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4 18:08:15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1

我县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全县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特别是对于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的推进,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领导的号召,努力做好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现就我校一年来工作的情况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落实城乡教师交流的组织工作。

2012年暑假,我校在接到县教育局分派城乡教师交流执教任务后,积极行动,认真落实交流筹备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建立交流工作责任制,做到交流工作领导、教师、经费“三落实”;在选派教师人选工作中,坚决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在选派人员时重点做到“两侧重”:即侧重学校重点学科,侧重骨干教师从事支教工作;12至13学年度,我校选派了一名中层领导和五名任课教师到祝阿镇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他们学历水平全部在专科以上学历。在学科分配上,他们全部是主干学科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其中3名教师参加过省级优质课的评选并获奖。

同时,祝阿镇教育办公室选派了6位教师来我校支教。这几位教师都是政治素质良好、教学能力较强、教育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骨干教师。暑假开学初,六位教师来我校报到后,我校根据各位教师的自身特长和教学特点,让他们勇于承担重任,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有的教师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管理工作。

二、加强领导,突出对交流支教工作的管理。

支教的目的显而易见,是通过输送县直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重点是教师)到乡下学校一段时间,为乡下学校传递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技能。我们以为:支教工作开展得如何,人是决定性因素。同样,支教教师的工作的开展情况好坏,就直接决定了支教工作完成的情况的好坏。因此,加强对支教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加强对支教教师的工作态度,思想管理就显得很关键也很重要。对教师的管理我们主要采用两套的管理途径:一是委托受援学校对支教教师进行直接管理,对支教教师进行思想疏导、工作指导。其次,学校领导班子也对支教教师不定期地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工作进展情况,了解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着力加以解决。

交流来我校的教师我们做到了把他们和我校教师一视同仁对待。我们充分发挥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利用假日有计划地对交流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他们来我校之后,积极参加我校的教研活动,学习我校的成功经验;他们参加集体备课,把自己掌握的先进备课方法和经验与我校教师交流;在平时的上课中,与我校教师随时交流教学心得,随堂听课评课。学校还不定期组织支教教师,举行公开课,教研课,双方切磋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效果很好。我们还召集交流教师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工作、学习、教研等方面的感受。在6位交流教师中,我校安排年轻富有活力的王健老师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和二年级数学课,学校让她和数学教研组长张玉明结为对子,在业务上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课后研究等形式,指导她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孙丽老师语文教学能力强,我们安排她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成绩突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称赞。

同时我们还给交流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机会。我校在外派教师学习上做到了公平合理,只要是县级以上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同样会派交流教师一起去参加,始终把他们作为我们学校的一员。

三、开展活动,拓展支教活动的新途径。

为支教接收学校做好事,是我们学校始终坚持的一贯工作主张,这也是密切兄弟学校间的关系的一种有效举措。为支教接收学校做点什么实际贡献?才能起到帮扶效果?达到帮扶的目的?是一开学就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在支教工作中,为了真正推动我校和帮扶学校间的资源互享,我校在每学期开展的学校公开课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中都会邀请支教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我们学校听课,并请他们留下宝贵的建议。每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密切了两校间教学业务的合作往来,还为加强两校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教研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提供了发展平台。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2

1、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兴办新式学堂,二是派遣留学生。

(1)兴办新式学堂

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共分三类:外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鸦片战争使中外交流日益广泛,然由于语言文字转换受阻,翻译人才缺乏,清政府在外事活动中屡受损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急需开办外语学堂来培养翻译人员和办理外交事务的人员。1862年,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最早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成立。除京师同文馆外,上海、广州、新疆、珲春、湖北等地也设同文馆专门学习外国语言文字。 洋务派在近代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意识到创办近代军事学堂势在必行。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同时筹办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船政专门人才。1874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操炮学堂。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后又有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南京水师学堂、南京陆军学堂、广东黄埔鱼雷学堂、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等一大批军事学堂设立。技术学堂是专门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的学校。随着开办厂矿的需要,洋务派逐渐意识到技术人才的缺乏,因此创办新式的技术学校成了当务之急。当时兴办的学校主要有: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湖北矿务局附设矿业学堂、天津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

(2)派遣留学生

这是洋务派为培养新型人才而进行的重要实践,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认识到仅靠自己培养的人才不足以胜任日益壮大的洋务事业,而且在质量上也无法保证,于是,几经周折,终于在1870年清廷批准了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分为留美和留欧学生。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奏请选派幼童赴美学习,并拟定《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12款,获清政府批准。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出30名幼童赴美国学习,4年共派遣120名,学习期限15年。1872至1875年,共四批幼童前往美国。这些留美学生先入美国中学学习基础知识,俟学识明通、量才入军政、船政两院学习。学习的科目主要有军政、船政、步操、制造等。完成了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生之后,又派遣了六批留欧学生,1876年,李鸿章派卞长胜等7名淮军青年军官到德国留学,是为中国最早的陆军留欧学生。1881年李鸿章从北洋水师学堂和福州船政局选取54名学生赴欧留学。1877年,沈葆桢从福建船政学堂选取30人前往英国、法国留学。

二、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1、培养了实用人才

首先,新式学堂的创办为当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外语学堂培养了近代的外交翻译人才,使得清政府有了自己的外交人才,从此不必再依赖那些所谓的“中国通”。还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外语学堂培养出一大批译书人才。目前已知京师同文馆曾翻译的西书有36种,以内容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15种、社会科学12种、语文5种、史地4种。军事学堂培养出一批近代的军事将领。技术学堂给当时的轮船制造、船海、电讯、医学、矿务等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其次,通过派遣留学生也给当时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和外交大臣以及文教人才。留学教育除注重军政知识的学习外,同时也十分注重诸如机械、造船、采矿、邮电、农业、步算、医学等实科知识的习授。如詹天佑在不依靠洋人的情况下设计并建造了著名的京张铁路;邝国华留美回国以后,成为了江南造船厂厂长;还有二度出洋的林增泰和刘步蟾分别任北洋舰队最大的船只———“镇远”号与“定远”号重巡洋舰的管带,均为总兵衔。回国的留学生还有不少人成为了学校校长、教师和外交官,如康国安是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蔡绍基是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唐绍仪曾任民国第一任总理、梁敦彦曾任外交总长。

2、变革了教育体制

众所周知,传统的封建教育是以仁、义、忠、孝等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科举制度为网罗人才的主要途径。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思想禁锢、眼界狭小,只是一味地谋官职,对国计民生与人情风俗很少知晓,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洋务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实用的人才,教学内容上更多的关注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无论是新式学堂中还是所派遣的留学生都以外语、近代科学知识等西学课程为主,新式学堂开设“天文、地理、算学、电学、地质学、航海学”等众多学科的课程,如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同文馆不仅学习外语和翻译,输入的新课程还有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自然科学。1869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上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后,按照美国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重新规划,拟定了八年制和五年制的课程表。再如对于派遣留学出国的学生,李鸿章认为“此率为造就人才,渡图百强之至计,关系甚大”。所以建议以“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作为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新式教育也大大不同于旧式教育,在洋务派创办的学堂中,多数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并且还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如福州船政学堂“半日在堂研习功课,半日赴场习制船械”。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在学完理论后,也要实地演习炮台营垒新法。在考核制度上新式学堂也打破了以往的唯八股取士,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对旧教育体制的冲击还体现在对留学生的派遣上,古代中国文明遥遥领先,从来都是周边国家派遣留学人员到中国学习文化知识和政治制度,中国留学外国是少之又少,而这一时期向外派遣留学生的做法,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开放与发展。

3、开化了社会风气

洋务派在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设立翻译机构,大量编译西洋书籍。如京师同文馆就译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万国公约》、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星轺指掌》和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富国策》。晚清最著名、译本最多的翻译馆应是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据统计、从1867年至1880年就译印了西方各种书籍98种、232本,未刊的还有45种、142本,所译的这些书籍中不仅包括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如《西艺知新》、《行军测绘》、《水雷秘要》等。此外还包括大量基础性科普书目,如《植物学》、《重学》、《地学浅释》等。“自象纬、舆图、历算、测量、光学、化学、电学、医学、兵法、矿务、制器炼金类皆有用之实,有裨于人、有意于世,富国强兵即基于此。”到了90年代,不仅翻译西书,而且对报刊的发行也未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境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虽然中国最早的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但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报刊得到了显著发展。1872年,在广州创办了《羊城采新实录》、1876年在上海创办的《新报》等,可以这样说,是洋务派带来了近代报刊的出现。这些译书的大量发行和报刊的出现,丰富了社会信息的传播工具,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这些书报尤其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很大,以至后来的维新派人士都把办报作为宣传其政治主张的工具。洋务派的这些教育改革还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在封建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基本上都遵循的是孔孟中庸之道,“重德轻技,德成而上,艺成于下”。人们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是其永生追求的目标。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而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人们的思想观念已随时局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今则几于人人皆知洋务矣,凡属洋务人员例可获优缺,擢高官,而每为上流所器重,侧席咨求;其在通辽中亦以识洋务为荣,嚣嚣然自鸣得意,于是钻营奔竞,几以洋务为终身捷径。其能识英国语言文字者,俯视一切,无不自命为治国之能员,救时之良相,一若中国事事无足当意者;而附声吠影者流从而嘘其焰,自惜不能置身在洋务中而得躬逢其盛也”。由此可见,随着洋务教育事业的开展,使人们对仕途晋升的看法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再次,洋务时期留学教育的开展也开了近代留学的先河。当时的人们把出洋留学者视为异类,清朝统治者也力主“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但是在洋务派派遣几批留学生后,清政府又陆续派出几批留学生,从此,一批批留学生出国学习,不仅是学习“器数工艺”,更为重要的是涉略到了西方的“政教义理”,直至20世纪初还掀起了中国留学生运动的高潮。

三、教育改革的局限性

1、阶级局限

首先,从阶级地位来说,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倡导者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他们仍然是心存庙堂、忠于朝廷的臣仆,仍把“正学”和“道统”视为万世不变的圭臬。教育改革培养洋务人才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本质上来看洋务派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封建性。其次,从洋务教育的内容上说起,在洋务派所办的各类学堂中,仍将“四书五经”和《孝经》《圣谕广训》作为不可或缺的课程。“汉文经学,始终不已。”在上海广方言馆中“兼聘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课以经史文义。”每逢节日,即使是派遣出国的留学生,监督都要向学生主讲《圣谕广训》。再次,就是洋务派内部不协调,时常会出现分歧,这样使得原本就不强的革新力量大大削弱,分散了革新的力量。例如洋务派著名人物张之洞时任两广总督,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军事学堂,但在其离粤后,继任的李鸿章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把张之洞的努力破坏殆尽,并指责张之洞“不更事”。

2、时代局限

首先,洋务教育出现的时代正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那时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想要变革旧的教育体制只能由地主阶级开明派来引导。而此时的开明派人士仍拘囿于“西学为用”的范围。在变革时仍是不自觉的,步履蹒跚。其次,新式教育一开始便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和无情打压。顽固派认为洋务事业是有悖于“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的荒谬之举。1866年,洋务派建议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顽固派便群起攻击。他们认为学习天文算学就是“重名利而轻气节”况且“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不所损。”更有甚者一些顽固派官员把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归咎于洋务派。这些谰言恰巧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心理,造成了广大青年对新式教育望而却步,严重阻碍了洋务人才的培养。再次,外国侵略势力是不可能坐看中国“自强”的。当时的英国官员曾说:“现在我们无论给予什么样的帮助,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们的利益。”如新式学堂中的洋教习多是滥竽充数的。

四、结语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基层之光;卫生人才;研修

21世纪是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战胜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续生命也愈加重视,因此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医学教育又是医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石,良好医学教育体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将直接影响医学人才培养、医疗技术资源的拓宽和整个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1]。

医学教育连续同一体系由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性质不同而又互相联接的教育阶段组成。医学院校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毕业后教育是医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继续医学教育是贯穿医学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在医疗岗位上接受的终身性知识更新教育,是在职医务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更新和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伴随科学技术创新,持续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基础。医院间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继续医学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2]。

目前,在卫生人才队伍中,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就地理区域特点,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现实状况,针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探讨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已成为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笔者结合医院工作实践,就当地开展“基层之光”研修项目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

1 项目情况介绍

“基层之光”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以下简称“党委”)借鉴中组部“西部之光”的工作经验,实行区内相关领域导师传帮带的方式,为基层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带头人,提升基层相关领域业务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之光”培养计划自2005 年3 月正式启动以来,党委先后选派了四批210 名研修人员到自治区科研院所、重点医院和自治区、银川市所属的重点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经过研修,学员们在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工作作风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受到了基层的广泛欢迎,并收到了良好成效。五个市委组织部组织实施的本地“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建立了区、市、县三级联动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联动模式[3]。

2 我院在“基层之光”研修学员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2.1 领导重视,专人负责

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医、教、研资源较为富集,同时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较大的培训教育基地,每年都接收来自全区各市、县及周边地区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基层之光”学员的管理工作自从2005 年3 月份开展以来,院领导一直都非常重视。根据党委文件精神和管理规定,医院从临床医技科室选拔了数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医师担任学员的导师,同时还指派专人负责研修人员的接待、住宿、与带教老师的沟通等管理工作,针对基层医院所见病种杂多以致学员有多专业的学习需求,结合个人的研修目标和导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带教计划,保证学员师有所从,学以致用。

2.2 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为学员创造良好的研修环境

我院作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的医、教、研资源,每年都举办大量的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带来了医疗的前沿信息,届时还有手术演示,为学员创造了接收新知的良好机会。同时医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中外文期刊室都向学员全面开放,使学员在研修科室学习业务知识之余,提供了一个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场所,辅以科室定期的小讲座、大查房、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大讨论,所有这些都为学员创造了良好的研修环境。

2.3 加强管理,及时改进工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了使研修学员尽快的适应医院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学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就医院的历史和现状、医院的规章制度、医患纠纷的防范措施以及医疗文书的规范书写等专题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培训,学员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了认识,其诊疗活动得到了系统规范,为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不定期地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取学员的建议和要求,反馈导师,不断修订完善带教计划;做好学员的派出单位来院回访工作,联系医院领导、导师和学员座谈,反应问题,总结经验,加强接收单位和派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工作。

2.4 认真考核,总结经验

根据党委的安排和部署,联系导师和派出单位,综以个人鉴定、导师鉴定、接收单位鉴定、派出单位鉴定对学员进行认真考核。同时学员对导师带教效果进行打分评议,对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为进一步“基层之光”的管理工作总结宝贵的经验。

3 项目实施的意义

学员通过培训,一方面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全面提高了科研和学术水平,许多学员都发表了论文,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另一方面,通过新的岗位锻炼,增强了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有的还积极牵线搭桥,为原单位引进了资金和项目,对派出单位业务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研修学员也从导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思想、作风也有了新的进步。此外,在接收、指导研修人员过程中,一些接收单位和导师通过立项、技术指导、讲学、机制引进等方式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问题,发挥了业务部门和高级专家的作用[3]。

4 建议

目前,笔者是医院“基层之光”研修学员管理工作的参与人员,就此有几点建议:

4.1 派出单位应选拔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自律性强的业务骨干参加项目。

4.2 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导师三者联合,督导研修学员师有所从,学以致用。

4.3 派出单位要确保研修学员在脱产学习期间,基本待遇不变,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学习。

4.4 对于学成归来的研修学员,派出单位要委以重用,尽快带动科室业务的发展,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4.5 继续修订完善研修学员管理规定和监督机制,确保学员在学习期间取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聂英坤,于慧敏,张凤山.浅谈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继续医学教育,2006,33(20): 18-20.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课堂派 在线课堂管理平台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课堂管理

近段时间,网络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被一线教师广泛运用在各种创新课堂、教学比赛、展示课中,引起了笔者强烈的兴趣,想在自己所教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尝试。在前期的准备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网络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来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其间,尝试过“moodle”“蓝墨云”等多种网络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既有国内开发的,也有国外开发的,甚至自己还用ASP语言开发过简易的教学系统。然而由于这些系统用途及特点的限制,在教学的实践应用及研究过程中总感觉不好使用而力不从心、事倍功半,给教学实践带来很大的阻力和麻烦。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学校一位同事在使用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而且效果不错。由此与课堂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和课堂派零距离接触过程中,笔者被它深深地吸引,课堂的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学生课堂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也大大提高,整个教学活动可谓是生机盎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主性和有效性。

那么,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是何方神圣?课堂派在线管理课堂的应用趋势与前景如何?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下面笔者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一、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概述

1.什么是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

课堂派是一款高效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被用于国内的教育机构或组织中,为老师及学生提供便捷的班级管理、作业在线批改、成绩汇总分析、课件分享、在线讨论等服务。 课堂派由北京爱课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还推出了移动端,基于云服务的资源管理,实现老师对课堂的随时掌控。

笔者以为,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能有效用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特别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能作为网络教学的平台,有效地实现课堂的交互和协作。由于它安装容易,支持的用户数多,教师学生使用简单,所以正风靡国内的教育界。

2.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应用趋势与前景

在信息爆炸时代,数字技术、在线教育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应用到教育发展中,全球数字信息创新与共享的速度在过去5年内翻了9倍,因特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了新的视野。

课堂派――在线教育浪潮袭来时的新方向。在线教育作为一个互联网改变传统教育的新领域,方兴未艾,在过去的一年中显得异常火爆。目前在线教育领域人们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资源身上:教师、题库、课程、答疑。课堂派则恰恰是致力于“给老师减负、让教育更简单”,目前课堂派依托于网站和移动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管理。课堂派建立了在线作业l布、提交、批改系统,能够支持40多种格式的文档转码,从而方便老师在线批改。系统能够自动保存老师的批注、评语和评分,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快速生成成绩汇总,按照用户自定义的方式进行加成计算。

课堂派――教师指向型在线教育平台新思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古至今,教师在知识的代代相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市场上所开发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多属学生指向型,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为主要目标,教师主体地位弱化。课堂派基于网站和移动端平台,提供包括在线作业批改、课堂点名、课程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及答疑在内的在线课堂管理工具,优化教师的在线工作体验。以在线作业批改为例,依托于世界领先技术,课堂派能够支持40多种格式的文档转码,加载速度优于普通文档,提高教师在线批改效率,同时自动保存批注、反馈和评分,并快速生成成绩汇总,省去誊写成绩的麻烦,更提供作业便捷功能,让作业抄袭行为无所遁形。

二、为什么选择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法,随堂作业的发放、收集、批改与成绩的整理变得异常繁杂,这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而对于作业的及时反馈基本很难见到,这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调整极为不利。而课堂派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第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管理,我们经常把时间花在对学生的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统计、文件的管理等方面;如果用课堂派来构建课堂教学的平台,可以使信息技术整合各学科资源,同时还能为学生各实践活动提供综合性的平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之分,在二者的选择过程中,笔者把相关的内容轻松地放在课堂派管理平台的问卷调查中,学生通过课堂派管理平台进行选择和查询,可以顺利地开展模块的修习。

第二,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专家李永新在博客讲坛中指出,博客能为教师打造终身的学习平台,那课堂派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完美的学习园地;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被限制,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有趣的主题,提供人性化的帮助,提供交流和协作的平台,学生能在知识的实践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能提升信息素养。在任务4.2《网络信息交流》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在课堂派课堂管理平台中创设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讨论主题为“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深入理解并体验到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学会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信息公民,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有利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常采用总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这只能反映静态时间点上学生的部分情况,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判断方面无法全面了解,这种评价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新一轮课改对教学评价倡导过程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以教学目标课程理念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各方面进步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的过程。在使用课堂派平台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采用课堂派平台中的评价功能,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派让中国的课堂数据跑在本土的服务器上。“灰灰课堂课后援团”交流群中的工程师们实时收集中国一线教师的意见,及时更新平台功能,让课堂派变成中国师生想要的模样。北京海淀小学苏老师提出“展示实时互动数据”的建议马上得到了在线工程师的响应,次日便更新了平台。

三、如何运用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课堂管理

1.用户注册

登录到W站, 师生分别注册“老师/助教”“学生”等用户账号。

2.创建/加入班级

教师首先在课堂派平台中创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系统会自动给出6位邀请码,学生根据邀请码加入班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组或教师指定选组的方式进行分组。

3.教师备课

在“备课区”中,教师以每一课堂教学或以每一个任务为一个单元进行备课。课堂派平台中提供了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模块,如作业的提交、投票的设置、学生心得报告、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活动,还专门为协作学习开设了话题、互动等功能。

4.课堂教学

上课过程中,首先利用课堂派的在线考勤系统进行考勤。然后根据教案导入“备课区”中的作业、测试等相关内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实时导入“备课区”中讨论、投票、互动等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5.课后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的管理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成绩的管理,通过其中的报表和量规的设计,就能客观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有效地开发分层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实践反思

1.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平台提供了在线作业批改,对作业进行了大数据多维度分析,师生实时交流,分享资料,课中互动,数字考勤,各数据统计等功能,做到一账号云服务,满足随时随地可用的要求。能良好支持翻转教学,伙伴式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支持微信管理课堂,可以让老师通过微信沟通,互动以及提交作业。

2.学生对课堂派的使用存在着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

比如出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原因,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进入学校和课堂,那么课堂派平台只局限于上机实习和学生在家使用。再比如职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在线课堂上,学生们很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或干扰,降低了课堂管理和学习的效率。

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偶然相会,又一次点燃了笔者对教学的热情,有如枯木逢春。我们知道,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最讲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讲究全方位培训学生素养的学科,学生不仅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体系,还要涉及技术领域的伦理冲突,以及跨越技术心理的障碍,这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课堂里还面临着学生水平差异这一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更谈不上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挂职;实习;指导

1.引言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越为明显和为各院校所重视。我校是全国两所唯一的消防院校之一,承担着培养能够从事消防部队基层管理指挥工作的、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或技能的生长干部,满足消防部队基层管理指挥人才的需求,同时为所培养的人才,在将来的司、政、后、防等方面,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的任务,因此,结合自身特点,把现有的实践教学分成了校内和校外两类,并在原有校外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对实习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把校外实习分成教师实习和学生实习两部份。

2.教师校外实习

实习就是实践+学习。目前,大部份院校的师资队伍是由院校到院校的毕业生构成,师资队伍理论功底深,但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就算是博士生和研究生,他们也只是在校内协助导师做了一些科研项目,实体接触相对较少,所教学中存在“空对空”的现象,所以院校非常有必要增设教师实习的实习内容,培养“双师型”[1][2]的师资队伍。这里需要说的是教师校外实习与毕业生的工作实习不一样,它要求教师必须要从事该门专业课教学至少两年以上,对所教专业内容和知识有更深入地认识后,才有进行教师校外实习的资格。

我校每年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全国各消防总队正常工作开展的情况下,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全国各消防总队进行校外挂职实习锻炼,由公安部消防局统一部署,采取置换的方式一对一地进行岗位置换,时间为每半年,所有专业课的教师都必须到挂职实习至少一次,这样可以减少和避免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空对空”现象地出现,增强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导出理论”的教师培养理念,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感性和理性两种教学资料,提升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强化学生对课程“实用性”的感性认识。“置换”回来的教师对于院校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一线经验和资料,可以安排他们对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校内培训,对于已经挂职实习过的教师来说,他们通过学习可以把握住所教专业最新的情况和问题,还可以一起申报科研项目解决单位或企业噩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研项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科研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有限的科研资源被浪费,使科研走出为科研而科研的怪圈[3],有利于科研工作地良性发展;对于那些还未来得及挂职实习的教师,通过听取他们的讲解,为后期挂职实习提供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步实习期地到来做好准备,此外,未实习的教师还可以参与到“置换”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能在实习期更好、更快地开展工作完成挂职实习工作,因为他们参与了整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挂职实习后他们可以跟踪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情况,便于对科研项目地完善和改进,使科研真正地服务于实际需要。

从我校教师的挂职实习情况来看,教师在挂职实习期间需要安派指导教师,这样有利于教师挂职实习的顺利开展,可以避免教师对挂职实习不重视,敷衍了事的情况出现。学习是人永不终断的过程,教师挂职实习就是去学习,学习就应该有“教师”地帮助和指导。因此,挂职实习地有必要安派一名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挂职实习的教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挂职实习的教师可以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向指派教师提出,指派教师能做答的就直接做答,对没有接触到的领域通过协调,安排本单位或企业这方面的专家进行作答,挂职实习的教师把最终的情况反馈到学校,学校组织在校的专业教师进行统一学习;在校的教师把学校实践课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交给挂职实习的教师,请他们代为提问;实习单位也可以借助院校的科研能力与院校共同成立项目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有利于院校和单位或企事业的交流合作,院校提供科研和智力支持,单位企业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相互之间共同促进发展,形成良好的合作局面,对于单位提升了研发能力和造血能力,对于院校提升了科研转变为成果的能力。

3.学生校外实习

3.1 实习时间的选择

根据我国实际的情况每年寒假期间是各单位或企业工作量最多、用人最紧张的时期,各院校可以把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用作实习期,把毕业班学生的实习时间提前一个学期。以消防为例,每年春节期间各地火灾发生率程上升趋势,各种活动的执勤战备任务非常得繁重,人员相当紧张,这个时期把有一定基层作战经验的学生(我校学生来源于基层消防部队士官,通过参加全国每年组织的士兵考试录取)安派过去实习,各消防总队非常地欢迎,乐于接受,对学生来说看到这种情况情绪非常地激动,利于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对职业院校来说这样有助于提升院校的就业率,所以各院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学生实习的时间。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青年教师;指导实习;实践能力

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是关键。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实习实验指导教师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已成为各职业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

1 引进竞争机制、培养自我提高的自觉性

多年来的大锅饭,形成了教好教坏一个样,水平高低一个样,能力强弱一个样的不正常现象,一些人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影响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素质的提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对人才市场的严峻挑战、学校必须改革用人机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在竞聘过程中,学校评聘领导小组严肃认真地考核每位应聘教师对相关实习工艺项目,实验操作中所涉及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并召开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广泛征求他们对任课教师的意见,综合评定成绩,作为聘任的依据。实行强者上岗工作,弱者下岗培训,并和工资挂钩,以此增强实习实验指导教师的危机感与使命感。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找机会下厂实践,找机会动手操作,找师傅指导取经,极大地提高了实习实验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 坚持继续教育、在学中增长才干

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上级学校进行专业进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理论保证,是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本校先后派出二十几名教师到北京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进行学习。他门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学生的态度进人课堂,学习老师的知识,学习老师的作为,学习学生的应知、应会,体现学生的酸甜苦辣。视野开拓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和同学们的共同语言多了,做学生工作的方法定会更合适了,教书育人的本领增强了,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了。

3 坚持深入-线、提高实践能力

有组织、有目的地选派专业课教师深人生产一线,科研院所多方参加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青年教师下厂期间要根据专业实际,选择实习项目,要明确任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甘当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的小学生。要谦虚谨慎,不耻下问。要勇于吃苦,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反复跑流程、熟悉设备性能、结构,争取机会操作,并注意总结,在实际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学校每个专业选派2-3名青年教师下厂半年至一年不等,回校后,均已成为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骨干。

4 走科研、教学、生产、服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能力提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经济建设服务。有机地把生产实际与教育相结合,走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一体化的路子,做到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形成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学校在分析教研室成立了实验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工艺专业安装了产品中试装置。教师亲自动手开发产品,亲自到用户进行应用实验,亲自为用户培养技术人员。由此提高了教师的信心,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提高了参与科研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竞争的实力。

5 借鉴国外模式、拓宽教师视野

MEs和CBE分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和加拿大职业教育所总结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指导教师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MEs模式下,教师应做到熟练掌握实际应用中的动手

能力和技术,CBE模式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色。本校教师在查找大量资料的同时,又先后到上海化校,南京化校学习,校领导亲自到加拿大学习考察,极大地开拓了视野。回校后,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出适合本校的CBE模式,教师首先借鉴CBE模式强化个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短期科学的强化训练,教师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6 实行双证制度、坚持持证上岗

对实习实验指导教师除实行教师资洛证书外,还要实行技能证书,如工程师、技师等。实习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拿到一定级别的技能证书,方可指导实习环节,由此带动教师能力的提高。学校先后在分析教研室、机电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实行CBE模式,迫

使教师自我提高。教师从基础做起,求实进取,勤学苦练。在工艺教研室,学校花巨资引进北京东方仿真教学系统,教师们对仿真教学系统中的八个单元一个一个的练,反反复复的练,与实践相结合的练:半年内全部拿到相应的技能证书。

通过上述几种途径,本校实习实验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也使得近期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事实证明,教师的能力左右着学生的能力。实习实验指导教师的能力培养与提高需要不断 的探索、改进,以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增强职业学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金芝, 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探讨,《现代农业》2009年第8期。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7

摘要:认知学派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流派,布鲁纳和奥苏泊尔是这个流派的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两人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他们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都很大,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很多借鉴之处,f分析他们理论的异同之处,也是为了将他们的理论取长补短,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布鲁纳 奥苏泊尔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领学域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学习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有机体的经验系统变化发展的过程。学习理论是之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探讨和解释。认知学派是研究学习理论的重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奥苏泊尔。虽然他们同属于一个学派,但各自的理论有各自的特点,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看布鲁纳和奥苏学习伯尔理论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他们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相同。都是在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的情况下提出的。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政治、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极大的震惊了美国。美国极需改革教育,改变落后局面。二人的理论就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2.两种理论都认为发现学习是必要的,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3.两种理论都强调原有知识对学习认识的基础重要作用。布鲁纳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更加强调这一点,他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认识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

4.学习的过程方面,二者都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运动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习是有机体内部进行复杂的心理操作活动而获得经验,把原有的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5.在学习的结果方面,在坚持学习是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这个基本立场上具体分析探讨学生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构成,以往认知结构对当前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所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6.两者大致都是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方式或途径形成自己的学习理论,但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理论是根据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规范来探讨学生学习的问题。

7.从学习条件来看,他们都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注重学习的认知条件,如过去的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以及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反馈。

8.二者给我的一样的启示就是在教学工作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他们的理论都为美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同点

1.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自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的结构,掌握原理原则,学生可以向科学家那样通过发现的方法进行学习;奥苏泊尔则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由教师教授学生去学习

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的物质实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变动。并且,布鲁纳认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而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表征。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过程。奥苏泊尔定义的认知结构是一个人的观念(知识)的全部内容与组织或一个人在某个知识领域的而观念的内容与组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是观念的支架,或称为其固定作用的观念。

3.学习方式:布鲁纳的三种不同的表征体现了三种不同的 学习方式。第一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第二是在头脑中利用感官的表象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第三是运用符号来获得经验或学习。奥苏泊尔则提出了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综合学习三种方式。类属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入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总括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丛书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既非从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

4.布鲁纳提出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学校的课程设计要把基本知识结构放在中心位置。奥苏泊尔提出渐进分化的和综合贯通两条教学原则,在教学策略上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5.布鲁纳将认知学习理论付诸实际教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引起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教材编写方面观念上的变化,影响很大。而奥苏泊尔所提出来的理论观点实际操作性很强,受到广大中小学教的欢迎。比如他提出先型组织者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蒋讲解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在正式教学的时候要呈现先行组织者。

6.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忽视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把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等同起来是不对的。他的某些观点,如“任何学科都可以按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的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是武断的,缺乏有力的论证。奥苏泊尔过分强调由教师安排层次结构是学生接受,忽视了学习者的创造性。他的学习理论主要论述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技能和品德的学习,这是片面的。

7.在教学目标上,布鲁纳理论是在不仅应当尽可能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该尽可能的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奥苏伯尔理论则把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作为其教育的首要目标。

8.在教学方式上,布鲁纳主张结构式教学,主张学校课程设计要把基本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奥苏伯尔则主张讲解式教学,强调教师按排层次结构使学生接受学习内容。

9.在教学目标上,布鲁纳理论是在不仅应当尽可能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该尽可能的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奥苏伯尔理论则把在最短 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作为其教育的首要目标。

10.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注重基本知识结构,倡导发现学习;但是发现学习耗费的时间精力很大,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系统的接受到大量的知识,因而发现法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奥苏伯尔注重类属学习,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接受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机械的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是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民主党派成员;高校民主党派;思考

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带有根本性的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核心。高校民主党派工作历来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面和传统阵地,在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阶段,深入剖析高校民主党派思想的新特点、探讨高校加强民主党派成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与具体路径,对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的新特点

1.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状况,从总体上看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大都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认识上充分地体现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普遍认同我国现行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执政体制;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改革与发展的热点话题,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具有独立思考的特点和较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要求发挥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功能的意愿更趋强烈;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态势,实现自身价值的意识逐渐突出。

2.高校民主党派部分成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如,价值观取向上的重利趋向,对一些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参政党责任意识不强等等。总之,当前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特点,特别是思想特点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措施新方法。

3.民主党派成员在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思想特点呈现多样化。近些年来民主党派成员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他们中绝大多数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素质是好的或是比较好的,但他们与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相比,还缺乏在复杂环境当中的磨练,缺少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验,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传统缺乏系统的了解,对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同时,他们也更易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产生种种模糊认识。

二、高校加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导性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金、人员、技术、产品大量进出国门,加上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进一步模糊了国界,冲淡了大学生的传统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得到提升,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从内部上模糊了整体界限,冲淡了大学生的集体观念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威胁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并对高校加强与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紧迫的时代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包括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确保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在言行上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高校和谐发展的客观性要求。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交流日益扩大,许多高校与国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科研课题,进行学术交流,交往活动日趋频繁。高校已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基地,也成为国际和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颠覆、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面对难以回避的思想渗透和争夺,加强政治坚定性教育,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鉴别力和免疫力,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所在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个体自身的和谐,促进学生个人心理、生理的协调发展,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可以协调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教师与校领导等之间的关系,促进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可以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确保教育资源有序合理分配,促进人与教育资源的和谐;可以给学校建言建策,促进学校优化校园自然环境,促使在高校学习、工作和居住的个人或群体,尊重自然规律,爱护校园自然环境,使校园自然环境适宜人们学习、工作和居住;等等。加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是发挥无党派人士在构建和谐校园作用的必由之路。

3.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性要求。当前,高校的围墙,割断不了学生与校外的联系。在开放环境下,现代交通、通讯、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等,在扩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和信息获取范围的同时,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难度:一方面,加大了主导性教育的难度。开放环境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对单一状态,多元文化在校园内外相互激荡和涌动,对每位学生都会产生影响和冲击,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教育增添了难度。另一方面,加大了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产生重视功利、眼前、外在的物质价值取向,忽视人文、长远、内在的精神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一些师生精神荒芜与精神疾病,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其棘手的难题。再一方面,加大了学生抵御诱惑的难度。开放的环境为社会一些消极因素扩充影响带来可能,增添了学生抵御权、财、色或黄、赌、毒等消极因素的难度。在此情况下,高校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辅导员、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广大教职员工;单靠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使全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克服环境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困难。 转贴于

三、高校加强民主党派成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法宝和武器,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新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整合处于多元状态下的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意志,提高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素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实现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高校党委要重视抓好党派成员的思想建设。高校党委要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从维护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抓好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要正确理解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要高度重视高校统一战线在全局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必须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第一要素贯穿于建设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要本着“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工作实践中对党内和党外干部的思想建设不应厚此薄彼。要充分发挥校内党校的资源优势,抓好民主党派成员的学习培训,要开拓思想、创新学习培训的工作形式。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优势,把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要有超前意识、创新意识,注重研究解决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充分调动高校师生的理论研究热情,通过举办校级理论研究会、编辑统战理论研究论文集等形式,营造高校的统战理论研究氛围,推动高校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深入发展。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进一步凝练和深化,是对新时期党的统战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目标,是新时期高校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提供了理论武器,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自身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于每一个教育环节,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人有责的理论,引导每一个无党派知识分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形成人人关心、共同参与、携手推进的生动局面。

3.注重“人文化关怀”,增强思想建设的实效性。加强民主党派成员思想建设,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选派优秀的民主党派成员到贫困地区以及情况复杂困难的地方挂职或任职,提高他们应对复杂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参与政治社会活动机会,鼓励和支持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与各类政治社会活动,履行好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责。切实改善无党派知识分子的待遇,从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解除后顾之忧。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民主党派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上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要把为民主党派成员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当民主党派成员遇到实际问题时,力所能及的要尽量帮助解决,应解决而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应讲明原因以取得理解;努力为党派后备干部培养和安排创造条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对活动教学都提出了要求,主张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在“做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方法包含了多种实现形式,其中地理活动类教学只是情境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活动教学主要包括地理实验教学、地理野外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以下结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活动教学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实验教学是通过观察、观测、演示、制作、绘制、调查等地理活动方式,认识、探索地理事物、现象和过程等的地理实践教学活动。地理实验操作既可以教师自主操作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操作实验。

自然地理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由于自然地理的特点,有诸多对空间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要求高,通过恰当的地理实验,可以化难为易。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课后活动的处理,可以采用地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完成,这样可以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然后完成活动题目。

步骤一:把教科书倾斜立于桌面上,当做锋。但是要注意课本的倾斜方向。

步骤二:锋面与桌面方一支长的铅笔(表示锋线),移动冷暖气团(红色、蓝色棉花),锋面(教科书)、锋线(铅笔),形成不同天气。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天气;冷气团被动后退,形成暖锋天气;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

步骤三:将一物体放于冷或暖气团一侧,代表某城市。可以用一个粉笔盒或者铅笔盒等表示城市,让学生观察锋面进退对于城市天气的影响。

步骤四:完成56页活动习题。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观察,学生应当独自完成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实验之中学习地理知识,学会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方法,最终上升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地理实验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地理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模拟各种真实的工作与生活情境,由学生或教师与学生共同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以了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及其人际关系,并寻找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未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文地理更适合决策性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分角色扮演,通过确定角色问题-拟定决策方案-搜集资料-分析评价-形成决策成果-研究深入等阶段。我们以湘教版必修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中,课后活动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完成相关任务。

确定问题:在淮河流域关闭了大批污染严重的造纸厂,有人认为淮河的水质改善了,但也有人认为,这中做法对于当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比前后淮河流域的变化情况,并提出对于淮河流域治理的可行性措施与策略。

角色分配:政府官员,列出今后经济的发展方向,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措施;环保专家,调研造纸厂对于环境的污染详细数据,对于当地的饮用水、农业、居民生活产生的危害;企业家,调研后找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出路;经济学家,调研后找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表演:经过调查与研究后,市政府召开听证会,进行成果的展示与讨论。分别由四大组的同学到讲台进行相关内容的发言。每一代表发言后,设计居民代表进行提问。

讨论评价:在表演后,将所有同学集中起来,再次进行对未完问题的讨论。同时,教师对这次表演活动进行肯定的评价。

总结:请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完整的结论。

在情境教学中设计地理角色扮演,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寓教于乐。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身份的扮演,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地理野外观察活动

地理野外观察主要包括野外地形观察、河湖及海岸观察、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等,通过地理野外观察,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家乡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概况。在湘教版高中必修二中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的各种地域类型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观附近的水田,并结合65页课后活动后,近距离了解睡到种植业。(见表一)

地理野外观察属于实地情境教学,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更加有效。学生在稻田的观察中,贴近了现实的生活,体会到粮食种植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受到了提升。而且,学生对于农业区位因素以及水稻种植业这方面的地理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合作探究

表一 观察水稻种植业的活动设计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合作探究主要包括的流程为: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发现规律—巩固迁移。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合理容量这一节中的活动为例,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究竟这个地球能容纳或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引导探究:教师将班级分为三个大组,将悲观派、乐观派、中立派三个派别分配下去,每个派别是用了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具有说服力的呢?同学们将这个任务在课下完成,然后下次上课的时候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并做出纠正。

发现规律:经过大家的讨论以及老师的帮助,最终大家比较同意中间派的观点。

巩固迁移:将这个规律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人类要采取什么要的措施使人口保持合理的状态呢?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出国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03-02

一、引言

出国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连交通大学始终贯彻“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留学工作方针,派出人数逐年递增,成果显著。近年来,留学人员归国人数逐年增多,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促进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了学校教师和干部队伍的能力,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团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我校在遵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原则指导下,认真做好留学派出工作,在努力提高公派留学效益的同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派遣师生出国深造,出国人数逐年递增

公派出国访学是我校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我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每年我校都派遣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出国访问学者3~5人、国家留学基金~辽宁省地方合作项目全额资助出国访问学者3~5人。同时,参照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的选拔与管理,我校选派10人左右青年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出国访学。通过我校爱恩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派遣近500名本科生赴澳大利亚、英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留学深造。仅2014年,爱恩国际学院共有145名管理学类会计专业本科生出国留学,其中144人赴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深造,1人赴美国留学。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我校学生出国人数大增。以2014年为例,我校通过校际交流项目,共派出留学学生12名,其中,2名研究生获得日本室兰工业大学奖学金。2名本科生参加《中美人才培养》121双学位项目赴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和北德克萨斯大学学习。1名本科生参加我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3+1+1项目。3名本科生获得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4名本科生获得日本立命馆大学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11月,我校软件学院派遣20名学生到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部进行了15天的短期研修。经统计,自2011年4月我校与日本立命馆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以来,我校选拔派出学生共计83人,去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院短期研修。2014年9月,我校软件学院选拔了5名学生去岩手县立大学公费留学1年。我校与岩手县立大学的合作交流已有11年时间,先后共有52名学生被派遣到该校进行留学,其中20多名同学考取了日本其他大学或该校的研究生。

三、留学人员的特点分析

1.我校公派出国访学人员特点:出访国别比较集中,绝大多数前往美国访学;机械、材料、交通等重点支持学科专业占据比例较大。我校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了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借助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学校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整体性和规划性,结合我校重点支持学科、专业领域实际,每年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重点推荐优秀教师赴国外一流院校访学。我校通过支持重点学科教师出国访学深造,培育本土(本校)人才快速成长,使教师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我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并鼓励出国访学教师能够吸收更多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争取承担重大项目,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部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辽宁省攀登学者,为学校发展做好人才培育储备工作。

2.中外合作办学留学人员特点:学生留学人数与奖学金数额持续增加。2014年,学院共有155名学生出国留学,其中本科生145人,专科生10人。本科生出国留学率32.73%。48名同学获得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留学奖学金,奖学金总额人民币46万元。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比例达31.4%,获奖学生数量较去年提高110%。奖学金总额、获奖规模都达到历史之最。在出国留学本科生人数增加的同时,攻读研究生的人数也逐年增长,2014年共有35名项目学生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体现出爱恩国际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校际学生交流项目留学人员特点:①留学学生以工科为主,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含博士)项目,专业涉及机械、计算机、电气信息工程等学科。留学国家主要为美国、日本、德国。②《中美人才培养》121双学位项目和YES学生交流项目为我校学生赴美留学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13年我校加入该项目以来,5名学生成功赴美留学。③本科和研究生项目录取严格,有语言和GPA成绩要求和资金的要求。校际学生交流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符合国外大学的录取条件,外语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平均分要达到申请学校的要求,才能获得录取通知书。而且赴国外留学,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④奖学金项目不断增加,奖学金名额也逐年递增。具有特色的三个海外奖学金项目院校为:日本室兰工业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奖学金项目已经运行了近二十年,为我校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研究生和博士生。2013年新增的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奖学金项目为我校学生开辟了到欧洲留学的新渠道。2014年我校三名本科毕业生获得奖学金赴该校留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已连续多年接收我校软件学院本科生赴该校攻读硕士学位。

4.软件学院留学人员特点:①软件学院出国留学学生,基本都是软件类学科。②借助学院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学院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整体性和规划性,结合学院专业领域实际,每年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重点推荐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院校留学。③软件学院是2001年由国家外专局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通过外专局渠道,软件学院已经与10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为学院学生出国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针对当前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未来留学工作的规划与重点举措

1.加快开放步伐,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推进校际间合作交流。拓宽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的途径,是我校今后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强强合作、强项合作,通过学术交流、学者交流、学术资料和教材交流、信息往来、国际交流研讨会、交流学生等形式加强与国(境)外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举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增加境外学生交流计划,使学生派出项目涵盖各个学院,并逐渐提高派遣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

2.加大国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作好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派出国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和辽宁省公派出国留学地方合作项目,继续作好学校派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访学和进修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水平和能力的师资队伍。要结合辽宁省实施的“国外名师聘请计划”,要结合学校特色学科和“国际班”教学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承担专业课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国外专家学者聘任工作。要结合辽宁省实施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我校重点特色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需要,积极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教育背景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派出体系,完善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基础的学校公派模式。

3.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进我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协作和课程体系国际化。支持“爱恩国际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办好已有中外合作项目与特色拓展项目,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完善“国际班”形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鼓励各学院、各学科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内涵建设,按照“外语+专业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促进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探素与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引进、融和、本土化相结合,构建适应国际职业准则的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中外双方课程资源实际,共同开发国际化课程资源,促进国际网络课堂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课程内容国际化。鼓励国际班和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实习或相应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我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参加国际认证,提高学科专业点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

4.走教育国际化道路,加速学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①巩固已建立良好基础的派出学生交流项目,逐步拓展交流学生合作院校,将交流学生的规模扩大和形式多样作为今后发展重点。建立和完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交流学生的遴选机制,完善交流学生学籍管理和学分互换机制。②推进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开展,以校际、院系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为基础,加强研究生国(境)外派出工作,探索与国(境)外知名院校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③推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学习,探索跨文化教育生活体验。开辟大学生国际冬、夏令营,文化体验交流项目等,不断提高我校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