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0 21:53:30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博物馆;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广大民众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我国博物馆的现状

(一)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城市及所代表区域科技、人文、资源等综合实力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公布,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510家,比2013年度增加了345家。从博物馆举办主体看,国有博物馆3528家(文化文物部门所属2798家,其他部门所属730家),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速尤为显著,比2013年度新增171家,在博物馆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19.5%上升至21.8%。从博物馆分类来看,综合类1743家,历史纪念类1840家,艺术类411家,自然科学类196家,专题类(含其他)320家。虽然仍以综合类、历史类为主,但博物馆的体系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完善。现阶段是我国博物馆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跨入新世纪后的近1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200多家。而我国改革开放前全国博物馆总共不到350家。可见近30多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如雨后春笋增长之快。

(二)展览注重体验与互动

最早体现参与体验和交互作用的展示方式的是各类科技博物馆,这种方式不仅在展示内容上贴近了参观者的生活,还通过与观众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展示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随后这种展示方式被引入到其他类型的博物馆。而今,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手法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博物馆的工作中,互动理念首先在陈列设计中得以实施。在陈列中设计出互动项目,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使观众融于其中,观众、展品、展线、展览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机的融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总体看来,陈列中互动内容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互动项目与陈列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陈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第二,互动项目是陈列内容的延伸,起到对陈列内容的补充作用。第三,开辟独立的空间设置全方位的“互动展览”, 通过各种新技术结合博物馆藏品的展示方式,给参观者以新的参观体验。

(三)休闲观念逐步确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已经不满足于以往那样简单的参观浏览,他们渴望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多方面的体验。尤其是青年和中年观众群体,他们不只是来看看博物馆展览中的珍贵藏品或者去科普教室听一场科普讲座,而是希望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放松休息,购买一些体现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文化之类的纪念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参观者的这种需求,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属于起步阶段,一些中大型博物馆也在拓展休闲娱乐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二、当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一)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博物馆从整体上来看,无论从规模、管理、收藏,还是展陈、科研、宣传等,都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管是博物馆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还没有顺应参观者的变化而变化,很多博物馆还普遍存在展示内容及方式陈旧死板、不能适应当下参观者需求等状况。

(二)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博物馆的管理者很少或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而在国外发达国家,通常在各类酒店、餐饮或者娱乐场所都能看到本地关于博物馆的宣传介绍资料;在大众媒体上,总有各样的宣传短片,宣传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信息;馆内通常都有精美的介绍资料免费提供给观众,场馆内设置的小商场有各种反映博物馆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三)人员和经费相对短缺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由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博物馆的编制也被削减,而观众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化的功能不断攀升,造成博物馆人手紧张,致使有些比较重要的岗位使用编外人员担任,编外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由于有些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博物馆经费不能保障,使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对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一)重视观众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高潮期,而博物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本地观众的积极参与。这些观众主要是学生、家庭和个人爱好者。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如果结合了实物陈列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增进学生对自然、科技的兴趣;家庭类的参观者一般都由家长陪同孩子来参观,是希望孩子通过参观博物馆开阔视野,增加一些感性知识,同时也是希望在空闲的时候能够与家人一起有一个好的参观体验。

(二)引入企业营销的观念

虽然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同时很多已经建好的博物馆,却出现开馆时人山人海,随后不久门庭冷落的情况。因此,要让观众源源不断来馆参观,就应当逐步地将行销学的有益理念引入到博物馆的经营中来。要有明确的定位,进行观众调查了解观众的需求,根据广大观众的需求举办各种展览。同时,对已经推出的展览,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让感兴趣的观众及时充分地了解到这些展览信息。博物馆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只等观众自己上门来参观,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让博物馆的展览成为人们生活之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三)更广泛地融入社会

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陈列展示和教育活动的互动上,更需要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共关系,使博物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形成与公众的互动。也就是要将博物馆互动理念从“观众”这单一层面拓展到“社会”的整体层面中去。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之友,他们担当着“公众”与“博物馆员工”双重角色,是连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志愿者、博物馆之友属于热爱、关心、支持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中,可以把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以“公众”向“公众”传播的方式融进社会,同时又会把“公众”的认知和愿望及时反馈到博物馆中来,达成一种“互动”。 此外,博物馆的网络建设、专家讲座等各项活动也都是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内容,应认真抓紧抓实。

(四)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都以“突出个性”“彰显特色”作为追求目标,在文物(标本)征集、宣传教育、展示交流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以及具有特色的陈列展览。可以说个性化理念在博物馆同仁中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在各地博物馆突出特色和个性发展的同时,有一种新的趋同化趋势在蔓延。最严重的就是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的趋同。虽然各个博物馆内容设计各具特色,但在展现形式上却大同小异,特别是声光电的运用、景观的制作等雷同之处相当普遍,甚至有照搬照抄现象。这种现象的另一层隐忧,就是将陈列流于某种形式,而不去挖掘展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现象,不断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五)倡导和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护环境、生活低碳已成为时下生活的关键词而逐渐深入人心。博物馆作为科学文明的传播基地,应勇担社会责任,倡导和宣传低碳理念,推行低碳实践。博物馆应成为低碳、环保理念推广的前沿。博物馆在陈展中要倡导“绿色陈列”,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和环境新技术应用水平。如在陈列展示中降低光照能耗;在设计和设备使用上尽量使其延长使用寿命;在材料采用上要购置无环境污染的材料;在施工、制作阶段进行无污染化运作等。

(六)不断增强休闲功能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与追求高品味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的最佳选择。其休闲功能正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迸发出来的,现今的博物馆已不只是获取知识的场所,人们对博物馆的期望已不仅仅满足其观赏藏品和储存知识的功能,还需要具有文化交流及娱乐休闲的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从业者更新理念,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强藏品内部联系的研究,充分体现“本主义”和“精品意识”,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应该力求优化组合内部资源,在传统功能上增加和拓宽各种新功能,以适应公众在休闲时代里的消费趋势。 休闲理念在博物馆中的体现主要是“寓教于乐”。教育与休闲本是博物馆功能中不同的两端,但却是彼此交融、互相联系,整合这两项资源既是博物馆应对自身发展的抉择,也是社会对博物馆功能的要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使当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还需要不断地在策略上进行探索和拓展,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和提高。只有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不断为广大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深受百姓欢迎的文化产品,才能使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入博物馆,才能真正发挥当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自然变迁的一种见证。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教育、科学研究三大传统功能对传承文明、教育大众、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在三大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逐步培训其旅游的功能。随着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免费政策的实施,博物馆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同时,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时期。

本文以德阳市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问卷发放的方式,对其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试图通过本研究,对德阳市的博物馆旅游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一、三星堆博物馆简介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省会成都约40公里,是我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馆区占地530亩,展馆面积11000平方米。博物馆融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职能于一体,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极富古蜀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 AAAA 级旅游景区,成功发行了“三星堆邮票”和“三星堆金银纪念币”。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70.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75.3万元,极大的带动了广汉市旅游业的发展。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中,三星堆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发展的十大精品旅游区之一,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将旅游列入全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这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战略发展机遇,也为加快该区域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三星堆博物馆调查及分析

课题组采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三星堆博物馆的总收入、接待人数、客源市场、游客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三星堆博物馆总体经营状况

由表1、图1、图2可知,从2009年到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其中2009年、2010年增长幅度较大,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2.7%、25.3%,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分别为38.2%、61.7%;2011年出现负增长,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为-1.95%,旅游总人次增长率为-1.3%;截止到2012年,旅游发展势头有所回升,增长率均超过15%。

(二)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特征分析

1、省内客源比重较大,市场集中程度较高。

通过课题组对三星堆博物馆游客人数的抽样分析发现,在2012年,本省客源占总游客的比重为56.73%。前5位客源市场分别为四川、广东、上海、北京、重庆,其游客人数占游览博物馆游客总数的81.53%。同时外省客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等省。

2、游客年龄分布较广,教育水平较高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旅游的游客以15—25、35—45、55—65这三个年龄段为主,比例占游客总人数比例的88.75%,这些游客是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参观的主体。15—25、35—45这两个年龄段的游客对于增长知识、教育子女有着很大的需求,而55—65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则对文物鉴赏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其中游客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高,有55.78%的游客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历。

3、游客获取信息的来源较窄

课题组通过实地访问发现,来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游客多是受到他人推荐才得以知晓博物馆“值得一看”,这部分游客占到游客总数的48.93%,其余有33.75%是通过广告、新闻媒体推荐、网络推荐等方式选择到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通过旅行社推荐来旅游的游客不到2.35%。这就表明了三星堆博物馆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大,营销的措施也有限。

4、游客参观动机单一

课题组研究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文化游兴趣,其目的多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以此为动机的游客占到了总人数的59.72%,另外也有35.83%的游客已是多次参观博物馆,再次前来的目的是陪同家人和亲友一起参观,只有1.59%的游客来博物馆的目的是使用博物馆的设施和休闲空间。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游客认知存在偏差

三星堆博物馆是三星堆遗址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星堆遗址旅游区是及博物馆游览、园林游览、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课题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游客只在遗址区的园林游玩,真正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却寥寥无几。许多游客对于博物馆有一种敬畏的认知,认为如果进入博物馆却没有导游讲解或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就不会真正了解展览文物的主题与内涵。也有一些游客认为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行为,相对于花钱买了门票浏览完后心中的不明不白,在遗址区的园林中休闲放松更显自在休闲。

2、博物馆旅游促销力度不够

三星堆博物馆所展的文物曾十余次出国展览,并激发了国内外数百专家的研究热忱,参观者均惊为“天人”,这都说明三星堆博物馆是深具旅游发展潜力的。但是课题组在调查中却发现到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大多为本省游客,其知晓三星堆的渠道也多为朋友推荐或介绍,鲜有自发前往游览的游客,而在广汉市的各大宾馆、车站这种游客聚集的地方也基本上看不到免费供游客取阅的宣传小册子。也就是说,这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在业界评价很高的古蜀文明遗产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是当务之急。

3、展馆面积不足、展示形式单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量大而且制作工艺高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但是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现在博物馆的展馆面积为4000M2,相对于同类的金沙博物馆的7588 M2的展馆,其基本的陈列需要远远不能满足,这就是博物馆不得不将大量的珍贵文物长期深藏于库,不得同游客见面,造成了极大的文物资源浪费。同时课题组也发现,三星堆博物馆的藏品展示主要以静态展示为主,与之所匹配的文字解说也不够详细,并极少使用数字虚拟技术技术模拟展示,这样许多游客再游览完后多少会产生“懵懂”的感觉,这也是三星堆博物馆游客重复游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对策

三星堆遗址旅游作为德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德阳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区域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着长远的影响。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促进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整体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研究游客心理,设计经典旅游产品

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许多都具有文物赏鉴、增长知识和教育子女这样的需求,纯粹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博物馆旅游并未为广大游客所熟悉和接受,因此,研究游客心理并针对不同的游客设计不同旅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星堆博物馆可以在博物馆游览与遗址区内的观光景点的路线方面进行设计和搭配。在博物馆旅游参观和在遗址区休闲观光是动静的结合方式,在线路的设计上,要吸引游客在参观游览了遗址区(博物馆)后能有兴趣继续到博物馆(遗址区)进行浏览参观,使游客在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同时又能得到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增长。

(二)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博物馆的宣传

三星堆博物馆展品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三星堆博物馆需制定综合的市场营销战略,和成熟的营销团队合作,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举办主题节庆等方式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完善宣传影片、广告、书籍等宣传资料,并加强同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知名媒体的合作,来提升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辟传统和新兴的销售渠道,推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和不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有计划的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采取各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组织主题民间节庆活动和宣传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青铜文化优秀项目。

(三)加强创新力度,丰富展览方式

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创新展览的表现手法、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隔着玻璃看,耳听旁人讲”的传统平面、静态的展览方式。应跟随现代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新变化,重视高新科技在陈列手段中的运用,应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手法和信息多媒体等技术,丰富展览的方式。并缩短展品、藏品的展示周期,多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展览,保持展览陈列的灵活性和新鲜感。同时还可以提高展览的互动性,通过情景模拟、观众参与等多种形式,是展览陈列剧情化、场景化、立体化,以提高游客的参观激情,以达到游客多次参观的目的。

四、结语

在西方,博物馆旅游是民众常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但在我国博物馆旅游却仅处在起步状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休闲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飞速的增长,这就给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绝好的机会。所以三星堆博物馆要以三星堆古蜀文化为核心,以三星堆形象为品牌,以三星堆遗址为依托,将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在让游客在赞赏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神奇的同时也将三星堆古蜀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更远。

参考文献

[1] 戴昕,陆林,杨兴柱,王娟. 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2007(3):84.

[2] 余健. 博物馆文物馆藏环境调查研究——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J]. 科技资讯,2010(30)186-187.

[3] 窦引娣. 中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 :65 -68.

[4] 陈朝隆. 城市博物馆旅游浅议[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61-365.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3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大力推进博物馆的建设,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已由关注经济建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对于社会的进步起了更突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缺少不了的内容。博物馆事业逐步进入社会关注和文化建设中心位置。

但是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仍有不尽人如意的地方,观众稀少,门庭冷落。原因在于博物馆民众意识不强,那么又该怎样提高观众的博物馆意识?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 国外博物馆民众意识现状

以美国为例,全美国的博物馆近几年每年的参观总人数大约为86500万人次,相对10年前6亿人次有明显增长。在占美国博物馆总数百分之七十五的小型博物馆中,大多数每年开放221天,平均每家接待参观者1.6万人次。美国博物馆已成为家庭旅游的前三名,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是当地的第一旅游圣地,观众人数2001年为540万人次,超过任何其他旅游点。史密森研究院所属博物馆,动物园和研究院2001年的观众总人数则达4000多万人。据美国博物馆协会调查,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在半年内至少参观过一次博物馆。

美国人何以如此热衷于参观博物馆,美国博物馆又是如何做到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了解美国博物馆。

1、美国博物馆特别重视宣传,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扩大自身的影响。每年6月,纽约曼哈顿“博物馆英里”的9家博物馆都免费参观展览,现场音乐会,街头儿童表演和转为儿童组织的活动等。到2002年已举办24届博物馆英里节。史密森尼研究院每年夏天在华盛顿的国家广场举办“史密森尼艺术节”,每次历时10天,邀请音乐家,说书人等进行现场表演。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一个专门与媒体打交道的传播部,负责寄送新闻简报,组织记着专场预展,为记者提供补充资料。他们还有专门为旅行社,机场车站等地准备的宣传材料。美国电视台每周四专门有一小时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业务主管等介绍该馆最新展览和藏品等。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除了定期想媒体寄送稿件,看法通行的媒体广告以外,还不定期请本市的出租车司机,旅馆工作人员到馆里免费参观,品尝点心等,希望通过他们提高博物馆在外地游客中的名气。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教育部有专人负责社区活动和表演,除平时举办若干表演活动外,每年海域附近其他区单位一起在所在的 “大学环区”举办“环区游行”等狂欢活动,2002年狂欢节的主题是“灯笼”有2000多名当地居民做了600多个灯笼来参加表演,吸引了国内外5万多人前来参观。

史密森尼研究院艺术馆不定期在《华盛顿邮报》、旅馆杂志和地铁站做有关藏品展览和其他活动的宣传广告;波士顿电视台第四频道经常有介绍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节目或广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在当地机场候机楼举办系列展览;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及博物馆在波士顿诺根机场悬挂广告牌。

美国博物馆还十分重视通过出版各种图书来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年出版40多种刊物。定期刊物有《双周通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期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年度讲座与音乐会预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年度报告》。

2、美国博物馆十分关注对于儿童的教育,各个博物馆竞相推出专为儿童设立的活动室,小朋友们可以在那里自由玩耍,扮演角色,体验自然,尝试挖宝,模拟驾车等。美国还有许多专为儿童设立的博物馆,它们的宗旨是寓教于乐,有的就是让孩子们玩,有的是安排了知识趣味游戏。史密森尼研究院的国立非洲艺术馆全年举办“非洲儿童艺术”节目,表演非洲音乐、手工制作和讲故事。儿童博物馆的一大特点是鼓励观众直接与展品接触,通过观察、触摸、使用和实验等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启发他们的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在一些儿童博物馆里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内就见到了一件逼真的、原大的超级市场模型,家长带着孩子穿行其间。正是由于对儿童的重视,美国博物馆被冠以“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

二、我国民众博物馆意识现状

询问我们周围的人是否到过博物馆,有一些人的回答是没有。或者是来过一次。那么怎样使观众乐于走进博物馆,最大限度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我们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三、对策

1、要争取政府进一步关心博物馆的建设,在经费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博物馆应加强自身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陈列展览信息,开辟定期的博物馆专栏介绍文物、博物馆知识、并配合陈列出版活页资料宣传册子、陈列简介等让公众了解博物馆了解陈列。

3、博物馆力求推出精品展览和多姿多彩的临时展览。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在形式设计展览装潢上也要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应当结合自身的特色举办适应当代形式,紧跟社会思潮,把握群众关注的热点的临时展览,来满足大众不同的文化需求。

4、博物馆多与学校交流,积极的把博物馆开辟成第二课堂。发挥博物馆素质教育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举办中学生夏令营;与学校联系把原本在课堂上的历史课生物课,改到博物馆的有关展厅中去上;博物馆的教育与学校的相比,更具有趣味性、新奇性、直观性。青少年可以在接触实物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可以自由触摸历史,领悟感知人生,可以畅游科学世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可以在轻松娱乐中就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5、博物馆里应多设置一些可以体验的设施。不但要给观众最好的珍藏和精美的设计。还要给观众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从而对展览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要我们把观众放在首要位置,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尽最大努力给观众提供舒适的环境、完善的服务,让他们觉得到博物馆有收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从而扩大博物馆的影响。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休闲娱乐,享受文化艺术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段勇 .当代美国博物馆.科学出版社[M],2003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形式;空间布局;策略

当前在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博物馆数量迅猛增长,但随之出现的展陈设计形式单一、策展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展陈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策展人员要综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符号,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以及空间布局等相关工作,有效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博物馆事业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对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通过更具有特色的展陈设计和空间布局,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展览利用,以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加吸引人的参观氛围。

1博物馆展陈设计相关概念

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公益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展示,以供人们研究、欣赏,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所谓展陈设计,即展览和陈列设计,实质上二者并没有根本区别,都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以文物为主体、其他展品为辅助的,运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按照特定主题、艺术形式在空间和平面组合成的展品群体,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设计,可以加强相应的空间和平面联系,构成一个独特的空间范围,以此不断强化人们的感受,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以此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展示空间。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其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赋予相应展示空间独特的文化含义。而通过遵循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原则,能有效提升展陈的整体效果,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2.1展陈设计理念僵化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展现出不同特色的主题。而在现阶段的展陈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设计观念及空间布局理念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创新,展陈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以传统的展陈设计理念建设的博物馆,主要是以物为主体进行设计展览,没有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缺少了对受众者感知程度的了解,导致博物馆展陈和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隔阂之感。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因受营销理念的影响,导致观众只能观看文物展品,无法深入挖掘其中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从而降低了观众的体验感。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僵化的展陈设计形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因此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转变。

2.2设计方式过于单一

博物馆空间设计及展示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博物馆仍旧单纯沿用传统的橱窗式和单体陈列,又或以静态陈列的方式进行陈列。这样单一、陈旧的展陈方式比较适合专业学者来观看,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无法激发观众的兴趣,难以让观众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创新展示的方式,加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借助多种展示途径,让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人们参观的兴趣,有效促进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2.3空间布局不合理

当前仍有众多博物馆因其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观众参观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展品的观点和内容,无法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还会给观众营造一种神秘感和深层感,拉开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观众难以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意义。通过加强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工作,能有效增强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保障展品背后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避免过分神化的现象出现。因而在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综合博物馆文物展陈的自身特点,更新空间布局方式,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加强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策略

3.1加强室内设计,强化观众体验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将文物和室内设计的有效结合,不断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能有效提升博物馆展陈的整体效果。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方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博物馆建设,真实还原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风貌,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增强展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在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活动中,因过于注重以文物为主体的展示,从而忽视了室内环境氛围设计,使得博物馆的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加强文物与室内展示的有效融合,加强空间布局,提炼特定的主题以及和内容相符的元素符号,加强空间组织和规划,以此构建出良好的空间氛围和环境。因此,在博物馆室内展陈设计活动中,要根据不同文物所需要的空间和条件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要摆脱传统以物为本的展陈设计模式,将受众体验放在第一位,有效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创造与展品内容相契合的主题,烘托和展现文物展品的特质和内涵。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大哉孔子展”中,圆形序厅部分设计成书架的形式,四周是用亚克力材质打造的以儒家典籍为装饰的书墙,中间凸起的浮雕孔子像若隐若现(图1)。游客进入到序厅之后,就像走进了缤纷书海,走进了历史岁月中的孔子时代。

3.2加强数字化发展,丰富展陈设计方法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实现实物陈列与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融合。在传统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物展示,通过实物陈列能够真实体现历史景象,还原历史的真面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物陈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博物馆的陈列以更新颖的形式展现。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三维立体技术的使用,利用扫描技术和仿真处理技术,将文物真实地展现出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展陈设计方式,不断强化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不仅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能够丰富博物馆展陈的形式。通过加强空间形式设计,综合展陈设计的实际情况,以营造气势宏大的氛围效果,构建良好的艺术结构,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序厅部分通过采用多媒体环幕投影技术,为观众循环播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短片,对孔子及其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进行总结性介绍,为观众正式进入展厅欣赏做铺垫,可以让广大观众在参观游览展厅时深刻体会到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明确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意义,从而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3.3加强空间布局,做好叙事空间设计

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空间布局设计,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叙事空间,可以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有效提升博物馆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展陈的排列布局,保障观众能够跟随着文物历史进程层层深入其中,强化观众的主观体验。通过情景的重现,加强展示项目开发,有效增强观众的求知欲,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结合观众的实际需求,加强空间线路设计,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设计,来吸引观众停留驻足。综上在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有效增强文物展示的艺术美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观众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空间。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应将时间元素纳入空间布局中,有效实现叙事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保障整个设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加强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适当融入现代化元素,有效增强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的灵动性。孔子博物馆常设展览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图2),展线长2065米,基于独特的建筑空间布局,其展陈流线设计以圆筒为核心,由序厅和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以及诗礼传家七个部分组成,叙事空间连贯流畅、简明清晰,能够有效地将孔子和儒家文化解读并传达给广大观众。

4结语

总之,应加强博物馆建设,做好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收藏、征集及陈列等相关工作。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时代变迁,应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创新,做好空间布局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博物馆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效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3(3):82-87.

[2]王静.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表现形式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6):140-141.

[3]王丽梅.关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形式与空间的布局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9(36):219-220.

[4]钟旭.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124-125.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博物馆;观赏性;思想性博物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博物馆的内部陈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显示,有些博物馆缺乏一定的观赏性,只是单纯地将在当地发掘得到的文物进行陈列,缺乏其他物品的陪衬。这种单纯的陈列方式直接导致人们在观赏时,会产生一种视觉疲劳。而在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周围加以辅助展示或文物背景说明,则能够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同时也使该文物的历史意义与观赏性达到最好的结合。结合多种类型的空间思维模式,以学术科研为标准,形成一个文物展示的多功能平台,为进一步突出文物展览的意义奠定了基础,将此类文物的价值进行再扩大,由此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是指在原有的展览空间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突出博物馆展览主题。以博物馆的文化探索方式作为基线,实现博物馆观赏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化发展。

1博物馆展览的思想性分析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在开展展览时,只是单纯的对所具有的固有文物进行罗列,而忽视了举办展览的中心主题思想。同时,在对文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文物的摆放不整齐,分类错乱,未按照有序的顺序对文物进行摆放等。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该展览的中心主旨。博物馆管理及业务人员应当对博物馆的所有文物进行清楚的了解,只有经过深入的了解后,才会领悟某个文物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才能在展示过程中通过其本身的特性赋予适合它的陈列,从而更好地突出这件文物所反映出的思想。其次,只有展览的中心思想较好的体现出来后,才可以说展览是成功的。文物是对历史的一种解释,只有通过文物的表面去探究历史,这样才会使我们了解历史,懂得历史。当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存在着一种现象,即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多少来衡量一家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只要文物的数量多,那么这家博物馆就比其他的博物馆的影响力及发展水平要高。对文物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认识不充分,认识不全面,这只会对历史的有关研究产生一种误导,而在人们对历史的研究方面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在博物馆开展某项展览活动时,应当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进行展览,如果偏离了这个中心思想,那么这次展览从总体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失败的。所以,在举行展览活动时,所有活动的进行都应围绕这次展览的中心主题。博物馆的展览是一个具有较强层次化的文化活动,从前期的策划,需要做哪些准备,如何布置展览会场,如何对文物进行陈列,这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确定有关方案,这些活动的进行都要以展览的中心思想作为出发点,否则会使参观者在参观时出现偏差。下面以某个具体例子解释抓住展览的中心思想对举行战略的重要作用。从明孝陵志中研究发现,在我国明朝,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代皇帝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是从平民出身的,而一度成为明朝的皇帝,平民可以称作为“地”,而皇帝又可叫作“天子”。所以,根据此种观点就形成了明孝陵展览的中心主题“天与地”。选出中心后,再开始准备与展览有关的文物。运用立体化的场景设计,结合当前较为先进的数字技术,形成一种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立体化空间展览模式。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对展览的形式进行创新也应当围绕着中心思想进行,才能将展览表现得完美。在我国,一些国家及地方性质的博物馆始终以历史的发展作为举行展览的主线,这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而是需要从这种角度对有关研究方向及思路进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观赏需求。另外,我们也需要突出一定的特色,坚持自身特色化的管理理念,坚持创新型思想,才能使博物馆更快速的向前发展。

2博物馆展览的观赏性分析

当人类对艺术进行研究时,就会重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观赏性。博物馆开展各类展览同样也属于一种独特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需要将不同年代的艺术特点融合在一起,使观赏者在进行参观时,自身能够得到一种满足感与欣悦感。这种展览形式的最初建立是依赖于艺术展览的观赏性。我国的大多数博物馆举行展览活动时,只是单纯地将一些静态形式的文物向观众进行展示,这样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单纯展示会使观众很快陷入疲惫之中。博物馆在举行文物展览时,应当将思想性与观赏性相结合作为举行展览的第一原则。这样能使观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得到良好的视觉审美效果,而反过来,在欣赏良好的艺术陈列的同时也不忘对历史的思考,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代的布展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例如,将动态性的观赏效果植入展览,这样会使展览变得更加生动,通过大型的立体效果,将参观者带到文物所在的历史年代,真正的体验当时的历史场景。其次,博物馆应当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及服务体制来增强文物展览的观赏性。例如,在展览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说明,每个展品旁边都有相应的文物介绍说明牌等。这一系列的辅助展品都是为文物服务的。而在这个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的年代,为文物及展览服务的配套设施就更加完善了。另外,博物馆讲解服务也为展览的观赏性增光添彩。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及历史意义,而讲解员的讲解会使静止在那的文物生动起来,能使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博物馆应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思路,将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及陈列方式运用到展览中,这也会大大提高展览的观赏性。例如:在博物馆举行展览时,由于博物馆展厅本身的特点,光线较暗,这就会导致人们在参观时,对一些本身颜色较暗的文物的颜色难以进行辨认。所以,就在一些光线较暗的文物周围增加特殊的光源,把文物的独特之处充分的展示在观众面前,增强文物的艺术性。在国外的一些艺术展览馆中,每做一次展览就会根据展览的主题将整个展厅的墙面进行换色,就是为了配合展览的主题,增强展览的艺术性。

3总结

通过以上对博物馆的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在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改进与解决的。对文物做出准确的思想性与观赏性两种类型的评价,并通过评价分析其自身特点,找出与其相适应的陈列手段,才能使博物馆的发展进入一种多层次与多角度的发展格局。参考文献: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博物馆 馆藏 社会效益 教育 审美

人们常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博物馆就是一个存放文物的场所,博物馆的“博”仅在于收集陈列文物的数量、年代和地域范围。其实不然,博物馆还是重要的文化传播事业单位,是群众享受文化权益,接受美育、道德情操熏陶、爱国主义及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之“博”也并非仅文物而言,还包含宣扬文物之文化,文物之文明等社会效益。正如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所言“公众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衡量博物馆事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以及为社会带来多少效益。

一.博物馆蕴含巨大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所收藏和展示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实物见证,是人类薪火相传的溯源之路,因此当今博物馆担负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社会效益的重要使命,对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博物馆亦不再是简单的藏品收藏、展示、研究机构,而更应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成为人类终身教育的课堂,成为社会效益的释放地。

博物馆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博物馆数量不菲的藏品本身就代表着国家一定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科技、军事、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其中不乏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熏陶,所以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爱国主义教科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特性

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特性与其他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有所区别,它以直观的、立体的形象,向对象客观地传承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的文明,通过与个体的互动,使之融会贯通、开启思域、启迪智慧。

文物是一个历史时期文明的物质结晶,总是以最客观的方式记录当时的工艺水平、政治思想、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创作者主观思想。与阅读书籍不同,书籍以文字为载体阐述理论实现其效益,而博物馆则是通过直观形象传递文化元素来实现。由于先感觉再知觉最后形成意识的心理认知过程,比起前者,后者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博物馆作为独特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将零散的历史遗存发掘、征集、聚合到一起,创造出一个在博物馆以外所没有或少有的感性认知条件。因此人们常把博物馆的教育称作“直观教育”或“ 诉诸于眼睛的教育”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决定了博物馆社会效益是在观众意取闲野、心旷神怡中进行的,“寓教于乐”,是其显著特征。

三.克服瓶颈,多举措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

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客观上存在着一些瓶颈。我们暂且将形成瓶颈的制约因素大致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加以分析。

外部因素:首先,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效力范围直接受制于观众数量,参观者数量越多,则社会效益覆盖的范围越广,反之则覆盖范围越窄。再则,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程度受制于观众学识层次和文化素养,通常来讲,博物馆在层次高、素养深厚的观众身上更容易发挥其社会效益。最后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广度受制于博物馆所处区位特点,交通便利,信息渠道广泛、区位优势明显将有利于其发挥社会效益。

内部因素:一是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对自身亲和力的塑造。博物馆是冷漠地以建筑形态矗立在街边,还是热心地以主人翁姿态走进社会;是以教育者自居,还是以朋友身份与社会形成互动;是以自谓高雅艺术超乎于人民群众,还是以包容意识实现雅俗共赏等等,都将决定其亲和力的强弱。亲和力强的博物馆更能赢得众多数量、不同层次和积极参与的观众,从而使社会效益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多层次、广覆盖的繁荣景象。二是博物馆文化宣讲与文物的结合程度以及生动程度。文物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对一般人而言,如果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讲解,很难领会文物蕴含的历史、人文、思想等意义。只有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紧紧结合文物的生动讲解,才能赢得 “芳心”,加深观众对文物蕴含意义的认识,才能实现文物应有的社会效益。三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形式多样性和吸引力。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传统模式是在馆内对文物进行静态展览,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实现受益。传统模式过于单调且容量有限,走进博物馆感知文化的观众数量毕竟仅占一小部份。以四川博物院为例,尽管四川博物院年观众流量达到100万人,在同类博物馆位居前列,但相对于全省人口而言(2009年底,四川总人口8860万人),按每人年均参观一次计算,全省仅有1.1%的人口可以在一年内享受一次这一资源,以此推算要实现每人一生中参观一次,则需要近百年的时间。这还是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历史艺术类综合博物馆,依托多达26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达6万余件),10000平方米展厅在传统模式下所能实现社会效益的范围。

鉴于制约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内外因素,我们有必要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内外因素的不利影响,疏通发挥社会效益的渠道,使博物馆传承文明、陶冶情操、开启民智等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1.明确博物馆发展理念

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一名博物馆馆长在谈到博物馆事业发展时曾这样描述,“冷静思考,老老实实地做一些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具体事情。真正把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落实在基层,落实到群众中,落实到青少年教育中。”无论是从标准定义还是感性描述中,都不难看出,博物馆作为特殊的文化教育单位,具有鲜明公益性质,强调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明确为社会服务的发展理念,博物馆自身建设及运作就更能从以人为本角度,换位思考,考虑对象观感、接受程度,探索更多有益的方式,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更广泛的范围实现社会效益。

2008年国家下达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可以看作是利用政策牵引力实现博物馆发展理念向提供无偿性、公益性社会服务转变。这一华丽转身收到的成效是显著的。以四川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为例, 截至2009年,全省共有50家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范围。免费开放后,观众人数大幅增涨,仅2009年全省50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1452万人次,其中青少年576万人次,各馆观众数量是免费开放前的2倍。大量的工人、农民、居民及其他从业人员、青少年学生、自驾游客等入馆参观,观众出现更加多元化倾向。免费开放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出现了文化惠民繁荣的盛况,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2.塑造博物馆文化氛围

博物馆静态展览的传统模式过于呆板,将博物馆文化封闭在馆内,这样的结果致使博物馆仅仅成为一个地区的旅游景点,社会效益并不明显。要做大社会效益,可以考虑从营造博物馆文化氛围入手。这就好比中国的茶文化、美国的汽车文化一般,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在具有博物馆文化氛围的区域,其社会效益发挥较其他地区而言显然更为有利。塑造博物馆文化氛围不妨从培育“博物馆之友”,招募博物馆志愿者,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入手。

邀请有志之士参与博物馆事业,营造博物馆文化氛围。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培育并壮大“博物馆之友”这一群体。“博物馆之友”关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时兼具观众视角,他们的参与将有利于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博物馆爱好者和博物馆事业后备力量;有效利用馆外的人力、物力,协助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工作,并及时引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最新观点和最新成就,应用于博物馆的工作实践。特别注重在大学社区里培育“博物馆之友”群落,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将博物馆文物资源与大学的智力资源、实验室资源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大学提供学用结合、心智休养的场所,一方面扩大博物馆影响力,提升博物馆文化氛围。建立科学完备的博物馆志愿者评价标准,吸引专家学者、大学生、民间艺术传人、社区居民等各领域人士,参加到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志愿者提供合作、交流、学习的平台。志愿者参与博物馆事业,在出于对社会公益事业考虑之外,往往还会出于增长学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志愿者渴望得到关于自身公益行为的客观评价,因此结合博物馆实际,制订科学完备的志愿者评价标准,能吸引更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并通过志愿者行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化附着力。

跳出博物馆为展览而建的传统思维窠臼,摸索新路子,不断增加将其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可能性。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使博物馆周边地区的公益设施、园林设计和建筑外观体现出博物馆元素,扩大文化影响力。同时,依托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搭建平台为社区文化活动提供方便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在传统民族文化节日期间,博物馆主动贴近群众,结合节日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传统节日场景布置,深入浅出地讲解节日礼仪,提供传统节日服装、器物等式样参考,组织开展节日特色的社区集体活动等举措,一方面可以带给人们一个原生态的传统节日,加深人们对其文化背景的认识;一方面更能使人们在愉悦的体验中,对博物馆文化氛围有直观立体的感受。

3.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通过发挥自身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来实现社会效益。从传统博物馆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来看:许多优秀的历史文物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库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被局限于展览馆内,并不为大多数人知悉,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鉴于此,博物馆需要创新服务形式,尽可能让博物馆资源贴近群众,发挥应有的文化亲和力。

始创于四川博物院的流动博物馆是创新服务形式颇具成效的事例。这一新思路不再将博物馆文化束之高阁,而是主动走近寻常百姓家门口。

2010年2月,四川博物院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博物馆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的要求,在全国率先打造的服务“三区一基层”的流动博物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正式成立。仅一年时间,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的足迹已遍布巴蜀大地,涉及区域有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地震灾区,受益单位类别有:乡村社区、学校、驻川部队、工厂、矿山等,总行程5万多公里,直接受益观众达60余万人次。

让博物馆动起来是博物馆服务形式的创新之举。博物馆从定点展出到流动展出,其文化教育等社会效益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延展,文物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这一新颖的展出形式,有利于克服博物馆自身容量不足以及所处地域条件对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限制。除克服地域条件的限制外,我们还应考虑博物馆开放时间对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影响。

一般而言,博物馆开放时间与其他大多数行业工作时间几乎同步。这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初衷存在冲突,工作中的人们不大可能在上班时间去博物馆参观,而此时门庭冷落的博物馆又正好冗积了大量的准备提供服务的员工。解决这个冲突,博物馆需要对作息制度予以改进,尽可能满足提供异步服务的要求。所谓异步服务,是指当与其他行业同步工作的时间结束后,博物馆设置新的较长的服务时段,组织员工为结束工作后的人们提供服务。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它的特殊性在于,人们走进博物馆参观,接受文化教育服务是主动的个体行为,是在休闲愉悦的体验中进行的。因此,将博物馆开放时间予以延长,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浓郁文化氛围的休闲场所,不仅能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能促进博物馆提高文物资源、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形式是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极大丰富并方便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引进现代科技克服文物保存空间对于文物展览的限制。打造数字展厅,采用3D数字技术拍摄文物及其制作工艺、历史文化背景记录片,让人们在极度真实的场景中,实现多角度观赏文物造型,并深入了解文物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价值。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传递信息的优势,建立网络虚拟博物馆,模拟参观博物馆的真实场景,让人们即使坐在家中也能以第一视角近乎真实地进行参观。博物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能为其实现社会效益开辟更为方便、迅速、畅通的渠道,为实现博物馆文化无障碍传播奠定基础。

实现友好互动是创新服务形式的重要取向。博物馆实现社会效益是建立在观众愉悦体现的基础上的。与观众建立朋友关系,而并非以教育者、馆主人姿态凌驾于观众之上是保证观众愉悦体验的前提。通过多种形式与观众形成互动,例如:在民族民俗文化展览中,结合展览内容,设计故事情节,提供服装道具,邀请观众参与角色扮演;建立手工坊,指导帮助观众在参观文物之后,探索文物的制作工艺,亲自参与制作其感兴趣文物的防制品制作;创新讲解形式,改革说教、灌输为主的单一模式,把说教式变为激发式,把灌输式变为互动式,主动把信息传递给观众,强化展示效果,让观众看后能记忆深刻,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开辟休闲交流平台,为观众提供一个整理思绪、总结交流观后感的优良环境等等。建立友好互动的关系能加深观众对所见事物的印象并感受到博物馆及其文化的亲和力,对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博物馆静静守护历史并维护历史原貌本无可厚非,但由此冷落馆藏所含社会效益却令人惋惜。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博物馆实现社会效益的现状,开阔思路,创新服务形式,采取多种有效途径解禁并放大其价值。这对丰富公民教育,增加社会效益,促进博物馆事业繁荣进步都极具重要意义。博物馆以主动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多种形式融入社会事业,终将使之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重镇,成为民族文化和历史文明窗口,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

参考文献:

[1] 王敏英,独特的古代文明传承方式.东方艺术,2009年 S2期.

[2] 黄超,流动博物馆 创建展览新模式.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 01期.

[3] 郝良真 李延峰,建立区域流动博物馆势在必行.中国文物报,2011-02-16.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 博物馆 学校教育 青少年教育

1974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该定义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的首位,取代了多年来将“研究”置于首位的认识。表面看来这只是表述语序的调整,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工作态度上更采取外向的选择。我们应该注意,定义在表述时,是将“教育”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项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也就是说,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贯彻“教育”的目的,不应将本职业务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工作目的。

一、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及内容

博物馆教育是根据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展览及相关材料,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直接形象地对观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

博物馆教育是运用文物标本或陈列展览对人们进行的教育,不管它是通过何种形式和活动,其宗旨都在于培养和教育人。博物馆教育对象面向社会,标志着它有广阔的教育环境和成千上万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教育对象。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的,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生动直观性,这是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之处。

博物馆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博物馆的教育不同于学校,从幼儿园儿童到老年人,从一般群众到盲人、残疾人,从团体观众到外国旅游者,博物馆都为他们敞开大门。人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各个陈列室,通过参观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吸取科学文化知识。

博物馆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广博性。博物馆门类众多,收藏品涉及广泛。从地质、天文到当代的航天科学,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总之,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实生活;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实物例证和资料都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的对象。可以说,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百科全书”,它所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它对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引起幻想的天地,对成年人是补充新知识、研究学问的好场所。

博物馆的教育方式具有生动直观性。与其他教育设施相比有其特有的长处。它大量运用文物标本、模型等实物资料组织陈列展览,以实物例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用实物例证比其他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因而更有助于加深观众的记忆,促进观众的思维和认识。特别是一些设施先进的博物馆,不仅可以眼看、耳听,而且可以触摸,亲自试验和操作,通过电影、数字化录音导览机、光碟自动导览系统、多媒体电视墙等多媒体辅助系统,使观众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吸取博物馆展示的科学文化等最新信息。

博物馆的藏品具有综合性、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与中小学开设的各学科都能找到契合点,是各学科的实物教材;博物馆的藏品具有丰富、真实、稳定等特点,可以充当学校素质教育永久性的资料库,有利于作为学校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并编入教学计划;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博物馆的场所具有开放性教学的特点,是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进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阵地。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内容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1.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培养人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而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组织的严密性。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还有一系列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其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内容的系统性、抽象性。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的,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要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博物馆和学校是当今社会公认的教育机构,前者是传统意义上的限时教育机构,后者是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虽然同属教育机构,但二者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1.教育对象不同。首先是教育对象不同。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到博物馆参观的所有观众,观众的构成具有极强的广泛性,他们不受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国籍等的限制,从老年人至儿童,从学者、专家到中小学生,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群众,都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可以说,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他们从入小学开始,一直到参加工作为止,中间由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绝大部分都是在校园里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学校的主体就是这些青少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的对象比较单一。

2.教育方式不同。博物馆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自主式教育,在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里,接受教育的形式。由于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展览形式丰富多样,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青少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参观日程和选定参观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行决定接受哪些知识。博物馆以大量实物为媒介,吸引和启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做出理解、分析,学习者的动力主要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主动接受教育,增强能力,提升素质。学校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以书本为核心,一般以灌输式的方法为主,带有一定的强制措施,分数和升学率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标准,属于被动教育,人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方式,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灌输式的过程,学校教育有程序、有组织、有时间限制,学生并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很难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开发创造潜能。

3.教育手段不同。博物馆教育是运用文物标本或陈列展览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教育的,通过对“物”的欣赏,对“物”的认识和接触,诱发观众的感想和思考,达到教育目的,具有生动趣味和直观形象性。学校主要是运用教科书,通过上课进行教育。博物馆教育是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结合,偏重感性教育,调动视、听、触等多种知觉手段认知事物,便于理解记忆。学校教育主要是理性教育,以听觉为主要手段认知事物。

4.教育功能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代人们获取知识已经不是一次性学校教育所能完成的,于是产生了终身教育的需求,终身教育是指人们自发接受各领域知识的一种长期、不间断的行为。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注意并研究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随着知识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属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终身教育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博物馆用直观的方式,通过丰富的文物、标本生动形象地展示,进行历史科学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的繁忙工作之余,享受宽松的文化娱乐和接受公益性的教育这两项需求。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教育学生从义务学习走向必然学习,是与考试、升学、就业紧密相关的一项有组织分阶段的行为。它具有明确的学习阶段,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人生所受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互补与合作的积极关系。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物史料、设施环境、图书影像、研究人员等,其中众多的资源是学生课程教育中需要而在学校教育中却无法拥有的。

四、博物馆的作用

青少年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观览人群,因此,博物馆被赋予了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新功能。如何办好博物馆,怎样充分发挥其教育基地的作用,已经成为博物馆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博物馆在努力创办特色服务的同时,应该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青少年项目上,利用一些形式活泼多样的活动激发青少年的观览热情,从而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地,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启发,真正实现其教育意义。

1.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以其厚重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印记,深受人们喜爱。可以说,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爱国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资本。博物馆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肩负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栋梁,是建构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此,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髓,激发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媒介,各种不同风格的博物馆能够举办历史事件专题、民族英雄和文化器物等展览活动,还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绘画、音乐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文化展示,能够使青少年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辉煌成绩,并且以此作为激励,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从而为中华崛起而奋勇向前。

2.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索的精神品格。作为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结晶,博物馆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助推器,能够帮助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观念还未真正形成的青少年树立求索的精神品格,并且通过文化展览及介绍,帮助他们树立主动探求知识、渴求历史文化真相的精神取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一般认为博物馆是成年人喜爱的地方,主观上不愿参观博物馆。其实,博物馆所有参展物品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如果青少年怀揣一颗探索的心,则必然能够透过文物的沧桑看到历史的厚重,博物馆只有不断展示精品文物,并且向青少年观众进行仔细、认真的介绍,才能够吸引很多青少年观众前来观览,利用多媒体、故事片段等形式激发他们的观看热情,对于其人生规划和精神归属都有很大作用。可以说,正是有了博物馆的存在,才有了青少年对一种希冀的文化家园的建构。

3.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博物馆是一个严肃、庄严的圣地,因为博物馆中所有展品都是经过考古发掘、历史积淀所证实的财宝。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类文明足迹都印刻在文物之中,这些知识正是青少年所缺乏的。现在的青少年主要接受的是学校的教育,重视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却忽略了博物馆中实物性的文化展示。其实,青少年的观览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开阔视野、拥抱文化生活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青少年能够捕捉准确、真实的客观实物,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博物馆对文物的陈列,能做到声情并茂、图文共现,并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在青少年面前,学生在观看之后,往往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积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在博物馆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青少年对展出文物的喜好倾向,注意趣味性和故事性,使每一个来馆观览的青少年观众都能够学到一些文化知识,更好地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高新技术;新媒体;功能扩展

自然博物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在当代新科技背景下纷纷转型,主要表现在对展览的方式上的转变。我国高新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一条现代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展示之路,特别是自然博物馆这个以往经常被遗忘形象重新激活起来,不仅仅是一个华丽的自然景物大仓库。

1自然博物馆展示现状概述

我们对自然博物馆这个场馆很熟悉又陌生,比如学校和单位经常组织参观活动都是去博物馆,但是大部分都是人文性质的博物馆。但是对于自然博物馆来说场馆常年闲置,游客很少。传统的自然博物馆主要应用的是展示手段是展板、标本、假山等,不仅展示的内容有限而且耗费巨大更新速度慢,学习和教育效果不是很好。分析其原因主要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自然博物馆本身需要很大展示面积,因而在选址的时候就要远离市区。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除了单位组织去参观学习,很少有整块的时间来郊区参观自然博物馆,参观者普遍反映时间不够。其二,自然博物馆由于自身造价投入高,更新较慢,化石永远是化石,高密度的海绵动物模型由于不便清扫满身灰尘,参观者去一次后很少第二次去。其三,自然博物馆虽然有着丰富的收藏量,但是游客普遍反映在博物馆走一圈后只感觉只是一堆石头和树叶,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动植物名字都记不住。深究其原因是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和自己有关系。针对以上的现状要亟需改变自然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将数字虚拟技术应用到展览过程中。

2数字虚拟技术在中的特点

数字虚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虚拟数字技术是建立在数字技术为核心基础上以光学媒介及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技术,通过电脑图形图像为表现手段,网络、计算机为创作平台。数字艺术在传统展示的基础上融入了声、光、电等互动元素的表现手法。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摆脱了那种直线式的表现手法,进而变成了参观者可以主动参与的展示方式。不仅让展览内容变成可创造性的素材,同时给了游客以新的审美方式。游客从一种展览信息接收终端变成展览互动中的一员。如现在的大型网络游戏都是一种新型的数字虚拟技术,真正达到一种人机互动的模式。特别是近年来数字电子影像作品走进了大众生活中,已经对参观者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自然博物馆要焕发新的活力必需要在展示的过程中融入数字虚拟技术。

3在自然博物馆中应用虚拟数字技术的可能性

3.1自然形象的还原的可能性

传统自然博物馆是将原始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直接的展示,很多自然博物馆将一具可以保存千年不腐的海洋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展示。对于很多参观者来说很难提得起兴趣,更有甚者对这类标本一听说是真的动物制作的时候反而感到阵阵恐惧,教育意义可想而知,游客更难想象这种海洋生物以前是怎么样生存的。现在很多自然博物馆现象采用3D或者4D模型图像技术,同样是同一种海洋生物,数字虚拟技术可以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将海洋生物和海洋生存环境全部还原,海洋生物的各个关节和肌肉都可以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游客面前。游客也可以从全方位的角度来观看这种海洋生物的全貌,再添加上海洋生物的原始声效,游客真正的和海洋生物融为一体。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完美的解决了古生物形象还原的难题。

3.2现当代情景沉浸的转变

情景沉浸是人完全浸透在某种思想和情景中,这个理论最早在上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但是具体应用早在18世纪就被绘画作品所应用,以一种全景画和事物相结合的方式将参观者完全带回到那个时代。这种传统的沉浸方式在当代也受到了全新的挑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应用在生活中,参观者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深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参观者在看这种展览的时候感觉索然无味,单纯的情景方式的沉浸也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全新的沉浸技术已经是完全可以采用数字虚拟技术和更加量化的数据来展示给参观者。增加观众全方位的立体感,加上详实的数据展示能给参观者更好的参观体验,进而起到更好的科普和教育意义。

3.3获取更好的互动体验。

新媒体在应用到自然博物馆中可以更好的增加参观者的互动体验。与传统的展览方式相比主动型的参观方式更加人性化,参观者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参与到整个展览的创作过程中,给一个古板的背景中为作品增加了人的新鲜的创造力,整个展览作品拥有了生命力。在展览过程中可以增加电子计算机展示展览,可以让参观者自己有选择性的选取所要学习的知识。另外自然博物馆可以增加互联网展厅,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相结合。参观者需要更为详细的资料时可以来博物馆近距离的参观,这样因为地域限制的因素也是可以得到的很好解决,给参观者更多的自由。

4总结

将数字虚拟技术融入到自然博物馆的展览中是自然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自然博物馆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博物馆的吸引力也使自然博物馆的功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相信更好的自然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可以使更多的人关注自然博物馆和利用自然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桥村爱子,张雅静.2010年日本博物馆、美术馆的社会公共教育――现状与未来之展望[J].美术观察,2011(02).

[2] 金文驰,陈砚.美国菲尔德自然博物馆――现代自然博物馆的典范(上)[J]. 生命世界,2011(10).

[3] 葛琳,侯江,李庆奎.中国自然博物馆现状与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2011(19).

[4] 金文驰,陈砚.美国菲尔德自然博物馆――现代自然博物馆的典范(下)[J]. 生命世界,2011(12).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规划馆 博物馆 博物院 参观

11月下旬单位组织了两批对兄弟场馆的参观学习,通过展厅讲解员的介绍和我们个人的参观体验总结出对以后科技馆展厅工作有用的信息,希望对工作有启发作用。下面我分两大部门介绍下当天的所见所感。

―、参观杭州市城市规划馆

11月22日下午,我们一批新员工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整个参观过程不足一个小时,我们主要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完成的,参观完展厅以后我们又与负责接待任务的周部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了解了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机构设置、考核制度、休息安排、观众接待、临展的策划和布展以及围绕城市规划展览这个主题开设的其他活动等等,我们这些新员工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向周部长请教,可以说这次参观交流活动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

虽然正式加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才只有五天的时间,但由于我本身有科技馆展厅管理的工作经验,所以我特别注意了一些城市规划展览馆里的值得我们科技馆借鉴的地方,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软件水平是保障。早就听说这里的员工形象很好,今天算是百闻不如一见,相信这里的迎宾和礼仪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与周部长的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原来这里有两个比较有特色的活动,就是“美丽课堂”的培训和“微笑大使”的考核制度。“美丽课堂”的培训主要是定期邀请厦门航空的Y深老师给讲解员和礼宾等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形象,这也是城市规划展览馆在业界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低碳科技馆可以学习和借鉴,定期举行类似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形象,还可以提升科技馆的软件水平。“微笑大使”的考核制度可是说是提升软实力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奖惩制度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自觉性,也是管理工作中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第二点,标识系统很清楚。在参观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城市规划展览馆中的一些标识系统,尤其是在电梯、台阶、大厅等地方的表示很清楚,指示牌随处可见,这样的设置跟商场是比较像的,让观众进入展厅以后可以一目了然,方便观众的参观游览。我们低碳馆现在正处于布展阶段,做好标识系统的安装是非常重要的,这也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把关。

二、参观中国湿地博物馆和良渚文化博物馆

11月24日我们一行人先后参观了中国湿地博物馆和良渚文化博物院,并且在参观结束后跟两个馆的领导进行了交流学习,了解一下两个馆各自的机构组成、人员安排、员工培训、主题活动策划以及展馆的宣传等内容。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学习到了以上两个馆里所展现得内容,而且还从他们的管理和运行中学习到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这些都是一些宝贵的财富。

在对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活动中,在讲解员的耐心解说下,我们穿梭于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西溪厅4个主题展厅之间,从世界上最大的泥炭地――西西伯利亚泥炭湿地,到具有“生命王国”之称的南美亚马逊河流湿地,再到“透明清澈的海中水生王国”的澳大利亚大堡礁,全面展示了全球最典型的湿地景观,一个个湿地故事历历在目。同时,博物馆的设计采用现代最新科技,让参观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奇妙视觉感受,为我们补上一节有关湿地的知识的课。

可能由于我所在的部门是展览展示部,所以我特别留意了一下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厅中的导览系统,它们的导览设备是镶嵌在墙里面的,而且每个展厅都有,这样既满足了观众的导览需求,还节省了空间,而且不会有安全隐患。另外在座谈期间,我认为他们举行的主题活动我们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每年的节日都会举办相应的专题展览,还有举办相应的夏令营,加强与其他省份和港台地区的交流和学习。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甘肃省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91-04

一、博物馆陈列学方面的研究

博物馆陈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陈列内容、陈列形式、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陈列创新与物质的关系、陈列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陈列与展览的区别、基本陈列与辅助陈列的关系、博物馆陈列与博物馆诸部门工作的协调关系等问题。其中陈列形式与陈列内容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在陈列形式创新上,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既要主题鲜明突出,有特色,更要与参观者的现实生活有某些联系,如有利于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和乡土教育等。博物馆应该从提供社会历史知识、科技知识、文物、自然标本知识等方面着手,并经常更新,使观众从中获得新的比较丰富的知识,有利于人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创造。为此,博物馆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观众的爱好、要求。二是表现手法上,要借助电视电影手法,把高科技运用到布置展览和讲解中去,利用声、光、电等把文物、标本的制作、运转、原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生态环境的重大变迁等,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宣传教育寓于娱乐之中;并使观众能够参与操作、实践,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这对学生和一般观众尤为重要;各种专业人员也不用从头到尾听讲解,而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视和录音设备,细细观赏、研究自己需要了解的。三是要不断探索展示文物、自然标本的新途径,不能因循守旧。如文物和标本方面的陈列通过互联网展览,使没有到博物馆参观的人也能看到,而且是坐在家里看更仔细、方便,所以,会大大增加宣传教育面。副作用是到博物馆参观的人可能会减少(当然也可能因此而增加),其利弊需进一步论证。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即只有文物、自然标本的陈列展览融入现代生活之中,才能创新陈展形式。

关于陈列内容的研究涉及地方历史陈列特点、陈列主题、陈列布局、陈列组合,陈列中如何揭示文物内在价值、突出陈列主题等。如1992年甘肃省博物馆承办的“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时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世界丝绸之路十年活动(1990~2000年)”,因此也被纳为其项目之一。这个陈列展览是在“丝绸之路热”的大氛围下举办的。笔者对这个陈列展览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历史文物的陈列展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甘肃的文物精品种类繁多,要使内容各异的历史文物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在内容设计上必须有新意,敢于突破传统格调,“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在内容设计上的的探索非常成功。主要体现为:强化了丝绸之路主题,展示了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光辉历程,较全面地反映了甘肃古代文化。此次展览涵盖了新石器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书法艺术等,浓缩了甘肃上下五千年、纵横近万里的古代文化。

“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在陈列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让观众耳目一新。文物的“聚集陈列”和“重点突出”相搭配,收到了良好效果。所谓“聚集陈列”就是将内容相关或类别相同的文物集中陈列,既密切了文物间的联系,又可使观众在参观时立刻进行对比,加深对文物的认识。所谓“重点突出”就是将造型独特的文物在独立柜中单独展出,如大地湾类型彩陶盆、武威磨嘴子汉墓木轺车、大型组合石造型塔等,突出陈展文物的气势。

20世纪90年代,关于陈列形式设计的研究中,学者们就陈列设计的整体感、系统特征、时代感、民族特性、从共性中创个性、设计的超前与创新、设计的地方特色、设计的敏感意识,关于美学、光学、节奏在设计中的运用等问题作了有关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在展示设计专业领域,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和标本收藏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历史资料、自然历史资料、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同时被当作文化交流资源和观光、旅游资源。如今,全国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已达2000多个,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仓库,而是一个具有保护性,同时又能提供藏品和观众进行对话的地方。每个藏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多以静态的方式将文物、藏品陈列在展示环境中,以视觉形象作为主要传播手段,使得观众在观看时通过实物、文字达到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有不少的博物馆在陈列设计方面增添了灯光音响、3D影视处理等手段来渲染文物、自然标本和环境的效果、气氛,增强了观众对文物、藏品的认识。所以,陈列设计构思就成为陈列内容的核心。它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物、藏品本身和观众的认识能力,它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多工种的配合与协作。

由于观众有触摸或操作展品的参与心理,这样也促进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不断更新。电脑、电信系统、机械装置的使用,已成为当今展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展示中便于观众的电脑查询,可动装置、实验装置、解说复印等,均向标准易操作的方面发展。

陈列艺术设计者应使自己的审美感受与公共环境、公众的审美需求及相关历史背景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协调,把它们统一起来,在建筑、安全、保卫、照相、防紫外线、人流触线、防火、防震、防电、防尘等各种制约条件的限制下,尽快解决展品与展柜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

为了满足“展”和“览”两方面的功能,需要设计者在众多的文物、标本展品中间,从视觉角度运用设计手法,为观众做导引铺垫,使观众视线轻松地落在精美的展品上,尽量减少附加多余的成分,只给观众留下非看不可的东西,令其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甘肃省的博物馆是一个综合型大馆,其陈列展览涵盖历史、自然、民族等学科。笔者对综合性博物馆的自然陈列设计进行研究后认为,自然陈列只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实践,这个条件就是根据馆藏的自然标本、标本研究成果、翔实的资料。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以自然标本为主要内容,发挥标本本身的生态优势,达到作为一个博物馆陈列所具备的真实性、形象性、科学性。在陈列主题内容确定以后,还需在表现形式上下功夫,使陈列内容得到充分的表现,力求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陈列设计为主题思想服务,使主题内容更为突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帮助观众能正确理解陈列本质及全部内容,这是陈列设计的任务。

目前,综合性博物馆根据现有条件,只能在局部表现上做一些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陈列将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在陈列设计中应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借鉴国内外各博物馆先进经验,将声、光、影像结合并用,才能达到高层次的陈列效果。

笔者对陈列展览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应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普及科学知识和介绍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提高陈列展览和科研水平,显然,在改革开放过程物馆的工作越社会化,它的社会效益也将越高。由于博物馆收藏并加以利用的文物、自然标本,从本质上说是属于整个人类的财产。它收藏和利用的职责,不只是为了过去和现今的社会,也是为了将来。所以,博物馆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属性。这种属性首先应反映在陈列展览中。通过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和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博物馆服务水平,创造社会效益的主要手段。

除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陈列外,博物馆还有一种形式――临时展览,它是对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都要与本馆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展览的特点在于不离开本馆的性质、任务和实物(文物和标本)基础。”现在看来这一原则并不全面。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上产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追求日趋丰富,他们希望看到时代气息浓郁、社会信息丰富的展览。民众的这种心理需要,向传统的博物馆提出了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观众希望通过博物馆了解自己身旁新的科技世界,这是改革开放对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对它需要的程度,而且有赖于它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根据目前国家的财力和博物馆的人力状况,还无法全力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只能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一课题。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促使博物馆扩大了藏品的搜集范围。昔日博物馆将藏品的搜集局限在过去遗物上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现代社会向博物馆提出了当代物质产品能否成为博物馆藏品的问题。

经常更新陈列展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新,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过一定时候又需要进一步改革更新,有很多困难。因此,博物馆工作者应有刻意求新的精神,适当时候推出一些新的内容以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愿望。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的研究

近几年,甘肃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向纵深发展,既探讨了博物馆开放意识、教育职能,博物馆多种教育方式,社教队伍培训等问题,又研究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论,博物馆社会教育对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引进与运用,观众参观意识和接受能力的调查、分析,博物馆群教工作的优化组合,以及博物馆群教工作如何适应深化改革形势、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等问题。

博物馆讲解员站在社会教育第一线,陈列展览的文物、标本资料要靠他们向观众介绍。因此,仪态是讲解员在观众心目中直观性最强的整体形象,它包括讲解员的仪容、风度、表情、姿势、举止、目光等。仪态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传达信息,感染观众的情绪。仪态作为讲解员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讲解员的综合性艺术形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喜欢与否,影响着讲解的成败。因此,重视仪态问题,探索仪态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仪态,对于每位讲解员责无旁贷。当然,除了仪态问题还应注意语言的表达。讲解语言一方面是组织、指挥讲解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手段。所以,讲解员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讲解艺术的水平。

笔者在借鉴国外的许多经验后认为,对观众的研究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最初它只是对观众的一种考察,目的是帮助管理者证实其经费支出的合理性,预测观众人数和改善工作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后来有学者发表有关博物馆观众疲劳的文章,并通过拍摄的观众观展照片,证实了疲劳是由于展览柜、架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为了减少观众疲劳、提高观众注意力,设计人员应对观众心理和生理有所了解。学者们通过各种研究,获得了有关展览设计对观众参观诸方面的影响方式的信息。如观众举止、流速,标牌的使用方法,故事连贯性在提高观众兴趣方面的作用,现场演示、灯光、色彩的作用和普通观众与专家对展览评价的对比差等。

陈列展览偏重于学术和决策程序的本末倒置,很可能是所谓教育性展览长期以来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对观众的研究表明,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要求部分责任从馆员、专家和展览或图表设计人员向教育和评估等人员转移。也就是说,展览计划、设计要从确认教育意图入手,然后来决定最可能表现意图的展品、陈列形式、陈列媒介和构成。专题研究人员(馆员)应主要负责对展览内容的确定,而教育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说明展览和对形成吸引观众的陈列构成负责。应以问卷、采访和确定针对性观众等方式使观众能真正参与各计划阶段的“编辑”过程。展览设计、布展后的总体效果评估以及开放一段后的修正等阶段,都必须有观众参与。

观众研究中的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其目的是收集有关观众的人数、知识水平、观展前认识、兴趣和态度等多方面有助于增强展览教育功能的信息,所以,评估可使我们得知展览能否成功,设想与构思能不能吸引观众,它有助于我们预测将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观众研究中评估的使用不同于正式研究,它仅提供有助于改善决策的基本信息。目前一些博物馆进行的评估主要是着眼于成本效益,寻求在计划与设计过程中出现临时性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育功能在现代博物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人们说博物馆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课堂”、“立体的教科书”、“艺术的殿堂”、“知识的海洋”、“科学的长城”、“激发思维和创造才能的场所”。笔者认为,强化服务意识是群教工作的关键。群众教育工作是博物馆联系观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衡量博物馆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博物馆必须十分重视群教工作。博物馆工作人员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美学、文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语言学等边缘相关学科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兴趣要求、时间限度及语言类别等,分别讲解、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与沟通,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观众对博物馆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的对象,而且观众的正当要求和愿望,是代表社会舆论促进博物馆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力。当观众参观博物馆陈列或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其他活动时,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从亲身感受中理解、评价其价值。尽管观众的意见和反映不尽相同,但比较普遍的反映总是代表着公众的要求,真诚的批评与建议也是改进博物馆的重要依据。因此,观众不只是接受某种知识的对象,而且还是博物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客观的评价和检验博物馆各项工作及其效果的主人。笔者认为对观众进行分类研究,对博物馆确定教育目的和判断教育效果具有实际的价值,它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观众的社会分析和博物馆在人们文化生活中地位的研究、探讨,可以对政府的文化政策产生影响,对博物馆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咨询意见。其次,对观众类型、观众行为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博物馆更加科学地制定工作计划,布置陈列和开展各种活动。第三,对观众反映与评价的反馈信息和收集,可以帮助博物馆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使今后的工作更加完善。这里所说的信息有两层意思:一是总体反应,是指陈列的内容和形式留给观众的整体印象,包括陈列内容的适应性,易接受性;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陈列的感染力等。二是观众对各个陈列要素与技术的反映,包括展品、文字、辅助材料等的设计和安排。对展品的意见反馈,有时是设计人员无法预料的,它与展品质量、展出效果以及观众理解息息相关。对反馈信息的处理,除了调整和改善外,还要保证陈列在更大程度上符合观众要求,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大效益。

笔者还研究了对观众参与意识理解的问题。博物馆观众的参与概念表现在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和博物馆参与社会两个方面。博物馆参与社会是指博物馆站在合适的角度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而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建立类似“博物馆之友”这样的机构,组织观众中对博物馆事业有贡献或者热爱博物馆事业的人士,关心、支持、爱护博物馆建设,为博物馆的发展献计献策;二是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参与”。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以及参与某些模拟、实验活动来实现参与目的。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观众的参与行为,有如下几点:观众的参观动机、参观的兴趣、参观的思维过程。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观众的心理,不仅可以克服博物馆陈列工作的盲目性,而且可以改进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作风,密切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同时,对陈列展览内容编排、陈列形式的处理以及活动方式等方面迅速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三种功能:直观功能、引导功能和感化功能。当代的博物馆教育已经不再以传递已趋稳定的传统文化为其惟一功能,而应当把观众引向文化科学发展的前沿,以适应文化信息迅速发展的现状,并使之具有吸取各种不同物质文化之精华,并善于将之融为一体的能力。这种文化选择性的变化也说明博物馆已从一元选择转向多元选择、从封闭式的选择转向开放式选择。当代博物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类型和特质的文化,不同类型和特质的文化不再因被视为异端而排斥于博物馆教育之外,而是为观众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和多向选择的可能。它不再以封闭的方式保证教育者所期望的某种单项选择,而是以开放的方式,通过不同文化的不断传播与交流,优化选择环境,以达到合理的选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具有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当代博物馆教育的这种功能更大。当代博物馆教育集中文化的精英,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重视以新的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武装观众,并向他们介绍各种新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博物馆还通过馆际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扩大观众的视野,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文化样式,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格局。博物馆教育还通过文化的传播过程所产生的变异,生产出多样化的文化。应该看到,任何文化传播并不是一种“输入过程输出”的简单模式,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由无数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的个人因素所形成的文化功能学过程。文化传播不仅受社会集团共同意识的制约,也受个人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结语

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选择区越大则文化选择越可能趋于优化。博物馆教育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各种不同文化做出比较,从而增强选择的自由度。同时,文化进入选择区的程度越高,文化选择区的元素越丰富,意味着文化发展的速度越快。博物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提高观众选择能力的活动。博物馆教育赋予观众丰富的科学知识、正确的行动能力、合理的价值观念。这一切归结到一点都使观众的选择能力得到提高,使观众在选择中能够具有正确的取向,遵循客观规律优化选择的过程。博物馆教育在普及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又向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并逐步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民主意识。这一切都促使观众不再盲目地按一种“先验”的文化模式行事,而善于从科学上做出反思,按社会和自己的需要与利益做出取舍,并通过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观众的选择自由度,使他们越来越可以充分独立地进行文化选择。而人的文化选择能力是完善博物馆文化选择机制、使博物馆文化选择具有合理取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行.博物馆学研究[A].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行.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科学研究综述[J].丝绸之路,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