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工作思路十篇

时间:2023-03-18 02:06:15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青年;成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98-02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更是青年成才必备的本领和素质。创新是从事科技工作的青年成长的必备能力。科研管理站位和专业思考是立足创新思路的引领,创造胆识的培养。创新机制一直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常抓不懈。为了缩小和科研强校缩小差距,全力突破科研壁垒,就时刻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思路、理性的思想迎难而上,锐意进取。

广大青年的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而青年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展需要,适合综合保障的创新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创新型的青年人才呢?关键要处理好两方面问题:一是探索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二是以岗代培,理清培训培养思路,同时为青年成才提供有效的支持。两个方面的有效统筹和合理推进必将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牵引加力。

一、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沉淀、求真务实态度和职业操守、灵活有效的处事能力和智慧、活跃而发散的思维等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要素。四要素相辅相成,贯穿于青年创新与成才过程始终。只有具备了这四种要素,青年才能够时间创新,成长成才。

文化是实践创新的根本动力。离开了文化,实践创新将变得空洞、没有方向、没有意义。创新成才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成为镜花水月,望而不能。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职业操守是创新成才的沃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一切实践能够成功的基本保障。只有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丝不苟,不怕艰难困苦,不好高骛远,勤劳肯干,才能在实践中有所成就。灵活有效地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创新成才的阳光和水分,积极灵活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是培育创新的先决条件。创新成才的目的是通过创新举措拓宽自我的工作思路,开创综合保障的新局面。具备了灵活应对挑战的能力就可以井井有条地组织实践活动、协调科研各方关系,有力地贯彻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有条不紊地处理突发事件,保证生产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质保量按计划按节点顺利完成。发散思维是创新成才的动力之源和内在诉求。发散思维给与了青年创新成才的源源推动力量。只有具备了发散思维,才能将创新作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创新,常怀创新之志,恪尽兴业之责。

二、制度保驾,方案推动

基于对创新含义的深入思考和认真探求,可以得出创新与青年成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依托岗位代培,以岗位建功立业,实现青年人才创新的议题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为科技处青年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的架构。科学有效地按照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和全新理念,以现有科研技术为平台,解析青年人才创新架构必将引领科技处在未来均衡持续发展,为我校科研奠定坚实基础。

(一)提高青年科研素养,培养创新发展思维模式

以提升科研技术能力为切入点,积极构建自主学习机制,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培养坚持学习的习惯,进而培育创新的思维模式。

(二)多管齐下,大力培养青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

良好的学风足以治学,良好的工作作风足以兴业。工作作风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树立对工作的正确认识,明确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坚定为工作为科研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没有好的工作作风,就不能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就不能够达成时不我待的工作劲头,从而令工作停滞不前,前途渺茫。因而和谐向上的工作作风的养成和保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精确定位,重点推进,提高灵活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青年人才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构建青年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青年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能够独立自主地以理性的思维去妥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恰是青年人才成长所必备的素质和有待解决的课题。着力培养年轻人遇事不慌、处事不乱的沉着思维习惯。没有矛盾就无所谓发展,而要实现应有的发展就要学会独立处理矛盾。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要在日常开拓进取的思想去谋划和规划自我的意识和见解,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理清思路,重在实践。从日常科研工作的细节入手,谨小慎微。

(四)解放思想,着力培养青年发散思维

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而言,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尤为重要。有效提高科研技术和科研水平,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第一,简历健全的科研技术交流制度,努力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基于对制度建设的深刻认识,建立健全科研交流制度就凸显其重要作用。科研交流制度以定期举办科研交流论坛为载体,科研技术讨论恳谈会为依托,分层推进,有序进行。科研交流论坛定期召开,针对科研技术课题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深入的并具体到实际应用的深刻探讨。广开言路,鼓励发表自身见解。不限制、不压制,任何科研思路、科研技术手段都可以拿到桌面进行大讨论。鼓励青年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探讨中,力争和谐气氛的启发和引导,凡事有利于实现工作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促进科研技术进步的合理化建议或见解,一经采纳就会记录到科研会议记录中。通过科研技术交流,不仅能够分享和推广工作中的经验与得失,还有效地开阔了青年的视野,启发了青年的创新发散思维。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2

一、十七大后六市开展科技工作的新思路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特别是《********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后,各市党委、政府制定和调整了“十一五”发展目标,围绕《****关于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决定》出台了当地科学发展的相关决定。调研中我们看到,科技工作是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一项工作,但是各地、各级的重视程度有差别,科技投入的差别很大,科技工作显效的差异也很大。但是被调研的市科技管理部门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科技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南宁市

南宁市提出要主动对接钦北防重点项目,实施总部基地战略,延长产业链,着力建设三大基地、完善三大平台、实施六大科技工程、开展六大科技行动(简称3366工程)。三大基地即特色优势有色金属技术开发与产业基地、生物质产业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三大平台即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平台、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六大科技工程即工业产业科技支撑工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程、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民生科技提升工程。六大科技行动即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与产学研结合促进行动、新农村建设科技引领行动、多区域科技合作行动、知识产权战略行动、科技人才支撑行动和科学普及拓展行动。

(二)柳州市

围绕柳州市提出实施“二次创业”,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目标任务,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和措施:一是完善科技政策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加强对外科技合作,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三是实施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四是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企业技术升级;五是完善奖励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

(三)桂林市

桂林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施一个战略,争创两个城市,营造四个环境,建设三个平台五个体系。实施一个战略即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桂林。争创两个城市即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营造四个环境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营造优势人才聚集的良好环境;大力实施专利战略,营造推进名牌工程的良好环境;提升特色产业创新能力,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三个平台五个体系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入体系、科研成果及专利技术转化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

(四)北海市

北海市科技工作基本思路:一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促进自主创新。二是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协作,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围绕北海市委、政府提出的突出打造十大优势产业,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四是推进孵化器建设。五是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六是推进部区会商项目实施。

(五)钦州市

根据钦州市市委提出把钦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跨越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发的实验区”的要求,提出了树立四种意识,争创四项先进,以“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和绘制,支撑“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的实施的科技工作思路。树立四种意识即树立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和竞争意识。争创四项先进即争创第四轮创新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市;保持县区国家科技进步考核通过率达到75%以上;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增幅排在全区前列;争取科技投入增幅在全区前列。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与绘制,有利于找准产业链“利润池”,有利于整合资源,为产业升级指明方向。

(六)防城港市

防城港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思路:一是培育企业创新群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培育科学研究群体,增强科技研发能力。三是培育科技服务群体,提高科技中介水平。

二、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科技基础薄弱。从科技人才来看,我区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三市,但人才总量仍然偏小,不能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科研机构极少,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如防城港市只有科研院所11家,仅有人员147人。从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来看,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均不足0.5%。科技创新资源匮乏,自主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调研中发现,即使在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工业相对发达的城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广大中小企业R&D投入普遍不足,缺少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大部分企业甚至缺乏必要的研发部门,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科技工作显示度不够。科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现“政绩”工程,不少地方领导对科技工作“口号”重视,没有从人、财、物的资源上支持科技工作,导致科技工作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显示度。

(四)科技资源整合不够。在科技资源配置整合上,有的地方没有充分整合国家和自治区的科技资源,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共享度不高的问题。如北海市就没有充分利用****海洋研究所和****红树林保护重点实验室的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工作。北海市和防城港市在红树林研究的资源上也没能有效共享。

三、几点建议

我区作为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开展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障碍,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国内和国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

(一)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科技工作要有为有位,必须加强科技自身能力建设。做好科技工作必须解决必要的手段和一定的工作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绩效。

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坚持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继续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人才小高地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促进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桥梁作用。加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和****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我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的共享,避免重复购置,提高现有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加强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科技进步监测体系,通过推动人大立法把科技进步指标纳入市县一把手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指标,营造党政领导真正重视科技的环境。加快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出台有关推进我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引导和落实企业大幅度增加R&D经费投入。

(三)开展重点产业技术攻关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位的要求。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的定位,突出重点,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确定的重点产业和****经济区开放开发,构造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制约我区汽车、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区重点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经济区发展。

(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科学发展,关键在人。针对我区高层次人才稀缺的现状,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及团队。要围绕我区重点产业,设立自治区高层次创新人才专项基金,结合我区科研需求和基础条件、学科建设,针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工作机制,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突”专家、“百千万”人才等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结合全区现有创新资源,共同打造一批自治区级创新团队。从各行业每年选拔一批中青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帮助、推荐参与国家、省市(区)级等高层次科研项目等,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五)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从各级政府层面加强对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从源头上避免科技资源配置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分散重复、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科技项目引导,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构建完善****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完善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实施我区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加强专利保护,落实各种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深化企业专利试点工作和****专利试点县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加强多部门联合协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人事管理;铁路企业;创新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铁路建设四通八达,为各行各业的生产运输、人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在新时期的铁路建设过程中,铁路系统人员众多,组织结构复杂,为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难点。必须转变铁路系统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提高人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优化企业内部人员结构,才能够真正的提高铁路系统运营的质量,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1铁路人事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铁路人事管理,是指在铁路环境的大背景下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满足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比如招聘、报酬管理以及有效的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基于此,铁路人事管理具有如下特色:

1.1战略性。铁路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个主要载体,涉及到的因素和人员众多,所以也相当复杂。作为国家战略性发展改革计划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要想铁路运输在现在基础上有着较好的发展,铁路的人事管理,必须要科学有效,这才能使其竞争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1.2超前性。铁路建设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铁路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必须保证其高度的稳定性。因此,在人事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分配的科学合理,广泛的吸收人才,站在发展的角度,掌握全局,做到充足的人才储备,激励员工发挥最大的优势,提高我国铁路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1.3系统性。铁路人事管理要求将可利用的相关人员,包括系统内以及系统外的人才,采用科学的手段,从招聘、培训、上岗、奖励这四个大的角度出发,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人的创造力,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

2铁路人事管理创新建议

2.1完善晋升管理机制。知识与技能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内部晋升和提拔的重要考核方式,因此,必须加强铁路系统内部对人事管理考核的创新,提高人才选拔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完善的人事晋升机制,降低学历、专业、工作年限等硬性条件,重视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使制度和晋升机制更加公开、透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共同促进铁路事业发展。

2.2更新铁路人事管理制度。国家政治经济不断变化发展,铁路人事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展和铁路事业的变化,不断的更新制度内容,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先进性。同时,人事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了解员工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需要,站在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加强铁路企业内部人员结构的合理安排。

2.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重视。铁路企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铁路企业人才建设,促进铁路事业健康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岗位特点和工作需要,针对不同部门,定期进行培训,同时,对工作人员定期考核,提高考核内容的实践性和系统性,加强考核结果与员工实际薪酬的结合,从而提高员工自我增值的意识,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外招聘方面,必须严格把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铁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队伍内部的建设和优化人员结构,促进我国铁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4干部培训内容。自然科学、思维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终要以科技文献的形式传递到社会上,供后人学习、使用,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铁路科技人员、管理型干部,负有把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宝贵经验,留给后来的铁路工作者的时代责任,科技写作是每个铁路干部必备的素质。在国内和欧美的大学里,专门设置有攻读科技写作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其重要性在于写得好的论文除了能总结科技成果、扩大学术交流、增加科技积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水平、推动科研生产、促进科技进步外,对撰写者自己水平、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和帮助,这是与常速铁路截然不同的干部培训工作。

2.5提高干部的职业伦理道德品质。铁路是一个大的集体,里面有着千千万万的岗位。铁路运输的工作岗位,虽然非常普通,但是,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事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的所有工作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责任重于泰山,更能够反应出铁路企业的企业形象和企业精神,铁路干部,应该为员工们做一个好的楷模,用自己的职业精神来鼓舞他们,应该视旅客们的利益、健康为至高无上的责任。安排、分配工作的时候,应该要客观公正,别让员工们有抱怨。如果工作中出现失误,要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分析原因,进行自我检讨,不能推脱责任。如果与其它员工发生了矛盾或者对问题的看法不一致,一定要坦诚相待,进行换位思考,用一种好的交流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铁路干部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是和谐铁路建设的必备条件。

2.6建立较好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发挥人才的积杨性和能动性。花钱引进人才,是很容易的事清,但是,想让人才心甘情愿的发挥他的最大效应,仅仅花钱买断他的工作时间,这是绝对不够的。铁路人事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考核奖励制度,这个奖励制度不仅仅要有利于人才的引进,更重要的是,能够留得住人才。比如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一定要给与重视。在次基础上,要对人才给予鼓舞。各级领导要发扬好亲近下属的精神,让他们在铁路上有一种家的感觉,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2.7强化干部职业伦理建设。铁路运输工作岗位虽小,但事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从事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其职业伦理,蕴藏着对社会负责的重大责任,也反映出铁路企业的文化形象,影响着路内员工的成长。强化干部职业伦理建设,就是要求干部遵守社会和铁路系统的道德规范,承担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内的道德责任。铁路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伦理:视旅客生命安全、身心健康、财产、货主利益至高无上;效忠于自己的衣食父母--铁路企业和员工;以客观诚实的态度对待上下级、同事;以主人身份对待工作安排,下达的任务;客观地承担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责任;不以诋毁上下级、同事或采取欺骗、贿赂等手段去争取职务,晋升职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工作、分配、家庭中出现的矛盾。干部职业伦理建设内容,从入路时开始,由干部在就职、晋升仪式上在在场的单位员工、领导、人事、纪监部门的面前宣读。铁路干部管理开展此业务,是铁路和谐建设、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敬勤,崔淼.企业家认知资源与管理创新决策:理论与案例实验[J].管理评论,2011(8).

[2]董百芬.关于铁路人事管理工作创新思路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4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报道

在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依赖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发展水平长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难题四川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眼于为四川经济建设分忧解难、引路导航的目的,《四川日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以四川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四川实际工作出发,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报道。

为推动四川全省各条战线工作者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四川日报》于2006年1月11日一版发表头条《“转念”间的一跃――攀枝花巨变带来的思考》,以攀枝花从一个污染严重的钢铁城市,到成为四川旅游业一大亮点这一成功转变,鲜明地指出“攀枝花之变,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创新意识的树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唯有如此四川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起步。2006年1月25日,《四川日报》发表社论《坚定不移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和《实施“科教兴川”主体战略 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一文,及时报道四川省科技大会的成果。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四川日报》于2006年6月25日三版发表《什么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一文,指出部分企业满足于“世界工厂”的称号,缺乏危机感;产学研结合机制没有形成,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支持还未充分到位,企业缺乏推动力。这“三缺乏”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这些报道的推出对四川全省各界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危机感,转换到坚决走自主创新道路上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为宗旨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四川日报》以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为重点,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融入到对四川各条战线的报道中,既较好地发挥了省级党报服务全省大局、推动全省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又极大地增强了各行各业走自主创新道路的积极性,在全省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舞动“工业强省”大旗。“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此四川省提出的指导方针是“工业兴,四川兴”。《四川日报》充分发挥党报出色的观察、思考与思辨力量,从2006年2月24日开始连续发表长篇深度报道《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对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思考》、《我们怎样走这条路――对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思考》,诠释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要性、必然性;连续发表《创新长虹》系列报道、《独步天下――攀钢建设创新型企业纪实》等报道,大力宣传依靠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效益的道理,努力将四川工业企业引导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又陆续开辟《工业强省纵横谈》、《八千里路行与思》等专栏,从微观到宏观,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既有鲜活实践,又有从实践中抽象出的规律性认识,为四川工业企业开阔思路,放远目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探求新农村建设之“新”。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这是全国都在探求的重要答案。《四川日报》从2007年4月10日启动改版第一天起,推出总题目为“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8篇评论员文章,以对新农村建设大政方针出色而富有个性的阐释引导舆论。《四川日报》认为新农村建设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科技支持也许更多来自国家的支援,人才却能够通过农村自己培养,广大农民中从来不缺少“田秀才”、“土专家”,掌握了科技知识的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真正的主力军。对于“农民养蚕专家”罗先锋,《四川日报》连续发表《“蚕状元”的新追求》等系列报道,对罗先锋不怕失败,刻苦钻研养蚕技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光辉事迹予以热情赞扬,极大地弘扬了大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精神。

推动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四川省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的带动龙头,《四川日报》对此长期给予宣传和引导,分别推出《智慧之城――绵阳》、《创新科技 造福人类――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制造业时代四川强音 德阳一步步实现二次创业》等系列专题报道,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弘扬“科教兴川、人才强省”精神。《四川日报》积极报道四川省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四川杰出创新人才”评选,大力宣传突破身份、行业限制,选拔范围从单一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到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宣传“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变重学历证书为重能力业绩的“创新人才”评选新标准,极大地鼓舞了四川省识人才、重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风气,为“科教兴川、人才强省”战略的顺利推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为建设创新型四川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煤矿;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管理

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言而喻,创新已成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的法宝。陕煤集团领导也多次强调,为确保陕煤集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科技工作是重要的突破口。

1搭平台,建机制,筑牢科技管理基础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在科技工作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要想在科技工作方面大有作为,首先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形成人人能够参与科技工作、人人愿意参与科技工作的好局面,同时要能够涵盖部室、区队、劳模、技能大师、技师、大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人才,把不同岗位的人才通过管理系统汇集起来,补人之所短,用人之所长,集思广益,解决日常工作中的棘手问题。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科技工作在“3+9+3”(即三个体系、九项制度、三个平台)的管理体系下进行丰富完善,形成了“33459”科技管理新模式(即三个体系、三个平台、四个环节、五项措施、九项制度)。

1.1科技创新三个体系

为了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有强有力的物质、人才、制度保障,首先建立了支撑科技创新工作的三个管理体系。分别是科技创新人才资金保障体系、科技创新攻关体系、大众创新联动体系,这三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也为矿井创新创造注入了活力。

1.2科技创新三个平台

为了发挥模范示范引领作用,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在发展中成立了以曲志欣劳模工作室为总领的劳模创新、技能大师、青年创新创效三个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在矿井创新驱动、升级转型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为矿井高技能人才施展才华、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搭建了平台。

1.3四个关键环节

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从立项到应用的进程,打通科技创新成果全过程管理“脉络”,必须不断优化、简化成果管理的四个关键环节:便捷通畅的申报环节、客观公正的立项鉴定环节、公开透明的公示环节、成果快速推广应用环节。

1.4五项激励措施

为激发矿井全员创新引擎,培育职工创新、创造动力,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共采取了五项激励措施:原创、首创保障措施、“部室+区队”联动措施、成果量化考核措施、成果评选奖励措施、成果命名的荣誉激励措施。

1.5科技创新九项管理制度

在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黄陵矿业一号煤矿通过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形成了年度科技工作考核制度、科技项目管理考核制度、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全员创新管理制度、论文量化考核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专业技术人员成才成长考核制度、科技创新宣传考核制度、科技创新先进评选制度等9大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培育”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

2激活力,提质量,增添科技创新新动能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创新工作始终以企业发展理念为纲领,紧贴企业发展的大规划,注重聚焦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靶向攻关。以科技项目为突破口,规划好矿井整体的科研方向,保证矿井的科技工作保持在领先位置,同时通过利用好三个平台及全员创新优势,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水平,不断改善职工作业环境,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干部、职工个人发展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嵌入融合。

2.1丰富科技创新平台,激发创新热情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装备的地方,具有开放共享、支撑与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功能,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创新示范和带动技术攻关的作用;平台建设能有力带动企业技术提升,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1]。因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一直在加大平台基础条件投入,以三个平台为基础,逐步拓宽平台的使用范围,在原有技术讲座、攻关会议的基础上增加可视化教学、设备升级、改造、研发攻关等内容。同时,对三个工作室的管理制度重新修订,明确年度创新计划、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量化考核目标,丰富三个平台的活动开展形式;并规范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选拔优秀创新人才作为技术带头人,目前实现了每年的全员创新成果数量达到200余项、论文数量达到80余篇。通过加大奖励力度,彻底打消平台兼职科技人员思想顾虑,充分激活矿井的创新热情。

2.2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结构,提升创新质量

创新质量体现了创新带来的价值,是一切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没有质量的科技创新工作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必不可少。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的科技管理工作始终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加快科技创新人员成长成才[2]。截至目前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参与技术、科技工作人员共146人,其中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敢于创新的职工也不在少数,但是一些科技项目的攻关还是过于依赖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因此,增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加强不同岗位、专业之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通过部室与部室联动、部室与区队联动,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利用创新成果的转化,拓展不同岗位人才的视野、思维,提升矿井整体创新质量。

3挖潜能,改思路,丰富“创新一流”内涵

职工的创新潜能是无限的。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坚持“创新不神秘,创新就在身边”的理念,通过对标优秀企业的创新思路,挖掘全员创新潜能,丰富“创新一流”内涵,推动“创新一流”建设[3]。

3.1完善创新机制,挖掘创新潜能

在梳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机构和健全人员选拔机制等措施,去杂归核,挖掘全员创新潜能,寻求更加切合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畅通愿创新、能创新的人才成长渠道,建立灵活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4];让创新主体动起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3.2对标提升、开阔创新思路

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新鲜的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模式,没有了创新的思路,就不会有创新的成果。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的一面旗帜,外来对标单位很多,称赞的话语也很多,但我们自身的眼界、思维随着行业或关联行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因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不断加大创新思维的培养,向优秀的煤矿企业对标,向“老牌”的煤炭企业对标,学习好的理念,新的思维为“我”所用,形成了符合企业实际的新管理方法和模式。

4结语

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全体干部职工思想的重视,需要机制、平台、资金等系统性保障。黄陵矿业一号煤矿通过平台的搭建、体制、机制的完善,筑牢基础,激发活力,努力实现矿井创新由引进创新、合作创新转变为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局面,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矿井的技术攻关能力始终保持在行业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华山.科技进步对煤矿安全效能影响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13.

[2]王海文.科技创新型煤矿的管理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10).

[3]文育鹏.大佛寺煤矿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践[J].科技咨询,2014(10).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

无论是透过“李约瑟问题”,还是纵观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都折射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低下与落后。如何能够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加快赶超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笔者认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人,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人是这项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前提,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从科技创新内涵看我国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科学与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科学创新主要是指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过程;技术创新具体指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即科技成果变成商品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科学与技术创新是指在基础科学创新过程中同时伴有应用研究的创新。上述三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既是科学理论、科学规律的发展,又是技术原理的发明和创造,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科学创新是资金向知识的转化,而技术创新则是在资本的支持下,使知识通过市场向效益、利润的转化。促使资金向知识转化和使知识向效益与利润转化的过程是人的思维活动借助外在辅助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整个转化过程中人是关键,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大小。因此,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人们对待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情,不断挖掘人们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者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学习和培养,学习和培养的过程既是个自主的过程又是个受动的过程。在这个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与培养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文化底蕴、社会价值观念等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因此,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宏观方面入手,创新培养模式—彻底打破应试教育,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微观环节。要从源头、从幼儿、从家庭教育等各个环节开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 从我国科技创新现状看人才培养

从科技创新的性质表征、行为表现、创新体现的意义看,可把科技创新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创新是以传统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为基础而进行的技术措施和技术诀窍的创新;第二层次的创新是对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的创新;第三层次的创新是对技术原理的变革和创新;第四个层次的创新主要是指基础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其中,第一、二层次是沿着当前(有的是世界水平)的技术理论和发展路线,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探索性地去做出新发现、发明和创造。我国目前主要走的就是这条路线。1986年3月2日,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上书中央,建议跟踪研究世界高技术发展。同年3月5日,邓小平同志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制定了“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个领域实施重点突破。这条科技创新路线的特点是,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基本上是沿着别人的发展道路走,技术路线是成熟的,技术源头在别人手里。搞技术引进进行跟踪研究并创新,出发点是积极的,但由于缺乏高层次人才,使得我们在走这条线的过程中常常陷入困境:越赶越远,越超越落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国际社会不平衡发展的现实,将地区发展划分为三类,即传统发展地区、依附发展地区、内源发展地区。从我国科技发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已走出了传统发展阶段,正处于依附发展阶段,与内源发展阶段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依附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我们的社会一定程度上勇于拿来西方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为己用,但是社会内部根本上还缺乏科技创新的能力,科学发展水平依赖于外部思想的引进强度。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任务就是由依附发展阶段向内源发展阶段过渡和转变,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根本靠人才。

从科技创新的层次性和科技发展的阶段性两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水平,这样的发展水平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是很不合适宜的。要想在国际大舞台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迫切需要造就战略科学家和领衔科学家,这已成为我国科技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新时期科技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要造就大批科技创新人才,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开发相结合,科研与高级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制度创新与创造环境相结合,这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本路线。

三、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关于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已受到许多专家和学者乃至社会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关于人才培养研究的视角和重点落在高等教育这块阵地上,普遍认为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由高等教育部门承担。但是,笔者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教育问题;不仅是阶段性的单一培养问题,更是持续性多元化的教育熏陶问题;不仅是社会如何培养的问题,更是个人如何学习的问题;不仅是对一部分人的培养问题,更是普遍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不仅要培养人的科技创新能力,更要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统一起来,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教育模式,以人的兴趣爱好为根本出发点,尽可能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人的兴趣爱好是从新生命诞生后适应世界和探索世界开始表现的,如果能够抓住并适时引导他(她)们向着兴趣的方向学习,孩子的能力就能在早期被发掘出来。到了学校教育阶段,也能按照个体所表现的兴趣加以教育引导,即进行个性化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都会有很大提高,从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个性化的培养就意味着多元化的教育熏陶,这个过程不仅能把受教育对象培养成高素质、自主性很强的创新人才,同时,也对参与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思维创新的过程。思维的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形式。因此,科技的创新首先要求创新者进行思维创新。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7

一、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全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科技部门今后工作的一大重要政治任务。

二、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必须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的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这是科学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形势和发展趋势,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作出的精辟论述。我区要建设经济强区,必须要建设科技强区,必须大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在今年下半年我们把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以创建“科技强区”为载体,提高科技创新力

贯彻区委、区政府提出《关于创建科技强区的实施意见》为契机,加快创建“科技强区”的步伐,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企业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事业工作中去,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为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重点启动申报科技强区20项指标的落实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力争明年通过“科技强区”的创建验收。

四、继续抓好科技经济观的指导思想与大科技工作思路落实

要不断强化经济科技观的指导思想,大力支持共性的行业研发中心,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继续抓好“大科技”工作思路的落实,解决区域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大力扶持省级(*)*养殖科技园区等一些受益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的行业科技问题,使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大。

五、推进高新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

一是重点扶持以机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市制药装备业基地*分基地和浙江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食品与制药设备产业基地,加大力度,重点支持。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注重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和信息化改造。三是继续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工作。四是发挥各种抓手的作用以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1)做好各类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审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工作。(2)要进一步强化对科技项目管理,管理上力求取得突破,实行一条龙服务,开展项目落实督查,使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到刀口上。(3)继续做好省*养殖科技园区的建设,下半年要加快省*养殖科技园区建设,提高科技含量。(4)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积极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取得支持,共建创新载体;二是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筹建博士后流动站;为企业的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拓科技工作新局面。(5)积极组织企业申报20*年度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为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六、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主攻三产,提升二产,优化一产,”我们作为区属单位,用科学技术来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一是主攻三产:(1)在灵昆等地加大以观光、垂钓、旅游、赶海、品鲜、购物和体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发展;(2)利用科技手段支持做精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商品住宅精品化、智能化;支持构筑布局合理的商贸购物网络与现代化物流业,做强商贸业,提高竞争力。二是提升二产:在十大传统支柱产业中,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力争传统产品高新化。三是优化一产:继续实施以山上大棚杨梅、平原大棚蔬菜、*标准化海水养殖的“三带”战略,使我区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为主的具有*特色的都市农业进军。

七、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努力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

积极配合区委、区府人才战略,推进人才工程,我局将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启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项目,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居住、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优化区域人才环境,真正实现科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其次,对30套经济适用房,安排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居住,对全区民营企业中的正高级职称科技人才给予每月100元补助发放。再次,配合组织部在人才标准认定、深化职称改革、人才产权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为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提供有利的借鉴。最后,继续开展自然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工作,解决科技人员特别是外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难的问题。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车站;科技;项目;管理

随着铁路现代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运用,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变化,必须用科学的思想、现代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走以科技促发展、用科技保安全、靠科技创效益的发展道路。而车站科技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铁路系统科技发展水平,因此,抓好车站科技项目管理,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车站科技发展迫切需要改善提高的重要工作。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很熟悉的词汇,通常是指规划、计划、方案、工程、任务等, 申报项目、确立项目、 实施项目、验收项目、 评审项目是每个科管人员都耳熟能详的业务流程,但从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角度,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真正内涵和规律还未被真正理解,项目通常是一次性的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对整个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项目和项目管理组成为项目管理系统知识体系,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众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因此学习、研究和应用项目的涵义以及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管人员来说,意义非凡。

二、车站当前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车站的科技项目管理是对车站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情况进行严谨的需求调研、慎重筛选出科技含量高的课题、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对确立的科技项目进行过程监测、进度控制、完成后的验收办理、鉴定评审等管理。近年来,车站创造了一些科技成果,但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的重大变化和设备方面质的飞跃对铁路科技发展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变化造成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出现许多不适应的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有局限。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车站在科技管理方面存有落后的思想观念,认为车站管理是传统的生产管理,对经验的需求高于技术,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科技工作方针目标,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自身的科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2.管理体制建设滞后。车站的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自05年以来车站制定的科技管理办法未能与时俱进加以修订,造成研发过程中出现程序不规范,课题重申报轻管理,少数立项课题拖延时间,仓促研发形成结题质量不高等现象。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低下,参与和关心程度不够。一些自主研发的项目经费不能及时落实,成本支出上有困难。

3.科技人才建设缺乏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战略资源,随着铁路装备现代化加速推进,铁路职工技能不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显,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的科技人才尤其缺乏,车站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引进人才的途径比较少,加上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使得铁路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车站的培训力度不够,培养的方向侧重于一线生产岗位的实践和锻炼,注重经验的培养,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措较少。这都对车站的科技人才的储备造成很大影响。

三、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1.完善机制,提高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一是应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机制,确立科技管理网络。成立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及科管专(兼)职人员,担负起贯彻路局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科技工作计划、制定适合车站的科技工作目标和科技管理实施细则、推进车站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责任。二是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管理制度。要针对车站科技工作的薄弱环节,从制度上给予加强规范。使科技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制定项目立项的流程、课题管理的方法、科技经费的使用、科技奖励办法、人才培养制度等。三是应进一步明确车站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以车站的行车安全、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的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保安全、增效益、提高管理水平方面的科技课题上。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9

一、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和体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区科技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举措,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发展技术先进型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由于“退城进园”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区着力实施以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积极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亚联开源、中拓信息为龙头的软件研发,亿唐动画、龙盛动漫为龙头的动漫制作,泛亚信息、恒烨科技为龙头的服务外包三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产业集群,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2、推进“三创”载体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按照“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的总体要求,我局全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按照创意设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的不同需求,打造了北仓门创意产业园、广瑞路创意产业园、广益家居创意设计园、东方广场b栋等各具特色的“三创”载体,进一步优化了我区科技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我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扶持重点企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为我区科技企业服务,我局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管理方式,全心全意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科技创业人才。20__年,我局组织了24大类共45个企业和项目申报省、市各类科技、科协计划,其中 27个企业和项目已申报成功,争取各类科技项目扶持资金127万元,企业研发经费共计3457.5万元获批税前列支。在项目申报数、获批项目数和争取扶持资金等方面均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值得一提的是,泛亚信息、亚联开源和恒烨科技成功获批企业研发机构,填补了我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研发机构的空白,显示我区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4、集聚高层次创业人才,构筑创新创业高地

近两年来,我局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成功引进了一批海外科技创业团队和项目,贾栋“高可信linux系统”项目,林显邦“公钥跳码芯片”项目和成岗“日本软件外包”项目落户东方广场,同济大学张苗苗“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项目落户广瑞路创意产业园,赵宁“三维水墨动画”项目落户北仓门创意产业园。通过对落户项目的精心培育和全力扶持,我区的“530”企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望成为我区科技产业新的增长点。

5、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为充分利用我市“8+1”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我局积极组织科技企业参加各类产学研活动,推动企业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攻克技术难关、引进专业人才、共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帮助企业完善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我局还进一步深化了与同济大学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双方共建同济大学无锡软件园的协议,有望借助同济大学的影响力实现我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回顾总结近几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特别是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局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政府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部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职责。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在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对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工作思路还不够宽

我局对以往科技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特别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全社会的创新需求,适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科技发展战略思路上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对科技产业的总体布局和高端化发展考虑不够,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思路还不够活,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思路还不够系统。

2、调查研究还不够透彻

虽然我们能够不定期地深入到区内科技企业和各街道了解情况、分析研究,但是总体来说,调查研究工作还不够透彻。在企业经营层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如何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化危为机的调研还不够深入,对改进政府服务水平作用有限。在产业发展层面,面临日新月异的国际科技形势,如何因势利导,巧妙地借助国际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我区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调研还不够细致,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工作措施还不够有力

虽然我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近两年来,通过赴国内外先进城市进行拜访推介活动,以及广泛借助各种资源,在重点企业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项目源和信息源拓展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大。此外,在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层次等方面的工作措施也不够有力,还不能满足我区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存在以上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因为:

1、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还不够深入透彻

我们深知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也采取一定措施强化理论学习的力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但是由于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学习抓得还不够紧,特别是不能很好地集中时间和精力,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工作中受过去的经验、观念束缚还比较大,有“求稳”的心理,影响到紧迫感、危机意识、创新意识的强化;面对区域发展竞争和科技资源相对紧张的压力,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有“求快”的心理,“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意识有,但行动上还不够坚决;面向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对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往往把目光和精力更多地聚焦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上,难免出现“求当前”、对长远谋划不够的问题。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全面彻底

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全面彻底。主要表现在:三创载体的建设速度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还不够大,科技产业的管理水平还不够高,对科技管理工作的理论性研究、经验性总结和规律性归纳还不够系统。

3、探索实践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开拓创新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尽管在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科技管理模式上也动了许多脑筋,进行了一些探索和

实践,在重点项目引进和科技企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还有许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在三创载体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做到思路创新,在重大项目的引进方式上还没有做到全力突破,在科技企业的扶持上还没有做到针对有效。三、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

当前,我区正处于优化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非常严峻。我局将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履行职责,针对社会意见和自身查找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高的目标、更扎实的工作态度和更开放的思路抓创新,以“科技创业与服务外包促进年”为契机,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一手抓三创载体建设,一手抓科技企业集聚,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为__优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着力于思想大解放,提高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水平

充分认识科技部门在推动全区科学发展中所肩负的重任,以新的思想大解放推动科技创新大发展,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自觉行动。要从注重当前发展向注重谋划长远发展转变,高度重视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型发展轨道,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突出园区特色,争当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先行军。勇于开拓创新,以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谋划__科技产业发展,不断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敢于突破过去,善于超越自我,找准科技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在推进高端产业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规划建设科技平台,打造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真正取得重大突破,做出显著亮点。

2、着力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提升三创载体质量和内涵。

全力推动北仓门苏豪仓库“腾笼换鸟”计划的全面实施,加快建设北仓门创意产业园二期,确保年内完成改造工程。做好同济大学无锡软件园项目的跟踪与推动,加快完善地块建设计划,尽快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争取在年内开工建设。切实做好广益科技大厦、__留学生创业创意园、国际创意港等在建园区的指导和协助工作,努力建设符合科技产业需求的高水准专业园区。整合城区楼宇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打造科技产业主题楼宇。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广瑞路创意产业园的管理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到20__年,累计建设超过30万平米的三创载体,为我区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着力加强招商引企力度,增强科技产业集聚效应

强化对国内外软件和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的招商推介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力拓展项目信息源,努力吸引业内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在我区投资落户,推动我区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切实加强“530”项目的拓展和申报工作,大力引进符合城区特色的领军型留学归国创业项目,实现“530”a类项目的突破,打造我区科技产业新亮点。继续注重对区内科技企业的扶持和培育,为企业争取各类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重点培养软件、动漫、服务外包等技术先进型服务业龙头企业,努力实现高端科技产业在我区的集聚发展。

4、着力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打造科技人才集聚优势

切实把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集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当之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引育机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重视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引进对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挥引领作用的领军型人才,真正使各类高层次人才成为推动我区科技创新创业,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

5、着力增强政策引导力度,形成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围绕国家产业导向,通过组织科技项目申报等工作,积极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性和针对性,更好地突出科技项目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抓住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科技项目、资金的力度,促进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质量的提高。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新的认定管理办法,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好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的申报工作,打造一批科技型示范企业。

6、着力营造自主创新氛围,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建设

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继续加大专利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切实引导规模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知识产权,为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发挥支撑作用。采取主动服务和典型引导的方式,帮助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与保护意识,实现专利申请的突破。引导辖区内的中小学及个人共同参与发明专利的创新创造,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知识产权工作,高度重视专利结构的改善,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7、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同时引进专业化的配套服务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从手续代办、人才培训、认证咨询到风险投资等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协调税务、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使科技企业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发展。不断加强与境内外重要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业内龙头企业的沟通交流,努力拓展科技产业关系网络,为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化解企业经营风险,为他们在__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8、着力加强自身班子建设,提升推动产业发展水平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篇10

摘要: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在集成电路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学生的择业、就业密切相关,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为例,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集成电路专业英语课程出发,简要介绍现阶段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存在的问题,指出造成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给出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集成电路;专业英语;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02-02

一、引言

英语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2005年、2007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相关文件。文件中一再强调高等院校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进行科研工作[1-4],接受先进学术思想和理念,掌握前沿的知识和科技。专业英语课程承担起将普通大学英语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重任。研究表明,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如何真正发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进行科研工作,接受先进学术思想和理念,掌握前沿的知识和科技”的作用需要更多认可和努力[3-5]。

本文将以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为例,浅析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现阶段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二、现阶段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现状

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专业英语课程逐渐发展起来,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英语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服务于科技、军事等相关领域的科技精英。现阶段,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首先,在授课内容方面。现阶段的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授课方式是通过一些常见词语的英文说法,使学生了解基本词汇;课程内容是单纯的词语翻译,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专业英语课程在总的培养计划中被放置在大学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差的一年)甚至放在选修课程中。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大学四年每学期的学分分配,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认识定位在“学无所用”的假象之上。

最后,在授课形式和教学理念方面。现阶段的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主要是通过教材的单纯翻译,同时敦促学生理解专业英语与普通大学英语的区别和它们的相关性。而在实际应用中,即使是相同的专业术语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下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意思和理解,需要结合前后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三、现阶段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要想真正实现国家“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进行科研工作,接受先进学术思想和理念,掌握前沿的知识和科技”的目标,现阶段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亟需解决以下一些问题[5]:

首先,专业英语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合理。专业英语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宽广知识面,同时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现阶段的专业英语课程主要作用更多地集中在均衡课程学分、增加专业特色部分,显然有悖于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普通高等院校必须正视的问题。

其次,专业英语课程对后续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性被忽视,课程在大学生四年的培养体系中所占有的地位太过于微弱。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专业英语是后续学生继续深造或工作中必须处理的内容。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性人才必须摆正专业英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刻不容缓。

最后,专业英语与普通大学英语衔接不足,跨度较大,学效果大大减弱。Krashen[5]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取必须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而现阶段的普通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完全脱离,毫不相干,互相没有衔接,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果极大减弱,这也是当前专业英语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从培养目标出发,充分考虑集成电路专业特点,修正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方案,摆正专业英语课程在集成电路专业本科生大学四年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只有从源头确立专业英语课程的主干地位,才能从思想上给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一个指导。

其次,开设相关辅助课程,加大大学普通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的衔接,做到“有的放矢”。专业英语课程需要借助普通英语课程培养起来的听说、阅读和理解能力。而另一方面,专业英语课程由于具有专业特色所以不能完全照搬英语课程的学习方式。因此,普通高等院校应在普通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之间通过合理的总课时、上课时间、授课内容等方面做好全面衔接。

第三,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集成电路类相关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在授课方式方面做到“因材施教”、“沉浸式”教学等。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补充最新的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同时通过研讨、小组学习等方式开展授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进行科研工作,接受先进学术思想和理念,掌握前沿的知识和科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师队伍。

五、结论

本文以集成电路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出发,详细探讨了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呈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专业英语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各种主要问题。针对现阶段涌现的各种问题,本文给出了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可行建议。我们相信专业英语课程必将实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进行科研工作,接受先进学术思想和理念,掌握前沿的知识和科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守宏,刘金玲,付文平.“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专业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4):97-101.

[2]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2-11.

[3]李丽洁,施瑞,陈树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93-97.

[4]郑军霞.双语课程的准备课程――专业英语(ESP)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研究[J].林区教学,2015,(4):41-43.

[5]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Second Languages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收稿日期: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