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8 15:21:56

火烧云教案

火烧云教案篇1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出示投影片,让大家看一看。

二、熟悉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划出生词。

(2)读通句子,不熟的地方多读两边。

(3)思考:火烧云指的是什么样的云?

2、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

(2)抢读课文,看谁读的最好,鼓励学生读好课文。

(3)说说思考题及自己读出的知识,互相交流,提高对课文的认识。

3、在此基础上再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作业:1、两字一词。

2、查字典,弄懂字、词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总结文章写了火烧云的那些知识。读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如: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课文

“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呢?全班分成三组,一组研究一部分内容。下面分组讨论。内容少的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讨论。各组要求:

(一)、一组讨论火烧云上来了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2、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3、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4、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二)、二组讨论火烧云变化着这部分课文。看不懂的问题问老师。

1、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在文章中划出来。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写了那些变化?(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三组讨论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排比句,仿照原句各写一个句子。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又是怎样把这些变化写具体的呢?

2、火烧云五彩缤纷变化万千,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好吗?(多找几个同学说)

五、作业:

火烧云教案篇2

我上的这节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使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火烧云》描写了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这篇文章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我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的感受根本不能体会火烧云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置身于火烧云中的感觉呢?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因为本课写的是傍晚的火烧云,所以我也以云引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枪。” 师:“是呀,白白的云彩在天空中千姿百态。”随机板书颜色、形状。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出示几张火烧云的图片(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随机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交流读书成果。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怎么合作读,你当老师给大家分配一下吧。”

生:“老师你读第一句,男生读四个一会儿,女生读剩下的部分。”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以为这样更能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

(小结这一部分。)

师:“火烧云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生:“我们小组通过读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非常多,变化也非常快。我们抓住了几个重点的字词,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

生:“我们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我们通过接读课文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师:“天空中出现了这么美的云彩,我们也赶快用彩纸撕一撕,让老师们看到你们心目中火烧云吧!”

生:自由发言,说所自己撕得是什么,然后自己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云朵,开始还是红彤彤的,像一朵娇艳的牡丹,过了一会儿,牡丹渐渐枯萎了,一眨眼不见了,你也学着我的样子用“一会儿――(什么样的),过了一会儿――”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吧”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的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案例反思

火烧云教案篇3

北京奥运会火炬是怎样诞生的?从无到有,火炬经历了什么?设计者们又为火炬付出了什么?

征集方案研讨会:

打开思路,火炬起步

2005年12月23日,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与北京奥科委办公室联合举办了“2008年奥运火炬设计创意方案征集活动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的朱东华教授和其他一些专家针对火炬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要求和构想,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同时也为设计单位提供了设计思路和方向。可以说,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北京奥运火炬设计的真正起点。

会上,朱东华教授就近届火炬设计和技术要求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近届奥运火炬在外观设计上有逐步融合奥运会东道国风土人情和奥运会主题的趋势,比如说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融合了悉尼歌剧院、太平洋碧蓝的海水和澳洲土著使用回力镖的巧妙孤线三大要素,巧妙地展现了东道国的风土人情。北京奥运火炬也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风俗民情。

在材质的选择上,近届奥运火炬体现了轻型化、节能化、环保化、在各种环境状态下都能保持稳定的特点。悉尼2000年奥运火炬仅有1000克,雅典2004年奥运火炬更是只有750克。这样的重量使得火炬不仅能在运动员中传递,也能在老人、儿童等人群中传递,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

在燃料的选择方面,朱教授提出了几点需要考虑的因素:安全;环保(燃料本身和释放的气体无毒,排烟量控制最低);火焰可视度(裸眼和摄像机均可见);便于存储(液态存储,使火炬重量轻);能够在各种需要的环境下稳定燃烧,能够保证燃烧时间,包括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传递方式,前者如暴风骤雨、大雪或酷热的天气,高寒山脉、高原、海底水下等,后者如马背、骆驼背、半空中、水面或水底、跑步、坐独木舟、乘热气球等。

最后朱教授还谈到了火炬设计和研制过程,火种盒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朱教授的精彩报告之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燃烧专家叶中元研究员作了有关火炬燃烧系统的报告。他利用图表等方式,为与会者详细讲解了火炬的燃烧系统及其工作原理,为参与火炬设计的机构和个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

研讨会之后,与会的几家设计机构的代表纷纷表示专家的解读让他们受益良多。同时他们还提出了自己对奥运火炬设计的一些理解。如上海木马工业设计公司的代表认为火炬设计应突出创意性。广州美术学院的代表则认为可以把内部燃烧系统和外观结构分开设计,这样便于设计师将精力更加专注于火炬的本体设计。

征集新闻会:

群雄逐鹿,各展其才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奥组委召开新闻会,发出公开征集火炬设计的邀请。正式启动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工作并向全球征集火炬设计方案。

据北京奥组委介绍,征集活动要求应征者以“光荣与梦想”、“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和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要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要使火炬能够激发火炬手和观众的神圣感,展现火炬手的活力与激情。此外,火炬外观造型要新颖、独特,并与技术要求完美统一,能够展示中国艺术、工艺设计和科技水平等也成为火炬设计方案的内在要求。火炬设计方案采取公开征集和定向邀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火炬设计征集时间为2005年12月6日起至2006年2月28日止。由中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将会对所征集到的有效作品进行初评,选出10件作品参加复评。然后评出3件作品提交给北京奥组委执委会,从中确定最后一件作品,报国际奥委会审定后,于2006年年中正式公布。

一时间,应征者如潮,因为这是一次展示自己个人或者团队设计才华的良机,同时也担当着向世界展示中国风貌、中国精神的重任。大家无不精心准备,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有工作人员透露说,为了保证样品质量,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方案征集是采取公开征集和定向征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在面向全球公开征集的同时,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将推荐部分有实力的专业工业设计单位,以及曾参加过以往奥运会火炬设计的著名国外设计单位作为定向设计单位,参加火炬设计。

截至2006年2月28日,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海内外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提交的应征参赛作品847件,其中有效作品388件。其中包括中国内地28个省、区、市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国家的大量应征作品。虽然设计征集活动的征集对象是专业机构和设计人员,但普通民众对火炬设计亦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这些作品,都是极具艺术感和质量的佳作。

经过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征集活动初评评审委员会对应征作品的三轮遴选,选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2006年6月至8月,根据选择最好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方案的原则,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确定由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设计的火炬外形《祥云》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艺术设计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团设计研发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技术方案,并确定由航天科工集团在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协助下完成火炬外形与燃烧系统结合的火炬样品制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的完整设计,并于2007年1月经国际奥委会批准。

终于,融会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 通过数万名火炬手的手手相传,把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和世界级的创新设计一并展示给了全世界数十亿热切期盼的观众。

设计师的创意灵感:

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很多读者不理解的是,联想集团的工程师是为计算机设计外形的,他们设计奥运火炬的灵感从哪里来的,他们够专业吗?

那么,就来听听火炬“祥云”的5位主设计者――联想创新设计中心的姚映佳、李凤朗、仇家钰、章俊、韩小勤是怎么说的。

今年才34岁的姚映佳实在担得起“青年才俊”的名号,他说:“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一方面,团队借“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来传达“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同时也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传递东方文明。

“‘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纸将人类的文明四海传播,主色调是激昂的红、银双色,汉代的漆红更让北京奥运火炬异彩流芳。整个火炬被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衬托得高雅华丽、内涵厚重。”姚映佳表示。

对于他带领的团队“是否专业”的问题, 姚映佳说:“联想创新设计中心是一支极富创新能力的团队,是一支集科技、艺术和人文研究为一体的跨国创意群体。这支团队通过对人的关注以及先进的设计手段和技术工艺,成为联想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设计计算机外形,我们也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设计工作。”

火烧云教案篇4

[关键词]戴窑;砖瓦艺术;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98-02

砖瓦雕刻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当时人们朴实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审美需求等创造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其特有的鬼斧神工般的建筑雕刻镶嵌工艺,鲜明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营构观念、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民族特色。

江苏泰州兴化戴窑镇位于长江下游里下河水网地区,战国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唐隶属海陵(今江苏泰州),盐渎(今江苏盐城),明清隶属扬(今江苏扬州)泰(今江苏泰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

几千年前,戴窑地区为草湿盆地,泥土多为湖积层,为多种物质所覆盖,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沉淀土,土质细腻,黏性特别强,烧熟以后非常坚硬,特别适合于砖瓦烧制。戴窑砖瓦制作在汉代时出现萌芽,唐代戴窑属堰西地区开始出现大批量砖瓦生产制作,到了宋代,堰西地区的百姓为了支持范仲淹修筑拦海大堤,纷纷挖土建窑烧制砖瓦,宋代以后,堰西地区土窑林立,据兴化市志记载:“明以前,境内即出现一批以窑命名的村镇,戴家窑72座、北窑头24座、韩家窑26座。”

元末,张士诚在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境内)起事,经丁溪(今江苏大丰草堰镇)来到戴窑,组织窑工、农民举起义旗宣布起义,很快聚众达万人,义军同时攻克兴化城、泰州城,后在高邮建都国号“大周”,并挥军南下占据平江、常熟、湖州、杭州等地。1363年,张士诚再次举事,自称“吴王”,后为朱元璋所败。在张士诚两次举事中,都活跃着戴窑窑工和农民的身影。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在修筑南京城墙时也大量采用了戴窑产城砖,在戴窑砖瓦厂旧窑址曾多次出土明代城砖,出土城砖长44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重18公斤,有数块城砖一侧烧铸有“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史陶旭,高邮州提调官同知常松司吏纪衡,兴化县提调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赵宗”字样,另一侧烧铸有“年 月 日 窑匠胡士一”字样。现存南京明城墙中有不少城砖与戴窑旧窑址出土的城砖的形制及砖上所记载的监制官、烧造工匠等相同。至今,戴窑民间还流传着“戴家窑、戴家窑,南北三座桥,七十二座窑,朱洪武南京筑城墙,一到圣旨到戴窑”的民谣。

明清时期,戴窑的砖瓦制作和雕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从雕刻技艺、雕刻构思、工艺制作等方面不断吸收本地特色和内涵,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砖瓦雕刻艺术系列。戴窑的砖瓦雕刻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解放后,由于注重于大量烧制普通砖瓦,很少对砖瓦进行艺术加工,使得戴窑砖雕艺术逐渐衰落,从事砖雕技艺的老艺人越来越少,砖雕雕刻技艺濒临失传。近十几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下,组织现存的老艺人进行传、帮、带,使戴窑砖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序传承,重新焕发了青春。

戴窑砖瓦的制作工艺流程有取泥、制坯、烧窑三大程序72道工序,具体概括如下:

第一,取泥。全国有四大土系:东北一带为黑土系,云、贵、川一带为红土系,安徽、江西、两湖一带为一层土系,华东一带为冲击土系。戴窑地处草湿地带,制作砖瓦所取的是沉淀泥,是黏性强、土粒细密的优质黏土。

第二,造泥。把所取泥土运送到泥塘,拣去杂质和杂草,均匀地洒上水,堆成六七十公分的泥墩子,用脚在周边踏实,再用草帘子盖好,开始捂泥。一般泥土都要捂一夜,使泥土变软,然后用平锹将泥土锹成薄片铺平,洒水后人工脚踹一遍,再用平锹上下抄翻,根据泥土的干湿度适量洒水,然后人工再踹一遍,如此反复,待到泥土熟透而且泥土能用手捏成泥团而中间感觉不到细小的硬块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第三,制坯。把造好的泥切成方块,用草木灰洒到砖模内壁,防止砖坯黏在砖模上,然后将泥盘成泥团,用力掼到砖模里,用钢丝弓在砖模上刮去多余的泥,再用方木来回刮平,用木板放在砖下进行脱模,脱模后的砖坯码成“人”字形吹风晾干后装窑烧制。

瓦坯的制作比砖坯的难度更高,把造好的泥做成泥条,套在棱盘瓦骨上,捏紧泥条接头转动棱角,用草端子蘸水刷一遍,然后用木质工具敲打到瓦筒泥皮厚薄均匀,切齐上口去掉瓦骨后晾干,当晾干到一定程度后还要进行圈圆工序处理,把变形的瓦坯纠正到原来的弧度,然后晾干待烧制。

砖瓦坯的标准要求六面光、八角齐、四角平稳、无裂缝、无崩无粘底、晾晒干透。最后对晒干的砖瓦坯进行雕刻,使用专门的雕刻工具,雕刻要求用刀准、深浅一致、线条均匀、铲底平整。

第四,装窑。首先把砖窑打扫干净,窑内部分前堂和后厢,前堂后厢装平砖,后厢底层装竖砖。从窑门到后厢留一条两尺长的火堂。前堂和后厢留一道六七十公分的拦火巷,火堂左右装七层底砖,然后再往上加砖,装到十二三层的时候开始向中间出砖,出砖层层相扣直至合拢,合拢后装四层平砖。装窑要注意做到上密下松、中间厚两壁稀,每壁之间要留出足够的距离保证火路畅通。最后通过盖顶,做成馒头式窑顶。

第五,烧窑。烧窑的火候要把握准确,先慢火、后大火。大火的时候要在窑顶上扒出四个眼(前堂和后厢各两个眼),便于出烟和查看火势。烧窑的流程是:一是坑火,作用是排掉窑内的水分;二是大火,要注意火势和烟势,以看得清窑内物体为准;三是流火,要调节窑内各部位的温度和火势一样;四是慢火烧色使砖坯转青,最后停火,封眼闭火门,把窑门用砖封闭,用泥抹封密实。

第六,窨水。窨水技术性较强,关系到砖头青色不变,先将窑顶推平,留3寸厚度的土,其余的土翻到旁边做挡水,把窑顶留下的土拉平戳细后拍刮平实再用脚踏实,在倒水口处放置稻草防止被水冲掉。在窑堂内用草木灰挡住水,倒入约十担水防止窑火复燃。窨水期间必须有人留守,期间还要在窑上挖眼观察,窨水的时间、水量以使砖瓦转青为准,达到标准后就开始冷却,完全冷却后即可出窑。

砖雕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鲜明地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审美情趣。戴窑砖雕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有着很强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戴窑砖瓦的优良品质为戴窑砖雕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兴化人祖籍多苏州》中说:“孔大充及其夫人杨质君,皆兴化人,告予兴化人多于明代自苏州迁去,皆云老家在阊门。予谓自苏州迁去甚有可能,明太祖得天下后大量移民,使众寡略等,自宜以江南之庶调剂江北之荒,然谓所移者皆阊门则殊不可信。”其中不乏苏州砖雕的工匠,苏州砖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这批工匠的到来,使得戴窑砖雕的雕刻技艺得到很大提升,并在明清开始盛行。

戴窑生产最多的是砖和瓦当。在明清时代逐步形成了具有极强地域特色,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系列纹饰图案。

戴窑烧制的砖有城砖、方砖、条砖、空心砖、榫头砖、企口砖以及呈不规则形状的门楣花砖、砧砖等,纹饰图案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如意八宝、喜鹊登梅、龙凤呈祥、万年青等图案。

戴窑烧制的瓦当上的纹饰图案美轮美奂,文化内涵丰富,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如盖在屋面瓦当顶头用于屋檐边的滴水瓦,纹饰图案五花八门,有福禄寿喜财、四季平安、太平八卦、天马行空、双龙戏珠、荷花、月季花、黄金万两、如意云头等纹饰图案。用于坎瓦顶头的瓦当有龙头、狮子头、虎头、麒麟、八卦、荷花、火盆、经过艺术处理的“福”、“寿”等纹饰图案。封头瓦当上加盖的花边瓦,纹饰图案相当精美,如双龙戏珠、双龙戏水、龙凤呈祥、天官赐福、万年青等。

戴窑砖雕的风格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有:

其一,神话题材类。如四大神兽、二十八星宿、嫦娥奔月等砖雕。所雕刻的神兽采取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雄武神异、富于动感、气势威猛。

其二,佛教人物类。如十八罗汉、送子观音、千佛等砖雕。如送子观音砖雕,观世音菩萨神态慈蔼,搂抱童子,衣褶流畅,极富世俗化特征,雕刻手法简练,如速写一般几笔勾勒出造像情绪,颇有亲和力。

其三,历史传说类。如柳毅传书、郭子仪祝寿、蟾宫折桂等砖雕。此类砖雕的构思严谨,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如郭子仪祝寿,用四块长砖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景,场面宏大构图精美。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显示了戴窑砖雕的精湛技艺。

其四,祥瑞动物类。常见的有金蟾、鹿、仙鹤、辟邪等砖雕。祥瑞动物是砖雕的常见题材,如鹤鹿同春砖雕,仙鹤单足立于松树下,鹤道高昂神态飘逸,鹿衔灵芝回眸眺望栩栩如生,整体构图优美,寓意吉祥,意境深远。

火烧云教案篇5

例题(2007年扬州) 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在向我们走来,“绿色、环保、人文”的北京奥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在奥运村将大量使用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图1为布设的太阳能路灯照片,太阳能电池在阳光照射下将太阳能转换为_____ 能储存起来,供夜晚路灯照明使用。

(2)奥运场馆的涉及另一个有代表性的环保举措是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通过在地下建蓄水池将雨水中水收集处理,用于冲厕、洗车、道路浇洒及绿化。

小明看到一个自来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断续地滴落到地上,他想这个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啊!他想粗略测算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找来了秒表、量筒。将量筒放在水龙头下,当听到水滴滴在量筒例的声音开启秒表计时,并数“1”,一直数到40滴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12s,量筒里的水的体积是10mL,则每一滴水的体积为_____mL,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是_____L。

(3)图3是2008奥运部分比赛项目的标志图,这些项目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写出2点就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足球比赛中有一种球叫做“香蕉球”,如图4所示,贝克汉姆特别擅长踢这种球,这种球边旋转边前进,在旋转方向与球前进方向相同的一侧,空气相对于球的流速比另一侧_________(大或小),由于球两侧空气的流速不等,产生压强差,最终导致球沿弧线飞行。

解析 这是一道与时俱进的创新综合试题,考查的内容有:能的转化、力、流体压强等知识;考查的形式是通过阅读信息、观察图片来回答问题。正确解答此题,不仅要仔细阅读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仔细观察图片表现的内容,而且关键的是根据提供的信息,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回答问题(1),抓住关键句子,太阳能转化的能,“供夜晚路灯照明使用”,因此是电能;回答问题(2)捕捉关键数字40滴水共10mL,则每滴水的体积应为0.25mL,根据滴10mL水量,所用时间为12s,不难算出一昼夜所要浪费的水量为70.2L。仔细观察图3,不难知道所有的情景都与力有关。投掷铅球、叩篮球包含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和动能;划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面上的船受到浮力等。阅读问题(4)中提供的信息,知道该问题涉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问题,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在旋转方向与球前进方向相同的一侧,空气相对于球的流速比另一侧小,由于球两侧空气的流速不等,产生压强差,最终导致球沿弧线飞行。

答案 (1)电; (2)0.25; 70.2;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和动能;水面上的船受到浮力等;(4)小。

点评 奥运会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会,其背后隐含的是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我们应领悟到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和平、发展理念,以及通过个人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宗旨。依托试卷中有关考题,进一步明确奥运会是一项社会教育活动,我们通过试题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会自然地领悟奥林匹克主张的深刻内涵,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公平竞争”,什么叫“更快、更高、更强”,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考题链接:

1.(2007浙江金华)2008年8月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请阅读有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可爱的福娃成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的情景。结合图片,写出一条图5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________。

(2)在这届奥运会上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奥运场馆的建设也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拥有9.1万个座位的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将采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整个场馆提供电力,可以说“鸟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型体育场。在这里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时的能量转换是________。

2.(2007 盐城)下列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运动项目图标,在这些运动中运动员对地面压强最大的是

3.(2007 浙江绍兴)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快步向我们走来。

(1)2007年4月26日,北京奥组会了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火炬――“祥云”样式,如图a所示,“祥云”用的燃料为丙烷(化学式为C3H8),燃烧只生成H2O和CO2,是一种环保燃料,请你写出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同日,北京奥组会了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路线,珠穆朗玛峰是奥运圣火要经过的世界最高峰,绍兴也是奥运圣火传递的城市。“祥云”火炬的火焰是火炬燃烧室里一定流量的丙烷气体和空气混合燃烧产生的,设计者考虑了不同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火炬都要有旺盛的火焰。那么“祥云”火炬在珠峰传递时比在绍兴传递时,应_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火炬燃烧室里空气的进入量。

(3)如图8b所示,作为北京奥运会主场馆之一的国家体育馆,其扇型屋面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不但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而且还隐藏着一座年发电量为97 000kW・h时的太阳能发电站。试计算这些电能,可供多少盏“220V 1 000W”的照明灯全年每天使用5h?(一年按365d计)。

(4)2008年8月8日(农历七月初八)晚上8时,第29界奥运会将在北京开幕。在图8c所示中能反映这天晚上月相的是________。

(5)如果你有幸成为一名北京奥运会服务志愿者,你会怎样做?(写一点)

4.(2007江苏宿迁) 2006年12月21日,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正式递交到了北京奥组委。火炬高72cm,重985g,燃烧时间可达15min,能在每h65km的风速和每小时雨量50mm的情况下保持燃烧,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cm,能在强光和日光下识别和拍摄。下半部喷涂高触感红色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火炬使用燃料为丙烷,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1)65km/h=______m/s(保留一位小数);(2)制作火炬“祥云”材料的密度应_______(估算后选填“较大”或“较小”);

(3)火炬所用燃料为丙烷,它应具备的特点有(说出两点):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

(4)火炬下半部喷涂高触感红色塑胶漆,其作用有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5.(2007 江西南昌)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如图10所示。有许多地方体现了物理知识与高科技产品的结合。其外观图案为红色的祥云图纹从炬身中部向上升腾,炬身下半部喷涂的高触感橡胶漆,能增大_______,使其握之不易滑落。火炬外壳采用_______较小的高品质铝合金材料制造,体积虽大而质量却小,显得轻盈高贵。

6.(2007 太原) 用于2008年奥运会圣火传递的手持火炬样品已经制作完成,其外壳采用铝合金材料,长度为72______,质量为985______。(填写合适的单位)

参考答案

1.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或“物体具有惯性”等,只要合理的回答都给分。

(2)“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光能转化为电能”)

2. B;3. (1)C3H8+5O2=4H2O+3CO2;(2)调大;(3)一盏灯一年消耗的电能为

W=Pt=1kW×365×5h=1 825kW・h。

则年发电量供应电灯的盏数

n=97 000kW・h/1 825kW・h=53盏。

(4)C。(5)只要涉及与奥运有关的交通、环保等都可以写;

4. (1)18.1; (2)较小;(3)①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②是一种环保燃料,燃烧后不污染环境;(4)增大摩擦,手感舒适不易滑落。

火烧云教案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学习任务单

2016年4月我参加了一次培训,接触到“翻转课堂”这个名词,它展现的未来教育愿景很是令人激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动动嘴,上课跷个二郎腿”(课前让学生去看挂在QQ群或者班级博客上的讲课视频,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自学,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学中学到的和不懂的地方)就能达成教学目

标――如果真能这样,教师这个职业恐怕就是天底下最舒服的职业了!

培训之后,我就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中进行了一些实践,看看到底能不能达到那令人神往的境界。以下就是我在语文课上运用“翻转课堂”理念进行教学实践并逐步提高对“翻转课堂”的认识的过程。

一、视频先行就是“翻转课堂”

这是第一阶段,我觉得上课之前提供教学视频就是“翻转课堂”,经过实践,我发现了以下两点:

1.寻找和制作很艰难

培训之后,我试着实践了一下,努力寻找那些能为我上课所用的视频资料。寻找之后,我发现“翻转课堂”听着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学习应用起来却有不小的难度。首先,那些微课真的难以找到;自己录视频,又没有经验和精力。很惭愧地坦白一下,那些微课录制的软件我真的还没有熟练掌握,不太会弄。教育资源网站上下载?有是有,但我也就找到一些课文朗读的视频(我根据当时的进度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找到了五下语文《慈母情深》《“精彩

极了”和“糟糕透了”》朗读语音加简单插图的视频),对于我们语文课来说,并不够。

2.使用方法不当很浪费

偶尔我找到了一些课文内容介绍以及有关教学的视频资料(《圆明园的毁灭》我找到了与课文有关的电影片段和视频介绍),放在班级QQ群上让学生在上课之前看一下,却发现上课前学生下载的次数少得可怜――个位数。没有必须要下载去看的理由,很多学生也就把我放上去的视频当成一个难看的电影而束之高阁了。

这样“悬空”放着视频,很浪费,学生觉得这个视频确实有用,但是看不看都没事,和上课没有关系。这样把视频往网络上一挂,其实根本没有实现“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目的。

所以,实践证明,以为找到微课等教学视频就实现了“翻转课堂”的认识,是很错误的。

二、常规预习加视频就是“翻转课堂”

我在继续寻找并为学生提供视频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常规的预习要求。我要求学生在看了这篇课文的朗读视频等材料之后,完成“读画查做写”五字常规预习作业:流利地朗读,画出词语和不懂的地方,查生字新词的解释(看词语手册等工具书),看视频后做课后作业,写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强化预习,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懂之处和不懂之处,学生上课时进入课堂情景的速度有了提高,课堂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自己这样做,就是找到“翻转课堂”的实践方法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找到的视频(大多是朗读)和常规预习的内容是相割裂的,也就是说,没有视频等教学资源,我也能通过加强预习来达到现在的效果,这和我所期望的“翻转课堂”的效果相差很远!虽然通过强化预习,学生在上课之前确实已经有了解疑的迫切需要,有了思维上的准备,但是,这样的预习没法高效率地进行检查评估,没法进行深层次的学情掌握,而“翻转课堂”要求上课的第一步就是对于课前自学(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查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普遍掌握不好的地方进行重点突破,没有准确高效的学情(预习)检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我的“视频加常规预习”方法还是没有进入“翻转课堂”,于是,我继续寻找。

三、有学习任务单才有“翻转课堂”

在对一些有关“翻转课堂”进行论述的著作中,我也认识到了“翻转课堂”和常规预习是完全不同的。

1.和一般预习的区别

学生基于“翻转课堂”视频而展开的课前学习部分与我们所常见的预习也有根本性的不同。小学语文的预习通常要求比较低。以阅读教学为例,多是熟悉课文,查词典积累生字词,画出句子等,学生只是对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前期粗浅的认知。而“翻转课堂”的课前部分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视频的指引下独立自主地学习,把握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并以此解决基本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在上课之前布置预习,就一定需要用到“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关键就是用“学习任务单”方式体现预习要求,可以让学生在看视频等学习资料自学时有目标、有操作具体要求,可迅速进行小组检查预习结果。

2.和“导学案”的区别

翻翻讲预习、讲“先学后教”理念的教学文章,我发现了和“学习任务单”类似内容的一个词语――“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在我的理解中,“学习任务单”和一些学者、教师所说的“导学案”其实是同一回事,只不过和“学习任务单”相结合的是教师为了“翻转课堂”而准备的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单比导学案目标更明确,操作内容更具体。

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指南(告诉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明确学习任务,如阅读理解课程中让学生注意中心思想、文章结构、段落划分等整体思路,以及修辞手法、句式句型等局部细节);

(2)核心问题(如阅读理解课程中的文章结构分析和模仿,与中心思想紧密联系内容的研读);

(3)补充资源(如相关作者的书籍片段、作者传记故事摘

录等);

(4)学习记录表;

(5)学习测试(用以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得如何)。

3.实例

那么,学习任务单究竟是怎样的呢?有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火烧云》时,在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她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然后给出了这样的“自主学习方案”(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初读课文

(1)我能读准下面的词语:霞光、紫檀色、笑盈盈、金灿灿、庙门、镇静、威武、凶猛、恍恍惚惚、揉一揉。

(2)我会读课文:我读了 遍课文。课文是按照 的

顺序来写的,课文写的是 时候的火烧云。

任务二:感受周围事物的变化,完成填写

小孩子的脸,变成

大白狗,变成

红公鸡,变成

黑母鸡,变成

小白猪,变成

白胡子,变成

任务三:感受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我能填准确:我找到了描写颜色的词语,有

任务四:感受火烧云形态的变化

我能填准确:

(1)在第四到第六自然段中火烧云分别变成了 、

(2)在第四到第六自然段中我发现了 、 、

、 这几个词语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之快。

课前,老师将自主学习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回家观看视频来解决上面的问题。课中,老师请学生汇报学习视频的收获,让学生当堂汇报学习成果。整堂课,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当学生对问题有争议时,老师才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这位老师的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了字词理解、文章结构记叙方式的理解和句段内容的理解几个方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和路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我的尝试

按照这样的思路,从六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也试着给学生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单(主要内容是常规预习的扩充,包括字词理解、文章结构记叙方式的理解和句段内容的理解几个方面,和上面《火烧云》一课学习任务单类似),在没有找到太多完美的微课资源支撑,而且有些学生没有电脑网络可以看视频的情况下,竟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上课开始的十分钟之内,我组织小组交流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情况,大多数小组都能在随后的学习情况汇报中说出许多收获。在我的班级上,90%的学生是“新余姚人”,家庭条件较差,好些学生家里没有电脑。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我布置了“翻转课堂”的预习任务之后,语文课堂也开始呈现高效的态势,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了“学到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两块内容,可以很快地进入核心内容的思考,使课文的学习一开始就进入“解疑”的过程,课堂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这样的尝试,班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提高,在六年级学校组织的期中调研测评中,我们班学生的语文课测评成绩居年级段第一,相比上学期有了很大提高。

四、设想:没有微课等视频或者很少视频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翻转课堂”

这是我的一个设想,听起来像是偷懒不去寻找、录制微课的借口,不过,我觉得对于类似于我们班级这种网络普及程度较差的情况来说,我的设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在没有微课等视频或者很少视频的情况下,只要我们认真设计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高标准完成预习作业的习惯,我们依然可以实践“翻转课堂”。当然,我不会停止在微课制作、寻找上的努力,我只是想说,相对于微课等资源来说,学习任务单等自主学习要求和指导对于“翻转课堂”的意义,更加重要!

有任务有相关资源支撑的课前学习,让我看到了“翻转课堂”的魅力。虽然在微课制作等课前资源搜集提供上,在学习任务单的拟订上,我还有太多东西要学,但我会朝着“翻转课堂”的美好愿景一直努力下去。

有些老师认为要实施“翻转课堂”,没有网络、微课等资源的支撑是无法开展的,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人认为“翻转课堂”等同于“视频资源先行”。但是我经过以上的尝试,发现在班上没有普及网络设备、没有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足够的视频资源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只要运用了“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理念,凭借认真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微课等前置措施,认真指导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我们完全可以“没有金刚钻,照揽瓷器活”,实践“翻转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薛晨.“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教学,2015(S1):6-7.

火烧云教案篇7

关键词: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探究与改进;化学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4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改进背景

“蜡烛的燃烧”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探究实验,无论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还是人教版教材均把该实验安排为第一章第一个学生探究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该实验设计和组织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探究实验的兴趣,以及对初中化学学科的第一印象。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的装置图[1](如图1所示)存在以下不足:

(1)按照教材图1-19所示:“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较难变浑浊。

(2)按照教材图1-20所示:离灯芯这么远,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则较难成功。

2 实验改进

2.1 “探究石蜡的燃烧产物”实验

(1)原实验概况:学生按照教材图1-19的要求(用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倒转并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实验,发现振荡后石灰水不能变浑浊。经讨论分析认为:在火焰的上方收集到的气体是温度较高的,在倒转及振荡的过程中,不断从烧杯口逸出,最后所剩无几,因此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改进方案:在倒转前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继而移开部分玻璃片并倒入石灰水,盖好玻璃片振荡,大部分小组的石灰水能变浑浊,但仍有部分小组不能变浑浊。经分析认为:烧杯的尖嘴漏气是导致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而做了以下改进:把小烧杯改成小集气瓶再盖住玻璃片(如图2所示),就不用担心气体的外逸和振荡时液体的外溢了。

(3)注意事项:看到瓶壁出现水雾即可用玻璃片封闭瓶口,否则时间过长(等水雾消失后)则温度过高,二氧化碳也已外逸,实验效果差且浪费时间。

2.2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实验

(1)原实验概况:按照教材图1-20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离灯芯远则点不着,离灯芯近又会被误认为点燃了灯芯。且现象转瞬即逝,学生观察有困难,不利于学生对白烟具有可燃性的直观认识。

(2)改进方案:用废旧石棉网上的铁丝网部分从火焰的下部平切入正在剧烈燃烧的蜡烛火焰,可以看到铁丝网上方的火焰熄灭了并在上方形成一段悬空的白烟(如图3左)。用打火机去点燃白烟,可以看到白烟被点燃形成一段悬空的火焰(如图3右)。通过调节铁丝网与灯芯的距离或角度,可以使悬空的火焰忽上忽上,或左右摇摆。此方案技能要求高,适合教师演示。

(3)注意事项:①实验前可将烧香用的大蜡烛插到锥形瓶里起到固定作用(蜡烛的选择主要选灯芯粗、火焰大的,这样演示效果更好)。②本实验需要在蜡烛火焰燃烧较旺时进行,点燃时需把蜡烛倒过来片刻,以形成一束燃烧剧烈的火焰。

2.3 “石蜡蒸气的取出及点燃”[2]实验

(1)原实验概况:按照教材图1-20所示,教师演示很难成功,学生分组实验更难以进行。

(2)改进方案:①实验前用一只止水夹夹住一小段玻璃管,做成一支有手柄的导管;将上述导管的一头对准火焰的焰心,调整导管倾斜度,至引出一缕浓的白烟(如图4左);用打火机点燃引出的浓浓的白烟,可以看到导管口白烟被点燃,形成持续燃烧的小火焰(如图4右)。

②先挤出胶头滴管中的空气,然后把滴管的下端伸入小蜡烛火焰的焰心部分,松开胶头,可以看到有白烟被吸入胶头滴管(如图5左);移出滴管,将滴管的下端靠近蜡烛火焰并挤出滴管中的白烟,可以看到白烟被点燃形成火苗(如图5右)。

③用玻璃注射器抽取白烟(如图6左),然后慢慢推出白烟并点燃,可以看到产生持续的较大火焰(如图6右)。

④在实验中,学生还出现了用尖嘴玻璃管(去掉胶头的滴管)“吹气生焰”的精彩生成(如图7所示)。

(3)注意事项:①以上4种方案均可使用过生日的小蜡烛等微型材料进行分组实验。②每次实验结束,使用灯帽(过生日的小蜡烛可用灯托即插在蛋糕上的塑料底座)熄灭蜡烛,以防止污染空气。③玻璃注射器容积一般都较大,不适合小蜡烛,可以用一次性塑料小注射器端口处套接一段玻璃管代替。

2.4 “白烟的密度和水溶性”实验

(1)原实验概况:教材图1-20所示实验设计的意图是探究白烟的可燃性,故不能严谨地证明白烟是否具备石蜡常见的其他两条性质: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2)改进方案:点燃一支过生日用的小蜡烛,下端通过灯托插在橡皮塞上以固定,利用如图8所示的儿童喝药水的塑料小杯等生活材料进行分组实验。可通过玻璃弯管引出袅袅白烟,似行云流水,飘渺仙境,片刻后可见在水面形成一层白膜。以上实验现象既能证明白烟具有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的性质又增加了实验的观赏性,给人以化学实验原来也可以很“美”的视觉感受。经改进为微型的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用时短。

(3)注意事项:小蜡烛的火焰有点小,玻璃管的引烟端要注意放在焰心处,否则会引出黑烟。

3 改进后的优点

(1)使用集气瓶代替烧杯收集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实验设计更规范,实验成功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2)使用灯帽熄灭蜡烛而不是吹灭更能渗透新课程的环保理念。

(3)教师演示实验重点凸显实验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4)小组实验使用小蜡烛等体现出实验改进的微型化、生活化。

(5)通过实验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火烧云教案篇8

昆明市森林防火条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森林防火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以专为主、专群结合、科学扑救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分级管理。森林防火经费纳入同级地方财政预算。涉林单位和管理部门应当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森林防火工作。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第六条林区、林缘地带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制定森林防火的村规民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负责其经营范围内的森林防火,落实管护人员和防火措施。

第七条预防森林火灾是每个公民和单位的义务。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政府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是行政管理责任人,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的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第九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方案。

第十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分管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涉林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第十一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森林防火工作方案,开展宣传教育;

(二)开展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指导森林防火队伍建设,组织森林防火专业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

(三)分析研究森林火情动态,制定扑救方案,组织和指挥扑救森林火灾;

(四)通报森林火情、火灾信息,协调解决森林防火的有关问题;

(五)监督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进行森林防火工作检查。

第十二条市、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相邻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森林防火联防区域,建立联防机制,共同做好联防区域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三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四条每年12月1日至翌年5月31日为全市森林防火期,2月1日至4月30日为森林高火险期。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火灾发生规律命令,调整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高火险期,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以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设置森林防火告示。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配合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

教育部门应当对全市学校学生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其经营区域内进行森林防火安全教育,并设置森林防火警示牌、宣传牌。

交通运输运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对驾驶员、乘务员和乘客进行森林防火安全教育。

每年12月为森林防火宣传月。

第十六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重点林区建设瞭望台(塔)、防火隔离带、蓄水池、视频监控系统等防火设施,合理规划防火通道。

第十七条市、县(市、区)、乡(镇)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配备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列入特种车辆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喷涂森林消防标志图案,安装警报装置。

第十八条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建立森林防火专业队伍;林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重点水源林区等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森林防火专业队伍。

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应当配备必要的装备,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第十九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根据森林防火需要建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必要的防火扑火物资。

第二十条在森林防火期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每百公顷林地面积配备不少于1名护林员,高火险期内应当按照每百公顷林地面积配备不少于2名护林员。护林员应当持证上岗,配戴标识。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当提高护林员和防火队员的待遇,购买相应的保险。

第二十二条 在林区内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器材,对从业人员和游人宣传森林防火安全,设置警示牌,排查和消除火灾隐患。

第二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害、毁坏森林防火设施,非法占用、干扰森林防火专用电台频率。

第二十四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森林防火区禁止下列行为:

(一)吸烟、烧纸、烧香、烧蜂、烤火、野炊、使用火把照明;

(二)燃放烟花爆竹和孔明灯;

(三)烧山狩猎、焚烧垃圾;

(四)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森林防火区;

(五)产权单位未采取防火措施,架设输电线路、电信线路和铺设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等;

(六)未经批准实施计划烧除、炼山造林、勘察、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等野外用火;

(七)未经批准进行烧灰积肥,烧地(田)埂、甘蔗地、牧草地、秸秆,烧荒烧炭等野外农事用火;

(八)经批准野外农事用火,但不符合相关要求的;

(九)其他野外违规用火的。

第二十五条 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被监护人的监护义务,防止被监护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用火、玩火引发森林火灾。

第二十六条 森林防火期内,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森林防火检查站(哨),对进入森林防火区内的一切车辆和人员进行防火检查、实名登记,做好森林防火安全宣传。

第二十七条 森林高火险期内,禁止野外用火。

第二十八条 森林高火险期内,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森林高火险区,实行封山并公告。在封山期限内,除林区内的单位职工和居民外,禁止擅自进入封山范围。

第二十九条 在森林防火期内确需野外用火的,按照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和《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报批。

经批准野外用火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森林火险等级在三级以下;

(二)有专人负责和必要的防火措施;

(三)组织扑火人员,配备灭火工具;

(四)用火时专人看守,用火后彻底熄灭;

(五)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进行。

第四章 森林火灾的扑救

第三十条 森林火警电话为12119。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情,应当立即拨打森林火警电话。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立即核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扑救措施并将火情和扑救情况按规定上报。

第三十一条 发生森林火灾,当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刻赶赴火场指挥处置。

市、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成立火灾现场指挥部,快速有效的组织力量,扑打明火、清理余火、看守火场,同时做好后勤保障。

现场指挥部应当及时疏散、撤离受火灾威胁的群众,做好火灾扑救人员的安全防护,避免人员伤亡。

第三十二条 森林扑火队伍由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指挥调度。

调动县(市、区)森林火灾扑救队伍,由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决定。当地驻有武警森林部队的,由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决定调动,向市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报告;当地没有武警森林部队的,由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向市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申请调动。

第三十三条 发生森林火灾时,参加火灾扑救的队伍、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服从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做好扑救森林火灾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火灾现场及周边治安秩序、交通秩序,查处森林火灾案件。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员、物资的运输及道路通畅。

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救护。

气象部门负责气象情况分析,设置火场移动气象台,及时提供火场气象数据,适时组织人工增雨。

通信部门负责保证现场通信畅通。

电力部门负责电力保障和线路运行安全。

第三十四条 因扑救森林火灾的需要,市、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可以采取开设隔离带、清除障碍物、应急取水、交通管制等措施。

因扑救森林火灾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

第三十五条 扑救森林火灾应当以森林防火专业队伍为主。不得组织残疾人、孕妇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适宜人员参加森林火灾扑救。

第五章 灾后处置

第三十六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调查报告,同时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受灾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十七条 扑火工作结束后,及时返还被征用的物资、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并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八条 在扑救森林火灾中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医疗保障、评残和抚恤;符合烈士条件的,按规定上报评定。对因森林火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给予基本生活救济。

第三十九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八条规定,尚未造成损失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20xx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侵害和毁坏森林防火设施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非法占用、干扰森林防火专用电台频率的,由无线电管理机构没收设备和违法所得;情节轻微的,可并处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未引起森林火灾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引起森林火灾的,责令限期更新造林,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规定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4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用火、玩火引起森林火灾造成损失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火烧云教案篇9

《防火与防爆技术》是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能力、事故预防能力及故障解决能力。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仅通过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当前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文科背景的学生逐年递增,就业方向多元化,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笔者探讨了“生活教育”理论对《防火与防爆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一、生活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生活里找教育,即从生活中发现理论依据和落脚点,从而赋予学习过程现实意义,让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和乐趣。笔者认为,源于生活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教师思路的展现和学生思维的开启,并促进二者的平等交流。在《防火与防爆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导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小事加以呈现,以开启学生的思维,领悟知识内涵。下面笔者选取课本第三章“可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燃爆特性”,阐述“生活教育”理论在“导入和呈现”教学步骤中的具体应用。

1.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如同说书人的惊堂木,是整节课的提神剂。成功的导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从一而终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尽量与讲授内容紧密相连,并进行严密的教学设计和内容编排。在讲授这一章时,笔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为导入,立刻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祥云火炬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如何产生这种效果?燃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选用这种燃料?祥云火炬的构造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系列问号令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并引发相互间的热烈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既牵扯到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又是理解如何将理论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稍作解释之后,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认识到掌握本章知识的重要性。教师顺势展开第一节的内容: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燃烧类型、燃烧特性和燃爆危险性。

2.课堂呈现

课堂呈现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如同说书人的言归正传。任务是将知识点交代清楚,并将重点和难点阐述得明白透彻。利用学生既有的生活常识讲解复杂的理论和原理,所谓深入浅出,是“生活式课堂呈现”的根本特点。笔者在本章第二节“可燃液体的火灾类型”的课堂呈现过程中,以煮粥为例讲解沸溢火灾成因,以炒菜为例讲解喷溅火灾成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两种火灾的成因,而且清楚地说出了两种火灾的主要区别:储存物料的沸点不同及水的分布不同。笔者稍后再举石化企业大型储罐火灾为例进行提问时,学生均能给出正确答案。

二、社会即学校,教会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教会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理性思考,找出事物和现象间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环节。这些思考将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可以在瞬息间将社会万象“e网打尽”。但是看到不等于想到,能够从社会万象中发现问题并引以思考,让“眼中体”变成“被思考的眼中体”,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能力。安全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性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准确的事故隐患辨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社会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思考社会问题。

笔者的具体实践是:选取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故作为案例,通过视频播放、课堂自由讨论和案例评析等环节,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事故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例如在讲解课本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时,笔者选取上海市公寓大楼“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为例进行操练。播放视频前,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事故树分析法对事故原因进行剖析:“事故后果是什么?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火灾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人员逃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人员无法逃生的原因是什么?人员为什么无法疏散?火灾伤害有哪些类型?”学生在此引导下边观看视频边记录,最后顺利地画出了事故树,并对顶上事件、中间事件及基本事件进行分析,确定事故致因和事故发展过程。在自由讨论环节,众人集思广益,从施工安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疏散和安全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该案例教学环节,笔者既达到了导出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内容的目的,又实现了对第五章危险源安全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方法的操练,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做合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学以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能及时、经常地练习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一件令学生产生成功喜悦的事情。这种快乐会转化成一种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刺激学生乐此不疲地获取新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应“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学生一些东西去学”[2]。笔者认为,教师应超越课堂的时空局限,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或者学有所用的平台,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一起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和实践的设计必须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必须是有所创新的、必须是服务于社会的,而其结果必须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

笔者的具体实践是:项目实践教学法。根据学生生活和工作环境,设计以防火防爆技术为理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然后指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对某生产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及安全措施,高校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等。前者源自学生的实习单位,后者源自学生的校园环境。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学生必须首先对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研,从最新研究进展中找出理论依据,建立研究方法(该过程重在学习和思考);其次要深入调研现场进行调查、对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收集现场资料和证据(该过程重在实践);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并出安全对策,并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通过项目实践教学法,教师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学生实现了学与做的统一: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则为理论寻找依据,学和做都有的放矢,学和做都有所价值。

火烧云教案篇10

    [坎]坑。[煴(yun)火)无焰的火。 [覆武其上)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蹈]踩。

    读罢,多有困惑:第一,为何要在坑中放进无焰之火?第二,苏武当时应该是奄奄一息,他能有力气“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吗?如果火坑稍大,岂不是有掉进坑里的可能?第三,对于胸部受严重刺伤而卧在火坑上的苏武,若再“踩”其背,会不会将其“踩”进火坑?会不会因“踩”之重力致其伤口出血进而促其死亡?

    不得已,只好再去翻阅书刊——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蹈,通“招”,轻轻拍打。(简编本1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蹈,同“掏”,敲击。(381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陆精康《{苏武传)备课参考》: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媪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稻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30页,《语文学习》2005年第9期)

    或许是由于“搯”乃“‘掏’的异体字”(《辞海》缩印本70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古文鉴赏大辞典》方有“蹈,同‘掏’”之说;事实上,《辞海》、《汉语大词典》(缩印本3725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均收有“招”之“叩,轻击”这一义项,故朱东润、杨树达二位先生对“蹈”的疏解似更为可取。

    明确了“覆武其上”是“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蹈其背”即“搯其背”亦即“轻击其背”,上述二、三之疑自可随之而冰释。但“置媪火”究竟为何?遍翻藏书之后,终于在《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集356 -35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找到了答案——此中所收孙红昺先生大作《苏武“自刺”后是如何急救的》,不仅引证极为有力,而且解说非常合理,故在此不避“文抄公”之嫌,撮其要者转述如下: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合编的东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第48、49简中有云:“去中冷病后不复发口口方:‘穿地长与人等,深七尺,横五尺,用白羊屎干之十余石,置其坑中,纵火其上,羊屎尽索(燃);横木坑上,取其卧人;卧其坑上,热气尽乃止,其病者慎勿得出见。’”(原编者注:“自简文看系用羊屎薰法去中冷病,并使之不复发,《汉书·苏武传》‘(苏武)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也是用热薰方法医治。这种医术具有西北地方的色彩。”)煴火的燃料之所以是干白羊屎十余石,是因为羊屎乃医治刀伤的良药:秦汉医书中就有这样的医方,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治诸伤方”即云:“以刃伤,燔(烧)羊矢(屎),傅(敷)之。”当不难想象,烧十余石干羊屎热熏,其功效要比烧羊屎敷伤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