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15 01:20:52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1

1)材料组成以及结构和性能。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涉及到材料在生命周期之中的基础性问题,在对其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节能和高性能。

2)材料加工和制造。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与制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高效性以及节能型,因此,要在低能耗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对材料和产品进行生产[1]。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先进制造技术以及产品性能优化技术还有低负荷生产技术等。

3)材料寿命。实验室要对材料耐久性和寿命进行研究,采用先进的科技理论以及方法,使其寿命得以延长,对其耐久性机理以及方法等进行研究。

4)检测方法。实验室要对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利用材料评价模型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相关检测仪器与软件等。

2实验室建设

1)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细化,将运行管理办法制定出来,并制定开放基金指南和相关管理条例,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保证实验室的正常建设和运行[2]。

2)建设人才队伍。实验室需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较高以及结构合理的队伍,引进高级人才。在对队伍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坚持精悍和竞争的原则,选择学术性和产业型的相关人才。

3)开展学术活动。实验室要坚持开放以及交流和合作等原则,吸引比较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进行合作或者是开展研究。另外,还要结合自身的研究平台,开展国际交流,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交流,不仅达到合作交流效果,也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3发展措施

1)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实验室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大型以及中型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之间进行深入合作,构建一种战略性的关系,并开展学术研讨会,对企业的各种需求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从而组织相关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使企业在对建材进行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得以解决。实验室要结合国家经济和行业形势,和大型企业之间加强技术交流与沟通,邀请企业的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之中对实际状况和企业关键需求进行及时了解。另外,实验室还要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协助这些企业将自己的技术难题解决掉,从而提升其竞争力。还要及时实验室的各种研究成果,使得成果转化过程缩短,另外,还要吸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进行研究,鼓励企业的研究人员以及进修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确保科研和生产之间的有效结合。另外,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相关标准,促进产业不断发展。

2)和高校之间加强合作,促进成果的及时转化。实验室中的科研骨干以及带头人要和相关领域的各个高校和学术专家等进行长期合作,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验室在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促进高校理论研究和企业需求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和转化。实验室要对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之中高校理论成果的关键性问题,在高校理论研究直至用反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促进原创科研成果的实现,减少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时间。另外,在高校中还可以构建各个分实验室,对行业中的软件资源以及硬件资源还有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进行整合,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重要的建材技术研究平台。

3)加强国际交流。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从当前情况看,很多国际上的大型建筑材料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其发展战略一般都是长期化和本土化,此外,我国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进步。因此,实验室要依据自己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关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国际市场中去,并把国际市场上对于技术的需求向实验室进行反馈,使得实验室能够和国际上的先进科研成果进行挂钩,结合国际市场上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具体技术需求,确保实验室能够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同时,在国际科研和企业市场中有着一定的竞争力,构建良好的绿色建筑材料科研和创新平台。依托企业构建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是对科技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将企业当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给该领域提供先进的技术原型,并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发展,同时使产业结构实现有效的升级。所以,在对实验室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要不断解决行业中的关键性技术,打造技术较高的团队,构建良好科研平台,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相关应用基础问题进行研究,强化原始创新以及集成创新,对标准和专利进行重视,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并努力培养一批素质比较高的创新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学科带头人以及科技骨干[3]。实验室要依托企业进行构建,是和别的实验室存在较大的区别的,具有工作基础比较扎实以及组织能力比较强的特点,需要将行业中的科技资源组织起来,和企业以及高校与研究院所等之间进行合作和联系,尽快构建良好的学研平台,使科技成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转化,使实验室发挥自己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科技不断发展,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各种关键性问题解决掉,促进绿色建筑材料的不断研究和进步,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4结语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2

本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主要目标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加强保教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的过程管理、一日活动的过程管理、教研活动的过程管理等),加强保教目标管理,不断在“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调整”的阶梯式循环中,实现高质、高效的教育管理效益;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幼儿园工作纲要》、二期课改课程方案、新课程指南,深刻领会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并渗透到探索型主题活动、区角活动的实践研究中去,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使课程体现探究性、自主性、生成性,幼儿发展体现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以教研组建设为重点,构建立体型教研工作结构,形成造血型教研工作模式,即通过线面的立体沟通,迅速把各类有关信息传递给教师,从而更新思想、更新知识、更新教育技能,;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增强科研意识,运用各种先进的理念,针对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采用科学的策略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为形成办园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以《幼儿生成问题和教师回应策略的实践研究》、《创设幼儿生成性运动环境的实践研究》为切入口,以科研引教研,以教研促科研,形成教研、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完善师资自培工作体系,深入作好青年教师的带教培养工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带教、评比、交流、研讨等活动。建立自培、互培相互渗透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提高。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均衡提高

1、认真学习《奉贤区优秀(合格)教研组验收标准》,并以此为准绳指导、规范工作,规范教研活动记载,切实提高教研质量。

2、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坚持每月一次的工作例会制度,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质效。

3、强化教研活动的系列化、专题化,在开展以年龄段划分的小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的基础上,定期开展辨析式、参与式、论坛式的大教研活动,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小阵地作用,自主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组、教研组研讨活动、实践活动以及交流展示活动,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学共进的研讨氛围。

二、深化二期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1、继续深入学习、深入领会《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精神实质,增强对学前教育改革紧迫感的认识,凸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

(1)各教研组、备课组进行小组学习,多形式、多渠道地联系实际进行研讨,学思结合,使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善教师“教”与幼儿“学”的方式。

(2)通过自主、合作、互动的集体参与式讨论、辨析、论坛活动,转变新的教材观,理清课改新思路,提升对《纲要》、《指南》的认识。

2、继续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的研究,结合二期课改的理念,体现主题活动的整合性,渗透探索性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生成性,使课程更开放、更灵活、更全面、更科学,幼儿学习更开放、更积极、更主动。

(1)渗透二期课改新理念,结合本园实际开展自主、合作、互动式的探索型主题活动,以新课程的学习促进教育理念转变,并最终转化为教育行为。

(2)规范探索型主题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把握教师预设活动和幼儿生成课程的比例,初定大班每周一至二次,中班每周一次,各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或根据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进行。

(3)在小、中、大各教研组中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探讨实践活动、探索型活动案例交流评比活动等,化理论为行动,促使教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孩子的兴趣与需要,挖掘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教育因素,生成适合本班幼儿主动发展的特色主题。

(4)各年龄班根据班级开展的探索型主题活动情况,继续创设完善相应“材料区”“资料区”“问题角”等,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环境交流评比,注重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融合。

3、继续探讨区角活动的合理、科学开展,提升区角活动的质量。

(1)在教研组中开展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观察指导、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学习研讨。尝试将区角活动的开展与主题活动、探索型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互相渗透。

(2)各年龄班开展区角活动的阶段性实践观摩研讨活动、活动材料设计交流评比活动等,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4、加强0—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的研究,提高托班教师的教养水平及托班教养工作质量。

(1)学习、研究、实践《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开展实践研究,优化托班教师教养行为。

(2)加强2—3岁教材的学习、研究、实践,全面试用新教材,灵活使用新教材,以新教材为媒介,加强师生、家园间的互动,促进婴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三、立足本园教学特色,增强科研意识

1、以市级课题《幼儿生成问题和教师回应策略的实践研究》为切入口,以科研引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研研结合、相互促进,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1)随时关注幼儿的提问(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问题、主题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固定时间段中出现的问题等),并做好相应记录分析。

(2)调整“幼儿学习活动记录”,重点关注、记录学习活动中的幼儿生成的问题以及教师回应的策略、措施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撰写相关案例。

(3)班级中创设相应的“问题角”、“问答小博士”等环境,形成“处处有问题、大胆提问题、积极找答案”的氛围。

2、开展《创设幼儿生成性运动环境的实践研究》,注重课题研究的务实性、实效性、可行性,积累相关“幼儿生成运动案例”等课题经验和资料。

四、围绕区“第十届教学节”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全面提高

1、结合区“第十届教学节”现场展示活动,以向区公开活动为发展动力,使二期课改的理念真正走进幼儿园、走进教师的保教工作、走进孩子的生活。

(1)开展幼儿“唱唱、跳跳、算算系列竞赛”、自理能力竞赛、“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等远足、考察活动,帮助积累经验、增长见识、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

(2)围绕“以整合的思想实施新教材”“幼儿生成问题和教师回应策略”专题,组织案例评比,促使教师研究、反思、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3)开展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评比,提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从而丰富、扩展新教材。

(4)结合二期课改现场展示活动,不断反思总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发挥课改试点园的作用。

2 、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自培、互培相渗透的培训模式,加强岗位练兵活动,培养园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促使教师更快发展。

(1)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学习、实践《指南》、新教材,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能融会贯通,增强工作的研究意识、整体意识、创新意识。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3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善于与人合作的品质。处于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是合作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他们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合作是指幼儿在活动中为了共同的目的,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的意愿和行为。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创新意识,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让每位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策略一、操作材料引发合作,提供合作契机

在科学活动中,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不但要符合幼儿兴趣需要,而且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操作材料要有可操作性、探究性、层次性。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复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有关探索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幼儿在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共同探究过程中,他们的合作能力也随之逐步地发展起来。例如在科学活动“米中取物”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漏勺、镊子、筷子、筛子”等各种各样的用具,让幼儿在将花生和米分开的过程中体验到是哪种工具能很快的将他们分开。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合作分别用不同的工具来实验,体验在同一时间内看谁的工具最快,取出的花生米最多。合作的过程中,自然地促使幼儿从多个角度发现其中的问题,逐步地引发他们开始尝试各样的合作探究方式。例如:幼儿在第一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时发现如果每个工具都实验的话,那么花费的时间会很长。所以,幼儿能很快地想出办法,让组里的幼儿每人选一件不同的工具,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比赛,看谁分出的花生米最多。在这个过程中,就增进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幼儿之间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操作实验中幼儿经历了一个递进式的合作能力发展过程,此间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并不断引发出了合作的激情,幼儿真实获得了各种合作方式的体验和成功。幼儿在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策略二、同伴积极交流互动,促进合作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互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幼儿的学习是在不断地与材料、环境、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构建认识的。

如:在“米中取物”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与工具以及同伴之间都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幼儿在用工具将米和花生米分开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所经历的“调整――合作验证――再调整――再合作验证”,这一循环操作、合作验证的过程中,正是幼儿在不停地与实验材料互动的过程。同时,每次操作验证当时的幼儿间合作及之后的经验交流,也正是幼儿同伴间的互动体现。在让幼儿猜想到底是什么工具最快将米和花生米分开时,棋棋的猜想是“用漏勺来分米和花生快”,贝贝立刻抗议“我用镊子来夹出会更快”。乐乐也忙说,“用筷子比较快”,成成更是急得直跺脚:“用篓子快!”他们的这些猜想都是需要通过与实验材料的真实互动后才能得以验证。于是,经协商一致达成共识,大家就开始采取了合作方法,进行操作实验比较得出了“用篓子分米和花生米最快”的结论。这一合作方式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幼儿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幼儿在互动中尝试合作对比,解决了当前的猜想对立纠纷。这个过程幼儿之间始终在积极地互动,他们一直通过提出异议、表达自己看法、交流操作实验过程发现、分享合作探究经验、互相适宜的合作方式等等,这些幼儿间的互动使之不断共享着各种合作操作的经验,有效地促使他们的合作能力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策略三、教师适当放手,为提供幼儿合作支架

幼儿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的科学,幼儿的科学是行动中的科学。所以我们在组织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必须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同时给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并注重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解放幼儿的手脚。科学活动更是如此。我们给予幼儿充分的合作探究自由和合作空间,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合作探索,让他们共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提高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观察、明确幼儿在每次实际探究活动中所显现出的合作水平,注意倾听幼儿在活动中的对话,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以一个平等合作者的身份与之互动,选择适当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开启幼儿的合作思路。

大班幼儿已具备初步的合作能力,但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在幼儿探究活动中,以探究内容与材料适宜为前提,再为幼儿提供“放手”和“启发”的双重支架,那么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合作体验就会不断增加,他们的合作能力便能得到逐步地发展。在“米中取物”的科学活动中,我始终都能以合作者的身份在倾听幼儿的每一次讨论,观察他们的合作探究行为,对于他们的争议不表露赞同或反对的态度,而是随机“放手”、个别“启发”,让幼儿自主地交流、操作、探究、验证,尝试合作、尝试自主地解决问题,幼儿的自主性增强,促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以各种方式尝试合作,让大家共同乐意参与到活动当中。

策略四、让幼儿体验合作带来的愉快情绪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4

关键词:区域活动;自主学习;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35-02

一、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学习的意义分析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自发学习,是最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性的活动,是最尊重幼儿学习发展个性差异的活动,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活动。[2]它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区域活动具有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保证了每个幼儿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让幼儿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3]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了探索、求知、交往、合作的机会,使孩子的欲望得到满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来选择个别或小组性操作活动。与集体教学不同,区域活动给幼儿创造了自由宽松的心理氛围,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并在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小厨房的区域中,他们一会儿扮演主人做出美食招待客人,一会儿又扮演客人享受主人的盛情,孩子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尽情的活动,活动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

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做医生时细心照顾病人,做店员时耐心热情地接待顾客,做餐厅大厨时礼貌接待客人,学习做菜打扫卫生等,这些区域活动的角色扮演无形中使孩子增强了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独立活动奠定了基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较广的自由交往空间,他们可以在伙伴面前表现自己,从而让同伴了解自己,在与同伴交流想法的过程中来协调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并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还经常模仿学习他人的行为,在与伙伴的合作中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等。总之,幼儿在与同伴的共享、交流中获得了自主成长,从而养成幼儿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良好社会情感的培养。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认识与指导不到位。首先,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性质认识有偏差,这是影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活动究竟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还是游戏活动,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在幼儿园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目标和幼儿自主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握不准确,很容易出现对区域活动理解的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为以“课”为导向的区域活动和以“自由活动”为导向的区域活动。前者认为区域活动是集体活动的延伸,“手把手”的教会幼儿材料的玩法,这对区域活动实际上造成了较强的控制,幼儿失去自由活动的兴趣,也无法形成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后者认为区域活动完全是幼儿自主操作学习,认为主要任务就是维持好秩序,这又走上了放任自由的一端。其次,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不到位。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观察,部分教师未能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区域的情况就对幼儿进行指导,而且介入的时机与方式有待规范,造成教师的指导频繁且低效,不能有效引导幼儿思考自己的想法,不能做到对幼儿本质性的介入,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对幼儿指导的不到位还表现为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个别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幼儿的差异性,也就不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指导。

2.幼儿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意识有待加强。幼儿区域活动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为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动,可以选择材料进行操作。但部分幼儿也存在依赖教师指导的现象,在操作前不进行整体的构思,也不会主动使用不同材料完成作品,部分幼儿在操作不会使用的材料时较少进行探索,而是去模仿别人或请老师帮忙,在主动性和独立性方面不够。还有的幼儿对区域活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但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一拿到材料就进行操作而不是先对材料进行思考,操作一次后就选择放弃,频繁更换手里的材料,不能持续对材料进行探索。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合作意识薄弱,愿意与别人共用一个材料与伙伴共同完成任务的幼儿较少,幼儿大都自己操作材料,与同伴合作交流比较少,有的幼儿虽然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缺乏合作技巧,幼儿的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3.材料环境布置有待科学。幼儿在与材料互动过程中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同一个幼儿面对同一种材料应该会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幼儿在面对同一种活动材料时也会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但部分教师常常在还没有对材料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就将其投放到活动区域,从而造成材料投放的误区。一方面是材料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没能得到全面的发挥,教师完全是按照自己认为幼儿在操作材料时应达到的教育目标来制作材料,常常是一种材料指定为一个教育目标,从而也限制了幼儿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材料投放的过于周全,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越精致完美越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其实,过于完善的材料也会限制幼儿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缺乏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此外,材料环境的布置也存在忽视幼儿兴趣的现象。材料的布置体现在幼儿的活动中,只有能够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引发幼儿操作活动的材料才是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学前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幼儿的学习活动需要通过游戏与自主操作的方式进行,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幼儿游戏中可以操作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需要进行研究,考虑所投放的材料是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内容,考虑能否引发幼儿的操作行为等。如材料不能引发幼儿的学习活动,幼儿失去对材料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样的布置对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提高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的建议

1.做好教师角色。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转变以“课”或“自由活动”为导向的观念,应该认真观察,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应按先观察、再合作、再引导的顺序,扮演好教师促进幼儿自主成长的角色。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在区域活动中多观察,这也是区域活动区别于一般课堂集体教学的特点之一,感受幼儿在其中独立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他们自由发挥的无尽想象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与幼儿平等相处,在合适时机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这也有利于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有利于他们对自身平等个体的体验。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体验由于知识经验等缺乏只停留在表面或陷入困境时,教师还要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排除困难。如此,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教师给予充分的关注,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又给予适时点拨,启发幼儿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在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内体验成功并对区域活动充满期待。

2.促进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只有给幼儿提供可操作性和探索性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引发、支持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从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师首先要为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活动材料。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材料是靠简单技能掌握,还是注重更深层次学习,还是注重激发兴趣与好奇心,幼儿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每个幼儿都会在不同水平上获得不同体验。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半成品”。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当幼儿进入教师精心设置的环境中时,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相应的发展。在投放时如果教师有目的的将材料“遗漏”或“缺失”,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在“菜市场”区域,教师就可以在美工区给幼儿提供制作蔬菜的“半成品”,让参与美工区的幼儿制作蔬菜,然后将制作的蔬菜卖到“菜市场”,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动手探索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3.重视评价环节。教育评价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评价对象变化的作用和能力。它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与结果,作用于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幼儿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幼儿对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例如如何探究材料、如何与伙伴进行交流等。教师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从而带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学会与伙伴交流,鼓励幼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较好的进行探索或与同伴合作学习与游戏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如“你能商量着,真好!”、“你们俩配合的真好!”,如果教师对幼儿投以赞许的眼神,对幼儿一个微笑的面容,给幼儿一个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收到极大的鼓励。对不大愿意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也要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并根据幼儿发展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艳贞,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引领下的区域活动指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73.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5

自主学习是以学习目标为依据,通过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自主协作型课件正是基于自主学习的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课件画面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符合现代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辅助教学优势鲜明

在新课程背景和现代教育条件下,自主协作型课件与传统课件相比,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自主协作型课件链接的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使课件能容纳大量信息。只要网络没问题,一些比较大的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素材都可以轻易地组织起来。第三,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与同学交流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其增强学习信心。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法,构建高效课堂作用巨大

1.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建构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材料上的。通常我们制作课件所选择的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思想展开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材料的选取呈现局限性、单一性,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了解。自主协作型课件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同一问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其中大量的、多元化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不仅是课件形式上的转变,更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自主协作型课件往往具有网络资源链接,这样使教学内容得到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方式倾向于自主协作互助式学习方式和发现式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学生主体作用体现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更明确

在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分析问题,借助网络查阅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这个引导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过程。

4.提高学生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拓展其知识经验空间

课件中链接了很多资源的标题及网址,这些能让学生学会在因特网快速搜寻信息的方法。另外,学生把从网上查找到的信息下载并归纳整理,又练习了计算机的操作技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成为学生体验式学习载体,促进学生综合信息能力提升

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能运用自主协作型课件把学习的目标任务以包含众多超链接的多媒体画面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画面提示点击浏览,自主协作参与、体验任务活动,探究并完成学习任务并评价交流学习过程。下面笔者以《因特网上获取信息》一课为例,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协作型课件首页如下图。

1.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激发自主学习体验的欲望和兴趣

通过创设民主交流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完成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在进行《因特网上获取信息》一课教学时,正值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西安“世园”公园著名景点和美不胜收的宜人风光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人们无不心向神往。借此话题,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网上游“世园”公园,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欲望和兴趣。

2.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

知识与技能的情境性是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度关注的一个维度,学习环境中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例如,学生要想网上游“世园”公园就要知道网上冲浪工具――IE浏览器的用法,懂得了如何使用IE这个工具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上网能帮我们做什么?在网上能搜索到什么?对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了IE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3.自主协作学习,探究解决情境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解决问题并借助问题探索体验掌握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能,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学生掌握IE浏览器用法后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导航问题提示,自主搜集“世园”公园著名景点和“世园”会吉祥物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获取相关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并相互学习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请教高手、上网搜索、比比看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3人一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中学生先自行分工,如一人搜索文字资料,一人搜索图片资料,一人搜索音视频资料等,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搜索到结果后大家一起整理研究,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又体现了学习的协作性。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搜集信息,并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有用信息,以寻求对前面所提出问题的解答,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4.交流评价,自我激励,体验成功,促进发展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6

一、教师应摆正心态,热衷于农村教育事业

寻求一种应农村学生的化学教学方法。农村学校地处偏僻,条件艰苦,设备简陋,这就成了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改的借口,经常就是埋怨没有实验室咋做实验,没有多媒体怎么搞素质教育等,结果由于教师没有转变观念,素质教育就成了口号。所以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摆正心态,热爱农村教育事业。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找到一条适应用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这样才不会使农村教育成了落后的境地,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完成教学要求。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但只要走的人多了就变成路。”

二、实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就地取材

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来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有限的化学仪器很多已老化、药品过期,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都要教师想办法才能完成,学生实验就更难完成。因此很多时候我就让学生在家里面找一些化学仪器的替代品,尽量寻找生活中有的原料作为药品进行实验。如在讲到对《对蜡烛燃烧的进行探究》,要用到石灰水,但实验室的生石灰早已变质,无法制得得到石灰水。教师就可以试先让学生到工地上去寻找生石灰或者搜集食品里面的生石灰干燥剂,真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搜集来的材料有的可能变质,但总有没娈质的。我就将变质的与没变质的进行分类,先选择没变质的药品进行实验,对已变质的材料也要适当保存,在下册中讲到《对生石灰的娈质的探究》再拿来使用。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达到了实验的要求,弥补了实验器材的不足。有些实验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在家里完成,即把课堂实验改成家庭小实验完成,如讲到《化学肥料的鉴别》时,由于常见的几种化学肥料都是农村经常施用的,因此这个题目的探究教师就可当成家庭小实验来完成,先将实验的目的,步骤给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在家中完成实验并写实验报告,最后在课堂上集中分析探讨出鉴别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优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11-01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从单科教学转向综合课程和区域活动的教学,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供选择的活动空间大,自立性更强。区域活动强调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它要求教师尊重幼儿、解放幼儿,把幼儿当成学习的主动者,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在能力得以发挥,让幼儿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习惯,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一、利用区域活动的趣味性,为幼儿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能力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非常强。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让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提供探索条件和机会,通过关键性提问,促进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引发幼儿的探索,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幼儿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发现、了解世界,获得经验,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结果,要在操作过程中让他们主动地发现,从而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做“爱心屋”的过程中,孩子们开始尝试将硬纸上画的房子直立起来,试了好多次都以摔倒告终。于是他们找来了很多支撑物,一件件实验,最后选中了饮料瓶,房子站起来了而且有了立体感,可新问题来了。有人经过房子边,房子就会倒下。孩子们又开始寻找原因,原来是太轻了,怎么办呢?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在瓶子里放进水或土,房子终于站立不倒了。通过操作,孩子们一次次根据经验尝试,在错误中积累经验,在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发现,建构了新的经验,解决了自身感兴趣的问题。

二、利用区域活动的探索性,教师要恰当引导,掌握方法,提高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使用的材料能从多角度去感知、观察、思考和操作。幼儿通过和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分析、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积累多种经验。由于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教师指导有了相对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而这种方式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要想使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完整连贯的知识,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小话剧团的活动中,幼儿为谁来当狐狸发生了争执,谁也不愿意当狐狸,都说他是又狡猾又凶残的大坏蛋,这时作为教师怎样来引导幼儿认识真正的狐狸呢?我启发大家说说自己认识的狐狸是怎样一种动物呢,它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它们都吃什么食物。幼儿把问题带回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下次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介绍自己的答案,分享经验。通过活动,幼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区域活动中科学地投放材料,合理运用互动性,发展幼儿综合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所谓互动性就是幼儿与操作材料之间、师幼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的。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将信息传递给幼儿,同时幼儿与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解决问题的,集体交流能够生动再现幼儿的探索过程。幼儿自己不会运用掌握不好的材料,可以从同伴活动中得到启发,习得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例如,在拼摆游乐场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拼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游乐设施,有过山车、林中飞鼠、摩天轮、流行吊车等。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兴趣依然浓厚,教师这时组织孩子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游戏在玩的时候是否有危险。通过讨论,孩子们争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介绍经验是过程的再现,从中让所有幼儿得到了经验的共享和梳理,同时又为下次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这种交流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反思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从而促进幼儿相互学习,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区域活动是幼儿表现自己已有经验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互动的过程,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经验得到发展、培养,提高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域活动还增加了教师了解幼儿和与幼儿交往的机会,幼儿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8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就当前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来说,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往往得不到落实,搞纸上谈兵,以讲代做,或随意割舍,图简便走捷径的做法经常存在。殊不知在生物课的学习过程中,生物实验的作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生物实验也是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的产生和形成,如果缺少生物实验过程的“体验”将会大打折扣。生物新教材中增加实验数量的作法,是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和加强,也是对学科教学特点的突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尽量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实验外,还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补充实验或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1.在收集中体验

收集资料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质量、效率以及终身学习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态度,养成正确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都必须结合具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验。

2.在练习中体验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并能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练习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体验学习的成功,思维的过程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在合作中体验

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思维往往带有局限性,小组合作型的学习体验往往可以引出丰富的多元化的结论和猜想,初中生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这往往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创新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给小组合作体验留下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他们的思维将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对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也将更加透彻。

二、体验时要关注的问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发展。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体验,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地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使体验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1.提供自主体验的材料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要做到这点,对于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创设自主体验的机会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新材料;信息环境;对策

新材料也被称为先进材料,主要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者正在发展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优异性能的一类材料[1]。新材料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我国实现科技革新与产业转型的重要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良好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成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推进,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西部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但是由于西部信息环境建设一直存在着基础落后、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使得新材料西部信息环境一直落后于西部新材料研究与产业的发展,无法为新材料领域提供有效信息支撑。因此,如何促进西部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成为新材料产业能否在西部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国内外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由于新材料产业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撑和通畅的信息交流。当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新材料信息环境的建设与发展。美国已经建立了世界最大的MaterialConneXion(MC新材料图书馆),该图书馆是世界惟一的国际化创新材料咨询服务机构,并且也是全球最大的创新材料集成与应用的图书馆。在欧洲,MaterialXperience被Materia公司在2008年创始于荷兰,并快速成为欧洲极具影响力的新型材料信息中心。同时,欧盟也建立了欧洲技术平台(EuropeanTechnologyPlatforms,ETPs)其中也涵盖了新材料发展各领域,主要目的是制定新材料相关路线图,并加强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最终增强欧洲科技竞争力[2]。日本早在1961年就设立了专门负责包括新材料在内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特殊法人——新技术集团,并制定了“委托开发”和“开发斡旋”等制度,为新材料产业化、信息交流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国内主要的新材料信息环境系统有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新材料网等。

2 西部地区新材料信息服务现状与问题在西部虽然也集中大量的新材料科研单位,比如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等,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但西部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支撑整个西部新材料领域科研与产业发展,其科技信息支撑系统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东部沿海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仍然有巨大差距。学者一般认为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循环中至关重要的桥梁[3]。因此,在全国积极加强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同时,西部地区也开始建设自己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其中建立最多的是各种新材料相关的特色数据库,比如四川大学创建皮革导航数据库、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了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等等,通过这样的特色化服务把整个学科信息资源更加细化和专业化。西部一些地方政府也注意当地新材料知识环境建设。四川省以高校图书馆为基础,进行“四川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将新材料作为四川高校一个重要的特色数据库来建设,并建立全省范围的资源共享平台,以增强其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通过近几年的资源建设,与新材料相关的普通科技文献信息环境建设方面,西部地区的落后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其次,西部地区也有大量的专业科技情报机构为新材料研究、产业发展以及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服务支撑。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经常为西部地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提供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动态报告、专利分析等各种信息服务。同时在西部各大新材料研究机构自身也提供大量新材料相关信息服务。各省也有相关的科技情报研究所,为当地的科技情报服务。根据以上分析,西部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新材料专业知识信息的集成、学科服务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仍然不能满足西部迅猛发展的新材料研究及产业化的需求。其主要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西部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Mar.,2013Vol.33 No.32.1 新材料相关领域的科技资源建设相对不足新材料研究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研究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的科技文献,特别是电子信息资源。但是由于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导致政府对文献资源建设投入不足,难以满足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以西部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四川大学为例,其只能检索ISIwebofScience1995年以后的文献资料,同时一些重要的新材料期刊杂志,比如JournalofPolymerEngineering、Polymer-PlasticsTechnologyandEngineering等都无法全文下载。因此,新材料相关领域的资源建设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新材料科学研究的发展。

2.2 缺少专门为新材料研究提供的信息服务首先,在西部地区,由于高水平科研机构相对较少(西部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只占全国总数14%,工程中心占全国不到10%),导致了为其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的动力不足[4]。其次,新材料相关的信息服务种类也比较单一,研究动态分析、专利分析、网络咨询等定向信息服务开展都比较少,缺少专门针对新材料研究与产业化的信息门户建设。例如,虽然在西部有四川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之类的信息平台的建设,但是这些平台基本都是通用性的,所提供信息服务还处于提供一般的科技动态报告的层面,因此这些信息平台和服务难以满足新材料领域所需要的专业化和深度化的服务要求。最终,落后的信息服务导致了信息资源流动不畅,阻碍材料科研工作和产业化的开展。

2.3 深层次学科化服务不足随着科技情报服务的发展,它已经不只是局限与提供文献资源、科技动态报告等一般服务,已经发展到科研工作一线,开展契合科研需求的学科化知识服务,这种知识服务是在原有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其也属于情报学范畴,并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知识仓库技术等紧密结合。这种知识服务注重用户问题的解决方案,涉及价值观问题、权益平衡问题等,不仅需要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还需要价值理论、伦理理论、产权理论、交流理论等来共同构建[5]。但是在西部地区,这些情报服务的新方式还未完全展开,只有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始了前期的尝试。因此如何给科研部门提供满足其实际需求,真正嵌入课题的深层次情报服务是西部科技情报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2.4 新材料领域参与单位交流互动不畅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科技平台,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构建网络科研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6]。在东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利用长三角大量的科技企业与科研单位,很好地将生产企业需求与当地科研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为当地的产业转化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在西部虽然也已经集合了一部分的高水平的新材料生产企业,比如中石油、实德集团等。但在西部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既满足了解科研发展,又了解本地企业需求,促进科研与生产参与者交流的信息服务平台。

3 西部地区进行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与可实现性 随着新材料研究发展越来越深入以及西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西部逐渐成为新材料研究与生产的重要基地[7]。但是西部本身发展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过去对于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力度不够,其服务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文献传递与借阅服务上,一直未形成现代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如图1)。进而无法形成一个专门针对新材料领域参与者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材料产学研之间转化。因此,专门针对西部地区新材料服务的信息集成服务项目就拥有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图1 传统文献服务向新型科技服务发展转型

在西部进行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也具有很强的可实现性。(1)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能够依靠西部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基础信息资源,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信息资源,最大程度满足科研人员与企业的基础信息服务。(2)在西部地区学科知识服务在一些机构已经开展起来,比如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已于2006年就开始形成学科馆员制度,设计了学科化服务的各种内容。通过几年的发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在西部一些主要的科技单位逐渐得到科研人员的认同。同时还有一部分信息服务人员开展地区产业发展合作,走进企业,嵌入到企业实际生产中。(3)西部地区新材料信息平台发展也得到各种政策的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国家与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提出建设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科技平台,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构建网络科研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因此,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加强西部地区新材料信息资源集成建设,在提供高质量的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前提下,为西部地区新材料技术研究发展、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的制定等提供信息支撑,对提高西部地区新材料技术领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产业化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4 优化西部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措施

4.1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一直落后于全国。随着信息化发展,信息化程度地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西部地区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成为促进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西部经济相对还比较落后时,要加快西部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就必需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从资金调配、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等方面做好信息环境建设准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8]。

4.2 培养和吸引信息服务专业人才进入新世纪,信息服务内容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资料检索扩展到包含数据统计、态势预测等的复合型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方式也从过去粗放型服务,发展成为定制服务,即针对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人,为其量身定制符合需求的信息服务。正是信息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巨大变化,使从事新材料信息服务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情报学、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与人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新材料现代信息服务工作的要求。作为信息环境建设落后的西部地区,对于这样的人才需求就更为紧迫,因此制定人才培养和吸引政策是西部新材料信息环境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4.3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拥有丰富多样的新材料信息资源是提供优良、畅通信息服务的前提。从新材料信息资源种类上看,除了传统文献外,更为重要的资源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灰色文献(比如多媒体资料、政策、报告等)。因此对于新材料信息资源建设,首先就需要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搜集各种信息资源,从传统文献到其它灰色文献进行分类建设;其次,建立多种的信息渠道,实现科研与产业、企业与研究机构以及政府与基层的无缝衔接,使信息能够快速、准确、顺畅地达到所需人员和单位。

4.4 创新服务方式新材料是一个注重应用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因此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材料领域的信息服务需求。同时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西部新材料信息环境具有起点低、资金不足、信息复合程度低、专业性不强等特点,其信息环境建设就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模式,而应根据西部地区特点和实际需求,突破创新,统筹兼顾地进行信息环境建设,开展服务模式的创新工作。

5 小 结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对信息环境有着更为深刻的需求,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和经济发展转型,对于支撑整个科研与产业发展的信息环境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因此如何建设一个既满足西部实际,又契合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信息环境是促进新材料产业在西部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唐见茂.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2):50-51.

[2]张娟.欧盟〈第四期欧洲技术平台现状〉报告[EB/OL].http:∥ftp.cordis.eur-opa.eu/pub/technology-platform,2009.

[3]李建,杨淇?.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信息服务实践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增刊(3):144-146.

[4]陈怀宁.我国西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EB/OL].http:∥/xw/zjsd/200906/t20090608641652.shtml,2002.

[5]丁杨.知识服务与情报研究之比较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0(4):17-20.

[6]贺娟.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3):33-34.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实践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是课堂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扩展与补充,也是学生巩固、深化课堂所学内容,锻炼相关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所以,不应忽视地理课堂作业的教学设计,应将高中地理课堂看作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仅学生需积极、认真的完成,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将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纳入教学设计的要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为此,本文特展开以下探讨。

一、高中地理课堂作类型分析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是按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地域性和空间性特点,有计划的设计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调查、绘图、交流和实验等方式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能力。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出发,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有以下四种类型:首先,是阅读分析类型。此类型的载体是地理文字材料的呈现,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该从报纸、期刊、杂志等媒介上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的文字材料,作为地理课堂作业,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老师的讲述和教材知识来掌握材料的背景和内涵,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教材知识。其次,是操作实践类型。此类型中的地理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地理思考的技术和工具,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然后,是探究钻研类型。此类型倡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整理并汇报各自的探究结果,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会逐渐增强,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最后,是合作讨论类型。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根据地理概念、事实、原理来分析论证,并进行陈述。通过大量的讨论交流,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会大大增强。

二、高中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实践

1.文字材料类地理作业的设计例析

文字材料类地理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理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进行阅读并分析,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逐渐建立起空间概念。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的学习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气团的概念。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或口头阐述来让学生了解有关气团概念的阅读材料。因为气团在特定的空间中存在,水平范围和垂直高度非常大,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气团的存在范围进行阅读,将气团比喻成操场,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许没有提及地理空间,但利用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有意识的建立起气团存在的地理空间范围。每一种地理事物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存在,教师应该有目的的设计阅读分析类的地理作业,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想象和感受地理空间,并逐渐具备地理空间相关概念。

2.图表类地理作业的设计例析

图像可以说是地理学科的又一种语言,能将地理信息准确的传递。地理图表主要有地图、统计图、景观图、漫画和示意图等。地图的空间性和墙,通过大量的地理信息和现象的反映,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景观图能对地区特有景象进行反映,能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统计图能帮助学生弄清各个区域的气象特征。教师在地理课堂作业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图表类作业,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地球运动一节内容的讲述中,需要对地图和经纬网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教师可以设计一道读地图类作业进行练习:

题目:下图中甲地位于新加坡(1。16'N,103。50'E)的()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如下的思维过程:首先,对甲地的经纬度继续判断。然后,通过空间定位和空间想象能力,将新加坡和甲地在世界地图中的大致位置定位出。最后,按照方位来判断并得出合理答案。此题能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空间定位以及读图能力。

3.实验模具类地理作业的设计例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模拟实验演示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理解困难,例如地转偏向力。这是一个假想的力,原本不存在,能对地球的空间是时间范围造成影响,而学生对大范围和长时间下的这种现象很难理解。如果通过实验的设计,组织学生亲自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得地转偏向力能具体的呈现,那么学生能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固定一个地球仪,让学生上台进行如下操作:(1)地球仪静止时,将红墨水滴在60度N的位置,观察轨迹;(2)从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将蓝墨水滴在相同的地点,观察轨迹和之前的相同与否。另外,在地转偏向力的作业设计中,还能选择身边的现象和事物来向学生演示,例如设计如下实验:安排一间实验室,组织全班同学将自来水打开,对落水口出的漩涡各自的旋转方向进行观察。这样一来,通过直观的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效果良好。

三、结语

地理作业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深化、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内涵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课堂作业类型的不同,从文字阅读类作业、图表类作业和实验模具类作业三个角度探讨了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地理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呈云;精心设计,提高高中地理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10期

[2]林小鸟;王宝剑;熊莹莹;试论新课程视阈下的高中地理作业改革[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罗赛清;科学设计学生作业提高学生作业效率[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