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栏跑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7 05:27:00

跨栏跑教案

跨栏跑教案篇1

    在一堂跨栏跑教学课上,我组织学生第一次跨栏跑。老师先示范,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跨栏。结果,大部分学生跑到栏架旁就停下来了,不能过栏。只有少数胆大的学生能过,但都是跳过栏。在体育课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如不敢跳山羊、横箱等。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而造成的;二是不会做专门的动作。如何消除恐惧心理,更快地学会跨栏动作,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二、教学片段:

    我让学生在课前把各小组收集的跨栏跑优秀运动员的图片、技术动作展示在同学面前,讲讲跨栏跑动作、比赛场面,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事迹等(从情感上获得我要学跨栏跑渴望,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跨栏跑)。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害怕”。针对“害怕”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害怕”?然后师解释“害怕”即“恐惧”,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

    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而跨栏跑练习确有危险,不小心碰在栏上要摔跤的,所以不敢在跑动中跨栏,而采用逃避的方法,停下来跨过去。这样安全,不会受伤(老师从心理上帮助他们摆脱恐惧情绪)。接着让学生讨论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学习跨栏的动作,大家集思广益。他们想出了降低栏架的高度、找替代物作栏架、用体操棒放在地上进行模仿练习,用橡皮筋两人两边拉直进行跨越练习(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选择想出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按思--练--思的程序反复练习,练完后再找出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特别是用橡皮筋作跨栏练习(不怕摔跤),两人一组拉直橡皮筋作“跨栏架”,排头同学依次跨过一道道橡皮筋,跨到最后作“跨栏架”。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高度,真是越跨越有劲(通过实践从理性上认识跨栏跑,体验运动乐)。

    三、反思

    通过跨栏跑的教与学,我认为:

    1、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跨栏跑”。它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替代物法、降低难度法等),拓宽学生学习动作的思路,为学习其他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技术,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信心增强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跨栏跑教案篇2

(一)速度训练

应该说在短距离跑项目中(包括跨栏),速度是占首要位置的。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坚持从实际出发,高强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原则。在速度训练上,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用常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平跑速度

在全年训练中贯穿短跑训练,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每一个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平跑速度训练过程中,注重突出“高重心、快频率”的跨栏跑速度的技术特点。练习方法有:(1)短距离跑30米—60米;(2)坡度为30度—60度的下坡跑;(3)带有标志物的快速高抬腿跑;此外,我采用“长短距离反复跑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也就是:30米+20米+30米,替代了传统教法中采用的30米+20米+50米。采用了此训练法后,运动员不仅较好地克服越往后跑距离越长对运动员心理造成的压力,而且避免了运动员在反复跑训练中存在的前松后紧的现象,同时还能使他们在每次跑中都能按教练的要求达到最大强度,迅速提高了运动员无氧代谢的能力,从而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例如:学生李丰100米由12秒23提高到了11秒50,110米栏由16秒88提高到15秒9。

2、结合专项特点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

具有高跑速的短跑运动员并不一定能跑出好的跨栏成绩,实践证明,只有把已获得的平跑速度和跨栏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优异成绩。练习方法有(1)降低难度的跨栏跑。如缩短栏距等;(2)变换栏间节奏的跨栏跑。重点突出在3步节奏上,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距离感和节奏感。如5步3步3步5步;5步3步5步3步等。(3)变换栏高的跨栏跑,重点是变换第一栏和第二栏。如第一栏高0.762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栏0.84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种方案的作用是提高了起跑至第一栏的成功率,增强了运动员的信心,使全程跑顺利完成。第二种方案的作用是加强学生对“跑栏”技术特点的深入理解,可有效纠正运动员“跳栏”的错误。(4)跨栏追逐跑。让运动员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其中一人采用平跑,让距差以运动员在起跑后能同时抵达练习终点为标准。

(二)专项技术训练

跨栏跑技术性,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环节,针对运动员在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接受现代跨栏技术的理论概念。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访问有关田径运动教学的网站。通过直观法,对跨栏技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加深运动员对技术的理解。跨栏技术的核心是跨栏步,它决定了跨栏成绩的快慢。跨栏步是由摆动腿攻栏,起跨腿提拉过栏和下栏着地组成。通过反复地观摩及分析,加强并提高了运动员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能力。(2)强调“摆动腿”。运动员在起跨腿踏上起跨点开始的一刹那,摆动腿就进入了攻栏摆动阶段。一直到摆动腿落地才完成了摆动腿的使命。摆动腿攻栏是否充分积极,落地是否快速都直接影响着跨栏步,故多做摆动腿的练习是提高跨栏技术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充分积极的摆动腿攻栏就没有快速的栏间跑。

(三)坚持每天练

跨栏运动是跨栏与跑结合的运动,而在跨栏跑技术中过栏技术和栏间节奏直接影响跨栏跑的成绩。而正确技术的形成是靠千百次的磨练才能达到的,所以坚持每天练习是为了加快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大量模仿练习使运动员在技术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不失连续性。缩短掌握技术时间,因此我们利用每天早锻炼的时间来进行跨栏技术的细节练习。如:栏侧起跨腿提拉转的过栏技术练习;摆动腿摆动攻击目标物的技术练习;以及用不同高度栏架的方法来使运动员掌握、巩固、提高跨栏技术。

(四)心理素质的培养

跨栏跑教案篇3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教学 训练 跨栏架 应用

一、前言

新课改不仅对宏观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构架,在微观的如学校体育资源开发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利用和开发学校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学校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学校资源的弹性和地方特色,更好地实施课程目标。跨栏架是各中小学必须配备的体育器材之一,合理、巧妙地运用跨栏架是开发学校体育资源的一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合理地运用跨栏架,能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和练习的效率。

二、跨栏架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用不广泛的原因

(一)安全原因

教学实践中,安全因素始终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跨栏项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且中小学生身体发育不均衡,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许多教师基本不选择跨栏这一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即使有教师选择教授这一项目,也都会利用橡皮筋、短绳、小垫子等器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而基本不会用到跨栏架。

(二)项目本身的原因

跨栏跑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和专业,而且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运动基础,中小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对动作的接受能力不一致,对于跨栏跑动作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水平不高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基本不会设立跨栏跑这一项目。

(三)资源开发意识的原因

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学进度,这种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不需要教师去开发和创造,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因此,教师难以养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更谈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

三、跨栏架在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

(一)跨栏架用作跳高架

体育课堂中跳高内容的教授,为了降低难度,许多老师利用橡皮筋代替横杆,但学校不可能为一个班级提供多副跳高架,分组练习的时候也无须每组都设立跳高架。跨栏架可以在60厘米到110厘米之间自由升降,而这一高度正好是中小学生普遍的跳高高度,将跨栏架用作跳高架,将横杆或橡皮筋附于其上,无论是高度的选择性、练习的安全性,还是升降的方便性都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体育课跳高内容的教学。

(二)跨栏架用作小足球门

在足球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会经常利用小足球门进行人数较少的教学比赛,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小场地比赛时,会将衣服、水瓶、书包等分边摆两个小足球门,简易、实用,但规范性确实不足。小足球门的利用必须考虑到大小适中、移动方便、安全稳固,跨栏架用作小足球门可以综合照顾到这些因素,使足球教学和训练中的小场地比赛和踢准练习变得更加灵活、便捷、高效。

(三)身体素质练习

身体素质练习可以利用的器材很多,跨栏架也是其中一种。一般认为跨栏架可以设置为跳跃和跑的障碍,以增加跑和跳的难度,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改变跑步频率和步幅、改善身体协调性等。其实,跨栏架作为身体素质练习的辅助器材,它的利用空间远远不只这些。跨栏架的高度设置最低,连续紧密摆放,要求学生以侧压腿的姿势连续从栏下过,这是一种有效、有趣的腿部柔韧性练习方法;根据学生的身高连续紧密摆放跨栏架,学生连续从栏上跨过,也是一种有效、有趣的髋关节柔韧性练习方法;训练的时候,可以利用跨栏架规范力量训练时的身体角度,使力量训练更有针对性等。更多地练习方法可以使身体素质练习更加多样、有趣、有效,使训练不再单调乏味。

(四)设置教学情景

跨栏架高度适中、升降自如、变化灵活,巧妙地利用其倒、立、升、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如正常摆栏,要求学生运(篮)球使球从栏下、栏上过,提高学生的高低运球的能力;将栏架倒放,学生踢(足)球从栏架下通过,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几个栏架正常紧密摆放,创设出地道的情景,学生爬行接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跨栏架自由组合摆放,创造性地设计出迷宫、房子、花朵等情景或图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将跨栏架的倒放、正放、升高、降低,创设教学情景,设置练习难度,替换教具器材,使跨栏架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跨栏的教学和比赛。具体的教学和训练的实践中,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者也应积极开动脑筋,对于各种体育器材、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资源进行更多、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体育教学和训练变得更加生动、灵活、有趣,从而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隋志军.地域性冬季体育学校资源的开发[J].中国学校体育.2011.6.

跨栏跑教案篇4

关键词:同课异构;上课;比赛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5.019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提升课堂教学内涵已成为重要命题。在教学研究中,“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方式被广泛推广。对于“同课异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定义为: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讲授,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同课异构还应包括:同一教师,在讲授不同专业或不同类别学生的同一课程,应采取不同教学策略。笔者就以参加南通市优秀课评比的经历谈谈体育教学中同课异构的感受。

通知要求是:本次优秀课评比内容为田径(跑类)、篮球两类项目实践课,各县(市)、区各两名选手分别选择一类项目进行准备,两类项目现场课的具体动作规格,现场确定并进行该课的设计意图与教案编写;教学对象分别为田径(跑类)高一年级和篮球高二年级的教学行政班。笔者选择的是田径(跑类)。

一 研究教材、自我异构

1 分析教材,确定方向

接到通知以后,笔者就开始准备,确定上课方向,高中《体育与健康》里面跑类提及到短距离跑、中长距离跑、接力跑和跨栏跑四类。比赛时间是12月上旬,形式是借班上课。结合比赛时间和上课形式,笔者猜测跨栏类可能性很小,因为跨栏在高一上学期应该还没有开展,学生没有什么基础,12月份天气也比较冷,不太适合跨栏项目的开展,还有一点就是危险系数比较高。所以在权重上把跨栏作为了解项目。定好大方向后,笔者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组内其他老师,请他们帮忙分析是否合理。大家经过讨论后,基本认同我的看法。得到同组教师的认可后,笔者又打电话向教研员汇报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教研员也认同。

2 海选资料,选我所用

上课内容有了大体方向,但具体内容如何定?笔者首先在网上搜索了相关内容,把认为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下载并打印出来,此外,我们组从08年开始就合订了《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两本杂志。我就一本一本查阅,把凡是与田径跑类有关的教案、论文都找出来研究,对参考性强的进行重点研究。虽说工作量蛮大的,但这两本资料确实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两本杂志,笔者了解了近几年其他同行在上这类课时的思路以及教学设计风格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这就等同于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领域的人聚集到一起来与我“异构”。

3 针对教案、精打细磨

根据通知要求,再结合同事们的建议,笔者准备了5份教案:蹲踞式起跑、弯道跑、接力跑、耐久跑、障碍跑。接下来根据教案内容开始打磨,刚开始的时候笔者没有急着整堂课去上,而是把主要内容分片段去尝试,采用男女生分开上,男女混合上,用秒表记录时间,根据上课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再做相应调整。等到自己认为课堂布局上没有大问题后就开始整堂课打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上课才会发现问题,不同班级的学生基本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样就给我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预案。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在针对不同学情的情况下做出的自我“同课异构”。

二 集思广益、多元异构

打磨好教案后,笔者觉得首先应该邀请本组老师来指导,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尤其是在一些练习方法和手段上,也许稍作调整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笔者在设计蹲踞式起跑的教案中,设计了利用跳绳来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其中在解决学生重心前移的问题上,笔者设计了利用一人拿跳绳垂直于地面,让练习者肩顶绳,这样重心自然就前移了。笔者起初设想的是让每个同学都这样练习,本组老师就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不是所有学生都不会主动重心前移,而是少部分,可以让少部分同学这样练习,这样还体现了分层教学。通过组内同事的“异构”,我的课整体上又得到了提升。

其次,还应邀请教研员或名师来指导,这次笔者有幸邀请到了县教研员吴俊老师和南通名师祁晓建老师,他们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能高屋建瓴地对我的课进行诊断。我从准备的几堂课里选了一节课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先了解我上课的风格,好为我量身打造适合我的课堂,之后又把准备的其它几堂课的设计思路向他们汇报了一下。他们听了之后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又从评委的角度给我提出了一些上课时的注意点,比如说话时语速要慢,讲解时要简洁,示范时要注意站位,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听清、看清等。笔者认为名师们这种面对面的点评、指导,无疑是最好的“异构”了。

三 博采众长,精彩纷呈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比赛指定的上课内容是蹲踞式起跑和接力跑,两个都在我的准备之内,所以看到内容后心里就有了底。接下来抽签决定具体内容,比赛分两天,第一天蹲踞式起跑6人次,第二天接力跑3人次。同课异构不怕异,就怕同,由于采用“没有上课的选手需回避”规则,因此序号越在后面的人越不好上。幸运的是,笔者抽的第二天的第一个签,相比第一天上课的选手,在时间上更充分,雷同概率更低。笔者就谈谈这次参赛的体会:

1.现场备课:教学方法手段不要太详细,尤其练习量,留有余地,以便教研员、名师们帮你异构。

2.模拟上课:请教研员、名师再次指导,如有条件,把模拟上课的场景录下来,等到帮你异构的时候一边播放一边讨论,效果会更好。

3.熟悉流程:大家帮你异构好之后,自己再把上课的流程写下来,包括你课堂上准备说的话,最好熟记于心,这样上课的时候就更胸有成竹了。

4.师生见面:课前如果给时间接触学生,笔者认为简单的介绍互动后,应该把上课的流程、难点告诉学生,这样就可以为你上课时的讲解、队伍调动节约时间,保证后面能有充足时间完成上课内容。

5.赛前准备:带杯温水,比赛前喝一口,能缓解一下紧张情绪,临场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6.博采众长:比赛接结束后,要认真聆听专家评委的点评,因为他们会逐一或把所有人的课结合起来点评,列举一些新颖合理的教法和练习手段,同样也会列出一些有问题的案例,所以我们要抓住最后点评的机会,纳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身成长。

四 结束语

在同课异构中,“构”是基础和灵魂;“异”则强调变化。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教学环境因素和教师的个性等主观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而能够体现同课异构的内涵与魅力、反映不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恰恰是“异构”。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针对同一内容,不同教师运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和风格进行教学。这种风格迥异、策略不同的教学活动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康贻军.推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825-3826.

跨栏跑教案篇5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教学效果;实践

一、转变教学观念,更新评价理念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逐步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要树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的观念。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评价,要求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的激励、反馈、调整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以上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正确运用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亲切的即时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

课堂中,以往运用的过程性评价较多地赞扬了学生的智能,如“你真聪明”“你能行”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运动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对其进行赏识、激励性的即时评价,能发挥学生更大的潜能。其次,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观察真仔细”“Ok!很好!”“好样的!”“有进步!”“成功了!”等,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这有利于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人格的塑造。

案例:高一年级6班的汤同学因先天性肥胖,体育成绩时常为“不合格”,在对此学生运用激励性即时评价后,该学生每次都积极上好体育课,能主动帮助伙伴,更主动地迎接挑战。在田径模块“跨栏跑”单元教学中,该生在小组练习时,在栏架高度降低的情况下,起跨攻栏动作做得很好,于是我给予了他这样的评价:“汤同学,现在请你把刚才练习时的精彩动作给大家回放一次。”听到这样的鼓励,该生又一次高质量地完成了练习。

2.分层次的技能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技能学习的评判,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练习态度,重视激励评价功能与发展功能。教师要正视学生身体形态的客观现实,承认学生之间的差距和差异,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要以学生个体的进步来实施教学。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内心变化的基础上,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的原则,始终把握一定的“分寸”,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激发、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大胆练习,敢于接受挑战的良好心理素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是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驱动器”。

案例1:在跨栏跑教学中,教师从“奖励”入手,以“分数”为突破口,激励学生的尝试欲望,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水平设置了三种测试方案,学生自由选择测试方案,经过(不同栏高、不同栏间距、不同栏数、不同起评分)测试,练习的积极性极高,学习气氛异常活跃。

案例2:在三级跳远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踏跳区(6米板、7米板、8米板、9米板、10米板)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生只要能正确运用三跳技术、跳出节奏并跳进沙坑,教师就进行丈量和评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极高,学习气氛异常活跃。

3.档案评价见证学生的点滴进步

体育学科成长记录袋,是一种记录和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工具,是过程性评价对其评价效果检验的容器。每班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用于把那些优异的资料和精彩的瞬间收录其中。如,体育比赛奖状、体育课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测试成绩、锻炼心得、体育小报、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估等。教师定期将这些成果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能够促使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等素质与能力。

案例: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得热情高涨,如高二年级乒乓球选项B班编辑体育小报时,在评议后,成果没有被收入成长记录袋的学生纷纷要求再给一次机会,重做一份小报。乒乓球选项C班在体育课乒乓球团体比赛结束后,没获胜的小组纷纷要求再进行一次比赛。一学期下来各班体育学科成长记录袋里收藏了学生点滴的回忆,没有进步的学生寥寥无几。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过程性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1.适时转变评价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身体健康为主、运动参与为首,要求评价从重选拔到重发展、重过程,从重少数尖子到面向全体学生,从一个统一标准到多标准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2.改变评价的手段,不是降低评价标准

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制订教学目标时,对该项目的评价手段要有明确的要求。如,支撑跳跃的屈腿腾越项目,通过练习能培养学生越过障碍的能力,提高身体运动技能和协调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对规范动作掌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允许有不规范的动作出现,只要越过障碍并体验到成功感和成就感,教学的基本目标达到,就评为及格。

3.把握好学习的难度,练习要求适度

体育教师对竞技项目要简化成教材,教材内容要有健身价值。如,跨栏跑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降低栏的高度、缩短栏间距离、淡化过栏的技术动作标准。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把栏间距调整到适合自己的步幅和节奏,调动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在练习中学生可以随时把跨得最好的动作,向教师申请作为评价动作,提高教学的效果。

4.提高过程性评价语言的质量

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以语言评价为主。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表现的观察中,要迅速做出判断,并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述。教师要根据表述的正确程度,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恰当的语言。

5.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多层次目标的睿智眼光,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准确、分层次地评价学生,要有宽容的胸怀,宽容学生的发难,反思学生的失误。评价重点要突出,要注重对非智力目标(如态度、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的评价。

四、小结

1.体育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

2.体育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3.体育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能让学生体验到每个体育学习过程的快乐和艰辛,体验各项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变化,有利于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

4.如今我们重视和强调过程性评价,是针对以前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而产生的。对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跨栏跑教案篇6

拆除思维里的“栅栏”,培养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的思维品质,这是校长走向大气必须修炼的“内功”。

跨越“问题综合症栅栏”

所谓“问题综合症”,就是校长为了怕出问题,学校公开展示课、课题开题结题、教师外出交流和参加上级活动用成熟型教师,向上级汇报工作或者处理一些矛盾冲突尽量选择“听话”的教师,为了保证学校考试成绩不下滑,每年总是把优秀班主任、优秀任课教师放在毕业班,展示学校形象的总是那几个熟面孔,校长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体会不到自我实现的价值,陷入职业倦怠。许多校长抱怨,“我们也没办法啊!上面不会给我失败的时间和机会,我只能努力保证在自己任期内不出问题”。学校需要锻炼的教师没有机会,不需要锻炼的教师烦不胜烦,师资队伍建设打不开局面,发展“瓶颈”难以突破,校长被动工作,成了“防火员”和“消防员”。“问题综合症”的症结是校长对学校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动态性和前瞻性思考,把问题当做缺点,把差距看做落后。治好“问题综合症”,关键是校长要把自己这个个体与学校实体分开,把校长管理水平与教师造成问题分开,跳出“学校出现问题、教师造成问题就是我校长有问题”的观念,把问题看作教师发展的契机,把差距看做激励教师前进的动力,“知耻而后勇”,让教师在错误中学习,让学校直面差距,把学校和教师带入竞争的“丛林”,磨练学校和教师的“亮剑”精神,如此才能让教师群体在周围情境的“逼迫”下居安思危、主动发展,进而提升整体素质。因此,大气校长需把问题当做教师跨栏的“障碍”,把每次事件的结果化成推动教师反思提升的起点,创造情境“逼迫”教师和学校,追求更高的管理境界。

跨越专业优秀“栅栏”

调查发现,大多数校长都曾是学科教学或德育方面的行家。但从学校管理角度看,专业优秀的教育行家并不代表就是管理方面的行家。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平淡的心态,使各种类型的人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不必事必躬亲。倘若校长不能跳出专业优秀造成的“栅栏”――周围人的赞扬导致盲目自信,很可能留恋过去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导致自我“圈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更谈不上科学管理学校了。“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校长走向大气,必须“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论语・泰伯》),虚心学习,博览群书,如此自然就有大格局。

跨越“术控栅栏”

借用网络语言把“迷恋”定义为“控”的说法,有些校长是个“术控”,简单地把管理等同于用权术、耍手腕,导致学校内部人事关系复杂,教师之间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校长纠缠于人事纠纷疲于奔命,走不出“人事栅栏”,无法走向大气。大气校长重“道”,与重“术”校长的差别在于:(1)“道”以环境为中心,必有大局观,高瞻远瞩、宽容豁达、稳重大方,眼睛盯着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不囿于陈套旧俗,勇于担当和开拓创新。“术”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小圈子利益和眼前利益,过于注重细节,斤斤计较、怨天尤人,遇事则推卸责任、卸磨杀驴。(2)“道”视教师为学校的第一资源,视教师为创造者和使命的实现者,注重教师生命质量,与教师推心置腹,以人文情怀和生命智慧感染人、影响人,真诚帮助教师寻找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术”视教师为晋升的工具,心思缜密、精于诡辩,控制欲强,注重用自己的力量征服教师,喜欢用小恩小惠拉拢人,用阴谋诡计打压人,最终陷入焦虑惶恐,草木皆兵、惴惴不安。(3)“道”以公开、透明、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规范教师行为,注重教师的价值引领和评估,注重团队精神建设,努力形成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校成为师生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最终得到教师理解和支持。“术”秘而不宣,注重隐秘性和欺骗性,搞阴谋,耍手段,无真理和信义可言,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下教师上行下效,对“术”乐此不疲,最终校长丧失人心,教师互相猜忌、互不信任。大气校长不屑于“术”,努力建设学校向上向善、至真至美、淳朴和谐的校园文化,这是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校长让心安顿的精神归宿。

跨栏跑教案篇7

作为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吞下这只苦果的同时,需要冷静分析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体育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或者说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被异化了,偏离了。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伴随着“终身体育”对我们的影响,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关键环节的学校体育,提出了在进一步提高阶段效益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其长远效益,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在接受并重视用这种思想并用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态度、习惯、注意提供有意义的运动消遣手段与方式、满足学生运动精神娱乐等方面的追求与享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内容。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中,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参考文献:

跨栏跑教案篇8

关键词:田径教学 技术教学 游戏

在初中体育教材中,田径运动以跑跳投的基础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田径教学中,技术教学是其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只有把技术练习好了,才能保证成绩的提高,从而更好的发展运动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但技术学习是一个过程,在技术形成阶段,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在一定的范围内,练习次数与技术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但反复的练习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枯燥感,影响学习效果,随着深入学习,难度的加大,却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把游戏教学引人到田径技术教学中,应用于田径技术教学,改善田径技术教学效果。

一、按田径技术教学的类型选择游戏形式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首先把教材分析透彻划分类别根据不同的教材类型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形式。在田径教学中,技术教学可分为四类:一是技术的辅助练习;二是有针对性的分解练习;三是完整技术练习;四是纠正练习。

(1)技术的辅助练习教学。辅助练习应用于那些难度大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术类教材,直接练习时会导致一部分学在心理上产生厌学或畏惧,在练习的过程中,内在动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教学时,引入辅助练习手段,运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不仅能够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消极因素,还能够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感受到在玩中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信心。例如在跨越式跳高的腾空过杆技术教学中,为提高腾空过杆技术的质量,要求既要有正确合理的技术,又要有一定的信心。在教学时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游戏形式:在一定的高度上吊起一个色彩鲜艳的球,设置合理的起跳点,采用斜线助跑的方式,在起跳点腾起,高抬摆动腿,用脚主动击球,接着积极高抬起跨腿,尽量击中球。在初步练习时,可以降低一定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置不同的高度,制定有利于技术教学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游戏既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有力的蹬地,改善腾起效果,在试图击球时改善了起跨腿和摆动腿的过杆技术。同时,愉快了情绪,提高了兴趣。

(2)有针对性的分解练习教学。在田径运动中,每个项目都有它的主要的关键的技术环节,在教学中,这就是重点任务。为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有针对性的练习。但由于这些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动作的节奏相对固定,在练习时要避免单调的重复和枯燥的蛮练。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是不容忽视的,把相关的游戏或者根据内容创编的游戏引入到教学练习中。例如,在掷标枪项目中,在身体的最后用力阶段,身体成反弓形和超越器械的技术尤为重要,在练习时可以针对这样的技术安排游戏:用纸球或其他的轻物做投掷游戏,设置目标,引导学生在投掷时注意动作,强调反弓形和超越器械,积极出手等动作。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尝试新的练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把枯燥的重复转变成积极主动并带有愉快体验的参与过程。

(3)完整技术练习教学。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完整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重要练习部分,一定次数的完整练习是形成动作技能自动化的基本练习方式。在教学中根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来选择较为接近的游戏,或者在该运动项目的整体技术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引入游戏形式,也可以创编相类似的游戏。例如在跨栏跑教学中,用皮筋代替栏架,设计成跨越多重皮筋的障碍跑游戏,提倡用跨栏技术动作来完成,以改善跨栏跑的技术。这样的教学保证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新颖、有创意,能激发学习兴趣。

(4)纠正练习教学。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纠正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且是较难的练习环节,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时对技术理解有偏差或肢体语言的运用不准确。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占有很重要的成分。所以,在纠正练习时不应该按原方法教学,应注重从神经刺激上来调节。引入游戏教学,结合相应的技术,用多种游戏形式,并随时改变其中的条件,以保持对学生的新异刺激。这种多变化、多形式的游戏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的理解,从而到达纠正错误的目的。

二、根据教材创编游戏,把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创编到其中

在技术教学中,结合游戏的目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而现成的游戏案例又有很多与教学任务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自己创编一些能为技术教学服务的游戏,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创编游戏时,要尽量把学生感兴趣的、能提高或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元素有机巧妙的融入到游戏内容中。例如学生对球类感兴趣,在短跑的步幅练习中和跨栏跑的栏间节奏练习中,把球摆在标记点上;在快速跑时可以与足球比速度;用掷足球或排球来改善掷实心球的技术。

在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现:在运动项目中发现,例如各种球类运动;在音乐中,例如动感有节奏的音乐;在明星和时尚中,例如某位体育明星,某个时尚物品;在新闻或事件中,从学生关注度较高或感兴趣的新闻及事件入手,创设游戏情景;以及学生喜爱的人或物也可以编入到游戏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边游戏时,对学生充分了解,对生活留心,对时事关心。而且在创编时还要注意这些元素在游戏中的合理位置和作用,要能够为田径技术教学服务。

三、几点教学建议

(1)在教学时,游戏是辅助,是形式,不宜反客为主。(2)建议在教学深入到一定的层次时使用,勿滥用。(3)在教学时,应找到游戏与技术教学的切入点,根据教学实情和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的引入到“正题”上来。(4)注重与体能的结合,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优化组合。(5)根据教学灵活运用,适时调整。

跨栏跑教案篇9

关键词:教学片段;教学智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21-02

2015年5月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举行,这是全国最高规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本文选取其中的四节课(教学片段),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和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观摩后的体悟。

一、从课程资源开发折射出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一)课例1:《三步球――移动传接球技术》

1.“三步球”研发背景

“三步球”是将“沙包”和“手球”结合起来,用手进行传、接配合,三步之内必须完成传球或射门动作的新型球类活动。目前,“三步球”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技战术体系、比较完善的规则和裁判方法,成为一个市级的比赛项目。该项目已获国家专利,并获部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学类二等奖,进行了相关课题研究,出版了著作。

“三步球”的起源是一次沙包打伤学生脸部的“教学事故”,这引发了任课教师拟改进沙包及其运动方式的设想。随后,沙包由原来的玉米、沙子、大米等易造成伤害的物品改为轻软、卫生的棉、线、布等物品,结合手球、篮球、五人制足球的技术动作和比赛规则,一路研发下来,成为“三步球”运动。

本课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单元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策略,是这次观摩活动唯一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展示课。

2.分析

(1)一次“教学事故”成为改进教学器材的“诱因”。

(2)排除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学生安全锻炼的教师责任感,及时、敏锐地发现体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成为内在动因。

(3)后期的教学实验、申报专利、科研立项、成果推广,促进这项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研发团队的坚持不懈、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精神是创新“三步球”运动的保证。

3.启示

(1)师生相处时形成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丰富情感,是激发智慧活动、引发创造力的名副其实的动力源。

(2)敏锐的“问题意识”与行动。当沙包打伤学生脸部时,老师马上意识到“问题”源于沙包中硬质内容物,立即产生了改换为软质内容物的想法,这种流动激荡的灵感、直觉是引发创造力的源泉。由此,自然产生出执行力,坚定地在研发之路上走下去,以致有了广阔的前景。

(二)课例2:八年级《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

1.教学片断:自制单杠

王志强老师的八年级《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教师利用10幅自制单杠组织学生进行分步练习,所有练习都围绕着自制单杠进行。单杠动作练习时,两人负责固定自制单杠或抬起自制单杠,一人练习,另一人保护帮助;体能练习时,连续跳过膝关节高度的自制单杠,用自制单杠合作抬运同伴。

2.分析

(1)自制单杠解决了教学中器材不足的问题。

(2)化解了单杠练习时的安全隐患。学生抬杠时根据练习者要求可高可低,有利于练习者克服恐惧心理。若练习者有“落杠迹象”,稍降低单杠,可让其平稳着地。四人分工明确,随时有一名保护帮助的同学。

(3)加强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和责任感。抬杠同学抬起的不仅仅是一名练习者,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真实场景中让学生明白“责任”二字的含义。

3.启示

(1)突破固定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老师都认为“单杠是固定在地上的”,这种固有的思维限定了老师解决“练习次数,练习效率”的策略。器材上的一个突破,立刻带来练习密度、运动安全、合作互助等多方面的突破,形成一通百通的局面。

(2)创新能力是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的经历、教学经验的积累、洞察问题的深刻性等诸多因素都是因人而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多种多样的,显现出的创新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二、从教学设计折射出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课例3:《高二年级弯道跑》

1.教学片段:体验式学习

郑旭忠老师在田径场的跳高场地上画了两组半径为8米、6米、4米的同心圆,并在最外面的圆上标出弯道进直道的跑动路线。以“体验式学习”展开教学:体验弯道进直道技术、体验各种图形的弯道跑(螺旋跑、切圆跑、旋风跑比赛)。

2.分析

(1)体验式学习,透彻理解“离心力”概念。在弯道跑教材中,教师如果只用语言来描述“离心力”概念,学生只能从认知上了解“弯道跑时身体会被向外甩”,至于“被甩到什么程度?加快跑速身体又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跑速不减的情况控制身体重心、保持平衡?”等问题是难以知晓的。借助各种形式的同心圆跑,先让学生产生切身的体会,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离心力”概念,为后续学习弯道跑技术奠定了基础。

总之,体验式学习的设计思路大致是:体验弯道跑(同心圆上不同速度跑)产生本体感觉(身体被向外甩)认识概念“离心力”(把身体向外甩的那个力)如何克服“离心力”,保持快速跑(改变跑步时身体姿势)弯道跑技术(身体内倾,摆臂外大内小)。

(2)简便实用的场地布置。二组同心圆占地面积小,使用效率高。学生跑操时也可以使用该场地,能容纳一个教学班,解决场地紧张的问题。

3.启示

(1)从设计“同心圆场地”可以看出,教师本人对弯道跑技术概念有深刻体会和理解。这种“吃透教材”是老师别出心裁、有创意地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中的一个“小创意”、一个“小亮点”才能由模糊混沌渐变为清晰明了,最终形成教学创新。

(2)对学生建立运动技术的途径、方法的准确理解。运动技术是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是一种操作性的知识,主要通过习得的方式来获得。通过“体验”的方式获得运动技术的概念要比通过“认知”的方式获得的概念更有“切身体会”,更加深刻。

(二)课例4:《田径跨栏跑及体能练习》

1.教学片段:“上步攻栏”时的“帮助”

课前准备:陈京来老师在栏架前画好了“起跨点”,并在栏架右侧绑好了软橡胶制作的“软杆”,作为栏架的延长部分,练习“上步攻栏”时,要求摆动腿攻过这个“软杆”。做“上步攻栏”练习时,加了一个“同伴帮助”环节。二人一组练习,帮助者站在练习者攻栏腿一侧,一手托攻栏腿大腿,帮助其抬高大腿;另一手托臀部,帮助其提高身体重心。

2.分析

(1)有效的“帮助”措施。做“上步攻栏”练习时,攻栏腿大腿高抬,起跨腿同时用力蹬地,提高身体重心,这些动作都是比较细微、不易被察觉到的,若学生体会不到“高抬大腿,提高重心”,则容易造成“攻不上栏”,或者怕攻不过去而采用“跳栏”的方式。因此,攻栏时“大腿抬不高,重心没有提起来”成为学生练习时的常见错误动作,也是这一练习的“难点”。帮助同学“托腿托臀”的动作正好有助于克服这一“难点”,成为“上步攻栏”练习中的一个“亮点”。

(2)橡胶“软杆”有助于防止发生伤害事故,有助于克服学生对跨栏的恐惧心理。

3.启示

细节入手,化解难点。从采取“托腿托臀”的帮助方法可以看出,上课教师有“上步攻栏”时“必须抬高大腿,提高身体重心”的运动经历和认识,对“上步攻栏”动作要求有深刻理解,并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学生练习时的一个“难点”。一般情况下,老师是难以想到这个很细小的“帮助”方法的。也正是这个超乎常规思维的细微之处,解决了练习的难题。

三、结束语

(1)教师的运动经历,对运动技术属性的正确理解,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从细节入手,为学生铺设一条高效掌握运动技术之路。

(2)教师的问题意识,善于摆脱固有认识羁绊的思维品质,是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智慧的基石。

(3)无论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器材的创新,都需要科学理性的方法,更需要非理性的人文素养的滋润,如:热爱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26-30.

跨栏跑教案篇10

1 研究方案

1.1 对象。刘李路同学从1999年7月~2002年12月训练与比赛的情况。

1.2 时间。1999年7月~2002年12月。

1.3 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

2 讨论与分析

2.1 对刘李路同学1999年~2002年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发展统计的索引(见下列表1~2)

表1. 刘李路同学1999年~2002年身体形态发展情况统计表

表2. 刘李路同学1999年~2002年身体素质发展情况统计表

由上述表1和表2可得知以下两点:

2.1.1 刘李路同学在99年~02年三年的时间中身体形态相比的结果是:身高年均增长率为5.3%公分,身高总增长率为16%公分;体重年均增长率为4公斤,体重总增长率为12公斤;大腿长度年均增长率为2.67%公分,大腿的总增长率为8%公分;小腿长度年均增长率为2.33%公分,小腿的总增长率为7%公分;跟健长度年均增长率为0.67%公分,跟健的总增长率为2%公分。由此,可看出以下几点:1.刘李路同学自从14岁进队以来,在这3年中其身体进入发育期的高峰阶段;2.从以上相关也可以看出,刘李路同学在身体形态发展方面,已完全符合当初我们在对其选材条件方面所做的多项性的意料。

2.1.2 刘李路同学在三年训练的时间中,各项身体素质相比的结果是:立定跳远年均增长率为0.27%米,其三年的总增长率为0.80%米;立定三级跳的年均增长率为0.39%米,其三年的总增长率为1.38%米;30米的跑速年均增长率为0.33%秒,其三年的总增长速率为1.00%秒;60米的跑速年均增长率为0.53%秒,其三年的总增长速率为1.60%秒;100米的跑速年均增长率为0.93%秒,其三年总的增长速率则为2.80%秒;而纵劈叉和纵跳摸高体能素质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7%和18.33%公分,其三年总的增长率又分别是14%和55%公分。

由此,我们又可看出:①通过外界客观因素对其(刘李路同学)主观因素施加作用,使其通过短期训练,在基础的体能素质上有了较为明显提高,特别是在速度素质方面发展较快;②从选材上也可以看出,当初对这个队员的选材本身就是符合跨栏跑运动员要求的。所以,在此条件下我们已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重要前提。

2.2 对刘李路同学1999年~2002年参加相关赛事成绩统计的索引(见下列表3)

表3. 刘李路同学1999年入队~2002年参加相关赛事成绩情况统计表

由上述表3可得知以下三点:

2.2.1 刘李路同学从1999年进队,通过三年半系统的训练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跨栏跑运动员,我们在此且不说刘李路是个奇才,可是,他在这短暂的训练后就能取得如此的成绩,难道说这个例子还不能引发我们的相关人士或相关的训练职能部门的思考吗?

2.2.2 刘李路同学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那是因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解放了思想,冲破了在训练理论上崇洋的惯性思维学说,在走符合自己国情训练的道路上,再根据我们的本土实际情况后而取得的最终结果。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个结果,实质上就是克服和区别了国与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各个不同运动项目之间在对其运动员选材和训练上的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性的区分及在实际中所要求得出的愿望中的原本效果。

2.2.3 刘李路同学成绩的取得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与全国改革的大环境和我们本省在竞技运动改革方面的各项政策及教练员个人知识的储备量有着及其重要的关系。

2.3 从三年的训练规划看刘李路同学在各年各阶段训练中的总体安排。

2.3.1 各年度在训练任务、目的与手段上的总体安排与要求。根据刘李路同学的实际情况和水准,我们制定了三年的小周期训练计划,即:第一年(1999年~2000年) 训练内容是以全面进行身体训练为主,其要求是打好身体基础;第二年(2000年~2001年) 训练内容是以提高快速跑的能力和加强跨栏技术的模仿能力的练习,其要求是提高跑速和建立跨栏技术的概念;第三年(2001年~2002年) 训练内容是以进一步提高跨栏跑专项能力的练习和改进、巩固与提高跨栏跑技术和跨栏速度节奏的练习,要求是不断提高其专项技术水平。上述三年的安排,主要是体现了跨栏跑专项技术水平逐年递进的关系。

2.3.2 各年度中不同训练期的总体安排与要求。

2.3.2.1 冬训时期的安排。所谓冬训时期,它是指前一年度的十一月中旬到第二年度的三月底,时间约二十周时间。本季度主要训练任务与要求是,以发展身体训练和专项的基础训练为主。其主要训练部位和目的是,发展上肢的力量练习和腰背肌的力量练习与下肢的跳跃能力练习。 其练习强度约在70~80%左右。

2.3.2.2 春训时期的安排。所谓春训时期,是指当年的四月上旬至五月底,时间约八周。这个季度训练的主要任务与要求是,以发展专项能力,提高专项技术为主。其主要训练手段与目的是,发展身体和专项素质的各种相关性和可行性动作的练习。强度约在70~90%左右。

2.3.2.3 夏训时期的安排。所谓夏训时期,是指当年的六月上旬至八月底,时间约十二周。此期为过渡性训练阶段,或者说是过渡性的赛前准备阶段.其主要训练任务与要求是,提高专项能力和专项技术。主要的训练手段是,围绕提高专项水平而进行的各种或多种的相关内容所进行的练习。训练目的和要求是,体会跑的动作节奏和在跑速不变的情况下体会栏间跑的动作节奏和动作技术。练习强度一般在95%左右,有时甚至要求要达到95%偏上的强度。

2.3.2.4 比赛期与调整期的安排。所谓比赛期,是指参加比赛的这一时期。所谓调整期,是指比赛后到进入冬训前的这一训练时期。在此时期中又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为比赛阶段;第二,为调整和进入冬训前的训练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参加比赛;二是通过比赛来检验本年度训练的效果;三是在最后达到本年度最好成绩的基础上进行适宜性的调整,为进入冬训阶段做好准备。 此时期主要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一是进行多种活动的赛前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调整,准备参加比赛;二是进行多种方面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恢复性调整,使身心在良好状况下进入到冬训阶段。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安排上可以看出训练规划中的三个递进间的相互关系与在三年中各年度、各时期训练阶段中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所谓三个递进,是指:一是,年与年训练计划的相互递进;二是,各年中不同季节训练计划的相互递进;三是,各年中实际训练水平之间的相互递进。所谓一个达到,是指每年通过训练都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加快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工作的改革步伐,在日常训练中要更进一步的运用改革理念和科学人文主义的思想,来理性的区别与对待和指导我们的训练工作,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结合我们的国情,立足我们的实际,以求实为本位。

3.1.2 从求实出发,改变我国传统的跨栏训练模式,针对不同的训练对象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我们训练的目的。凡是在训练中对训练对象采取一刀切的计划,或是采取以点代面的统筹训练计划来进行训练,都是不可取的。

3.1.3 刘李路同学之所以通过三年的系统训练能取得如此般的好成绩,这是与他的内因(自身条件)和外因(环境与训练条件)的干预是分不开的,这个外因条件主要体现在对他所进行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所以,各种因素对他的影响才导致他能成才。

3.2 建议。

3.2.1 根据我国实情,突出竞技运动改革的思想理念和本土中各个运动项目训练的特点,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前提下,走我国自己特色的训练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