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课程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8 17:50:39

应用文课程总结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1

围绕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个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培养计划决定了《电化学分析》课程应侧重于分析方法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但侧重于应用不代表可以忽视课程的基本理论。有过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对一种分析方法使用的熟练程度和掌握的深度,与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掌握了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方法准确性的因素等,在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才能够有资料可供参考,从而思考引起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够得到准确无误、让人信任的分析结果。因此,这门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要和实践部分实现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现实应用中经常使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技术和相关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电化学分析方法准确度、精确度和灵敏度的因素,推测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解决的办法等。[2]除了常用的分析方法外,还可以将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电化学领域的新发展和新技术安排到教学内容中,结合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开拓学生知识面和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注意与本专业应用内容相关的研究,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课程内容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好教学内容以后,经过认真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出该课程的以下特点:(1)《电化学分析》课程为应用化学质量管理方向专业课程,课程所安排内容属于在专业基础课《仪器分析》和《电化学原理与应用》基础上向偏重于具体分析方法的更深一步的理论内容,对于比较传统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学生在学习过上述两门基础课程以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课程内容为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3-4]如果不结合实验课程内容授课或者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而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理论内容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想象着实验装置了解其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3)课程开设时间是第7个学期,即大学四年级的上学期。此时的学生主要面对的是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查找和阅读相关文献,制定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实验完成后还要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等。

基于该课程的以上特点,对《电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尝试,由传统的老师讲课为主,改变成教师讲授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而部分较为容易理解,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由老师布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课下自学,同时结合相关的电化学分析实验,要求学生查阅电化学分析方法相关的中文和英文文献,总结该分析方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并按照科学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学习与文献阅读报告。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PPT向老师和班级同学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对所学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讲述过程可以占用部分课堂时间或者课余时间,同时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教师和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种课程安排方式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由学生带着相应的问题自主学习和查阅文献,能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取、加工、总结和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东西能够学以致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理论的排斥性和枯燥感觉。(2)查找和阅读英文文献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但由于日常应用的机会少,学习到的专业名词等难以得到巩固,显得专业英语的难度比普通英语更大,这种现象在国内的高校中普遍存在。本课程的安排迫使学生去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学习电化学分析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英语,并与学习的中文知识相对应,能够得到良好的巩固。学生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3)学生通过查找与讲述所用电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文献内容,深入学习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撰写与科技论文或毕业论文相同格式的文献阅读报告,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文献查找和阅读的能力,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word,WPS)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初步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4)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讲台上演示,可以锻炼学生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胆识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我校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且由于中学教学制度的问题,在校的学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站在台上面对多人进行表演或者演讲的经验,特别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更没有主动登上讲台表现自己的勇气和自信。这些学生在毕业答辩及以后人生面对同样的情况时,难免会影响其表现。课程安排学生上台讲述,给予学生锻炼其表达能力、增强其信心的机会,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教学效果评价

在本课程结束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看法和效果评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教师和授课与学生自学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90%以上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特别是自己参与讲述的内容印象最深,掌握得最牢固;通过系列的锻炼,自己的文献检索、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我们这种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有部分学生反映,在自学和准备自己讲述内容的过程中,查阅文献、撰写总结报告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同时,由于学生自学水平的差异,个别同学自学时无法把握重点,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影响学习热情。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公共数学;课程;改革

公共数学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必备的数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校,大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至关重要。为适应学校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制定了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公共数学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既要为专业课奠定数学基础,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既要传授现有知识,又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既要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公共数学课程在形成学生良好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公共数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公共数学课程都是各院系自行制定的,其明显缺陷是课时设置不合理,偏重专业而忽略素质培养。为了实现“兼顾基础与提高、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方法、公共平台与专业应用的关系,特别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大学数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提供延伸发展的接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教学改革思想,我们将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三门课程统一课时,并压缩理论课课时,逐步增加数学实验课的比重,对文科专业学生增开“数学与逻辑学”选修课,对理工、农、经管类专业学生分层次增开“数学提高”选修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将所有公共数学课程分成公共基础必修课、一般性选修课、提高性选修课、创新性选修课和文科选修课五大类。

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一)公共基础必修课

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即该类课程侧重数学的工具性,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要来确定。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少而精为原则,改革传统理论过多,推导证明过多,解题技巧过多的内容,删去一些过于抽象且实际中不常用的内容,融入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理论之于应用的过程。在总课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实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一般选修课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根据数学课的特点设置各门选修课。有的侧重介绍数学工具,有的侧重培养理性思维,有的侧重数学美教育。

(三)提高性选修课

该类课程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或要接受更高教育的学生开设的数学选修课,其教学内容是结合专业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理论方法及数学前沿知识。另外也将学生的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作为一个重点,为学生接受更高的教育做准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创新性选修课

数学建模课程的内容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后期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题目,基本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

(五)文科选修课

对于文科学生,数学教育在“工具”方面的作用相对次要,培养抽象思维的任务较轻,而培养“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文化”的任务较重。因此,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数学与逻辑”,在内容上通过精选适合文科生的例子,借助实例阐述有关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的简单数学知识,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追根求源和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像理工科数学那样全面、系统地讲授数学理论。

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一)理科课程

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而恰当地选用启发式、研讨式和类比探索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导向,构建以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传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诱发导引,并结合课堂练习精讲启发,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突破教学难点,将知识迁移转化为学生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进而实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结合。

研讨式教学法:首先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然后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并展开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评。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类比探索式教学,就是通过联想,将在性质、关系、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加以类比,从而达到相互借鉴、相互移植、触类旁通效果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传统媒体(黑板、粉笔等)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是师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必要辅助手段,构成学与教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将开发公共数学电子教案,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采用课件显示,对推理、证明、求解等内容采用动画演示与黑板推导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黑板推演过程能展现思维的发展轨迹,洞察思考的来龙去脉,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捕捉数学创造的灵感;动画演示直观,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科课程

根据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概念,合理地把握知识的深度,避免面面俱到地讲内容,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对一般的文科大学生来说,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而侧重于介绍已有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注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了将优化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出来,为了实现以提高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改革思想有更真实的依托,我们计划针对理工科编写《高等数学》和《大学数学提高》两套教材,针对文科编写《数学与逻辑学》一部教材。

编写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注重与专业实际相联系,注重数学的工程应用和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知识的完整性、模块化与层次性。

编写理工科《大学数学提高》教材,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的深层次要求,全面总结所学的各门数学必修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揭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强化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根据重点精选例题,提供大量的练习题。

编写文科《数学与逻辑学》教材,通过查阅文科各专业大量的图书、杂志,选取一些新颖而有趣的数学题材,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学应用方法以及数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用各种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练习题要有趣、诱人,并且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放到练习题当中。整本教材中数学演算尽可能降低,以免让数学原理的灿烂光辉被数字和计算所遮盖。

六、改革课程考试模式

公共基础必修课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是闭卷,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课程成绩各项比例为: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数学实验等情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或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同上)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理工科选修课是基于学生所学专业,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对于理工科专业选修课程的考试,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采取有针对性的考试。

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数学,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简单的数学方法。因此文科数学课程的考试内容不宜难,既可以考查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写“数学随想”类的短文,如谈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与体会,考试方式可以闭卷与开卷相结合。

七、加强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物”的因素,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推行现代教学模式与方法、革新教学内容的有力载体和工具。我们将组织教师进行公共数学课程网站建设,并不断完善网站资源,实现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视频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学习交流的环境。

八、工作措施

(1)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工作并非教学以外的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认真完成。(2)根据课程建设工作量大小、完成质量高低给予相应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3)评定职称、进修、评先优先重点考虑政治思想好,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课程建设贡献大的教师。(4)年度任职考核重点考虑教师完成的课程建设工作量的大小和质量,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5)支持公共数学课教师参加多种学术活动或参加短期培训及脱产学习等。

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中,我们应注意实现四个稳定: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使用教材相对稳定、课程安排相对稳定。四个统一:教育思想统一、基本要求认识统一、习题要求统一、成绩考核统一。通过四个稳定和四个统一来保证团队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力争使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处于良好的状态,逐步把各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成为教师队伍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教学效果优良,教学文件完备,教学管理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参考格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3,(1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Z].中国大学教学,2005.

[3] 胡恩明,郭文莉,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3

【应用文学结范文一】

这学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已经结束了,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对我今后的人生也是受益匪浅。在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应用文写作,对于公文写作完全没有概念。以前高中也只是写过作文,日记之类的小文章,写的都很随意。一开始看到这门课的时候,我以为应用文写作课就是教我们写作文吧!在上了老师的课后,才发现吉运辉老师讲课既幽默又有内涵,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因此,我也对这门课渐渐的产生了兴趣,这也许是引起我认真听课的一个原因吧!我还发现应用文并非我起初理解的那样,它的应用具有广泛性,而且与我今后的事业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应用文写作》,一些最基本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已经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了。现将这学期对应用文写作课的学结如下:

一、对应用文的了解

应用文具有这五个方面的特点:实用性、真实性、简明性、时效性、规范性。在现代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我们要想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的生活。这与我们自身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应用文写作,就很有必要性。应用文的使用也是十分的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包括:宣传教育作用、权威规范作用、沟通协调作用、依据和凭证作用。对于它的写作就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在工作中就能明显的体现出这一点,有一个良好的应用文写作习惯,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能力水平。从而也会更受企业公司的青睐。

正因为应用文写作的这些特点和作用,它的实用性就不言而喻了。而且,两年后我们就要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我们不免会遇到各种计划,总结,报告,通知,请示等问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为以后职场写作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的收获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应用文写作基本要求、通告、通知、通报、计划与总结等内容。这些都是学习生活中以及今后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学习了这门课之后,虽然老师没有将这本书所有内容讲完,但是给我们讲解了我们要学习的重点部分,收获了很多。这门课的针对性很强,而且也很使用,上了应用文写作课之后,发现以前写的请假条都是不符合规范的,现在想想,学这门课是很有必要的。了解了一些应用文的写作格式、语言、注意事项以及用途,我想这对于将来的工作学习会非常重要,这也使得我们以后写应用文时更加的规范、标准,更有效率。学习了各种应用文写作的方法和规范的写作格式,比如像申请书、计划、总结等一些常用文体的写法,以前我们自己写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怎样去写,完全不知所措。而现在,我们会自信满满的将其写完,而且写得很好。

《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它的很好的平台,通过吉老师详细的讲解和自己在课后的练习,我已经掌握了它的基本写作模式和要求,我相信,在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一定会有不同的亮点。同时,应用文写作在将来的公务员考试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且,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考公务员日益成为了大学生选择自己将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同样,对那些有考公务员意向的同学来说,学习公文的写作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就为那些将来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做好了一个铺垫。因此,学习应用文写作多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认认真真的去学习。

三、学习的经验

这个学期在应用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慢慢的了解了这门学科,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

首先、要仔细读懂教材中的内容,对每一个章节的知识做一个总体的把握,特别是那些例文和研究行文结构的例子。

其次、写作坚持实事求是。应用文的内容要客观真实,不容虚构,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忌浮华、抒情。格式也需要规范,以便阅读、处理和收发。如果一份文件全篇都是优美的句子、华丽的辞藻,大段大段的描写抒情,阅读着就不能很快的看出主要传达的信息,这样一来,应用文的作用就无法体现出来。

最后、查漏补缺,注重积累和实践。熟悉以前使用过的文种,对于忽略或没想到的问题,要全面地纠正过来并掌握它。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将知识活学活用,在平时注意积累材料。

此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应用文写作所站角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般文体的写作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或抒发自己的感想、心绪,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应用文写作一般是要站在某一群体、某一组织的位置上,它所传达的是被代表的单位所发出的信息。所以,在写作时不要总想着自己,而要考虑文中所代表的单位的立场。比如:给领导草拟文件,必须要弄清楚领导的意图,不能轻易下笔,否则,也只是徒增工作量。

四、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课余时间便将应用文写作抛之脑后,作为需要反复练习的东西,我没有付出实践,仅仅停留在课堂层面。没有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为技能,这是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做得不好的一些地方。

在整个《应用文写作》课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到的还是多与不足。课余时间乃至以后,我会进一步学习公文的写作,争取将我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应用文学结范文二】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现代应用文书》这门课程,在没有上这门课程时,我对应用文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觉得它是一门文学写作方面的课程,经过在刘老师的讲课中,我才知道应用文是写一些行政文书、报告、请示、事务文书等,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述意愿所使用的实用性文章,它非常的有实用性、简明性、时效性、程序性,不像我们平常写的作文,时间长,内容的篇数长,内容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写,比较杂乱,让人看着不是很一目了然。

现代应用文书因为是学校开的公共选修课,上的时间比较短,都安排在星期三的晚上来学习,我是到后面才选上这门课的,前面的知识学的不是很精,虽然课程安排的时间很短,就几个周的课,但在刘老师的讲课中,我对现代应用文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应用文?因为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各种信息量就很大,管理部门或单位为了提高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要提高和重视工作人员的应用文撰写能力,是否能心应手地撰写应用文,就成为了衡量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要学会对应用文的写作。在学这门课程时,老师给我们讲了它的应用文书的含义和它的结构,因为时间的紧迫,我们就学了行政公文和事务文书这两个章节,在一二周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行政公文这个知识点,行政公文的种类有13种:命令、议案、决定、意见、公告、通知、通告、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它的结构老师也一一做了详细的讲解,如让我们了解公文的格式结构有眉首部分、主体部分、版记,像上行文和下行文的书写格式,老师也细心的讲授于我们,上行文是我们向一些上级的领导机关递交报告、请示等,下行文是上级写给下级的一些决定、批复、通知、命令等,因为要熟悉它要写的公文格式,我们就必须要对它的结构进行了解,只有了解它的结构,后面的公文才更容易的学会,为此,老师给我们抄看了它的格式结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报告和请示的概念,它们分别是上行文和下行文,报告是汇报工作和反映情况,不要求批复,而请示是请求和指示,需要上级的批复。他们的主送机关都是一个,还有我们的通知,它是一种指挥性、知照的下行文,在结构和写法上与前面的请示和报告都不大一样,要写时要在前面加“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它的主送机关一般都有多个.接连下来的几周上的是事务文书,在事务文书中,我们学到了会议记录和简报,是我们在这一章学习的重点,先说会议记录,它是我们在会议当场记载反映会议的基本情况、会议报告、讨论发言、会议决议等内容的书面材料,要记录会议的组织情况:会议的名称、开会日期、开会地点、出席、列席、缺席人员等,还要记录会议的内容。简报它是一种编发的放映情况、传播信息、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的一种摘要性的事务文书,它的信息要新、真、快、简,才能更好的让人喜爱阅览和进行交流。在这些章节中的每一节学习过程中,老师都是以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方式来让我们更好的巩固对这些方面知识点的了解,在前几周的讲课中,我们对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基本结构格式都了解了,对下面新学的报告、通知、请示、简报、会议记录,就比较容易得心应手,不会处于艨艨胧胧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应该要多做练习巩固新知识,好对它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在做练习的同时要注意看笔记本里的公文结构格式,自己动手做练习后交给老师,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前都会给我们讲解作业和练习写错的地方。让我们自己总结出自己写的作业有哪些地方是错的,及时的纠正错误,让自己对这个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刻。

在这欢快的几周学习中,我们现代应用文书这门课程悄然的结束了,就在学习了各种文书写作的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现代应用文书的作用,让我收获了刘老师倾情传授的课程,让应用文写作的这门课程把我带进了真正的社会课堂,学了它让我对以前的连什么是应用文都不懂到现在的明白,让我懂得了怎样写通知、报告、请示,让我学到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这门课程将成为我未来工作路途中的一把刀刃,带着我披荆斩棘,为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铺好新的道路步伐,向前迈进,这将是我在20xx学年中永难忘的学习生涯。

【应用文学结范文三】

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很多知识。现在我就这阶段工作和学习做一下总结:

第一,我要非常感激肖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我们上的每一节课,这也是日后激励我努力学习很重要的原因。记得老师第一堂课就跟我们说过:应用文写作,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应用文。比如书信、请假条、借条、通知、申请书,包括我现在正在写的总结,都属于应用文的范畴。老师还用了一个相当生动、恰当的比喻形容了应用文的组成。应用文的主题为其灵魂,材料为其血肉,结构为其骨骼,语言为其细胞。如此一来,我们便能感观地理解写应用文要注意哪些部分。所以现在我已能正视自己的缺点,能使我不断地改进自己,提升自我。每天都有进步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预示着我离成功更近一步了。因此我非常幸运我能遇到如此一个好老师。

第二,我要谈谈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收获。以后,我们势必会接触到写通知、写活动计划书、写项目策划书、写个人简介、自荐书、设计个人简历等应用文的写作,掌握了它的基本写法,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有所帮助。所以我表面上最大的收获是:再也不用怕写作文了。事实上,我最大的收获是: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思维不断领悟各种各样的道理,我的思维得到升华,我的人生也在跟着改变。应用文它也使我不断地改进自己,提升自我,我认为掌握好了各种应用文的基本写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有所帮助。只要我们能自觉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坚持克服自己的缺点,一天比一天进步,我相信我们的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一定能更上一层楼,人生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部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改进理论课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如在满足学校制度规范前提下,课程教学组对设计教学中方案模拟评审、考核答辩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分等进行了规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如果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答辩已在全校类似课程中推广。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 选修课程 考核体系 建设方法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培养“厚基础、有特色”的创新人才一直是摆在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开设相应的人文类必修、选修课程,构建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体系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传统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入手,结合人文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考试目的、考试功能、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对考试制度弊端的思考

考试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对考试目的认识不足,现行的考试制度过分地强调了考试的选拔和比较的目的,成绩也通常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考试正一步步演化为一种手段。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平时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加剧了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倾向。从而从根本上忽略了考与学、考与教、考与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

考试的功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它的总结性、反馈性和导向性方面。考试只是评价教学双方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标准,达到标准的程度的一种方式。通过考试,可以得到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肯定自己并找出不足,从而促进学习。通过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的合理设计和安排,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考试功能往往发挥不全,考试环节多在期末进行,之后没有后续的补充、反馈、监督等环节。考试通常作为总结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依据而其余的功能很难发挥。

但考试往往内容偏窄,方式单一,内容教材化、笔记化,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的考核,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考试又以书面闭卷笔试为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这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知识结论,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

二、改进考试制度的思考

考试目的不在于选拔出个别的尖子,而在于检查教育是否满足了基本学习需要,考试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素质的有效手段,这是对考试的基点和归宿的最明智的解析。而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考试目的,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把考试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上。我们应善于使用考试手段来监测和监控教学质量,规范和引导教学行为,鞭策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

(一)建立考试反馈信息机制。

无论是正常课程的考试还是选修课程的考试一般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考试结束了,多数教师阅完试卷后并没有坐下来认真地分析试卷,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样就不能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和作用。书面的试卷也只是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否掌握相应的能力与技巧却无人考察。我们在人文类选修课的考试中尝试实践建立考试反馈信息机制。选修课程采用了学术小论文的形式进行结业考试,学生需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并查阅相当的资料才能完成。而有些课程,如社会科学和体育类型的课程和经营管理类型的课程则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完成考试。这样的考试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前几节课时进行,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考试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利用这门课程的后面几节课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考试方式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的汇总,充分发挥了考试的反馈功能,也是将测试成绩作为特殊情况时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修正的一个依据。

(二)考试内容务实,理论联系实际。

考试已被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那么卷面上的内容将是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考试内容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试题应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部分选修课程在考试中注重考查学生平时知识积累和运用,虽然多数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但是在试题类型上以能力考查的主观综合题、案例分析题目为重点,激发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知识,注重能力培养的兴趣和信心,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使考试从知识测试转向素质测试,以求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

(三)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努力改革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中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检查评价的需要灵活运用笔试、口试、操作、撰写论文等形式。人文课程中的应用写作课程,采用以一组应用文完成一项指定活动的方式,就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获取信息、调查研究的能力。通过撰写一组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学生能够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对事务进行认知。口语训练则采用口试的考试形式,设置不同的情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发挥聪明才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视。不同的考试形式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评价的需要有选择地采用和借鉴。

我们认为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实行百分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评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未来的考试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校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合理、有效地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的建设,改革选修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和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从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丽军,邹阳.从考试的功能谈高校考试改革[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3).

[2]谢斌,邓凡艳.走出大学课程考试的误区[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3]胡益波,王志铮.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5,(10).

[4]齐景嘉,侯菡萏.高校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5]李洪发.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6]黄燕妮.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6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中职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要求,应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处理事务时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所以,对于即将走上职业岗位的中职生来说,应用文的写作能力都将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工作学习起到较大的作用。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必要的教学任务。本文就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趣味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文字表达和口语能力低下。许多学生对应用文的学习缺少成功经验,所以对应用文写作有较强的畏惧感。同时,很多教材中的案例比较刻板,缺乏生动性,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实用性是应用文最基本的特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可以从各种途径收集一些时代感较强、学生较熟悉的案例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将教学溶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应用文写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从校园宣传栏、报刊等处收集请假条、通知、启事、表扬信等常见应用文写作的问题案例,引入课堂,并配以多媒体课件,以这些问题案例的图片或网页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诊断病例,分析解决问题所在。这样的方式具有现实意义,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也能够从教师的现场演示中直观地掌握相关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

教师讲解后,可以给学生设计模拟情境:假如校园开展一次管理实训工作,每个学生都分配到一个相应的岗位,如礼仪岗、物业岗等,现请每个学生根据即将参与的岗位任务写一份工作计划,实训结束后写一份工作总结。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归纳计划和总结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等,通过辅导帮助学生完成一份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有岗位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实训结束后,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完成工作总结。这种通过课堂上的任务参与和演练,学生在参与实训工作时,就能够较好地把握岗位工作计划和总结的写作。总之,整个过程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就业对自己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这种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急于完成的愿望,在活动中自觉运用和锻炼得到提升,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二、讲、练结合,使学生真正把握应用文的写作技能

1.整个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时代气息、新颖、典型的例文进行精讲,然后以例文为基础进行仿写。仿写是学习应用文写作比较直接的方法,因为应用文的结构安排比较固定,即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知道这个要素后,学生的写作一般就不会乱套。仿照例文进行模拟训练,直观易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修改病文

学生对病文进行改写可以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并且引以为戒。平时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就地取材,这样的病文修改过程更直观也更有说服力。通过纠错练习,帮助学生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对各类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3.学生课后多看多练

要求学生的看和练不能局限在范文,多研究类似文种的格式,而且要增加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通过阅读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平时还要多看公共媒体或政府机关的各种公文,电视或广告里出现的广告词、各种电器或药品说明书等,总之,多留意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应用文。多读书看报都能有效提高应用文的??作能力。

三、打破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考核模式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45-02

一、引言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是与该课程配套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熟悉设计方案的分析论证、结构设计、设计规范以及机械制图等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怎样搞好课程设计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应该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选题工作:课程设计指导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选题,指导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应明确培养的目标。题目要能综合应用专业课知识,通过对生产流程中上游工艺要求的分析,来论证过程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设备整体结构的型式、并进行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强度设计计算,查阅相关规范和标准并编写相应的设计说明书等,掌握过程设备的设计内容、步骤和方法等的一般设计规律,为下一年度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其次,题目的深度和工作量应当适中,既要保证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要顾及到学生目前的设计水平和进度,以确保学生能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所给的设计任务。

2.及早布置设计任务:虽然是在理论课程授课之后进行课程设计,但是有关课程设计的要求完全可以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穿插讲授,并同时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进而改变以前先课堂教学,再布置设计任务,让学生在两周内集中设计的教学秩序。以往教学秩序导致学生最终不能按时完成,或虽按时完成,却不能保证设计质量。为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任务,应该及早让学生清楚设计的任务。

三、设计过程严把质量关

1.课程设计资料管理:以往采用电子文档形式提交计算书和图纸,虽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设计管理和文档保存。但往届学生的设计资料文档一旦流入下届学生手中,就会变成进行课程设计的模板。一部分学生将模板的设计计算书和图纸中的相关数据直接修改成自己的设计数据,根本不关心设备结构设计方法、所用计算公式的含义、相关规范的选用和化工制图的规范表达等设计的基本程序。故课程设计资料不能电子化,成为桎梏学生思想的枷锁。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确计算书必须手算完成,图纸只能采用手绘,而不允许采用专业软件。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分组设计不同的题目,每5人分成一个小组,并指定小组长。每组的过程设备的尺寸和材料各不相同,但总体方案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小组成员可在一块查找与设计有关的书籍、资料,碰到问题互相讨论、学习,先在小组里解决掉一部分设计疑问。剩余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总结出来,教师再予以指导,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全过程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应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中心。引导学生清楚设计步骤,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只止步于让学生“学会”,而是应引导学生“会学”;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形象地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改变以往教师全盘托出、学生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方法。

4.重视课程设计总结与提高:课程设计后期,组织学生开一个课程设计总结交流会,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收获与体会,设计中需进一步完善之处,各组之间相互探讨,教师作适当的点评。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设计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工程设计的方法更加清晰。

四、设计时间合理安排

原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的两周进行,此时其他专业课程也即将结课,学生既要进行高强度的课程设计,又要分心复习其他课程的考试。急于完成设计任务,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出现抄袭现象等。考虑到同其他课程在时间上的协调,我们将这门课程设计安排到第六学期所有课程考试结束后的两周时间。

五、完善课程设计考核方法

以前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设计期间的表现,计算书和图纸的完成情况,答辩时对重要知识点等的掌握程度,最终给出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方面,个别同学抄袭、甚至拷贝同组的计算书和图纸,并经重新整理后,版面比原创者编写的更规整;另一方面,只有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某位学生是积极设计还是应付差事,教师难以精确把握。会得出一些不公正的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故我们在考核中采用了以下评定方式。

1.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相结合: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先自我检查设计计算书和图纸,总结归纳存在的错误和不理解的问题,形成“自评”;之后随机分配合作同学,给对方的设计进行审查,最后给出评阅意见,形成“互评”。根据上述自评和互评情况,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再次检查学生的设计,找出设计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讲评”。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引导”和“相互引导”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讲评总结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充分了解了当前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为公正的评定设计成绩提供参考依据。

2.将自评、互评作为成绩评定依据:评定最终成绩时,除依据平时表现、计算书、图纸和答辩情况外,还应将自评、互评情况也作为评分的一部分依据。指导教师给出自评、互评的评分规则,学生根据所给的评分规则进行自评、互评,得出具体的评分结果;教师根据评分结果给参加互评的同学加分或减分。自评时抄袭他人不知其所以然,互评时根据评分人查出问题的多少,给自评同学减分,给评分同学加分;反之,评分人无能力查错,则给评分同学减分。

六、结语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实际能力。要想搞好课程设计,必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做好设计前期安排、设计中期的质量进度控制和设计后期的考核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达到最终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佳,涂桥安,华洁.《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2002,(6):36-37.

[2]潘艳秋,匡国柱,喻建良,等.化工过程与设备课程设计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01-102,110.

[3]毕明树,喻建良,李志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课程体系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1,(4):22-25.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总结归纳研究,充分地将语文教学过程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合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摆脱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理论难以联系实际的情况”,在帮助小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的同时,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教师要想发挥出语文教学的真实作用,就不能忽略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发挥,找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交汇点,发挥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有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规划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表现力强、形式丰富的特点。还要吸取传统教学过程的优势,在夯实小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长处:首先,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总结凝练,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元素进行总结归纳,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关联的区域范围,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入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升;其次,通过对教学切入点的总结归纳,将抽象枯燥的语文知识进行具象化处理。如,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和多彩多样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小学语文知识的深刻内涵;最后,帮助学生吸收语文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感受到语文知识内涵的同时,在学习中感受快乐,这就需要丰富生活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增强小学生的兴趣,进而发挥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方式

1.利用生活小故事活化语文课堂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小故事融入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听取小故事的同时,学习到课本中涉及的知识,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进生活小故事,还可以让小学生以进行自我讲述的方式,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前,要让学生根据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收集生活中遇到的小故事,以便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并和学生的生活趣事无缝对接,进而保证该堂课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凝练自己遇到的生活小故事,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美的眼睛”,满足新课程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例如:在进行课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在结合生活中学生遇到的故事基础上,利用“小马过河”中讲述的学习的基本道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勾起学生进行《小马过河》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在进行《小马过河》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知难而退”和“勇于尝试”为教学切入点来导入《小马过河》课程。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讲解鼓舞学生奋勇向前的故事和道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自己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元素渗透过程中,可以充分将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化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督促学生反思,联系生活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加深,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2.利用生活元素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运用生活元素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出小学语文课本之外的知识载体,让学生可以在平时的休闲和放松过程中,快乐地体会到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生活中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好这些五彩缤纷的教学元素,就可以让本来枯燥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机盎然,焕发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教学时,应考虑到大灰狼与小红帽的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描述手法,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诸如“大灰狼与小红帽”一类事件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大灰狼与小红帽”这种情况出现的基本特点,并使用语文知识对“大灰狼与小红帽”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介绍,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认识到的“大灰狼与小红帽”知识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的笔记本,将自己对于《大灰狼与小红帽》这一堂课中的相关的做人道理进行记载说明,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研究和分析,提升学生对于“大灰狼与小红帽”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大灰狼与小红帽”中蕴含的知识和人生道理的探索讨论,并让学生把“大灰狼与小红帽”中蕴含的“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道理进行总结研究,加深学生对于“大灰狼与小红帽”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案例进行总结研究,并进行相关的情境教学设计,保证课堂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能够为学生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通过总结归纳相关的生活元素事件,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也为小学语文知识的传播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载体,进而更加有效地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实力支持,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秀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2,(19).

[2]刘晓含.为有源头活水来――谈语文教学生活化[J].现代教育.2012,(Z1).

[3]蔡书彩.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学周刊,2012,(02).

[4]李军.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文学教育(中),2011,(11).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9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82-02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结构力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结构力学》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结构力学》为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砌体结构、高层结构设计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分析方法,因此《结构力学》在整个专业课程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力学》课程内容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会影响到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甚至毕业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该课程的一名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我们还应引导并帮助学生学好这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结构力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学生主体来讲,只有从思想认识上对《结构力学》这门课程感兴趣了,他们才愿意主动去花时间学习、理解、掌握课程要点。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首先需要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在绪论中可结合工程实例讲述“结构力学”在工程设计中的广泛用途,指出“结构力学”的概念来源于工程实际,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和定位,以此明确学习目的。其次,教师讲课要生动、活泼、有趣,避免照本宣科。在讲解一些重要定义和基本概念时,例如结构形式的种类包括梁、刚架、桁架等,要注重与实际工程结构相结合,在演示文稿中适当引入实物图片,通过实物对比明确什么样的结构可以简化成为上述常用的结构形式,实践表明,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第三,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清楚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前提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系统理解,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水平。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概念,再加上科学的思维方法,多数情况下对遇到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教师只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注意归纳总结

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是学习《结构力学》及其他所有课程的基础。只有将基本概念理解透彻了,将基本方法掌握了,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受之前所学材料力学的影响,弯矩还总是以下端受拉为正,材料力学的规定是因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梁,而《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梁,也包括刚架结构,如果还是简单套用材料力学的规定肯定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讲清楚,在《结构力学》中弯矩一般是不区分正负的,其图形画在受拉侧。类似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符号规定,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上课时须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自身练习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拿到一个问题后总是感觉无从下手,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总结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不会取研究对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讲解透彻如何取研究对象,重点讲解清楚取研究对象就是取出包括欲求解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画出其所有受力,包括内力和外力,然后进行受力分析,使其保持受力平衡,从而求出未知内力。很多同学反映学到矩阵位移法和结构动力学等章节的内容时,学习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就是前面力法和位移法没学好,因为这些章节的内容要求熟练掌握力法和位移法并综合运用。可见,《结构力学》的内容都是前后衔接、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时紧时松、厚此薄彼,更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

三、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板书教学有机结合

运用多媒体可以十分方便地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工程实例,创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例如,在学习结构动力学时,给学生播放一段美国华盛顿州塔科玛大桥在风速作用下引起扭转振动而倒塌的视频,就会使学生对于结构振动而引起的危害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其对学习结构动力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教师课堂板书的内容和时间,从而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数少这一矛盾。但同时也应看到,多媒体教学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结构力学》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需要,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对于概念的文字表述、例题的题干、分析方法的总结和比较复杂的图表,应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表现;而对于公式推导、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如力法、位移法等)、典型例题求解过程的讲解,则应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采用板书的形式,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减轻跟学压力。只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就能达到课堂氛围张弛有度、教学过程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开设习题课,坚持课后答疑

《结构力学》不仅理论概念性强,而且方法技巧性要求高。理论概念需要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方法技巧则需要通过多做习题来熟练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定期开设习题课,以强化学生对解题和运算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弄懂概念、掌握理论、熟练方法技巧的目的。例如,在习题课上,教师应当精选一些典型的例题,对学生进行简单提示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练习,教师则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检查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最后由教师结合实际有所侧重地讲述关键的解题步骤和结果,并就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这种课堂练习,教授不仅给了学生解题的方法技巧,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纠正。

《结构力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上课人数比较多,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课程进度和难度的把握上,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平均水平而定,而不能面面俱到,以偏概全,舍本逐末。因此,教师在课后要拿出专门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朱伯钦,周竞欧,许哲明.结构力学(上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应用文课程总结篇10

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研究

媒体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明确载体与实体的关系,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实体,信息技术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所运用的有效载体。因此,应当把课程放在整合的重要位置,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但是,并不是所有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宜与信息技术结合,恰当地选择课程整合的教学内容十分关键。通过实践与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选用以下几类课文:具有丰富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的课文,如《朱飞回来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圆明园的毁灭》、《革命烈士诗二首》、《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较广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课文,如《看月食》、《赵州桥》、《蝙蝠与雷达》、《爬山虎的脚》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隔较远,缺少感性经验的文章,如《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日月潭》、《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习作指导和习作修改、讲评课;需要创设情境的一些口语交际课。

二、钻研新课程理念,吃透教材,准确设计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整合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应当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了解语文课标中教学的根本目标,深入研究教材,进行精心备课,做到备深,备广,备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准确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不能过高、过全,否则难以达到,应当考虑:知识技能领域培养目标,发展性领域培养目标。例如,语文科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品悟和实践,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

三、恰当运用教法,利用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立后,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应当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考虑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媒体、网络可以运用于课堂的几个环节:新课导入阶段,通过录像、动画、游戏、故事、拼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主动探究,积极地搜集、筛选、获取、加工信息,解决学习中难点问题;运用于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超越教材,达到课内外延伸,知识螺旋上升;运用于评价,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进行网上人机、师生、生生互评。总之,网络、媒体应当运用在恰当之处,达到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所不能取代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质疑任务驱动学习、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等策略。

例如,《赵州桥》一课的设计我采用了观看赵州桥录像导入,创设招聘赵州桥解说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接着学生按照学习的兴趣分为四个导游小组,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然后学生针对全文质疑,通过联系课文、网上浏览、合作交流解决疑问,突破难点;接下来请学生做解说员介绍赵州桥,说练结合,积累语言;最后网上浏览我国及世界上的现代化的桥梁,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课后完成说写结合的推荐选择性作业。

四、选择、处理,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巧妙整合

在设计思路基本形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通过筛选、处理、加工,下载有关信息、设置相关栏目、组建模拟网站,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大量有关视频、课件、时代背景资料。针对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们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加工,重组,选出了课文录像,的简介,有关时代背景简介,的其他事迹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合成链接在“文本视界”、“时代背景”、“视频重现”、“总理事迹”、“讨论区”等网页栏目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在“文本视界”我们又插入了哀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既定目标下组建的模拟网站和网页内容,从其教育功效来看,是信息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资源,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五、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总结相结合,不断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