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毕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03:57:57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1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列表”,敬请关注!!

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列表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列表”,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

毕业论文撰写是网络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往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要求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描述案例、撰写论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以下“我院”即指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的实践为案例,结合笔者对网络教育本科生多年论文指导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举措提出建议。

一、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成人学员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学习过程和现实工作或生活问题联系紧密。也就是说,成人往往是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或在生活中发现有再充电的需要,而选择进行继续教育,尤其是便利性较大的网络教育,来学习知识或获得文凭的。因此成人学员往往具有工作体验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较强、易于沟通,也更易接受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等特点,但同时也因工作、生活或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想走捷径、难以专注和学习积极性不易长期坚持等问题。

二、我院对网络教育成人学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思想建设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能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达。成人学员虽然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积累,但常因之前教育背景或理论基础欠缺,而不擅长把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尤其不擅长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大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听到要完成几千字的论文才能毕业,心里就会有点发怵,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从何下笔、如何计划文章结构,因此就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且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写作周期通常在3~4个月,论文写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学生又要工作又要业余学习,若督促不到位,则难以长久坚持。因此,在毕业论文思想建设管理方面,我院做了以下工作:(1)从新生入学、跨入校门开始,我院就通过教学计划和通告等形式告知学生,除了修满学分以外,必须写作毕业论文并通过,让学生对毕业要求有清晰的认知,在思想上早日做好书写毕业论文的准备。(2)毕业论文通常设置在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学期,我院通常提前一个学期就会以多种形式告知学生“即将”启动毕业论文工作。(3)我院专门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提前录制“毕业论文写作导学”课件,在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时就给学生,以便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个初步而直观的了解,并且知道写作流程以及学院的各项相关规定。(4)关于写作毕业论文的章程、规定、格式要求、范文、选题参考等,我院在学院网站首页开设“论文园地”专栏,常年开放,感兴趣的学生平时也可以查阅、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启动后,也发动学生到论文园地了解规定、熟知要求、浏览学习范文。(5)毕业论文评定结束后,会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不同等级,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优秀论文将在学生中公示,且发放证书及奖金,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能达到毕业条件,需重新申请论文写作,因此,提前公示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我院的相关规定,也便于学生在论文启动之初,就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了自己的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

三、我院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

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时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性,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学习优质课程。我院设置有多个远程学习中心,在最后一个学期,各远程学习中心的学生和市区内的学生一样,同步展开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我院还专门开发了专为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服务的在线论文平台,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将论文导师每一步的指导要求、师生每一次的互动、学生每一步所提交的工作都纳入论文系统中进行监督及管理,而且学生和导师同时也可通过邮件、微信(群)和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点对点的论文写作辅导,构成了以学生和导师为主体的双向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我们建设的在线论文平台由教学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管理,学生和导师分别以不同的身份登录,面向学生和导师显示不同的面板,主要有如下功能:(1)明示时间节点我院论文写作工作分为选题、提纲、初稿、定稿、审核、答辩六个环节,在论文系统中清晰划分并显示各环节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各个环节内导师及学生所必须完成的任务。(2)显示导师、学生的联系方式由教学管理人员聘请具有资质并具备丰富远程指导经验的论文导师,提前根据专业性质、各远程学习中心所处地域进行安排并录入系统,录入后每位导师和对应的每组学生可相互看到彼此的联系方式。(3)管理人员管理通知,告知学生各种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比如答辩与否的选择、相关规定、重要性、时间节点及答辩流程等,所有重要通知都可在此,导师和学生都可随时查看。

四、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监控措施

毕业论文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管理,着眼于运行过程的监督及关键环节的控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论文导师和远程学习中心班主任等多重角色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后台全程监控整个论文系统,我院重点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下:

1.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储备

建设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导师聘请环节我院要求进行专题试讲、面试、签署协议、培训,管理人员定期和导师、学生进行联系并通过在线论文平台对论文指导过程监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根据导师指导效果进行考评并收集简历建设储备导师库。

2.注重全过程、无盲点的管理

在论文完成主要过程的每个阶段的后期,管理人员及时提醒导师跟进学生进度,重点监控联系尚未完成的学生。尤其定稿结束时,要关闭学生端口,意味着学生不能再对自己提交的论任何改动,这时要做到管理人员和导师都对学生情况胸中有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进度和状况。

3.突出不同阶段管理重点

根据论文完成的不同阶段,加强重点任务管理。在选题阶段主要是加强审核,要求选题既体现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既体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又紧跟时代热点;在提纲阶段要根据学生答辩与否进行重点把关,答辩的论文字数要求多,质量要求高,论文结构长,提纲就要求高。抄袭现象高发是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的一个常见问题,进入初稿阶段,就需要开始严格对抄袭的控制,此阶段主要由论文导师进行;定稿阶段和审核阶段,着重对格式的规范并安排专人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抄袭审查,对网络抄袭过多的论文出具论文审查报告,通知学生并给予一次修改机会;审核通过的论文才可以参加现场答辩,远程学习学生则通过视频进行远程实时答辩。4.通过奖优罚劣措施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评选优秀论文并公示成绩、发放优秀论文证书及奖金等措施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予毕业,需下学年重新申请论文写作。

五、对完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我院构筑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对导师和学生的管理,以及论文质量的监控方面都行之有效,在提高学生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此体系加以完善,提高其有效性,对提高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论文质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构建全程参与的管理团队,包括各个专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监控论文平台的管理人员,实行专家指导下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论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建立清晰的质量标准,如有修改则着重提醒论文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2.储备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增加视频或面授指导环节

虽然在毕业论文启动工作之初,就向学生公布论文导学视频,但部分学生会由于长期在外地出差、出国或是家庭原因等因素,接收学校信息较晚,或是对学院信息关注度较低,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之后也难以跟上进度,而论文指导教师毕竟是和学员一对一进行具体接触的人员,因此若由指导教师在和各学员建立联系之初,就及时录制并上传具体讲解各环节制度及注意事项的论文指导视频,会对学员掌握学院规定、跟进各环节写作、提高论文质量,有较大帮助。另外,部分论文指导教师是在读博士、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较高,也需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的储备。

3.及时更新论文资源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每年都涌现出许多热点和更新的企业案例,论文平台中的资源库也应随着新技术和热点进行更新,给学生提供的选题素材、指导课件、优秀论文范例以及各类资料素材都应及时更新,并由指导教师着重向学员指出,力求让学员的论文能体现时代特征,体现思想热潮,这样更能提高学员在认识和观点上的高度,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4.实行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

通过实践摸索,采取论文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即由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后,给出初级评价和成绩;再由专职审核小组成员,采用网络技术,批量审核全部论文,并对抄袭超标的不合格论文出具论文审核报告;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教授带领评审团队,抽查部分论文再次进行审核,筛选出论文质量较差的论文,最后由教学管理人员对指导教师的指导交流过程、论文最终成绩再次进行审核,确保无遗漏、无差错,确定论文终审成绩。这种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对严格把控论文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5.建立及时反馈的导师评价系统,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论文指导教师是重要角色。无论是和学员建立一对一的具体联系,还是对学员每个环节的写作进行指导,对学员的写作态度和进度最清楚的人都是指导教师,论文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因此,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建立包含学生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多角度、全面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加强激励措施机制,是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学员论文质量的有力举措。

六、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愈来愈突出,越来越多想要边工作边充电的成人学员选择了网络教育。通过论文写作,学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归纳水平,学会构架论文写作体系,初步掌握用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进行网络教育的机构,也要根据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搭建符合需求的写作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学员写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洪建峰.基于Web的毕业论文指导交流系统设计与应用———以上海电视大学毕业论文系统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49-51.

[2]亓俊国,邵轩.网络环境下成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4(10):11-13.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专业教学;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我国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背景下,选择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有成效、有效率的推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角度,基于美术专业教学就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论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研讨的问题是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校联合办学,采取3+2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2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等院校(包括现有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及部分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将以上几种形式作一比较。

1.选择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制高等职业教育开通高等院校初中后5年一贯制招生渠道,无疑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优势在于可以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既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又弥补了普遍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美术专业教学角度看,我国目前举办的5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也符合国际上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最短年限为初中后学习5年的要求。但这种形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招生数量上看。就美术专业本科院校而言,其任务是培养本科生以上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本科大学的办学重点不在职业教育,因此,即或招收高职生,数量也是有限的;成人高校由于受场地、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其招收5年制初中毕业生的能力也有限。

(2)从效益上看。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实际上使高等院校承担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发挥高等学校应有的效益;实际上缩小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3)从师资方面看。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因其前3年属中等职业教育,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方式上都与高等院校有较大不同,这不仅给这一阶段教育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的资源优势。显然,让高校教师去适应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而中职教师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在部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4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试办高职班以来,至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普通中专举办高职班的学校已达22所。这些学校有着几十年办职教的经验,在深化改革、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借鉴国外职教理论开发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还有一部分重点职中附设了大专班、电大班和大学函授辅导站,在试办高职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并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备办高职的基本条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中职校办高职,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设置条件,并不是大多数学校都能够达到的。

3.3+2式的中高职衔接近2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21000多所,一部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3+3方式能够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前三年在中职),有利于吸纳学生,同时又能减轻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后二年在高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当前的情况是,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当中,有相当数量用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职对口招生数并没有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希望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尽管我国目前中职毕业生已超过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但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的升学率不足3%,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相差十余倍,这既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无益于目前社会上的“普高热”的缓解。采取3+2方式,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点有利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另外中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中职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高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普高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课较差,成才机会主要受到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限制。学生上升通道窄,渠道不畅,且高职专科是多数人的终点。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种衔接不是原来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而不必集中在一个学校配全5个年级美术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全部资源。

当然,这种衔接方式,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予以保障。包括招生考试方式及考试内容,中职的教学不仅要保证愿意升入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要考虑不愿升入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防止走入以升入高职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

【参考文献】

[1]冯锦英,何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徐健.中高职衔接:戴着镣铐跳舞[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3]王孚.如何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中职招生;公平性;洛仑兹;基尼系数

作者简介:吴甚其,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72-03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一直倍受人们关注,它关系到能否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制订相关政策,规范招生秩序,实施招生“阳光工程”,严禁有偿招生。近年来,招生越来越规范有序,招生规模稳步增长。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差异、职教资源不均衡,中职招生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不均衡,如市州或县(市区)中职招收本区域初中生源比例、普职分流比、普职招生比均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一、理论依据

1.洛仑兹曲线。为衡量国民收入的公平性,美国统计学家M.O.洛仑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仑兹曲线。它先将收入人群按收入由低到高排序,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出的图形,即为洛仑兹曲线(见图1)。它的弯曲程度(即曲线OCL的曲率)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当弯曲程度达到最大值(即OCL变成OAL),说明分配完全不公平,所有收入均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当弯曲程度为最小值(即OCL变成直线OL),说明分配绝对公平,收入体现所得财富均相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实际洛仑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AL,也不是直线OL,而是曲线OCL。本文拟以此理论对湖南省内各市州或市州内各县(市区)中职学校招收本区域初中生源比例的公平性进行定性分析。

2.基尼系数。洛仑兹曲线只能定性描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要定量描述还需要引入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图1中,曲线OCL与直线OL形成面积S称为“不平等面积”,三角形OAL面积S+C称为“完全不平等面积”,S/(S+C)即为基尼系数。很显然,它的值是介0和1之间。国际经验值,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公平,0.2-0.3之间表示比较公平,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也称为临界点、警戒线),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很大。它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如几何计算法、定积分计算法等等,几何计算机法是根据分组资料,按几何图形分块近似逼近的计算方法,由于它采用近似逼近原理,因此计算结果有一定的误差。积分计算法是根据已形成的洛仑兹曲线图,求出其原函数,再对原函数的定积分得出曲形区域OAL面积C,从而计算基尼系数GiNi=(SOAL-C)/SOAL),它的计算结果没有误差,但计算较为复杂。为精确分析各市州中职招生的差异,本文采用后者计算基尼系数以定量分析2010年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公平性。

二、分析基础

1.分析假设。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非全日制招生仅占极少部分,且学生来源复杂,与当年应届初中毕业生数不存在逻辑关系,为使分析准确,本文仅考虑全日制学生。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来自于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从2010年湖南省中职招生情况来看,后二者所占比例很小,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占绝大部分,应届初中毕业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主流生源,为使分析简便,本文忽略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且毕业生主要来自本区域,区域外的占少数,初中毕业生在外区域特别是省外就读的数据也无从考究,故本文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本区域内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情况。

2.数据模型。本文拟分别从全省(整体)和市州(区域)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故需构建全省和市州二套数据模型。以全省为单位,按市州应届初中毕业生就读本市州中职之比(以下简称“就读比”)由低到高排序,以1/14分段(每段占7.14%),从低端开始,先计算每段比累计,再计算每段就读比累计,以此两个累计数为纵、横坐标图制图形,即为全省中职学校招收相应区域内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洛仑兹曲线(如图2)。同理,以市州为单位,以市州内县(市区)数之一份分段,即可绘制各市州中职学校招收相应区域内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洛仑兹曲线(如图3)。此外,依据数据离散点,作出散点图,通过回归求得拟合曲线方程,用不定积分求其原函数,再求其定积分即可得到全省和各市州招生基尼系数。全省基尼系数为0.105,市州基尼系数见表1。

三、整体分析

就整个湖南省而言,从图2可以看出,洛仑兹曲线较为平缓,曲率较小,与绝对公平线围成的区域面积小,对应基尼系数仅为0.105,远远低于“警戒线”,这反映湖南省中职招生整体处于“绝对”公平状态,是非常公平的,也是非常均衡的,没有出现相对发达地区的“大起”,也没有出现欠发达地区的“大落”,各市州均相对公平地“占有”了本区域内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生源,亦可理解为各市州应届初中毕业生获得在本市州就读中职的机会均等。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之所以“绝对”公平,与湖南省委省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中等职校付出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要保持30万人以上,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要确保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新建一批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原则上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好一所骨干示范性中职学校,这些文件提出的刚性要求,一是保证了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二是使职教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确保了职业教育得到了均衡发展。湖南省教育厅也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重视中职招生工作,每年年初,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科学做好当年中职招生指导性计划,招生期间召开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题会议,分析中职招生问题,研究对策,年终及时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提早筹划来年中职招生,研究未来招生新问题、新动向,确保了中职招生工作全省一盘棋。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省教厅有关文件精神,抓实抓牢,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分别制订行之有效的招生政策,研究中职学校招生的困惑,了解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愿望和需求,各市州均园满地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指导性计划。

四、区域分析

全省整体“绝对”公平,并不代表局部(市州)也绝对公平。由图3可以看出,各市州的洛仑兹曲线并没有高度“重合”,个别市州偏离群体的差距大,特别是郴州市已远远超过“公平”区,表现为极度不公平,湘西自治州也逼近“警戒线”。由表1可以看出,基尼系数集中分布为四个“阵营”:常德市、张家界市、湘潭市、益阳市、娄底市5个市州为第一阵营,基尼系数均小于0.2,表现为“绝对公平”;长沙市、邵阳市、岳阳市、衡阳市、株洲市5个市州为第二阵营,基尼系数介于0.2-0.3之间,表现为“比较公平”;湘西自治州、怀化市、永州市3个市州为第三阵营,基尼系数介于0.3-0.4之间,表现为“较为合理”,而第四阵营的郴州市,基尼系数大于0.5,表现为“绝对不公平”。基尼系数最大值为0.544,最小值为0.132,极差达0.412,高低两端的市州间“贫富悬殊”较大。基尼系数小的市州均集中在职业教育相对发达地区,较大的则集中在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比较公平”的市州达到10个,占71.4%,“较为合理”的市州3个,占21.4%,“绝对不公平”的市州仅1个,占7.14%,14个市州基尼系数整体平均极差较小,县(市区)初中毕业生进入本区域就读中职的机会大体均等。岳阳市湘阴县、常德市澧县和石门县、张家界市永定区、益阳市安化县等县市区应届初中毕业生进入本区域就读的比例均大于全省平均值,且这些市州内各县(市区)差异很小,所以表现为“比较合理”,而郴州市临武县、宜章县、资兴市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进入本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比例很小,与该市其他县(市区)的差异过大,所以表现为“极度不公平”。

(表1) 市州基尼系数

五、对策建议

虽然2010年湖南省中职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公平性较为合理,基本处于“绝对平均”状态,但具体到每个市州却存在着一定差异,个别市州甚至表现为极度不公平,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思考和研究,同时,不但要从整体上加以考虑,更应深度研究个别市州的中职招生存在的问题。

1.进一步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要进一步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落实有关经费投入政策,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制订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整体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2.进一步加强宏观统筹。要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调整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在积极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要特别加强簿弱学校、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扶持力度,确保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均衡发展。

3.进一步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专业和专业集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力度,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吸纳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全过程,吸引更多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

[2]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厉以宁,秦宛顺.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1.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成人教育;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的人员。在经历了近30年的不断研究、发展、改良之后,现在的成人教育方法和学科体系已经日益成熟。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为帮助更多的在职人员通过学习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各种成教专业应运而生并产生了明显积极的作用。

而在成人教育中设置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在系统地传授核心课程中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设计和提供有效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找到理论和应用的结合点,最终通过实践提高在工作中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理解、使用和掌控能力,培养学生自身的动手编程能力,为他们未来职业水平的发展上升提供一个阶梯。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如果说平时的课程小实验是定点射击训练,那么最终的毕业设计就是一次全面的练兵。由于成人学生具有诸多区别于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的特点,在毕业设计环节中需要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适合的“练兵计划”,从而既使课本理论知识尽可能全面地应用到设计中,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作用和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位老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践的全方位努力下,本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入选为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2成教本科生源和特点分析

我系招收的成教本科专业学生都毕业于国家各类正规专科院校,其中有一半左右具有计算机专业的专科学历,也有很多在专科阶段学的是电子、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少数学生的学历背景是和计算机完全不相关的文科专业等。他们的年龄通常在20~30多岁,90%以上是在职参加学习,且来自各行各业,均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但是只有大约一半的人从事着与计算机软硬件直接相关的工作。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从总体上看,和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相比,成教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学习时间有限,但是学习目标明确(多数是为了积累知识,少数是因为工作原因,有必要系统了解某些计算机知识)。因此尤其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合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达成的目标。

第二,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贫乏。在获得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之后,能够迅速地将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一点在那些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之前的专业背景差别较大,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基础扎实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3年的成教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也必然有明显的差别,并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四,现有工作性质和内容各种各样,一部分学生工作中对计算机的使用仅限于文字处理等最简单的阶段。

第五,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也参差不齐。

3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和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内容,做到既能够体现理论学习成果,又能够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要人性化地适当照顾到学生的工作生活状况。基于此,在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我们总结提出了“以导向性为核心,强调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思路,并不断进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毕业设计指导流程

为了让一个毕业班的所有同学在8~12个月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工作,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将指导工作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在内容安排上为每个阶段分配了不同的工作重点。

3.1.1第一阶段:论文选题导向,写作指导,全面收集意见

(1) 形式:集中授课1~2次,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2) 时间:第四学期期末。

(3) 内容:在各指导老师统一意见之后,由一名老师代表对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如文章格式写作技巧等)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面上的介绍。特别需要在此时给出导向型意见――毕业设计题目的类型及其涵义和优先级,如从最优到最普通的题目类型,可以大体排列为如下几种:软件的设计实现、硬件的研发、系统测试方法和过程、软硬件的应用心得、感兴趣内容的调查和综述等,并要求学生明确所有类型中都应优先选择与本人工作相关的议题。在统一介绍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当场提出任意问题和各位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4) 意义:多数学生没有过论文写作的经历,因此首先要让大家对论文的形式和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在理解了毕业设计的总目标和形式之后,学生通常能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和把握。

当堂的问答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提示,同时也有助于发散思维,可能还会因此而提出并解决一些导师事先未想到的问题。

划定可选论文题目的范围并对每一类型题目的涵义给出清晰详细的解释,明确毕业设计要求(必须符合专业性、科学性和不同程度的独立创新性)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可控和自我掌控的状态。特别是从事IT行业工作的学生,可以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或正在从事的研发测试等工作,并形成初步的选题目标,而其他大部分学生通常也能够联想到工作中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问题。此时,常有一些学生产生疑问并立刻向导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咨询意见或提出困难,而初期的当面交流十分有助于尽早解决疑难问题。

可见,该阶段通过给出导向性意见,诱导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自然划分出一个粗略的学生层次,并根据各层次情况给出具有初步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

3.1.2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导师导向为辅,提纲写作和修改

(1) 形式:每位导师分别和每个学生单独联系。

(2) 时间:各学生先后完成,共约历时2个月。

(3) 内容:每个学生将自己的选题意向、理由、总体内容安排计划描述为一页纸的摘要提供给导师,导师据此给出意见(同意、修改、驳回)。如果属“驳回”情况,则立即安排师生当面沟通,由导师帮助确定选题。在定题基础上,主要处理意见如表1所示。

(4) 意义:给学生充分的选题自,有利于激发学习和实践的潜力,并兼顾到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很显然,本阶段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实质性阶段,导师在此时对选题方向和工作安排的严格把关,是后面顺利开展设计和论文写作的良好保证。

3.1.3第三阶段:毕业设计和初稿写作

(1) 形式:每位导师分别和学生单独联系(有两种情况:定期汇报,按需互动)。

(2) 时间:历时4~8个月。

(3) 内容:首先,导师要求每个学生每两个星期就主动汇报进展情况一次。其次,导师可以随时检查进展,学生也可以随时向导师寻求帮助。进展情况包含系统设计、编程及调试、文档资料的调研、初稿写作等各个方面;而导师的帮助则包含编程经验指导和疑难问题讨论解答、提供文献、随时检查并修改写作过程中的初稿等。

(4)意义: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进度,能够尽早发现问题或错误并及时修正。而敞开的沟通渠道能够让导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帮助作用最大化。

3.1.4第四阶段:共性问题分析讲解

(1) 形式:集中授课若干次。

(2) 时间:在多名学生完成初稿写作之后,由各位导师商量后安排授课时间,和第三阶段穿行。

(3) 内容:各位导师对已收到的稿件进行分析并预测出若干共性问题,在集中授课的时候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讲解和提醒,并当堂和学生交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可见具体授课次数和内容和当年学生完成的论文质量有关。不过根据多年来的论文稿件情况统计,通常的共性问题有过分口语化表达、过分文档化表达、资料掌握不充分、重点不突出等。

(4) 意义:公开说明并分析共性问题,明显有助于大家互相了解并及时修改,或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注意。本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很难分割开的共同体,是毕业设计过程中最漫长最复杂的两个阶段,妥善合理的安排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少走弯路。

3.1.5第五阶段:个性问题个别修改,论文完成

(1) 形式:每位导师分别和每个学生单独联系。

(2) 时间:各学生先后完成,共历时两个月左右。

(3) 内容:导师分别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帮助每个学生对论文进行多轮细节修改,通常需修改的问题包括行文风格、论文条理、技术含量、摘要写作、图表安排、文献引用等。导师对每次发现的问题分别给出详细修改意见或直接帮助修改,以历史情况来看,每人的论文均需要修改3~8次之后方可定稿。

(4) 意义:针对每个学生的水平提出修改意见,尤其对困难较大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帮助。导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论文质量负责,也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这也是成教毕业设计的核心目的所在。

3.2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归纳

综上所述,在成教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我们通过分阶段分重点的工作安排和具体实施,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色:

(1) 基本导向性――除了体现基本要求,如选题的意义、设计的独立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等,还通过分类选题指导意见引导学生,既帮助他们将毕业设计工作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也增加细节信息,帮助设计和论文的完成。

(2) 群体导向性――即时发现并集中讲述共性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错误。

(3) 内容针对性――鼓励并积极帮助学生选择和本人工作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内容。

(4) 学生针对性――充分利用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完成一(导师)对一(学生)的指导和沟通,既是因设计内容不同而引发的需要,也十分适合于在职学生的工作生活状况。

(5) 注重指导过程的层次性――从选题到提纲、部分初稿、初稿、修改稿的完成过程中,分步即时提供指导和建议,能够有效的防止偏离轨道的情况(包括内容偏离,文字表达偏离,编程问题等)出现,从而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6) 关注学生能力的层次性――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的差别,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于其所处层次的毕业设计内容,并在完成过程中提出相应层次的要求和意见。

4已完成的毕业设计总体情况和个案分类

在本文介绍的指导框架下,已经有数百个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总体上显现了百花齐放的特征。总而言之,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导师和每个学生之间极具针对性的良好沟通能够在每个学生个体身上起到有效的培优补差作用,论文稿的完成则让写作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等。这些收获既是学生们3年学习的满意句点,也一定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表2给出了近四年来毕业设计完成的总体数据,随后对几类典型个案进行了分析评价。

4.1个案类别1

在获得优秀的毕业设计中,有60%出自本身能力很强且工作背景较好的学生。他们通常直接从事着研发或测试等项目的管理工作,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和具体实现细节了然于心,并掌握着翔实的资料,因此进行毕业设计时仅需要提供写作指导即可。

4.2个案类别2

其他40%的优秀设计则出自于态度认真且工作踏实的学生。他们通常没有从事研发工作,甚至不属于IT行业,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们通常会选择系统测试或应用心得类型的设计内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和这一类学生之间的沟通明显多于其他学生,他们积极地提出疑问或寻求帮助,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最终完成较高质量的论文。

4.3个案类别3

通常约有10%的学生会由于个人能力或客观条件的限制、态度不端正等原因难以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导师和该类学生的沟通也很多,但沟通内容通常以导师的主动提醒、督促和提供帮助为主。

5结束语

多年来,本文作者完成了大量成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我们认为,整体生源结构具有实践能力强于理论基础以及背景、能力差异大等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以通过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目标,总结出了“以导向性为核心,强调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思路,将毕业设计指导划分为几个工作侧重点不同的阶段,兼顾了学生的专业、职业背景和工作生活状况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专长或兴趣爱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本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09年顺利入选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叶忠海. 现代成人教育研究:历程和进展特点[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6):91-93.

[2] 许小重. 成人本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路与方法[J]. 中国成人教育,2008,11(22):156-157.

[3] 闫冰,刘影. 加强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3):71-72.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临床药学; 毕业论文; 选题

临床药学是随着药剂学、药理学和治疗学新理沦、新医学论坛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药学分支学科。我校的临床药学专业尚处于初步阶段,药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本科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未来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检验,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全面总结,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本科毕业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尤其是对于临床药学这样理论性、应用性和服务性很强的专业来说,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控制对于完善教学体系、培养高质量毕业生和高水平的人才更加重要。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包括很多环节,如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优等[1]。各个环节都很重要,全方位的加强管理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药学教师,每年带教2~3名毕业生,对近年来我校临床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十分关注。既希望能够选择优秀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又希望有合适的课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选题环节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本科生毕业论文时间紧张,几乎没有更换课题的充裕时间,一旦确定题目就要勇往直前的完成[2]。本文从毕业论文选题环节师生遇到的问题阐述自己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一些体会,为不断推动论文质量的提高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行有益的探索。

1 以兴趣为导向,通过网络双向选题

通常情况下,以什么研究方向为题,有导师指定,也有自己选择,不管怎样,都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由导师指定的课题,导师也要介绍需要查阅参考资料;导师如果给予学士更大的自主性,由学生自己选择,导师要把握方向,随时提出建议和指导。总体来说,选题按照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兴趣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必须做到双向选择。目前,我校利用教务处网络系统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终达到课题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合理化配置。对于网络双向选题,首先要求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承担的科研项目,兼顾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拟定若干题目。对这些题目是有基本要求的,学校先要初步审查才能让学生来选择。比如要保证课题难度合理,工作量与预定时间匹配,避免课题太简单、研究范围过大、研究内容太多等。然后召集毕业学生一起探讨、交流,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期间,教师和学生要多次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学生要了解题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进度计划等,让学生对所做的课题初步形成清楚的认识,如果发现不合适的情况,取消第一次的选题,重新再选。最后,教师同意选题,学生才能开展课题研究。

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设计结论开放性的选题

目前大多数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范围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药学专业下细分包括五大学科方向: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结合临床药学实际,还应该包括以及医院药房、临床药学等[2]。所以考察近几年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发现,覆盖面非常广。如此多的研究方向,如何集中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我觉得一个最根本的关键是要保证所选课题的创新性。大家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灵魂与基础。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医药学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药学专业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实际药学的领域中敢于尝试、推陈出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何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大学的首要任务。研究课题不能因为本科生实验时间短,基础底,操作能力差就降低要求。能够得出明确结论的验证性课题只适合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来用,而毕业论文不同。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应该是开放式的,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有启发和可以探讨的[3]。部分药学毕业生需要到医药生产、营销、使用、服务和管理等环节的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等部门实习,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教学科研水平差距较大,有部分单位仅能接收学生实践但根本不具备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能力,急需加强管理和指导。

3 调整集中式进行的毕业论文,改为全程式培养

目前毕业论文与考研和就业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时间上的重叠。尤其是就业工作。学生就业压力的,经常参加面试、试工,无力全心投入课题研究。针对考研的学生还可以避开考研复试时间,合理安排实验进度。总之,可以考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毕业论文由集中式进行改为分散式操作,也就是实施毕业论文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将毕业论文工作要贯穿在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4]。这样最后一个学期的任务只是对前段的工作总结,并水到渠成的完成论文的写作,简单开设一些科研课题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或者增加工作前的实际操练。从而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考研学习,去解决就业问题。从我们的部分实践来看,具体来说就是从二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选题,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将创新活动与毕业论文工作结合起来,尽早接触和开展科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考研方向来选择题目,也有助于兴趣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长抓不懈。在选题环节,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推进和改善网络双向选题系统;要继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并且逐渐扩大全程式培养学生试点,尽早选题、尽在开展科研活动,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闫爱春,郭敏杰,刘俊义.浅议毕业论文的组织和指导[J]. 药学教育,2003,19(1):30.

[2]朱珠,李大魁.试论医院药学中的科研选题[J]. 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2-3.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北平蒙藏学校;班级;课程;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958.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112-05

Discussion On Establishing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School

in Peiking and Its Influences

SU Fa-xiang AN Jing-jing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School in Peiking, the paper analyzed and combe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classes, cause installation, students and teacher scal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school not only educated a great deal of talents with modern ideology but also provided many administrators fo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 and started a new model for borderland education.

Key words: Peiking School for Mongolian and Tibetan Students; Class; Curriculum; New Model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地班(校)教育成效调查研究》资助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1BMZ052。

收稿日期:2013-09-20

作者简介: 苏发祥(1964-),男,藏族,甘肃天祝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藏族社会与文化研究。

安晶晶(1989-) ,女,北京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北平蒙藏学校是现今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特殊且影响深远。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创设蒙藏专门学校,旨在培养边疆,尤其是蒙古、藏族地方的少数民族弟子。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先后在南京、康定等地建立蒙藏学校。“为蒙藏等民族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很多少数民族工作人员都毕业于这所学校”,[1]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北平蒙藏学校①建立至1949年的办学经过及影响。

一、北平蒙藏学校建立背景

北平蒙藏学校产生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极为不稳定的特殊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倡导五族共和、民族平等、国家领土统一,取缔清末设置的“理藩部”,边疆民族事务由内务部新设的蒙藏事务处管理。由于袁世凯在北京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中国政局仍不稳定,各地军阀混战不断。边疆地区,尤其是蒙古、地区的形势依然严峻。辛亥革命同年,在沙皇俄国大力支持下,哲布尊丹巴八世宣布在乌兰巴托成立“大蒙古国”。而英国主义和沙皇俄国等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就已图谋我国的地方。1888年、1903年英国先后两次武装入侵。辛亥革命后,更是大力扶植上层的分裂势力,加快了侵略的步伐。

鉴于形势,为巩固统治、防止分裂,1912年9月,蒙藏事务处从内务部划出设为独立机关,称蒙藏事务局。1912年9月9日,内蒙古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1872~1931年)亲王被任命为蒙藏事物局总裁。贡桑诺尔布到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力促几位蒙古族议员提议在北京创办“蒙藏学堂”:“请将前清所设景山、宗室、觉罗三学(或咸阳宫三学),及理藩部所设之蒙古学堂归并改设蒙藏学校。”[2]袁世凯很快批准了贡桑诺尔布等人的请求,交由蒙藏事务局筹办。教育部依据1912年《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的规定,定名为蒙藏学校。1913年3月,“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正式成立,蒙藏事务局聘达挚甫先生为校长,暂在西皇城根西南角转马台,租孙家花园为校址。

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是在原清朝咸安宫等宫廷官学基础上开办的新式学校,目的是培养蒙藏地区的各级管理人才,这与旧式官学主要培养民族语文翻译人才的目标完全不同。此外,由于这四所旧式官学的学生主要是清朝旧贵族子弟,因此北平蒙藏学校的建立还有利于安抚清朝旧贵族。学校完全由国家提供经费,有利于吸引边远地区青年。[3]

二、北平蒙藏学校的班级及课程设置

1913年,教育部在《蒙藏学校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中,明确了北平蒙藏学校的建校宗旨:“本学校以开发蒙藏青海人民学识、增进蒙藏青海人民文化为宗旨。”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蒙藏学校的班级和课程设置。

(一)北平蒙藏学校的班级设置

《国立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4]明确规定,该校以“培植蒙藏学生升入各级学校”为教学计划。在学科上分中学科和补习科,中学科以升入大学和专科学校为目的,实行四二制,补习班以升入中学为目的。除此之外,还根据实际需要拟设立师范速成班、自治讲习班、蒙藏文专修班和职业班四类“特班”,其中蒙藏文专修班是为内地学生学习蒙藏文而设立。因经费紧张、招生困难等,北平蒙藏学校的班级设置在组织大纲计划与实施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计划设置的班级并未开办,而班级数目也一直在变。据1937年的《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高中第二班毕业同学录》和《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史述略》记载,按时间顺序,将北平蒙藏学校成立以来的班级设置、各班级增添、取消情况,整理如下:

1913年《蒙藏学校章程》规定招收预备科4个班,补习科1个班。因经费困难,这一年实际只开了1个补习科班。1913年3月,由乾隆年间设的咸安学、唐古式学、托武学和光绪年间所设蒙古学四所学生37人合并为补习班。补习内容包括法律、政治、经济等科目。其他蒙藏学生可以旁听,“以教室能收容为限。”旁听生可自愿参加补习科考试,合格者一样颁发毕业文凭。学期三年,分五学期。但只开一个班,学生毕业后不再继续开办。1914年3月,开预备科一班,四年毕业,毕业后升入专科,生源以蒙藏地区青年为主。1916年3月,第一届补习班学生毕业。4月,添招预备班二班开课。考虑到蒙藏地区的学生因为汉文和各学科的起点较低,为照顾那些没有考上的蒙藏地区的学生,北平蒙藏学校还为这些起点低的蒙藏地区学生在预备科补习一或两年,补习之后进入预备班。1917年6月,因受帝制影响,经费困难,蒙藏院不能垫付,协商停办,每名学生发给二十元,遣归原籍。1917年8月,内长孙洪伊致函国务院,催令蒙藏院重新开办蒙藏学校,并由达校长会同蒙藏院,与财政部商量,租借西单牌楼石虎胡同毓公府为校址并迁入该地,11月10日复课。1918 年,学校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升格为大专性质的学校,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族高校。按照1918年教育部批示,蒙藏学校将法律和政治经济一科另行编订相应的课程。1918年3月, 预备第一班毕业,开始成立法律专门预科,改预备班为附设中学第一班、第二班。1918 年 4 月,蒙藏学校设立法政专科,保留中学部,且开始招收内地学生 7 名。“凡曾在中学毕业得有文凭者均可前往该校报名,试验时期为本月二十号,实验科目为国文、地理、历史、英文、数学。”蒙藏学校预备科教授科目和修业年限全照教育部所定中学校章程办理,为避免与4月间将开办的法律预科相混,从1918年3月起,预备科改名为中学科。除补习科、预备科和法政专科这些班级,还先后设了师范班、政治训练班和蒙藏班。1919年3月,法律预科班修业期满。4月7日,所有预科学生18名升入法律专科上课。8月,添招中学第三班,改为秋季开学,仍招内地学生数名。

1920年3月,中学第二班毕业,校长达寿筹备办政治专科班,因经费紧张被搁置,也没有添招中学新生。1921年,在校的法律专科班,中学第二班,学生共92人,教职员共22人。1922年6月,法律专科班毕业。这是我国第一个成建制的少数民族大专班学生毕业,同时中学第三班毕业,接办第二班专门预科班。1923年6月,专门预科第二班毕业,改设政治经济专科,并添招师范、牧畜、农事等班,学生百余名,不再招生内地学生。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合班上课。1923 年冬,北洋政府因该校学生参加革命活动下令取消蒙藏学校的官费制,并增设初中部。1925年6月,专科第二班毕业,以后只有合并中学一班,勉强支撑。因为经费关系,未添招新生。1927年6月,中学四班毕业,专门预科由于经费缺乏没有办法开办,学校完全停顿了两年之久。1929年北伐成功,6月重新开办蒙藏专门学校,仍由吴恩和校长负责筹备,分班招生。7月1日筹备完成,举行开学典礼之后便正式上课,先开班补习。蒙藏委员会将国立专门字样取消,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10月开学,成立师范班、中学班,均定为三年毕业,政治训练班一班,一年毕业,外附补习一班,共个四班。

1930年暑期中政治班毕业,添招中学一班,由于石虎胡同校门,街道狭窄污秽,改由堂子胡同出入。1931年暑假添招中学一班,并购置东隔壁松坡图书馆全部,校舍大为扩充。此年为“奖励蒙藏学生研究高深学术”,国民政府在国立中央、北平两所大学专设蒙藏班,蒙藏班相当于大学预科,两年毕业,毕业后升入大学本科“免入学试验”。1932年6月,师范班、中学三年级班同时于6月毕业,添招中学一年级班一班。1933年6月,初中三年级毕业,开始成立高中一年级一班,并添招初中一年级一班。当年11月1日教员与新教务主任水火不相容,教员同时辞职的有17人。1934年6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二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1935年6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三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自此以后,初中三个年级班,高中三个年级班能够衔接上,外附补习一班,一共七个班,规模已经较完备。1936年6月,高中三年级、初中三年级两班,同时毕业,仍旧续招高中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各一班。1937年6月,高中三年级即将毕业。7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1940年,学校暂设中学科和补习科。中学科以升入各大学及专科学校为目的,课程遵照教育部规定的章程,并加授蒙藏语文,必要时还加授外国语文。1943年停办高中,专办初中及补习班。1944年暑假由于初中毕业者升学困难,开始恢复高一班,而停办补习班,并添招汉族自费生。1948年秋,重新开师范专科一班。1949年,该校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暂行接管,任黄静涛为校长。所有学生暨另招者经重行调整,编为师资速成班、高三、高一、初中各年级各一班、补习班三班共九班。暑假,除师资班设法结束,高三、初三毕业外,下半年则只有高二、高一、初三、初二各一班,初一两班共六班。

1950年暑假,初三毕业后,学生为高三、高二、高一、初三、初一年级各一班,初二两班,共为七班。

史事表明,自成立后,北平蒙藏学校因经费和时局影响,曾经停办,总体而言,该校班级还是曾递增之势。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的成立, 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部分班级合并,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延续至今。

(二)北平蒙藏学校的课程设置

北平蒙藏学校一年分三学期,起初是春季开学,改成专门学校以后,一学年仍分三学期,但改成秋季开学,8月1日为学年之始,次年7月31日为学年之终。8月1日至12月31日是第一学期,1月1日至3月31日是第二学期,4月1日至7月31日是第三学期。

根据《北京市志稿》中有关北平蒙藏学校的记载,1929年该校暂时设两科:中学科和补习科。中学科的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外加蒙藏语和外语。补习科的课程是按照实际需要而定,但需上交到内政部核定。1931年蒙藏班的学生课程是由中央、北平蒙藏学校自己定,送教育部核准。

北平蒙藏学校《补习专科章程》中规定的文科补习课目有:汉文、法学通论、宪法、民法、刑法、商法、行政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中国地理历史、外国地理历史、统计学、外交史、外交政策、经济原论、经济政策、政治学、财政学、交通政策、簿记学。[5]1913年补习班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有:汉语、蒙文、藏文、历史、地理、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法、交通政策、殖民政策共11门。[6]从课程设置看,重政治、法律、外事、政策等,主要是培养各级行政管理人才。

1914年,预备班开设的课程有:修身、汉文、蒙文、藏文、英文、算术、几何、代数、地理、历史、博物、物理、化学、政治经济、图画、乐歌、体操、手工等18门。[7]课程设置相当于初中水平的一般常识,为进一步深造打基础。

根据1918年公布的《蒙藏专门学校规程》[8],法政专科学科设法律科、政治科、经济科。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必须要上预科才能毕业。该章程对课程设置作了规定:预科开设法学通论、经济原论、心理学、伦理学、国文、蒙文(或)藏文、英文课;法律科开设宪法、行政法、罗马法、刑法、民法、商法、破产法、形式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蒙文(或)藏文、英文课。此外,必须在形势政策、法制史、比较法制史、财政学、法理学这五门中选一门以上学习;政治科开设宪法、行政法、政治学、国家学、国法学、政治史、政治地理、国际公法、外交史、刑法总论、民法概论、商法概论、货币银行论、财政学、统计学、社会学、蒙文(或)藏文、英文课。之后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商业政策、交通政策、殖民政策、政党史五门课中选一门以上学习;经济科开设宪法、行政法、经济史、货币论、银行论、财政学、财政史、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商业政策、交通政策、殖民政策、统计学、保险学、薄记学、民法概论、商法、蒙文(或)藏文、英文课。在商业史、商业地理、国际公法、刑法总论、政治学、交易市场论、仓库及税官论诸课中选一门以上学习;中学科开设修身、国文、蒙文(或)藏文、英文(或)俄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画图、手工、乐歌、体操课。

1919年3月,法律预科班修业期满。4月7日,所有预科学生18名升入法律专科上课。教授科目有: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行政法、破产法、罗马法、蒙古文、外国语。选修科目有:法制史、法理史、比较法制史。[9]

1923年初中部的主要课程有国文、蒙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其重点是向学生灌输孔孟之道,和一般中学差别不大。

课程设置显示,当时北平蒙藏学校是按照把蒙藏学生培养成实用人才的目标进行培养的,教学内容集中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等领域。既传授实用的社会科学,还注重蒙藏文传授,这对于蒙藏地区的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北平蒙藏学校的招生与学生待遇

鉴于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当时学校教育仍很滞后,蒙藏学校招生困难诸多。首次开学校长达寿遇到了诸如经费不足、招生难和学生程度不齐等问题。综述之,北平蒙藏学校的招生和学生待遇如下:

(一)北平蒙藏学生的招生情况

1913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蒙藏学校章程》,该章程公布招生名额分配情况:“内外蒙古占50%;占15%;青海及附近回族占10%;汉、满占25%。”[10]该章程表示学校在招生上不分民族,“唯因西北闭塞,而办此学,故重在多收蒙藏青海学生。”《国立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还称“每届招生,须按蒙藏区域酌定分配,以期平均发达,若每年招生蒙藏任何一方面学生过少时,得呈请蒙藏委员会设法派员招集,但均须由各该区域内之官署备文保送”。《组织大纲》规定了学生的入学资格:“蒙藏学生由高小毕业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得入中学科,其学历不足者,均归补习科分别补习。”进中等补习科的蒙藏学生必须都在15岁以上。补习科学生50人左右,中学科每班学生必须在20~50人之间。

1913年3月,将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蒙古学等四所官学合并组成蒙藏学校,四所官学学生37人归并为补习班。

虽然学校章程规定要按各地学额比例来招生,但、新疆等地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很少有学生来学校。而内蒙各盟旗教育发展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都有很大差别,“有的盟旗超额咨送,有的盟旗则一个也未咨送。章程原定分配比例已不适用。”各地学生来校时间也不一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预备班录取标准是“略同汉文汉语”,但有的学生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所有学生在一个班听课比较困难。达寿校长录取学生相当宽松。“跟不上者只要愿意学习,仍准其跟班,准其肄业。”但“试验”很严格,按教育部规章办理,毕业考试要请蒙藏院和教育部派人员监考。据说这种招收补习学生办法是借鉴当时德国的模式,对文化基础差而又渴望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曾起到积极作用。[11]

尽管招生遇到种种困难,北平蒙藏学校的招生还是比较稳定。其中以高中班最为稳定。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有17人,而1937年的高中毕业生有21人。

该校的高中生的人数稳中有升,生源由内蒙古、青海和西康三个地区到后来逐步扩大到甘肃。从籍贯看,学生生源以内蒙古和青海地区居多。之所以蒙古族学生居主,可能同北平蒙藏学校的创始人贡桑诺尔布重视蒙古族教育和与北平蒙藏学校的特殊渊源有关,加之蒙古族王公对北平蒙藏学校也非常重视。“1918年4月14日,中学科第一班毕业典礼暨法律预科开学典礼合并举行,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副总裁荣勋和一些在京的蒙古王公都来到毓公府,实为隆重。”[12]

1935年后,北平蒙藏学校已初具规模,根据1946年所制的有关国立各边校中学及补习班级学生数(附表三)的统计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制),当时北平蒙藏学校校长是陈克孚,教职员有69人,共有8个班,337名学生,详情如下:

1919年北平蒙藏学校有学生100多人,而到1947年增加到了300多人。这说明,蒙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在社会上的声望在不断提高和扩大。

(二)北平蒙藏学校的学生待遇

1913年,四所旧有官学学生37人归并为补习班,按规定所有学生不交学费,但“膳宿自备”。1914年春季开学,设预备班一班,学生50人,附内地学生数名,外附的内地学生须交纳学膳费,这是蒙藏地区学生同内地学生待遇的区别。1918年,《蒙藏专门学校规程》规定蒙、藏、青海学生概不收学费,其膳宿费也由公家承担。内地的考生不交学费,但膳宿要自己筹备。[14] 《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中也规定 “学生膳食,书籍等费,均由校内供给”。这些政策保障了蒙藏地区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减轻该校蒙藏地区学生的负担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93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颁布了《蒙藏委员会保送蒙藏学生办法》,规定了保送的蒙藏学生,在公立学校免全部学费,在私立学校应酌量减免。而且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蒙藏学生,还会由蒙藏委员会暨教育部择优介绍各机关或分发蒙藏各地方服务。[15]

1931年,国民政府为了奖励蒙藏学生“研究高深学术”,在国立中央、北平两大大学专设蒙藏班,颁布的入学办法[16]中规定蒙藏班的学生均免学费。蒙藏班的办学经费由这两所大学开预算,呈交教育部转到财政部拨款。

1939年6月30日,教育部、蒙藏委员会通过“待遇蒙藏学生章程”。[17]该章程对来自青海、宁夏、甘肃、内外蒙古和地区的学生制定了相当宽松的待遇和政策。规定蒙藏委员会对各机关学校保送的中等学校学生,要核明转送相应的学校,各校应尽量收容。够入学资格的学生编入相应的班级,其他基础薄弱的一律收为旁听生,“惟以能直接听讲者为限”。蒙藏委员会规定各机关学校保送的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核明后要转送教育部。

章程还规定了专科学生的招收办法。首先,专科以上学校招生时,对于蒙藏学生要从宽收录或另举行入学考试;其次,入学考试不及格但能作为旁听生的学生要收作旁听生;第三,入学考试及格且不能随班旁听的学生,由教育部指定学校进行补习。各校收录的蒙藏旁听生学年考试及格改为本班正式生,不及格仍是旁听生,旁听满一年后给予旁听生证明书。各校录取的蒙藏学生正式生和旁听生都要由各校分别送报或转报教育部,由蒙藏委员会备案。各校在每学期期终后一个月内,要将蒙藏学生本学期成绩,毕业成绩报告蒙藏委员会和教育部,以便分别奖励补助或保送相应的学校升学。经蒙藏委员会核送或教育部分发的蒙藏学生,在公立学校免全部学费,在私立学校酌量减免。

此外,该章程还规定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蒙藏学生,将由蒙藏委员会暨教育部择优介绍各机关或分发蒙藏各地方服务。这解决了大学毕业蒙藏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关教育政策,对蒙藏学生的保送、入学、毕业等都做了特殊、全面的详细规定,这不仅反映出政治当局对民族地区,尤其蒙藏地区教育的重视,还对提高蒙藏地区的教育水平、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起到积极了作用。

四、蒙藏学校的师资情况

《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规定了职员名额和薪水情况:“校长一人,教务主任一人,训育主任一人,训育二人,事务员三人,书记若干人”。“校长月薪二百元,教务主任一百六十元,其余职员均按实际情形由校长酌量支配。”校长由北平蒙藏学校的隶属机关直接任命。据统计,北平蒙藏学校在36年的发展历史中,有22位校长,其中汉族有11人,蒙古族9人,满族和回族各1人,校长负责任命各教职员工。其中任期最长的是达寿,在职九年,其余各界更替较频繁。

北平蒙藏学校的师资都是从各地聘请的有声望的知识分子。首任校长达寿所聘请的教员都是学有专长,如1914年预备班的英文教员谢恩龙毕业于美国大学,蒙文教员金永昌毕业于日本振武学堂,政治经济学教员张书云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乐歌教员杨书升则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这样的教师队伍,在当时北京的学校里,算得上是一流的。[18]如表3。

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到1937年北平蒙藏学校有教职工共57人。1949年有教职工69人。[19]

师资队伍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北平蒙藏学校聘请这些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知识水平一流的教师,保证了北平蒙藏学校的办学质量。北平蒙藏学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属于不同民族,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这些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既包括非蒙藏民族的价值观,也包括国外思想,这样的教学与蒙藏地区的传统教育截然不同。国民政府还规定指令教育部从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蒙藏学生中择优介绍到各机关或蒙藏各地工作。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蒙藏学生回到家乡后,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无疑有利于蒙藏社会的发展。

从1913~1949年,虽只有36年,中间还停办两年,但北平蒙藏学校在推进边疆教育的发展、培养边疆少数民族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1951年,北平蒙藏学校改名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揭开了民族教育新篇章。

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原因,相对于中原地区,我国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甚至停滞状态。这种局势形成的核心原因是教育问题。如何制定符合边疆实际情况的教育政策,推动和发展边疆教育,加速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改善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是仁人志士一直关注和争论的问题。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北平蒙藏学校远未达到学校成立之初所设立的目标,就已有材料看,34年间没有一名籍学生和教员,但学校的创办开启了一个发展边疆教育的新模式,在某种程度来说,该模式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其应有之效,对今天民族教育的发展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北平蒙藏专门学校自成立后几易其名,为便于表述,本文皆称北平蒙藏学校。

参考文献:

[1]徐中林,王希隆.试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的文化教育政策[J].中国,2004,(2).

[2]张艳华.论贡桑诺尔布教育活动的特点[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

[3][5]张羽新.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的管理 下[J].中国藏学,2003,(3).

[4][16][17]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民国治藏行政法规[Z].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116~117.114.112~113.

[6][7][9][11][12][18]田琳,于·布仁巴雅尔主编.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史述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3~14.17~18.12.17.14.

[8][14]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651~652.650~651.

[10]朱解琳编著.藏族近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77.

[13]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 续编(第二十册)[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73.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人力资本; 教育收益; 工作流动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影响其职业发展的路径和过程,其中薪酬作为职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受到学者的关注。大学生进入高校前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父母的社会职位高等会给学生提供经济和文化的资源,使得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享受优质的中等和高等教育资源,以及就业时可广泛利用的社会资源。个人在高校就学期间的一些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同样延续,包括学校声誉、个人学习成绩、是否有社会活动经历等等,都有可能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积极的影响。一言概之,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以及本人在高等教育期间的人力资本积累,对毕业生初始择业的岗位薪金影响很大,但这种影响力是否会一直贯穿毕业生职业发展道路始终?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继续影响毕业生薪酬发展?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内容。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得劳动者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能得到更高的回报。从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第一,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生产率,进而提高个人收益。明瑟(Jacob Mincer)建立明瑟方程来计算劳动者平均多接受一年教育能够导致个人收入提高的比例,以此评价教育投资的效率,并反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大量的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收益率明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张俊森和赵耀辉的研究显示,1988—1999年间的城镇教育收益率由最初的4.7%上升到后来的11.5%;李实和丁赛的研究显示从1990年的2.43%上升到1999年的8.10%;陈晓宇、陈良■、夏晨的研究则表明由1991年的2.953%上升到2000年的8.534%。以上研究无不表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显著增长,反映中国特殊经济体制中教育对劳动者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人们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的迁徙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上为寻找更好工作的行为也是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同教育一样,可以给劳动者今后带来预期的收益。一般认为,职业生涯早期是劳动者流动最频繁的时期,变换的工作占整个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二,流动带来的工资增长至少占此阶段工资增长的三分之一。工作流动对收益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取决于流动者流动的本质,即自愿还是被动的。学者一致认为,由于职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主动流动带来的工资回报最大;因为裁员或辞退而发生的被动流动收益最小,有时收益甚至是负向的。

第三,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带来劳动者“通用人力资本”以及“专有人力资本”的增加。工龄作为“通用人力资本”的替代物,代表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同行业、工作岗位积累的通用的行业以及职业相关知识在任何企业都适用。“专有人力资本”则指劳动者在特定的企业里工作的时间(即企业工龄),积累只适用于该企业的技能和知识,享受只能在该企业获得的薪酬、医疗、保险以及培训等福利,只为该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劳动者一旦离开,他的“专有人力资本”价值就会贬值。工作流动的理念与“专有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相反的,前者鼓励劳动者通过适当的流动以提高职业匹配度,而后者则鼓励劳动者延长在企业的工作时间以增加个人“专有人力资本”价值,两者都可以提高劳动者个人收益。

综上所述,除毕业生个人、家庭以及在高校期间积累的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因素有可能对薪酬有影响外,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就业后的工作资历、企业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流动也应该对薪酬有所作用。本文使用北京市2006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以及回归验证。

二、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情况

本研究使用的样本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市教委2006年联合制作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两个调查问卷中的员工问卷部分。被调查者来自北京市500家不同所有制性质单位、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年龄20至44岁。接受调查问卷的有1 503人,有效样本1 498个,占调查样本量的99.6%。表1显示,女性占56%,男性44%;有47%的人就读高校前来自省会或直辖市;41%的毕业生父亲受过专科以上学历教育,平均教育年限为12.41年,远高于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2005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左右”。毕业生样本平均教育年限为16.43年,本科生超过一半,专科生和研究生各为四分之一左右。平均总工龄为7.19年,样本中54%的人工作不超过五年,平均现企业工龄①为4.76年。47%的被调查者工作发生过变动,平均拥有的全职工作个数为1.79个。毕业生就业的第一个工作单位66%为公有制性质单位(国营和事业单位),最近一个工作的公有制单位比例则下降为53%,流动的趋势主要是从最初的公有制单位流向三资和民营企业。平均起薪(根据2006年CPI调整的实际起薪)为26 522元,2006年的平均年薪为41 049元。

根据本样本的统计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男性毕业生薪酬高于女性,尤其在现薪上差距增大(图1)。二是无论起薪还是现薪,都随教育层次的提高而增加;现薪曲线要陡于实际起薪曲线,说明不同教育层次之间的现薪差距大于起薪差距(图2)。三是现薪与全职工作个数呈正比,即现薪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多而提高(图3)。四是工龄与现薪曲线同明瑟的工龄—薪酬的倒U曲线相同,表明毕业生薪资在职业前期呈上升趋势,达到一定顶点(本样本中是11至15年工龄段)之后薪酬增长减弱(图4)。五是现企业工龄与现薪基本呈正比趋势,即现企业工龄越长,现薪越高(图5)。

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经过一段工作经历后,不同性别、学历层次以及工作资历人群间现薪与起薪的差距拉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工作流动、企业工龄与现薪的正向关系是否对薪酬的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样本的进一步回归分析加以检验。

三、对影响高校毕业生起薪和现薪因素的回归分析比较

本文中的被解释变量为毕业生初入职场第一个工作的实际起薪③和2006年调查时的薪酬即现薪,回归时使用自然对数。确定可能影响薪酬变化的解释变量包括:

1.个人及家庭特征。(1)性别,虚拟变量,以女性为基准变量。(2)就学前常居地,虚拟变量,指毕业生就读大学前的常居地是否来自省会或直辖市。(3)父亲受教育年限,数值变量。

2.高等教育特征。(1)受教育年限,数值变量(专科15年,本科16年,研究生19年,博士生22年)。(2)学校表现,包括GPA是否是班里的前25%、是否有双学位或辅修专业、学校是否“211”学校(含985学校)、是否班干部或校团领导,均为虚拟变量。

3.工作特征。(1)总工龄是毕业生毕业后工作时间的总和,数值变量。(2)现企业工龄,指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时最后一个企业工作时间长度,数值变量。(3)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以及最近一个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细分为集体、国有单位、三资以及私民营企业,虚拟变量。

4.工作流动特征。它指毕业生职业生涯里拥有的全职工作个数,数值变量。

本文使用SPSS 17统计软件,运用一般线性回归方法,在经典的明瑟收入方程的基础上扩展公式,来分析各解释变量对毕业生初始就业以及2006年调研时的最近一个工作薪酬收益的影响。明瑟收入方程的基本形式如下:

Ln(S)=β0+β1Edu+β2Wk+β3Wk2+μ(1)

其中,Ln(S)为劳动者工资收入的自然对数,Edu为受教育年限,Wk为工龄,Wk2为工龄平方项,μ为随机扰动项。β0为常数项,β1表示教育收益率,即明瑟收益率,含义是在相同工作年限条件下,多接受一年教育的劳动者比未接受该年教育劳动者收入的变化率,预期该回归系数符号为正。β2和β3分别表示工龄和工龄平方项对个人收入的影响,β2预期符号为正,β3符号为负。

对实际起薪自然对数进行的回归方程如下:

Ln(S0)=β0+Σ8i=1αiXi+β1Edu+μ(2)

其中,Ln(S0)代表实际起薪自然对数,Xi代表个人及家庭特征、高等教育特征以及工作单位性质特征的综合,包括性别、就学前常居地、父亲受教育年限、在校成绩排名是否前25%、是否“211”学校、是否修双学位和辅修专业、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第一个工作单位性质等。αi表示以上因素对薪酬影响的变化系数,Edu代表受教育年限,β1为教育年限对薪酬的影响系数,预期为正,表示每多接受一年的教育给薪酬带来的正向收益。

在方程(1)和(2)的基础上扩展后的现薪一般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n(S′)=β0+Σ8i=1αiXi+β1Edu+

Σ2r=1γ\rwkr+Σ2u=1ρuWku2+β2M+μ(3)

Ln(S′)为现薪自然对数。增加的Wkr和Wku2表示总工龄、现企业工龄及其平方的集合,γr和ρu表示其对薪酬影响的系数,表示工龄以及企业工龄每增加一年对薪酬的影响,γr预期为正数,ρu预期为负数。M代表流动的符号,由全职工作个数表示,β2表示其对薪酬影响的系数,预期为正。

回归结果得出以下结论(表2)。

1.个人及家庭特征中,(1)性别会对薪酬带来差异,女性毕业生薪酬低于男性;性别差异给起薪带来的影响不显著,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男女薪酬差异明显,在0.01水平上显著;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女性毕业生的现薪比男性少6.8%。(2)18岁以前的常居地是省会、直辖市的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起薪优势非常显著(0.01水平上),高于非同类毕业生的11.7%。显然来自大城市人群能够享受和可利用的教育及社会资源更丰富,在工作选择以及薪酬获得上更有先天优势。(3)父亲的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就业薪酬没有明显的影响。

2.高等教育特征中,(1)个人工资收益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所带来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7.1%(初就业)和10.2%(现工作),都在0.01水平上显著;有工作经历后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初始就业。(2)在学校有双学位和辅修专业、毕业于“211”学校以及做过学生干部对薪酬都有积极的影响;学校声誉以及拥有双辅专业的学生在长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影响优势后劲更足;有社团活动经历对初始工作的薪酬收益影响大于现薪。值得注意的是,成绩好对起薪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现薪的影响却是负向的(0.1水平上显著),某种程度上说明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单纯的学习成绩已对薪酬没有积极的意义④。

3.工作特征中,(1)工作资历和企业工龄对现薪的影响是积极正向的。代表“通用人力资本”的总工龄以及代表“专有人力资本”的现企业工龄对现薪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总工龄以及企业工龄的平方前的系数影响显著,表示薪酬的增长不是线性的,而是表示职业生涯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薪酬增长到一定顶点会减缓下来。(2)工作流动带来现薪上的增加非常显著,说明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途径,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流动会增加个人收益。尽管流动和企业工龄都可以给毕业生带来积极收益,但标准系数显示前者的收益为0.122,后者为0.368,说明在企业所得到的“专有人力资本”价值要远大于流动带来的价值。(3)在国有、事业、三资以及民营企业四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中,三资企业无论是起薪还是现薪收益都是最高的,民营企业的薪酬最低,起始工作单位性质对现薪已没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北京市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以下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一是教育、工作及企业资历、工作流动等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毕业生的薪酬都有非常显著的、积极正向的影响。从标准系数可以看出,在毕业生初就业时,对起薪影响最积极的因素是教育;工作之后,工作资历和企业工龄对现薪的影响已超过教育和工作流动。二是学生家庭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对初始就业的薪酬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经历工作之后已经消失。女性在社会上与男性之间的薪酬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异随着从业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大。女性在家庭中的传统定位而导致对就业的影响以及社会上就业环境对从业妇女的不利都可能是造成差异的根源。三是大学生在高校就读的学校声誉以及在校期间选择双学位和修读辅修专业对薪酬很有帮助。

面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笔者对广大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尽管家庭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可以给个人的就业带来一定可以享用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在长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人的努力永远是起根本性作用的因素。建议大学生珍惜在校期间的时间,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个人能力,这样才能在进入职场时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更多的职业选择。第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流动可以提高个人收益,但同时也认为在企业的时间越久,个人的“专有人力资本”价值也越高。为了寻求更理想岗位的流动是必要的,但过多的流动会损害个人“专有人力资本”的积累。一味地流动或在一个单位“终老”,未必是最合适的,只有两者达到合理的平衡点,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益。因此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业背景知识,尽早找到与自己理想相匹配的工作,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发展,与企业一起成长。第三,因性别产生的收益差距还有待于政府以及企业对女性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制定更公平的甚至是更大的倾斜和保护,毕竟女性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是使得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4(11).

[2]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EB/OL].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第3卷第2期(总第7期),2005.

[3] 杜桂英,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4] [美]西奥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出版社,1982.

[5] Zhang,Junsen and Zhao, Yaohui,Economic Returns to Schooling in China.World Bank Discussion Draft.

[6] 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7] 陈晓宇,陈良■,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8] Schultz,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1961.

[9] Topel,Robert H.& Ward,Michael P.,Job Mobility and the Careers of Young Me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No.2,439-479,May,1992.

[10] Bartel,Ann P.& Borjas,George J..Wage Growth and Job Turnover:An Empirical Analysis.Studies in Labor Market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65-90,1981.

[11] Mincer,Jacob.Wage Changes in Job Changes.Working Paper No.1907,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ational Burea of Economic Research,April 1986.

[12] ovanovic,Boyan.Firm-specific Capital and Turnove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University of Chicago,1979.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9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纪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但是大多数人会选择就读大学,而不是职业学校,这就造成了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后劲。

2.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组成

(1)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至四年,培养目标是初、中、高级技术工人。

(2)职业高级中学: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3)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其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的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的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来看,并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表现,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首先,学生入学的门槛降低。由于生源逐年减少,学生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学生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不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考、高考这条路,完全不考虑个人情况以及就业状况。而中职类学校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却无人问津。同时,入校读书的学生良莠不齐,并且大多数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之前受到的教育极为有限。其次,之前所受教育的局限性造成了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从学生上课情况来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也让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较多时间在整顿组织纪律上,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普遍不理想的结果。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师资条件有限,实践方面的设施不够完备,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无法有机地结合,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状况。这样,职业教育的优势无法得到凸显。还有的学校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职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指导他们树立职业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职业学校的目标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有过硬的操作能力,可以独立完成工作。但是由于各个学校设施有限,无法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无法在中职类学校中全面推行。

其次,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同时,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就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双师型”教师紧缺。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职业教育中技能培训的教学工作。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这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一次综合性的应用,而且是高校本科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目前由于高校的大幅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这对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了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的质量下滑。因此,规范论文的撰写,对论文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并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并且没有制度的保障,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流于形式,这不仅影响了整体的教学管理,而且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阶段,因此强化毕业实践环节,搞好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到外资企业、国企、私企做外贸业务或者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能力,所以我们必须非常重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

二、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建立

1.科学安排毕业论文选题。

第一,选题是高质量地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关键,好的选题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前提和保证。在进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工作时,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英语专业分为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育等六大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论文方向及论文题目,然后找相关的教师商量。选题时,要求把一人一题作为学生选题的首要原则;第二,要求选题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论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第三,要求选题能达到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提高综合素质。第四,要求选题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研究价值,具有现实意义和开拓性和创新性,选题由指导老师审定后,由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相关的操作。学生只有对选题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专心致志地去收集资料、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自定研究课题,经教师审核并报系(教研室)讨论确定。为此,我们要求指导老师认真做好选题、审题工作。

2.限制教师指导学生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外国语学院毕业论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挑选工作负责、科研素质高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查看了各老师的科研档案,考虑了他们的研究方向、专长与学生的衔接点,然后把他们的研究范围分为了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等四个大方向,从中挑选了讲师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作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要求讲师最多指导3人,(副)教授最多指导7人。

3.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制度。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在准备开题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以便对整个毕业论文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对所要涉及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对整个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有一个全局的考虑;另外,通过准备开题报告,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对于缺少的知识点通过自学来弥补,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论文中期检查时,我们不但检查学生是否按工作安排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及其修改工作,更以开题论证小组的班底,组成了中期检查小组,检查学生的论文初稿是否达到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所提出的要求,如没有达标,还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以弥补指导老师个人意见之不足。

4.经常开展阶段性检查,做到及时双向反馈。

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经常开展阶段性检查是了解、掌握毕业论文工作状态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工作前期,着重检查工作计划制定、课题安排、选题审查、指导老师到岗情况、任务书填写等工作的落实和进展情况;中期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毕业论文工作进展、学生与指导老师的见面次数、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后期检查主要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检查学生课题任务及论文撰写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论文进行成果验收及评价,检查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组织情况等。各个阶段的检查均有书面的检查记录。在院(系)一级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及时地向学校教管理部门报告、反馈;教学管理部门在阶段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也做到了及时地与院系进行沟通、反馈。双向反馈机制的建立,保证了反馈渠道的信息畅通,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5.坚持三稿修改制。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三易其稿才能定稿,教师的修改任务特别繁重,尤其体现在对初稿的审核和修改上,在确定学生论文的框架之后,我们要求指导老师对所指导学生的论文初稿进行通篇审核,提出全面客观的修改意见,并给出一些非常具体的修改实例。因为学生是用英文撰写论文,学生们在定义概念、提出论点、展开论述时有许多表达不清楚、不准确的地方,老师在进行初稿审查和修改时都必须尽可能地给他们指出并作修改。

6.坚持论文答辩制度,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必须尽可能客观、公平、公正,客观、公平、公正的成绩不但是对本届已做毕业论文的学生的劳动成果的一个肯定,更是鼓励下届学生认真、诚实地去完成毕业论文的一个巨大动力。我们采用了指导老师的成绩与评语在答辩之前就与学生见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提醒了他们论文中还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他们在论文答辩中有较好的表现,也有利于论文的进一步完善。

三、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应用

1.事前监控的作用。

对毕业论文实施事前监控可以查看学生理论课及实践环节的成绩是否达到要求,严把“入口关”,达不到要求的不准进入。在职称、科研、实践经验、工作量、历史评价等方面考查指导教师的资格以安排适宜的工作量,同时也作为学生选择教师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选题方面通过对历届毕业设计(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避免同题、低水平重复题目的出现,有效遏制抄袭的不良风气,节省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激励他们开展创新研究。开题时促使学生尽快熟悉课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对选题不当者进行调整。

2.事中监控的作用。

事中监控是指对毕业(论文)正式实施的情况进行监控,属于过程性监控,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重点。包括毕业生态度监控及指导老师态度监控,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来对指导老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控。毕业(论文)进展监控分别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对毕业(论文)进行监控,看是否按照既定的进度实施。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性监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了解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并提供各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样本。毕业(论文)答辩前监控: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全校5%―10%的毕业(论文)进行盲评,由校内外专家按照评分标准进行严格评审,不合格的不准参加答辩,必须在修改或重做后方可申请答辩。毕业(论文)答辩过程监控:由教务处统一安排,督导组、学院答辩委员会成员等到各答辩现场进行检查和指导,发现违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

3.事后监控的作用。

事后监控是指对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环节结束后的情况进行监控,属于评价性监控,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合格监控和毕业设计(论文)优秀评比。对较差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认真评审,不合格的退回重做,作延迟毕业处理。

总之,继续开展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体系,使学校的毕业设计质量再上新的台阶,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白忠喜,朱小芳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全的举措[J].中国大学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