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0 11:17:29

向心力教案

向心力教案篇1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究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向心力的来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难点的突破

“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必须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让学生判断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来源。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怎样的加速度,从而进一步得到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二、对教材中两个地方的处理

1.由于课本中用来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圆锥摆运动在课堂中很难实现让学生测量,所以本设计中安排了先用向心力演示仪去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游乐园中转椅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后,通过让学生体验在实验室里粗略测量圆锥摆模型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以落实它的向心力来源,并向学生说明我们可以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2.为说明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受到的力并不是通过圆心时,课本上是通过实例链球运动和学生自己让小沙袋做变速圆周运动的体验来说明。这里本人认为直接这样让学生体验并得到上述结论难度不小,所以本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对游乐园中过山车做变速圆周运动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到──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链球运动和体验让小球做变速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从而降低了难度。

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

1.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一部分问题。

4.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5.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模型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6.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7.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8.课堂小结。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身边的圆周运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小钢球(两人一个)。

2.动画及视频:地球绕太阳运动、圆锥摆(动画),双人花样滑冰,游乐园中的转椅和过山车、链球运动的视频及图片。

3.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师:我们先看几个做圆周运动的例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会飞出去,而是老老实实地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大家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周运动(事先给学生发了个带细绳的小球)

生:受到了拉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对以上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分析

师:这些力的指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指向圆心。

师:我们把这样的力叫做向心力。

板书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的指向圆心的力,符号:Fn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师:这节我们就来研究向心力。接下来我想把课堂交给在座的各位同学。关于向心力,你想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就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大家先考虑两分钟。同桌、前后排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讨论下。

[学生活动]:

生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生2: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生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生4: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生5: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生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生7:向心力的来源?

生8: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9: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生10: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师将这些问题一一写道黑板上)

三、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一部分问题

师: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大家思考下这些问题,看看你能不能帮别人解决这些问题。

以下是课堂实录:

生1(男):老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向心加速度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因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2(女):我不同意,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在直线运动中的,这里是曲线运动,情况不一样,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来。

生3(女):我认为他是对的。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也没说在曲线运动中不成立,所以是对的。

(师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并由上节课学习的在圆周运动中某点的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从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在曲线运动中仍成立。)

生4:根据牛二律可以得到

四、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师:刚才我们已经得到了向心力的表达式。理论的正确与否我们必须要用实践去证明。

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去验证──利用控制变量法。

介绍向心力演示仪原理,请一位学生自己来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引导学生由多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

半径r、角速度ω一定,与质量m成正比

质量m、角速度ω一定,与半径r成正比;

质量m、半径r一定,与角速度ω的平方成正比;

到此为止,以上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师将这些解决掉的问题一一画勾)

五、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实验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1.圆周摆

(1)游乐园图片及视频材料

(2)学生动手让小球做圆锥摆运动

(3)建立物理模型(如图所示)

思考与讨论:

①如图所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

②能否在实验室里粗略计算此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

分析:

①这里的受力分析结合前面落实: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合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一个分力。

②在“实验室里如何计算向心力的大小”这里,引导学生可以设计两种方法去测。

师:我们课本上就是利用圆锥摆中可以有两种方法测向心力来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去做一下。

六、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1、看过山车视频并对右图中的情况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并进一步引导向心力的来源。

分析图1落实:

①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②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

师:哪个力提供向心力?

有向心力就向心加速度,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向心力可以改变什么?

引导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师:切线方向上的重力会对物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得到切向力改变了速度的大小。

2、总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是做变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时。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时。

3、分析图2、图3,让学生获得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分析向心力和切线力的来源

4、让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体验变速圆周运动从而得到变速圆周运动物体受力情况。

再次问学生:向心力是否一定是合力?

生:不一定

(七)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曲线小段圆弧圆周运动,即利用微元法将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做一小段圆弧,然后进行研究。

八、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将学生的问题归类:说到底我们研究了向心力的大小,方向,作用效果,来源。

【板书设计】

向心力

1.定义:使物体做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力。

2.研究内容:

⑴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⑵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⑶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⑷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⑸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⑹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⑺向心力的来源?

⑻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⑼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⑽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3.匀速圆周运动:仅有向心加速度的运动。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圆周运动运动。

4.问题归纳:

⑴向心力的方向

⑵向心力的大小

⑶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⑷向心力的来源

【问题研讨】

1.这是一节探究型学习课。本堂课中学生活动较多,所用时间相应就多了,所以整堂课没有宽裕的时间用来提供例题让学生利用向心力表达式简单计算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和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3.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了要求。在探究的第一个环节一定要千方百计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以及要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激励方法和评价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又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预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同时教师必须要非常了解学生,教师平时多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兴趣点;尊重每一位学生,但不放纵学生等。对于教师本人,必须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一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参考资料:

1.人教版物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页。

向心力教案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民事诉讼;教学形式;模拟审判

我在学校主要从事法学教学工作,主要担任民事诉讼法的教学任务。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案例教学在法律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的看法。

案例教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兰德尔所创立。问世以来,案例教学业已成为在法学教育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体设定角色与情节的情境式教学方式,它借助案例来重现或者模拟现实情景,启发学习者围绕有关专业问题进行思索,能够获取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基本操作程序以及技能。

我通常采用下列具体的教学形式:

(一)列举案例法。这是举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法律制度理论、某一法律条款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列举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比如,为了使学生理解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的区别,我列举两个案例对比:村民状告化工厂环境污染侵权和顾客状告营业执照出借人与使用人。列举的案例既可以是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既可以整个案件全部呈现,也可以只讲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部分关键性内容;既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是轻松自由的生活小事。

(二)讲评案例法。这是点评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民事诉讼法中第一审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我讲“李某某诉王某某离婚一案”,从李某某如何、法院如何审查立案、王某某如何应诉答辩、法庭如何开庭审理到如何作出判决等。这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的、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评议判决等各个阶段。

(三)讨论案例法。这是讨论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讨论案例法是对某一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既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这是观摩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为配合讲课内容,我组织学生到嵩明县法院旁听民事案件的审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民事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我也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中央电视台《庭审现场》的视频,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也好。

(五)实习案例法。这是实践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实习案例法就是借助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模拟审判或模拟仲裁教学。当学生在学习程序法,又学习了实体法,既具备实体法的知识、又熟悉程序法的内容后,我就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搞模拟法庭。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自行收集、整理案例,分配角色,进行模拟审判。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我为他们精心设计评分考核标准,表格如下:

模拟审判既展现了学生个人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在案例情境中扮演角色,不仅让他们学到知识,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增加学习信心。让我们看看学生在模拟审判中的表现。

(图片说明:法官在庭审中)

(图片说明:原告及其诉讼人在庭审中)

(图片说明:被告及其诉讼人在庭审中)

(图片说明:书记员在认真记录庭审过程)

(图片说明:穿上法袍留个纪念)

(图片说明:穿上法袍留个纪念)

我在《民事诉讼法》的案例教学中收获很多,下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民事诉讼法》案例教学,特别是模拟审判符合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

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①《民事诉讼法》在法学分类中属于程序法,在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包括怎样确定当事人,如何写状、答辩状、词、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如何进行案件审理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具有显著的程序性。在模拟审判的案例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其次,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学教育效果的取得无法跳出此一规则导引。我国法律渊源是高度抽象的制定法,面对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学生很难直接获得学习的动力,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如果将冰冷、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实践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无疑会极大激发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具体设定角色与情节的情境式教学”并且“重现或者模拟现实情景”,就是将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就笔者经验,行政法学中存在大量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实例,我将其引入课堂,通过提问学生、安排讨论以及深入讲解,学生往往能对身边不经意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②健康科学的学习动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理论,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很多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对法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真实的法庭是什么样,自己做一回法官、律师的滋味是啥,对法庭很好奇,很向往。于是,我带他们走进法庭,设计案例,模拟审判。第二,开展学习竞争。我把学生分为几组,考核包括集体成绩又有个人成绩,无形中给学生一种竞争的意识。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③

再次,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现了教学互动,注重多向交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教学。传统的法学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强调开放性教学,由过去单方面灌输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向走向双向,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理性走向感悟,由直观思维判断走向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④实行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均可自由讨论、辩论,双方都可以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样,各种观点、理由及其论据得到充分表述,使大家对相应问题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加强对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参与意识强,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不仅向学生阐明了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心理的交流,是教和学的有机结合。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案例教学还体现了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探讨、辩论,以此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以及优势互补。在充分互动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向交流有助于学生和学生接受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在模拟审判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的提出问题,和教师交流,也会和同学商量解决的办法。

最后,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它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及模拟演练,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方式。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教学。传统法学教学采取“灌输”式讲授,基本上是老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含义、特征以及法律规范等内容,学生埋头做笔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认真予以思考,自己寻找并获得答案,这就能够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首先给学生一种情景,让学生置身其景,在有角色和任务的环境中,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创造性的提出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案例教学符合奥苏伯尔和鲁滨逊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即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的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解答之后的检验。通过案例教学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水平。同时,让学生把握创造机遇,开发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案例教学中结合教育学的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改变传统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

①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第146页。

②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第80页。

③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第109页。

④ 孙自强,《关于案例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载《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6月期第95页。

⑤ 孙宁、彭萍,《浅谈案例教学法》载《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6月期第86页。

参考文献:

[1]罗小兰.教师心理学——教师心理特点之探析[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7.

[2]郑淑红.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7.

[3]赵文辉.高等教学质量保障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68.

[4]张桂琳.教育文选[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45.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3.

[6]叶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9.

名人名言

向心力教案篇3

关键词:导学案 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每位教育者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手段也逐步现代化,但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过程中利用“导学案”,仍不失为提高历史复习效率的重要手段。高一高二新生对教材很陌生,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手段对学生直观教学,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高三学生对教材有一定的认识,依案自主学习,更能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那如何利用好“导学案”,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一、精心打造每份“导学案”,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和方向的正确性。

高三教学任务紧,我们历史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每份导学案编写前,由组长主持,组内全部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选定两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中心备课成员,在学期伊始就分配好编写任务,提前做好准备。在编写导学案时做到:

(一)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考试大纲,把握高考方向。新课标和考纲是指引我们复习的依据,所以每个成员要准确把握新课标和考纲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揣摩新一年高考对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层次和方向。如果教师认为高三复习就是指引学生掌握课标和考纲,明确知识点,换汤不换药式的“灌输式”教学,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偏离了方向。

(二)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使知识点条理、清晰、明确。人民版的教材是专题史,在顺序上割裂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在一轮复习时先来个“大手术”,打破三本必修,按通史的顺序构建宏观知识网络。把握横向、纵向通史的主干和每个专题的主线,让学生深刻理解政治、思想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教材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对教材进行适度归纳整合,使杂乱无章的历史知识清晰化、条理化,通过整合,对教材的内容作出详讲、略讲的安排,使得教学重难点更加凸现;或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一番梳理、打磨,使教学内容更有序、更有层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总之,经过教师的一番精心整合后形成的教学设计,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精心选择习题,保证复习的有效性。教师讲的再多不如学生精练重要。所以我们备课组在导学案练习选择环节下了深功夫,设计了“高考感悟”和“随堂练习”两个环节。高考感悟选择新课标地区近年来与此课有关的高考真题,让学生感悟高考的方向和复习的思路。随堂练习主要选择各地区当年一模试题。教材所呈现的史料毕竟是有限的和熟悉的,所以尽量多提供给学生“情景史料试题”,但不需要面面俱到,选择一部分代表性的习题。例如在复习《顺乎世界之潮流》时,选择江苏高考题“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备课组在使用前,制作者要解释本题与课标、考纲的联系和使用的原因,以明确新课标的理念和考纲要求,提高复习的正确性和效率。

二、精心用好每份“导学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编写再好的导学案如果不用好,就是一纸空文。所以,利用好导学案是中心环节。

首先,导学案印发应在上复习课之前,学生可以对照课标和考纲自主学习,了解本课复习的任务和重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在上课开始,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解惑使学生明确本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明确试题考查的方向和试题的难度与能力要求。

其次,对习题要做到“精练精讲”。如上述江苏高考例题:第一步审题,审准试题的范围:“从洋务派到新文化运动”规定了时间“近代前期”;审清试题主次:“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问题多,分值高;审准试题的关键词: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确定了作答的对象;“概况、分析”规定了作答的方式;“主张、社会实践、特点、共同之处、影响”限定了作答的内容。第二步构思解答提纲,通过审题拟定答题提纲,要做到要点齐全、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紧扣主题。同时,不能忽视每个问题的分值,一般历史试题一点一分,检查答案是否遗漏。第三步编写完整答案。构思好答案后就要编写答案了。编写时要注意文笔流畅,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严谨、紧扣问题,同时解题思路要多样、创新。教无定法,答案也无定张。历史试题千变万化,但只要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给之以“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三、精心做好每份“导学案”的落实与反馈,对学生和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

“导学案”检查和批阅虽是课后完成,却是对学生和教学评价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谈到历史课的评价,很多人认为就是看学生的测试成绩、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我认为做好评价要做到三个层面的考查:第一层,对所掌握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果学生知识混淆,那还是对知识网络结构不理解,不能很好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记忆起来比较费力和容易遗忘。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单独辅导,做好补差工作。第二层,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虽然是能力的载体,但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才能真正被学生掌握。在批阅学生的导学案中,要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表现为“情景史料试题”正确率较高,组织答案语言较为精炼。第三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历史学习内容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其中包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树立科学态度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在检测试题时判断学生的历史观点是否正确、积极向上。考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学生之间合作是否密切,讨论是否充分,是否能够尊重与分析对方的观点,并能妥善处理矛盾。

向心力教案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笔者就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目标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做了初步探索。

一、改革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改革目标是:由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者和未来的经理人。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教学改革争取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手段上实现大突破,逐步构建起与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强调领导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训练。上述目标,将成为培养方案以及授课模式改革的中心出发点。

二、改革内容

(一)构建并完善应用型“精细化”

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商管理专业,我们计划采取分方向建班方式,主要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具体方向,固定教室,采取小班型研讨式、案例型授课模式,探索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分模块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精选必修课、特色组合选修课、模拟实验(实训)课和自主实践课等。在课程设计及安排上,突出几个重点应用方向:一是外语的总体水平及听说训练;二是计算机实用技能训练;三是管理研究方法的训练;四是管理案例分析能力训练;五是毕业设计和创业计划能力。

(二)实施课程体系配套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拟在课程体系上做如下配套改革:1.选修课程设计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导向。课程设计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出口的需要。为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考研或后续学习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各方向至少要开设一门采用研讨式或双师制授课的研究导向的选修课程。学生选择研究导向选修课程,可以规划未来考研专业或者辅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如有(独立或与教师联名,参照学院的科研期刊奖励划分),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奖励。2.推进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实验。在课程属性上,除了必修和选修之外,还要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多种需求,并相机采用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侧重于研究型,一个侧重于应用型。拟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实施本科生研究型(考研生)和就业型两个导向,全方位开展上述教学改革与实验。同时,我们也将就考评方式进行相应创新和改革,争取实现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有机结合(如平时和期末各占50%),也将通过实验室建设来支撑考试条件和考试手段。3.增加专业涵养类课程。增设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如心理学、文学欣赏、国学修养、孙子兵法等,增厚学科底蕴和涵养。这些课程应该尽可能往前面学期安排,避免和专业课选修冲突。此外,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素质构成,目前在我系是缺项。可在教学方案调整中增设心理学此类课程,依托人力资源专业方向,发展心理学相关实验与测评课程,或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联合,或者成立专门机构,开辟面向本科生的心理测评、辅导和咨询体系。4.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实践课程是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包含实验课程但不局限于此。在新的方案设计中,尝试将课外活动和课程结合起来,作为“弹性学分”设置。如把《招聘也测评》课程与学生模拟招聘大赛结合起来,把《创业管理》课程与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结合起来,并取得相应晋级成绩可以免修此课,并获得此课程学分。同时,也可学习其他院校经验,开设横向或纵向课题的自主实践课程选修,将课程与老师的科研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对此种课程预留弹性学分。如工商管理的创业课程主线(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方案大赛-经营决策模拟);人力资源的就业训练主线(就业指导(测评)课程-模拟招聘大赛-就业模拟实验)这样的课程安排和弹性学分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主和有效的安排学习计划,整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招聘、社会服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三)实施教学管理配套改革

1.加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研讨式与案例的有效保障。一些课程平时成绩占60-70%,进行过程考核的实验。2.创新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可扩大比例至50-70%,期末采取题库式计算机随机抽题考试。专业选修课程,在平时过程考核的基础上,期末可以采取课程论文答辩、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3.推动专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生成。由各专业汇同学院发展本科生实习基地,打造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向心力教案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医用电子仪器;常见故障;课程改革

《医用电子仪器》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电子学、微机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着重于医用电子仪器的构造、原理和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医用电子仪器》教学一般采用先介绍仪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后实验验证的方法,很少涉及仪器的故障维修或涉及不深。传统方法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但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造成学生分析、寻找仪器故障原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医用电子仪器》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思路如下:明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医用电子仪器维修工程师所“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能够分析其原因并正确解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在讲授医用电子仪器原理和电路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加入与一线岗位相关且能够解决仪器故障的内容,以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对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努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拓其维修思路。wwW.133229.cOm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以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96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改革。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

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的内容

我们结合教材与实验室仪器情况,收集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建立维修案例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课程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突出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2)精选仪器维修案例,精讲并供学生讨论分析。(3)附上练习题,作为学生作业题。

(二)实施步骤

1.学生自学。课前先让学生自学讲义,然后在仪器故障的引导下,自学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仪器原理、构造的基本知识。

2.教师精讲。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讲授重点、难点,以仪器故障现象为导向,对仪器常见故障进行详细分析。要求教师对仪器的原理、结构、故障现象及故障解决方法等非常精通,能够随时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3.布置案例作业。以仪器常见故障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对教师精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作幻灯片演说,内容包括仪器故障现象、分析思路、解决方法以及体会。

4.教师总结。讲评案例作业,对学生维修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价,总结仪器维修要点和技巧,给每个小组评分。其他小组听讲,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给出评价分数。最后,由教师所评分数、其他小组所评分数及组内互评分数作为小组案例作业的成绩。

(三)实施对象

选择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共96人作为实验对象,把《医用电子仪器》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脑电图机、电子血压计等,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电图机、监护仪等,采用“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

(四)评价方法

由两部分组成,用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进行考试评价,其中,期末考试分别按两种教学方法出两道大题,各为10分,观察学生答题情况,同时分别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学生、学院共同监督课堂授课质量,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结果

(一)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p <0.001),见表1:

(二)问卷调查

对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发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96份,回收95份。有86人对案例教学法持肯定态度,认为该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吸引力,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90.5%。有84人认为该方法提供了自学空间,提高了自学能力,这部分学生占88.4%。有88人认为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拓展了维修思维,有助于就业,这部分学生占92.6%。认为案例教学法没有效果,没有提高自己能力的学生有5人,占5%。

(三)督导评价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学院督导组专家多次进行现场观摩,得出结论:此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对真实的维修案例进行分析,按照岗位工作要求考核学生,学生动手实操技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追踪调查

对正在维修岗位实习的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60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案例教学法讲授内容记忆深刻,对提高自己医用电子维修的实际技能有帮助,应该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生有56人,占总数的93%。

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初步实践表明,它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将被动式、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式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以现象为导向,联系常见仪器故障分析讨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更快、更高、更新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它既有一定的让学生自学的自由性,又有作业的限制性,能做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3)学生完成案例后,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培养了专业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布置不同小组学习不同案例,可避免互相抄袭现象,这是传统作业难以做到的。另外,小组现场汇报案例作业,锻炼了小组成员的幻灯整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评估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结合实验室仪器,个别故障需要人为设定,讲义的编写要具有引导性。(2)实验室要经常开放,方便学生课后做实验。(3)案例汇报占用时间较多,教与学进度普遍紧张,有时需要用到课后时间。(4)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需要在小组中选定能力够强的组长,带动学习兴趣较低、能力较低、自律性不足者,以组间同学互评、组内同学互评作为激励方式。

我们认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在《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优异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教师作为组织者进行“教”,两者紧密联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典型仪器故障分析,获得应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表达的技巧和与人协作的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仍需要推广这种案例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加以完善。

向心力教案篇6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 高职 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改革 行为导向

[作者简介]赵娟(1981- ),女,河南信阳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广东 广州 51065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YJA88009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46-02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术的获得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消费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现象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按照学校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以及消费心理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承担的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整个理论体系有完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在现代营销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用消费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消费心理学如何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完成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承担的任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第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唱独角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心理需求得不到重视,师生间互动少,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第二,课堂教学偏重理论,对实践和操作技能的重视不够。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脱节,对实践和操作技能的重视不够。第三,教材强调学科体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些高职院校的消费心理学教材基本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不能摆脱学科体系的桎梏,忽略了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忽视未来岗位的需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第四,缺乏科学的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笔试进行的,学生往往不重视平时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更严重的是,它与高职培养学生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相比,能力本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特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将消费心理学相关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有机结合,搭建起特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平台,构建能力本位的消费心理学教学模式。

“特定技能”指专业所培养的特定行业、岗位技能及课程所训练的特定课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及岗位的不断变换,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两大类: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等。

三、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1.确立指向特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目的观,这是能力本位的高职消费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带动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能力的培养服务。

2.优化教学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确立知识与能力并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主要指向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目标主要指向特定能力(即消费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

3.引入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核心内容,强调教、学、做的统一。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团队组合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任务”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环境模拟真实情境,强化岗位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由于与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用技能和动手能力发展的教育方向相吻合,行为导向教学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的,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选用这些方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组合。

第一,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项目,然后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完成任务。项目完成的过程既增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掌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实施项目教学法主要有五个基本步骤。以健身俱乐部会籍营销项目为例。(1)目标制定。能根据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2)项目确定。笔者根据健身俱乐部营销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消费心理学中“消费群体与消费心理”相关教学内容,选取健身俱乐部会籍营销作为教学项目。通过分析项目活动,该项目的运行包括了前期准备工作、实施营销方案、后期总结三个子项目。(3)任务拟定。按照健身俱乐部营销岗位工作流程,以“前期准备工作”子项目为例,项目成员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是前期调查、分析各年龄阶段人群的健身需求及消费心理特点、设计营销方案、向领导申请批准方案等。(4)组建团队。这是行为导向法的关键,好的团队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团队时,应注意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规模:人数以5~7人为佳,尽量为奇数,以免在表决时出现难以抉择的状况。人数过少,团队会欠缺多样性、互动性和创造性;人数过多,团队成员之间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导致效率低下。二是原则:要遵循互补原则。教师要平衡兴趣、特长、学业水平、性别等因素,合理搭配,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这样,团队成员才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否则,就会导致思路不开阔、观点有失偏颇、解决问题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三是组长的选取:组长相当于项目经理,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5)制订并实施计划:团队成员共同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然后,合理分工,按步骤和程序实施计划。(6)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的内容包括项目活动成果和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如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它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真实情景中,然后进行讨论和研究。

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步骤。以“品牌的心理效应”教学内容为例。(1)精选案例。选取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企业的相关故事作为案例。(2)阅读案例。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共同分析阿迪达斯、耐克等著名品牌成功的原因。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4)提出问题。教师提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如何打造品牌”。(5)解决方案。学生就“如何打造品牌”这一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6)归纳总结。各小组派代表归纳总结,教师做出点评并提出建议。这样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学生关于“品牌的心理效应”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了“如何打造品牌”的基本方法,而且提高了的特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否能成功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用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趣味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二,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启发者和引导者。第三,要注重方法技巧。例如可以运用正反面案例对比的技巧,使学生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受到启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通过营造岗位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职业角色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特定技能和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等职业核心能力。角色扮演法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以“营销技巧与消费心理”教学内容为例。(1)确定目标。能根据健身俱乐部不同客户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营销技巧。(2)设置情景。32岁的白领李女士想进行产后减肥、塑形,因此,李女士来到健身俱乐部咨询及商量具体事宜。(3)角色扮演。各小组成员扮演李女士、前台接待、私人健身教练等角色。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积极彩排,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表演。(4)效果评价。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最后,教师总结并提出建议。

第四,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常用的激发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一词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现已成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在教学实践中,团队成员踊跃阐述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最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采用头脑风暴法时要注意以下因素:(1)团队规模:最好控制在5~10人之间,人过多可能会由于抢着发言而难以控制局面,人过少又难以提出足够多的想法。(2)原则:自由畅谈、延迟评价、禁止批评、追求数量。(3)角色分工:团队内有主持人、记录员和组员三种角色。主持人要善于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使场面轻松活跃而又井然有序;要控制讨论的节奏,如平均3分钟内要发表10个想法。记录员要清楚地记录所有想法,以便在活动末期确立最佳方案。组员在讨论时,依次发言,但每轮只能提出一个想法,以保证机会均等。(4)时间:一般以20~25分钟为佳,因为思想火花迸发持续时间不长,这样有利于保证提出的想法紧紧围绕主题,且更有创造性和建设性。

4.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对接。教师在充分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磋商和探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支撑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制订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对接。

5.实现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对接。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共管和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创造“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条件,在模拟和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对接。

6.开展能力取向的教学评价。由于消费心理学教学目标指向特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因此,教学评价必须坚持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

第一,树立服务能力发展的评价理念。教学评价要着眼于提高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尤其要强调对能力的考核,要树立服务能力发展的评价理念,对职业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

第二,注重能力训练的过程性评价。能力取向的教学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且更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要持续不断地对工作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动态化、阶段性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了解能力训练的进展,而且可以为将来的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过程性评价侧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作业、微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

第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团队成员互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各方面的评价主体协调运作,能有效增强评价的综合性、客观性。学生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行业企业对学生在实训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作为社会评价纳入课程考核指标,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对接。

第四,强调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一方面,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考察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态,更要关注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始终看到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对比学生过去的基础和现在的水平,对学生的优势要给予激励,对其不足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将来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分析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促进其达到发展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程小川.基于行动导向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4).

[2]戴燕玲,刘万英.论“行动学习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5).

向心力教案篇7

关键词: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结合应用;Visual FoxPro

1 引言

当前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学质量地提高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医学高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程序设计基础普遍比较薄弱,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导,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非常迫切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2 PBL教学法应用研究

2.1 概念、发展与应用现状

PBL 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也称作问题式学习。PBL 在实施过程中所包含的基本环节有: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的问题、后续行动、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等。问题、问题表征、问题解决,这些都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问题的学习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1]

PBL诞生后,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此外,PBL也从当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从培养研究生的领域走向中小学及大学教育领域。

目前,一份调查表明,北美130所(全美125所大学中的118所、加拿大16所大学中的12所)医学院校引入了或准备引入PBL教学法的占所调查院校的86.2%,占北美所有院校的79.4%,PBL教学法在北美开展已经很普遍。

港台地区和大陆内地的PBL教学法也逐渐开始发展应用。香港大学开展的PBL教学原则上都是在临床阶段进行。大陆内地很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开展了PBL教学法的探索和研究。[2]

2.2 PBL教学法特点

PBL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同时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性,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

2.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PBL中的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是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

3.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认为学习应该是广泛学科或主题的整合,强调社会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基于真实情景问题的,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教学方式。[3][4]

3案例式教学法应用研究

3.1 概念、发展与应用现状

案例式教学法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20世纪初,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与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完善与丰富,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社会发展加速,市场竞争激烈,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对人才所掌握的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务实的且有明确目的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案例式教学在我国推广较晚,当前在国内案例式教学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并且一些相关的案例教材也开始出现并在实际教学中使用。[5]

3.2 案例式教学法特点

案例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启发式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它试图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通过教师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实现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情景化

案例式教学法倡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参与性

在案例式教学中,学生有许多参与课堂的机会。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甚至辩论,他们不但可以愉快地理解案例本身反映出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案例式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案例式教学法的魅力所在。[6][7]

4 两者结合应用研究

4.1 两者结合应用理论研究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医学教育,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经验,因此用于医学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PBL也从当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从培养研究生的领域走向中小学及大学教育领域,在医学高校的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 [3]

案例教学方式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形成和运用,最早出现在1910年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中,也与医学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方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被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5]

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种教学方法的成功在于其各自的优点,PBL教学法注重从具体问题细节着手,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要求问题的能力,而案例式教学法则从整体综合应用,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应用到《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必定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4.2 课堂教结合应用学研究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可分为基础知识、数据库管理及数据表操作、SQL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视图与查询、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应用程序开发等章节。项目组成员在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采用学案例系统,在具体章节授课的环节结合采用PBL教学法。[8]

教学用案例系统统一采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该案例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组成如图1。

基本信息管理包括数据输入、修改、删除、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功能。

在课堂的组织中,每讲解一个新的章节,首先演示教学案例中该章节知识点的实现部分,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先建立“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处”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引入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并逐步演示案例相关部分的制作过程。如此以来,学生不仅可以牢牢的掌握知识点的特点与用途,还可以灵活运用该知识点完成软件系统的开发。

以视图和查询章节为例,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1.值是动态的字段(如:年龄)如何处理?使用实际表来处理存在什么不足?

2.如何能够方便地为不同身份的用户设置相应的系统操作权限?

3.通过哪些途径能够提高数据维护的安全性?有没有更便捷的实现途径?

4.如何方便地建立SQL查询语句并能够重复使用?

5.如何灵活控制查询结果的输出目标?

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使用视图和查询来实现,引出本章节要讲的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逐一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学习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能够顺畅地实现跟教师的课堂互动配合,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4.3 实验教学结合应用研究

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教学,其实验环节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能将在课堂中吸收到的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技能。因此,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来组织引导好案例式实验教学,对课堂教学将是有力的补充。在设计实验案例教学时,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原则,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一个完善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包括很多功能模块,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不可能逐一将编写方法演示给学生。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课堂中,只将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绩管理模块作为课堂精细讲解的案例,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将成绩管理模块作为验证性实验完成。而其他的功能模块,则按照班级的不同分配不同的功能模块,作为设计性实验来完成。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案例作为模板,在验证其编写过程的同时积累程序开发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设计性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9]

总之,以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任务相互融合的实验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和拓展。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向自我主动学习的转弯。

5 结论

PBL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其各自的优势。PBL教学法注重从具体问题细节着手,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要求问题的能力,而案例式教学法则注重整体综合应用,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应用于高校的教学中,能够较好地实现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转变、从重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向重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三大转变。

当然,一个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地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纳入学校的长期建设规划,从师资、资金、场地、时间、制度等多方面支持,学校在教学质量测评方面也不能搞一刀切,评测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着重评测教学的实际效果。总之,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都积极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楠楠,朱昌蕙,王国庆.关于新型教学模式PBL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

[2]刘越,陈跃新,薛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PBL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28(A1)

[3]唐洪.论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09)

[4]侯一峰,周艳春.PBL与能力培养.医学教育探索[J].2007.6(02)

[5]岳云涛,李英姿.一种新型案例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装备.2008.7(65)

[6]毛俊婵.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教师.2010.20(71)

[7]魏芳.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2)

向心力教案篇8

据悉,日前国家档案局启动免费向全国县级以上档案部门发放多媒体教材活动,首批发放的教材是《文书档案整理》,包括纸质与光盘形式,2010年5月已经完成向全国近3000个省级、地级市、县级档案部门免费发放工作。

据了解,此次面向全国县级以上档案部门免费发放教材,是实施人才强档的重要举措,这在新中国档案教育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意义。

该教材是国家档案局经过组织力量、充分论证而精心编写的,特别适合基层档案部门和人员以及上岗人员需要,具有通俗易懂、简明直观、便于操作等特点。笔者与已经收到该教材的档案人员一致认为:该教材针对性强,满足了基层档案人员的需要。

档案教材是提高档案教育质量和档案人员素质的关键所在,攸关档案教育与档案事业的发展未来。长期以来,各级档案部门重视档案教材建设,坚持把教材建设摆在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常议常抓。2009年lO月国家档案局首次召开全国档案教材建设专题研讨会,统筹研究、解决,制定专门的规划,逐步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这次面向全国县级以上档案部门免费发放的《文书档案整理》多媒体教材是为落实全国档案教材建设专题研讨会精神,整合全国档案界力量而编写系列教材的第一本,不久将推出《照片档案整理》、《工程项目档案整理》等多媒体教材。据悉,有关省级档案部门也在抓紧组织力量,编写档案教材。今后更多的优秀档案教材的问世,将更好地满足广大档案部门和人员的需要。

笔者认为,这次面向全国近3000个省级、地级市、县级档案部门免费发放,是国家档案局继几年前档案教育免费支援西部计划推出后,又一重要举措,旨在改变基层档案工作薄弱基础,提高广大档案人员的素质。

目前档案部门基层人员教育状况相对薄弱,根据木桶原理,紧紧抓住基层人员教育这一薄弱环节,会大幅度地提升整个档案业务水平,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此次面向全国县级以上档案部门免费发放教材,是国家档案局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档案教育工作思路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化档案教育工作抓两头思路重要步骤。

所谓档案教育工作抓两头思路即档案教育紧紧抓住培训高端和服务基层这两个重点,全面提升档案教育工作。

向心力教案篇9

关键词: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引言

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模式中,工科研究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在本科阶段,一般认为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已经能够支撑其专业学习与应用的需要[1-2]。但从研究生教学实践看,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储备是参差不齐的。在郑州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环节当中,“C++、Java程序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研究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可以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在传统程序设计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讲为主线的教学冲淡了以学生学为主体的目标实现[3]。一名优秀的教师是辛勤的灌溉者,优秀的教学方法则是科学的培育方式,二者缺一不可。案例教学法便是这个科学的“培育方式”,它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4]。通过让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5]。所以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培养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在一些西方国家中案例教学法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很多学校通过举办案例教学知识讲座、优秀案例推选、新媒体互动版式设计案例以及案例教学成果展示等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6]。根据近年针对工科研究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本文提出一种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每一个教学模块都运用一个实用系统的开发案例作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术的实战项目。案例选择不片面追求大规模和高复杂性,而是力求典型,使案例和知识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形成整体,使知识讲解更直接具体,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

2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是国内外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被普遍应用于医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围绕案例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掌握其原理和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推导出结论。通过案例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内容建设

案例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还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更新。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创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3.1课程特点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郑州大学工科研究生必修的计算机技术课程。课程教学呈现出如下特点:

3.1.1知识点繁多

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也通过使用各种例题来讲解和说明语法和知识点,但教学方法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老师讲、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重语法、轻思维能力培养,或者把案例教学等同于教学案例,没有掌握案例教学的本质,学生学完该课程以后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研究面向研讨型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

3.1.2实践性强

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水准以及学习新知识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学生要达到“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设计实现一定功能的程序及计算机设备(软硬件)操作能力”的能力要求,课程教学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性。

3.1.3较高地位

学生计算机知识储备量的大小、程序设计经验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质量和收效。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程序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期要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协助导师完成纵向和横向课题,教学内容的定位与实施十分重要。

3.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的结构与实施目的,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以及对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的分析,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思想来实现程序设计课程的改进。体现在如下方面:

3.2.1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使用案例,要选择适合的案例。所有的案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编写的,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有的案例着眼于算法设计,有的案例着眼于过程推理,有的案例着眼于界面设计,有的案例着眼于系统测试,不同的着眼点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意图,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自然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项目问题的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基于问题和探索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特点,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学生进入程序设计体系的切入点。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对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寻求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最终优质地解决问题,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3.2.2多样性为条件

多样性为条件是指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为最终目的,内容和方式视情况被赋予多样性。结合案例教学思想的程序设计课程不像传统教学对案例分析的片面教条,避免对程序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单一,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力和创新力。

3.2.3以思考和讨论为手段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常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决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讨论来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和讨论将贯穿于计算机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基于案例教学的程序设计课程对思考和讨论的要求更高,只有勤思考,多讨论,实现与老师同学的互动,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线联系转变为双向和多向联系才能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果,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在结合案例教学思想的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多次互动的过程,每次互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不断扩大信息面,并调节自我认识,发现错误,逐步深入思考。

4案例教学运用到程序设计课程的预期

通过案例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历史长河的漫游中体会和感受计算机技术的意义与伟大,了解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通过案例分析了解Java语言概述、Java数据类型与运算符、Java流程控制语句、Java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通过具体需求案例介绍程序设计的系统结构,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是指设计、编制、调试程序的方法和过程,程序设计是目标明确的智力活动。程序是软件的本体,在软件研究中,程序设计的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我要去买饭,买到饭是我想要的结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几个步骤。就简单的步骤来说:第一步找到想要的饭馆,第二步挑选自己想要的饭菜,第三步付费结账。简单来说,如果具体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还要多一些。刚才那三个步骤是用文字表述的程序,也就是自然语言,这也是程序。程序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解决买饭问题的步骤就是买饭的程序。如果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那个程序变身为计算机语言程序。程序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或者既定方式。编程就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写出来。而计算机编程便是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将其方法步骤写出来。通过编程实例学习编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编程语言并运用该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具备一定功能的程序来实现特定的需求,在教学实践环节选择开发环境,实现该程序功能。例如:C、C++、Java,这三种编程语言因为不同的需求而研发。通过编程实例让学生讨论和思考三种语言的不同,运用不同语言解决相同的问题所需要的开销,从而发现Java与前两者相比的优势在于可移植性强,对于系统和硬件要求不高。只要有Java虚拟机,它几乎可以在任何机器上运行,而C和C++是没有这种特性的。

5总结

案例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训练大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案例设计时需要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案例设计要指向高阶学习环节(综合、应用、评估、创造),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思维,如何通过教师自己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认知模型;案例教学改革是范式变革,是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与之相应的学校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制度也应改革,以支持案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案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以所教课程为对象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即用学术的方式做教学研究,使研究成果达到必要的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卫东,虞勇勇.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23):29-34.

[2]李波,冯博琴,韩丽娜.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J].计算机教育,2011(1):41-46.

[3]汤丽萍.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州大学学报,2015(4):114-117.

[4]杨雪青,海燕.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6(3):72-73.

[5]王华荣.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1(4):61-63.

向心力教案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探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运用于法学教育,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首创了案例教学法。[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避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3]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4]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及其他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得等问题,并揭示其点与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两大部分,如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领域和具体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具有理论性、涉外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尤其是注重纯理论性的知识,容易造成课堂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5]因此,相对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人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研讨,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总体实施框架

(一)选择与设计案例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工作,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设计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选择具体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目的。二是案例的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去进一步理解和思考理论。三是案例的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找出可能涉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介绍与阅读案例

在这个环节,老师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并描述案例背景,把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向学生做简要介绍,并尽可能营造出案例描述的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中。学生在这个环节要充分阅读教师准备好的案例材料、理解案例内容。

(三)分析与探讨案例

在学生对案例背景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和探讨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关键,因此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6]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国际贸易知识,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始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分析、讨论、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讨论与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辨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案例教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四)总结与点评案例

学生在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切实进行总结点评,这个环节是对以上各个环节的精炼和提升。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非简单直接给出案例的答案,要对整个案例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对学生在自主性探究中暴露出来的正确或错误的典型思维给予合理的归纳评价,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此外,应总结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面对一个案例时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思路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面对类似贸易问题时积累一定经验。因此,教师在总结点评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准”,运用理论知识、概念、原理要准确,点评要切中要害;其次要“精”,言简意赅,条分缕析,语言洗练,时间把握得当;最后要把握“分寸”,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一个案例分析的示范

为进一步阐述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下面以一个案例作为具体的运用对象进行示范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首先从比较优势的内涵、发展过程和竞争优势产生的背景、内涵一一作详细的介绍,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逻辑关系来讲,这样的讲解过程是严谨并清晰的,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晦涩。在对这两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讲解时,根据案例选择的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为指导原则,我们精心选择了“中国为什么是世界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为案例进行示范分析。案例内容: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鞋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近年来,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在制鞋产业上迅速追赶比拼,使我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皮革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生产大国,2010年我国年产130亿双鞋,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位居第一。作为贸易大国,我国有近百亿双鞋销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份额337亿美元(不含鞋材等),出口鞋数量及金额分别占世界鞋类出口数量及金额的73%和40%,位居第一。在世界鞋业论坛上,中国皮革协会做了“未来五年世界鞋业及中国鞋业发展趋势”,其中一组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几个国家制鞋劳动力成本的数据比较引起很大关注。中国年产量13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1.3-1.5美元/小时;印度年产量2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65美元/小时;巴西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9亿双,劳动力成本是4.35美元/小时;越南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8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48美元/小时。中国皮革协会专家分析指出,从鞋业的生产数量上来看,这些国家要在10年内取代中国鞋业大国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中国在今后发展中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加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彻底摒弃依靠速度、规模、价格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而向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转变。与此同时,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发展皮革产业还有诸多优势,如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加工能力、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可用较低成本生产各种质量产品以及极具潜力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但应积极从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转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完案例后,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设立问题,让学生重点围绕“为什么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这个问题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去进行探讨,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指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鞋业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国家的竞争优势扶持和培养,对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鞋业的竞争力,需要从产业簇群上下功夫,促进其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四、结语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承担着把学生引入国际贸易学科、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关键任务,承担着为学生构筑学科基本框架、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描绘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拓展国际经济视角的重要使命。鉴于现实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抽象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使用案例教学来加强学生理解,利用典型案例、典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师生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言。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案例的选择、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融合及协调等,[7]要求教师课前紧跟当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大量的资料和案例搜集,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手段鼓励学生大胆灵活运用相关贸易理论探讨问题,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高臣,刘爽.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78.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

[3]傅海霞.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5(11):151.

[4]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02.

[5]黄爱双.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118.

[6]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