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4 08:09:01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篇1

在我们的语文词语手册的第24、25页上有这么一道题目,要求写出“五彩”、“五谷”、“五官”、“五金”分别指哪些、各泛指什么。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进行了解答。可当我拿着自己的解答到班级上作说明、校对之时,却发生了意外。

我说:“‘五官’是指耳、眉、眼、鼻、口……”下面,立刻用人窃笑:“嘿,眉毛也是五官吗?”“哈哈,从来没听说过五官科还看眉毛的!”马上,响应的同学就此起彼伏,有人还搞笑似的故意做了一下动作以示修眉:“大夫,给我看一下眉毛!”我一下子楞住了,虽然我事先也怀疑这种说法,但未去细究,现在被他们一说,似乎也有道理。难道这个答案错了?我查的资料不正确?这时,学生中有家长在五官科的就发表了颇为“权威”的声明:“老师,我在医院里没有听说过有人到五官科来看眉毛的,肯定搞错了吧?”“就是。”喜欢起哄的人也随声附和。我只能临时采用他们的建议:“那么,你们说应该是哪五官呢?”于是就有人提出了“舌头”的说法,也有人说是“牙齿”,也有人说是“喉咙”,最后大家商量的结果是用“舌头”的说法,因为听起来比较通顺、合理。

下课后,我总觉得这个知识有点牵强,因为没时间去印证,就搁了几天。可它还是常常牵绊着我的心,一有空,我就上网进行了查找和比对。这一查,终于真相大白了。原来,此“五官”非彼“五官”,文学中的“五官”指的是“五官端正”的“五官”,它泛指人的面貌,应该从人的脸部特征上来找,也即我开始提出的“耳、眉、眼、鼻、口”之说,而“五官科”的“五官”是从医学角度来说的,医院里往往将五官科分为“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是具有不同意义的五官。我恍然大悟,立刻将这个知识告诉给了同学们。

[感悟]

我们常说教学相长,这就是一例。老师并不是全知全能者,很多时候往往由于知识的更替和变化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因而显得落后或滞步了,相反,学生在接触众多的新事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新知识、新观点,这些师生之间的智慧碰撞就是教学相长的出发点。

第二方面,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时候会忽略知识的探究,所谓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只知将自己的答案传授与学生,却没想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矛盾,产生了碰撞,令他们引起了抵触的思想。他们无法理解这样的答案,而教师也无法给以完整而正确的解释,这时,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是一个从学生到自身再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也即是教学相长的动力之一。

而且,有时候学生甚至能够提供给教师不少他所欠缺的东西。这是一种文化的逆向教学,“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说法也得到了印证。

从这个案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关系,还体会到了作为教师锱珠必较的重要性。

在教学上,教师不能有“溜冰”的毛病。有时候,所谓的教学机智只是将存在的问题掩盖了、滑过了,是很不可取的。平时的课堂中,这样的问题会很多,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它们是关键。做到一丝不苟地落实与查证对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任何错误的知识都可能误人子弟,作为教师,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应付了事,或只注重课文知识而忽略相关知识。

师说教案篇2

一、加强“三级”研讨系统把握教材

全册教材研讨。每学期初,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分学科进行全册教材研讨活动,要求教师研读课标,通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照课标,找准知识点,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以学科组为单位形成各年级、各学科的学段知识网络,并对学段教材的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情分析等进行系统把握。绘制系统知识树,分科解说教材,达到人人对整册教材都熟记于心,系统把握。

单元教材研讨。每周一个午段是全校分学科说单元教材的时间,主要由各学科骨干教师主说下下周要讲的单元教材,主说者依据绘制的单元知识树,分析明确单元的知识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探讨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情设计教法。同时,备课组长分配初备内容。这样有利于对单元知识的全面把握、导学案初稿的撰写。课时教材研讨。任教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每周说课研讨两次:语、数、英学科分别为周一、周三下午,其余学科为周一、周三上午。周一说周二、周三的课时内容,周三说周四、周五及下周一的课时内容。各学科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分好说课章节,主说教师要充分准备,写好说课稿,包含(1)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什么);(2)实现目标的策略(怎么教);(3)有效评价(教的怎样?)。时间≤20分钟,之后全组研讨、修补,为导学案定稿提供保障。

二、关注“说课”过程确保有序有效

说好课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追求。说课时,任课教师做到了依据导学案初稿而说,说有准备;主说人先说,其他人圈、注,说有秩序;组长主持,小组发言,增删修改,说有组织。

各年级注重对教师说课的有效管理,包组领导要参与本组说课活动,了解教师说课情况;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好说课纪律;年级教务员要检查各备课组的说课情况,对迟到、早退、旷工等违纪行为考核。

考核有评分标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打分,教务处汇总、分析。发现典型,做好推介;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评分标准为:四点一练明确30分;教学策略有效30分;时间分配合理(讲、学、清)20分;学法指导实效20分。

三、看重“补白”内容力求优质高效

市教研室提出的集体备课基本模式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复备”,一中人结合学校实际,在此基础上给予完善,规定为“个人初备――合作备课――集体研讨――个人复备――课前复案”,并严格执行。

个人初备:在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个人初备。语、数、英、物、化学科以及九年级思品、历史学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按照备课组分配,在初步统一课时目标、重点、难点、可考点、易混点、易错点的前提下,每个合作小组初备一课时学习内容,一人执笔,另外一人补充、修改、把关,拿出导学案初稿并有修改痕迹。思品、历史、生物、地理学科,人人都进行初备。导学案内容包括: a学习目标;b重点、难点分析;c教法设计;d学法指导;e课堂流程。同时,印制导学案初稿,发至每一位任课教师。

集体研讨:说课时,依导学案初稿,由主备人主说,备课组集体研讨。研讨重点是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及各环节教师学生活动设计、巩固测评及各环节时间分配等。集体研讨后,各自在初稿上直接修改,形成定稿。

个人复备:集体研讨结束,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任班级的学情特点,将初备的导学案予以补充完善,彰显个性特色。用红色笔补白,补白要具体、详实、有效,有自己的独创。补白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每个环节的落实措施,以及教师追问、点拨、总结、拓展的预设,课堂学生收获的预设,知识的查缺补漏,以及时间分配等细节问题。

课前复案:上课前,教师对导学案再次熟悉,结合自己班级具体学情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教后反思:上完课,备课组或教师个人及时反思,总结教学中得失及应对措施。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一份导学案都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于各学科的学案,他们要求:学习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具体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体现自主--合作五步模式:预习提纲重在整体感知,合作释疑重在组内交流,师生互动,重难点突破,展示提升重在四基的综合训练,巩固测评重在自我检测、反馈,运用创新重在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层次性、系统性、实效性。将教案、学案合二为一,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为确保学案优质实用,学校严把三关,初备关、定稿关、复备关。责任人分别是由备课组长、包组领导。每周都要评出优秀导学案展评。不合格的导学案要限期重备,并提出警示,责任要与星级备课组挂钩。学案评定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

优秀导学案评审条件:①看学案的设计是否合理;②看基本教学环节是否齐全;③看个人复备,学案补白、个性化批注是否详细;

④看习题是否精选、是否超量;5看有无教学创新。

整理学案、循环使用。期末全体教师要将将本期的学案进行装订整理,交教务处统一保存,循环使用。下一学年通过教师再次研读教材,集体研讨,添加批注(要改用笔色),使学案日臻完善,此时的导学案可谓“三色导学案”。

四、共享“同伴”优势课堂多赢增效

师说教案篇3

【关键词】教案 内容 过程

撰写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会对如何撰写教案存在诸多疑惑。对如何撰写教案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要明确教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我们拿到的一本完整的教案应该有封皮、教学大纲、实施计划、节次首页、讲稿、封底。在封皮上的主要内容是课程名称、授课教师的姓名、职称等基本情况。教学大纲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实施计划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将课时安排表示出来。每一次课需要有一份节次首页,节次首页的内容是本次课的时间安排、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教学目的、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和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教案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讲稿,讲稿是教师的讲课稿,是对全部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是讲授内容的文字描述,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讲稿可以摘录教材,但不能是教材的翻版。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老教师可以使用自己的老教案,但是教案必须是经常充实了的,并且经过自己使用被证明是可行的。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已经教过的教学目的和重难点都没有改变的内容,可以写简案,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特别是还没有教过的内容来说,教案应该写,而且应该详细写。

第二,要明确教案的写作过程。虽然现在科技非常发达,互联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教案可供下载。但是,我认为教案还是应该自己写。第一个原因,每位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同,教案就不会一样。更重要的一点原因,现成的教案对于教师独立地思考某堂课在教学中的地位,正确地理解教材的重、难点没有帮助,还有一点,自己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能也并不适合网上的某个教案。一位称职的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只有综合考虑,才能上好课。教案的写作过程整体上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备课时 ,开拓思路,积极准备;第二阶段,讲授过程中,把握灵感,及时记录;第三阶段,课程完成后,总结归纳,完善教案。

第一个阶段,在准备课程时,教师就要开始教案的写作了,这时教师首先对课程要有总体的把握,即要完成教学大纲、实施计划、课程设计。对自己将要在课堂上讲些什么也要准备好,把它落实在讲稿上。可以对重点、难点做出标识。

课前准备得再好、再充分,也不意味着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们会一字不差地重复讲稿的内容,因为在讲课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偶然的因素,有些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即时的灵感,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授课的间隙,把自己的偶然所得记录下来,可以记录在讲稿右侧的备注栏内。这是教案写作的第二个阶段。

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这意味着教案写作的第三个阶段开始了,经过一个学期的授课,很多教师会发现自己的教案变“花”了,因为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记录了太多的东西,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教案中在讲授课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正,为自己下一次的授课做准备。

每一本教案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是教师拥有的一笔宝贵财富,什么样的教案才是一本好教案呢?本文认为一本好教案应具有有以下特点:

科学性,教师首先要对授课内容精通,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吃透教材”。按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这是对教案的基本要求。

创新性,教材是一成不变的,但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在钻研所选教材的基础上,要广泛地涉猎其它参考资料,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更新非常迅速,这时教师要关心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把科学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抱着一本教案几年不变,而要根据客观条件的改变,即时更新自己的教案。

艺术性,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要讲究技巧。教案的艺术性就是通过教案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案的设计中灵活地穿插案例、设计提问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操作性,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此外,现在很多教师授课时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有人会问 多媒体教学是否还需要写教案呢?我认为多媒体教学不仅需要教案,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写教案是我们教学活动中必备的一个环节,不管在教学时采用板书还是多媒体的形式,这个环节都是不能省略的。当然,多媒体教学的教案形式上可以与板书的教案略有不同。在讲稿的设计上,我们可以把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打印出来,在页面上右侧留出空白处作为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重点标注、讲解提示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

教案的写作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讲课的基础,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思想上对教案重视起来,从写教案开始,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亮,规范教师电子备课的思考,《 湖南教育:上旬(A) 》,2013年8期

师说教案篇4

“人生旅途喜与悲,泪与欢笑成对比。”顾老师这两天心情由睛转阴,烦闷异常。原来在刚结束的全市高三模拟考试中。自己课堂上详细讲解的一道政治生活试题,一字不差地出现在模拟试卷中,这怎能不让人高兴呢!为此顾老师窃喜了好一阵:这次考试本班学生平均分总可以名列年级第一了吧?顾老师在课上可是把此题当作典型例题来讲的,最后还把资料上的详细答案让学生记了下来,叮嘱学生一定要认真记、认真看。可分数出来后,顾老师班级的平均分仍像往常一样处在年级不上不下的中间位置,这可急坏了顾老师。于是连夜分析学生的答卷,这一分析不要紧,顾老师心中倒吸了一口凉气: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组织答案的,但却只得了一半左右的分数。原因在于顾老师讲的答案与模拟试卷的评分答案有着较大的出入,也就是说尽管试题完全一致,但顾老师依照资料讲的标准答案与评分答案相比却并不一致。

由案例可以看出,即使教师把标准答案给学生,学生的应考能力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提升。那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避免类似顾老师那样的尴尬出现,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追求答案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具体理由如下:

1、只有在追寻答案标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应试的基础和前提。新课程标准中“了解、识别、观察……”、“描述、列举”、“理解、归纳、分析”“评价、认同……”、“运用、探讨……”等具体学科要求,都要求我们摈弃急功近利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把读题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把交流组织答案的权力交给学生,老师不能借口时间紧而代替学生组织答案,更不能把所谓的标准答案一报了之。因为在教师讲答案学生记录答案的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制答案过程,学生缺少了其应该具有的形成答案的思维活动过程,必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少了分析与思维探究的学习体验过程,头脑中必然无法聚焦于答案的标准,自然就缺乏依据标准生成答案的能力,在试题变化后学生头脑中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思维跟进,不能独立地组织起有效的答案。实践中一些老师因学生不能组织有效的答案而把学生禁锢在教室中搞机械的“魔鬼训练”,这种省略了追寻答案形成过程的教学,结果必然是学生只得到了一点知识而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维果茨基说:“凡是没有自我运动的地方,那里就没有发展。”这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由“以题论题”向“以题论法”转变,从“尽可能少的题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解题规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具体说。就是教师应依据试题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具体而人微地探寻答案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教师可以结合答案和试题材料及设问要求反推出一类答题标准,让学生的思维由点及面;也可以正向地由一类答题标准结合材料和试题要求推导出具体答案,让学生的思维由面及点。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呈现给学生的都应该是答案的依据即答题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因为答案标准是固定不变的、相对稳定的,是学生进一步驾驭同类问题的活水源头,是学生能否驾驭一类试题的命脉。至于答案本身是什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因为答案的表达或表述本身是多变的,只要万变不离其宗即可,这也符合高考卷政治试题评分时“采点给分与采意给分相结合”的要求。

2,标准答案并不就是评分答案,盲从标准答案必然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答案是命题人或者阅卷老师共同商量制定的答案,冠之以“标准”,是想以此来衡量学生作答正确与否,有没有正确反映出试题的本质规定性。但这决不是说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盲从乃至追寻的标准答案。因为标准答案并不见得就是科学的答案,也不见得就是评分的答案。

受高考试卷主观题答案的影响,一些老师在训练时过于迷信“标准答案”,甚至照搬教参或各地模拟卷答案。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批改衡量,可这样做的害处也是很大的。

第一,教师一言九鼎,说错就错、说对就对,标准答案在树立教师的权威的同时,也制造了许多“冤”“错”判卷,实质上是一种蒙昧主义教育。例如,某年高考试题用黄河水由清变浑的图片说明哲学上发展的观点(正确的答案是变化),就是典型的答案错误。高考题尚且如此,如今大量流行、快速编成的各种资料答案就更是破绽百出,如果简单地遵从其标准答案,甚至标准答案错了也不能改,那是政治课教学的愚昧,又怎能实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样一来,政治课教学必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初级阶段,学科教学的科学性也将大打折扣。

第二,拘泥于“标准答案”,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没有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思维。新课程把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等素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当学生面对唯一的标准答案的时候,只能任由命题者、教师、书本、标准答案说了算。把学生的思维囿于标准答案的“框架”内,钳制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质疑、提问、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

师说教案篇5

下面我就说课的意义与要求、说课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方面及说课误区简要谈谈说课。

一、高中英语说课的意义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外在的,如:培训学习、听专家报告等;二是内在的,如自学、实践研究等。但是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学习或培训,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自身参与来发挥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以往一些成功的范例都说明了教师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投身到教学中,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说课”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但它又需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参与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说课”是借助外力,促使教师内因发生变化的杠杆。它有明确的目的,被教师所需要。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二、高中英语说课的要求

1.理论性与科学性。

2.简易性与操作性。

3.交流性与示范性。

三、高中英语说课的方法

1.说“准”教材。

2.说“明”教法。

3.说“会”学法。

4.说“清”教学目的。

四、高中英语说课的内容

高中英语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大方面。

1.说教材。

说课首先要说明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只有教师先对教材有透彻的理解,才能设计出完美的教案。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内容分析,说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说出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3)说明教材的重难点。

2.说学生。

在备课和上课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认清学生的具体真实水平,这样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3.说教法和学法。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能对所有学生都“一刀切”,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及水平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说课者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需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包括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而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五、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

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然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因而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就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师说教案篇6

    很多年以前,一所学校希望我给他们学校的老师们介绍一下有关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的情况。他们学校正在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这个课题的逻辑思路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不是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果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行为的话,我们又应该如何来解决。在这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案例的撰写显然是其中的重要方法。我也收集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校长有此要求,我也就如此这般的给老师们介绍了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的情况。

    过了几天,校长找到我,说我讲得很好(这是欲擒故纵之计,看到后面就会明白),但是我们的老师还是不会写,你对教学案例的要求肯定掌握得比我们好,你是否能帮我们写两篇?其实我也留心过,专家们虽然看不上教师写的教学案例,但是他们似乎也从来没有介绍过符合他们写作要求的教学案例。因此也就没有现成的教学案例可供仿效。

    听了校长的话,我想到的是什么?你未必能想到。我忽然想到的是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的一个例子。鲁迅先生说,他自己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鲁迅先生接着说,“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因为我实在连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岩’究竟是什么样子,这形容词,是从旧书上钞来的,向来就并没有弄明白,一经切实的考查,就糟了。”校长叫我为他们写两个案例,在我看来,也是对我的切实的考察吧。

    当然,我不可能拒绝校长的要求。“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那就做吧!我把教师写的教学案例带回去,研究了他们撰写的案例中的普遍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案例写作中的问题,除了体例之外,主要是对案例的特点不清楚。简单的说,教学案例首先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件事情,或者按专家的说法说,是一个富有情节性的故事。其次案例必定是围绕一个问题的,或者是问题的提出(未必能够解决),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尝试(未必能够成功),或者是解决问题的经过,这是案例的主题性的要求。我不赞成把整堂课的教学实录作为教学案例,就是因为它淹没了案例的主题性。案例的主题性特征对案例来说非常重要,这就是它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通过一个具体的发生在课堂上的事件,告诉人们,自己的思考和做法。这很像医学、法学上的案例。当我们遇到一种新的情况时,有人说,这种事情,我以前碰到过,我当时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效果如何。这对后来或别人解决类似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师说教案篇7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是追求有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通过精心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为主线,设计几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而对案例进行分析、挖掘,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领悟课本知识、开启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打造有效课堂有重要作用。

另外,有效、恰当的案例是对现行教材进行有益补充。而时代的进步,加之学生的学情不同,我们教材中的理论和例子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和“落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充分恰当的利用案例的形式,有助于克服教材的缺陷,实现对现行教材的有益补充。特别是那些联系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实际的案例,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非常有帮助。

二、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需注意的原则

1.案例要“接地气”,彰显生活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选择案例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有针对性地举例,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在解说“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知识点时,我选用的材料是身边的成功企业“常州裕成电子的成功”,材料内容特别突出了以下内容:历经14年的发展,江苏裕成电子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扬声器等产品打破了日、韩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成功与西门子、三星等国际大公司建立起紧密型业务关系。他们生产的轮毂电机及洪都牌电动车,都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问:裕成电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则案例让学生们对于家乡的成就很惊喜,很自豪,大家也积极的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的答案中比较集中的指向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裕成电子发展。我进一步引导大家发散性思维,认识到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2.案例要“精心选”,注重典型性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加以案例、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画龙点睛之功效,因为典型的事例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决不能抓住一些相关事例全部搬到课堂,将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比如,在讲到“消费心理面面观”时,很多老师喜欢选用四个案例来说明四种心理,而我选择了用苹果手机这一个学生比较关注的例子作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四个小案例情景:大多数同学希望获得一个苹果手机――从众心理;苹果手机不停的换代升级――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有报道说一名大学生为了买苹果手机卖掉自己的肾――攀比心理;学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身份不买手机――求实心理。案例简单明了又典型,学生很快就全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3.案例要“藏笑点”,激发趣味性

由于政治课有些模块理论性比较强,难免有些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暗藏“笑点”,注意趣味性。可以在适当的教学过程的一些时间节点上穿插些趣闻轶事,寓言、典故等都可在教学中可以随机使用。我为了说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举例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我特别选择了周立波的一张表情夸张滑稽的照片,问:这个有腔势的上海男人是谁啊?大家爆笑,齐声说:“周立波!”我又问:“喜欢他什么节目呢?”“海派清口”“很搞笑”“搞笑又不失艺术性”……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我补充说:“听说周立波的演出十分受欢迎,场场爆满,经常是一票难求。请问周立波的演出为什么会一票难求?”学生回答说:“因为它应景应时,常演常新。”还有的回答说:“创新的文化形式使它受到大众追捧。”我顺势总结说:“创新对于文化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正是有了创新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语调的变化来活跃课堂气氛。

4.案例要“重引领”,坚定导向性

高中时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然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比如,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框题,教材里运用了孔繁森、雷锋等人的先进事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身边的生动事例来补充,如金坛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老师的事迹就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事例,加入先进人物典型的其他事迹,丰富人物的形象,加深学生的认识。

此外,教师讲课过程中,可以根据知识点需要,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作为案例。这既可以对学生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又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在目前各个课程模块的案例设计中,所有要运用到政策理论的都要更新到以十以及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理论为准,要不断用新的时政知识让政治课堂焕然一新。

三、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平时要主动做好素材收集、储备和更新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要多注意收集和掌握各种有关资料。如政治课中所涉及内容的最新观点、经济动态和有关数字、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和政治动态的最新信息,新的政治法规及社会重大事件等。政治老师应成为一名杂家,视野开阔,胸中有万卷,这样在讲课过程中才能把许多材料信手拈来。这样准备课时,才能确定什么样的案例适合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探讨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针对案例设计恰当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和探究,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在一旁引导、点评,在问题讨论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这样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才能促成高效课堂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精心选择和设计有效的案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获得高效的政治课堂,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师说教案篇8

【关键词】导学案 教学 角色转变 课改

课改春风又一次掀起热浪,导学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高效课堂的大形势下,我市教育局要求推广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想法,仅供参考。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1],以前观摩其他学校公开课时或多或少接触过。我认为很好,对学生来说是个充分的锻炼,对老师来说是个很好的改革:

(一)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或共同讨论问题,获得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二)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教学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三)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按部就班地使用统一的导学案;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完完全全地按照导学案来实施课堂教学,且过程一样、作业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明显地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的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

(二)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新的课型的确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空间,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很多发展的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

(三)在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的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发表提问的机会就更少。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玩耍的场景,以此有正当理由获得了说话的机会,话说得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

(四)课堂环节多,不利于自主发挥。尤其是有些课型根本不需要导学案,有了导学案反而是课堂的累赘;大量使用导学案,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收效与之不能成正比,有时甚至相反。

总之,导学案的设置目的是好的:使学生在课前自己动脑筋独立完成预习提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关键是怎么设计?怎么用?内容更重要,收效最关键。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拙见,说出来和大家切磋一下:

(一)精

导学案在量上不要泛滥,要精心设计,精简过程,精化内容,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二)简

在质上下功夫。导学案上不必要写得太多,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不应把思路统统设好,那样学生只能机械地、盲目地跟随着,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和初中生不一样,高中生阶段更有主见,不太喜欢别人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所以我认为要“简”。以“简”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思维方式。

(三)多

即导学案要多样化,格式不应整体划一。实施导学案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老师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科学取舍,方能凸显其应有的作用,彰显其应有的功效。

(四)奖

是不是应该考虑学习小组的总体成绩?给他们也公布公布成绩、排排名、发发奖状、发发奖励、大会领领奖,大肆表扬一番,让他们有机会在众人面前介绍小组学习经验,从而调动组内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用行动告诉他们:只要组内齐心合力,共同进步,即使成绩不够理想也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荣登领奖台,以增进共同学习、互相监督的凝聚力。

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放开思维,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师说教案篇9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将学术理论与企业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被管理学院以及商学院教师广泛采用,并成为工商管理领域当中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案例教学起源于1908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商学院的教学领域当中,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Kunselman&Johnson(2004)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整合性的主动学习法,它能激发学生参与、分析与评估,是一项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经由大量的企业管理实际的案例解说以及讨论,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情境当中,由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当中进行决策与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经过思考与模拟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实际运营其相近的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ippin,Booth,Bowie,&Jordan(2002)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安全的学习环境,它允许学习者学习在复杂不确定的情境中发展批判思考及敏感的觉察能力。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的方式介绍

案例教学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是实证性案例教学法,二是分析性案例教学法。两种教学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使用。

1.实证性案例教学法。本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以实际的案例进行理论方面的说明并且进行对照讲解,也就是实际案例教学法。实际案例是将理论当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抽象的观念经由实际的案例加以解释说明。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务案例之间的应用,解决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困难以及对实务经验的理解差距;另一方面,又可以透过案例的实际解说,让同学们可以用融入案例情境的方式提升关注程度,经由老师的解说与互动提问方式将理论课程变成生活化的议题,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实用价值。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术理论的教学内容,以案例介绍的形式介绍同一理论概念中不同企业的实际案例,往往比从理论到理论更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析性案例教学法。本方法是指当学生学完成某项主题课程或是一系列的相关课程时,由老师提供与专门领域相关的案例分析中使用,用来观察学生们对于理论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案例内容包括研讨主题、相关企业的基本背景资料,案例发生的过程与情境,所要讨论的问题等有关附件部分。分析性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案例交给学生,根据案例的所描述的内容与情境介绍,依据案例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由同学以个人或是分组的方式作准备,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互动讨论的过程当中,可以互相挑战(challenge)对方的观点以及回答的内容,由各个人或是小组进行总结并且说明观点及理由。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评述,引导学生们在案例索讨论的内容当中,带入理论学术的内容,进行理论实务的结合•明。分析性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层次也会有所差异,可以依据所涉及的知识面进行分类,一般又可以分为专题性分析和综合性案例分析两种。前者运用某一方面的知识,对某一专门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探讨员工招聘与甄选的方法,这就是一个专门针对员工招聘与甄选的主题进行案例分析。而综合性案例分析法是运用某一课程的多方面的知识,对某一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在企业战略规划课程就经常会使用到综合性案例分析,例如以诺基亚公司作为案例分析,要求同学们进行诺基亚公司的经营战略分析,就要应用多种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品牌运营管理、市场营销手法、企业财务操作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产品设计与开发、全球化运筹物流体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三、采用案例教学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各阶段的课程教学都已经普遍采用,而且也的确得到比较好的效果。但仍然有些问题是需要进行克服与调整,经过作者与学生沟通交流所做出总结,采用案例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师本身不具备企业的实务工作经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实际的企业实务工作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法,实用性要求非常高,教师本身应当具有企业实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多数老师还是一路从学术理论的路径值接进入到学校教学,欠缺企业的实务工作执行能力与经验,对于企业真正的执行与运作会发生哪些实际的问题无法进行深入的解说,只能够从理论的部分给与同学们进行讲解。这样的情况就会发生实务工作与理论脱节严重,无法进行有说服力的沟通,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种情况下采用案例教学法,也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从而造成案例点评不够深入与欠缺实际的观点,进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2.学生不具备工作经历与知识层面局限,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时,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进而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展开讨论,相互交流,提出不同的思路与观点,达到学习的综合效果(LearningSynergy)。但是在校的本科大学生,因为没有完整的职场历练与经历,往往对于老师课程当中所提到的内容与观点无法进行有深度的批判与反驳,多数仍然是属于单向的知识接收与获取,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掌握也有限,所以往往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至于社会工作经历就更无从谈起,多数学生即使有实习的经历,但也都是基层工作执行层面操作为主,谈不上太多深入的主题。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单向教学方式的大学生来说,以往的训练都是在封闭式的环境之下进行问进行问题解决,但是在案例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开放式的问题,不会仅仅只有一种答案或是解决方案,对于思维模式固化的学生来说就会发现在回答问题时的思路狭隘、答非所问、欠缺逻辑性、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和现实情况的问题。

3.教科书的案例缺乏本土案例。目前国内的工商管理教科书有许多都是由国外直接翻译的,而书中的案例也都是使用国外企业的案例,除非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企业,不然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度。从国外直接引进的管理案例可以参考,但在教学应用时,很难真正起到效果,因为东西方管理模式的差异和社会环境与企业制度的差别,对于大多国内学生来说,很难直接借鉴外国案例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因为学生对于外国企业的认知程度不高,所以在进行案例讲解时很难有亲近的认知程度,这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实践中针对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与效果评量

1.针对教师实务经验欠缺的部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作者本身具备了产业实务的工作经验,曾经服务过各类不同的企业从科技制造行业、咨询顾问业、传统塑料行业、集团化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本土企业,因此在课堂中可以引用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主题讲解,以自身的行业执行经验进行解说,将理论与实务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告知学生企业实际在运营执行的过程当中会发生哪些问题?如何进行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专注程度达到案例教学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欠缺实务工作历练的部分。针对此部分作者所采用的方式是以案例分组报告的方式让同学进行练习。由学生进行分组,自行选择所要分析的个案公司,依据报告的大纲以及框架进行分组报告。当上台进行报告完成之后,台下的学生可以针对小组报告的内容进行询问,针对报告的内容所提供的信息来源及相关内容,分析的模式、提出的解决方案合理性等内容进行批判与讨论,而且在报告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评分做为小组的报告成绩。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学生们可以观察到每个小组所报告的内容深度与广度,然后由老师带领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由小组成员进行回答。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最终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提交。

3.针对本土案例欠缺的部分。此部分的不足就由作者自身进行本土企业的案例搜集,藉由平时的财经报导、网络信息、专业期刊、管理从书出版品等方面进行案例的搜集。经过整理后提供给同学们作为学习的内容。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的管理案例库(张丽化、余凯程,2000),是针对本土企业所编写的一本案例专业书籍,可以进一步提高老师在选用案例的质量。吴晓波(2001)所写的《大败局》一书,也是教师在进行案例讲解的时候一本不错的本土企业案例书籍。

4.案例教学法学生教评成果。作者2013-2014第二学期一共开了三门课程,分别是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管理学原理课程。本校每学期末都会进行教师教学评鉴,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认同程度,以教学评鉴的方式确任教学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作者所采取的课程教学法主要就是以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讲解与•明。为本学期的期末教评结果。的教评结果看出学生对于作者的课程教学满意度平均分数高于全学院的总体分数,代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是得到学生的认可,由教学评鉴的结果也可以得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工商管理系的教学还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

五、结论

师说教案篇10

综上,案例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在《经济法》教学中,在案例选择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

(一)案例质量有待提高有些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网络资源采用的是陈年旧案,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经过筛选,上课的时候直接采用。此外,教师没有花时间搜集最新的典型案例,选择的案例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专业实践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案例质量的不高,也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据江西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改课题———《高职高专院校经济法案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的调查,68.8%的学生反映案例的质量只是一般,学生对于案例的要求中,实践性37.6%和时效性29.2%占的比重较大,而在另一项调查中,真实的生效的典型案例23.8%和具有时效性的案例45.5%在对学生的吸引力中占到了很大比重。[2]由此可见,案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是决定案例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案例选择因教师而异笔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由于授课班级较多,多数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授课任务往往由几位教师分担,笔者所在学校也不例外。由于该课程是跨院系跨专业开设,导致上课的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系部,无法组建正规的教研室,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的开展更无从实现,案例选择的沟通和交流就十分欠缺,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很少。

二、案例选择的具体操作方法

对《经济法》教学来说,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3]。笔者认为,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可采用以下操作方法:

(一)结合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新颖、典型、实际的案例所谓新颖是指选取的案例应该和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相结合,而且是新近发生的,时效性和新鲜性这些新闻的特性容易引发追求新鲜、新颖的高职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例如讲授《企业破产法》时可选择河北三鹿集团破产案件;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可选择苹果公司不执行中国的相关三包政策的案例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典型则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尽量涵盖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能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中,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晦涩的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体会到,如果能搜集到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为案例,现身说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如讲授《合伙企业法》的时候,笔者就通过本校一名在校生与同学合伙创办企业的案例来进行课程导入,在课堂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被明显地激发出来了。

(二)做好学情分析,选择符合高职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案例有些案例虽然很新,社会影响也很大,但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却很深很难,有的问题超越了高职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学生很难理解,甚至也没有必要知道那么深的东西。“黄光裕和国美股权之争”的案例就是如此,尽管是社会影响很大的新案例,但股权之争涉及了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教师在给高职生授课时深入地介绍其中复杂的有争议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感觉在听天书,同样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这种案例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取舍,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对于一些太深太难的问题,应当采取回避的做法。

(三)结合职业考试能力要求,参照历年职业资格考试真题选择案例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的学生来说,从事专业工作需要参加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如会计师、经济师、审计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在这些考试中《经济法》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在教学中,尤其在案例选择中,还应该与这些资格考试挂钩,多引用历年资格考试案例,加强学生职业考试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考试应试能力也是经济法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对事关就业质量的职业考试也比较重视,授课过程中讲授职业考试真题中的案例,学生一般都会感兴趣。但是,考试的案例都是经过处理的理想化的案例,便于考生分析和回答问题,这种案例跟现实生活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需要跟学生讲清楚考试案例和现实案例的区别。同时,对于有些部门法,如公司法、合同法、会计法、税法等等,既是职业考试的重点,实践运用要求也高,教师就需要把握好案例选择的度,考试的案例准备多少,实践的案例准备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推敲和合理安排的。

(四)发挥团队优势,创建经济法案例库

1.如前所述,由于授课教师不同,在具体授课时,会出现案例选择因教师而异,案例质量良莠不齐、教学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实行集体备课的形式。同一专业的任课教师一起备课,可以发挥团队优势,大家可对各自预选出来的案例进行比较,从中选取最优案例,这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案例的质量,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案例,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举措。搜集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要充分考虑高职生的实际情况。而多数高职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的水平也较低。因此,让学生搜集案例不能作为一种常态活动,而应当在讲授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部门法时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或者在讲授某一具体问题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相对难理解的法律制度,案例选择还是应当以教师亲自选择为主。

3.在没有现成的合适案例可用的情况下,任课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编制案例。对于多方搜集精选出来的案例,可创建案例库,通过不断的积累,相信不管是对于教学还是科研来说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编制案例要谨慎,现成的案例一般是经过充分论证和推敲的,故语言清晰,逻辑严密,相关说明不会产生歧义,也不存在违背客观事实的情况。教师如果要编制案例,除了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还要注意案例语言的表达应具有专业性,同时要精炼、到位,避免罗嗦冗长;对案情的介绍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用语要准确清晰,避免词不达意;注意检查案例前后的逻辑关系,不能自相矛盾,充分保证严密性;案例编制的场景要符合生活工作实际,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凭主观想象随意杜撰;案例编制出来以后,一定要经过教研室或者备课组集体讨论,所有成员要认真阅读编制的案例,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