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09:45:56

文秘教育论文

文秘教育论文篇1

“秘书”一词是秘书学中的基本概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秘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形成了诸多观点。对秘书概念可以定义为:秘书是综合运用知识和现代工具,直接为领导、专家或管理人员提供综合服务,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

我国秘书学界根据秘书的定义对秘书职业进行了简单归类:一是在我国现代主要是指党和政府机关、企事业位、社会团体、院校内的一种工作职位。二是秘书是领导、专家、管理人员在履行其职务时的辅助人员。三是秘书是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的人员。

二、秘书素质的标准

秘书职业的要求和特殊性要求秘书具备某些高于普通工作人员的素质,而且也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秘书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通过教学研究,我们将秘书素质的标准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德过硬和工作认真

秘书工作人员首先要有过硬的品德与修养,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待人接物上都要体现良好的品质。在工作上,秘书对领导负责,为领导工作,要尊重领导,正确理解领导的意图,为领导提供智力协助,但要注意不能随意改变领导的意思甚至利用与职务之便。对领导的错误和失误要用合理方式给予提醒,时时注意为领导查缺补漏。秘书为领导服务,听命于领导,但不能盲从于领导,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求实、谨慎、踏踏实实,严格按照领导意图办事是秘书对工作态度的最大特点。作为领导身边的人员,要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对领导安排下来的工作要认认真阵去完成。在具体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切不可弄虚作假,混淆视听。对待工作要有韧劲和毅力,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各项工作。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工作性质与工作要求。

(二)很好的认知能力

秘书良好的认知能力和科学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协助领导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点,敏锐的观察力,良好记忆力和快速反映力是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几点素质。秘书在观察全面,保证信息完整性的同时,还要做到深刻观察,深入分析,发觉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的事物真相,发觉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各种决策及时准确地提供可靠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将,秘书就是“千里眼”“顺风耳”。出色的秘书对领导需要的信息数据,甚至是历史上几十年变化发展的情况,数字都不用查找任何记录,而能准确无误对答如流。据说,一位我国的一位领导人在接见外宾时,外宾提问我国某一方面的发展情况时,秘书当场把相关数据的数十年变化情况以及有关信息一一说出,准确无误,外宾对首长秘书的能力赞叹不已,对我国人素质刮目相看。

(三)掌握信息技术的素质

现代秘书与传统秘书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掌握。当今世界是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事秘书职业必须有扑捉有效信息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庞大的信息量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逐步形成一种主动发现、甄别、处理、应用各种信息的习惯,为领导或相关部门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帮助;于此同时,秘书素质还要求具备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能力、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利用信息技术选择能力、以及应用信息能力;最后不论是基本素质还是职业操守都要求秘书遵纪守法,恪守职责、抵制不良风气,尊重他人隐私等。

(四)创新素质

在我国积极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中,要有广大群众要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秘书作为高素质人才,同样应该具备创新素质以应对工作与时代挑战。从秘书教学的角度讲,创新素质主要应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创新观念,摈弃秘书就是领导的“保姆”和仅仅是“写材料的”落后观念,积极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领导的助手、信息员和参谋,在工作中全方位体现自己的价值;第二是创新工作,积极学习理解会议文件精神,严格程序依法办事,同时要形成理清头绪,分清层次,集中汇报,重点处理的良好工作习惯;第三是创新方式,从以前的纸笔办公转变到现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办公,积极推动自动化办公。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秘书作为较特殊职业也应从素质上要求进行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

三、当前秘书素质存在的问题

随着秘书职业化的发展,提高秘书的综合素质成为秘书教学的重大课题。而当把教学延伸现实工作中时,发现在秘书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

第一,秘书基础素质薄弱。从目前的秘书培养看,秘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职业人才。因而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偏重专业技能和技巧,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特别是各类文化素质的提高等问题。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者要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除了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扎实的综合基础知识。如文学、写作、法学、统计、公共政策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秘书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二:秘书缺少独立工作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对领导有依赖和盲从心理,认为自己是领导的工作人员,领导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若没有领导的提醒或要求,就会对工作有一种无所是从的感觉。一旦要有独立开展工作,秘书缺乏独立性的弊端就会表露出来。

第三:秘书素质培养模式化。在秘书素质提的培养方面很多时候不是结合自身特点而来的,而是追求一种模式,缺乏创新意识。部分秘书教学受传统影响比较深,从众心理明显,一切趋于政策,趋于形式,在追求共性的同时却忽略了个性的培养。

四、从教学角度看秘书素质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秘书教学以及培养合格秘书人才的根本方法。因此秘书教学要积极寻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改革考试办法是推动秘书素质

培养有效途径:

(一)强化实践性教学

实践与操作性是秘书作为一项学科的重要特点。在秘书教学中,对秘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应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所以,秘书教育应当有制度有计划的安排教学实践。从教学经验来看,可将实践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即社会实践、校园实践、个人实践。首先是社会实践。比如我国的政治惯例是在每年的十一十二月间,各地市、县、乡镇都要召开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学校可借此机会与相关部门联系,安排秘书专业学生参与到会议服务工作中去,为与会人员提供接待服务,担当小组讨论的记录以及负责会议的签到和照应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与秘书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应接、会务、礼仪等工作的实际操作,培养、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其次,要将秘书素质培养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把社团建设放在住处位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可以模拟策划一场报告会,从报告会的会场确定,到邀请报告人、会议主持、会议接待、会议记录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此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组织能力等,并能在各种活动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个人的综合素质。再次,要将秘书教学与个人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积极参与个人管理,主动帮助父母解决家庭的一些问题,为自己将来走上秘书工作积累处理问题和管理经验。

(二)重视案例教学

秘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种种局限,秘书教学主要还是在教室中进行,而学生的实践知识是十分有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更加注意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一个秘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一个案例,实际上是一种模拟的工作情况。利用案例教学,学生有一个更加真切的感觉,可以弥补理论学习得不足。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处理事务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教学。

(三)改革考试模式

文秘教育论文篇2

一、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优势

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秘书专业人才,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充分调动校企双方职业道德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并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体会职业道德情感、行为、意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主要的优势在于:

(一)为文秘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聚焦,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制造产品,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而言,相较于单一学校培养环境,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秘书职场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文秘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中构建拟态职称环境,但职业道德作为从业者的道德要求,离开真实的职业环境,相关的职业道德诉求,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切实对文秘专业学生产生触动,使其有更为真切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检验。

(二)为文秘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单一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道德知识理论方面,强调通过相关的课程测试,让学生掌握秘书职业道德要求。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秘书职场环境中,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更为明确,同时更有配套奖励与惩罚措施作为道德要求得以贯彻的保障。学生可以通过识记的方式掌握单一的学校职业道德知识理论,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对于文秘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在实践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三)为文秘专业学生树立了优秀的职业道德榜样。道德教育中,典型榜样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较好地让从业者认识到道德作用。学校教育中,文秘专业教师也会结合视频、文字等方式,以案例的形式,依据榜样教育理论,对文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榜样教育。但是,这种课堂教育中的榜样是否与实际工作的道德要求相符合,职业道德榜样又是如何克服道德困惑遵守道德规范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教育学习困惑。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行业岗位实践中,切实对照秘书岗位上优秀职业道德榜样,真实感受榜样的力量,并进而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

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问题

依托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不是简单地套用模式,而是应该将更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造为适应于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模式。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应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文秘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偏重点主要是人才的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人才的职业道德。文秘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中,这类倾向表现更为明显,一些企业侧重于秘书人才的写作能力培养,或者是人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能力训练,而忽视了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育,不少单位认为因为有着较为完善的秘书岗位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文秘专业人才在向秘书岗位职员转变过程中,其职业道德会有相应的保障;而文秘专业教师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泛,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检验,也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师自身的秘书职业道德教育素养不足。不论是哪一种内容的教育,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而言,从学校方面分析,大部分文秘专业教师由中文专业等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转变专业教师,期间教师自身缺乏对秘书工作从业经验,更谈不上对秘书工作专业道德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教学也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从企业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引入的秘书岗位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经验,并对秘书职业道德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但是,秘书岗位兼职教师不熟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相关职业道德经验传授给学生。

(三)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文秘专业虽然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其教学的相关设计与完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反馈评价机制有所不同,不是由企业充当评价主体,而是由学校教师负责道德教育主要评价工作;不是采用过程模式评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情况,而是采用结果模式,以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理论测试,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存在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空洞化,且情况日益严重。

三、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应该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带来的道德教育优势,以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一)以秘书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重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按照文秘职业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设置编排的,虽然在职业道德涉及的不同内容层面上,显得较为规范,但实质上与秘书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情况,不能完整反映秘书职业工作操作流程中所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秘书岗位工作流程中具体涉及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重新建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工作流程与步骤,成立对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应用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详解文秘职业道德规范。举案说法,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方应该基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联合搜集、分析、整理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具体而言,学校教师应该根据文秘工作流程与步骤,从理论上梳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行业秘书作为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要提供与理论相对应的典型案例方式,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去。在案例的性质方面,既可以是正面的案例,也可以负面案例;在案例的形式方面,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视频的。

文秘教育论文篇3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文秘专业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实际需要脱节、不能凸显本科“文秘教育”的特色、实践性教学被虚化等问题。应该加强文秘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改革,以适应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

1980年上海大学文学院率先设置了秘书专业,之后我国高校纷纷创办文秘专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秘书专业教育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导,以专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为主体、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为补充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同时研究生层次的秘书教育也在酝酿探索之中。由于“秘书学”没有被列入教育部全日制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开设本科秘书专业的高校,基本上是以下两种类型:一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打的秘书学方向;另一类是“文秘教育”本科专业,这是教育部批准招生的目录外专业,属于教育学学科。

一、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o世纪8o年代高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培养秘书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需求,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这种情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是党政机关实行机构改革,裁减冗员,同时党政机关招收工作人员实行公开招考,符合报考的专业范围更为广泛,而录取人数却相对有限,这无形中就增加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二是随着外资和国内民营企业、公司的蓬勃发展,他们对于复合型文秘从业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却招不到合格的文秘人员,抱怨缺乏“拿来就能用”的复合型文秘人才。WwW.133229.cOM出现这种“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同时并存的奇怪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实际需要脱节

目前,全国有几百所高等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学校开设了文秘专业,这些学校包括师范类学校、农业院校、理工科院校等,学校类型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办学层次不同,但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致相同,尤其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它大的实质性的区别。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没有秘书学本科专业,在“文秘教育”本科目录外专业批准以前,多数高校招的是挂在其他本科专业下的秘书学方向。设置目录外专业“文秘教育”后,实际上多数高校的培养定位仍然是沿袭秘书学的定位。文秘教育专业处于一种既不是文秘,也不是教育的尴尬境地。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直接导致了课程设置的混乱,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

(二)课程设置难以摆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响,不能凸显本科“文秘教育”的特色

据高考咨讯网消息,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文秘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共有23所。由于受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方向)”的课程设置影响,不少文秘教育专业都开设了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而对于文秘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秘书理论与实务、文秘与档案、办公自动化等要么不开,要么学时很少,只是象征性地学一点。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使学生的专业水平胜任秘书工作的要求。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专业,其课程并不是中文、外语、管理类本科课程的简单组合相加,课程设置体系必须形成自身的特色,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实践性教学被虚化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校的文秘专业教学计划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非常模糊,有的虽然列有专业所必须的实践内容,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停留在课堂讲授的层面上,很少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毕业实习这个最重要的环节,由于经费、实习地点等原因,学生往往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际上多数学生就是放假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可想而知。

二、文秘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社会的需求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文秘教育专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所以,办好文秘专业,找准专业定位,拓宽办学思路照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文秘教育有两个内涵:一是本科,要区别于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二是师范类专业,承担着为中等职业院校培养文秘师资的任务。所以学生一方面要掌握高级秘书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掌握教育学的理论和秘书教育教学方法。但是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外向型、复合型秘书人才。如果培养目标定位太全,也就没有了特色,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所以笔者主张一个学校的专业定位一定要结合学校打的学科背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才能搬出特色。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文秘教育专业是2008年批准招生的新办专业。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办好文秘教育新专业,这是非常现实也是重要的问题。面对严峻的人才市场形势和秘书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高校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确立更加明晰的思路。几百所大学都在培养文秘人才,作为一个农业院校的新办专业,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办好文秘教育专业的前提。作为农业院校的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笔者认为应该紧围绕市场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说可以这样定位:以管理学、文学、农学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培养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工作、文书档案、行政事务管理、公关活动、信息和经济管理的能力,并有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意见的智力型、复合型、综合型、应用型高级秘书人才。

(二)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了,课程设置就有了基础。不可否认,传统的中文学科背景下的文秘专业教育为秘书专业教育的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但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对秘书专业学科定位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所以课程设置中一是应减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比例,突出文秘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二是要适应目前对文秘专业人才需求潜力较大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三是要充分考虑现代文秘专业人才的特点,打破传统,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这才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根据本课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把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拓展平台。每个平台中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包括学科共同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四个模块;专业拓展平台主要包括专业拓展课程、考证强化模块。

(三)根据市场需求拓宽专业口轻

虽然文秘教育专业是师范类专业,不排除有的学生要走上中等职业院校文秘教育的讲台,但这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可以将教育学类课程方到专业方向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需要进行选择。同时面对社会各行各业纷繁复杂的人才需求,有时文秘专业一个专业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可以让学生学完基础专业课后到高年级实行分流,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不同的方向模块,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进行选择。例如,教育学、教学法类方向,可以培养文秘师资;与农学学科结合,培养农业文秘;与工程、建筑类专业结合,培养建筑文秘、工程文秘;与经济管理专业结合。培养经济管理秘书;旅游专业结合,培养旅游秘书;与外语专业结合,培养涉外秘书;与行政管理专业结合,培养行政秘书等。这种“杂交型”的复合培养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使学生可在更为广阔的专业背景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而且在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多个方向模块。这种复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校的学科优势,另一方面也容易凸显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创新文秘教育实践教学

文秘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秘书人才,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来巩固课堂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1.围绕应用型的专业特色,构建涵盖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科研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秘书专业的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单纯讲授理论是不行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情景模拟训练、纸上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秘书教的较色定位,自觉培养秘书角色意识,更快、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专业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通过社会调查、实践实习等形式,其目的是强化理论知识,培养核心能力;科研教学是为彰显高校本科教育的优势,是前两者的补充和拓展。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的定位和需要,将秘书工作理论视界进行提升,创设一个进一步提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平平台,主要方式可采取鼓励学生了解、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担任相关的工作,如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补充实践内容等,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2.搭建专业实训室、校内实训资源网和校外实习基地三级实训载体。

(1)在专业实训室中,为学生提供模拟文秘办公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分组在其中进行训练。如文秘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传真机、复印机的使用、电话的接打程序、摄像机与扫描仪的操作、网络在线办公以及文件收发处理等。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模拟实践的平台,学生可以进行秘书实务活动的策划实训。如策划安排一次新闻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合作完成会议的整个策划筹备环节,还可以将实训成果对外展示。通过这样的现实模拟训练,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整个活动,强化技能训练。

(2)利用校内资源,提供专业教学实践实验基地。文秘专业实践性很强,而能为学生联系校外实习单位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且还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其实对文秘专业而言,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实习基地,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很多可以为文秘专业教学实践提供的实训机会。如可以让学生在各学院、职能部门办公室担任“实习秘书”,学习处理办公室各种事务;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会议活动时,可以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参与,从最初的旁观学习观摩到真正的参与会议筹备,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逐步了解熟悉秘书工作的具体流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校有些接待宾客的任务也可以让文秘专业学生参与,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秘书礼仪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3)校外实习。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可以直接检验教学成果和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课程改进提供反馈信息。

3.分段设置实习环节,提升专业水平

文秘专业实习环节的设置至少应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实习阶段。学生入学之前对文秘工作并不了解,仅仅靠课堂的理论教学难以形成直观的感受。因此,在第一学年可以安排职业教育讲座,邀请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秘书工作人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前沿信息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秘书职业的认识,强化从业意识。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了解秘书岗位的具体职能以及秘书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2)专业实习阶段。根据专业课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分配一项课题任务,课题设计都是围绕秘书日常工作,并在有限时间内提交一份完整且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方案。比如:校庆活动的策划、新生接待的策划、校运动会的筹备、信访接待工作、公文撰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专业实习阶段的专项实习有针对性地训练了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为毕业实习阶段积累了许多非常有益的经验。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最后一个学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锻炼学生融人社会的能力,提高对秘书角色的认识。实习期间,学生要以一名“准秘书”的身份进入社会秘书岗位,接受实习单位对其四年专业学习成果的严格考核,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毕业实习不同于在校期间的实训,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协作完成,实习生需要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在秘书实岗上,如何将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业务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习生必须面临的考验。学生必须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尽快熟悉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达到毕业实习的预期目标。

4.充分发挥课外修读学分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外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一是充分利用学校课外修读学分的规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从活动方案的制定、评委的任命、比赛活动的组织各个方面全部由学生自己来组织,相关老师只是给予指导和配合。通过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如“文秘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竞赛”等。

5.强化职业技能证书,探索多证多能的教学模式。将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专业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从事秘书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获得进入秘书职业所需的秘书职业技能证书。在此基础之上,提倡多证多能,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如普通话合格证书、外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等。

高校是我国培养文秘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但高等秘书教育目前还处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瞄准秘书行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作支撑,突出以就业导向为主的教育特征,切实加强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才能探索出一条富有成效的高校文秘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郭建庆.文秘职业化对高校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导向[j].上海大学学报,2005(12).

文秘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 教学秘书 工作定位 素质要求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等体育院校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它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其目的在于保证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保证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他联系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其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协调统一。

教学秘书科学、高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秩序的建立和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最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密切挂钩。

教学秘书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的前提便是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和自身职业的素质要求。

1 明确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

教学秘书是在高等体育院校院(系)级教学管理工作中担负特定职能的专业人员,具体协助院(系)主管教学领导落实和处理本部门的教学事务,是联系师生、教务处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纽带。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应该分为:参谋助手、协调管理、部门枢纽三个方面。

1.1 参谋助手

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教学院长和教研室主任的参谋与助手的角色。教学秘书协助教学院长及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秘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与本院(系)的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科学地安排各学期、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教学秘书还要协助教学院长开展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布置各教研室填写教学任务安排表(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检查教师教学资料(授课计划、教案、备课笔记)是否完整,确保教学过程规范性。

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学校或院系因特殊工作安排或个别教师因事请假后的停课、调课情况,也应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及学生,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还要检查、落实教师的补课情况,保证教学计划的正常执行。协助院(系)领导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安排院(系)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教学秘书也应深入教师和学生之中,倾听他们对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并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给院长(系主任),以便改进工作,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新进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特殊部分,缺乏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秘书应配合各教研室安排好新进教师试讲事宜,并做好记录,为新教师的培养提供依据。

另外,外聘教师日常教学的管理需要教学秘书跟进,积极与外聘教师交流,了解教与学两方面的动态。

1.2 协调管理

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协调和管理各部门的工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秘书为贯彻落实领导的意图和决策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使各个部门能够有序、有效的完成任务。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档案的处理也是教学秘书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教学秘书处理的档案一般分为几个方面:

(1)综合类文件资料,如上级下达的有关教学工作文件、教学工作总结、规章制度、会议记录、简报等。

(2)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关的材料,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实践教学汇总资料、重要教研活动记载、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学术活动等。

(3)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文件。

(4)学籍管理的文档、毕业论文汇总资料等。

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学秘书的基本素养,也可以反映出院系甚至学校的办学水平。

所以,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需要教学秘书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的很重要一点是协调管理,协调各个部门有效工作,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文件都成为教学秘书必不可少的能力与要求。

1.3 部门枢纽

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处于枢纽位置。教学秘书工作是上传下达,对于教学各个部门的作用如同一个枢纽,将上级领导的意图传达到教学的各个部门,同时也将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如实的反馈给领导。这种枢纽作用决定了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能。教学秘书需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这些安排是对于领导意图的积极落实,同时也是协调各个部门完成工作的重要途径。

教学秘书应科学地安排各学期、各年级、各学科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在各教学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是专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创造精神的一次综合训练,是对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学习效果的一次总考核;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次全面总结;是毕业生四年来的学习结晶。毕业论文从选题到答辩评定,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学秘书进行管理与协调,教学秘书需要根据学校的时间来督促毕业生完成论文,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论文的的进展情况,将情况如实的反应给领导,与领导沟通协调。

2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的素质要求

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学秘书工作是一项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工作。这项工作要求教学秘书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等。

2.1 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学秘书的必要条件。在高等体育院校从事教学秘书工作应该注重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很好的贯彻落实领导意图,完成教学管理目标。

教学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工作体系,需要教学秘书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贯彻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始终。作为一名教学秘书,应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策理论水平。在教学管理过程汇中,教学秘书应注重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和改善自身能力。

2.2 职业道德

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枢纽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评价一个教学秘书的重要参考指标。

教学秘书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起到的沟通信息、辅助领导的作用决定了其要养成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作风,认真研究和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和规章制度,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水平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管理创新,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在工作中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目标,本着为教师、学生服务的宗旨,协调好与学校各部门、各院(系)以及师生间的关系,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塌实地工作,也是做好教学秘书工作的关键。教学秘书工作繁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局限于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而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在面对繁杂的管理工作时,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将质量与效率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学秘书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秘书的重要因素。

2.3 专业素质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从事工作繁杂,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在不同情况下,教学秘书必须能够及时应变,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而这需要教学秘书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作为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至少应掌握两方面的专业知识。

(1)教学秘书应熟悉所在院(系)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环以及各种教学工作的实施流程。

(2)教学秘书还应具有基本的秘书专业知识,包括秘书学、行政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公文制作和文书处理知识、档案管理知识等等。所有这些,教学秘书都应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并用以指导工作实践,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服务。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教学秘书完成工作的根本保障,在不断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应该学会不断自我更新,这样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对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应不断更新,具备新的、高效的专业知识将会是新时代下教学秘书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

2.4 业务素质

教学秘书的业务素质是评价其工作能力的直接衡量标准。教学秘书作为领导的辅助人员,应该能够很好的处理好日常的教学工作事务,能够站在领导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为领导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合理的建议。教学秘书还应该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

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繁杂,经常同时接受几项任务,这要求教学秘书能够分清主次,优化工作次序的能力,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很好的驾驭电脑等办公工具也成为教学秘书必备的业务素质之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无纸化办公得以实现,数据的处理、资料的统计等工作都可以通过电脑完成。这些都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秘书需要熟练的掌握电脑操作技术,通过电脑和网络来不断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作为管理工作人员,其工作特点决定了业务素质的提高必须得到重视,管理工作繁杂、多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灵活应变及时处理工作的各种问题。这种业务素质不仅仅指的是专业知识,它更多的指的是一种潜在的社会知识,一种灵活应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管理者的沟通交流能力。管理工作实际上也是与人交流沟通的工作,能够很好的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是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根据不能的情况、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人能够用不同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这是一种灵活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素质。

2.5 心理素质

教学秘书最主要的日常工作是服务工作,地位特殊,角色复杂,要为领导、教职工、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和其荣辱苦乐融为一体。

教学秘书工作内容繁杂,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好的心理平衡的能力。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积极应对,善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繁重而紧张的工作,能够自我调节,用积极正面的心态来应对压力,通过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来正确的对待压力,解决问题。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常常面对的工作问题复杂、时间紧急、工作强度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合格的教学秘书应有的条件。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乐观的对待,化解消极的情绪,是一个成熟的教学秘书必备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抗压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调节转化的能力。心理素质较好的人可以将消极情绪迅速转化,以最快的速度调节转化心理状态,将问题很好的解决。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在面对问题时应学会转化消极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和心理品质去解决问题。

2.6 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秘书作为领导的管理助手,其工作要求能够将领导的指示很好的传达下去,要求其能够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提出新观点,提出新建议,使领导的意图得以扩展和升华,从而进一步完事领导的决策。同时,教学秘书对于领导的指示落实情况应及时的考察反馈给领导,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情况,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当遇到新问题时,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运用创新性思维大胆改革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运用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矛盾,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在管理工作中,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处理,但是当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时,老的、旧的工作经验可能不起作用,这时就需要教学秘书具有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用新思维、新方法来处理新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的培养建议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所以对于教学秘书应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培养。这样既可以增加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的专业业务素质能力也可以节约培养单个教学秘书的时间和精力。

3.1 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培养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体育院校应加强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的培养工作。教学秘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收发员”、“通信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校需要时则临时组织一些人员工作,不需要时则解散,长此以往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大量重复劳动,对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工作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最大化,高等体育院校应设立专门的岗位,由专人负责。同时,对于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秘书应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学秘书的业务素质。

3.2 教学秘书的规模化培养

教学秘书岗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充足的后备力量,高等体育院校应重视对于教学秘书的规模化培养。高等体育院校中有不同的系部,这就需要较多的教学秘书从事管理工作,高等体育院校的对教学秘书的规模化培养不仅为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积累的后备力量,而且教学秘书的规模化培养还节省了单个培养教学秘书的时间和精力。

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学秘书,必须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在明确了工作定位以后,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文秘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网络背景 培养 文秘 写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 C931.4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67-02

文秘写作技能的培养一直以来是高校文秘专业的重点和难点,大多数的高校开设了文秘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为文秘职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诉求非常明确,高校文秘专业就是要为市场提供专业人才,因此,市场导向对文秘专业的教育教学影响巨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对文秘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发生了变化,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文秘教学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文秘培养现状、文秘专业素养的理解、文秘工作的重点――文书书写、文秘写作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提出一些提高文秘写作技能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文秘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文秘行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使得企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强。文秘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代表,文秘人才除具备较强的文秘专业技能外(如文字综合处理能力),还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技能(如驾驶、计算机操作、外语等技能)。文秘是企业和社会公共管理组织所依靠的重要人力资源,所从事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优秀的文秘职业从业者除具备较强的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行政管理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文秘专业属于技能型教育的范畴,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诉求,侧重于对文秘工作实务的培养。我国高校文秘专业以专科和职业教育为主,本科及以上教育为辅。多年来我国文秘专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逐渐丰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职业市场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是,文秘专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对文秘写作技能的培养一直是文秘专业的难点。

二、文秘专业素养的理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秘职业的职能发生转变,由为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提供参考和依据,协助管理者完成管理工作转变为管理的执行者直接或间接参与管理工作,可见职业市场对文秘专业素质的要求提高了。

(一)现代文秘办公方式的转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脑、印刷机、新型信息通讯工具等高科技设备运用于办公,取代了原有的手写办公方式,现代文秘首先应具备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处理和传送公务的能力。

(二)复合型人才是现代文秘培养的重要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秘职业已经成为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职位,以往负责抄写文件的文秘已经不适合置业市场要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文秘的素质要求提高,文秘在日常的工作中的职责涉及文档信息管理、行程和会议安排、起草和书写文书、联络上级和下级行政单位等,这些工作使得文秘的知识体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三)文秘职业角色的意识培养。文秘是帮助行政领导或经理人员分担日常工作的职业,在工作中起到的是“协助”作用,这就需要文秘工作的从业者要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进行定位,在工作中淡化自我意识,在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

(四)文秘工作从业者要具备良好的应变意识。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要求文秘工作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中不能封闭自我、保守僵化,而要积极汲取新知识、关注时事、善抓敏感点。

(五)文秘工作从业者要具备创新精神。现代文秘职业职能的转变要求文秘工作从业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现代文秘由“上级工作的协助者”变为了“管理工作的执行者”,直接或间接参与管理工作,因此文秘在工作中不仅要帮助领导分担管理工作,还要补充领导的思维盲区,在规范的职业角色上塑造自我。

三、文秘工作的重点――文书书写

在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文书处理工作中,文书写作居于重要地位,文书书写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文秘,这项工作需要更多的思考,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无论是国家党政机关还是企业单位的领导,其组织的领导工作都离不开工作汇报和讲话,因此,文书书写成为文秘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文书书写是作者本身的思维创造活动,其创造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思维能力、写作经验、文学积累和文学欣赏水平因素等,没有捷径可走。另一方面,文书书写又有着一定的规律,只要把握好这些规律勤学苦练,就能提高文书书写水平。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这对于提高文秘写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文秘写作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书书写是文秘工作的重点,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文秘的写作技能一直是文秘教育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文秘写作技能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写作技能培养中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写作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的文秘写作课程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缺乏的状况。

(二)文秘写作教学缺乏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电子设备应用于办公领域,文秘的文书书写和信息处理有赖于计算机等设备的运用。在文秘写作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三)文秘写作教育中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在写作实践教学环节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存在语言枯燥浅显、作品缺乏深度、叙述平淡无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导致的,因此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势在必行。

(四)学生在写作中受专业的局限程度大。在写作中,学生往往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出发点,受专业的局限影响,无法对写作目标进行全局性的分析和扩展。

(五)教师授课方式的僵化。笔者在对高校文秘专业写作课程的调查中发现,高校文秘专业写作课程的教科书和教师的授课方式都一成不变,没有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对教学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五、关于提高文秘写作技能的对策

针对高校文秘专业写作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加强实践培养力度。在文秘写作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秘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学习写作课程最终要为实践服务,因此比须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高校在课程安排中可以添加写作实践的课程,专门运用课堂时间针对某个特定的话题让学生即兴写作,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公开的品评,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资源庞杂,学生要有辨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网络上收集到的信息和素材运用于写作,丰富作品内容。

(三)提高学生写作的理论知识。写作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论知识的丰富有多种方式,例如,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细节,拓宽视野;研究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并将这些技巧为己所用,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四)学生在写作中要打破专业局限。以自身专业为出发点的文章会受到专业的局限,使得文章视野狭隘缺乏广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局限。

(五)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写作是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淡化自身的权威意识。例如,教师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写作课程的教学。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扩展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跨专业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可以集理论教育、写作实践、计算机网络应用、信息综合处理等教学项目于一体,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将课程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六、小结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文秘专业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不能以一点为中心进行单一化培养,而是要以网络为基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将上述对策切实地应用于教学工作中,才能促使文秘专业写作课程教学的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 沈正一.网络背景下文秘专业写作技能的培养分析[J].科技新报(教育科研),2011.

[2] 王晓聪.浅谈“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在高职文秘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

文秘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职业倦怠;行为激励;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左晶(1977-),女,陕西铜川人,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程师;王罗慧(1979-),女,陕西商洛人,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师。(陕西 西安 71005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55-02

马斯洛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来自人的需求,如自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工作本身、赏识、进步、成长的可能、责任、成就是激励的主要因素。在现代人事管理中,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发挥行政运行效益的主要手段。

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第一线的实施主体与中坚力量。高校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繁重,工作业绩很难量化。在拔尖人才培养和建设的高校人事体制下,教学秘书群体显得微乎其微。但是作为协调学校与二级教学单位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岗位却是举足轻重。随着高校准入门槛的逐年提高,教学秘书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整体性的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如何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中,以及教学秘书队伍的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从目前教学秘书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依靠自身的行为激励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教学秘书发展的主要障碍

1.繁重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职业倦怠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专业逐步细化,扩大了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权利与工作任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越来越大。大多数高校的人事编制未能根据学生人数、专业个数、教学建设等具体情况合理配备教学秘书。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责任重,教学秘书极易产生情绪倦怠和心理压力。[1]同时许多高校未能从制度上给予教学秘书队伍足够的激励和支持,没有合理的晋升制度和评价机制,对提高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的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长久以来,对教学秘书岗位的偏见和价值的不正确认可,责任—权利—利益不对等的现实状况导致教学秘书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与不平衡,付出的辛劳和情感得不到回报与认可,造成了教学秘书的职业倦怠。[2]

2.缺乏定期的业务技能培训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专业认证、审核性评估工作的逐步实施,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秘书工作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来创新工作思路、工作内容。目前西安科技大学大多数教学秘书都是理工科专业毕业,他们所受的专业知识教育各不相同,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各有差别,绝大多数人上岗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学管理基本知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岗位培训。但是高校及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仅把教师的学历深造和发展纳入其中,教学秘书的职业培训与学习却无人问津。教学秘书的培训仅限于工作需要的教务系统培训,很少有机会参加外地调研、教学会议等。

3.工作的创新性、延续性不强

工作的创新源自于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探索。长期局限于繁琐的教务工作导致教学秘书没有足够的精力涉足教学管理工作,多是机械地往来于教务处与学院教务之间的各种通知、任务,执行各种规定,长期以来缺乏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深入总结、思考与探究。教学秘书鲜有机会参加与自己本职工作直接相关的教学管理项目研究,教学科研的成果以论文形式为主,且论文水平相对不高,教学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二、教学秘书行为激励的有效途径

1.教学秘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高校对于教学秘书的培训、评价、激励、晋升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导致教学秘书的职业倦怠。但在当前高校现有的体制下,要想根本性改变教学秘书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教学秘书自身来说,必须建立适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管理。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目标,不可好高骛远,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在发挥个人专业技能优势的前提下开创性地工作。目前西安科技大学的教学秘书均为各学院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秘书的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另外,教学秘书积极参与了一些教改和科研项目。近两年西安科技大学先后进行了采矿专业、安全专业、测绘专业的认证,专业认证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对于教学秘书也是一种发展契机,有利于学习本专业教育的规范管理。高校教学秘书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自主意识,并最终使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团队,进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3]

2.结合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时代下,信息管理是应对日益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对于教学秘书而言,目前学校的教务系统基本实现了教学计划、任务、学生学籍、成绩的系统管理。除了依靠基本办公软件处理日常工作外,数据库的使用在二级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学院历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教师教学、科研有很大的指导性,电子版资料往往要永久性保存。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满足毕业论文资料日益繁重和多样化的特点。开发基于Access、SQL平台的毕业论文数据库系统,可以查询学院学生、教师的毕业论文信息,提高教学秘书信息管理的效率。

3.专题技术培训增强管理研究能力

建立正规的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逐步增强。长期以来教学秘书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错误观念下得不到发展。为此,教学秘书应该在学院内多与领导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参与各类教学管理的专题研讨会,业务软件的使用培训,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学籍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职业培训使教学秘书获取了新知识,拓展了视野,增强了教学管理研究能力,使教学秘书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积累了资本,为提升教学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奠定了基础。[4]

4.结合教学管理实践,凝练并升华教育教学中的思路和理念

尽管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影响了教学秘书的工作创新能力,但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结合学院自身的学科、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特色,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模式,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从事务性工作到教学管理策略的升华,从而提高教学秘书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成就感。近两年来,笔者结合学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近三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虽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人员不足、没有专项经费、调查形式单一、重视程度不够、受调对象不够配合等困难,但还是获得了不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的客观评价,为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和跟踪调查服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结果被及时反馈到教育教学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动态调整中,形成了有计划、有实施、有调查、有落实的规范化闭环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教学质量分析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教学管理和评价从经验型转向科学论证型。

三、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1.教学秘书档案管理意识

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档案具有查考和凭证作用,对于总结教学经验、积累知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能力是教学秘书工作规范化与职业专业化的重要体现。教学档案不仅种类繁杂,而且数目繁多。教学档案应该做到全面系统、科学管理、分门别类、有规律可循。教学秘书应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整理。教学档案管理也应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从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5]因此,教学秘书应该努力学习档案管理知识,对学院的各种技术资料、教学过程管理文件进一步专业化、信息化,实现二级教学管理过程的科学规范。

2.发挥制度建设的作用,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制度是教学秘书工作健康、有序和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齐备,能够减少教学管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教学秘书应该熟悉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熟悉本学院各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培养计划,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秘书应及时对不适宜学院发展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使其针对性、时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对于新出现的教学管理事物应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修订,使其不断趋于完善。[6]

3.将高等教学管理工作融入到高校“育人工程”中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整体。教书育人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管理育人亦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咨询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他们向学生介绍有关信息和学籍管理的知识,通过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排忧解难。教学秘书应在与学生联系与接触中做出表率,以文明服务、礼貌待人、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和完美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6]

四、结语

在当前重视拔尖人才培养和建设的高等教育人事体制下,依靠人事制度的激励改变教学秘书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秘书的职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依然要取决于自身的行为激励,教学秘书应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管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执着的专业精神和精湛的专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在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中使教学秘书的职业更加专业化、标准化,使教学秘书的工作真正融入高等教育的育人工程中。

参考文献:

[1]刘琼,华小梅.探讨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

[2]张铮.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状况及对策研究——以TC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韦素玲.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

[4]丁文婷.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院(系)教学管理研究——基于教学秘书的角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文秘教育论文篇7

1问题的提出

这两个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新建或者重建,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虽然硕果累累,却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秘书学方面,学者肖生福和杨锋认为,我国在秘书学研究方面有着不俗的成就与贡献,但办学层次始终限制在专科,这制约了秘书学的进一步发展。[1]学者杨剑宇认为,秘书学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秘书工作科学化的要求,建议有关教育部门把秘书学列入本科目录。[2]在行政管理学方面,学者马骏和张成福认为,自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行政管理学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公共行政学教育体系。未来中国行政学的发展重点还须从学科建设转向提升研究质量。[3]学者何艳玲对近10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了评估,认为中国行政学研究存在研究品质危机与学科合法性危机;行政学研究滞后于行政学教育的发展。[4]

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历经30年的发展,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更快更好,其教育层次、师资力量等都得到极大的扩展,不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进入反思阶段,重点在于提升研究质量,而研究质量是学科生命力之所在。相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秘书学则显落后。秘书学的教育体系仍不完善,办学层次主要在专科,本科刚起步,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各自学科领域来论述这两个学科的发展、成绩和不足,很少有人对这两个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其实,这两个学科新建或者重建时有着相似的起始条件和相同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学科具有相似的学科特点。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论述这两个学科的发展路径和差异,希望秘书学能从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发展中吸取些许经验。

2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学科特点

(一)相同的起始条件和社会环境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首先在安徽试点,然后在全国推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实现了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转变(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出现和壮大,甚至通过修改宪法来确认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有益补充,承认和保护私人合法财产)。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政府多次进行机构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同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逐步建立。

不但如此,这两门学科新建或者重建的时间也大致相同。197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对政治学等学科“恢复研究”、赶快“补课”。著名学者夏书章于1982年1月2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吹响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的第一声号角。时隔不久,1982年2月18日,《光明日报》载文提出建设新兴学科“秘书学”。这两篇文章分别被认为是这两个学科重建或者新建的标志。

(二)相似的学科特点

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有着相似的学科特点: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1.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综合性,即跨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的跨学科特性是由公共事务的庞杂性决定的。一般认为,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构成行政管理学。秘书学的跨学科特性是由秘书事务及其活动的综合性和庞杂性决定的。一般认为,管理学、领导科学、文书学、档案学、信息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构成秘书学。

独立性,即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并且各元素因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形成一个体系。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分别融合上文所述的学科,由各个学科的部分内容结合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两门学科都有其独立性,都由内在的逻辑体系构成,而不是拼盘或大杂烩。因此本文更倾向于用综合性来描述这两门学科的特性。

2.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这两门学科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一点众所周知。但是学科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在具备理论性的同时又非常强调实用性,即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

3.规范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规范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科研究有自己的话语系统和规则;二是学科研究需要找寻实践活动的规律。发展性则强调进步和创新。实践需要不断进步和创新,学科研究同样如此。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都有自己的话语系统,致力于寻找行政活动和秘书活动的规律。行政实践和秘书实践在不断进步和创新,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也需要随之发展和创新。

3不同的发展现状

两个学科新建或者重建的时间一致,发展的起始条件和社会环境相同,更重要的是具有相似的学科特点,但经过30年的发展,发展程度却有很大的不同。以下从学科的教育层次、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学术刊物等方面,阐述两个学科的差异所在。

(一)教育层次

在秘书学方面,1980年,复旦大学分校(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率先开设秘书学专业,许多院校紧随其后纷纷设立秘书学专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秘书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8年,经过学界的几番努力,自学考试系列中增设了秘书学本科。“近30年我国秘书学专业教育已经形成多种层次、多种模式的教育体系。从学历层次看,目前我国秘书学专业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导,以专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为主体;许多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也设有文秘专业,研究生层次的秘书教育正在酝酿探索之中。”[5]可以说,我国既有高职高专层次的秘书教育,也有自学考试本专科段的秘书教育;同时,有少数院校试办“文秘教育”专业本科,还有形形色色挂靠其他专业的本科段的“秘书方向”,但主要仍以高职高专的专科层次为主。直到2012年,教育部才批准把秘书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虽然秘书学全日制本科才刚设立,但是,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首招秘书学硕士,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首招应用文体学方向博士。

在行政管理学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高校相继创办行政管理系和专业,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18所院校。1986年,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首先开办行政管理学四年制本科专业,后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党校纷纷建立行政管理系或者开办行政管理学专业。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招收首届行政学硕士研究生,随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也建立行政管理学硕士点。十年之后的1998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也就是说,到1998年,行政管理学已经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学历与博士学历的完整的纵向教育培养体系。而到了2009年,更有17所高校获批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与此同时,行政管理学还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学考试、夜大、刊授、电大等)共存的横向教育体系,并且一批专门的地方行政学院得以组建。[6]

简而言之,秘书学教育主要在专科,2012年才正式升为全日制秘书学本科,而行政管理学早在1986年便已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两者相差26年。1988年,行政管理学开始招收硕士生,而秘书学在2004年才首招硕士生(仅在少数院校),两者相差16年。1998年行政管理学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而秘书学本科直到2012年才刚起步。在教育层次上,秘书学远远落后于行政管理学。

(二)师资力量

著名学者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多次说过,一个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可能招之即来。在大学里办社会学系,一要教师,二要教材。[7]这种情况不仅适合社会学,同样适合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教师和教材是学科发展的两个特别关键的因素。

随着秘书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秘书学专业,师资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增强,但仍存在不足。学者杨剑宇指出,经过30年的积累,我国高等院校基本形成了一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秘书学专家教授和一批年富力强的秘书学专业青年教师。[8]这是值得肯定的成果,也是一种优势和资源。但仔细分析,仍可以发现不足:各高校秘书学专业教师一般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转任或兼任,有些教师既缺少秘书工作实践经验,又没有秘书学专业教育背景,因此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9]

秘书学界的前辈经过多年研究和教学,积累了许多知识和经验,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近十多年来,高校扩招,不少博士、硕士加入秘书学教学行列,成为专业教师,不仅进一步增强了秘书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而且带来了其他学科背景。但目前秘书学的教育主体仍是高职高专,本科方面主要是自学考试,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秘书学专业教师不是秘书学专业科班出身,他们从事秘书学教学和研究,还须下一番苦功重新学习,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情况制约着秘书学的长足发展。

行政管理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事行政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有1000多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有近千人,高级职称的有200多人。[10]这个统计数据的时间比较早,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师资力量无疑得到了进一步壮大。1991年,首届行政管理学硕士毕业;2002年,行政管理学博士毕业。2009年,具有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从最初的4所发展到17所。这一数量的增加,从侧面反映出行政管理学师资力量的壮大和发展。大量的行政管理学博士毕业后,又进一步增强了该学科的师资力量。此外,不少在外国著名大学攻读行政管理学的博士学成归国,如中山大学的马骏,北京大学的周志忍,这更是大大增强了行政管理学的师资力量。

(三)教材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秘书学教材大量出版,主要有翁世荣主编的《秘书学概论》和杨千弓主编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等等。虽然近30年出版了不少质量较高的秘书学教材,但多数教材所阐述的秘书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规范以及素质要求等仍以党政机关秘书为对象,不能适应高校秘书学专业为工商企业培养秘书人才的目标要求。[11]秘书学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与我国一直以来培养政务秘书的传统有密切关系。为适应秘书人才市场需要,秘书学教材内容须向商务秘书、涉外秘书以及秘书工作技能倾斜。

在行政管理学方面,l985年3月,夏书章主编的《行政管理学》一书出版,影响很大。这本书勾画出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轮廓,对行政管理学知识起到了普及的作用。[12]此后,许多通论、概论性的行政管理学著作陆续出版。1989年,张国庆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概论》出版,其第三版更名为《公共行政学》,这是又一本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行政管理学教材。此后,不仅国内有大量行政管理学教材出版,还陆续有一批外国教材被引进,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从200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一套《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分为经典教材、公共管理实务、政府治理与改革、学术前沿四个系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和前沿性的特点。[13]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引进英文原版教材。这些出版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国内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教育对教学参考资料的需求,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30年来,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都出版了许多优秀教材,行政管理学教材的质量更高些。行政管理学界不仅翻译出版外国行政学经典教材,而且引进原版教材。而秘书学界虽然有《韦氏秘书手册》等的引进,但是相对于行政管理学来说,引进的经典教材不仅少而且未构成系统。

(四)学术刊物

1983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的《秘书工作》创刊,1990年改刊名为《广东秘书工作》,是我国最早的由党政机关主办的秘书工作类杂志。1983年8月,上海大学文学院创办《秘书》杂志,该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由高校主办的秘书学理论杂志。兰州大学主办的《秘书之友》于1984年创刊;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主办的《秘书工作》于1985年创刊。随后,许多刊物陆续创刊,到现在为止,形成了既有中央级,又有省市级,甚至还有县级层次的秘书类刊物。虽然秘书类刊物得到很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者钱世荣指出,《中图法》对秘书学的不合理定位,多年来极大地制约着秘书学的发展,尤其秘书类期刊没能跻身CSsci。[14]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成立。学会筹备组积极开展工作,于第二年即1985年创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该杂志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研究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刊物。除此之外,《中国公务员》《中国机构》《领导科学》《行政与人事研究》《地方政府管理》《现代行政》《公共行政管理》等陆续创刊。与此同时,国内知名大学的学报,如《北京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都设有公共行政学研究专栏。这些刊物成为行政管理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知识普及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园地,进一步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学术刊物发展快、数量多,对学科的发展都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少行政管理学刊物被CSSCI收录,如《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等,秘书学刊物却至今未跻身CSSCI,根据国内职称评定制度,这种状况阻碍着秘书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不利于秘书学的教学与科研,更不利于秘书学的发展。

文秘教育论文篇8

这两个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新建或者重建,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虽然硕果累累,却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秘书学方面,学者肖生福和杨锋认为,我国在秘书学研究方面有着不俗的成就与贡献,但办学层次始终限制在专科,这制约了秘书学的进一步发展。学者杨剑宇认为,秘书学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秘书工作科学化的要求,建议有关教育部门把秘书学列入本科目录。在行政管理学方面,学者马骏和张成福认为,自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行政管理学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公共行政学教育体系。未来中国行政学的发展重点还须从学科建设转向提升研究质量。学者何艳玲对近10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了评估,认为中国行政学研究存在研究品质危机与学科合法性危机;行政学研究滞后于行政学教育的发展。

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历经30年的发展,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更快更好,其教育层次、师资力量等都得到极大的扩展,不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进入反思阶段,重点在于提升研究质量,而研究质量是学科生命力之所在。相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秘书学则显落后。秘书学的教育体系仍不完善,办学层次主要在专科,本科刚起步,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各自学科领域来论述这两个学科的发展、成绩和不足,很少有人对这两个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其实,这两个学科新建或者重建时有着相似的起始条件和相同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学科具有相似的学科特点。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论述这两个学科的发展路径和差异,希望秘书学能从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发展中吸取些许经验。

二、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学科特点

(一)相同的起始条件和社会环境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首先在安徽试点,然后在全国推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实现了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转变(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出现和壮大,甚至通过修改宪法来确认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有益补充,承认和保护私人合法财产)。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政府多次进行机构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同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逐步建立。

不但如此,这两门学科新建或者重建的时间也大致相同。197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对政治学等学科“恢复研究”、赶快“补课”。著名学者夏书章于1982年1月2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吹响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的第一声号角。时隔不久,1982年2月18日,《光明日报》载文提出建设新兴学科“秘书学”。这两篇文章分别被认为是这两个学科重建或者新建的标志。

(二)相似的学科特点

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有着相似的学科特点: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1.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综合性,即跨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的跨学科特性是由公共事务的庞杂性决定的。一般认为,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构成行政管理学。秘书学的跨学科特性是由秘书事务及其活动的综合性和庞杂性决定的。一般认为,管理学、领导科学、文书学、档案学、信息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构成秘书学。

独立性,即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并且各元素因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形成一个体系。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分别融合上文所述的学科,由各个学科的部分内容结合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两门学科都有其独立性,都由内在的逻辑体系构成,而不是拼盘或大杂烩。因此本文更倾向于用综合性来描述这两门学科的特性。

2.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这两门学科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一点众所周知。但是学科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在具备理论性的同时又非常强调实用性,即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

3.规范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规范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科研究有自己的话语系统和规则;二是学科研究需要找寻实践活动的规律。发展性则强调进步和创新。实践需要不断进步和创新,学科研究同样如此。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都有自己的话语系统,致力于寻找行政活动和秘书活动的规律。行政实践和秘书实践在不断进步和创新,行政管理学和秘书学也需要随之发展和创新。

三、不同的发展现状

两个学科新建或者重建的时间一致,发展的起始条件和社会环境相同,更重要的是具有相似的学科特点,但经过30年的发展,发展程度却有很大的不同。以下从学科的教育层次、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学术刊物等方面,阐述两个学科的差异所在。

(一)教育层次

在秘书学方面,1980年,复旦大学分校(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率先开设秘书学专业,许多院校紧随其后纷纷设立秘书学专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秘书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8年,经过学界的几番努力,自学考试系列中增设了秘书学本科。“近30年我国秘书学专业教育已经形成多种层次、多种模式的教育体系。从学历层次看,目前我国秘书学专业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导,以专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为主体;许多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也设有文秘专业,研究生层次的秘书教育正在酝酿探索之中。”可以说,我国既有高职高专层次的秘书教育,也有自学考试本专科段的秘书教育;同时,有少数院校试办“文秘教育”专业本科,还有形形色色挂靠其他专业的本科段的“秘书方向”,但主要仍以高职高专的专科层次为主。直到2012年,教育部才批准把秘书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虽然秘书学全曰制本科才刚设立,但是,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首招秘书学硕士,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首招应用文体学方向博士。

在行政管理学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高校相继创办行政管理系和专业,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18所院校。1986年,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首先开办行政管理学四年制本科专业,后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党校纷纷建立行政管理系或者开办行政管理学专业。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招收首届行政学硕士研究生,随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也建立行政管理学硕士点。十年之后的1998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也就是说,到1998年,行政管理学已经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学历与博士学历的完整的纵向教育培养体系。而到了2009年,更有17所高校获批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与此同时,行政管理学还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学考试、夜大、刊授、电大等)共存的横向教育体系,并且一批专门的地方行政学院得以组建。

简而言之,秘书学教育主要在专科,2012年才正式升为全日制秘书学本科,而行政管理学早在1986年便已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两者相差26年。1988年,行政管理学开始招收硕士生,而秘书学在2004年才首招硕士生(仅在少数院校),两者相差16年。1998年行政管理学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而秘书学本科直到2012年才刚起步。在教育层次上,秘书学远远落后于行政管理学。

(二)师资力量

著名学者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多次说过,一个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可能招之即来。在大学里办社会学系,一要教师,二要教材。这种情况不仅适合社会学,同样适合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教师和教材是学科发展的两个特别关键的因素。

随着秘书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秘书学专业,师资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增强,但仍存在不足。学者杨剑宇指出,经过30年的积累,我国高等院校基本形成了一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秘书学专家教授和一批年富力强的秘书学专业青年教师。这是值得肯定的成果,也是一种优势和资源。但仔细分析,仍可以发现不足:各高校秘书学专业教师一般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转任或兼任,有些教师既缺少秘书工作实践经验,又没有秘书学专业教育背景,因此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秘书学界的前辈经过多年研究和教学,积累了许多知识和经验,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近十多年来,高校扩招,不少博士、硕士加入秘书学教学行列,成为专业教师,不仅进—步增强了秘书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而且带来了其他学科背景。但目前秘书学的教育主体仍是高职高专,本科方面主要是自学考试,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秘书学专业教师不是秘书学专业科班出身,他们从事秘书学教学和研究,还须下一番苦功重新学习,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情况制约着秘书学的长足发展。

行政管理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事行政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有1000多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有近千人,高级职称的有200多人。10]这个统计数据的时间比较早,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师资力量无疑得到了进一步壮大。1991年,首届行政管理学硕士毕业;2002年,行政管理学博士毕业。2009年,具有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从最初的4所发展到17所。这一数量的增加,从侧面反映出行政管理学师资力量的壮大和发展。大量的行政管理学博士毕业后,又进一步增强了该学科的师资力量。此外,不少在外国著名大学攻读行政管理学的博士学成归国,如中山大学的马骏,北京大学的周志忍,这更是大大增强了行政管理学的师资力量。

(三)教材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秘书学教材大量出版,主要有翁世荣主编的《秘书学概论》和杨千弓主编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等等。虽然近30年出版了不少质量较高的秘书学教材,但多数教材所阐述的秘书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规范以及素质要求等仍以党政机关秘书为对象,不能适应高校秘书学专业为工商企业培养秘书人才的目标要求。秘书学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与我国一直以来培养政务秘书的传统有密切关系。为适应秘书人才市场需要,秘书学教材内容须向商务秘书、涉外秘书以及秘书工作技能倾斜。

在行政管理学方面,1985年3月,夏书章主编的《行政管理学》一书出版,影响很大。这本书勾画出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轮廓,对行政管理学知识起到了普及的作用。此后,许多通论、概论性的行政管理学著作陆续出版。1989年,张国庆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概论》出版,其第三版更名为《公共行政学》,这是又一本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行政管理学教材。此后,不仅国内有大量行政管理学教材出版,还陆续有一批外国教材被引进,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从200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一套《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分为经典教材、公共管理实务、政府治理与改革、学术前沿四个系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和前沿性的特点。[13]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引进英文原版教材。这些出版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国内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教育对教学参考资料的需求,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30年来,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都出版了许多优秀教材,行政管理学教材的质量更高些。行政管理学界不仅翻译出版外国行政学经典教材,而且引进原版教材。而秘书学界虽然有《韦氏秘书手册》等的引进,但是相对于行政管理学来说,引进的经典教材不仅少而且未构成系统。

(四)学术刊物

1983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的《秘书工作》创刊,1990年改刊名为《广东秘书工作》,是我国最早的由党政机关主办的秘书工作类杂志。1983年8月,上海大学文学院创办《秘书》杂志,该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由高校主办的秘书学理论杂志。兰州大学主办的《秘书之友》于1984年创刊;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主办的《秘书工作》于1985年创刊。随后,许多刊物陆续创刊,到现在为止,形成了既有中央级,又有省市级,甚至还有县级层次的秘书类刊物。虽然秘书类刊物得到很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者钱世荣指出,《中图法》对秘书学的不合理定位,多年来极大地制约着秘书学的发展,尤其秘书类期刊没能跻身CSSCI。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成立。学会筹备组积极开展工作,于第二年即1985年创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该杂志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研究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刊物。除此之外,《中国公务员》《中国机构》《领导科学》《行政与人事研究》《地方政府管理》《现代行政》《公共行政管理》等陆续创刊。与此同时,国内知名大学的学报,如《北京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都设有公共行政学研究专栏。这些刊物成为行政管理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知识普及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园地,进一步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学术刊物发展快、数量多,对学科的发展都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少行政管理学刊物被CSSCI收录,如《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等,秘书学刊物却至今未跻身CSSCI,根据国内职称评定制度,这种状况阻碍着秘书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不利于秘书学的教学与科研,更不利于秘书学的发展。

四、小结

文秘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 高职文秘专业 多种需求 教育实践

教育是人类社会传承文明和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保证条件之一,因此也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除去一般的教育功能之外,还能满足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能够不断创新,因而得以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赢得广泛需求。因此,探索多种需求下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实践与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育需求的双重性及特征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秘书在整个社会中是从业人数最多的职业之一。目前,美国的秘书总数已经超过6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十分之一左右,这一人数与教师、医生等职业人数不相上下,是律师人数的十几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迅速增加,全国企业已近900万家。以经济发展及人力资源需求为基础,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对秘书人才需求情况,探究秘书人才培养方案,对释放高职文秘类人才培养潜力,实现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渠道的互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从需求主体看表现为两种类型: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从需求目的和层次上又可以分为发展型需求和实用型需求。结合两个方面,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归纳如下。

1.个人发展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个人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个人需要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自己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从精神需求的角度提升自我,是一种个人内涵的提高。

2.个人实用需求。

个人希望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需求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较强的功利性,对知识的追求表现为一种谋取更好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3.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为社会生活的变革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文化生活的繁荣和社会的昌明进步等各种需求提供人才上的支持与保证。这种需要不以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实用价值为追求目标,而以提高整体公民素质为目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和不断发展。

4.社会实用性需求。

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等教育为现实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科学的进步和新技术的不断运用提供人才、手段、理论、技术上的支持。它着眼于文化创新和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价值本身。

二、高职文秘类人才个人与社会需求状况

我们在2009年暑期对160名文秘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就“你在选工作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培训和发展机会”。此次问卷调查一共提供了5个选项,其余4个选项及投票结果是:26%的被调查者选择工资、福利,4%的被调查者选择企业公众形象,只有3%的被调查者选择单位离家近、环境好,2%选择其他。很明显,文秘专业学生十分关注自身发展的需要,在选择职业时,个人实用需求比例较高。而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企业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德才兼备型的人才比较受器重,其次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许多行业如制造业招聘这类人才时都要求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等。有86%的单位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较看重综合素质,通用型秘书是市场需求对象,正如许多招聘专家所云,目前,“秘书岗位易找,秘书人才难求”。

由此可以看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两种需求在协调发展情况下会极大地推动教育的发展,但这两者本身又是一对矛盾,表现在社会实用需求压倒甚至某种程度上阻碍个人,特别是个人发展需求的实现,表现在不同教育层次确定的不同教育目标和两种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在高职专业培养中妥善地解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矛盾,又能使个体不断得到发展,无疑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事实上,个人发展需求实际上是一种个体能力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多种需求下高职文秘专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1.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着眼中小企业的需求。

教育是对人的潜在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能力的发掘并使之不断成长构成了教育的本质。高职文秘类教育教学以社会需要为主导定位培养目标。许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兴盛,各类商务活动和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急需应用型、复合型秘书人才。

而人才市场上反馈的信息却表明,通用型人才推荐成功率相当低,一些单位不得不用有一定的工作年限来作为选才的一项标准,导致许多报纸频繁刊登文秘类毕业生求职难的消息。从本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趋向和本校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学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小型民营和私营企业。这些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传统秘书职责中的文案和会务工作内容,以及做好领导管家的责任不多,更多的是要求文员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内部小型活动的组织能力,甚至需要兼办领导的助手类工作。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危机处理能力。这说明我们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作调整,应着眼于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服务于经济时代需求。

2.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完成某项综合性工作任务时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研究策略、选择方法、运用技能、控制过程、实现目标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特征,它是个人内在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综合体。高职文秘人才的能力领域是宽泛的,它包括业务能力、办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四科。其中,业务能力是专业能力,是核心办事能力;社会能力是职业能力,是基本;个人能力则是其岗位能力的某种杰出表现,是拓展。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我们不妨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个框框,以专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包。

例如,中小企业单位的秘书职责,要求从业人员首先要理解并熟悉单位所处的大环境的文化背景,并同时具备一些和企业管理与营销相关的基本专业知识。针对我院本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于省内,毕业后主要集中在宁波地区就业,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入了“中国文化概论”和“浙江地方文化”并将重点置于浙江省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现实地理解并融入社区生活做好准备。同时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为了使学生适应上述工作特点,我们在培养计划中还适当地增加了“营销概论”、“管理学概论”、“心理学概论”等课程,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适当地掌握相应的管理和销售知识以及心理知识,以适应中小型企业单位需要文员成为一个多面手的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整合课程,并及时增加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如将会议管理和商务策划概论相整合,授课内容涵盖会展策划、各类商务活动策划等,将法律基础、公司法等整合为商务法律实务课程等。

3.注重职业技能训练,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适应需求。

当前社会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在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方面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在现实的教育环节中,教育部门或机构应当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良好地化解这些矛盾,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首先是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和实训教学的比重。设置实训、实习课程,增加毕业实习时间,如设置认识实习、秘书综合技能实训、商务策划实训等课程。加大投入,建设模拟商务活动室,办公设备加强对外联系,建有适应不同能力训练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秘书工作环境。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拓展渠道如校报记者、广播站、各类比赛、考证培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鼓励、选派教师到文秘相关岗位锻炼,积累教学经验,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秘书来校指导,让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前熟悉秘书工作流程和技巧等。

其次,将学历考试与技能鉴定并举,积极推行考试方法改革。文秘类人才的应用性特征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能力的培养。口试、笔试、操作考试、技能竞赛等可灵活采用。在学生中提倡“一凭多证”,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工作领域获取会计、营销、速录、驾驶、四六级英语、商务英语等证书。同时,还可设置一份《秘书类人才能力考核鉴定表》,在新生入学时,就可明确告知他们三年内应达到的目标,并细化目标。如刚入学时,可举行摸底测试,主要是测试办事能力和社会能力,分别定好等级,让学生明白离职业能力要求还有多大差距以后,分学期进行测试和技能鉴定,内容涵盖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个人能力,鉴定要求逐年提高。毕业生实习结束返校时,再进行一次全面鉴定,鉴定的成绩作为评学习奖的依据,放入其档案袋中。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时时明白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另一方可激发学生的互相激励意识、动手兴趣。

总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在文秘专业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方面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在现实的教育环节中,教育部门或机构应当,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良好地化解这些矛盾,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体系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吴焱.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8,(5).

[3]王晓彬.关于文秘实训教学的思考[J].素质教育论坛.

文秘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 文秘专业 企业行政管理 课程设置 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秘专业实用性非常强,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经济比较繁荣的广东地区,对文秘人才提出了需更快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作为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重点针对企业的行政后勤类岗位培养所需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是培养企业秘书、助理、行政人员和基层主管必需的技能课程,但是目前这门课程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训练的问题凸显,需要逐步从理论化教学走向实践教学改革。

本课题组对广东20家企业进行了行政文秘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其中1家是外企,3家是国企,16家是民企;并对我校从事行政文秘的30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实施提供参考建议,以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1企业行政文秘人才的需求概况

文秘专业的开设最早要追溯到1980年,至今已经发展30余年了,期间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行政文秘专业为社会输送人才。据一项职业调查研究显示,秘书职业在世界1600多种职业中排名第六。近年来秘书职业也一直稳居全国人才市场招聘数量的前十名,文秘专业人才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训练有素的合格秘书,而另一方面众多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岗位。据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地区对行政文秘人员的社会需求量较大,大部分企业会选择人才中介、市场进行招聘。一般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目前在岗的行政文秘人员基本都在30人以上。大型民营企业对于行政文秘人员在专业技能上要求除了日常行政事务外,希望他们具备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而一些大型外企则对行政文秘人员英语的口语写作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要有大学英语六级以上水平,日常工作需要用英文书写邮件,安排会议,起草报告以及跟国外同事进行沟通。而5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行政文秘人员多数是5人以内,同时要求要有大学英语四级以上水平。在年龄层次性别方面,大部分企业的行政文秘人员以30岁以下的女性居多。也有少部分31-45岁仍从事的行政文秘的人员,但是没有超过45岁以上的。由此可见,目前用人单位对于行政文秘岗位人员需求日益年轻化,对于英语的要求也在提高,行政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2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

企业行政管理是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企业行政文秘岗位的对人员必备的技能要求是职业素养而开设的,课时为56个学时。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行政管理概述,企业行政环境,组织结构,行政环境,企业文化,行政事务管理,行政协调沟通,后勤服务管理,人事行政管理,财产物资管理,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管理等方面。企业行政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处理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在对企业调研时发现,目前文秘专业学生最需要的掌握的三门课程,企业行政管理位列前三名,可以看出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都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并结合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专业实训课程也仅局限于会议组织,办公设备使用技巧,会议记录等内容。根据目前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优化模块教学

可以将该门课程按照工作任务来授课,删减企业行政管理概述,组织结构,行政环境等理论性章节,按照职业能力的标准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2.2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调研时发现,80%的企业对于从事行政人事文秘相关岗位的人员是否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是较为看重的,例如秘书证、企业人力资源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80%以上的毕业生也表示说考取证书能增加就业优势。因此,教师在讲授相关模块的内容时可以跟职业资格证的考点相挂钩。这对于教师的要求就会比较高,需要教师对于考证内容有很好的把握,甚至具备相关资格证书。

2.3重视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办公软件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对于毕业生最需要进一步培养的能力”这个问题的回答,所有企业都将“沟通能力”摆在首位,并且企业希望学生在word,excel,PPT等软件运用上不局限于基本操作,而是能达到较高的层次。

3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实施

3.1课程实施的主体

在构成教学系统的诸主体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的两个因素。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学活动,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高职院校是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导致行政管理作用突出,教师的单主体性,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一直是行政管理的对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自利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学生则处于接受来自学校各层级管理的被动地位。

同时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学生,好像独立于课程实施过程之外,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企业行政管理的应用性人才,许多高职院校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在具体执行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意识缺位,被视作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

许多专职教师并没有在企业行政管理领域实际工作的经历,缺乏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与个人体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重理论而轻实践。如今,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聘请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来担任企业行政管理教育的兼职教师。他们不仅能上台讲授,同时也能为学员社会调研、学习做指导,既丰富了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内容,也能够针对行业内问题开展教学工作。但是,此类聘请资深企业人员为学生授课的高职院校并不多。

3.2授课的方式

中国大学教学的传统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传统在高职企业行政管理教育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培养目的是为企业行政管理领域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企业行政管理授课的方式,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实践教学。

有些学校也开展案例教学法,但是开展的次数较少,效果也不太明显,如教学目的与案例不能很好地结合,案例教学成了简单的讲故事而并不能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没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在教师的单向沟通方式下,课堂讲授成了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案例分析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解。

4结论

通过企业行政文秘人才的需求概况、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目前高职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应对现有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首先,开设具有务实性、灵活性的课程。所谓务实性的课程,就是企业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不能单纯地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指标出发,而是要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为出发点。因此,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务实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灵活性的课程,就是随着企业行政管理领域内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教育要不断地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变,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行政管理领域的新变化。

其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模式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为辅,但案例教学的比重比较低。这种传统的讲课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理论上的知识,但在个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因此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这显然不符合现有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模式,探索出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比如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一个面临两难困境且必须做出决定的管理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作为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感受;又如案例讨论,通过对企业行政管理领域中典型案例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再如学习型组织,让学生担当课堂组织者,将学生分成小组研究某一问题、共同进行课堂发言、共同撰写论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并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采用企业参观教学,课堂案例+情景模拟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施手段多样性。提供学生更多实习实训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培训。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中国高校,许多从事企业行政管理教育的教师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重理论而轻实践,与企业行政管理的培养目标相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选送部分专职教师到企业相关部门挂职锻炼,为其成长创造有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前来授课,充分利用这些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势。

课题:本文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科研课题《高职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改革与探索》(课题编号:JWMW201433)(文秘教指委[2013年]25号)成果。

参考文献

[1] 向立志,崔晓莉.从企业需求探讨高职文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2] 曾妍.秘书职业蝶变对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3] 于辉.文秘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