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3 15:55:28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篇1

本课堂设计的《荷塘月色》是在高一展开的,这是一个普通班级,整体基础不太好。这是我设计的一堂“家常课”。本课堂旨在介绍散文的欣赏方法,体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特色。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阅读和作者行文意图等方面展开讨论话题。教学中,我就学生关心的话题作了解答,并带领学生正确思考和解读这篇散文。

二、教学主题

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时,明确自己的思路,就是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心路、散文特色和散文特殊之处,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学习优美散文的写作方法和结构。

三、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荷塘月色》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摸语言”,过去总是老师在揣摸,学生在接受,学生实际并未调动起来,所以我试图通过学生的品读让学生自己来感知品味。

我准备了配乐朗诵的录音,旨在通过录音范读让学生“走近”荷塘,而在进入教室后改变了主意,与其通过录音,干脆先让学生自己诵读。于是在交待散文的特点和结构之后,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朗读。

我随机点了一个学生的名,让她朗读全文。这个学生朗读能力在班上是教好的,但朗读之后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还在于没有体现出朱自清先生的情感。接下来,我播放了录音,有比较才有鉴别。让学生比较录音与那位同学在诵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录音中有的读得轻缓,有的顿挫?”

随后,学生甲答:“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我顺势提问:“体现什么情感?”并强调,学习散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正是散文整体感知重要的一环。

“作者的心里不宁静。”学生乙说。

学生丙不相信的神态:“可是荷塘的月色是宁静的啊。”

“但是,作者分明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啊?”我提示。

几个学生争辩:“朱自清只在文章第一句交待了自己心里不宁静,而描写的景色都是宁静的。”

我又问:“者为什么要写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且是在文章的第一句?”

这时,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继而开始了讨论。

一个学生突然说,“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他是看着参考书说的。现在各种参考书很多,我以为参考书在学生中的大量使用有部分原因是对课堂教学的不满,与其禁绝不如好好引导和鼓励。

我问道:“为什么它是文眼呢?”

这个学生只顾埋头区看参考书。我没有让他再念参考书上的现在答案,更没有阻止他别看参考书,而是表扬他能够去查找资料是主动学习的标志,告诉学生重要的是要自己理解,自己要主动学习,不能被动学习。此时,教室里一时也有些沉闷。随后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去理解,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四、教学中讨论结果

我又提问了几个问题。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情感是矛盾的呢?作者为什么会到荷塘去呢?

“因为他心里不宁静”,“因为他想获得宁静”,“因为作者爱热闹也爱独处”……

学生的思维明显又活跃起来,思路也逐渐清晰。我又问:“那么作者有没有获得宁静呢?”

“老师,请问,作者为什么心里会不宁静呢?”那位朗读了课文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趁势说到,我就这一点带领学生就课文展开了学习。

五、分析与反思

本堂课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诵,再放录音的突然转变,我发现我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由于我的工作经历不长和工作经验不足,“让学生动起来”并不容易,于是探索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极为重要的。我以为有这几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动起来”;二是就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三是让学生去整体感知,及时点评和引导。

在问题的设计,如果说满意,我在备课时,特意准备了多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散文《荷塘月色》的,并且结合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展开。当然,有些问题是顺势而提,是学生在帮助我提问,言传在意会之后,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但也是这里让我感到一些不足,问题基本上是我提出来,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荷塘月色教案篇2

不拘泥于传统的文本解读,不强化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教学由三个环节构成:一、自由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感受朱自清的语言艺术;二、深入讨论,走进朱自清的精神世界;三、自由表述,再现心中的荷塘月色。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由对语言艺术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性认识,再回归到自己的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在课堂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个性与文本对接,力求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交流的收获,描述的成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教学目标】

1 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欣赏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2 讨论,深入核心内容,走近朱自清的三重世界;

3 描述,回顾重点内容,勾画荷塘月色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听过一首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朱自清先生就剪了那么一段时光,走近一方荷塘,融进一片月色,让那淡淡的荷香弥散在那一片朦胧的月色中,《荷塘月色》就画在我们的心坎上。

二、自由诵读,感受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1 诵读你最喜爱的段落;

2 品味你最喜爱的句子。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自由诵读、默读的过程中,融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声语调,有感情地阅读,传递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这是一个自我营造的个性化阅读世界。这样的阅读与整齐划一、教师引领、录音示范的阅读是不一样的,尽管对名家朗读的模仿也是必要的,但我仍主张自由诵读,以便让学生与文本有真正的对话。

三、深入讨论,走近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问题1:朱自清先生缘何“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谈谈看法。交流讨论,由第一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观点1: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想去荷塘散散心。文中说“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说的是在白天朱自清先生得做不想做的事,得说不想说的话。内外分裂,十分压抑。

观点2:《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作者对政治环境不满,但无力改变。内心抑郁,想起荷塘,是为了寻求解脱。

观点3:不一定是时代的缘故。可能更多是家庭的原因。朱自清在给朋友叶圣陶的一封信中曾说:“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好。”朱自清人到中年,工作压力很重,家庭负担也很重,在家里得不到宁静,所以想出去走走,就那么简单。

教师小结:如果说白天的社会、家庭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朱自清先生承受着外在的压力和内心的抑郁,那么,月下的荷塘就是一个自由的世界,能带给先生片刻的宁静。这片刻的宁静,让先生觉得眼前的荷塘充满了诗情画意。

问题2:朱自清先生正在享受月色下的诗意世界,怎么又“突然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情来了?交流讨论,由第二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观点1:从荷塘到采莲,这是很自然的联想。家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月下荷塘是一个虚实结合的世界,采莲就完全是一个虚写的世界,是作者的联想。采莲是热闹、风流的,是自由欢快的,充满恋爱的气息,是作者内心所向往的。从“家里”到“荷塘”到“采莲”,是一个完整的由实到虚的过程。说明作者在超越现实世界的路上越走越远。

观点2:文中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字里行间有重重的叹息,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月下荷塘并不能抚慰作者内心的抑郁,所以作者转而想象采莲的事情,来释放自由的灵魂。

教师补充:除了《采莲赋》和《西洲曲》,李白的《渌水曲》、白居易的《采莲曲》、李贺的《塘上行》,都写过荷塘采莲。朱自清作为一个深受古典文学熏陶的文人,他的世界是诗意化、文学化的。他心中的南朝荷塘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也是人性自觉时代的象征,是一个充满了爱彩的理想的世界。只不过,那些“有趣的事”,我们现在“早已无法消受了”。

问题3:由我们前面的讨论,你能否从两个“忽然想起”前后,理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三个荷塘?思考这三个荷塘有什么不同?分别代表了什么?交流讨论,由第三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观点1:这三个荷塘,一是“日日走过的荷塘”,是由社会和家庭构成的,代表了现实世界;二是月下的荷塘,是由月色和荷塘、光和影交织而成的,代表了自由世界;三是联想中的荷塘,是由采莲和风流构成的,代表了理想世界。

观点2:在现实世界里,作者是心里不宁静;在自由世界里,作者是享用无边的荷香月色,享受独处的自由,在理想世界里,作者向往的是自由和欢乐的南朝往事。

观点3:现实世界,是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自由世界,是淡雅、朦胧、宁静,审美化了的现实世界,而理想世界,则是一个热闹、风流、有趣,诗意化了的让人留恋怀念的世界。

观点4:现实世界让作者“不宁静”,自由世界也只能“暂且享用”,理想世界则是“无福享受”。作者最终回到现实世界之中,但他的精神世界经过了一次跋涉,一次洗礼,会用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去面对现实世界。

教师小结:艺术是苦闷的象征,文学是缺憾的升华。我们没有必要太纠结于朱自清先生心里不宁静的原因。人有各种困顿与烦恼,现代人更甚,每个人都要学会排解与调适。为了超越苦闷的现实世界,追求自由的精神世界,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至纯至美的荷塘世界。这一段短短的从家里到荷塘的路,实际上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心路历程,一次精神之旅。这篇经典美文,在带给我们文字美的享受之外,也成了众多知识分子心灵的栖息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我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现实世界、自由世界、理想世界。各个小组交流讨论并形成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清晰地表述理由及依据;虚心倾听,认真考虑他人观点的合理性,不断修正、完善、改变甚至放弃自己原来不成熟的观点,以智慧激发智慧,使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思维更开阔、思考更全面、思想更深刻。让学生从对文本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由一个作家的困境联系人类共同的困境,体验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之旅。

四、请学生自由表述,再现你心目中的荷塘月色

1 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描述朱自清先生文中“月下的荷塘”及“塘上的月色”。

参考板书: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泻浮洗落画

2 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形式来表现《荷塘月色》,油画?素描?水彩?水粉?水墨?

参考小结:“荷塘月色”不只是纯粹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审美化了的现实世界。是作者心灵的外化,情感的投射,是作者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景象的完美融合。其实,不只是朱自清先生,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片“荷塘月色”,让我们得以“自清”:使自己的内心清醒、清洁、清静,让我们的心灵归于平静。

荷塘月色教案篇3

[关键词]中职 语文 信息技术 有效性教学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交互平台等,使教学内容更为充实,使教学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使教学评价手段更有实效,使师生交流平台更为宽阔。为此,许多一线教师往往把目光放在教学信息技术的操作上,把原来的课堂板书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课件。这样做,课堂容量增大了,课堂也的确热闹了,但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却不明显。

南国农先生精辟地把信息化教学概括为这样的公式:“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可见,现代信息化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它是在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更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它的本质是实现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构建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氛围,最终让学生成为信息化环境下的终生学习者。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在信息化教育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由最初的将信息化教育理解为制作精美的课件到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的本质。经过不断探究,笔者认识到,信息技术需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方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实践案例

本文以《荷塘月色》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在设计这一课例时,笔者把“以信息穿针引线,让课堂渐入佳境”作为宗旨”,在有限的时间里创设符合当时情景的清华园,让学生慢慢进入作者的时空天地。在传统教学中,笔者曾花很大力气描述“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下的月色”的氛围,竭尽全力地讲解,以便让学生明确《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但学生似乎不领情,茫然的表情告诉我,教学效果甚微。

为此,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尝试创设最逼真的视频情景,让学生融入到那片历史的天空,体会到1927年政治黑暗的形势下知识分子内心的清华园“田田的、碧波荡漾的荷塘”蕴含的不平静。笔者将一幅幅荷花图流动在屏幕上,展示了多幅以月光为背景的荷塘月色图,配以二胡名曲《月夜》,依次穿插朱自清像、清华园月夜图等,并不失时机地引入作者和背景知识,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把学生带到了情景相生的实景课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和情愫。在这里,笔者通过教学信息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迅速走入一个身临其境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显而易见。

在第二环节“重点段落赏析”中,在现代教育教学论的指导下,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为学生思维的多维发展提供平台,重点赏析了“荷塘”与“月色”部分。笔者请学生从写景的角度,体味两部分写景语言的异同。让学生明确:描写“荷塘”部分运用大量的叠词,而描写“月色”部分,则是运用一系列表现力很强的动词,把本是难状之景的“月色”,刻画得形象可感,使人联想和想象到月色的轻盈、朦胧与素雅。接着让学生聆听文章精彩片段的配乐朗诵,再次感受荷塘的风情绰约和月色的朦胧雅致。继而让学生再品味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带着“不宁静”心情的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素淡朦胧的月夜和作者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为学生思维的多维发展打开了空间。这既是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生机盎然的自然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形成预设与生成动态过程的必然要求。我们绝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声画来代替文字,用图画来取代意境,因为文字提供的思维空间远远大于直观。笔者通过有效的视频朗诵素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得更透彻,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点难点的攻破。

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利用网络,建立语文学习博客,创设了继续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寻找相关的网络资源,让课堂在课外得到有效延伸,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就通过百度,与学生分享了朱自清的轶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7年报考北大本科,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认为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民主战士等等,来鼓励学生增强对作者性格、追求、品质的深入了解,以增进学生对作者的喜爱之情,并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这篇经典散文。

在本课例中,多媒体课件不是用于单一的展示。视频素材是为创设教学情景服务的;使用图片、朗诵不是仅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对作者有更直观地评价。使用网络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学生课后的重温课堂、深化认识、交流探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

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三个基本点:第一,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重构知识。对照这三个基本点,我巧妙地运用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技术,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展现的内容,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彰显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现代信息化教育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融合。我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思索这些技术是否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信息化环境,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教育理念先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展现信息化教育的优势,这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本质与魅力所在。只有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科学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助推作用。

江苏省信息科学研究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2013年度课题“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R-2507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王馨、郭丽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荷塘月色教案篇4

关键词:职校语文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54-03

“活动单导学”模式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笔者突出“导学”这个关键词,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引领下科学、高效地进行。

一、引领起步,“导”在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中

从“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始就蕴含着教师的“导学”。“活动方案”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点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供学生课前进行自学活动的方案。它讲究引导的循序性、学法的科学性、内容的针对性和方式的趣味性,注重给学生提供探究情境、资源平台和学法指导,体现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把握,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设计《荷塘月色》一课的自学活动方案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先由学生自主学习:(1)收集作者资料,从作者经历、代表作品、作者性格精神、成就等方面列举要点;(2)尝试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解字词,可借助工具书,可联系以前学过的字词,可请教他人;(3)读熟课文,个人自读,小组内1+1朗读检查。

在这几个学生自学活动设计中,要求明确、具体、可测,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资料的收集,也有工具书的运用,还有朗读的训练。教师“导学”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自学,而是把教师的引领巧妙地贯穿其中,初步完成文本研读的基础性学习。

二、加工整合,“导”在对教学资源发掘和利用中

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运用重组、整合的方法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同时,还可整合和利用身边的地方性资源、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等。如学生在读《荷塘月色》一文时,对文章寓意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学生不太了解写作背景,对此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1)将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等相关材料制成卡片准备课堂交流;(2)摄影小组将拍到的校园荷塘图片发到班级博客上;(3)收集校本教材中家乡名人写荷的古诗文;(4)阅读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吴周文《谈〈荷〉》、姚效先《〈荷〉有浓浓的哀愁》中的有关作品主旨分析的节选。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对本文寓意就比较好理解了。

三、穿针引线,“导”在流畅的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中

课堂的预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个过程不要让学生有突兀之感。要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穿针引线,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在设计《荷塘月色》教学时,注重突出教学重点,充分考虑几个教学环节的简捷而具逻辑性,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第一步,信息整合,预习展示。这个环节都是由学生来完成。通过投影仪,各小组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间互相检测难懂字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最忠实的观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有了学习的热情。

第二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作品文眼,自主研读,进行内容复述,小组合作探究,从而归纳出文章结构,抓情感核心句归纳总结展示情感脉络。

第三步,赏析美文,感悟情怀。这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难点部分,活动中以问题为引领,以“读”为线索,以情感为纽带,带领学生一同赏析三幅唯美画面,品味朴素典雅的语言,掌握写景方法和技巧。

第四步,拓展延伸,提升能力。这个环节在教给学生赏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

这样的设计,把学生的活动放在了极重要的位置。整个活动以发展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教师只是在巧妙地“导”,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也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在设计中应该致力于构建生动活泼、扎实有效而且是自然流畅的教学。

四、点拨开悟,“导”在

抓住契机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时

主体性思想指导下的课堂变成了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也是一种考验,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是很难驾驭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开放的课堂教学,却出现了教学重难点内容浅尝辄止、课堂肤浅的热闹。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没能抓住契机,将课堂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教师要抓住关键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有拨疑为悟,豁然开朗之感。

如《荷塘月色》,笔者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是这样组织的。

学生自主学习并与教师交流: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融情于景的句子。

生1:(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我们组觉得这句话比喻修辞用得很好。

师:“酣眠”、“小睡”各指什么?

生:“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生2:写出了月光的清淡朦胧。

生3: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吻合。

师:作者说“恰是到了好处”有无深层含义?

生(简短思考):他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

师:是啊,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他就是要寻找一种安宁平和的生活,你们能通过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吗?

学生活动……

以上教学片断过程流畅,分析深入,其中教师的“导”起到了点拨开悟的作用,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的同时,也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五、起承转合,“导”在

让课堂渐入佳境的和谐氛围中

课堂教学的节奏不能一成不变,要讲究起承转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良机,让学生“愤悱”之时迸发学习的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此外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语言可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同样需要教师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如用充满激情的导语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精当的辅导等。《荷塘月色》一课在学生理解作者情感这个活动中,教师做了这样的充满期待的布置:“下面我们进行1+2小组活动。展示时,一人读句子,一人赏析描写的妙处,一人品味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情感。期待精彩的朗读,欢迎有创意的表演。”要言不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规范或错误的回答,此时教师的“导学”就体现在及时地提醒与点拨学生的思维上,不能出现什么都对,什么都表扬的现象。另外,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带动学生的情绪示范朗诵,同样可以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

六、系统概括,“导”在适时的

知识梳理和方法总结中

课堂上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往往也是不成体系的,这时教师的“导学”就显得特别重要。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性的概述,它是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教学思路最明确、最深刻、最集中的阐述,是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所在。这样的“导学”不应只在一节课的结尾,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独立的教学阶段,都需要适时地归纳总结。

荷塘月色教案篇5

教学大纲要求: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宗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教材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教师更应该有责任去完善教材。

本学期我着重研究高中美术《绘画》这本书的中国画教学领域。在研究教学中发现教材中对中国画的笔墨有阐述,唯独对应该在笔墨法之前的水法没有提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呈现上这一课与大家共同探讨。

【呈现简案】

课题:中国画之水法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画家借荷塘展示对水的不同用法,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水法三者关系,体验水之法及其重要性。

情感目标:通过对荷花的外在美和内在品格的分析,以及画荷大师借物抒情的理想和抱负,达到爱国主义、陶冶情操并热爱中国画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重点:中国画之水法及其在荷塘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笔法、墨法、水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演示、讲授、讨论、谈话法。

五、板书设计:

中国画之水法

1、笔法:求势 ;墨法:求韵

2、水法:依赖于笔墨又决定了笔墨

3、水的性质及气候、水量的把握

六、线索:荷花品格引申人的品格-------中国画技法引出题目-------笔、墨、水的关系------水的性质和运用---------画荷塘

七、教学过程:

(一)通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荷的描述,和摄影家、画家表现荷花的作品,引发学生对荷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思考。鼓励用各种方式表达荷之美(诗歌、比喻、拟人)从荷花品格引出中国文人画家追求的理想境界:绘画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对对象的描摹,也不在主观精神的抒发,而在于通过绘画体合宇宙精神,把握天地境界,从而成就理想人生。通过对潘天寿生平和作品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潘天寿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从荷花、荷叶的画风,就能看出潘老先生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水之妙用是笔墨之精灵。”用这句话引出主题。让学生感受精灵的含义。与张大千的荷的对比引出两位画家对水的理解和重视,以及水法在作品中的体现。

(二)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笔、墨、水三法在中国画中正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才创造出一幅幅气韵生动、酣畅淋漓、耐人寻味的艺术佳作。

1、笔法与水的关系:笔法,运笔技巧和力道、运笔的方式和速度决定了水法。

2、笔法与墨的关系:用笔的力融入墨中,墨在不断变化中体现出虚实的若隐若现的意志,它引导我们去想象,启发我们去感受。

3、水与墨的关系:所谓“水晕墨章”正是借助于水对墨的作用,在宣纸上晕化成斑斓纹样,呈现出浓淡相宜,干湿对应,千变万化的诱人文章。

(三者关系一边讲解一边请学生上来与老师一起演示)

(三)通过唐伯虎的一段话引出水的性能(让学生讲讲这段话的含义,并说说自己生活中对水的体会)。明代画家唐伯虎说:“作画破墨不宜有井水,性冷凝故也,温汤水或河水皆可,洗研磨墨,况笔压开,饱浸水汽,然后蘸墨,则吸均畅,若先蘸墨然后蘸水,被冲散不能运动也”。

水的性能:

水质:清水、纯色、浊水、陈色、合水

水温:沸水、温水、冷水

气候的干湿:干湿与速度与特殊技巧的运用。

水量:如使用大量的水时注意形的把握。

纸的性能:吃水性、含墨性能不同,渗润速度、块面也不同。

分别一一阐述并让学生体会。请一位学生与老师一起示范。

(四)画荷塘

教师把知识运用到演示作品中去。把水破墨、墨破水、色破水、水破色演示出来,最后刚好完成了一张荷塘的作品。

学生试验-----荷塘(注意水的运用)

(五)作业评价

(六)课后拓展:艺术来源于生活(平时多观察、多尝试不同物质对水的作用)

【教学实录】

一、导入部分较吸引人,学生折服于唯美的视觉和文学艺术;在关于绘画境界的理解上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这样理解绘画的最高境界吗?学生虽然反响不大,却给了他们一个反思的机会,然后马上引出潘天寿的事例,其实是用潘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而竭尽全力、奋斗一生的例子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的导入设计是个有争议的导入,花了十五分钟的时间,有人说切入正题太慢,有的人说这既是导入又是为后面的荷塘的画法提供范例,也是用荷来贯穿整堂课一个必须的设计,还是情感教育的好例子。后者说法正是我故意如此设计的想法。假如学生课前已收集了潘天寿的生平和作品材料,也许可以省去五分钟的生平介绍的录像,但对于实施单双周放假的学校来说这是挺难实施的任务,我也只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二、在讲解笔墨水法的关系和性能时,与所有学生一起演示较能激起活跃气氛。但如能让下面的学生一起尝试更能激发主观能动性。带一些生活用的盐、肥皂水等让学生尝试会更好。

三、在演示作品时,我把各种技法融合起来,看似不经意的尝试用水、用笔、用墨,却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把做实验与绘画相结合,把毫无目的与最终有目的组合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好奇心。这又是本堂课的一次新的探索。

【教学反思】

1、根据教学大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本课呈现潘天寿的人格力量和作品,结合其他的文学、诗歌等达到了这一目的。

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

提高修养。

2、通过对中国画的补充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把中国画分成若干部分来达到一学期的教学目的。这也是对重组教材的体现。

4、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它的继承和发扬是每一位美术工作者肩上挑的重担。我把中国画作为高中学生的课程极力推广和实施,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整理和实施补充和延伸的方案。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仅把本课作为展示的一小步呈现给大家。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希望有更多的人积极的去探索教材、补充教材,把热爱中国画的热情转化成无穷的力量充实教学。

【教学评价】

荷塘月色教案篇6

【关键词】美学 中学语文教学 点滴之见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把美学的理论和方法自觉的运用于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不仅能把语文教学从僵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还使之进入审美的自由天地,培养出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和创造力的人才。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因为美育既是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符合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我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运用修辞来增强语言美

如果说修辞方式是语文教学美育学习的源,那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作用就不可小视了,因为修辞学是一个不小的天地。比如比喻,夸张,对比,通感等等,学生掌握了,阅读中会获得美的享受,阅读教学就变得轻松起来,如《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就是把嗅觉转为听觉的比喻通感。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还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啊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是把视觉转换成听觉。用“旋律”比“光与影”把单调的难以描摹的月色写的轻盈荡漾,绘声绘色,写出了月光与月影的和谐。让学生充分想象,就能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哀愁。

二、炼就生动精当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交际工具,它除了借助语音这个物质壳外,并不需要其他的实体材料。语言也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课堂语言的特征首先是精当,即要做到发音正确、语义明确、语速适当、抑扬顿挫。这样才能突出重点、难点,准确而鲜明的传授知识。其次应生动,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善于运用一些幽默口吻和风趣说法,运用一些语言修辞技巧,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发声传情,声情并茂,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运用寄情于景、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语文教学中,要获得作品给你的美感享受,不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作品,也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美的。如《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寄情于景的好文章①。《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情志的蕴含者,“山”“绿树”“花”“小屋”“山路”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点。”“山”比做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小屋”比做眉梢上的一点“痣”,相映成趣,就是一个美人的面容了。作家这清淡的一笔,使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屋顿然生辉,见出了“风致”。小屋是“玲珑”立着的,立着角度是“柔和”的;山的寂寞是被小屋“点破”的;山上的小屋好比“漂过”的风帆,“掠过”的飞雁。其情态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实为出奇制胜,活脱脱地突出了山和屋的那种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的优美风姿。

四、运用文中精彩的词语来激学生对美的感受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合成的交响乐。如何让“教”和“学”更自然、更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作搬运知识的工作,从书本到书本,那么学生就会在紧张的指挥中失去应有的弹力和活力,那么学生会在对语文课的学习中产生厌恶感。如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着重讲了“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荷塘四周”这三个段落,让学生从“月色”入手,通过“田田”、“亭亭”、“袅娜”、“脉脉”、“泻”等一系列词语,让学生感觉这种朦胧的美。

五、制作形象直观的媒体美

语文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幻灯片等,通过声、像、图、文等立体媒介进行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既可节约时间,又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

总之,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应用续,融会美,恰当的运用美学知识帮助教学,才能把美学融入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可见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荷塘月色教案篇7

创造性思维以不满足原有书本知识,总想“别出心裁”另寻新径为特征,见解往往出人意料,超出众人,亦更权威,因而更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一反常规,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中极为宝贵的品质。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思维活动中有时单独存在,有时并行不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当求同、求异思维并重,不可偏废。

求同思维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概括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曾做过这样有趣的排列;课文除1、3、7段外,2、4、5、6段为描写荷塘月色和荷塘月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四个段落又是两两组合,即第二段先写荷塘四周,第四段再写荷塘内部;而写荷塘月色时,则在第五段先写荷塘内部再在第六段写荷塘外部。如果用a代替b;b、a的结构形式。无独有偶,这种a、b;b、a式又在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找到了相同的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论点部分是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是指革命实践,为a;“对于历史科学”是指革命理论,为b。论证部分先举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现剩余价值和他在其它领域的发现三个实例论证b即革命理论,说明马克思逝世对历史科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再从马克思重视实践、亲自参加实践论证a,即革命实践,阐述了马克思逝世对革命实践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样形成了a、b;b、a式。

这种思维得出的结论,独排众议,无异是富有创见性的。尽管这种创见性还不能形成一种规律。可贵的是不在于这种思维发现了什么,在于创造性思维的本身,可以拓宽视野,启迪智慧,丰富想象,活跃思维。

如果说,借助求同思维可以到达创造性思维的彼岸,那么求异性思维就是通达创造性思维的桥梁。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学生阅读后觉得有悖“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提出为什么不以大团园的结尾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评价“孔雀东南飞”为题,落笔千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从焦刘二人性格分析,认为焦为孝子,性格软弱,而刘虽识礼多才,但忠贞不二,悲剧性的结尾难以避免;有的学生从社会根源分析,认为封建礼教思想统治的汉朝,区区一个小吏难以冲破;还有学生认为诗中的主人公设计了诸如和婆婆分家、双双私奔、焦再娶刘再嫁等等结尾。最后的结论,都认为原诗的结局无法改动。这不仅证明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功效,而且同时说明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时,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作用相同,目的一致,只是思维的形式不同而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许多因素相关,但首先不能脱离实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迫切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并输入大脑,增加大脑的储存信息量,为大脑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材料,在储存、处理加工中,促进抽象能力、形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这些已有知识积累并对客观事物作出新判断时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离开语文教学实践,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无异是天方夜谭。

其次,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是孤立存在的思维活动,它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密切相关。任何活动,都不能没有思维;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当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对创造性思维起作用的能力、特性和品质,教师也应当提供一切机会促使或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现。否则,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成了无计划的、放任的随意之举,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心理学表明,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愿意究根问底,倾向于不求符合已有的答案;这样的学生好独立判断,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教师此时应努力设置论争的场合、气氛等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论争之中。

荷塘月色教案篇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在这一理念要求的推动下,伴随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然成为诸多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通过声光色影,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也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因而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师所“宠”,似乎现代教育技术缺席的课堂就意味着理念的落后,就有悖于教学的现代化,就显不出其教学艺术,甚至许多优质课的评比也将现代教学手段作为评定一堂课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语文教学稍有不慎,便步入了现代化的误区。有必要对这些误区加以诊断,明晰如何走出这些误区,以便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优整合。

一、穿技术的新鞋,走理念的老路

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教育思想的革新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新的教学形式,必须灌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当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多元个性的培养。然而,当前相当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使用了多媒体,但教学模式却仍然是传统知识灌输模式。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洗耳倾听;教师展示知识点,学生抄笔记;教师播放图片、视频,学生看热闹。更有甚者,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充当搬运工的角色,所谓的课件则只是资料、板书、习题的新载体。这样做,尽管有技术的帮衬,实则是穿技术的新鞋,走理念的老路。无论课件制作得多么漂亮、充斥声色光影的课堂多么热闹,结果仍是教师和多媒体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大容量的信息。因此,语文教学手段要更新,教学观念更要更新,不能让现代教育技术沦为陈旧教学模式的工具,而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必须让技术与理念齐飞。

二、激趣装饰过多,分散学生注意力

不可否认,随着技术的改进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提升,语文课件也越来越精美。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永远只能作为语文课堂的配角辅助教学,纷繁的激趣内容、过分夸张的媒体展示,反而会喧宾夺主,让课堂陷入盲目的热闹喧哗。笔者曾听过一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再别康桥》,课件中先后出现徐志摩及其生命中的三位女性照片、不同角度的康桥美景、配乐朗诵时的相应画面等等,学生惊叹连连,课堂热闹非凡。但课后对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了哪位女子漂亮、哪座建筑物美观上面,课堂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却抛之脑后,更谈不上对诗歌本身之美的欣赏。还有一些课件画面背景花哨,且辅以夸张的动画和刺耳的音响,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譬如,有的课件在页面的角上都设计有活动的图标――一只憨态可掬的卡通动物、一朵正慢慢绽放的花等;一行文字以让人眼花缭乱的方式显示出来的同时伴随着各种声响……的确,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手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兴趣,甚至让课堂更有活力。可是,这些无关紧要的音乐和动画却分散了学生对课堂、对文本本身的注意力。

三、以听代读,以观代品,语文味流失,语文素养缺失

形象直观的图像、声音、影视,这些要素的组合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激发他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于是,现代教育技术悄然进驻语文课堂:让学生以对声情并茂的名家配乐朗诵的聆听代替自身的朗读,以对课文相应图片、影视的观看代替对文本本身的品味。

然而,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听代读,听得再如痴如醉,以观代品,看得再心驰神往,又岂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又岂能真切品味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浪漫的《诗经》,恢弘的汉赋,隽永的唐诗,妩媚的宋词,璞真的元曲……多少经典的篇章,多少优美的文字,需要学生慢慢去咀嚼,去回味。语言的朦胧之美如果一味地用直观的画面甚至影像去替代,美妙的意境从何把握?文字的魅力从何彰显?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又从何谈起?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月下荷塘”“塘中月色”,教师截取一幅幅精美的荷塘画面,画面上荷叶田田,荷朵摇曳,月色溶溶,学生固然为自然之美而叹,可朱自清先生语言的优美又岂是一个个简单的画面所能体现出来的呢?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一句中月色的缥缈若无,青雾隐约起伏的轻盈,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是无法在画面中体现出来的。文学语言重在“品”,如果步入以观代品的误区,不引导学生去品味这种意境美,岂不是与语文教学的要求背道而驰了吗?与此同时,课堂上瞬间的感官刺激太频繁,会阻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与思维的深入。种种直观形象以其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渐渐失去对文字阅读的兴趣,使得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日益萎缩,文学语言思维浅化。长此以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无从谈起。

四、“人机对话”,课堂僵化

在语文课堂中,有些教师俨然成了电脑操作员、电影放映员,一心关注屏幕、鼠标、键盘,教师独具个性的魅力语言无从体现,学生更无缘随老师丰富的语言思接千载,畅游古今。这种以“人机对话”为主的课堂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然陷入僵化,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中老师应能对学生“察言观色”,灵活处理教学问题;而学生也可从教师的眼神中得到鼓励,受到启发。然而当教师的注意力被鼠标牵引,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屏幕左右,师生间无声的交流又从何拾起?如此一来,本应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便演变成了毫无感情的人机交流。

与此同时,课件的内容程序化,一般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意修改,然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某些问题的回答也许会与教师提供的答案有所偏差甚至迥然不同。教师只能绞尽脑汁将学生引向自己预先设计的答案,最终实现鼠标一点、“标准”答案尽现的“理想”课堂追求。冷冰冰的机器,按部就班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交流,也束缚了教师的灵活教学思维,更扼杀了学生面对文本、文字的创造性解读能力。

荷塘月色教案篇9

“简答题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近几年来随着高考这类题型的比例增大,中学语文教学中也越发重视对这类题型的训练,下面就此谈谈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1.深解文意,切忌孤立作答。

由于简答题一般出现在高考的主观试题阅读部分,因此在完成这类题的时候,切忌孤。立静止地回答。要总览全篇,根据命题要求精读有关部分,认真钻研,再做答案。

如高中第一册《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描写的是___;原文流露了作者和感情;就本段而言,则只有之情。为了准确作答,就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精读此段,便可概括出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月色)原文流露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以及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就本段而言,则只表现了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2.充分利用试题的全部给定信息。

上挂下联是阅读实际中最常用的方法,只靠推想和猜测有些题是难以确定答案的。要认真阅读,看清楚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求解的是什么,隐藏有什么,暗示着什么,答题形式和要求是什么。

如1991年现代文阅读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我们在答题时应首先注意到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牐瑺我们可再借鉴文后小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这样我们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就会得出“1928-1828=100”。由此“这特殊的日子”便是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现代文的阅读测试点在原文里,跟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答案也往往就隐藏在字里行间,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给定信息。

3.概括转述。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如1995年现代文阅读24——28题是阅读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其中第25题是阅读第二自然段。附阅读内容的第二自然段: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作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本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并且每条不超过8个字。假如我们的考生不全用自己的话去加以概括,而是摘录原文的语句,那么就有可能答成“把内容装进头脑”,“意在模仿程式腔调”、“守着利禄主义”,答题就不全面,自然就不够准确。倘若只是走马观花。没能认真阅读原文,尽管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有可能答得似是而非,含糊不清,从而失分。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原意,整体把握文意,具有准确简炼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转化为正确的答案。即:第一种弊端是“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荷塘月色教案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NANA699”为你整理了这篇文联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区文联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履行职能,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2020年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亮点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深入,党建工作得到加强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结合每月“党员活动日”、理论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党的、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提高全体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水平。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利用全体职工会议、党员会议组织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等。认真运用“第一种形态”开展“四项谈话”工作,今年以来,区文联党组进行集体谈话8次,达到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效果。

(二)开展主题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主旋律

1.积极开展各门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春节前夕,区文联组织了市、区书法志愿者15名,深入东龙镇闭村、黄练镇新谭村、黄练镇莫村、覃塘街道05街等地,开展“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送春联活动,累计向群众送出5000多幅春联,给群众送去了节日的温暖和祝福。5月27日,贵港市文联、覃塘区文联联合到覃塘区实验小学、东龙镇义合村开展美术进课堂、文艺村舞蹈辅导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提升文艺户的创作的水平。10月28日,区文联会同市文联组织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舞蹈协会等12名文艺骨干到覃塘街道中心小学开展“文艺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在校学生文艺素质,助力学校美育教育。

2.组织文艺志愿者积极开展抗击疫情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村屯文艺工作者主动作为,配合区委区政府积极开展抗击疫情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约3000名基层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参与抗击疫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积极搭建文艺交流平台,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1.开展文艺培训活动。11月,区文联在覃塘高中举办覃塘区文学创作讲座暨潘大林小说作品分享会,邀请到贵港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潘大林前来授课,并作题为《文学,人性的无限展现》的专题讲座。12月,组织全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到广西美术馆开展书法现场观摩培训学习活动,拓宽我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视野,提高会员书法创作水平。

2.开展文艺采风活动。7月,广西多民族作家50多人走进覃塘采风,感受覃塘荷文化、壮文化的魅力及我区壮族山区的现代农业气息,通过“芭莱诗会”的集体采风,挖掘覃塘民族文化,展现覃塘的风采。邀请广西区内知名摄影家以及贵港市摄影爱好者共40多人,在覃塘区开展2020“荷美覃塘”杯广西摄影大赛采风创作活动,以摄影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覃塘区在经济建设、工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城镇建设、民生党建等各项工作成就。

3.各协会开展各类文艺活动。4月,作家协会组织会员深入学校开展“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读书分享会活动,共举办读书分享会30多场。5月,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荷美覃塘景区建立壮文化传承基地,定期每周六组织民间文艺会员在基地举行一次专题山歌会。6月,美术家协会在荷美覃塘景区文创中心举办2020“水墨荷风”美术作品展。7月,区书法协会联合贵港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在我区党校举办“向经典致敬”青年书法临创展。11月,音舞协会在各中小学开展“立德杯”体育艺术节——校园才艺“十个一”展演。12月,摄影家协会在贵港市图书馆一楼展厅举办2020“荷美覃塘”杯广西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

(四)全力打造“荷美覃塘”文化品牌

1.开展“三月三”活动。今年农历“三月三”,区文联在国家4A景区“荷美覃塘”、 广西5A级乡村旅游区——蒙公灵归宝山“网红”长城、覃塘布山古郡举行山歌对唱活动,采取网络直播+新媒体小视频等形式开展线上对歌以及互动活动,向各族民众介绍覃塘壮话山歌的独特魅力和覃塘人民建设壮美广西的精神风貌。

2.配合“荷美覃塘”开园工作。6月,区文联积极配合做好我区第七届荷花节开幕的各项筹备工作,担负了开园仪式、“荷美覃塘”杯广西摄影大赛、荷文化美术作品展、现场书画等活动,为今年“荷美覃塘”开园活动营造热烈氛围,努力提升覃塘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3.配合我区创建全域旅游工作,在景区大力营造荷文化氛围,共悬挂荷文化作品30多幅(首)。积极开展荷文化挖掘工作,组织作协、民间文艺协会到覃塘街道、蒙公民中开展荷文化采风5次,挖掘收集相关资料。

(五)抓好文艺精品创作

编辑出版一期文艺刊物《荷香》,收集到全区社会约稿及文艺采风创作作品200多篇,出版了70篇。作家协会创建了《荷香》、《布山诗群》公众号,共收集到诗歌、散文、山歌等文艺作品150余件,了5期抗疫文学作品,其中邓东喜的《我爱你——致疫情中的人们》入选全球华人疫诗作品朗诵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了抗疫山歌短视频、禁毒山歌短视频,以及非遗文化展网络云直播,创作并演唱山歌200多首。组织作家协会会员参与2020年度贵港市重点文学创作人员和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报送工作,共有4篇作品推荐报送,分别是翚飞最的《火焰》(诗歌)、黄伟宁的《烟雨故园》(散文诗集)、覃红梅的《破茧》(长篇小说)以及韦宁清的《荷香满城》(散文集),努力打造我区文艺精品。其中,作协黄伟宁获得贵港市2020年文学创作人员扶持,韦宁清的《荷香满城》(散文集)于2020年10月在团结出版社出版。作协贾燕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覃塘区首位中国作协会员。组织举办“我的覃塘扶贫故事”主题征文活动,评出优秀作品100篇。摄影协会4幅作品获部级奖项,28幅作品获省级奖项,19幅作品获市级奖项,54幅作品获区级奖项,其中,李成伦的《战役者》、《我们一起抗疫》获2020年“中国力量、战‘疫”短视频电视纪录片全国大赛一等奖,梁敏敏的《码头之夜》、覃博艺的《秘境八台峡》分别获2020“荷美覃塘”杯广西摄影大赛一、三等奖。书法家协会温小甜的篆书《不忘初心绣大川》入展“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2020广西艺术作品展。音乐舞蹈协会创作一首荷主题歌曲《映日荷花别样红》,由谭飞飞演唱,作为报送自治区基层文艺汇演节目之一。

(六)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和脱贫攻坚工作

1.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根据招商工作领导小组《覃塘区2020年全面开展产业大招商冲刺年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今年,区文联联合区科协、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开展了4次走出去招商工作,并成功引进和签约了贵港市万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覃塘区石卡镇陆村投资建设火龙果种植项目,完成2000万元招商任务。

2.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脱贫攻坚部署要求,今年区文联继续选派2名第一书记陆剑益、韦铁杉和1名工作队员梁雪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今年,选派的3名驻村工作队员均获得了市委组织部表彰,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同时积极帮助帮扶村东龙镇闭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免费送春联、文艺辅导进村屯活动。此外,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扶贫点东龙镇闭村村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入户走访活动,开展闭村“补短板、强弱项、促整改”专项调研和“深入基层帮扶 助推脱贫攻坚”主题党日等活动,全面通过自治区“四合一”检查验收。

二、存在问题

(一)指导协会工作力度不够,各协会开展活动形式内容缺乏创新。

(二)文艺人才短缺。特别是能拿出重头文艺作品的专业人才短缺。

(三)我区荷文化、壮文化的挖掘和提升还有待加强。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文艺创作的动力。

三、2021年工作计划

(一)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各文艺家协会的特点和优势,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区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组织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重点工程、乡村振兴、旅游开发等现场采风、调研,更好地为区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

(三)着力打造文艺精品。通过举办培训学习、交流观摩、文艺采风等活动,提升协会会员创作水平,推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四)组织各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一是开展惠民服务活动,以文艺辅导、文艺演出等形式,组织开展“文艺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二是全力打造“荷文化”品牌,组织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三月三、“荷美覃塘”开园等“荷文化”活动;三是继续编辑出版《荷香》杂志,做到精益求精,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区文艺事业。

(五)提升文联协调、联络、服务职能。继续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使各协会在自己的领城发挥作用,抓好各协会的工作,通过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城乡文化。

四、对区委、区政府的意见建议

(一)建议建立出台文艺创作激励机制相关政策,每年对文艺创作有突出成绩的作者予以奖励。

(二)每年扶持一批有创作潜力的各门类文艺作者,培养文艺创作人才。

(三)加大对文艺创作的经费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动繁荣覃塘区文学艺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