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退步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5 14:31:49

考试退步总结

考试退步总结篇1

1.合理定位,创设宽松的应考氛围,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2.回归课本、回归基础.

临考前应做一定量的低、中档题,以达到熟悉基本方法、基本知识,练习动脑、练习动笔的目的,一般不再做难题;认真梳理前几次模拟考试试题,通过看题目梳理、辐射学过的知识、方法,这样基本上可把高考考点复习一遍,做到以少胜多、以点代面、以不变应万变.

3.重视卷面的规范和简洁,包括书写规范和思维规范,遇到问题要向熟悉的知识和方法上想.

二、考试中

1.拿到试卷后,先检查试卷有无问题,再填好考生全部信息.

2.不要急于作答,可先通览全卷,对试题分布、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做铺垫.

3.开考铃响后,做题要由前到后,由易到难,要做到稳、准、一次成功,且忌一味追求速度(实践证明,把希望寄托在检查上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要认真运算到最后结果,千万不要为了节省一点点时间而想当然.众所周知,要想考上学,一定要保证基础题(一般是选择、填空和前几个解答题)的准确率,且忌“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现象,因为我们知道一个选择题和一个填空题的分值就相当与一个解答题的分值.

4.多年高考经验告诉我们,当你解题顺利时,不要得意,相反更要冷静;当你做题遇到阻力时,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别人也不顺利,相信高考题最公平,别人也不比我强多少,题目难都难,容易都容易,此时最重要的就是静下心来、沉住气;

5.特别注意审题,要做到“慢”审题,通过审题发现题目有无易漏、易错点,有无隐含条件、看清题目的要求等,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都深有体会.

6.用好考试结束前15分钟这一段时间,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的做题,总可得一定分数,甚至有不小的收获,且忌东翻翻西看看,那样很可能一分得不到,有百害而无一利.

7.草稿纸的利用.在考试过程中一折为四按题号顺序使用,减少失误. 转贴于

三、选择题的解法

方法多样,不择手段.高考试题凸现能力,小题一般要小做,除直接法解答外,还要注意巧解,善于使用数形结合、特值(含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特殊角度、特殊体等等)、排除、验证、转化、分析、估算等方法,一旦思路清晰,就迅速作答.不要在一两个小题上纠缠,如果确实没有思路,可先蒙一个,并做标记,即使是“蒙”也有25%的胜率,后面有时间的话再做.

四、填空题的解法

1.由于填空题和选择题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些解题方法、策略是可以共用的.

2.填空题要认真运算,表达结果必须数值准确、形式规范,否则将前功尽弃,因为填空题无过程分.

五、解答题——“步步为营”

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我们说,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把你解题的真实过程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是“分段得分”的全部秘密.

1.缺步解答.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

考试退步总结篇2

基准情景的结果由表2给出。它提供了未来50年中国经济和人口变化的总体画面。基于对未来的一些基本假设,这一标定出的基准情景提供了与后文各模拟情景相比较的基础。基准情景表明未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下降,中国的劳动力在2020至2025年间停止增长,并在此后下降。但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仍继续增长。因此,老人赡养率将从11%上升到2030年的25%和2050年的36%。系统赡养率将不低于目前的30%,即3个工人供养1个退休人员,该比率将在2030年迅速达到69%并在2050年达到79%。现收现付制在2000年有60亿元的很少一点盈余,但养老金收入与支出的缺口将显著扩大。在以后的几年内,积累的养老金储备将变为负数,并在2050年达到102,730亿元(参见表2)。很显然,不断扩大的养老金赤字对财政稳定构成了威胁,并给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必须通过改革税收或发债予以解决。

要维持养老金体系的财务运转,必需提高工资税率。但是,平衡缴费率(即能使收入与支出平衡所要求的缴费率)将从2000年的23.3%上升到2020年的37.7%。在此高峰之后,缴费率虽会略微下降,但仍保持在35%左右。毫无疑问,养老金体系的高缴费率将严重地抑制投资和降低经济增长率。从基准情景所得出的结论是:现行的现收现付体制在财务上不可能持续。

如果现行体系在2000年终结,由于假设旧体制的覆盖面在2000年扩大到全部城市国有部门,养老金隐性债务将高达GDP的71%。此后,由于工资增长率比所假设的GDP增长率低,所以尽管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绝对值会继续增加并达到很高的水平(在2050年达到371,390亿元),但其占GDP的比重会逐步下降。?

(二)现行养老金体系下的政策变化

如果中国目前的养老金体系不能持久,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能否不对现行体系作任何根本的改变,而只是通过提高退休年龄(降低系统赡养率)和将养老体系的覆盖面扩大(增加缴纳资金的统筹规模)到所有国企和城市非国有部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试验1·1中,现收现付对所有国企、城市非国有和非个体部门的覆盖率从1995年扩大到2005年的100%。在基准情景和试验1·1中的养老基金年余额由图1中的最下面两条曲线给出。由于养老金体系的缴费基础扩大了,所以在头几年中养老基金余额会有些盈余。养老金体系的财务状况在2000至2035年间有所改善。但由于老年人口增长非常迅速,在长期内,扩大覆盖面的途径将使得现收现付体系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养老金的年余额在2050年将有7,662亿元的赤字。养老金体系沉重的财务负担将无法承受。

有几种方法可以提高退休年龄。退休年龄可以一步提高,也能分几步提高。我们模拟了几种提高退休年龄的情景。在试验1·2中,我们只是在2010~2015年间将女工的退休年龄逐步提高了5岁。在试验1·3中,男女工人的退休年龄都在2020~2025年间再提高5岁。从图2可以看出,提高退休年龄将降低体系赡养率,并有助于减少养老基金年余额的赤字。例如,赤字将由384亿元减少到2015年的140亿元。但是养老金体系的资金短期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养老基金在2050年的赤字不低于536亿元。如果所有工人的退休年龄在2020年都提高到65岁,则根据试验1·3,养老金体系将保持盈余。?

然而,提高退休年龄的可行性是个问题。美国用了12年的时间才将退休年龄提高了仅仅2岁。而且,即使提高了退休年龄,增加的劳动力供给也未必能全部为经济所吸收。我们的模型假定各年龄组的劳动力具有相同的边际生产率,且所有工人均充分就业。其结果是:当退休年龄提高使劳动力投入增加,GDP也增加。但事实上,如果退休年龄明显提高,一些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会降低,已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可能无法为老年工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通过大幅度提高退休年龄减少养老金体系赤字的方法在现实上可能是不可行的。?

图2给出了第一套模拟对GDP的影响。扩大目前现收现付养老金体系的覆盖面可以在中短期提高总储蓄水平,从而促进投资和经济的增长。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龄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出迅速上升,养老金逐步会由剩余变为赤字,导致总储蓄和投资增长的放慢。图3表明虽然扩大覆盖面可以使GDP在2000~2040年期间高于基准情景0.2%~0.3%,但在2040年以后,GDP将低于基准情景。如果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在2010年从55岁提高到60岁,由于劳动力总量的增加,GDP与基准情景相比可在2020年增加1%。然而,提高退休年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一次性的,它随人口结构的改变将逐渐消失。在2030年后,GDP增长率将保持基准情景下的水平。在试验1·3中,所有职工的退休年龄均大幅度提高,如果这一改变可行的话,这将在长时期内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基准情景相比,GDP可在2050年增加5%。?

从以上模拟可以看出,即使在可能的提高退休年龄和扩大覆盖面到城市非国有部门的情景下,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在财务上也是不可持续的。显然需要对现行养老金体系进行更根本的改革。?

(三)改革现行养老金体系和支付转轨成本

我们的改革现行养老金体系的模拟假设目前的名义个人帐户将从2001年开始逐步淘汰掉。新的体系包括一个小规模的公共统筹现收现付支柱,外加一个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在2001年前参加现行现收现付体系的在职和退休人员被一个过渡性的帐户(名义帐户)覆盖,而新职工将不能从过渡帐户中得到养老金。因此,覆盖所有职工的公共养老金将缩小为规模较小的支柱1(替代率为20%)。但是改革前的退休人员和以前向现行体系缴费的工人将同时被支柱1和过渡性帐户所覆盖(总的替代率为60%)。?

我们模拟了通过各种税收支付2001年之后养老金赤字和转轨成本的情景。在试验2·1、2·2、2·3和2·4中,养老金赤字分别由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销售税支付。?

图3给出了将目前的名义性个人帐户过渡为小规模的公共统筹现收现付支柱外加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的转轨成本。它表明这一支出负担是可以承受的,在2000~2020年它约占GDP的0.6%,到2050年将降至GDP的0.3%。

图4给出了在用不同税种来为养老金转轨成本筹资的假设下GDP的变化情况。从结果可以看出,无论用哪一种税收来弥补过渡帐户的赤字,采用新的小规模现收现付支柱以替代现行的养老金体制都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因为养老金帐户赤字的削减保证了总投资的增长。但不同税收的影响大小不同。使用个人所得税来弥补养老金体系的赤字是对经济增长是最有利的,而销售税次之,增值税再次之,而企业所得税最不利于经济增长。

(四)改革之后:较小规模的现收现付体系的可持续性

在所建议的改革之后,政府不再对新建立的完全积累的商业化管理的个人帐户负有财务上的责任,而只是对较小规模的支柱1——社会统筹的现收现付体系负责。两套模拟将用来考察提高退休年龄和扩大养老金体系覆盖面的影响。在试验3·1中,从2000至2005年,支柱1对城市非国有和非个体部门的覆盖率将逐渐达到100%。试验3·2?则假设覆盖面扩大到农村企业,在2005年至2010年间逐渐扩大到50%。在这一试验中,我们假定养老金储备的利率为零。试验3·3则假设政府为养老金征收社会保障税。由于不清楚当局对所考虑的社会保障税的实际设计,我们假设社会保障税将是替代当前支柱1的缴费的国家范围的税(而非省级范围的税)。其征税对象是正规部门的所有企业,包括农村和城镇的集体企业和城镇的个体私营部门。这将统一国家的养老金体制并使所有地区实行一致的税率,改变目前的分割局面,并提高工人的可流动性。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假设是工资的12%,并由工人和企业各付一半,即各负担6%。我们仍假设转轨成本由各种另外征收的税来负担。由于支柱1的目标是保证略高于贫困线的生活标准,替代率将保持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为平均退休年工资的20%。支柱1若过分慷慨,将加重政府的负担,减少在个人帐户储蓄的积极性,从而不能真正实现多支柱的养老金体制。

?

表3给出的养老金年余额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所建议的改革之后,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是有保障的。在不提高退休年龄的条件下,无论扩大覆盖面与否,支柱1都能保持盈余。如果征收新的社会保障税,原先的分割的体制将变为全国统一的,即使税率比国务院26号文件所规定的费率低,改革后的支柱1在财务上也可持续。

第三套模拟下的平衡缴费率连同作为比较的第一、二套模拟之下的平衡缴费率都在表4中给出。它表明,如果现行的现收现付体系不改变,那么即使在扩大覆盖面和提高退休年龄后,平衡缴费率也会高达工资总额的25%至35%。在试验2·2中,在结构改革和以税收支付转轨成本之后,支柱1的平衡缴费率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在2005至2050年间介于9%至12.5%。这意味着,只要有11%到12%的工资税,这个小规模的现收现付支柱1(20%的替代率)就能处于财务平衡。在第三套模拟试验中,平衡缴费率保持在10~12%的范围,这与我们对社会保障税率的假设相一致。

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差异会逐步缩小,扩大支柱1的覆盖面在获得更多缴费的同时,其对新覆盖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也将增加。因此扩大覆盖面对于支柱1的养老金余额和平衡缴费率影响很小。但扩大覆盖面由于会增加养老金支出和总体的缴费负担,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轻微的负面影响(图4)。但考虑到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小规模社会统筹现收现付支柱会为全社会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有利于收入的平等和劳动力的流动,它对经济增长的轻微负面影响将是可以接受的。

(七) 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各种改革设计方案对养老金体系本身的可持续性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考察了相关的国际经验后,我们利用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养老金的改革方式,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养老金体制的改革是富有希望的:?

在基准情景中,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变缓和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力在2020~2025年间将停止增长,并在此后开始下降,但是65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却在继续增加。因此,老人赡养率将从11%稳步上升到2030年的25%和2050年的36%。养老金系统赡养率目前高达30%,2030年迅速上升到69%,到2050年上升到79%。养老金体系的赤字将在2000年之后逐步扩大,而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在2000年可能高达GDP的71%。?

模拟情景1假定目前的体制(现收现付和名义上的个人帐户)保持不变。模拟结果表明目前的现收现付体系是不可持续的。扩大现行体系的覆盖面在短期可以改善养老金体制的财务状况,但在长期却会导致财务状况更加恶化。?

模拟情景2假定用各种税收来支付转轨成本,在2001年建立起一个新的完全积累的商业化管理的个人帐户,并逐步取消个人空帐户。我们考虑用不同税收收入来支付转轨成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销售税,并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影响。转轨成本在2000至2010年间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6%左右,并在2050年下降到0.3%。使用个人所得税支付转制成本能最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减轻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模拟情景3分析在注入财政资金支付转制成本后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它表明改革后的较小规模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在财务上将变得可持续。如果支付为平均工资20%的养老金,则只需10%至12.5%的缴费率就可使基本养老体系达到当年平衡。如果采用一种新的社会保障税替代当前对支柱1的缴费,养老金体制将是在全国范围统一的和财务可持续的。?

考试退步总结篇3

现将劳动部劳力字〔1992〕7号《关于扩大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和劳动部办公厅劳力办字〔1992〕20号《对〈关于扩大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通知〉中“提前退休”问题的解释的函》转发给你们,并结合贯彻市政府京政发〔1992〕30号《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劳动局关于1992年进一步推行优化劳动组合意见的通知》的精神,提出以下意见,望一并贯彻执行:

1.企业应进一步提高对劳动制度改革的认识,转换内部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全员劳动合同制是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我市目前推行的优化劳动组合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保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上船”企业凡已经实行了动态优化劳动组合并具备条件的都应积极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2.凡今后新建的国营,市属集体企业,都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主管部门应在企业筹建期间就把这项工作列入议程,制订劳动合同书等有关文件,职工一进入企业就签订劳动合同。

3.26户“上船”企业要通过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职工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到社会待业,不受1%比例限制。

4.企业招工问题可按市劳动局京劳管发〔1991〕567号文件《关于简化招工录用手续的通知》执行。

5.劳动部劳力字〔1992〕7号文中,有关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政策与市劳动局、人事局联合下发的京劳企发字〔1990〕327号文件(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精神不一致的,我局将根据试点情况,结合劳动部劳力字〔1992〕7号文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试行办法》。目前,企业可暂按京劳企发字327号文件执行。

附件一:劳动部关于扩大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通知(1992年2月25日 劳力字〔1992〕年7号文件)

通知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劳动制度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现对扩大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目的

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合理配置劳动力,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推动生产力发展。

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试行时要根据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厂制宜。

(二)坚持典型引路。各地区要宣传一些行之有效的典型经验,用经验引导企业改革,以保证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发展。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通过改革,既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二、要求

一九九二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应选择一、二个市县(下称区域性试点)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国务院各产业部门也应选择若干个直属国营大中型企业试行。产业部门确定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直属企业,其所在地属区域性试点的,应尽量列入当地试点规划,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试行,以利于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过去已经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地区和企业单位,应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办法、措施,逐步扩大试行范围,巩固和发展试行的成果。

三、范围

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重点是在国营大、中型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其它有条件的企业也要积极试行。

在企业内部,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范围包括企业干部、固定工人、劳动合同制工人及其他工人。

试点企业中新进的职工,包括按国家规定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员退伍军人,军队转业干部以及外单位流动进入企业的原固定职工等均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四、方法步骤

根据已经试行的地区和企业的实践经验,试点工作大体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运行阶段和总结完善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研究制定试行方案,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实施运行阶段主要是在合理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确定岗位职责和定员标准的基础上,对工人和干部进行考试考核,择优聘任上岗,并且签订劳动(聘任)合同。总结完善阶段主要是总结试行方案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完善办法和措施,同时加强定员定额等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全员劳动合同制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上述方法步骤,各试点地区和试点企业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参考应用。

五、若干政策问题

(一)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聘任)合同要符合国家劳动合同制的有关管理规定,其内容既要明确企业、职工双方的劳动关系,又要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责任和具 体任务。

(二)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可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项工作为期限三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必须规定终止和解除合同的条件,作为终止和解除合同的依据,并严格履行。

(三)劳动争议处理

企业与职工因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应按照国家有关劳动争议处理规定,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或仲裁,还可以向人民法院。

(四)调入(或转入)的职工的管理

职工调入(或转入)已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企业,应按接收企业规定签订劳动合同;调入(或转入)未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企业,按不同用工形式的规定办理手续;原为合同制工人的,应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与新转入的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五)招收职工的管理

实行“工效挂钩”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企业,在保证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时,可以按照“增人不增工资,减人不减工资”的原则,经过地市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自行确定招工数量、招工时间和招工考试考核办法,到劳动部门办理招工手续并备案。未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或虽实行“工效挂钩”但未实行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企业,因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和调出造成的缺员,在编制定员以内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核准,可以补充人员。试点企业因职工自然减员而造成的缺员,除劳动行政部门按政策适当上收集中一部分外,也可自行补充人员。试点企业原来使用的计划外用工,在完成清退任务以后,被留下的,经考核合格可以上岗,其中从城镇招收的,如确属生产工作需要,可转为劳动合同制工人。试点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重新就业时,不受招工年龄的限制,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应优先录用。试点企业从城镇人口中招收非常年性岗位使用的临时工,凡使用期控制在一年(不跨年度)内,其工资支出纳入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并按当地劳动行政部门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待业保险费的,不必申请招工计划,只需按现行招工政策到劳动部门办理招工手续。从农村招收职工,仍应按现行政策从严控制。

(六)岗位管理

试点企业的工人和干部均应与企业签订劳动(聘任)合同。要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的界限,做到能上能下,择优聘任。工人可以被聘任为干部,干部落聘也可以当工人。

聘任干部要在确定劳动关系的前提下明确岗位职责。

被聘任到干部岗位的人员,享受干部岗位(职务)的政治、经济待遇。落聘干部到什么岗位,就享受什么岗位的待遇。

(七)社会保险

试点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待遇,应本着逐步打破固定职工和劳动合同制职工的身份界限的原则进行改革。这两类的养老、工伤、医疗等各项保险待遇应统一起来,以利于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推行。

完善待业保险制度,扩大待业保险范围。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在到劳动部门办理待业登记后,可按规定享受待业保险待遇。

(八)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试点企业对富余人员的安置,应按照“企业内部消化为主,社会调剂为辅”的原则,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厂内培训,厂内待业,提前退休,厂际交流和自谋出路等多种办法,做好富余人员安置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改革进行在企业外部安置富余人员的试验,逐步建立起企业与职工能正常解除劳动关系的管理机制。

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

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必须在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同时,努力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劳动制度改革。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积极推进劳动制度改革。要从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要注意掌握改革的力度和方法,讲求实效,不能一哄而起,搞形式,走过场。尤其是一市、一县范围内的区域性试点,可选择条件具备的企业先走一步,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开,使劳动制度改革稳步地向前推进。

(二)要坚持配套改革

劳动人事、工资、保险福利制度配套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只搞单项改革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把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与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及工效挂钩等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配套,相互促进。

(三)要发挥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

改革中要认真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改革方案和重要决策,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企业的民主管理。

(四)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领导

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是劳动制度深层次的改革,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又涉及到有些部门的工作,情况十分复杂,必须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领导,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协作,这是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组织保证。

附件二: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扩大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通知》中“提前退休”问题解释的函(1992年4月21日 劳办力字〔1992〕20号文件 所依据的《关于扩大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已于1994年废止)

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我部《关于扩大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劳力字〔1992〕1号)发出后,一些地区询问文件中所提的“提前退休”如何解释。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考试退步总结篇4

**7年,我省出口退税工作在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年初确立的“六以一新”的基本工作思路和“五个再上新水平”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加强征退税衔接和出口退税预警评估分析,及时办理出口退税,不断优化出口退税服务,充分发挥出口退税对支持和促进我省外贸出口的积极作用,圆满完成**7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出口退税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办理出口退(免)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我省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年,全省(不含深圳,下同)共办理出口退(免)税783.11亿元,同比增加166.46亿元,增长26.99%。其中,办理退税526.17亿元,同比增加105.98亿元,同比增长25.22%;办理免抵调库256.94亿元,同比增加60.46亿元,增长30.77%。出口退(免)税的及时足额办理和持续平稳增长,有力地缓解了在人民币升值加快、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后我省外贸出口面临的压力,为我省外向型经济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各市超额完成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收入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实际办理的出口退(免)税的情况来看,**7年全省出口退(免)税呈现以下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办理退(免)税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办理出口退(免)税783.11亿元,比**4年新老账同时办理而创下的退(免)税历史巨量(617.44亿元)还多165.67亿元。二是办理出口退(免)税平稳增长,全年同比增长26.99%,增速与前几年高速增长相比稍有回落,但这一增长速度是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退(免)税计税金额减少、出口退税率不断降低后实现的较快增长,而且仍略高于我省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三是在企业单证尚未收集齐全且不占用出口退税指标的情况下,还办理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预免预抵税额(相当于先预退给生产企业税款)290亿元,进一步减少了生产企业资金占用,有利于加快生产企业资金周转。四是在生产企业预免预抵税额较多、相当于企业已实现预退税但尚未办理调库手续的数额较大的情况下,适当加快了免抵调库进度,全年办理免抵调库的增长速度比退税快5.55个百分点,在确保及时办理退税和预免预抵税额的前提下,为我省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五是免抵调库税额占国内增值税(含免抵调库)的比重不断提高。**7年我省免抵调库税额占国内增值税(含免抵调库)的比重为17.41%,比**6年高1.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7.11个百分点,表明免抵调库在我省国税组织增值税收入的征收依存度增加,不但促进了外贸发展,而且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

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可持续性压力也日益加大。去年,国家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不断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主要是为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解决贸易顺差过大而出台了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完善加工贸易税收管理、调整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我省各级国税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一方面及时宣传解释政策,各级退税部门第一时间将退税率下调的有关规定等文件通知出口企业,让企业提前做好应对工作,为出口企业出谋划策,同时加快做好备案和退(免)税申报受理工作;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新政策对我省外贸出口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各级政府当好参谋。**7年7月,国家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对**这样一个出口总额大、出口货物品种多、各种贸易方式齐全的高度外向型经济来说,其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为尽快摸清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对我省出口和税收收入的影响,省局组织各市进行认真的调查测算,通过对**6年全省出口的数据来分析,比较准确地摸清了此次大范围调整出口退率对我省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影响程度,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国家大规模调整出口退税率对我省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的信息专报,并提出了在国家大规模调整出口退税率后如何进一步促进我省外贸出口的意见和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对因出口退税率下调影响个别地区外贸出口进而可能导致免抵税额减少,从而对“两税”收入的影响也作出定量分析,时任常务副省长的钟阳胜同志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三)积极推进征退税工作衔接,不断夯实出口退税管理基础

随着出口退税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强征退税衔接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出口退税工作的重点和难题。去年,省局主要从如何制定征退税衔接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职责,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以建立起征退税部门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互动机制等方面深入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要求各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具体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出口货物视同内销征税的管理。对应视同内销征税的出口货物,退税部门及时要求出口企业进行纳税申报,并将有关情况通知征税部门,征税部门在企业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后将征税情况反馈给退税部门。二是进一步明确及整合征、退税管理岗位在征退税衔接中的管理职责。三是从基层征收分局管户开始就注重抓好征、退税衔接。四是充分运用征管数据加强出口退税管理。通过分析省局集中的“三大系统”的电子数据,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进行出口退税重点检查,并延伸检查出口供货企业的征税管理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求当地税务部门认真整改,对典型问题进行全省通报,并要求各地对照检查。五是推广CTAIS2.0和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整合外挂程序,实现了CTAIS2.0和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之间有关数据的同步,加强了征、退税数据衔接。

(四)扎实开展出口退税预警评估工作,出口退税预警评估迈出实质步伐

为进一步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有效防范偷骗税,去年将开展出口退税预警分析和评估监控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措施来抓。省局在去年5月召开珠三角六市会议,决定在六市推广使用广州市出口退税预警评估监控软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六个市的预警评估分析工作已扎实开展起来,且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广州又对自行开发的出口退(免)税评估监控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已升级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全面的管理软件。佛山市国税局制定了《佛山市出口货物退(免)税评估业务操作指引》,每月选择一两项指标进行细致深入评估分析,针对性较强。其他地方则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计算机和人工结合的方式也有效地将预警分析评估工作开展起来。

为了解各地工作情况,省局还要求各市每月对本地区出口退税评估工作情况进行汇总上报省局,以便省局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开展情况。各地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有关出口退税评估工作的要求,针对重点企业开展了评估工作。据统计,**7年1?12月,全省累计已对9216户企业开展了评估工作,占办理退(免)税和本地出口供货企业的22%。经评估认定不予退(免)税3558.58万元,应补税18404.67万元。此外,通过每个季度的出口退税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出口退税发展态势,及时掌握本地出口退税的基本情况,并对出口退税增长的合理性、出口与退税增长的相关性、征税与退税增长的合理性等进行多方位、多层次求证分析,及时发现出口退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事后算账弥补事前不足,有效提升出口退税管理水平。

(五)继续做好二项试点工作,不断优化出口退税服务

为进一步简化出口退税管理单证和审核审批程序,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我省近两年来积极向国家税务总局争取并获得了下放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和运用出口收汇核销电子数据审核出口退税两项试点权限。从佛山和江门的出口退税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来看,试点已取得明显效果:一是有效减少了出口退税在途审批时间,避免了重复劳动,加快了退税进度。二是试点市局退税部门可腾出更多精力开展出口退税预警分析、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出口退税管理。三是退税审批部门更加了解出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一步加强了征退税衔接。四是增强了基层出口退税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升了出口退税管理质量。运用出口收汇核销电子数据审核出口退税的试点,简化了出口企业出口收汇核销和退税申报手续,大大加快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速度,试点的珠三角地区出口收汇核销和退税申报、审核审批效率大幅提高,深受广大出口企业欢迎。

(六)组织开展出口退税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并堵塞管理漏洞

为确保国家各项出口退税(免)税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严格出口退(免)税管理,堵塞管理工作中的漏洞,防范骗取出口退(免)税行为的发生,根据省局的统一安排,全省各地于**7年9月10日至11月30日对**6年办理的出口退(免)税进行了专项检查。省局直接组织了3个重点检查组对10个市的27户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同时还要求有关市对省局列名的另外27户企业按照省局重点检查的统一标准实施了重点检查。据统计,这次全省出口退(免)税专项检查共检查了4744户企业,其中出口企业4467户,延伸检查相关企业277户,发现有问题企业652户,作出返纳税款、不予退税、补税、不予抵扣税款和罚款共计12367.37万元。

从检查的情况来看,我省贯彻出口退(免)税政策基本到位,审核审批符合规范,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出口企业规范经营、防范骗税的意识不断增强,没有发现明显的偷骗税大案,总体上处于稳定有序态势。但同时也及时发现了部分出口企业存在财务核算管理混乱、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农产品收购发票进项税额违规抵扣、深加工结转货物进项税额转出计算错误以及生产能力与出口销售不匹配等问题。对其中5户检查发现疑点较多的出口企业,要求有关市局暂缓办理退税并经过市局核实排除骗税疑点以及整改验收合格后才可恢复办理退税。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整改,举一反三,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真正达到以查促管不断提高出口退税管理质量的目的。

(七)加强出口退税政策调研,为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建言献策

**7年,是国家多次运用出口退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年,也是出口退税调研较多的一年。其中,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委多次联合赴我省开展加工贸易和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等专题调研。对上级部门的政策调研,我省国税部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支持配合,从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摸实情,讲真话,求真务实,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为上级部门提供了有益的决策资料和依据。

(八)大力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素质

省局去年在江门培训中心组织了3期近400人次的出口退税管理员培训班,主要对各市、县(区)出口退税管理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重点培训与出口退税相关的征、退税政策、会计核算管理、海关业务管理、出口退税信息化运用和评估分析检查能力等知识,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通过培训,使出口退税干部进一步提高了防范偷骗税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及时熟悉和掌握与出口退税相关的新政策和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内容,出口退税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评估检查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适应出口退税工作新要求的能力进一步增长。

我们既要总结成绩,鼓舞士气,同时也要冷静寻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过去的一年,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仍然不能掩盖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骗取出口退税案件时有发生,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偷骗税大案,偷骗税与反偷骗税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防范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犯罪活动的任务仍然繁重。二是出口退税的重点工作突破不够,出口退税预警评估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以致于预警评估分析结论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征退税衔接还处在研究起步阶段,简化人工审核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等。三是出口退税审核工作量大与人员不足的矛盾突出,队伍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出口退税工作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在研究出口退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人才不多,高素质的预警分析与评估人才严重不足,出口退(免)税的统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计算机管理人员紧缺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出口退税工作再上新水平。四是优化出口退税服务工作仍显不足。五是创新意识不强,对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缺乏超前意识,开拓不够。这些问题和不足要引起各地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推动出口退税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省是全国外经贸大省,出口退税规模一直保持全国首位,如何认真贯彻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强化出口退税管理、化化出口退税服务,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特别是在省委号召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新形势下,更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大现实问题。去年全省会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当前仍然适用。**8年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第一,征退税衔接工作取得新进展。要实现出口退税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出口退税管理必须延伸到征税环节,有征才有退,征退必衔接,衔接必到位。过去几年,我省征退税衔接已深入人心,一些地方还明确了征、退税部门的具体职责,制定了初步的征退税衔接制度,个别地方还开发了征退税衔接管理软件,在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全省退税工作要以征退税衔接为重点内容之一,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建立全省征退税衔接制度,明晰征退税衔接流程。要提出征退税衔接的业务需求,合理设置工作流程,明确不同退税管理模式下征退税衔接的工作要求,首先用制度保障征退税衔接顺利推进。二是形成征退税衔接各部门互动机制。明确征管、退税、稽查、信息等征退税衔接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方式方法和实现途径,建立健全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征退税衔接工作机制。三是构建征退税衔接信息平台。大力整合征管、金税、退税三大信息平台,在征管、退税信息衔接的及时性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开发征退税衔接辅助软件,在依靠信息化衔接手段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在出口货物税收的源头管理(包括出口供货企业的征税管理)、出口货物视同内销征税管理、企业征退税异常情况的互通信息等方面的严密性、及时性上取得新突破。

第二,出口退税预警分析与评估监控取得新进展。各地要在总结去年成绩的基础上,力求使这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一是预警分析与评估监控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各级国税部门都要设立出口退税预警分析与评估监控工作岗位,充实管理人员,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并制定年度考核制度,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起来。二是在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评估指标和工作方法上取得新进展。各市要按照总局、省局要求,结合各市实际情况,在熟练运用总局设定的预警指标和峰值进行评估预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本市的出口结构行业特点找出实用性强的预警指标,并分行业进一步充实出口退税预警分析与评估监控的有关指标。三是在培养和造就出口退税预警分析与评估监控人才方面取得新进展。要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总结典型案例,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大力培养目前十分急需的预警评估分析人才。四是在发挥出口退税评估机制的实效性上取得新进展。对出口退税管理要基本上依靠出口退税预警分析与评估监控来发现偷骗税疑点,并大幅提高其准确性,向检查部门提供针对性强的检查线索。通过切实推进出口退税预警分析与评估监控工作深入开展,使之在防范与及时发现偷骗税线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简化出口退税人工审核取得新进展。要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优化退税服务,克服日益增加的出口退税工作量与人手不足之间的尖锐矛盾,合理简化人工审核是今后出口退税工作的必由之路。今年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简化人工审核的新进展:一是简化人工审核与出口退税分类管理相结合,对税收管理信誉好评级高的出口企业要简化人工审核,加快其退税进度;二是简化人工审核与信息化管理手段相结合,在出口退税信息化管理水平高的地区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三是积极研究目前哪些受理审核工作可由计算机替代,从而纳入计算机管理以简化人工审核。

第四,优化出口退税服务取得新进展。出口退税政策的作用在于支持和促进外贸出口,这就决定了出口退税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当前,我省优化出口退税服务还大有潜力可挖,一是争取运用出口收汇核销电子数据审核出口退税试点扩大到全省,进一步简化申报和审核单证;二是大力开展网上出口退(免)税预申报,提高退税申报、审核、审批效率;三是建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通过宣讲政策,及时了解情况,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实施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简化对征退税信誉好等级高的出口企业的人工审核;五是推进出口退税审批权下放工作,进一步简化退(免)税程序,提高办税效率;六是进一步加快出口企业退(免)税进度,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七是加强出口退税政策对我省外贸出口和经济发展影响的调研,特别要为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第五,出口退税统计分析取得新进展。今年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出口退税统计分析新进展,一要建立出口退税统计分析制度,使这项工作制度化、正常化。省局已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加强出口退税统计分析的征求意见稿供大家讨论,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制定一个有利于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发现疑点、科学评判的统计分析办法供全省执行;二要进行年度考核评比,通过总结一年来的统计分析工作,对工作做的好的市予以表彰,对工作质量较差的市予以通报批评,以此推动全省出口退税统计分析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三、再接再厉,努力完成今年的出口退税工作任务

今年是外贸出口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最为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因素最多的一年,做好出口退税工作意义重大。重点是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服务经济发展水平

今年,总局将继续发挥出口退税政策在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和容易造成贸易磨擦产品的出口、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继续研究加工贸易及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工作,完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研究适应人民币升值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短缺资源性产品的进出口税收政策。全省国税部门要在“摸清实情,吃透两头”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项出口退税政策,并及时跟踪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后对我省外贸出口及免抵调库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我省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扎实推进征退税衔接工作,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管理水平

结合我省退(免)税总量大、生产企业多的实际情况,今年,我省要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深入推进征退税衔接:首先,要充分认识征退税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征退税衔接既是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堵塞偷骗税漏洞,防范骗税风险的迫切需要,同时又有利于降低办税成本、缓解出口退税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还是事前防范偷骗税的主要手段,决不是随便应付,可做可不做的工作。我们要坚决杜绝只要退税环节工作到位,征退税衔不衔接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其次,要全面准确把握征退税衔接的内涵。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大征管理念,破除征、退税各自为政各管一段的思想,凡是有利于征、退税部门加强征、退税管理的情况和信息都要及时在征退税部门之间进行传递和共享,以堵塞偷骗税漏洞。通过征、退税信息共享,征、退税管理相结合,征、退税评估相结合,实现征税管理和出口退税管理的联动和衔接,堵塞因征退税衔接不到位而出现的管理漏洞。目前,要做好征退税衔接的具体方面有:以税务登记和退(免)税认定信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及其变更信息、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及其变更信息等出口企业基本信息要共享;以增值税优惠政策货物的调查、作废发票信息核查、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小规模纳税人出口免税管理、征退税异常情况调查、出口退税函调等为主要内容的日常管理要衔接;以出口企业纳税申报信息、退(免)税申报和办理信息、外贸企业已申报退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与抵扣专用发票的比对、加工贸易免税证明、出口证明等出口企业纳税、退税信息要共享,征、退税管理要联动;以征退税评估异常情况、涉嫌偷骗税案件移交及稽查等为主要内容的征、退税评估工作要联动。再次,要强化征退税衔接的具体措施。一是要严格执行总局已推行或即将推出的征退税衔接的有关规定,并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二是要配合总局整合金税、征管、退税信息系统,尽快建立征退税信息联动平台;三是明确职责,将出口退税基础管理工作职责下放到基层税务分局,落实到税收管理员;四是待总局新版退税软件推出后,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尽快增加开发有助于我省征退税衔接管理的辅助软件,实现征退税衔接经常化、自动化。

(三)深入开展出口退税专项检查和出口退税预警评估分析,进一步筑牢防范偷骗税防线

“以查促管,防范骗税”是近几年来我省出口退税检查工作主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今年将继续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出口退(免)税专项检查,通过预警评估分析和检查,将出口企业和税务部门执行政策的情况真实反映出来,从而达到以查促管、进一步提高我省出口退税管理水平的目的,努力将出口偷骗税苗头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出口退税评估,总局在去年就已制定《出口退税评估管理办法》,并提出明确要求,我省关键在于抓落实。我省今年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落实到位:一是设立专职岗位,配备专门人员,退税业务量大的珠三角地区要有专门的退税评估岗位和专职的评估人员,其他市也要有兼职的评估人员;二是各市都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市出口退税预警评估分析制度,同时上报省局备案;三是预警评估工作要正常开展起来,评估结果按月向省局汇报;四是要跟踪评估成效,对效果不明显的评估指标要随时予以纠正或更换。

预警评估分析与检查是和征退税衔接同样重要的出口退税管理工作,是严密出口退税管理、严防偷骗税的三块基石,也是出口退税管理中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三者互为联系又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退税干部要正确理顺征退税衔接、预警评估分析、出口退税检查三者之间的关系。征退税衔接主要在审核审批出口退税时进行,主要是确保征税到位,退税无差错,在于退税与征收和管理部门的衔接,是三者中最基础的一环;预警评估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内出口退税情况的系统分析和评价,并据此作出定量定性判断和采取进一步管理措施的行为;检查是有针对的实地全面查看,检验政策是否执行到位,并对违法行为移交稽查部门查处;评估为检查提供线索,检查验证评估的质量,征退衔接与预警评估分析、出口退税检查共同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发现和查处出口退税问题的完整链条。

(四)落实出口退税函调制度,加强小规模纳税人出口免税管理

(五)总结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成效,逐步创造条件争取扩大审批权下放试点范围

目前,我省下放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的试点工作正在佛山、江门两市开展,成效明显。今年,省局将密切跟踪,加强指导,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同时,要认真总结两地出口退税审批权下放的试点经验,为全省逐步争取扩大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下放试点范围创造条件。按总局要求,审批权限下放不搞一刀切,条件成熟一个可报总局批准下放一个。**8年,我省要创造条件逐步争取将审批权下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珠三角的其他部分县(区)。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扩大下放审批权试点范围,各市不能擅自决定,省局也无权批准,而必须报总局批准确认后才能试点。凡未经批准试点下放审批权限的地区,一律要严格按照总局有关规定,出口退(免)税的审批要由地市级负责。各市国税局要切实按照总局、省局的出口退税审批要求,认真担负起审批的职责,严把退(免)税审批关,决不可将市局的审批环节流于形式。

(六)加强出口退税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出口退税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我省出口退税信息化工作量日益增大。今年的出口退税信息化应用主要抓紧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测试国家税务总局即将推出的新“出口退税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功能,进一步提出完善出口退税信息管理系统的意见和建议,并力争总局在我省选择部分地区率先试点运行;二是跟踪好CTAIS上线后的出口退税整合外挂程序运行情况以及广州、江门、惠州、佛山、中山、东莞六市推广“出口退税评估监控软件”情况,及时解决软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及时向总局反映和与各部门、兄弟省市沟通,不断解决由于海关报关单电子信息、出口收汇核销电子信息、专用发票和消费税专用税票电子信息缺漏而影响的出口企业退税问题;四是加强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的协作配合,努力做好报关单电子数据、出口收汇电子数据的接收、传递、使用和保管工作。

(七)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管理制度

今年是国际经济形势剧烈动荡和国内经济较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出口退税管理不断深化和创新的一年,出口退税面临的较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是要认真研究人民币持续升值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省外贸出口特别是美国出口市场的负面影响,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科学应对,打有准备之战,尽可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深入探讨加强征、退税衔接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和实现途径,推进征退税衔接制度创新,为全省尽快推出征退税衔接管理办法提供意见和建议。三是继续开展出口退税如何适应海关推行加工贸易电子联网监管新要求的调研,以适应海关新监管模式下的出口退(免)税管理。四是配合总局研究完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调研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调整对我省外贸出口与税收的影响与对策,促进我省加工贸易由粗放型向增值服务型贸易转型升级。五是深入推进出口退税预警与评估分析办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研究在总局新版退税管理软件推出后,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及时增加或开发推进我省出口退税预警与评估分析工作的管理软件。六是加强出口退税统计分析调研,提高通过日常统计分析来发现出口退税管理漏洞和某些苗头性问题的能力。

(八)继续保持防范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高压态势

考试退步总结篇5

一、系统需求

新疆财经大学是新疆唯一一所财经类高等学府,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担负着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学校共有教职工1449人,专任教师828人,占教职工总数57.1%,其中教授、副教授34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5%;硕士学位教师403人,博士学位教师88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9.3%。学校共有硕士生导师130人,其中7名教师被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新疆财经大学目前采用的是手工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人事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也是采用单机运行,所用的软件是VISUALFOXPRO和OF-FICE系统。也就是说,如果两个部门之间也进行数据交换,必须使用U盘或者发送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并且计算机的覆盖面也比较小,不是所有的科室都有计算机,如果各个科室之间没有互相联系或者数据更新的话,就只能逐个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这样就造成资源浪费、工作量大、数据传输不便等。而且由于数据集中在数据库管理软件VISUALFOX-PRO中,管理人员要查看数据就必须要懂得基本的数据查询语言SQL,这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高了,也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学校的人事制度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事管理也要走向高效化、公正化、公开化、全面化和科学化发展,学校对人事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格的要求。由于学校已经有校园网,所以,学校利用现有的校园网开发出一套符合本校人事管理的系统迫在眉睫。本文根据目前新疆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以新疆财经大学人事管理工作为背景,提出了B/S架构的新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系统根据使用方式和用户的不同,分为两大子系统人事日常管理子系统和网上查询子系统。目标是对人员招聘、人员录用、人员调整、人员考核、人事档案管理,实现全面、科学、系统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交流,完善人力资源中许多不足之处。开发出适合满足新疆高校的人事管理系统。

二、系统功能设计新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原则、建设规模和功能要求都与系统开发的目标密切相关,系统的建设和开发是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本系统具备的功能如图1所示:

(一)进校管理应聘者通过填写学院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来报道,对于应聘者的详细资料应经学校认识管理处筛选审核,符合条件者将进行相关的考核,合格者才可以入校报到。人事处将报到者的资料存放到人力资源库中,并且将相关信息发送到子系统,便于薪酬调发,证件发放等。进校管理分为:招聘管理和报到入校。招聘管理是指对应聘者信息的管理。报到入校是指得到同意的应聘者到学校报到。实现新教工进校管理,包括教工拟进校、进校和起薪管理。系统涵盖应届毕业生、一般调入人员和博士后三类来校人员,并进行其它人员(如高访学者)进行管理。

(二)在校管理在校管理有常规管理和师资管理。常规管理,就是基本信息维护、转正定级和试用期转正、合同管理、校内调动。师资管理就是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资格认定、学历/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聘/返聘教师管理。在校管理指的是常规管理、师资管理和岗位考核管理。常规管理指的是对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师资管理是指对教师资格的管理,岗位考核管理指的是对在岗位上的教师进行考核管理。

(三)劳资管理劳资管理有工资管理、津贴管理、离退休工资管理、保险管理、考勤管理。其中,工资管理指的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计算、统计查询;津贴管理的过程和工资管理相似,只是增加了填报的过程;离退休工资管理和工资管理基本相同,相对特殊的就是停薪的管理和起薪时退休比例的计算和退休费的计算,工龄的核对;考勤管理是日常考勤和各类请假审批。

(四)工人管理工人管理主要是工人考工定级和工人聘期考核。其中工人考工定级指的是工人考工定级个人申报、部门审批、学校审核上报等功能。职员和工人的管理主要是职员和工人的晋升,其中还包含了专家的管理和审批结果的录入查询等信息。工人聘期考核是从教职工基本信息库中调入工人信息生成学院工人信息一览表的功能,工人聘期考核可归入教职工聘期考核一同管理。

(五)离校管理离校管理有离退休管理和离校管理。其中离退休管理是包含退休计划制定、退休执行和退休查询。退休计划制定是根据设定退休条件从教职工基本信息库中筛选符合退休条件的人,自动生成退休计划库。退休执行是根据退休者的工龄、职称、独生子女等条件计算出退休工资以及相关退休福利待遇,同时停止在职工资及津贴。退休执行操作,是将退休计划中的人员确认为退休人员的过程。此过程完成之后人员基本信息将从在职转到离退休库中,相应的在职工资停薪,离退休费起薪。离校管理是包含在职人员离校和违约金计算。在职人员离校是教职工调动、辞职的个人申请、各部门审批、学校审核等功能。违约金计算是根据离职人员进校时签订的合同计算违约金。

三、系统架构设计与技术方案本系统在逻辑被分成四层,客户端视图层、Web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持久层,将应用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相分离。客户视图层主要负责人机交互;Web表示层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集中管理,即事物处理;数据库持久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数据库分布式管理、数据库的备份和同步等。[3]其关系如图2所示。本系统采用基于J2EE平台的组件化多层设计的方法,MySql数据库作为主要系统支撑平台,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实现采用Jsp、JavaBean、Servle等先进的技术。本系统采用Liboys和Spring框架。

四、系统主要模块设计与研究

(一)进校管理子模块的设计1.模块结构图。根据进校管理子模块实现的步骤,如图3所示为该功能的结构图。2.用例图设计。(1)招聘管理。根据进校管理子系统中招聘管理功能需求描述的步骤,如表1所示为该功能的用例图。用例名称为:进校管理。用例简述:首先面试人员登录学院的网站主页,录入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主页上就会自动生成面试人员一览表面试时间安排,面试试题上报和经过专业考核后生成的考核统计表。经党委讨论决定拟引进人员名单用例参与者为管理员、面试人员。前置条件为面试人员和管理员必须授权。(2)报到人员。根据进校管理子系统中报到管理功能需求描述的步骤,如表2所示为该功能的用例图。用例名称为:报到管理。用例简述:办理报到手续、建立个人帐号,建立个人数据等。引进人员办理报到手续后,系统可自动通知相关子系统。系统将完成工作证发卡和工资起薪等相关业务。用例参与者为引进人员、人事处。前置条件为人事处必须授权。

(二)在校管理子模块的设计1.模块结构图。根据在校管理子系统实现的步骤,如图4所示为该功能的结构图。2.用例图设计。(1)常规管理。根据在校管理子系统中常规管理功能需求描述的步骤,如表3所示为该功能的用例图。用例名称为:常规管理。用例简述:人事处对在职人员进行常规管理,基本信息维护主要是修改政治面貌和联系方式,添加工作经历和教育经历。转正定级是在职人员转正后定岗位。合同管理是预测该在职人员是否可以续签合同,工资停薪和工作证发卡。校内调动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调动。用例参与者为在职人员、人事处。前置条件为人事处必须授权。(2)师资管理。根据在校管理子系统中师资管理功能需求描述的步骤,如表4所示为该功能的用例图。用例名称为:师资管理。用例简述:人事处对师资管理资料进行整理,师资管理包括专业技术职业评审,针对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教师资格认定是对教师资格的认定,包括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学历/学位教育针对在职人员学历信息的维护。返聘/外聘教师管理是对退休以后的老师进行返聘或对外校的老师进行外聘,针对这些老师的信息管理。用例参与者为在职人员、退休人员、人事处。前置条件为人事处必须授权。

考试退步总结篇6

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三个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一是没有把减轻财政负担与保证制度公平结合起来,现有的方案主要涉及如何减轻财政负担,而对于方案本身的公平性论证不足;二是没有将发达国家的经验与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实际结合起来,很多研究简单地照搬国外的做法,殊不知,他们并无事业单位一词,他们的经验只具有方法论价值而不能简单地移植;三是很多研究建立在事业单位员工不缴费前提下进行养老金财政负担测算。实际上,如果个人缴费,那么财政负担将大为缓解,这意味着现行的测算方法有待完善。因此,本文从公平可持续角度出发,立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提出应当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方案,并就完善后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情况进行测算,以期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可持续建设。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方案存在问题及优化

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试点方案》参照企业职工“统账结合”模式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朝着更加公平可持续方向迈进。然而,试点省份的改革鲜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财政可持续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分类改革为基础,财政减负问题难以解决。根据《试点方案》,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对象仅仅针对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而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参公执行”,经营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并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就是说,此次试点改革,财政不用支付那些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但行政类以及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人员所产生的养老金财政负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部分群体依然享有不缴费就可以领取养老金的特权。不仅如此,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参公执行”后将获得高于原有标准的退休金,这无疑又增加了财政支出负担。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公务员退休人员每年养老金支出大约700亿元,均由财政全额拨款,加上机关公务员养老金调整任意性强、增长幅度大等因素,他们的养老金负担对财政可持续能力带来了更大困难。

第二,“统账结合”改革模式,以养老金替代率下降为代价换取财政压力的减轻。此次《试点方案》参照企业职工“统账结合”模式,个人缴费及待遇计发办法均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此举意在促进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部分财政负担,但将导致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的下降,在没有改革公务员养老制度情形下进行这样的试点改革,其公平性广遭质疑。实际上,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滑,已经“由1997年的76%下降到2009年的47%”[12]。经过测算,如果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总和替代率一般只有改革前的一半左右,如果没有职业年金作为补充,这样的改革只会降低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这种以降低养老金待遇水平为代价缓解财政支付压力的《试点方案》必然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第三,缴费基数不清晰导致各地缴费基数不统一,未能有效降低财政负担。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则按照缴费工资的8%建立个人账户。但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组成,而《试点方案》并没有明确缴费基数是按照基本工资、工资总额还是城镇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或者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等执行,这种含混不清的表述导致各地缴费基数自行设定。如果都按照基本工资为缴费基数势必拉低个人养老金待遇水平,反过来,如果以全额工资为缴费基数甚至按照全额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基数又会徒增财政支付压力。上述情况表明,以减轻财政负担、增进制度公平为导向的《试点方案》并不能实现这些政策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现行的《试点方案》加以完善,形成一套既能保障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权益又能减轻财政负担、更加合理可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首先,公平理应是《试点方案》的灵魂,也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价值前提与政策目标。这样的公平要求《试点方案》从三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方面,它体现为义务公平,要将改革对象扩大至所有事业单位人员,又要逐步扩展到公务员,要求所有人员进行缴费,只有让所有人员都履行缴费义务,才能够避免养老保险体系是否缴费问题上的碎片化,在增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费义务观念的同时减轻财政支出总额;另一方面,它体现为权力公平,通过设置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模式保证这类人员的养老金权益基本上不受损害。同时,它体现为群体间公平,通过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延迟退休年龄等保证事业、机关及企业等三类职工之间的退休养老金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养老金待遇关系结构。其次,财政可持续是《试点方案》的改革核心与真正动因。财政不可持续,再公平的制度也是空中楼阁。合理的《试点方案》应当在保证公平性基础上积极开源节流,减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负担,使财政支出总量以及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们认为,《试点方案》应该采用“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模式,基本养老保险保障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职业年金使这类人员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水准。该制度框架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设计原理一致,便于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其中,基本养老金由事业单位以本单位所有在岗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5%缴费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个人按其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8%缴费形成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基数为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单位再按照本单位所有在岗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8%缴费形成职业年金,员工个人无须缴纳职业年金。另外,在规定所有事业单位人员都缴费的同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计发养老金待遇,已经退休的“老人”不需要缴费直接领取养老金;尚未退休的所有“中人”都需要缴费,他们退休时个人及单位缴费部分不退还,但这类人员仍然按照原来的退休办法计发退休金;设定改革期限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按照当地各类职工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均值为基数,缴费满一年发给1%,个人账户计发办法按照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总额除以相应的计发月数,职业年金也参照个人账户办法进行。为了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鼓励这类人员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至65周岁,以便也能够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方案优化的验证

养老保险长期财务平衡是检验《试点方案》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关键。因此,我们将对完善后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财政可持续进行测算,计算未来一段时期内完善后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财政支出情况。首先,我们将《试点方案》财政可持续进行操作化,采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总量这个指标来测量财政可持续情况。通过比较老办法、国务院2008年的《试点方案》以及本文完善后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完善方案”),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总量变化情况来说明“完善方案”在促进财政可持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次,我们采用了联合国“世界人口发展前景预测”有关2050年前中国人口总量、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根据2000—2008年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与全国人口总数得到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稳定在2.05%~2.19%之间,事业单位在岗职工数占全国总人口比重波动不大。因此,本文假定事业单位在岗职工数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稳定为2.11%。同时假定事业单位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与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年龄结构比例大致相当。关于每年事业单位新进职工数预测,我们依据2000—2008年间事业单位在岗职工总数情况测算事业单位每年新进人员比例平均为1.03%。因此,我们设定事业单位每年新进职工总数占在岗职工总数的比例恒定为1%。“完善方案”的“中人”在相应年份的人口总数由基期“中人”总数减去新增离退休人数以及死亡人数而得。最终得到以下相关人口数据。再次,分别计算老办法、2008年《试点方案》以及“完善方案”实施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的总量。其中,老办法情况下每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总量=当年事业单位离退休人数×基期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每年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当年年份-基期年份)×事业单位平均养老金替代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比例;“完善方案”中每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由当年“老人”退休金、“新人”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支出以及“新人”职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支出等三部分组成。“老人”退休金财政支出总额计算办法与“老办法”支出方法相同;“新人”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支出=当年事业单位“新人”总数×基期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每年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当年年份-基期年份)×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比例;而“新人”职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支出=当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新人”总数×基期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每年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当年年份-基期年份)×职业年金单位缴费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比例。因此,“完善方案”的财政支出总额=“老人”退休金财政支出总额+“新人”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支出+“新人”职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支出-“中人”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总额。为了增强三种方案的可比性,本文假定《试点方案》中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及“中人”与“老人”的界定与我们的“完善方案”相同,即《试点方案》下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总额=“老人”退休金财政支出总额+“新人”基础养老金单位缴费部分支出。最后,其他相关参数的假设。假定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入职年龄为25岁,考虑到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将事业单位退休年龄统一设定为65岁。在事业单位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以及GDP增长方面,在综合考察现有统计数据、未来工资增长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基础上,假定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与GDP年增长速度持平为年增速8%。此外,在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方面,囿于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额的可获得性,综合了现有事业单位退休金情况及未来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可接受范围后,本文采用2005年事业单位养老金相对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87%作为“老办法”所能达到的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平均替代率。而“完善方案”后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即“新人”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则设定为改革前的85%,相当于事业单位社会平均工资的74%左右较为合理。由于事业单位按照经费来源可划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及自收自支三类,根据有关学者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拨款率的计算结果,假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拨款率恒定为50%左右。按照以上测算,2010—2050年间三种方案下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总额在总体上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是事业单位退休人口数增长以及事业单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注意到,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方案》在各节点年份的财政支出总额均高于其他两种方案的支出,“老办法”下的财政支出总额次之,“完善方案”最低。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差距逐渐扩大,《试点方案》与“老办法”财政支出总额增长速度愈发加快且呈现出继续推高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完善方案”呈现出财政支出总额相对较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态势,特别是2050年后,伴随着“老人”逐步消失、“新人”渐次步入退休行列,加上“新人”养老金替代率合理降低,“完善方案”下的财政支出总额将进一步下降。因此,“完善方案”有利于降低财政支出总额,减轻财政压力,使事业单位养老金财政支出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使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公平性与财政可持续性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对上述三种方案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总额的测算,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引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个人缴费是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个人抵抗老年风险的责任所在,加入个人缴费的设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压力大有缓解之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压力巨大”其实为一个“伪命题”。

第二,转制成本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成为改革的“阵痛”。在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财政需要经受“双重支付”压力:既要支付留在老制度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又要做好“新人”基本养老保险以及职业年金部分的缴费工作,这对我国财政支出能力提出了挑战。但是,应当看到,“阵痛”过后财政压力将得到大大改善,只有经历这场阵痛才能够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这个“阵痛”就是人们所说的改革成本,我们应当做好消化这场改革成本的准备。

考试退步总结篇7

2、分析试卷。成绩看完了,我们就需要看看孩子错在什么地方。如果粗心,那就签掌握的知识不扎实,如果确实不会,那就写得多多努力,争取更进一步。

3、对孩子的忠告。试卷签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孩子是主体,要把孩子的优势或是不足写进去,让孩子能从中得到启示,从而争取进步。

4、对老师的期盼。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知识的传播者,写意见的时候可以写一些让老师对孩子的事情多多上心的话语。

5、对自己的要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见证者,也必须对自己在孩子的学习方面配合,所以签字的时候写清楚自己一定要好好配合老师来督促孩子,让孩子可以在正确的引导下进步。

考试退步总结篇8

在这个学期里,两次的月考考出了我的水平,虽然说分数都不算很高,但也算是中上了,可由于我有点骄傲,致使在期末考试中失误,分数不高。

在迎接学期末的期末考试的时候,由于我有点懒散了,导致期末考分数的倒退,在班里、在年级里名次的倒退。并且我期望的分数最高的数学也只考了85分的中等分数。看着各科目的分数,我心里后悔不已,然而我也知道后悔是没用的,只有找出原因,并一个个克服,争取在下次开始取得更高成绩,这样才是最正确方法。而对于这次考试,我总结了一以下几点退步的原因:

1:考试前几天有点懒散,上课有点不认真,老师复习的内容有一些没注意听。所以知识不够巩固。

2:考试前没有认真复习,只复习了后面学的知识,刚开学学的知识有一些忘了。甚至还有的问题是不懂的。

3:考试时有一些题的内容没看清楚,做完后虽然有复查,但可能复查得不够全面,导致有题目没有复查。

4:英语单词认识的不够多,有些单词不懂意思。语文理解能力不够好、还有其他各科也有一些知识不明白。

总的来说,就是考试前上课没那么认真、没仔细复习,考试的时候没认真注意复查。然而针对这次考试、针对这些问题,我有了以下的几点学习计划:

1: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时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迎接考试前的一段时间。记住老师所复习的知识。

2:以后少玩电脑,多抽一点时间学习。

3: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努力学习。

4: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及时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们,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以防止考试时遇到有问题不懂情况出现。

考试退步总结篇9

对于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而言,2007年1月1日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日子。从这一天起,这些事业单位将一一为其员工办理养老保险手续,将他们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宣布这一决定的法规,是去年底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市政府124号令――《合肥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其实早在1998年,合肥市就已初步建立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当时只限于财政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根据此124号令,合肥市全额拨款机关事业单位也必须参加养老保险。这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当地开始全面实施。

在中国,事业单位按经费来源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就养老保险改革而言,合肥此举,显然比国务院有关文件“全部由财政供款的事业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精神,往前更进了一步。

“这只是合肥市政府自己搞的试点。”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其实,在全国范围内,这并不是个案。类似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早在1992年便陆续展开。目前,除吉林、宁夏、,这样的试点已经遍及全国28个省(区、市),覆盖面呈现扩大的趋势,改革的内容也逐步深化。部分省市甚至已将公务员纳入养老保险范畴。

两条轨道

从时间上看,较之1991年便开始建立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实已大大滞后。

中国自1958年起便实行干部和工人统一的退休退职制度,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退休制度并无本质差异。两者均实行单位统筹下的现收现付制,由单位直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退休后的待遇差别也微乎其微。

1991年,国务院33号文,启动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此,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驶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轨道。

一个方向――企业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过去数年间,企业职工社保系统每年扩大覆盖率6%,每年递增缴费金额20%,年收支已逾2万亿元,至今发展为覆盖1.75亿人的庞大体系。

另一方向――绝大部分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仍在原地徘徊。用一位业内资深专家的话说,“现在的事业单位就是以前的企业。”

企业实行养老制度改革前,退休费负担沉重。此外,新老企业之间退休费负担不均衡,矛盾相当突出。一些严重亏损的企业往往无力支付退休费,不得不减发停发养老金,退休人员上访频繁。随着企业养老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已成往事的历史镜头,如今却在事业单位频频上演。

一位地方社保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定编,在职人员规模相对稳定,退休人员却越来越多。”这显然增加了财政或单位的负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资料,1990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增加了20多倍,导致财政和用人单位负担成倍增加。

此外,由于单位统筹模式下的余缺无法调剂,单位之间负担苦乐不均,“贫富差距”扩大。效益不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常常难以保证养老金发放。相当数量的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上访告状时有发生。在个别地区,离退休人员甚至还将当地社保机构推上了被告席。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滞后,还妨碍了人员的正常流动,为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设置了巨大的障碍。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有的单位已开始实行全员聘任制,但现有的退休制度成为制约这些政策落实的瓶颈。合肥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一负责人对记者说:“你不能给人退休后保障,就打不了人家的饭碗。”

社会保障专家焦凯平还指出一个问题,“现在最敏感的事情,是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退休待遇悬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数据,1993年时,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距仅为40元,目前大约在600元上下。有关官员估算,总体上看,全国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大约相差一倍。这引起了极大的社会不平衡情绪。

自发试点和全国性方案搁置

据《财经》记者了解,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计划在国内选取数个有代表性的省市区,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家试点,但至今未能取得进展。

决策层的改革决心其实早已有之。1991年国务院33号文,便最早传递出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的信号。这份文件除明确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还特别指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含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别由人事部、民政部负责,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在此份文件之后,最初的试点从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开始。这是因为,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既不享受财政拨款,也不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退休后的保障几乎完全系于脆弱的单位承诺,因此,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更为迫切。

1993年前后,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以政府名义,下发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文件,开始了局部试点。随后,河南、广西、河北、杭州等也展开相关工作。人事部有关资料显示,至1997年,全国28个省(区、市)的1700多个地市县开展了试点,其中19个省(区、市)政府出台省一级方案,全国参保人数超过1000万人,约占机关事业单位人数的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积累额达78亿元,一些地区的基金积累可保证三至六个月的支付。

全国性的总体改革方案也提上了制订的日程。1997年1月28日,由人事部、财政部起草的《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向国务院呈报。

和各地自发的试点相比较,这显然是一个更为完备的方案。从人事部有关资料的介绍可见,这一方案延续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结合”的思路,适用范围则涵盖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

该方案初步统一了各地的缴费比例,为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按11%的比例做实。

重要的是,方案改革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延续至今的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办法,使之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相衔接。关于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方案将养老金结构分为两块,一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的基本养老金,养老金水平和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保持一致;另一块是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增发的退休津贴。

据了解,当时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样大”。一位曾参与方案制订的专家分析,根据方案的设计,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全可以衔接。但这一方案最终未能获准执行。

此后,整体改革长期搁置,各地试点亦少有实质性进展。2000年,国务院42号文,指出全部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由财政部分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另行制定――这后来成为目前各地方决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节奏的主要依据之一。

“步调不一”隐忧

在一些社保专家看来,由于缺乏全局考虑,各地自行设计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天然的缺陷,应及早修正。

从形式上看,这些试点大多体现为统账结合,但适用范围差别很大,实施细节千差万别。如,一些地方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纳入企业养老保险范围,一些地方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同等考虑;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将公务员也纳入改革范畴。如此步调不一,非但不能有助于人员的流动,也为日后全国性的总体改革埋下隐患。

缴费基数确定也存在多种安排。有的以工资总额为基数,有的实行双基数,即把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步考虑。统筹账户缴费比率一般从15%至30%高低不等。个人账户的建立时间也不同步,有的地区为空账运行,有的为实账。

从管理体制看,一些地区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一交给社保机构管理,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采取单独记账、独立核算的办法;也有不少地区设立单独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专门进行管理。

差距如此之大,如果未来改革实行全国统一方案,各地必然面临再次选择和调整。

尽管实施方案千差万别,但各地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改革前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不但令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差距继续增大,也导致养老金计发与个人缴费情况不挂钩,不利于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令今后改革的难度增加。

考试退步总结篇10

从七年级到现在,我总是在年级一百多名徘徊。时而进一点,时而退一点,但总是攻不破100的大门。每次考试过后,我总是说,要努力,要奋斗,要拼搏。然而,每次考试过后,我又何尝不是在说大话,讲空话,直到现在。

这次,我又说,我要奋斗了。不管这次是真是假,是不是在讲空话。但是,请相信我,我一定会比以前有所努力,有所进步。这次,我要为了荣誉而奋斗!

月考已经结束俩个星期了,在月考的总结表彰会上,一下有四个班级要挑战我们。是因为我们学习好吗?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是猛的一下子进步,下一次很可能会退步。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被挑战。在表彰会上,我们也接受他们的挑战了,还说不会让他们挑战成功。这次,我还要为了承诺而奋斗!

他去看小说了,他们去人工湖了,他们玩打雪仗了。都与我无关,因为我有理想我要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