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5 06:56:27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篇1

县纪委:

按照全县《关于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认真开展胡传祥严重违纪违法案警示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X纪发〔2019〕4号)精神,为了确保系统各单位能以高度的整治责任感自觉抓好胡传祥案“以案促改”工作,同错误思想划清界限,肃清其恶劣影响,不断把从严治党和XX各项重点工作引向深入,促进XX工作健康持续开展,现就胡传祥案专题学习和警示教育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召开会议及时学习传达相关文件精神。2019年3月22日下午,XX系统召开胡传祥案“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专题报告会,局党委书记、局长XXX同志领学相关文件精神,并做了题为《以胡传祥案"以案促改"工作为例,谈如何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党员领导干部》的讲话,局领导班子、机关全体人员、基层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之后,局领导班子及时召开了研讨会,各班子成员都做了深刻的发言。系统X个支部相继也召开了专题会议。

二是下发通知专题部署安排。局党委及时下发《关于认真开展胡传祥严重违纪违法案警示教育活动安排意见的通知》(XXX发〔201X〕16号),对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胡传祥案“以案促改”工作的必要性;要突出重点抓好专题学习教育;坚持以案为鉴深化专题警示教育;多措并举,践行学习教育成果,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基层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了各自的学习方案,进行深入学习和研讨。

三是制定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局党委下发了《关于认真开展胡传祥严重违纪违法案警示教育活动安排意见》,要求各单位对标胡传祥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以高度的整治责任感,精心抓好组织实施。领导班子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要担当第一责任,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本单位学习教育工作。8个基层单位主要领导,结合岗位职责,均写出了书面交流材料。

四是多措并举落实工作任务。基层各支部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时间,召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警示教育大会,各单位股组级以上负责人针对胡传祥案件写出书面心得体会,各支部也组织了专题研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写出书面研讨材料,系统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在认真汲取胡传祥案件教训的基础上,检视不足,自觉整改,积极落实,学习教育效果明显,推动了当前XX工作任务完成。基层共开展警示教育大会8次,主题党日8次,写心得体会20篇。

胡同文化教案篇2

【关键词】写人散文 “那个人” “我” 阅读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性较强的写人散文所占篇幅不少,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杨绛的《老王》、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胡适的《我的母亲》等。在阅读教学中,这类散文理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文中写作的“那个人”,即写作对象、客体;一是“我”,即作者、写作主体。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不少老师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写作对象身上,而忽略了“我”。

下面,以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探讨这类情感性较强的写人散文教学的几个要素。

一、重点是“那个人”——写作对象、客体上,忽略“我”——作者、写作主体

多数老师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放在母亲身上。这种视角的设计比比皆是,从网络上随意找两份教学案例:

案例一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案例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诵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概内容;(2)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了解母亲形象;(3)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母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听故事,走近母亲;(2)学生读课文,了解母亲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学生看图片,体会母爱的伟大,表达自己的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联系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2)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筛选消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伟大形象的写法。

从以上两份案例看,指教老师是把教学的全部重点放在了母亲身上。母亲的形象要把握,也容易把握,正如案例所分析的,通过写事,表现母亲的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这些文中就有的原句,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领悟到。通过揣摩语言,分析母亲形象,本没有错。但第二份案例,甚至于把重点迁移到“引领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却忽略了作者“我”,在教学重点上就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读《我的母亲》,仅仅是读胡适母亲的性格特征吗?从选材的角度看,胡适写母亲绝不仅仅是感恩母亲。阅读这类情感浓郁的散文,教学到这一层次,是必须的。但是,读到这一层是不是就可以了?从引导学生读的角度,除了读母亲的性格,还可以读什么?胡适写母亲有没有其他的用意?从写作材料的特征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还有什么?这是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思考的。

二、不可忽略的“我”——作者、写作主体

引导学生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把握母亲性格形象,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上述问题,文本背后的“我”,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从角色上看,胡适的母亲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是爱的化身。但她又不仅仅等同于一般的“母亲”符号,因为她不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母亲,而且还具有完全不同的个性。这个母亲是“胡适”的,而不是所有天下所有人的。所以,在解读这篇文章时,教师自己要明白,更要让学生明白,胡适写《我的母亲》除了写母亲,更有其它用意。

案例三

……

3.文中哪句话点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提示:即文章最后一段。

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探讨: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

提示: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提示: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

这份案例就关注到了写作的主体“我”——胡适,上述摘出的三句话,就是“我”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是“我”的性格品行的来源。尽管胡适说的客气而婉转,“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但是,从胡适的人生中,我们却可以找到很多他母亲的影子,或者说这些性格的“根”,在他母亲的身上。

正如文章最后一段所写的:“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细读这段文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到胡适的处世为人及个性特征,再联系胡适本身的人生经历,就容易体味胡适写作本文的用意,而这些意图是万不可忽略的。

胡适本人的性格特征、个人修养,以及后来他在新文化运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如果要寻根的话,其根源也许就在母亲对他的影响上。作为胡适自传中的节选,这篇《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部分,写母亲,是写胡适,而胡适写自己,又离不开写母亲。胡适对母亲的感情是自然流淌的,但他在选材上,写母亲的个性上,又何尝不是写那个当时人称之为“我的朋友胡适之”的胡适呢?

胡适成名极早。学术研究方面,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只要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了解新文化新思想运动,读过胡适的《尝试集》及其他散文作品,就不难认定他为新文学的拓荒者。待人处世方面,“我的朋友胡适之”,是他谦逊,和气的代名词。读季羡林的《站在胡适先生的墓前》,我们可以知道,“胡适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待人亲切和蔼,从没有见他摆当时颇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适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绝不老气横秋,而是活泼有趣。”“其中最令我钦佩,最使我感动的是他毕生奖掖后生。”显然,这些恰恰是胡适母亲“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婚姻方面,在胡适一生中,除了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个传闻女友。但胡适最终没有和这些人的某一人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难怪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也许,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母亲的克己。

读《我的母亲》,不可忽略最后一段,也应该关注到前四段,这些文字写母亲,更是写“我”,而这个“我”是万不可忽略的。

三、重视“那个人”,不要忽略“我”

教学这类情感色彩深厚的散文,看似简单,似乎不用怎么教,学生就可以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写作的客体——那个人,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必然是没有挖掘到文本的核心价值。

要理解写作主体,必须要先理解“那个人”——写作对象、客体。写作对象是作者情感倾诉的对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只有理解了写作客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写作主体。哪怕要跳出文本来讲解,也必须要理解写作客体,但是,忽略“我”——作者、写作主体,对情感性较强的写人散文阅读教学而言,绝对是不够完整的。因为“我”是观人之眼,有“我”,才有观人之心。

《我的母亲》是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的第五部分。在这篇完整的文章中,胡适写自己在家乡九年所接受的教育,写母亲,是写自己从母亲那里接受的教育。要真正读懂《我的母亲》,当然要读懂母亲——“那个人”,更不能忽略胡适——“我”。

简而言之,教学《我的母亲》,就应该抓住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母亲、“我”,从客体——母亲、主体——“我”两个方面解读文本。解读母亲,抓住母亲的言行,分析母亲的人格,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解读“我”,品味“我”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我”的品行以及人生,体悟“我”对母亲的感情。只要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出现偏差,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总会达成目标的,关键是目标的设定不可偏费一方。

类似《我的母亲》这样的文本,在中学教材里,还有朱自清的《背影》,杨绛的《老王》等。

朱自清的《背影》更侧重于“我”的主观情感,所以,阅读文本时,对“那个人”——写作对象——父亲的把握是比较容易的。父亲境遇凄惨,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所以感人至深。正如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而对另一方面的形象把握,文中的写作主体——“我”,比起胡适《我的母亲》,更为容易把握一些,因为文章对主体的表现更为明显。正如朱自清本人所说:“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这性格不仅仅是父亲的性格,更多表现的是“我”的性格。正因为这种背景下的父子之爱,从此,或者说“背影”成为了父爱的标志,《背影》也成为了一个儿子成长后作文反省的代表作。

教学杨绛的《老王》,对“那个人”老王的形象把握,理解起来也不困难。老王是不幸的,又是善良的。其不幸,有来自于自身的不幸:残疾、穷苦的处境,还有来自于精神上的不幸:孤独,无人给予温暖,社会的边缘人。其善良,更多的体现在自己不幸的情形下对杨绛一家的交往上。这种理解,绝对离不开“我”——杨绛,“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是作者杨绛在文末所写的。杨绛是幸运的吗?从文中看,从那段历史看,杨绛实在是称不上幸运的。但这句话,这篇文章,正是她多年后回忆老王和那段岁月时,对自我的深刻反省,更是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对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批判意识的思考。离开了对杨绛的解读,《老王》的解读绝对是不完整的。

胡同文化教案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 教学成就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因祖籍安定(今陕西安定),世称安定先生。胡瑗在地方和中央先后从事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为宋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一、教学生涯

胡瑗先后在从事教学四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宋史·胡瑗传》载:“以经术教授吴中,年四十余。”仁宗景祐元年(1034)胡瑗始在吴教授生徒。景祐二年(1035),时苏州知州范仲淹于州府设郡学,聘胡瑗为苏州教授。《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载:“景祐初,更定雅乐,文正荐先生,以白衣对崇政殿”。据此可知,景祐初年胡瑗的民间教学活动已有相当成就。否则,范仲淹不可能“超拔”他为苏州教授,北宋政府也不可能让其以“白衣”为朝廷制礼做乐。

胡瑗在苏州教授五年,后执教湖州。在苏、湖教学期间他开始实施“分斋教学”,又称“苏湖教法”。“苏湖教法”是他教学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对北宋教育以及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庆历兴学时期,胡瑗被引入太学。在太学期间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更加成熟,成就也更加突出,很多人慕名而来。“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致不能容,取旁官舍处之。”嘉祐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治太学。不久胡瑗因患病不能上朝,终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人格的魅力和突出成就,使胡瑗深受学生爱戴,“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北宋政府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胡瑗去世后,“诏赙其家”。

二、教学改革

胡瑗把培养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他一反当时科举只注重诗赋的不良倾向,要求学生既要熟读经书,也要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针对宋政府继承自隋唐以来尚章句辞藻的浮夸学风,胡瑗提出“明体达用之学”,以求改变当时教育中的不良风气,并进一步为国家培养出切实可用之人才。所谓 “明体”就是要学生明白经中的道理,也即是“三纲五常”“克己复礼”等圣人之道。所谓“达用”学会用圣人之道来解释和处理现实问题。“明体达用之学”倡导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开有宋一代教育新风,表现了胡瑗对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深刻认识。

教学中实行分科教学,设经义、治事二斋。胡瑗分斋教授始于湖州教学期间。经义斋学习六经为主,诸生中“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入经义斋,以培养明“治国、平天下”之思想家与政治家。治事斋以培养安民生、治御寇、堰水利、明历算为主,主要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如是记载:“先生初为直讲,有旨专掌一学之政。遂推诚教育多士,亦甄别人物。故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使之以类群居讲习。先生亦时时召之,使论其所学,为其定理;或自出一义,使人人以对,为可否之,或及当时政事俾之折衷。”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把教学内容按不同的性质分成不同的学科,学科之内再细化分为不同的专业。这种分科既照顾了教学内容,又照顾了学生的个人兴趣,既提高了教学成绩,又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宋王朝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三、教学方法

切当合宜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胡瑗既重讲述法亦重讨论法。胡瑗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解经,至有要义,肯肯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人者”。其解经注意联系实际,“日讲《易》,予执经在诸生列,先生每引当世之事明之”。除了讲述法外,胡瑗广泛应用讨论法教学。他经常把学生召集到一起进行讨论。讨论时,或由他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或由学生提出问题,他自己进行点评。“ 胡亦时召之,使论其所学, 为定其理,或自出一义, 使人人以对, 为可否之,或就当时政事, 俾之折衷。”

注重考察学习,讲究劳逸结合。胡瑗不仅重视课本学习,还要求学生到社会上去考察、体验,既从社会学习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学以致用,明确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安定言行录》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日, 尝自吴兴率门弟子数人游关中, 至撞关, 路峻隘, 舍车而步, 既上至关门, 与滕公诸人坐门塾。少憩, 回顾黄河抱潼关, 委蛇汹涌, 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 一览数千里, 形势雄张, 慨然为滕公日 :‘ 此可以言山川矣, 学者岂可不见之哉。’”这是说,只有通过实地考察,才能真切了解山川关隘,是仅仅依靠书本得不来的。胡瑗要求学生劳逸结合。每当考试完,他总是组织学生歌诗奏乐,以缓解学生因考试而造成的紧张和疲惫。《宋元学安》卷一载:“先生在学时,每公私试罢,掌仪帅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由于学习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胡瑗常常在学生学习之余,通过简单的文体活动以消除学生的劳累。丁宝书辑《安定言行录》云:“先生语诸生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 皆于气血有伤, 当习射、投壶、游息焉。”

胡瑗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创造性学习方法,他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之一。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居士集.四部丛刊本.

胡同文化教案篇4

公元1059年夏日的一天,开封城城门处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除了百姓,人群中还夹杂着无数达官显宦、文人贤仕。他们翘首以盼,为的是一个送别。史书有记,这一天,是一位老者因病告老还乡的日子。城门处的黎民百姓达官显贵皆是自发送行。他是谁?为何会如此受万民拥戴?

他叫胡瑗,字翼之,号安定先生,当时是当朝国子监的直讲,名下学子无数,育人业在春秋。但他的传奇不仅于此,而是如同穿越千年一样,始创了和现代教育如出一辙的育人体系,被后期的欧美教育学者称为奇迹。

让我们走进胡瑗,走进这位华夏历史上的教育界传奇吧。

明体达用

宋神宗有次向胡瑗的弟子刘彝问起胡瑗,刘彝躬身答道:“吾师胡瑗用‘明体达用’来教导我们。现在的学者都用‘圣人体用’来治理国家,这是吾师的功劳。”“圣人体用”意为将圣人的道理用于实践。

而刘彝所说的“明体达用”,是胡瑗贯彻始终的教育宗旨。“体”是指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用”就是用这个基本道德标准去治理国家。胡瑗认为,不仅要“明体”,还要“达用”。即学校教育要培养既精通儒家经书、具有道德规范,又能在实践中运用、具有实际才干的人才。

自隋唐盛行科举制度以后,土人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入仕参政。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词赋,于是一般土人就专门修习词赋去应付考试。那时的风气就是崇尚浮华文辞而鄙视真实学问。科举考试制度对士人学风和学校教育带来的这种消极影响,在北宋初年严重存在。当时虽然设立了中央官学,但却成为官宦子弟游寓的场所,有教育之名而无教育之实。天章阁侍讲王洙曾感叹过:太学里几千名学生只是来混日子。太学没有规矩可言,老师也不安心教书,说是有几千名学生,可平日里来听课的才一二十人而已。

因为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格格不入,胡瑗曾七次落榜。因此,胡瑗对科举制度的状况深为忧虑,认为这样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方法根本就无法为国家选择合适的人才。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就在于为国家发现和培养有用的人才。要为国家培养人才就必须重视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明体达用”的实用型人才。

胡瑗对人才培养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把发现、培养和造就人才同国家使用人才的目标紧紧地联系起来。它提出了教育之根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的问题。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行社会制度,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千年前的胡瑗就深蕴其道了。

分斋制

胡瑗受范仲淹邀请在苏州、湖州办中学时,为了实现“明体达用”的教育宗旨,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十分详细的教学法规,创立了一整套全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对后世影响力最大的是“分斋制”。

所谓“分斋制”,就是让学生分科学习,将学校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简单地说,“经义斋”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就好比今天的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即所谓“可任大事者”。因此,它对学生的来源要求较高,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而“治事斋”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就好比今天的各种专业院校),意在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才人,所谓“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学的是带兵打仗、修堰筑坝、农田水利、算术历法这些实用性知识。这种专长一般多掌握一门就多一样好处,于是“治事斋”的学生主修一门科目,又兼修另一门科目,相当于现代大学里的主修和辅修。

待胡瑗到太学任教后,更是自觉地实施这一教法。他十分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依据各人的志趣和特长,分成相应的组互相进行讲习,使每个人都能发挥专长。而且,胡瑗还采取问答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评价,学生讲述、思考、讨论。有时是把各小组召集起来,先指定学生讲,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有时又是教师先出题目,人人都来阐述,当场评论;有时还一起议论时事政治,各抒己见,最后统一认识。这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校里人人乐学,学生们学有成效。

胡瑗采取的这种“分斋制”的教学制度相当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了许多各有专长的人才。学生中有擅长经义的,如顾临对于训诂的研究,朱临和翁仲通对于《春秋》的研究,以及杜汝霖对于《易》的研究;有善于政事的,如范纯仁、钱公辅、江致一;有以兵战为特长的,如苗授、卢秉;有的擅长文学,如滕元发、林晟;有的擅长古乐钟律,如欧阳发,等等。

“分斋制”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四方有志读书做事的学子纷纷到胡瑗主持的学校来求学。这种先进的教育制度不仅在北宋时期就直接影响了中央官学;北宋以后,历朝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中央官学,也大都沿袭。

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胡瑗的“分斋制”教育制度,第一次在同一学校里分设多种科目,把民、兵、水利、算历等实用学科和自然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破天荒地与儒家经典取得了同等的地位;并且,开了主修和辅修制度的先河,这是具有相当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现代大学制度虽然是引用欧美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不就是胡瑗“分斋制”的传承么?

体美并举,注重实践

胡瑗精通音律,在宋仁宗时期就曾因为参与确定雅乐声律、制作钟磬的工作取得宋仁宗的欣赏。因为自己的音乐素养和从音乐中获益的亲身体会,他在教学中非常注意音乐教育,注意用音乐来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就是他的高徒,跟着胡瑗专攻音乐,最终卓然成家。其他学生在胡瑗的带领下也都精通音律。在后人收纳整理关于胡瑗的教育文献《安定学案》中有这样的记载:驻足胡瑗的学舍外,舍里传来响彻天空的琴瑟歌诗声,路人们常常听得如痴如醉。每当各种考试之后,胡瑗就带领学生在太学里的“首善堂”且歌且吟,直到夜里人们才纷纷散去。

中国讲究“学海无涯苦作舟”,莘莘学子枯坐案头苦苦用功。胡瑗却提出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学生有个强壮的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治理国家。在北宋学者邵伯温所撰的《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了胡瑗的建议:吃饱后不要久坐在案头,而要活动筋骨,这样才能身体健康。

胡瑗提倡的体育、音乐教育,超越了功利性,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极富光彩的一笔。

除了书本教育,胡瑗还组织学生到野外、到各地游历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视野,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他认为:学者只守着一方土地,只能狭隘而孤陋寡闻。一定要游遍四方,多看看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有益于自己的学习。因此他反对闭户读书,曾亲率诸弟子四处巡游。让学生接触实践、了解社会,让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他培养出“明体达用”治世之才的教育目的。

人格感化《宋史・胡瑗传》称:胡瑗的学生,不管聪明还是愚钝,也不论才能如何,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很类似,大家不用询问就可以知道他们是胡瑗的弟子。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和胡瑗的人格感化分不开。

胡瑗以身为先,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行止。即使是大热天,他也必定是终日穿着公服坐在堂上会见诸生,行严师弟子之礼。正因为自己端正,所以当胡瑗发现学生行止有亏时,就能理直气壮、正气迫人。胡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于是有了“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效果。在《安定学案》中就记录着胡瑗纠正学生行止的事情。他的弟子徐积在初次见到胡瑗的时候就被胡瑗喝止:“头立正直了!”后来徐积回忆起此事,感叹自己得了老师一个“正”字,受用终身。

在严格规范学生的同时,胡瑗也有和蔼的一面。他和学生相处时,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接受道德礼仪规范。他的高徒,后世公认的“理学大家”程颐这样评价道:“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一望可知。”

正是胡瑗这种正人正己的教学态度,感化了学生人格,让学生既能自觉遵守学校规矩,又能勤奋努力进德修业,同时还养成了优良的学风。

穿越千年的成就

胡瑗的这些教育宗旨、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千年来被后人一再沿用,甚至直到今日仍有实用价值,不由得让后人赞叹,也让后人称奇。

胡同文化教案篇5

精英式教育打造出孤傲的“公主”

1992年,32岁的胡晓东、陈倩夫妇生下女儿胡园园。当时,他们已经在美国双双拿到博士学位。胡晓东在一家著名实验室工作,陈倩则在一所大学教书,生活富足安定。

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胡晓东夫妇,从自身的经历深深体会到,如果从小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要想成功将比别人付出几倍的努力。所以,他们决定给予女儿精英式的教育,为她今后的成才做好铺垫。

从胡园园呀呀学语起,胡晓东夫妇就开始对她实行双语制。他们拿杯子给女儿喂水,会指着杯子同时教她说中文“杯子”和英文“cup”。抱女儿坐汽车,他们又会告诉她“汽车”又叫“car”。在家中时,他们也是一会儿说中文,一会儿说英文。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胡园园很快就学会了两种语言。

在胡园园快3岁的一天,胡晓东夫妇的一些朋友来家里做客。胡园园一会儿用中文与中国朋友交谈,一会儿用英文与外国朋友对话。大家对胡园园的语言天赋惊叹不已,纷纷赞赏她说:“园园,你真了不起啊,简直是个语言天才。”大家的夸奖令胡园园得意极了,她更加起劲地用两种语言和大家说个不停。胡晓东夫妇觉得女儿很给自己争面子,朋友走后,他们特意带女儿去商店买回了她一直想要的一架昂贵的飞机模型。

胡园园稍长大些后,胡晓东夫妇就开始教她学电脑。他们先让女儿在电脑上随意画画,等她感兴趣后,他们就安装了一个语音软件,把女儿所说的话转换成文字。他们告诉女儿,只要她对着电脑说话,就可以通过mail把她说的话传给国内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姑姑们。女儿觉得很好奇,就整天缠着他们对着电脑说个不停。

女儿开始认字后,胡晓东夫妇就教女儿用键盘输入字母。然后告诉她怎样写邮件,怎样发邮件,并教她把自己画的画粘贴到邮件中。渐渐地,女儿对电脑越来越痴迷,不到5岁,她就可以自己收发邮件,并在网上寻找自己喜爱的动画网页了。

有一天,陈倩将女儿带到学校。女儿正在电脑上给姑姑发邮件时,陈倩的一位西班牙籍同事发现了,她立即惊呼起来:“天啊,她真是个神童啊,这么小就会用电脑了。”办公室的同事听说后,立即都围上来,让胡园园给他们表演。胡园园熟练地操作着,脸上露出一副骄傲的神情。

女儿的出色令胡晓东夫妇倍感欣慰,也坚定了他们“精英教育”的决心。他们除了将女儿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外,为了让女儿增长见识,培养她高贵的气质,胡晓东夫妇还有意让她参加一些大场面活动。

胡园园上小学一年级的一天,胡晓东夫妇要参加一个有洛杉矶市长出席的高档酒会。那天,他们特意将女儿也带了去。来宾都是各界的精英,男宾西服革履,女宾高贵优雅,处处让人感受到一种高层次的氛围。后来,胡晓东夫妇还让女儿一起与市长等政要合影留念。他们将这张照片放大,挂在了客厅显眼的位置。有一次,一位客人谈到他与一家跨国大公司老总在一起吃饭,胡园园马上指着墙上的照片说:“那算什么,你看,我还与美国市长照过相呢。”

胡园园8岁那年,胡晓东夫妇决定回国发展。胡晓东在一所部级科研单位做研究员,陈倩则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任教授。回国后,胡晓东夫妇仍然没有改变精英教育的初衷,花了几万元赞助费,将女儿送进一所市重点小学。

由于胡园园从小就生活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中,听惯了赞扬,因此,她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她的成绩在年级没低过第二名,几乎包揽了学校各种竞赛的一等奖,还在市数学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同时,她还是运动健将,学校每次举行运动会,她的百米跑、跳高、跳远等总能为班里争得荣誉。学校老师特别喜欢她,总是让同学们向她学习。

胡晓东夫妇很为自己的教育方法而感到得意,他们觉得,女儿之所以这么优秀,都是精英教育的功劳。他们沉浸在喜悦之中,却忽视了女儿的性格渐渐变得孤傲起来。

女儿上小学3年级的一天,家里来了两位客人,邀请胡晓东外出讲课。胡园园放学后,没有和客人打招呼,就径直冲到冰箱前,从里面拿出饮料自顾自地喝起来。胡晓东对她说:“园园,叫叔叔。”胡园园却一扭头看也不看客人跑进了自己的房间。事后,胡晓东批评女儿没有礼貌,胡园园却反击道:“他们是来求你办事的,他们应该先理我才对。”

一次,陈倩开车接女儿放学。当看到几个同学一边走一边吃着路边小摊上买的玉米时,胡园园用不屑的语气说:“太没有风度了,简直像个没有教养的小市民。”当时,陈倩并没意识到女儿的心理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反而觉得女儿脱俗高雅。

自负的女儿险些精神崩溃

2006年4月,陈倩去学校参加家长会。会后,班主任陈老师将陈倩留了下来,说要谈谈胡园园的问题。陈倩不解地问:“我女儿出了什么问题?”

陈老师说:“胡园园确实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她太清高,很不合群。前几天,我让她与许晶晶出黑板报。谁知,她却坐在那里不动。我问她为什么不去跟许晶晶说,她说,应该许晶晶主动找她才对,因为她的字写得好,又会配漫画,自己没有理由主动。我觉得她的这种心理对身心发展很不利。”

回到家,陈倩把女儿叫到跟前,问她为什么不愿主动和同学交往,胡园园说:“我比他们都优秀,难道还需要去巴结他们吗?”陈倩虽然觉得女儿的想法很可笑,但也没太往心里去,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毛病。

胡园园上小学6年级的一天,胡晓东被班主任陈老师叫到了学校。只见陈老师、副校长和另外一位女老师情绪很激动地对胡园园说着什么,可胡园园却昂着头,一副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劲头。

见到胡晓东,陈老师生气地对他说:“你们做家长的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怎么能这么不尊重老师?”

原来,白天上数学课时,老师出了一道很难的应用题,要求同学们一起来做。当老师将答案公布后,胡园园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你的方法太落后了。”老师一愣:“你什么意思?”胡园园自顾自地走到黑板前,把老师写的答案擦掉,然后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写了上去。

老师虽然对胡园园擅自擦自己的答案很不高兴,但却忍着没有表现出来。看了胡园园的答案,老师说:“你的答案虽然有独到之处,但也不能算是最完美的。”

胡园园显然对老师的话很反感,她挑战似的盯着老师:“老师,那我能不能给你出道题?如果你做不出来,你就不配做我们的老师。”

胡园园的嚣张气焰令数学老师气愤极了,她指着胡园园说:“胡园园,你太过分了,不要以为你学习好就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胡园园“哼”了一声,回到座位上露出一副胜利者的微笑。

数学老师把胡园园告到了陈老师那里,说如果不让胡园园转班,她就不再担任这个班的数学老师。陈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向副校长反映了情况。

得知女儿竟然对老师如此没礼貌,胡晓东感到很吃惊。他狠狠地批评了女儿一顿,并一再给数学老师赔礼道歉,这才把事情平息了。

胡晓东虽然批评了女儿,但他总觉得这是小孩子一时好胜导致的,也就没深究女儿。2007年夏天,胡园园以全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一所市重点中学。喜悦让胡晓东夫妇忽视了女儿心理上的缺陷。

升入初中后,胡园园的成绩仍然是最拔尖的,还在一次市数学比赛中拿了金奖。尽管胡晓东夫妇也发现女儿更加孤傲,但又觉得这是优秀学生的通病。所以,他们不仅没有及时调整女儿的心理,反而觉得她有个性。

2008年11月12日下午,胡晓东和陈倩同时接到了班主任王老师的电话,让他们立即赶到学校。胡晓东夫妇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急忙放下手上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到了学校。

在教研室里,胡晓东夫妇看到女儿呆呆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王老师把胡晓东夫妇拉到教研室门外,对他们说:“情况是这样的。今天下午班里学生们一起练习集体长绳,可胡园园却一个人站在一边。后来,她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叫起来,冲过去抢过跳绳扔到地上,一边用脚拼命地踩,一边说:‘我叫你们看我的热闹。’说完,就蹲在地上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现在,她就这样谁也不理,神情很令人害怕。我们都担心她的精神出了问题,所以,赶紧打电话把你们叫来。”

“怎么会这样?”胡晓东夫妇感到很不解。王老师说:“前几天期中考试,胡园园的数学成绩只排在第四名,我发现,她的精神状态很不好。也许一直都拿第一的她认为同学们成心看她的笑话,故意不叫她一起跳绳吧。联系她过去的表现,我觉得她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希望你们家长认真找找原因。”

望着目光呆滞的女儿,胡晓东夫妇的心第一次受到了深深的震动。

心理治疗让花季少女重新绽放笑容

就在胡晓东夫妇一筹莫展之时,一天,胡园园竟然爬上窗台准备往下跳。幸亏陈倩及时发现,否则,从10层楼跳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啊。

女儿的自杀之举令胡晓东夫妇焦急万分,他们这才相信了老师曾说过的话,女儿的心理确实出了问题,而且已经相当严重。可虽然他们都是各行业的精英,对心理学却一窍不通。怎么办?

胡晓东突然想起,自己在美国的导师的夫人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授。于是,他马上给导师打了个越洋电话,把女儿的情况告诉了他。导师和夫人很热情,答应一定会帮助他。胡晓东和陈倩商量后,决定亲自飞到美国去当面请教。

2008年12月1日,胡晓东请假去了美国。他与导师夫人整整谈了两天,了解到了女儿是严重的自负心理导致的一系列举动。导师夫人分析了自负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从美国回来后,胡晓东和陈倩又去请教了国内著名心理专家尹教授。尹教授的观点与导师夫人一致,觉得他们的精英教育出现了偏差,导致优秀的女儿意志脆弱,一旦面临挫折和打击,她就会出现丧失理智、甚至自杀的行为。

在中美心理专家的指导下,胡晓东夫妇经过认真的考虑,制定了挽救女儿的实施方案。

首先,他们从自身做起。过去,家里来了客人都对他们毕恭毕敬地叫“教授”。现在,他们一律要求大家直呼其名。每当有客人来时,胡晓东夫妇都会热情地为客人沏茶、削水果,甚至为客人递拖鞋。胡园园问他们:“那些人是求你们的,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胡晓东夫妇说:“大家无论职位、学历高低,都是平等的。你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2009年初,胡园园所在的学校搞“手拉手”活动,邀请贫困地区的孩子到家里生活一周。胡晓东夫妇得知后,马上报了名,并与老师商量请一位学习成绩好、有礼貌的女孩到自己家。春节前,家在河北农村的张梅走进了他们的家。

对于张梅的到来,胡园园十分的反感。她指着张梅穿的衣服和梳的小辫说:“你怎么这么土气啊。”当张梅想动电脑时,胡园园又阻拦道:“我的电脑不许你动,弄坏了怎么办?”甚至当张梅帮助胡晓东夫妇刷碗、扫地时,胡园园也会站在一旁说:“你也只能做这些低级的事情。”

一周后,张梅走了。胡晓东夫妇一看自己预期的效果没达到,不免心中暗暗着急。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带胡园园去张梅的家乡。

趁着寒假还未结束,胡晓东请了假与陈倩一起带着女儿来到了张梅的家。这个家非常寒酸,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电视还是黑白的,胡园园不禁皱起了眉头。

参观了一番后,胡园园被墙上挂的那些漂亮的剪纸和画像吸引住了。过去,胡园园曾迷过画画,可练了一段时间后总是画不好就放弃了。她也曾对剪纸特别感兴趣,买来各种图案试图自己剪。但她的手被剪破了好几次,却一张完整的剪纸也没剪出来。所以,当她看到墙上的剪纸和画像时,立即发出了感叹。

胡晓东趁机问她:“你知道这些剪纸和画像是谁制作的吗?”胡园园摇摇头:“是买的吧?”胡晓东将张梅拉到面前,说:“都是她的成果。”胡园园睁大了眼睛:“你?”张梅点点头。看胡园园半信半疑,张梅就拿出剪刀利索地剪起来,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就出现在面前。接着,张梅又让胡园园做模特,不到半个小时就给她画了一张非常逼真的画像。

这一下,胡园园着实吃惊不小。晚上睡觉时,她辗转反侧。陈倩搂过她,说:“虽然张梅没有你那么好的条件,在有些方面不如你,但她在剪纸和绘画方面就比你优秀,对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你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你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胡园园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第二天,她主动提出向张梅学习剪纸。看她学得那么认真的样子,胡晓东夫妇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2009年4月9日,胡晓东夫妇和女儿一起去参加一个新闻会。这次会的主角是一位名叫于宇、年仅11岁的男孩,他不仅已经自学完了高中课程,托福考了600多分,小提琴在国内大赛中获奖,在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而且还出版了两本科幻小说。目前,他已经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即将赴美留学。

胡晓东夫妇发现,女儿虽然也流露出羡慕的目光,但还有些不服气。她说:“我要是考托福,一定比他成绩好。”为了让女儿彻底摆脱自负,胡晓东夫妇请老师帮忙,安排了一次女儿与于宇的“较量”。首先,让他们用英语交谈。胡园园尽管在美国生活了8年,可在词汇量上却比不过于宇。几个回合下来,胡园园就败下阵来。

接着,老师又让他们一起做一个物理实验。胡园园自以为这是自己的强项,没想到,于宇比她用的时间短、并且采用了自己独创的一套办法。这一下,胡园园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于宇了。

胡同文化教案篇6

【关键词】大学建设;学生培养;学术独立

胡适是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动荡社会中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近百年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和教育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在美国师从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917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评议会评议员、哲学研究所主任、英文科教授会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光华大学教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兼秘书、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对于高等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大学建设论

早在留学美国时,胡适便十分关注高等教育和大学的建设问题。他认为“国内大学,乃一国教育学问之中心;无大学,则一国之学问无所折衷,无所归宿,无所附丽,无所继长增高”。他反思为何中国不能建立起历史悠久的大学,“中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发达得很早,但是不能延续,没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校,比起欧美来,就显然落后了。即使新兴的国家如菲律宾,也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圣多玛大学。……为什么历史不及我们的国家,会有那么长远历史的大学,而我国反而没有呢?因为人家的大学有独立的财团,独立的学风,有坚强的组织,有优良的图书保管,再加上教授可以独立自由继续的研究,和坚强的校友会组织,所以能历代相传,悠久勿替”。而美国之所以能建成诸多世界名校,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有三个原因:一是政府的提倡与合作;二是有钱的人捐款与兴学;三是美国教育界产生了两个具有远大眼光的教育家,即创办康奈尔大学的安德鲁·D.怀特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首任校长丹尼尔·C.吉尔曼。

胡适提出大学应分类建设,按照各自不同的目标培养人才。一国之大学大体应有以下几种类型:1.国家大学,此类大学应直接隶属于中央教育部, 并应在大都会建设,贵在精而非多。“此等国家大学, 代表全国最高教育, 为一国观瞻所在,故学科不可不完也, 实验场不可不备也, 校中教师宜罗致海内名宿充之, 所编各学讲义宜供全省大学之教本。”2.省立大学,此类大学应隶属于本省的教育管理机构,由本省的租税若干为其经费,可根据本省的需求设置学科,“其毕业所得学位,与国家大学所给同等。毕业生之程度, 宜竭力求与各国大学同等。”3.私立大学,此类大学由私人财产设立,本省教育管理机构应备案并随时考察其成绩,成效大者,国家应匡扶之,其入学资格及毕业年限应与国家大学和省立大学相同。4.专科学校,此类学校可官立亦可私立,此类学校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实用人才、能运用新方法来改良本行业技术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

胡适深知经费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因而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向政府建言保障教育经费。1946年,胡适与朱经农等人向单方面筹备的“制宪”会议提出《教育文化应列为宪法专章》的提案,关于经费专设一条:“教育经费在总预算中之比额,不得少于下列之规定。甲、在中央占总预算15%。乙、在省或同等区域占省或同等区域总预算30%。丙、在县或同等区域占县或同等区域40%。其依法律独立之教育基金及科学研究经费,应予保障。贫瘠地区之教育经费,由国库及省库补助之,中央及省或同等区域,应各担负四分之一。”这份提案后经修改通过,纳入“宪法”第13章“基本国策”的第五节“教育文化”。抗战胜利后,胡适出任北大校长,面临缺少经费的重重困难,一方面经过战争的洗劫,北大复校需要修复校舍,购置仪器设备,急需诸多资金,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北大师生生活困难。胡适利用与政府及高层的私交,积极为北大争取经费,如他两次给行政院长张群致信,恳请追加拨款。虽然张群未答应胡适的请求,但胡适的努力还是有一定的成效,“1947年,教育部拨给北大的经费为363460万元(国币),与国立中央大学持平,在国立大学中所得经费最多。中山大学为219853万元,交通大学的经费不及北大的三分之一,浙江大学不到一半,复旦就更少。”胡适为北大的建设可谓殚精竭虑,为北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学生培养论

对于学生的培养,胡适主张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他笃信易卜生主义,强调“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而“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因而1929年给中国公学毕业生的赠言中,胡适只送了他们一句话:“不要抛弃学问”。希望他们“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让他们不要抱怨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没有时间,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1932年,他又告诫当年的毕业生要警惕两种堕落:“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以及“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为预防这两种堕落,胡适开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你总得有一点信心”。他鼓励毕业生,“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娟”。

胡适所处的年代,各种、运动不断,胡适对此有清醒的认识。1920年,在周年纪念之际,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指出学生运动发生的原因:“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政府太卑鄙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学生界发生的”,“这是变态社会里一种不可免的现象”。但是“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罢课会让学生精神上受到损失,使他们养成依赖群众、逃学和无意识的行为等恶习。他们希望青年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积极参加学生活动,这些学生活动才是最持久并且最有效的学生运动。学生们应该过学问的生活、团体的生活和社会服务的生活。15年后,胡适就学生运动再次发言,他忠告青年学生,要认清他们的目标,一切超过抗议作用(舆论作用)的直接行动都不是学生运动的目标;要认清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在于建立在法治精神基础上的组织;要认清他们的方法,一切学生运动都应该含有教育自己、训练自己的作用;要认清他们的时代,社会和国家的进步需要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努力,要不断培养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以便为报效国家做准备。

三、学术独立论

胡适所言的学术独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术部门要独立于政府的其他部门和,学术部门不受其他部门的非法干涉;二是指中国的学术应该在国际上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胡适认为,只有当教育自身享有相当的独立的地位,自由教育领域内部才有可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能形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生动活泼、民主和自由的局面。1937年7月20日,胡适在举行的庐山谈话会上致词,谈教育问题,其中一条便是教育独立,“其涵义有三:(1)现任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2)政治势力(党的势力)不得侵入教育。......(3)中央应禁止无知疆吏用他们的偏见干涉教育,如提倡中小学读经之类。”1925年,北京的各大高校因反对章士钊长教育部而脱离教育部,胡适与王世杰、陶孟和等17名教授联名发表《为北大脱离教部关系事致本校同事的公函》,反对学校卷入政治斗争,“学校为教学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的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他们主张北大应该脱离政潮和,而努力在学问上下功夫,为国家保留一个研究学术的机关,并希望北大的同事不要牵动学校而去外面活动。

1947年,胡适发表《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希望中国的高等教育通过十年的努力,建立起中国学术独立的基础,即满足四个条件:“(一)世界现代学术的基本训练,中国自己应该有大学可以充分担负,不必向国外去寻求。(二)受了基本训练的人才,在国内应该有设备够用和师资良好的地方,可以继续作专门的科学研究。(三)本国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工业问题、医药和公共卫生问题、国防工业问题等等,在国内都应该有适宜的专门人才与研究机构可以帮助社会国家寻求得解决。(四)对于现代世界的学术,本国的学人与研究机构应该和世界各国的学人与研究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担负人类学术进展的责任”。为达到此目标,政府应该下定决心,在十年之内不增设大学,而是集中最大的力量,培养五个到十个基础好的大学,使他们成为一流大学,成为国家学术研究的基地,成为国家学术独立的根据和基础。胡适晚年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拟定《国家发展科学培植人才的五年计划的纲领草案》并任“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1959年2月2日,“行政院”正式公布《国家长期发展科学计划纲领》,决定设置国家发展科学专款,用于重点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学研究设备、“国立研究讲座教授”、研究补助、学术研究刊物经费等事项,由“教育部”和“中央研究院”共同主持发展科学研究的工作。

胡同文化教案篇7

旧时讲究的京派回民家庭就是连茶叶、糕点等食品也必须上正兴德、大顺斋带“清真”字的商号购买,即便是牛羊肉也须到清真寺或是带有“清真”字号的羊肉床子去买,这是因为宰杀牛羊前必须要由清真寺的阿訇念经,在其先主刀后的牛羊肉才能可以食用,北京的回教人家始终坚持不食用没有听过念经后宰杀的牛羊。

旧时,老北京人家除了回教家庭以外的大教人家一般经常食用猪油,以满、蒙、汉三族的旗人家庭居多,即便是城南那些外地客居北京的人家也从此风俗。一般食用的猪油多是最便宜的猪网油,北京人俗称“网子油”。此类猪油大多都是从猪肉杠买炼好的成品,还有高级上品的叫“板油”,这是用猪身上的肥膘炼制,颜色纯白没有异味,但价格比网子油较贵。一般自己家里也可以炼油,但通常是将买来猪肉中将肥肉切丁加花椒、大料、咸盐少许炼制,这样炼出的油渣儿还可以熬白菜或剁进馅儿里蒸包子。

清代的北京人家经常以食油来衡量生活水平,如果这家的生活好就说:“他们家天天有好的吃,都吃得顺嘴儿流油啦!”因此也就有了对于“炼油”而常说的一个歇后语,通常是长辈对年轻人没有发展或在营里练功没有进步的京旗兵丁说:“这小子是狗肉,练(炼)不出来了!”这里指的就是因为狗肉无膘,炼不出油来,是以猪肉肥膘才能炼油而延伸出来的典故。

羊肉胡萝卜酱

这道菜与猪肉皮胡萝卜辣酱类似,但主料却是配以的羊肉丁。

先将胡萝卜半斤洗净,用刀将表皮剐去,放案板上顺刀切成长条,再横切成三分大小的小丁,放在碗里备用。

再选羊后腿肥瘦各半的精肉二三两洗净,在案板上分清肥瘦分切成与胡萝卜同样大的小丁,肥瘦分别盛盘备用。

将一二两黄豆或青豆嘴儿洗净,放在碗中备用。

所谓“豆嘴儿”,就是用水泡过的干黄豆或青豆,顾名思义就是其刚刚出芽的蓓蕾状,豆子刚刚张嘴时又没有脱皮成为豆芽。这种“豆嘴儿”在市场上难得一见,只有在家自己用水泡,两天一换水,在豆子上面盖上一块湿屉布,常温下大约三四天即可。

选六必居产的干黄酱一两许放在碗里用开水泄开,用小瓷勺轻轻研制成糊状无块即可。

用铁炒锅坐中文火,待干锅后放猪油二两许。取干红辣椒少许切碎下锅,待煸炒出香味后放入葱姜末少许。改中武火放肥羊肉丁煸炒两三番后,再下瘦羊肉丁煸炒。此时放入豆嘴儿煸炒两三番,再下胡萝卜丁煸炒,加少许料酒或黄酒。改中文火加上锅盖焖制,待胡萝卜丁变软后将泄好的酱汁倒入锅中。这时改用中武火煸炒,待出锅前点上少许香油盛盘上桌。

此菜必须是在天气转凉后食用,其它节令食用则不合时宜。在秋末冬初霜打败竹之季,三五知己饮酒赏雪,以此羊肉胡萝卜酱果腹最能下饭。

羊肉炒雪里蕻

将腌制的雪里蕻半斤用清水洗净控干水分,在案板上用刀切成两分长的碎段放盘备用。

选普通羊肉三两洗净,放案板切成半寸长的细丝。

将黄豆芽二两洗净控干水分,大葱切成葱米少许备用。

用铁炒锅坐中文火,待干锅后放猪油二两许。油热后放葱米煸炒出香味,再放入切好的羊肉丝煸炒三两番。

改中武火后加入黄豆芽煸炒,再放入切好的雪里蕻煸炒。

加酱油少许,改用中文火加锅盖焖制,待雪里蕻入味后即可出锅盛盘上桌。此菜无需点放香油,如果用以作浇头儿拌面也是非常好吃的爆汆儿卤。

雪里蕻在北京只用于腌菜,但腌制习惯却不同于南方各地。其实雪里蕻只是芥菜疙瘩的一个变种,芥菜疙瘩是以食其根为主,而雪里蕻则是只在茎叶发展。一般的芥菜缨子远没有雪里蕻缨腌制好吃,所以北京人向来只食雪里蕻而不吃芥菜缨子。生长在南方的雪里蕻能过冬,而北京的雪里蕻只能腌制当年生长的。南方的雪里蕻比较矮小,但芥菜味很浓,一般是晾晒后无火性时腌制,还要倒缸闷腌,食用时是有些发酵味道的黄颜色。北京的雪里蕻则是棵大茎粗,叶片较大边缘有锯齿状,不但湛青碧绿而且茎叶水分充足。北京人腌制这种雪里蕻很简单,只需洗净加入大盐和花椒、桂皮、大料即可。食用时依旧是碧绿如翠,到嘴里还能有清脆的好口感。

旧时京郊出产雪里蕻最好的地方是广渠门外一带的菜园,十里河关帝庙附近菜地种植的雪里蕻当属最好吃。

羊肉萝卜丝汤

选肥瘦各半的鲜羊肉半斤洗净,控干水分后在案板上切成寸许长的细丝备用。

把胡萝卜八两许洗净,刮去表皮切去头尾,然后用大眼儿擦子擦成寸许长丝。

选红皮扁萝卜二两许洗净,不必去皮,也用擦子擦成寸许长丝。

将葱、姜、香菜少许洗净,把葱切成葱米,姜切成碎末;香菜切成三分长的碎段备用。

把一两白面用温水泄开调匀,醒置十几分钟备用。

用铁炒锅坐中文火,待锅干后放猪油二两许。等油热后将胡萝卜丝攥汤后下锅,慢慢煸炒待煎出红色胡萝卜油后出锅备用。

将切好的羊肉丝下锅,改中武火后加葱米、姜末煸炒两三番。这时下扁萝卜丝煸炒,再将攥剩的胡萝卜汤下锅。

待扁萝卜渐烂后遂把煎好的胡萝卜丝下锅,加精盐少许后再添水漫过萝卜丝。切忌添水太大或不足,既要留出下拨鱼儿的汤分又不能成为稀汤。

待萝卜丝汤呈现红色胡萝卜汤油后,再将醒好的拨鱼儿面顺着碗边用一根筷子拨到锅中。这时一定要快速拨面,千万不要让锅里的面粘成一团。

待锅开后撒上胡椒面少许,再加上山西陈醋后搅拌即可出锅。

将汤倒入大汤碗后上面还要撒上事先切好的香菜段,上桌前加点香油少许口味更佳。

胡萝卜和扁萝卜在口味上近年来都有些变化,除了杂交变种的问题以外最关键就是田地普遍使用化肥的结果。原来的扁萝卜的辣味很重,而且红皮的颜色也比现在的深。而胡萝卜的变化比扁萝卜更大,可以讲现在北京市场上已经数十年没有见到过原来的那种红根胡萝卜了。这种红色的胡萝卜味道很重,还有一种清香气,可以完全作为水果生食。这种胡萝卜的个头没有现在的这种黄色胡萝卜大,里面有一根味道更重的红芯,所以老北京人也有将这种胡萝卜叫做“红根儿”的。

胡同文化教案篇8

关键词:二胡教学改革;二胡选修课;课程设置

二胡,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民族乐器,它的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一定的民众基础与影响力。被国人美誉为民乐中的“龙头”。自从上世纪20年代,由刘天华先生把二胡由原来被人们认为只能表现“缠绵绯恤”与“萎靡不振”的感情,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带入高等院校。如今,在新兴独立学院下属音乐学院中,二胡课程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面对普遍学生对音乐基本常识、乐感、节奏、听力还处在音乐初级能力阶段。引发笔者对二胡教学改革的思考。结合三亚学院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状态,谈谈个人几点想法与建议,望与同仁共同互勉:

1规划合理教案、选用实用教材

对于一门课程,如何能更好的讲解,首先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与讲义、教学首页与教学日历。由于音乐学科的学习规律,它存在个体特征显现与一般常态共存的特点。教师要通过每个学生反馈的不同特点,而规划属于她自己的教学计划。这一点是区别与其他“黑板式”,以书本为媒介的教学模式。避免在实际备课中,过快、过慢的教学问题。

教材的选用,对于学生能更好、更有效的学胡,是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我们所培养的大多数学生毕业方向,多为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进行普及性基础音乐知识教育,以及市、区工会与社会各大企业宣传部门、艺术团体等文化宣传工作。所以,教材的选用,不需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曲目又长又难、技巧性很复杂的来教学,目前笔者选用刘长福老师编著的《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上下)与王永德老师主编的《中国二胡考级曲集》(上下)。其中,刘长福老师所编著的练习曲,经过教学实践,普遍学生反映,在学习中感受此书曲目编排比较系统,教学进度适中,并且有效的解决演奏者所常出现的问题。笔者基于以上考虑,试想二胡在教学授课内容改革上,主要抓住两个方面:1)正确掌握二胡的基本演奏方法:强调右手长弓、短弓、长短弓结合练习,以及复合弓位、弓段、弓法练习,培养学生正确持弓的演奏方法。因为二胡一切美好的声音都来自右手运弓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右手运弓正确的话,虽然曲目可以演奏的简单些,但仍然可以保证演奏出优美、好听的音色;加强左手一指、二指、三指、四指的独立放松运动动作,以及力度、弹性的基础训练,尤其四指要加强练习。2)掌握二胡常用曲目:如果零基础开始学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一年或两年学制),掌握如《田园春色》《马兰花开》《九九艳阳天》《喜洋洋》《良宵》《赛马》《喜唱丰收》等1至4级的二胡曲目(还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如果有一些基础的二胡学生,由于需要调整方法,曲目也要从基础的学。不过,教学进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可以增进如,《 喜送公粮》《翻身歌》《河南小曲》《葡萄熟了》《洪湖人民的心愿》等五至八级的曲目;如有个别二胡基础良好的,还可以演奏一些《蒙风》《火》《流浪者之歌》等技术型曲目或传统曲目如《闲居吟》《江河水》《二泉映月》等等。总之,教师对教材的选用,不能拘于专业类的学习进度。过分强调又专又红,这样不仅不适用当下学生的学习。而且,也会给学生与老师带来困扰。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音乐审美、鉴别能力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是一种艺术活动。众所周知,二胡被国外音乐家们美誉中国“小提琴”。仅仅两根琴弦,却演绎出如此感人肺腑的音乐与高难度技巧。这对于每位二胡演奏者平时训练提出较高的要求。对音乐审美的鉴别,追求与培养对于初学者是尤为重要的,在此笔者有三点可供二胡学习者尝试: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对一条旋律做出多种情感的示范演奏。其目的让学生从听觉上分辨出音乐中的美与丑。(当然,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较有难度的锻炼。)这一点,在我教学中,学生的感触最为深刻。因为,这种音响教学是零距离,它的音响对人的情感冲击是很敏感与震撼。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让学生产生思考与联想,为什么同用一把琴,音乐却截然不同?其次,试图让学生鸣唱自己所演奏的曲调,学生用自己善于表达的方式会很容易唱出自己的情感;再次,督促学生平日里多听较好的一些音乐作品与音乐剧目。不仅于此,还要做好听后感笔录,从理论上得以升华。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启发、联想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美的追求。总之,美是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培养,当学生对音乐有了美的要求与追求。自然,音乐也会激发出火花。

3优化一对一与一对N的两种教学模式

目前,对于器乐选修的学生,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一对N的教学模式(N,代表3至5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反对“大帮哄”的教学模式)。这一点也是区别于专业院校的模式。但,对于初级或是中级的二胡演奏者来说,这也是较好的学习方法。笔者个人建议是最大化的发挥一对一与一对N的两种教学模式。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一对N教学模式,一般适用初学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大力发挥学生之间的感染力与互动影响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往往这种学习,不仅为学生提供反思考能力,学生由于自尊心的促动也会更认真的学习。当然,一个小组学生的学习进度要大致相同。反之,学生反映与理解都不相同。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这种模式,编排一些耳熟能详的小曲目,利用人数的综合优势,编排一些重奏、齐奏、对奏等不同形式的二胡演奏组合,从不同节奏变化、旋律变化、特色组合上来丰富二胡教学内容;其次,一对一的教学,要针对有一定二胡演奏基础学生。从音乐处理、演奏风格、演奏个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演奏要求。这种模式,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培养学生演奏心理素质、演奏技能、演奏状态、演奏情感控制以及演奏者对舞台情感控制等综合性演奏能力。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是从入校直到毕业所做的综合而细致的计划,她的教学计划不是短期,而是长期性的。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时,才能被称为“综合性人才” 。

4对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调整

据相关高校数据与信息了解得知,目前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以及外省安阳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等全国一些师范类高校,都设有二胡选修课,而且生源较多。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设为主修专业,还有一部分是音乐教育系与音乐表演系的学生作为器乐选修。一般选修学制为两学年(四个学期),主修专业一般为四学年或三学年(本人认为四年制比较合理)。而我院器乐选修课只安排一年的学制,经教学实践体验,实属太少。一般入校学生几乎是初学者,对于一年的器乐学习,学生仅仅只能学到对二胡演奏的初级认知。而对于二胡这种高难度乐器,一周一课时,一对N的教学模式,一年的学习基本很难演奏出什么旋律出来。这种课程设置不但不合理,而且对常识性乐器的认知也实属肤浅。有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放弃学习,而且还打击喜欢学胡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备课、专业知识的更新也是比较迟缓。教学相长这句话,也变得没有意义。

笔者建议二胡选修应改为两学年(四个学期)或三学年(六个学期)是比较合理而科学的。因为,二胡乐器本身的结构是很简单,正因为它结构的简单,所要求演奏者所要掌握的综合技能较多而复杂,它没有钢琴88个音高、没有琵琶、中阮的音位、也区别于小提琴指板设计、更不像古筝,只要任何人轻轻一刮,就能奏出动听悦耳的旋律。且二胡乐器的一切演奏,都需要演奏者运用正确的演奏方法,左右手基本生理条件与协调能力、具备乐感、音高概念、敏锐的听觉、自我控制力与调节能力、节奏感、基本乐理知识和细心、刻苦的训练等,才能演奏出较为好听的音色。所以,一年的学习基本还处在基本长弓的练习与简单左手练习而已,对学生未来就业与长期个人爱好方面不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5建立完善的选修课考试机制

自2008年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成立音乐系,到2010年独立成为音乐学院以来。目前,音乐学院专业教师队伍由原来发展到十名声乐教师、九名器乐教师、两名理论教师、五名舞蹈教师(包括三名外聘教师)。从数据表明,虽我院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但不难看出,其教师队伍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那么作为器乐教师占全院教师比例来看,教师队伍也是不可忽视的。然而,每次器乐选修的考试,出现考试场地随意、打分标准混乱等一些问题。笔者认为:(1)学院开设器乐选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一专多能”型,符合我院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范畴。任何一门学科,都要给予全方面的高度重视。每次考试场地需提前申请,(相关领导也要给予理解与批准)因为,我们专业的性质属于音乐表演类,它需要的是一个能展示学生表演的舞台。只有把音乐放在舞台上,才被称为“艺术”化。(当然,排除其他原因,我们仅从培养学生表演教学上来考虑)这不仅促使学生重视每一次的考试,积极认真做好准备。而且学生通过表演,能检验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与其他学生产生互动观摩学习作用。对教师综合了解学生能力提供多方面的机会。并且,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得到相互交流与了解。(2)器乐分数一般由任课教师一人来打。笔者认为,这种“一人堂”的打分制,很不科学。因为笔者在负责登记器乐选修分数时发现,学习只有两个月的器乐学生,分数居能打到98、97的高分,而且人数不占少数。那么,这种打分会造成学生进步的空间会很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控制学生的骄躁。学习器乐是一件很辛苦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力,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们的情绪。基于我院实况,本人建议可以钢琴教师综合打分,民乐教师综合打分、管乐教师综合打分。这样避免了一人打分的随意性,也没有分离专业类别。最终,学生得到一个公正的分数。

总之,有了正规考试场地,避免学生态度上的随意性,也为教师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考试制度是确保每一门学科是否能良性运行的检验。在其运行中,不仅运行的是条例,更会规范学习者与执行者的意志与良好业务准则。正如同每年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一样,学生与教师都是一样的重视。所以,好的学习风气,也需要良好制度保证。相信,器乐选修考试制度在每每倡导下会孕育而生。参考文献:

[1] 谭雄.高师二胡选修课问题及思考[J].艺术教育,2008.

[2] 李正平.二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

胡同文化教案篇9

    

根据省委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利用胡长清、成克杰等重大典型案例,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的决定,我于近日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委有关反腐倡廉的文件及江泽民总书记的有关讲话。特别是参观了警示教育图片展后,我从中看到很多东西,也想到了很多东西,现向组织汇报如下: 

    

我们党历来重视用反面典型教育党员和干部,这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反面典型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开展警示教育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部署。"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党的性质、宗旨一元起拍无底价

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为新形势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胡长清、成克杰等人的腐败行为造成国家资产大量流失,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腐败分子以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为思想基础,追求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阻碍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腐败行为满足的是个人私欲,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利用胡长清、成克杰等典型案件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从对这些反面教材的剖析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必将促进党员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政治上进一步成熟起来。

    

其次,开展警示教育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举措。对胡长清、成克杰等一批大案要案的查处,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和魄力,体现了我们党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腐败问题,给各级党组织开展反腐败斗争作出了表率。胡长清、成克杰等一批罪大恶极的腐败分子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是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一个标志。我们党是久经考验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在长期不断地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错误和战胜消极腐败现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了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胜利,也取得了领导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胜利,鼓舞了全党的斗志,增强了全国人民的信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的崇高形象。运用胡长清、成克杰等重大典型案件作为反面教材在全党开展警示教育,这是党中央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警示教育,不但能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党的队伍的纯洁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胡长清、成克杰等几个典型案件,表现出的共同点是政治上与党离心离德,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他们完全背离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私欲极度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最终走向人民的反面。因此,做为一名共产党中一定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产党人应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胸怀全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

    

为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这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保证。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清醒的基础。只有学好科学理论,解决思想入党的问题,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不被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定要遵照党的十五大精神,继续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把理论学习作为事业和人生的大事,深入、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还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努力达到为共产主义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

胡同文化教案篇10

上下协调,费心筹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筹建始于1983年。筹建之初,在建馆和选址上有不同意见。1984年4月,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的建馆请示报告,最初的动议是要筹建一个七七纪念馆。胡乔木曾就筹建七七纪念馆的拨款问题写信给等中央领导同志,后经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后,资金得到落实。但在怎样定位纪念馆的问题上仍有分歧,如有的力主建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为此,1983年11月24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白介夫请示胡乔木。胡乔木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不搞个抗日战争纪念馆说不过去。”他表示,“要抽时间去宛平城看看”后再定。

为了全面了解纪念馆的情况,1983年12月19日,胡乔木在白介夫的陪同下来到宛平县城,实地考察了抗日史料陈列室,认真听取了关于筹建纪念馆的汇报以及各方意见。之后敲定:在宛平县城搞一个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不搞七七事变陈列馆。他说:卢沟桥事变实际上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在卢沟桥建纪念馆不能只反映卢沟桥事变,还是应该在宛平县城搞一个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并提出很有必要在县城内建抗日公园、纪念碑、搞万人坑的模型以及像法国巴黎纪念普法战争的蜡人一样的雕塑。

建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敲定之后,纪念馆建在什么地方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利用两个城楼即在旧城楼的城墙上稍加扩充,建立一个初具规模的纪念馆。另一种意见主张在宛平县城内单独选址,建一个庄严朴实、布局紧凑的部级抗日战争纪念馆。对此,胡乔木颇费思考。他认为,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应尽量利用古旧建筑,如寺庙、古迹等稍加维修就可以对外开放,这样既能保护文物古迹,又能充分利用古旧建筑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为国家节省建设资金。所以,他最初倾向选址就在旧城楼的城墙上稍加扩充,利用两个城楼进行陈列,如果面积不够,还可在城内公园里建房陈列。

1984年5月,国家计委按照胡乔木的上述意见起草了《对北京市建设抗日战争纪念馆问题的意见》,上报国务院。但历史学家刘大年等人提出,应在宛平县城单独选址建馆,并就此分别向白介夫和胡乔木作了反映。1984年6月4日,胡乔木收到白介夫的信。信中希望他就选址问题作出批示。胡乔木对刘大年等人的意见非常重视,一方面建议北京市委对建议认真研究后拿出初步意见;另一方面立即向中央有关领导请示。收到白介夫信的当天,胡乔木批示:“请万里同志批示”。

6月6日,白介夫再次致信胡乔木。信中说,刘大年等人的意见也是很多专家和知名人士一直呼吁的,建议“应该考虑”。胡乔木收到白介夫的信后,经过多次与文化部、有关专家及北京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协商研究,最终决定把原准备利用改建后的宛平城墙、城楼开辟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计划,改为由国家计委及北京市共同投资,在宛平县城内单独选址,创建一座规模宏丽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由于筹建抗日战争纪念馆意义重大,其陈列内容和资料征集涉及全国各方面,政策性、专业性很强,故白介夫在6月6日的信中还建议,纪念馆的建设“请文化部负责主持,中央和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如军事科学院、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社会科学院等部门参加,组成抗日战争纪念馆筹建领导小组。建馆的经费、开办费及经常费,都要在文化部主持下,组织起专门班子……有了牵头单位即可抓紧工作。争取在一九八七年上半年建成”。

胡乔木认为,白介夫提出的问题很有道理,像这样重大的事情,由北京市牵头会遇到许多不便,还是应该由中央部门即由文化部牵头筹建,北京市负责承建为好。于是,他与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朱穆之紧急磋商并征得他的同意,又与总政治部等有关部门协商并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之后就此问题致信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称:“以上意见是否可行,盼予批示,以便文化部邀集有关各方,提出具体修建方案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准,北京市则可据以进行施工。” 6月8日,万里批示:“同意,请纪云同志酌处。”6月11日,田纪云致答白介夫:“关于请文化部牵头问题,乔木同志已与朱穆之商定,请遵乔木同志指示办理。”

随后不久,由朱穆之为主任、白介夫及总政治部副主任刘汉为副主任的15人组成的纪念馆筹备委员会成立。北京市政府还专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基建指挥部,具体负责馆舍建设。同时由北京市、文化部及总政治部有关部门组成“抗战馆陈列办公室”,负责展厅陈列任务。

以史为鉴,指导布展

在纪念馆筹建过程中,胡乔木经常听取有关纪念馆的工作汇报,批示有关部门呈报上来的请示,帮助解决建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在建筑艺术、建筑布局特别是布展总的指导思想、布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提出过非常具体的指导意见。

时任纪念馆基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后任纪念馆副馆长的刘建业回忆说:

抗战馆筹建过程中,头绪非常多。乔木同志始终提醒我们,“不管工程头绪怎样杂乱,你们要紧紧抓住一个主要矛盾,那就是建筑和陈列的统一。建筑要为陈列创造条件,陈列要及时对建筑提出具体要求,使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千万不能各干各的”。当时由于建筑工程时间非常紧迫,建筑设计完成后,陈列方案尚未出来,如果完全按照建筑设计图纸施工,将来陈列形式就会被建筑所限制,而等待陈列方案,又会拖延工期,不能在卢沟桥事变五十周年之际竣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乔木同志经常召集建筑、陈列两方面的人员在一起协商。

胡乔木有时还把一些同志请到家里,研究解决有关难题。对陈列内容,胡乔木非常重视,他提出,布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史为鉴,一方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一方面要反映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具体而言,他认为,整个陈列要按抗日战争的发展分四个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九一八事变、抗日联军、党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万里长征、西安事变等都可以表现。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武汉失守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以党的统一战线为主线,中共中央发表红军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八路军开到华北抗日前线。平型关战役也要表现,不管这个人后来如何,这个战役在全国影响非常大。王明路线可以提一下,不要放在重要地位。华北的抗战、台儿庄战役等都要表现。1939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第三段。这段时间日本搞“三光”政策,穷凶极恶,中国人民这时非常困难,但仍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对美国介入中国抗战,包括通过缅甸修一条公路以及苏联在初期支援抗战,末期出兵东北都要表现。他说,对日本的侵华暴行要有足够的揭露,对于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作用应有充分的评价,对于世界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也要让人民知道。然后是尾声。他说,尾声可以拉长一点。时间从1945年8月到1946年7月。一方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一方面要反映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例如聂荣臻抚养日本女孩等反映出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友谊是在不同形势下继续着的。“中日不再战”是日本提出的口号,但不能搞成中日友好馆,那样气氛不协调。对要实事求是,既不要把好的说成坏的,也不要把坏的说成好的。关于历史资料,可以找一些研究近代史的同志咨询。

胡乔木的意见,为纪念馆的陈列勾画出清晰轮廓。在胡乔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终于在1987年七七事变50周年时建成。

高瞻远瞩,确定三大任务

1987年7月6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一天,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杨尚昆、万里、王震、胡乔木等出席开幕式。此时的胡乔木,对纪念馆的关注并没有结束,他又在谋划纪念馆的发展。经过慎重思考,他提出纪念馆应该肩负三大任务:

一是抗日战争纪念馆应当逐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中心。他说,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格局中去考察研究。在这个前提下,开展多方面的、深入的抗战史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工作。要团结全国的专家学者,特别是要与国际上的学术团体、专家学者建立广泛的联系,把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产生一系列跟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相称的,在学术上、政治上、文献资料上有足够分量的学术著作。他强调,要深入总结抗日战争历史教训,澄清历史事实,明辨历史是非,把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搞深搞透,对于否定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作用的观点,要用大量翔实的有说服力的资料去驳斥。对于否定侵略性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的逆流,要以事实去批判,要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还要特别注重历史资料的采集、整理,要抢救一批濒临灭绝的“活资料”、“活证据”。在他的倡导和指导下,1988年7月5日,纪念馆举办了首次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胡乔木出席会议并作讲话。1989年4月,胡乔木带病再次来到纪念馆视察,他除了再次强调纪念馆要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中心这项重要任务外,又提出“抗日战争纪念馆应当成为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应当利用抗战史这部活教材,充分地宣传中华民族的崇高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为了国家与民族利益摒弃一切私利的奉献精神,要使全国人民从抗日战争的伟大历程中撷取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团结”。三是抗日战争纪念馆还应当成为一座联系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桥梁,成为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爱国人士团结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