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考察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1 19:54:01

景观考察报告

景观考察报告篇1

考察报告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的有关人员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实际考察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对人的考察报告主要有选拔任用干部考察报告,干部人事考察报告,模范人物考察报告等。对事的考察报告主要有外出参观考察报告,重点项目考察报告,市场状况考察报告等。关于干部人事类考察报告的写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和要求,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就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谈几点意见。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的经验及受到的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是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它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海南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

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

景观考察报告篇2

为进一步规范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健全干部职工请假制度,根据景委办(**)2号和景组〔2001〕47号文件精神,现就我局各单位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和干部职工请假作如下规定:

一、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有关规定

(一)、严格对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的管理。各单位未经批准不得自行组织外出学习参观考察。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严格控制批次与人数。要明确学习参观考察的时限和地点,活动时间不得超过七天。各类培训活动应注重实效,科学安排培训内容,严禁借培训机会,搞毫无实际内容的无谓参观考察。干部职工的疗养,要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严格审批和备案制度。各单位组织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的,必须事先填写《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审批表》,由局领导审批后,报局办备案。对未经审批,组织外出考察的,除个人承担全部费用外,要根据情节轻重,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乡镇文化站干部由当地乡镇安排外出学习考察的需报县局备案。

(三)、建立学习参观考察报告制度。集体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结束后,考察团(组)必须在一个月内向局里报送学习参观考察报告。

(四)、严格财务审核报销制度。各单位要严格执照统一规定的差旅费开支标准和外出学习参观考察预算经费标准开支,报销时必须附《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审批表》。

二、干部职工请销假有关规定

(一)、严格干部职工请销假的审批

1、干部职工因公因私外出开会、学习、参观、考察(包括上级部门、局里和本单位统一组织的因公外出)和因病、因事请假的,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办理书面请销假手续。做到事先请假、准假、事后销假。如遇特殊情况,可用口头或电话预报批请假手续,但事后须补办书面报批手续。

2、按干部管理权限,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请假1天的,由分管领导审批,请假2天(含2天)以上的,由局长审批;各单位副职请假1天的,经本单位正职同意后,由分管领导审批,请假2天(含2天)以上的,经本单位正职同意后,由局长审批;其他干部职工请假1-2天的由本单位负责人审批,请假3天(含3天)以上的,经本单位正职同意后,报分管领导审批,请假4天(含4天)以上的,由局长审批。各乡镇站文化员请假除按所在乡镇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外,请假1周(含1周)以上的,同时报县局审批。

凡报分管领导和局长审批的请假都应报局办备案。

3、两次在时间上连续但分段审批的请假,作同一次请假处理。假期与周末时间连接的,包括周末时间。

(二)、加强对干部职工请销假的管理

1、建立干部职工出勤登记制度。各单位都要建立干部职工出勤登记制度,印制专门的表册,详细记载干部职工的出勤和请假日期。局里不定期组织抽查。

2、当月累计请事假3天以上(不含3天)的扣发当月考核奖;全年累计事假20天以上的扣发当年年终奖;年请病假累计30天以上(不含30天)的扣发一个月考核奖,全年请病假累计两个月以上的除扣发相应的月考核奖外,扣发当年年终奖。工资待遇按人事部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3、干部职工全年连续旷工或假期满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超10天或累计旷工超20天,年终考核定格为不称职,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30天的,按组织、人事部门相关规定予以辞退,干部职工年终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予以辞退。

景观考察报告篇3

关键词:现场报道策划视角; 记者能力

电视新闻报道新闻记者在事故现场,面对观众和照相机的镜头,当事人或相关人士的新闻采访、新闻事件,发展报告及时向观众们做口头叙事,同时通过摄像机的动态和镜头显示,向广大群众做报道。在这其中,记者的现场报道能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它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深受观众喜爱。与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传播,加强传播的效率、真实性和现场表现,满足观众的期望和探索欲望,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电视媒体改善项目特别是新闻节目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记者在现场直播的电视新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策划是关键,视角定成败

一旦确定了题材的电视新闻报道,以确定可以完整的报告计划成为关键。报告着眼于策划,没有计划的现场报道的生命力是不明显的,应该不是一个好的沟通效果。许多直播似乎平庸的单调,不能激发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这说明不是一个好的策划,说明这个现场报道,是一个混乱的局面。因此,使用独家视角做一个规划方案,其中包括新闻报道新闻指南的条件,新闻的背景、主题的想法、使用场景的选择对象的角度、采访中选择、目击者接触、访谈大纲起草、现场气氛持有,报道的细节,新闻传播方法等。如果时间允许,制定所有并做细致的规划,这样可以避免现场报道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电视新闻报告和他们的可见性和新闻性使内容更客观和可看性。电视新闻网站报道“场景”,资源优势的方式反映了什么类型,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那么,作为一名在现场的记者的事件中的重要一员,以何种方式探索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直接确定直播能不能深深吸引观众。在一些现场报道中,记者可以扮演主导者的身份,采用独特的方式或视角,将受众了解渴望的内容一一讲述;记者也可以根据发生的事件,亲身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可以是现场更具有冲击力,也更有真实性。

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把握现场的能力

该报告主要是由记者完成的录制过程。记者以现场参与目击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是联系新闻和事件新闻的主体。在这个时候,记者必须实现直播节目意图,即与听众之间的交流链接,它的核心是整个活动报告的关键因素,是决定现场直播的关键人物成功与否。在这里,记者的主体地位和关键角色很明确要掌握好。现在,记者在现场报告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如何掌控好一个记者的地位和作用,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2.1 现场应变能力

报告大致是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进行中。该报告策划只有在规划传统的故事和细节,和大多数直播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计划,加上的情节发生变化的时间和细节也很难预测。因此,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时,应该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把握新闻事件脉搏变化的节奏,让观众通过直播更全面、更迅速、更真实的理解新闻的整发展个过程。

2.1 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记者要通过简短的新闻报道来表达事件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人和当事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 “说什么”是记者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根据事件发生时的背景、过程、现场情况和结果进行即时评论,不仅要说明白、说流利,引导观众去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它的内容不能从现场和事件本身脱离开去。这需要一个记者必须发现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线索,信息的捕捉能力快速整合能力,主动娴熟的镜头前表达和光滑、准确的语言能力。实现流畅的报道,记者在通常的报告应该尽可能的轮廓的腹稿的形式,抓住要点,不要背诵手稿。“说”的功夫要在平时多加练习,要积累更多生活语言,在实践和丰富的词汇练习中以达到加快语言代码迅速性。

2.3 现场观察与判断能力

在新闻报道时用眼睛观察和发现素材,叫做“观察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中,要学会用摄像机和眼睛去寻找素材,这叫做双重观察。记者报道时,第一个任务就是观察周围环境,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情况,建立采访的想法。例如,当一位记者收到一个新闻线索,一公路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公共汽车与卡车相撞。记者赶到现场,并且认真的进行观察和了解情况,发现是两辆汽车相撞,巴士严重受损,乘客在车里挤出,救护人员对严重受伤人员进行了优先抢救,把伤者从从窗户抬出,迅速送往医院。这是第一种情况。这是交叉道路,数以百计的汽车堵塞了道路,两个来回方向都排成长龙,交通严重的损害,交通警察试图疏通,操作慢车道,单向轮流开车,要解决交通问题。这是第二个。现场还有违反交通规则反映了货车被迫转道不及,是因为速度太快,然后径直向客车撞击,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这是第三个看点。这些条件,要靠记者很快观察,迅速适应现场环境,抓住事故的关键。记者来到现场进行抢发新闻,现场的活动在不断发展变化,在现场的记者必须作出报告,如不采取行动,回到电视慢慢仔细分析,势必影响新闻的及时性。它要求记者在敏锐判断复杂的情况下,要抓住新闻的价值,记者应该集中于最有新闻价值实际问题上,选择好人物情节和气氛。

2.4 与他人的沟通配合能力

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要做好配合工作,要和摄像沟通好拍摄角度,采访中要把思路和要求告诉摄像,使摄像角度最好的表达主题,让摄像走位做到心中有数,和摄像沟通好,选择最好的拍摄方式和角度,使画面的表达达到最佳的方式。

3 结语

总之,现场报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一条短消息也是如此。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总结,以便更科学、更完美、更形象、更生动立体地向受众报道新闻。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这将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景观考察报告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观 艺术考察 课程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并运用“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理念反思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艺术考察课程创设的最大特色与前瞻性就是在整个考察活动中隐去了教师,突出了学习者,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注释:

景观考察报告篇5

1.将理论知识情景化,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实训教学将学生从书本带到工作情景之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具象的操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这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通常会在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一次实地考察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2.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未来的就业实况,树立职业观

高职教学不能将学生关在学校里,而是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和氛围,掌握实践本领,树立职业观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也是目前市场急需的,所以学生在学校教学时间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非常必要。

3.以实践检验学习效果,及时纠错补漏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任何理论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而已,还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践是学习的很好检验。目前公认的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衡量标准是“必需”和“够用”两大指标。何为“必需”,多少“够用”?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进行检验,才能在实践操作中找到差距,及时纠正错误,弥补漏洞。每一次实训课都是一次机会,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找出问题并帮助解决。

4.接受真实工作环境的考验,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后离职率高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其原因在于大学生难以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学校应充分利用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从心理辅导和实训指导两方面入手,为学生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环境变化提供一个缓冲区,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调整心理状态,完成角色转变。

5.为学生就业作好准备,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训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训教学效果对学生动手操作水平高低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操作水平的学生将在就业过程中将更具竞争力。实训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完成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实训手段有限,效果欠佳

课程内实训由教师依据该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制定实训内容,利用校内的实训室等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实训活动,学生提交实训报告给教师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课程内实训在情景教学方面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加形象和生动,但是其所能使用的教学手段有限,实训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前厅客房实务》一般在客房实训室进行做床实训,学校的客房实训室在设施设备上往往比较简陋,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范围受到限制。

2.校外考察时短人多,效果无法保证

实地考察可以补充课程内实训的不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然而,外出考察多是同一专业一个年级或若干班级的学生同时前往,参加学生人数多,在有限时间内的集体参观难免走马观花。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外出考察第一站通常是参观酒店实景,包括前厅、客房、中西餐厅等场所。参观客房时,一次进入二十几名学生就足以把房间站满,要看清酒店工作人员的操作演示并不容易。而外出考察通常都是几十上百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工作场所的参观,其效果无法保证。

3.假期社会实践岗位单一,质量不高

根据对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2011和2012级学生的调查,有60%左右的学生选择寒暑假社会实践内容是在餐饮企业打工,其中以肯德基、麦当劳餐厅和社会餐饮为主,工作岗位包括服务员、外卖派送员、收银员等。餐饮企业对学生假期工的要求不高,通常在进行简单的培训后就让其上岗,学生经过这样的假期实践活动能够积累一些社会工作经验,但在专业技术技能上得不到提高。还有30%的学生在超市、商场从事食品、日化产品、电器等商品的推销工作,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和科学的指导,学生们在推销技能、对客服务技巧等方面的收获有限。

4.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困难

顶岗实习是目前实训教学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然而,高职各专业顶岗实习的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提交的《顶岗实习报告》是学校认定其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这样单一的考核机制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些学生以工作忙为由不能按时按量完成《顶岗实习报告》,导致学校对其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困难。顶岗实习质量评价需要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参与,综合考评,不能以一份报告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二)实训教学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有限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对实训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名师出高徒”放在高职教育中名师之“名”在于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经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教的,他们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技术技能水平有限。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利用暑期举办各专业“双师”素质培训,以达到提高教师技术技能水平的目的,但是“双师”素质培训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考察参观为辅,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空间十分有限。

2.推行“双师制”重形式而轻内容

虽然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双师”制,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教学,但是来自企业的教师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往往是一学期办一场讲座,“双师”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培训时间相对充足,但大多为就某一实习岗位提出的具体要求,如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没有得到轮岗的机会,那么其所获得的企业指导教师实训指导内容是非常有限的。

三、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课程内实训采用分组教学,确保质量

小班教学、分组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量的最大化。课程内实训应采用分组教学法,每组学生数在5-8人,操作演示以小组为单位,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实训活动中得到锻炼。例如《中国旅游地理》课堂实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某一景区或旅游区的旅游宣传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们在查找资料、搜集图片、编写说明稿、制作幻灯片、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实现了团队合作,既得到了锻炼又熟悉了办公软件,课程内实训教学事半功倍。

(二)外出考察做足功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学生参与外出考察可以从制定计划开始,根据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选择考察目的地,设计考察路线,确定考察内容,完成考察活动。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协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每一次外出考察的价值充分利用。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将外出考察设计成一次团队旅游,由学生制定旅游线路、落实交通工具、参与景点讲解、撰写游览日记。外出考察的过程就是一次专业实践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消除分歧、完成考察,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和自信心。

(三)加强对假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

高职院校对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指导,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符合专业特点且具有实践意义的岗位,提高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质量。学校推荐学生参与假期社会实践将有效防止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并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可以选择去作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星级饭店或旅行社,这些旅游企业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确保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高效。

(四)完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优化考核项目

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主体包括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学生以《顶岗实习报告》记录实习工作内容,指导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分阶段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评分,实习企业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作出鉴定。在具体的考核项目上,既要有学生在实习期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考核成绩,又要有师傅的评语、专业教师的评语和企业人事部门的鉴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成绩是基于以上各项考核的综合评定结果,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用分数制或等级制。对于进入星级饭店顶岗实习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其顶岗实习考核项目包括:第一项为平时表现,占20%,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由企业人事部门和实训小组组长打分;第二项为工作技能,占30%,考核预设任务的完成情况,由企业“师傅”打分;第三项为实训成果,考核实习周记和顶岗实习报告,占40%,由专业教师打分;第四项为自我评价,占10%,由学生本人打分。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引进企业导师进课堂

教师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为教师参与专业技术技能实践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水平;二是从校企合作单位引进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进课堂参与实训教学活动,提高实训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每年应有两个月的时间在星级饭店或旅行社挂职锻炼,挂职前要搜集整理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带着任务去企业,找到答案回课堂。企业指导教师进行的校内实训教学应当占到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总量的一半,从数量上得到保证,才能在质量上真正提高。

(六)将就业指导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和内容

就业指导课应当被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选用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教学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分模块确定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统筹兼顾国情省情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求职技能教育、职业观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五大方面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将就业指导课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课教师应包括饭店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人力资源等部门的主管,还应有旅行社经理和专业导游。

四、结论

景观考察报告篇6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08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08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景观考察报告篇7

[关键词] 泰宁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保护管理 综合整治

1概述

泰宁丹霞是“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之一,是中国东南地区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杰出代表,是白垩纪红层经过第三纪以来多次抬升和长期剥蚀夷平,以流水切割、侵蚀为主因而形成的类型齐全的丹霞,具有罕见的峡谷幽深、洞穴奇特,山水秀丽、生态原始等自然美(图1~图3)。

泰宁丹霞提名地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的四个标准,具体如下:

(1) 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

(2) 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

(3) 反映陆地、淡水、海岸、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正在进行的重要的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的杰出范例;

(4) 包含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显著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2综合整治规划

泰宁丹霞提名地界线分为南、北两区,包括了泰宁部级风景名胜区上清溪景区、金湖景区、泰宁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提名地界线内保持了丹霞地貌分布区的完整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完整性。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ISCO)的要求,世界遗产中心于2009年9月指派专家对“中国丹霞”系列申报地进行资源价值和保护管理两方面的实地评估考察(图4)。为了切实做好迎接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专家来泰宁评估考察工作,对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标准,依据《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的要求,对泰宁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综合整治规划(图5)。

2.1 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争创“世界级风景名胜区”的战略目标,按照“强化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确保成功”的要求,全面加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内的保护和管理,组织动员提名地范围内及周边各乡镇、村及县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泰宁自然遗产提名地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胜地。

2.2 整治理念

2.2.1全面整治与重点整治相结合

全面、系统、科学地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充分展示遗产美学、科学、生物多样性等突出普遍价值,全面整治,并根据主要游览线路突出重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治和保护措施。

2.2.2解决历史问题与促进长远发展相结合

因为景区开发时期不同,各个景点建设发展不平衡,早期开发的景区存在较多违章建设,服务设施档次偏低;新开发的景区又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借助本次申报自然遗产的机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盘考虑各个景区的科学发展。

2.2.3拆违整陋与精品建设相结合

从减少无序建设及过度商业化对遗产价值的侵害出发,拆除违章建筑,清理有碍观瞻的设施,统一乡村建筑外立面,搬迁严格保护区内的旅宿设施,修补破坏痕迹,恢复原生态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合理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快速提升景观环境品质,促进人景和谐。

2.2.4加强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协调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做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通过整治与环境不协调的接待设施和村庄居民点,使泰宁提名地既满足展示和旅游发展的需求,又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环境保护要求。并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符合适度开发和保护第一的原则,防止景区出现人工化、城市化倾向和建设性破坏。

2.2.5营造生态环境与提高社区发展后劲相结合

整治工作必须体现丹霞地貌及其演替过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包括典型地质遗存及与之相伴、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着眼于生态环境、风景环境等大环境的综合保护,以维护生态完整性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宗旨,并兼顾社区居民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社区成为生态保护和旅游服务的基本单元。

2.3 整治方案

对泰宁自然遗产提名地全面整治的同时,考虑到资金和时间的限制,重点围绕世界遗产中心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的考察评估线路进行整治,按照项目内容、性质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整治。

2.3.1景区环境综合整治

包括规范景区经营者、旅游者、商贩的经营及游览行为;组织道路交通及游览线路;完善景区解说系统、公共标识系统;建设保护管理、旅游服务、市政基础设施。各个景区具体整治内容如下:

(1)上清溪景区(图6~图9):主要包括标识系统完善;界碑和界桩的设计;下码头区布局整治;观景台设计;沁洋川科考线路建设;长兴度假村搬迁;贵宾码头设计;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改造;际下电站搬迁;绿化景观恢复等内容。

(2)状元岩景区:主要包括景区入口改造;建设休息亭;状元穴景观及设施改造;镀锌管护栏仿生改造;增设分类垃圾桶;规范服务设施等内容。

(3)九龙潭景区: 主要包括停车场生态化改造;建设专家住宿宾馆;建立与状元岩连接的科考步道;拆除违章广告牌等内容。

(4)金湖景区:主要包括设置码头安全护栏;游船更新为环保船;风洞服务区的改造建设;完善下坊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搬迁修船厂;甘露寺服务设施外立面改造;一线天护栏改造;上坊岛假日酒店搬迁;石谷半岛旅游服务设施整治等内容。

(5)寨下大峡谷景区:主要包括入口区景观改造;建立古树名木如古藤、奇树的防护栏栅;李家岩科考线路建设;设置防火设施;集中安排小卖等服务设施等内容。

2.3.2村庄风貌整治

包括搬迁提名地范围内的青山、下岚坑、寨下3个自然村,并对考察线路沿线的音山、长兴、崇际、丰岩、际溪、南会、水际等村庄的环境卫生,乱搭乱盖,乱堆木柴及烤烟房等进行整治。整治内容包括进行建筑外立面改造,统一风格,拆除违章搭盖建筑;采用环保能源,限制薪柴取燃;禁止占道堆积;建设密集式烤房;完善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垃圾焚烧池或填埋场就地处理,生活污水实行梯级生物处理;规范商业服务设施网点和广告标识牌;村庄环境绿化美化等内容。

2.3.3公路沿线景观整治

包括公路两侧山体剖切面绿化遮蔽,公路路基路面修补,交通标志完善,行道树补植和路容路貌美化;道路两旁违章搭盖、木材堆场、木材加工厂的清理搬迁;禁止在考察线路视域范围内开山采石、开荒取土,对于原依法审批的开山采石企业和宕口,应予关闭,并做好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和植被绿化工作;对山体创面及岩体区域进行绿化遮蔽;禁止在线路两侧一重山范围内采伐林木,封山育林,原采伐迹地要求及时补植,树种应选择高大经济林或阔叶树;沿线大型广告牌更新,设置遗产广告牌;禁止在公路边河道采沙;向莆铁路施工隧道口与金矿采矿作业区的绿化遮挡;沿路的旅游宾馆酒店应加快建设,并统一建筑外立面风格;搬迁沿途5个机砖厂等内容。

2.3.4流域水体环境整治

包括上清溪上游禁止向河里倒垃圾,关闭大型养猪场、采矿场、洗矿场,建设上青乡污水截留设施及污水处理厂或滤清池,保持水体清洁;实施上清溪上游河道疏浚工程,在现有梯级水坝上建立若干滤清池,采取物理生物工程清洁水质;上清溪河道及沿岸视野范围内无漂挂物,保持河道清洁;上清溪至金湖全段禁止采沙;做好提名地内水土流失地段(点)的治理恢复工作;加强流域渔政管理,严厉打击电、毒、炸鱼违法行为;向上清溪流域投放清污能力强的鱼类;加强金湖、上清溪和城区水体、水面保洁工作;制定上清溪枯水季节旅游、发电、农业用水调节方案;调整农业结构,推广旱作物和生态农作物;加大上游封山育林力度,严禁开荒、大面积采伐和开矿、取矿等内容。

2.3.5遗产地展示保护项目建设与整治

包括在地博苑建设泰宁自然遗产提名地展示中心,改造地质馆,新建生物生态馆和4D影院,建设地博苑次入口(图10);在上清溪、金湖和寨下等3处建设大气、地表水等环境监测站,建设监测数据库;在上清溪,五里亭、寨下等建设三个水文监测站(点);在上清溪,金湖、寨下等建设三个气象监测站;按照国家的规范和国际通用的标准,在提名地内建设11个动植物监测点,6个森林病虫害监测点,6个森林防火观察站;遗产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景区建设;建设上清溪片区综合服务区,配备建设管理房、游客候车室、票务中

心、商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多媒体展示厅等旅游服务设施,并与指挥调度中心相连接,逐步实施遗产地的封闭式管理。

2.3.6电力通信缆线景观整治

对涉及上清溪、金湖、寨下考察线路的广电、电力、电信、移动、联通(含相关村庄)管线下地处理或迁移处理,按强、弱电分离,弱电管线统一施工布置方式进行。

3结语

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申报项目除应具备突出的资源价值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展示水平,因此在《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中提出应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整治规划,并将整治的重点放在世界遗产中心(UNISCO)专家的考察评估线路上,以提升沿线的环境景观质量,同时保持或提升提名地所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及完整性和真实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压力及威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2-68.

[2] 梁平.卧龙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探索[J].四川建筑, 2006(9):18-24.

[3] 孙克勤.遗产保护与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景观考察报告篇8

从7月18日起到9月20日结束。这一评估团将对向FIFA提出申办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的9个国家逐一进行考察,并起草各申办国家的可行性报告,而这份评估报告也将影响9个国家申办世界杯的最终结果。2018年与2022年的世界杯争夺战,已经提前打响……

2018 英俄分鹰抗礼

今年5月4日,国际足联注意布拉特在接受英国媒体《每日邮报》采访时,无意流露出对英格兰主办2018年世界杯的看好,“我相信英格兰能主办好2018年世界杯,不过俄罗斯也有很大机会,将成为英格兰申办这届世界杯的最大威胁。”

2022 亚洲群雄逐庸

7月22日,国际足联考察团结束了对日本的考察工作,在参观了大阪和东京两地的体育馆和欣慰媒体设施后,对日本的申办计划赞不绝口。代表团团长尼科尔斯表示,“日本2022年世界杯申办预算非常平衡,申办方既融入了日本的足球文化传统、也包含着世界化的场馆和最高新的科技,这是一份非常出色的计划!”

布拉特对英格兰申办前景的看好,源于英格兰世界杯申办委员会精心准备下的那份多达1752页的申办报告,他们准备翻修或新建15座球场,其中伦敦3座。曼彻斯特2座。当前英格兰国家队队长大卫・贝克汉姆将它交到布拉特手中的时候,FIFA当家人开玩笑地说,

“我已经感受到英格兰人对世界杯不一般的渴望!”而国际足联执委员贝肯鲍尔,也公开支持足球“回家”。

但是,由于前英格兰世界杯申办委员会注意特里斯曼闹出“贿赂丑闻”,因此英格兰的申办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俄罗斯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如果俄罗斯成功举办2018年世界杯,总理普京承诺将投资100亿美元,精心打造一次全新的世界杯东欧体验。尽管欧洲杯曾多次在东欧国家举办,但这里却从未举办过世界杯,因此俄罗斯掌握了非常重要的地理和感情优势。当然,俄罗斯并非没有“软肋”,他们并没有能够容纳8万人的世界杯决赛主场,幸好俄罗斯世界杯申办委员会及时提出了扩建卢日尼基球场的方案。这也让他们的最后一块“短板”得到了及时的修补。

当然,其他申办国也并非缺乏竞争力,南非世界杯上,西班牙夺得世界杯无疑增加了评委们对西葡联合申办的印象分;而作为世界足坛重要力量之一,荷兰人与比利时的申办组合也同样占有不少支持率,与俄罗斯一样,荷兰也缺少容纳8万人的决赛场地,但荷兰足协已经提出改造鹿特丹克吕普球场的方案,虽然前景不被看好,但他们依然站在起跑线上。

正如尼克尔斯所说,日本在赛事组织、资金支持和技术水平方面都优势明显,尤其他们在向国际足联提交的申办报告中,许诺为世界球迷提供真三维赛事转播体验,更是让人充满憧憬。不过,美国BBC却一语道出了日本的不利条件――“日本曾与韩国联合主办过世界杯,如果20年后世界杯再度落户日本,国际足联会让世界杯充满铜臭味。”

不过不管怎样,日本向2022年世界杯发起冲击,大有势在必得的信心。对此,日本足协主席犬饲基昭坦言,对2022如此渴望,更多是源于来自自身的危机感,“2022年世界杯,中国和印度都没有提出申办,国际足联最看重足球的普及和观众人数,日本并无把握在与这两个人口大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不趁此时机提出申办,世界杯将离日本渐行渐远。”

据日本媒体预测,目前日本成功获得2022年世界杯主办权的胜算,已经超过了5成,毕竟在日本退出了2018年世界杯的竞争后,日本赢得了更多欧洲国家的好感,他们能否争取到欧洲9票中大部分票数将成为胜败的关键。

在申办2022年世界杯的四个亚洲国家中,只有韩国能与日本一较高下,韩国不但有承办2022年世界杯的成功经验,而韩国在申办之前大规模的街头声援活动,以及世界上高涨的人气,也为其申办加了不少分数。

不过韩国媒体对于申办前景似乎稍显信心不足,韩国媒体表示,“外界预测韩国本次申办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其原因在于日本是强有力的竞争者,此次考察团访问,日本政府也拿出了对待外宾的接待方式。”

相比之下,同时参与竞争的澳大利亚和卡塔尔,多少显得缺乏竞争力,尽管澳大利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还有橄榄球文化和板球文化;而财大气粗的卡塔尔承诺至少兴建一座恒温体育场,但两国在国际足坛认识度低的缺憾无可回避;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都没有申办的经验。

考察报告分量重

国际足联世界杯申办国家评估团,由智利足协主席罗德・美恩・尼科尔斯带队,而他们这次为期两个月、周游全世界的考察旅程,也正式从亚洲开始。7月20日至22目,他们先对日本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现在代表团正在韩国考察,之后将随即转战澳大利亚;8月,他们将先后前往荷兰/比利时(联合申办)、俄罗斯、英格兰和西班牙/萄萄牙;9月将对美国和卡塔尔进行检查。

在结束对9个国家的考查之后,评估团会专门对9个申办国家作出一份可行性报告,并会拿到今年12月2日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国际足联执委会上进行讨论。届时,国际足联24位执行委员将选举产生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的主办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2014年世界杯在巴西举办,国际足联几乎没有可能在随后4年将世界杯留在西半球,因此,2018年世界杯很有可能落户欧洲,而一旦确定欧洲主办2018年世界杯,2022年世界杯也将肯定落于亚洲。正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南非世界杯前夕,日本正式对外宣布放弃2018年申办计划,转而与韩国、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三个亚洲邻居,共同竞争2022年世界杯的主办权。

亚洲优势 美国搅局

由于2018年世界杯几乎已经落定欧洲,因此美国申办世界杯的希望,只能放在亚洲申办国击中的2022年世界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对于4个亚洲申办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美国人的竞争优势当然是庞大的球场和市场:21座候选球场容量全部在6.5万人以上,而且这还是中北美时隔20年后再度有望承办世界杯。就连日本足协主席犬饲基昭也承认,“日本最大的竞争对手仍是美国,如果说世界杯时一项产业。那么毫无疑问,美国拥有者最得天独厚的优势。”

景观考察报告篇9

关键词: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评价;凡口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fankou national minepark mining sites feature, and the evaluation, including some mining remains to cherish level, is really rare world, all countr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ining garden mouth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words: national mining park; Mining sites; Evaluation; fankou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凡口铅锌矿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铅锌矿产基地,现隶属于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年产金属(铅+锌)能力15万吨。是中国有色金属对外窗口,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

在“城市转型期、企业转型期”的重要关头,广东仁化凡口矿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0引言

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的空间地域。

矿业遗迹是构成矿山公园的核心景观,表征某一阶段某一个地方某种矿业发展的历史,主要指矿产地质遗迹和矿业生产过程中探,采、选、冶、加工等活动的遗迹、遗址和史迹,并具备研究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是游览现赏、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客。

1矿业遗迹特征

公园内矿业遗迹十分丰富,类型多样,主要有矿业开发史籍、矿产地质遗迹、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及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等六大类。

1.1矿业开发史籍

凡口矿开采历史悠久,保存了丰富的勘测报告和研究文献,勘测报告有《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区狮岭南区段矿产储量地质报告》、《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区狮岭东矿段地质勘探报告》、《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区狮岭深部地质勘探总结报告》、《广东仁化凡口铅锌矿区水草坪矿床矿产储量报告》等等,这些报告查明了矿区的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研究文献主要有《仁化县志》和《凡口矿矿志》。

1.2矿产地质遗迹

矿产地质遗迹资源有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泥盆统天子岭组和上泥盆统帽子峰组等的整合地层剖面景观;F3断层、F4断层、安岗背斜、田庄向斜、狮岭背斜、曲塘背斜、金星岭背斜、庙背岭向斜、田敦岭向斜、节理、裂隙和辉绿岩脉等的构造剖面景观;水草坪、铁石岭、富屋和凡口岭等的沉积~热液改造型层控铅锌矿床;金星岭、狮岭(含深部)矿段、狮岭南矿段、狮岭东矿带矿体;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多金属矿;铁帽找矿标志、滑坡、塌陷等矿山动力地质现象。

1.3矿业生产遗迹

公园内矿业生产遗迹丰富,主要由凡口矿矿坑、老凡口沉淀池(古代采硫矿坑)、小斜井采场、1号采场、2号采场、3号采场和4号采场、凡口矿废石场和尾矿库组成。

1.4矿业活动遗迹

凡口矿现状仍在开采中,矿业活动有采矿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其中采矿设施包括主井双斗提升系统、老副井提升系统、盲主井提升系统、盲斜井提升系统、大斜坡道、狮岭天井、小斜井、东提升井、东风井,老南风井、新南风井、采矿回采系统、上部采矿系统、盘区上向分层充填法、普通分层充填法、采准切割工程、矿石装载系统、破碎系统生产流程、磨矿流程、浮选流程、精矿脱水、凡口铅锌矿选矿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排水排泥系统、轴流式风机、凡口矿货运索道;生产生活设施包括选矿厂、冶炼厂、凡口变电站、坑尾水池、炸药库、油库、凡口铅锌矿矿办大楼。

1.5矿业制品

凡口原矿成品有铅精矿和锌精矿,冶炼产品有锌锭和硫酸。

1.6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

公园内在采矿过程中修建了职工居住区、凡口子弟学校、凡口医院等人文景观。

2矿业遗迹资源评价

按照《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的要求,矿业遗迹分为珍稀级、重要级、一般级,具体见表1。

1)Ⅰ级矿业遗迹(珍稀级)

矿山公园内有凡口矿矿坑、水草坪矿床、铁石岭矿床、富屋矿床、金星岭矿体等铁帽等9处Ⅰ级矿业遗迹(珍稀级)。占公园遗迹总数的28%。

(2)Ⅱ级矿业遗迹(重要级)

有F3断层、金星岭背斜、上部采矿系统、等11处Ⅱ级矿业遗迹(重要级)。占公园遗迹总数的34%。

(3)Ⅲ级矿业遗迹(一般级)

有勘测报告、黄铁矿、新村路16幢滑坡等12处Ⅲ级矿业遗迹(一般级),占公园遗迹总数的38%。

综上所述凡口矿山公园内矿业遗迹类型多,科技含量高,观赏性强,开发潜力大。

3结语

广东仁化凡口国家矿山公园内有丰富的矿业遗迹资源,具有沉积~热液改造型层控铅锌矿床,它对于研究粤北地区及全国范围内的同类型矿床有深远的科学价值;具有亚洲最大的铅锌矿生产基地,与云南兰坪铅锌矿、江西德安铅锌矿、澳大利亚“世纪”铅锌矿、美国“三洲区式”铅锌矿、波兰西里西亚铅锌矿并称闻名于世;具有先进的选矿工艺,高碱快速浮选电位调控优化工艺和新四产品选矿工艺是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选矿工艺;具有特殊的成矿模式,从而列入了国内外教科书等等。

总之,广东仁化凡口国家矿山公园地质研究历史悠久、矿业遗迹丰富,多处为珍稀级,在全国首屈一指,有些则是独一无二,世界罕见,这些都为凡口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广东仁化凡口国家矿山公园考察报告》,2012年。

景观考察报告篇10

摘 要:教育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外教育界探究和实践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教师主导的课堂研究方法,教师对课堂上的种种现象提出疑问,进行观察与反思,定期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与理论,从而指导教学。因此,将这种研究方法应用于我国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行动研究;外语教学

行动研究是对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干预或采取某一“行动”,然后观察其效果,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美国学者Mckernan(1987)在《课程行动研究手册》中给行动研究下了这样的定义:“行动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省探究;参与者是这种批判性反省探究过程和反省探究结果的主人。”(李静纯,2000)

这里所说的“主人”以及他们的自我反省活动,显然是侧重于教师讲的。即教师从自身做起,从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和探求如何改进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1.教育行动研究的界定

在教育领域和课程改革领域中,首先提倡应用行动研究来解决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院长考瑞(S.M.Corry,1953)和课程专家塔巴(H.Taba,1957)。(高文:1998)随着应用的深入和推广,行动研究很快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也被较好地应用于社会性研究和教师研究。

因行动研究的社会性及在多领域内广泛应用的特征,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根据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对行动研究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教育领域内特别是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各国专家教师引用最多的是埃里奥特、凯米斯、麦克纳等人对行动研究下的定义:行动研究是旨在提高具体社会情景中的行动质量,对该社会情景所作的研究(Elliott,1981);或是“由社会情景(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反省研究”,再者,“行动研究可以由个人完成,但是,由行动者(当事人)与‘局外人’(如参与行动的同事、研究人员、督学、师范教育工作者以及校长、家长、学生)合作进行的行动研究最具理性的力量”(Kemmis,1985:35);为能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很好地应用行动研究,使行动研究承载更多的教育特性,教育行动研究被理解为“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和系统性的自我反省研究;参与者是这种批判性反省探究过程和反省探究结果的主人”(Mckernan,1987)。(高文:1998)

在我国王蔷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行动研究的阐述,将其定义归纳为:“1.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2.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并开展调查研究;3.行动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4.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王蔷:2002)这种研究是由一位教师或数位教师合作,把他们自己的教师当作实验室,目标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这种研究可以小到对个体问题的探讨,大到对几个教师教学的比较。教师可以对课堂测验、标准考试和课堂观察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加以研究。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Nunan(1990:63)认为,“教学行动研究”主张要把“行动”和“研究”二者相结合,其研究方式主张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同步进行,教师是教学与研究的主力军,它突出了行动者与研究者要协同工作。这种结合就体现了这一研究思想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1)完善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

行动研究与基础研究以及其他旨在完善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研究不同,行动研究要研究的就是“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问题”。在教育科学领域中,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教育学或者各分支学科中“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育决策者、学校校长和教师经常遇到或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2)行动者与研究者协同工作

行动研究鼓励行动者积极反省研究,要求研究者与行动者结合,提倡行动者与研究者协作。英国课程专家斯坦豪斯更认为学校教师应该而且能够成为“教师―研究者”。他认为没有教师主动的研究、反省。没有他们主动认识理解“官方课程”,没有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把“官方课程”转变成操作课程,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是难以取得成效的。教师―研究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3)实际情境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

长期以来,研究者总是追求在控制客观量变和使研究处于实验状态下进行“普遍规律”和“一般知识”的研究,所以不管是采用思维的研究范式,还是遵循科学的研究范式,研究者往往有意识地与实践活动保持一定距离,以获得相对独立,或者是想方设法控制变量,使研究在实验状态中进行。可在社会千变万化,教育条件、环境、目标、方式等不稳定、不统一的客观现实中已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实际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实际问题、实际问题所处的实际社会情景的认识和了解,离不开实际社会情景及问题在自然状况下的依存性。由此可知,教育教学中的很多成份在发展中具有很强的易变和不可测性。但是,教育行动研究注重“在实际情景”与“真实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此研究具有灵活、有效地解决复杂多变环境中诸多问题的功效。这是教育行动研究又一大特征和意义。这一特征具有“真实性”、“动态性”、“自然性”和“可变性”的表现形式。

3.教育行动研究的步骤及模式

行动研究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规模的调查研究,但由于行动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其“研究模式”也不尽相同。肯布尔和凯利更多地继承了勒温的研究传统,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循环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上述四个实施环节可以简化为计划、实施和反思三个环节,其中“实施”阶段包括行动和观察分析。下面具体阐述计划、实施、反思这三个环节。

3.1计划

在开展行动研究之前,选择和计划研究课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计划”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2)对课程改变的因素以及如何观察或监控这些因素;(3)如何实施已修改的教学策略;(4)行动的步骤与时间安排;(5)本研究涉及到的研究人员;(6)准备将要使用的问卷或其它收集数据的工具等等。华莱士(Wallace,2000)认为,尽管教师往往会投入大量时间用于行动研究,但最终的成功或失败有可能取决于如何选择和计划研究课题,并据此提出了行动研究计划的基本程序:

(1)目的:为什么要进行此项行动研究

(2)课题:打算研究的领域

(3)重点:在研究领域中探究的具体问题

(4)结果:进行此项行动研究打算获得的成果

(5)方法:实施此项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

(6)时间安排:完成此项行动研究所需的时间及期限

(7)资源:帮助完成此项研究所需的人力资源及资料

(8)微调:对原计划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总之,行动研究的计划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他得以实施的背景就是课堂教学的活生生的实践背景。因此,制定行动研究计划时有必要充分考虑到现实中一些可能的有利与不利的因素,以期对计划得以实施的现实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3.2实施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行动研究中的行动具有很强的情景性与实践性。在实施行动研究计划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实践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严格地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实施,因此,教师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为了保证研究结果分析的客观性,对计划的调整应当做好记录,并说明调整的理由。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行动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监控和记录,以便能够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观察的结果,并最终对本研究的成果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下面就行动研究的主要实施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3.2.1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听公开课”,课堂观察的目的主要在于研究和反思,而不是评价。一般来说,课堂观察可根据预先确定需要观察的问题,如教师话语、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等等设计各类课堂观察表,以便使课堂观察者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好地完成课堂描述,从而进一步了解教学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课堂观察的记录通常采用以下4种方法:实时观察、录音、录像和笔录。教师若能学会并灵活运用上述4种记录技能,无疑会更准确、真实地记录课堂行为,对行动研究的资料收集、结果分析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3.2.2问卷与访谈

在语言教师的行动研究中,问卷和访谈是研究者获取信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问卷调查是以书面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无论在问题分析阶段或实施过程中,还是在结果分析时期,都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获得有关数据,并将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将调查结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改进课堂行为。访谈所获得的数据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背景、成因、过程及影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所以,许多研究者将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便提高教学行动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作为行动研究的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应系统地掌握问卷和访谈的设计与应用技术,包括类型、内容、取样、编制、实施细则以及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等。

3.2.3个案研究

从一般意义上看,个案研究就是“解剖麻雀”。虽说“个案”大多是指某一学习者个体,但有时也可指某一特定的群体或组织机构。个案研究并不是专门用于行动研究的方法,它被普遍地应用于其它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但是,个案研究的这种特定性十分有利于行动研究,因为行动研究的重点通常并不在于探寻普遍的规律,而往往着眼于特定教师所面临的特定问题。华莱士(Wallace,2000)认为,个案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产生假设和提供实证。个案研究的最常见方法是日记研究和边做边说的数据研究。

3.2.4言语报告

言语报告是个人将自己内心的那些正在进行或刚刚进行过的隐性事件用言语的形式报告出来。人在行动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卷入两个过程,一个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外部的显性过程,比如:现场记录所反映的就是教师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行动(教师在课堂上说了什么,学生对教师所说的话有什么反应,学生活动的活跃程度,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比率等。)另外一个就是不能或很难被观察到的内心的隐性过程。我们使用言语报告就是要把教师或者学生在实施行动时的“活思想”通过言语形式反映出来。言语报告通常借助自我报告、自我观察和边做边说等手段来实施。

3.3反思

反思阶段包括对该研究各环节的评估和对教学活动的思考。在反思这个环节中行动研究者至少要做两件事:(1)整理和描述工作,即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归纳整理,描述出本螺旋循环圈的过程和结果,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案例;(2)评价和解释工作,对行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不一致的症结,从而形成是否需要修正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的判断和构想,提出中央修正、怎样实施下一步行动的建议。“反思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这样,行动研究就形成了一个“计划、行动、反思”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改变教学实践,完善教学活动。

4.教育行动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1)教育行动研究提倡外语教师即研究者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在研究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教学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些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促使教师不断内省自己的工作行为,不断设计并调整,而且不满足于对问题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热情,循序渐进、持久地开展并改进自己的工作,因此,它有助于刺激教师转变理念,增强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意识。

(2)教育行动研究主导外语教授和学习的共同提高和改进,它要求教师有驾驭知识的应用性和便利性的能力,学会如何应用知识,因此,通过行动研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教学的潜能,增进对课程、教学问题的认识,从而改善外语教学技能。

(3)教育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不仅可以让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经验和问题,也可以了解到同行的研究状况,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有益于外语学习质量和个体技能的有效改进。

(4)教育行动研究提倡外语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任何参与者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那些教学方法中的“机械性”、“呆板性”成份将逐步脱落,自主、实用、灵活、有效的外语教学驾驭能力将有明显的长进。

(5)就教师而言,教育行动研究使外语教师有了不断学习、努力探索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强烈意识,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我完善、不断创新和提高的必要性和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5.结语

教育行动研究重在“行动”和“研究”的同步和依存,这种教育理论框架下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反思性特征。外语教师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探求教与学共同促进和发展的规律将有助于语言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性发展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静纯.导读[A].华莱士.语言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 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