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拆装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20:03:23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数控机床;维修;项目式教学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数控机床来进行生产。在数控机床普及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新设备由于使用不当、旧设备由于缺乏维护而引发的各种故障以提高机床使用率已成为众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现在制造业企业急需我们高职院校培养大批熟悉机床结构、能解决数控机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报警及故障的维护维修人员。

但在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目前仍没有走出学科体系的框架。教学内容仍以大量的、抽象的理论为主,少量演示性实验为辅;教学形式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操作练习为辅。这样一种学科体系式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过多的抽象理论使得学生因无法接受而逐步丧失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离,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

(3)实践训练偏少,无法掌握相应技能,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无法胜任相应的岗位。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对课程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做”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做中学”,教师的“做中教”。

数控机床由机械结构、机床电气、数控系统三个部分构成,各种故障无外乎这三个方面的排列组合。因此,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那么他们就能快速胜任企业机床维护维修的工作。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数控机床的硬件故障多于软件故障,机械故障多于电气故障,同时,软件的设定又和硬件的连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先机械后电气、先硬件后软件、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所以,结合各种常见故障和学校实际我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划分为了以下三个项目及若干任务。

1.数控机械结构拆装

数控机床的故障主要出在机械部分,要解决相关故障,必须熟悉其结构组成,只有充分了解故障点各个关联环节,才能顺利的查找并排除故障。如机床X轴进给过程中总是出现过载报警,一般人分析总是循着电机-传动带-滚珠丝杠-工作台-刀具-工件这条线进行查找,而忽略掉丝杠支撑轴承这个环节,从而导致故障迟迟无法排除,但经过机械结构拆装的人确深知这一重要而薄弱的环节。所以在这个项目中我以一台典型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拆装为主体,分为机床拆装工艺及工具使用、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拆绘、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的拆装、辅助功能装置的拆装等四个任务。

1.1机床拆装工艺及工具使用

课程开始即给学生介绍各种机床拆装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在熟悉工具的过程中,结合机床讨论拆装工艺,这样一开始学生就能亲自动手,可以在课程初期就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学生讨论进行引导,确定出拆装工艺。

1.2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拆绘

通过拆装主轴箱,让学生对主轴各部件有一直观认识,然后结合实物介绍相关理论,如结合主轴拉杆、拉钉等主轴部件讲主轴刀具自动夹紧相关知识。这样便于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最后,根据整个过程,安排学生绘制主轴箱装配图,通过点评使得学生更进一步熟悉机床运行时的各种位置保证、密封、变档等相关知识。

1.3数控系统进给系统的拆装

通过一个典型运动轴的系统拆装,让学生掌握进给传动方式、滚珠丝杠的支撑、滚珠丝杠螺母副、导轨以及间隙调整等相关知识。

1.4辅助功能装置的拆装

主要通过回转刀架的拆装,让学生熟悉机床上各种辅助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于机床上的开关量信号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通过这个项目学习训练以后,学生便能具备根据故障寻找相关故障链、故障点的能力。

2.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接线

除了机械故障外,数控机床故障频发的部分就在机床电气这一块,这一块又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数控系统各模块间的信号传递问题、一个是电气控制柜中的各种电子元器件损坏。而要解决这一部分的故障,我们必须要熟悉机床的各种信号(包括弱点和强电)的传递路线和控制过程。所以在机床电气这个项目中我设置了两个任务: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图绘制和数控机床电气接线图绘制。

2.1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图绘制

在完成绘制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图这个任务中,学生必须掌握,数控系统的硬件构成,知道CNC模块、主轴模块、伺服模块、I/O模块、电源模块等典型模块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绘制连接图,熟悉各模块间的信号传递,从而掌握数控系统硬件结构与维修等方面的知识。

2.2数控机床电气接线图绘制

在完成数控机床电气接线图这个任务的时候,学生必须先熟悉机床常用的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作用,比如接触器、继电器、断路器等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寻线,绘制接线图,学生便能在自己脑海中将数控机床各部分的电气控制原理构建起来,加之老师的讲解与总结,最终对于电气相关内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这个项目的训练之后,学生便能具备体用替换法、参考电压法判断机床相关故障的能力。

3.数控机床系统参数及PMC编程

由于数控机床的系统都是经过很严格的调试的比较成熟的软件,其相对与机床硬件来说,故障较少且多为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所引起的,因此,要解决软件故障,那么学生必须熟悉数控机床各参数的意义及对梯形图有一定认识,所以,在这个项目中我也设置了两个任务:机床参数全清后的设定训练和利用PMC编程实现机床功能转换训练。

3.1机床参数全清后的设定训练

在这个任务中,由易到难分为两步,首先,让学生掌握系统参数的备份和系统参数的灌装,通过这个操作训练让学生先具备在有条件情况下解决软件故障的能力;其次,清空参数,让学生重新设定参数来排除报警并让机床运行,通过这个操作训练,使得学生熟悉哪些参数与哪些报警相关,哪些参数与加工精度相关,进而提升其机床调试方面的能力和任何情况下解决参数问题的能力。

3.2利用PMC编程实现机床功能转换训练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CNC(系统、参数)和MT(机械结构)均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两者之间究竟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数控机床的控制原理究竟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通过利用PMC编程实现机床功能转换训练这个任务来进行讲解。

让学生进行机床操作面板按钮梯形图的编辑,不仅能够使得他们对于机床控制原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中,借助PMC梯形图来辅助进行判断。

这一部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相对难于接受,因此,我只设计了两个最基本的任务,希望通过这些任务,让学生掌握软件故障的基本处理方法:灌参数和梯形图。同时,让学生对于PMC监测有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其以后在企业的发展大有益处。

随着数控技术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对数控维修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现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步伐,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方法;实施效果

当代高职学生的现状主要有如下特点:(1)入学分数低,有很多学生入学分数300分左右。(2)学习习惯不好,主动学习和总结能力不高,学习自信心不足。(3)理论基础差,不愿意上纯粹理论讲授类课程。(4)头脑灵活,动手能力不弱。那么如何针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比较弱但技能操作应用学习能力并不弱的特点,实施卓有成效的技能教学?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有效人才”,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我们经过认真讨论摸索,认为可以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并在08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3班、4班、5班开始实施,而对同专业的1班和2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进行理论教学。

一、机床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针对实际情况,总的思路以“先认知再学会,最后巩固”的教学理念,改变以理论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理论要求是以“够用”为原则,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专业理论课程主动服务于实践课程。我们采用了“认知(学理论)——学会(实践操作)——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安排上,先安排课堂理论教学(粗略),再安排实践操作,最后巩固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课堂的简单了解之后再进行实践,最后带着问题回顾理论知识,回顾理论知识的目的是解决前一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为下一实践环节做准备。整个教学是认知——实践——回顾——再实践——直至贯通的过程,实现了以实践为中心,专业理论课程主动服务于实践课程的新型教学理念。用这种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现以本课程中的CA6140型卧式车床教学改革为例,利用校内已有的车床拆装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装拆车床,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本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一定的先进工艺操作;能熟练地使用、调整本工种的主要设备;能拆装、更换易损件、检修、排除一般故障,独立进行一级保养;正确使用工具、夹具、量具、刀具;具有安全生产知识和文明生产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先在课上分析车床的传动系统图,列出车床的主运动,车螺纹的进给运动,纵向横向进给运动以及刀架的快速移动的传动链。简单介绍车床的结构组成:主轴箱、溜板箱、进给箱、尾座、刀架等,使学生对车床传动系统及结构有一个初步印象。在车床拆装实验室,学生可以结合课上的理论知识亲自动手拆装车床的主要部分结构,对知识巩固加深。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边引导,边帮助学生回顾理论内容,并且可以先行示范操作。最后,教师对学生拆装车床部分结构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因为是初次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所以我们并没有把车床的所有结构都让学生拆开分析,而是只把CA6140型车床的主轴箱部分以及刀架部分拆开。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两部分学生的不同授课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学生依据课堂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操作有以下的益处:(1)实践操作有目标,每项动手操作内容与要求一目了然;(2)实践有规范,引导学生进行标准化实习与训练;(3)技术有标准,有利于学生自查和自测;(4)知识有要求,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使学生实践操作有序化,标准化。第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施,避免了“满堂灌”,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理论与实践交融结合,联系实际学理论,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理论,在应用中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做中学、学中做。由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因此学习主动,积极性很高。第二,充分掌握了岗位核心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对机床整体技术的认识,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应该说,通过本学期对机制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分析原因如下:(1)本专业是技能操作为主的专业,适合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2)专业课程体系能否反映就业岗位的最新要求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根本。(3)具有企业级实训设备的完备的实训室是成功的物质保障。(4)具有强大的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是成功的师资保障。

参 考 文 献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设计理念 设计思路

1 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是在我院机电设备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针对企业对机械设备维修岗位的要求,通过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机修钳工的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将原有课程《金属切削机床》、《钳工工艺学》、《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有机的融合,融合后的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重新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结构。

1.1 校企共建,构建行动导向课程

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建”:在本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与地方企业——宝鸡机床厂、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钢管厂等企业的一线专家全程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建设工作,构建行动导向课程。

共建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依据专业工作分析所确定的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共同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确定学习情境,参与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序化,制定考核标准等。

共建师资队伍:与企业合作,聘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增加专职教师队伍中的企业实践经历,构建“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教学。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主动融入地方制造工业产业链,在“双赢”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营造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相融的氛围,创设生产与教学相一致的场景,用企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的“产品”。

1.2 工学结合,促进职业能力培养

强调“工作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课程设计中不仅充分考虑完成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还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需求贯穿于职业能力培养之中。

强调“技能和素养统一”:本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具有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 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生产两大功能,让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设备维修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实际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本课程通过与宝鸡机床厂、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钢管厂等企业的一线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任教师,针对企业机电设备维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讨,确立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以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本课程教学目标突出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专业能力目标:

(1)能执行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和防止意外的规章制度;

(2)能看懂机械设备技术文献、设备主要部件功能及装配图;

(3)能根据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制定机械设备拆卸与装配工艺规程,选择正确的拆装方法,对固定机构、传动机构、轴承和轴组机构进行正确的拆卸与装配;

(4)能进行零件测绘,并根据零件的损坏程度重新设计,绘制标准零件图;

(5)能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机械设备、拆装和维修工量器具,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些方便实用的拆装、维修工具;

(6)能根据设备状况和修理要求,编写修理工艺,确定修理方法,对机械设备典型零部件进行修理;

(7)能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精度检验设备、仪器和工具及保养方法;

(8)能对机械设备进行总装配、调整、试车及精度检验;

(9)能根据设备安装要求,设计安装方案,制定安装工艺规程,合理选择和使用安装设备和工具,正确安装与调试机械设备;

(10)能正确诊断机械设备常见故障,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故障;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4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使得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电工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学生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以求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对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比如在进行安装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这一实训过程中,笔者首先告诉学生实训的目标:能正确地安装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理解线路的自锁作用以及欠压和失压保护的作用。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学习起来有的放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操作过程,准确地完成实训任务,并养成精益求精的良好工作习惯,笔者把这一实训过程拍成视频,让他们观摩总结。首先给他们播放3次视频。第一次播放,给学生的任务是观察归纳这一过程都使用到了哪些安装工具?学生经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操作人员使用到了测电笔、螺钉旋具、尖嘴钳、斜口钳、剥线钳、电工刀等电动常用工具。笔者借此机会给学生讲解了各种工具的作用和使用的要领,他们很快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第二次播放,给学生的任务是看清楚这一过程中使用过那些仪表?各种仪表在安装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学生很快总结出来:ZC25-3型兆欧表、MG3-1型钳形电流表、MF47型万用表,以及在哪个环节使用哪种仪表,测量什么数据,起到什么作用。第三次播放,给学生的任务是看看这一操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器材,以及它们的型号、规格、数量等?

通过三次各有侧重点的观察活动,学生都已心中有数,很快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顺利进入实际训练过程中来,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初步的训练任务。

为了更好地牢固掌握知识要点,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据本堂课的学习要点和难点设计思考题:接触器KM的自锁触头应并接在启动按钮SB1的何处?热继电器KH的热元件应串接在哪里?电源线进线应接在螺旋式熔断器的哪个部位?接按钮内接线,如果用力过猛,会出现什么问题?启动电动机时,在按下启动按钮SB1的同时,手为什么还必须要按在停止按钮SB2上?学生在研究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易形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学习模式

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可以使《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力拖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及组成,理解4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工作原理,笔者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模拟拆装系统,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模拟系统拆装一台台式钻床,一边拆装一边总结思考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关系与原理。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这台台式钻床由4个子系统组成,一是电源,它是电动机和控制设备的能源,分为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二是控制设备,它用来控制电动机的运转,由各种控制电动机、电器、自动化元件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三是电动机,它是生产机械的原动机,它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分为交流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四是传动机构,它是在电动机和工作机构之间传递动力的装置,如减速箱、联轴器、传动带等。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很轻松地了解了电力拖动系统一般子系统的组成结构,而且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原理,加上由于是自己在实践环节中总结出来的知识,所以理解更加透彻,记忆十分牢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环境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地使用图片、实物照片或表格形式将各个知识点展示出来,力求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环境。同时,针对相关知识点,设计很多贴近生活的导入和互动训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比如,开课之初,为了让学生更便捷地认识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的课程性质,激发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该课程的必胜信心,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大家展示几幅图片(略),他们很快就看出来第一幅是车床操作工正在车削工件,第二幅是磨床操作工正在磨削工件,第三幅是钻床操作工正在钻削工件。于是笔者发问:看了这几幅图片之后,你知道这些机床工作机构的运转是由什么来带动的吗?学生带着非常渴望的表情聚精会神地等待着老师的讲解。

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地告诉他们:像车床、磨床、钻床等多种机床上工作机构的运转几乎都是由电动机来带动的,这就是本学期将要重点研究和学习的电力拖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电力拖动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其在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笔者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汇总有关的知识信息,并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认识到: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风扇、洗衣机等多种家用电器,和在社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各种生产机械,都采用的是电力拖动。由此看来,目前在当代社会由于电力在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等方面的优越性,使得电力拖动具有方便、经济、效率高、调节性能好、易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优点,所以电力拖动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这样,学生对这一课程有了比较感性的了解,明白了这一课程的作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开发多媒体教学光盘、创建电工专业模拟实训操作系统成为现实

为了提高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立足于课程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特点,研制开发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并把这套教学光盘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教学方法的应用是通过现场和模拟演示,以直观、形象的教学片段、个案,剖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的各种示例,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感和积极的学习兴趣。学生观看光盘演示的专题内容,包括概要说明、人工控制进程(可反复观看某一片段相对独立的内容)、交互改变参数(以静止、慢进、快进等状态演示)。再加上教师因势利导,针对普遍存在的间题,进一步进行理论诱导,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教学要素有理性的认识。

所以说,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构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辅助平台,为教学提供极大的方便,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5

这个岗位要求从业者需具备机床的安装调试与初步设计及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组织能力,及生产协作和机电设备销售的能力,这要求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数控系统综合技术、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生产计划等相关技能和知识。

2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课程结构构建

在对职业岗位充分分析后,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了解构,形成了新的课程结构,它是按照一般工作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工作任务转化课程体系,并确定了课程的门数、顺序和课时。按照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逐级递进,要求每一门课程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职业基础课程中将原有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制图大作业”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工程图的识图与绘制”,并开发了新课“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课程”,这门课是单开三周实践课,以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进行巩固和拔高;将“材料学”、“工程力学”及“热处理学”整合成“机械工程基础”去除了不必要的及不适应的内容。在职业技能课程阶段,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拆解为“数控机床原理与应用”和“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两门课程,并增加了课时数;增设了“过程测量与统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工量具的使用;重新购置了数控机床维修教学模型机,新开发了基于工作项目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使学生在真实的机床故障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参加全国数控一系列大赛来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拓展课程中,除了原有的课程以外,增加了一些电类的课程,如新开发了“机电设备维修”和“数控系统综合训练”两门课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整合,形成了新的核心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是机械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机械工程基础(上、下)、计算机辅助CAD、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加工工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系统综合训练、机电设备维修机过程测量与统计等。

2.2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是课程教材的编写以及开发以网络和多媒体为途径的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该专业已完成了《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设备维修》、《数控系统综合训练》及《过程统计与测量》等课程的教材编写,其中《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正式出版之前都要经过三年的校本教材的开发时间,边教学边修改,使之更能适合学生,适应教学。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及机电设备维修课程已经开发出了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其余课程正在开发当中,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专业课程的开发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6

数控技术及应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课程。该课程只有60课时教学时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数控机床工作原理以及技术应用。笔者曾经跟许多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师交流,他们大多都不愿意上这门课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气控制类型多样,知识面广

随着数控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先进,电气控制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电机驱动装置存在多种,要掌握电机工作原理相关知识,不仅需要掌握数字电路、电工等知识,还涉及单片机、微机原理等知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控制算法抽象数控技术应用课程中,存在大量控制算法,这些控制算法涉及高等数学知识,这正是许多高职学生的短板,比如高职学生很难理解逐点比较法和DDA控制算法等。

3.课程内容抽象,学习缺乏主线

数控技术教师都能把课程内容讲明白,但由于教材内容安排缺乏主线,章节之间连贯性不强,只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堆砌,如果老师按现行教材组织教学,学生自然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和熟练运用。

二、高职数控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购买数控机床光机仿真软件

根据学校财力以及学情,可以购买性价比最高的数控机床光机软件。按照职业教育规律的要求,软件教学资料中应该包括一些典型工作流程模块知识,比如机床拆装实训、装配检测以及维修技能等。模块内容设计尽量丰富多彩,比如可以包括数控铣床光机的安装、调试等内容,便于学生软件上模拟操作。总之,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实训教学,可以节约实训成本,同时又提供了仿真操作,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难以进行机床拆装与装配教学短板,突破了物质限制条件,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又能减少实践操作面临的安全问题。笔者对机床拆装、装配软件在教学中的多年运用后发现,仿真软件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2.重视基础讲解,有条件时加以拓展

许多高职院校在近几年来都存在生源数量不断萎缩的情况,入学的高职学生相当一部分的基础比较差,导致正式入学后听不懂文化课和专业课。笔者认为,针对高职学生基础比较差的情况,课堂教学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够用为原则,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再适度拓展,传授一些更加复杂的专业知识。笔者以步进电机教学内容为例,在讲解这部分知识前,先向学生传授电磁感应、直流线圈磁场构建、不同相序线圈通电产生磁场旋转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展讲解环形分配器控制脉冲对电机转速的影响。

3.控制算法形象化

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运用Flash软件展示算法,将抽象的控制算法采用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而不再是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与分析,这种表达方法明显更能让学生接受。比如逐点比较法,可以在Flash软件中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X轴与Y轴的点可变,(X,Y)代表一个脉冲当量,算法后台设置,学生只需要输入不同(X,Y),就能看到逐点比较法的运行结果,学生很容易理解最大误差与脉冲当量之间的关系。

4.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的放矢

数控技术及应用研究课程的学习任务的确定,以机床结构有关知识为例,可以确定为:使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运动状态,突出要求学生掌握位置控制;了解电气控制相关知识;先掌握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然后掌握直流电动机以及交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变频器主电路的工作原理。

三、小结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7

“机械基础”课程,专门培养机械专业的基础技术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象思维与产品设计、动手能力。“机械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职学生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承接作用。其中包含零部件结构特性、零部件工作原理、零部件维护与设计运算等内容。该课程涉及的点多面广,同时包含较多公式。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强,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快实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一、“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效果 1.重视新课的引入 导入新课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与教学效率,让“机械基础”课程顺利进入主题,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积极思考,获得更多知识。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尽量列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 利用教材分层设置任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将课堂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加入到课堂学习中,由传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启发、评价为主。在课堂中,形成以题目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分析的氛围,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自己发现、自主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并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3.直观教学法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学法,可采取实物、模型、挂图等方式。将原本抽象的理论和视图,更加直观化、具体化、生动化,争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在讲解“齿轮转动”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组装一个齿轮减速器,进行装拆试验。这样,就可以根据齿轮减速器的组装过程,来讲解有关内容,提高学生对齿轮的直观、具体认识,提高操作技能与学习兴趣。 4.多媒体教学法 (1)课件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法,与传统的黑板板书相比,更能呈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课件不仅作为教师表达教学内容的工具,也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载体,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快乐地加入到学习中。在“机械基础”课程中,涉及到很多概念或图形,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对于存在关系网的内容,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发挥融会贯通、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讲解“联轴器”时,教师可以将固定式联轴器、安全联轴器、可移式联轴器以及万向联轴器放到同一层,如果需要介绍安全联轴器,只需要将其点击进入第二层即可,这样就可在第二层明确列出安全联轴器的分类、具体内容等。这样便于教师操作与学生理解,也助于学生课后复习与总结。 (2)动画演示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处理功能,教师可以在网络中下载典型运动机构,在多媒体中播放,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例如凸轮机构、齿轮传动、铰链四杆机构、链传动等,都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出来,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与丰富的联想,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机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教师也可到应用现场拍摄一些加工零件的过程,给学生观看。例如,在加工齿轮工艺中,让学生认真观察齿轮的根切现象,并合理避免;教师也可直接为学生播放相关光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把握知识。 5.工厂教学法 通过工厂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观察,体会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发挥合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细心记录,注意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改正,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自主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小组总结的作用,教师统一讲解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强调重点与难点。 经大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课堂与工厂交错,更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场所,组织学生做好实验教学与操作训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二、开设“机械基础”实践课程的意义 1.增强教学的感知性、直观性 在《机械基础》(第三版)教材中,涉及很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工具,例如千斤顶、发动机、螺旋传动、链传动、机床变速箱齿轮、液压缸、液压泵等。通过开展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拆装机械零件,通过观察机械相对运动,分析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从中发现机械运动的原理、结论,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避免灌输性说教,减少了对复杂、枯燥公式的推导,学生通过观察就可获得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常用机械传动装置”一课中,讲解齿轮传动类型与特点,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齿轮,让学生自己辨别齿轮类型,总结应用特点,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感性化、直观化,更利于接受。 2.更好地引导学生就业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在学生拆卸、安装、装配机械设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受未来就业环境的过程。由于机械设备的组成,都是与零件或机构相关,因此其工作状态可一目了然。例如,在《机械基础》第三版第六章的6-3“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一课中,教师在对基本部件做了简单介绍之后,就可带领学生来到机械拆装车间,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拆装训练。在拆装过程中,学生自己摸索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有关使用、维护的知识和技巧等。在拆装减速器时,由于学生已经对滚动轴承的原理及结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而具体的拆装办法,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才能解决,这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p#分页标题#e# 3.实现动态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可将原本课堂静态教学转移到运动状态,更利于学生对机械运动过程的掌握与理解,还可对必要的设备进行拆装练习,掌握各种设备、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一些运动机构的原理和构造很难表达清楚,给学生理解带来难度。例如,在讲解“齿轮传动”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在车间观察车床变速箱的齿轮机构运动状态,观察车床主轴的转动速度等,使原本静态的理论知识变成动态实践,更利于学生掌握,同时也实现了本课程与其他内容的整合。 由上可见,通过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极大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明显,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8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我期望已久的实训周已经结束。经过两周的实训练习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回头想想实训这几天我确实是有很大收获的。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从总体上达到了实习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这次总实习给了我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我进一步从实践中认识到数控机床拆装对于我们数控维修专业的重要性。我以后在工作中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行。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完成全部实习环节.

第一天老师上到实训室就给我们讲纪律和实训中的相关事件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了维修钳工的基础知识以及数控维修的重要性.以便让我们在以后实训知道我们该怎样做的更好,老师特别强调了要我们在拆卸当中做纪录而且要求我们每天写实训日记.在这次实训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比如耐心,我以前做事情总是急于求成,所以我们在第一次装配中就遇到了问题,在装配完以后就多了两个螺母.在装配上它要求很准确,如果不准确就容易出安全事故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或人员死亡。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都很积极,后来拆装的次数多了就觉得有些枯燥了.后来我想想可能是我们刚开始觉得新鲜吧.于是我便耐心地画,我们在装配主轴箱花键的时候,总是装不上后来就有火但是越火越是装不上.后来静下心来才把它装好.从这件事中我认识到了耐心的确很重要。

信心也很重要,没有信心就很难做成大事,名人说过,信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钥匙.我们数控维修专业不可能在学校学会将来遇到的故障或问题.我们只有大胆心细,在懂得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并满怀信心的去做才能取得成功。

这次实训让我体会较深的就是怎样使用新的工具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否正确高效的使用新工具就在很大程度决定我们能否成功.其次就是我们态度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好态度去对待工作就是我们的能力再高也很难得到认可.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机床维修;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研讨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开设机械制造专业以来,组织了一批专业教师深入省机械行业的工厂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获悉很多企业迫切需要应用型的机床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我院决定对《金属切削机床》课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需求状况

学院所在的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处在武汉、九江、鄂州等大城市形成的金三角中心地带。近年来,正在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新能源装备制造、起重运输、矿山机械等产业群,构筑标志性工业板块。据调查,黄石及周边制造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缺少大量机床维修人员。据劳动部门调查统计,机械行业企业对机床维修人员各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中高职学历约占89%,机械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优势,加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2.课程定位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机械维修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秉承我院“工学结合,厚能强能,根植一线,服务社会”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本课程面向黄石及周边各类制造企业,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机床维修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工业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机械设备的拆卸与装配、典型机床的故障诊断及维修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培养方案

在总结机械制造专业多年来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认真的讨论,我们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机床维修实用人才。

知识方面:要求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机床维修的计划、易损件的修复、维修工具的使用、机床的拆卸与装配、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

能力方面:旨在使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修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典型机床的修理方法和步骤,只要掌握好两三种机床,便可收到一直百晓,融会贯通之效。

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品质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英汉互译专业技术资料能力和技术交流能力;有较好的协作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非技术性的相关能力。

4.培养模式

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机床维修的基本知识。

第二阶段:掌握机床设备的拆卸和装配,掌握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学院负责组织管理,社会企业作为主导者。在企业主导培养阶段,学生作为准员工进入企业,通过准就业顶岗实习,在生产过程中,了解企业文化,学习生产现场维修,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实习期间,依据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指派学院教师负责与学生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学院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二、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并要求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中,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实践。在对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改革的充分认识、调研基础上,对一些环节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从而节约课时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理论教学单位学时的信息量。为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合理设计实践内容

针对实践教学,按照课程实践的操作步骤和实际工作程序,根据实训室条件与环境,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合理设计各个环节实践内容,采用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实训方法,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2.构建课堂实训基地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对原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并按照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进行重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3.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除课内教学实践总学时和理论总学时的比例达到1:1外,业余时间免费开放实训室。对所有班级进行分组,要求必须在每学期完成规定的业余实践课 时。课余实践行双导师制,除安排老师指导外,还采用指定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班组长兼导师的方法,既解决了指导教师工作繁重的困难,又巩固和锻炼了高年纪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组织管理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重。

4.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

教学中,教师使用教学信息记录册,实时记录学生的出勤状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测试成绩、期末成绩等,确定各项权重,最终给出总评成绩。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考核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操作、撰写论文、答辩等。实践教学每次实训都要求完成实训报告或产品,由专业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分别评定成绩,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入成绩。

三、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设施完备、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应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机床维修实训中心,近年来,围绕该专业不断加大实训条件的建设。现有普通车床20台,普通铣床10台,数控机床30台是一个集教学、实训、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机床维修已经建立了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5家,并签订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协议书,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及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满足了顶岗实习及实训要求。

四、结束语

本着教学内容综合化、职业化、技能化的原则,结合工厂生产实际和实训条件,先后编写讲义四部。当然,在机床课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如教学计划中还存在某些实践环节和课程衔接不好,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软件设施建设和教材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产学合作还需不断深入创新等。我们要在现阶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铁尧.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2]顾维邦.金属切削机床(上、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3]吴圣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电机与电气控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49-02

我校目前是五年制高职校,我们的学生在校不仅要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会“工作”,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我校也尝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应用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开发,取得了小小的成绩,有多门课程相继被立为市级精品建设课程。本文我将谈一下我一直参与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一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历经三个转换,即“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转换”,“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1.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通过对本专业各种岗位的总和考察分析,我们学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所在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制造、检测等。我们分析工作任务,找出工作间关联的部分,去除重复部分,形成一个个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例如,其中“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根据要求绘制电气原理图―选择器件―安装线路、电机―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了解情况―分析电气图―查找原因―准备工具―排除电机或线路故障。对这两个任务分析后归纳总结,可以得到它们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有“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需要的职业能力是电机检测与简单维修能力、电气图读图能力、电气图绘图能力、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常见电气故障检修能力。

我们常说使学校和企业零距离接轨,但学校毕竟是不能与工厂划等号的,所以我们要分析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行动领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造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学习情境,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2.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我们在对两个工作任务――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分析后归纳出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即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由此得出《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一学习领域的主要任务,是以这三个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电机检测与简单维修能力、电气图读图能力、电气图绘图能力、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常见电气故障检修能力。

基于工作导向课程体系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现在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个学习领域,是将原来的《电机与拖动》、《电气设备与安装》两门理论课和电机拆装、维修电工实训这两门理论课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3.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我们以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三个工作任务作为《电机与电气控制》学习领域的三个学习情境。三个学习情境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层递进,难度逐渐加大。在第一个学习情境“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中,主要培养学生电机正确拆装和故障检测能力。第二个学习情境“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主要培养学生电气图读图、绘图能力,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为下个环节“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打下基础。第三个学习情境“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主要培养学生机床线路的读图、绘图能力,检查、排故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使知识的学习次序相对于传统次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容易适应未来工作。在三个大情境下又设置了15个子情,以子情景为单位组织教学,并按实际工作的六个步骤“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组织实施。学习情境的数量和大小没有特定的标准,它与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者的教学经验相关。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重组了教学内容,改造了教学环境,转变了教学方式。形成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中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3]鲁业安,王佳.谈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改革[J].大众科技,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