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9 22:35:30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拆旧建新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拆旧建新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㈠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快速增长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合理配置村镇土地资源,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乡用地供需矛盾。

㈡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对项目区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编制增减挂试点专项规划,并确定具体实施时序。

2、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对近期具备整理条件的村庄、废弃工矿用地等投入少、整理难度小的农村独立建设用地先实施,对撤并村庄等投入大、整理难度较大的农村独立建设用地后实施。

3、统筹安排、规范操作。在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下,统筹开展试点工作,工作方案在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方可实施。土地挂钩周转指标按“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由县(区)政府、管委会统筹安排,对开展挂钩试点的乡(镇)优先使用。

4、自愿合法、维护权益。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应取得相关集体土地所有权者同意,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个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范围

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范围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范围包括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工矿废弃地等建设用地。

㈡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范围

挂钩周转指标必须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分为安置建新地块和城镇建新地块),并严格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安置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安置建新地块后,节余的指标一律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重点工业等项目的城镇建新地块。

三、试点期限与总体要求

㈠试点期限

项目区的实施期限、挂钩周转指标的周转期及增减挂专项规划期限均为3年。各试点单位在实施方案时,应明确3年中每一年度项目区实施的具体安排以及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和归还计划。在增减挂专项规划文本中必须明确3年中每年度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具体计划和整理项目。

㈡总体要求

挂钩试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建新地块的总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地块的总面积。建新地块中用于安置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土地面积应低于原占用面积和省(市)规定的用地标准,其他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高于现有存量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拆旧地块复垦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应不低于建新占用的耕地,并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相结合。

四、农村居民点的拆建与土地利用规划控制

㈠农村居民点的拆建。对农村居民点整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先拆后建;对原有住宅拆除后以户为单位自行新建住宅的,原则上应先拆后建;对农村居民点整体搬迁,以建设农民新村等形式集中安置的,可以先建后拆,但迁建房屋建成后,要对原有农村居民点进行拆除并及时予以整理。

㈡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而涉及的农村居民住宅迁建的,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建设。因城镇村建设和落实挂钩周转指标需要,确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依据增减挂专项规划按程序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一次性修改。

五、用地管理及税费政策

㈠安置建新用地

原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安置用地位于原拆旧地块区内的(主要指拆旧地块内有祠堂等不宜整体拆迁,而需以祠堂为中心,划出一定面积土地作为安置用地的安置建新地块),如不超过原拆迁用地面积和市规定的用地标准的,免除相关的土地规费。原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安置用地位于原拆迁地块区外,利用荒山、荒坡和未利用地的,每户安置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免除相关的土地规费;超过面积标准的参照农民建房用地的收费政策收费。

㈡城镇建新用地

用地单位使用建新区内城镇土地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建设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手续,并足额缴纳各项应缴的规费。

六、工作程序

㈠详细调查,摸清家底。申请增减挂钩试点的县(区)、管委会必须在开展试点的乡(镇)组织一次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现状专项调查,将可以整理的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村宅基地的分布、利用、整理难度等情况了解清楚。

㈡编制规划,制定方案。申请增减挂钩试点的县(区)、管委会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增减挂钩试点专项规划,制定挂钩试点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和方法步骤,落实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经费筹措途径和农村居民点迁建方案,提出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总体安排和分年度实施的计划,合理确定拆旧区和建新区,明确3年中的具体实施时序等。

㈢申报试点。由县(区)政府、管委会逐级向市、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增减挂试点工作申请,并提交《增减挂规划》和实施方案等资料。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并汇总各县、区上报的增减挂项目报国土资源部批准。

㈣实施方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由省国土资源厅下达各试点单位的挂钩周转指标,由县(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实施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市、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挂钩试点工作实行动态监管。

㈤检查验收。每年年底,由市国土资源部门对项目区实施情况和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情况、归还进度进行检查考核,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挂钩项目区实施完后,由试点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部门逐级向市、省国土资源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经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初验后,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终验并将验收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对未能按计划和规划及时归还挂钩周转指标的县(区)、管委会,限期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暂停挂钩试点工作。对于擅自扩大试点范围,突破下达周转指标规模的,停止挂钩试点工作,并相应扣减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

七、组织领导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经过试点,在试点地区基本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在试点地区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为在全国推开这项工作提供经验,做好准备。

试点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紧紧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个中心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以及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来进行。把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2、整合资源,加强协调。要协调有关部门和试点地区,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合力,避免重复建设。坚持艰苦奋斗,不搞铺张浪费,不增加农民负担。

3、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既要注重工作的统一性,也要注意试点地区的差异性。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相衔接,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

4、分层进行,分级管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和教材制作要分层进行:终端接收站点一般先建到乡镇,在取得经验后,有条件的地方再建到村;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制作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试点地区组织制作适合本地需要的乡土教材。试点工作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中央有关部门侧重于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前端播出平台的建设管理,试点地区侧重于终端接收站点的建设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组织。

二、主要任务和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建立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天地网合一”的教学平台。天网主要依托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辅以中央党校卫星远程教育网),开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地网主要依托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构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络。

2、建设一批乡镇、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根据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托农村中小学或乡镇党校、乡镇宣传文化站、村党员活动室,建设一批乡镇、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在试点期间,山东省试点市所辖乡镇、行政村,1**%建立接收点;湖南省试点市所辖乡镇1**%建立接收点,所辖行政村**%建立接收点;贵州省试点市(州)所辖乡镇1**%建立接收点,所辖行政村视条件建立接收点。

3、建设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系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和市场信息、科普知识、文体节目及典型经验等。主要工作是:制定教学资源近期和中长期开发与应用规划;整合、利用党校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农业系统、文化系统、广电系统、科协系统等现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依托以上系统,组织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资源库。指导试点省建设与中心资源库互联互通的省级资源库。

4、建立一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依托各地党校、党员电教中心、电大、电教馆、农广校、农函大和农村中小学等相关力量,建立一支由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可从农村中小学中挑选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操作人员。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优势,分级负责培训工作骨干。中央党校主要培训到省一级,试点省分级培训各级专兼职工作人员。要努力增强培训效果,降低培训费用。

5、建立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激励约束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制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

试点工作要重点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如何准确把握不同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2、如何建立科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准确评估农村党员干部参加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成效。

3、如何充分发挥乡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辐射功能,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带动农民群众参与政策法规学习,接受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范围、时间与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在山东、湖南和贵州三省的部分市(州)进行,以探索在东、中、西部地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办法和经验。三省试点地区分别是:山东省威海市、东营市、滨州市;湖南省常德市、岳阳市、韶山市(湘潭市辖);贵州省遵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试点工作从2**3年6月开始,到2**4年12月结束,为期一年半,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建设阶段: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规划,初步建立中心资源库,基本建成前端播出平台和辅助教学中心网站,指导、协调试点地区进行接收站点建设,开发建设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试点省初步建立省级教学资源库和辅助教学网站,试点市(州)基本完成乡镇、村终端接收站点建设。2**3年12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试播,2**4年元月1日正式播出。

2、实施教学阶段:中央有关部门按照教学计划播出课程,进行教学辅导;试点省、市(州)有效利用基层接收站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学习支持服务,探索教学管理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评估总结阶段:试点省在对接收站点建设、省级资源库和辅助教学网站建设、教学和管理模式、工作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起草并上报试点工作报告;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在全面评估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向中央报送试点工作报告,起草《关于开展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代拟稿)。

以上三个阶段的工作不能截然分开,有的可以交*进行。试点地区和中央有关部门要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四、组织领导

1、建立工作机构,加强工作指导。成立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协调小组。领导协调小组由中组部牵头,成员单位有:中央纪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党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文化部、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科协和山东省委、湖南省委、贵州省委。领导协调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中央有关部门和试点省的力量,使其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承担试点任务的省、市(州)党委,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小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地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

2、明确工作职责,搞好工作协调。中央有关部门和试点省、市(州)要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做到免费专用频道落实、教学资源落实、乡镇和村接收站点落实、各级经费投入落实、技术总体方案落实、业务骨干培训落实。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中央有关部门分别承担领导协调小组交办的基础建设工程立项、建设资金保障、教学资源开发和免费提供教学课件节目等工作。中央党校主要负责全国中心资源库和辅助教学中心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整合、开发教学资源,培训试点地区工作骨干;教育部主要负责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建设,整合、利用本系统有关教学资源,依托农村中小学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并组织兼任操作人员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信息产业部主要负责设备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产品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证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进一步研制开发终端接受设备;中组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试点省的联系和沟通。各有关部门既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努力支持试点地区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试点省、市(州)要依据本方案的精神,分别制定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6-0032-02

一、当前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情况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日益突显出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历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效益提高,逐步成为制约扶植“三农”发展的瓶颈。

为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2002年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领导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工作。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了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同年8月份根据《试点方案》精神,经国务院批准,选定吉林、山东、重庆等8省(市)开展了改革试点工作。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总体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200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将采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和专项借款两种资金支持方式,帮助改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消除历史包袱,并以此推动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促进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成效。2004年8月,在总结8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要求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为首要目标。为此,人民银行会同银监部门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专项票据兑付考核条件和验收标准。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国家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改革程序,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推动改革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上下重视程度存在问题。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规定,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原则建立新的监督管理体制。农村信用社改革在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省级人民政府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县级政府没有管理权。省级政府负责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报批、省级管理机构的建立。县级政府因为没有管理权,部分地方存在关心的多、落实的少,自上而下的改革与农村信用社普遍设在县级以下的客观情况不协调,县级政府等待省级人民政府指示,基层信用社观望上级联社的改革具体实施办法和安排,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影响。农村信用社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花钱买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即便想尽早启动资金支持,限于政策限制,也会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内外部协调存在问题。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是有利于服务“三农”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多次下发涉及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专项文件,省政府也制定了指导意见,改革局面已经形成,但从涉及农村信用社改革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来看,却存在内紧外松的现象。县级垂直管理单位都偏重上级文件,而从实际看信用社改革工作仍缺乏必要的内外协调和统一部署。

三是改革进度存在问题。国家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给予的扶持政策力度很大,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扶持,使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得到消除,资本充足率得以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这场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花钱买机制,可以讲,本次改革的优惠政策是对信用社以往 “吃亏”的一次性补偿。尽管有如此优惠政策,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县级信用联社创造条件争取尽早获得优惠支持的进度缓慢,缺乏争取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支持的有效措施和实施方案。

三、对策建议

1.由县级政府牵头成立强有力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协调机构,具体负责辖内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总调节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需要深入研究,多方面推进。落实优惠政策的主要单位有国地税、财政、工商;改革方案的支持单位有县直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全过程的单位有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这些单位多属于垂直管理性质,要想使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形成合力,就必须加强县级人民政府的督导作用。八个试点省市改革经验表明,地方政府的重视是改革的关键,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管理权虽交省级政府负责,但落实国务院的改革精神还必须依赖于当地政府,其中最根本的是政府的协调力。因此,必须成立强有力的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协调机构,扎扎实实地履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协调职能。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4

目前,8省(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扩大改革试点面。在改革过渡时期,要稳定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思想,严禁突击进入、突击提干、突击花钱,防范各类道德风险,要保持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连续性,防范交付风险和各类案件。为此,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制度,加强检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不断档

改革过渡时期,各级信用合作管理部门要保持管理队伍不散,管理力度不减,工作秩序不乱。要加大对县(市)联社和农村信用社各项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经营机构严格执行。要明确稽核检查岗位责任,加强对规章制度落实的稽核检查,对案件高发单位和易发岗位增加检查频率;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检点应放在内控制度落实、业务经营管理和干部使用管理上,要在查清查实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督促县(市)联社和农村信用社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管理和经办人员、违规操作、账外经营、非法开具金融票证、挪用侵占资金等违法违纪案件。对已发案件,要依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特别是要追究主要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重大案件还要追究上一级机构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深刻剖析已发案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抓好警示教育,防范各类案件的发生。

要加强农村信用社各项费用开支的管理,坚决制止和纠正费用开支中的违章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筹集、使用管理费,不得擅自提高管理费筹集比例或超范围开支管理费。要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审核各项财务开支,不得以任何名目乱发钱物。对于在改革过渡时期违反财经纪律、突击花钱的行为,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严格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管理,在改革过渡时期不得购置办公用房、培训中心和小汽车等固定资产。

二、控制提拔任用,禁止私招乱雇,加强员工管理

要严格控制干部的提拔任用,除因领导干部退休、不胜任工作、违法违纪等原因造成领导班子无法正常运转,必须提拔个别干部充实领导班子外,一律暂停县(市)联社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农村信用社正、副主任的提拔任用工作。对个别必须提拔的干部要报省级信用合作管理部门批准后实行公开竞聘。

继续对农村信用社员工实行“总量控制、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提高素质”的管理政策,从严控制员工数量的增加,努力保持员工总量的负增长。各银监局信合办、省级联社和省级协会要指导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按照农村信用社机构定员和业务工作需要核实员工数量的余缺,对员工数量富余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精简分流。农村信用社确需补员的,数量原则上不能超过上年减员人数,由县(市)联社提出计划,各银监局信合办、省级联社和省级协会统一将全省(区、市)农村信用社需要补员的数量汇总报银监会核准。农村信用社补员要以调整结构,充实急需的金融、经济、财会、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人员为主,今年新录用人员必须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农村信用社招聘人员要坚持公开和择优的原则,采取统一组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面向社会招收聘用。各银监局信合办、省级联社和省级协会负责统一组织笔试,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推荐,由县(市)联社和用人信用社面试后按招聘计划择优聘用,省级和地(市)信用合作管理部门不得干预。凡已接纳更名城市信用社人员的省份,要按银发[2001]105号文件对更名城市信用社进行定员,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试考核,对超定员使用人员、不符合用人条件和考试考核不合格人员要进行清退。

各银监局合办、省级联社和省级协会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干部提拔任用和补充员工工作的管理,对借改革之机突击提拔任用干部、擅自私招乱雇人员以及不按条件和标准进入的,除进行纠正和予以清退外,还要追究有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三、端正经营方向,坚持服务“三农”,切实防范各类业务风险

各地农村信用社要坚定信贷支农的服务理念,始终以支持粮食生产、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业务经营的首要任务。贷款投向应遵循优先“三农”的原则,合理安排顺序。首先要确保农民种植粮棉油生产资金的需要,其次应主要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发放农村助学贷款和消费贷款,支持以地区资源为依托、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支持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产品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组织等各种类型、各种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在上述类型的有效资金需求满足后资金确有富余,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其他中小企业。

农村信用社开展经营活动要提高防范各类业务风险的意识,防止业务管理松懈和信贷岗位责任考核不落实引发新的风险。严格禁止向一些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悖的过热行业发放贷款,严禁涉足风险集中程度高、超出自身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业务领域。要继续做好不良贷款“双降”工作,注意维护自身经营自,防止借款人借改革之机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坚决查处违现发放关系人贷款、关联企业贷款和跨区域贷款行为,严禁越权发放贷款和突击发放贷款。

四、落实监管责任。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

各级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重点督导农村信用社建立和认真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改进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同时要加强现场检查工作力度,对内控制度贯彻落实不力,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的农村信用社及时提出警告,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取消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问题严重的要坚决实行停业整顿。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的现场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5

**州地处**省东南部,辖15县1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余万,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寨3922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478个,乡村总户数89.77万户,360多万人,居住着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1.63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123项、州级名录123项,部级艺术之乡6个、省级艺术之乡38个,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村”和“**、**村寨”被列入全国35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文化旅游村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生态王国”的美誉。

然而,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胜景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的苗乡侗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问题。**州农村82%房屋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且依山而建,密集程度大,火灾风险高,又加上村民长期形成的楼上用火习惯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差等原因,农村火灾事故发生频繁。据统计,20**—20**五年与20**—20**五年相比,农村火灾平均起数由100.4起下降到64.6起;农村重特大火灾平均起数由6起下降到3.2起。但20**年至20**年间,平均每年发生农村火灾8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有520多户250o多人因火灾重返贫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面对长期以来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防火工作,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于2**年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族**州农村消防条例》,于2o**年编制了《**农村防火检查手册》,并先后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组织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教育培训落实、隐患整改落实、宣传工作落实、消防器材配备落实、达标验收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农村火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狠抓农村防火工作“八个落实”。

1、认真落实政府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为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每年州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签订农村消防工作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则按照州政府的目标责任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此外,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各级政府建立完善了检查督办、绩效考评、行政责任问责、事故责任追究等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各级防火安全组织机构。全州各县(市)、乡(镇)均建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特别是普遍建立以自然村寨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管理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消防安全长效防范机制。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无间距连片自然村寨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律建立县、乡、村领导干部“三级联保”责任制,并根据农村聚居的特点,引导村民建立联防机制,鼓励村民参与民房火灾责任保险,转移农村火灾风险。

3、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完善农村防火工作条例和各项管理职责、制度。为使农村防火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州人大组织有关单位部门经过广泛调研,多次论证,以《消防法》和《**省消防条例》为依据,于20**年3月29日制定出台了《**州农村消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而《条例》出台实施后,为进一步使农村防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由**州政府牵头,州消防支队主抓,于2oo7年制定下发了《**农村消防工作职责、制度汇编》,主要内容包括:防火安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职责制度;包村、驻村干部、村寨专兼职消防队员、志愿消防队员职责制度;消防基础设施管理人员、鸣锣喊寨人员职责制度;以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检查,火灾隐患举、整改,火灾报警联动、灭火演练,消防工作考评奖惩等制度。

此外,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防火公约对广大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重要性,**州30户以上村寨已全部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

4、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全力抓好农村防火安全检查工作。为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预防农村火灾的发生,州政府每半年、县政府每季度、镇政府每月、村委会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农村防火安全大检查,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隐患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专人督促整改,直至隐患消除完毕。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求,各有关单位部门在开展农村工作的同时,应将消防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为农村大寨筑牢了一道道的防火墙,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

此外,为督促各县市区政府抓好农村防火工作,州委、州政府成立以州领导为组长、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消防工作督察组,不定期对全州各县市区进行督察,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县、乡领导干部,州委给予督察组直接诫免谈话直至撤职处理的特权,大大地增强了县乡两级政府领导抓好农村消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充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的职能作用,大力消除火灾隐患,严肃查处火灾事故。公安消防机构,针对不同时期的农村火灾特点,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把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公安派出所充分发挥自身底数清、情况明的优势,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分组分片包干,定期深入片区开展检查指导,及时帮助村民整改消除火灾隐患。对于农村发生的各类火灾事故,公安消防部门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查处。

6、广泛动员,注重实效,深化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村民防火安全意识。为提高广大村民的自防自救能力,**州以消防宣传“七进”为契机,结合农村实际,采取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消防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农村远程教育,扩大农村消防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并针对农村火灾的多发季节和火灾的规律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元旦、春节、冬季、清明等时期的等消防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结合农村普法教育、民族节日、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等活动,通过送消防书籍、消防挂历进村、进寨、进校,编演消防小品、相声,以及召开农民消防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消防知识;三是把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和普法教育等体系,加强对乡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志愿消防队员的教育培训,尤其将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做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效果;四是在乡村道路、农村大寨、旅游风景区等设置固定消防宣传牌,悬挂消防宣传标语;五是把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各单位部门开展农村工作的范畴,做到人到宣传到,人走知识留,真正使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化。

(二)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全面加强以农村“三大法宝”、“五大改造”为主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1、全力协作,齐抓共管。为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州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切实提高消防安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略性地位认识,统筹协调发改委、国土、建设、财政、民政、农业、水利、电力、移民、扶贫、民宗、文化、旅游、林业、交通、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资源,突出重点,多管齐下,以抓好“四个结合”(即农村’防火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与安居工程、解困工程、人饮工程、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扶贫工程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为突破点,切实加大“三农”建设中消防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社会责任。据统计,2004年以来,**州建设农村消防基础设施,每年平均捆绑使用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建设。消防规划是消防工作发展与建设的行动指南,为确保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立项、同规划、同实施。多年来,**州委、州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消防建设规划领导小组,按照“科学合理,高效廉洁”的原则,分批次对全州5o户以上村寨进行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各县市区政府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对50至99户村寨,全面实施“三大法宝”(即消防池、消防机动泵、志愿消防队)建设;对1o0户以上村寨则实施以“五大改造”(即寨改、房改、电改、灶改、水改)为主的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州共有1076个村寨编制了消防规划,已实施了寨改236个,房改47041栋,开辟防火线1760条117838米;实施电改8799o户,厨改61334户;修建高位消防水池804个50804立方米,普通消防水池3305个177523立方米,修建进村道路1206条558221米;配置消防机动泵1039台、水枪2111支、水带8563条。

(三)加强农村消防队伍组织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消防队伍在灭火救灾中的作用。

1、以政府专、兼职消防队为主导,加快农村消防力量建设。针对**州农村大寨多,距离县城远,并且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特点,各乡镇政府一是成立了以乡镇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防火安全委员会;二是依托公安派出所、森林护卫队、抢险机动队、民兵应急分队、治安联防队,建立乡镇兼职消防队;三是通过政府出资或增加事业编制的形式,在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建设专职消防队,并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装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消防业务技能训练和灭火演练,以提高其灭火救援能力。

2、以建立农村志愿消防队为基础,大力加强村寨消防队伍力量建设。农村火灾主要立足于自救,为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消灭,**州各大村寨一是成立了以村主任为组长、村小组领导为成员的村民防火安全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由村干部、驻村干部和成年公民组成的志愿消防;三是成立以三十户联防为主的村民联防小组,轮流值班巡逻,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四是四是建立了鸣锣喊寨、守寨护寨等队伍。此外,各大村寨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了灭火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灭火演练,以提高各队员的灭火救援实战能力。

目前,**州有政府专、兼职消防队397支1563人,有农村志愿消防队3582支9141o人,鸣锣喊寨队伍361o支7893人,三十户联防小组9658个。

(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深入开展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

为加快**州农村消防建设,从根本上预防农村火灾的发生,**州委、州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治理农村火灾总结出的经验和措施,与省公安厅共同制定了《**州农村消防建设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20**年8月2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44次省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方案》明确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内容和步骤,确定分五年时间对全州150个50户以上无间距连片木质结构房屋的自然村寨编制消防规划,实施“寨改”、“房改"、“厨改”、“水改"、“电改”、“路改”,配备消防设施和装备,健全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实施农房保险等,预算总投资5.85亿元,分五年实施,省政府每年给予1200万元的经费补助。为确保试点建设任务的完成,**州委、州政府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建立了“三项”保障机制,采取了“六项”工作措施。

1、“三项”保障制度:一是组织保障。州政府成立了以州长为组长,分管消防的副州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消防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试点县市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一个试点、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二是制度保障。为随时掌握农村消防试点工作进度,州政府还建立工作进度周报制度、督察督办制度、奖惩制度。三是经费保障。为确保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州委、州政府通过政府出资、群众集资、捆绑项目资金,以及积极鼓励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为试点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

2、“六项”工作措施:一是深度调研,科学规划。为确保农村消防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同步实施,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从各部门抽调人员对农村大寨进行普查、调研,在普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试点村寨消防规划。二是制定《细则》,明确标准。州人民政府制定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细则》和《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内容和标准》,明确了“六改”的具体内容,并且对列入国家和省、州保护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按照“四改、三保、两强、一高’’的原则进行建设。三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试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州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有关部门签订了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消防建设试点工作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同时,各县市按照州政府要求,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四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6

按照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即将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今天,我们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组织培训,召集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成员单位的领导同志、郊区各区县即将具体从事试点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参加,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目的是认真落实*精神和“*”重要思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搞好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高度重视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实行了,又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充分保证,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以富裕农民统揽郊区工作全局。*以后,又确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方针,从而奠定和不断发展了郊区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形势。郊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负担水平逐步降低,农村社会繁荣稳定。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农民增收较慢、负担较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农村税费制度和征收办法不尽合理。现行的农业税征管办法是19*年制定的,四十多年过去了,作为计征农业税依据的土地面积、农作物产量、农产品价格等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城市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土地征用、占用的情况比较突出,部分地区还存在有税无地的情况。这些已被占用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缴纳农业税,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很有意见。再有,农业特产税政策是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粮食生产,限制经济作物的种植而制定的。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粮食短缺的情况已经不存在,农业的出路是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再征收农业特产税,显然不利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相违背。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承担的负担很重。尽管我市20*年农民个人负担的村提留、乡统筹只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到百分之一,但农民个人负担仅占农民负担总额的34.3%,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占到农民负担总额的65.7%,农民的大部分负担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为什么这样重,根本原因正象总理讲的“食之者众、生之者寡”,靠农民养活的人太多。据有关部门统计,乡镇机构精简后,20*年全市乡镇机关干部仍有19121人,平均每个乡镇97人,比1996年的21749人减少了12%,但干部报酬和管理费用却达到5.2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59%。乡村两级加起来,20*年一年中需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的干部报酬和管理费用达到18.2亿元,相当于当年集体可分配利润59.6亿元的30%,每个农民平均负担512元。

3、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市委、市政府三令五申,但在一些地方这种行为屡禁不止。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重要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教职工队伍庞大,造成乡镇和村的教育负担过重,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向农民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向农民收费与部门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农村用电、报刊订阅、医疗卫生、城市管理中向农民伸手转移负担的现象屡屡出现。

4、一些地方农民不按规定缴纳合法税费的现象比较突出。当然其中存在一些农户法制观念、集体观念不强的问题,但就多数地方看,集体经济组织答应给农民提供的服务不兑现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20*年,全市有1*2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占行政村总数的26%。这些地方,集体经济实力弱,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差,村级干部报酬没有保障,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意见很大,急切盼望改变面貌。

从以上问题不难看出,在千方百计广开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仍然是保护广大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展郊区生产力,加快郊区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决定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这是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战略举措;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农村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从2000年开始,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安徽和其他一些地方陆续开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经过三年的实践,到20*年全国有21个省市区进行了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改革中受益的农民达到6.2亿,占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三。就全国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最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安徽省,农民负担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减轻,农民总的税费负担下降了31%。乡镇政府、村级组织的正常经费需求得到了基本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没有受到影响。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也在昌平区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是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革后,全区应缴农业税正税691.9万元,农业税附加134.7万元。与改革前农民负担总额相比,下降255.8万元。改革后全区农民人均负担为33.8元,比改革前的44.3元下降23.6%。其中,山区、半山区改革后人均负担17.2元,比改革前的29.5元下降41.7%;平原地区改革后人均负担39.6元,比改革前的49.4元下降19.9%。

二是保证了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为了解决改革前一些村、特别是山区和半山区村干部工资很低,有的村干部甚至几年领不到工资的问题,改革后,全区确定村级固定补贴干部1095人,每人每年补贴工资5000元,补贴办公经费1500元,总计711.75万元。既没有增加农民负担,又稳定了干部队伍,保证了基层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是保证了教育投入。改革中,全区共清退临时代课人员416名。同时,按照有关政策,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对教师队伍进行精简。将原镇级财政开支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和正常办公经费纳入区级财政管理,解决了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问题。既稳定了教师队伍,保证了教育投入,又减轻了镇级政府的负担。

此外,在改革中还对有税无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解决。昌平区试点工作达到了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农村教育经费得到保证、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推开,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完全符合我市实际。

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对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实行依法治理,使农民负担确保减轻并不再反弹,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农民发展经济、走向富裕的能力,实现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农村税费改革的指导方针,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减轻、规范、稳定。

减轻,就是要合理确定农民的税赋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改革的第一位任务,是农民接受不接受、拥护不拥护改革、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标志。

规范,就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遏制住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照章纳税,政府依法收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了明确的界定,从而使各方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稳定,一是要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杜绝朝令夕改,使国家和农民利益得到长久保障。二是要积极稳妥,工作做细,措施得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使农村长治久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试点的基础上,今年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进行。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郊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和深切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此项重要改革一定要高度重视,要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切实把这项重大改革搞好。

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目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和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精神,全面贯彻“*”重要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和保护郊区生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推进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从轻确定农民负担水平,村村减轻,户户受益,并保持长期稳定。在保证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的前提下,妥善处理改革力度与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关系,保证镇(乡)政府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以及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科学规范的分配制度和简便易行的征收方式。实行综合配套改革,为农村税费改革提供必要保障。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四取消”、“两调整”、“一改革”。

“四取消”:一是取消乡统筹费;二是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三是取消屠宰税;四是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调整”:一是调整农业税政策;二是原征收农业特产税的土地调整为征收农业税。

“一改革”:就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同时要搞好综合配套改革。

至于改革的具体内容,负责下几讲的同志还要详细讲解,我就不多作介绍了。

通过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具体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农民负担是不是真正减轻,是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要村村减轻,户户受益,使每个村庄、每个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民都能从税费改革中受益。一是要从轻确定农民的负担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使农民负担在原来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二是要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集体经济,广开就业门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使农民在减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收。

第二,确保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在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的同时,要采取精简乡镇机构、减少村级干部数量、财政转移支付、教育体制改革等途径,确保乡统筹、村提留和教育集资等取消后,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决不能因为税费改革使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工作以及郊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任何影响。

第三,建立起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通过税费改革,要建立起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遏制住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提高农民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第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认真处理好各种矛盾,认真解决由于税费制度不合理遗留的各种问题,把工作做深、做实,避免引发新的矛盾。通过农村税费改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稳步推进配套改革。要进一步搞好乡镇区划调整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精简村级干部队伍,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巩固改革成果。

经过我们的努力,要确保改革的成功,确保五大目标的实现。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牵一发动全身。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把做好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好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协调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有市农委、市编办、市教委、市财政局等14个委、办、局,具体工作由协调会议办公室承担。在此次培训结束后,各区县也要开始研究考虑本区县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当前就要抓紧成立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总的要求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要抽调熟悉农村工作、政策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组成工作班子,专职负责税费改革工作。要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他们在宣传动员群众、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搞好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上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市和区县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认真抓好农村税费改革中的相关工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做出积极贡献。

农村税费改革中,下述工作各区县要认真做好:

1、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是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各区县要精心组织安排,周密做好这项工作。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和我市《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进行测算,广泛听取意见,真正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案。

各区县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要做到:

第一,实施方案必须符合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规定。实施方案中,关于农业税计税常年产量、计税价格、计税土地面积、税率、农业税附加比例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政策,必须按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执行,不可突破政策,另立标准。

第二,实施方案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各区县制定的实施方案要紧密结合本区县的实际,认真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测算,计税面积、常年产量的测定要请农民参与,得到农民的认可,要公正公开,不可暗箱操作。《方案》既要突出减轻农民负担这个核心,又要兼顾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

第三,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要强。各区县制定的实施方案要强调可操作性,重在落实。要细化,要具体。既要对改革的原则、内容、进度等要提出明确要求,又要对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如何保证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如何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等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做出明确规定。

第四,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沟通、认真研讨,区县拿不准或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重要问题要及时向市里上报。

2、搞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深入人心,动员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是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宣传培训工作做好,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市级将通过“五个一”的形式,深入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宣传,即致全市广大农民一封公开信、向每户农民免费发放一本宣传手册、每个村张贴一张《*市农村税费改革公告》、编印一本《农村税费改革实务手册》和一本《农村税费改革政策问答》。各区县、乡镇要结合实际,利用农村电视网络、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媒体,以及召开各种会议、入户宣传、上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细致地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宣传,要使广大干部认识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高度负责地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和实施工作;使广大农民对税费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家喻户晓,从而拥护改革、参与改革,增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使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改革,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从事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要认真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情况,熟悉政策,掌握方法。培训分级进行。市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办公室主要培训市有关部门、区县、乡镇主管领导和参与税费改革的其他负责同志。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对具体操作的同志进行培训。各区县也要对本区县的相关同志进行培训。在此次培训结束后,各区县就要着手准备进行培训工作。组织参加培训的人员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文件和我市试点方案,使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以及本市有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精神,提高领导和组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水平,严格依法办事,形成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农村税费改革骨干队伍,从而扎扎实实地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3、加强监督检查。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和区县都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根据改革的不同阶段确定监督检查的重点。改革初期,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方案的制定上,防止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政策是否公开、透明上,防止暗箱操作;改革后期,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政策的执行效果上,实现三个“确保”,防止农民负担的反弹。区县要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保证农业税政策和其他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随时掌握改革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办公室将组织联合小组,采用日常检查与重点督查、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执行政策中的偏差,及时纠正。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办公室设立群众举报电话,建立起与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沟通渠道。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7

试点工作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在廿里镇、双桥乡开展。通过对已发生农民违法占地建房集中处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机制。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4月1日-4月20日)

主要任务:一是搞好调研。着手试点工作的前期准备,制订《农村土地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讨论通过后,报区政府同意后实施。二是建立组织。区政府和相关乡镇建立农村集体土地管理试点工作组织领导机构,以切实加强试点工作领导,统筹谋划试点工作。三是资料准备。由区国土局负责收集整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并汇编成册。

(二)宣传发动阶段(4月21日-4月28日)

主要任务:一是宣传发动。试点乡镇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区农村村民建房的有关政策,形成全覆盖、全方位的宣传声势,为试点工作营造氛围。二是调查摸底。各试点乡镇对本辖区内的农民违法占地建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将清查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组织实施阶段(5月1日-6月15日)

1、自查自纠(5月1日-5月15日)。违法占地建房责任人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区有关政策规定,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在规定期限内自查自纠到位。

2、重点处理(5月16日-5月31日)。对占用基本农田的、顶风违建的、党员干部带头或是参与违法的、一户多宅的四类重点对象进行从严查处。

3、全面整治(6月1日-6月15日)。以乡镇为主,区国土、规划、综合执法、公安等部门配合,全面开展处理工作,对拒不接受处理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四)总结提高阶段(6月16日-6月30日)

巩固整治成果,对集中整治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一是认真检查所有违法案件是否均已作出处理;二是检查已作出处理的案件是否执行到位;三是检查是否存在从轻处理或处理不当的情形;四是对集中处理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巩固成果,建立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管理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管理试点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市党委、政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当前我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目前农村农民违法占地建房现象的抬头和蔓延,严重影响了乡镇(街道)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顺利实施,损害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从维护法律法规严肃性、建设法制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深化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加强农村土地管理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周密部署,坚决遏制农村村民违法占地建房歪风,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抓好违法占地建房处理工作。为扎实、稳妥地推进全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工作,有必要选择1-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全区实际、切实可行的土地管理工作新路子。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加强对全区农村土地管理试点工作的领导,区政府决定成立*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各试点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认真制订工作方案,精心安排,扎实有序地推进试点工作全面开展。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8

一、广泛开展农民需求调研,明确产业办学方向

调研农民产业需求是做好田间学校工作的基础,因此,平谷区农广校在每所田间学校开办前,首先做好农民需求调研工作,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主导产业生产现状、推广培训现状、农资购销、产品销售、引进的关键技术及问题等内容。2009年,平谷区农广校多次深入乡镇村,对调研内容进行分类、汇总并撰写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需求调研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农民生产中普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农民技术需求情况确定是否适合开办农民田间学校。2010年和2011年,平谷区农广校根据上一年学员特点、学习情况和主导产业进一步调研,制定了新的培训方案。

二、田间学校严格执行“六个一”的建设标准

一组:每所田间学校成立一个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1名名誉校长、1名校长、1名常务副校长和至少1名技术专家组成。指导小组不仅要在农民田间学校运行期间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农民田间学校结业后长期负责该校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名誉校长由乡镇有关人员担任,负责协助区县规划本乡镇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和辖区内农民的各项培训活动;校长由村干部(一般为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负责为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及基本条件,负责科技、培训需求信息反馈,组织协调农民田间学校开办及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常务副校长由培养的农民辅导员担任,可在培训后通过学员投票综合评估的方式产生,负责组织田间学校的各项活动;技术专家主要由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专家和市、区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技术专家担任,主要工作包括技术咨询、各种农业科技资源的协调等。

一田:每所田间学校必须设置一块科学试验田,要求学员在参与田间试验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试验设计、试验内容、试验记录、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和试验示范报告必须完整、规范,以此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

一批: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土专家。每所田间学校要发现、培养不低于10人的农民土专家、科技示范户。探索建立农村农技员、乡土专家等备案制,建立一支扎根农村、乐于奉献的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和乡土专家队伍。

一员:每所学校要逐步培养一名辅导员。农民辅导员负责组织田间学校的各项活动,学校结业后负责组织农民活动日、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与推广、农资服务等有关工作,确保农民科技服务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

一网:发展一个农民田间学校互联网。辅导员和农民学员对科技的需求和农产品信息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技术支撑单位会在第一时间推荐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信息;农产品信息的,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中的经验与体会、相关专业题库的建立等,为辅导员顺利开展田间学校的建设提供了保障。辅导员培训计划、培训教案、培训总结能及时、准确填报,使相关的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撑单位可以实时了解每所学校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农民田间学校互联网的建设,畅通了农民、市场和专家的有效对接渠道,实现了对田间学校建设质量的有效监管。

一栏:建立一个农业技术信息宣传栏。为提高农民田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社区内农民学习科学、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有效途径,形成大家共同学用科学、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发展致富、共同建设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开办田间学校的每个村都要设计制作一个信息宣传栏,用以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新信息,以及农民学用科学的试验成果、农民学员团队活动、学员的种植经验和心得体会、优秀学员或种植能手典型介绍等内容。

三、开创培训新模式,多种形式办“田间”

根据调研结果,初步制订培训计划,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确定每期25~40名学员。学员必须是进行相关产业生产的家庭主要决策者,有正常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并有一定的种植水平,以利于开展农民经验分享,从而确定培训内容和范围。平谷区农广校为田间学校学员制作了具有统一标识的服装,还为每所田间学校制作了铜匾,并在开学典礼上授牌。

(一)参与式课程设置

根据需求调研和测试结果,由辅导员初步拿出培训方案,组织所有学员共同参与讨论,最终确定学员满意的培训课程,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方法。

(二)精心组织开展田间学习

1. 票箱测试方法

票箱测试方法是独立性检测的一种,分培训前和培训后测试两次。培训前分别从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学员进行测试,主要是了解学员的技术知识水平和现状,为辅导员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提供依据;培训后测试主要是评估培训效果,为制定下阶段目标提供依据。

2. 分组制定学习约定

分组是农民田间学校第一次课的第一项内容,每个小组确定本组的名字,在方便管理的同时,能激励和确保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所有活动。学习约定是由全体学员共同制定的学习规范,包括培训时间、活动纪律、奖惩办法等,从而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保证田间活动顺利开展。

3. 课程安排

田间技术问题分析。田间技术问题分析是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于田间技术培训的全过程,是农民充分展示自己观点和技术的平台。通过田间考察,各小组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最后由辅导员点评总结,从而提高学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专题讨论。根据不同作物生育期和不同管理时期出现的普遍问题,以及学员的兴趣,确定讨论专题,目的是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锻炼农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周村西红柿田间学校在进行“西红柿坐果率低、畸形果严重的产生原因”专题讨论时,学员踊跃发言,都从自身做法找原因,有说打药影响的,有的则说浇水不当,也有的说是施肥造成的。当学员王淑华讲出“关键是由苗期低温造成”时,很多学员都惊讶了。辅导员让她细说缘由,王淑华告诉大家,这是她平时注意观察和学习的结果。通过讨论学员明白了西红柿坐果率低、畸形果严重是与苗期管理有关,原来只知道苗期温度低不好,但并不知道影响开花坐果,更不知道从2、3片叶开始花芽分化时,温度条件是影响开花坐果的关键。

重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坚持“重需求”的教学特点,注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辅导员经常接到学员打来的求助电话。为满足他们的需求,平谷区农广校不论何时都能及时派出专业教师前去解决,并利用发现的问题组织学员进行培训和专题讨论。

2009年11月28日,大官庄村田间学校学员尤广发现种植的西红柿茎、叶长了斑点不知是否生病,给辅导员打电话,平谷区农广校得知后,马上组织人员前去“会诊”。两位蔬菜讲师到现场一看就断定这是番茄晚疫病的症状,应立即施药防治,并开出“防治处方”。第二天,辅导员就组织田间学校学员进行了番茄晚疫病发生与防治的专题讨论,以尤广家的番茄晚疫病对学员进行了“现场说法”。 2010年5月,针对大庄户村架豆病毒病发生较严重的具体情况,聘请专家亲自到田间调研,并给学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4. 技术落地,实现无缝对接

田间学校是市级专家和最基层农户链接的纽带。北京市平谷农广校12名辅导员进村入户抓点带面,把科学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扎实开展新技术与成果推广工作。

2010年6月3日,北京市农广校在夏各庄试验示范基地召开了2010年果类蔬菜主导品种植保新产品现场会,聘请了北京植物环境保护研究所黄金宝教授。参加人员有区农业局、区农村合作社、种子管理站、植保站等领导及蔬菜田间辅导员13人,推介对象是平谷区蔬菜种植大户31人。推出了应用BT2000-IV型自控臭氧消毒常温烟雾施药机,较常规施药机节省农药20%~40%,节水30~50倍,而且施药不受天气限制,不增加空气湿度,施药均匀、扩散性能好,不受农药剂型限制,具有施药效率高,省工、省力,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现场会还推出了最新有机药品0.5%小檗碱水剂,主要防治对象为番茄灰霉病、叶霉病,黄瓜白粉病、霜霉病,辣椒疫病,对细菌性溃疡病和一些疑难病害均有较好防治作用。

5. 及时开展应急培训,为农民排忧解难

2009年8月,北京市在大兴区首次发现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病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9月24日,田间学校蔬菜专业教师参加了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紧急组织的应急普查和防控知识培训。教师们积极行动,同农业局一起在平谷区全面调查,明确了病害发生分布,为全市准确掌握病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他们还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积极应对,开展病害预防工作。

2009年11月1日和11月10日,北京地区突降了两场罕见大雪,使平谷设施蔬菜生产受损严重。灾害发生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及时开展灾后补救措施培训,以保温和增温为第一要务,以及防止植株在久阴暴晴或因雪连续几天无法揭苫后突然见强光而造成损害,及时为田间学校学员上了一课。到收获季节时,学员感慨地说:“要是不参加田间学校学习,我的蔬菜今年全部都要被冻死啊!”2010年春天出现罕见的倒春寒,大庄户村辅导员及时告诉学员,架豆要适时晚播,由往年3月20日左右播种,推迟到4月2日以后再种,因此,该村就没有发生冻死苗的现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

(三)阶段性总结

阶段性总结分为学科、学期和学年,也可在作物全生育期结束后进行总结。由农民学员分组制作学习成果展板,展示培训效果,分享经验。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9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围绕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统筹考虑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改善等,深化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科技示范(试点),努力推动一批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

“十一五”期间,重点引导建设3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2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试点)、1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使示范(试点)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致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基本原则

(一)以地方为主实施。各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落实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推动本区域内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科技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进行引导和推动。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协作程度,激发农民对科技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农民应用科技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富民、惠民成果。

(三)坚持技术综合示范。发挥科技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的全面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形成多种科技活动整体推动示范(试点)的格局。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科技中介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示范(试点)的技术依托单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示范(试点)服务。优化农村科技创新环境,引导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才到示范(试点)一线创新创业。

(五)实行分类指导。综合考虑不同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区域、文化背景等因素,从村、乡镇、县域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类型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开展示范(试点)。

三、重点任务和示范内容

(一)重点任务。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针对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任务。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引进、转化或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专业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开发综合效益。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围绕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选择地加强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废弃物资源化和新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建筑、农村医疗卫生、村镇规划和综合功能提升等领域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的农村社区。

3.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多元化方向,结合实际,引导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示范推广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渠道,建设咨询服务专家队伍,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技术、社会事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民生活信息化。优化信息服务质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提高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5.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重点开展面向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支持有需求的地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技术“二传手”、科技创业人才、科技经纪人等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示范内容。

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分别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科技示范村(试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入户”;加强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条件的地方,集成相关技术,发展村级社区。

2.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乡(镇)一基地”,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乡(镇)一服务站”,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或平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一乡(镇)一课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技术的集成支持,发展生活功能较好的乡镇中心社区。

3.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加强技术转化和创新,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功能较完善的中心城镇社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四、遴选要求

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提出了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发展优先序、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2.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代表性和发展基础,发展经验在其所代表的类型内具有推广意义。

3.科技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科技工作特色明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和贡献较显著。

4.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科学素质较高,参与积极性高,具有较强的能动性。

5.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和政策措施有保障,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接领导、科技主管部门具体协调和推动的工作机制。

6.制定了示范(试点)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依托单位优先),方案切实可行,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

7.示范(试点)要首先列入本省(区、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范围;示范县(市、区)(试点)的选择要与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工作试点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星火产业带等结合考虑。

8.所在省(区、市)必须制定本省(区、市)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附1),并配备开展示范(试点)所必须的经费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9.严格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有关土地和环保的要求。

五、组织管理

(一)申报、评审和认定。

1.科技部从宏观层面做好示范(试点)工作的总体设计,年度申报通知,明确申报和管理的具体要求。

2.各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申报,并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申报单位为县(市、区)人民政府,并有明确的技术依托单位。申报单位需填写示范(试点)实施方案(附2)、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技术依托单位合作方案(附3)。

4.由各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依据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提出的要求,对各申报单位提交的实施方案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评审,并填写审核意见。负责编制推荐报告(说明组织申报、评审情况等)和示范(试点)申报名单汇总表(附4),连同本省(区、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附1),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和示范县(市、区)(试点)实施方案(附2),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技术依托单位合作方案(附3),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报送科技部。

5.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材料进行论证,择优认定“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试点)”或“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

(二)实施、评估和验收。

1.科技部对示范(试点)进行宏观指导、动态评估和监督,并统一部署验收。

2.各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区、市)示范(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落实配套支持经费,对示范(试点)进行年度评价,编制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确保示范(试点)目标的完成。

3.年度评价和动态评估的重点是任务落实、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科技部每年公布评价或评估情况。评价或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相关涉农科技计划对有关省(区、市)下一年度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

(三)实施周期和支持方式。

示范(试点)以五年计划为周期,“十一五”启动示范(试点);通过验收后,认定为“部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或“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

科技部将集成科技资源,视各地组织实施和投入情况,择优支持一批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为2-3年;项目完成后可根据需要继续申报相关示范项目,所申报的项目内容原则上不能重复;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以技术依托单位和示范(试点)相关单位联合为主。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纳入议事日程。各省(区、市)及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要根据科技部的组织管理要求,制定更为具体的管理措施;要加强组织协调,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要加强部门联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旱改水;残留药害;防御缓解;高纬度寒地

前言

黑河市爱辉区地处我国东北部边疆地区,属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从种植技术的的稳定性和规模上讲,目前是我国水稻种植的最北线,也是世界水稻种植的最高纬度区。所以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而言,典型性和代表性非常明显。尤其是高纬高寒稻区在防御、缓解旱田残留药剂危害方面研究还处在探索状态的情况下。如能妥善这一关键问题,消除稻农生产损失与顾虑,将大大促进高纬寒地水稻生产的快速发展。对于黑龙江省水田北扩战略的实施也将起到有益的技术支持。本试验主要采取生物降解方法[1],分析研究本区域气候条件下,“旱改水”地块农药残留对作物的影响及其有效解决方案。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11年在黑河市爱辉区区西岗子镇百亩水稻标准化试验示范园区进行。项目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9′至127°40′,北纬49°24′至50°58′之间。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区受季节性大气环流影响非常明显。水稻积累干物质的热量资源不足,是水稻栽培技术要面对的一个负因素,当地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为-1℃,≥10℃的活动积温在1900-2200℃之间,6月平均气温17.8℃,7月平均气温20.4℃、8月平均气温18.0℃。5月到9月日照时数1205.7小时左右,日照相对充足,但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mm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间,农技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水稻生育期在95-125天(栽培方式为插秧)。水源方面,通过水利工程拦蓄提引,在水量保障上能够满足水稻灌溉需求。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大背景下,爱辉区辖区内的河谷平原和一、二阶台地的低洼涝地宜种水稻土壤较多。同时堆积物沉积形成的黑土层较厚,蓄水保水能力强,作为营养物质的有机质含量丰富,从水稻生育期间的生长下垫面条件看,项目区的条件对耐寒性强的极早熟水稻品种的生长是有益的。

2 试验材料

借鉴专家初步讨论结果,试验选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育成的粳型常规稻黑交06-213新品系(叶总数为10片)作为试验品种。农药缓解所需降解菌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植保室从黑龙江北部地区长期施药的土壤及现有菌种中筛选出,对长残效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具有一定降解作用的J2菌,J2属芽孢杆菌属,其对咪唑乙烟酸90天室内试验其降解率为87.57%,降解半衰期为40-50天。市场可购得萘酐。

3 田间试验设计

项目试验地前茬作物是大豆,施用的除草剂为胺草醚、精喹禾灵。本次试验采取四个处理方式,处理方式一:蘸根处理,方法用10倍稀释菌液降解菌菌液(菌液OD600=1.1A),共用菌液10g,对幼苗根作浸蘸处理;处理方式二:用4-溴-18-萘酐茎叶喷洒,本处理总用药量10g,具体方法为奈酐药液100mg加水稀释对移栽植株茎叶喷雾法喷洒处理[2][3];处理方式三:采用喷雾法,20倍稀释菌液叶茎喷洒(菌液OD600=1.1A),本处理总菌液用量10g;处理方式四:自然对照(ck),不采取以上处理方式,但采取与上述三个处理相同的浅湿灌溉方式,并保持活水灌溉[4],措施上喷施清水。其他项目中还设置了控制灌溉条件与同浅湿灌溉及不同控制水层对比试验。每处理0.6亩,用PVC板隔离各处理,各处理阻断干扰,单排单灌。整地后施用基底肥,待移植幼苗返青后施加分蘖肥料,抽穗期施用穗肥,具体方案设计为尿素50kg,氯化钾25kg,磷酸二铵80kg,施用比例按基肥,蘖肥,穗肥,6:3:1进行施用,施肥严格按土壤测土施肥方案进行,不致于产生因施肥而引起的产量变化,并防止出现超量催产[5][6]和导致水稻SYI降低的情况出现[7]。采用前期人工浸种催芽、初期棚室增温育苗的栽培方式,本地3月上旬架设大棚覆膜苗床增温,基土解冻,4月5日前后浸种,4月17日发芽箱恒温催芽,4月21日棚室秧盘播种育苗。5月25日至5月30日,为保证标准化栽培采取人工插秧方式田间移植。秧苗密度为20×10cm。田间灌溉、秧田除草、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措施统一与一般生产田相同。

4 试验测定内容和方法

4.1 样本茎蘖动态测量

本试验设计每个处理确定10个穴为测点,观测和汇集成果从6月20日开始,每隔12d对植株的分蘖动态进行测量采集数据,直至整个处理块区齐穗结束。

4.2 样本干物质积累量测量

从作物的孕穗期开始,分别对孕穗期、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四个生育阶段进行取样,每处理每次取3穴,用专业工具将植株的叶、鞘、茎、穗分割,分别放置,经烘培箱在105℃高温下杀青30min,然后取出,再经80℃中温烘干至恒重为止,进行干物质测定。

4.3 样本叶面积指数的测量

分别在作物的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三个生育阶段进行样本取样,每个处理每次3穴取样,对植株的有效绿叶进行测量,分测叶片长和宽,叶面积采用长宽系数法计算。本试验系数K取值因数为叶片长宽比ψ:当ψ27.6时,K=0.78。

4.4 成熟期测产和考种

在四个处理区进入成熟期后,不特定选区进行收获,原则是最边一至二行去除不取,划定方形收获小区,计数穴数,并按收取的穴数按栽培密度计算面积。待收取的植株通风处自然风干后,分别测量各个小区的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在选取测产样本的同时,每个处理另取5穴植株,通风处自然风干,进行精细的室内考种测量,测量内容包括植株的穗重、穗长、单穗结粒数、单穗结实率、样本千粒重等。精确细致地分项计数、整理、归集。

5 数据处理

由于本试验的数据处理并不复杂,应用office2010办公系统下的Excel软件和word软件完全可实现数据处理目标。为此将所有测量原始数据,整理后应用Excel软件和word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和归集。

6 测量成果分析

6.1 群体生长发育动态,试验获得的数据见表1

从表1的数据形态可以看出,植株由棚室移栽大田后,在6月20日测量时,四个处理地块水稻分蘖动态变化不大,其值在10.2-11.1之间,进入到7月2日,观测中发现处理方式一和处理方式二水稻植株的分蘖向好,发育优良,在四处理中略优于其他两个处理。在7月14日前后四个处理方式的地块基本上都达到了分蘖旺盛期,茎蘖数以处理方式三为最高,达到16个。到成熟期,三个经药剂处理的地块植株分蘖个数均大于对照的处理方式四。

6.2 群体生长状况,试验获得的数据见表2

由表2的数据形态分析可以发现,分蘖期倒一叶叶长、叶宽对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存在差异,数据显示处理方式二响应活跃,叶长、叶宽测量值明显大于其他三个处理方式。测定的叶面积指数处理三最显著,达到了3.2。

6.3 不同试验条件下群体物候调查情况,获得的数据归集处理后见表3

经过对表3所统计的数据分析发现,四个处理方式在生育阶段的返青期。抽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均对试验条件响应一致,表现为在6月3日返青,在7月20日抽穗,在7月25日齐穗。生育期总日数均为126天,且安全成熟。由此对照考种成果,小结为本次取同一品种试验,从数据反映来看,物侯期的年度表征,品种是决定性的,非常敏感,试验处理的影响表现为品种界定下的良性响应。

6.4 作物三穴干物质积累对不同试验处理的反映,见表4

由表4干物质积累测量结果分析表明:三个采取药剂处理的样本群,其干物质积累量略高于对照处理四。处理剂对水稻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对品质的影响没有进行测定),但总体来说,从敏感性所反映的情况看影响并不十分明显,这种影响的深层解析还需进一步试验的确认。

7 各个处理的产量构成因数分析

对表5的数据形态分析可明确:三个措施喷施处理的产量因素中平方米穗数是增加的,高于对照处理9-34个。样本的结实率也下降了17.5-9.4%。样本千粒重也有些许变化,然表现不明显。数据分析表明三个处理比对照处理增产在1.5-7.2%之间,因此可初步认为各措施处理对旱田农药残留对水稻的抑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理由是在基本耕作措施、技术一定的情况下,增产的响应效果来源于处理措施。关键是通过栽培措施调节灌浆速度和持续时间来改变籽粒粒重。

8 结束语

从本次试验各测量成果的分析小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经过2-3次洗田处理的“旱改水”水稻田,在各生育期间没有药害反应。水稻植株总体长势趋同。所以:经过3-5天大水泡田打浆、溶解前茬残药、稀释排出,二至三次重复后,“旱改水”水稻田植株生长发育表现正常,大豆田农药残留对后茬水稻生育未见明显影响,其他前茬末得到验证,就大豆茬而言整体影响可忽略,过施的局部有反应。目前控制灌溉条件下,经洗田的旱改水地块的生产性状还未见试验结论和相关论述。但从个别农户田块的前茬调查和本茬水稻生长性状与其它田块对比分析可以推断,“旱改水”地块前茬施用短效药剂,在本试验提出三遍洗田的情况下经过经心的田间管理,药害不会发生。

(2)四个处理的水稻从群体发育动态上,无论是物候期、分蘖动态、冠层结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趋于一致,略有差别。三个药剂喷施处理最终水稻产量略高于清水对照。增产幅度在1.5-7.2%之间。喷施降解菌浓度越高增产效果越好。喷施降解菌后的米质是否存在变化未做分析研究。

(3)本试验的结论结合整个百亩标准化“旱改水”示范田的预防、缓解农药残留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旱改水农药残留“通过采取处理措施”,残药不是水稻开发的障碍因子,末见药害的各种表象:作物体内生理变化异常、植株生长放缓或停止、植株出现异态、枯萎等一系列病状[7]。旱改水第一年的稻田获得高产稳产,并且在土壤基础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水稻长势旺盛。当然结论分析中也证实结实率的关键是通过栽培措施调节灌浆速度和持续时间来改变籽粒粒重[9],是增产的要因。因此通过综合技术结合这一经验和实验结果为大面积旱改水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是可靠的。

参考文献

[1]裴亮,张体彬,赵楠,等.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J].环境工程,2011,29(增):274-275.

[2]林玉锁,徐亦钢,石利利,等.土壤作物系统中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去除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2):223.

[3]孙绍发,胡培植.18-萘酐的生产和应用[J].湖北化工,1997(4):5.

[4]付强,梁川.节水灌溉系统-建模与优化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1.

[5]李多云,陈隆财.水稻品种田间试验技术规范[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08-109.

[6]张国荣,李菊梅,徐明岗,等.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43-544.

[7]李忠芳.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作物产量演变特征和机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63-67.

[8]李贤宾.农作物药害事故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BE/OL.中国农药信息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