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3 14:56:25

糖果教案

糖果教案篇1

【摘要】目的 调动糖尿病患者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糖尿病教育效果。 方法 选择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一次组织患者采用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模式实施糖尿病教育,次日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 糖尿病认知、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等明显提高。 结论 PBL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学习兴趣及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PBL教学法;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目前继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之后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血糖控制不达标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致残、致死率极高。糖尿病教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尚无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教育界盛行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1]。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变患者的行为,本院应用PBL教学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住院糖尿病患者180例,男100例,女80例,年龄18~63岁。

1.2 健康教育方法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程序:患者调查,发现问题设计案例,制作课件预讲课听取意见,修改课件实施教育。

1.2.1 准备课件 课件详细内容包括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糖尿病患者必须有的行为改变:自我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长期的规律运动、饮食控制、低血糖和高血糖管理、情绪控制和应对、足部护理、生病期间的管理等[2]。在课件制作前,向患者调查,收集患者关注的问题,从其中选取代表性的作为案例。课件设计围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同时结合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由浅入深作好安排,设计形象化教学。

1.2.2 预讲课 糖尿病健康教员与患者一起分析、讨论案例,形象引出相关糖尿病的知识。通过预讲课,发现课件内容及案例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便于修改课件。

1.2.3 实施教育 以患者自愿参加为原则,参加糖尿病课堂教育及课后随访。根据教育课程安排,以集体授课与讨论形式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疾病知识教育,每周一次授课,每次授课40min,讨论20~30min,对当天课程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在次日一对一回访中评估、记录。

1.2.4 修改课件 定期根据课堂患者反馈资料修改课件,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2.5 课后回访 鼓励患者出院后经常门诊随访;就患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起讨论,提出可行的方案,让患者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2 结果

2.1 参加健康教育患者增加 由于PBL教学方法生动并贴近患者生活,很受患者欢迎,从一开始的再三邀请才勉强参加到积极要求参加。在每月住院糖尿病患者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参加教育活动人数从初始的平均每月20多例到目前的平均每月50多例。

2.2 患者的行为改变 随机抽取PBL教育患者44例与传统糖尿病教育患者45例作比较,两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健康教育后行为改变比较见表1。经Fisher检验,显示PBL教学模式教育的患者在糖尿病认知、行为、自我管理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表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后行为改变比较

3 讨论

3.1 PBL教学与糖尿病行为改变 糖尿病行为改变是指通过一定方式使糖尿病患者行为达到强化或适应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变其适应不良的行为,引导糖尿病患者学会自己管理自己。PBL教学中,采取的案例均是从患者普遍存在的误区和关心的问题中精选出来,结合系统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使患者接受教育后,理解行为改变的目的及如何改变行为。患者分析判断处理能力增加,糖尿病行为改变容易达到[3]。PBL模式在患者教育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至少每月能上一次医院,有具体的血糖血压等控制目标,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等。

3.2 PBL教学的特点 PBL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必须抓住患者的共性问题,并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对患者有吸引力。因此对案例的设计时应结合PBL教学的特点,以系统的糖尿病知识为主线,安排经典案例。对于PBL的效果评价,目前暂通过患者在糖尿病认知、自我管理、行为改变三方面来评价,衡量标准的具体量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

参考文献

[1] 叶旭春.PBL在英国护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现状[J].现代护理,2006,12(1):13-15.

[2] Kaufman.DM.Problem-based learning-times to step back[J].Medical Education,2000,34:509-511.

糖果教案篇2

[关键词] 老年慢病档案;老年糖尿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60-02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增长速度快、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1]。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糖尿病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目前慢病的控制在社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探讨一种有效的模式防治慢性病的发展也成了一个新的课题。为了调查老年个体化慢病档案的建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笔者对本社区内7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辖区内的1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53~68岁,平均(57.4±4.8)岁;病程平均(48.9±15.3)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例,大专11例,中专及以下学历58例。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54~69岁,平均(56.2±4.4)岁;病程平均(50.0±17.6)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例,大专12例,中专及以下学历55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已由上级医院确诊为糖尿病,随后归入本社区管辖。

1.2 方法

观察组对糖尿病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对照组执行一般的社区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1.3 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的内容

1.3.1 患者的基本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龄、联系电话、老年情况、宗教情况、慢病情况、病程等。

1.3.2 血糖的监测 要求老年糖尿病患者每3天快速法监测空腹血糖1次,1个月静脉抽血验空腹血糖1次,将所有监测数据录入档案,做成一个连续的动态观察曲线。

1.3.3 随访记录 每月1次随访,对老人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将随访的结果记录进档案。

1.3.4 体检记录 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将所有体检结果记录进档案。

1.3.5 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 包括开展电化教育,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举办宣传栏、糖尿病宣传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等。

1.3.6 糖尿病高危人群登记和管理 对于糖尿病严重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高危人群登记,作为一个特别关注的档案。

1.3.7 糖尿病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对于糖尿病患者必须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这样对于患者、社区和医院均有利,严重时转诊至医院,稳定时转入社区,可以节省医疗资源,同时减轻患者的负担。

1.3.8 逐步推行“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中心。制定“糖尿病自我管理手册”让患者进行自我学习,然后定期开展研讨会,解答患者的疑问,教会患者怎么样进行自我管理。

1.4 一般的社区干预内容

包括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科学生活方式指导,规范化用药,实验室指标全方位的监测。

1.5 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只能检测出某一具体时间内的血糖水平,不稳定,易受到应激、进食、身体状况等相关因素的影响。HbA1c指与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率,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4]。它是临床评定糖尿病病情及治疗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更好、更稳定地反映过去6~8周内的治疗情况,是糖尿病患者一个常用的必不可少的指标,可作为长期控制糖尿病的良好监测指标[5]。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决定了社区慢病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6]。以往的社区干预手段主要以单一的宣传为主,整个模式比较被动,不够灵活,同时没有从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未能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所以临床效果不够明显。自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行以来,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在社区慢性病管理档案的基本上,加入个体化元素,使得整个社区慢性病管理档案更加人性化,可以进行个体化指导,从患者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个体化模式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和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及潜能,特别适合于糖尿病这类需要终身管理且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问题的慢性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实行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以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水平比一般的社区干预效果更加明显。

社区慢性病管理通过一些途径加以预防和控制,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可能性[7]。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会为慢性病的防治带来重要影响。个体化强化了老年糖尿病患者预防疾病的意识,获得了有关糖尿病防治的知识,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8],提高了社区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水平,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使生存寿命延长。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综合了目前的慢性病管理措施,在实行慢性病管理的同时加入个体化模式,使患者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效果更明显。所以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可以很好地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卫华,隋萍,侯纯荣,等.综合心理干预对提高Ⅱ型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7,20(3C):788.

[2] 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k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3] 类能俊,杜书玉,辛颖,等.糖尿病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2):4-6,13.

[4] 张阳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0):1256-1257.

[5] 汪贵姣,杨柳,王达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27.

[6] 曾念彬.深圳市福田区社区慢病管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754-755.

[7] 李晓红.当前社区慢病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措施[J].中外医疗,2009,28(6):120.

糖果教案篇3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监测;数据化管理

糖尿病是中国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搞、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以及控制率的特点,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1]。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数据管理,并对血糖监测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常规治疗后出院的糖尿病患者90例,出院后分别进入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糖尿病管理,通过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加强管理。年龄在50~80岁,男性占65例,女性占25例。男性BMI为(28.41±3.00),女性BMI为(28.71±1.78);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餐后2h的血糖均高于7mmol/L,餐后2h的血糖波动在9.0~15mmol/L或者空腹血糖5.0~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8.25~8.36%。所有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宣传教育 首先评估糖尿病患者对自我血糖的监测行为能力,并对其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通过问卷情况了解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制定相应的健康计划。

1.2.2血糖监测 为社区的糖尿病患者每人发放一台可下载数据血糖仪,对医护人员、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操作的相关培训,培训合格者每日使用血糖仪执行医嘱为自己监测各个时间的血糖,3d后到社区服务中心从血糖仪导出数据,打印血糖报告,社区医护人员根据报告的结果修整治疗方案。社区医护人员将血糖报告结果告知DM患者,鼓励糖尿病患者多学习健康教育知识,遵从医生的治疗计划,也可由糖尿病教育护士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自我血糖监测的意识,从而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2]。

1.2.3饮食疗法 纠正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是管理糖尿病的关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严格控制,社区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家属监督患者饮食,在满足人体每日所需营养成分的情况下科学分配三餐。

1.2.4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在强化管理糖尿病患者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适当的运动不仅能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3判定标准 社区服务中心血糖监测后的6个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设计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调查表,调查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统计,比较血糖监测前后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社区血糖监测之前所有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在5.0~6.5mmol/L波动,餐后2h血糖9.0~15mmol/L波动,糖化血红蛋白值8.25~8.36%;血糖监测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4.0~6.0mmol/L,餐后2h血糖在8.28~9.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1~7.42%,经过社区血糖监测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较之前明显降低,P

3 讨论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对这一块重视不足,大多数人对于血糖监测缺乏基本的认识。血糖监测是帮助糖尿病患者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医护人员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

本次研究采用血糖监测数据化管理糖尿病患者,为期6个月。在社区血糖监测之前所有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在5.0~6.5mmol/L波动,餐后2h血糖9.0~15mmol/L波动,糖化血红蛋白值8.25~8.36%;血糖监测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4.0~6.0mmol/L,餐后2h血糖在8.28~9.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1~7.42%,经过社区血糖监测管理后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较之前明显降低,P

通过这次研究,糖尿病患者明显意识到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严格的血糖监测和控制有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通过直观的血糖报告单,让糖尿病患者了解自身血糖波动情况,激励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管理。此外,血糖监测数据化管理满足了临床治疗的需要,医生可根据血糖监测报告单来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快速降低血糖[4]。社区糖尿病教育护士可根据血糖数据报告为糖尿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教育方案,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配合临床医生的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血糖监测数据化管理在社区的应用是由专业的糖尿病护士进行管理,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定期的血糖监测,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的教育方案,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5]。在社区应用血糖监测数据化管理能够促进医患之间的良性发展,通过定期的健康教育、随访以及义诊活动,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血糖监测数据化管理应用于社区糖尿病患者,不仅保证了血糖的降低,而且节约了患者的住院费用,且适用于所有阶段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让糖尿病患者快速、便捷地调节血糖,提高糖尿病患者自身糖尿病管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周健,喻明,贾伟平,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幅度[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3):286-288.

[2]熊婧,臧晓鹭.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689-1691.

[3]程捷,万斌,李雯霞,等.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54-1656.

糖果教案篇4

随着高中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教材中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创新探究性实验,可使学生在情景中进行科学探索,让学生处在一种主动分析知识,解决问题的状态。教师咋实验教学中应积极的利用这种变化,创新性演示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求知欲,还可以使学生自觉的成为课堂的主体。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中《糖类》的“科学探究”栏目有一个这样的探究性实验“:葡萄糖是醛糖,具有还原性。果糖是酮糖,是否也像葡萄糖一样具有还原性?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而根据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因为它的分子结构中具有的醛基,而具有醛基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教材中也演示了两个证明葡萄糖有还原性的实验:一是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发生反应,有银镜现象;二是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砖红色现象。但是用果糖溶液代替葡萄糖溶液做同样的两个试验,却可以得到同样的试验结果。这是否与酮没有还原性相违背呢,在演示这样的试验时,应利用这种非正常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积极的去查找资料,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根据教学试验中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去查阅资料、去分析思考,这样可以避免让学生沉浸在“看热闹”的状态,让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来判断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化学探究能力。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听到、看到,不如做到”,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不必事事亲躬,多给学生一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验创新能力。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现在有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可能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是H2S和CO2的混合气体。现在实验时有这样一些试剂和实验仪器供同学们使用,浓、稀2种品红溶液,浓、稀2种溴水,澄清石灰水,浓、稀2种盐酸溶液、试管气体发生装置,洗气瓶、试管洗气装置。请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分析混合气的组成。问题提出后,笔者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讨、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施展学生个性的平台,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糖果教案篇5

【关键词】 强化健康教育; 农村;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142-0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1],是导致失明、肾衰竭和下肢截肢、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已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据文献[4]报道,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危险度比非糖尿病患者高4倍;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比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高7倍;糖尿病导致的死亡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5]。为了解强化健康教育方法在农村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本文对强化健康教育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估,探讨适用于农村糖尿病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式,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北京市大兴庞各庄地区招募100名5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3.8±7.4)岁,其中并发高血压27例,冠心病8例;对照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3±7.8)岁,其中并发高血压25例,冠心病5例,脑卒中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教育;干预组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干预期限为12个月。具体方法如下。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年龄(岁) 性别(例)

并发症(例)

男 女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干预组(n=50) 63.81±7.40 22 28 27 8 0

对照组(n=50) 65.33±7.82 20 30 25 5 2

P值 >0.05 >0.05 >0.05

1.2.1 建立个人档案 将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编号,专人专柜管理[6]。个人档案的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卡,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地址、联系电话、经济状况、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2)各项检验指标卡,以表格的形式记录患者的血糖、尿糖、血压、血脂等结果。(3)治疗卡,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情况及发放资料情况。(4)自我管理教育卡,一式两份,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等,一份交给患者,一份存档。

1.2.2 方案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由笔者所在医院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和护士共同制定强化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具体内容,见表2。干预组的患者每2个月到医院进行强化健康教育,严格按照强化健康教育的方案执行,护士每次在授课前对干预组的每位患者进行上次学习内容的测试,掌握患者对知识的掌握及行为改变的程度,并将每位患者的情况记录到健康档案中,同时根据每位患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发放糖尿病宣传资料,以自学为主,并可向医护人员咨询。宣传资料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急、慢性并发症,运动及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低血糖防治、自我监测、足部护理等。

1.3 观察指标

基线(干预前)和干预后(12个月)分别采用躯体健康监测和问卷调查收集效果数据。

1.3.1 躯体健康监测 体重、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1.3.2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测量患者在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用药、监测、并发症和自我管理方面等的知识水平,该调查表经过糖尿病专家指导和认可,经预调查和修改后使用,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复核检查后在Epidata 3.0软件下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躯体健康监测指标变化

在强化健康教育方法实施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躯体监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在强化健康教育实施12个月后,总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的改变

问卷调查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糖尿病知识问卷得分在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健康教育实施12个月后,两组饮食、运动、监测和并发症的知识问答得分情况均较干预前明显正向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问卷得分比较 分

组别 时间 饮食 运动 监测 并发症

干预组(n=50) 干预前 5.26±1.08 5.62±0.81 5.05±0.77 5.49±0.78

12个月 8.90±0.95*# 8.89±0.57*# 8.32±0.74*# 8.90±0.81*

对照组(n=50) 干预前 5.55±1.13 5.53±0.88 5.15±0.83 5.37±0.75

12个月 6.45±1.02* 6.81±0.73* 6.34±0.56* 7.09±0.78*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行为的改变

干预组患者在实施强化健康教育后,能够经常的监测血糖,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糖药物,经常检查自己的足部,坚持每天锻炼,减轻体重;而对照组的改变仅包括监测自己的血糖。见表5。

表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行为改变比较 %

组别 时间 监测血糖 按时服药 检查足部 锻炼 减轻体重

干预组(n=50) 干预前 30.1 34.1 33.6 46.1 44.1

12个月 72.5* 82.9* 82.5* 85.2* 46.1

Z值 -3.547 -4.517 -4.625 -3.854 -0.335

对照组(n=50) 干预前 42.0 32.5 42.1 32.5 42.5

12个月 80.1* 45.3 46.0 46.4 46.9

Z值 -3.844 -1.655 -0.523 -1.688 -0.505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

3 讨论

3.1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为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使各项信息一目了然,有助于医生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精心制作自我管理教育卡,有助于患者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7]。

3.2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

通过强化健康教育的方式,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8],如饮食控制、规律的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很多患者通过与医生、护士的交流,改变了自己以前对疾病漠视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9],消除其抵触情绪,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治疗,增进了医患关系。

3.3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许多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等误区,从而使得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10],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可以使糖尿病患者明确所用降糖药的种类、药理作用、副作用的观察及服用方法。糖尿病病情的良好控制不仅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亦是糖尿病治疗的根本目的所在[11]。

3.4 健康教育应重视个体化、长期连续的过程

面对农村地区的广大糖尿病患者存在知识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的特点,农村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应该个体化、有针对性的针对每位不同的患者开具健康处方[12]。同时,还要注意长期连续的过程,因为人们行为的改变若想长期坚持下去,还需要医生给予长期的连续指导,对患者进行不断地督促和鼓励,从而促使其更好地控制血糖。

参考文献

[1]李雪琴,蔡红卫.糖尿病患者院外遵医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205.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07[J].Care,2007,30(Suppl1):S4-S41.

[3]巩秋红,李光伟.2005北京国际DM 预防高层次论坛纪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1):90-91.

[4]陈兴宝,唐玲型.2型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评估[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8-240.

[5]杨英,冯超,吴琴琴,等.糖尿病的健康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9,3(36):570-571.

[6]林艳,陈初英,卢晓君,等.糖尿病专科门诊患者个人档案的建立与使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41-442.

[7]潘杰,尚少梅,付利,等.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与疾病监控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21(17):729.

[8] Rice P L.健康心理学[M]/胡佩诚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

[9]田立英,甄桂兰,曾静.家庭访视对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7):8-10.

[10]郭锡明,陈建荣.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作用[J].实用全科医学,2006,4(4):269-270.

[11]路孝琴,任振勇,瓮学清.北京方庄社区全科医疗门诊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及其与病情控制间的关系[J].慢性病管理,2004,6(7):884.

糖果教案篇6

【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治疗中的健康教育,是目前针对心理情绪不稳定患者的良好护理手段。本研究选取84例糖尿病患者,对照比较分析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84例初诊胰岛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患者42例,男女比例27:15,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0.14±9.79)岁,平均病程(5.43±2.17)年;对照组患者42例,男女比例25:17,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04±9.86)岁,平均病程(5.39±2.08)年。两组患者均经初诊确定为糖尿病,住院进行胰岛素治疗且具有明显的抵触、焦虑情绪。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以及病症情况等基数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症状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签署相关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无应用相关药物的禁忌症。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资料不完整者[1]。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糖尿病护理对策,进行饮食、胰岛素方面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首先观察、分析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抵抗性因素,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干预,为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的危害与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积极讲解成功案例,消除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疑虑与焦虑心理;其次针对患者对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认知不足问题,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为患者介绍各种影响糖尿病病情的因素,并在实际护理中关注患者影响病情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最后,针对性格特异、耐心较差的患者,护士应当保持耐心,运用温和委婉的语气与患者多做思想教育,鼓励患者与其他糖尿病患者沟通,缓解患者治疗中的抑郁、紧张情绪。

1.4疗效观察指标

护理2w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情况(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采取知识测评方法,测试患者对胰岛素知识与注射剂能的掌握情况(50分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用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当P<0.05时,表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研究组患者胰岛素、注射技能的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比(x±s,分)

组别 例数

(n) 胰岛素知识 注射技能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2 22.17±5.84 31.45±5.17 9.31±3.15 23.12±3.45

研究组 42 22.09±5.93 40.96±6.18 9.42±3.20 41.25±4.58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情况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变化情况,研究组患者FPG与2hPG护理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情况对比(x±s, mmol)

组别 例数

(n) FPG 2hPG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2 11.35±3.56 7.95±3.42 12.89±4.57 9.58±3.34

研究组 42 11.41±3.49 6.48±3.07 12.91±4.52 8.12±3.09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与老龄化发展,糖尿病患病率正呈上升趋势,据WHO报告,发达国家中≥45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0-20%[3]。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常会出现抑郁、紧张情绪,对胰岛素治疗方案存在疑惑,或本身存在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干扰治疗效果,影响血糖控制情况,以上种种情况均是由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认知能力不足导致,本研究对42例初诊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与胰岛素注射技能。

根据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予以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后,患者对胰岛素知识与注射技能的掌握明显提升,根据糖尿病健康知识测评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项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研究组健康教育形式有效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掌握,促进治疗效果。进行为期2w的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结果,可以得出研究组患者FPG为(6.48±3.07)mmol,2hPG为(8.12±3.09)mmol,对照组FPG为(7.95±3.42)mmol,2hPG为(9.58±3.34)mmol,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糖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进一步说明,研究组健康教育方式有效帮助患者改正影响血糖情况的不良生活习惯。另外,实际护理工作中,由于存在少数家庭经济困难者,难以负担高额胰岛素治疗费用,医生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予以针对性、科学性的合理治疗方案,力求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将此作为糖尿病治疗与护理的进一步研究内容。

综上所述,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在胰岛素治疗初诊糖尿病患者中,可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阿丹.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8):1358.

糖果教案篇7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社区; 糖尿病;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10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56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综合性自主治疗是关键。因此,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很有必要,社区护理干预的实施对增强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大有裨益[1]。本文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52~87岁,平均(63.23±10.08)岁;糖尿病病程2~22年,平均(9.15±2.9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为所有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依据居民建健康档案,进行下列护理服务。

1.2.1 知识教育 采取定期开设讲座、教育访谈、定期门诊的形式,对研究对象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临床表现、存在的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等[2]。

1.2.2 降糖药物应用指导 为患者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为患者选择成本低廉、效果好的治疗用药,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重纠正其错误的健康观念,如“只在身体出现不适时用药”,“一旦血糖降到正常后,就没必要继续服药”等。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使其督促、提醒患者服药,提高患者对长期依从治疗的能力信心,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3]。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嘱患者抽取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预混的胰岛素用前要混匀,对选用胰岛素笔的患者,要教会其笔的安装和保养[3]。

1.2.3 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客观地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又是可防治的慢性疾病,使患者明白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必须树立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信心[4]。鼓励家庭成员主动以亲切的态度接近患者,给予心理支持、鼓励、疏导,以助其消除不良情绪,调动积极性参与到治疗工作中。

1.2.4 科学饮食干预 讲解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目的、意义,指导患者根据自己实际的运动量、身高、性别、体重等情况对饮食量进行计算,根据血糖制订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案[5]。

1.2.5 合理运动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督促糖尿病患者遵循下列运动原则,在必要时候,以恰当方式进行合理的干预,防止患者因不科学的运动而造成危害:有氧运动原则,包括慢跑、骑车、游泳、散步、原地跑步及健身操等。循序渐进原则,运动的量逐渐增大,运动的时间逐渐增长,动作逐渐加大难度,使身体慢慢适应[6]。做到运动量、时间及方式恒定,长期坚持。安全性原则,运动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磕碰、受伤、摔伤等,出现事故要及时处理,避免伤口愈合效果差,出现感染,更要时刻监测血糖,以防出现血糖波动,加重病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内容涉及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嘱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高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6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管理行为越好[7])、护理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对9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1年,平均(8.98±2.04)个月。护理干预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要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不仅要降低血糖,还要控制血脂和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需要患者及家属合理控制饮食,进行适宜运动,增加家庭人员的关心,加强防治健康知识宣教,虽然患者在住院期间多次接受了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及出院指导,但出院后并不能全部记住,糖尿病患者由于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治疗依从性差,容易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8]。

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护理干预内容,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相关知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服药治疗的依从性与患者的经济原因、文化层次、健康信念、社会支持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患者情况指导用药,争取患者家属支持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得知患病后普遍存在精神抑郁、心情不畅,这种心态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进行心理指导,减少应激、焦虑情绪,保持健康心理。通过饮食与运动干预,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坚持正确的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制定饮食方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82.38±11.47)分、护理满意程度97.78%均明显高于干预前的(68.22±10.39)分、86.67%;空腹血糖(6.98±1.23)mmol/L、餐后2 h血糖(8.56±2.56)mmol/L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的(8.01±1.76)mmol/L、(11.82±3.10)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把糖尿患者的管理从医院转向社区,从被动治疗变主动预防,从盲目的药物控制血糖到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方法,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明显降低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密切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红,谢娟,刘新民,等.不同群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1):78-81.

[2]赵文芝,王伟.社区护理互助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4,36(19):3028-3029.

[3]李红梅.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9):2317-2318.

[4]杨标,钟雪花.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19):4286-4287.

[5]郭悦悦,梅伟斌,徐宜,等.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对患者血糖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5):371-373.

[6]徐永刚.基层社区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效果与成本[J].临床合理用药,2014,7(7A):138-139.

糖果教案篇8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以我社区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健康体检、系统健康教育的社区管理和恰当的护理干预。结果:90例糖尿病患者对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等明显提高。结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 健康教育 社区护理

糖尿病(DM)是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1],国际上DM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降低发病率和减少并发症这两个中心问题。我院自2005年成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心以来,对所管辖的某社区DM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及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方法与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社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的90例DM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37~70岁,Ⅰ型患者8例,Ⅱ型患者82例;有合并症患者21例;全部为已婚患者。

1.2 方法对90例DM患者的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空腹血糖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检测,据其程度分为良好: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自我管理能力强,坚持有规律的运动,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在4.9~6.1mmol/L;一般: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略知,自我管理能力可,有时参加适当的运动,基本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在6.1~8.1mmol/L;较差:对糖尿病防治知识不知,自我管理能力弱,很少参加运动,不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在8.1mmol/L以上三种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实施下列社区管理及护理干预。

1.2.1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给每一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一般信息、生活方式、医学体检、治疗方案、护理计划、健康问题调查。

1.2.2 系统健康教育[2]

1.2.2.1 群体与小组教育定期举办DM患者学习班,将DM从病因到治疗的一整套基础知识用简练易懂的语言,通过讲课的形式教给患者。告诉患者那些知识只须了解,那些知识必须掌握,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掌握知识的个体差异,再分成各个小组,接受程度不同的健康教育。

1.2.2.2 示范各种操作技术对DM患者需要掌握的操作技术,进行当面施教,个别指导,直到全面掌握为止。并教育患者树立无菌观念,避免各种感染发生。如血糖检测技术;尿糖检测技术;胰岛素的保存及注射技术等。

1.2.2.3 家庭与电话随访社区护士依据所掌握的DM患者的情况,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和指导。初发患者着重指导饮食、运动情况及血糖的检测;对长期随诊患者,指导他们及时做相关的检测,以早期发现各种并发症;对个别有并发症的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则定期进行家访。

1.2.2.4 组织患者交流邀请配合治疗,病情一直控制很理想的患者介绍其成功的经验;也请遭受并发症痛苦的患者谈教训。病友之间的这种交流是最直接、最实际的,对患者的影响较大。

1.2.3 改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方面。适当运动,避免劳累,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控制饮食中糖和脂肪的摄入是治疗DM的关键。指导患者进餐要定时、定量、食物要以粗粮为主,细粮搭配,必要时加餐,病情有变化时要及时调整进食量等。教育患者戒烟、禁酒。

1.2.4 正确应用胰岛素让患者掌握胰岛素须保存在20.C以下,抽吸时避免振荡,注射剂量必须精确;注射部位宜选皮肤疏松处,有计划按顺序进行,每次要更换注射位置,防止组织硬化影响吸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如果出现疲乏、心慌、出汗、手颤等低血糖反应时,可以口服糖水或静注50%葡萄糖40ML,防止昏迷。

1.2.5 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不良的心理反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说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诱发和加重病情;对于一些病情较长产生消极心理的患者,则向他们讲解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多介绍病情控制较好的患者与他们交流,逐步增加治疗信心,并督促患者遵从医嘱;有的患者对所患疾病了解甚少,忽视病情,对饮食不加控制,对这类患者要多与其沟通,让他们知道饮食治疗对DM的重要性。

2 结果(见下表)

干预前后情况比较

由上表可见:干预前与干预后DM患者的DM防治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有规律的运动,遵医行为及空腹血糖等项目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对提高DM患者遵医率自我管理能力及有效地控制血糖有重要作用。DM患者只有很好地遵从医嘱,才能长期控制疾病,保持血糖稳定,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作用,可以时时提醒患者遵从医嘱,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2 医院内的健康教育对DM患者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表中可看出干预前后DM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5.5%,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可以随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另外,还可以帮助患者购买血尿糖试纸和注射器等物品,在客观上提供遵医的条件。

3.3 让DM患者充分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由上表可见通过干预98.8%的DM患者认识到DM发病与缺少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关[3]。干预前运动疗法尚未引起患者的重视,分析其原因,一是患者没有认识到有规律的运动也是一种辅助治疗,二是我们尚没有运动治疗的专职人员,影响了患者对运动疗法的重视程度。

3.4 在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中,更要注重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尤其是饮食控制方面。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一家人在一起就餐,多数没有分餐,这不利于DM患者的饮食控制。另外,DM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在社区护理中指导家庭成员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帮助患者及家人共同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高糖高脂饮食等。

3.5 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对于帮助像DM这类慢性病患者战胜疾病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社区护理对DM患者必不可少,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社区护理体系非常急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社区护理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将慢性病患者组织起来,建立一些小群体,共同抵制疾病,是一种最简便,最易见效的方式,能使患者相互之间交流、鼓励、支持,对长期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胡绍文.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66

[2] 齐晓玲,宋丽玲.社区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及干预[J].实用临床与护理,2007;84(4):58~59

糖果教案篇9

[摘要] 目的:将循证护理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方法:对本院156例糖尿病患者分别从对糖尿病认识、治疗目的、饮食控制、运动治疗、遵医用药、血糖监测、并发症的预防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增强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生活方式明显改善,提高了血糖控制率,减少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开展循证护理,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对糖尿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关键词] 循证护理;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b)-131-02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 EBN)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它既是服务对象的需求,又是护理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1],其重要性越来越被护理专业人员重视学习并不断发展。糖尿病(DM)为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其基本特征是持续的高血糖,主要因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少,或因胰岛素抵抗,或是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多而造成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2007年3月~2009年12月,笔者将循证护理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和能力,对糖尿病的治疗及并发症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3月~2009年12月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56例,其中,男125例,女31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59.5岁,经临床诊断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新建议标准。

1.2 方法

1.2.1 循证问题。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手段之一。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存在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要循证。

1.2.2 针对问题搜集证据支持。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检索关键词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护理。检索证据,查阅资料,获得检索结果。通过查询发现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有:糖尿病的认识、治疗目的、饮食控制、运动治疗、遵医服药、血糖监控、并发症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有:①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坚持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在糖尿病治疗、预防中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②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严格制定和执行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并长期坚持,做到定时定量。强调食品的多样化,忌吃甜食,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每周测量体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③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运动量,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等。运动不宜在空腹时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④血糖监测。教会患者或家属自我操作血糖仪,掌握监测血糖、血压、体重指数的方法,并做好记录,为调整胰岛素用量和饮食提供依据。⑤药物治疗。为患者讲解降糖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告知患者不可随意增减药量,严格在医师指导下用药。⑥心理指导。由于糖尿病病程长,常反复入院,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激动,这些不良心理会引起血糖升高,对疾病控制不利,及时发现患者不良心理,耐心做好心理指导,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⑦并发症指导。帮助患者及家属熟悉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发生的临床表现,观察方法及处理措施,如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指导患者掌握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1.2.3 对资料证据进行评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目前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有不同的方法,因此需应用EBN对所获取的结论进行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等方面的评价,制定出合理的教育计划。加强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身健康的能力[3]。根据以上证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临床专科护士针对患者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1.2.4 方案的临床应用。将获得的针对患者最适合的教育方案告诉患者,以征求患者的意见和愿望,再结合临床经验,从而制定出最佳个体教育措施。

2 结果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有些患者特别是无明显症状不重视治疗的患者,经健康教育,使之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血糖控制率,预防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3 讨论

EBN的产生源于循证医学,1991年由加拿大Alba Dicenso教授提出,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此观点迅速被关注与研究,它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现有的最好的科学证据实施护理,核心思想是护理人员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当前所获得最后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并考虑试验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适合个体需要的完整的护理方案。

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血糖控制不好,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多系统的损害。而EBN强调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应将个人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现有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与患者的价值观和愿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方案。将EBN的方式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更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程度,增强了患者自我意识,并能正确进行自我保健,积极配合治疗,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EBN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即有据可循的现代护理工作的发展,促进了护理人员知识的更新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雁,杨英华.关于“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5.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26.

糖果教案篇10

【摘要】 目的 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健康教育效果的中期影响。方法 老年T2DM患者88例,随机分为CGMS组和对照组(多点血糖监测组)各44例,CGMS组应用CGMS监测血糖72 h,之后采用快速血糖仪常规测量指尖多点血糖7 d,对照组常规测量指尖多点血糖10 d。结果 CGMS组、对照组空腹血糖(FPG)〔(5.89±0.97)vs(6.76±0.18)mmol/L〕、早餐后2 h血糖〔(8.27±0.29)vs(9.36±0.41)mmol/L〕、晚餐后2 h血糖〔(8.74±1.75) vs (9.98±2.56)mmol/L〕、睡前血糖〔(7.65±1.26) vs (9.04±2.07) mmol/L〕、凌晨3点血糖〔(6.20±0.71) vs (8.90±0.57) mmol/L〕,血糖达标时间〔(4.62±1.32) vs (7.51±1.28)d〕,低血糖发生次数〔(5.20±1.21) vs (8.52±2.34)次〕,平均住院天数〔(19.25±20.34) vs (25.66±21.60) d〕,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41±2.13) vs (8.02±2.04)%〕,糖尿病知识问卷得分〔(22.13±1.94) vs (16.90±2.93)〕均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 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血糖波动变化的趋势、幅度、频率、时间以及原因,可以更加准确、详细、直观的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及时发现苏木吉(somogyi)现象、黎明现象及无症状低血糖,使医生能够更准确的了解患者血糖情况并给予正确的处理,是目前血糖监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与指尖多点血糖监测相比,CGMS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获得更加完整的血糖谱。已有资料表明CGMS有益于促进血糖达标及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率〔1,2〕,但都是基于患者住院期间的短期追踪和评价,对于出院后中、远期的效果评价尚没有报道。我科收集自2007年2月至2009年1月使用CGMS和指尖多点血糖监测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对其试验后3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和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追踪,以评价CGMS对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健康教育的中期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88例住院老年T2DM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FPG) ≥7. 0 mmol/ L ,OGTT中2 h血浆葡萄糖(2 h PG) ≥11. 1 mmol/L。随机分为CGMS组和对照组各44例,CGMS组男32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5±15.3)岁,糖尿病病程平均(7.57±6.41)年,体重指数平均(23.12±5.59)kg/m2;对照组男3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8.5±14.6)岁,糖尿病病程平均(6.20±5.78)年,体重指数平均(24.15±4.32)kg/m2,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糖尿病知识知晓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CGMS组采用美国Medtronic′s 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并且每日至少输入4次指血血糖值进行校正,并告知患者将与血糖有关的生活事件如进食、运动、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情绪等记录下来,每6~12 h下载1次数据,由专职人员发出即时的书面报告,医生可以获知患者每天的血糖变化情况,根据结果修改治疗方案,为合理治疗提供重要线索。医务人员根据结果与生活事件的关联性,找出患者血糖控制欠佳的原因,每天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2〕,然后采用美国强生稳步血糖仪继续监测7 d指尖血糖:空腹,早、中、晚三餐后及睡前和凌晨3点。对照组采用美国强生稳步血糖仪监测10 d指尖血糖:空腹,早、中、晚三餐后及睡前和凌晨3点,同时进行一般性的健康教育。两组均根据血糖值调整用药情况,包括使用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或分次注射和口服降糖药以及静脉输液中胰岛素的剂量。收集两组患者连续10 d的指尖血糖值。两组患者均于试验第1天发放糖尿病知识问卷,并于3个月后复查HbA1c(%)、体重指数并再次进行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糖尿病知识水平测试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知识调查问卷,共25题,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病危害、检查、治疗、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知识。评分为二级:回答正确1分,不正确0分,满分25分。两组患者均血糖控制理想后出院,即FPA控制在7 mmol/L以下,2 h PG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

1.3 统计方法 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10 d内不同时段的血糖均值差异 见表1。CGMS组的FPG、早晚餐后、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均值均较对照组低(P

2.2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10 d内低血糖发生次数和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见表2。 CGMS组的血糖达标时间、10 d内低血糖发生次数、平均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低(P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CGMS组发现13例夜间无知觉低血糖,5例somogyi现象、8例黎明现象。对照组未发现以上现象。

2.4 两组患者3个月后HbA1c(%)、体重指数和糖尿病知识得分 见表3。 CGMS组3个月后的HbA1c(%)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 论

3.1 CGMS监测有利于老年T2DM患者血糖的控制 CGMS通过置于腹壁皮下组织中的检测探头,每10秒接受1次电信号,每5分钟将获得的平均值转换成血糖值储存起来,每天可储存288个血糖值,详细记录患者一天的血糖波动情况,医生根据血糖波动图谱可以更好地调整降糖方案。有报道,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不稳定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作用可能超过高血糖绝对水平的作用〔3〕。老年患者常并存多种慢性疾病,且随着各器官功能的减退,血糖波动的影响会更大。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使用CGMS后的44例患者,其空腹、早晚餐后、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值均比对照组低,血糖波动较小,控制较对照组理想,平稳的血糖有利于老年患者减少或者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发现,早晚餐后2 h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餐后高血糖的高峰时段〔4〕。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中餐后2 h血糖无明显差别,可能与中国人大多习惯于中餐进食量较多有关,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平均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低,说明通过CGMS获得的数据和图谱,医生可以更精细的调整降糖药的使用方案,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配合医生使血糖达标更迅速,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降低住院费用的目的〔2〕。

3.2 CGMS监测减少老年T2DM患者无知觉低血糖的发生率 多次低血糖的发生,可使机体对低血糖的调节机制缺损或者敏感性下降,致使产生无知觉低血糖,此时患者并没有低血糖的表现,所以不易被发现〔5〕,尤其是老年患者。所以及时发现低血糖并得到纠正具有重要意义。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44例使用CGMS的患者中,有13例曾发生夜间无知觉低血糖。传统的指尖多点血糖监测方法只能显示瞬间的血糖值,不能反映患者连续的血糖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无知觉低血糖,从而造成治疗延误。而CGMS弥补了这一缺陷。有研究显示,CGMS可以发现HbA1c及餐前血糖已达标的患者近90%存在餐后高血糖,50%的血糖甚至>16.65 mmol/L〔6〕。因此,使用CGMS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优化降糖处理,减少无知觉低血糖的发生率,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7〕。

3.3 CGMS监测能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率 糖尿病的治疗有赖于患者终生的自身管理和控制。CGMS可以将影响血糖波动的事件记录下来,一顿饭、一片药、一种心情、一次散步、一杯酒,都可以清楚的显示,从中很容易发现生活、用药中的不合理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8〕。根据CGMS结果帮助患者安排适合自己的个体化的饮食方案、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更加优化降糖方案。情绪的变化也会造成血糖的波动,激动、焦虑、失眠可使血糖升高,愉悦的心情则有利于血糖的平稳〔8〕。老年人记忆力、视力和听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如果只是进行一般性的糖尿病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CGMS将数、形、色巧妙的结合,更加生动直观,便于记忆,印象深刻。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3个月后进行的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CGMS组在监测期间根据其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患者对糖尿病危害、检查、治疗、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知识有较好的了解,得分较高;而对照组只进行一般性健康教育,没有结合生活事件对血糖的影响来进行直观、生动的教育,导致老年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记忆不长久,所以得分相对较低。本研究显示,使用CGMS的患者,其HbA1c明显降低,表明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控制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别,可能由于老年患者运动量受限制,难以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改变达到减肥的目的。

CGMS更加清楚全面地显示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及与血糖相关的事件,为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教育提供依据。CGMS使患者得到了更好的认知,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依从性,使血糖更快更好的达标,既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又能使住院时间缩短,为患者最大限度的节省了医疗费用〔2〕。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短期教育不持久,要注重糖尿病患者的继续教育和长期随访〔9〕。CGMS对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健康教育的中期效果较为显著,其长期效果的观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广业, 葛秀荣, 任 玲,等.动态血糖监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及护理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2007;22(4):2812.

2 刘 昀,刘幼硕,张孟喜.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4):8823.

3 王 青,王培珊,向 菲.动态血糖监测在16例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08;32(4):3212.

4 何晓烨,胡 予,张文利.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2):8925.

5 dc Block CE,Manuely KB,van Gaal LF. Continuous glucogen monitoring in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2005;37:A48.

6 Boland E,Monsod T,Delucia M,et al.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lessons learned from 3 days of continuous glucose sensing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type l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1; Suppl: 185862.

7 Desouza C, Salazar H, Cheong B, et al. Association of hypoglycemia and cardiac ischemia: a study based on continuous monitoring〔J〕. Diabetes Care,2003; 26(5): 1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