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0 04:57:14

桂花雨教案

桂花雨教案篇1

1.探索文章优美之处,学会圈点批注。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培养一颗颗兼善天下的好心。

学习重点: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精读“摇花乐”的有关内容,交流评点。

学习步骤:

一、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说是最能触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们见过哪些雨呢?(学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细雨……)今天我们将见识到一种特殊的雨——桂花雨(出示课题)

二、指导朗读:

体会文章渗出的温馨的人情。(有重点地指导两个地方的朗读:一是“摇花乐”,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台风要来了”,语气也是急促的。从“这下可乐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

三、出示有关桂花的图片(桂花树林,桂花朵。让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渲染中,将会喜欢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对桂花的回忆,把桂花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学生描绘的方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画画、朗读有关句子、回忆有关桂花的诗句。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描述空间,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绘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见大家对桂花的喜爱,文中的作者对桂花也是情有独钟,我们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怎样的?大家试着把描写桂花的语句找出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四、文章结构

桂花不仅美丽清香,还可以吃呢。文章的第一段(1、2节)为我们介绍的清楚。

第二段(3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故乡的桂花雨,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大家喜欢“我”的父母亲吗?为什么?(学生大多会回答,“喜欢”,摆出的原因不一而足,老师总结:因为母亲敦厚、温柔,父亲儒雅和乐)

最后一段(4、5节)作者还回忆了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全文脉络很分明,衔接上不着痕迹,其中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什么作用呢?(点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主旨探究

故乡的桂花雨,笼罩着一层黯黯的感伤和偶尔跳跃着的淡淡的喜乐,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作者其实想要向我们倾诉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作答:①对故乡的怀念;②对亲人的思念;③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六、美点的圈点、批注

1.教师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应文章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乡明”啊,表现出了作者的恋乡情节。

2.学生发言。

七、词语积累:魂牵梦萦、袅袅、才高八斗、沉浸、淡雅。

八、迁移创新

桂花雨教案篇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对语文的性质作了科学的界定。把“人文”与“工具”隔离开来,或者人为的厚此薄彼,都是有悖课程理念的。语文教学的根本植于人文,而语文教学的人文一刻也不离开文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真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引起了教师们一场争论。语文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想一想,冰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学生甲:“变成了水,流走了。”老师给予了表扬;学生乙:“变成了泥。”老师也表示了肯定。当一个小女孩回答说:“冰雪融化后,变成了春天!”时,老师评价说她回答错了。其实,小女孩在“用我口说我心”,不仅不失真实,而且很有个性,体现了人性本真。

“人文”之“真实”不同于客观的事实,更不是编造的事例。上语文课,若师生均能身心自由,真诚,平等相待,与文本、与对方,真心沟通,真情交流,就是人文。

如《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插图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和作者一同分享童年的欢乐。

师:同学们,桂花摇落时的情景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那它美在哪里呢?

生1: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生2: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生3: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师:同学们描述得真美,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桂花轻轻地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生: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生: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了,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了,这使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

与文本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同歌舞、共欢笑,情感饱满,充满魅力。这就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学真实、自由、个性的本然所在。

二、回归语文教学的“文字”之本

“语文课改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先要是文字师。”(自《中国教育报》2005.6.22)语文的人文精神,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最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当然,这里强调文字,并不是又回到工具性,而是强调提高文字素养的精神意义。

如:《小稻秧脱险记》教学案例: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且把它写到黑板上。

(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片刻,上黑板写下了词语:激烈、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师:哦,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碰到困难了,怎么办?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它们,好吗?

生:好

……(分角色表演读)

师:(当小稻秧)“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叫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学生)他们应该怎么办?生:他们应该继续嚷,小稻秧坚持不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师:哦,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只是吵吗?

生:他们应该一边嚷,一边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快。营养在地里呢!(“杂草们”一拥而上,你争我夺;“小稻秧”没精打采地低下了头。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

师:瞧,杂草们一拥而上,凶不凶?(生: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们讲道理吗?(生:不讲)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们愿意听小稻秧解释吗?(生:不愿意)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座位吧!(学生大笑)

这几个词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文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在这一节课上,通过动作的指点、语音的点拨、情境的体验,使得感悟水到渠成。教者是充满智慧的,他没有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让学生机械地硬背词语意思;而是借助情境去启发,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悟。教者是充满情趣的,与学生一起尽情地读,尽情地说、积累语言,在轻松愉悦中得以共同发展。

桂花雨教案篇3

一.鉴典型词句,寻写作之法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要通过对典型篇章的阅读,根据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文本表达的迁移,通过迁移学习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高语文表达技能,这是读写结合的关键。但在读写结合时,学生的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现一些重点的词语和特殊句子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照葫芦画瓢”进行仿写训练。

如在教学《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下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的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多么有趣而纯真的童年生活!一个“摇”字,一个使劲的“摇”字,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拿起自己的笔,把你现在的感受写下来”。如:“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感觉自己简直成了桂花人,满头满脸都是桂花,真香啊!”“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感觉我的周围全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那香味仿佛钻进了我的头发中,我的衣服中,我感觉我就像桂花仙子一样!”

二.学特色表达,夯写作之基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情,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这种让领悟与转化并肩的训练,既不脱离文本内容,又与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水融,和谐运行。

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第六段描绘了众天鹅协力攻破坚冰的壮观画面,紧紧扣动学生的心弦,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气势。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细细品味、咀嚼,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渗透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其实,在生活、学习中有许多场面也触动着学生的心,体育活动中的团结拼搏、不甘落后,植树活动中的互相合作、齐心协力,这些都体现着团结奋斗,何尝不是习作的好素材。然后让学生回想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到或经历过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场面,请学着文中的描写写一写。

三.构经典段式,悟写作之策

很多文章构段方式典型,如总分段式、并列段式、按时间顺序构段、按方位顺序构段等,这些典型段式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这种构段方法,遇到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练笔要求,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有效地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写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如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中有许多段式都是总分或总分总段式,于是笔者以《天上的云》和《课间十分钟》为例,让学生迁移学法,学分段式的表达形式。如: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有的像xx,有的像xx,有的像xx,有的像xx,有的像xx。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有的xx,有的xx,有的xx,有的xx。最有趣的是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只见老鹰,小鸡们,大家玩得。校园里到处回荡着同学们悦耳欢快的笑声。

经常展开这样的训练,学生很快就掌握这种总分段式的结构规律,习得了此种语言表达形式,提升了语言技能。并让学生知道同样总分段式,也有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如《课间十分钟》案例不但采用“总-分-总”的表达,在具体表达活动丰富多彩的时候,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介绍,变换一下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形式活泼而不呆板。

四.细揣摩理解,点写作之睛

学生对课文的言语形式需要经历一个从学习感知、迁移深化到尝试运用的过程,要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学习有机融合。作为教师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让孩子们在揣摩与理解中,感受那美妙的字符,寻找那跳动的脉搏,发现其中的奥秘。

桂花雨教案篇4

编辑 lulu

秋天到了,带着孩子一起,到乡间,到高高的芦苇荡里,约会金黄,制造属于秋天的回忆吧!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植物们呈现出斑斓色彩的季节,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你的宝贝是否还天天盯着游戏机的屏幕,忘了抬起来聆听、观察,知道橘子是什么时候黄的,枫叶是什么时候红的,玉米的“胡须”是何时由鲜红转为暗红;而太阳一般热烈的葵花,是如何鞠躬尽瘁地弯下了它们的腰;满荡的芦苇,是如何开花如一场小规模的飞雪……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秋天的时候社区和幼儿园都会组织丰收节游乐会,带着孩子们深入自然,去体味季节的丰厚馈赠。如果现在您的孩子就读的幼儿园还没有类似的活动,那么,咱们当爸妈的,不妨先行动起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带着他们去赶赴一场“金秋约会”。

约会之1:拼贴落叶画

落叶是秋天的蝴蝶,每一片都如此斑斓浓郁,色彩纷呈,要做出一幅可供珍藏的落叶画,关键是依照自己的造型需要捡拾尽可能多的落叶,特别是颜色纯度高的银杏叶、槭树叶、枫爪叶等,筛选出没有焦卷、没有虫眼、叶脉对称而清晰的彩色落叶,然后,先用铅笔在画稿(一般是白色或米色卡纸)上画出“跳舞女孩”、“蝴蝶翩跹”、“京剧脸谱”等图形轮廓,然后将洗净晾干的树叶一片片用胶水粘上去,最后用字典等重物压平整(需要平压48小时),一幅想象力丰富的树叶画就做成了。

父母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教宝宝认识各种秋叶渐变的情况,可以将各种生动的比喻教给宝宝,如“银杏叶就像一把金黄的小扇子”,“槭树叶就像鲜红的鸟爪印”等等。可以允许孩子用他心目中“最美”的树叶去拼贴画,如半绿半黄或半红半橙的树叶去拼贴脸谱或小姑娘的裙子,这样出来的效果反而像蜡染,有一点“抽象派”的效果。

注意事项:日晒会使漂亮的树叶叵快速失去鲜亮的颜色,变得灰蒙蒙的,医此宝宝做好的树叶画要避光保存,一般司维持3个月颜色不蛮。

约会之2:掰葵瓜子

金黄的大葵花盘到了10月初,已呈弯腰鞠躬的模样,表盘之上,白而瘪的瓜子长出了一半黑线,挤挤挨挨,把仅有的一点点地盘撑得满满的、饱饱的。用大剪刀剪下这样一朵“花”来,就可以亲手尝试掰葵瓜子、炒葵瓜子的乐趣了。你家宝宝一定会惊奇地瞪大眼:原来,葵花妈妈孕育了这么多孩子;原来,超市里的煮瓜子和炒瓜子是这样来的呀!

让3~6岁的孩子独自去“撬动”这样排得密密的瓜子会有一点难度,爸妈不妨自己在葵花盘的芯子处先掰下几十粒瓜子,让葵花盘的瓜子排列有所松动,这样让孩子去“抠”瓜子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让孩子尝一尝生瓜子的滋味,问他:“这与超市里的瓜子有什么不一样?”孩子可能会说,超市里的瓜子香而脆,生瓜子不咸,有点甜,还有点涩味。然后爸妈可以告诉孩子:瓜子除了炒着吃、煮着吃,瓜子仁可以做糕点、做月饼里面的瓜子馅外,还可以用来榨油炒菜吃。葵瓜子油对人的心脏健康很好。

如果你的孩子学过绘画,并且学会了一定的构图方式,还可以让他观察葵瓜子在葵盘上的排列方式,并告诉他这叫“黄金螺线”图案,在很多大画家的笔下出现过。在自然界里,美丽的黄金螺线图案不但在葵花盘上有,在鹦鹉螺壳、金线螺壳上也有……你可以教孩子画葵花,或以他特殊的表达方式来夸张表现“黄金螺线”让人惊叹的美。

注意事项 诉孩子不要用指甲去剥瓜子,否则一会儿指甲就会疼痛,要用食指和大拇指夹紧瓜子往上剥。如果孩子想试一试用其他办法来“剥”瓜子,你可以鼓励他尝试,如用尖嘴钳或铁刷子来“剥”瓜子,如果不趁手,再告诉他为什么。

葵花盘的背面和花柄上长有很多“毛刺”,沾染在皮肤上会发痒,因此等孩子掰完瓜子后要让他清洗双手和手臂,沾有毛刺的T恤也最好换一件。

约会之3:掰玉米

最后一茬糯玉米熟了,蒸在农家的大柴灶上,有黑紫相间的、紫白相间的,还有黄白相间的,甚至有紫、白、红、黄一应俱全的“五彩玉米棒”。想亲手到玉米田里去掰玉米吗?如何判定某一个被苞衣包得紧紧的玉米棒熟得刚刚好,既不嫩得一包水、没嚼头,也不老得木碴碴?如果玉米不想“掀起袍子”让你看到它的模样,你怎么判断它的老和嫩?

爸妈可以教孩子观察雄穗(最上端的花序)的颜色,玉米熟得刚刚好时,枯萎部分不超过雄穗的50%。如果雄穗尚未变色,说明还未到采摘的时候,还得耐心等两天。也可以观察每支玉米棒顶端的“胡须”颜色,“胡须”还是鲜红色和粉红色时,是在对你说:“别采我!没熟呢!”“胡须”开始变成焦乌色,就说明玉米开始熟了。

采下来的玉米,如果不马上吃,隔一天再煮,颜色会奇妙地变深,如紫白相间的变成紫红相间,嫩黄色的变成老黄色,宝宝会惊奇地问为什么,爸妈可以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玉米妈妈怕它的玉米棒宝宝离了枝杆吃不饱,所以储存了一部分营养在中间的棒芯里,玉米棒采下来之后不马上吃的话,棒芯里的营养释放出来,玉米粒就进一步长熟变老,从外面看,它的颜色就变深了。”

玉米棒除了煮,还可以插上铁杵烤,在玉米棒上事先撒上水,连苞衣一起烤,可以制造外香里嫩的口感,还不会过分焦糊。

注意事项 别小看了玉米叶的“划伤力”,要是不加防范地在玉米地里穿行的话,锋利的玉米叶会在孩子的脸颊、手臂、小腿上划出一道道浅浅的伤口,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因此要给宝宝穿上粗棉布的长衣长裤,最好再戴上一顶遮阳帽,帽子上有面罩,可以隔开锋利的玉米叶。玉米地里蚊虫较多,要涂好防蚊水后再进入。

约会之4:拔花生

“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个白胖子”,这是指的什么?小朋友都猜出来了:“花生!爷爷用来下酒的油炸花生,奶奶用来炒菜的花生油,也是花生榨出来的。”对啊,爸妈可以出示花生开花的图片’问孩子:“那么花生长在哪里呢?”小朋友会说,长在树上啊!就长在花生藤开花的地方!当爸妈领着孩子在沙土地里拔出一棵花生,看它的根部如节日的小彩灯一样串连着那么多花生荚,孩子的眼睛瞪大了:原来花生是长在地底下的,可它的花为什么开在地上呢?是离根近的花朵长出了花生,还是离根远的花朵长出了花生?花生为什么要跟人捉迷藏,它为什么这么害羞呢?

爸妈可带着孩子上网查资料,仔细观察花生自开花后的生长过程,包括果针如何落地入土,子房怎样像肥胖的蚕宝宝一样变白,表面长出茸毛。如果一个花生荚中有两到三粒花生,靠近子房柄的那粒花生是“老大”,它第一个成熟。其余的两粒都是它的小弟弟。花生开的花,只有靠近泥土的、不事张扬的才会结果,开在上端的得意洋洋的都是只开花不结果的“谎花儿”,所以,落花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谦逊的人才能收获丰美的果实”。 花生可以炒着吃,也可以煮着吃。带孩子拔上来的花生,可以找井水或溪水洗干净,轻轻嗑开一头,加上盐水、茴香,煮成又咸又香的花生吃。

注意事项:拔花生时,要教孩子如何保持身体平衡,以防用力过猛一头栽倒在泥地里;为防止拔花生时手勒出血泡和血痕,请先给孩子戴上薄棉手套。

约会之5:捡稻穗

“妈妈,妈妈,你看,麦穗!”你的孩子奔向田野,手上握着一小把稻穗或稗谷,这样对你兴奋地叫嚷。别嘲笑孩子,而是要认真地对他说清麦穗、稻穗和稗谷的区别。麦穗成熟于每年的6月,而且直到成熟它还是芒刺分明,根根向上,而稻穗早就微黄了脸、低了头;麦穗脱粒后是麦仁,磨成小麦粉可以做馒头、面包、蛋糕,稻穗脱粒后是大米,咱们用它来煮大米饭。

要说让孩子切实地体会一下“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再没有让他试着在大太阳底下捡稻穗更形象主义的教育了。收获后被晒得发白发干的田畴、刚刚用机械落粒的打谷场,到处都可以捡到清香的稻穗,当孩子抚摸着稻穗,被痒痒儿的穗芒刺激得咯咯直笑时,你当知道这种快乐是任何一款电子游戏所不能给予的。

吃饭时,将孩子捡来的稻穗专门磨去谷皮,做一小碗糙米饭给孩子吃,相信这会是孩子吃得最香、最不挑剔的一餐饭。

注意事项:为预防10月初火辣的太阳将孩子晒脱了皮,一定要给孩子戴上一顶宽檐帽,并用去海滨才用得上的SPF30PA++儿童防晒露把他所有裸露在外的肌肤涂个遍。再准备一个大大的水壶,灌满凉白开或酸梅汤,给“捡稻穗的小孩”解渴,预防孩子暴晒后脱水。

约会之6:采橘子(苹果、梨)

秋风一吹,橘子就由绿转黄,而且,更妙的是橘子树就像一个三层楼高的宝库,从上到下都长满了一嘟哝一嘟哝清香的橘子。大人们可以爬梯子摘上面的橘子,五六岁的小孩子一抬手,就可以摘下低处的橘子来解馋呢。相比而言,苹果树和梨子树就有点高,要骑在爸爸肩膀上才能采得到,有点不方便哦!

采橘子的时候,爸妈要告诉孩子不可以连枝带叶揪下来:“你看,有的橘子还很青很小,它还很酸,没有变甜呢。”“前面来摘橘子的人揪下这么多小橘子又不要了,多浪费。”“这样一大枝一大枝地拗断树枝,橘子树会喊疼。”爸妈可以示范如何摘橘子,要用小剪刀在离橘子约1厘米的蒂柄处剪下,轻轻放到篮里。没有跌伤的橘子可以保鲜20天呢。

注意事项 别让孩子吃下太多的橘子!很多橘园为吸引观光客,规定在橘园里可以放开肚子吃,带走的橘子才要称重交钱,结果很多孩子都吃了太多的橘子导致上火,或者干脆得了“橘黄病”。要严格控制兴奋不已的孩子吃橘子的量,每日不可超过3个。

约会之7:摇桂花(枣子)

江南的桂花酒酿小元宵,清甜的酒酿汤汁里飘着一朵朵淡金色的桂花,江南的桂花拉糕里,也嵌有香气扑鼻的糖桂花,你知道吗?10月初正是收获桂花的好时节,选一个无风的清晨,趁桂花还未全开,小心地在桂花树下铺好一层干净的布垫,然后轻摇桂花树的树枝和树干,顿时,你和你家宝宝犹如置身于一场金色的花雨中……收集来的花,拣去其中的落叶,稍稍吹干上面的夜露,与白糖按1:1的比例混合,密封在干净的玻璃瓶里腌渍,过两天后,可见瓶中的桂花坍软下去,这就是又香又甜的“糖桂花”,可以用来做桂花酒酿元宵的,放在冰箱里可以保存到春节。

同样的办法,还可以用来收集枣子,与白糖按1:1混合后可以用来自腌蜜枣,在八宝粥里放一点,一个与爸妈在枣子雨里欣喜大叫的秋天就复活了。

注意事项 为了让你们酿出的“桂花蜜”香气更加浓郁,一定要在桂花刚开的那一两天采摘,注意采摘的前一天天气应当晴好,不能刮风下雨,一场大风,会将桂花的香气吹散,而雨淋之后腌渍的桂花容易发霉。

约会之8:最后的芦花

“我把秋天采回了家,秋天在我家一天天变浓变深。”不要以为这样“美好的诗篇”出自哪个大诗人之口,只要你带孩子去江滩上采过芦花、各种发紫变红的芒草,开始结籽变红的乌桕,孩子就知道季节的转换,是如此触动人心。特别是开花的芦苇,去迟了的时候已无法采摘,在秋风中飘舞的飞芒就像一场突来的小雪,此时,再闹的孩子都会静下来,听你说:“芦花开放的时候,夏天过去了,一年又将走到尽头。”

桂花雨教案篇5

文本感悟与领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单纯地去解读文本、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思维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自我建构,从而超越文本、读出个性、悟出新意。有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花儿为什么会开呢?

生一: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

生二: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的衣服最漂亮。

生三:她伸长了耳朵,想听小朋友唱歌。

生四:老师,您说呢?

师: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喜欢他,仰起脸,笑了(当老师把话说完,小朋友都笑了,那笑脸比花儿还要好看,其实,老师在课前的预设答案是:春天来,花儿就开了)。

多么独特的认知方式!充满童真童趣的阅读视角。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大胆放手、有效引导,孩子们不仅能够深入走进文本、感知文本,还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文本内容的重构。

让学生大胆想象

在小学语文篇章中,对于开头、结尾等处,作者都或多或少地留有一定的“空白”。这样,不仅为孩子们个性化阅读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空间,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空白”,全面调动、整合自身的知识底蕴与文化积淀,大胆进行个性化的想象,进一步丰富文本资源。

在教学《桂花雨》一文第三自然段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插图想象摇桂花的情景。让学生围绕着“桂花摇落时的情景美吗”这个问题,大胆想象。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经过一番思考,有的学生说:“桂花像春天的细雨,自由地洒落下来。”有的学生说:“桂花像秋日的落叶,飘飘悠悠地飞落下来。”有的学生说:“桂花像冬季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降落下来。”等等,学生们通过大胆想象,不仅填补了文本的空白,而且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语言。

角色对话,淋漓尽致地表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意味着学生将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实现思维与思维之间的碰撞、交流,从而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关注这些对话过程,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富有生命气息的对话交流活动中,设身处地体验和感受文本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等,让彼此之间实现对话无拘无束、沟通畅所欲言、表达淋漓尽致。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先让学生遴选出课文中所有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加以提炼和大胆想象,鼓励学生结合人物对话情境,细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笔者和学生们一起编排课本剧,并在班级中会演,结果学生们将文中的人物演绎地活灵活现。这样,他们不仅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对人物的精神内涵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对文本的研究与探索之中。

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

语文课堂的教学时空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紧紧依靠课堂短短40分钟,不仅容纳不下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为教师和学生留下一种缺陷和遗憾,而且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最大需求。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将阅读教学实践化、延伸化,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布置和引领学生做“剪一剪、贴一贴”等主题作业,就是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画或文字剪摘录下来,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

桂花雨教案篇6

花园式档案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庭院。它坐落在首府南宁市星湖路,占地22亩。院中树木婆娑,繁花似锦,荔枝、龙眼、芒果、番石榴、百香果等热带亚热带瓜果四季飘香。一排排高大的大王椰、木棉树和扁桃树簇拥着这栋设计新颖别致、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化综合管理设备的9层档案大楼。

档案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6800平方米,1989年2月竣工。为适应南方气候温度高、湿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库房建筑采用密封式结构,周围设置环廊,具有隔热防潮、密闭保温的功能,辅以中央空调和除湿系统,以确保库房恒温(22±2℃)恒湿(相对湿度55±5%)。同时有防火、防盗等多种自动化设施。

独具特色的馆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区内广阔的山乡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共12个民族。翻开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象跃然纸上:近代的金田起义、广西军民抗击法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邓小平等领导发动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领导的游击队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军和进行迎接广西解放的武装斗争、解放后广西各族人民在党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在广西大地上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了解八桂历史的丰富矿藏,是八桂历史沧桑变迁的见证人。

截止2008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共有303个全宗,约52.8万卷,音像3316盘(盒),照片2.5万多张,缩微档案2.3万多米,各种资料近7万册。

清代档案:数量虽少,弥足珍贵。

清代档案仅存157卷,大部分形成于清末,其中海关档案89卷。档案原件最早的为1879年(光绪五年)光绪皇帝颁给大臣桂全一家的一份“奉天诰命”。近代广西以梧州和龙州为水陆两路通商口岸,梧州海关始设于1879年,1885年法国人在龙州设立领事馆并设海关。现馆藏梧州、龙州(南宁)海关档案包括民国时期共存3571卷。两广总督府、广西巡抚部院、布政使司、提学使司等官府衙门档案68卷,内容涉及、自治、议事会议员选举、整顿警政、试办警察学堂及罪犯习艺所、修筑铁路、劝办养蚕及工业生产、征收地丁附税、教育经费调查及预算决算、各地粮价、各地发生水旱火风雹及兵匪灾害情况等。其中宣统二年四月至三年四月广西各地雨雪阴晴平均量数表、得雨次数分寸总单清册,详细记录了当时广西各地一年内的水、早、风、雹等自然灾害及其变化情况,是研究广西近代气候变化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鉴于广西历史档案尤其清代及其以前档案稀少,内容残缺不全,自治区档案馆成立伊始,即设立档案征集复制科,先后到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广东、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省档案馆,进行广泛调查和征集档案。馆藏征集的档案复制件最早形成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其中有1851年在广西桂平爆发的震撼清王朝的金田起义的档案,有关中法和议的记述及广西边界问题的材料,广西巡抚张鸣歧关于镇南关被革命军攻占的文电等。

民国档案:一部新桂系的兴衰史。记载了权力争夺的血腥惨烈,也见证了历史的远去。

民国时期,旧桂系、新桂系先后统治广西。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在辛亥革命后宣布广立,陆荣廷先后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广西都督、两广巡阅使。1924年广西人民掀起了反军阀斗争,以李宗仁、黄绍为首的新式军人接受广州革命政府的领导,率部起义讨伐旧桂系,经过两年混战,于1926年了旧桂系军阀的统治,建立了广西省政府,此后长期统治广西,并以广西为据点,与等争夺统治权,史称“新桂系”。

馆藏民国档案共有69个全宗,25092卷,主要是新桂系时期形成的档案。其中孙中山和广州革命政府对李宗仁、黄绍兹的一组任命文件反映了新桂系崛起的历程。李、黄原为旧桂系陆荣廷部下统领(相当于团长级),1921年粤桂战争失败后,李、黄率领所部2000余人开往广西东南部的六万山区,据玉林五属,自称广西自治军第二路。1923年3月黄绍秘密派参谋陈雄与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力量联络,在粤军第一师李济深部邓演达第三团的配合下,占领梧州。8月16日,孙中山委黄绍为中央直辖西路讨贼军第五师师长,11月2日,孙中山改委黄绍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军长。1924年7月。李宗仁、黄绍联合击败陆荣廷,占领省城南宁。11月24日,广州大本营任命李宗仁为督办、黄绍为会办、白崇禧为参谋长,成立广西全省绥靖督办署。至1925年7月,李、黄联军彻底消灭了陆荣廷、沈鸿英的旧桂系残余势力,统一了广西。这组文件共有20多份,黄绍视若珍宝,1944年秋日军第二次侵入广西,省城桂林失守,文件丢失,抗战胜利后,黄花重金赎回,保存于广西省银行。

新桂系在统治广西期间,基于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需要,励精图治,在推动广西近代工矿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所建树。馆藏档案既有广西省执行委员会、广西省政府及其直属机关、桂林绥靖公署、保安司令部、民团以及银行、海关等党政军和控制财政金融命脉机关的档案,也有诸如硫酸厂、植物油厂、煤矿公司、地产公司等工矿企业档案,铁路、电信、公路运输档案,农事试验场、家畜保育所等农牧渔业档案,通志馆、文献委员会等文化事业档案,广西大学、西江学院等高等学校形成的档案。这部分档案反映了新桂系的崛起和兴荣,也见证了新桂系的衰亡。

革命历史档案:记录了广西地下党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也记录了百色起义的波澜壮阔。

馆藏革命历史档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广西地方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真实记录。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梧州建立了广西第一个地方组织,广西逐渐成为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浴血奋斗历程中,书写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光辉篇章,革命运动虽屡遭严重挫折,红旗始终不倒。1950年2月,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在接收旧政权机关档案的同时,公告,收集、征集革命历史档案,指示各级档案工作人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收集工作。1958年12月在首府南宁举办了革命历史档案展览。自治区档案馆成立后,革命历史档案全部移交自治区档案馆集中管理。

馆藏革命历史档案形成时间为1924年至1949年,共107卷,记载了中

共广西地方组织的创建及其发展壮大直至迎接广西解放的历程。大革命时期的档案有中共梧州支部干事会在梧州、苍梧等地领导建立农民协会的章程、告农民书、宣言、会议纪录、会员名册;韦拔群在东兰举办农运讲习所的课本、笔记等。土地革命时期档案有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以及左右江苏维埃各级组织形成的档案等。抗日战争时期档案有中共广西省工委、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办事处等组织的指示、通告、报告。解放战争时期档案有中共广西省城工委、省农委及其领导的游击队的指示、决议、计划、报告、宣言、布告;党员、干部名单、统计表;各群众组织的条例、章程等。这部分档案价值珍贵,是研究和编纂近代广西革命史、广西地方党史,以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史料。

其中,邓小平同志领导发动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档案是馆藏重点。1929年7月,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张云逸等同志先后来到广西,统一领导中共广西特委和广西军委,秘密开展兵运工作,准备武装起义。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邓小平同志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全国瞩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南疆大地树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旗帜。馆藏百色起义档案史料共66件,其中有邓小平在东兰县开展的《共耕条件》,以政治委员邓斌(邓小平)、军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陈豪人名义签发的《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等,这些档案史料见证了邓小平同志早期的革命斗争生涯,是研究邓小平和中国革命斗争史的重要史料。2003年10月,百色起义档案史料通过国家档案局评审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现行档案:展示广西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画卷,内容丰富,齐全完整,是馆藏档案的主体。

这部分档案是自治区直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和生产活动的真实记录。共有232个全宗,50万卷。档案内容记载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领导广西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反映了自治区行政区域划分、机构设置、人事任免,以及全区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财政、金融、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重大成就,是领导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信息资源,对总结经验、开展历史研究和编修史志,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其中重要的档案是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清匪反霸、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档案;广西壮族自治区酝酿和成立的档案;还有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档案;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西改革开放的档案等。其中1982年广西第三次人口普查档案达29万多卷,详尽记录了全区每个家庭的人口情况,齐全完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少数民族档案是馆藏的又一特色。广西12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壮、瑶、京、彝、水等5个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解放前,各民族族别并没有得到确认。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推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得以保存和发展,并形成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档案。馆藏的每一部分档案,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档案中,既有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民族工作的档案,也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档案;有汉文书写的档案,也有壮文形成的档案;还有1992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档案。近年,自治区档案馆采取接收实物和档案史料、拍照、录像、复制文献古籍、采访记录等方式,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取得很大成果。

音像档案:以特定方式记录着广西许多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重大事件,是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的音像档案,按载体及记录形式的不同,分为照片档案、录像档案、录音档案三部分。其中照片2.5万多张,录像带539盘、电影胶片36盘,录音带2741盘。其中珍贵的有民国广西政要人物、红七军、红八军主要领导人、广西革命烈士、日军轰炸广西和中国人民挺进广西的照片;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广西的照片和录像等。2004年以来,自治区档案馆利用馆藏照片连续举办了《邓小平与广西――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张云逸在广西》、《八桂伟业――纪念中国共产党在广两组织建立八十周年》和《胡志明主席与广西》图片展,相继出版了《胡志明与广西》图文集、《邓小平与广西》画册、《张云逸在广西》画册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实》图文集。

此外,自治区档案馆还保存有图书资料近7万册。其中清代出版的图书资料7130册,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资料9160册,革命历史档案资料1470册。

桂花雨教案篇7

那天(五个周日),我和妈妈沿着书院街来到了翁同和的故居。我们来到翁家巷石柱门口,石门上方“状元坊”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古朴典雅的石坊柱上还镌邑人、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撰写的楹联:

此中出叔侄大魁昆弟抚相画栋雕梁门第海虞称冠代;

何必数榜眼感旧会元有坊华篇胜迹声名琴水让高山。

进入这古老的小巷,没走几步,便来到了翁同和纪念馆门口。

我们进入门厅,只见有一块匾悬挂在门厅里,上面写着“状元第”。听妈妈说,此匾由学前街翁曾源(翁同和的侄子)宅移来,常熟在清代一共出了6位状元,翁曾源是最晚的一位。在科举制度废除百年以来,仅有这块“状元第”匾仍保存至今,十分珍贵。匾的上框雕有二龙夺珠,左右各一龙,回视明珠;下框雕有双凤牡丹;四框雕有云山。全部加以真金描绘,制作精美。历时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仍光彩如新。

我们又来到了第二进。第二进是轿厅,是贵客下轿、待茶和等候主人接见的处所。上置家堂,匾曰:“恩向日边来”。左通账房、教庠,有管家人等居住。右通玉兰轩,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我早听说玉兰轩里陈列有巨型黄杨木雕《万物呈祥》,而且那上面雕有十二生肖,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和妈妈来到了玉兰轩的陈列馆里。我仔细地研究了一下,黄杨木径约达60厘米,根须虬曲盘缠,繁密达百数。雕刻家随根须原形稍加斧凿,即呈鸟兽虫鱼花果种种,诸如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无不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

(万物呈祥)

玉兰轩小院有玉兰树,院北有二层小楼,名“书阁”,阁中陈列先生书画作品若干。正面墙上所布《黄公谷诗》行书版屏为翁同和书法作品代表。另外《虎字版屏》的四个“虎”字,是他在73岁时所书。据资料记载他在《日记》中写道:“壬寅正月十七日,寅,二时起,秉烛写虎字数十幅,淋漓纵逸,如对神明,人或籍辟邪也。时正大雨一阵,再卧,甚乏,晨起题识。”可见他创作态度之严谨。还有行楷“入我室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是先生为常熟铁琴铜剑楼(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题书,是翁书中的杰作。

(虎字)

看过第二进,我们向第三进进发。第三进是举世瞩目的彩衣堂,是翁宅的主建筑。堂内大柱有对联(钱仲联书):

一代完人,风烟乔木长留,忧国当初,谣诼到峨眉,零雨东归龙阙变;

九州硕望,日月新天临照,升堂此际,精灵通肝xiǎng(上面是“乡”下面是“虫”)大云西仰鸽峰高。

(彩衣堂)

据资料介绍:道光十五年(1835年)翁心存(翁同和父亲)奉旨去浙江主持乡试完毕,回故里庆贺母亲75岁寿辰,恰值嘉庆帝的皇后纽祜禄氏60大寿。翁就请江苏巡抚陈鉴书写了“彩衣堂”匾额,以示“彩衣娱亲”之意,并记国恩家庆盛典。彩衣堂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代晚期建筑,面积235平方米。梁、柱、枋、椽、额等处均施以江南民间风格的彩绘图案,总计116幅150平方米,分为纯包袱、全构图包袱及仿官类彩画三大类。用青、蓝、绿、黑、白、黄、褚等,色彩素雅,基调柔和。图案有织锦纹、浮云、游龙、仙鹤、松梅等。内容有“喜上眉梢”、“鹤鹿松枝”(送子)、“狮子滚绣球”、“莲池鸳鸯”等。部分画面并施沥粉堆塑,具有立体感,堪称江南彩绘的代表作。

(彩绘代表作之一)

我们来到一座凹字形楼房,这就是第四进,俗称堂楼,为日常起居之所;现辟为翁氏历代事迹展览区。展中多有珍品。如翁同和在游文书院读书时作的课卷。翁先生先后教授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被称为“两朝帝师”。翁先生教授光绪,除常规教授《四书》、《五经》等经典,还教授了许多中外史地知识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打开了光绪帝的视野。陈列的魏源编《海国图志》、薛福成著《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等即是翁先生曾经采用的教材。杨乃武案是清代四大奇案之一,展品中有翁同和对此案的记载。陈列的还有:翁同和代拟的先拨广西库银十万两犒抗法的刘永福黑旗军的电旨;表明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主战立场的奏本稿;在《马关条约》上的批语等。

来到第五进即双桂轩,只见庭院广阔,陈设朴素,“双桂”由院中两株桂树而名,但是现在的桂树已经代换,而屋宇乃旧物,院中还有一口古井。院有月洞门,西通柏古轩和小南园。小南园花木扶疏,假山妙叠,曾是主人着意经营之所。柏古轩前原有古柏,曾是翁先生童年居处。月剪柏姿,风摇竹影,黄卷青灯……在此盘桓,可遥想少年翁同和夜读的情景。

桂花雨教案篇8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辅助手段,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改变传统教育单一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然而,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味地追求课件形式的完美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往往忽视了课件的实用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入了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 解读准确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文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将桂林山水的奇特美景融合在一起,同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桂林山水的完美组合”比作“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旨在让学生感悟山水环抱、云牵雾萦、绿树成荫、红花点缀、竹筏悠然、小舟漫游的大自然奇观。

然而,曾有一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设计了如此课件:先是出现一幅美丽的山水图(没有把握住桂林山水的特征),一个游客坐在小船上观赏风景,画面展示的时间较短,就通过超级链接,出现了下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画里面嬉戏游玩……显而易见,这样的课件设计,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将学生误导为写实的“人在画中游”的意境。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结合上下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真正涵义,而是望文生了义,设计出上述的课件。其实,多媒体课件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精神产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一定熟读教材,深刻领会,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从多元的角度解读文本,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相应的课件。

2 运用适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雨点》(苏教版)一文:“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舞。”课上,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后即用课件演示了雨点“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舞”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的确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但学生心目中的情景是否都与画面展示的完全一致呢?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该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缺乏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给学生既定了思维的界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事先设定的线路,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反应。也许笔者这样的想法有点偏颇,但教师指导学生说话的效果证实了笔者的想法。教师问学生:“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落到哪儿,做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学生说了很多,例如:雨点落到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雨点飘进叶丛里,在叶丛里低吟;雨点洒在花丛里,与花姐姐拥抱……总体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生动,但所有的学生说的现象都挺美。这固然是好事,难免有缺失之撼。为什么就没有学生说“雨点跌进污水沟,闻到了臭气”; “雨点飘进森林里,听到小兔在哭泣”……之类的话语。难道就没有一个学生这样想过?肯定不是的,那么只能说明是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的真实。也许有很多理由来解释这种现象,但不可否认教师制作的动画先入为主——用形象的东西取代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课件的时机是否适宜,这也是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值得深思熟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件的运用,既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更要服务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要让它成为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

3 宁缺勿滥

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索溪峪的“野”》有这样一段文字:“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窈涉女’……”凭借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想像,这里的山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奇峰罗列、千姿百态,空中白云裹头,山间绿树缠腰,山下绿水沐脚……好一幅奇山绿水风景图!事实上,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还会更加丰富。如此精炼传神的语言文字,是多媒体演示甚至录像播映也难以媲美的。

桂花雨教案篇9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桂花雨教案篇10

《为了明天》该部电影是中国首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电影,用了典型的案例,并请有关专家点评,影片充分展现了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亲切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介绍我国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通过模拟再现若干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揭示当前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智能化的趋势;通过著名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访谈,分析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代沟加大、家庭残缺、交友不慎、鉴别能力低和心理偏差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以及青少年犯罪者既是侵害行为人也是受害人的双重危害性;影片以启发、交互的手法向青少年普及和灌输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培养他们从小崇尚法制、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习惯,明白小错不改、大祸之源,以强凌弱、害人害己,缺乏警觉、受残害,行为偏差、迷途难返等道理。 影片使青少年观众们受到警示,树立自尊、自爱、自律、自警、自醒的精神,使家长与社会各界得到启迪,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推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影片中一个少男因楼上家不注意引起下水道堵塞,就把楼上家里的孩子活活的掐死,那是多么残忍的啊!十六十七岁,花季雨季火红的太阳呀!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呢?这样不仅是害了别人,也是害了自己,如果他有一颗宽容的心,多多宽容那不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大错了,不不仅是给别人的一份解脱也是给自己的一份解脱。所以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别人。

国家为了陪养下一代青少年,付出了多少心血呀!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我们要不护一切的去担起这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