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2 10:22:42

秋天的雨教案

秋天的雨教案篇1

本课中的第2—4这是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写了秋天的雨的颜色、气味和声音三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具体描写了秋天的特点,层次分明。表达上,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秋色。教师要抓住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能力,感受秋景的迷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0个生字,会写“盒、颜”等13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4.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三、技术环境

1.智慧教室模式:(醍摩豆IRS/TBL/电子书包/远距教室/在线教学)

2.智能操作系统与数字教学平台:HITeach3IES云平台

3.教学资源:校本课纲

四、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秋天的雨》。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导学案和在线评测。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自学完成情况。

1.呈现自学完成情况数据,进行点评。

2.课文脉络梳理。

(二)核心问题探究

活动1教授理解难懂词的方法

原文

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走了夏天的炎热。

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眼前仿佛浮现出了黄色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理解了“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多,而且指色彩绚丽丰富,感受到了秋景色彩的迷人。

教学要点:

(1)请两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相机提问:你还可以从那些词语中感受到秋景颜色的绚烂。

(2)揭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等方法理解关键词。

(3)展示各种色彩鲜明的秋景图。

活动2运用理解难懂词的方法

品读三、四自然段。你还可以从哪些词语概念受到秋景的迷人

这节课同学们不仅感受了秋景之美,而且还学会了运用不同方式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看来大家都收获满满!

⒉小组学习评价:根据计分板得分进行小组评价。

秋天的雨教案篇2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一名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可以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升地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地理文学素养。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这两大方面体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诗词歌赋都可以为我所用、为地理教学服务。

一、诗词歌赋与气候的联系应用

案例:“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语文意境是: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令人心酸而又别出心裁。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大多只关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很少会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地理学原理。所以即使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感情,我认为仍是不求甚解。

“秋阴不散”四字表明当时的天气现象是连续几天阴雨不断,“霜飞晚”则是“秋阴不散”的结果。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讲,如果夜晚阴天且云层密度大,那么大气逆辐射就较强,能较多地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大气的保温效果就强一些,所以阴天时的夜间降温速度与幅度较晴天时都要小得多,地面温度不至于很快就降到0℃以下,自然也就形成不了霜了。“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对降雨天气的描述,因为连续的阴天不仅会延迟霜的到来,还会产生降雨。

二、诗词歌赋与地形的联系应用

案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从语文的角度来讲,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此诗所描述的降雨属于对流雨,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夏季尤为突出。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导致地面上空热空气的上升运动强弱不一,受热较多的地方空气上升运动强烈,遇冷成云致雨,相反受热较少的地方则不会产生降水,因此就形成了局部小范围内此时此处有雨而不远的彼处却是晴天的现象。诗人巧借地理现象明确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少女微妙的感情。

三、诗词歌赋与水文的联系应用

案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讲水循环的时候可以引用该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其地理内涵及其严谨性。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的原理。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补给黄河水,这就是所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根据水循环原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因为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次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即跟海水混为一体的黄河水会重复以上水循环过程,再次成为黄河水的补给水源。如果黄河水真的“不复回”的话,我想黄河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四、诗词歌赋与地球运动的联系应用

案例:“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秋天的雨教案篇3

石破天惊逗秋雨

和余秋雨的斗争,是金文明被广为人知的开始。那本专给余秋雨著作挑错的书——《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出版,被很多人看作是对名人的挑衅和谋出名的策略,但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名利已经算不上私人的愿景。

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散文风靡一时。金文明看后,同样赞不绝口。“排比用得真棒!”凡是余的书。一律买回来细读。在上海文化圈,他俩算不上陌生,虽谈不上私交,但见面的机会也不少。金文明在《咬文嚼字》杂志做编审,每期杂志出版后都会第一时间邮送余秋雨一本。

一次,金文明在余的书中发现了“不妥之处”——余秋雨在《山居笔记》的《十万进士》一文写道,“大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便是争取科举、致仕……”,金文明犯糊涂了,“致仕”一词是“告老还乡”的意思,用在这里显然意思反了,出于职业本能,他立刻查阅《辞海》,并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他在接下来一期的《咬文嚼字》上专门发文说了这个差错,没想到发表后接到了余秋雨助手的来信。

“余先生从今年开始不再搞文化工作了,以后的杂志不要寄了。”并把之前的杂志一并寄还。这让金文明大为诧异:一个名人,怎么心胸如此之小?金文明的同事,也是多年的老朋友、《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鉴同样百思不得其解:咱们免费给他送书。不过写了两篇批评他的文章,而且批评在理,怎么换回这样的态度?

从此之后,金文明每看余秋雨的文章,都多了一个心眼。金文明这一较真,就陆陆续续“咬”出了余秋雨的不少文史差错,每发现一个,金文明就用小卡片记录在案。“他的几本散文,我一共抓了126个错误,都是极其普通的常识。”金文明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五代十国一个国王,余秋雨引文‘钱俶常夜泊海上’,解释说,钱王经常停泊在海上。其实他误会了这个意思,国王又不是海盗,干嘛天天停在海上?人家名字就叫钱俶常,他理解成‘钱俶,这就好比‘常下连队看望战士’,说成‘常,下连队看望战士’,这对吗?”

2003年1月新版的《文化苦旅》和2003年3月新版的《山居笔记》一上市他就买回家,将一些曾请余秋雨注意的差错仔细比对。“只要余秋雨改正了,这本书也就没必要出了。”结果令金文明非常失望,所有的错误依然故我存在。

“有个清代文人叫叶昌炽,余秋雨记成了叶炽昌,十几个版本都没改。上海大学出版社出了本《文化苦旅导读》,编书的特级教师知道余秋雨用错了。就在印刷时修为正确。缺点是没指出余秋雨曾经写错。有个中学老师买这本书辅导学生,讲到半道,一个学生手拿《文化苦旅》原版站了起来,‘老师您讲错了’。老师很尴尬,只好说‘还是以余秋雨为准’。”

金文明听了心里发凉。“我笑不出来啊,因为你名气大,所以还得照着你的错讲。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只花了3个月就完成了《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稿。因此,金文明笑称,这本书实在是被“逼”出来的。

纠错先生的成长史

“三千弟子舍身去,二万雄兵伴晓昏。多少华堂好饮宴,省庐唯有月临门。”金文明的客厅上方,挂着自己写的一首诗。“三千弟子”形容十年间用完的水笔芯。

“二万雄兵”则是日夜陪伴在身边的那些书籍。金文明的家更像是一座微型图书馆,房间不大,藏书却多达三万册。书架、椅子、桌子。甚至床铺上都是书,各个屋子“顶盖肥”。1996年,金文明就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每天伏案8-10个小时都用来审各种稿件、出版物,精神好得不得了,“前两年做了白内障手术,看晚报清楚得很!”

上世纪60年代,金文明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本有机会留校任教的他,恰逢“”兴起,还差一年大学毕业的时候被分到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没到半年又被发配干校结结实实地蹲了三年。有消息说上海辞书出版社关于《辞海》的编纂工作马上开始了。他一离开干校就直奔那边儿去,成为当时几位编审之一,一千就是六年。1972年,他开始在出版社上班。

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被学界誉为“最后的经学家”的朱维铮,曾出版过一本《章太炎选集》,当时在杭州举办的章太炎研讨会上,在座的学者、教授没有一位对他的作品提出异议,唯有金文明在事后写了一封书信。将23处史实错误整理归纳。朱维铮读后被彻底折服,亲自回信感谢,并要求金文明在报上公开发表。上海出版博物馆在朱维铮去世后,还一直想将这封信收为馆藏。

金文明对“大家”最严格。一次,有家出版社找他,拿出了《易中天读史》的原稿,请他检查。书中有段讲曹操把孔融杀掉,陈尸街头没人敢管,只有一个叫习脂的人,上前大哭三次。曹操知道后赞扬了这个人。“我当时看完也没在意,等我还稿子的时候,出于职业习惯还是查查书吧。”没想到一查完,金文明一身冷汗!“这个人在三国志就被提到过,但叫脂习!因为姓脂的人很少,易中天就搞错了。”后来易中天知道了这件事,直说“金先生你太仔细了!”特意写文章说“金先生帮我抓了这么多的硬伤,我谢还来不及,我怎么会去骂他呢?”后来《咬文嚼字》杂志出合订本,专门请易中天写了篇序来谈对待批评的态度。“瞧,现在他的名气更响了吧?对待错误的态度,体现的是修为和气度,有错误是常事,关键在于对待错误本身的态度。”

语林失守的担忧

金文明干了一辈子出版,审查超过两亿字,但依旧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各种差错,像洪水猛兽般侵袭着当下文化的各个层级,一叶孤舟只能随浪漂摆。

金文明不怨天不怨地,深切同情着这些“同行们”的辛苦。“当初我刚参加辞海的工作,一年的工作量是15万字,可以翻来覆去审九遍,有的是时间,现在的编辑一年要经手60-70万字,甚至100万字,工作量翻了好几番,你叫他怎么花工夫去查?好多书在办公室查不到,要去图书馆翻,那哪有时间?再加上业务水平不高,那就看不出什么问题。”

他曾写过一本《守护语林》的书。专门将自己挑出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差错集结成册。希望通过这个手段来唤醒人们对于出版物错误的警觉。也希望借此来敬告出版同行们“对于文字的敬畏之心”。“有些错误读者一下子看不出来,以后被误用的机会越来越多。”

秋天的雨教案篇4

秋天到了,秋雨也急不可耐地来了。雨丝儿经风一飘,都争先涌入湖中,像一头亮丽的长发。一阵阵波浪拍打着岸边,发出巨大的“啪 啪”声,似乎在为秋姑娘的来临鼓掌。

刚走上桥,一块如茵的草坪映入眼帘。那绿而柔软的草,给大地妈妈披上一件嫩绿的毛衣。而那“毛衣”上有许多花儿,紫的、红的、黄的等颜色,给“毛衣”增添了几分引人注目的色彩。这一丛、那一簇,多美呀!

上桥了,眼前景色突变,即刻间从柔美、充满生机的地方,转眼间到了一个雄伟壮观的世界。走在一块块砖头上,才发现它们那样可爱:它们肩挨着肩,手拉着手,多么团结。大慨是雨水给了它们力量,让它们精神涣发,尽情地让雨水冲刷身上的污点。走近栏杆,才看清上面刻着许多美丽的图案。有的是一条龙在天上腾云驾雾,可能在寻找它可口的晚餐吧;有的是双鱼吐珠,大概是想把那颗美丽的“夜明珠”奉献给人类;有的是可爱的水姑娘在着小鱼,想给它们慈母般的温暖。双湖桥上所有的柱子加上桥头堡有48个。在那些柱子上,都统一雕刻着龙的图案。看它那张牙舞爪、目中无人的样子,准是一个骄傲的家伙。

秋天的雨教案篇5

本书是作者亲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所出版的十四本散文集中,精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共计十八万余字,具有很高的阅读欣赏和收藏价值,既是张晓风的散文精粹本,又是一本读者期待已久的珍品。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即以散文成名,其散文作品广阔如人生,淡有淡味、浓有浓情,怀旧的固然动人温情。

雨之调

文/张晓风

雨荷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侍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来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多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秋声赋

一夜,在灯下预备第二天要教的课,才念两行,便觉哽咽。

那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许多年前,在中学时,我曾狂热地鸩于那些旧书,我曾偷偷地背诵它!

可笑的是少年无知,何曾了解秋声之悲,一心只想学几个漂亮的句子,拿到作文簿上去自炫!

但今夜,雨声从四窗来叩,小楼上一片零落的秋意,灯光如雨,愁亦如雨,纷纷落在秋声赋上,文字间便幻起重重波涛,掩盖了那一片熟悉的文字。

每年十一月,我总要去买一本Idea杂志,不为那些诗,只为异国那份辉煌而又黯然的秋光。那荒漠的原野,郡大片宜于煮酒的红叶,令人恍然有隔世之想。

可叹的是故国的秋色犹能在同纬度的新大陆去辨认,但秋声呢?何处有此悲声寄售口?

闻秋声之悲与不闻秋声之悲,其悲各何如?

明朝,穿过校园中发亮的雨径,去面对满堂稚气的大一新生的眼睛,秋声赋又当如何解释?

秋灯渐黯,雨声不绝,终夜吟哦着不堪一听的浓愁。

青楼集

在傅斯年图书馆当窗而坐,远近的丝雨成阵。

桌上放着一本被蠹鱼食余的青楼集,焦黄破碎的扉页里,我低首去辨认元朝的,焦黄破碎的往事。

一壁抄著,忍不住的思古情怀便如江中兼天而涌的浪?,怱焉而王。那些柔弱的名字里有多少辛酸的命运:朱帘秀、汪怜怜、翠娥秀、李娇儿……一时之间,元人的弦索、元人的箫管,便盈耳而至。音乐中浮起的是那些苍白的,架在锦绣之上,聪明得悲哀的脸。

当别的女孩在软褥上安静地坐着,用五彩的丝线织梦,为什么独有一班女孩在众人的奚落里唱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而如果命运要她们成为被遗弃的,却为什么要让她们有那样的冰雪聪明去承受那种残忍?

“大都”,辉煌的元帝国,光荣的朝代,何竟有那些黯然的脸在无言中沉浮?当然,天涯沦落的何?是她们,为人作色的何止是她们。但八百年后在南港,一个秋雨如泣的日子,独有她们的身世这样沉重地压在我的资料卡上,那古老而又现代的哀愁。

秋天的雨教案篇6

一、好的导入就好像京剧演员的第一次亮相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深深懂得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就能够吸引学生进一步钻研课文,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对课文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备课阶段,很多老师都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就像京剧演出,演员的第一次亮相,尤为重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66岁时在北京公园为老百姓演出,他的第一次亮相就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文章是这样描写的:“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二、好的导入要充满激情,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说明课堂导入必须要充满激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我自己的实践来看,导入环节的语句多为感叹句、疑问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三上第11课《秋天的雨》的导入:“同学们,经过夏季炎炎烈日的熏烤,我们多么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呀!随着阵阵的秋风萧瑟,一场场秋雨随之而来。人们对秋雨有很多美好的比喻。像一把钥匙;像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雨中藏着很多好闻的气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秋天的脚步,一起走进那个秋雨绵绵的季节吧!”

好的导入要给学生留有悬念,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书的欲望。只有这样的导入,效果才能好。

三、常见的导入形式

1.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这种导入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也很容易以问题引路,尽快走近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也是教师设“疑”的最重要环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四上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同学们,有人说20世纪人类的发明与创造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可以说20世纪真正是一个人类可以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你想知道有哪些重大的发明与创造吗?”导入之后,学生正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急切地到课文中去寻求答案的。随着对课文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不断地受到课文内容的冲击,不停地发出感叹:人类真了不起!这时候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齐读:“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2.歌曲导入,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在导入环节,有时候用歌曲导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在一次市级的小学语文赛课上,一名教师讲《妈妈的账单》一课,就用《感恩的心》歌曲导入,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文情景。从小彼得向妈妈索要酬金的事情上领悟到孩子的天真无知,也能从小彼得能够知错就改的行为中学到了要学会感恩父母,受到了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的良好教育。

3.动漫作品导入,形象逼真效果好。用动漫作品导入能够起到语言、故事达不到的神奇效果。因为它是集音乐、美术于一体,融视听觉于一身的艺术形式,顺从了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的心理。比如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五下第21课《猴王出世》的导入,就可以用动画片《西游记》的片段。

秋天的雨教案篇7

铁马冰河英雄泪

梦回千年,如丝的骤雨,寂寞的窗。陆游独卧在残破的木板床上,忍受着“幽窗冷雨一灯孤”的凄凉,彻夜无眠。灯花尽,雨声在黑暗中愈发清晰。他听着雨打芭蕉,忆起平生之志,心火在死寂中再度燃起。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披衣起身,研墨伏案,在烛影摇红中,用一杆竹管笔写下这永不漫漶的千古之句。泪浸湿眼角,滴落在宣纸上,伴墨迹晕开。这在深秋夜雨中,“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伴着滴滴的清泪,又显于心头。

临安依旧繁华,王侯将相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可他在潇潇夜雨中心念故都,悲从中来而怆然涕下,一腔愤懑只能随水长流,铁马冰河也只能在梦中相见。

梦邪?非也。泪中又有几多空门意,几多尘世情,谁能说清?

人的一生总是沉浮梦中,泪是内心的真实写照,泪能平淡亦能澎湃。点滴清泪把陆游从梦中唤醒,让他在铁马冰河的万千豪情中看清自己的追求,于己无悔,问心无愧。

残秋孤酒相思泪

庭院深深深几许,月色空阶,怎教人睡。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静坐在树下。月华如练,透过叶隙落在身上。庭院深处漆黑一片,只有一盏烛火随风摇曳,平添凄凉。

酒香甘醇,却夹带了丝丝苦涩,扑面而来。酒未到唇边,泪先落下。故乡的旧景浮现,在月下渐渐清晰。杯中的酒伴着苦涩的泪水一饮而尽。颤抖的双手却出卖了他的离愁。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月下独酌,任清风吹衣,危楼独倚。天边星光隐约,江上雾气氤氲,岸边鬼火幢幢。落叶在西风中打着旋儿,落在栏杆上。叶落犹归根,可他却为国事奔波,无法回家。故乡的方向一眼万年,却是一步千里。

泪无言,却关情。千年,瞬息万变。岁月让范仲淹化为茫茫大漠的的一缕孤烟,可泪中的相思之情,终成缭绕不散的箫声,飘荡在暮色下,永不磨灭。

一个人,一段往事;一阕词,半盏流年。

窗外秋雨依旧,眼角的泪已干。沧桑的铃声淡去,只留下飘渺回音,似古人低吟,在耳边萦绕。心湖下泛起点点微光,嘴角轻扬。

世间难得,不过情深;清秋之泪,莫失莫忘。

秋天的雨教案篇8

一、白纸为线贯穿课堂主线,万能贴承载孩子真情

孩子作为教学对象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思维能力。而教学过程的完成,则可以利用这一点,将课堂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让老师“静一点”,让孩子“动一动”,用回应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几张大白纸、几沓万能贴实在是教学的好道具。小小的心,充满着好奇,充塞着好动的天性,那么,就充分发挥孩子这一天性,将万能贴交到孩子手中,让小手动一动,带领着小小的脑袋,展开思维的翅膀在课堂上演绎出精彩。不再阻止孩子在课堂上频繁动作,边动,边想,几张白纸和几沓万能贴造就的新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引领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

同时,请平日里调皮的学生帮忙在并列贴出的两张白纸用彩笔写下阅读目标,分别写出“不仅坚固”、“而且美观”,引导孩子们,每人写一张万能贴,然后贴在黑板上的大纸上,在孩子们积极在黑板上帖自己的成果的时候,不仅仅展示的是能力,也是孩子的兴趣和孩子的自信。孩子的张扬,孩子的争先恐后,孩子的批评和辩驳,都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理解课文,理解“坚固和美观”。

这样的教学,白纸为主线,万能贴调动孩子极大的热忱,引领着孩子积极思考,积极观察,踊跃表现,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让思考充塞着整个课堂,与其说教学获得高效,不如说孩子的积极思考获得真正的深入和高效。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比如肖像描写,比如心理描写。甚至于对字词的教学也可使用这种方法。

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收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互动式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学生的支持,学生对道具的使用突破了“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弊端,各种主客观因素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因素。

二、图片引领孩子想象,音乐烘托课文主题

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将更为有效持久。语文课改实践中,笔者将情感因素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加以应用。课文的讲解不仅仅选好图片,还配以音乐将课文的知识点与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有效结合,从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孩子们驰骋在文本的天地,领悟作品的思想,享受图片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课文讲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尽显图片、音乐、歌曲的优势,可由音乐想象课文主题,想象课文中的意境,想想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以《秋天的雨》为例,课文的主旨在于引导孩子体味秋天的美,引发孩子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但是仅仅读课文讲课文是不能有效达到情感把握的目标的。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图片,则可以引领孩子想象,利用音乐美景烘托课文的语言美,用美景感受课文中被艺术化了的语言。

第一次诵读时,老师来诵读,过程中播放淅淅沥沥的雨声,滴滴答答的雨声,让孩子第一次感悟秋雨,边听边想象画面。当老师第二次诵读课文时,在黑板上伴随淅淅沥沥的雨声,多媒体上逐次变换着不同的秋景:零落成泥的山路,落叶稀稀落落的台阶,风雨中顽强挺立的孤叶,漫山遍野的红黄秋叶,满地金黄中一条长椅,风雨中一片片飘飘摇摇飞舞的银杏叶,一筐筐快要笑出声的金橘,一簇簇在果树上叫喊嬉戏着的苹果,农民伯伯一张张紫红的笑脸。伴随着这些景色,多媒体上相应地逐次放出炎热、清凉、邮票、 凉爽、柿子、菠萝等词语。

之后的学习,给孩子们自由朗读的空间,要求孩子边读边想最喜欢秋雨姑娘将颜色送给谁?“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老师播放黄黄的扇形银杏叶,播放一条长长的秋黄色林荫路上相携而行的人们,这样,一股股清凉之意也就伴随着孩子的声音,伴随着多媒体图片进入孩子心田。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让孩子寻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展示给孩子的图片相应的就是火红的枫叶,将山染红的枫叶,将林荫路染红的枫叶。同时,图片中展示邮票,展示邮票千里迢迢的飘摇,展示枫叶忽忽悠悠的飘摇,力图使孩子们感性地认识和理解文章中的比喻。

紧接着,引导孩子自己模仿“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这种句式,将自己喜欢的颜色填进来,看看秋雨还会把什么样的颜色给谁。孩子们的答案令人欣喜:

“它把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

优美的图片展示着环境的美,美丽的风光烘托着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加强了抒情韵味,将气氛沉闷的课堂转变为唯美的艺术欣赏课堂,小小的心灵也像被涂了色彩,接下来孩子们即使不看图,也能想象金黄色的海洋,你挤我碰的柿子、五颜六色的。

当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更深的渗透是最好的时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 杜牧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宋 苏轼

秋天的雨教案篇9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呤。古诗的浸润可以使语文课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按常规,早上课代表按照顺序在“每日一诗”栏中抄了首小诗,供大家在课余时间背诵。

第一节便是语文课,上课铃刚响,轮到主持的张曼茹喜滋滋地上讲台过把“老师瘾”:同学们,我是今天“每日一诗”的主持人张曼茹,今天我们背诵的小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大家跟我读……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学生声音很大,有部分学生已会背诵……

三分钟后我开始上课。今天上的是浙教版第七册的《雨中》一课。

读题质疑――按常规自学课文(学生读文标段序划词语写生字发现问题)――汇报展示自学成果

“时间到。”刚喊停,那小手如雨后春笋不断举起,有的同学还不住地喊:老师,我!老师,我!

看看这些小家伙自学到什么,无非又是“我知道了这篇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这篇课文有几个生字”之类的浅显“发现”吧!

李会明乐滋滋地站起来:老师,我知道了这篇课文有一个多音字要我们掌握,“一哄而散”里是读“hòng”,而不读“hōng”和“hǒng”。

“哦,你眼睛真亮,你能告诉大家区别的方法吗?”看到学生能抓住课文知识点进行自学,心里不免高兴,趁热打铁。在另一个学生的补充下,这位学生清楚而准确地把三个读音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区分。

接下去张琪汇报:老师,我划了二十字生字,我认为读得比较好,我想带大写读一读。大家跟我读:浮动……

小队长徐安也进行了汇报:我发现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些词很相似,是ABB式的,它们是“红艳艳、黄澄澄、滴溜溜、湿漉漉”,今天的学生表现真不错,善于发现知识,我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刚想表扬他会学习,没想到他还往下说:同学们,你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噢,还会考同学,其它学生怎么表现,会响应吗?

“徐安,我!”“徐安,我!”同学们一个个举手示意,徐安同学有模有样地指点“江山”当起了“小老师”。

……

时间已过去了十多分钟了,该刹车了。可是学生还是沉浸在展示的快乐中。

其中有一人手固执地举着,那是我班的“智多星”――李栎。看他又有什么感悟。

“老师,通过自学,我觉得这个故事很美,故事里的人物心灵都很美,他们合奏着一首无声的歌,那就是爱之歌。我可以把黑板上的二句诗改一下来形容这种爱,那就是――‘随雨潜入街,润心细无声’。”

“哗哗……”学生的掌声不由而起,我也被他的这种发现的表达而惊异,是呀,课文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春夜喜雨》这二句表达的正是春雨润土无声奉献的精神,把‘风’改为‘雨’,把‘物’改为‘心’,用‘随雨潜入夜,润心细无声’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了。刚读课文就能准确地发现并表达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作为四年级的学生真是不得了,而且他巧妙地把“每日一诗”的学习内容迁移到故事当中,使故事带上诗意的美,真是太棒了!

刚想好好地夸奖一番,谁知有一学生不请自起:老师,我也发现了,这篇课文里的雨虽然使姑娘的苹果倒了,可是让我们看见少先队员和过往的行人的爱心。我也可以用诗来表示‘好雨知事时,当秋也发生。随风潜入街,播爱细无声’。

掌声雷动,没想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和学生都没这位学生精彩的表述所折服。看到这二位学生独到的发言和同学们倾佩的掌声,又有手举起来:老师,我也有新发现,我也可以用诗表达……

按往常,自学展示的时间一般是五到八分钟,接下去一般是逐段读、研课文,今天已经超出了三分多钟了,而且这一课时在预案中安排了“指导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内容。看到学生超常的表现和高涨的展示欲望,我调整了教学思路,认真地在黑板上画了二颗心,把学生的发现――“爱”、“美”二个字写中间,同时利用学生这种宝贵的发现把课堂组织为“编诗会”。但是有三个条件:

1、诗意要能表达课文内容,围绕“爱”或“美”字进行编写;

2、编写前要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为编写诗名的来由;

3、编写的诗可以是自由式,但是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

“好!”

“好!”

……

学生们兴致高涨,很快进入“酝酿”状态:有的手捧书细读,有的手执笔在划着什么,有的二二讨论,还有的聚眉苦想…

先表述自己的观点,再列举从课文中某段某句中发现的,后亮出自己编写的小诗。其间,老师还要时不时地进行“文字干扰”,同学们又要时不时地进行换词、朗读练习,更有意思的是还要穿插些许的“诗文”诵读展示。一堂课在“古今结合”、“中西合壁”、“不奕乐乎”中一晃而过。

再看学生编写的诗句:

“好雨如春风,温暖姑娘心。”

“好雨和(huò)秋风,苹果见爱心。”

“雨美景美情更美,爱雨爱景更爱人。”

“此景如花香,此情比海真。”

……从未发现学生有如此的诗情才气,从未感受过课堂会有如此诗情画意!

课后布置了作业:每位同学摘录其它同学的精美诗句于自己的《采蜜本》中,比谁采得多。

后来,发现学生课后总爱背一些“每日一诗”栏中没出现过的诗向同学展示,还发现《采蜜本》中有一些同学自己编写的自由小诗,如毛嘉俊同学的《秋》:

秋,

你来了,带着凉意来了。

你来了,带着丰富的色彩来了。

你来了,带着人们的希望来了。

树叶在风中跳着舞蹈欢迎你,

大雁排着队伍向南迎接你,

人们唱着丰收之歌喜迎你。

[教后感]:

“随雨潜入街,润心细无声。”

“好雨知事时,当秋也发生。随风潜入街,播爱细无声。”

“此景如花香,此情比海真。”

……

多有意思的“唐诗”。虽是稚嫩却也贴切,想不到教师有意安排的“每日一诗”还是在潜移默化中根植到孩子们心中去了,他们在教师提供的自学展示平台上无意中给课堂赋上“诗意”。“诗”在孩子们的心中不再是“古代”,不在是“距离”,而是现实,是生活。

“诗”也成了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资源。“诗”更赋于课堂诗性的魅力。

其一,教师有意的课前训练安排,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诗的结构、特点无意中浸润着学生的思维。

秋天的雨教案篇10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53-02

语文教学千头万绪,每一节课的设计都可能涉及诸多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语言实践,让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笔者以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桂花雨》为例,浅谈一些体会。

一、说“四季的雨”

板书“雨”,设计提问:你能描述一下四季的雨吗?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交流。

生:春雨绵绵,给万物大地洒下甘霖,她像针尖,像牛毛,像细丝,飞在人们的脸上柔柔的。

师:“飞”字用得好。

生: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她的滋润下,小草醒了,探出了绿脑袋;桃树、梨树绿了,吐出了新芽;村旁的小河也有了生机,漾起微波。

师:巧用诗词“润物细无声”。

生:春雨贵如油。经过了严冬的刺骨寒冷,大地万物终于盼来绵绵春雨,在春雨中苏醒、重生……

师:好一个“春雨贵如油”。

生:夏天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一阵噼里啪啦,豆大的雨点儿就落了下来,溅起朵朵水花,给炙热的大地送来爽爽的凉意。

生:夏天的雨有时也令人害怕,滂沱大雨说不定会下个几天几夜,好像不觉疲倦似的,小河涨满了,田间沟壑积满了雨水,几乎一夜之间成了泽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甚至会酿成洪灾。

生:我最喜欢秋雨了,秋雨潇潇,虽不像春天的雨那么缠绵,那么温柔,却也给大地注入生机。

生:是的,秋天的雨是神奇的,她就像一枝神奇的画笔,给天空画上了蓝,给大地画上了绿、黄、橙等各种颜色。虽然在秋雨中树叶飘零,黄叶满地,但没有秋的枯黄,又怎会有春的灿烂?

生:雨化作了冬天的雪,飘飘悠悠,纷纷而落,给万物大地披上洁白的外衣,给过冬的庄稼盖上保暖的棉衣,大雪兆丰年啊!

师:雨是万物之灵,你们的描述把我也带到了四季之中,我仿佛在瞬间经历了四季之雨的沐浴,多美妙的雨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美妙的词。

二、体会桂花树的独特之处

学习第一自然段,找出描述桂花树姿态的词语,体会用词之妙。

生: 笨笨拙拙,是说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

生: 说明桂花树极其平凡、普通,不引人注意。

生:校园里的那几颗桂花树,在万物丛中,显得那么不显眼,它没有高大粗壮的树干,只是长满了绿色的叶子,要想去找它的花儿,真还得仔细地去找,才能发现那细细的花。

生:桂花树看起来笨笨拙拙的,但她不出色的外表,却蕴藏着其它树所没有的特点,你从它的身旁走过,就会闻到阵阵的、沁人心脾的香气,它不以外表取胜,却以香气迷人。

师:桂花树总是笨笨拙拙的,不像松树那般挺拔,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也不像桃花、梨树花喜欢争奇斗艳。我们却通过它的外表领略了它的魅力,比较之中,更显得桂花树的可爱,让我们带着这种独有的赞美去朗读课文。

三、品读感叹句

出示句子“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仔细读这句话,作者连续用三个感叹号写出了什么?

生:读了这一句话,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阵桂花雨,只见桂花纷纷飘落,那黄黄的桂花,多像一只只飘飞的蝴蝶呀!桂花雨真是太美了!

生:这让我想起了春雨,桂花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飘落了我满头满脸。

生: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直落下来,顷刻间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生:桂花像雪花一样飘飘悠悠地落了下来。

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的头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我都能嗅到母亲手中散发出来的香气。

生:桂花落在我的颈项,痒痒的、柔柔的、酥酥的。

生:桂花落了我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嫦娥仙子就站在我的身旁,我们一起拾桂花呢!

师:一句话,写出了摇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想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一定和你们一样,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仿佛产生了无数的遐想,多美的桂花雨,多香的桂花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引导体会重点段

读第三自然段,体验“摇花乐”。

生:这一自然段, 主要写了“摇”桂花带给“我”的快乐.

师:“我”的快乐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一个“缠”字,写出“我”想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桂花摇落后,“我”就能享受到用桂花酿制的各种佳肴,这是一种盼望之乐。

生:“缠”字仿佛让我看到了作者小时候老是跟在妈妈的身前背后追问的情景,就像我们有时候需要什么东西,总是缠着自己的妈妈一样,这是一种等待之乐,是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缠人之乐。

生:“我帮着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写出了“我”的参与之乐,劳动之乐。“我”脱去了上衣,捋起了袖口,用双手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一边摇一边打着号子“一二三,一二三”。

生:劳动是快乐的,看着桂花纷纷飘落,想着不久就有香气四溢的桂花糕饼品尝,“我”的内心怎么不高兴呢?“我”越想越高兴,越摇越起劲。

生:摇桂花也是一种幸福之乐,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却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回忆摇桂花的情景,又让“我”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父亲母亲的身边,多么幸福呀!

生:父亲诗兴大发,写出了快乐。父亲的快乐也感染了“我”,“我”总会学着父亲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吟诵一番,这是一种合家之乐。

师:天伦之乐。

生:父亲的诗歌再现了摇桂花带给全家的欢乐,把农村老百姓摇桂花、庆丰年,孩子参与劳动的过程刻画得惟妙惟肖。

生:摇桂花是快乐的,连孩子们的梦也充满了快乐,他们在梦中仿佛还在摇桂花,你看“花雨缤纷入梦甜”,孩子们都在梦中甜甜地笑了。

师:这一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正是通过摇桂花这一特定的事件,写出了“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之情,参与摇桂花的快乐之情,与父亲同吟诗歌的天伦之乐。在你们的想象之中,老师仿佛也身临其境,深深体会到了盼望之乐、参与之乐、合家之乐。

五、总结全篇

教师总结:读了《桂花雨》这篇课文,你对文章有哪些体会?

生: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想起了阵阵的桂花雨。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站在母亲的身旁,缠着母亲问摇桂花的日子。

生:“我”仿佛又看到父亲踱着方步,在堂屋中吟诗作诵的情景,父亲的那首诗至今“我”还没有忘记。

生:“我”明白了,为何父母亲总是说“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四合院子里的金桂”,原来母亲是想告诉“我”,家乡永远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家乡永远是最美好的地方。

生:回忆是美好的,特别是那些难忘的、美好的事情更令人回味,但回忆之中还有苦涩,“我”仿佛看到母亲在责怪我,长大了,有出息了,为何就不常回家看看呢?难道忘了家乡那棵桂花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