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9 21:31:38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1

最新大学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一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证明,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xx年x月x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

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 一次性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性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性地使

用一次性饭盒。

② 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 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性那么做的分别占12%.

④ 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

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

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

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 ,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 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 :

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

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

学校可以 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性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

六、调查结论:

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希望学生们通过学校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一些公益活动或着环境保护特别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灌输和成人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可以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意识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

最新大学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二

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我们的调查研究:

1、我们在小吃街路旁的一个垃圾箱口统计了一下,半小时扔大大小小的包装袋、快餐盒与塑料制品的次数:早上总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则扔了95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天之内废弃的塑料如此多,不难想象全国乃至整个地球上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我们在小学学校门口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听到:他们一天中能卖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个,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个。

4、我们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室查阅资料,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看来,我们得找另外的办法。

6、为了摆脱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我们对使臭氧层变薄这一危害尤其感兴趣。因为塑料废弃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层存在于天空中,两者相隔那么遥远,怎么会有关系呢?经过翻阅资料,查阅书籍并问了一些教师得出: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一种温度可达到上万度的天然发光和发热的大火球。当钢铁还未靠进它几千米,就已经化为气体。这么高的温度怎能不破坏地球?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坏,臭氧层可真是立了大功了。当太阳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2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证明,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xx年x月x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

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 一次性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性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性地使

用一次性饭盒。

② 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 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性那么做的分别占12%.

④ 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

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

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

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 ,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 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 :

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

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

学校可以 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性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

六、调查结论:

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希望学生们通过学校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一些公益活动或着环境保护特别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灌输和成人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可以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意识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

大学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二

经过一年多来主持保卫处工作的实践,深深的感到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工作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校虽然一向非常重视对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但近年来学校周边治安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其发展趋势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对学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也构成了威胁,甚至导致了刑事案件的发生。也令学生家长深恶痛绝。

校园周边的网吧、音像店、游戏机室、书店不断增多,学校无权对它们监管,且从业人员素质较差、惟利是图,小商贩向学生出售烟酒、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及黄色书刊,很难保证学生不涉及色情、淫秽、暴力、凶杀等不健康内容,尤其是学生节假日上网情况无法控制。

卫生安全。校园周边小吃部、流动摊点的经营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卫生安全难以保障。我们虽多次了解并提出要求,但限于学校的行政地位,无能为力,小吃部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无法保证。

交通安全。学校门前道路拥挤,卖小吃的手推车,占道堵门经营,阻碍交通,个别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加之少数学生交通法规意识不强,一直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人身安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他们不能学会宽容与忍让,发生矛盾私下解决,且很容易招致社会闲散人员的参与,从而引发校外暴力事件。不同类型的学校缺乏沟通与联系,部分家长素质不高,都易于发生人身伤害事件。

社会上敲诈勒索、盗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自行车失窃现象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尤其校外小混混放学时聚集学校附近寻衅滋事,向学生索要钱物现象时有发生,并以暴力相威胁。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对学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也构成了威胁,甚至导致了刑事案件的发生。

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人、事繁杂,工作难度大。要进一步加大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防范和打击学校及周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秩序和稳定,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环境。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工作。

1、倡导校校联动、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期盼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协调行动、综合治理。要努力依靠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门,与地区有关部门保持良好协作关系,及时沟通信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与计划,继续做好校园周边环境联合整治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2、落实安全校园的各项措施,提高预防、控制和处置能力,经常性地进行治安检查,加强巡逻,消除隐患,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认真做好安全保卫值班工作,明确分工,明确责任,要求值日教师按时到岗做好值日工作,共同教育好学生,管理好学生,协助门卫维持校门口学生放学秩序,配合、督促、检查保安和门卫人员开展工作,防止闲杂人员进校,保证师生安全。

3、不断净化学校环境。学校要营造出拴心留人的育才环境,学生要自觉抵制诱惑和不良思想的影响,学校应切切实实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享受到校园外的健康生活:其次是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及时搞好教育学习,加强正面引导,开展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课外文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氛围。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和支持,经常性地教育学生不到无证摊贩处购买物品和食物,加强自我保护,共同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的安全与稳定。

4、后勤部门要继续加强餐食堂卫生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健康,不断改善服务质量,营造师生满意的就餐环境,逐步引导师生不到无证摊贩处购买物品和食物。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3

答:小学生作文网为您提供多篇校园环境调查报告写作范文,通过学习模仿校园环境调查报告作文,让您快速提高写作水平.

调查地点:校园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调查.

调查情况如下:

1、几个大垃圾桶内经常有废液流出.

2、花草不经常修剪、浇水,显得杂乱无章.

3、池水太脏,水不流动,造成很多脏物浮在水面.

4、有些地方杂草丛生,废物堆积,无人打扫.

5、校园内出入的车辆较多,造成噪音、废气污染等问题.

6、厕所卫生打扫的不及时,没有专门的洁厕工具.

7、窗台太脏,同学们往往什么东西都往上面撞.

8、黑板上乱涂乱画的严重.

我的建议:

1、几个大垃圾桶换成分类垃圾桶.

2、请专门的人定期修剪花草.

3、定期换池塘里的水.

4、让扫地的同学定期清扫杂草.

5、禁止与学校我关的车进入校园.

6、定期打扫厕所.

7、购买专门的洁厕工具.

8、让各班请同学定期清扫窗台.

9、定点擦黑板.

我的结论:

1、为了美化校园,首先要对工具进行处理.

2、然后,对学习氛围做好相关的事.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环境意识工业企业调查

作者简介:

耿闪清(1969-),男,河南虞城人,宁夏理工学院讲师

方丽娟(1969-),女,浙江平阳人,宁夏理工学院副教授

刘百灵(1963-),女,宁夏银川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麦海燕(1972-),女,宁夏银川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急需提高,对于位居生态脆弱区域的我国西部企业而言其要求尤其迫切。本文以石嘴山市为例,对西部工业企业的环境意识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陶瓷、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在环保成果方面,《石嘴山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技术研究》报告现被作为西部地区的范本使用;在2005年“全国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及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经验交流工作会议”上,作为重点城市之一做了经验介绍,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和与会环保人士的一致好评。

一、调查研究方法

(一)样本公司选择本次调查以当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主要对象,重点对冶金、化工、煤炭、火电、建材、造纸、酿造和采矿等,污染较强的企业的财务、生产、环保等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总体回收率为40.71%,其中企业回收率为32%,达到大样本的统计量要求。

(二)问卷设计和整理问卷主要是主观题型。采用利克五分量表,将被调查人士对问题的看法分为5个等级正向评分,即选择“1”代表对所调查项目非常不同意,选择“5”则表示非常同意,“4”代表同意、“3”代表不确定、“2”代表不同意。利用SPSSl2.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均值比较(Comparemeans)等方法。

二、石嘴山市企业环境信息调查问卷分析

(一)企业背景资料调查情况分析为了完整了解企业环境意识,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被调查企业人员背景资料调查分析。一是职务、年龄和学历。从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调查对象年龄普遍为中年以上,阅历和工作经验丰富;学历层次普遍较高,本科学历以上占50%,这样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对问卷的理解和回答是十分有益。二是有关IS014001认证的认识。(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于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了解程度不够。三是平常接触环境信息的来源渠道。因为信息的来源渠道早已突破传统的纸介方式,本文以最常见的信息渠道作为备选答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从统计结果总体来看,广播电视依然是获取环境信息的主要渠道,报刊仅次于广播电视位居第二。此外,公司书面年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也是环境信息重要来源渠道。使用者从互联网、上市公司自建网站上获取环境信息的比例较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加强,环境信息的网络化获取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方面。有关可持续发展含义的问题,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表3)显示:各组对“5.经济繁荣、环境质量和社会公平是其三大支柱”和“6.是一种用持续生存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的发展”的观点有着较强共识。表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1.扩大生产能力”、“2控制人口增长”和“3控制环境污染”。但对“4.核心内容是环境保护”、“7.可考虑作为人们离开非持续性的一个过程”和“9.可持续性必须也意味着物种,不只是人类的可持续”说法的认识还不一致,只有企业组的赞同率较高。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观念和意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观念被广泛接受,人们对政府目前实施的环保措施持赞同态度,但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的认识并不深刻。

本文列出了财会人员的态度与参与程度四类判断项目,要求被调查者表示其态度或看法。

第一类,对环境的认识。被调查人士已经取了以下共识:环境是人类的自然财富,是重要的公共资源(认同率占100%);环境污染可导致人体健康受到损害和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会带来土地沙化、资源贫乏、生物多样性的损害,破坏环境会使经济活动的环境基础处于危险之中(100%);环境问题是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93.75%);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道德问题(81.25%)。

第二类,环境管理外部形势判断。对判断项目“目前政府实施的环保措施对制止各企业污染行为有效”持否定态度的占37.5%;对“政府可能会日益加强环境立法”100%持肯定意见。因为我国目前社会各阶层、各种新闻媒介对环境问题讨论很多,城镇和工业发达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也是人们有切身体会的,所以,对这个问题的一致态度在预料之中;对“环境问题在近期内会成为一项重要的对外披露事项”有81.25%的认同率,说明人们迫切期望政府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立法和实施的力度。

第三类,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对“股东有权了解公司对环境的影响”和“政府要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是有必要的”80%以上持肯定态度;对“有必要建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81.25%)和“充分披露环境信息对企业有利”(70.16%)的看法较为一致;但同时只有31.25%“对企业环境信息目前披露的程度感到满意”。调查说明人们对披露环境信息会对企业有利这一点认识尚不足,这与当地环境信息使用者环保意识较差有一定关系,但作为生产企业特别是环境敏感型企业,应认识到披露环境信息的重要性和肩负的责任。

第四类,会计人员职责与披露后果。笔者设置了多个判断项目,从不同角度观察会计人员对参与环境信息工作的看法。部分被调查者(10%-30%)不赞同“会计人员的工作应当限于编制财务报表”、“会计人员与环境问题无关”、“会计人员工作已够繁重,无暇再考虑环境问题”、“作为会计人员从未考虑过要披露环境支出信息”和“披露环境信息应是公司上层管理部门的工作,,这种观点。对“面对环境危机,会计人员希望改变”、“立法和相关制度框架的改变是公司高层人员在组织内开展环境变革的主要动因”、“会计人员应对企业环境问题表示关注”的说法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赞成(均在70%以上)。而对于“会计人员应参与为上层管理决策部门和大众提供本公司的环境信息”,回答结果表现出了一定的矛盾性,持犹豫和否定态度的占50%;对于‘‘会计人员有责任

参与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也有25%左右表示不确定;对“会计人员在提供企业环境信息的工作中应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却有75%的被调查者不予认可,这可能与对信息披露后果的判断有关。对于会计人员是否介入到公司环境信息工作中,大多数会计人员持谨慎态度,体现出了会计人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矛盾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财务会计主管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参与程度”,回答“参与程度很高”者只占43.75%,认同“本企业财会部门已经参与本单位的环境规划工作”的只占18.75%。可见当地企业会计主管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是较低的。以后应注意提高企业财会部门参与企业环境规划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

(2)被调查企业的背景资料调查分析。为了充分了解和分析企业环境状况,本文对被调查企业相关背景进行了分析。

第一,答卷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企业有64份。32%的回函率说明当地企业财务人员和环保人员对于环境报告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在答卷的64家企业中按成立年代划分,成立于2000年以后和二十世纪90、80、70、60年代的企_k分别为16家、24家、20家、8家和1家,成立于1980年以后的企业合计占93.75%。从行业分布和所集中的重污染行业看,回收的有效答卷主要来自三类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业:矿业企业(占31.25%)、煤炭企业(占25%)和化工行业(占18.75%)。从答卷的行业覆盖面来看,调查问题所着重关注的易污染行业中,除了电器、电子和采掘业没有回收问卷外,其他重污染行业均有问卷回收,且所占比例较大(75%)。这使得本次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对当地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准确了解的基础。另从企业性质分布看,有限责任公司的比例最高,占56.25%;其次是股份有限公司,占31.25%。这表明在环境敏感型企业中,冶金、煤炭和化工行业对环境信息的重视程度较高;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比较重视环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唯一的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却没有回复,这就提醒当地政府在引进外资时应注意防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移向我国,对我国进行环境侵害。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的环保意识较差。中小型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绝大多数,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与中小型企业环保意识差是直接相关。这说明当地政府今后推行环保生产中小企业是重点,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专门制订一些既有利于其发展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从会计师事务所回复问卷的情况看,其客户分布于所有被调查的煤炭、化工、矿业、电力、冶金、电子、建材等环境敏感型行业,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居多,这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在问卷中所提供的有关企业环境报告的情况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环境污染、管理及认证情况统计。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排放废渣、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分别占50%、37.52%、31.6%和6.27%;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有36家,占回收问卷总数的56.25%,己有过半数的企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包括废水处理、利用环保设备部分控制废水排放、绿化、回收综合再利用、废渣掩埋、沉淀、安装除尘装置、余热锅炉除尘、制造环保水泥等措施。由此可见,环保工作逐渐落到实处,企业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强。有48家企业交纳了排污费,占回收企业有效问卷的75%,这48家企业中有7家是按国家标准交纳排污费,其余由地方环保部门按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收费标准,其比例分别为14.58%和85.42%,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会波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预见,随着全社会对环保问题的逐渐重视,企业发生的环境事项会愈来愈多,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也会愈来愈大。64家企业中,85%的企业已设立和准备设立环保处(科)专门负责环境保护问题,其中环境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员参与其中的企业分别占62.53%、43.76%和18.75%,有财会部门人员参与处理有关环境问题的企业只占12.51%,法律人员的参与程度为零。而从国外企业的经验看,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一般有多方参与,包括公司的生产管理人员、法律人员、环境技术人员、财会人员等,其中技术人员负责环保或治理措施的选择,财会人员以财会指标加以经济评价,管理人员负责落实环境措施,这种整体性参与表明了环境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和综合性。由此可知,被调查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调查同时表明,当地申请过和准备1-3年内申请环境认证体系的企业占56.27%;通过IS09002和IS014001认证的分别占57.36%、18.74%,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都具有了环保意识;但没有申请过和没有获得有关认证的企业也分别高达54.76%和66.58%,这说明当地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另外,有37.5%的企业定期接受环境指标达标考核(其中按年、半年和季度考核者分别占25.47%、6.17%和5.25%),18.75%的企业接受不定期考核,还有12.5%的从未考核过。尽管接受考核的比例合计达到56.25%,但据笔者对个别企业的观察了解,由于没有统一的环境考核标准,以及考核并不严格,现实情况远不如调查数字反映的乐观。从会计师事务所答卷的情况看,已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客户占5%-10%,表明IS014001体系认证在当地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中仍处于萌芽阶段。

第三,其他环境意识统计。被调查企业普遍赞同任何关于环境危机的解决方案和对于可持续性进展的讨论必须包括公司层次(87.5%);环境的良对于企业来说实际上可能就等同于成本的节约和获利的机会(87.8%);企业吸引资金越来越需要附上环境状况的报告(100%);制定新计划时,应将未来的环境标准考虑进去(93.75%);在进行预算、成本计算、制定价格、投资评价等特定的管理会计活动时应考虑环境问题(92.31%);环境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92.56%);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日益增加的环境法规将使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显著增加,同时也使其面临因环境污染问题所导致的日益加大的环境风险(87.6%)。关于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普遍认同环境问题对企业价值影响较大(82.57%)、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79.46%),推行环境战略可以增加企业价值(68.79%);但对“环境投资对企业未来财务影响有利”持一定的怀疑态度(31.25%)。而已有实践证明,有效的环境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因此,国家在规范企业环保生产、利用更多经济手段让企业看到环保生产好处的同时,还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63.51%的企业没有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环境信息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缺少环境会计准则和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规定,企业目前没有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96.53%的企业也没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环境会计信息。而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报告中公布有关环境污染、损失、保护及治理等方面的环境信息(86.49%)。这表明企业环境信息的供给无法满足信息使

用者的需求,环境信息供需失衡。调查同时显示:大部分(81.27%)被调查人士认为,与其他公司相比而言,环境规划将对本公司未来五年的财务状况产生有利影响;同时也有12.54%的被调查人士认为与本公司过去相比,环境规划将对公司未来五年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可见,人们对于环境规划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统一。

(二)环境信息披露调查情况分析为了全面了解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本以调查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进行了调查分析。

(1)企业环境信息的使用者。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本文确定了学术专家认同的环境信息使用者作为备选项目,被调查企业结果认为按其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公司管理人员(100%)、政府管理机关(93.75%)、上级主管部门(87.5%)、新闻媒体(86.34%)、立法机构(81.25%)、行业协会(80.26%)、行业主管部门(68.74%)、投资者(68.69%)以及当地社区居民(67.74%),认为公司管理人员和政府管理机关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最主要的使用者,说明我国目前企业环境信息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污染治理和国家的宏观环境管理。但环境保护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不能单纯依靠企业或政府,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公司雇员、供应商就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调查显示这几方所占比例都在65%以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环境报告就会忽视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其提供的环境信息也就不完整。这也同时说明当地企业的投资主体之――银行在这方面还要做很多工作,如可以加强项目可行性报告中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审核力度。

(2)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动因。理论上会计学术界对于企业提供环境信息的动因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外部压力论和企业自愿披露论。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加强,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法规、企业报表使用者等各个方面,如(图1)所示。调查显示:100%的企业是迫于环保法规日益完善而披露环境信息,93.54%的企业是应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有87.50%和85.21%的企业是信息使用者需求加大和行业政策要求,有75,67%和71,86%的企业为了环保形象和员工健康,约69%的企业出于社会责任、降低污染而自觉披露环境信息。这说明随着我国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环保执法力度的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和处罚力度的加大和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需求也在加大。调查同时说明我国目前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存在强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且以强制型居多。最明显的压力来自于立法和相关制度框架的改变,包括环境法规及行业政策,如在监管、融资、税收和激励等方面。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则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公众目前还没有树立起很强的环境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公众表明其环境看法的渠道尚未畅通。鉴于我国目前没有关于企业必须就环境问题予以计量和报告的法律要求,公司进行自愿的、处于低水平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可以理解的。这同时也正说明了政府和环保组织在推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推进环保运动的初期,政府的强制性作用是很明显的。当地政府应在加强公民环保意识方面制订更多有效措施,环保组织也应组织更多有效的活动。

(3)环境信息自愿披露状况。从调查结果发现,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的首先是为了提升公司形象(87.56%),其次是为了赢得竞争优势(75.47%)和减少风险(68.71%)等。不愿披露环境信息的首要理由是缺乏法律约束(75.32%),其次是保密需要(68.98%)和成本的考虑(62.54%)等。尽管自愿披露是有用的并且较强制披露管制更易于被人接受,但是实践证明自发性行动是无效的,因为其只被少部分组织所采用。除此之外,还有平等的问题。缺乏环保意识的公司公司可能会出于节省成本的目的不进行自发性行动而“搭便车”,只有更负责任的公司才会选择自发性行动,这是不公平的。对于那些不愿提供环境报告和报告不一致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还是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待公众环保意识有较大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就自然地由强制型向自愿型转变。

(4)环境信息披露模式、方式途径和形式。对于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绝大多数赞成编制独立环境报告书,并以文字和图表的方式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环境信息(各占81%以上);其次才是设计相应的环境会计报表(占68.75%)。这说明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模式意见不统一,存在着独立模式和非独立模式两种意见,独立模式相对更受支持。因为独立报告将环境信息与企业主要财务信息分开报送,可以避免将两者合并报送所引起的混乱,消除报告使用者对主要财务会计信息的错误理解,同时还可以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改变环境信息披露的附属地位。对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途径,分别有81.23%-87.51%的企业认为应在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度会计报表、重大事项、上市公告书、企业管理层讨论分析或企业内部工作会议记录中披露,已经显示出环境信息披露日益受到重视的程度。由于样本企业中上市公司较少,所以披露方式大都不是面向公众的,属于类似内部年度总结报告中的一项内容。对于环境信息披露形式,大多数企业赞成采用文字叙述式(81.25%)和表格表达式(75%),直接列示排放达标或未达标即可。

(三)环境信息审计调查情况分析企业环境信息因服务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不仅取决于企业对环境信息真实和客观的反映,还取决于信息的可验证性。环境信息审计正是有效保证企业环境信息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一方面,环境审计可确定和解除企业的环境责任,满足企业持续经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有利于环境利益关系人进行相关决策,如果没有环境审计,环境报告书的公布就缺少证明力;另一方面,如何建立有效的绿色经营系统,防止国际贸易“绿色壁垒”,防止发达国家将有害环境的产业(商品)转移(销售)到我国来,都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专项的环境审计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各企业普遍认为环境信息审计目标应在予提高环境效率(93.75%)、符合环境法规要求(81.24%)和提升公司环保形象(80.16%)等方面。有必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增加有关环境控制的要求(87.51%),环境审计应作为环境报告的一部分(81.55%)。表示打算进行环境报告审计的企业达到了37.5%,表明被调查企业对环境信息审计的必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各企业同时认为执行环境信息审计的单位应该是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心(93.75%)、环保局(75,24%)和会计师事务所(62.58%)等单位,说明人们对企业环境报告的认识还局限于环境影响的技术指标方面。

(四)企业环境信息网络化披露调查情况分析从信息来源渠道的调查可见。传统纸介报告仍然是当前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途径。但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纸介披露途径因其自身的缺陷已倍受指责。根据现代社会信息披露的网络化趋势,笔者设计了有关调查项目。从调查反馈看,现行纸介报告披露环境信息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87.54%),信息披露不及时、传递速度慢

(81.23%),形式单一、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者阅读(68.75%)等缺陷。尽管网络报告作为新的披露方式,已引起了众多信息需求者的关注,86.79%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关注网上披露环境信息,但同时又有75,29%的人对企业在网上披露的环境信息不满意,认为现行网络信息更新慢、及时性差(68.75%),自愿披露内容不规范、不可靠(61.74%)等。当然,调查对象也从获取信息的成本来审视网上呈报,如网站登陆缓慢、浪费时间(50%),获取信息的成本仍然很高(43.75%)等。这一结果表明,目前网络披露并没有彻底改变传统披露方式的缺陷,其披露内容和形式也没有满足多方利益关系者对环境信息的需求。网上披露的内容除了现有的定期报告外,被调查人士一致认为还应增加公司历史数据(68.72%)、公司每日大事记(56.24%)、与国内外同行、母、子公司相关信息链接(56.70%)等新内容。网络报告环境信息存取方式可采取建立财务信息数据库以随意检索所需信息(68.75%)、建立多种报告模型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要求(68.27%)、各层信息之间相互链接(50.46%)等。不难看出,被调查者都对网络环境报告在内容、格式和技术方面的改革都有较强的期待。在环境信息披露途径上,被调查人士较倾向于纸介和网络方式并行,同等重要(占75%)。可见各方利益者对网络财务报告的前途有良好的预期。被调查公司通过网络披露有关环境信息的动机主要是进行绿色产品宣传、提高公司知名度(50%),法律、规章的强制要求(43.75%),以及与公司各利益方互动交流、及时反馈信息(37.59%)。与纸介报告相比,被调查人士一致认为通过网络披露有关环境信息的效果有:增加了信息使用者的数量(75.71%)、为企业节省了信息传递成本(74.83%)、为用户节省了信息使用成本(68.76%)、便于下载分析(62.53%)、增强了信息的及时性(56.27%)等方面。通过网络披露环境信息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加大了披露的责任和风险(62.5%)。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实行信息共享。

第五条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费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或者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有权向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 评价

第七条 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

(一)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

(二)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

(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九条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编制综合性规划,应当根据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编制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本条第二款所称指导性规划是指以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规划。

第十一条 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措施。

环境影响报告书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应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主要包括规划草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规划草案的调整建议。

第十二条 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规划编制机关编制或者组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机构编制。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负责。

第十三条 规划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与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重大分歧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进一步论证。

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

第十四条 对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 审查

第十五条 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未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六条 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规划审批机关审查;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在审批前由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当提交书面审查意见。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审查小组的专家应当从依法设立的专家库内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但是,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专家,不得作为该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小组的成员。

审查小组中专家人数不得少于审查小组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少于二分之一的,审查小组的审查意见无效。

第十九条 审查小组的成员应当客观、公正、独立地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书面审查意见,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审查小组的召集部门不得干预。

审查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基础资料、数据的真实性;

(二)评价方法的适当性;

(三)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可靠性;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的合理性;

(六)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审查意见应当经审查小组四分之三以上成员签字同意。审查小组成员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如实记录和反映。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提出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修改并重新审查的意见:

(一)基础资料、数据失实的;

(二)评价方法选择不当的;

(三)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不准确、不深入,需要进一步论证的;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存在严重缺陷的;

(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或者错误的;

(六)未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或者不采纳公众意见的理由明显不合理的;

(七)内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遗漏的。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

(一)依据现有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程度或者范围不能作出科学判断的;

(二)规划实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并且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者减轻对策和措施的。

第二十二条 规划审批机关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规划审批机关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逐项就不予采纳的理由作出书面说明,并存档备查。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可以申请查阅;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已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

第四章 跟踪评价

第二十四条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规划审批机关,并通报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

第二十五条 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实施后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之间的比较分析和评估;

(二)规划实施中所采取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有效性的分析和评估;

(三)公众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意见;

(四)跟踪评价的结论。

第二十六条 规划编制机关对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应当采取调查问卷、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向规划审批机关报告,并通报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

第二十八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进行核查。经核查属实的,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采取改进措施或者修订规划的建议。

第二十九条 规划审批机关在接到规划编制机关的报告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建议后,应当及时组织论证,并根据论证结果采取改进措施或者对规划进行修订。

第三十条 规划实施区域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当暂停审批该规划实施区域内新增该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规划编制机关在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二条 规划审批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依法应当编写而未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予以批准的;

(二)对依法应当附送而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专项规划草案,或者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审查小组审查的专项规划草案,予以批准的。

第三十三条 审查小组的召集部门在组织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时弄虚作假或者滥用职权,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审查小组的专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中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由设立专家库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取消其入选专家库的资格并予以公告;审查小组的部门代表有上述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四条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机构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严重失实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予以通报,处所收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6

调研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处男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7

为了科学、规范、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发生的同时,确保有效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和《**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的

(一)预防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做到有备无患;

(二)一旦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能迅速、有效、妥善地予以处置;

(三)及时调处环境污染纠纷。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强化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要力争最大限度减轻污染危害,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必要时作出安全评价。

(二)有备无患、反应快速原则。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做好技术储备,明确应急程序,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妥善处理污染事故。

(三)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原则。环保、水利、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统一行动,分工明确,职责到位。

(四)平战结合、积极兼容原则。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能迅速有效发挥作用,平时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并可将应急监测系统应用于污染纠纷取证和其它环境事件评价。应急处置系统的技术储备服务于建设项目的环保“三同时”管理。

(五)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原则。立足于本市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优先考虑风险度大的污染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制定场内场外应急预案;充分发挥现有机构和装备的作用,量力而行建立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

(六)分级管理,以县区区域管理为主原则,实行污染事故处理区域责任制。

三、工作目标

(一)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及其保障系统;

(二)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组织机构、快速测报方法和应急监测程序;

(三)建立潜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装置的黑名单资料库及其中高风险装置的场内场外应急预案;

(四)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防、处置和评价的技术储备系统;

(五)加强公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宣传教育,提高污染事故防范意识。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本市发生的需要由市政府负责处置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本预案所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性事件,是指可能会使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后果严重的人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意外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二部分事故判定与分级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判定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程度进行判定,以便有效采取相应级别的控制措施。事故判定共分: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不含10万元)。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事故:

1.由于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不含50万元);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的;

3.因环境污染引发一般性的;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的。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不含100万元);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的;

3.人员发生严重中毒症状的;

4.因环境污染引发,影响社会安定的;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的。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

2.人群发生大面积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的;

3.发生人员中毒死亡的;

4.因环境污染引发重大,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

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警的分级

根据环境污染、人体危害、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将上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四个类别,划分为三个预警等级:

三级预警(黄色预警):一般或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二级预警(橙色预警):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一级预警(红色预警):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三部分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级有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分工抓好落实。

(一)组织体系

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预警等级,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成立应急处理指挥部,按照事故等级启动相应的组织体系。

1.三级预警(黄色预警)的组织体系

成立以分管县区长为组长,县区环保局长为副组长,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处理指挥部。

2.二级预警(橙色预警)的组织体系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环保局长为副组长,县区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应急处理指挥部。

3.一级预警(红色预警)的组织体系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县区长及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应急处理指挥部。

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常设市应急处理办公室,负责市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环境保护局。

(二)组织职责

1.市应急处理指挥部

(1)负责针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危害程度,确定预警等级。

(2)负责制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方案并组织实施。

(3)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动用应急队伍做好事故处置、控制和善后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上级环保局报告。

2.市应急处理办公室

市应急办公室是应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

(1)组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2)检查和报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的落实情况;

(3)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响应制度;

(4)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技术储备;

(5)建立潜在高风险度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装置的黑名单资料及其场外应急预案;

(6)协助黑名单单位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场内应急预案;

(7)接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报告,及时将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负责把应急指挥部的命令及时通知到各有关应急组织;

(8)配合应急指挥部组织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响应行动;

(9)受应急指挥部委托,负责处置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0)负责涉及跨县区或超出县区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处置;

(11)召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案实施单位和有关应急组织,以年会形式交流情况,修改技术资料和有关制度;

(12)负责对公众环境污染应急的宣传教育。

市应急处理办公室下设九个专业组,负责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应急技术支持和具体实施的组织。

1.监测评价组

由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和市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业务人员组成。其职责:

(1)制定和实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计划;

(2)建立应急监测快速测报方法和技术储备;

(3)负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监测;

(4)评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污染程度,及时提出应急措施方面的建议;

(5)受市环保局委托,按应急监测程序协助环境污染纠纷的监测取证和评价。

2.技术咨询组

由市应急指挥部组成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组成,并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案实施单位,事故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必要时可聘请上级业务部门的专家。其职责:

(1)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作出技术评价;

(2)协助市应急办公室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防、处置和评价的技术储备系统;

(3)协助市应急指挥部或市应急办公室,作出突发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性质、涉及范围、危害程度的判断分析,并对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3.公安消防组

由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消防支队等组成。其职责:

(1)负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期间的交通管制,提供应急通行证;

(2)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警戒;

(3)消防救护;

(4)参与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审定。

4.医学救援组

由市卫生局和市各大医院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

(1)负责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中伤亡人员的救治;

(2)参与大气、饮用水和食物的染毒程度评估,提出应急处置办法;

(3)对应急响应人员提供安全防护指导。

5.水文气象组

由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

(1)负责提供应急所需水文资料,协助做好重点水域污染防范;

(2)负责提供应急污染气象资料和气象预报。

6.公众宣传组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各新闻媒体组成。其职责:

(1)协调各新闻媒体做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知识的日常宣传;

(2)应急期间,协助市应急指挥部和市应急处理办公室应急信息。

7.工程抢险队

在发生应急环境污染与生态突发事故时临时组建,由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其职责:

(1)抢修水、电设施,保障应急消防工作的正常进行;

(2)抢修污染事故设备,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减少污染物泄漏;

(3)其它工程应急措施。

8.通信保障组

由市各通信部门组成。其职责:

保障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置时通信畅通。

9.督查组

由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其职责:

负责对应急预案职责履行、工作效能等情况及应急资金、物资等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

二、相关部门职责

(一)市政府办公室

协调各部门单位的抢险救援工作;及时上报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和批示。

(二)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负责制定应急救援物资供应保障预案。负责组织应急所需器材和物资的调配。

(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承担对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定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重点企业黑名单,协助其制定应急预案。

(四)市环境保护局

承担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计划及技术储备;评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与生态破坏程度,及时提出应急措施和建议;协助环境污染纠纷的监测取证和评价;做好事故现场控制,承担环境执法工作。

(五)市卫生局

承担制定受伤人员治疗与救护应急预案;负责事故现场医务人员、医疗器材、急救药品的调配,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负责统计伤亡人员情况;评估事故发生对大气、饮用水和食物染毒程度,提出应急处置办法;对参与应急行动人员进行自身安全防护指导。

(六)市公安局

承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期间的交通管制,提供应急通行证;维护事故现场的秩序和安全警戒,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提供消防救护等工作,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七)市农业局

承担建立完善种植业、养殖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评估农业污染事故破坏程度;及时提出应急补救措施和建议;协助农业污染事故的监测和评价;做好事故现场控制,防止损失扩大。

(八)市水利局

承担事故应急所需水文资料,协助做好重点水域污染防范,参与水域污染预防和处置工作。

(九)市交通局

承担环境污染应急期间的水上交通管制,组织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十)市气象局

承担事故应急所需气象资料和气象预报工作。

(十一)市财政局

承担制定经费保障方案及其相关政策,保证事故应急的设备、医疗救治、交通工具等所需经费;保证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所需的日常工作和运行经费。

(十二)市委宣传部

做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事故发生时的应急知识宣传;强化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新闻舆论监督;做好事故现场的报道和应急信息的。

(十三)市监察局

承担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督办。

其他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配合事故应急工作,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四部分事故的应急处置

一、应急预案的启动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按分级应急组织体系开始工作,启动应急预案:

(一)本市范围内的工业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二)本市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等突发性事故,导致生产原料、产品外泄,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三)本市范围内贮存化学品的仓库发生火灾、爆炸等突发性事故,导致化学品外泄,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四)运输化学品的车辆、船只等交通工具,在本市范围内发生交通意外,导致化学品外泄,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五)其他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情况。

二、事故的处置程序

(一)迅速报告

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向市环境监察支队报告,市环境监察支队立即向市环保局领导报告,根据情况成立事故应急现场指挥组。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时向省环境保护局和市应急指挥部报告。

(二)快速出击

接到报告后,市应急办公室指令各应急组携带污染事故专用应急监察、监测等设备,立即赶赴现场。

(三)现场控制

应急专业组到达现场前,公安、消防部门尚未对现场进行处置的,应急专业组应进行现场控制和处理,尽可能减少污染物产生,防止污染扩散,根据现场勘验情况,配合划定警戒线范围,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四)现场调查

应急专业组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展开现场调查,判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污染物种类、性质、数量,已造成的污染范围、影响程度及事发地地理概况等情况。应急专业组应分工协作,组长负责与当地县区、乡镇政府协调,与监测人员沟通,确定现场监测布点;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现场调查、勘验调查。

对涉及工业企业和危险品重点监控单位的污染事故,应立即与该单位的应急事故处置小组联系,指导其进行事故处理。

(五)情况上报

应急专业组组长将现场调查情况及拟采取措施报告应急现场指挥组,6小时内速报,24小时内确报。应急现场指挥组负责报告市应急处理办公室及上级部门。根据事故影响范围大小,应急现场指挥组决定是否增调有关专家、人员、设备、物资前往现场增援。

(六)污染处置

应急专业组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并参考技术组意见,向应急现场指挥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责令、监督、指导有关责任单位、人员或专业处置单位对污染物进行处置,减少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污染事故的,现场调查或查取有关空气动力学数据(气温、气压、风向、风力、大气稳定度等);涉及水污染事故的,现场监测人员要测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转移、扩散速率。对事故发生地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等)做初步调查。

(七)污染警戒区域划定和消息

根据污染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应急专业组向应急指挥组建议建立污染警戒区域(划定禁止取水区域或居住区域)。应急现场指挥组向市应急处理办公室报告后可受市政府委托警报决定。

应急现场指挥组要组织各应急专业组召开事故处理分析会,并及时向应急处理指挥部报告情况。

(八)污染跟踪

应急专业组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每24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一次污染事故处理动态和下一步对策(续报),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报解除。

(九)调查取证

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收集相关证据,确定事故责任人,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十)应急终止

应急现场指挥组组织专家论证调查后,确认突发事件具备应急终止条件,报告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后,由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决定并向社会应急终止信息,即警报解除信息。

(十一)结案归档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完毕后,形成总结报告,按时上报并存档。

四、事故的恢复处理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警报解除后,指挥部要做好人员抢救及安抚、设施恢复等善后工作。

(二)要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基本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进行评估。进行决策记录、信息分析等相关资料的汇编。

造成特大损失的事故发生后,按事故管辖权限逐级上报。

(三)事故发生后,各级环保监测机构对事故现场及周围大气、水环境进行跟踪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向指挥部提出恢复方案。

第五部分督查与责任追究

一、工作督查

(一)督查的范围

各县区要成立督查组,对本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实施分级督查。

市应急处理办公室下设的督查组要负责全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查处违反本预案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加重的单位和人员,情节严重者,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督查的程序

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工作,预防事故的发生。

1.根据本预案的要求,由各级督查组制定工作方案;

2.实行现场督查;

3.分析评估反馈检查情况,形成督查意见;

4.对存在的问题,下达督办单并依法监督执行;

5.检查督办单落实情况;

6.将督查、督办有关情况上报市应急处理指挥部。

(三)督查的方法

1.听取汇报;

2.实地查看。

(四)督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1.督查时发现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的紧急情况时,要及时向当地应急处理指挥部报告,并实地做好预防和应急工作;

2.督查时发现一般问题,要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并提出有关建议。

二、责任追究

凡违反本预案的规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不能及时控制和处置,造成事故影响扩大,损失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刑事责任。

第六部分保障

一、各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按要求完成应急处理任务。

二、采取有线、无线和计算机网络的方式,确保通讯畅通(包括公休日)。

三、专业队伍要做好必要的应急准备,包括车辆、检测仪器及有关防护用具、药品等。

四、后勤保障部门要按照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七部分其他事项

一、各县区应参照本预案,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应急预案。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学术报告;高校;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系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71-02

一、学术报告在高校的应用现状

高校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由多个不同的民族、区内区外不同生源构成,高校不少班级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等方面差异较大[2],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弥补学生间在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为此,应该结合高校学生、教员教学方法方式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学术报告形式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就显得十分必要。

地学类专业(如地理科学、地质学、自然地理与资源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勘探等)是一个以培养具备严谨的地学思维、拥有充实的地学知识、掌握娴熟的地学技能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因此,将学术报告环节引入地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丰富学生的地学知识,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通过学生的学术报告,教员也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有利于发现教学不足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术报告环节,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增强了师生互动,培养了师生感情,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作了良好铺垫。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系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环境规划与评价》《气象学与气候学》三门课程中把“学术报告”作为教学环节引入课堂教学。

具体步骤是:(1)教员选取部分授课内容以专题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介绍与专题有关的最新科研报告与研究成果,目的是既能通过教员的报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术视野,又能给学生以示范,使之在制作学术报告时有所参考和借鉴。(2)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查找资料或自己研究,在课程进行中按顺序进行学术汇报,教员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量化打分,并作为平时成绩之“作业与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3)将学生按4―5人一组分配,在课程进行中查找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准备学术报告,并于期末按小组开展学术汇报,教员根据学生报告进行量化打分,并作为期末试卷中“创新题类”计入期末总成绩。(4)针对“学术报告”环节在课堂中的效果及学生对该环节的接受程度,在上述三门课程结束时对被授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

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整理与数据分析时,剔除回答不完全或雷同问卷5份,问卷合格率为94.6%。

(二)数据分析

1.学术报告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调查中,所有学生都认为学术报告可以锻炼自身演讲、组织和沟通能力,其中有65%的同学认为学术报告对自己演讲、组织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作用很大。在学术报告对锻炼学生思辨与分析能力方面,有95%的学生认为有作用,50%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

2.学术报告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对于学术报告环节是否增强了学科的兴趣,6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作用,32%的学生认为对提高学科兴趣有很大作用。100%的学生认为学术报告环节能够扩展课堂知识范围,说明学术报告对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上作用明显。90%的学生认为学术报告环节有利于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其中40%的学生认为“是,用处很大”。

3.学术报告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通过学术报告环节你是否对科学研究有更具体和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有25%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术报告对科学研究能够有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认识,7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作用。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学术报告环节获得关于本专业科学研究方面的认识和感悟。

4.学术报告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与传统的课堂对比,有87%的学生认为学术报告这一环节应该成为大学地学课堂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大多低学在实践过程中认可了学术报告形式,认为其比传统教学更具有亲和性、互动性和针对性,这充分说明了将学术报告这一形式应用于地学课堂,能够显著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此外,本文还对学术报告的具体应用形式进行了调查,如,是否应该将个人学术报告和小组学术报告分别作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中“创新题类”予以计分以及学术报告的具体操作环节等。调查显示,有87%的学生认为将学术报告环节与学业成绩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帮助,也有13%的同学认为这种结合不利于自身学习和发展。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报告环节还应从报告人和听众两方面加强,还有8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员点评应该深入具体。这说明在具体实践中,报告人、听众、教员都应该增强自身对学术报告环节的认知,更加努力地使之成为高效、科学的教学形式。

三、结论

通过对学术报告环节融入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系三个年级的三门专业课程的实践及其效果的调查与分析,本文认为,学术报告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学习效率及对科学的认识,同时,和传统教学相比,学术报告环节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活跃度及师生互动,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有很大帮助。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在充分认识高校课堂及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以培养创新型及“用得上”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学术报告形式在教学上的应用方式,提高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婧.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学术报告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6):148-149.

[2]赵剑波,王强,田远兵.高校班级管理探讨――以大学2012及地理科学班为例[J].教育,2014,(1):35-38.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Academic Report in the Classroom of Tibet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Department of The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Tibe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O Jian-bo,WANG Xing-xing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China)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 环境变化;环境意识;环保行为;中国公众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0-005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10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009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呈增大趋势,但是环境支持系统在可持续发展各个支持系统中的能力相对较低[1],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共同的《2006年环境绩效排名》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的环境绩效指数排名在133个国家中居第94位,环境问题可能是中国崛起中最大的变数[2]。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关市民的参与下,促进和鼓励公众意识和参与[3],显示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对公众环境意识的研究能较好的反映公众环境意识的水平。以1998年我国首次全国规模的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4]、2001年“联合利华杯公众环境意识调查”[5]、2005年首个环保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5年度报告》[6]、中国环境意识项目主办的《2007 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7]为代表的全国性环境调查,反映了过去10年来对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8-9],调查的社会参与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这些调查之间呈现出持续性与互补性不足的特征,并且缺少对环境变化现象与深层背景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缺少对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以及趋势预测。为此,本文在已有调查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以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价值,为政府制定相关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以1998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2001年“联合利华杯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5-2007)》、《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为基础进行分析,其样本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个年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见表1)。

1.2 方法

以1998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为基础, 选取报告内容中较为关注的3个方面,分析过去10年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变化;以上述各个年份调查报告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公众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过去10年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并对未来环境意识的变化进行趋势分析。

2 公众环境意识变化分析

2.1 公众的环保意识

对于公众的环保意识,选取环保知识和环保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对于环保知识,以1998年调查中13个环保知识题目的人均得分和2007年调查中对7个环境科学知识基本概念的认知度进行衡量。

1998年调查中环境知识方面的人均得分2.8分,换作百分制,则人均得分仅为21.54分,表明当时的公众环境知识水平尚处于相当低的层次。2007年调查中环境保护的认知方面,81.5%的公众听过至少1项有关环境保护的概念,但是当进一步询问时,仅有10%的公众能够正确阐明其确切含义,表明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总体呈现高知晓率和低正确率的特征,公众对于环境保护认知的实际知晓率偏低。

总体上看,相隔近10年,我国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且呈现出随年龄上升而下降、随受教育程度上升而上升的趋势。同时,两个时期的调查数据均显示出城市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高于农村公众,且有城乡差距增大的趋势(见图1)。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差距从1998年的9.2台增大到2007年的43.3台,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差距从1998年的339.98元增大到2007年的1022.88元[10],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城乡居民环境知识的获取产生影响。

对于环保态度方面,以1998年和2007年调查中公众对于环境问题责任主体的认识和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衡量。两次调查表明,相隔近10年,公众依然认为政府和企业应对环境问题负有重要责任(见图2),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监督职责和企业社会职责的要求。而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则归咎于公众的环保意识差,显然“谁破坏,谁负责”的环保责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各类社会问题中,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从1998年的第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重视程度略有提高,但是环境问题仍未成为公众最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相隔近10年,公众认为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比例升高了20.7%(见图3),公众最关注的具体环境问题也有所变化(1998年:水污染、大气污染、植被破坏。2007年:生活垃圾污染、耕地减少、大气污染)。其中城乡居民对于具体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评价存在一定差异,1998年城市居民最关注大气污染,农村居民最关注水污染,且城乡居民对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评价差别不大;2007年城乡居民都把生活垃圾污染放在了首要位置,城市居民对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评价高于农村居民。

统计资料表明,近10年我国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率逐年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相对较高,2001-2008年均高于80%,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污染问题,这与公众的感受相吻合。对于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约为3.7 亿t,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年产量约为1.7亿t,并正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率增长[11-12],特大城市的垃圾增长率甚至高达20%[13],而我国每年的生活垃圾清运量最高仅为1.5亿t左右,且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0%左右,低于国际通用标准的无害化处理率,因此导致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垃圾问题日益严重,这与公众的感受相吻合。

2.2 公众的环保行为

在环保行为方面,以1998年调查中公众参与5项环保活动的程度(低度参与、高度参与、具体活动)和2007年调查中公众的环保经历(主要环保经历、主动性环保经历、具体活动)来衡量。

1998年公众低度、高度参与环保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5.9%和8.3%,以具体活动为例,当工厂噪音影响个人生活时,选择进行交涉的比例为43.9%,为环境问题投诉、上访的比例为4%。

2007年接收有关环保的电视节目和纪录片(82.9%)、报刊(47.3%)等大众传媒信息成为公众最主要的环保经历,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占18.1%)、环保宣传(占4.2%)、成为民间环保组织成员(占2.1%)等主动性环保经历不足,12.9%的人没有任何环保经历。以具体活动为例,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能够予以制止或劝阻比例为37.1%,为环境问题投诉、上访的比例为1.6%。

相隔近10年,公众的环保参与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主动性环保参与水平有所降低,能获得显而易见的眼前利益是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也是造成环保行为滞后的重要原因。另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受教育程度与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之间呈现线形相关关系。

2.3 公众的环保满意度

在环保满意度方面,以1998年和2007年调查中公众对于本地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环保工作的满意程度来衡量。

相隔近10年,公众依然认为本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企业忽视环保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而消费快速增长、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等客观因素被认为是次要原因(见表2),表明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并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公众认为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隔近10年,公众对于国家环保政策法规和环保宣传教育的满意程度上升较快,对于企业环保自觉性的满意程度下降较快。数据显示,近10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强化,而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仅为31分,总体水平较低,企业的环境责任在各类社会责任中的水平相对最低[14],这与公众的感受相吻合。

3 公众环境意识变化特征及原因

3.1 变化特征

以上述调查报告的数据为基础,参考2005年和2007年环保民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建立公众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数据的局限性,选取其中代表性的题目组成三级指标,个别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通过专家打分法修改部分权重(见表3),采用综合评估法计算平均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可见,过去10年,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环保意识呈现N形上升趋势,环保满意度呈现U形上升趋势,环保行为则呈现倒U形下降趋势。以2006年为结点划分为两个阶段:1998-2006年,环保意识的提高是环境意识总体水平提高的主导因素,环保满意度则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其中2001年公众对于空气、水环境问题的满意度较低是环保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原因。2006-2007年,环保意识和环保满意度的提高是环境意识总体水平提高的主导因素,环保行为则成为环境意识总体水平能否稳步提高的关键。

3.2 原因分析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被归纳为倒U形关系、同步关系、U形关系和 N形关系[15]。过去10年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类似“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是由于环境意识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环境、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比国内外,美国环境意识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快速觉醒-顶峰-下降-反冲-繁荣的阶段,其中环境意识的上升期基本上就是美国经济的繁荣时期[16]。在奥地利,公民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比例从1990-1997年下降了9%,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状况的改善使公众的环保满意度增强,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失业、社会治安等问题的日益严峻降低了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在我国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1999-2005年公众对于环境保护关注度的比例呈现倒U形下降趋势,是因为下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改革等问题的日益严峻更为引人关注,尤其是下岗就业问题在上述7年中有6年位居首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2006-2008年,环境保护首次连续3年位列热点问题的前3名,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公众的环保行为总体水平偏低,是由于我国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起步较晚所造成的。美国在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就最早确立了公众参与原则;在中国,首部环保领域中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是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从立法角度看,我国公众参与环保活动较美国晚了近40年。起步较晚导致了我国公众参与的能力和机会不足[17],环保行为总体水平偏低。同时由于行为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并随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过去10年我国公众的环保行为呈现倒U形下降趋势,这与消费和能源的发展趋势相吻合,“生态文明”的提出从国家层面上将环境保护从行为实践提高到理论和伦理的高度。

4 公众环境意识变化趋势分析

利用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得出最佳的拟合方程为y=2E-16e0.0198x。经方差分析、回归系数的t检验表明回归模型成立(R2 = 0.9791>0.8,显著性检验P=0.0017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过去10年,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环保参与水平和公众对国家环保政策法规和宣传教育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

(2)环境意识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类似“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其中环保行为呈现倒U形下降趋势,是未来环境意识总体水平能否稳步提高的关键。

(3)未来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水平将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2008-2017年进入快速上升阶段,2019年达到较高的稳定水平。

5.2 建议

(1)加强环境认知教育,明确环境变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峻影响和挑战,中老年、农村和低教育群体是未来环境普及教育的重点。

(2)激发公众的环保责任意识,深入挖掘企业的环保积极性,使他们通过技术创新等有效途径提升企业形象,积极履行相应的环境责任。

(3)加大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重点集中在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提高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水平,鼓励城市公众进行垃圾分类和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ry Study Group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ry Report 2009[M].Beijing: Science Press,2009.]

[2]A collaboration between Yale and Columbia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B/OL]. [2009-12-28]. epi.yale.edu/Home

[3]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r.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EB/OL]. [2009-10-20]. 省略/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78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 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 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urvey Report on National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 R].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9.]

[5]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利华杯公众环境意识调查[N/OL].中国环境报,2001-05-29.[2009-10-21].省略/ [China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Unilever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Survey [N/OL].China Environment News, 2001-05-29[2009-10-21]省略/]

[6]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5-2007)[EB/OL].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 [2009-10-22].省略/zhuanti/zhishu/index.htm/ [Chinese Public's Environment and Inhabitant Livelihood Index (2005-2007) [EB/OL]. China Environmental Culture Promotion Association,[2009-10-22]. 省略/zhuanti/zhishu/index.htm/]

[7]中国环境意识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EB/OL].中国环境意识项目,〔2009-10-23〕.省略/ 2009-9-10.[ China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Program, China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Program, Institute of Soc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7 China General Public Environmental Survey [EB/OL]. 〔2009-10-23].省略/]

[8]闫国东,康建成,李煜绍,等.公民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以上海、香港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Yan Guodong, Kang Jiancheng, Li Yushao, e t al.Public Response to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Taking Shanghai,Hong Kong as the Case[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3).]

[9]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Zhou Zhijia .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Statu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J].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ety and Science pages, 2008,(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999-2008) [M].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1]郑琳,赵修军,宋建军,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环境污染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1) .[Zheng Lin,Zhao Xiujun, Song Jianjun, et al. Analysis on Environment Contamination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Treatment[J].Journal of EMCC,2008,18(1).]

[12]朱兰保,盛蒂.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及其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3).[ Zhu Lanbao, Sheng Di.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Domestic Waste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J].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2006,14(3).]

[13]郑易生,王世汶.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Zheng Yisheng, Wang Shiwen. China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ume I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nd Culture Press, 2001.]

[14]2009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 [EB/OL]. 中国网, [2009-10-18].省略/zhibo/2009-10/18/content_18709410.ht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lue Book in 2009[EB/OL].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10-18]. 省略/zhibo/2009-10/18/content_18709410.htm.]

[15]李玉文,徐中民,王勇,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15).[ Li Yuwen,Xu Zhongmin,Wang Yong, et al.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5(15).]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篇10

关键词 环境保护验收 框架体系 轻轨

轻轨交通是一种中等运量的城市交通客运系统,它的客运量在地铁和公共汽车之间。轻轨可分为两类:车型和轨道结构类似地铁,运量较地铁略小的轻轨交通称为准地铁;另一类是运量比公共汽车略大,在地面行驶,路权可以共用的新型有轨电车,它是在传统的有轨电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其造价低、无污染、乘坐舒适、建设周期较短而被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所接受,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和推广[1]。我国目前已有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的城市已达5个(京、沪、穗、连、长春),未来几年内,将有超过20个城市计划修建20条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到850km。我国目前已批准深圳、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青岛、大连以及哈尔滨等城市,启动各自的地铁与轻轨工程项目。

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加强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为环境保护验收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基于环境影响后评价思想提出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在竣工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制定的各项环境影响缓解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验收,从一定意义上讲,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也是后评价的一部分或者一种表现形式。这项措施是对现有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有力补充,使之形成从环境保护措施制定、实施到验收的完整过程,在逻辑上更为完善[2]。目前,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都已陆续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并将其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国内并没有指导轻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规范和方法,随着各城市轻轨项目的相继启动,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技术文件支持以保证整个工作过程能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强制性环境标准以及各项环保政策的要求。为此,本文在北京城铁13号线和长春轻轨1号线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基础上,对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构建了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希望能为有效实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支持。

1 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特点和体系构成

与一般工业建设项目不同,轻轨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并非只有污染物排放,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系统有着干扰和破坏,地表开挖面较大,建设过程中形成大量弃土弃渣,容易加剧区域水土流失,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第12条规定:“对主要因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污染和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对主要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按此规定轻轨工程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

轻轨建设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工程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大,往往工程的实施内容(如线位)与项目的可研报告存在较大的出入,因此,在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会出现因工程的不确定性而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充分,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或没有上环保措施的情况,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针对轻轨建设项目的特点,在总结北京城铁13号线和长春轻轨1号线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并参考其他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验收的基础上,提出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验收工作程序,验收内容,验收方法和验收指标体系,如图1。

2 轻轨工程环境验收工作程序步骤

从理论上讲,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工作方案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制定,并在项目建设期以环境监理的形式开展,以便获取有关建设期间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的客观真实的资料,并监督环保措施的具体实施[1]。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轻轨工程建设环境监理的执行尚较为薄弱,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也是在建设期结束时才提上议事日程,在制定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程序步骤时应以实际情况为准。本文从轻轨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出发,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理论[3],在保证调查全面、准确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目前实际情况的程序步骤,如图2所示。

我们在开始调查时,施工单位已经撤场,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要了解搬迁与安置以及工程建设期间的情况只能依靠已有的资料。如项目征地拆迁、搬迁户安置、项目的开工报告、项目申请进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函件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复文件及相关文件。还要在甲方项目主管、负责环保工作人员及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根据我们开展现场踏勘工作前准备好的所需资料的清单,查阅并收集与工程调查密切相关的主要技术资料。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设计更改和施工图、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竣工总结报告等与环境相关的技术资料;项目的施工监理报告;项目已有的施工期和试营运期现场监测资料。此外,我们还收集各项环境标准、业主环境保护概算执行情况和反映工程所在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的各项资料等。

现场调查包括现场踏勘、现场取样监测和公众参与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对已收集信息的有益补充,是环境影响调查的重要依据[4]。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不仅确定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其排放方式,明确需进行现场监测的污染源及污染物,而且对轻轨沿线环境各类敏感点和生态环境都做了记录,力求全面了解轻轨整体环境状况。同时,我们十分重视公众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问的形式,走访了沿线居民、搬迁户、相关单位和个人。实践证明,在“三同时”竣工验收中进行公众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有效地了解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情况及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三同时”制度的最后执行提供可靠依据[5]。

3 轻轨工程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内容

轻轨环境保护验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调查、环境分析和环境管理各方面的内容,下面根据我们环境验收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工作重点。

3.1 环境要素及验收调查因子与范围

轻轨沿线涉及的调查因子很多,为了全面表征轻轨环境状况,我们从以下方面考虑验收的因子和范围,见表1。 除了以上环境要素所包括的以外,还需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调查施工期、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环境保护投资调查,调查轻轨工程环保投资的金额,投资类别、措施保护以及保护程度等;运行期风险评估,运行期的交通安全,各污染排放物是否存在危害人群的潜在危险等进行评估。

3.2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环境验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评价验收结果的重要依据。首先,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以后,在项目施工图设计和建设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建设项目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线路走向变更,取、弃土场位置变更等,以至使项目的环境评价内容和结果不能或不全部能反映实际情况。在所收集资料基础上,分析项目的概况是否发生变更,变更有多大,这些变更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变化有哪些等。然后,在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项目运营状况、主要工程量、主要技术指标、污染源数量和污染源参数、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得出确切或定量的结果(采用清单列出),同时对废物的治理、回收和利用措施以及环保设施的安装和运行情况进行实际考察,分析出工程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并对其效率进行验证,得出确切的结论。

4 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方法

在环境保护验收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实际踏勘调查技术方法和分析研究方法。

我们的调查工作通过走访咨询沿线地区相关部门和个人了解受影响部门和居民对施工期环境影响的反映,并核查有关施工设计文件以确定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试营运期环境影响调查以现场踏勘和环境监测为主,通过现场调查、现场监测来分析试营运期环境影响,线路调查采用“以点为主、点段结合、反馈全线”的方法;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采用改进已有措施与提出补救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在分析轻轨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效果时,我们主要运用了比较法,即通过将项目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项目决策期的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变化和差距,并通过清单法予以表述。另外,我们认为轻轨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它做出综合分析评价非常有必要。综合验收分析建立在轻轨环境验收指标体系的建立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理论,得出评判结论。

5 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

我们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框架,为进一步的综合验收评价打下基础,完善了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

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应反映项目、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状况,以及与项目环境验收有关的其他因素[6]。所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是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指标的组合,它能反映出项目及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状况与变化进程,从总体上协调项目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图3是指标体系框架的示意图,分为综合层、表现层和具体指标层。每一个表现层下的指标层都有许多具体指标,篇幅有限,只列出其中一个具体指标。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工作还可以进行指标的筛选,得出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验收评价,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6 结语

(1)在进行环境影响调查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范围、因子和敏感点,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整个工程的环境情况。

(2)在收集资料时,尽可能地收集关于工程施工期的临时占地和填方、挖方情况,对这些地方的恢复程度验收是生态环境验收的重点。

(3)本文建立在北京城铁13号线和长春轻轨环境验收工作的基础上,事实证明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希望能对今后的轻轨环境保护验收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志峰,郭乔羽,郝芳华.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分析(i):一般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5):697

2 孙有望,李云清.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m] .北京 :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3 杨志峰,刘静玲等,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9

4 刘长兵 ,李亚娟 ,林宇. 交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调查方法研究[j].水道港口,2004,24卷增刊(3):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