确处理婚恋与学业(事业)的关系,努力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校和社会也应为这一群体处理婚恋与学业(事业)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氛围。婚恋问题解决好了,可以成为推动学业(事业)的一种动力。

总之,通过调查和研究,对贵州大学女研究生的婚恋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还会发生多变化,她们的婚恋观也还会发生许多新的更加深刻的变化。但是更多的是趋于理性、谨慎和独立。

参考文献:

[1] 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魏琳,陈娟.军医大学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重庆大学学报,2005,(3).

[3] 李志,吴绍琪.研究生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重庆大学学报,1997,(1).

[4] 周晓燕.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22-26.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6

婚恋网站是一种以婚恋交友为目的的社交网站,它是SNS的典型分支。自从2003年以来,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模仿欧美婚恋网站的成功模式,中国婚恋网站在国内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市场上较为出名的婚恋网站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珍爱网等,差不多都诞生于这股迅猛发展的浪潮中。

中国婚恋网站发展概况

纵观国外婚恋网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概念形成期及服务导入期。在这个阶段网络婚恋交友的方式独立存在于网民互联网生活形态之中,其严肃交友的概念区别于其他的网络交友形式,并逐渐获得网民特别是处于婚姻适龄阶段的未婚网民的认可。第二阶段是服务定型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网络婚恋交友服务的模式日趋成熟,不同企业的服务差异性缩小,网络婚恋服务网站的注册用户数量有所减少,严肃的交友用户沉淀下来。第三阶段是网络婚恋交友服务的扩展期。在这个阶段网络婚恋交友服务将会直接挑战传统的婚恋交友服务,企业可以依靠线上服务塑造的品牌进入整个中国婚恋及婚恋衍生品市场。 现在的中国婚恋交友市场正处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过渡的时期。

具体来说,中国婚恋网站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 2004~2005年为初创期:现在在市场上比较活跃的几家婚恋网站,大部分都是在那时创立,或者说得到第一轮投资的。2006年,一批专业的婚恋交友网站开始崭露头角。包括世纪佳缘、绝对100婚恋网、嫁我网、百合网在内的几大知名网站纷纷拿到了风险投资。目前,我国几大婚恋交友网站的情况如下(见表1):

可以看出,世纪佳缘、嫁我网等是模仿国外的搜索制,百合网则模仿eharmony的推荐制,引入心理测试匹配系统。另外,还有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统红娘服务的,如珍爱网。

中国婚恋网站盈利模式分析

中国婚恋网站市场现状。2008年初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现有的2.1亿中国网民中,55%是年轻的未婚群体,单身网民超过一亿。

单身网民的庞大市场及大众对交友和婚恋的需求的增长促使了婚恋网站的出现。世纪佳缘网创始人龚海燕说:“中国处于一个城市化的进程当中,通过高等教育、人才流动等方式,很多人从农村或者小城镇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在这种环境下,没有父母、亲戚为他们张罗对象,同事之间又因为竞争关系,不太愿意去过问别人的隐私。这使得婚恋网站拥有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2009年12月28日,由中国最大的严肃婚恋网站世纪佳缘联合新浪网、MSN正式《2009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对当下中国未婚男女婚恋观进行全面披露。根据调查显示,网络具有的方便性、精准性使得七成被调查者选择通过网络寻找婚恋对象,其中专业严肃的婚恋网站最受欢迎,八成网友表示只要收费合理愿意为有价值的网络婚恋服务付费。

另据艾瑞资讯于2007年3月公布的调查显示,有七成人愿意为网上交友买单,这为婚恋网站通过会员收费获得盈利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艾瑞市场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还显示,2009年整个婚恋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内将膨胀至100亿元,表明婚恋服务行情的井喷趋势还会维持较长时间,婚恋网站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

尽管发展前景乐观,但目前中国的婚恋网站依然普遍还处于烧钱赚人气、缺乏有效盈利模式的阶段。巨大的市场需求并没让中国的婚恋网站尝到多大甜头,在四大主要的婚恋网站中,除了嫁我网自称其月收入已达到145万,其它三家网站均没有盈利。它们程度不同地受到“两极分化”的困扰:虽然用户资源多、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难以将用户资源转化为网站收入。

我国婚恋交友网站主要盈利模式。 目前中国婚恋网站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见表2):

收取会员费用。通过会员收费在欧美国家已是主流,但中国网络交友尚处在发展阶段。如何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增加用户“黏性”是各交友运营商考虑重点。此外,由于网络支付中的小额支付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用户缴费意愿。

无线增值服务。面对中国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以及随着3G应用为中国无线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众多交友运营商的加入。其中以嫁我网表现较为优秀,凭借彩信玫瑰、彩信飞吻和鸿雁传书等产品的不断推出,无线增值业务已经成为该公司重要收入来源。

线下活动。目前中国多数交友网站线下活动是采用收费模式,用户对于线下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成功举办各线下活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员对网站品牌认知度的提升,但由于线下活动涉及场地等费用,且对会员收取的费用有限,使整体收益一般。

网络广告。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r的2007年数据显示,婚恋交友用户在大专及以上占74.2%,且年龄在25岁以上用户占61.9%,该部分用户大都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上班族”,且追求时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婚恋交友用户相对于全体网民更显高端,广告投放价值明显,网络广告盈利之路已成为必然。

我国婚恋网站盈利瓶颈

高昂的推广成本:烧钱局面。尼尔森公布的《2008年8月份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研究》显示,仅2008年8月份,世纪佳缘在网络广告上投入就达到5100万人民币,排在伊利前而居网络广告投放的第二位。此前,世纪佳缘曾经以900万人民币获得了MSN婚恋频道的经营权,嫁我网则以800万人民币的代价与搜狐达成交友网站的合作。

免费文化盛行,用户不习惯付费。一方面,在网络经济中,网络产品或服务多为经验产品,不经使用无法判断其质量的高低和性能的好坏。因此,为了迅速引起人们的兴趣,继而锁定客户,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或服务,以达到“赢者通吃”的目的,厂商有必要在新产品问世时暂时免费,待占领市场后再行收费。

新兴事物,没有被广泛接受。婚恋网站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几年时间,说到底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所提供的网上婚介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匹配的精确度(成功率),网络信息安全等。许多注册会员还对其持有一种观望态度,还没有对网络婚介产生完全的粘度和信任感。

付费服务难以形成吸引力。婚恋网站的付费服务尽管名目繁多,但实质内容相似并且没有量体裁衣。比如提高用户信息的关注度(如光明榜,明星会员)对于东方内敛个性的中国人来说是否具有很大吸引力还值得考虑;由网站提供推荐或操办约会(如爱情顾问,相亲服务)是否能得到如今更讲究个性和自由需求的人群的欢迎,有的人可能会介意将一些隐私告诉一个陌生的顾问,而这也将影响推荐的准确性;另外,婚恋网站推出的高价服务必定只能面对极少部分人群而拒绝了大量潜在用户。

婚恋网站盈利模式突围

婚恋网站推SNS增加互动性。为了扭转目前发展瓶颈,百合网正在考虑在网站中加入SNS互动交流方式,不过百合网公关部负责人表示:“由于百合网强调严肃婚恋,与开心网、人人网还不太一样,所以说即使加入SNS,也会有更多的考虑和设计”。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通过SNS、游戏等交流方式,一方面更好地实现了用户之间互动。另一方面,如果双方都有交流的意愿,应该也会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提供更详尽的真实资料,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交友网站资料真实性不足的问题。如此一来,交友婚恋网站在组织线下活动中,交友的成功率相信也会提高,只要效率提升,相信盈利也会提升。交友婚恋类网站仍然受到SNS网站巨大的挑战,在未来一到两年新兴SNS网站排挤婚恋交友网站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开发更多基于会员需求的付费服务。由于当前很多付费服务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足以吸引会员购买,所以盈利能力薄弱。对会员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线上或线下付费产品,是当下婚恋网站增加创收的一大途径。

网络广告形式创新。植入式广告的引入,如在一些虚拟礼品上,巧妙做品牌广告。由于婚恋网站的会员资源庞大,消费能力较强,在网站上投放有针对性的广告,如相关婚庆产品、旅游、餐饮、酒店等广告,会有一定的渗透性。

线下――广告赞助费等。赞助费来自于与传统企业的良性互动。婚恋网站在举办一些影响较大的线下交友活动时,可以争取与传统企业,比如运输,餐饮,旅游,摄影等合作并得到它们的赞助,比如冠名、提供它们的产品和服务等。同时可以推出无线增值服务、线下婚配服务、礼仪礼品等增值服务。

利用庞大会员资源,进行产业拓展。嫁我网和世纪佳缘目前都看好婚庆市场的拓展。因为婚恋网站上的会员目的很明确,就是找对象,一旦完成这个任务很多会员就会马上离开,具有一次性的特征。对于这部分成功会员,如何继续留住他们,继续做他们的生意,这是婚恋网站盈利渠道拓展的一个课题。世纪佳缘打算提供一个第三方婚庆中介平台,使线下传统与结婚服务相关的产业全部上线,牵线搭桥让更多婚庆产业公司在婚介平台投放广告,同时给会员提供更好的折扣服务,世纪佳缘则以分成的形式受益。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7

这份调查表勾勒出这样一幅国人眼中的90后爱情地图:

“男神”“女神”,90后有新标准

大部分90后男性喜欢直爽、安静、有点小个性的可,大部分90后女性喜欢直爽、爱运动、会做饭的“男神”――她们中80%的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位既重事业又重家庭、出外能赚高工资进家能换尿不湿的“完美男人”。

初恋年龄大提前

90后特别是95后,第一次恋爱年龄提前很多,男女的初恋年龄分别为15.18岁和12.67岁。当70后、80后的爱情都与“残酷青春”有关时,90后更愿意追捧梦幻的网络爱情小说。

看上去很“奔放”

90后在“希望配偶在性方面擅长和开放”的问答中所占的比率最小,仅17%的单身男性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90后对婚前的赞成比例也最小,相比于70后近50%的单身女性赞成婚前,90后单身女性只有28%赞成,男性赞成的比例也大大低于70后和80后。

第一次年龄发生时间更早

但与上面一条数据相矛盾的,是90后初次发生的平均年龄:90后第一次年龄平均是19.78岁,95后则更早,平均在17.71岁。这比80后的22.17岁足足提早了近5年。

不想“闪婚”,但离婚动作最快

90后同意闪婚的比例最小,只有29%的单身男和18%的单身女能接受“闪婚”。但一旦决定要离婚,90后的态度是最坚决、效率也最快的。为了早离早省事,他们甚至懒得在夫妻财产等问题上纠缠。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 “90后”女大学生 婚恋观 影片《傲慢与偏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和社会特别关注他们价值观的发展。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英语普及化的今天,他们的价值观正经历着引人注目的变化。对于英语的全球化热潮及其带来的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有专家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提出“语言政策”和“语言侵略”的观点,指出应提高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英语课堂中的地位。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提出,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育,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文化及其体现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以“90后”女大学生对英文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赏析报告为语料,分析她们对作品中四段婚姻的解读,从而分析她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以及她们婚恋观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在英文电影赏析过程中,引导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反映了19世纪社会背景下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婚恋观,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就深受读者的欢迎,并不断被翻拍成电影。由于片中主人公发音纯正,电影《傲慢与偏见》也常常在外语视听说及英文电影赏析的课程中,被当做赏析教材;更重要的是,其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思考。

一、学生对电影《傲慢与偏见》四段婚姻的解读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常常被评论的四段婚姻分别为: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夏洛特与柯林斯、莉迪亚与威克姆。不出所料的是,对于莉迪亚和维科姆的婚姻,学生纷纷持否定的态度;而出乎意料的是,与以往对伊丽莎白和达西婚姻持欣赏的态度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并未表示出欣赏,而是觉得“不现实”;与此同时,对以前人们并不看好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学生对这种结合表示出同情与理解。

(一)莉迪亚与维克姆

电影中这段婚姻建立在欺骗与欲望的基础上,并以“私奔”的闹剧形式呈现。莉迪亚被维克姆帅气的外表迷惑,身陷私奔丑闻而不自知。学生用“羞耻”(shame)、“不幸”(unfortunate)、“给家庭蒙羞”(shame on the family)等词汇来描述这段婚姻,并认为莉迪亚的行为是“不明智”(unwise)和“愚蠢”(stupid)的。

(二)简与宾利

简的婚姻一直被很多评论家拿来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归于一类,认为“伊丽莎白和简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这才是真正的美满姻缘”。学生似乎并未对这桩婚姻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分别用“灰姑娘的故事”(Cinderella)和“童话”(fairy tale)的词汇来描述,认为这种婚姻模式太过理想,并不现实,鉴于简和宾利的性格缺陷,部分学生认为这桩婚姻的未来“无法预见”(unpredictable)。

(三)伊丽莎白与达西

这桩大部分观众和评论家欣赏的婚姻同样被大部分学生喜爱。伊丽莎白这个追求真爱的女性主义形象很受学生欢迎,她们认为伊丽莎白获得了“真爱”,同时有物质作为婚姻的基础;而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完美婚姻仅仅是“理想”(ideal),现实生活中她们并不会去刻意追寻这样的婚姻。

(四)夏洛特和柯林斯

这段婚姻一直未被观众和评论家看好,人们认为夏洛特和柯林斯并没有真正的爱情,而是“各取所需”的婚姻。学生对这段婚姻的观点也有着争论。一部分认为这桩“没有真爱基础”的婚姻是一场“灾难”(disaster),特别是对影片中柯林斯并不高大,相貌平平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厌恶”(dislike)。但是另一部分学生拿这段婚姻和伊丽莎白的婚姻相比时,表现出对夏洛特的喜爱,认为夏洛特“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在意别人的评论”。特别是电影中夏洛特告知伊丽莎白时说的一段话“不是所有人都能为浪漫付出代价”,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二、女大学生婚恋观价值取向:理想与现实

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通过学生对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四段婚姻的赏析语料,可以看出“9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价值取向依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对简与伊丽莎白光鲜的理想婚姻表示羡慕之意,同时又能体会夏洛特“现实”婚姻的无奈与对命运的服从。

简与宾利的婚姻被喻为“男才女貌”型婚姻,学生对这类婚姻表现出羡慕之情,但并未表现出趋之若鹜之意。影片中宾利先生年轻英俊,有才并且有财,而简是有着不平凡相貌的女子,这样的婚姻不仅在19世纪的英国,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也是会被喻为才子佳人型的婚姻。但令人惊讶的是,“90后”的女大学生并未表现出热衷追求该型婚姻的热情,而是理智地认为这种婚姻“可遇而不可求”,并认为这类光鲜婚姻的背后有“潜在的危机”。

对于影片中另一段“理想”婚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大部分学生对伊丽莎白的婚事表现出认同感,认为她与达西先生的结合是建立在真心相爱的基础上的,他们的相爱是出于对彼此性格和品质的吸引和心灵的相知相通。85%的学生视影片中的伊丽莎白为“偶像”,认为她能勇敢追求真爱,不迷恋外表和财富,勇敢追寻内心的想法,最终获得了理想的婚姻与幸福。23%的学生认为伊丽莎白在婚姻的选择上也有“现实”的一面,她一度被维克姆吸引,但是并未像她的妹妹莉迪亚一样陷入其中,因为通过与维克姆的婚姻,她的社会地位并不会有改变,而通过婚姻是女性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途径之一。这部分学生认为伊丽莎白这是“理智的”、“明智的”选择,而她的妹妹莉迪亚只被维克姆的外表所吸引,在激望驱使下的婚姻则是“愚蠢的”。然而对伊丽莎白这桩“浪漫又理智”的婚姻,80%的学生都认为这桩婚姻是作者简奥斯汀,也是大多数人的“理想婚姻模式”,在现实中这种婚姻模式难以寻觅,学生认为这种婚姻很“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鲜有真实例子。

被调查的所有学生都认为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是一桩“现实的交易”。柯林斯有着一份牧师的工作并可以继承班奈特先生的遗产,而他也到适婚年龄,需要为自己的房子找一个女主人,而夏洛特是一个大龄女青年,并成了家庭的负担,她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物质上的归宿。令调查者感到惊讶的是,42%的学生对影片中夏洛特所说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浪漫的资本”印象深刻,并表示理解与认同。同时这部分学生中有22%的学生将夏洛特和伊丽莎白相比较,认为夏洛特比伊丽莎白更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清楚自己的所需,人们不应该对夏洛特的选择有任何的批判与指责之意。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本去追求所谓的浪漫与完美,15%的学生表示如果自己处在夏洛特的环境中,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80%以上的被调查学生都并未对影片中任何一种婚姻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好感或者反感。对理想婚姻模式和现实婚姻模式都表现出一种开放与容忍的心态。美好浪漫,既能情投意合,又有丰厚物质保障的婚姻是每个人的追求,从被调查的学生赏析语料分析看出“90后”女大学生对浪漫爱情的憧憬,对理想婚姻的追求。但同时并未对婚姻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亦能看清并尊重现实。

三、影响女大学生婚恋观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中国传统婚恋观的影响

受“父权制”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婚恋观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婚姻大事上“父母之命不可违”。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提高,提倡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但事实上,人们在婚配中,仍然注重“门当户对”,对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都有所顾虑与要求。从学生对简与宾利的婚姻所持的态度可以看出,受传统婚恋观的影响,学生对所谓灰姑娘嫁豪门的婚姻并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反能够比较理性地认识这类婚姻将会面临的婚后的现实问题。而对莉迪亚和维克姆的婚姻,学生的反应也折射出她们所受传统婚恋观的影响,能认识到“私奔”是有悖于传统道德观的,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不体面”的婚姻给家庭带来的是伤害和耻辱。能清楚认识到婚姻对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的维系与巩固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如今在大学的学习中,出于各种原因,英语课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外文化产品大量输入,无论在课堂中还是课堂外,学生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同时在很多西方影视文化作品中都会体现女性主义思想。在一个“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必须依靠男性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目前中国社会中诸如“要么嫁个有钱的老公,要么有一个有钱的老爸”的观点说明,“男权制”在人们的思想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西方女性主义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很多女大学生女性主义意识逐渐觉醒。她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独立的重要性,不仅要在精神上独立,更要在经济上独立。在她们的赏析报告中,在欣赏“伊丽莎白不因为父亲的遗产被柯林斯所继承而听从母亲的命令嫁给柯林斯”的同时,亦能意识到伊丽莎白最后和达西先生的结合仍然没有逃脱女性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社会阶层的命运。虽然伊丽莎白在精神上独立,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去追寻真爱,但客观上,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是很艰难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表示,在如今的社会,婚姻并不是改变自己出身阶层的主要途径,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依然能够改变命运,大多数在物质上女性依赖男性的婚姻都存在危机。从“90后”女大学生的这种认识中可以看出,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观的影响,如今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较传统的婚恋观已经有所改变,她们更看重与强调自身的价值,而不会一味地将希望寄托在婚姻上。

(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价值观的多样与多元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大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面对就业与家庭的压力时,价值观被不断重塑。除此之外,媒体和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多元婚恋观也影响着大学生这个群体。影视作品中讲述的生活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故事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追求浪漫与完美是女性的天性,而在她们对夏洛特的选择表示出的同情与理解中可以看出她们对现实的畏惧。这种畏惧与妥协之意一方面体现出如今“90后”的女大学生对完美爱情婚姻并无盲目追求之意,另一方面也反应出现实给她们带来一定的压力与影响。

四、结语

通过语料分析可以看出如今“90后”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的特点。在受传统道德观的约束下,同时受到西方婚恋观的影响,在择偶的过程中更注重强调爱情的重要性,并有一定的独立与自尊自强意识。近年来,女大学生是社会与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关于她们交友,婚恋观的报道有正面有负面的。了解影响她们的婚恋观构建与重构的因素很重要,但如何正确引导更为关键,这是每一个高校教育者的责任。本研究通过让学生赏析英文电影《傲慢与偏见》,进而引发其对婚恋观的思考与讨论,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英文影视赏析,在课堂中加强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值得英语教育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青年择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9

这个数据来自一份“中国人性健康感受”报告。报告显示,与1994年的40%相比,2012年国人婚前的比例提高了30%,达到了71.4%。

婚前是最近30年的中国大众最为关心的性现象之一,相关的争论经久不衰,并带有强烈的道德情绪—争论的另一边,则是71.4%的事实。

本篇报道会从学术研究角度告诉你,在年轻人们心中,爱与性的模样。 婚前反对者比例 女性每增加一岁,就有14%的人不再“坚守”

性学家潘绥铭将自己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三次“中国人的性”调查中所有的未婚者合并在一起,试图考察什么样的人“还没有过”。

在男性中,潘绥铭发现,社会阶层越高的人,发生婚前的就越多,相反,则越少。在上学或者待业的未婚男性中,只有30%的人发生过,农村劳动者中增加到42.9%,而白领阶层则增加到了63.9%。究其原因,前两个群体的相关数据较白领低,与其说更愿意遵守“婚前守贞”,不如说得到婚前之性的机会较少。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考察,流动人口、有过经历的、有异性朋友的、抽烟的和喝酒的男性未婚者,有过的比例要高于没有这些特点的。

而女性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对未婚女性来说,是否“婚前守贞”的最关键因素是她们的年龄。从18岁开始,每长大一岁,仍然能够坚守婚前的女性就减少了14%。结果是,在30岁之前,已经有77%的未婚女性放弃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所谓“婚前”。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影响着她们发生婚前的可能性。与人们想象中不同,并非学历越高的女性越“开放”,而是学历越高的女性,婚前就越少。

学术研究也证明了中国人对婚前的态度实际上有一个逐渐宽容的过程。1989年,学者李银河做过一项抽样调查,68.7%的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婚前。1996年,这一数字略有下降,61%的抽样调查对象表示不接受男方婚前,65%表示不接受女方的婚前。而2007年,据一份样本量为2200的调查,只有26.9%的人认为婚前绝对错误。 失学、失恋和当班干部的人,都更容易有性

在各种不同情况的婚前中,青少年的性尤为令人关注。在青少年的性这个子话题下,有一些研究结果跟我们所猜想的相差不大。 的意义

北京大学2007年对15~24岁的失学青少年的进行抽样调查,样本人群中71.3%为初中文化,83.9%家住乡村,绝大部分有打工经历或意图。调查对象中11.3%曾发生过婚前,这个数字高于同龄大、中学生的水平(分别为9.8%和4.4%)。而失学青少年第一次发生的年龄,58.5%在18岁及以下,最小的仅为12岁,其中有12.4%的人称自己曾经为了换取钱财而和别人发生性关系。

与此相比,南方的失学青少年更“开放”。一项由朱敏贞等人所做、来自深圳的抽样调查显示,15~24岁的非在校青少年中的比例为47.3%。此类人群的因教育缺乏而带有一定危险性。比如29.6%未曾听说过艾滋病,45%未接受过预防教育,62.6%未曾接受过避孕教育。

如果从不同性别角度来分析,也有不同的结论。单从少女的角度来看,恋爱当然是发生最大动因。

根据潘绥铭、黄盈盈的调查,少女的恋爱、失恋、等行为,与发生的概率有显著关系。最强大的因素竟然是“十五六岁时坠入爱河”—可见年方二八、情窦初开自有其道理。 研究青少年与其社会特征关系时,发现对于14~19岁的少男少女来说,“长期当过学生干部”是因素之一,意即学生干部较之“平民百姓”,更容易发生。

从数据上来看,少女在15~16岁间恋爱,比起14岁和17岁,发生的可能性增加125.6倍,也就是说少女太不成熟或过于成熟,都会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而十五六岁,恰恰是最“危险”的年纪,难怪会被冠之以“花季”之名。

而令人意外的是,失恋却是的第二大推手。如果少女在失恋后感到强烈的痛苦,那么发生的可能性增至71倍。相比较男孩,女孩感性,在感情受到创伤时,更容易滑向。

男孩的性诱导因素则简单得多,相关性最高的两个因子是“现在有恋人”和“异性好友四个以上”,也就是说,只要身边有潜在的“对象”,男孩便更有可能发生……

关于更容易发生的青少年类别,潘绥铭、黄盈盈还曾得出过更有趣的结论。他们在研究青少年与其社会特征关系时,发现对于14~19岁的少男少女来说,“长期当过学生干部”是因素之一,意即学生干部较之“平民百姓”,更容易发生。研究者分析称,也许因为少男少女当干部的过程中,锻炼出了与异往的能力。

不过,“学生干部”这一因素的影响力还不是最大的。最能促进的因素是自我魅力评价:当一个少年认为自己有气质、有魅力时,往往更有可能发生。这一点很容易解释,自认为漂亮的少男少女,更容易和异性产生情愫。

另外,是否“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也很重要,比如家住在城市的男孩子,比起农村同龄人,发生的可能性多出16.4倍;曾在校外打过工、单独外出过、上网时间长等行为,也会让青少年对的接受度更强。 男孩的性诱导因素则简单得多,相关性最高的两个因子是“现在有恋人”和“异性好友四个以上”。 不到一半的少年认为“”应该有

发生婚前的十年间数据变化印证了一个不容辩驳的情况:中国的年轻人对于性的态度确实在慢慢变得更开放。那么,到底“开放”到了什么程度?

据潘绥铭、黄盈盈2010年一次针对全国14~17周岁少年的调查来看,43%的少年认为应该有,只有28.1%的少年认为最宝贵。而40.4%的少年认为婚前一般来说不算道德问题,而认为完全是道德问题的少年只占8.6%。

但观念“开放”并不代表行为也“开放”。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情。

在潘绥铭从1991年~2010年间六次针对大学生或者14~17岁少年的调查中,为受试者提供了性与爱的六种观点用以选择,其中包括“先有爱,才有性”,“爱与性可以同时有”,“先有性,才有爱”等。而绝大多数(超过47.1%,最高可达81.7%)青少年选择的都是“先有爱,才有性”。

而这些“相信爱情”的少年,实际上真正发生的比例很低。

坚持“先有爱,才有性”的少男中,发生过的只有14.1%,而少女只有8.4%。那些认为“先有性,才有爱”的人中,有过性关系的少男比例高达44.4%,少女则有50%。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实际上抑制青少年发生的,恰恰是对于爱情的崇拜和尊重,是用爱情来衡量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参考资料:《校外青少年婚前及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11年

《流出地校外青少年婚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12年

《深圳未婚校外青少年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3年

《性之变》,潘绥铭、黄盈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婚恋观调查报告篇10

【中图分类号】R 161.5B 823.3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6-0547-01

【关键词】 爱恋;态度;;学生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性观念和发生情况的报道较多[1]。为了解高校男 大学生性道德、性价值观和性价值取向,以便为高校性健康教育实践与科研提供参考,笔者 对东北电力学院387名男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东北电力学院2005-2006年度第1学期自愿选修“性健康教育 ”课的全体男生387名,其中二年级242名(62.5%),三年级109名(28.2%),四年级36名(9. 3%);年龄为19~23岁。

1.2 方法 采取自编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中除择偶标准不设备选答 案,其余都有备选答案和留言讨论空间。调查采取实名的形式,以选项结果判定学生的选择 是否真实、可靠。根据回答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将美丽、漂亮、苗条、长发、不胖、身材 好等归为漂亮身材,具有共同理想、共同爱好和性格相同等归为有共同点。共发放问卷387 份,当场收回387份,有效率为100%。

2结果与讨论

2.1 男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由表1可见,男大学生在择偶时考虑最多的是道 德修养(53.5%),与有关报道结果(75%)[2]相比偏低;其次是相貌(47.5%)、温 柔贤惠(37.7%)、漂亮身材(27.6%)、孝敬父母(27.6%)、开朗(21.7%)、贤惠良母(18. 3%)、有共同点(21.4%)和身心健康(14.5%),与王兵等人[2]报道基本相符。提示 大多数男大学生在择偶时已逐渐趋于理性,能把对方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放在重要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有5.2%的学生将对方是处女作为择偶条件,高于徐明[3]调查结果 ,可能与调查对象的选取以及各地健康教育的开展存在差异有关。进一步调查显示:明确表 示“在意新婚妻子是否处女”的学生占39.0%(151/387),而表示“不在意”和“不一定”的 学生分别为56.1%(217/387)和4.9%(19/387)。提示工科学生可能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也更 重视自己配偶对感情的忠贞。

2.2 性观念与 调查显示,有47.2%(179/387)的学生表示会在恋爱期 间发生,34.9%(135/378)的学生曾经或正在谈恋爱,低于国内有关报道[4-7] ,可能与工科院校男生比例较高有关。在曾经恋爱或正在恋爱的学生中,有62.2%(84/135 )发生过,提示此类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活跃,是性健康教育的首选人群 。

有关部门及高校应积极开展对在校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人 生观,避免发生婚前或在发生时能够采取安全,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此次调查采取实名的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填写时的随意性,但可能造成 部分学生为保护个人隐私而未作出真实回答,有待于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3参考文献

[1]李瑞德,发.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现状透视.青年探索,2006(3):46.

[2]王兵,蔡闽,衡艳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2005,14(12):30.

[3]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6.

[4]陈贵岭,孙小林,刘拉娣,等.中北大学学生恋爱观及相关态度调查.中国校医,200 6,20(2):181.

[5]胡珍,史春林.2000年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1,21:31-39.

[6]陈贵岭,孙小林,刘拉娣,等.中北大学学生恋爱和调查.中国校医,2006,20(5) :485.

[7]潘绥明,杨蕊.十年:全国大学生的追踪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