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1 16:00:42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篇1

《囚绿记》正文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囚绿记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高中语文《囚绿记》正文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囚绿记》知识点

2.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囚绿记》鉴赏

3.高中语文必修二读本《囚绿记》赏析

4.高中语文书上的散文:囚绿记

5.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课文解读

6.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囚绿记》练习试题

囚绿记教案篇2

《囚绿记》中的“绿”具体指常春藤,但作者在表达“寻绿”“赏绿”“囚绿”“释绿”以及“怀绿”等情节的过程中,对常春藤的称谓是在不断变化的。“绿影”“绿囚”“绿友”等对常春藤的不同称谓,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深沉含蓄的情感。

绿影:一瞥而钟情

文章开头这样摹状小屋:“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窗是朝东的……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显然,这是一间空间小,朝向、通风、采光差的陋室,但当“我”“瞥见”那片“绿影”时,便毫不犹豫地选定了它。陋室因窗含绿影而显得优雅、富有生机。作者初见常春藤,使用了“绿影”这一称谓,呼应“瞥见”,写出了常春藤未及细看时的朦胧、灵动的韵味,同时暗示了自己心中对绿早已有之的喜爱和向往,今天在此邂逅,不禁难掩欣喜之情。久存的爱是“我”放弃“还有几间空房子”而选择“小房间”的理由。

“绿影”的称谓,是因爱而生的欢喜之情的流露。

绿囚:异爱生恼怒

异爱就是异化、变味的爱,这种爱是自私的。“我”因为异爱而产生魔念,“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想让绿藤装饰“我”的房间,装饰“我”的心情,为“我”做无声的歌唱。爱的行为成了极具功利性的占有,爱里面包含了伤害,被囚的绿“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没有如“我”所愿,“不了解我对它的,我对它的善意”,它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所以“我”心里产生了恼怒。

“绿囚”这一称谓体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既有“我”因异爱而产生的抱怨,也有冷静下来后的愧疚之情。

绿友:敬重至永恒

所谓“友”,即指彼此有交情,有亲近和睦的关系。“我”每天早晨起来看绿,亲近绿,对绿产生了深深的依赖,视它为友;绿却并没有遂“我”的心愿,把绿作为朋友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这不是建立在彼此理解与信任基础上的友情,这样的交友方式是不公平的。所以作者第一次称呼“绿”为“绿友”时,加了引号,包含了特定的意味。“我”释绿后,绿重获光明和自由,这时友情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囚绿记教案篇3

一、开源方有活水:教师批判性思维的培植

“开源方有活水”。欲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首先,教师自然要秉持如此的思维品质。然而,提及语文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始终,我们感言渺不可及。王荣生教授曾论:“我国阅读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阅读方式的变形乃至变态。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取向,就是要养成学生常态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读罢嘉言,精心思之,不无要理。显然,透过一抹悲凉,我们应该重拾信心,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上悲壮、甚至孤独地前行。而这,或许亦该成为语文教师培植批判性思维的重心。具言之,文本解读便是其中一条重要门径。下面,出示笔者所撰《“窗”的隐喻:苦觅生命的平衡――摭谈的主旨》一文片段:

很多教师会以“爱绿”、“恋绿”、“囚绿”、“释绿”、“怀绿”为线索来解读《囚绿记》,并将陆蠡因从事抗日文化工作而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作为背景资料,认为文中的“我”,就是“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藤”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性格。如果说“绿藤”代表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品性的话,那么,“我”在“囚绿”过程中又饰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仅此一问,就会让民族性格沦变得脆弱不堪。

细读文本后,我生发两处疑惑:一是我们该如何释答“窗”多次出现在文中?二是作者在文末除了担心再见绿藤后面生外,为何还惦念着圆窗?

陆蠡的孤寂天性注定了“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当“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时,那间陋室在客观上对陆蠡的孤独、寂寞的天性形成了一种庇护。此时,“窗”便扮演着对客观世界与心灵世界既阻隔又分割的角色。而“带有小圆孔的窗”又为孤独情感底色中的心灵内部交流提供了可能。这是“窗”的第一重隐喻。

另外,绿藤于屋内屋外有两种生长状态。屋外的生长是符合理智的,而进入屋内则有违理智,是迫于“我”孤独催生下的变异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藤的两种生长境遇背后负载着作者理智与情感的两端。而“有小圆孔的窗”则为“我”的情感与理智的碰撞提供了一种可能。当“我”迫于外界压力,最终放弃囚绿后,“有小圆孔的窗”实则已经成为了其内心情感与理智艰难交锋的见证。这是“窗”的第二重隐喻。

显然,我们一味沿承旧说陈料,是不能在文本解读上有毫末进步。所以,在《囚绿记》一文中,文末“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一句,既包含了作者的忏悔,更潜隐着一份人生诉求――期待生命的平衡。多做一点类似于这样文本细读,对培植语文教师批判性思维,颇有益处。自然,以此为基点,不论教案设计,还是教学方法拟定,亦会呈现出耳目一新的境界。

另外,古诗文阅读,特别是语辞考释方面,更是培植语文教师批判性思维的一片开阔天地。语文教师在备教文言诗文语辞时产生的疑窦,往往能激发出教学设计的灵感。例如: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句中“向”,教材无注。按常理推解,我们易将其释为“朝向”。这,也存诸众多教参资料中。实际上,王瑛先生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一书中认为,“向,又犹云‘在’,亦为介词,多与方位词连用,组成方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如,“内府之珍,先朝所赐,既不敢将归地下,又不合留向人间。”(《因话录》卷三)

自然,我们便可以重新检视“独留青冢向黄昏”:“在黄昏中,唯独留下了一座青冢”。细味其里,兹解不仅顺于文意,更谐于意境。备课及此,于此句鉴赏,笔者设置了一道讨论题:“‘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向’可解为‘朝向’或‘在’,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好?”讨论中,有学生认为王昭君的“青冢”前是有墓碑的,那样便使“朝向”(向)夕阳有了着落;但也有学生会持“向”解为“在”的说法,认为于“青冢”而言,无碑之凄凉更与昭君生前的伟绩形成反差,加深了杜甫忧国忧民反而壮志未酬的悲情。就后者所答,平心而论,难道不是我们苦苦期待与孜孜寻觅的那种文学品鉴吗?兹例,不仅展现出培植语文教师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范例,更彰现了这种思维巨大而独特的魅力。

下面,再谈谈开展“文本解读”与“语辞考释”工作可能凭依的书目。“文本解读”而言,首推孙绍振教授的《文学性讲演录》、《细读名作: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等,当然亦可参看王荣生教授所著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书籍。“语辞考释”方面,扛鼎之作首荐张相先生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和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王瑛先生的《诗词曲语辞例释》、《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宋元明市语汇释》以及陆澹安先生的《戏曲词语汇释》、《小说词语汇释》等辞书亦有重要参备价值。

有些文本解读与语辞考释,其深难度远远超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层次。如何“由深入浅”地定位于中学语文教学?这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为偏爱简单,便“执迷不悟”;我们要鼓足勇气与调动机智,因为,我们始终渴望确证!

二、行于兹意在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护

批判性思维,远远不应止步于教师本身。她,更应走向学生心灵,因为,学生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那么,当自身具备了一定批判思维能力时,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承递给或者开掘出学生的这种能力。多数情况而言,面对一些问题,看似学生无法以批判思维应对,但是,只要教师适时引导,结果往往意想不到。开掘胜于传承,这,便是此部分取题为“养护”的深意。下面,出示我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堂片段。

师: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林教头被逼上梁山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并畅所欲言。

生1:我觉得是陆虞侯等人对林冲的迫害。

师:嗯,你的理由呢?

生1(迅速翻阅书本):课本第4页(笔者按:教材版本为2004年人教版,下同)上说道,“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还有后面,第8页上,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事?且吃我一刀!”这些语句,都说明林冲上梁山,是因为陆虞侯等人对林冲的迫害。

师:有道理。你的观点和很多教参不谋而合。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李小二也有影响。

师(惊讶):这个观点有意思。你具体说说。

生2:我只是一种感觉,因为文章前半部分,施耐庵用了不少笔墨来写李小二。这,应该不会一点作用都没有吧?

(众生笑)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读这个部分。

……

上面这个课堂片段,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后面。课上,笔者带领学生深入研读并认真分析了李小二在林冲上梁山中的“积极”作用。课后,笔者整理出《“李小二”:周全林冲性格转捩因缘的关键人物》(待发)一文。现摘录部分。

两口儿欢喜道:“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眷,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李小二道:“谁不知恩人大名?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

此处,施耐庵以林冲的行为作结,似欲显露林冲的某种性格心理,然而,有了前文的阅读感知,我们能明确感觉到,此段的叙事主角实为李小二。那么,于此句的解读,仅从林冲的角度就似乎显得粗糙与浮浅。细读并系联“李小二两口究竟缘何‘欢喜’?”来思考,我们便不难建构出一个完整而合理的思维链:主动与林冲相识,关怀备至,貌似答恩之举,实则潜隐着有所求之欲。再者,细读李林二人的对话后,我们明显感受到李小二前后语意的龃龉。前面两次,他处处提醒林冲要“堤防”与“仔细”,后面,林冲临走时,他却说“休要疑心”。实际上,林冲对自己即将到草料场之事颇有怀疑,“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省略号所省内容,正是林冲疑窦丛生的地方。这,明眼人一望便知。那么,一向“勤谨”的李小二怎会不感知到其中的不妥呢?

所以,李小二的心理已然从开场时的“有所求”,慢慢转向为“有所惧”。实际上,林冲临别之际的两人对话,绝不是一般的话别。其后,直逼读者阅读心理的是,“有所求”的李小二开始逐渐失语,“有所惧”的李小二开始抛出远离林冲的暗语。因为,此时的李小二深知,现在的林冲已不是彼时的那棵“摇钱树”,而是一个祸患即将接踵而至的“风雪圈”。

审视上述课例,我们显然感到,在一些学生的潜意识中,贮藏着大量可开可采的批判思维的能量。语文教师养护学生批判性思维,首要与根本在于触发开掘。动用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把控课堂亮点,深入探究,是养护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根本抓手。

囚绿记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课改实践中,语文科也流行使用导学案。个人认为,即使使用导学案,语文科的教学仍应遵从一些基本原则,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学案的编写设计应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是指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仍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导学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把握文体知识、作品作家,积累语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通过恰当而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的文学语言,提高赏析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整合等。总之,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钻透教材,编写出实用的导学案,体现导学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在自主完成导学案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精美语言。特别是讲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以培养学生语感。不预读课文就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2)引导学生品味重要词语、句子。教师要按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品味语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必须引导学生品味形象准确的语言。如小说,引导学生品味传神的动作、肖像、语言等描写,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古诗,引导学生品味凝练而意蕴丰富的字词,感悟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散文,引导学生品读精彩形象的句子段落,体会修辞的妙用,感知作者情怀等。(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写法,运用到作文实践中。阅读与写作是息息相关的。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写作手法。不管导学案上有没有设置这类问题,教师都应提示学生把学到的写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很明显,使用导学案,教师的引导作用仍不可缺少。那种把导学案一发,让学生像做数学题一样,完成语文导学案上的问题,再让学生像讲解数学题一样解答问题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不妥的,不适合语文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更不能提高学生欣赏与表达能力。

启发性原则 “不愤不启”。对语文导学案上的问题,除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探究外,教师的启发不可缺少,特别是重要的、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教师必须要联系文本给以必要启发。

(1)联系课文相关段落内容进行启发。如《囚绿记》中的一个问题:“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说说“生的欢喜”的深刻含义?这里必须联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句话来理解,原来作者是用“生的欢喜”表达对绿的枝条不屈服于黑暗,生命在黑暗中仍然顽强生长的赞叹与喜爱。

(2)联系作者生活经历、写作背景进行启发。如《白杨礼赞》,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把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这里肯定要联系课文写作背景才能理解,要求学生要阅读相关的背景知识。

(3)联系课文主旨进行启发。如《囚绿记》中“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中“珍重”一词的深刻含义?这里必须联系课文主旨来理解,即绿的枝条和作者一样,也渴望光明、 自由,不屈服于黑暗,“珍重”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绿的枝条的敬重。

使用导学案,仍然需要教师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启发,即不仅授之学生以“鱼”,还授之以“渔”。那种任由学生讨论,展示,不得边际要领,且美其名曰“言之成理即可”的做法是很不妥当的。在这里,必须告诉学生,要联系文本去思考、探究,很多语文问题都是有迹可循的。

贯彻课标原则 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为基本原则。编写、使用导学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把课标牢牢记在心中,明确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必须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不可过多过滥,把导学案变成习题集,也不可过难,让绝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设计的问题要能真正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育落实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课程标准,把课标落实到导学案的编写、使用中。

囚绿记教案篇5

一位是曾经赫赫有名的缉毒刑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位是曾经投资公司叱咤风云的董事长,党和人民给予了他们崇高的荣誉和信任,给了他们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权利,但是贪婪、不知足使得他们终究抵抗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成为了x线监狱的阶下囚。

x线监狱选派了两名因职务犯罪的典型人物向我们阐述了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的经历,令我震惊,让我惋惜,他们的历程,令人深思,让人警醒。他们刚参加工作时,与我们大部分人一样,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随着时间的推进,地位的变化,放松了政治思想学习,放松了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航道。他们曾身处要职,只因没有把握好人生的做标,被金钱私欲、灯红酒绿冲昏了头脑,一时间沦为阶下囚。往日西装革履,今日粗布囚衣;昔日众星捧月、风光无限,而今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如此大的反差生活、判若天堂地狱两个世界。

x线监狱参观结束后我不禁有颇多感想,凭心而论,自己也曾抱怨过生活的简单与平淡,责怪过待遇的悬殊,概叹世间的诸多不平事。今后的我决不会再想那些不属于自己、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要更加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工作职位、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其实在瞑瞑之中我们已经拥有了许多的幸福,只是平时没有感知而已。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在人生漫长的工作生活道路上,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处境,都要牢记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平平淡淡是真的道理。做到在逆境失意中不灰心消沉,在顺境得志时不居功自傲。

其实,生活很简单,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吃穿不愁足矣,我们何必挖空心思去追逐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呢?人贵在知足,知足者常乐。

知足者,才能常修为政之德。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经常想一想党支部书记的核心职责,经常想一想我能为职工做些什么的问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言,以创新争优为目标,以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为宗旨,树立时时与群众交流,事事替群众着想,处处为群众服务的党员形象。

知足者,才能常思贪欲之害。灯红酒绿的诱惑、唯我独尊的威严、挥金如土的潇洒都是引发贪婪的根源,真正从触目惊心的事实中吸取深刻教训才是硬道理。贪欲膨胀的腐败分子走向腐化堕落的轨迹是一条不归路,要切实引以为鉴,警钟长呜,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想想监狱里那些落寞的眼神,想想他们悔不当初的忏悔录,想想他们对自由的由衷的向往,我们都要止步于贪婪之门!因此,无论权力大小、职务高低,都要时刻牢记贪欲之害,不断增强抵御各种诱惑的自觉性,

囚绿记教案篇6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要素:

一、制定科学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概括、归纳,按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可将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归纳为:(1)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字音、字形、成语、名句、文言虚实词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往往是重点、难点。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以“巧记活背”取代死记硬背。(2)认识:往往是对本课重要内容的学习,明白一个道理,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投入学习。(3)能力培养:结合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善于合作以及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目标可以是这样的:(1)积累字词,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3)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正确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有意识、有价值、有趣味、有尊严、有问题、有希望的人,这是有效教学的逻辑起点。课堂教学如果没有链接学生的意义域,那么任何新方法、新招术都会给学生一种无意义感,教学就会表现出一种无力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材料导入式、故事导入式、热门话题导入式、疑问悬念式导入、图解式导入、复习导入式、音像导入式等。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式、独立自主式、师生合作式等。随着多媒体手段的逐渐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有更多教学方式可以选择。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囚绿记》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下问题:(1)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2)试分析作者“喜欢绿”的原因,以及“囚绿”“放绿”“怀绿”的心理原因。(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进行突出重点的深化训练,扩展学生思维,体现教育实效

过去,一直强调教师的教。现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学得如何,要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教师想到的,也不一定是教师能够准确讲清楚的,绝不能认为这是做教师的耻辱,而是要认识到这恰好是教学的成果之一。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不是给现成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动脑,让学生讲出为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个体特质,包括追求真理的热情、怀疑的科学精神、探究分析的习惯、对未知的好奇、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特质,对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素质教育最高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囚绿记教案篇7

【关键词】 创新 引导 兴趣 积累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65-01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时代。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主阵地。把创新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全力以赴地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是说教师的“导”至关重要。

1 诱导参与,激发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以为“授人以渔”之前应“授人以欲”。要培养创新,首先要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创新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表演等,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发展。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声情并茂特点,借助图片、实物、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帮学生积累丰富表象,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加大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我在讲授《天净沙 秋思》一文时,让学生根据诗中描写到的景物发挥自己想象力,动手画一幅画。画完再把自己的画展示出来,给其他同学讲解画中每个景物特点,为什么这样画。其他同学谈谈欣赏完这幅画感觉,画中人的感受。整个活动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轻松地把握了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

在语文的课外活动中,组织文学社办班级日报,开展小记者活动,举办校园文学广播等利于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形式。让创新教学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发展。

2 指导积累,夯实基础

思维总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有关的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储备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主要内容,帮学生建立稳定清晰的知识结构。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能力越强。因此,在创新教学中指导学生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其知识面。如:教师引导学生把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等特点,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组织欣赏一首动听的乐曲,观赏一场精彩的电影,参加一次快乐的郊游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全面观察,深刻分析,积累思维素材,为创新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3 开导思维,实现创新

创造性思维包括独立性思维,迁移思维和多向性思维。创新教学就要努力使这些思维品质达到“独到”和“最佳”程度。具体做法如下:

3.1 导疑 导思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首先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题。

如教学《绿》一文时,上课之初,我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细看,你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有同学提出自己问题:题目绿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绿是什么样的?然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时看看能提出什么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边读边作批注。活动中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活跃了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2 导深 导宽

根据创新思维所具有发散性、集中性等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设计多问问题,用抓住重难点,有启发性,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课文内容,拓展知识领域,提高分析思维的能力。如在上《天净沙 秋思》时,让学生把本诗和《西江月》放在一起欣赏,然后从《天净沙 秋思》中抽出一句和《西江月》重新组合,形成一幅悠闲惬意的画面。经过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最终把握同一句话在两诗中体现不同情感,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景有情而生,情因景而异,在平时作文中,可以借助景物描写来体现自己心理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材引导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3 导异 导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打破“统一化”地 教学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原始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思路,同时对教材多角度审视,多角度思考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步骤都应像一个信息网,层层递进,根据一定教学内容或语言教材,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讨论、争辩,既调动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语言内容积极性,又训练学生以同一信息中求不同答案求异思维能力。如在上《囚绿记》一文时,最后设计一个问题;“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如何理解作者的举动?”学生开始思考讨论。一时间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各种各样观点各异而又富有独创性的答案纷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引导启发至关重要。诱导兴趣是前提,指导积累是基础,开导思维是核心。总之,培养创新,“导”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2] 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拓展的抉择》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囚绿记教案篇8

世人也许不会忘记,一个多世纪前的1842年8月29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从此,米字旗下,实行的是英美法系的殖民统治。一个世纪后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后,围绕着“一国两制”的新轴心运转,但它沿用的英美法律制度,与中国内地的法律存在差别。在法律程序和实体法上的不一致,一直是法律工作者需要探究的新问题。

在赴港澳进行交流研讨时,笔者走访了坐落于港岛东南一隅,一座隐隐矗立于绿树丛中的古堡式建筑,这就是香港岛赤柱东头湾道99号的赤柱监狱,从而撩开了这座国际现代化监狱与社会隔离的“特殊世界”的神秘面纱。

赤柱位于港岛的最南端,浅水湾的东面和石澳的西面。据说,赤柱这个名字来自于从前这个小渔村里一棵巨大的木棉树,每逢木棉花开的时候,远看便如一根赤红的木柱,赤柱因此得名。辗转几十载,赤柱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海滨胜地。

坐落在这里的赤柱监狱(原香港监狱)1937年1月投入使用,是香港最大的的高度设防监狱,主要囚禁男性被判终身监禁及较长刑期者。它称得上是一座国际现代化监狱。在漫长的岁月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绝少提起它,也很少有人描述其中的故事。

分类科学、资源配置合理是香港监狱管理的一大特点。1982年2月1日,由监狱署易名的惩教署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局辖下的纪律部队,这个相当于内地“监狱管理局”的部门专责特区的羁管和更生服务。职员编制约6680人,负责管理全港29间惩教设施。其人力资源由纪律人员(军装人员)和文职人员组成。其中纪律人员是惩教署的基本力量,文职人员一部分由港府统一招聘后派驻到惩教署工作,如文员、电脑操作员、政务主任、会计主任等,另一部分则由惩教署自行聘用,如临床心理医生、电讯工程师、炊事员等。

惩教院所按保安级别划分为三级:低度、中度和高度设防监狱、精神病治疗中心、教导所、劳教中心、更生中心及戒毒所。被判监禁的罪犯会按性别、年龄和保安程度分类,然后送往惩教院所服刑。

截至2010年年底,惩教署管理着14所监狱(包括赤柱、石壁、壁屋、大榄、小榄、荔枝角等6所高度设防院所),另有4所(励志、励行、芝兰、蕙兰)致力协助在囚人员改过自新的更生中心,3所中途宿舍(紫荆楼、百勤楼、丰力楼),3所戒毒所(励新惩教所、励顾惩教所、励敬惩教所),1所精神病治疗中心(小榄精神病治疗中心),两间设于公立医院(玛丽医院、伊利沙伯医院)的羁留病房和劳教中心(沙咀惩教所)及教导所(歌连臣角惩教所),共约1.1万名犯人。

具有150年历史的赤柱监狱是以关押重刑犯为主、防卫很严的监狱。我们在进入铁门后,按狱规不准带任何金属物体,警官很有礼貌地叫我们将手表、手机、钥匙等金属物品交给他,然后让我们站上一个金属平台,检查我们身上是否带有违禁物品。

陪同我们参观的香港善导会的负责人说:“这是进入赤柱监狱的惯例,即使香港特区政府的首席长官来视察监狱,也不能免检。”

检查后,警官与监狱长通了电话,才打开第二道铁门。

我们经过第三道铁门才进入监区。副监狱长陪我们在重刑犯监舍前停了下来。果然防卫森严,只见左侧建了一堵厚实、高高的内墙,将监狱分隔成两面,墙外安装了粗粗的电网。死囚、终身监禁等重刑犯就关在这座高墙之内的监舍里,与其他犯人完全隔离。

副监狱长说:“这内墙和电网是犯人闹狱暴动后增建的,配备了严密的现代化监控措施。如今,赤柱监狱已成为高度设防的国际现代化监狱,再也不会出现犯人闹狱暴动的事了。可30多年前的那次暴动事件,血的教训令我们警钟长鸣。”

那是1973年夏天,赤柱监狱关押的罪犯已达3000多人,而这座监狱的设计标准最多只能收容1538人,超过限额的1倍多。监舍里人满为患,空间拥挤。由于监舍之间没有严格的隔离措施,使犯人们有机会在警官不注意的情况下进行秘密串联。那些被判终身监禁的重刑犯企图逃出监狱,他们制定了逃出监狱的详细计划,利用工场劳动机会,煽动其他罪犯参与他们的“大逃亡”行动。

这天,带头暴动的重刑犯动手砸了囚室的设施,其他罪犯一拥而上,一时间监舍大乱。他们将一名警官作为人质,企图打开监狱大铁门。事件发生后,警员反应迅速,包围了监狱所有出口,没有使罪犯的阴谋得逞。

赤柱监狱是囚仓,历史上也曾是刑场。过去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是在赤柱监狱内被处决的。该监狱的档案资料显示:自1945年至1966年间,共有122名死刑犯在赤柱监狱被枪决,最后一宗死刑的执行是在1966年11月16日。1967年,香港当局按照英国法律,将死刑废除。那些罪大恶极的抢劫犯、杀人犯、贩毒犯的命保住了。如震惊香港的“杀人魔鬼”出租车司机林过云,残杀了多名女青年,结果判了终身监禁。

香港法律规定,监狱犯人都要从事有益的工作。监狱内有设备完善的工场,由监狱工业组人员管理。劳动种类有制衣、木工、印刷、制鞋、喷漆、家电维修等10多项业务。犯人通常每星期劳动5天、每天6小时,每星期发工资,周薪按不同工种和产量,发给为数不多的港币,作为囚犯受雇于惩教署的酬劳。犯人们的工资,只允许他们在狱中小卖部购买生活用品和食品,剩余的由监狱代为存储,待刑满释放时发给他们。

我们参观了制鞋工场。我们在进入工场第一道铁门后,警官即将第一道铁门上锁,然后再打开第二道铁门,让我们进入工场。狱规规定:监狱防卫措施,在第一道铁门还没上锁时,第二道铁门是绝不能开的。

那天,工场内气温颇高,犯人们大都在汗水淋漓地劳作着。我看到许多犯人有文身,有的文在胸口,有的文在双臂,有的胸口、双臂都文满了刺龙画虎的图案。

副监狱长解释说:“这些劳动的犯人大都是抢劫、贩毒、、盗窃等方面的犯人。他们入狱后,要经过一段启导期,行为要受到密切观察。启导期满后,再按照其本身能力和狱中资源,被分派到监狱各工场去。”

在制衣工场,我们看到犯人们制作生产的高级西装,可谓精工细作,质量一流。可是就是这双手,过去却给社会制造了灾祸,给人民带来了危害。而今天,这些犯人能在服刑劳动中,用这双手给社会制造美丽。

2011年1月12日,赤柱监狱61名在囚人士在该院所举行的仪式中获颁发学业证书,以表扬他们在学业进修上的努力。

过去一年,赤柱监狱有140名在囚人士参与各类学业课程及公开考试。他们参加的公开考试共202卷,包括香港公开大学考试、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之中会考考试、英国城市专业学会考试及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学员报考的考试科目包括语文(商业英语及普通话)、数学、商业财务、商业统计、商业管理、会计及簿记等。其中1名获香港公开大学颁授的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

早在1990年,赤柱监狱的两名犯人,获得了英国城市工业联合会电信技术考试颁发的优等奖章。他们在全球考生中名列前茅。在不久前,他们先后刑满出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成为技术人才。

目前,在赤柱监狱,有80%的犯人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期望取得由国际认可的学历和专业资格,以期将来回到社会,重新获得就业的机会。

在监狱的文化展览厅里,还挂满了犯人们创作的油画、雕塑、书法等各种艺术作品。

对许多外国籍的囚犯关押管理,是执行香港刑法制度的特殊侧面。香港监狱当局采取了同样的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让他们懂得在香港监狱服刑,既有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性,又能感到香港监狱警官在严格执法过程中的文明和人道。

目前,监狱对外国籍犯人和香港籍犯人的监管都是一样的。他们有通信的自由,每月两次各30分钟的家属探望,都给予妥善的安排和关照;对有病的犯人,及时在监狱医院治疗,并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业余时间,还注重他们的体育锻炼和娱乐生活。许多外国籍犯人还努力学习汉语,书写汉文,表示刑满回国后,要做一个与中国增进友谊的使者。

在香港的监狱中,吃、住、看病等,都不用犯人花钱,仅是在监狱内的商店购物要花钱。香港惩教机构为在囚人士提供约70种零食、肥皂等货物。犯人要在商店购物,只能使用在监狱中工作所赚取的工钱购买,不能由亲友在监狱外直接汇钱支付。

虽然,香港惩教署考虑到用各种方式帮助犯人改造,使其重新融入社会,但还是有少数东南亚和内地籍的犯人希望以监狱为家。因历史原因,越南人曾大量涌港,后留在香港生活,而传递回越南的消息,让部分越南人认为香港好赚钱,公开找人去港打劫。

囚绿记教案篇9

一、兴趣――成功的基石

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悬念激趣就是我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囚绿记》一课中,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对绿色进行一番描绘,并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时学生的心中就对绿有了初步的体验(给人带来生气,让人心旷神怡等)。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五小节中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学生对绿色也就有了更深、更美的感受。这时我突然发问:“绿色是这样的美,作者怎么忍心囚绿呢?”这样学生求知的激情又一次被燃烧了。不用我说他们就积极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并且学习小组主动地探讨答案。自然这节课成了朗诵和探究的“大舞台”。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就抛出一问:作者为什么只去描写父亲的背影?这时学生就要去主动思考(因为以前所学习的课文大都描写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语言等)。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背影”的深刻含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领略了文章所蕴涵的感情,产生情感共鸣,文章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此。再加上课后学生对自己父亲的描绘,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就更深了。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教师每一次激趣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内部动因上,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方法――成功的关键

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的引与导,让学生学会和会学,就方法而言,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方法,概括学法;精讲重点段落,展示学习;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再讲,要把教师讲解的时间降到最低限度,把学生自学的时间放到最大限度。例如我在教学《伟人细胞》这一课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曾事先布置一组学生(4人),要他们登台表演贾里伟人计划――使自己变的强壮这一环节,但没有告之方法,而他们只想到要表演好,没有把握人物的特点,效果不大好,而另一组学生,我给他们观看了课本剧表演《半夜鸡叫》,再适当地讲解了表演的要领,然后让他们去准备,结果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过程中他们和别人都充分自学到了课文,而我安排的第一组同学只是在努力的把我交给他们的任务完成。课后,我分别找这两组学生交流,第二组表演的学生讲出了他们的方法:先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写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小组里交流,结合所看的课本剧,采用最好的方案,这样自然能表演得更好。所以我们教师要利用学生拥有的不同的参考资料,让他们结合提示、注解,展开小组讨论,再适当地传授方法。这样学生会在探索中总结学习的得失,也利于他们问开辟新的天地。所以好的方法是到达成功彼岸的桥梁,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三、情感――成功的催化剂

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因素尽量去创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情感融入在亲切的教态,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手势,真诚鼓励等等之中。

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所显示的壮美的意境,学生凭想象很难真正领悟,然而采用画面呈现出那种辽阔的境界时,我发现学生的表情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张大的口型,我也猜测出他们此时内心的真切感受。再比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专题《长城》时,我先搜集了关于长城的影视资料,长城的介绍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当课堂一开始呈现那种气势磅礴的意境时,学生不由一齐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之情,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心中的热情一下子喷发出来了,不用说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极高,主动学习的效果很高。基于此,我趁着他们高涨的情绪,把他们带到电脑房,让他们遨游在网络世界中,探询长城的“轨迹”,学生收获颇丰。有的学生还整理了关于长城的专题手抄报,我把它们放到橱窗里,让资源共享。因此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兴趣高,他们就愿意学,乐于去学,乐于去创造。

另外,语文课外活动应该着眼课外,广辟个性发展的渠道,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苏教版语文七年级教学中“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基于此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上网有利有弊”的辩论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语言连贯,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这次亲身经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语言交际,语言的组织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心灵洗礼,真是一举两得。

因此,教师必须转换教学观念,让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思维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只需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共同探究讨论,激情点击,娱乐耳目,心领神会,共同饱赏无边的春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

参考文献:

囚绿记教案篇10

自从课堂教学改革后,语文教育界提出“智慧课堂”的理念,我们语文课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不看教师讲得有多精彩,关键看学生学得有多精彩。践行发展教育理念,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发问,而应只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问题必须精炼概括,能切入要点,囊括全局。

现以文言文、现代文教学为例,来说明简化提问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只需二三个步骤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如《岳阳楼记》的教学,主要设置三个问题:1.读译课文;2.归纳整理特殊用法的字词;3.谈谈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任务一布置,小组就开始着手完成这些问题。教师提点怎样完成第一个问题,课文有五段,可分给五位组员分段翻译,组长从旁指正评点,并指导组员圈画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这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成员可分工整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这是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整合;针对第三个问题,可以每人谈一点,可从修辞、炼字、作者情感、写作手法任一方面谈,最后由组长汇总整理,这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审美欣赏。如果预习课做好三问,那么展示课就可以对这三个问题充分进行交流探讨。也就是说,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只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即可,学生把这三个问题自行化解成若干小问题,这样就把思维的主动权交付给了学生。文言文教学,我主要遵循这三个步骤,既简明扼要,又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文教学更是如此,教材中更多的是现代文阅读,有各类文体。小说的教学主要抓住小说三要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笔者根据三要素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2.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当同学们思考交流这些问题时,他们的脑子里自然会衍生出许多小问题,如在归纳故事情节时,他们会想到:情节包括哪几部分?开端是什么?发展是什么?高潮、结局又是什么?开端是“盼于勒”还是“赶于勒”?问题紧接着又来了,“赶于勒”部分是什么记叙顺序?情节中可以看出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他们会想:谁是主人公?这一对夫妇有差别吗?小若瑟夫是怎样的形象?写他有何作用?小说善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教师问得越少,学生反而会想得越多,教师的“隐身”让更多的学生大显身手。“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不看教师的讲解,只看学生是否高效参与,这是新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也是我认为的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

又如,在学习散文《白鹭》一文时,预设了两个问题:1.白鹭美在哪里?2.《白鹭》美在哪里?先从文中具体欣赏白鹭的形象,再从写作手法角度品味《白鹭》的抽象美。两个问题的差别仅仅在于一个书名号,问题简单易记,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第一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感知到白鹭无暇的美,清田独钓的美,清晨望哨的美,黄昏低飞的美……第二问,学生可以体会出修辞美、衬托美、意境美、立意美、呼应美、动静美……不一而足。散文《囚绿记》的教学只问这两个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流露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2.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学生根据第一问,可以迅速了解熟悉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二问可探究出文章主旨,就这样简练而又有梯度地完成了这篇艰涩难懂作品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