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1 12:40:11

台阶教案

台阶教案篇1

关键词:教育实习平台;质量监控;跟踪;评价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增强理论理解的重要环节。国内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构建教育实习平台做了有益的尝试。目前的教育实习平台主要分两类:一类利用网络社交工具(bbs,blogqq群等)[1]构建教育实习交流平台;二是利用blackboard,moodle,sakai[2]等技术建设的教育实习网络网站。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技术,搭配sqlserver,设计开发基于Web的教育实习平台成为可能。该平台应具有丰富的实习资源,能够实现教育实习管理人员,实习教师,学生三方的互动,动态化的跟踪与评价,并允许实习成果可储存,可统计。建设中的实习平台应具有以下特征。

1网络平台首页框架

实习资源频道包括:优秀教案(doc,ppt,swf格式文件),授课视频(在线观看,可以采用链接土豆网等视频网站的方式);平台概况通过单页呈现介绍平台的作用意义等;实习文件可进行点击下载,可搜索查询;实习风采作为成果展示部分,包括学生实习心得和优秀实习生展示;网上课堂包括《英语教学法》课程、在线测试、网络答疑;校际动态频道展示实习基地动态和高校联盟动态;实习监控平台频道包括实习生跟踪管理的固定流程和统计功能。

2主要系统模块

教育实习网络平台不仅仅是资源与信息平台,更是实现实习生全程跟踪、评价的平台。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子系统实现:

2.1在线考试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基于《教学法》课程,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问答题。由高校指导教师出题,学生按照考试流程做题提交试卷,查看成绩等。

2.2实习监控平台

实习监控平台作为二级子系统,是整个教育实习网络平台的核心及特色。其涵盖实习的全过程,把教育实习的环节和监控点纳入其中,采取扁平化的监控模式,把实习的各个阶段流程化的呈现出来,每个阶段都包含了组织机构的参与与监控,能够很好地做到师生互动,动态化的跟踪与评价。依照双方指导教师参与与否以及教育实习前、中、后三个自然阶段为标准,我们把教育实习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撰写教案);第二阶段(试讲);第三阶段(基地授课);第四阶段(班主任工作与第二课堂);第五阶段(总结与评价)。双方教师,实习生在实习的五个阶段中互动如下:(1)学生用户组该学生登录后,只有指派了基地指导老师才能开始实习监控。第一阶段:仅大学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提交教案(word文档或ppt)后,由大学指导老师进行审核(每个阶段,学生等待审核过程中若三天内没得到老师反馈,则可点击“求助”按钮,向管理员进行求助,管理员通知老师来对该阶段进行及时审核),若通过则进入下一阶段,若审核不通过,提出审核意见。第二阶段:仅大学指导老师参与。学生上传土豆视频链接,由大学指导老师进行审核,通过则进入下一阶段,若审核不通过,提出审核意见。第三阶段:由大学指导老师与基地指导老师同时参与。学生提交教案后,由大学指导老师与基地指导老师同时进行审核,二位老师都通过审核后,由基地实习老师指派是否进入第四阶段(班主任工作与第二课堂),若不进入第四阶段,则该学生直接进入第五阶段(总结与评价)。第四阶段:仅基地指导老师参与。学生上传资料后,由基地指导老师进行审核,通过后进入第五阶段。第五阶段:学生提交本实习的心得体会,双方教师给出评价。(2)教师用户组a.大学指导老师:显示所有阶段(第四阶段除外)需要审核的学生列表,选中一名学生后,根据该学生处于的阶段加载不同页面。b.基地实习老师:仅显示第三阶段开始需要审核的学生列表,选中一名学生后,根据该学生处于的阶段加载不同页面。第一阶段:显示该学生上传过的文档列表,下载进行审核,若通过审核,则该学生进入第二阶段,若不通过,提交意见。第二阶段:显示该学生上传过的试讲视频,页面播放最后一次上传的土豆视频链接,其他视频通过点击链接进入土豆观看。观看后进行审核,若通过,进入第三阶段,不通过,学生需继续上传下一次试讲视频。第三阶段:大学指导老师对学生上传的教案进行审核,若通过,且基地指导老师也通过,则进入下一阶段,若基地指导老师未通过审核或未开始该次审核,则需等待基地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结束。基地指导老师:对学生上传的教案进行审核,若通过,且大学指导老师也通过,则可进入下一阶段,若该学生有班主任工作,则进入第四阶段,否则进入第五阶段。该阶段需2位老师都通过审核才能进入下阶段,若其中一位没通过,该阶段则进入等待大学/基地老师审核阶段。第四阶段:该阶段仅基地指导老师参与。学生上传资料后,由基地指导老师进行审核,若通过,则进入第五阶段。第五阶段:大学指导老师对该学生此次实习进行评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基地指导老师提交对该学生此次实习的意见、建议或感想。此阶段为最终流程,进入此阶段即代表实习监控流程结束。当大学指导老师评分后,将不得再进行修改,基地指导老师提交意见后,也不得修改,流程到此终结。除了定性的评价外,该平台提供学生教学能力分解表(八个指标,每个指标又分为强,较强,一般,差四个等级),要求实习基地教师在线打分。这种打分一方面保证了打分的公平公正,避免人情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数值,为以后定量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2.3管理员用户组

管理员按照不同权限可以分为总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大学管理员(主要是高校教务部门或各院系实习负责任,可创建多人),实习基地管理员(主要是实习基地教务部门或各年级组,学科组负责人,可创建多人)。登陆后台在统计页面可以显示权限下的所有参与实习监控学生的列表,可以查看任意学生任意阶段的完成情况及老师点评,并提供不同条件查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教育实习的质量监控问题,设计开发基于网络的教育实习平台能够对实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分析评价和及时反馈,为实习中出现的监控不足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刚.基于Sakai的教育实习网络支持平台构建[J].软件导刊,2010(4):48-50.

台阶教案篇2

【关键词】 体格检查;心血管系统;可重复性,结果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29-02

Measure Validity of Cardiovascula Function in the Body Constitution Measure/SUN Qing-bin,DU Yun,PAN Lan-fang.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Yulin Normal College,Yulin(537000),Guangxi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 to improving measure validity of cardiovascular function,and to find out the scheme which can measure students'

cardiovascula function effectively. Methods The correlation was analyzed between experiment method and step exponent method.Results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s between step test,1 000 meters running and 12 minutes running.1 000 meters running was related to 12 minutes running in middle level.In body constitution measure,1 000 meters running could substitute for 12 minutes running,but step test and 1 000 meters running could not substitute for each other.The actual cardiovascular measurenent had some problems of validity. Conclusion

It suggests that cardiovacula function measurement in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should be amended.Step test and 1 000 meters running sh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male students'

cardiovascula function.

【Key words】 Physical examination;Cardiovascular system;Reproducibility of results

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正式颁布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2]规定,心血管机能的测量方法为:男生从台阶试验、1 000 m跑中选测1项,女生从台阶试验、800 m跑中选测1项;而现行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3]则规定只用台阶试验来评价心血管机能。上述方法在评价人体心血管机能时的效度令人质疑。例如,用台阶试验进行达标测试,学生的优良率很高,而用1 000 m跑/800 m跑测试同一批学生,优良率明显下降[4]。作为反映同一机能的2种测量指标,在测评中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说明2种指标的内涵无同质性。笔者认为,台阶试验和1 000 m/800 m跑的测试条件不同,测试的属性也不尽相同:台阶试验的测量属性是人体在定量负荷条件下心率的恢复快慢,而1 000 m跑/800 m跑要求测试者尽最大努力跑完全程,其测量属性是人体在极限负荷状态下心血管的做功能力,2种选测项目的互替性令人怀疑。笔者以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考察台阶试验指数和1 000 m跑成绩的相关性。若台阶试验指数和1 000 m跑成绩不相关或低相关,说明2种试验方法不具有互替性,则《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从台阶试验、1 000 m跑中选测一项”的测试方案就不能保证测量效度。因此,有必要对台阶试验与中跑成绩的一致性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以期找出一个既能有效测量心血管机能,又适合于大样本体质测量的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2003级30名大学生,均为男性,年龄在22~24岁之间,身体状况正常。

1.2 方法

1.2.1 实验法 (1)台阶试验。测试时间:2007年4月25日9:00~10:30,测试环境温度:21~23 ℃。记录运动停止后1~1.5 min,2~2.5 min,3~3.5 min的3次脉搏数。(2)12 min跑。测试时间:2007年4月26日9:00~11:00,测试环境温度:24~25 ℃。受试者每5人1组,要求在12 min内尽力跑完尽可能远的距离,测量并记录所跑的距离。(3)1 000 m跑。测试时间:2007年4月27日上午9:00~10:30,测试环境温度:20~22 ℃。受试者每5人1组,要求受试者在标准的400 m田径场上以自己最好的水平尽可能快地跑完1 000 m,测量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1.2.2 观察指标计算方法 台阶指数=[登台阶运动持续时间(s)/(2×3次测量脉搏数之和)]×100[5-6];12 min跑和1 000 m跑分数的计算Z=(x-x[TX-])/s(其中x为实测成绩,x[TX-]为平均值,s为标准差)[7]。

台阶指数、1 000 m跑的Z分数、12 min跑的Z分数之间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系数公式计算。

2 结果

实验测试数据见表1。台阶试验(指数)、12 min跑的Z分、1 000 m跑的Z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台阶试验与12 min跑的分值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台阶试验与1 000 m跑的分值之间亦无显著性相关,而12 min跑与1 000 m跑呈显著性相关。

3 讨论

台阶试验指数与1 000 m跑成绩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说明台阶试验和1 000 m跑的测量属性不同,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也证明《学生体质测量标准》中规定的心血管机能测量方法存在效度问题。我国现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心血管机能测试和评价提供了2套方案供各学校选择1种:台阶试验或1 000 m(男)/800 m(女)跑测验,这样的测量方案显然是不合理的。台阶试验与1 000 m跑的试验负荷条件不同,所测的属性不同,台阶试验不适合评价较大负荷条件下的心血管机能,仅用台阶试验来测评心血管机能是不全面的。

台阶试验指数与12 min跑成绩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说明台阶试验和12 min跑的测量属性亦不同,2种测试不可相互替代。学术界已证明12 min跑与最大吸氧量的成绩具有高度相关,且认为最大吸氧量能够较好地表示心血管机能[5]。因此可以推测,台阶试验与最大吸氧量成绩之间相关性较低,用台阶试验无法测试出极限负荷条件下心血管的做功能力。王健等[8-9]的研究也表明,台阶试验指数与最大耗氧量之间无显著相关,不能对心血管机能作准确评价。朱宪峰[4]认为,台阶试验标准得分分布也与中跑测验标准得分分布明显不同;陈嵘[10]研究表明,应用12 min跑评价人体肺功能的有效性明显优于现阶段采用的台阶试验。可以断定,台阶试验不是评定心血管机能的最理想指标,仅用台阶试验进行心血管机能的评价是不能保证测量效度的。

12 min跑与1 000 m跑呈中等强度相关,说明在体质测量中2种测试方法可以相互替代。由于12 min跑已被学术界证明能够较好地评价心血管机能,因此当被试人数较少或对测试结果要求非常精确时,应尽量选择12 min跑进行心血管机能的测试;但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测量样本量很大的情况下,可考虑用1 000 m跑来代替12 min跑。

台阶试验测量是反映人体在定量负荷条件下的心率恢复能力,只能反映心血管系统对定量负荷的适应能力;而1 000 m跑或12 min跑则要求被测试者要尽最大能力完成测试任务,测量的是人体在极限负荷状态下心血管的做功能力,反映的是人体在极限负荷条件下心血管机能的状况,台阶试验则无法评价这一条件下的心血管机能。心血管机能的评价要从2方面进行评价――极限负荷条件和定量负荷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心血管机能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北京:2002.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3] 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1.

[4] 朱宪峰.用台阶试验和中跑测验评价心肺机能的比较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320-324.

[5] 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人体测量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84.

[6] 运动医学编写组.运动医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17.

[7] 体育测量评价编写小组.体育测量评价.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44-45.

[8] 王健,邓树勋.台阶实验质疑.中国体育科技,2003,39(2):62-64.

[9] 张启迪,冉清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阶试验测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6):1 061.

台阶教案篇3

关键词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Moodle;中职;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2-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网络教育亦获得蓬勃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和中职生信息素养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 

1 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和构建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构建网络课程,需要考虑网络平台的选择,自建网络教学平台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使用商业版的网络教学软件价格又比较昂贵,考虑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最好的是选择一种免费开源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经过分析比较目前流行的几种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最终选择Moodle作为中职网络课程的开发平台。Moodle的主要功能有创建课程页面、组织课程资料和课程活动、和评判作业、成绩管理等[1]。 

设计网络课程,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实践,我们在分析中职学习者特征和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参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项目式教学法和教学设计一般过程模式,经过多次教学实践试验,提出了基于Moodle平台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这个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将网络课程的设计分为五个阶段:课程设计前期分析、课程设计阶段、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实施阶段和课程评估。在课程的前期分析阶段需要进行职业需求、中职学习者特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分析。课程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课程评价的设计。课程开发阶段要进行Moodle平台的搭建和网络课程的具体制作,在课程的实施阶段我们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对具体的课程案例进行教学实践,课程评估阶段分别面向教师和学生就课程整体设计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 Moodle平台的搭建 

在课程的开发阶段本研究采用了自己在主机服务器上建立Moodle平台的方法。在Windows7环境下采用独立安装来完成,安装顺序依次为:安装MySQL数据库服务器;安装MySQL管理工具MySQL GUI Tools;安装ZendServer 6.0,内建有PHP及Apache;安装Moodle 2.5程序。建立平台时,选择admin做用户名,密码是Moodle_25,即建立平台之当设立的用户名和密码,此用户可以统领一切操作。 

3 Moodle网络课程的制作 

Moodle平台安装过程中定义了 admin管理员用户,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对网络课程进行网站管理设置,具体包括对网络课程的外观设置、首页设置、用户设置、课程设置、成绩设置、安全设置等[2]。在首页设置中对网站全程、首页说明、显示类别列表、显示课程列表、最大课程数目等内容进行设置,并通过“添加一个板块”功能根据需要设置板块信息及板块显示位置。用户注册这里采用批量添加用户的方式来快速解决学生注册的问题。添加课程通过“添加课程”按钮或“网络管理”中的“添加/修改课程”模块来添加课程并对课程基本信息进行设置,包括课程全称、课程类别、课程编号、格式、最大上传文件、密码、小组模式等内容。这里课程格式选主题格式。添加完课程后,可以为该课程添加选择此课程的用户,同时为这些用户分配角色。 

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是活动和资源的添加,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整个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核心内容[3],无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资源的添加都通过Moodle 中的“添加一个活动或资源”模块来实现。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动画片制作项目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4 基于Moodle平台网络课程项目式教学法实施案例 

项目任务的设计与确立 在这个阶段,将学生组建成学习小组,老师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个性的不同,将学生2人分为一组。在Moodle平台中,以管理员身份登录,选择该门课程,依次展开设置模块中的“课程管理”“用户”“小组”选择“创建小组”按钮可创建小组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组建好小组后,各学习小组自己来选定具体的项目任务,学生们通过自己创作或网上搜集资料的方式来确定自己动画片的剧本,提交剧本到Moodle平台,得到老师认可后,项目任务的主题就确定好了。最终各小组选定的项目会以任务主题形式公示在Moodle平台中。 

制订计划 小组项目选定好之后,各学习小组对所选定的项目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项目的基本思路进行仔细分析,分析讨论剧本中的角色、场景、道具,制定出该动画的文字分镜头台本,每个小组要在Moodle平台中利用WIKI交互工具撰写本小组剧本的分镜头台本,借助平台上的交流工具互动交流,并与指导老师讨论分镜头台本的设计是否合理。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各小组按照计划开始着手围绕所选的项目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这一阶段可以回到前面的课程对平台上的学习资料进行再学习,具体就是对课程中相关教学内容的电子课件、教案、文档、实例及电子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也可以浏览网上的优秀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案例,从中寻找思路和灵感。还可以利用讨论区、聊天室等交流工具,实现组内和组间的交流讨论,以及时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项目实施 这个过程要经历绘制角色和道具、创建角色的动作、绘制场景、制作场景转换、合成二维动画以及后期合成等环节。作品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通过Moodle平台上的讨论区、聊天室等交互工具与他人交流,来解决问题。 

项目完成、评估 通过互动评价工具,学生在提交作业之后,根据作业评价要素表,可以自己先给自己评价,然后还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其他同学也可以评价自己的作业,最后把自评,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三者按一定比例结合到一起,就是这名学生作业的总体评价。 

5 小结 

本研究结合现阶段中职学校教学需求和中职生学习特征,构建出更好地为师生教与学服务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结合项目教学法开展的具体教学实践案例表明,这一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该网络课程也为其他中职教师开发网络课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台阶教案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 教学方法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79-01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马云的阿里巴巴团队更是将“互联网+”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促使国内各级院校都开始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改革模式,希望以此来提高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实践,探索不同教学方法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

一、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其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常常以单一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也涉及到一些实践性的内容,所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常常感觉较为困难。对此,为了提高电子商务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学工作者可以联系教学实际情况,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理论教学中,通过在课堂上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为学生创造一个比情境模拟更加真实的场景,在带领学生回顾场景时,促使学生对案例涉及到的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提及的案例大多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分析能够对案例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想法,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重要前提[1]。具体来说,在电子商务课堂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围绕教学目标将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典型化处理,然后按照一定步骤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例如,B2B模式的阿里巴巴,其主要是为了构建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其管理模式有别于C2C模式的淘宝,其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商铺。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利用阿里巴巴的成功案例来讲解电子商务相关知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促使其掌握专业知识。采取案例教学法教学,除了要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外,还要注意所选案例的繁简程度和趣味性,做到与学生兴趣爱好和知识领域对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际体验,有利于对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阶段

案例分析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其一,教师准备阶段,教学工作者在这个阶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典型化处理,为学生设置一定问题,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2],应编制学生使用的导学案等学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二,学生自行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完成案例材料阅读后,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查阅案例相关的资料,搜集一些必要的信息,从而对案例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三,小组讨论准备阶段,教学工作者将学生分成三人到五人一个小组,让小组自行进行讨论,在明确分工的情况下,确定最后的解决方案。其四,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在进行集中讨论阶段,各小组派小组代表对小组所制定的方案进行展示,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在教学工作者的引导下,展示方案的小组成员对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各个小组可分别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回答进行评价。其五,总结阶段,在案例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应对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重点问题组织全体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最后教学工作者再给出引导性的建议,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所学内容。这五个阶段是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五个阶段,缺一不可。

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电子商务实践平台

在电子商务专业实`教学中,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与社会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促使学生对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形成一定了解。同时,学校在网页上建立平台网,向学生介绍电子商务创新基地,为学生推送创新基地新闻,并将基地管理、信息、活动报名、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回顾、后台管理等板块纳入到平台网建设中,促使学生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形成全面、充分的理解。

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理论课堂上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促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与此同时,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可以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电子商务教学中,结合理论教学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促使中职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更为良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台阶教案篇5

关键词: ; 程序设计; 阶段式教学法;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0-71-02

Application of phas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program design course reform

Wang Huad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1, China)

Abstract: The program design i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and use. The traditional models and methods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The teaching system in the college based on phase teach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The content of phase teaching method and material teaching design scheme is expatiated.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programm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effectively.

Key words: ; program design; phase teaching method; course reform

0 引言

程序设计是我校软件学院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全面介绍了的基础知识和使用开发网络应用程序的技术和方法。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由于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初学时不好入门。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关联,不能学以致用,与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使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如何使毕业生达到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应用阶段式教学法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 阶段式教学法

阶段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提出的一种符合计算机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知识学习阶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阶段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案例实训阶段,使学生能够将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知识的应用。第三阶段称为项目实战阶段,通过具体项目的开发,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开拓能力,完成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实际工作之间的能力与知识的衔接。如图1所示。

[第2阶段 案例实训][第1阶段 知识学习][第3阶段 项目实战]

图1 阶段教学法示意图

1.1 知识学习阶段

基础理论知识部分采用传统方法讲授语法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和基础知识,同时可以配合一些小的实例演示帮助理解。

1.2 案例实训阶段

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时需要配合具体实例来加以理解理论知识,因而,本阶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设计型实验方式开展。案例教学法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所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等特点,这需要授课教师对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整合,将原教材的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多种理论知识及技术,实现主题功能。

1.3 项目实战阶段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构建。要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就必须有相应的检验方法。项目实战是由学生以某种任务驱动为目的,自主搜集材料,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战[2]。对于本阶段的实战,采用跟实际项目开发接轨的思路,毕竟学生毕业后要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因而在学习阶段就开始让他们积累开发项目的实战经验。实际开发项目需要经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模块详细设计、系统测试、系统完善与维护等几个阶段。在具体实战中教师也按照这种程序来要求学生,要求他们写出相应的项目计划书、设计报告等。通过项目实战,学生可以巩固课堂上的教学案例知识,并在案例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构,达到构建新知识的目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但这并不表示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共同学习者。

2 教学设计方案

2.1 教学内容设计

以我系软件学院为例,程序设计课程包含68个理论课时和34个实验课时。其中实验课时主要用来进行阶段性实训,项目实战也可安排在实验课或课余时间,具体课程内容安排及实训强化阶段题目设计如图2所示。

第1阶段 认识理论知识 第2阶段 实训

[教学题目\&教学内容\&\&实训题目\&实训要求\&1 Web开发技术概述\&介绍开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登录模块\&配合常用服务器控件及验证控件,制作具有注册与登录功能的模块。\&2 应用程序基础\&讲述了C#语言的程序设计基础。\&3 网页设计\&主要介绍常用的服务器控件。\&2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综合操作学生信息,包括查询、插入、删除、更新等常见操作。\&4 网站安全与验证\&讲述验证控件和成员角色管理。\&5

数据库编程\&Web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常用数据源控件和数据绑定控件。\&3 新闻模块\&巧妙利用用户控件实现多种类型新闻的管理。\&6 用户控件与自定义服务器控件\&讲述用户控件和自定义控件的设计和使用方法。\&7 文件与流处理\&介绍关于文件和目录处理、I/O流读写等操作。\&4 文件管

理器\&应用文件和目录操作技术制作常见的树形文件管理器。\&8

性能与配置\&介绍调整和配置应用程序的方法。\&]

图2 课程组织设计方案图

2.2 实战项目设计

为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实战项目,项目的选择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3]。

2.2.1 “图书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是第一个实战项目(简称项目1),按照认知规律,在此项目中有意安排基础性的内容(标准控件Label、Button、TextBox、HyperLink、DropDownList等;数据绑定控件DataList、Repeater、DropDownList等;验证控件ValidationSummary、RequiredFieldValidator等)。由于此项目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出发点,因此有意设计了一些陷阱,让学生发现此项目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如果这些陷阱、缺陷能被学生一一发现,会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如果能将这些陷阱、缺陷在后续两个项目用新知识、新技术加以改进,相信新知识、新技术也将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例如:在“图书管理系统”所有页面对应的代码中都用到数据库连接语句(SqlConnection con=new SqlConnection();) 及DataList、DropDownList、Repeater 等绑定控件的函数ECDropDownList()、GetNewsTypeList(),这些代码及函数在该项目中反复出现,这一缺陷在后面两个项目中可用建立公共类的方法加以克服。另外,在“图书管理系统”后台设计的所有页面中要增加任一个功能,在后台设计的所有页面中每一个页面都要相应增加,这也是一个缺陷,这一缺陷在后面两个项目中用“母版页”新技术能够加以克服。在此项目中,有意在后台编码和前台编码阶段反复多次对Repeater 控件进行编程,而且有意设计成在多次重复过程中都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在多次重复的过程中既达到复习的目的,又对同样的Repeater 控件有新的、更高的认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为后面两个项目中学习GridView 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火车订票系统”

火车订票系统是实战项目2,仍然按软件开发的五个工作过程序化程序设计的知识点,但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介绍编码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点。在后台编码工作任务中,学习“母版页”新技术克服项目1中存在的弊端,并在“母版页”中用到新的TreeView、Menu、SiteMapPath导航控件代替HyperLink控件,并学会使用站点地图SiteMap控件,使用SiteMapNode构造SiteMap。另外,在前台和后台的页面中大量使用GridView控件读取、控件绑定超链接、控件编辑列,使用CommanField列编辑数据、使用BoundField列显示数据、使用CommandField列选择数据、使用HyperLinkField列链接数据、使用CommanField列删除数据、使用ButtonField列灵活操作数据、分页浏览数据;并且要求学生比较该控件与项目1中的Repeater控件的异同。在学会“母版页”新技术使用后,让学生体会用户控件的重用性特点;学会Web.Config文件配置数据库的连接,同时体会在Web.Config文件配置连接数据库的好处。

2.2.3 “在线考试系统”

该项目是实战项目3,仍然按软件开发的五个工作过程序化 程序设计的知识点,但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也只介绍编码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点。项目3“在线考试系统”是项目1“图书管理系统”和项目2“火车订票系统”的综合。项目1“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在线新书的通告,项目2“火车订票系统”为客户在线订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考试题型、增加考试科目的题库,然后抽取相应考试科目的试题,为学生在线考试做好准备,所以项目3“在线考试系统”的关键是前台学生考试页面及代码的设计,而在这页面的设计过程中,安全性及可靠性是这一项目的设计重点,所以利用Response 输出信息、利用Request获取页面输入、利用Server获取服务器信息、利用Application共享数据、使用Global.asax文件、利用Session共享数据、利用Session验证用户是关注的重点。正是由于项目3 是项目1和项目2的综合,所以使用样式和主题来美化项目3的整个页面也是项目3应关注的内容(样式表CSS、为所有页面指定主题、为特定页面指定主题、为特定控件指定主题、动态指定主题和外观)。

实战以三个逐层递进的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由图书管理系统、火车订票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三个项目来组织实训,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本实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三个项目的学习完成本课程的实训任务,进一步熟悉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部署与维护”这五个工作过程。通过三个项目的学习将软件公司新人的“岗前培训”、“试用”、“转正”前移到学校,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积累程序设计经验及项目经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与软件开发团队成员间的良好沟通,与不同部门的同事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规范的软件代码编写习惯。

3 结束语

文中介绍了阶段式教学法的教学体系,阐述阶段式教学法的内容及具体设计方案。应用阶段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使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要求“零距离”[4]。本课改对现代职教理念作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提升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软件专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5-6]。

参考文献:

[1] 康 晶,王爱民,葛彦强,葛文英,周宏宇.基于阶段教学法的

Web程序设计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6:35-36

[2] 王宏,吴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

2010.7:10-12

[3] 李淑珍,李晓宾.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方法探[J].

软件导刊,2012.7(4):138-139

[4] 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

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1:18-24

[5] 朱香卫,张建,朱锋,熊福松.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开发的创新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0.12:41-42

台阶教案篇6

针对高校学生手机使用率较低的特点,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PDCA模式对手机利用率进行管理,依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开发一款手机软件,让学生及时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知识,同时在软件中添加企业所需的案例、学生作品展等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

PDCA;计算机基础课程;手机平台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7601

1 绪论

十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文件,促使高校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学质量摆在首位,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高校积极响应。高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领域的新管理模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PDCA就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最早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提出,后经戴明博士推广应用。其特点是把质量改进看成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顺序的循环往复过程。

目前PDCA的研究主要应用于高校管理中,而对于如何运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率的问题研究上仍是一片空白。本课题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 研究对象

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而对于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1)由于课时受限,教师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学生不能及时吸收;(2)学生接受课本基础信息,对所学知识认识低,不知道在实际中如何使用知识,学习兴趣较低,甚至出现睡觉、逃课现象;(3)学生面对众多网络和电子产品,知识吸收量较小,知识利用率较低。

根据2013年11月25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达98%,游戏、语音等娱乐占有很大的比例,学习所占的比例不到1%。在调查中学生反映针对手机平台的网络学习资源少且与所学知识吻合度较低。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高校本科生。

3 研究方法

国外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PDCA的尝试,如美国在1991―1996年,实施PDCA的学校由78所增至216所。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引进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构建大学教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体系,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采用PDCA来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的管理体系,教师依据前期的教学效果制定plan阶段的计划,进入Do阶段执行前期计划,根据Do阶段的数据进行Check阶段的反馈结果分析,及时的进入Action阶段进行处理,不断反复,形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效果。

3.1 Plan阶段

分析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掌握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修改计划,设定一个即达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校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由于同学们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不同,对计算机的熟悉度存在严重的等级化。

然而,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吸收存在几个问题:(1)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授课方式还是按照理论加上上机实践进行。前期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让学生们十分陌生产生排斥性。(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为8或者12周,课时较短,内容较多。(3)学生使用手机频繁,但是学生不会主动查看、搜索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知识,同时没有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软件。

经过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因素:(1)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软件较少。(2)教学过程中案例少,学生兴趣低。(3)学生能动性较差,被动接受。

3.2 Do阶段

实施利用手机平台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主要影响因素确认后,针对主要因素制定相应地改进措施,并将其纳入正式的教学日程中,付诸实施。

(1)按照课程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手机软件。该软件涵盖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课程安排以及知识点相关的作业、一些企业中用到的案例以及部分优秀实用的案例,让学生及时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中多添加一些案例,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案例的特点是:对于知识点具有针对性,同时案例具有实用性,比如像简历、产品介绍ppt、利用彩灯讲述二进制等案例。

(3)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自己喜欢的案例,通过手机平台与老师或者学生分享,在同学中引起讨论,老师适当的加入一些学过的知识点,老师起到指导的作用。此外,每一个班级可以举办知识点案例赛,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之间还可以共享知识。

3.3 Check阶段

通过评价,查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的主要因素,在改进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变成非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成为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所以,预期的措施可能有良好的效果也可能并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

在评价学生兴趣效果时,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比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机基础课程作品大赛、专家座谈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3.4 Action阶段

巩固改进后的成果,解决遗留的问题。对于利用手机平台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经过实施如果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后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下面的内容:(1)告知学生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软件,引导学生将其装入自己的手机中,前期引导学生使用。(2)上课期间加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让案例生动有趣,同时案例要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3)与学生负责人一起举办计算机基础课程类的项目大赛,比如:电脑维修、简历大赛、excel大赛、最有创意的ppt等活动。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将重新分析影响因素,并将在下一轮的循环中继续制定新的目标,并积极总结这一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循环做好准备。

4 结果

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利用基于手机平台的PDCA的管理模式,学生对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的自信。

项目的研究可提高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更加合理、有效的讲授;能够提升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程的师资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缩短企业培养人才时间。

参考文献

[1]Applying the Plan-Do-Check-Act Cycle to Develop Best Practices in Remote Online Systems Engineering Education[C].Alice Squires. INCOSE.

[2]高丹.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内在改进[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3]张强.PDCA方法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核动力工程,2008,(S1).

台阶教案篇7

[关键词]C程序设计考核方案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80-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管理为目标。如何构建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对C程序设计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关于C程序设计考试改革的设想与思路,制定出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考核方案,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施。

一、考试现状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C程序设计长期以来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和作业情况;实验成绩占20%,主要根据学生的上机考勤、程序正确率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采用闭卷笔试,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阅读程序及编写程序等题型。这种考试方式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考试形式单一

C程序设计期末考试采用的是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易于操作、便于管理,但存在很大的不足。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较多,编程题比较少,难以体现该课程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

(二)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C程序设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必须设置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但传统的考试考查的多为记忆性的基本知识。不少学生平时学习松散,考前依赖老师划重点,背诵习题答案。这种考试纯粹靠死记硬背,缺少灵活性,而且容易滋生作弊现象,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考核成绩评定不科学

C程序设计课程考试大多只有期末考试,也有院校在课程中期加一次期中测试。这样的考试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对教师来讲,不能检测出教师的教学情况,无法搞清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不管学生学懂了多少内容,只管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考试中发现的问题,阅卷中发现的不足也无法再弥补了;对学生来说,平时不知道自己的学业情况,只能到期末考试时见分晓。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少,以期末考试一次考核的成绩确定学习效果,致使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才突击复习,考试成绩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考试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考核方案

新的C程序设计考核方案的建设目标主要是针对现有C 语言考核方法的不足,提出一个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及各种教学资源,实施多层次、多途径的C程序设计考核方案,以保证考核公正、有效、科学性,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为顺利实施该方案,笔者及所在教学团队开发了“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中有教学资料、课程管理、答疑讨论、在线测评、试题库等模块。新的考核方案着眼于“以考促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在线考核,实现考核的持续性。具体方案如下:

(一)在线作业提交、管理和批改,杜绝抄袭现象

原有的考核方式中,对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上机实验环节,教师会根据学生编写程序的运行情况和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成绩。对程序运行情况的审查主要靠教师人工审查,即在学生编完程序之后,通过运行、现场提问等方式基本能判断出学生对程序的理解程度,这种方式在学生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就无法实施了,而且也不能杜绝抄袭现象。

“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在线测评模块参考了ACM 在线评测系统,通过该功能模块可在线接受学生作业提交。该模块提供对在线作业的自动批改,能给出成绩等级,并可给出意见反馈。为了方便任课教师掌握作业的具体出错情况,教师也可选择手工批阅,并在线给出反馈评语。对于抄袭现象,通过该系统可进行多份作业的比对,及时发现抄袭情况,并给相关学生发出提示信息。上机实验完成情况可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按一定权重计算具体分值。

(二)重视学习过程,增加阶段性考核

在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程序设计不是学会的,而是编会的。必须通过不断上机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的学校通过增设一次期中考试来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但C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前后衔接紧密,如果仅仅增设一次期中考试,由于考试在最终的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学生会突击复习,导致影响对新知识的接受,甚至最终影响到整个课程的进度。另外,C程序设计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通过程序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因此为培养学生上机编程的能力和兴趣,应增加简单易行的阶段性考核。“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在线测评模块除了可以辅助平时的实验作业管理外,还可设置在线考试,在限定时间内采用多题选做的方式,进行阶段性考核。机器根据程序的运行结果进行自动评分,这样增加阶段考试也不会给教师带来额外负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上机编程的兴趣和动力,注重编程的严谨、准确性。

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的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方案设计了3个阶段的考核,第一阶段为基本编程技能考核,第二阶段为高级编程技能考核,第三阶段为开拓创新技能考核,每个考核阶段的考核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基本编程技能考核。基本编程技能是指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开发环境进行程序的编写、调试及运行。这一阶段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熟练应用C程序语言中的控制结构、各种语句及常见系统函数等,强调的是对基本计算思维和编程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初级应用问题求解的能力。

第二阶段,高级编程技能考核。高级编程技能是指学生能熟练应用数组解决应用问题;能深入理解指针;掌握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并能使用函数实现;能熟练使用文件操作;利用系统所提供的相关函数能实现简单的windows图形界面应用程序。

第三阶段,开拓创新技能考核。开拓创新技能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借助于程序设计来解决实际应用中较大、较复杂的问题。

在“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试题试卷库模块下,设计了基本编程技能题100道,高级编程技能题60道。在相关课程内容讲授完毕后,学生可自行练习这些题。第一、二阶段的考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在线测试”模块对每个不同的学生生成不同的试卷,每份试卷会从题库中抽取5道这一等级的编程题,采用选做3个题的形式,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提交、自动评分,体现了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三阶段的考核如果C程序设计课程配套有课程设计环节,可采用课程设计来考查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可提出对课程设计所采用的技术、需要完成的工作量的要求,然后提供给学生多个设计题目,也允许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最终应提交能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程序。如果没有课程设计环节,这部分的考核也可采用其他方式,比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程序设计竞赛、参加C程序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等。

三次考核穿插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课程设计,可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始终都有一种主动学习的动力,把原本期末考试的压力分散到平时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传统考核方式下平时学习松散、考前突击的不良学习方式,确保课程的每个环节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设计多途径、多层次考核方式

传统的C语言考核方法多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大约占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等组成,这样的平时成绩无论从考核点、考核方式,还是考核层次上,都显得太单调。新的考核方案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多个层次来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考核点包括:

1.利用“试题库”模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练习,打破了传统实验环节的时空限制。任课教师可设定题目的难度系数,系统可根据完成的题量多少和题目的难易程度打分,并根据分数进行排序。这样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多做题,选择做难度系数高的题。到学期末时,最终排行情况可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程序设计竞赛,比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竞赛取得的成绩,可作为第三阶段考核的参考依据。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参加C程序设计课外活动的次数及所取得成果。学校的开放实验室、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的实验室都会提供很多可用C语言来解决的应用问题,学生参加这些C程序设计相关课外活动的次数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种参考依据,而所取得的成果可作为第三阶段考核的参考依据。

(四)注重考核编程实践能力 合理分配成绩比例

在新的考核方案中,整个课程的成绩比例为:期末考试40% ,三次阶段考核30%(每次考核10%),平时成绩30%。其中阶段性考核均为上机考试,直接考核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平时成绩也主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所获成果来打分,最后的期末考试中也大约有80%的题目是考查编程能力的。有的学校建议取消最后的期末考试环节,笔者认为,阶段性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保留了期末考试,但缩减了其分值比例,只占了40%,这样学生在最后考试的时候压力不会太大,因为平时成绩和阶段性考核,平时也不能太松散,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持续性。

(五)设置考后交流环节 解决遗留问题

在以往的考试和教学方案中,期末考试是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批改完试卷后通过试卷分析,可知道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如果发现教学中有所不足,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但对于学生来讲,考完试后基本就不再关注这门课程了,没有掌握的那些课程内容也就没有机会再去学习了。新的考核方案中设置了考后交流环节,具体形式为:专门设置两个课时,在教师批改完试卷后,利用此课时根据试卷中的共性问题再给学生进行讲解;共性问题讲完后,再进行个性问题的解答,可采用答疑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这种方式消除了传统考试中存在的考试中发现的问题无法探究,阅卷中发现的不足也无从弥补的弊端。

三、方案实施效果

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的C程序设计考核方案已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2级的教学中初步实施,这种考核方案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表1是没有实施新考核方案的信管1101-1106班和实施了新考核方案的信管1201-1206班的情况对照表:

表1 C程序设计考核方案实施前后效果对照

根据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统计,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完成的编程练习题平均数超过了80,基本编程技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比结果显示,实施了新的考核方案后,不但增加了考核点,提高了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C 程序设计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动手编程能力。新的考核方案还实现了考核的持续性,通过减少一次性考核的比重,增加阶段性考核,给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再纠缠于语言语法的细枝末节,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唐学忠,费贤举,庄燕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Z1).

[2] 谢满德.C语言程序设计的网络化立体式考核机制[J].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E-Busines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Government,2010:36-38.

台阶教案篇8

关键词:档案 电子化 研究生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031-01

个人档案是一个人一生生命轨迹的缩写,是用人单位了解一个人情况的非常重要的资料,也是一个人政治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可小看和忽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建档,记录了学生各个学习时期的学习、生活和品德等各种情况,对于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也对于招生单位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的邮寄和存放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档案转递的效率不高,正常情况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够收到新招收学生的档案,有的需要的时间更长,甚至不负责任的档案管理老师也有把学生档案寄丢的情况发生,而且在学生报考或者就业之前了解查看学生的档案更为合理;第二,由于档案长期积累的材料较多,因而存放需要占据大量空间,久而久之,如此存放并不科学,也不环保,存放一旦没有注意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导致档案的破损和档案内容的损坏;第三,档案的可持续性较差,我们在翻阅学生纸质档案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很多材料的填写项目诸多雷同,学生在不同时期要重复填写很多遍这样的材料,还有一些学生的情况并不完整,这样非常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时期,由于导师和课题组的安排,他们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和分散,不便于集中和统一的管理,而且学生组成的年龄跨度较大,有些学生属于在职学习,有些学生也已经进入婚育年龄,因此档案处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有所加大,档案的记录和管理就应该更为科学合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生电子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已急迫地摆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面前[1-3]。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6]。基于以上纸质档案的不足之处,我建议对于研究生档案的管理,需要建立电子化的完备流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档案管理时效性,减少重复填写和内容的缺失;另外一方面对于档案的存放也更加合理和环保,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

下面对于研究生阶段档案管理的电子化流程提出自己一些设想:

建议从学生开始建档(小学或者幼儿园)起就进入电子档案统一管理平台(平台应该由教育部、国家档案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相应部门组织开发,并由专人进行后期维护)进行档案的填写,设置的填写选项不应重复,学生进入到下一个求学或者工作阶段,招生或者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老师可以先通过在线浏览学生的档案,首先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为招生和招聘做好前期的铺垫,但是招生和用人单位的老师只有浏览权限,并无修改权限。当学生一旦录取或者录用,录取或者录用单位档案管理的相关老师可以给开放浏览学生之前档案情况的权限,但不具备修改权限,同时开放学生在本单位求学或者工作期间的档案修改和维护权限,以往单位的档案管理老师对于学生的情况只能浏览,关闭其所有修改权限;

对于学生在求学阶段的信息变更可以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建立一套合理的申请流程,流程简便可行,由学生所在单位的档案管理老师在电子档案统一管理平台进行修改和维护;

电子档案统一管理平台的数据要进行及时备份,同时不断升级平台的网络安全系统,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要签订保密协议,不可泄露学生的任何信息资料;

在推行电子档案的同时,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重复的部分可以省略,保留签名页部分,很多纸质档案也可以通过电子档案进行按需打印,这样节约纸张,更加环保。

当然在推行电子档案的过程中,肯定也会有一些阻力和弊端,比如:传统档案的管理者已经习惯于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一旦推行电子档案,很多数据需要进行网络的维护,这样增加了他们额外很多的工作量,但是前期工作量的增加其实对于后续电子档案管理模式的推行是大有裨益的,所以这方面的思想锢囚需要摒弃。电子档案统一管理平台因为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所以网络的安全和计算机的稳定性就是电子档案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弊端,黑客的攻击对于电子档案统一管理平台的安全存在一定的考验,网络和计算机的不稳定也会给管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扰,而且长时间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又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对的办法:(1)网络的维护和监管要到位,确保网络的正常通畅;(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安全和稳定性也会逐步增强,为电子档案统一管理平台的安全和稳定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同时网络数据要做到实时有效的备份。

研究生电子档案的推行只是一个侧面,对于全民电子档案的推广是一个示范,这样的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对于档案的时效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随着高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档案的管理将会更加科学、合理、便捷。

参考文献

[1] 陆国平.浅析研究生电子档案的管理[J].档案与建设,2009(9):46-47.

[2] 方芳,李书锦,姚路明.浅论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差异和共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138-140.

[3] 沈玉.浅论研究生档案管理与教育管理信息化[J].浙江档案,2011(2):26-27.

[4] 陈莹.关于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6):179-180.

台阶教案篇9

校企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包括教学大纲、案例库、教师团队、考核标准、交流平台和实施反馈6个部分。

1、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实践作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最后一门2学分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的软件工程综合训练,安排在大三暑假集中2周完成,之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实习。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软件开发和管理的训练。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目前软件应用热点,教学实施采用开放性原则,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当年的软件应用热点和企业师资状况,选定该年的教学实践内容。

2、案例库

案例库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以往的实践课程多采用教师提供的虚拟案例,很难体现实际工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有效的案例必须来自实际项目需求,这些案例可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也可以源于教师的应用研究课题,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融入实际工作环境。实践案例的内容主要分为3类:软件应用类(如手机移动软件开发)、面向领域软件开发类(如面向金融领域的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方法应用类(如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践案例的筛选要能充分体现软件企业开发中面临的典型问题,如需求不稳定等。实践案例覆盖的应用领域要宽且涉及的领域知识能让学生在短期内理解。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技术难度和案例规模要适中,能方便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并让参与实践的学生有成就感。此外,还要考虑实践案例实施时间和场地的影响等因素,在案例建设中对实际案例进行剪裁,以满足上述要求。由于不同软件项目采用的模型或方法不同,其实际开发过程可能差异很大。软件过程模型既决定软件项目管理需要监控的里程碑点,又影响过程执行中需要使用的相关模板,因此案例库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针对不同的实践案例,根据采用的过程模型,确定项目执行中的监控点和成果的展现形式,开发相关标准和模板。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过程的积极性,要保证每年的实践案例不重复。

3、教师团队

软件工程实践应该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评和答疑为辅的方式实施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积极主动参与,那么将无法达到目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学生软件开发、过程理解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指导教师要适时开展讲座、及时评审文档并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作为客户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利于澄清需求的问题。实践的成功实施必须依赖于好的实践教学团队。软件学院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很难让学生体会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企业教师虽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因企业教师的不稳定性致使所积淀的实践成果很难延续。为了使学院教师也能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成长,我们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企业教师为辅的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负责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的组织安排、案例库的建设、规范化的指导和充当现场客户等工作,而企业教师则负责提供企业案例、在校内建立模拟企业环境以及进行实践现场指导等工作。在企业教师的聘请上,我们以软件学院现有的企业实习基地单位为突破口,同时借助软件行业协会等支持,积极与企业联系,探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可能方式。为不断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每年定期与合作企业商讨当年实践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实施方式,同时共同完成当年实践教学工作。在校企结合的教师团队中,学院教师相对稳定,企业教师则根据每年选定的实践案例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聘请最熟悉该实践案例的高水平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是实践参与者的指挥棒,它充分体现了实践的最终意图,既要减少“打酱油”现象,又要扭转“大作业式”软件开发局面。团队开发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用户交付更多的功能。此外,通过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用户的需要,这也是实际软件项目关注的重点。在实践中向学生渗透“向用户交付价值”的思想,即软件开发者向用户交付的不仅仅是软件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向用户交付可以为其创造价值或节约资源的软件功能。向用户交付不想要或不感兴趣的功能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每一个软件功能的开发都需要投入时间、人力等成本。与学生大作业中的虚拟题目不同,软件开发者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代价向用户交付满意软件。基于上述思想,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考核可以在基本考核标准基础上进行适当微调,形成个人成绩。基本考核标准是以团队为单位从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考核。过程实施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是否按时提交阶段性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的撰写质量;最后成果演示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最后的交付软件或原型系统及其相关文档的最终稿。最终将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部分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团队成绩。学生个人成绩也受所采用的过程模型的影响,如敏捷过程模型强调团队的成绩就是个人的成绩,而瀑布模型比较适合分层管理思想,学生个人成绩可以在团队成绩基础上,根据个人对团队所做贡献的业绩系数进行调整。

5、交流平台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频繁交流:教师需要定期通知、上传文档模板、监控项目进展情况、解答学生问题;学生需要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根据计划按时提交阶段成果。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顺畅交流,整个实践过程需要实时监控,实践支持平台也必不可少。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我们从开发与维护的可持续性、学生使用的便利性等方面反复论证,确定“以学院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建设原则,在学院的“协同工作与学习系统”中实现“教学辅助”功能并向企业教师开放。该平台不仅实现了课件、作业的上传和下载,还成为学生获取教学补充材料和师生教学互动的直接渠道,具体网址为/eCollege/Index.aspx。

6、实施反馈

校企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建设与实施提供了依据,但它只是一个框架,规定了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每次具体实施都是对该框架的一次验证,并且可以根据实施情况对框架进行优化和完善,因此将实施反馈作为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每年课程实施完成后根据当年教学主题的不同,开发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以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持续提升后续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动力并指明方向。

二、框架应用

依据前面提出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通过与IT行业敏捷软件开发实践实施最好的Thought-Works(斯特沃克)公司进行多次洽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于2012年4月确立2012年暑期软件工程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由7人构成的校企结合指导教师团队对2009级本科生进行敏捷方法实践训练。

1、实践准备

为了使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能很好地合作,在实践准备阶段,学院教师团队一行3人花费2周共累计5天的时间进入企业体验生活,与来自企业的4名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教师组成7人的实践教师指导团队。以该公司为某国际机构开发的一个有关慈善业务管理系统项目为实践案例材料,对其剪裁后,形成了此次实践教学案例并配备50页文字材料,提供已运行系统的链接网址。为规范整个实践过程,实践教师指导团队根据此次实践主题,制定了详细到天的教学实施计划,明确给出教师、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每个阶段的提交物,确定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时开发实践交付物相关文档的模板。

2、应用效果

2012年6月15日—7月30日,我们依照上述思想对大三139名本科生组成的14个团队讲授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在6月15日的实践启会后,向学生下发案例的相关材料、教学实施计划及相关标准、模板,让学生在实践前就明确验收标准。为了增强实际项目开发氛围,我们要求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天按时到实践场地。学院指导教师每天到实践现场不定期考查各团队进度、批改审阅学生提交的阶段成果,针对开发出现的技术与管理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从客户角度回答与需求相关的问题。企业指导教师则按计划在各阶段点到实践现场作团队指导和总体点评。在第一、第二阶段的评审会上,除了指导教师针对每个组作点评外,还邀请做得好的团队介绍成功经验,供其他组借鉴。第三阶段的验收包括软件功能演示和小组答辩。学院指导教师依据最初计划,对学生的文档和软件产品给出综合成绩。为了了解校企结合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在课后进行针对教师、教学等各个方面的问卷调查,软件工程实践课调查问卷见表1。学生对企业教师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达到96.3%;对学院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和评审也很满意,但是相对来说,学生对学院教师的实践准备不是很满意。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对案例内容生疏,与以往由学生自己提供实践项目不同,此次则由教师提供实践项目并且在实践启动会后才下发相关材料;二是对“客户意图”理解不够,与以往大作业中自己既是客户又是开发者不同,此次实践项目的客户是指导教师,他们对案例需求具有解释权。很多学生在开发中遇到需求不清楚的问题时没有与教师积极交流,而是“臆断”需求,导致在阶段性检查中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客户”需求而受挫。此外,学生普遍反映时间太短,但这恰好符合软件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软件开发中最紧缺的资源莫过于时间。学生对此次实践的整体满意度为95.56%,还是很高的。这表明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该调查中的两个开放问题:“你认为此次实践值得发扬的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学生认为最值得发扬的是企业教师参与实践的指导,最需要改进的是延长实践持续时间。该反馈再次验证了校企结合模式的有效性。

三、结语

台阶教案篇10

学校转型初始阶段,我校结合校情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区内一流,市内上游”。2007年开始,我们又根据学校发展进程提出“创一流名校,育莞邑英才”的奋斗目标。在目标激励下,全校形成了五种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流价值观和精神导向:团结合作、无私奉献、互相激励的团队精神;注重发展、良性竞争、快速成长的进取精神;坚定意志、克服困难、树立信心的乐观精神;集体研究、服从安排、均衡发展的大局精神;永不服输、勤奋努力、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同时,我们根据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得幸福、学得愉快”的办学理念。教得幸福是指:有成长平台、有进步空间、有事业成就、有和谐氛围;学得愉快是指: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学业成就得到提升、学校活动令人回味、学校教师令人留恋。目标和理念是我校发展进步鲜明的旗帜,它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贯彻到师生们的学习工作之中,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强大的思想导向。

二、涵盖师生的激励评价制度是一所薄弱学校走向成功的条件

一所薄弱学校向一所优质学校转变,大致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创建学校制度,提高办学效能;二是创建学校特色,树立办学品牌;三是创建学校文化,持续高效发展。其中第一个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制度是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最基本手段,也是使用学校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基本依据,制度定得科学合理,能极大促进学校发展进步,如果制定的不好,则会妨碍学校发展。为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出台制度的基本蓝本,然后召开教代会或征询意见会,修改制度,然后制度,试行制度,每年度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以适应学校新的发展形式,使得制度不断完善。比如教学质量如何客观评定,我校采用“成绩进步比例提高法”,就是以一个班成绩起点在全年级所占的比例为基准,一个学期为单位,期末时用该班成绩在全级所占的比例减去最初所占比例,以提高幅度来论定教学质量提高与否。这种做法克服了使用绝对成绩或名次所造成的不科学不公正的现象,使得老师们觉得比较合理,也乐于接受,客观地考察出一个教师一个学期教育教学质量情况,我校使用九年来,教师对这个制度表示高度理解,并且最大限度减少人为主管因素,因此大家都比较服气,从而让教师有了基本公平感。

三、创建特色和树立品牌是一所薄弱学校走向成功的标志

品牌的说服力应该是学校发展质的飞跃的根本原因,也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归结于一点,就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具有改革创新的东西。我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我校实施的是“核心循环教学法”。 “核心循环教学法”是先确定一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操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或者叫做三轮循环),五个步骤,以三案定学稿为主要平台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案定学稿是教学研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碰撞观点,探寻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照启发式的要求,将新知识以问题串的方式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的兴趣。通过预习案、学习案、反馈案三轮知识技能的循环,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也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为学生的易学而设计的,融教案、学案、作业训练案于一体的学习平台,学生在问题串的指引下,自主学习,互相研讨,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当堂反馈检测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培养四种能力,即自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质疑辨析能力和检查纠错能力。这种学习模式通过实践证明,基本上可以实现“两轻一高”的目标,即教师课堂教学负担轻,学生课外学业负担轻,教学质量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