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考试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4 19:07:03

研一考试总结

研一考试总结篇1

〔关键词〕初中生;考试焦虑;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3-0013-05

在当代教育中,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自我检验学习效果的较直接的方式。但是有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过度的焦虑紧张,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导致考试失利,甚至出现许多不良的生理反应,如呕吐、眩晕等,这种现象被称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状态焦虑,是由于考试而带来的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健康。近年来,考试焦虑作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中学生的考试焦虑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我国学者郑日昌和陈永胜[1]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逃避行为的表现方式,主要表现为担心考试结果,是在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己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田宝和郭德俊[2]提出,考试焦虑是考生面对考试场景而产生的自我集中、自我占据、担忧等心理反应和生理唤醒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总之,考试焦虑是由于过度焦虑而导致的身心不良反应。一般认为考试焦虑包括两种主要成分:在临考及考试中出现的过分不安、恐惧、紧张、恐惧等复杂的负性情绪,即认知因素;由于过分担忧而引起身体反应,如消化机能减退、注意力下降、失眠等症状,即生理反应成分。虽然不同学者对考试焦虑的看法稍有差别,但可以发现考试焦虑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会有害身心健康。国内外研究均显示,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国外学者Folkman认为,考试对于学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应激情境,认知因素是一个主要的中间变量,影响着反应结果,应对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因素,会影响考生对考试焦虑的反应。 国内学者陈树林和黄鑫[3]对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初探研究结果显示,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有密切关系,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减少考试焦虑的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反之。韦耀阳、向光富和谭雪晴[4]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应对,也称应付,国外学者认为,应对是个体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各种行为和认知的活动,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调节,包括对事件评估调节和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等。近年来,个体的应对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应对方式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概括起来,应对方式即个体对所面临的挫折做出的自己特有的反应,又称应对风格。对应对方式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国内学者肖计划和许修峰[5]把应对方式分为六种,包括逃避、自责、解决问题、幻想、求助和合理化。谢亚宁[6]把应对方式分为两种,即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

总之,考试焦虑是一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影响身心健康。而应对方式作为一种认知因素,会影响考试焦虑的程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改善应对方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以下不足:(1)国内的研究大多针对高中生,认为高中生会存在更高程度的考试焦虑,如肖浩杰、李广全[7]的研究,刘金同、孟宪鹏、徐清其和张燕[8]的研究。而针对初中生的研究寥寥无几。(2)国内研究大多探讨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并未深入探讨二者的因果关系。所以,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不足,针对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并对二者做回归分析,研究其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某市某中学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班级的1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为70%,筛除无效问卷5份,剩余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7%。其中男生56人(56%),女生44人(44%),初一年级共56人(56%),初二年级共22人(22%),初三年级共22人(2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主要有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考试焦虑量表(TAS)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arason教授编制,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考试焦虑量表的中文版由王才康[9]修订翻译,可以在考试期间或平时测评,为自评量表。此量表主要关于个体对考试的看法、个体在考试前后的种种身心不适等。本量表主要包括37个题目。每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真实的反应做“是”或“否”的回答。评分时,“是”记1分,“否”记0分,其中有5个题目为反向计分。各题目所得分之和为量表总分。Newman提出了不同的考试焦虑程度,TAS得分在12分以下考试焦虑属较低程度,12分至20分属中等程度,20分以上属较高程度。15分或以上表明该被试确实体验到了因参加考试而带来的不良反应,可以判断该被试存在考试焦虑。TAS有良好的信度和预测效度。中文版的TAS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重测信度(间隔一星期)为0.60,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6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由谢亚宁编制。该问卷包括两个维度,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共由20个题目组成。积极维度主要反映了积极应对的表现,如“尽可能发现事物积极的方面”和“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等,消极应对条目主要反映了消极应对的方面,如“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和“幻想奇迹出现”,消极和积极其实是相对而言的。题目1~12为积极应对方面,题目13~20为消极应对方面。问题采用四级评分制,0分代表不采用,1分表示偶尔采用,2分表示有时采用,3分表示经常采用,最高分为60分,最低分为0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重测信度(间隔一星期)为0.89。

问卷调查表请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发给学生,学生填写完,由班主任统一回收。实际发放问卷150份,实际收回105份,回收率7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95%。

(三)研究过程

1.数据收集

利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初中生进行调查,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问卷填写完统一收回。

2.数据分析

运用SPSS 16.0数据统计软件对初中生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两个量表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探讨考试焦虑与积极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以及回归分析、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等。

二、研究结果

(一)初中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分析

1.考试焦虑各个水平的检出率统计

TAS20,为较高程度;TAS≥15,表示存在考试焦虑。由上表可知,存在考试焦虑的被试有67人,占总体的67%,其中女生33人,男生34人;低程度的有20人,占总体的20%,其中男生14人,女生6人;中等程度的有41人,占总体的41%,高程度的有39人,占总体的39%,见表1。

2.考试焦虑总分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对性别变量和考试焦虑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知,t检验所得p>0.05,所以不同性别的考试焦虑得分无显著差异。

3.考试焦虑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对年级变量和考试焦虑总分做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知,不同年级在考试焦虑上p>0.05,所以不同年级的考试焦虑得分无显著差异。

(二)初中学生应对方式情况分析

1.应对方式在男女不同性别上的差异

为探讨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在男女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对其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上表4。

由上表可知,性别在应对方式及其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上p>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性别在应对方式及其两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2.应对方式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为探讨应对方式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对年级变量与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做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5。

由上表可知,年级变量在应对方式及其两个维度上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年级差异。

(三)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总体的相关关系,对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做皮尔逊积差相关,结果见下表6。

由上表可知,除消极应对和考试焦虑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

(四)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应对方式和考试焦虑的关系,以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为自变量,考试焦虑总分为因变量进入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积极应对方式的回归系数为-0.369,p

三、讨论

(一)考试焦虑、应对方式总体论述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考试焦虑重度焦虑检出率为39%,而王才康[10]调查大学生的重度焦虑程度为21.8%。究其原因可能为初中生课时长,作业繁重且内容枯燥,也可能是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不成熟,抗挫折能力弱。初中生学业负担日益加重,中考竞争日趋激烈,应试教育的观念并未得到转变。

本研究中,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高于消极应对维度,这一结果说明,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在总体上是积极的,大多数初中生都能用较为理性的方法应对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并未表现出性别差异,说明考试焦虑在男女生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的提倡,男女生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别在减小。考试焦虑也未表现出年级差异,说明考试焦虑在三个年级中普遍存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张畲和卢莉[11]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差异并不显著,可能由于样本量有限,且年级数量分配不合理,初一年级所占人数较多,导致不能得出较为精确的结论。

(二)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考试焦虑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考试焦虑与消极应对方式达到了显著正相关,其中高程度的考试焦虑也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一结果表明,初中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存在密切关系。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均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积极的应对方式会降低考试焦虑,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增加考试焦虑的程度,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应对方式是考试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会相对降低考试焦虑程度,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增加考试焦虑的程度。积极应对包括直接面对压力和困难、指向问题的解决、接受现实和寻求外界帮助等策略。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在考试前会积极备考,对不懂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弥补自己的不足,或通过练习来减少失误,增加做题的准确性。在考试中,有信心克服难题,取得好成绩,遇到的难题也较少,因而考试焦虑的水平会较低。消极应对包括歪曲或否认事实、逃避现实,以酗酒、吸烟摆脱困境。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在临考前,不认真复习,逃避困难,寻求自我解脱,自我麻醉,因而会丧失信心,在考试中遇到的难题也较多,更增加负性情绪,增加考试焦虑的程度。

四、结论

1.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考试焦虑及其各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在应对方式及其各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2.考试焦虑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高程度的考试焦虑和存在考试焦虑均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3.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积极应对方式会降低考试焦虑,而消极应对方式会增加考试焦虑。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样本发放数量有限,样本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不高,样本分配不太合理,初一学生所占人数较多。在施测过程中学生对问卷填写不认真,涂改较多,这些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二)展望

关于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日益增多,所得研究结论逐步趋向整合,国内研究基本一致。但关于二者关系的动态研究较少,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关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的动态研究,以进一步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提供指导,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考试焦虑的诊断与治疗[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0.

[2]田宝,郭德俊.自我效能感是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中介变量[J].心理科学,2004,27(2):340-343.

[3]陈树林,黄鑫.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1):42-44.

[4]韦耀阳,向光富,谭雪晴.高考生考试焦虑与自尊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品德与心理,2013(8):47-51.

[5]肖计划,许修峰. 应对方式问卷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谢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7]肖浩杰,李广全.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1(19):586-587.

[8]刘金同,孟宪鹏,徐清芝,张燕. 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05,9:1037-1039.

[9]王才康,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1,10:126-127.

[10]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95-97.

[11]张畲,卢莉.医学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1257-1259.

研一考试总结篇2

关键词:田径;100米;状态焦虑。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2014年湖北省全国统考的众望高中和一中体育特长生,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参加考试的全部体育特长生。

表1

男女总人数

个数492170

百分比70%30%100%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

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与焦虑和行为表现有关的论文、心理学专注以及各种心理报刊等,分析不同的运动专项关于焦虑和运动表现的实证研究方法,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并确定了实验的过程。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采用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匹尔格(C.D.Spielberger)制定的《考试焦虑量表》用以测量个人对考试紧张程度的感觉。该问卷共20题均分,为自陈题式,采用里克特式4点积分法。

表2

从未有有时有经常有常有

1234

得分最低为20分,最高为80分,如果一个人的得分低于35分,则其考试焦虑偏低,如果其得分高于50分,则其考试焦虑偏高。

1.2.3统计分析法

记录考生的运动成绩,统计其相应的《考试焦虑量表》得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总体分析

2.1.1总体《考试焦虑量表》各分量表得分分析

研究中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各分量表得分(原始分)根据指定出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见表3)。

表3

水平

得分

区分标准人数百分比

低[20,35)2434.3%

中[35,50]4260.0%

高(50,80]45.7%

由上表可看出有总数34.3%受测者考试焦虑状态处于考试焦虑偏低水平,有总数60.0%受测者考试焦虑状态处于中度水平,有总数5.7%受测者考试焦虑状态处于考试焦虑偏高水平。这说明有总数34.3%参加这次体育高考的学生能以较轻松的态度对待考试,若分值很低,说明你对考试过分不在乎;有总数60.0%参加这次体育高考的学生面临考试有点惶恐不安,但这种轻度焦虑有助于你发挥的更好,有总数5.7%参加这次体育高考的学生面临考试心情过于焦虑,难以考出实际水平。

2.1.2总体运动成绩分析

研究中将考试成绩下降的划分为低运动表现水平组-1组,考试成绩上升的划分为高等运动表现水平组-2组(见表4)。

表4

组频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14057.1%57.1%57.1%

23042.9%42.9%100%

Total70100%100%

由上表可看出有57.1%的受测者成绩处于低运动水平表现组,处于此阶段的人数40人。有42.9%的受测者成绩处于高等运动表现组,共30人。说明此次参加考试的学生在身体机能正常的条件下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运动表现不佳。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采用的量表《考试焦虑量表》对这一特定群体、特定考试不能准确的测量,因为《考试焦虑量表》并不是专门为运动员设计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有其他的不可抗的因素如:天气、温度、场地等也有可能会影响100米成绩的发挥。

2.1.3受测者考试焦虑量表得分与100米成绩显著性分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5)。

表5

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

组间10.14633.3822.779.050

组内63.289521.217

总数73.43555

由上表可看出考试焦虑得分与100米成绩的相伴概率p=0.050,因此可以得出在身体机能正常的条件下考试焦虑对100米成绩具有显著性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采用的量表《考试焦虑量表》对这一特定群体、特定考试不能准确的测量,因为《考试焦虑量表》并不是专门为运动员设计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有其他的不可抗的因素如:天气、温度、场地等也有可能会影响100米成绩的发挥。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总体上100米成绩与考试焦虑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在心理研究方面相伴概率小于或等于0.05即为显著影响,在本次研究中达到此水平。

3.1.2参加这次体育高考的学生在身体机能正常的条件下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运动表现不佳。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考试焦虑量表》得分要么偏高,要么偏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受外界不可抗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100米成绩的下降。

3.2建议

3.2.1建议制定专门适用于体育高考特长生这一特定人群考试焦虑测量工具,用以区分其他人群的研究。

3.2.2建议针对体育特长生增加体育高考前的心理辅导课程,有助于这一特定人群的应考能力。(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一考试总结篇3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效率;学习方法

一、有针对性地研究提高复习效率

1.针对高考的考点有备而战

高考是高三化学复习的终极目标,要想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就有必要对高考的考点进行深入仔细地研究。对于高三化学复习来说,对历年的真题进行研究和试做是认知高考试题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历年高考化学真题的试做与研究,才能通过试题了解高考化学考试的考点和出题难度以及透过试题把握出题者的意图,进而纠正自己的复习思路,避免复习知识深度过深或过浅,同时寻找自己的知识盲点。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高考试题的特征比较明显,考题不偏不倚,不超纲不片面,总体命题风格稳定,考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同时又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与教材和大纲的联系紧密,却又不照搬教材,因此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全盘掌握,牢牢抓住大纲中的核心知识点,并将知识的发散,同时要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教材中的知识点,要体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钻研教学和考试大纲,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三化学复习的根本依据,高考命题也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要想把握高考化学考试的脉搏,就要钻研考试大纲及教学大纲,体会高考命题的趋势和命题要求,明确复习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化学复习备考的效率和考试成绩。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结合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寻找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体现,教材是化学学习的根基,通过根基深挖相关内容,以教材为依托,把握全面知识,把握各个知识考点。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即承担着传递基本知识的功能,又承担着知识考查的载体和联系的功能。高考作为综合性的知识考查体系,要求比较全面,对知识体系的考查也比较全面,因而在复习过程中,依托两纲与教材的结合,不沉溺于题海战术,结合考试大纲对教材进行融会贯通,对教材中的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相关例题、实验和实验方法、现象等深入研究、理解,了解高考考题的出题思路,结合考题与大纲的测试方式,才能从容应对高考考题中的测试,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课堂结构,提高复习效率

1.通过情境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传统的化学复习课程中,老师总结教材内容,学生忙于做笔记、做课堂练习、做考试卷或做题,不仅复习过程枯燥无味,复习效率也不高,学生往往兴趣不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低,甚至对化学复习课堂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导致课堂复习效率很低。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通常只能集中8分钟,8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问题中。教师通过预留独立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获得了知识的巩固和记忆的加深,教师在情境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因此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讲授,同时学生在情境课堂中减轻了化学复习的压力,化枯燥为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笔者根据自身实际经验,在复习课程中通常会结合考点、教材、大纲及日常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提问。例如:在讲授化学平衡课程中向学生抛出如果你作为化工厂的负责人,面对合成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你如何解决,如何提高工厂的综合经济效益?学生通过思考、辩论加深了对化学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与复习。

2.引导学生养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高三化学课程中,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等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忆不牢固,而且在实际应用和高考考试中,因为时间、压力等因素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点。因此,教师在高三学生的化学复习中,应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化学课程中的规律,归纳知识分类,总结解题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总结、归纳和思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连贯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而不是一盘散沙似的知识点。当学生能够将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时,在考试和实际应用中就能予取予求,才能充分发挥化学知识点,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得心应手。总结和归纳的学习方法需要在长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才能形成系统、形成体系。如:在复习金属铝、铁化合物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铁三角、铝三角引导学生对化合物方程式的书写总结相互之间的规律、联系,比较相互之间的不同,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而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其他如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记忆上,学生可以自行总结,总结常见化学性质,比较不同物质间化学性质的区别,在日常学习和做题、考试中不断完善和补充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总之,在高三的化学复习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复习方法,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有针对性地加以思维训练和解题训练,必然能在高考和知识的掌握上取得主动。当然,本文介绍的一些提升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对策只是抛砖引玉,更好、更多的方法需要教师、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田明顺.高三化学课堂问题的生成[J].现代交际,2010(12).

研一考试总结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改革; 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0-03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对思政课考试环节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所禆益。

一、传统思政课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有研究来看,论者们普遍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环节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概括地说主要有:

1.命题内容呆板

王立荣认为,多年来思政课考试命题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记忆性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极易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1]梁勇等人也认为,现有思政课考试内容囿于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既不能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不能使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去发现、揭示和正确剖析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

2.考试形式单一

张振昶指出,传统考试方式仅从教材、课本出发,将考试局限在课堂内,缺乏对社会实践的考核,不能完全反映思政课的课程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3]王儒仿指出,多年来思政课考试大多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题型模式由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构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与灵活性。[4]石裕东也指出,考试题型缺乏理性思辨,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是临考之前突击背诵,所以达不到思政课教学的应有目的。[5]

3.成绩评定失当

目前在思政课课程成绩评定上,许多高校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这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但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大(一般要占到70%),所以许多学生还是把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石裕东认为,这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6]

4.考后分析缺位

考试有多方面的功能,而长期以来思政课在设置考试环节时,比较重视考试的检查功能,即仅仅将课程考试的及格与否作为监控思政课教学的唯一目标。对此,王儒仿认为,由于受教学课时、学习内容等诸多因素影响,思政课考试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期末或一门课程结束之时进行,也就是说考试实质上只是总结,而非诊断。[7]李楠也认为,过去对思政课考试作了孤立于思政课教学系统之外的狭隘理解,也即只是将考试看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没有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更没有看到考试本身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8]

二、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

关于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学界主要是围绕这四个层面来加以研究的:

1.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消解传统考试的弊端

梁勇等论者指出,传统思政课考试在命题内容、考核形式、成绩评定、考试分析等方面的弊端,既有高校对考试环节设置错位的因素,也有教师对考试操控力不强的因素,还有学生应试目的不端正的因素,更有个别领导对考试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使改革方案无有力保障而半途而废的因素。这些弊端和不利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思政课考试意义的发挥,因而必须强化对思政课考试改革重要性的认知,积极推动思政课考试的改革实践。[9]

2.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

王儒仿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过分突出考试的检查和总结功能。这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10]马冀也认为,思政课考试不仅要测试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更要督促、引导和提升师生双方的教和学,因而从发挥考试本身具有的评价、导向和激励等多种功能来说,必须对思政课考试进行改革。[11]

3.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杨建强提出思政课考试改革,应结合“05方案”的实施,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努力使考试成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12]王立荣提出,思政课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手段要改革创新。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知识视野的拓宽、发现和认识规律以及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提升。[13]马冀也提出,科学而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思政课考试,不仅能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而且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14]

4.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吴昌盛等论者认为,要通过改革思政课考试,使之更加适应教书育人这个大目标的客观需要,更好地适应注重素质教育这个时代大趋势的客观要求。[15]杨建强也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考试理念、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已不完全符合时代、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深化考试改革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和实施好考试改革。[16]

三、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原则与对策

1.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基本原则

为了积极而稳妥地推动思政课考试改革,论者普遍认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其中,较典型的有四种观点:一是张振昶提出的必须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际表现考核相结合,期末测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同时兼顾师生实际承受能力;[17]二是杨建强提出必须把考试的权威性与人本性相统一,考试目标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相协调,理论考试与实际表现相结合;[18]三是李磊等论者提出必须坚持有利于培养人才、提高素质、转变学风、丰富实践和适应社会的“五个有利于”原则;[19]四是李庆华等论者提出了“六个相结合”,即坚持分层次与分阶段改革、开卷考查与闭卷考试、熟记知识点与运用基本理论、主课程小步改革与副课程大步改革、平时考核与期末试卷、考试成绩与读书心得等相结合。[20]

2.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对策思路

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思政课考试改革?这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第一,拓展命题内容。思政课考试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及书本知识,金春姬认为思政课考试命题除了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之外,还应考查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21]李楠也认为,作为思政课考试的内容范围,应减少对书本知识等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22]

第二,创新考核形式。李楠提出可在保留期末考试这一前提下,探索多样化的平时考核方式。[23]王儒仿提出要全面创新考试形式,一方面改变考试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变换试卷的命题形式,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查方式,同时改革笔试考查内容。在考试题型方面压缩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含量,广泛采用材料式、分析型试题进行考查,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和对社会现实关注的能力等。[24]基于任何单一的考试形式都有其优劣的认知,金春姬提出应构建闭卷与开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结合、课程论文与社会调查结合的考试考核形式系统。[25]

第三,完善成绩评定。李楠认为,改变思政课课程成绩评定不合理状况的关键是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这就要求在课程成绩的评定上贯彻“三个相结合”,即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与社会实践考核成绩相结合,以加大社会实践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书面成绩与其他方式成绩相结合,以书面成绩为主。[26]张振昶认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应分别按占总成绩的40%和60%计算为妥;[27]吴昌盛等论者提出“二三五”模式,即平时、期中和期末各占总成绩的20%、30%和50%较合适;[28]杨现勇认为思政课课程成绩要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两者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要有所区别,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理论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可稍高些,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可略高些。[29]鉴于思政课课程的特殊性,李玉姣提出,在课程成绩评定上还必须跟学生的实际政治思想情况和日常表现结合起来。[30]

第四,重视考后分析。杨现勇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比较重视考试的检查功能,而对考试的诊断、规范和引导功能的关注不够,以至产生把考试完成当作一门课程教学结束的狭隘理解。[31]魏春艳认为,考后分析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信息反馈的作用,因而考后应及时告诉学生考试成绩并对考试结果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教师通过考后分析也能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32]

四、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探索的若干思考

学界现有研究为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探索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以下这几个基本点值得关注:

1.必须创新视角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作,硕士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课,无论是在考试目标的设定,还是题型结构的设置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思政课学业考试借鉴,但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几乎是空白。另外,以往对思政课考试方式的研究,多是从考查形式、题型设置等方面展开的,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能否进行网上考试的探索,能否将改革考试方式与完善考试机制、有效引导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起来研究,目前还不多见。

2.必须深化研究

如何发挥思政课考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效应,现实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另外,如何科学安排思政课考试内容、规范设置考试形式、正确处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的关系、合理划定课程成绩比例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此外,在考试内容、命题素材的选取乃至考试方式的设置上,今后应积极探索如何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关系,努力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对其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上。

3.必须注重应用

在今后思政课考试改革研究中,应加大应用性、实证性和对策性研究的力度,如关于思政课课程成绩的评定,多数论者主张要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但阐述必要性的居多,而创建具有一定可行性模式的还不多见;又如要借鉴和汲取现代教育考试学的理念、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之运用到思政课考试实践中,以体现对考试实践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13] 王立荣.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90-93.

[2][9] 梁勇,靳秀芳,李新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49-51.

[3][17][27] 张振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8-61.

[4][7][10][24] 王儒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08(4):40-41.

[5][6] 石裕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科教导刊,2010(35):47,50.

[8][22][23][26] 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

[11][14] 马冀.探析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学理论,2010(30):267-268.

[12][16][18] 杨建强.新课程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社科纵横,2010(7):169-173.

[15][28] 吴昌盛,傅麟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4):73-77.

[19] 李磊,冯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刍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3):78-79.

[20] 李庆华,梁温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77-79.

[21][25] 金春姬.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林业科技情报,2007(3):128-129.

[29][31] 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2007(6):77-79.

研一考试总结篇5

关键词: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5.026

Abstract: Plant 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 as a main course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major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reforms of course system and teach method are very important for increasing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teacher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for students. The scientific course orientation, aim,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ss, time arrangement,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can outst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lant 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 teaching reform; course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国家教委在《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理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1]。其涵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培养本科阶段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作为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属于植物营养学和肥料科学与统计学的交叉领域,包含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各个方面[2],承担着培养本科阶段学生基本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田间试验方法、培养试验方法、调查试验方法、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科研总结的撰写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研究的基本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小区布置和数据获取、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方法和技能,为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准确进行课程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在植物营养新大纲修订过程中,对本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即通过学习植物营养方法课程所涉及的常规研究方法(包括植物室内培养研究方法、田间研究方法、试验数据的生物统计方法等),让学生在了解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试验设计水平、田间管理技能和试验数据的获取与统计处理能力[3-4],从而培养本科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该课程定位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且让学生经历从选题、设计、实施、总结等科研活动的系统科研训练,从而达到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全面、试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 进行教材建设改革,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在教材建设上,结合学校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计划,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架构,强化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部分内容,将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科研总结的撰写等内容分别单独作为一章进行设计,对施肥模型、机理模型、根系与根际等内容进行弱化,从而突出本课程针对本科学生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在部分章节教学内容上,根据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进行完善或细化。如在绪论内容中从钱学森老先生的“世纪之问”入手,增加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等相关内容,从科研选题、设计、实施、总结各个环节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性认识;在田间研究方法中增加“田间试验数据获取方法设计”,具体包括基于不同研究目的的测定项目选择、测试方法选择以及土壤与植物样品的采样方法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数据获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 进行相关实验与实践课程改革,增强动手能力

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因为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及繁杂的计算公式,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学生实验、实践和动手能力,本课程新一轮大纲修订时,配套安排了16个学时的实验课程和为期1周的实习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主要结合教材田间实验与培养试验内容,分别设置了田间试验、土壤培养试验、溶液培养试验、砂砾培养试验各1个,根据不同类型试验的特点、目的和任务,分别设置肥料利用率试验、肥料效应试验、缺素症试验和元素营养功能试验等。实习与实践课程则主要设置了田间试验小区的设计与划分、大田试验施肥方法、田间试验的收获与计产方法、肥料试验的田间调查与数据获取、长期定位试验的田间观察与记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实现等内容。不但让学生在试验与实践过程中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而且通过后续的数据处理环节,提高学生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与应用水平,初步掌握利用电脑实现对科研统计的整理、统计分析、绘图、差异检验等基本操作方法;同时,结合科研总结的撰写过程,锻炼学生对科研数据与科研成果的总结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可亲身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严谨,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

4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效果

以往的教学习惯往往将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及推导步骤作为讲授重点,而这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繁杂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而且内容环环相扣,一旦某一环节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则可能增大对后续知识学习的难度,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重视公式的推导而忽略课程的实用性,也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具体运用模糊,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因此,本课程课堂上注重对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思路的讲解,减少对各类统计分析原理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减轻学生在统计原理与公式推导方面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类统计分析方法的脉络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适当增加课堂练习与统计分析习题课的课时,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讲授内容,同时针对不同统计方法设置相应的习题,适当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在下课后通过做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授课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板书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对植物营养方法这门课程来讲,相当一部分内容如基本公式的推导、试验数据的统计计算等,仅仅依靠多媒体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是不够的,还应结合传统板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板书虽然费时费力,但老师在板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理解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更利于学生对基本公式与计算过程的理解和领会。因此,在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理论与概念部分应倡导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而对于统计分析部分应提倡多媒体结合传统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利用板书提高学生对公式推导与计算过程的理解力,将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调整教学时间安排,提升教学质量

本课程还结合生产实际对课程开设时期进行调整。旧的教学大纲将本课程全部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其优点是此时期学生已基本修完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田施肥原理等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学专业基础;但其弊端是本课程开设学期,导致课程试验和实习课程与部分作物的生长季节相矛盾,不利于试验和实习教学。因此,新大纲修订时,将本课程前四章内容,包括绪论、田间研究方法、培养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约20个学时的内容,由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调至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同时,结合理论课教学,安排冬小麦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甘薯肥料试验的田间收获和计产和冬小麦肥料效应的土培试验等相关实验和实习内容,解决实验和实习安排与作物生育期相矛盾的问题;将其余章节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科研总结的撰写等内容,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本学期再次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安排相应溶液培养试验和砂砾培养试验以及相关实习内容等,同时结合实验和实习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与上机练习,提高学生对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学习的积极性。

6 完善考试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单纯的概念记忆与公式推导的考核就显得相当不合时宜,也违背了该课程教学的初衷。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进行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下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同时,结合分阶段上课情况,将课程期末考试分两部分进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前四章内容结课后,随即进行本部分的期末考试,此次考试以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基本方法的把握为重点,以此督促学生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对概念与一些基本试验设计方案、方法的掌握,同时减轻下半学年复习的压力;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课后,重点针对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进行考试,以此强化学生对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考试内容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为主,激励学生加强利用各类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对所学知识的`活运用。此外,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也是考核中重要的依据,引导和培养学生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对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由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转变到对数据处理及科研总结撰写水平的提高上来。

7 结 语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仅重视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记忆和掌握,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势在必行。同时,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根据教学反馈多总结、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过程,增强课堂效果。同时,改革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与创新意识增强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J].大学化学,1990,5(6):1-2.

[2]申建波,毛达如.植物营养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3]张耀鸿,高文丽,周晓冬.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63.

[4]任涛,谭启玲.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8061-8062.

[5]宋美.基于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1):26-27.

研一考试总结篇6

考试诊断监测研究项目组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推进考试诊断监测工作,学校管理层统一认识,集体研究,2015年成立考试评价项目组。项目组有两大核心工作,一是完成各种考试阅卷工作,具有考务职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考试数据;二是开展各种考试诊断监测工作培训和研究,具有研究和引领职能。通过考试诊断监测研究,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项目组全面负责考试诊断监测系统的阅卷、培训、数据推广应用、经验总结等等一系列工作。

考试诊断监测系统的应用

1. 考试诊断监测系统应用对考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引入考试诊断监测系统后,各部门考务工作需要做得更精细。学校考试流程如下:①备课组提前一周出试卷。②项目组统一制作答题卡、备课组长核对答题卡、打印室印制答题卡、备课组长做双向细目表。③科学安排考试(周二至周四)。④教师批改试卷、扫描、核对、生成分数、周四晚上出成绩。⑤周五备课组教师进行考试分析、班级试卷讲评。⑥考完试后一周进行年级组考试分析。

经过三年的使用和反复培训,备课组长在自己计算机上就能完成双向细目表中的知识点、能力点、题型的精准录入。考前一周,年级组长把考试时间安排、考场安排发给项目组,项目组负责把考场导入系统,制作考试流程表,详细记录并督促考试进程。考试中,备课组长组织教师做试卷,预估学生各小题答题平均分和整卷平均分,对预估分数与实际考试结果比对,强化对学情的分析。考试后,备课组流水有痕阅卷,阅卷后到信息中心扫描、出分。周五教师浏览、下载考试诊断监测数据,完成考试分析,进行试卷讲评,大型考试学校统一组织集中的考试分析。

2. 分用户群有针对性地选取数据,让考试诊断快速准确

很多教师一看到大量的表格就不知所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当学校考试诊断监测工作走完考务阶段后,项目组认为,影响数据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缺乏基于用户群的数据选取。项目组针对这一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用户群划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第二部分是任课教师,第三部分是备课组长,第四部分是班主任,第五部分是年级组长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不同角色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下面就不同群体关注的几张图表做具体分析。

(1)学生3张表诊断本次考试情况。

表1是总科目成绩。学生总分及所有学科成绩年级班级排名,学生学科均衡程度从分数和排名两个维度充分体现出来。表2是学业评价报告。系统对学生整体考试进行了诊断,数据由成绩报道、评价分析组成,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本次考试的优势学科、劣势学科,各学科进退步情况。表3是学科诊断报告。以一个学科角度,从学生排名、试题、知识点、能力点、题型五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诊断,学生学科考试情况一目了然。

(2)任课教师4张表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利用考试诊断监测数据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表1是教师成绩统计,分为按照班级和教师两张表,从表中总体了解所教班级总体考试情况并与其他班级、其他教师对比,找出优势和不足。表2是学生单科小题汇总成绩报表,一个班本学科每个学生得分情况一览无余。表3是客观题选项诊断,表中统计了一个班每一道选择题正确答题人数,各选项答题比例。教师通过分析找出正确答案的干扰选项,推断课堂教学时的教学情况和学生落实情况。表4是试卷讲评,试卷讲评把每一道题学生答题情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课堂试卷点评可以轻松地调取。

(3)备课组长3张表了解备课组教师本次考试情况

表1是教师成绩统计,分为按照班级或教师两张表,班级、教师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各种排名一表解决。表2是小题诊断,任意选择班级进行比较,所有小题的得分情况对比一览无余,深度解析了班级考试差异的成因,微观地解释了差异的具体题目。结合试卷题目很容易反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表3是试题质量诊断,此表从难度和区分度对学科每一道试题进行了数据和图表的说明。备课组长根据数据很容易了解试题质量,进而指导备课组如何出题。

(4)班主任3张表了解班级本次考试情况

表1是各科汇总,班级所有学科总体考试数据一览无余,包括均分、高分、低分、及格情况、优秀情况、班级贡献率等所有数据。表2是总科目成绩,充分了解班级每位学生每一个学科总分情况、年级班级排名情况。表3是名次分布,全面了解班级学生各学科和总分的年级排名分布,掌握各个名次段班级学生情况。

(5)年级组长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5张表全面了解一次考试。

表1是综合指标年级汇总,年级所有学科整体考试数据一览无余,各学科平均分、难度、优秀人数、及格人数、低分人数等等,一张表全面体现年级考试情况。表2是教师成绩统计,分为按照班级或教师两张表,领导们分班级分教师整体把握一次考试反映出的教师情况。表3是班级学科均衡性,通过班级学科均衡性数据,找出班级优势和劣势学科,进而全面指导班级教育教学工作。表4是名次分布,全面了解各班级学生各学科和总分的年级排名分布,掌握各个名次段班级学生情况,把握班级学生整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班主任工作。表5是试题质量诊断,通过此表,年级组长、教学管理者评价备课组出题情况,指导下一次出题更科学合理。

综上所述,不同的用户群体关注考试诊断监测数据的出发点不同,项目组利用简单的几张图表就能快速地提取考试数据。考试后利用数据及时地进行考试诊断,完成考试分析,进行科学有效的试卷讲评,达到了使用考试诊断监测的目的。

3. 考试诊断监测系统应用促进备课组命题研究

三年多的考试诊断监测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考试命题研究。2014年我校开始了专门的命题研究,聘请了市区级教研员指导学校考试命题,2015年我校与房山中学、坨里中学建立区域联盟,开始了三校共同考试命题研究。现在,每次考试三校同年级学科备课组在我校集中制作命题蓝图,命题蓝图做好后分学校出题,考前一周大家再一次集中,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最终确定三校考试试卷。学校每一次命题考试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对学科组教师强化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些研究在深综改背景下的学校学业评价研究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一考试总结篇7

2017年考研国家线单科线预测

政治

英语

数学

管综

考研国家线科普

国家线是什么

它是指考生口中所说的“考研国家分数线”、“全国考研分数线”、“考研国家分数线”、“考研国家线”、“国家复试分数线”、“国家分数线”、“考研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

它是教育部依据硕士生培养目标,结合年度招生计划、生源情况及总体初试成绩情况,确定报考统考、MBA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标准,其中包括应试科目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实行统一的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

一般分为专业课、公共课两种,依据不同地区,分数线标准有所差异。考研国家线是考生能否进入研究生复试的重要依据,因此能否过线对于考生意义重大。

A区B区是什么

A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

B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报考一区的考生通常称为A类考生,报考二区的考生通常称之为B类考生。考生可根据自己所报考院校所在的地区分辨出自己属于A类还是B类。

A区B区国家线有何差别

研一考试总结篇8

/

关键词 普通高考 生物学试题 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被列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研究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情况,可以为评价如何可更好地对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对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

1 研究目的

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为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

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卷的情况:2008~2010年采用的是全国Ⅰ卷,总分值均为72分;2011~2013年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总分值均为90分;2008年的试题题型为5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2009年和2010年均为5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2道主观题;2011~2013年均为6道客观题和6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9年和2010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但考生在6道主观题中,只需解答5道即可,因为新设置了2选1的主观题,只需选做其中的一道即可。各年的试题组成见表1。

3 研究方法

将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每道客观题作为一个考点,每道主观题的每个小问作为一个考点,首先逐个分析各考点是否考查到科学探究能力;如有考查,则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11项科学探究能力表,继续分析所考查的探究能力为哪项或哪几项,并进行记录,统计各项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按照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能力的顺序,《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生物学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细分为11种,见表2。

下面按照上述科学探究能力的顺序,依次统计在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考查频次及分值如下。

4.1 对“客观的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能力的考查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题的统计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都有考查,考查题型涉及到客观题和主观题,且常结合图表进行考查。

4.2 对“确认变量”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确认变量这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中2009、2011和2012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考查题型只涉及主观题,主要考查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选择。

4.3 对“作出假设和预期”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作出假设和预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009、2010、2012以及2013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试题对该项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在某种假设下,如果这么做实验,那么会出现怎样的预期(实验结果)”关系的考查。

4.4 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

4.5 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最近4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主客观题均有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但考查得较少,且一般只考查基本运算方法,统计学方法。

4.6 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只有2009年的一小问和2012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均为1分。

4.7 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证据和逻辑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很少,只有2010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仅为1分。

5 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

5.1 6年高考试卷考查的各项能力总分布

2008~2013年江西省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每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的统计见表10,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各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以第1、5项探究能力为主,其次为第4、6、8项探究能力,而对第10、11项能力考查得较少,对2、3、7、9项探究能力没有考查。根据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笔测验对第1、4、5、6、8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更加可行,对第2、3、7、9项探究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查;第10和第11项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在高考中考查较多。

5.2 各项能力在6年高考中的总分布

2008~2013年中江西省每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统计见表11,从表中可以看出:发现虽然每年各项能力考查总频次时高时低,但每年各项能力考查的总分值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绝大部分都超过卷面总分的1/3,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程越来越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6 结语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成为普通高考的重要内容。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年至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频次及分值,结果表明,按频次依次为第1、5、4、8、6、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按分值依次为第1、5、8、6、4、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结果对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研一考试总结篇9

【摘要】随着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提高,以及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近年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猛增,研究生考试竞争愈来愈激烈。文章从明确研究生考试大纲,合理制定学习计划,掌握解题方法,提高答题技巧等方面阐明了研究生考试备考应对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考试;备考应对策略;考试大纲;答题技巧

研究生考试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组成。国家统一考试科目一般包括政治、外语、专业课和综合课目(根据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研究生考试是获取更高学历的途径,是成为研究生必须跨过的门槛。目前大专生及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相比之下,研究生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更多的机会。同时,研究生考试是提升能力的最好方式。目前研究生考试竞争更加激烈,从2017年开始,在职联考并入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2017年考研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招生名额继续向专业硕士倾斜,学术硕士名额减少。为提高研究生考试成绩,明确考试大纲,及时了解有关考研信息,制定合理计划,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一、明确了解研究生考试大纲

研究生考试大纲每年都有变化,无论是政治、专业课还是综合课目,要及时了解考试内容的变化、考试题型的变化及知识的更新,以便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备考效果。命题大纲含有命题指导思想、考试依据和范围、命题要求、答卷时间及评分要求、题型举例等信息,考生可以据此确定应考对策[1]。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在知识点考查范围方面与2016年相比变化较大,一共变化85处,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共变化52处,包括新增2个知识点,删除13个知识点,调整36个知识点,章节标题调整1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变化20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变化8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变化5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没有变化。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与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对比,高等数学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没有实质性的变动,考试分值和考试时间与以往保持一致。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考试大纲》基本没有变化,题型与题量无增减。只是专业课和综合课目考试大纲要参考报考学校的相关信息,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还是要明确了解大纲变化,有利于做好后期的复习规划,让复习变得有条理。

二、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分配好各学科的复习时间

(一)考研准备期

这个阶段大约是大三下学期,要制定自己将来的人生规划,及时决定是工作,出国,还是考研。如果决定考研,那就首先要决定考研学校和考研的专业,是考学硕还是考专硕。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报考学校的情况,可以到相关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网站了解。一旦确定了这些,就要开始准备复习资料了,高数、英语、政治、专业课的书籍都能在网上购买,但要买正规的参考书,然后再根据个人的性格喜好来选择是否报一个考研班。考研班有利有弊,需要针对个人情况区别对待。不过培训班也有教师精心准备的一些历年考研的精华,大家可以跟同届考研的同学交流经验,以顺利度过准备期。

(二)考研基础复习期

这个时期耗时最长,一般要耗费整个大三下学期,也是考研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个时期主要是将精力放在数学和英语上。将英语考研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反复背记,把不会的单词记录在小本子上,一遍一遍地熟记,直到小本子上的单词都过关,然后再将原来在高中学的语法巩固一番,为之后的作文、阅读打好基础。高数复习则是将高数课本上的每一条公式都重新记忆一遍,最重要的是要将其中的例题再三复习。数学题免不了多做多想,所以在这个时期最好买两本高数练习册,一边复习教材有关公式,一边做练习,检验学习效果,让记忆更加深刻地留在脑海里。这个复习最终的目标就是记住英语考研的词汇和熟练运用高数中的各个公式。

(三)考研提高期

经过了基础复习期,就进入了知识总结归纳阶段,也就是考研提高期。这个时期主要是要让之前复习的零散的知识碎片串联成一串一串的知识链,同时要在这个时期开始政治和专业课的复习。

高数在这时就要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交叉知识点要多,覆盖的知识面要广,历年的真题更是显得十分宝贵。可以在掌握好理论基础之后开始做历年真题,熟悉真题难度,找出自己不熟的知识面,着重巩固。

英语在这个时候就要开始练习作文和阅读了,练习主要以真题为主。真题的阅读不能做完了对完答案就扔掉,而是要细细品读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主旨,对文章中的一些长难句可以摘录下来仔细研究其用的语法结构,争取能学会其用法,然后在自己的作文中为己所用。

政治在这时候就要过一遍书本,这个时期最好买节网课来复习,因为自己总结知识点实在是太复杂。让考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总结,然后我们再将其掌握,这样效果会更好,也更节省时间,然后最好再买两本政治练习册加以练习,不用太注重Υ恚只是为了检验自己的知识点是否复习全面了。遇到是因为知识点没复习到而不会做的,可以回头再查阅书本。另外,平时要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国际发生的大事、重大纪念日以及有关新政策。要将这些东西和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推测一下考试的知识点。

最后,专业课的复习则要买报考学校使用的书籍,因为不同的学校对同一科目的要求不同,考试的内容也就有所不同。所以要想更好地符合报考学校的要求,选择报考学校使用的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选好了书籍之后就要反复地做历年的专业试题,反复地研究,直到一看见题目就知道解法的地步。这样,提高阶段就完成了。

(四)考研冲刺期

这个阶段是在10月份到考试前,由于时间不多,再想系统地复习是不可能了,而且这时候的政治和专业课要背要记的东西有很多,所以这时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之前的错题本上,将错题做熟。如果时间很富裕的话,可以买几套模拟试题练练手,不过要注意做模拟题的心态,只是简单地自我测试一下,不要影响到自己的信心。对于政治,建议买一些总结性较强的题目,背下其中主观题的答题方法,然后掌握答题思路,这样就能更好地在考试过程中完成简答题部分。英语在这个时期可以多练几篇作文,最好把几种可能考到的不同类别的作文都练一遍,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在考场上写作时更有底气。至于高数和专业课就简单多了,就是多做,多想,多联系知识点。最后一个月,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建议做模拟考研试卷3-5套,并且要纠正错题,找出错误原因,重新改正并加以记忆,要学会总结归纳,做到举一反三。

三、掌握解题方法,提高答题技巧

(一)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根据平时模拟考试的情况,大概估计各题目需要花费的时间,合理分配各题答题时间,避免时间紧张答题出错或题目没做完而影响成绩。

(二)仔细审题

迅速而准确地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果题意理解错了,答案就不可能正确,做了也是无效的。平时要培养细心的习惯,如果平时粗心大意,眼高手低,就会出现“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结果。特别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题目,更要认真审题,排除试题当中的干扰信息。

(三)掌握答题技巧

比如英语阅读理解题,要提高阅读速度,明白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意图等。对于政治主观题,要按题目的不同类型进行回答,具体解题思路是:先明确考核的知识点,然后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相联系,观点与材料相结合,答题要全面,观点要明确。对于数学考试,做题时要先易后难,对于暂时不会做的难题先放下,要全方面考虑,如果时间较紧,先做高分题,再做低分题。

(四)要充分运用直觉

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和模棱两可的答案,凭自己直觉来判断,必要时要果断放弃,但不能空题,注意不要浪费太多时间,以免影响解答其他题目。

(五)检查试卷

如果有多余时间,不要提前交卷,一定要仔细检查一下试卷,避免遗漏题目,将没做完的难题全部做完,对一些简单的题目一定要确保答案正确。

四、思考和体会

首先,做出加入“考研一族”的决定应该是一个慎重决断的过程,因为这样的选择意味着在很长的时间里必须把书本作为重中之重,而暂时放下甚至放弃一些东西[2]。选择考研,必须忍受孤独,暂时放弃一些娱乐。只有付出努力和勇敢拼搏,采用合理的备考方式,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其次,调整好心理状态。到了12月份考研后期,可能会感觉自己很多内容没有复习好,部分题目做错了或不会做,这时很容易否定自己,甚至放弃考研,或者复习时心不在焉。因此,要学会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己给自己加油,或寻求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一起克服困难。选择放弃就失去了机会;坚持不放,坚定目标,结果又不一样。

再次,通过研究生考试是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必备条件,但无论考取与否,考研过程都是一笔难得的体验和人生财富,会受用终生。万一考试不理想也不要心灰意冷,毕竟这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要永远抱着不屈不挠、越战越勇的精神去面对以后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参考文献】

研一考试总结篇10

考试焦虑是个体在考试情景刺激下,由于个人的认知、人格和评价等影响因素而产生的各种紧张、恐惧情绪和对考试结果的担忧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大量研究显示,考试焦虑的形成是由来自外部环境的外源性因素和来自个体特质的内源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外源性因素有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等。内源性因素有个体的人格特征、归因和认知评价等因素。而学习压力也被认为与考试焦虑有极大关系,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面对的重大压力之一。学习压力是来自外界和个体的因素导致的。社会的压力,同龄人的压力和家庭的期望等都给高中生的学习产生了极大压力,而个体的归因方式,认知风格,人格特质也影响了其压力的大小。学习压力有很多不良后果,如: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产生歪曲理解,把分数作为一切的目标。

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学业拖延情况普遍存在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如延迟交作业,临时抱佛脚,在交作业截止日期前一天才开始做作业等,研究表明学业拖延者常伴随着负性情绪。长期的拖延会引发个体焦虑、内疚和担忧等负性的情绪,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目前少有关于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关系的研究,该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旨在研究这三者的现状并且揭示三者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抽取浙江省永嘉中学、温州中学和乐清中学的学生共410人,发放问卷410份,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402份,问卷有效率为98%。其中女生197人(占总人数的48%),男生205人(占总人数的51%);高二101人(占总人数的25%)、高三301人(占总人数的75%)。

(二)工具

1.考试焦虑问卷,采用的是参考了王才康1999年的译本,一星期间隔重测信度为0.60,Cronbach’α系数为0.64,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共37个项目,各项均为0-1计分,其中5项是反向计分。此量表主要测量因素是考试焦虑的特质方面,即测量考试焦虑与一个人的稳定人格特质有关的因素。

2.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此量表由状态焦虑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组成,各量表共20个项目,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以中国人群为被试STAI的重测信度为0.90,得分越高越焦虑。该测试仅采用状态焦虑量表,测量由具体情景引发的考试焦虑。

3.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由徐嘉骏、曹静芳、崔立中、朱鹏编制的。该量表共 21 个项目,包括:父母压力,自我压力,教师压力和社会压力四个维度,采用Licket 5级评分,分数越高学习压力越大。各因素及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父母压力0.76、自我压力0.73、教师压力0.63、社交压力0.63、总量表0.81。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4.一般拖延问卷,是由Clarry Lay 1986年编制的。该问卷共20个题目,采用Licket 5级计分,其中有10项是反向计分,得分越高拖延行为越严重。Cronbach’α为0.82,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一般用于测量个体的特质性拖延行为。

(三)施测程序

在10月期中考试前对该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由统一主试按照相同指导语进行问卷发放,并当场回收问卷。

(四)统计工具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状况

对高中生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及学业拖延进行问卷施测的描述统计。结果表明,高中生学习压力(M=53.80,SD=10.40),学业拖延(M=52.28,SD=11.16)特质焦虑(M=19.44,SD=6.81),状态焦虑(M=49.00,SD=11.50),其中特质焦虑根据其焦虑程度分级,低于12分属于低水平考试焦虑共58人(占总人数的14%),12―20分属于中度考试焦虑共167人(占总人数的42%),高于20分属于重度考试焦虑共177人(占总人数的44%)。状态焦虑的49.00分接近其综述中提到的状态焦虑中等分数的50分,所以状态焦虑处于中等程度;学习压力的53.80分接近其综述中提到的学习压力中等分数的60分,因此学习压力处于中等程度;学业拖延的53.80分接近其综述中提到的学业拖延中等分数的60分,所以学业拖延处于中等程度。

为了分析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的年龄发展特征以及其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以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进行2(性别)×2(年级)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对于特质焦虑,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22.90,p0.05)。对于状态焦虑,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25.23,p0.05)。对于学习压力,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13.02,p0.05)。对于学业拖延,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8.76,p0.05)。

表1 高中生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N=402)

通过高中生对自己的评价,进行其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的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的描述统计、自我评价差异(M±SD)

注:*p

表2结果表明,不同程度自我评价学生在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上均有显著差异。自我评价较低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自我评价较高的学生大(F=10.01,p

根据表2的结果,对不同程度自我评价的学生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的方差分析进行LSD事后分析比较,结果见表3:

表 3 不同自我评价程度学生在学习压力、考试焦虑和学业拖延上的方差分析事后比较

表3结果表明,自我评价差的学习压力显著高于自我评价中等和良好的(p

(二)高中生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关系分析

1.相关分析结果

采用相关分析考察了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的关系。结果见表4:

表4 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相关分析

表4结果表明,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均与学业拖延和学习压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存在显著正相关,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

2.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回归分析,进行了学习压力各因子、学业拖延对特质考试焦虑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 5 学习压力各因子和学业拖延对特质焦虑的回归分析

注:R2=0.247

表5结果表明,学业拖延、自我压力和教师压力与特质焦虑的线性关系显著,特质焦虑=-0.20+0.08×学业拖延+0.60×自我压力+0.20×教师压力。回归方程达到显著水平(p

采用回归分析,进行了学习压力各因子、学业拖延对状态考试焦虑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学习压力各因子和学业拖延对状态焦虑的回归分析

注:R2=0.205

表6结果表明,学业拖延、自我压力与状态焦虑的线性关系显著,特质焦虑=18.33+0.14×学业拖延+0.95×自我压力。回归方程达到显著水平(p

三、讨论

(一)考试焦虑状况

该研究得出现在高中生考试焦虑状况普遍,许多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焦虑,状态焦虑处于中等程度,特质焦虑的结果比起其他研究结果而言重度考试焦虑偏高,这也许是因为近年来考试增多、各种考试增加了学生的考试焦虑。但是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个体考试发挥,而过高或者过低的焦虑才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导致考试成绩下降,因此如何保持适度焦虑才是需要关心的问题。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试焦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这一点与国内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这些研究认为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是因为女生更加敏感,情绪唤醒水平高,所以容易产生焦虑。有研究认为,考试焦虑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生对评价情境的感受不同,女生明显表现出一种将评价情境看作威胁,而不是挑战的倾向,增强了认知干扰的可能性。该研究认为是女生更加敏感,并且缓解焦虑的方法没有男生那么直接,不能一次将情绪抒发。男生减轻焦虑的方式是打篮球或者其他运动,而女生喜欢述说和听音乐等方式,这些方式缓解焦虑可能会有点慢并且效果没那么明显。这一结果显示,教师在帮助学生应对考试焦虑时,应该更注重女生的情绪抒发,缓解女生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高二和高三都具有同等程度的考试焦虑。戴斌荣等研究中指出,非毕业班高中生和毕业班高中生考试焦虑的人数百分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研究显示,高二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差异不显著。这也许是因为现在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加重,补课现象严重,作业繁多,导致学生虽然是高二却过着和高三差不多的学习生活,因此考试焦虑也和高三学生差不多。

考试焦虑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我评价对应的考试焦虑程度依次是:差>中等>良好,并且差与中等和良好的考试焦虑差异显著,中等和良好的考试焦虑差异不显著。原因可能是自我评价良好的学生在身心方面都比自我评价低的要好一些,而考试焦虑本身就是一种由于不能很好应对考试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自我评价低的往往不能很好应对考试,所以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二)学习压力状况

高中生中普遍都有学习压力,来自不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龄人中的各种压力,让高中生们身心疲倦,目前教育应该帮助高中生减轻和释放压力,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压力。

学习压力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现在社会不再是以前男人需要扛起一切,而女人则负责家务的社会。现在社会男女平等,对男女的要求也开始有了变化。女人开始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女人也有这个能力,因此学习压力对于男女而言没有显著差异。

学习压力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高三学生明显比高二学生学习压力大。原因可能是因为高三是毕业阶段,将要面临高考,而高考又给予了很多学生压力,很多学校、家庭和学生都非常重视高考,因此繁重的课程,大量的月考、周考,还有学生自我的要求都给予了学生很多压力,导致其学习压力比高二大。

学习压力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我评价对应的学习压力程度依次是:差>中等>良好,并且差、中等和良好之间学习压力情况差异显著。对学习压力的感受也是基于个体的应对,自我评价良好的应对学习压力应该比自我评价低的要好,所以感受到的学习压力小。

(三)学业拖延状况

学业拖延情况在高中生中普遍存在,高中生面对学习存在拖延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完成作业情况,学业拖延是时间的不合理安排,也是回避性行为。

学业拖延在性别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一直是研究界争论的话题,该研究结果显示学业拖延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一些研究的结果一致。女生和男生在学业拖延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他们的应对方式,没有导致其有显著差异。

学业拖延在年级上差异显著,高三学生比高二学生学业拖延情况严重,这一些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高三学业的繁重,大量的作业,导致学生不能完成所有作业,有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选择放弃老师作业,做自己的辅导书,或者是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在恶补自己的劣势,所以不能完成别的作业。也有可能是学生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认为来不及了,所以就不做作业。

学业拖延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我评价对应的学业拖延程度依次是:差>中等>良好,差于良好之间的学业拖延情况显著,差于中等、中等与良好之间的学业拖延情况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对于学习也不上心或者不能很好应付学习,所以导致其学业拖延,而自我评价比较高的则是能很好的应对学习任务,自我规划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四)考试焦虑与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