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课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0 20:15:23

团课教案

团课教案篇1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课堂;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94-01

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各学科教育要担此重任。高中生物课程的宗旨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探究方法(主动探究、与他人积极合作、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总结结论),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生物学习策略及保障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认识

为了解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认识,笔者精心编制了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分三大结构,每一结构包含三维度,即:学生情况:1.分属哪一年级。 2.是否是独生子女。 3.家庭组成;学生品质:1.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品质 2.最好的学习方法 3.家长要求;学生评价:1.怎样认识团队合作精神。2.怎样发扬团队合作精神。3.怎样评价现行的团队合作学习。通过问卷和学生谈话得知,90%的学生能够简单理解团队合作精神是几人在一起自主思考、相互探讨和彼此交流共同学习,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是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品质,对现行的课堂教学表示不满意。

二、教师对团队合作精神的深化

团队合作精神是指团队中的人员为了团队利益或是个人利益而相互协作、竭尽全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相互鼓励, 相互支持。

团队合作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分析各种信息、学会存同求异,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今后社会学习奠定基础;团队合作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 ;团队合作精神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多表现为“一言堂”、照本宣科、“填鸭式”,学生思考少、探索少、创新少,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必然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团队合作精神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在各领域广泛运用,我校教师逐步落实这一教学方式。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多表现为气氛好、活动流于形式、问题简单肤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三、师生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实践

针对以上现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团队合作精神实践。

1.组建合作小组。高一年级每班48人左右,为了讨论学习的方便,6人一组,共8个小组。安排位置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间同质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的相互合作。组内成员可以在教师的监督下自由组合,保证每小组成员在性别、学科兴趣、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大致均衡,并民主推选组长,任务是管理组内成员日常纪律,确保小组活动顺利进行。

2.课堂小组实践。这是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的重点环节,对教师和学生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拟定活动的内容、活动时机、活动形式。如温习旧知识、新旧知识衔接、新知识探究、巩固总结阶段、解答“开放性”问题、知识拓展深化等方面,学生起初接触小组活动没有头绪,不会思考,不懂合作,常表现出沉闷、茫然、面面相觑,宝贵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因此,需要教师使用幽默语言或娱乐活动等方法,走近学生、适当引导、培养合作能力。需要组长起“领头羊”作用,合理安排、主动发言、调动成员积极参与思考交流。让学生通过快速缜密思考、激烈讨论、归纳总结和勇于发言,尝到成功的喜悦后,逐步培养学生爱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动心学习的能力,即团队合作精神。

3.课堂评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培养学生小组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相当关键。

组内根据讨论情况、提出建设性问题、发言情况、质疑等方面,民主推荐最佳火炬手。教师根据讨论激烈程度、回答流利程度、答案踩点情况及挑战外组问题情况,选出最佳活动小组。活动中应避免学生精神疲劳,奖励性评价不应过多,批评引导言语也不可少。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求实创新精神,树立了虚心倾听、准确获取信息、大胆挑战、公平竞争的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在生物课堂中的实践,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是挑战和提升。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应有效应用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魅力,为其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团课教案篇2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以前传统授课方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很难调动起来,总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互动限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案例的呈现方式也限于课前或者课堂上,在案例分析或者知识点的讲解上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学生学习时空受限,难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只重视自己的‘一言堂’,不注重师生的互动性。不少教师甚至还采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讲授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的学习方法。

尽管学生选择了管理类、经济类的专业,但对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法学基础理论不了解,专业知识没有太多储备,专业精神没有树立起来,同时也没有形成针对本专业和相关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

3.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

通过经济法案例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可能大部分学生对于问题(案例)的思考比较肤浅,不能深入而系统地去研究分析问题,难以培养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不能充分而认真地利用现有学习资源。

在网络资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选择的娱乐项目“好看的”、“好玩的”比较多,学习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充分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同学还比较少,没能真正地起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5.经济法案例课程作为非专业课程,学生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团队学习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俗话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工作团队就是这样。在学习方面,团队学习的模式同样有着很大的优点。这种学习模式能最大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和实现自我价值。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作者探索到一条团队学习模式的应用路径。

1.团队建设。

以每班40人为例,可以随机用报号的方式将其分为6组,即:1~6,报号1的为1组,报号2的为1组,共六组。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分组,要以方便团队学习为目的。每组要在6分钟组建自己的团队,选出队长,设计团队名称、标识,制定队训、队歌,建立团队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等。然后进行团队展示,每组5分钟。在以后的团队学习中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形成经济法课程学习团队。在分组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团队建设。“分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团队学习模式是建立在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更优学习效果的方式。

2.团队精神建设。

首先教师要介绍本经济法案例课程的特点和法律的精神,让通过团队展示,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队徽、队训、队歌等内容,激发团队气势,凝聚团队力量,形成经济法案例课程学习的团队精神。学习团队要经常组织起来,逐渐形成团队的“士气”。通过老师点评组建团队过程中每组和每人的表现,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共同学习的习惯和团队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和谐局面。

3.团队学习的应用。

通过辅以使用其他教学方法,应用团队学习模式,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提前一周呈现案例,每组组长召集团队成员通过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多种学习形式,来根据落实任务、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和案例研讨,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成果和团队汇报材料。在上课时,通过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案例展示和案例分析汇报。整个过程各团队成员全部参与,分工合作,形成团队学习合力。

4.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组长召集,团队成员在课下学习研究案例或者做项目。经过做课件、查阅资料、设计案例呈现方式、理论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案例成果。在无限的时空中,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和观点反复碰撞,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又可以灵活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及电子信息技术,因此有利于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5.经济法案例比较适宜团队学习模式。

团课教案篇3

关键词:团队合作 实训教学法 微格教学 分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37-02

提高高职高专类学校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实训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就英语教育专业角度而言,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应相辅相成。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利用真实的教学环境,以团队合作的方式组队,开展微格教学实训,运用团队合作体系项目的团队项目训练法,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团队角色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完成现实的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团队合作在微格实训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为例,探讨“团队合作训练法”在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1 “团队任务合作完成训练法”的内涵和特点

“团队任务合作完成训练法”是项目实训教学法的延伸和发展,也是设计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工作场景等行为导向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即根据学生专业和未来就业取向设计训练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团队、自选队长、自分任务,对总体训练任务进行实施方案的设计、分工、实施、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这一训练过程始终,从而达到没有沟通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技能提高的总体目标。

团队合作训练法有四个特点:(1)团队是协作分工的关键组合基础。团队大约4~8人,也可以是一个班,是实施任务的主体。(2)自主性:从任务的领取到任务的分配、设计、分工、实施都离不开每一位团队个体人员,整个团队的管理与协作的主体都是学生。在老师的统筹安排下,将任务分到每个独立的团队,从实践操作训练中体验职业工作的每一步细节程序的操作流程及其特点。(3)综合性:一次任务训练必然有其必要性和规模性,要求的各方面知识、素质、能力也很高。如英语师资班学生的微格教学实训要涉及到微格教学的选题,备课教案中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中使用的声像材料、道具,教案的设计,对学生能力训练的相关安排,教师课堂语言的设计与演练,教师上课导入的创新性设计等等。可以说,这个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实践锻炼试水的机会。经过完整的阶段性训练,学生会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策划力、执行力等整体能力和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等方面都获得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专业、专业和社会的密切联系。(4)实践性:真实的训练,压在头上必须完成的任务,未来职业的迫切需求,都是此次能力训练要达到的真实效果。也是实践操作的明细准则。“给你3~5 min,你能否讲清楚数字或颜色”是本次训练很多同学选择的讲课主题。由学生亲自选题、选材,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低龄孩子的教学方法,运用资料,试讲,讨论,再试讲,最后拿出本组认为最棒的那一种方案准备给所有同学讲,并接受所有同学的检查与评估。学生通过真实的可操作性强的亲身经历一定会大幅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合作型微格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2 微格教学课“团队任务训练”的内容与程序

2.1 微格教学课“团队任务训练”涉及相关内容

(1)教师讲解内容:微格教学课程的概念及特点;微格教学团队任务训练涉及的五项基本技能:导入技能、板书绘画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技术技能;教案的设计与撰写;导入技能评价表的分层构成;导入的方法及案例观看;出示讲课内容范围(数字、天气、颜色、动物、水果等)。

(2)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自由分组,选出组长;确定讲课主题;分配任务岗:创意编导、记录员、资料员、道具制作师、勇当教师者、本组评价员、摄影师、信息员、教案的设计与打印员、做好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帮助别的成员完成本组的任务。

2.2 微格教学课“团队任务训练”涉及相关程序及要求:

(1)整体程序:建立团队(6~8人)― 学习微格教学相关理论― 观摩微格教学课程― 组内分工协调成员任务― 集体备课筛选胜出优秀者― 集体备课策划教学方案填好两个表(教案表格和课程评分表格)― 组内试讲组员提建议― 修改后再次试讲并录像― 根据录像再次修改不足之处― 正式讲解并录像留存― 组内组外互评老师总体评价提出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记录员全程记录)。

(2)相关要求:完成符合标准的团队参与教案;每组人数不得少于4人,不能多于8人;讲课时全程录像,注意礼仪规范,语言规范;讲课时要用的道具或音像资料需提前准备妥当;讲课时间规定在3~5 min;上交两个表:教案设计表和课堂评价表;班长负责统计收集团队相关资料并上报,以备评分所用。

(3)团队建设要求:构建一支有分工,有职责,有计划,有纪律的团队,进而促成团队完成目标;建立团队框架。建队具体要求及组队任务:①人数:4~8人;②设计符合团队理念的组名、组训、组徽;③选出组长;④组员具体协商分工安排;⑤具体任务分工项目及实施。

(4)教案要求:教案设计应具有的特点:设计具体操作性强的课题;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被培训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是明确的,在教案中应该标注清楚;讲课步骤以及时间控制应该设定时间范围,教学内容与之搭配较合理;教案内容应涉及以下几点:教学目标、技能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时间分配、教师技能训练点、准备视听材料说明、主导课程实施程序方法标注。

3 具体实施步骤

(1)训练前的学习与研究:组织学习,初步了解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各项教学技能的相关理论、教学技能及行为模式。

(2)提供示范:训练前结合理论学习提供教学技能音像示范,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分析上届学生的讲课视频)。

(3)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指导教师应按训练要求指导学生撰写微格教学训练教案,并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训练。学生至少应完成五项基本技能中的三项技能训练。各专业根据专业不同也可以确定单项训练技能,学生当堂团队设计并完成教案的编写,上交后由老师逐个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4)教师角色训练:进入角色对于刚参加训练的同学来说很难,多数同学即使已经站在讲台上了,还能笑得直不起腰来,更不要谈讲课了。因此,在学习学习完单项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先进行分角色饰演。每人都上台,哪怕是和所有同学打个招呼,简单开场都能起到锻炼胆量的目的。

(5)反馈和评价: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重放第一次试讲的录像,进行自我评价分析,组内互评,最后由老师逐个点评。各小组记录员做好记录,待训练结束,由老师存档打分备查。

(6)修改教案重新试讲,对点评和反馈意见加以利用,以最好的状态进行微格汇报讲课。全程录像,并把视频在班级范围内共享。

(7)按组总积分评估每组每位学员得分。根据每位同学参与的次数和所做工作的质量给每组个体同学加分,其他兄弟小组也会打理性分数,加上老师的总体测评分,就是每个同学的分数。

4 “团队任务训练实训法”效果

在整个团队主题训练过程中,共组建43个团队,共有176人参加训练,共制作了37个ppt及相关道具,录制35个讲课视频资料,提交43份讲课教案,大约4周的时间跨度,在前后8节课里亲身体会了讲一节小课的所有环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训练有挑战性和趣味性:一位学生这样叙述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将要讲一节微格课,以小组为单位,当时听到讲课这件事还是比较紧张的,毕竟这是大家第一次接触这东西,后来在准备的过程中,大家一起找资料,做ppt,写教案,做道具……在上课的前一天,我们还特意在班里掐时间试讲,修改ppt,这时候,我感觉自己真的就是老师。这种感觉既心跳,又有趣。”

(2)亲自操作有成就感:一位学生是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的:“没想到我的实训竟然得到老师的表扬,真的让我又惊又喜。自信心也在那一刻得到了提升,突然觉得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

(3)和专业相关,和职业挂钩,使训练落到了实处:英语教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是学校中优秀的学生。他(她)们做事认真,活泼开朗,敢于创新,敢于担责任,所以微格实训这样的课在上起来难度不大,他们的收效也十分明显。一个学生这样评价:“没想到这门课竟成为我本学期最喜欢、学到东西最多的课程。”

5 结语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了解学生,把握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切实训练,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相关训练,这样的教育教学手段还有待系统化、规模化。在学校方面,以最小的投入争取获得最大的成长效果。这不仅是教师的最高追求,也是学校发展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团课教案篇4

通过《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关于专业技能课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主要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文化融入等方面进行尝试,结合课程实践给出了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

1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主体教育,肩负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提出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需求,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解决问题、创新创业、自我学习等方面能力培养。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开设部分职业素养课程,因为授课独立而且授课教师没有结合职业,教学效果不明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双提高,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2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在企业里职业核心能力指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取得融入企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融入企业中并成功地展示自己,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职业之间进行自由切换。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适合各个职业,它存在所有的职业岗位中,可以适用不同岗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颁发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到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8种能力。

3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探索

3.1教学组织采用团队教学,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在《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中教学中采用团队教学,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融入在课程教学中去。我们把课程分成四个项目,办公网络组建与维护、小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中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校园网络组建与维护。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情况把学生分不同的工程小组,教师一般根据项目的工程量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人数大多采用每组3-6人,并对工程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分工,有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工程师、施人员等。团队中的学生分配到网络组建项目后,按照团队成员的分工,由项目组长以项目经理身份牵头,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决定项目如何开展,必要时可以请教技术总监(教师)进行技术支持,按照下面的步骤完成项目:项目需求分析、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售后培训。为了顺利完成项目,项目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共同协作。采用团队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之间沟通能力。

3.2教学方法多样,提升职业核心能力⑴案例教学法《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教学中,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要。网络组建课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出网络组建中具有典型的工程案例,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分析,由团队进行讨论、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组建技能,通过案例讨论和练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理解。每一个网络组建与维护教学案例都具有独立性,能够展现网络组建或者维护中存在部分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弱,但是大多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量,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⑵团队协作学习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组织学习团队,制订学习团队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团队讨论来确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同时,在各学习团队工作期间,教师能够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其思考,及时反馈学生遇到的问题,把学习逐步引向深入,逐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⑶引导发现法教师要依据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实际的项目工程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分解项目任务,依据实际工程项目基础上,充分调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学习情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项目任务。在课程教学中的任务,不能完全为了任务而去开发任务,应根据项目难度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逐步设计项目任务,任务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网络组建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

3.3教学内容基于职业过程,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基于职业过程。课程融入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以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为重心,以工作场景为基础,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思路,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通过网络管理员任职资格分析,确定网管人才培养目标,明晰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然后根据职业标准与海南本地网络人才需求,分析网络管理员职业能力,将网络管理员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进行有效的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设计核心要以突出核心技能为主线,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重心。通过分析《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设计了办公网络组建与维护、小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中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校园网络组建与维护四个学习情境。

3.4课程嵌入企业文化,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文化渗透过程,我们在课程中模拟企业工作场景、企业常规管理等活动,通过企业文化来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技能过程中自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局域网搭建和日常管理,接近网络管理员工作,我们在课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网络维护小组,每个团队全体参与,以团队接任务,然后团队分析、团队设计、分工实施,整个课程全程引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团队接受任务、团队分析、团队设计、分工实施过程涵盖了信息收集、团队合作、关系协调、分析判断、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在模拟真实网络维护项目中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沟通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等职业核心能力。

4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

我们在《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求变革,不仅在课程中传授网络组建、网络维护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团队教学、改善教法、引入职业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课程中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较为理想,学生解决问题、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鹰.高职教育嵌入职业核心能力和工作价值观[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2]韩武光“.行动导向”教学在《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中应用─以“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教学案例设计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4).

[3]韩武光.基于“行动导向”的《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项目化课程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3).

[4]吴伶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嵌入高职《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33).

[5]潘美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6]张艳美《.公共关系》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16).

团课教案篇5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大赛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引导学校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引导学校师生更好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持续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引导各地各学校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持续提升学校在确保质量型扩招等新形势下常态化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引导各地各学校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二、竞赛内容要求

(一)竞赛内容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4.教学应变。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资源提供等,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

(二)参赛作品及材料

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鼓励推荐落实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要求、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和中外合作办学、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实施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的参赛作品。

参赛作品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3—4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另附参赛作品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关要求详见附件1-1)。

(三)其他资源

教学团队可选用竞赛执委会免费提供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职业院校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相关资源可从竞赛教学资源支持平台(智慧职教icve.com.cn、爱课程网icourses.cn)获取,或登录竞赛官方网站有关链接。

三、竞赛分组及参赛限额

(一)竞赛分组

分设3个组别。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五年制高职后二年课程以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课程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组竞赛。

(二)参赛名额

各代表队在组织校级竞赛的基础上,推荐参赛作品。

1.公共基础课程组限额3件,同一门课程上限为1个作品;

2.专业课程一组限额5件;

3.专业课程二组限额3件。

公共基础课程组作品各自不能出现课程的重复,专业课程一组、二组作品不能出现专业大类的重复(同一专业大类作品不能同时参加专业课程一组和二组)。

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限报8项,省级“双高工程”建设学校限报6项,其他学校限报4项。2019、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学校,增加1个参赛名额(同组别);2019、2020年曾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学校,再增加1个参赛名额(不受组别限制)。

(三)其他事项

获得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作品,其教学团队所有成员的所在学校不能以同一公共基础课程报名参加公共基础课程组或以同一专业报名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比赛。例如,甲校某专业的语文课程作品参加2020年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组比赛获得一等奖,2021年该校所有专业的语文课程作品都不能报名参赛,但该专业开设的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报名参赛不受影响;乙学院和丙学院联合组队的护理专业某门专业课程作品参加2020年高职专业课程一组比赛获得一等奖,2021年乙学院和丙学院护理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作品都不能报名参赛,但该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报名参赛不受影响。

四、省级竞赛程序

根据报名情况分为若干评审组。各评审组均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组织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时,评审参赛作品材料,确定入围决赛的作品,初定拟获得三等奖的作品。

决赛时,教学团队介绍教学实施报告、针对抽选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回答评委提问(有关要求详见附件1-1)。评审参赛作品材料和教学团队现场表现,确定竞赛成绩。如因疫情影响,决赛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2019、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学校,可以明确1组选手不参加初选,直接进入决赛;2019、2020年曾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学校,可以明确2组选手不参加初选,直接进入决赛。

五、报名方式与要求

(一)报名方式

1.参赛对象应为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竞赛。每个教学团队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组成。

2.各代表队可在本区域范围内跨校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不得混合组队参赛。除公共基础课程组外,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纳入《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结对关系的受援方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可引进1名援助方的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

3.获得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教学团队全部成员不再报名参赛;获得二等奖的教学团队需要调整成员方能报名参赛(原4人团队至少调整两名成员;原3人团队至少调整一名成员,并可以再新增一名成员;原2人团队可以保留两名成员,但至少新增一名成员)。鼓励部级和省级的教学名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教学成果奖主持人以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

4.教学团队成员所在学校均须在近2年内实际开设参赛作品教学内容所属的专业(须依规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和课程,成员须实际承担有关教学任务。

5.参赛作品应为原创,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其责任由教学团队承担。除教学团队事前特别声明外,比赛执委会拥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共享的权利。

(二)报名要求

1.各代表队应指定专人认真填写《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附件1-2、1-3),加盖公章后于2021年6月3日前寄或送至协办单位,并在竞赛官方网站( 网址hnjnds.com)按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工作。联系人需加入赛务交流QQ群:836768765,用户名和密码在群中公布。

2.2021年6月5日前,按要求完成所有参赛作品材料的网上提交工作,并及时与竞赛官方网站技术支持方联系人电话确认。

3.除《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之外,所有参赛作品材料(含文件名及其属性)和决赛现场的介绍、教学、答辩,均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故意透露相关信息的,取消其参赛资格。

4.不接受教学团队单独报名和材料上传。各代表队应认真做好审核工作,核对专业备案、人才培养方案网上公示、课程开设、授课班级人数、教学团队成员身份、实际授课、省级竞赛遴选等情况,并附相关佐证材料;同时,认真检查参赛作品材料是否泄露信息。参赛作品及教学团队成员的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由所在代表队负责核查、反馈。

5.欢迎社会各界对违背职业教育规律和客观实际、以虚假教学内容或虚假师生身份参赛、基本依靠校外公司打造包装等行为予以监督,一经核实,取消其参赛资格、竞赛成绩以及所在代表队团体奖评奖资格(奖项评出后发现的,依规追回奖项),减少代表队下一年参赛名额,暂停参赛教学团队所在学校下一年的参赛资格,并通报大赛组织委员会,责成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各学校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统筹做好2021年教学能力竞赛各项准备工作。省赛决赛时间和组织形式,根据疫情情况及我省相关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协办单位、联系人及电话:

公共基础课程组报送: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寄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前程路9号,邮编451460。联系人:梁明亮,13603984577, 邮箱:103510871@qq.com。

专业课程一组报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人:邢广彦,电话:0371-23658034、13783785793;材料报送地址:开封市东京大道西段1号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5号实训馆2楼东SY5230房间)。

专业课程二组报送: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寄地址: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编451460。联系人:娄松涛13592509065,邮箱:41946584@qq.com。

附件:1-1.参赛作品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1-2.参赛报名表

1-3.参赛汇总表

附件1-1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

参赛作品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一、参赛作品文档材料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以PDF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

(一)参赛教案

教学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侧重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处理、教学活动及安排。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二)教学实施报告

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习效果、反思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突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5000字以内,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一般不超过12张。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团队提交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有关要求修订完善。参赛内容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只需提交实际开设该课程的其中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提交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等。多个授课班级只需提交其中一份附有某一班级授课计划表的课程标准;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课程标准。

二、参赛作品视频材料

教学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3—4段课堂实录视频,原则上每位团队成员不少于1段,应在实际教学(含顶岗实习)场所拍摄,参与教学的应是授课班级的全体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等情况设计实施分班教学的需有专门说明)。课堂实录视频每段时长8—15分钟,总时长控制在35—40分钟;每段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分别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二组、高职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的视频中须包含不少于2段反映团队成员关键技术技能教学操作与示范的教学实况。

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摇臂、无人机、虚拟演播系统、临时拼接大型LED显示屏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费用昂贵的录制手段),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每段视频文件以“教案序号+教学活动名称”分别命名。

视频录制软件不限,采用H.264/AVC(MPEG-4 Part10)编码格式压缩;动态码流的码率不低于1024Kbps,不超过1280Kbps;分辨率设定为720×576(标清4:3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采用逐行扫描(帧率25帧/秒)。音频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码流128Kbps(恒定)。

三、决赛程序

(一)赛前准备

1.入围决赛的教学团队赛前一天报到并熟悉赛场,抽签决定场次。

2.决赛当天,教学团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赛室,在参赛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两份不同教案,自选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准备。

3.教学团队在备赛室可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现场提供网络服务),限时30分钟。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教学团队按时进入竞赛室,首先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然后由两名参赛教师分别针对所抽定的两份不同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

2.介绍教学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6分钟,两段无学生教学展示合计时间12—16分钟。期间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5分钟。

(三)答辩

1.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介绍和无学生教学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包括参赛作品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评委讨论时教学团队回避。

2.教学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如因疫情影响,决赛时间和组织形式另行通知。

 

 

附件1-2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

参赛报名表

 

参赛作品基本信息

中等职业教育组

高等职业教育组

公共基础课程组

专业(技能)课程一组

专业(技能)课程二组

 

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

课程名称

 

作品名称

(教学任务精确表述)

 

课程总学时

 

参赛学时

 

授课班级人数

 

参赛教师基本信息

学校(单位)全称

 

姓名

 

性别

 

民族

 

教龄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职务

普通教师 教研室负责人 系(分院)负责人

校领导

1寸照片

(可使用电子版)

职称

未定级 初级 中级 副高 正高

学历

大专及以下  本科  硕士  博士

身份

在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

承担教学任务

 

拍摄视频名称

 

参赛承诺与说明

本校本课程作品未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是  否

本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作品未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本人未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是  否

以上填报作品信息、个人信息均真实无误

是  否

参赛作品材料没有泄漏地区、学校名称

是  否

保证参赛作品无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

是  否

同意比赛执委会拥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共享权利

是  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网址

 

参加省级竞赛情况

 

请确认以下情况是否符合竞赛要求并提供佐证材料(提交电子资料,如班级花名册):

专业备案  实际招生  课程开设  教学团队成员参与教学  授课班级学生参与拍摄

个人签字

 

(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盖章)

日期: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处室签署意见并盖章)

日期:

附件1-3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汇总表

                   学校

序号

组别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作品名称

(教学任务精确表述)

学校名称

(规范全称)

教学团队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填表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附件2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

教学创新大赛活动方案

 

为引导广大青年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制订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简称课堂创新大赛)活动方案。

一、竞赛设置

(一)竞赛分组。按参赛专业课程,设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课程一组、专业课程二组等3个组别。

1.公共基础课程组。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就业与创新创业课程及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

2.专业课程一组:专业基础课程。

3.专业课程二组: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4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二)参赛对象。参赛以教师个人为主,也可以小组形式(2-4人)参赛。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一线教学,原则上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课堂教学效果优秀,担任主讲教师3年以上。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参赛。鼓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竞赛活动,可以单独参赛,或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开展校企“双元”教学,探索“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模式,教师分工协作教学,促进校企“双元”育人。

近三年我省教学能力大赛、课程创新大赛一等奖及以上获奖选手,不再参加课堂创新大赛。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参赛选手,不再以个人或小组成员的形式参加本次青年课堂大赛。

(三)参赛名额。省级竞赛的3个组别,各学校均可以推荐2人(组)参加。

二、竞赛内容

以“上好一门课”为竞赛理念,竞赛内容由教案、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分数分别为20分、75分、5分。

1.教案。教案是指以1个学时为基本单位,对教学活动的设想与安排。基本要素有: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思想、教学分析(内容、重难点)、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安排等。

(1)参赛课程12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主题名称、课时数、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评价、预习任务与课后作业等;

(2)参赛课程12个学时相对应的12个课堂教学节段的PPT。教学节段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内容。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为20分钟,用普通话授课。小组合作教学,须体现分工协作教学。竞赛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语言与教态、教学特色等4个方面进行考评。然后由评委进行现场提问,以考察老师的课堂教学现场应变能力。根据各自参赛课程需要,选手可携带教学模型、挂图等,白板笔、翻页器由承办学校统一提供。竞赛安排观摩室,课堂教学全程录像,视频版权归主办方所有。

3.教学反思。参赛选手结束课堂教学环节后,结合本节段课堂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时间为5分钟。要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做到有感而发。小组合作教学,须体现教师分工协作教学理念、方式、效果。

4.注意事项。(1)参赛课程的实际学分要求不得少于2个学分(含2个学分);(2)在课堂教学环节以及报名时提交给评委的所有材料中不得出现选手姓名、学校等信息;(3)课堂教学环节一般不允许学生进入。

三、竞赛安排

课堂创新大赛面向全省高等职业学校,分为学校竞赛、省级竞赛。

(一)学校竞赛。各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组织校级课堂创新大赛,一般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应参加。组织方式自行确定。在学校竞赛基础上,根据学校教学需要、教师成长需要等情况,推荐教师参加省级竞赛。

(二)省级竞赛。省教育厅聘请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后,前30%进入省级竞赛决赛。

承办省级竞赛的学校,应提供智慧化教学环境,能够实现竞赛现场直播。赛前开放竞赛场地,供选手熟悉竞赛环境。

四、省级竞赛材料

(一)参赛选手参赛作品

1.电子材料(以“学校+组别+姓名”命名)。包括:

(1)教学大纲。主要包含课程名称、基本信息(课程性质、教学时数、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建议阅读文献等要素;

(2)教学设计。12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格式为PDF文档通用格式;

(3)教学节段PPT。与12个学时教学设计方案相对应的12个教学节段的PPT,格式为Powerpoint演示文稿16:9大小,分辨率为1600*900;

(4)教学节段PPT的目录。12个教学节段PPT的目录。

2.课堂实录视频。个人参赛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一个学时的课堂实录视频;小组参赛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分工协作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每位成员均须出镜参与课堂教学。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内容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活动实况。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允许另行剪辑、不加片头片尾和字幕注解,不泄露学校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

以上材料均为匿名。如发现参赛学校、姓名等信息,将取消教师本次参赛资格。选手的竞赛材料一经提交,不得更改或调换。

(二)纸质材料

1.参赛选手身份证复印件1份;

2.自评报告。参赛选手撰写不超过3000字的自评报告,包括个人简历、工作思路、育人实效、经验总结等。以小组形式参赛的,各成员均需按以上要求撰写自评报告。

3.《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参赛选手报名表》(见附件2-1)一式两份;

4.学校校级竞赛实施方案和竞赛情况报告;

5.《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参赛人员推荐汇总表》(见附件2-2)。

五、材料报送

各学校于10月20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报送材料,逾期不再受理。以上纸质材料均为A4纸打印,分类分组报送:

公共基础课程类报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寄地址:商丘市神火大道南段566号,邮政编码:476005。联系人:侯迎春、董存仁,电话:0370-3182177,手机:13937022318(侯迎春),13803978666(董存仁),邮箱:sqqnjsds@163.com。

专业课程一组类报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寄地址:漯河市源汇区大学路123号,邮政编码:462000。联系人:胡晓颖,电话:0395-6866991、13603850556,邮箱:lzysgbgs@163.com。

专业课程二组类报送:开封大学教务处,邮寄地址:开封市东京大道开封大学教务处,邮政编码:475000。联系人:王艳玲,13781180708,邮箱:13781180708@139.com。

省赛竞赛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附件:2-1.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报名表

2-2.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汇总表(电子文档Excel报送)

 

 

 

 

 

 

附件2-1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

创新大赛报名表

 

学校名称:

姓  名

 

性 别

 

本人照片

(1寸)

出生年月

 

政  治

面  貌

 

民  族

 

职  称

 

学   历

 

学  位

 

高校

教龄

 

所在院系

 

专  业

 

联系方式

手机号:

邮箱:

参赛课程

 

参赛章节1

 

参赛章节2

 

参赛组别

 

近三年

主讲的高职课程

 

学校推荐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附件2-2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汇总表

 

推荐单位(盖章):               单位联系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高校

教龄

学历/学位

职称

专业(学科)

参赛课程

参赛组别

联系方式

(手机)

电子邮箱

备注

 

 

 

 

 

 

 

 

 

 

 

 

 

 

 

 

 

 

 

 

 

 

 

 

 

 

 

 

 

 

 

 

 

 

 

 

 

 

 

 

 

 

 

 

 

 

 

 

 

 

 

 

 

 

 

 

 

 

 

 

注:1.参赛课程:需为高职课程; 2.参赛组别:公共基础课组、专业课程一组、专业课程二组(具体界定见文件)。3.表中序号按“项目号+人员号”形式填写,如某校公共课程组报送2个团队参赛,每个团队是3名老师参赛,则汇总表中参赛教师的序号依次写为:1-1、1-2、1-3、2-1、2-2、2-3。

 

 

团课教案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81-01

对于刚进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大一新生而言,“物流”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至于物流系统的优化、物流成本的节约等观点更是陌生的。所以,对初涉物流领域的大一新生来说,《现代物流基础》这门课程是他们学习物流知识、了解物流的敲门砖,是他们学习物流管理的第一门课程。《现代物流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还有实践知识的重任。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基本理论,又要介绍前沿进展;所涉及的物流概念要严谨,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道德品质、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本文根据作者三年的教学实践,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组建团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双赢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独行侠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单打独斗、尔虞我诈的无序竞争即将过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环境中,需要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既要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标,也要知道别人在考虑什么、关心什么,能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相互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常常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失误,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协作性很强的工作中沉默寡言和固执己见都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仅人与人联系密切,企业间联系也非常紧密,人的协调素质、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现代物流基础》这门课上,我将学生分成了六人一组的小团队,并且让团队成员自选队长、自创队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布置的所有学习任务都要求以团队的名义完成,并且要求全队成员必须参与。团队成员只有参与到团队活动中,并且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才能够通过平时考查。要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明白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要认识到个人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是整个团队,个人的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成绩。通过团队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与其他成员相互协调沟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创造一种竞争性的课堂讨论气氛,各个团队之间无形之中会形成一种竞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

2 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扮演者,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老师不会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讨论、创造。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吸收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案例教学有助于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学期末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的方法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熟悉并消化案例,然后查阅各种资料,了解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学生的解决方案还需要老师给予引导,这也可以促使老师加深思考,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现代物流基础》整个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模块下分任务的教学方法,每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都运用物流案例来辅助理论教学,通过一个典型的物流案例或一段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团队成员间相互讨论并得到自己团队的解决方案,然后每个团队派一名代表向其他团队公布自己的解决方案,团队相互之间要针对各自的解决方案进行交流探讨,最后老师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相关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分析应用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形式的组织指导,让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利用校内实训室开展教学

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让学生到企业里边工作边学习以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学校实训室进行模拟教学。

通过实训项目的开展,可以让刚接触物流的大一新生在了解物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物流的各个要素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组织学生参观物流企业

大一新生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一般只有《现代物流基础》这一门课程,这门基础性的课程只是为了给学生搭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在业务能力上并不能达到很高的要求,因此到企业里面进行顶岗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可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了解企业的运转过程、岗位设置以及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就业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也便于学生制订自己的目标,明确方向,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改革不仅是依靠老师单方面努力就可完成的,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学校、学院及学生积极支持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设计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玉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

团课教案篇7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自2007年起与联想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紧密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经过8届联想专班的教学实践,在集团内累计为联想阳光服务体系输送工程师1000余人,学生就业遍布在联想阳光服务体系的北京 、天津、上海 、沈阳、大连、深圳等20多个省市的上百家服务站, 2011年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联想订单培养售后工程师)专业冠名招生,招生人数123人。同时2010年度我院在全国联想校合作院校中荣获金牌院校,2012年开始在集团内进行专班共建,就业共享,校企共建之路,得到了联想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也让我们在深度校企合作领域中探索出了一条专业改革与实践的创新之路。

 

一、在集团内培养联想服务工程师(LCSE)实践中给专业建设改革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按照联想服务工程师(LCSE)认证标准为目标制定集团内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在集团内引入联想工程师资格认证(LCSE),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按照职业能力、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与联想共同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最终考取LCSE工程师认证为验收标准,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清晰。

 

(二)在课程体系融入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LCSE专业课程、联想专业课程等岗位职业角色类课程

 

在集团内课程体系构建中将《工程师职业化素质养成》、《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职业素养模块,《赢得客户满意的沟通技巧》、《问题及问题解决》、《服务过程中的法律法规》等服务技能模块及《服务规范》、《服务案例》等LCSE专业课程模块及联想专业课程模块等岗位职业角色类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形成了在掌握原有计算机相关技术基础上强调工程师业务规范和职业素养的渗透式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在集团内提供与职业角色类课程相关的教材及课程资料

 

提供《联想LCSE初级工程师服务案例》等6本教材及岗位职业角色类课程课件1300页,服务规范和服务案例等课程的教学案例150个,企业录制视频资料300分钟,这些教学资料在专业的授课中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也为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标准和示范。通过来自联想服务体系平台经理及工程师围绕学习情境的实施教学,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合作能力的综合提高。

 

(四)在实验训练环境与考核标准建设上达到与企业真实环境相一致

 

按照通用技术、专项技能、综合演练等岗位职业角色类课程的实验及训练需要,集团建设了哈一职对外运营服务站、我院笔记本检测与维修、计算机装配与维修实训室、联想客户服务中心等实验实训环境,同时在实验室内容建设中引入联想工程师文化,并且编写了集团内适用的实验操作规范与指南,真正实现了实验环境与企业真实环境相一致,实验室训练考核标准与企业相一致。

 

(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

 

集团内专班授课教师80%以上来自于企业主管及经理等技术讲师,专业基础课的老师由集团内学校推荐并考取联想技术讲师认证的教师承担,在假期过程中,集团派专业教师到当地服务站进行顶岗实习,进行 “企业回炉”,支撑了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升。

 

(六)提供以职业素养提升训练为目标的《班级管理运营手册》

 

集团结合联想服务工程师的服务意识和规范的要求及学生日常管理要求开发了联想专班运营管理手册,从专班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各环节运作要求、学生仪容仪表要求与规定,班级活动组织与实施,班级文化氛围营造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非常完备的管理解决方案,在专班管理中起到了关键、实效的作用,此外专班的班主任老师都是经过联想体系认证的班主任来承担。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作业规范在联想这样500强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下,在实习就业中凸显竞争力。

 

二、在指导专业的改革与实践基础上,也为解决职业教育中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供了实践依据,尤其是集团内计算机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方面提供了示范

 

(一)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问题,实现学生批量成才

 

课程体系构建以通过联想LCSE工程师认证为目标,进入专班的学生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在工程师服务规范、赢得客户满意的沟通技巧等职业角色类课程建设中,将联想企业的真实案例(图片、视频)与现场情景教学有机结合,经过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班级风气好,专业连续四年LCSE认证通过率都在100%,学生全部达标上岗,使得批量成才的难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联想率先将技术型人才培养向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为技术服务类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示范

 

在联想专班的课程体系中嵌入了岗位职业角色课程及工程师职业素养课程,在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职业化素质养成等课程开发方面累计开发课件1300页,服务规范和服务案例课程的教学案例150个,企业录制视频资料300分钟,培养出既有良好服务心态、又精通技术规范、并了解企业文化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和认可。实现了由技术型人才培养向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对技术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改革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解决了从职业教育到高质量职业教育转变的问题

 

与联想合作的高度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的高度,也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集团在课程建设中引入联想这样世界500强企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素养和服务精神,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500强企业员工的业务规范和标准看齐,按照联想的服务规范和职业素养进行训练,就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上占领了制高点,实现了集团内学生高质量就业,企业的认可度逐年提升。

 

经过集团与联想的深度合作,在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对其他专业改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用作用,率先在职业教育领域解决了计算机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的难题,也找到了高质量批量人才培养的标准。

团课教案篇8

关键词:“团队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效果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61-02

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实效性所面临的突出任务,也是广大“原理”课教师不断探索的热点问题。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尝试性的运用,笔者认为“团队模式”应该是一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分析

从目前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完成平时的案例分析作业,还是准备讨论课的发言提纲,学生们基本都是“单兵作战”,教师也是针对学生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学生在任务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学习效果不理想。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原理”课可以尝试采用“团队模式”。所谓“团队模式”就是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而非以个人为单位完成相关的课程任务,教师针对团队进行评分,而非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逐一评分。相较于近年来兴起的“合作性学习”[1],“团队模式”更多的不是一种教育理念,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更为具体的操作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团队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运用。笔者将两个教学大班中报名参加口试的学生分别组成两个小班,一个小班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团队模式”(以下简称A班),另一个小班仍然采用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形式(以下简称B班),从而对“团队模式”应用的具体环节、如何避免可能的弊端以及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验证。

二、应用的具体环节和及其主要做法

“团队模式”主要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讨论环节。讨论课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以往我们在讨论时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学生课后自己撰写发言提纲,课上学生逐一发言,然后由教师给出一个评价。笔者在B班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团队模式”则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为讨论作准备,团队每个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准备阶段的最后拿出一份完整的发言提纲;在正式的讨论环节,可以由一名成员作为代表发言,也可以由全体成员以辩论、情景剧等形式进行,这对团队在准备环节的要求更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笔者在A班采用的就是“团队模式”。A班的45位同学组成了五个团队,在两次讨论课中,他们分别采用了代表发言、辩论和短剧的形式,还运用了幻灯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设备,手段上也更加多样。

2.课后作业环节。课后的案例分析作业是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往学生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作业,教师针对学生个人进行打分评价。笔者在B班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A班的45位同学所组成的五个团队则分别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在课后共同准备,提交作业后教师针对整个团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3.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受到时间和人员的限制,在“原理课”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过去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专家讲座和观看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听完专家讲座或观看完视频资料后每位学生都要上交心得体会。B班还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心得体会,而A班则以团队为单位进行。

三、如何避免可能的弊端:搭便车

“团队模式”操作起来并不复杂,对该模式的担心主要集中在这样一点,即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课程任务会存在学生个人的“搭便车”现象。所谓“搭便车”指的是某个团队成员相较于其他大多数团队成员不付出或少付出努力却获得了相同的评价的现象。因为每个团队的任务准备阶段并没有教师的参与和监督,所以如果应对不力,经常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要避免这一现象,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组队方式上以学生自愿组队为主,教师进行适当协调。应用“团队模式”首先就需要划分团队。在组队方式上笔者认为不宜由任课教师进行硬性划分,而应该采取学生自愿组队为主、教师适当协调的方式。学生相互之间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自愿组队可以保证团队在形成之初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关系;教师的适当协调则可以保证每个团队的人数基本相同,此外如果出现个别同学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自愿加入任何团队,也要依靠教师发挥协调作用。实践中A班的五个团队都是学生按照每队9人的要求自愿组成的,并没需要教师进行协调。

2.团队成员间要形成明确的分工。分工明确是各负其责的基础。尽管分工也不可能做到工作量绝对相同,但分工不可否认是避免“搭便车”的最重要措施之一。A班的五个团队在几次任务中都进行了分工,有两个团队还在正式的发言环节由代表团队进行发言的学生详细介绍了本团队的分工情况。可见学生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了分工对于避免“搭便车”的作用。

3.团队成员实行内部自评制度。尽管团队是学生们自愿组成的,团队成员内部也进行了分工,但有时还是不能避免个别团队成员的不负责任,这就会导致其他成员工作量增加或者是影响整个团队的表现。所以还应该实行团队成员内部自评制度。该制度指的是在教师对整个团队进行整体评价之后,团队所有成员还要在一起针对每个成员的表现打分,其中最低分不限,最高分不能超过教师针对团体的打分。从A班五个团队的几次自评情况来看,大多数自评中的个人成绩都与教师给团体的打分相同,只有两次不同,而且这两次自评中都有团队成员的个人得分低于教师评价15分以上。笔者针对这两位学生的成绩向这两个团队了解了情况,事实是这两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这两名学生在内)都认可这一成绩,这也说明了团队成员自评制度对于避免搭便车是具有实效性的。

4.实行团队负责人轮换制。为了团队的正常运行,每个团队都应该有一到两名负责人承担组织协调的任务。在“团队模式”的运行中,负责人相较于团队其他成员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量。所以应该让不同的团队成员轮流担任负责人,这样既可以让大家都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搭便车”。

四、应用的效果的比较分析

“团队模式”的效果如何?该模式能否成为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将通过比较A、B两个班的课程任务完成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比较。笔者针对完成每项课程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向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B班的45名学生中除了一名学生表示“半个小时之内搞定”、3名学生表示“要两个小时甚至更多”,其余的41名学生都表示完成一个案例分析或讨论提纲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其中半小时看书或查资料,另外半小时整理出答案。A班的五个团队学生在每项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则要多很多。首先每个团队要聚在一起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商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思路并进行分工;然后大家分头查阅资料,平均要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准备好资料后大家再用约一小时在一起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完善思路;接下来还要进一步补充材料,最后形成发言提纲。有些团队还要制作幻灯片,如果是采取辩论或短剧的形式,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排练。平均每个团队要花费三到四个小时。

投入的时间通常与投入的精力成正比。B班的学生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主要是复习教材上的知识点、阅读案例材料、简单收集了解相关材料、整理答案。而A班的学生除了复习教材上的知识点、阅读案例材料、撰写发言提纲,还要收集更丰富的文字、视频资料,通常还要制作汇报PPT,如果是采取辩论或短剧的形式,还要进行多次排练。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但对案例本身和原理的知识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还锻炼了多方面能力。

2.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B班的学生因为是单兵作战,所以答题思路较窄,在正式的班级讨论环节,很多学生的答案雷同,相互间思想交流的意义不大,更没有形成观点的交锋和碰撞。而A班学生则不同,因为他们准备得更充分、对案例把握得更详细,所以对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理论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在团队之间经常能形成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也提升了学生们对原理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因为他们觉得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而是为了真正弄懂问题在学习。

3.主动性、创造性的比较。笔者发现,相较于B班,运用了“团队模式”的A班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比如一次课后的案例分析作业是“从小岗村的改革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班学生的分析大多没有超出教材和案例文本,表现最好的也就是把老师在课堂上扩展的内容记住并写进了答案。A班的情况则不同。一个团队的学生不仅用大量介绍小岗村初期改革和后续改革成就的案例说明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对初期改革和后续改革中存在的争议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证明改革并非一劳永逸,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时推向深入,还要不断进行调整;还有一个团队,将小岗村的改革和华西村的改革进行了比较,以此论证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以及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双向推动问题。这样的讨论学生和老师都觉得受益匪浅。

五、结论

从A、B两班的比较可以看出,因为应用了“团队模式”,所以在各项课程任务的完成上A班的表现明显要更好一些。可见,在“原理”课上应用“团队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具有较好的实效性的,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

团课教案篇9

校企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包括教学大纲、案例库、教师团队、考核标准、交流平台和实施反馈6个部分。

1、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实践作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最后一门2学分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的软件工程综合训练,安排在大三暑假集中2周完成,之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实习。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软件开发和管理的训练。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目前软件应用热点,教学实施采用开放性原则,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当年的软件应用热点和企业师资状况,选定该年的教学实践内容。

2、案例库

案例库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以往的实践课程多采用教师提供的虚拟案例,很难体现实际工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有效的案例必须来自实际项目需求,这些案例可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也可以源于教师的应用研究课题,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融入实际工作环境。实践案例的内容主要分为3类:软件应用类(如手机移动软件开发)、面向领域软件开发类(如面向金融领域的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方法应用类(如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践案例的筛选要能充分体现软件企业开发中面临的典型问题,如需求不稳定等。实践案例覆盖的应用领域要宽且涉及的领域知识能让学生在短期内理解。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技术难度和案例规模要适中,能方便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并让参与实践的学生有成就感。此外,还要考虑实践案例实施时间和场地的影响等因素,在案例建设中对实际案例进行剪裁,以满足上述要求。由于不同软件项目采用的模型或方法不同,其实际开发过程可能差异很大。软件过程模型既决定软件项目管理需要监控的里程碑点,又影响过程执行中需要使用的相关模板,因此案例库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针对不同的实践案例,根据采用的过程模型,确定项目执行中的监控点和成果的展现形式,开发相关标准和模板。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过程的积极性,要保证每年的实践案例不重复。

3、教师团队

软件工程实践应该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评和答疑为辅的方式实施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积极主动参与,那么将无法达到目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学生软件开发、过程理解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指导教师要适时开展讲座、及时评审文档并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作为客户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利于澄清需求的问题。实践的成功实施必须依赖于好的实践教学团队。软件学院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很难让学生体会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企业教师虽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因企业教师的不稳定性致使所积淀的实践成果很难延续。为了使学院教师也能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成长,我们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企业教师为辅的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负责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的组织安排、案例库的建设、规范化的指导和充当现场客户等工作,而企业教师则负责提供企业案例、在校内建立模拟企业环境以及进行实践现场指导等工作。在企业教师的聘请上,我们以软件学院现有的企业实习基地单位为突破口,同时借助软件行业协会等支持,积极与企业联系,探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可能方式。为不断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每年定期与合作企业商讨当年实践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实施方式,同时共同完成当年实践教学工作。在校企结合的教师团队中,学院教师相对稳定,企业教师则根据每年选定的实践案例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聘请最熟悉该实践案例的高水平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是实践参与者的指挥棒,它充分体现了实践的最终意图,既要减少“打酱油”现象,又要扭转“大作业式”软件开发局面。团队开发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用户交付更多的功能。此外,通过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用户的需要,这也是实际软件项目关注的重点。在实践中向学生渗透“向用户交付价值”的思想,即软件开发者向用户交付的不仅仅是软件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向用户交付可以为其创造价值或节约资源的软件功能。向用户交付不想要或不感兴趣的功能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每一个软件功能的开发都需要投入时间、人力等成本。与学生大作业中的虚拟题目不同,软件开发者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代价向用户交付满意软件。基于上述思想,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考核可以在基本考核标准基础上进行适当微调,形成个人成绩。基本考核标准是以团队为单位从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考核。过程实施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是否按时提交阶段性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的撰写质量;最后成果演示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最后的交付软件或原型系统及其相关文档的最终稿。最终将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部分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团队成绩。学生个人成绩也受所采用的过程模型的影响,如敏捷过程模型强调团队的成绩就是个人的成绩,而瀑布模型比较适合分层管理思想,学生个人成绩可以在团队成绩基础上,根据个人对团队所做贡献的业绩系数进行调整。

5、交流平台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频繁交流:教师需要定期通知、上传文档模板、监控项目进展情况、解答学生问题;学生需要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根据计划按时提交阶段成果。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顺畅交流,整个实践过程需要实时监控,实践支持平台也必不可少。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我们从开发与维护的可持续性、学生使用的便利性等方面反复论证,确定“以学院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建设原则,在学院的“协同工作与学习系统”中实现“教学辅助”功能并向企业教师开放。该平台不仅实现了课件、作业的上传和下载,还成为学生获取教学补充材料和师生教学互动的直接渠道,具体网址为/eCollege/Index.aspx。

6、实施反馈

校企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建设与实施提供了依据,但它只是一个框架,规定了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每次具体实施都是对该框架的一次验证,并且可以根据实施情况对框架进行优化和完善,因此将实施反馈作为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每年课程实施完成后根据当年教学主题的不同,开发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以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持续提升后续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动力并指明方向。

二、框架应用

依据前面提出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通过与IT行业敏捷软件开发实践实施最好的Thought-Works(斯特沃克)公司进行多次洽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于2012年4月确立2012年暑期软件工程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由7人构成的校企结合指导教师团队对2009级本科生进行敏捷方法实践训练。

1、实践准备

为了使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能很好地合作,在实践准备阶段,学院教师团队一行3人花费2周共累计5天的时间进入企业体验生活,与来自企业的4名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教师组成7人的实践教师指导团队。以该公司为某国际机构开发的一个有关慈善业务管理系统项目为实践案例材料,对其剪裁后,形成了此次实践教学案例并配备50页文字材料,提供已运行系统的链接网址。为规范整个实践过程,实践教师指导团队根据此次实践主题,制定了详细到天的教学实施计划,明确给出教师、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每个阶段的提交物,确定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时开发实践交付物相关文档的模板。

2、应用效果

2012年6月15日—7月30日,我们依照上述思想对大三139名本科生组成的14个团队讲授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在6月15日的实践启会后,向学生下发案例的相关材料、教学实施计划及相关标准、模板,让学生在实践前就明确验收标准。为了增强实际项目开发氛围,我们要求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天按时到实践场地。学院指导教师每天到实践现场不定期考查各团队进度、批改审阅学生提交的阶段成果,针对开发出现的技术与管理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从客户角度回答与需求相关的问题。企业指导教师则按计划在各阶段点到实践现场作团队指导和总体点评。在第一、第二阶段的评审会上,除了指导教师针对每个组作点评外,还邀请做得好的团队介绍成功经验,供其他组借鉴。第三阶段的验收包括软件功能演示和小组答辩。学院指导教师依据最初计划,对学生的文档和软件产品给出综合成绩。为了了解校企结合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在课后进行针对教师、教学等各个方面的问卷调查,软件工程实践课调查问卷见表1。学生对企业教师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达到96.3%;对学院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和评审也很满意,但是相对来说,学生对学院教师的实践准备不是很满意。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对案例内容生疏,与以往由学生自己提供实践项目不同,此次则由教师提供实践项目并且在实践启动会后才下发相关材料;二是对“客户意图”理解不够,与以往大作业中自己既是客户又是开发者不同,此次实践项目的客户是指导教师,他们对案例需求具有解释权。很多学生在开发中遇到需求不清楚的问题时没有与教师积极交流,而是“臆断”需求,导致在阶段性检查中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客户”需求而受挫。此外,学生普遍反映时间太短,但这恰好符合软件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软件开发中最紧缺的资源莫过于时间。学生对此次实践的整体满意度为95.56%,还是很高的。这表明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该调查中的两个开放问题:“你认为此次实践值得发扬的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学生认为最值得发扬的是企业教师参与实践的指导,最需要改进的是延长实践持续时间。该反馈再次验证了校企结合模式的有效性。

三、结语

团课教案篇10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实施中心校和村小统筹管理的方式,以“以人为本、务实致远”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办学特色,以改革备课模式为突破口,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归宿点,成功实现了特色高效办学的育人目标。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务实创新,带领全校教师研发出以“一屏操作,分屏播放,所见不同”为特色的演示型电子教案,真正将教案与课件、备课和上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改革备课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数字化校园建设、花园式校园创建、村小均衡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开发与应用

多年来,苏密沟中心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准,始终做为学校的特色品牌,在全市兄弟学校中闻名遐迩。学校在硬件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软件建设等项目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率先在乡镇农村中小学中实现“互联网络校校通、局域网络班班通、办公教学数字化”的目标。截止到2010年8月,全乡95%以上的教师都能制作PPT(幻灯片)式电子课件,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语文、数学等学科已经在尝试WORD电子教案。此时,如何充分利用教师现有的现代技术水平,解决全乡课堂教学均衡发展的实际问题,使网络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突显备课与上课的实效,促进村小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已成为他们日思夜想的问题。最终,他们把教案改革做为应用资源解决均衡问题的突破口,采取一种将文本教案和电子课件融为一体的新型备课和教学模式,实现上课要像用课件一样使用教案,使教案成为教和学共用的一种手段。以特长创特色,打造苏密教学的新品牌。在不断的思考和研究之中,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开发和构想逐渐清晰并完善起来。

2010年12月,经过多次商榷与论证,在桦甸市教育局庄庆臻副局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开发与应用。教导处首先出台“演示型电子教案实施方案”与“演示型电子教案督导细则”,然后由信息处牵头,创建并成立“苏密资源创作团队”――团队成员全部由学校一线教师组成――并对团队成员进行“演示型电子教案创作技能”的系列培训。随后,首批培训结业的十七位团队成员利用假期时间,按照人员分工创作了语文与数学学科的“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下册)”。期间,教导主任与信息主任全程跟踪了此次创作过程,并给予大力的指导与监督,确保了此次创作工作的顺利达成。

2011年3月,演示型电子教案进入试行、应用与论证阶段。学校在全乡37个教学班(中心校、村完小和教学点)全面推行演示型电子教案。

4月,信息处组建以“演示型电子教案”为主的“苏密资源”教育教学网站,旨在“打造农村小学最适用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教案共赏”的开放性教研氛围,为“演示型电子教案”的运作和推广提供了最广泛的交流平台。

5月,学校将此项工程申立为《农村小学学科中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开发与应用》省级科研课题,并报请吉林市与桦甸市科研所对其进行论证与认定,最终得到一致好评,被誉为“以简单操作呈现巨大效能”的工程。

6月,吉林市网络教学工作研讨会在该校召开,学校以现场会的形式向吉林地区的领导专家与同仁汇报了“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原理与运行情况,并全程展示了“演示型电子教案”课堂运用过程。现场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演示型电子教案”被评为“以最简陋的设备,实现最高效的应用”的教学改革工程。演示型电子教案正式得到学者专家的认可。

7月,教导处与信息处将“演示型电子教案”进行了升级与创新,由最初的“流水式”页面更改为“交互式”页面,规范并完善了“演示型电子教案”的格式与内涵,使其更具可塑性与实用性,并组织苏密资源创作团队完成了“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上册)”的创作。同时,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幼儿等各个学科的“演示型电子教案”也陆续进入创作或策划阶段。

二、演示型电子教案原理

1. 什么是演示型电子教案。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教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PPT(即幻灯片式)式电子教案和Word(即文本式)式电子教案,两者各有优缺点。演示型电子教案是将PPT式电子教案与Word式电子教案进行合理整合,进行优缺点互补――即将Word文本式电子教案整合到PPT电子教案的备注栏中去,上课时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一屏操作,分屏播放,所见不同”的效果。这样做一是能显示教师的教案流程,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师的导语和结束语等标注到备注栏中去;二是能显示上课时学生学习所用的学习资源,把教学的声像资源、背景资源、知识点、训练题、课件等呈现在幻灯片上。其优点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使电子教案的制作过程成为教师备课过程,教师使用教案时的自我修改成为教师个性化备课的过程,达到备课与上课真正地整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缺点是对创作者的软件操作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2. 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创作流程。(1)培训:①信息处对苏密资源创作团队成员进行创作技能的培训;信息处对全体教师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②教导处对苏密资源创作团队成员教案设计技能的培训。

(2)创作:①创作团队成员创作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②教导处与信息处对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进行检审。

(3)使用:①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创作人员对此母版进行解读;②使用者根据使用需要对母版进行二次创作;③教导处与信息处对使用者修改后的演示型电子教案进行检审。

(4)汇总:①信息处按学期收集所有演示型电子教案版本;②分类别存放在“苏密资源”教育教学网站上;③信息处每年对演示型电子教案进行汇总和更新。

3. 演示型电子教案的基本原理。(1)制作原理:制作原理可分为三个层次,演示区的资源堆栈、备注区的教案串连和演示形式的按钮链接。演示区的资源堆栈是指将收集或制作的教育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顺序、门类存放在不同的幻灯片演示区域上,并设置各类幻灯片变幻形式;备注区的教案串连是指将一节完整的教案按照教育教学程序分段落插放在不同的幻灯片备注区里面,其所表述的内容与演示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正相吻合;演示形式的按钮链接是指将演示区的资源按照门类进行划分,并用按钮将其链接起来,以达到其立体互连的效果,最大程度地呈现其动态性和可选择性。

(2)应用原理:分为集体应用、个体应用和应用管理三个层次。集体应用是指相同学科同年段的教师针对“演示型电子教案”所进行的集体备课。除常规备课内容以外,新增了诸如“演示型电子教案母版创作意图阐释”、“教学资料演示与说明”等内容;个体应用是指个体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演示型电子教案”而进行的二次备课,即按照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来完成个体应用;应用管理是指教导处与信息处约束和管理“演示型电子教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制订和出台的一系列办法。

(3)硬件设置原理:信息处对电脑的输出方式进行特殊处理,使幻灯片在播放的时候可以同时投影到两个屏幕上:一个是主屏幕,显示的是演示区域和备注区域两个部分的内容,观看者是教师;另一个是副屏幕,显示的只是演示区域的内容,观看者是学生。两个屏幕并连在同一台电脑上,由授课教师操控。

4. 演示型电子教案的监管机制。对演示型电子教案的有效监管,是演示型电子教案得以施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学校采取以“集中培训,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全员过关为流程,以“三检一测、分头管理”的模式来保证电子教案的实效应用。三检:即每周必检二次备课的进度,每月抽检二次备课的质量,每月末检查二次备课流程和教学手记;一测即每次随堂听课必进行当堂教学效果检测,对三率进行分析,指导教师备课与教案的应用;分头管理:各村小校长分别管理自己学校教师的电子教案,中心校教务处查教师的使用与校长的指导。科学的监测管理与评价机制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强化了教师的应用意识。教师对演示型电子教案的认可与教务处科学的监管,使电子教案在该校语文数学课堂上的使用率达到100%。

实践证明,演示型电子教案资源丰富,节省了教师查找资料、重复书写的繁琐过程;优秀的导语、多样化的习题和准确的目标及科学的教学流程,是对素质差的教师的专业引领,教案成为村小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平台;应用学科模板可以进行二次备课,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可修改性彰显了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全乡同步利用网络资源上课,真正实现了共享教育资源和共同提高质量的均衡。

目前,该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务实效,出精品,创特色”是他们提出的更响的口号,也是他们更高的追求。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自信心,消除了职业倦怠,他们感受到了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为乡村孩子的人生公平起步奠基,为实现每一名乡村学生教育的公平,他们迈出了改革创新的第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继续为缩短中心校与村小教育的差距,推进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实现全市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期待着他们的备课改革能为传统的教案书写弊端带来一缕春风。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