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测量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1 01:46:57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1

一、《园林测量》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园林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抓准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喜欢照搬工程测量专业的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多而全;教学中喜欢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即理论部分完全讲完再去做对应的实训;每个实训项目相互间无任何关联;实训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实训成果等。其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学的内容全但皆不精;教师的专业理论虽讲完,但课堂上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完全吸收,绝大部分学生是坐在教室等着去实训,但真正实训时又不会操作;完全独立的实训项目与实际园林工程建设相差很大,学生前期的控制成果测算出来后在施工实训中用不上,即使认真完成全部实训项目的学生对测量工作的整个流程也仍无法理顺,造成学生对测量知识的掌握不连贯;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课堂实训成果,造成原本就学习自律性差的同学放弃实训教学这个重要的学习环节,经常出现小组里由一个同学从头测到尾的现象。最终表现为总体上教学效果较差,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园林工程建设要求园林测量实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测量的三要素进行的,即高程测量、距离测量、角度测量.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仅以这样的基础内容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虽能牢固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但综合运用能力欠佳,使得学生在现实的工程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常不知所措.实验内容较单一,没有与园林工程建设的三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基本理论和具体的工作方法相结合.

仪器数量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由于近几年园林专业越来越被更多人认识,现已成为一门热门专业,报考的学生也较多,而测量仪器设备数量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实验条件较为简陋,教学仪器种类和数量比较少,有时8~9人才能用一台仪器进行教学实习,从而常常使得学生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园林测量教学规划与建设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园林测量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讲述园林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测量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是将园林工程施工放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工程建设中测量的理论和方法等,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必须修订与完善《园林测量》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编写课程电子教案.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不断将学科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围绕课程内容,增加全站仪、GPS及绘图软件的教学内容,兼顾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删去与专业要求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并将部分学生可能自学的内容交由学生自学,教师负责答疑。

2.教学方法的改革。良好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由于以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常常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充分的认识,因而导致其丧失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实践环节录制成录像片,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听课者感觉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刻苦学习变成了愉快学习,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受益.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先摸索,与同学相互讨论,然后与教师交流,自己总结实验操作技巧,而不是教师一味填鸭式地去灌输.

由于目前园林测量实验教材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应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可创立“课堂授课―外业实验―内业计算―野外实习”四环一体嵌套式实验教学模式,其内涵包括实验课堂授课―讲好每节课,精彩每句话;外业实验―做好每个实验,精通每个操作;内业计算―掌握每个算式,实现每个程序;野外实习―熟练每个步骤,实践每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着重介绍测量学与园林专业的实际联系及应用,并以课堂和课外讲座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同时,还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课程实习相配合的方法,边实验边去基地实习,提高教学效果.规范实验和集中实习,通过制定实验指导书和集中实习任务书,让学生明确任务、过程、技术要点和要上交的成果.实习期间,随机抽查学生进行现场计时动手能力考核.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园林工程; 施工; 管理; 质量控制

1引言

随着园林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改革,人们对日常生活、生产的各种场所以及室内外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提高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城市园林工程的投入力度,力求搞好园林工程建设,满足城市建设以及市民生活的需求。为了保证园林工程的成功,把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放在首要地位是当前一项首要的任务。

在园林绿化企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园林工程亦面临着更高的质量要求。技术规范标准、设备保证和检验手段等常规方法,有时也会满足不了工程质量更高的潜在需要。多方位注重质量管理,园林工程才会越做好,越做越精。

2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不同项目地点不同,不象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规范化生产工艺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象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施工单位要做到长期把工程施工质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就是经常应用一系列培训、管理、检测、监督、整改手段和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人员、施工工艺、机械工具、材料和环境五大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2.2加强对相关施工人员的培训

优秀的园林施工人员是奠定园林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

首先应提高园林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

其次是人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就要把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培训和优选。

2.3加强对园林工程建材的质量把关

严格控制好园林工程的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打好工程建设物质基础。国家《园林工程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园林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当前,在物资供应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各种销售名目繁多,有“回扣销售”、“有奖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等,对采保人员是极大的诱惑。因此,要把好采购关。1)优选采保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守信于项目经理的人任采保人员。2)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厂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质量混杂情况,还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主材严格按设计要求,应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不合要求的不得使用,并且追踪其出处。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2.4加强对建设成本的控制

降低成本造价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工程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能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力求将成本、费用降到最低,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园林工程的成本主要包括种植土方费、工程 苗木费、种植人工费、管理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附加费、办公费、工程保修费、工程排污费等等。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成本管理要坚持全员管理、全程管理的原则,对于工程中开支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加强预算,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同时也要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

2.5加强园林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

园林景观艺术创造的基础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它在养护管理中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了园林绿化的总体养护水平,塑造一个有地方特色园林的城市,要有全面的养护来实现园林设计的理念。养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忽视管理,资金投入少,导致人员、材料、机械等一系列设备物资的缺乏,管理极其不到位;另一方 面,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较差,不熟悉植物的生长规律,对园林工程中的各种植被发生的病虫害也不了解,不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

应该让绿化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自身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美丽的植物和洁净的绿地才能给人舒畅的环境和美的享受,这样才发挥出了绿地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要想让绿化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证种植物的成活率,应该设法平衡好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的水份,并且减少根系在挖掘、运输和种植过程中受到损伤,对树冠定期修剪避免其失水的现象。最后,严格的管理标准,并要不断在管理机制、经验和技术上创新出新的思路。

3总结

总体来说,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施工工程的质量予控,使施工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2)加强因素控制,确定特定、特殊工序关键环节的管理点,实施工程施工的动态管理。3)开展公关活动,克服质量通病,争取工程施工一次成优。4)工序交接时,必须有专职质检员对工程质量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达不到质量目标者返工重做。5)认真接受甲方监理工程师及当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对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合格后申请复验,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参考文献

[1] 谢广峰.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与关键技术探讨.防护林科技,2009(6):8.

[2] 陈根山,董玉琪.园林绿化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9.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北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1北方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设计问题

1.1.1漏项。忽略工程重点元素,例如,未统计工程用电量,一方面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程管理人员配备计划;另一方面没有实地考察材料加工区、生活区、办公区、仓库等区域。1.1.2脱离实际。大部分施工企业设计流于形式,施工前也没有进行合理规划,甚至出现套用其它施工方案和经验现象,导致实际工程和实用性不符。

1.2施工材料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工程需求量逐渐加大,但是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在经济利润诱惑驱使下,存在偷工减料现象,严重忽视工程质量,以致于北方园林工程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甚至部分施工难度大和结构复杂的工程存在更为严重的质量问题。

1.3安全意识问题

大部分园林工程施工企业片面认为此类工程不同于市政工程和房屋建筑工程,只侧重于植物种植和养护等方面。事实上,园林工程涉及照明、排水、湖池、假山等,运用大型器械、开展高空作业和用电也较为常见,因而不能忽视工程安全保障工作。然而很多园林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在深基坑湖池周边没有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施工人员随意在吊臂下来回走动等。

2解决北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对策

2.1重视设计图纸会审

设计前应前往工程所在地区考察,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此过中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避免破坏当地风俗,维持园林原有的意境和美观。结合各方共同合作设计出图纸,并对其进行会审,不仅需要充分保留园林原有的美观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园林工程建设者经济情况和现代人们需求意向。此外,还需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注重各个植物层的搭配,从而产生高低错落和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感。这种设计既可以有效阻隔病虫灾害传播扩散,又有利于鸟类和蜘蛛等有益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与此同时,应科学合理配置植物,结合道路旁的绿化和种植的行道树,降低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便于后续养护管理。

2.2优化施工材料管理

严把施工设备和材料质量关,尤其是施工材料购买者应严格审核材料供应商出具的相关证明,保证原材料质量。运输施工原材料时避免颠簸,尽可能使材料处于稳定和安全范围中。与此同时,在保存原材料时需要结合其特点,将不同性质原材料分批妥善保管,避免材料出现质量问题。针对施工机械设备,也应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把关原材料和设备合格证、规格、性能检测报告等项目,并建立材料台账。进场运用施工的机械,应经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而操作机械设备工作人员的资格需符合行业标准,若不合格或无证则严禁上岗。根据规定对计量器具的保管、使用、验证和维修进行控制,使其符合相关规定。

2.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北方园林工程施工企业应始终树立安全理念和建设安全文化,目的在于使“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位工作人员脑海之中,由此体现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操作中时时和事事牢记安全并付诸于行动,长期以往则形成园林施工固有的安全意识和习惯。园林工程施工企业还要在内部创造体现安全第一的思想体系,除了要深入每位工作人员心中,还要影响员工家属,双方形成相互制约、监督、指导的安全管理体系,从传统的强制性管理逐渐转为员工自我监督管理。相关实践证明,如果园林工程施工企业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必然会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尤其是需要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园林工程施工规章制度、软硬件、培训网络、安全培训责任制等各方面建设,不断更新和普及安全生产知识,进一步提高安全教育培训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北方园林工程建设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不断向前发展,其使用功能和艺术效果均能体现出现代化艺术特色。当前部分北方园林工程忽视了工程安全和质量控制,再加上近年来频发安全事故,对此,需要结合具体施工情况优化设计和材料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北方园林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若武.刍议园林工程施工中的有效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1)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就业导向;能力主线;考核模式;学生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机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效果的重要检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教学改革、质量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自身的目标性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切实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构成特征及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就业导向、利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一、更新评价理念,回归考试功能。优化考核机制

学院坚持考试功能回归,注重发挥整体效能,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潜能,注重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

1、实行学分制和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学院实行学分制,积极为学习成绩优秀,符合条件的学生办理免修、免考手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分层培养的机会,有更多时间自主发展职业个性,体验工学结合。在激励的同时,采取学业退出机制,严格学籍管理,严肃留降级制度以及“首次补考后专业主干课不及格(或无成绩)累计达到3门予以退学”等专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有关规定,激励了广大的学生热情,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导向,促进了专业技能及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改革考核制度,突出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考核

学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所有单独进行的实习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考核。考核中将动手操作能力考核作为重中之重,占所在实习课程分数总量的70%;强化对综合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考核,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意见》,接纳学生实习的单位及企业中的导师直接参与学生考核。学院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采用答辩制,设立专业答辩委员会,专项负责学生毕业答辩的组织、选题、答辩、优秀毕业论文评选与奖励等一系列考评事宜。提倡各系(部)按照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总原则,结合本系(部)课程特点积极实行考试改革。各课程组呈报考试改革申请,教务处会同各系对考核改革方案进行审批后,各课程所在教研室组织实施。改革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或实验完成后呈送总结性材料,成效显著的在全院范围内予以推广或交流。

3、加强职业技能考试管理,实行双轨考核制

职业技能鉴定是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学院实行将常规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作为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模块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分配专项学时,进行教学、培训、考核、鉴定四点一线的统筹管理,学生获得证书给予相应学分,获得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至少一个)方可毕业。这些良性的评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4、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实施发展性评价

针对高职生生源素质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学院注重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英语教学普遍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考核,试卷采用与所学层次的学期授课计划、难度相适应的A、B、c三套试题,并与学分制接轨,突出发展性评价。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积极实行“过程评价法”、“口语考核法”、“个人能力基质发展水平纵向评价法”等,注重对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个人整体发展能力的考核。

5、注重试后分析的诊断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

学院注重考试的诊断功能,各门课程严格执行试卷分析制度,试后积极剖析学生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具有普遍性的失分项和成绩普遍较低的班级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和教学对策调整,切实发挥考试的质量调控功能,确保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点的和掌握。

二、以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内容,使考核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高职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考核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倾向。

1、建立完备的实践技能及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

为强化以技能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院各课程组编写了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明确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具体项目及其质量评价标准;制订了完备详细的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明确训练项目名称、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时问、训练效果要求等,根据严细的训练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突出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寓考于教,教、学、做、评相融合

基于园林、林业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动手程度高等特点及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院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重点侧重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与实践教学过程本身相结合。例如,园林制图课安排学生测绘校园前庭的绿化广场,绘制广场的总平面图、植物种植图,测量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绘制它的平、立、剖面及效果图。这样的项目作业,既是教学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的实质性内容,强化了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突显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学考核模式的独有特征。

3、逐步建立课程试题库,推进教、考同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学院主要专业的重点课程组目前正逐步建立试题库,促进专业必需的重点知识、能力点系统化、数字化,为教、考同步奠定基础。

三、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革新考试方法,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应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

1、考试形式随考试内容改革及课程类型特点灵活变化,主辅搭配

一是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笔试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部分操作技能考核,如画图、定量分析等。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辅以问答口试。考核时按照随机方式从考试范围中抽取题目,让学生分批进行单独考核,在指定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达到指定要求并回答教师问题。三是项目制作教学的考核,以成品的指标测试考核为主。“成品”,包括硬件成品、软件成品和设计制作说明文档,如实用菌、组织培养、育种、插花、园林制图等实训类课程或实训项目,都以“成品”作为最终的课业评定标准。

2、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

一是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我们将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协作精神、勤状况、操作的规范性)、各类学习活动(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研)报告完成情况,项目制作的优劣,笔记、心得、答疑、讨论、演讲反映的情况等和课程最后的总结性考试,给出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最后评价。

二是开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相结合。在理论考试中,埘知识部分,多采取闭卷考试,对理论分析部分采取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在实践考试中,往往公开考核方式和能力型试题,允许学生现场查查阅资料、数据,如园林工程、设计初步等课程的考试。

三是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提倡现场考试,是学院技能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扦插、插花等实训课程,都是直接面对操作对象在现场中进行实践部分的考试。一般由多位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再取平均分。实操部分完成后,再回到课堂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进行答辩或回答相应问题。

四是笔试与口试、答辩相结合。在考试中,多采取笔试方式,部分课程灵活采取口试或答辩方式,做到笔试、口试、答辩相结合。

3、突出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单科个性化考核

几年来,学院各课程组结合学科特点,大胆探索了多种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考核方式,突出了以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为特点的高职教育特点。例如,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结合本课程在实训基地分段式现场教学,将该课程主要技能分项,每次在实训基地集中教学结束前都要对本次技能操作的重点技能分小组考核;整个课程结束前对各个阶段集中教学的重点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实行单人抽签独立操作,强化专业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课改变了以往考试以笔试为主,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老套做法,采取以识别实物为主,识别图片及标本为辅的考试方法。识别实物时在温室的真实实践环境中,结合实物观察回答问题,单人口试,人人过关,加强了学生对园林植物识别、鉴定能力的培养。测量课实习考核以仪器使用、计算和绘图为主。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的卷面式考核向多角度、综合化考核的转变。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综合理论知识成绩,专题论文、报告或综合开卷成绩以及课堂讨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平时表现成绩各占50%、30%和20%。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

《园林植物保护》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影响到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能力,而目前国内很多开设园林技术专业的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均滞后于社会对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笔者在借鉴相关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课程的地位、作用及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的出台,各地争相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农村生活城镇化、城镇生活园林化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现实,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社会对高素质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

园林技术专业主要涵盖四个职业岗位群,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养护和园林植物生产经营。在这四个岗位群中,园林植物保护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植物保护介入,在园林设计中就可能忽略植物的生理特性,在设计中误用植物,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就会有劣质的虫源木、病源木混入,由此将对绿地环境和植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这两个从业岗位中,只有全面领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才能使园林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后两个岗位中,植物保护技术则是核心的职业技能,技能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园林植物保护应覆盖园林绿化的全过程。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季节性、地域性强的特点。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园林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必需的职业素养。在专业技能上,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和预测预报,能够依据调查和鉴定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能够合理运用药剂和器械实施防治,能够分析防治效果并总结经验。在职业素养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在与行业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对职业岗位和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与设计基于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

课程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开发思路,以能力为本位,围绕基本能力确定教学内容;以技能为主体,依据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技能中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生产过程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园林植物种类发生及为害的情况不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也各有差异,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对本地典型病虫草害的识别鉴定、调查预测、防治实践及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病虫草害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病虫草害调查和预测预报、防治方案制定与实施、药剂和器械运用等4个教学项目、24个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详见表1。

由表1可知,课程教学内容不以任务罗列次序为顺序,而是以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顺序,教学任务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来安排的。

以库尔勒市为例,2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对食叶害虫春尺蠖各虫态观察和防治的有利时期,在这期间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1,项目2之任务1,项目3之任务1,项目4之任务1和5。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是吸汁害虫枣球蜡蚧观察防治的最佳时机,这一阶段将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2,项目2之任务2,项目3之任务2。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要反复训练识别、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和药械等农药使用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技能,这些重复并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呈阶梯式的递进,由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容量在逐步增加,技能在逐渐娴熟,观察问题更加敏锐,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综合防治效果也日趋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反思总结、评价反馈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分六个阶段进行: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以真实工作情境中典型的职业生产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紧紧围绕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使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技能训练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在空间上的结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侧重于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融“教、学、做”于一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可灵活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实验观察教学、实训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和讨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以四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

现场教学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并在现场实施防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同时也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以求实现“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演示教学法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的特点,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教师可利用实物及图片资料进行演示,达到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病害的症状特点、虫害的危害状以及害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同时,对因教学场所、设备条件、资金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的项目任务,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防治实例,模拟教学情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对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实际操作的项目任务,可结合生产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分析法在课程教学进行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学习目标的完成,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运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专业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浏览该专业的教学信息,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成绩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来保障。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课程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考试内容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以此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即:总成绩=∑n个项目任务的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

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启示

(一)施加压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改革之初有一定的阻力,因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习惯了以理论为本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项目任务下达之初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力和知识目标难以达到。但是,当一个具体的任务完成并且各组及组内成员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有了显著差异时,学生就有了压力和动力。

2008级、2009级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还主动采集制作病虫标本、饲养昆虫观察生活史,大部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资料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授课任务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不需要考前强化记忆的基础上迅速地说出常见病虫草害的关键防治措施,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带动下,部分学生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相关工作。

(二)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可充分利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花草树木,仅需少量的经费即可开展教学,不受实训条件和场地的制约,这是工业及其他涉农专业所不具备的便利条件。

(三)讨论分析法:部分限制条件

笔者曾尝试以各类典型的病虫草害的调查、识别与综合防治为教学项目,通过有限时段的学习,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的迁移性却受到了限制,专业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国胜.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23-11324.

[3]刘兴元.《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56-157.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6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盝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3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结语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园林工程; 施工技术; 施工管理

1.园林施工技术要点

1.1园林土方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首先是场地平整时,要考虑满足总体规划、生产施工工艺、交通运输和场地排水等要求,并尽量保持土方的挖填平衡,减少运土量和重复挖运。按设计或施工要求范围和标高平整场地,将土方弃到规定弃土区;凡在施工区域内影响工程质量的软弱土层、淤泥、腐殖质、大卵石、孤石垃圾、树根、草皮以及不宜作土和回填土料的稻田湿土,应分情况采取全部挖除或设排水沟疏干、抛填块石、砂砾等方法进行妥善处理。

其次是施工排水,应在施工区域内设置临时性或永久性排水沟,将地面水排走或排到低洼处,再设水泵排走;或疏通原有排水泄洪系统;排水沟纵向坡度一般不小于2%,使场地不积水;山坡地区,在离边坡上沿5~6m处,设置截水沟、排洪沟,阻止坡顶雨水流入开挖基坑区域内,或在需要的地段修筑挡水堤坝阻水。

最后是测量放线,要根据给定的国家永久性控制坐标和水准点,按施工总平面要求,引测到现场。在工程施工区域设置测量控制网,包括控制基线、轴线和水平基准点;做好轴线控制的测量和校核。控制网要避开建筑物、构筑物、土方机械操作及运输线路,并有保护标志;场地整平应设 或 方格网,在各方格点上做控制桩,并测出各标桩的自然地形标高,作为计算挖、填土方量和施工控制的依据。对建筑物应做定位轴线的控制测量和校核。灰线、标高、轴线应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场地整平和开挖[1]。

1.2园林水景工程施工要点

(1)园林驳岸施工技术要点

园林驳岸是起防护作用的工程构筑物,由基础、墙体、盖顶等组成,修筑时要求坚固和稳定。驳岸多以打桩或柴排沉褥作为加强基础的措施。选坚实的大块石料为砌块,也有采用断面加宽的灰土层作基础,将驳岸筑于其上。驳岸最好直接建在坚实的土层或岩基上。如果地基疲软,须作基础处理。驳岸常用条石、块石混凝土、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作基础;用浆砌条石、浆砌块石勾缝、砖砌抹防水砂浆、钢筋混凝土以及用堆砌山石作墙体;用条石、山石、混凝土块料以及植被作盖顶。在盛产竹、木材的地方也有用竹、木、圆条和竹片、木板经防腐处理后作竹木桩驳岸。驳岸每隔一定长度要有伸缩缝。其构造和填缝材料的选用应力求经济耐用,施工方便。寒冷地区驳岸背水面需作防冻胀处理。

(2)护坡施工技术要点

对于浆砌片石护坡来说,应整修边坡成整齐的新鲜坡面,坡面不应有树桩、有机质或废物。坡面修整后立即进行护坡铺砌。挖基时基础要嵌入槽内,基础埋置深度符合规范规定和图纸设计要求;砌体选用30 cm以上的片石。并且砌石护坡在坡面夯实平整,铺设砂砾垫层后即可进行砌筑,垫层厚度要达到设计要求。砌体分层砌筑,砌筑上层时不振动下层,不在已砌筑好的砌体上抛掷、滚动、翻转和敲击石块。

1.3园林树木栽植技术要点

(1)定点放线

根据种植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行道树的定点放线和自然式定位放线。行道树要求栽植位置准确,株行距相等,一般是按设计断面定点;自然式种植应按设计意图保持自然,自然式树丛用白灰线标明范围,其位置和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树丛内的树木分布应有疏有密,不得成规则状,三点不得成行,不得成等腰三角形。树丛中应钉一个木桩,标明所种的树种、数量、树穴规格[2]。

(2)挖掘

穴、槽的规格,应视土质情况和树木根系大小而定。一般要求:树穴直径和深度,应较根系和土球直径加大15~20cm,深度加10~15cm。树槽宽度应在土球两侧各加10cm,深度加10~15cm,如遇土质不好,需进行客土或采取施肥措施的应适当加大穴槽规格。

(3)假植

不同的苗木假植时,最好按苗木种类、规格分区假植,以方便绿化施工。假植区的土质不宜太泥泞,地面不能积水,在周围边沿地带要挖沟排水。假植区内要留出起运苗木的通道。在太阳特别强烈的日子里,假植苗木上面应该设置遮光网,减弱光照强度。对珍贵树种和非种植季节所需苗木,应在合适的季节起苗,并用容器假植。

(4)定植

树身上、下应保持垂直。如果树干有弯曲,其弯向应朝当地风方向。行列式栽植必须保持横平竖直,左右相差最多不超过树干一半。栽植深度,裸根乔木苗,应较原根茎土痕深5~l0cm,灌木应与原土痕齐;带土球苗木比土球顶部深2~3cm。行列式植树,应事先栽好“标杆树”。方法是:每隔20株左右,用皮尺量好位置,先栽好一株,然后以这些标杆树为瞄准依据,全面开展栽植工作。

2.园林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2.1做好技术资料和文件管理

技术资料和文件是施工生产的过程记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技术资料以及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相关的文件进行分类、归并和收集。同时,技术资料要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归档形成技术档案资料,每个档案都必须按一定要求立卷、编号、登记。

2.2完善图纸自审与会审制度

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首先要组织本项目各专业施工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图纸,学习规范,先进行自审,如:各专业施工图的张数、编号与图纸目录是否相符;施工图纸、施工图说明、设计总说明是否齐全;平面图所标注坐标、绝对标高与总图是否相符等[3]。

施工图纸会审是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做设计交底,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审查图纸过程中查出的问题予以解决和研究的一次综合性会审。施工项目开工前必须进行图纸会审,并按单位工程做好会审记录。同时要办理好设计变更协商记录,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并归档保存。

2.3做好技术创新和技术培训

园林施工企业应鼓励创新,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技术革新活动,倡导企业职工结合施工生产对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检验技术等方面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研究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园林施工企业应制订技术革新计划,并组织落实和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规定、新法规也不断的在施工活动中得到推广和应用。组织职工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通过培训让其了解掌握新知识的内涵,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去,通过培训让职工熟悉掌握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点。同样对一些新转岗的职工和脱岗时间长的职工也应该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工作,以便在正式上岗之前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

4.结语

总的来说,做好园林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园林施工企业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现有资源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园林工程产品成本,增强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园林建设百花争艳的今天,园林施工企业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系统化整理新技术,并应用于实践进行检验,以不断提高园林建设队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城市建设要求以及高质量地完成园林项目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马里江.试论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相互结合[J].民营科技.2012(09).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实践教学 课程群

笔者所在的园林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上,特别是以课程为单位的实践教学改革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一、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实践性教学群

园林技术专业,是这次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模式的试点专业,针对过去园林技术与园林单位实际需求偏离的情况,我们适时调整了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了以十门课程为核心的实践运用性强的课程。

二、以课程群为条件的实践性教学方式

将园林设计专业十门核心课程分为两个大的课程群,分别是植物种植基础课程群和测量、规划设计、施工基础课程群,分别在四个学期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但实践环节并不严格按学期,而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校园绿化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的时间性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三、以课程为实施重点的实践性教学安排

⑴对于植物种植基础课程群中四门课程,实践性安排如下:

花卉学:利用现有的园林实训基地的条件,分季节购买杜鹃、一串红,,羽衣甘蓝等各类常用花卉种子或小苗,根据学生的人数,让每个学生在自己负责的花盆上记录下相关信息,并建立培育档案,利用实训课程及课外活动时间对自己负责的花卉进行跟踪管理和养护。在《花卉学》课程结束时,根据花卉的栽培情况给予学生相应的平时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

园林树木学:利用校园中近80多种树木品种的优势,组织学生对学院中的园林树木进行统计数目、科属分类等基础性工作,并制作相应树牌对校园具有典型的树木进行标示,并根据校园绿化的特点提出改良意见。在秋冬季节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树木的剪枝和修剪工作,使学生不但可以识别常见的园林树木,还对树木在城市绿化中后期养护有了一个较好的理解。

草坪学:由于我院近年来发展比较快,有大量的空地需要绿化,让学生有了一个最好、最大的实习场地---学院空地。在该课程实践中,大量的时间安排给了学生进行草坪的种植,将校园空地进行分块,每组同学负责一块,播撒绿化中常用的草坪种子比如狗牙根、结缕草、假俭草、百喜草等。从草坪的播撒数量的计算、成活率的计算到草坪的后期养护和除杂修剪,都是由这组同学负责。根据草坪的成活率及成型效果对该组同学的成绩进行评定。

园林病虫害防治:以课程作业的形式建立相关档案,并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方案。在春季安排学生针对校园出现比较多的病虫害,配制相应杀虫剂、使用喷雾器和大型喷雾机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⑵对于测量、规划设计、施工基础中六门课程,测量学、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预决算及施工。我们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将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不局限于其中一门课程进行课程实践,而是将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出一个真实的从土地丈量、方案图设计到施工图绘制、预算到施工、决算的过程。

在对学院的书山公园、竹园、樱花园、桂花园及树木品种园的“学院五园”规划建设中,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园林设计的总体程序。学生利用测量学中学到的使用水准仪和经纬仪的方法,利用平板仪绘制出“学院五园”的平面图及竖向图,并对整体土方进行平衡。在此过程中同时安排园林制图课程的实践,对图纸进行复核并绘制好样图,使用已有的晒图机对图纸进行复制,在此过程中对晒图机的功能和使用可以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设计院的工作流程。

对于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及园林技术及辅助设计,理论课程的完成,为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已经完成的基础地形图,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规划小组,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设计学习任务对关键的步骤进行控制,而主要的设计程序还是学生完成。并最终综合各个方案的优点,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并指导学生用AutoCAD辅助软件绘制出最终的施工图纸。“学院五园”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使教师“传授知识”变为学生“主动求知”。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化;问题;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D732

一、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够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而且具有降温、增湿、滞尘、减菌等功能,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十二五”时期,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1年,我国国内城镇人口69079万人,在数量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51.3%[1],城镇建设规模继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仍然巨大。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本文着重分析了未来五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质量,有效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综合作用,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概况

(一)城市园林绿化取得的成就

1.总体建设成绩斐然

(1)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总量继续大幅增长。2009年,全国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338133公顷,较“十五”末年(2005年)增加了411069公顷。“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虽然相较“十五”时期9.72%的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达6.48%。

(2)城市绿化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城市绿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由2006年的30.92%、35.11%提高到2009年的34.17%、38.22%,分别提高了3.25和3.11个百分点。

(3)城市园林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城市园林是城市各种公园、绿地的总称,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更强调艺术效果和精神功能。“十一五”期间,城市公园面积稳步增长。2009年,我国建成区内公园绿地面积和公园面积分别达到401584公顷、235825公顷,分别比“十五”末年增长了41.8%和49.5%。

2.投资水平持续提高

“十一五”前四年,城市园林绿化累计投资额达2519.3亿元(其中,2009年一年的投资额达914.9亿元,占本期总投资的36.3%),比“十五”期间总投资额增长了1023.9亿元;城市园林绿化占公共设施总投资的比率达8.34%,比“十五”期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2006-2009年,城市园林绿化投资的年增长率高达20.9%,超过公共设施总投资年增长率4.3个百分点。

3.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质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活动,总体上提高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目标。2006-2010年间,共评选出国家园林城市98个,国家园林县城53个,国家园林城区3个,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了52个、7个、2个。同时,这期间还增选了15个国家园林城镇。2007年,为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公选了11个国家生态园林试点城市。

4.建设标准日益完善

“十一五”期间,城市园林绿化在行业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等基础研究方面成果丰硕。2007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建立了风景园林法规和技术标准资料库,2009年成立了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委员会。《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国家园林县城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2]、《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城[2009]157号)》、《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镇绿地养护规范》等均已被批准或完成修订。这些标准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规范性建设有重要意义。

5.管理效率逐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进一步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中的应用。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通了“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信息系统”[3],规范了企业申报工作,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管理效率。2010年,为了提高风景名胜区在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管理、游览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游客安全保障、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以期改进管理方法,降低管理成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通知[4],积极推进风景名胜区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在未来完善风景区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机制基础上,管理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二)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

分地区来看,“十一五”期间,各地区用于城市园林绿化支出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稳步提升,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与东部地区之间的资金投入差距呈减少趋势,但仍然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2009年,东部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投入资金是西部地区的2.2倍(图5)。

分城市来看,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城市之间园林绿化差异较大。2010年,全国仍有49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不足5m2,其中24个城市低于3 m2。

从城市自身来看,城市内部园林绿地配置不合理,中心城区与郊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绿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心区和旧城区因为是城市的心脏地带,商贸、文教、生活、娱乐服务高度集中,寸土寸金,导致中心城区绿化只能“见缝插绿”,不能使城区绿化形成整体景观效果。而现行的考核机制缺乏对绿地非均衡管理的考核指标,某一建成区绿化的不均衡问题可以用总平均指标来掩盖[5]。

2.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不同步

许多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不是与总体规划同时进行,而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甚至还有一些城市至今仍未形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这使得城市绿地往往落后于其它公共市政设施建设,城市绿地的布局缺乏合理科学的论证,城市规划绿线的法律管治效用大打折扣,导致规划绿地指标被挤占,规划绿地性质被改变及现状绿地被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也使得砍树毁绿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城市山体、自然林地、城市水系、城市湿地等自然本底资源遭到破坏。

3.绿化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及管理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职能部门综合协调机制。

二是城市园林绿化法制管理不够健全。许多城市未能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城市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 相应制定一些地方性配套的绿化法规和技术规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无法依法进行行政管理, 造成城市的绿化目标不明确, 扩绿无计划, 绿地指标落实不到位。

三是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没有规范的有形市场,城市绿化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招投标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绿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注册风景园林师制度尚未建立。

三、“十二五”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以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进规划建绿为手段,以发扬文化建园为宗旨,以建设优美、清洁、舒适的园林城市为目标,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强化园林绿化管理,注重资源节约型绿化模式,广开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增强全民园林绿化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中心,城市绿化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城市重点公园建设,还是社区绿地、道路绿地和庭院绿化建设,均需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感受与需求,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融合历史、文化、美学、科技要素,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2.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必须强化政府在资源协调、理念引导、规划控制、资金投入、政策保障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引导人们参与到绿化建设中,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度,实现园林绿化共建共享、和谐式发展。

3.资源节约 技术推动

倡导节约利用资源,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注重雨水、中水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加大园林绿化科研工作的投入,提高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能力,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应用。

4.因地制宜 注重实效

城市园林绿化宜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造景理念,“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切忌贪大求洋。因地制宜配置各类植物,充分发挥它们与功能相结合的观赏特性,注重探索本地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种群结构、种间结构、种间关系变化规律,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创造独具浓郁本土特色的城市景观效果。

四、“十二五”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宜将重点放在规划设计、建设利用、管理保护、科研创新、制度配套等方面。

(一)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城市绿线管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专项规划,是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时,要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工作[6]。到2015年,90%的城市(县城)应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对已规划和建成的绿地严格实行“绿线”控制管理,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其中地级以上城市(含)宜在编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规划层次,编制完成城市大环境绿化规划、公园发展规划、绿化隔离带规划、郊区(城镇)绿化规划以及建成区绿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设计中,深挖乡土资源,突出城市特色,认真落实原有城市公园、湖滨和河滨绿化岸线、湿地、山丘高地、水源保护地以及国家风景名胜区等保护范围的划定。

(二)增加城市绿量,提升绿化品质

绿量结构应列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增加城市绿量是提高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出路。

1.加强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

加强公园绿地的投资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公园绿地的建设份额。加快植物园和动物园等公园的建设步伐。在城市绿地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探求建立合理的绿化复层种植结构的具体方法,增加城市绿地的绿量[7]。有效地实施国家重点公园管理制度,加强历史名园等重点公园的保护管理。到2015年,力争每个县城都有1个以上的公园。

2.注重和加强城郊绿化,切实保护自然生态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着眼长远,按照城郊森林化、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的建设要求,加强城郊生态过渡带建设,将城市零散分布的各种公园、绿地与城外自然环境连接起来,形成城市园林的有机网络[8]。注重加强小城镇的园林绿化,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条件。广泛种植应用乡土植物,保护建设城郊生态防护绿地和郊野公园,切实打造清新自然、景观优美的城市绿色生态保护屏障,为城乡居民提供充足的休闲游憩、科普教育、健身锻炼空间。到2015年,全国每个地级以上城市宜新建1~2处总面积不小于50公顷的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栖息地保育、城市居民游憩、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郊防护绿地。

3.改善城市绿地质量与布局

设市城市要力争实现老百姓出行500米见绿的目标,不断加强城市中心区、老旧城区、商业区、城郊结合部等人口密集、绿化薄弱地区的绿地建设和改造提升。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塑造良好城市景观的需要,在城市重要地区、重要节点增设绿地。进一步推行园林小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校园的建设,积极推行屋顶绿化、墙面垂绿等立体绿化[9],不断拓展城市绿地空间,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科普教育、节能减排、防灾避险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4.继续开展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创建活动

以全面贯彻实施《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为契机,持续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园林城镇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在巩固现有园林绿化建设保护成果的同时,继续加大各类绿地规划建设,确保城市绿地绿量不减少,且绿地系统分布均衡、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景观更优美。

(三)加强城市生态基底的保护,注重生物多样性

1.加大城市自然山水格局的保护

随着城市化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加大,城市中的自然本底资源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本底资源的保护,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应完成城市自然本底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进行城市绿地系统格局优化,做好开发和保护的平衡。积极倡导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园林城市建设理念,有效保护、合理使用、优化配置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2.加大城市水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

开展重要城市滨河滨湖生态缓冲带建设。通过调水补水、连通城市水系、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截污治污、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建设生态堤岸等,保护和治理修复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切实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学原则加强河、湖等水体沿岸绿化建设;应用生态技术进行驳岸和水底处理,减少硬质处理方式,恢复水陆交界处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沿水系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廊道),增强游憩、景观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构建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形成城市稳定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改善宜居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深入开展城市湿地保护教育、宣传和科研工作,力争实现“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功能不退化”的保护目标。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互配置的复层生物群落结构,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物种多样化、群落混交化、种植配置立体多层次化、生态效益最大化、景观效果最优化发展;以节约型公园绿地改造、湿地公园建设、动植物园建设、以及古树名木工作等作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切入点,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移地保护和乡土物种的保护培育工作,对城市现有绿地和树木实施就地保护,严格控制大树、古树移栽;在市域范围生物物种普查的基础上,制定各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四)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注重科研成果应用

针对制约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完善技术论证和评价规范,建立绿化管理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1.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标准规范建设

标准建设与科研重点注重城市绿地综合功能的发挥,为相关行业发展和部门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十二五”期间,主要加强和完善低碳导向的城镇绿地建设维护导则、城市本底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导则、城镇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导则、城市滨水绿带建设维护导则、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等技术标准;突出城镇绿地效益评价和格局优化、绿地消减空气污染物、绿地改善环境舒适度、低碳导向的城镇绿地建设维护及绿地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等科研重点。

2.建立园林绿化管理创新体系

结合数字城市、数字景区的推广活动,加强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城市园林绿化重要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及时进行绿化现状数据的实时更新,实现绿地养护的跟踪管理,逐步实现城市绿化详细规划和绿线管制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加强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管理、园林绿化产品技术检测与质量认证、园林绿化资源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审批、建设、评估、监督、执法等工作提供可靠、高效的管理手段。

3.加强先进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现状调查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应用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与地面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绿地覆盖、绿化树种、古树名木等各类城市绿地要素属性调查,并应用GIS进行城市绿地信息空间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引入专业模型对绿地分布的合理性及其系统效益进行评价,辅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信息,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可靠依据。

4.积极推广应用园林绿化新技术

要加大园林绿化各项相关技术的攻关力度,针对不同地区园林绿化的突出矛盾和优势,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对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研究成果,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

(1)加大对园林绿化物种或栖息环境开展各类基础研究和试验活动的扶持力度。分析评估植物引种的经验,挖掘推广植物的应用潜力,加大栽培和养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2)大力推广节水型绿化技术。普及推广微喷、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积极推广使用中水,注重雨水拦蓄利用,探索建立集雨型绿地,尽可能减少绿化养护的水消耗。

(3)研究试点重大工程、绿化工程中的表土利用技术,进一步加强绿地的土壤改良,实施植物的营养工程。

(4)完善城市绿化病虫害监测预报网络,优化监测点网格化布局,运用PDA等信息技术及时预警、有效监测、远程诊断、快速反应,确保成灾性、突发性、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时控制。

(5)加强GPS定位系统在古树保护方面的应用。在有条件的城市,推广应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南京、郑州、济南、青岛、滨州、珠海、桐乡等地实施的对城市古树名木GPS卫星定位进行精确管理的做法,落实改善古树名木的基础设施、标牌标识、土壤营养等技术措施,提高保护的规范化水平。

(五)培育扶持园林绿化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城市园林绿化除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外,也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相关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十二五”期间,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市场潜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发展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园林绿化培植业、园林绿化专用设备材料制造业、园林绿化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等园林绿化相关产业,将城市园林绿化培育成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十二五”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一)健全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

1.完善管理机构,规范管理体制

建设以管理、执法、服务为主要职能,上下协调、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园林绿化行政管理体制。特大城市、大城市可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分权管理,实现市、区、镇(街道)三级绿化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中小城市可以相对集中管理为主。

2.加强基层绿化机构的建设工作

加快完善以镇、街道办事处为基础的基层绿化机构建设,配备绿化专职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可同时在村委会设置专职或兼职园林绿化工作人员,行使园林绿化管理、组织等职能。

3.设立园林绿化质量监督机构,完善园林绿化监督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的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参与编制园林绿化规划,行使行业审核、协调、服务、监督职能,管理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维护。

(二)保障公共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1.保障政府公共财政投入

鉴于城市园林绿化公益性的性质,各级政府需将园林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城市改造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园林绿化投资保障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建立城市绿化基金,保障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

2.探索园林公益事业市场参与的运作模式

通过园林公益事业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园林绿化投入。一是明确投资主体,实行绿地分类建设。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特色林果园、经济林等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二是可通过与旅游业联合开发园林生产生态旅游等有偿服务项目,筹集园林绿化建设资金。三是探索多种促进城市绿化的手段和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例如,北京市在绿地建设管理中,强调按照规定以社会开放的形式进行认建认养;引导社会各界通过各种途径履行植树义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绿化美化。

(三)健全法规配套,提高执法效能

1.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的地方法规配套

在《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等相关法律规章基础上,各地建设(规划、园林绿化)部门需抓紧组织编制、修订、完善与园林绿化相关的地方规章和行业法规体系,抓紧专业标准、规范的编制配套。使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管理有方、监督有力。

2.加强绿地管理

各城市需加紧对绿地进行摸底调查,梳理出各种类型的绿地,以此为突破口,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恢复绿地属性和绿化作用。对于一直未腾退的绿地,会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绿地腾退政策和方案,采用一定的强制措施实现绿地总量的增加。

3.完善园林绿化执法体系

进一步健全绿化等专项领域工作规范,量化和细化具体工作任务。加大城市园林绿化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占、毁坏林木绿地的违法行为,组建园林绿化专业执法队伍,明确园林绿化许可、监管各环节的责任职权范围,责任落实到人,提高执法效能。

(四)完善教育培训,加强人才培养

1.加强城市相关领导的管理培训

完善类似市长培训班等高层城市管理者管理培训研究班的授课内容,补充有关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的课程学习,加强对城市市长等城市管理者有关园林绿化先进理念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2.加强各级园林绿化单位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基础,对各级园林绿化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养护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养护建设能力,创造和建立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环境,形成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3.完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机制

建立和完善风景园林师的注册制度,加强本土风景园林师和园林绿化专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创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风景园林教育理念,尝试建立学校、科研院所、规划设计机构、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制度,在加强学生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做到“学、知、行”合一。

(五)加强绿化宣传,强化绿化意识

1.推动广泛覆盖的全民参与绿化机制

进一步推动全民尽责、共建共享的义务植树活动,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绿化建设。精心组织各类社会宣传活动,通过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公众守法护绿自觉性。

2.加强新闻宣传,提高社会监督能力

围绕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有声有色的新闻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各类报刊资料等宣传资源的优势,加强同媒体的沟通合作,有效借助媒体力量,提高管理系统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加强对舆情的收集、监测和研判,加强舆论监督整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3.加强学校教育宣传和行业典型宣传

与教育部门等联手,在中小学生课程中增加生物多样性、绿化保护的课程,培养青少年爱护绿地成果、保护城市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精心培育和大力宣传绿化行业各类先进典型和品牌,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提升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EB/OL].stats.省略/tjfx/jdfx/t20120118_402779722.htm. 2012-01-18.

[2]林鹰.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解读[J]. 建设科技,2010 (7):60~63.

[3]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信息系统试运行的有关通知[EB/OL]. cin.省略/zcfg/jswj/csjs/200712/t20071217_137728.htm. 2007-12-13.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部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J]. 城市规划通讯,2010(17):5.

[5]王忠平.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非均衡性问题[J]. 中国园林,2008(11):75~76.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J]. 江苏绿化,2001(5):1~4.

[7]陈自新等.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 中国园林,1998(5):57~60.

[8]曹有祥,郭佳.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园林绿化[J]. 北京园林,2003(3):22~24.

[9]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EB/OL]. 省略/gzdt/2007-09/04/content_736794.htm.

园林测量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人才尤其是环保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现实中却有不少环境专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困境。这一“矛盾”现象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来解决。而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为例,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析。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从2004年开始招生,原有教学计划于当年制订完成,之后作过几次小的调整,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详见表1。

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理论课时数 实训课时数 考核学期

程 工程测量 3.5 70 46 24 1

工程制图 3.5 70 60 10 1

无机与分析化学 6 90 74 16 2

建筑材料 3.5 85 47 38 2

园林植物 5 68 44 24 2

有机化学 3.5 60 52 8 3

公路工程 6 102 80 22 3

园林规划设计 3 68 52 16 3

植物造景设计 3.5 60 40 20 4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3 96 60 36 4

专业

核心

课程 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 3.5 60 50 10 4

环境微生物学 3 51 39 12 3

环境监测技术 5.5 72 60 12 3

公路环境评价 4 48 36 12 4

生态学 3.5 60 54 6 3

节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1 1周 2

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 1 1周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2 1周 4

绿地规划设计实训 1 1周 4

毕业综合训练 5 5周 4

专业顶岗实习 23 36周 5,6

CAD辅助设计 2 34 17 17 2

环境工程经济 1.5 51 33 18 4

公路环境监理 2 48 42 6 4

桥梁工程概论 3 51 42 9 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 2 36 36 0 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 51 42 9 3

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未在表中反映。

(二)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

结合这几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信息,我们认识到上述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面较窄,课程结构不太协调,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今后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基本要求,应删减植物造景设计等与环境科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增设环境科学导论、水污染控制技术等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如园林植物和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可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三,专业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时偏少,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实训环节设置没有很好地考虑专业针对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第五,一些课程的上课先后次序不够合理,应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做到统筹安排。如应在学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学习,等等。第六,部分专业课程学时数偏少,可适当增加,保证对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总结归纳,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的原则,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从环保职业活动的需求出发,考虑所设置的课程能满足污水处理工艺调试管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操作运行、环境监测、室内环境检测、环境监理、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管理、化学分析操作等多项环境工程相关活动的要求。

第二,从学生在校期间或工作后能更好地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来考虑,如学生通过学习,可考取水环境监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化学检验工、室内环境检测员、环评上岗证等,基于此可适当增设相应专业课程或增加该门课程学时数,确定课程标准等。

第三,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调整原有专业课,提高专业针对性,减少重复性。另可适当增设与公路项目相关的课程,如公路环境保护工程等,使专业定位更合理。

第四,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训环节,淘汰部分对专业技能提升帮助不大的实训项目,并增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实训课时的比例,优化实践内容。

第五,选修课的设置应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专业方向上的拓展与文化素养、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

第六,考虑学院交通行业特色,适当保留公路工程、桥梁工程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方向,但课时和课程类型可适当进行调整。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依据以上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知识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工程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6个基本模块,总计134学分。各模块学分分配情况见图1。

图1 各模块所占学分比例示意图

具体阐述如下。

1.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6门课程,这与原课程体系一致,但为增大后续专业课程模块所占比例,此模块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570压缩为450,共计27学分。

2.专业基础模块所开设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此模块增设了环境科学导论,保留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共计1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调整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如两门化学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内实训课时分别由原来的16 和8增加为36和35,比例分别增加了23%和31%。

3.专业核心模块立足于职业活动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水污染控制技术、公路环境保护工程两门课程,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根据专业角度,考虑到园林植物、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两门课程部分内容的重叠性与实用性,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即园林植物及应用;另外,取消植物造景设计课程,加上原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技术、公路环境评价等三门课程,共计22个学分。此外,在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上,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衔接,将环境监测技术从第三学期调整为第四学期进行,并加大了该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课时比例。

4.工程基础模块结合学校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类人员所需基本技能,开设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公路工程等4门课程,共计19.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增加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课内实训课时数,相应地总课时数由原来的70分别增加到90和80。

5.专业拓展模块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方向,开设了CAD辅助设计、盆景与插花艺术、公路环境监理、桥梁工程概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Photoshop辅助设计等14门选修课程,共计16.5个学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及兴趣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6.实践教学模块增加了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并根据课程内容、社会需求等因素,将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2周,并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绿地规划设计实训,保留原开设的工程测量实习、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毕业综合训练、专业顶岗实习,共计34个学分。

调整后所形成的6大课程模块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得以优化。首先,课程的设置更具专业针对性;其次,绝大多数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都加强了实验和实训教学,实践与实训环节课时比例基本保持在40%以上,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实现了更好的有机结合;再次,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取舍;最后,调整了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且凸显了环保职业活动特色,基本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总之,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还将不断地被充实而更加完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环保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民,陈向平.能力为本素质为魂――高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2]纪振,田丽娟,朱其兆,等.高职环境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3]宋卫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南平师专学报,2007(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