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游戏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8 10:30:18

手指游戏教案

手指游戏教案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

引言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其以后的修订版本中,体育游戏都被列为中小学的基本教材.为顺应中小学教学的要求,在1986年,体育游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使体育游戏在师资培养和后续发展上有了更为充分的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游戏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现实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的丰富而不断丰富,目标内容的丰富,就必然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是一个综合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1],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好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等评价[2].通过结果反馈学习过程的质量,用过程导向(评价)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认同度,从而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提高今后应用能力的目的.

1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

要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评价,首先必须遵循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全面性、发展性、可行性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基本原则,然后再确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体育游戏教学评价内容包括三部分:学生自评、学生他评、教师评价.由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培养的是今后的体育游戏实践实施者,因此,应将课程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对他们教学实践的评价上,它是判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游戏教学组织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上述评价内容,可以具化为体育游戏教学理论水平评价的五个指标和教学实践操作评价的十七个指标.

1.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可采用量表评分形式,也可采用实践操作反馈时的问答方式.自评内容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我管理、情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交互合作水平.教师应将学生的自评成绩作为总体评价成绩的一个影响指标.

1.2学生他评

学生他评方式同学生自评.他评内容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习惯养成、情感、进步水平、交互合作水平、集体主义倾向等.他评应作为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补充内容出现.

1.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体育游戏教学评价中的重点内容和指标.具体评价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1.3.1对学生的体育游戏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效果和自身教学实践操作的重要因素.其中实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组织实践示范教学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常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率是其重要的评价内容.但应注意的是,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操作后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吸纳也是其学习态度的重要表现.只有主动通过对教师评价意见的反思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充实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提升专业化水平.

1.3.2对学生的体育游戏理论水平评价1)体育游戏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主要看体育游戏教学的目标能否达成,能否按照规定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能否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安排;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此指标评价时应注意的是,体育游戏教材一定是有着竞争性和趣味性特点的内容,应与普通的术科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在教材内容中,以游戏采用的身体运动形式与普通竞技体育项目内容相同的情况最容易出现.因此,不仅在游戏内容上而且在组织教学教法中,均应体现区别.2)教案编写格式和课的结构体育游戏的教案格式写作是作为教师的必修内容.通常来说,教案的编写格式与其他体育类术科教学的教案格式是相同的.但应注意的是,教案的格式规范不仅是教学规范的需要,也是实践教学效果的保证,同时也反映着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教案中课的结构安排要求清晰、合理,无错漏.3)教案图解体育游戏教案中的图解,一般来说包括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图解(一般位置、动作和路线图解)以及基本部分图解(主要为体育游戏的示范方法图解和具体教学内容、形式图解).图解的绘制不仅是教案格式的组成部分,更是直观教学的保障.基本部分图解应采用综合配图法进行.4)教案与实际教学相符程度教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指导,同时也反映编写者对体育游戏实际教学过程的提前思维演练能力.在编写教案时,不仅应熟悉所选用的体育游戏教材内容,更要根据所授课程班级学生的具体年龄、人数、场地、气候和课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等来安排教案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应“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问修养、备社会人生”的教学要求.如果备出来的教案在各组织环节均与实践操作有着较大的出入,那么要看具体情况来进行判定,在场地器材人员等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则表示编写者对教案内容和组织教法的考虑不足.如是因条件限制而根据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的正确调整,则反而应对其表现出来的灵活运用水平和对教材内容的良好把握予以赞许.5)教案中组织教法的安排体育游戏教案的编写应体现体育游戏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游戏是一个统筹安排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涉及技术动作完成、师生交往能力、规则完成情况和安全原则的执行等.它和通常的术科(实践)课教学中的分组练习、预防和纠正错误等组织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

1.3.3对学生的体育游戏教学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体育游戏教学实践操作中的身份是教师(下文中“学生教师”均指参加教学实践操作的学生),其他配合学生的身份仍为学生.对他们的实践操作评价通常应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的结构、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师生交往的过程、运动负荷的界定、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等的系统性评价[3].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实践操作中教师角色学生的体育游戏组织教学水平和个人教学能力.评价方法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队形调动体育游戏的队形通常分为集合整队队形、准备活动队形、讲解示范队形和游戏队形.各队形之间的有效快速转换不仅体现学生教师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和对相关学科内容的掌握水平,也影响着体育游戏实践操作的教学进度和完成时间.好的队形调动应是要求明确,辅以手势和术语指挥学生快速至指定位置,并在到达指定位置后迅速完成再次的整队和报数等工作.2)口令术语体育游戏的口令术语要求声音响亮、清晰、正确.口令的动预令应明显.3)讲解示范讲解应正确、内容全面,重点完成对规则和要求的讲解.示范应明确游戏过程和动作,能结合教材需要选用正确的示范方法、方向,示范的场地和人员数量选用合理,示范效果好.讲解与示范的结合方法应能根据体育游戏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选择.4)教态情绪学生教师的教态和情绪直接反映教学态度,影响实践操作教学效果.可从他们的着装、行为方式、对教学出现问题时的反应态度和对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反馈的态度上进行评价.5)教法选择a.讲解示范与分队的时机选择.除试练(实例解析)式示范外,应一律采用先讲解示范后分队的形式进行教学组织.b.试练式示范后应有明确的完成表示,应与游戏的正式开始有间隔.c.应明确游戏的动作规格,明确合理和犯规的界限.d.游戏的分队数量应能符合游戏的需要,能根据游戏内容和学生性别、体重、能力等进行妥善分配.e.对助手、裁判与学生教师本身的分工合作的安排是否合理.对助手裁判的管理是否到位.能否应用裁判判罚结果作为最终判罚依据.f.对场地的安排是否恰当,能否满足教学需要,是否由此影响了游戏的结果判定.g.对需要较强技术性的动作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动作,应安排事前的专项准备活动.6)助手、裁判选择a.可选用见习生作为助手、裁判,但应要求他们随队听讲,了解游戏的规则和目的.b.裁判的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即可.c.在游戏开始前,可以根据情况用队伍调动的短暂时间将规则对裁判作再次强调.d.裁判、助手应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教师进行规则和安全的提示.e.裁判应秉公执法,出现问题一定要追究,没有双重标准.f.裁判的站位应与学生教师的站位形成互补,站位应不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7)教师站位体育游戏的教师站位直接影响游戏的进程、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最后结果的仲裁.学生教师站位应符合教学法中相关位置要求,不得影响学生对游戏的完成和安全.8)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主要是学生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和游戏进程的管理要求.a.应根据教学进行情况随时作讲评和规则、完成提示.b.对安全的提示和要求.c.对游戏中出现的恶意违规或对具体人的歧视行为,应加以及时的制止和处理.d.分队游戏时应保证各队裁判的公正、规则的执行、场地的范围、界限标识、完成的时间和动作规格的一致性.e.学生教师应有足够的注意力宽度和广度,对所有学生均表现出同等的关心和照顾,特别是女生或有伤病的学生.9)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包括对课堂纪律和队形的管理.a.对队形可以规定方式,提出要求,保证课堂正常秩序和裁判员的判罚不受影响.b.对学生在游戏中具体站位位置,应予以规定并加以实时控制.c.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情绪波动和抵触、消极等情绪,应及时了解并加以控制.d.采用各种方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指向.e.在讲解示范、队形调动、游戏前提示、游戏进行各环节,对学生加强纪律要求,保证教学秩序和效果.10)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个性、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在教学中,学生教师应发挥技巧性的语言和行为榜样的力量,应保持对整体教学的控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加以判断,对超出教学目标范围的要求应不予考虑,应在自己掌控的情况下使用助手、裁判并应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但不应由裁判代替自己完成对游戏全局的掌控.11)灵活运用对体育游戏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教材安排和教法执行错误,可以在完成一次游戏后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改进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应采用正确的组织教法并有明确具体的说明或安排.12)判罚在判罚时,如喊数抱团、喊号扶棍等失败次数较多的游戏可以采用完成一次判罚一次的办法,以减少最后集中判罚的压力.判罚除不需重新整队的游戏外,均应在集合整队前完成,以免失去判罚的意义.13)总结放松体育游戏的总结放松是体育游戏教学的最后环节,目的在于针对游戏完成情况为具体有效的反馈提供条件.总结应全面、细致、结合游戏进行中的实际发生情况和存在问题加以考虑和总结.放松可以使人减缓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放松的时间加长总结前的思考时间,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总结.14)安全措施安全措施主要针对规则的完善程度、课堂管理和教学要求的执行情况、场地教具的使用和安排.如在教学分队时,分队的数量和各队位置的安排以及各队间的间隔距离均应有安全考虑;在完成外延不确定的游戏时,应指定游戏的场地范围和跑动方向、超越方向.15)教学时间体育游戏教学时间是有着严格规定的,所有的教学过程均应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对教学时间的掌握受队伍调动、教学过程考虑、单个游戏完成时间安排和教学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16)教具场地安排教具场地安排是影响体育游戏实践操作成绩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场地位置和方向,合适的教具器材选用不仅关乎成绩,还关乎安全和最后的完成效果.a.在游戏进行中,明确的场地界限有利于最后的成绩认定、判罚的裁定和执行判罚.b.场地的安排应与游戏内容、进行范围和游戏方向相吻合.需前进或后退的游戏应在相应方向上留出足够的空间.c.鼓励采用安全的非体育教具器材物品作为体育游戏的场地标识,也可根据需要使用改变用途的教具器材作为场地界限或标识.d.场地安排尽量在游戏前完成;对场地的调整应在学生的安静状态下进行,以保证游戏继续进行的安全和效果.e.教学过程中对教具的管理,反映着学生教师的全局掌控能力、注意力广度和对安全保障的意识.随意的触碰教具或任教具离开规定位置,不仅影响学生对讲解示范和教师教学管理的注意力,还极易造成安全事故.17)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调整动作或记分方法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整体游戏的完成管理目标明确,选用教法合理有效,学生兴趣和配合程度高,整体反映良好.

手指游戏教案篇2

在营造区角活动的活动区域时,教师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划分区角和投放材料,然后才是区角开放与幼儿参与。但现实却往往是,在此会产生一个“休止符”——孩子们看到丰富的游戏材料便一拥而上,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教师却开始“退居二线”,成了一名旁观者——教师常常害怕过多的干预会扼杀幼儿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而显得有些畏首畏尾。然而,我们也都知道,教师适时而有效的指导更能促进幼儿区角活动的展开。所以,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区角活动,成为教师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虽然指导幼儿区角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以下两条:一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二是考虑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当然少不了具体的方法。那么哪些指导方法更为有效呢?

1.介绍法

案例(中三班全体幼儿):

随着活动主题的展开,教师在不同区角不断投放新的材料,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教师召集所有小朋友围拢在一起,拿出了美工角中的新玩具——“半个好朋友”。画纸上,老师画好了半边的人脸,小朋友们则需要去尝试画出对称的另外半边脸。此类的添画活动比较简单,又是第一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所以,孩子们自然跃跃欲试。老师引导全班幼儿回忆前些天集体教学时看到过的对称图形,并简单介绍了新玩具的玩法。

分析:

类似于添画半边脸这样目的性较强的活动,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先讲明游戏的目的和玩具的玩法,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实际操作。这位老师,在介绍玩具时并没有进行直接的示范,而是帮助幼儿回忆看到过的对称图形。这样,幼儿在游戏时便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教师保护了幼儿的探索和创造热情,所以能较快达到活动的目的。

2.示范法

案例(威威,4岁6个月,中三班):

区角活动开始了,威威兴冲冲地来到了美工角,准备折一架他最喜爱的小飞机。只见他匆匆将正方形纸按斜角对折出一个三角形,之后他便停了下来,看着橱柜边的纸飞机示意图,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他一直坐在美工角里,一会儿看看示意图,一会儿看看手上的纸,显然已经无从下手了,但并没有请求别人的帮助。这时,老师马上走了过去,也拿起一张手工纸,慢慢地折起了小飞机。这个动作一下就引起了威威的注意,他忙将小脑袋凑了过来,跟着老师的动作一步一步地折起来。不一会儿,他便和老师同时折成了一架纸飞机,高兴得跳了起来,还喊来了小伙伴一起玩。

分析:

当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活动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如果教师贸然介入孩子的游戏,不仅会打击幼儿的信心,也会破坏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所以在此案例中,教师只是以另一名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活动,没有讲话,而是以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此巧妙、及时的指导,必然会吸引幼儿跟着模仿,从而完成操作。

3.师生互动法

案例(锋锋,4岁3个月,中三班;小文,4岁7个月,中三班):

中三班的教室里,锋锋和小文正在“家里”照顾娃娃,不一会儿,只见锋锋拿起了桌上的一台电话座机的话筒,像模像样地打了起来。小文见了,二话不说,一把抢过了电话也想要“打电话”。就这样,两个小朋友争抢了起来。这时,老师连忙过来,着急地说:“哎呀!刚刚我打电话给你们,可是怎么也打不通,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锋锋和小文对望了一眼,连忙将话筒放回到话机上,对着老师说:“你再打一下就通了。”老师看了看他们说:“两个好朋友一起接电话,电话能接通吗?”锋锋和小文想了想,达成了共识——“我们一个一个接,电话就通了。”

分析:

中班幼儿对玩具的喜爱和占有欲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游戏时常常会发生争吵和抢夺事件。教师该不该介入、干预呢?一般来说,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教师首先应该观察争吵和冲突是否有缓和的趋势,观察孩子是否已经在沟通协商、试图解决问题了。只有在争吵和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教师的介入才有必要。当然,介入的时机和方式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发现两名幼儿的争执过于激烈时,才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及时介入,通过与幼儿的语言互动,引导幼儿把注意力从电话机本身转移到通话的畅通上,一场冲突才得以及时化解。

4.结伴游戏法

案例(昊昊,4岁8个月,中三班;小天,4岁5个月,中三班):

建构角中,昊昊正在一边回忆,一边尝试用塑料积木搭出一个小椅子,一旁的小天却已经搭好小椅子并玩了起来。昊昊看着小天的小椅子,十分着急地拼搭着,却因为积木的长短不同,怎么也拼不好。这时,他抽泣着寻求老师的帮助:“我的小椅子拼不好,老师能帮帮我吗?”老师带着昊昊来到小天身边,对昊昊说:“你看,小天的小椅子已经搭好了,看来他有好办法呢!不如请小天与你一起合作,一定能完成的,对吗?”小天听到后高兴地说:“我来帮昊昊,我们一起搭!”两个小伙伴一起动起手来,没一会儿,便搭好了几个小椅子。

分析:

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对成人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时如果我们马上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示范或讲解,幼儿便会将动手制作的过程交给成人。在本案例中,教师注意到建构角里有正在操作同样玩具的幼儿,如果能引导两个孩子结伴进行游戏,共同合作,既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也能将游戏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这样,一次适宜的指导,促进了孩子间的交流与碰撞,并解决了游戏中的难题,提升了儿童游戏的经验。

5.交流分享法

案例(中三班所有幼儿):

教室中间,是一大块画有道路和交通标志的地板,幼儿可以在地板上玩开汽车过马路的游戏。可是,教师观察到大部分小朋友活动时状态很兴奋,常常会把小汽车拿在手上举得老高,相互碰撞。于是活动结束后,教师便组织幼儿围拢到电脑旁,播放刚刚拍下的马路游戏视频片段,让小朋友们从中发现游戏时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和个别幼儿的提议,孩子们初步拟订出了新的游戏规则。由于这些规则是大家一起商定的,所以在之后几天的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孩子们的马路游戏更有序,孩子玩得更投入了。

分析:

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围拢在一起回顾活动过程,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发表自己的一些建议或想法,不但可以引导幼儿借助情景再现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也可以给幼儿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再次体验游戏的快乐,给整个游戏画上完美的句号。

教师的活动指导需要建立在细心观察之上。有了细致观察、客观分析和耐心指导,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游戏的推进,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笔者自己通过灵活运用上述几种指导方法,发现幼儿在活动时的规则意识、游戏经验和活动兴趣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说明,教师的指导方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

手指游戏教案篇3

一、以教师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

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就是对幼儿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意图上来说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正向的,即通过指导促进或肯定幼儿的某种行为;另外一种是负向的,即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幼儿的某种行为。但无论幼儿教师的指导是促进或肯定还是抑制或否定,都需要建立在幼儿教师充分、细致的观察之后进行指导。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当前的活动兴趣、已有的游戏经验,才能准确地做出是否需要介入或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介入的判断。因此,观察和分析是游戏指导的前提和依据。

二、把握幼儿教师的介入时机与介入方式

当幼儿教师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后,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和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儿教师介入到幼儿游戏的时机或方法是不合理的,将会给幼儿的游戏带来负担,那幼儿教师的指导就成了无价值的行为,甚至会出现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的现象。

(一)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按照游戏进行的过程,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游戏开始阶段。一般在游戏开始时,幼儿自由选择游戏,但有时会出现幼儿扎堆一种游戏的情况,此介入时机主要是幼儿教师帮助幼儿协调矛盾,解决问题;当幼儿进入游戏时,有的幼儿却无所事事,没有明确的游戏意愿,徘徊在游戏之外无所适从,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顺利进入游戏的时机;幼儿在构思游戏玩法时,出现困难,只是随便摆弄游戏材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构思游戏玩法。

(2)游戏高潮阶段。这时候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积极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教师需要介入的时机大大减少。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与同伴产生冲突,自己却又不能解决时,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当幼儿的游戏内容出现不合理的消极内容时,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转换游戏内容,使幼儿朝着积极的发展方向进行游戏。

(3)游戏结束阶段。这时候教师的介入一般是提醒幼儿游戏时间的结束。

2.按照幼儿所进行游戏的熟悉程度,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进入新游戏的介入。新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新颖的,可以是教师发起的,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发起的。新游戏的进展过程中,游戏又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开展,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解决新游戏中的困惑,如教师发现幼儿游戏不能有效进行是因为缺乏适合的材料,那教师就需要介入游戏中为幼儿提供材料;在新游戏中,幼儿可能还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2)游戏成熟期的介入。这时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已熟悉,也能顺利开展游戏,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急于盲目进入,通常是幼儿在熟悉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教师才介入,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鼓励和肯定。

(3)游戏疲乏期的介入。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幼儿就会无所事事,或破坏纪律,或滥用材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帮助幼儿转换游戏或更换游戏材料。

(二)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

一般认为,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干预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1.直接介入。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不以游戏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游戏中,而是以教师的身份,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建议、引导、说明、鼓励,其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材料的提供来进行。

案例一

辰辰和佳佳吃完早餐后,来到“娃娃家”。佳佳做“妈妈”,辰辰做孩子。佳佳给辰辰拿了一个玩具手枪,对辰辰说:“我给你买点好吃的东西,你在这好好玩儿!”佳佳一会回来了,拿着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糖果”和“糕点”。辰辰放下手中的玩具枪,摆弄各种“糖果”和“糕点”,然后说:“我要吃蛋糕!”佳佳手里拿着“蛋糕”对辰辰说:“‘妈妈’喂你,把嘴巴张开”,辰辰张大嘴巴,把“蛋糕”咬住。在一旁的教师连忙说:“辰辰,蛋糕是假的,你不能吃。”

案例一中,由于小班幼儿容易将现实与想象混淆,以假当真。教师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唤起幼儿的假扮意识,这种介入就是一种直接介入。

2.间接介入。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影响或干预。这种介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

案例二

“7+7”中式快餐店营业有一会儿了,没有顾客来。“服务员”瑶瑶大声叫卖,仍不见“客人”来,“收银员”豆豆、“厨师”雨辰没事可做,开始胡乱敲打,好多东西散落在地上,也没有人去收拾。突然豆豆和雨辰开始抢着摆弄“电风扇”。

教师看到这些情形问道:“你们在忙什么呀?”

瑶瑶:“我们修电器呢,装修房子!”

教师:“我和你们一起装修,我是设计师。”

教师的提议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瑶瑶、豆豆、雨辰争着说:“我来做工人!”于是,大家一起投入装修工作中。

教师先把桌子摆放整齐,把在水池边胡乱堆放着的小毛巾,叠平整放好,然后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餐桌上还应该放些什么呢?我要仔细考虑考虑,好好设计一下。”说完教师便悄悄退了出来。

瑶瑶、豆豆和雨辰把“电风扇”摆好,说:“电风扇修好了,‘客人’来吃饭就可以吹了。”然后再餐桌边又忙碌起来,在每个座位摆上一整套杯子、盘子、调羹等,再加上一块小毛巾,并逐一放上“小瓶醋”“辣椒”等。这样一摆放,中式快餐厅变了样,很快吸引了很多‘客人’。

案例二中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方法把教育意图传递给幼儿,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暗示的影响,这种介入就是一种间接介入。

手指游戏教案篇4

关键词:挑花线 传承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67-01

挑花线,又名翻绳,俗称“线翻花”“翻花鼓”“挑绷绷”,是在我国许多地方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游戏。为了传承民间游戏项目,我将《民间游戏“挑花线”创新的实践研究》进行了课题研究,通过挑花线传承游戏精神,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

1 延续传统,让“挑花线”再现其价值

挑花线,一项在手指间挑出花样的游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美好回忆。我园作为一所乡村幼儿园,从事开展挑花线游戏多年,在不嗟奶剿鳎发现了“挑花线”游戏的独特价值。

1.1 “挑花线”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挑花线游戏经过几代人传承,给不同时代的孩子带来了快乐,许多家长儿时都玩过,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园帮忙指导、全员参与。在家园互动之下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就学会了挑花线,一边挑花线一边说着,这是我爸爸(妈妈)教我的,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很是温馨。

1.2 “挑花线”锻炼幼儿心灵手巧

“挑花线”需要手指完成撑、压、挑、翻、勾、放等一些精微的动作,还需要左右手配合一致,更要每根手指巧妙地分工,或缠或绕,或穿或挑,最后经过一个脱胎换骨般的关键性翻转,把缠绕于双手的线绳在手指间挑出花样来。整个挑花线活动中,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等多种教育契机。因此挑花线除了能提高幼儿手的灵活性,更能健脑、启

智……

1.3 “挑花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挑花线”可一人玩,也可二人玩,多是由喜欢挑花线的幼儿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是促进幼儿主动交往、自愿合作、扩大交往面的有效手段。幼儿合作挑花线,会加深合作伙伴的友谊,令他(她)们开心地欢笑、愉快地歌唱、欢快地舞蹈,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因此挑花线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 有效指导,让幼儿体验“挑花线”的魅力

“挑花线”千变万化,游戏过程环环相扣,幼儿对技能技巧掌握的过程,就是每一个幼儿自己的成功经验,在实施和指导挑花线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游戏的教育价值。

2.1 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的一日活动都离不开游戏,把挑花线活动融入游戏之中,让幼儿易于接受、快乐的吸收。如:给编出的花样图案取上了合适的名字、编上了押韵儿歌,幼儿嘴里边念儿歌边用小手灵巧的挑花线。

2.2 分解法

针对有的挑花线比较复杂,学习起来时间比较长,而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很短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分解法来进行。把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成几个单个的个体,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幼儿觉得刚学会了一种,另一种又马上会了,增强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有信心的主动加入到挑花线的行列中,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也为自己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2.3 结合故事法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挑花线,除了分解学习外还可以结合故事来进行。幼儿跟着老师边学花线边记着一个故事,把单调的技巧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幼儿记住的是生动、鲜活的形象,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挑花线的技能技巧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就深入脑中。

2.4 集体学习与分组学习、个别指导相结合

幼儿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快有慢,除了集体学习以外,离不开小组间的互相学习与帮助。学了一样新的游戏,教师对每组幼儿分别进行指导,并请每组已经学会的幼儿协助老师,对别的幼儿进行帮助,以“点”带动“面”的进步。

2.5 家园互动法

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开展了“小小巧手将”、“巧手翻花样”等系列活动。活动开展初期,我们以“家长会”、“家园路路通”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宣传,引起家长对活动的重视,让他们支持幼儿鼓励幼儿练习,接着我们邀请家长参与,开展了“巧手家族”的活动。

3 趣味创新,让“挑花线”绽放新活力

为了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我们十分注重对挑花线的改编与创新,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高。

3.1 方法的创新

我们大胆地对花线游戏进行了创编,将全新的内容融入其中,同时扩展幼儿游戏的空间,为其探索、体验提供条件。如在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里,我们开展“大红枣”活动,将传统的游戏玩法进行改编与创新,让原来的双手游戏变成单手与另一幼儿合作的游戏,幼儿用不同的技法进行创编出“大红枣”图案。在快乐游戏的同时,锻炼孩子,增强了竞争、合作、互助等品质。

3.2 图案的创新

幼儿在观察老师的挑花线方法,在与同伴游戏和交谈中,记住挑花线步骤,此时我们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寻找翻法,大胆尝试。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幼儿翻出的图案终于有了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创作练习。有一次,几个幼儿在一起挑花线,当翻到第五步图案时,有的说像蚊子,有的说像小桥,还有的说像蜜蜂的家……在整个挑花线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3 人数的创新

“挑花线”最常见的玩法是两人轮流翻,每人翻一次,就能出现一个新的花样。在游戏中,我们进行了巨型挑花线游戏,每组幼儿事先商量并尝试,在活动中必须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才能实现挑出新颖图案如:五角星、长江大桥、高楼等等。这种由兴趣――收获――成功――更有兴趣形成的良性循环,会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主动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

“挑花线”游戏作为我园优秀民间游戏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追求最大的教育利益。手中一根绳子就能变幻出无穷尽的图案,就让我们的挑花线游戏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手指游戏教案篇5

一、游戏前的组织与指导

在游戏组织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制定计划,即帮助幼儿确定今天自己要到哪个区域、用什么玩具和材料、打算做什么、游戏时和谁一起玩等。在区域活动开始之前帮助幼儿确定自己的活动计划,有助于培养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手势、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插卡法。将教室内每一个区域游戏内容、进区域人数规定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幼儿将带有自己名字或者照片的卡片相应的游戏内容中即可。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中小班年龄小一点的幼儿使用。插卡式的计划方式清晰明了、节约时间,也便于教师了解和统计幼儿选择区域的情况,以便对有偏向好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指导。

粘贴法。教师准备一块小型磁性黑板,将一些区域活动内容以幼儿喜欢且看得懂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面,在小磁铁上贴上幼儿姓名或照片,幼儿计划玩什么游戏,直接可以将小磁铁贴在相应的区域内容之中。

绘图法。幼儿将自己设想的游戏计划用简单的图案画出来,教师在一旁作为倾听者去了解幼儿的计划,并适当给予建议。幼儿可以用简单标记、符号,甚至文字进行记录,只要他们自己能解读就行,由于需要一定的绘画与逻辑思维能力,此方法适用于中大班幼儿。教师也可以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计划本”,他们能够将自己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工具,以及方法进行预想,记录在计划本上。

交谈法。幼儿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将自己的游戏计划与同伴一起分享、讨论,并邀请同伴加入自己的游戏,结成联盟后,可以进行游戏角色的分工。这时,教师可以轮流与每个孩子交谈,了解幼儿的想法。

二、游戏中的组织与指导

(1)观察幼儿的游戏。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拥有人的尊严和特性的人,教育首先要读懂孩子行为,捕捉孩子的需求。因此,教育行为的转变需要从“观察儿童”做起。

幼儿游戏同样需要教师的观察,同时建立幼儿的观察档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指导行为,减少指导失误,在幼儿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协助,给幼儿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一般在以下情况时教师必须要进行介入指导出现不安全因素时幼儿兴趣减弱时在幼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生纠纷、寻求帮助时在游戏中出现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时。

(2)提供适宜的指导和帮助。根据对教师在游戏中与幼儿互动的观察和分析,结合不同游戏阶段的具体任务,初步总结出几种指导方法:

描述教师用语言叙述幼儿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或者叙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情感反应等。教师的描述首先向幼儿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教师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与情感提升到意识层表面上,促使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与情感作为客体对象进行反思与调控。

提问教师运用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同时获得深入游戏所需的信息。

建议:教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回顾以往游戏中的做法提出假设。

同伴支持:指教师利用同伴的力量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身心发展的一种方法。包括;让幼儿做小老师,向同伴示范和教授一定的技能;让幼儿做同伴的游戏伙伴,给同伴以一定的提示与支持。

三、游戏后的组织与指导

(1)愉快地结束游戏。区域游戏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要有个愉快的结束。游戏时间快到时,通过播放固定的音乐提前提醒幼儿,让幼儿做好准备。注意以游戏的形式结束游戏,如火车到站了,医院下班了,娃娃睡觉了等等。

(2)收拾游戏材料和场地。这一点很重要,能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形成一定的秩序感,促进幼儿社会情感中规则意识的发展。小班初期教师可以利用图标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幼儿学会一一对应收拾玩具材料,中大班则可以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通过玩具整理前后的照片对比,让幼儿明白整洁的环境、有序的材料让人心情愉悦,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

(3)评价回顾游戏。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积极有效的表现、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游戏评价在区域活动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实施有效的区域活动评价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还能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他们求知、交流与合作的欲望,更是教师全面了解幼儿,灵活调整教育资源、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个成长档案袋。我园通过对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所呈现的各种作品和相关资料有系统、有组织地收集和积累,为幼儿的发展评估提供全面、丰富、生动的信息。它聚焦于描述幼儿游戏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关注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和倾向,并将幼儿置于评价的主体地位。

一套观察记录表。幼儿区域游戏观察记录可以作为对幼儿形成性评价的依据,便于教师认识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学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还可以作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依据。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内容设计了不同的观察记录表,如《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观察记录表》《幼儿行为核检表》等,教师利用这些表格逐步学会了观察孩子,积累了本班孩子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手指游戏教案篇6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游戏活动方案中班,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1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大多数孩子都特别挑食,所以我想改掉这种坏习惯。

我就是设计了我不挑食这活动、来让幼儿改掉挑食的坏习惯。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常见的食物,知道它们的营养价值,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2、帮助幼儿围绕中心话题来讲述。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这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知道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难点:营养这个词对幼儿来说难以理解,需要老师的具体解释和说明。

活动准备

1、常见食物图片

2、把教师布置成家的样子

3、手偶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奇奇来做客为导入,小朋友们来招待这位客人。知道客人想吃什么,喜欢吃什么?

游戏

游戏规则:

奇奇说“我爱吃抓饭”一名幼儿说:今天吃抓饭。然后该幼儿把相应的卡片放到奇奇面前,再请下位幼儿继续游戏。

(二)展开部分:

根据已有的经验讲一讲:自己喜欢吃什么,为什么?

通过幼儿的讲述,简单的介绍常见食物名称和营养价值:(小朋友不能挑食,不然就不会长高,不健康,就不聪明了)利用这些方法让幼儿知道挑食就不长高。

请几位小朋友在集体面前讲一讲啊:喜欢吃那一种食物,为什么喜欢?

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教师:小朋友,如果你每天都吃一样的东西,会不会烦呢?

以这种方式让有知道,光吃一种饭是没有营养的,所以不能挑食。

(三)结束部分:

到厨房去参观,说一说叔叔,阿姨们在为小朋友们做什么饭呢?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2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向前行进跳,发现软棍的多种玩法。

2、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及协作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软棍每人一根,大塑料筐四个,大沙包、皮球若干,热身操磁带—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带幼儿进入场地,四散站立,要求幼儿不要影响到别人,别人也影响不到自己。

2、跟着音乐作热身操,重点活动脚部关节。

(二)基本部分

1、幼儿站成四路纵队,一个一个接力跑到对面拿一根软棍。

2、幼儿自由玩软棍,教师巡回指导并引导幼儿注意安全,启发幼儿想出多种玩法。

如:用脚玩软棍,用下巴夹住软棍走:两人合作练习打枪;多人合作将软棍摆在地上,练习跳跃动作等。

3、教师有目的请玩得与别人不一样的幼儿表演示范,其他幼儿跟学。

4、游戏:过小河

(1)请幼儿把自己的软棍变成圈,站成四队,成体操队形散开,把软棍放在脚的正前方.幼儿站在软棍的一旁,练习双脚向前行进跳。

要求:

①一次跳进一个软棍圈内,鱼贯地进行练习;

②跳时不要碰到软棍,如果碰歪了,要自动修好。

(2)将软棍摆开,加大软棍间的距离,两队距离稍大,另两队距离稍小些。教师与幼儿—起摆好,幼儿自由选择练习。要求同上。

(3)改变摆改形式,交错摆放,教师在前面摆,幼儿在后面摆。幼儿鱼贯地练习,要求同上。

(4)增加难度,拉大软棍圈之间的距离,幼儿自由选择练习行进跳。

5、游戏:运粮食

师:今年有些地方发洪水,我们给灾区的小朋友运点粮食,好吗?

(1)交代游戏玩法:小朋友要跳过小河,把粮食运到河对岸的粮仓里,然后按原路返回拍—下第二名小朋友的手,依次类推,以速度快、运得好的—队为胜。

(2)并在河对岸放上四个大塑料筐当粮仓。

(3)游戏规则:

①运粮食是要依次跳过小河,不能掉入河中,不能踩到软棍;

②不能将粮食掉到河里;

③要将粮食放进粮仓,不要乱扔。

(3)组织幼儿游戏3~4次,每次游戏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第—次只运—袋粮食(大沙包代替);第二次要求运两袋粮食;第三次要求一次运一袋粮食和一个西瓜(皮球代替);第四次游戏可自己决定,运什么都可以。

(4)小结:表扬积极运货物并遵守规则的幼儿。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

附:软棍的制作方法

将—米左右的宽布条长边缝在一起,内塞棉花和与布条同长的细铁丝,塞好后两头缝合,并在两头缝上暗扣,两头可接在—起成为圆圈。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3设计意图:

“抢椅子”游戏颇受大人和孩子欢迎。在“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个活动中,我将这个游戏作了一些调整,适度地处理好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既保留了“抢”这一竞争的形式,又避免了游戏者被“淘汰”的遗憾,使全体幼儿自始至终都能饶有兴味地参与活动,游戏的目的更明确,方法和手段灵活多变。

二、丰富性和单一性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其教育功能得到了拓展。过去的听信号抢椅子,重点在于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而现在的着眼点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锻炼幼儿反应的灵敏性,还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在人多椅子少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幼儿想方设法采用挤一挤的方法,使大家都有位子坐,最后在十分拥挤、幼儿不可能全部坐下的情况下,鼓励幼儿进一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终于想出了妙计,人人前胸贴后背,坐成密集的一路纵队。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又想办法克服了坐不稳的困难。因此,调整后的游戏不仅使幼儿发展了动作灵敏性,体验到了成功,也品尝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另外,调整后的游戏突出一物多用,促使师幼共同开动脑筋,设想出令人惊叹的叠坐方法。减少了搬运和布置器材的时间,提高了活动的密度。

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信号抢位子游戏,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敏性以及速度和力量。

2.想办法克服人多位子少的困难,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椅子,在场地上画一条线。

过程:

一、游戏:抢位子

1.幼儿面对椅子在线上站成一列横队,当听到哨声和看到教师做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奔跑至相距4米远的椅子上坐下,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当再次听到语言提示和看到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从椅子上站起来,跑回相距4米远的线上,还原成一列横队。

2.教师反复使用语言提示和交换位子的手势这两种信号,幼儿根据信号交换位子。

指导要点:逐步加快信号的交替速度,使幼儿对两种信号的反应时间更短,奔跑速度更快(重复数次)。

3.用听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告知幼儿拍掌三次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使用语言指令,用夸张的声音来迷惑幼儿,例如“123”“预备跑”“开始”等无效口令。

(2)教师用不确定的击掌次数来迷惑幼儿,如用拍一下手、拍多下手、拍两下后突然停止等方式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听辨力,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4.用视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提示幼儿以教师伸出三个手指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用一只手快速交替出现手指的方法来迷惑幼儿,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教师用两只手共同快速出现三个手指的方法作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5.用多种感官有效辨别各种信号。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用眼看、耳朵听,并迅速反应。

(1)教师发出口令、击掌一至两次、伸出两个手指等无效信号,有效信号仍是三,即当教师伸三个手指或击掌三次、喊“3”的数字时,幼儿必须快速反应奔跑至另一处坐下或排队。

(2)教师综合运用其他各种交换位子信号。例如教师报出“5-2”“1+2”“1+1+1”“4—1”等算式,只要答案是3,幼儿必须马上交换位子。如果是“2+2”或“4-3”等答案不为3的算式,则幼儿不能交换位子。

二、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1.每次换位后,适当减少椅子一至两张,鼓励幼儿相互照顾,启发幼儿想办法,以便全体幼儿都能坐下来。

师:现在我拿掉两张椅子,这次抢位子有一个要求,大家不仅要自己抢到位子坐下来,还要想办法帮助没有抢到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不能让一个小朋友站着,否则算全体失败。(幼儿尝试。)

师:你们是怎么帮助没有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的

师:原来大家可以挤挤坐。这个方法真好。下面我要继续拿掉椅子,一直到你们挤不下去为止。

(教师继续减少椅子,直到孩子们并排靠拢无法坐下。)

师:现在还可挤下吗实在是坐不下了,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把这几张椅子排得长一点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坐下更多的人了(幼儿尝试把椅子排得稀一些,使大家都能坐下来。)

师:这样每个人占有椅子的位置都少了,所以就坐得下了。

2.尝试三个幼儿坐一张椅子。

师:如果三个小朋友只有一张椅子,用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坐下来(三个人分三边一起坐在椅子上。)

师:三个人分别坐椅子的一边,这个方法不错。还有其他办法吗

师:三个好朋友的屁股不一定都要碰到椅子,但必须是坐下来的,有什么办法呢

(教师提示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叠坐,互相拥抱,在横向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增加纵向空间,完成任务。)

3.尝试6个人坐一张椅子。

4.尝试数个十名幼儿坐一张椅子。

三、放松活动:绕场慢跑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4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习蹦跳步,并能按音乐节奏和情节进行表演。

2、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创编出花的不同造型动作、小兔动作和自然物。

3、体验游戏中小兔和兔妈妈捉迷藏时的愉快情绪。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于幼儿人数相等、录音机、磁带

2、日常活动中带领幼儿观察并模仿花的造型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春来到》,鼓励幼儿有表情的表现小动物出来玩的样貌。

二、熟悉音乐旋律,了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完整欣赏a、b、c三段音乐

1)、导语:春天来了,还有许多动物出来玩了,你们听它们是谁?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完整欣赏三段音乐)

2)、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里都有谁出来了,它们在做什么?

2、幼儿听音乐看表演(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了解游戏情境)

教师表演后提问:

1)、你们喜欢刚刚的表演吗?想再看一遍吗?你们要注意看看都有谁出来了?它们在做什么?(引导幼儿了解游戏情节)

2)、刚刚的游戏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游戏顺序和小兔动作)

3)、它们是不是一开始就在捉迷藏啊?

(引导幼儿再次完整欣赏两段音乐,感受两段音乐表现的不同资料和游戏情境)

3、学习蹦跳步和小兔子动作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5【活动目标】

1、了解各地不同的风味小吃,并能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2、愿意与同伴协商角色,并运用不同的动作、语言、表情去表现角色,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3、养成能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了解各地风味美食、小吃。

2、了解几种小吃的简单制作方法,并讨论替代物的使用。

3、制作各种小吃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

4、环境布置:美食一条街。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请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美食一条街”。

2、引导幼儿讨论分工,为美食一条街的开业做准备。

(1)师:今天我们班的美食一条街又要开张了:有新疆小吃,兰州小吃,天津小吃,还有肯德基的各种美食。你们想到哪个小吃店,制作哪种美食呢?

(2)幼儿自由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吃进行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幼儿的分组及制作情况。

3、角色游戏;

美食一条街。

(1)整理制作材料,摆放各种小吃。

(2)幼儿协商分配游戏角色。

(3)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美食一条街。(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4、结束游戏。

手指游戏教案篇7

一、正确认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游戏化的理念认为,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既不是分离状态也不是交叉状态,而应该呈现的是一种融合状态。幼儿的学习是以游戏为中心的,游戏是其基本的活动,教学追随和支持者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游戏是幼儿真正的生活世界,教学实现的就是向幼儿生活世界的回归。此种状态下,游戏与教学之间不再具有明确的界限,游戏既可以从教学中产生,又可以成为教学的生成源。游戏与教学由此而呈现出教学一游戏一教学一游戏的支持式、合作式、推进式的关系。

二、领悟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不同的情景下教师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其内涵是有区别的。有时我们是在针对某次教学活动说到课程这个词的,有时我们说课程这个词的时候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安排。就游戏而言,有时教师说的游戏是他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种形式,有时她说的是幼儿的自发性活动。前者是教学活动游戏化,后者是游戏。

我们在说“游戏化”的时候,显然是指其他活动,而不是游戏本身。“游戏化”意味着活动的游戏性程度会有不同,比如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会因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追求程度和对幼儿需求的把握程度不同,使幼儿对活动的游戏性体验有所不同。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和自主空间的时候,活动目标就极其隐蔽,活动过程也非常开放,这时幼儿对活动的游戏性体验就会很强,那么游戏与教学就融合得很好。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教学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可以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幼儿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游戏的过程,是让幼儿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激发幼儿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一种“精神探险”所带来的乐趣。比如“猜谜游戏”“竞技游戏”“魔术游戏”等,都能鼓励幼儿的各种猜想和幻想。例如,在一堂示范课《影子的游戏》教学中,教师带领幼儿在投影仪下做手影游戏,幼儿们纷纷模仿,后来幼儿自己就能创造出几种不同的手影,然后将手影想象成各种奇形怪异的新形象并表现出来。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幼儿提供一些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我,发挥个性,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明确游戏是幼儿的权利是游戏成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保证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则强调游戏是解决儿童日益增长的新需要和儿童本身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活动。其次,保证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是游戏成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重要前提。目前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集中教育活动仍然占居主导地位,幼儿跟随教师组织的全班统一、步调一致的各种活动,诸如早操、集中教学等等,幼儿游戏的时间特别是自发游戏的时间不足。自发游戏的时间常常用于孩子们上厕所、喝水等。幼儿园常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孩子们喜欢呆在卫生间里做一些自发游戏。保证教学之外的游戏时间也就是说,就是要保证游戏的时间和机会应当远远多于教学,意味着游戏应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始终。保证幼儿每天自由游戏的时间不少于一定的量,既要充分利用来园离园、餐前餐后、活动环节之间的过渡等零散时间作为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又要保证单位游戏时间,幼儿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五、充分挖掘民间游戏

由于幼儿受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的限制,其喜欢的游戏也各不相同。于是,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我们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伙伴,例如:我们北方流传的“打宝”、“弹珠”、“夹弹子”等游戏,受到男孩子们的喜欢。特别是“打宝”的游戏,几张硬纸壳剪成圆片片,印上图案,也有的用烟盒折成三角玩,三五成群一玩就是个把小时,百玩不厌。调查中发现,孩子们有的是喜欢好看的图案,有的是喜欢扇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更多的是喜欢好胜,符合学前儿童的竞争心理。女孩子们则喜欢“盘脚莲”、“跳皮筋”、“小鱼游”、等游戏,因为这些游戏可以边说儿歌边玩,玩法上从易到难,提高了玩的兴趣。边说边玩则可以锻炼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节奏感,玩得快乐。此外,玩沙、玩水、玩胶泥,更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

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每天除了在固定的主题活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各种民间游戏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零散间隙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时有许多零散时间,可选择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在零散的时间进行。如“翻绳”、“转拉线陀螺”、“找东南西北”、“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等,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使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由于孩子们的兴趣不同。

六、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手指游戏教案篇8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游戏 趣味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汉语在国际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生而言,其难度较大。为了让外国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学习汉语,趣味教学就成为许多对外汉语老师关心的问题。王芳认为,趣味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灵活的教学技巧等,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①。

1.什么是课堂游戏

课堂游戏就是所谓的“游戏教学法”,“游戏(语言游戏),广而言之,指外语或二语课堂教学中一切有组织的语言活动;狭义而言,可指在外语或二语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趣味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活动。游戏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和练习所学语言知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达到外语或二语教学效果”②。课堂游戏最大的作用是消除学生在学习枯燥知识时所产生的畏难及抵触情绪,在轻松的环境下帮助学生克服负面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努力掌握语言知识。

2.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的原则

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但在使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教师选择的课堂游戏要与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相匹配;游戏使用要适度,过多使用会导致学生产生疲惫感;教师需要充分备课以避免游戏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游戏规则要简单明了,使全体学生参与游戏,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3.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案例展示

案例1:拍三令。

人数:5―15人,适合小班教学。

游戏规则:所有人围成一圈轮流数数,当遇到3和3的倍数时,就以拍巴掌表示,数错或拍错都要接受惩罚。

惩罚措施: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惩罚措施,如背诵课文、组词造句、即兴演讲等。

游戏说明:各阶段学生都适用。比如零起点学生可以在学完数字以后开展,结合课文背诵,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熟悉用汉语数数,还可以完成枯燥的课文背诵,一举多得。

案例2:萝卜蹲。

人数:3人以上。

游戏规则:每位学生代表一种蔬菜或水果,将相应的蔬菜或水果的图片带在身上。老师发出开始指令:“萝卜蹲萝卜蹲,萝卜蹲完西瓜蹲。”代表西瓜的学生要马上接上:“西瓜蹲西瓜蹲,西瓜蹲完……蹲。”同时配以下蹲的动作。做错或反应慢的学生将被罚下场,最后留在场上的学生获胜。

奖励措施:教师可给予获胜的学生一定的奖励,以中国特色小礼品为佳,如中国结、剪纸等。

游戏说明:对实物名词的教学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学生快速直观地记住所学词汇。适用于各阶段学生。

案例3:故事接龙。

人数:15~30人,人多可分组。

游戏规则:教师给出故事开头,然后学生轮流将故事编下去。若分组进行则可以选出讲故事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游戏说明:该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汉语表达能力,可在口语课或读写课上使用。情节生动的故事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学生。

案例4:老狼老狼几点了。

人数:10人以上。

游戏规则: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扮演老狼,其余学生扮演小白兔。教师在地上画一个圈来表示小白兔的家。“老狼”背对着“小白兔”,“小白兔”围绕在“老狼”身后,一起拍手喊:“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在老狼前面展示时钟道具,“老狼”根据展示的时间用中文回答。比如教师展示的是“十二点”,“老狼”回答之后,就要转身捉“小白兔”,大家要赶快往“家”里跑,被抓到的小白兔继续扮演老狼。

游戏说明:这款游戏适合教外国小朋友,适合练习具体时间的表达,比如“……点零……分”、……点……分”、“……点半”、“……点(一或三)刻”等。

4.游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使用课堂游戏时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把控游戏时间,以防游戏气氛过热或过冷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各游戏适用的人数不同,如遇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还需要注意各国的文化习俗,避免触碰留学生的文化忌讳。

注释:

①王芳.趣味教学方法在二外法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2015(8).

②曾健.游戏在二语习得和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2).

参考文献:

[1]李昌盛.教育游戏:一种新的教学手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

手指游戏教案篇9

儿童正处于感知世界的阶段,有趣健康的教育游戏不仅能给幼儿带来童年的无穷欢乐,而且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进行模仿和交流,形象化具体化的游戏比简单抽象的说教更能增强幼儿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和体验,从而达到认知教育的目的;其次,有趣的游戏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通过在游戏中灌输科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增强幼儿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最后,一些特定的智力游戏或体力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锻炼幼儿体能,使他们的智力和潜在体能得到开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群体性的游戏项目能够使独生子女增强群体意识,学会互相关心和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教育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智能游戏与体能游戏相结合,促进幼儿智力和体质的开发

想要在幼儿教育中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就需要设计和使用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智能游戏和体能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在幼儿教育阶段,比较侧重幼儿的认知教育,使其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事物,为后期教育打下基础。如在玩“猜水果”游戏中,先让老师描述,小朋友们猜,“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小朋友很容易猜到是“西瓜”。然后让小朋友来出谜语,对一个水果进行描述,其他小朋友来猜。在这个小游戏中不仅使幼儿对不同的水果有了认知,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开发。

在智能游戏进行的同时,可以辅以一定的体能游戏。如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掷沙包”和“跳格子”等,这些体能游戏能够使幼儿的臂力、应变能力、弹跳能力等得到增强,还培养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巧性,加强幼儿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活动,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2、引入传统民间游戏,扩大幼儿知识面

在传统的民间游戏中通常配有朗朗上口的童谣和优美动听的儿歌,如绕口令“小老鼠”:“小老鼠,偷酒喝;喝了酒,开汽车;东扭西歪满街跑,见了警察叫大哥”。这些韵味极强的童谣和儿歌不仅能够训练幼儿的语言辨识能力和记忆能力,还可以帮助幼儿正确发音,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在进行传统民间游戏时,可以灌输给孩子们一些知识和教育,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如“抬花轿”游戏,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思考:“花轿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抬花轿?”等等,在孩子们的好奇心下,教师就可以将民俗、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贯穿其中,使孩子们在玩乐的同时学到东西。

3、注重动手实践游戏,增强幼儿的操作能力

在进行游戏设计时,要注重动手实践游戏的创新。在进行“搭积木”、“拼火柴”等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游戏时,老师可以先简单讲解示范,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充分发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就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拼凑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由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由汽车房子到轮船动物等,使幼儿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有些手工游戏只需要简单的道具就可以实现,如“线翻花”游戏,只需要一根毛线就可以实现,而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孩子们通过手指灵活地支、撑、勾、挑、翻、收、放等动作,翻出各种生动有趣的造型图案。不仅要求幼儿做到眼尖、脑灵、手准,而且要求幼儿手脑一致、手眼协调。于是幼儿的视觉、触觉、运动觉、知觉得到了有机的训练。

4、开展角色游戏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好胜心强,而一般游戏都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所以在教育游戏中要注重对孩子们面对成功与失败时正确的心理引导,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喜悦自信的同时不被困难挫败所打倒,调整方法策略后继续进行挑战,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同时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协作互助,谦让团结等优良品德,引导培养他们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

二、结论

手指游戏教案篇10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有效介入

一、教师的介入方式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教师在中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过程中,要通过多种的介入方式进行指导,才能保证游戏的的顺利进行。教师的接入方式可以分为三种:语言介入、行为介入、参与式介入。

(一)语言介入

语言指导主要指教师通过运用“主动发问”、“及时提示”、“鼓励和赞扬”等不同的语言指导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方法。

(二)行为介入

行为介入主要指教师通过利用身体语言和材料指引等行为指导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方法。

(三)参与式介入

参与式介入主要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和幼儿一起游戏的方式,根据幼儿园教师参与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即平行式参与和交叉式参与。

二、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根据在幼儿园实地观察,记录了对游戏中幼儿游戏行为中教师有效回应方式的实践研究,下面依次分析这几个案例,总结教师的有效介入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体现。

案例1:

娃娃家的宝宝发烧了,孩子们都抢着去帮宝宝买药。教师在观察娃娃家的孩子玩游戏时在提出要为宝宝买药后,孩子们都抢着去。如果都出去的话,娃娃家就会没有人的,所以教师及时提醒孩子:你们都出去的话,谁来照顾宝宝呀?

今天的游戏主要观察的就是娃娃家,在出现问题后教师能及时提醒制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用强行的手段,而是迂回进行,用反问的方式来提醒幼儿,如果都出去买药的话,就没有人来照顾生病的宝宝了。这样孩子们就会很乐意留下来照顾宝宝,不会再去抢着买药了。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教师既照顾到了游戏情节的开展,又照顾到了孩子们的心理。这个案例也是用了言语介入的“及时提示”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会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案例2:

餐厅没什么生意,在餐厅工作的小朋友没什么事做,而在美甲店的生意就很火爆。教师及时上前请餐厅的小朋友去美甲店邀请小客人去餐厅先吃点点心。而当幼儿独自不愿去的时候,教师就和幼儿一起去美甲店邀请小客人。

在每次游戏中都可能会出现这种一个店生意好,一个店生意不好的情况。在这时候,我发现后往往可能做的事情是直接请小客人去点心店吃点心。而在这次游戏中,教师是请餐厅的小朋友自己去邀请小客人,还陪同小朋友一起去邀请并指导他如何和小客人沟通:你们在美甲店排那么长得队,要等很久的,可以先来吃点小点心,然后再去美甲。这样,教师在指导中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又能将小客人拉来餐厅吃点心。这个案例运用了行为介入和交叉式参与介入的方法。

三、教师有效的介入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体现

(一)有计划地指导幼儿组织角色游戏的开始部分

中班幼儿对许多角色游戏的过程开展已有一定的经验,但是游戏如何开始会让他们为难,往往会产生大家抢着要同一角色等矛盾。所以,教师在指导时需要重点指导游戏的开始部分,使幼儿学习组织游戏的方法,培养他们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包括:指导幼儿如何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协商确定共同主题和实现主题的游戏任务。

(二)重点观察并妥善处理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冲突

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通过讲评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尝试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在游戏中,教师也可适时地采取回避策略,让幼儿有时间去争论、分辨,学会相处。

(三)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人和扩展角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