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合同十篇

时间:2023-03-22 19:34:25

主播合同

主播合同篇1

【关键词】 中超联赛 转播合同 权益保障

2004年以前,立法、司法机关大都认为转播权的交易属于行业自治范围内的问题,因此很少加以关注。从2004年开始,上海文广公司与中超联赛签订了为期3年,价值1.8亿元的赛事转播合同。此举打破了中超联赛由中央电视台一家对其转播的局面,增强了竞争,活跃了市场,也将中超联赛的转播价格从1999年的3年1100万提高了整整10倍不止。更多利益主体的进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更多的争议与纠纷,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对体育界、传媒界还是对广大公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界呼吁法律的介入,也有相当多的法律界人士积极投身到这一领域内,希望从法律的角度来规范中超联赛转播权的买卖问题。

一、中超联赛联转播权销售回顾

中超联赛是由甲A联赛改制而来,其转播权的销售可以回溯到1994年,当时中国足协与CCTV签订了一份为期5年的甲A联赛转播协议。1999年,中国足协又与CCTV签订了一份为期3年的转播合同,CCTV以1100万的价格买下了未来3年中甲A联赛78轮比赛的全国独家直播的首选权。同时,各支参赛球队也开始出售足协未出售的自己主场比赛的转播权。2002年,足协对甲A联赛的转播权销售方式进行重大改革。首先,将转播权进行集中销售,并禁止俱乐部出售自己主场比赛的转播权。其次,将转播权进行分类,将转播权按内容分为新闻报道权、赛事集锦权和实况转播权。足协与地方电视台就转播协议很快达成一致,但其与CCTV的谈判却是一波三折,最后终于在2002年下半年订立转播合同,此时当年联赛只剩下19轮比赛。

2004年甲A联赛改制为中超联赛,上海文广公司与中超公司签订一份价值1.8亿元的转播合同。通过签订合同,文广公司得到了2004―2006年共3年的中超联赛所有场次的转播权。2007年,文广公司再次与中超公司合作,以7000万的价格购买到中超联赛未来五年的转播权。而CCTV从2007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购买。

二、中超联赛的赛事转播合同关系分析

合同关系包括合同的主体、合同的客体与合同的内容。对合同关系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中超联赛的赛事转播合同,明确合同的当事人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实践中运用统一的法律法规来对合同的买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调整。

1、中超联赛转播合同关系的客体

合同关系的客体,也可以称为合同的标的,是指合同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为给付),是债的内容所要求的债务人的行为(称给付行为)。在有的合同关系中,除了作为客体或标的的行为之外,还可以存在具体的物,称为标的物,是债务人行为具体作用的对象,实为给付的标的。在中超联赛赛事转播合同当中,即存在标的物。这一标的物即是转播权,合同中的标的就是基于转播权转移的给付行为。要对中超联赛赛事转播合同的法律关系中的客体进行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转播权的法律性质,在确定了转播权的法律性质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确认中超联赛转播合同的性质。

(1)体育赛事转播权是一种基于契约而形成的财产权。关于体育赛事转播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国内外的学者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还是没有统一的认识。在美国这个职业体育最发达的国家,普遍认为体育赛事转播权是根据契约而产生的一种民事权利。笔者赞成这种说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权利主体,除了法国与意大利对其有明文规定以外,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无明文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奥林匹克》作为奥运会乃至奥林匹克运动的宪法性文件,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奥委会)与其会员间统一订立的契约。在《奥林匹克》中明确规定了国际奥委会拥有奥运会的赛事转播权。那么在国际奥委会的各个会员接受《奥林匹克》的同时,实际上就意味接受了参加奥运会时的赛事转播权归国际奥委会所有权,就是在合同法上“达成合意”、“合同成立”,因此,体育赛事转播权应属于基于契约而形成的民事权利。

1938年美国棒球职业联盟的“匹兹堡运动公司诉KQV广播公司案”中法院改变了对体育比赛转播权的属性的看法,承认了体育转播中存在财产权,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尽管该案判决发生在70多年前,但直到今天仍然界定着体育比赛转播中的财产权。

由此,我们认为体育赛事转播权是一种基于契约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中的财产权。其权利主体则是根据比赛的各个行业的自治章程来进行确定的。

(2)中超联赛赛事转播合同是买卖合同。对于中超联赛转播合同,笔者希望可以找到一种与之相符的合同法规(有名合同)加以规制。而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最与之相符的是买卖合同。我国《合同法》第130条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在上文叙述中,我们明确了转播权是一种基于契约形成的民事权利中的财产权,那么,可以将转播权看做是一种无形资产,即其可以作为标的物进行转移。《合同法》第132条第一款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处分权。”显而易见,中超公司是对转播权有所有权和处分权的。除此之外,中超联赛转播合同还符合买卖合同的一般特征,即其是双务合同、有偿合同。所以,我们应当认为中超联赛转播合同是买卖合同。

2、中超联赛赛事转播合同的主体

合同关系的主体,也称为合同当事人,是指缔结合同的双方或者多方民事主体。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虽然享有利益的是第三人,但该第三人却不是合同关系的主体。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中超联赛赛事转播合同中的主体与第三人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中超联赛转播权归谁所有。据上文分析,转播权是依契约而形成的民事权利。我国的足球自治协会是中国足球协会,其颁布的《中国足球协会章程》(2005年版)第49条规定:“本会为中国足球运动的管理机构,是本会管辖的各项赛事所产生的所有权利的最初所有者。这些权利包括各种财务权利,视听和广播录制、复制和播放版权,多媒体版权,市场开发和推广权利以及无形资产如徽章和版权等……本会根据需要采取以下方式使用赛事权利:独自使用赛事权利;同第三方合作使用;完全通过第三方来行使权利……本会会员协会是其管辖范围内的各项赛事所产生的所有权利的最初所有者……本会保障和维护中国足协、会员协会在组织比赛时所产生的商务资源权利,保障和维护俱乐部自身拥有及参加比赛时所产生的商务资源权利。”在这一规定中,罗列了中国足协的各项权利,虽然没有明确转播权,但是“各种财务权利”已将其包括在内。在此不仅明确了转播权归属于足协,而且还明确了使用权归足协所有。但在其后几个条款中又提及“本会会员协会是其管辖范围内的各项赛事所产生的所有权利的最初所有者”。这样看来,好像转播权又是各个成员的。根据章程中的规定,赛事转播权是归中国足协与各参赛俱乐部共同拥有的。

2004年甲A联赛改制为中超联赛,足协与当年参与中超联赛的16支俱乐部共同出资成立了中超联赛公司,对中超联赛进行运营,收入按股份进行分配。因为赛事转播权是属于足协和俱乐部的,中超公司与足协以及各出资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委托的间接关系,所以,在整个赛事转播合同当中,赛事转播合同的主体应当是中超公司与媒体,而足协与中超公司的出资俱乐部是合同的受益第三人。

3、中超联赛赛事转播合同的内容

合同的内容即是合同当中对双方当事人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在中超联赛赛事转播合同中,规定中超公司通过对中超联赛的运营,组织比赛,为媒体提供相应的转播对象,媒体通过支付价款来取得转播权。

三、中超联赛转播权买卖双方的权益保障

中超联赛发展至今,涉及转播权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2008年武汉光谷的退赛事件,作者就此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如何保护合同主体的权益提出建议。

1、转播方的权益保障

由于武汉光谷退赛事件的发生,使得中超联赛比赛场次比预先确定的场次减少了12场,造成了中超公司的违约。根据《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中超公司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包括三种: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这三种方式中,继续履行已不可能,所以只能对后两种方式进行探讨。中超公司在2008年的电视转播方面涉及到两家转播公司,即上海文广公司和CCTV。在上文叙述中已经明确中超联赛赛事转播合同是合同法当中规定的典型合同中的买卖合同,根据《合同法》分则第九章的内容来依法追究中超公司的违约责任即可。但是,笔者要说明的一点是,在退赛事件发生后,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足球本身,作为围绕在中国足球身边的各方人士应当在这个困难的时候给予中国足球更多的帮助,允许中超公司更多地使用继续履行和采取补救措施的办法来承担其应付的违约责任,以体现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可在预订转播武汉队比赛的时间段转播中超联赛的其他场次的比赛,并由中超公司适当地赔付少量的违约金。

2、中超公司的权益保障

在武汉光谷这一退赛事件中,中超公司作为违约方,似乎不存在权益保障问题。其实不然,一方面,武汉光谷的退赛是其个体行为,由此导致整个中超公司受到损失;另一方面,在退赛事件发生之后,与中超公司合作的CCTV宣布无限期停止转播中超联赛,使得中超联赛受关注度大大下降,虽然有文广公司与其合作的各个地方频道继续转播,但CCTV在国内的影响力远不是任何上星电视台的影响力所能达到的。对于武汉光谷退赛行为给中超公司造成的损失由于不属于合同法所规制的内容,本文在此不进行展开论述,重点要通过合同法来分析CCTV这一行为所产生的问题。

在中国足球最困难的时刻,CCTV的这种做法有待商榷,但确实没有强制性措施来保障中超联赛继续受到关注,这应该说是合同订立中的一点疏漏。根据《合同法》第134条规定:“出卖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买卖人。”依此规定,买卖合同中除了价款外,出卖人还可以规定其他义务于买受人。在以后的转播合同订立过程中,中超公司应当加入相应条款来保障比赛转播数量。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制转播公司转播比赛数量,甚至有可能的话细化至转播场次的确定,如果达不到转播的数量即可视转播公司违约,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另一种是约定支付价款与比赛场次的转播呈反比例关系,即比赛场次转播的越多,转播商所支付的价款越少,以此来调动转播商对比赛转播的积极性,促进比赛为更多的人所关注。

【参考文献】

[1] 马晓: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及网络转播权的法律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3(4).

[2] 刘磊: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 马法超、郭锐:我国体育赛事转播权有关问题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7(22).

主播合同篇2

关键词:主流媒介;新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13-0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12年3月份有报道说,中国之声新浪网微博的粉丝已经突破200万。粉丝数量领先于同行业。电台在互联网上开通微博,极大地提升了电台与听众之间的互动能力。

然而,广播与诸如互联网之间的技术融合所产生的效果远不止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从内容层面看,新媒介成为了广播内容的消息来源;无以数计的受众通过新媒介丰富着广播的话题;更有非职业的媒体工作者以专业传播主体的面貌通过广播向广大的受众传播非媒体工作者所关注的对象。

一、新媒介成为广播的消息来源及新现象

(一)新媒介成为广播的消息来源

用媒介环境学中的后视镜理论来审视广播,广播从其产生之日开始便走上了一条融合的道路。它不断地将先前已有的技术融合进来并保持自身的特色。其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报纸成为了广播所融合的对象,报纸的内容摇身一变成为广播所传播的对象。其实,音乐磁带和CD也不断地融合到广播中来。然而随着新技术地不断发展,广播与新媒介、新技术的融合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媒介对广播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之一就是广播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能够从新媒介上接触到更多的消息来源或新闻来源。“新媒介对整个媒体产业,尤其是新闻工作者,继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特网正成为信息和新闻的来源,笔记本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正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使得在今天这个全天候新闻时代,新闻故事和图片能够立即产生。……这也意味着自由撰稿人数量的增加和对多种技能的需求”[1]。

从传统意义上看,消息来源总是与新闻工作者对举的。这里的新闻工作者又主要是指负责新闻生成首要环节的记者。因此,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记者与消息来源构成了对立。这样一来,“提供有可能制作成新闻报道或特稿的思想和大致的人物、地点以及组织[1]”就成了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消息的主要来源。从上面对消息来源的揭示看,消息来源主要分为三大类,也就是提供消息的人、提供消息的单位和除去人及单位之外的消息的出处。在这由三类消息来源构成的结构中,根据消息来源与新闻工作者之间形成的关系类型,又可以分为稳定的和临时的。如果从消息来源名字的表现形式看,它又可以分成具名的消息来源和匿名消息来源。

(二)消息来源的过程中的新现象

在当今广播的运营实际中,相应的新闻工作者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并使用上面从不同角度分析出来的消息来源。这些来源成为广播获取相应新闻的源头。可是在新媒介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在使用这些消息来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1.新现象之消息来源逐渐开始同主播、主持人建立起相应的关系

消息来源除继续同广播的新闻记者保持原有的对立关系外,消息来源逐渐开始同主播、主持人建立起相应的关系。由于新媒介、新技术与广播的融合,主播、主持人直接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种新的媒介来获取信息。个人、单位及信息所赖以依存的出处,都成为了主播、主持人所做节目的消息来源。当然,主播、主持人与消息来源之所以能够建立起直接的关系,这跟广播内部的媒介融合——采编播一体化的人的分工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主播、主持人与新闻记者,与编辑的融合,才使得消息来源同主播、主持人建立起直接的关系成为可能。

2.新现象之广播的消息来源呈现出“多”的特点

广播的消息来源呈现出“多”的特点,这是与传统相比较而言的。也就是广播在与新媒介、新技术融合之前的状态相比较而言的。现在,广播获取消息来源的渠道非常广泛,尤其是具有“个人”属性和“地点”属性的消息来源与过去相比,新媒介、新技术背景下的这些属性的消息来源成几何倍数增加。这个特点实际可以从各种新媒介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总量上看出来。然而,广播在获取相应的信息时,除了从稳定的消息来源获取外,更多具有临时性的“个人”和“地点”的消息来源为广播所用。

3.新现象之匿名消息来源的增多

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介,它们所的信息往往都具有匿名的特点。媒体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往往成为受众所诟病的对象。“采编室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消息来源的身份,特别是匿名消息的问题。公众以往以为,匿名消息只是新闻界的一种技巧。直到发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丑闻后,匿名消息才受到关注,‘自由论坛’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报道大陪审团的聆讯时,用匿名消息是‘不妥当的’”[2]。众多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增加了广播报道的风险性。如果在没有核实的前提下,想当然地只是从信息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出发,就很可能出现报道失实、缺乏公平性等问题。广播在与新媒介、新技术融合过程中,这些问题应该一起足够的重视。

4.新现象之主播、主持人与消息来源构成直接关系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直播节目中。录播节目,尽管消息来源也与传播者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录播节目时间上的相对从容,传播主体在面对消息来源所提供的信息时,相对而言,做出选择和判断的时间比较充分,而直播过程中,面对来自各种新媒介的消息来源,主播、主持人尽管也在选择和判断,但时间相对较少是他们在甄别时所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新媒介为广播提供类型丰富的话题

对于新媒介为广播节目提供了类型丰富的话题,话题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诸如“油价上涨”、“食品安全”等话题上,实际上这里的话题除了包含这种传统意义的话题,更将各种类型的节目素材也纳入进来。

从话题提供者的性质出发,当前广播从新媒介上获取话题的渠道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来在于隶属于组织的媒介,一类是隶属于个人的的媒介。前者如各大搜索引擎和大的网站。现在,中国之声就经常将搜索引擎和各大网站当下关注排名靠前的新闻事件作为自己的报道内容。后者如QQ平台、E-mail、微博、短信平台和论坛等。无论是前者为还是后者,按照媒介环境学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来看,新媒介是对广播传播主体的延伸。这种延伸从地域范围讲,是对原有取材地域范围的突破,这种延伸可以延伸到全国,甚至跨越国界,遍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所接触的人来看,这种延伸使所接触的人数量增加,有可能接触到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各色人等。新媒介为广播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不只是表现在广播从新媒介上选择相应的节目素材,它还因广播依托于新媒介、特别是互联网进行传播,还使得广播节目所传播的话题在话题要与受众具有接近性上发生了变化。由于传播地域的突破,所面对的受众也不再只是原有广播信号所覆盖范围下的受众,互联网上的广播,其受众在理论上可能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国外的。在这种传播语境下,广播的话题在理论上就有可能较以前多样化,因为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受众。当然,是否变化,这取决于广播的定位,取决于其目标受众到底是谁。尽管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但在新技术背景下,广播该如何发展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种理论上的可能,不能不使得广播的从业者做现实的思索。

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广播做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话题能够进入到广播节目的视野或范畴中来,与其说是传播主体作出的选择,倒不如说是广播节目本身所作出的选择。因为任何一个结构或系统都具有自组性,不需要外力的介入。不可否认,这种说法的确使得研究更具有科学性,能使研究在同质的前提下进行。可是归根到底,什么样的话题能够进入广播节目的系统,最终还是离不开人的选择。表面上看来,传播主体在选择话题时好像具有个人的性质,实际上他们依然是按照他们头脑中存在的有关广播节目的知识结构来进行的。选择和判断广播节目话题的标准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相对地固定性和共通性。往往不因个人的意志而转变。比如,对于新闻价值的理解,尽管存在着不同的表述,可是综合起来,各家观点中核心的部分往往是共同的。

结合上面的论述,新媒介与广播融合后,广播有了新的依托媒介和话题出现了多样性甚至是复杂性的可能。但是这些可能并不能否定或改变广播传播主体头脑中业已存在的关于广播节目的知识结构,传播主体依然要用结构的标准来对多样性的话题进行筛选衡量,符合的可以进入广播节目系统,不符合的则不能成为广播节目的内容。但是这种不改变不能掩盖过去没能进入广播节目结构但现在存在着进入广播节目结构的可能性。该种可能性的出现,则是因为新媒介、新技术改变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某种传播方式,即在传播主体和受众间单向传播的基础上增加了双向传播的成分,传播主体和受众间的互动性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具有了影响传播主体的可能。

在广播还未与新媒介、新结束融合之前,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以传播主体主动、受众被动为特点。传播主体传播什么话题都要靠他们自己去找,去发掘;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即便是所传播的内容不为受众所喜闻乐见,受众改变传播现实可能性也比较小。虽然在过去也有受众通过信件给电台交流,可反馈的滞后性在改变被动接受状况上产生的作用并不明显。然而有新技术和新媒介就有了很大的不同,通过上面谈到的属于个人性质的沟通交流方式,受众不仅可以将他们想听什么在节目开始前告之传播主体,甚至在节目进行过程中,直接将自己的话题、问题提供给传播主体。所有这些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话题能够做到及时甚至是即时地传播,受众在广播节目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除了受众主动直接提供相应的话题外,当前,很多电台电视台还通过新媒介向受众征集话题。虽说征集上来的话题能否成为节目内容还是取决于传播主体,可这种方式为不同人群甚至另类人群所关注的话题成为广播的内容提供了条件。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传播主体的视野相对固定。正是由于新技术与广播的融合,传播主体的视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视野范围更广泛,能进入广播节目的话题也就越多。

三、非广播媒体的从业者以媒体从业者的面貌进行传播

非广播媒体的从业者以媒体从业者地面貌进行传播这个问题要求明确广播媒体的外延,因为它事关非广播媒体从业者活动范围。

“广播(broadcasting)通过电视媒介或广播媒介传送讯息而对接受讯息者无法施加技术性控制的过程。任何人只要拥有适当的接收机,并处在传送的范围之内,都能收到这些讯息(与窄播相对)。从广义上讲,这个概念意味着通过电波向一种大众受众传送讯息的过程,因此就得用广播的符码与惯例以吸引这种大众化的受众”[3]。广播概念的解释明确了其包括电视媒介和电台媒介的外延。其内涵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通过电波向大众受众进行讯息传播。在弄清广播概念的基础上,再来看看新技术促成新媒介与广播融合的事实。在传统上,广播的传播技术属于专业领域范畴,并非一般人所能接触和掌握。然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媒介逐步融合到广播中来。如电台媒介就很好地跟手机媒介做了融合。电台媒体通过建立短信平台来与手机的使用者实现互动。电台还通过热线的方式使得二者之间的互动更加直接和及时。就电视台来说,除了上述的方式之外,由于摄像机进入普通家庭,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家庭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拍摄的图像质量越来越好,很多普通人也渐渐成为电视台素材的提供者。如美国的《美国家庭搞笑录像》、我国的一些DV大赛等。

不可否认,这些融合方式的确是广播与新媒介的融合样式,可是广播与新媒介的融合也出现了新的动向。这种新动向不再只是停留在受众与广播的互动和只是简单地提供相关素材上,而是受众以广播传播者地姿态出现,直接向受众传播他们所关注的内容或信息。这个新动向也可以成为职业媒体传播者与非职业媒体传播者的融合;是人和内容兼而有之的融合。如保定电台新闻频率就有一档《今日准新闻》的小栏目。该节目的记者都是普通的受众,节目由他们采制而成。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民生关注》中有一个时段专门留给受众,他们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拍摄各种民生题材,然后经过筛选并在电视台工作人员指导下编辑播出。

媒介融合始终在进行着,然而以前研究的侧重点并没有将这种新的融合样式囊括进来。“确实,从已经问世的成果看,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有从技术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所有权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组织结构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新闻采编技能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4]。蔡文归纳的国外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成果中未能包含职业传播者与非职业传播者间的融合。

媒介环境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就这种新的融合给出理论上的解释。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其实延伸意味着对过去的格局的打破或突破。在过去,广播只是隶属于职业的传播者,非职业传播者无法改变这一局面,可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各种新技术在实现人的延伸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进而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理论。这种新的融合在实践上还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在理论上还需经过深入的研究。它作为一种新的融合现象,研究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实际操作中,对把关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可否认,这种融合都是限于一定条件下的,它们不适于直播,因为直播状态下将无法对该种融合样式下的内容做到及时地掌控。

参考文献:

[1] (美)鲍勃?富兰克林等.新闻学关键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海曼,(美)韦斯廷著.郭虹,李阳译.最佳方案:公平报道的美国经验[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主播合同篇3

【关键词】播音主持;言语交际;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64-01

随着人们对播音主持艺术风格的要求变得更高,当前选择播音主持的标准已不仅仅是气质和外在形象,而是将其情感表达能力和言语交际的规范性等作为更主要的评定标准。

一、播音主持在语言交际和表达方面的现状

目前,在部分地方台的节目中,会出现播音主持汉语普通话不标准的情况,不符合语言规范,同时由于部分播音主持文化功底不扎实或运用语言不灵活等情况,导致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为此,必须明确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交际性才能使播音主持的艺术风格不背离人们的喜爱倾向。

二、播音主持应具备的能力

为了克服当前的现状,播音主持必须明确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并灵活运用。

(一)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人们对播音主持艺术的不同风格有着各自的偏好,评定播音主持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多样性的变化,尤其是对语言标准的界定更加特殊化,原来对于声音音色的评定标准已经有所降低,如今不同观众的不同审美已经使得嗓音沙哑的播音主持也拥有了一定的的位置,并得到了部分人的喜爱,观众觉得只要声音符合播音主持的形象就是合格的。那么今天,评定播音主持音色是否合格的标准就是:只要人们喜欢而且能够表达出应有的效果和节目气氛就是合格的。而这样的评定标准不代表降低了播音主持的言语规范性,而是在保证其规范性的同时,能够体现自身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

至今为止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播音主持应该具备的首要特征,主要将普通话的词汇、语法、语义和语音作为评定的尺度。电视行业要将不断大量宣传推广普通话作为首要职责。普通话是国家乃至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体现,因此有必要对其应用进行考核,而播音主持人恰恰向观众传播我国悠久的文化,履行自身首要职责义不容辞,而且作为播音主持必须做到普通话标准,使用规范语言。

(二)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日常交际沟通的工具。语言交际能力是评定播音主持的重要标准之一,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进行训练,因为它需要通过学习不同的文化元素并且要依靠长期经验的积累,才能成功构建并不断发展完善。只有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语境,利用语言交际能力的优势,才能充分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进而形成生动形象的信息传播,实现播音主持的特色功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到今天,播音主持的语言交际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实现了内容丰富的信息传播,进一步促进了语言交际的快速发展。

播音主持学科涉及美学、艺术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比较宽泛,丰富的信息量使播音主持拥有更加专业的优势。播音主持在选择语言时,一定要具有文化意蕴,同时在表述过程中必须要贴近观众且富有生活气息,将要传递的信息以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给观众。

(三)真挚的情感表达能力。在训练播音主持的声音时,情感和声音的完美结合很重要,主要遵循以情感促进声音和以声音来传递情感的原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在日常生活中,内心情感的流露和思想意识的表达都是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的,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言语透露出来,最终实现情感和声音的结合效果。内容和形式是评定声音形象的标准,运气发声水平和嗓音音色是形式的表现,语言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质量等是内容的表现,但是两者完美结合的目的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

让听众感受到播音主持内心的情感活动是其真挚的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由此可见,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必须要做到真情实感而不是仅仅依靠高调的文艺腔调。

三、结语

通过本文对播音主持应该具备的条件和评定标准的分析可见,真挚的情感表达和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方法。作为一名播音主持,必须做到规范地、标准地应用语言,采用贴近观众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够博得人们的喜爱。虽然目前对于播音主持的评定标准逐渐多样化,但是无论大家的审美如何变化,情感表达和语言交际的作用还是和以往相同。所以,播音主持的艺术风格一定要以语言的交际性、规范性以及真挚的情感表达为前提,这样才能够让人们认可,做到足够优秀。

参考文献:

[1]张新刚,周世群.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思考――以播音主持方向为例[J].新闻界,2010(01).

[2]刘洋,袁媛.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J].黑河学刊,2010(04).

[3]苗阳.把握气质形成风格――浅探播音主持教学中口语表达风格形成与气质的关系[J].新闻知识,2012(01).

主播合同篇4

关键词:电视台播音;主持风格;演变与创新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电视台播音主持行业正在迅速发展。播音员作为新闻媒体的直接传播者以及体现者,对电视台播音主持行业的稳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在开展新闻传播时能够将真实全面的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与此同时,播音员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播音主持的积极风貌以及态度,实现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和广大受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增加其对节目的好感度以及认可度。对于播音员的主持风格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受众的喜好程度;第二,节目类型;第三,个性语言表现;第四,播音员自身的外在形象,所以这就要求在当前社会中电视台播音主持人员一定要注重自身主持风格的演变和创新,顺应社会的发展,通过合理的规划节目内容以及形式要最大限度的提升新闻播出质量以及效果,通过这种途径来提升新闻节目在广大受众中的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一名合格的播音员要想形成自身的风格、个性,就要加强历练和学习,深入的理解节目性质和行业特点。

二、针对于当前电视台播音主持主要类型的分析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行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电视台播音主持的类型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一)新闻类的播音主持节目[1]本身对于新闻类的播音主持节目来说,是记录真实事件的节目,新闻类播音主持节目对播报的要求相对较高,和其它的节目有着显著的区别,要求播音主持人在实际的报告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正确的语气以及词语,促使主持工作具有专业性、准确性的特点,并且还要确立自身的立场,充分地理解新闻材料以及实际背景,再根据播报的主要内容适当的调整自身的情绪,融入自身的个人情感和分析,显著的提升新闻内容的说服力和科学性。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类播音主持人,一定要具备专业性的技能和良好的自我修养,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实现在学习中进步。

(二)娱乐类节目的播音主持工作娱乐类节目和新闻类节目两者存在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娱乐类节目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所以对于播音主持来说,要根据所主持节目的风格来适当营造一种合理的氛围,给广大群众带来良好的观看体验。并且要求播音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适当加入自身的观点,在完成对节目内容准确解读的同时,运用具有娱乐化的手段来让群众产生共鸣,促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节目的播放率和质量。

三、针对于电视台播音主持注重风格演变的分析

(一)具有自身语言特色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注重对自身主持风格的演变,具有自身的语言特色。对于一些对自我风格并未实现定位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来说,要加强学习以及总结,也可以多观看以及学习其他电视台的播音主持人的节目,通过效仿来实现自身专业性技能的提升,逐渐形成属于自身的主持风格,实现对自身准确定位,这是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的开展学习和顺利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提升其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2]。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就要在日常工作中虚心向其他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学习,掌握自身专业的理论性知识,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尝试在不同的工作处境中形成属于自身主持风格,只有促使自身具备良好的主持风格,才能实现电视新闻节目有着较强的收视率和生命力,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加强学习精准定位为了让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胜任各项工作,提升自身专业性技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从老套中脱颖而出,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形成属于自身的语言特色。因为在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以及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时,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语言来获取的,所以电视新闻播音的总体质量主要取决于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因此,要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在电视媒介传播工作中形成自身的语言风格,在实际的播报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播报,而是要字正腔圆、掷地有声的播报,提升报道的吸引力以及专业性[3]。例如,像央视主持人的朱广权,其具有着专业良好的专业性技能以及过硬的主持功底,并且在播报过程中具有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从而给严肃的新闻热点添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因此,朱广权也就被称之为“央视段子手”,形成了属于自身的语言风格。

四、针对于电视台播音主持风格演变与创新应注意问题的分析

(一)良好语言风格和习惯为了促进电视台播音主持风格演变与创新,应注重让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具有良好的语言风格以及习惯,要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要对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以及所需要播报的节目内容有着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再根据广大观众朋友对节目的反应来制定合理性的工作计划,并根据节目的主要内容设计主持风格,从而更好地把握节目整体布局。需要注意的是,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形成一定要综合考虑广大观众朋友的观看感受以及节目类型,因为只有实现自身的风格和节目内容相符,才能够提升节目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满足广大群众的观看感受,才将会提升节目的收视率,要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要实现对新闻重点内容的强调,善于采用新闻材料中的字词形成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更好地胜任播音员这一工作岗位[4]。

(二)提升自身专业性技能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一般都是学习主持专业的,所以在其上学期间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但是不可否认,部分刚刚进入到电视新闻播音行业的人员,还是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需要在参与工作后加强对自身专业性技能的优化和完善。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要注重实践练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工作中要善于挖掘自身的发光点,并将其放大,将潜能全面的激发出来,形成具有独特和吸引力的主持风格,通过这种手段来将自身的优势体现出来,达到改善节目效果,提升节目质量的目的,并且电视台行业中的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培训工作,对播音主持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也可以落实开讲座,加强学习交流,总结经验,实现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电视播音主持人自身的专业性技能[5]。

(三)工作中善于模仿学习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行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各种新鲜面孔,但是新加入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在主持风格上大多存在的欠缺现象,这就要求其具备一种正确的工作态度,落实优化自身专业性技能,可以向老一辈的优秀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加强学习,也可以在业余时间观看前辈的主持视频,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学习主持经验以及主持方式,久而久之达到取长补短,完善自身的主持能力的目的,形成自身的主持风格。与此同时,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还要加强模仿练习,模仿的对象就是优秀的播音人员,学习其方法以及技巧,再合理的融入自身的特色,形成属于自身的主持风格。

五、针对于促进电视台播音主持风格演变与创新可行性对策的分析

(一)优化和完善选拔工作相关管理人员要完善选拔工作来促进电视台播音主持风格的演变和创新。在实际的播音主持风格演变以及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电视台播音主持人的选拔和聘用形式,要求在选拔播音主持人时,不仅要求其所学习的专业和学历满足要求[6]。同时还要落实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来深入了解播音员播音主持人自身的能力,像紧急处理能力、工作态度、专业性知识储备。在完成招聘选拔工作后,对在职的播音主持人也要积极落实采用竞争上岗形式,节目和播音主持人实现双向选择,让合适的播音主持人做适合自己的节目,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播音主持人在岗位当中发光发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提升工作效率,完全地展现出自身的主持风格,实现创新节目。

(二)尊重各优秀播音风格应尊重各种优秀的播音主持风格。在培养专业性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电视台新闻播音主持人的工作中,要落实加强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促使其具备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主持经验,显著提升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性技能。但是在当前实际的培训工作中,由于培训工作较为单一和重复,以至于部分播音主持人自身的语言风格出现同质化的不良问题,导致电视节目缺乏个性以及新鲜感,这就要求在后续的培训工作中要尊重每一位播音员的播音风格,对其开展个性化培训工作。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勇敢地突破自己,准确对自身的风格定位,寻找到适合自身的节目,在坚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让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敢于转变自身的播音风格,不断突破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创新,实现自我升华。

(三)积极地创新主持艺术积极的创新主持艺术。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电视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创新。要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要改变思路,在工作中不单只是认为自身是一名播音员,而要具备一种主创人员意识,参与到节目组制作的全部过程中,在节目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节目风格来创新主持风格,实现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舆论导向的背景下,对电视新闻的内容进行扩充,提出自身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这种手段来创新和优化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艺术[7]。

主播合同篇5

对于千禧一代而言,观看电视直播已经不再是必要的娱乐,视频直播与电子竞技在过去的两年里迅速侵占着年轻人大量的时间,成为新的娱乐热点,甚至是生活方式。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移动端的网络直播为整个直播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的爆发。直播与年轻人的黏度也再次升级,随之而来的是赞助商对于直播行业更多的关注,因为直播让推广成本得以降低而效率大大提高,让品牌的推广和销售进入了全新的快车道。

“品效合一”的新渠道

在刚刚结束的TGC上,大量的网红直播充斥在场馆中,这其中大部分是有明确传播目的的直播。对比传统的KOL塑造品牌,流量平台获得销售的赞助模式,直播可以在进行品牌宣传的同时,直接实现线上销售的导流,如此“品效合一”的模式也在逐渐受到各方的关注。接下来一段时间,企业的会、新品体验等,会越来越多的活动会跟直播结合。

根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团队的“企业新媒体舆情及爆点案例”的解析报告,网红传播已具有“全民创作”和“跨平台传播”的特点。依靠网红传播跨越圈层的泛娱乐属性,会为企业、品牌打开更大的用户市场。而直播对于网红的评估方式是目前最直观的,实时互动也是最高效的,且和其他平台的兼容性也非常高,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实现销售的目的。

电子竞技是一个本身就与直播平台具有极强关联的产业,从最初的职业选手直播,到现在的通过直播平台获得在电竞圈的认可。直播平台与电子竞技的发展可谓密不可分,所以以直播平台为渠道的营销也是目前被电竞用户所熟悉也易于接受的一种模式。基于此越来越多电竞相关品牌活动,开始把自己的赞助费投入到直播中来。一些与产品品牌有一定匹配度或者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主播每一次对于产品的展示和推广都能在获得品牌效应的同时,直接引导观众到销售平台。今年ROG在TI期间通过主播在西雅图现场的直播活动就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直播不是万能的

当然,直播的“品效合一”并不是完美无缺,通过直播平台的基本原理就能清楚的看到“品效合一”的优劣势所在。

首先是直播缩短了内容传递的流程,内容产生就直达观众,中间只经历了几次转码,就实现了信息的传播。而这样的优势在于观众能够看到主播的直接体验反馈,让人有更真实的感受也更容易获得信任。与之相对应的是内容的质量很难得以保证,不同主播的宣传效果也是参差不齐。某位从斗鱼转投熊猫的知名歌姬,在直播中明明是推广环节,却一边拿着产品展示一边在对产品进行吐槽。关键在于赞助商无法在第一时间实现对于内容的把握,投入反而产生负面效果的也并非没有发生过。

此外,主播同样具有一定的意见领袖的价值,同时通过直播的互动性可以满足观众的红人社交需求。虽然这个的模式拉近了主播和观众群体,但是也限制了很多不能直接进行露出和展示的品牌。类似Intel这样的硬件厂商,就无法通过发挥直播平台的优势,反而因为内容包装质量的降低可能造成负面的效果。所以直播的“品效合一”相对更适合电竞的垂直产品和一些快消产品。

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交方式的不断演进,今天已经发展为一对多的社交环境,新奇、有趣内容的传播维度增加,更易吸引用户的集中关注。与此同时, 相比图片、文字,直播的表演方式更能体现内容生产者的人格魅力,带来用户的长期关注。相对应的是素人用户上升至职业网红主播的门槛降低。 网红主播的高收入、低成本引发了大批素人用户的“明星梦”。而在网红经济中,其实只有最前端的主播能够凭借传播影响力,为企业和品牌带来巨大的效益,而这些主播会也需要保持长期的曝光量来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为数不多的头部主播能够承担的企业和品牌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提前入场的赞助商和广告主而言,也会在合同条款上约束主播不能进行竞品的推广。这里就需要组织严密、管理完善的经纪公司,而在目前的电竞行业中,虽然经纪公司不少,但真正能实现优化管理的并不多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主播和经纪公司本身的瓶颈也可能会限制直播投放的发展。

主播合同篇6

关键词:视频;广告;合同;违约

中图分类号:D922.294;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0-0194-02

随着Internet+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视频观看都从电视转播走向了各种网络终端,大部分观众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网络播放软件上。这样的变化导致了各种网络终端开始大肆在视频播放中参杂各种广告。为了看到自己点播的视频,观众不得不在视频播放前看广告也成为一种常态。这些广告大部分都是带有网页链接性质的植入性广告,它们被镶嵌在视频中或者被悬挂在播放器窗口,一般对网络没有过高的要求就可以轻松播放。同时,这样的广告是不能被快进或者避免的,当然除非观众花钱成为播放器的会员。然而,现实中播放器中的广告播放完毕之后有些视频文件可能由于加载失败而无法观看或者被提示文件已被删除或者无法播放,执着的观众或许会重新刷新文件,而付出再看一遍广告的代价,观看者因此而浪费部分时间,从民事法律行为上考虑,笔者认为播放器公司作为广告人对消费者存在侵权行为。在合同行为中考量,播放器不能播放点播的视频文件构成对观看者的违约行为,应当给予消费者观看了广告的赔偿。广告作为播放器在播放视频时的兜售产品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观看者的各种网络终端,他们有的是镶嵌式的,随着视频文件打开而播放,有的是插入式的,在视频播放中打开,还有的则是随着视频播放器的打开而自动打开。也就是说,每当一个视频被打开的时候你可能遭遇播放器和视频文件自身的两重广告,然而,由于广告是事先绑定在播放器窗口上的,它不需要对文件进行审核,这样的广告即使视频文件不存在,广告依然照播不误。这样,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前文所说的问题,看完了播放器自身的广告,却在广告过后无法观看视频的情况,广告也就白看了,面对这样的坑爹现象,着实让网友们呲之以鼻,很是不爽。笔者了解到,广告在植入播放器的过程中是以完整的文件形式悬挂在播放窗口的,而视频文件则是以网络链接的形式搁置在播放窗口的一个播放地址,也就是说,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播放窗口的广告肯定能播放的,然而观看者希望看到的视频文件就不一定能够看到了。笔者认为,在播放器上看视频的行为是一种合同行为,播放器对视频的简介和图片构成播放器对观看者的要约,观看者点开视频开始观看的行为构成对要约的承诺,也就是说从播放器进入播放模式,开始播放广告的时候播放器公司即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合同关系。播放器以提供观看者需要的视频文件为后义务,观看者必须先履行观看广告的先义务。在观看者履行了观看广告的义务之后,合同已然成立,如若播放器不能提供视频将会对观看者构成违约,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一、在播放器上看视频是一个合同行为

《合同法》第2条第1款将合同界定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①它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通过双方合意达成的影响民事法律关系变更的民事法律行为。依据《合同法》第13条的规定,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即合同要求当事人只有在正在生效的要约之上作出与要约一致的承诺才算订立。在播放器上看视频的行为就是这样一种法律行为,只要涉及的视频文件为法律规定可以传播的合法文件,即法律认可这种合意,合同就生效。首先,在播放器中陈列视频选项是一个要约行为。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约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②在视频播放器上陈列的各种视频文件是播放器通过图像的展示和文字的描述向观看者作出的希望观看者通过点播的方式进行观看的,同时要求观看者接受其自带广告的要约行为。播放器作为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旨在得到受要约人的承诺,并成立一个双务合同。其中要约内容具体明确,作为观看者的受要约人能够了解文件的基本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作出承诺。选择自己喜欢的视频文件观看。当观看者打开播放器,看到琳琅满目的视频选项的时候,要约就视为到达了受要约人,此时,在合理条件下,这个要约对播放器具有拘束力,就如同人们在对话中的交流一样,只要观看者点播视频文件,播放器就应当为观看者提供服务。其次,观看者点播视频文件的行为构成对播放器的承诺。承诺,是受约人作出的同意要约以成立合同的意思表示。③在网络刷新正常的情况下,观看者点播视频文件的行为构成对播放器播放制定文件的承诺,并接受播放器提供的广告推送。观看者作为受约人向要约人播放器作出了播放指定文件的有效承诺。承诺一经送达,观看者与播放器的合同关系即以订立。根据《合同法》第25条的规定,承诺生效,为合同成立。只要这样的视频文件是合法的可以传播的视频文件,这样的合同关系在法律上也便应该得到保护。然而,由于播放器在播放文件的时候没有能够充分对文件作出审查,有些文件根本就不存在或者与文件描述完全不符,甚至出现的仅仅是“黑频”而已,针对这样的履行方式,以笔者论播放器构成了对观看者的违约,应当赔偿观看者履行先义务的损失即观看广告的损失。

二、不播放视频构成对观看者的违约

合同一般在承诺生效时成立,同时还有的合同在一方当事人履行了主合同义务的时候即以生效,并对对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在观看者点播播放器中的视频文件的合同中,观看者和播放器互负义务,其中观看者的主要义务是完整的观看播放器提供的广告,播放器通过这样的广告产生收益,而播放器在此合同中的主要义务则是为观看者播放完整的指定的视频文件。根据《合同法》第36、37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没有按照法定或者约定订立书面合同,一方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自对方接受时,合同成立。视频播放器在播放视频文件的时候自动向观看者兜售广告文件,而且观看者没有跳过广告的权利,这样的行为已然转变为观看者为了看到指定视频的先义务。也就是说,观看者如若想观看视频文件就必须先观看播放器提供的广告片,而播放器正是利用这样的广告片在谋取利益,究其本质在视频播放前播放器强加给观看者的广告视频是播放器给观看者设定的合同义务。在这个合同中一旦观看者点播了视频文件,即构成对合同的承诺,虽然双方没有达成书面的合同,但是当观看者看过广告履行了自己的主要义务,播放器也自动推送广告之后,合同即已因为一方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成立。由此说来,对方不履行自己的主要义务则会构成对已履行义务一方的违约。然而,在这样一个行为中,作为已履行义务一方的观看者往往没有在意到这其中的权利,反而会重新刷一刷的方式再看一遍广告或者直接放弃。作为播放器的一方却因此赚得了广告的点击率和广告费,相当于接受了观看者的“无偿劳动”。同时作为消费者的观看者,点播视频,观看视频是在播放器上消费服务,然而播放器作为提供服务者没能提供指定的视频播放服务,同时还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对消费者构成欺诈。笔者以为作为服务者的播放器应该具备检测和监督的能力,在视频文件无法播放或者无法加载的情况下做出预判不向观看者播放视频广告,不浪费观看者的时间,骗取消费者的无故消费。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播放器上播放视频文件,一旦观看者观看了播放器提供的广告视频就应该得到与之相对应的视频服务,播放器如若不能提供正常的视频播放就不应播放自带的广告视频,否则便是对观看者构成违约,应该在合理收益内对观看者进行补偿。

[注释]

①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②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433.

③<合同法>,第21条.

[参考文献]

[1]祝玉华.网络广告[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主播合同篇7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播音主持人;创新发展

当下媒介传播技术持续变革,网络、数字及AI智能等技术推动着媒介传播业态的发展,人工智能和虚拟AI合成主播的出现,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环节,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播出之前的消耗。AI合成主播和智能化新闻播报的出现,重构了媒体传播业态,广播电视媒体主持人的价值受到一定的冲击,其被替代的风险越来越大,播音主持行业亟待创新与突破。

一、全媒体环境下新技术的发展应用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扩散程度达到瞬时,同时也改写了信息传播的原有规则。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拓展了媒介主持人的传播空间,突破了原有的传播平台的限制,使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更加及时。

(一)新技术实现人机智媒传播

5G技术的发展推进新闻传播的变革。2020年5月21日,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3D技术呈现的“新小微”给新闻界带来极大的震撼,随着“新小微”AI合成主播“上岗”播报新闻,各大媒体AI主播云集新闻播报,央视网AI主播“小智”、人民网AI主播“小晴”、澎湃新闻AI主播“小菲”纷纷上岗,5G+AI技术的运用,促成了人机共赢的智媒口播模式,5G+VR视频直播新闻模式迅猛发展。5G+VR视频直播应用也相继开展,光明日报网及时推出了“光明的故事”特别报道系列短视频;新华网新闻中心开启了《两会新华时评》“5G+全息+访谈”,以短视频展示锐观点,用MAGIC平台推出“部长通道”两会直播视频系列作品,从各位部长接受采访的答疑解惑,到会场内外的开诚布公热烈讨论,给用户提供立体的观察视角,带来了一次AR、VR、3D动画等沉浸式体验[1]。

(二)智能技术飞速发展

5G+VR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宽了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电视播音主持的创作内容及传播手段更加丰富,传播速度更快,极大地强化了信息交流与传播效果。与传统电视播音主持相比,全媒体环境中的AI合成主播新闻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传统媒介传播平台相比,全媒体环境中的AI合成主播新闻传播更具自由性,突破了传统的固定式传播,使传播模式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2]。所以,AI合成主播新闻传播的效率更高。借助网络技术和智媒体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电视新闻AI合成主播能够随时与受众或潜在受众交互沟通,在此信息传播模式下,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电视播音主持内容的传播效果,增强其影响力。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中,受众将随拍的图片或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后,人工智能主持人通过大数据技术的筛选与分析,可以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实时向受众提供最新信息[3]。

(三)AR+VR技术拓展电视媒体受众范围

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受众范围,点对点传播模式备受公众关注,许多优秀的电视播音主持人在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小电台”,获得大量关注,并拥有大量的粉丝群。这种点对点传播的新媒体特征,进一步拉近了媒体播音主持与受众的距离。传统电视媒体中,播音主持人代表着媒体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在自媒体平台中,其权威性则相对较弱,媒体播音主持人以其特有的风格同受众进行沟通交流,姿态更低,也更具亲和力,更加备受公众接受和喜爱,关注度也非常高,部分电视播音主持人还开展了线下交流活动,强化了与受众的联系和互动。

二、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播音主持人面临发展瓶颈

5G+VR沉浸式的新闻呈现,各种新技术和新传播手段的应用,使新闻传播发生巨变。在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新媒体异军突起,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受到波及,甚至逐渐弱化。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与林林总总的媒体平台上风格迥异、规模庞大的主持人争夺受众,这无疑给电视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新要求[4],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

(一)电视新闻播音风格同质化严重

当前的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中,播音主持人的风格塑造和特色打造方面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极大的变化。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作者、者和传播者,此外,受众还可以从朋友圈、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获取快捷多样的信息。而电视媒体的播音主持人若沿用之前的传统播报方式,向受众信息,并一味追求严肃的主持风格,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则会拉大电视播音主持与受众间的距离,从而导致受众的流失。

(二)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明显不足

创新是传统媒体面对全媒体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传播模式还是内容生产,媒体从业者都作出了巨大的改变。一些电视播音主持人为了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为满足受众需求也尝试注重自身独特风格的塑造,如语言清新活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等。然而,电视播音主持行业整体的工作局面未能实现有效创新,还有相当多的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性也较差,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在大数据算法的引导下,可以根据意愿和喜好,自主选择媒体,及时获知信息,甚至订阅个性化的媒体信息。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丰富,也加剧了媒体间的激烈竞争。若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不能有效创新内容和主持风格,就无法适应全媒体发展的时代,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

(三)新媒体传播的交互发挥不充分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在电视媒体传播中得到应用,然而,新媒体的交互互动并未在电视播音主持中得到充分发挥。部分电视媒体的播音主持人,对主持现场的把控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还较弱,这与新媒体网络时代受众的媒介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若此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提升,便成为电视播音主持人的短板和弱点,无法真正获得受众青睐。若电视节目同受众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就无法在全媒体时代生存和发展。

三、全媒体时代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创新发展路径

面对网络及媒介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我们要肯定其先进性,同时也要思考电视播音主持行业如何适应发展环境,将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立足行业实际,电视播音主持人要借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这一优势,通过创新与整合,打造语言传播能力和视觉传播能力,掌握不同场景的应变延伸能力,提高新媒介的实操能力,积极培育多角色内涵[5],去创新发展,收获核心传播力,提高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融合情感与技巧形成自我特色

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使视听传播元素更多元。无论是何类媒体的主持人,均要有清晰的发音,均匀的气息,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电视播音主持人既要尊重受众接受心理及接受习惯的变化,重视表达的个性化,又要改变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的现状,发挥受过专业培训的优势,注重自我调整,融合应用情感和技巧,在语言传播中做到熟练地进行角色演绎和信息传递,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主持风格。当前,新闻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为电视播音主持业注入了新活力,电视播音主持不仅要进行声音语言传播的创新,还要进行视觉的非语言传播创新。要积极调整其主持方式和风格,强化副语言的应用,通过境态系统和体态系统来传情达意,传递信息。这种语言主要是服饰语言、体态语言、演播室环境、虚拟情境设置等。为更好地传递信息,播音主持人还要重视手势语的应用,改变传统固定的站姿,转变固定的坐姿,以动态化的姿势去传播信息。当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电视播音主持还要注重播音主持技巧与情感的融合应用。在传播创作过程中,电视播音主持人要坚持完美语言技巧与贴切思想情感的统一,做到情感与文字的交互融合,声音与画面相得益彰,情景交融。

(二)坚持内容创新和交互传播

电视播音主持风格会受到社会环境及媒介的制约和影响,新技术催生了新传播方式、新手段、新媒介和新传播样态,在此过程中,电视播音主持的传播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化,这就要求其不断创新传播方法和传播方式,多元化地评估其创作及创作目标。但是电视播音主持内容的创新和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着眼于全局,深入社会,深入分析和把握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用心服务社会和受众。电视播音主持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播优质的文化精神产品,以此引导受众。而非一味地迎合受众娱乐化的需求而失去其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引导舆论的职责。为此,电视播音主持的创新要从内容、形式及方法上进行创新。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受到较大冲击,电视播音主持要从思想上和认识上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转变思维,注重自身实力及价值的提升。定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增强自身竞争力。播音主持人也要具备理解、分析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参与经验交流,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三)用心制作精准传播增加受众黏性

主播合同篇8

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8.0级特大地震、60年一遇的新疆暴雪、100年不遇的西南旱灾、玉树7.1级地震、南方洪涝灾害……近年来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灾害发生后,政府制定救灾决策、开展救灾工作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准确的灾情信息;媒体为提高受众关注度和媒体竞争力需要采集和传播大量信息,进行灾害的全方位报道: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作用的不断发挥,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灾区公众需要根据灾情进行避险自救,社会公众需要信息以了解灾情、开展救助,因此,如何实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成为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现阶段灾害信息传播中出现的整合传播进行一些探索。

整合传播是灾害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政府、媒体、公众的需求决定必须开展整合传播。灾害发生后,信息传播的效度不但决定了灾害救助能否及时有效开展,同时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灾害信息和传播的主体,在加强灾害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保障灾害信息传播能提高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能力,有利于开展抗灾救灾工作,进一步提高灾害救助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同时对政府正面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媒体方面,通过对媒介资源、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整合传播,强化了媒介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和深入报道,保证客观正确地引导舆论,有利于消除灾害事件中负面信息的蔓延,可以提升媒介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实现了对政府行为的舆论监督。对公众而言,公众在灾害事件中的知情权、话语权等也通过整合传播得以实现。公众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真实的信息,既有利于灾区公众开展自救与他救活动,又有利于灾区以外公众以捐款、捐物、实地救援等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抗灾救灾。

解决灾害信息传播的突出问题必须开展整合传播。在欣喜灾害信息传播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本项目组注意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种传播主体的分工与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传播内容的分散及无序、信息传播的把关尺度等问题,综合分析这些问题,项目组认为现阶段灾害信息传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各种传播主体尚没有形成合力。意见领袖、大众传媒和社会公众作为灾害信息传播的主体力量,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自身不足和彼此协作不够,导致一些力量的相互消耗,没有形成最大的传播合力。

二是各种传播渠道没有实现有效整合。没有仔细分析不同受众的需求,没有实现针对灾区受众的点对点传播和对灾区以外社会公众的广泛传播。

三是灾害发展各阶段传播的信息没有形成明确的内容核心。目前灾害信息的传播大多集中在灾害发生之后,集中在灾害的进展状态和救援情况方面,对灾害发生前及灾害平息后的信息传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灾害不同发展阶段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核心。

灾害信息整合传播的内涵

整合传播的内涵。整合传播理论来源于营销学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提出的,由美国著名营销学家尼尔・鲍顿1950年创立的“市场营销组合”概念发展而来。整合营销传播区别于以往传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将传播主体的信息和意见作为输出产品,而以公众接受行为作为营销目标,在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中实现传播效益增值,是着眼于最佳效果的各种传播力量的有效动员和配置。

近年来,整合传播的理论开始应用于包括危机管理在内的其他领域,其概念的内涵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领域中使用的较为成熟的整合传播概念是“政府以追求沟通效果最大化和劝服效果最大化为目标,巧妙设置现代社会各种媒介资源的传播议程,促进媒介资源传播效力的优势组合,形成信息和意见的系统化、集束化、多层次、快反馈、强互动的传播活动”。有学者认为。整合传播是现阶段传播活动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组织进行公关活动时传播行为发展的主要朝向,而在自然灾害信息传播中有关整合传播的研究将成为灾害信息传播的主要研究方向。

灾害信息整合传播的内涵。灾害信息整合传播属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危机传播范畴,区别于一般组织危机公关中整合传播的关键在于,自然灾害信息整合传播的主导角色是政府,从信息内容到传播渠道,政府必须进行统一的规划,整合各种传播力量,把合适的内容通过合适的渠道,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最大限度地防止谣言与流言扩散以创建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在开展整合传播时要广泛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以恰当的形式对恰当的公众传播恰当的信息。用社会公众喜欢的方式,将政府意志转化为公众真正需要的信息。

灾害信息整合传播强调传播的系统性与策略性,需要由专门部门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价,将传播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由不同部门分工负责,由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和社会公众来共同完成;灾害信息整合传播强调传播的协同性与一致性,政府要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区分不同的传播对象和传播地点,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在所有公众和利益关系所有可能接触到政府信息的地方,传播一致的信息:灾害信息整合传播强调传播的互动性与反馈性,强调政府与各接触点之间的互动。了解所发信息的接收程度及其影响,从而不断调整信息发送的形式和内容,甚至还可以参考公众反馈的信息及意见进行意见决策。

灾害信息整合传播的主要内容

整合传播力量以形成传播合力。政府作为灾害信息整合传播的主导,必须要优化政府代言人――意见领袖的媒介形象,通过培养其良好的媒介形象意识,提高与媒介沟通的能力和应对媒体的策略等方式来塑造政府领导人、新闻发言人、灾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灾害现场工作人员的媒介形象,进而塑造政府的正面形象;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的主要渠道,同时承担着重要的信息生产者与者角色,必须通过优化各种传播技术和传播不同受众真正需要的信息来实现其功能形态的整合,以提高传播的及时性、准确度和到达率,从而切实发挥媒介的传播功能;社会公众,包括直接和间接受灾害影响的公众,作为信息传播的受众必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社会公众信息生产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更要注意提高信息的甄别与判断能力,减轻流言及谣言对自身的影响。

整合传播渠道以提高信息的到达率。灾害信息整合传播应根据受众的信息需求差异。对危机信息渠道进行必要的选择与整合,提高危机信息的精确度和有效性。整合手机等传播渠道,实现针对灾区受众的点对点传播。灾区受众迫切需要知道自救常识、如何避免在灾害中受到损失、自我心理减压技巧和如何尽快恢复生活等信息。应采用点对点的传播,针对他们的需要及时、准确、全覆盖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是传播渠道整合的重要内容。而灾区以外的受众分散广、数量众多,信息需求与灾区受众也有很大区别。需要整合大众传播渠道、传播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以真正实现对所有社会公众的广泛传播。

主播合同篇9

关键词 涉农企业 农户 多结点 信息传播范式 伊利集团

我国农民在作生产经营决策时,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市场信息的缺失往往导致农户经营决策失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或者产品卖不了好价钱,增产不增收。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就是基于这一问题诞生并在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良性健康 发展 ,从而构建有效的双向传播模式,实现和谐的环形传播,最终可以消解农民市场信息不对称劣势。从最初的“企业+农户”到最近的“企业+奶联社+农户”传播模式,伊利集团在“以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发展道路上探索了多年。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该范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使其进一步得到修正与完善,对推动新 农村 信息服务工作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内涵

“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概念的引出来源于“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企业+农户”主要是指是涉农企业通过合同形式与农户建立农产品收购合同,公司提供一定有偿或无偿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或资金来换取农户农产品的经营组织模式。wwW.133229.COm这种模式常被称之为“分包制”或“订单农业”。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现实中大部分是通过合同进行连结的,农户按合同规定生产农副产品。企业按合同规定收购、加工、销售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与“企业+农户”的生产组织活动相伴而生的,是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大量的信息传播活动。众所周知,信息是一种网状结构。由众多结点和结点间的联系组成。这些在信息 网络 中连接信息流的结节之处被称作信息结点或者信息接点。信息结点将各种信息流联结成一个系统,是整个信息传播体系中信息传递、收集、处理、发送的集中地。因此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大量的诸如各种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等一系列与农民生计相关信息也是通过众多信息结点,利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等信息渠道,最终使各种涉农信息实现在信源和信宿问的循环送达。

传播学理论一般认为,传播系统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及传播效果组成的。在以往的传播过程研究中,传播常被看作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直线型运动,尽管有反馈机制,受传者仍被置于被动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接受者其实具有和传播者同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播活动中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因此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传播始主体、中介、传播终主体之间有机联系,围绕涉农信息的传递、交流功能而构成的组织化的整体。传播主体通过信息传播系统提供的传播渠道及大量的涉农信息资源,来进行生产、传递、接收和利用涉农信息。整个传播系统最终为实现信息传播系统的总目标——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而不断运动发展。(见图1)

从静态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由传播者(传播始主体)、传播客体、中介、受传者(传播终主体)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从动态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传播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协调,日趋和谐的演进过程。从纵向及时间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一个由图中各环节构成的包含反馈效应的涉农信息传递(交流)系统。从横向及空间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一个与传播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为最终实现信息传播系统的总目标而与其他系统配合的动态组织。

二、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构成

1 伊利集团和奶农同为传播主体

传播系统的主体就是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传播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就一次传播过程来看,传播主体可分为始主体与终主体。随着一次传播过程结束,始、终二主体的角色或相互更换,或相互渗透,从而推动“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有序化,促使传播过程连续进行。

在“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伊利集团主要是原奶事业部和技术服务部为传播过程的一端,信息传播范围是奶农,奶站业主,养殖区业主,牧场业主等。当作为信源时,伊利原奶事业部和技术服务部通过技术服务队伍,报告和培训以及服务热线等方式将市场、价格、质检、政策和技术培训等涉农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奶农。在传播过程另一端的广大奶农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结点将需求信息、咨询信息、个人信息等涉农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至伊利集团。(见图2)

2 伊利集团与奶农间多种形式的信息结点

农民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博弈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而在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位于传播过程的两端的伊利集团和广大奶农中间存在着以奶业专家大院为代表的科研第三方,以奶牛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自发合作组织,以奶站为代表的企农交易中介,以奶联社为代表的委托第三方等等多种信息结点。通过各种信息结点整合分散农户。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缩小单个农民与企业的信息差距,最终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企业服务农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的信息结点有:奶站,奶牛合作社,奶业专家大院和奶联社。

奶站与伊利集团签订供奶合同,伊利集团与农户之间通过奶站建立互惠互利的供销关系,是较为传统的信息结点。伊利集团将市场供求、价格、政策标准等信息通过组织传播方式传递给奶站,奶站再由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将信息传递给农户。农户通过人际传播向奶站提供个人信息和咨询信息来获得伊利集团的奶款以及技术培训。

奶牛合作社是收集奶农需求信息,获取技术信息、 法律 政策信息、市场价格信息,并整合这些信息资源,向涉农企业传播,争取农民话语权的重要信息结点。涉农企业往往会对这些根据奶牛合作社传递的信息对自身的信息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有利于实现涉农企业“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与农民为信息传播主体的“自下而上”信息传播的有效对接。

奶业专家大院是具有监督协调和科研协助意义的第三方组织。专家大院的运营机制是由政府牵头,专家指导,逐步融入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目标是要发展成科技型企业,实现市场化经营,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因此奶业专家大院作为信息结点,更多的是收集和传播农业奶业的服务信息,信息传播方式有:上门服务、电话等一对一人际传播;网络远程培训,举办培训班等组织传播。

奶联社是针对“公司+奶站+奶农”养殖模式的出现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生产经营模式。奶联社以强大的信息投入能力和获取、交换信息的能力可以整合并取代传统奶站、奶牛合作社以及奶业专家大院,使三者合一,既弥补了单个农户的信息素质不高,信息意识淡漠,对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主动信息的“失语”等以往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涉农 企业 信息传播和信息管理的威本。其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 科学 化的奶牛养殖,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原奶质量,推动实现社会、农民和涉农企业的三方共赢。

各种形式的信息结点是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 发展 过程中在不同阶段不断 总结 经验和修正的成果。各种形式的信息结点在本质上都体现了韦期特利一麦克莱恩中介模式中c扮演的中介角色。各种形式的信息结点作为伊利集团和农户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传播渠道的角色c,是守门人。因此干预着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在信息传递中进行着组织协调。作为联系企业与农户的信息结点,奶站,奶牛合作社,奶业专家大院和奶联社在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伊利集团与奶农双方的传播主体地位就是通过奶站,奶牛合作社,奶业专家大院和奶联社等中介(信息结点)使涉农信息在整个传播范式中的良性流动来实现的。

3 其他要素:客体、环境和目标

(1)“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客体

“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客体即是传播内容。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来看,农民最需要的信息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疾病处治和防疫信息69%,先进养殖技术信息61%。惠农政策信息40%,良种供应和配种信息39%,饲料供应信息3l%和原奶市场行情10%(见图3)。传播学上强调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要求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这就意味着始主体所传之涉农信息不仅要能被终主体理解,而且也正是终主体所需要的。伊利集团在对奶农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奶农之需,在奶牛改良、养殖 现代 化技术培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伊利集团的对农培训运用通俗的话来表达和沟通,所以受培训者感到满意,对于主动要求学习的奶农,集团则组织其到示范户那里观摩和学习,来样板奶站居住生活一点日子,进行跟班学习。因此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涉农信息传递做到了应农所需,通俗易懂,样板示范。信息易被终主体接收。

(2)“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环境

与“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环境息息相关的是信息传播系统的传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物质条件所构成的环境。具体包括 自然 经济 发展状况, 交通 及电力状况,文化 教育 状况,通讯、邮政情况,语言使用情况,媒介种类,媒介拥有量和普及率等等。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的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完备,交通便利。100%的乡镇已经完成 农村 电网改造,99.6%的村通电,97.5%的自然村通电;98.1%的村和88.3%的自然村通电话;87.2%的乡镇有邮电所。25.5%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99.0%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21.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但是 网络 基础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宽带网络。

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系统所需要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构筑而成的环境。比如政府的重视,政策的引导,信息传播的氛围等等。在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运行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计划指出,“在今后五年内,仍要把乳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继续建设大型乳业加工项目”。呼和浩特市政府则提出“奶业兴市”战略决策,起草《呼市奶业发展规划》,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有效带动了呼和浩特市奶业的发展,为“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目标

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由有关的信息人员、技术设备、涉农信息的管理传播交流过程和月的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是实现涉农信息在传播始主体和传播终主体之间良性流动的多层次、复杂的有机职能系统。涉农信息传播就是由传播主体、中介、客体、目标等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动态过程。在伊利集团、奶农、奶业专家大院、奶牛合作社、奶站,奶联社等要素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中,这些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并与传播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最终为实现信息传播系统的总目标——企业收益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而不断运动发展。

三、完善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建议

1 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建议政府不断加大对以“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加大示范与引导的力度。同时,要积极协助企业清理内外干扰的信息传播环境,以便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主体能够更加容易得到真实有效的涉农信息;进而协助企业加强对各个信息节点关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与反馈的管理。

2 重视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组织传播是涉农企业——伊利集团与广大奶农之间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伊利集团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龙头,负责管理和维护多个信息结点的信息沟通与传播的质量。农户通常是通过伊利集团的技术服务部、奶站、专家大院、兽医站、奶牛合作社等信息结点组织机构的组织传播获取信息。组织传播中除了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外,还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形式,得到及时的反馈,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在人际传播中,农村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可将示范基地和示范牧场作为培训基地召集周围邻居来这里集中培训,使伊利集团与农户问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更为直接和频繁,更好提升传播效果。

主播合同篇10

类型化广播源于美国,是指“按照类型人群的需求、收听时间、接受方式进行格式化节目编排,实现多频率的交叉覆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于2002年首先在我国实践了这一播出模式,然后是2003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之声。2004年上海地区出现东广新闻台,并于 2006年1月1日推出每天15小时的大容量滚动新闻版块,号称国内第一家新闻类型电台;2004年武汉地区出现湖北电台FUN MUSIC RADIO;2006年南京地区出现南京热力调频;200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环球资讯广播正式开播;2007年南京地区出现江苏经典流行音乐广播等等。之后,全国大多数省台都实施了类型化播出,并且成为目前我国广播播出的主流模式。

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演进,最值得一提是中国之声。中国之声于2008年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就是采用了类型化播出。

然而中国之声的中国式类型化播出的成功,并不代表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广播界的成功。

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困境

从类型化广播的内涵来看,它着眼于细化的听众,细化的市场,按照听众的需要采编内容,播出手段采用格式化,同一频率提供同质性的内容,且要实现不同频率交叉覆盖播出。它根植于成熟的受众市场调查和专业内容传播的基础之上,诞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之中,专业节目集成、专业制造、专业播出以及专业延伸领域产品开发是类型化广播的特点。类型化广播淡化节目,淡化主持人,突出频率形象。

(一)类型化广播频率交叉覆盖的内在要求,我国的现实条件不能给以满足,这使得类型化广播不能在我国真正实现。

我国的广播电台布局是按照行政区划的管理架构来安排和设立的,比如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级(省级)电台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设有八套节目,分别是蒙古语广播(双频全区覆盖)、汉语新闻综合广播(双频全区覆盖)、汉语新闻广播(部分节目双频全区覆盖,部分节目单频覆盖盟市行署所在地)、交通之声广播(单频覆盖盟市行署所在地及区内高速公路)、音乐之声广播(单频覆盖呼和浩特)、经济生活广播(单频覆盖呼和浩特)、评书曲艺广播(单频覆盖呼和浩特)、绿野之声广播(部分节目单频覆盖呼和浩特,部分节目以联盟的方式覆盖部分旗县,一档节目用中波覆盖全区)。呼和浩特市级广播有三套节目,分别是新闻综合频率(中波调频双频覆盖)、交通频率(调频单频覆盖)、城市生活频率(调频单频覆盖)。也就是说在呼和浩特地区就有11套节目,至少11个频率。仅从覆盖呼和浩特来讲,如果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在8套节目的基础上再增加更细化的内容频率,实现纯类型化广播,就要开通更多的频率以实现交叉覆盖。但我国的广播的频率资源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分配的,国家不可能为此划出更多的频率。因此,类型化广播频率资源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那么类型化广播也就无从谈起。

(二)类型化广播在内容风格上以同质化为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同质化等同于同一内容。

中国之声作为国家台,新闻资源丰富,且有选择性。因为除本台记者跟随国家领导人及部委领导采访外,地方台的新闻也源源不断地传向中国之声(因为地方台有外宣的任务)。而对于地方台来讲,本土化的新闻并不充足,不足以支撑如流水般的类型化新闻频率。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地方新闻类型化广播只能滚动播出上个时段已经播出的内容,使忠诚度高的听众向其它媒体转移。即使是中国之声,同一内容的新闻也存在上下两个重播的问题。

同质化是类型化播出的特点,但从全国范围来讲,出现了内容雷同化现象。如合肥电台故事广播的节目有《东哥西妹早点铺》、《大话娱乐圈》、《嘀嘀叭叭故事会》、《童话亮晶晶》、《不再单身》等。新疆人民广播电台1028故事广播的节目则为《嘻嘻哈哈早点铺》、《圈圈娱乐》、《嘀嘀叭叭故事会》、《童话棒棒糖》、《非常接触》等。两台的故事广播非常相似,形成雷同。

(三)类型化广播要求淡化节目,淡化主持人。淡化主持人在我国演化为主持人不说话。

淡化主持人不等于主持人不说话。据权威广播媒介调查研究公司赛立信的调查数据,对于音乐类内容,89.72%的听众认为主持人说话内容应该与所播放的音乐介绍有关,有43.93%的听众认为主持人应该少说话,有11.45%的听众认为主持人最好不说话以播放音乐为主。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听众认可主持人正常的解说。

江苏音乐台在类型化播出之前曾排名南京第一,在2006年9月,类型化播出后江苏音乐台仍然是第一,但到了2009年江苏音乐台全年位居第9名。而江苏音乐台在2010年1月28日改版后,节目突出了主持人的个性和风格,增加了适当的言语,三周后排名就上升了3位。可见,类型化广播的淡化主持人,在我国是不可行的。

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突围

在现有频率资源的前提下,类型化广播只能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施中国式的类型化广播或后类型化广播(从引进吸收的角度讲,可称之为中国式类型化广播,从世界范围广播发展潮流来讲,可称之为后类型化广播)。

中国之声目前的播出模式,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类型播出,应该是中国式的类型化广播。类型化播出,是同质性的内容,要保持风格的一致性。中国之声一天的节目包括《特别关注》、《昨日新闻重现》、《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养生大讲堂》、《残疾人之友》、《国防时空》、《信息之窗》、《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央广新闻》、《全球华语广播网》、《全国新闻联播》、《直播中国》、《专题广告》、《小喇叭》、《冬吴相对论》、《祥康健康快车》、《千里共良宵》。中国之声除了安排具有类型化特点播出的新闻类节目外,还设有专题节目。正是象中国之声这样中国式的类型化广播在我国获得了成功。我国广播在播出模式上除实行中国式的类型化播出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各放异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民族的、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广播播出模式的不同。

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聚居,必须有一套民族语言综合广播,一套汉语综合广播,在此基础上设置其它的中国式类型化广播频率。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两套综合广播都是中波覆盖全区,为听众提供党和国家的政策、新闻资讯、文化娱乐创造了有利条件。生活在边疆的广大农牧民,他们的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与城市居民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按照类型化播出的理念,一套频率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的生活需要,只能依据农牧民生活和作息的时间规律按照栏目化的编排进行综合广播。省台至少要有一套综合频率服务广大农村的听众。

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则可以按照中国式的类型化播出安排播出节目。

(二)题材不同,区别对待。

从类型化广播的历史发展来看,音乐类型化广播成熟,也更适合做类型化广播,新闻则稍差一些。因为人们收听音乐的时段是平稳的,收听新闻是有着较强的时段性。更进一步讲,音乐传情达意、颐养心情是其第一作用,音效性不强,时段感也就不强;相反,新闻的时效性、重要性强,满足人的求知欲是第一要务,时段性强。

根据权威广播媒介调查研究公司赛立信的收听调查数据分析,听众最想听到的广播节目以音乐和新闻为主,而且音乐节目在全天大多数时间为第一选择,这一特点与流水般的类型广播播出模式相吻合。因此,音乐、曲艺类节目要做成更纯的类型化播出。

新闻和交通类节目,则要按照早间6:00-7:59、午间12:00-12:59和傍晚17:00-18:59三个广播“黄金时段”的理念,在“黄金时段”做成专业板块,其它时段做成滚动播出。

(三)增强贴近性,提升收听率。

在解决了播出形式之后,听众更关心是内容。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要选编贴近听众的内容。

地域的不同,意味着地理环境的不同。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25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环境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各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甚至影响到人的思想意识。“那些最容易被受众选择的一定是最符合受众需要的,或是与受众原有的态度相似的内容。”(刘京林著《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会,1999年3月版,第284页。)某一特定地域的人们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化心理,广播节目只有选择播出贴近听众的内容,才能符合听众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而使听众乐意接受,在情绪上产生认同感,在效果上使听众忠诚于你的广播。

权威广播媒介调查研究公司赛立信2010年三季度(内蒙古地区)报告显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率即使实行了类型化播出,收听率也在下滑,而交通之声广播未实行类型化播出,仍按专业化频率栏目化播出,收听率在上升。这说明不是实行了类型化播出收听率就一定高,而要贴近听众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这才是广播的第一要务,这也正是类型化播出的初衷。

(四)台网互动,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