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程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0 12:48:57

高一课程总结

高一课程总结篇1

一、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情况

1、教学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段四个班的地理科任老师,其中2个文科班2个理科班。课堂上落实学生做好笔记,养成认真听讲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成习惯的培养,学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大多数同学对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很好,成绩较为优秀。

2、课堂教学情况

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如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3、作业完成情况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作业现象。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主要教学心得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急于求成、走捷径。

2、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高一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总结 常见技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10

课堂总结活动依旧必须紧扣课时学习目标而展开。与教学导入、新课讲解不同的是,课堂总结中的紧扣课时目标,不再是借助各种形式的对话,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文本中一点点捕捉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是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将纲要性的知识信息直接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多内容中提取出来,给学生以条理清晰的直观感受。这样的过程,目标达成是核心,提纲挈领是关键。这个过程,也是唤醒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有概括性和可检验性。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最简洁”,虽然没有具体的呈现规则,却也决不允许言辞含糊、表意不清。无论是陈述知识、抒感,还是激活思维、散播思想,都应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范围之中开展,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予以表述。只有让我们的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课堂总结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才能保障我们的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针对课堂总结中所谓的“纲要性知识”,并非单纯的指我们语文教学中简单的字、词、句、段、篇、章的把握,也指向于对来自文本以及课堂的拓展知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关于语文学科知识性内容的识记和掌握在这个时期的教学中已经不是重点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该采取哪种具体的方法呢?我想这是困扰着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的难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总结活动,最终促进我们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一、归纳法

在知识目标的落实上,最常见的课堂总结技法,无疑是归纳法。所谓归纳,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从诸多的信息中概括出课时目标所指向的几个具体问题。一般说来,归纳可以借助具体的教学板书来实施。既可以按照课堂板书中的纲要进行口头的概括,带领学生及时回顾课堂所学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依照板书自主概括课时学习要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总结往往占据主要地位。在新课标的形势下,我们就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总结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这样也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运用归纳法进行课堂总结在当前的教学中是非常流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归纳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具体全面,不可以含糊其辞。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也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其中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技能,学生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总结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情感渲染法

在新课标中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最常见的课堂总结技法就是渲染法。这种方法侧重于学生的情感熏陶和陶冶,往往以我们课堂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具体的人与物为例,归纳出其中某种具有共性情感倾向的精神品质,以此实现滋养学生心灵的育人功能。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我们的课堂总结就可以从传统的落实到具体的景物描写方法、散文鉴赏方法这两个方面转移到对作者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的欣赏方面。这就比较容易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收获,这对于我们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方面的陶冶也都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渲染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续,而不要成为教师一个人的奇思妙想。也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当前面的若干教学环节都做好了较好的情感渲染之后,才能在结尾处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总结和提升。如果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并未提到某种情感因素,只是在结尾处突兀地使用这种总结方式,往往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基础和铺垫而难以达到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师要明确的是当学生没有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时,就不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对于教学重点的提炼也要另辟蹊径,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

三、以具体可行的活动作总结

以某项具体的活动作为课堂总结,也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常见技法。课堂结尾处的活动,我们一般会采取随堂作业、播放相关音乐、朗读、诵读、仿写等形式进行。这些形式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掌握好我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同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能力上的提升,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会感到万分的欣慰。

高一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中部地区;选课制;现状;问题

选课制是指在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所开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希望学习的课程。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1]。目前,与学分制相配套的选课制在我国高校已得到广泛普及。

1.研究方法

为了解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三所“211工程”大学为调查对象。这三所大学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文中用“I”表示;华中科技大学,文中用“II”表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中用“III”表示。三所大学中华中科技大学既是“211工程”大学也是“985工程”大学。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围绕选课制实施现状,总共设计38个问题。,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05份,回收率为90.50%,其中有效问卷为829份,有效率为89.39%。

这三所学校的有效问卷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302份,华中科技大学320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7份。本研究通过SPSS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通过分析得出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2.研究结果

2.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课程结构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数量及其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既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研究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对课程结构设置加以分析。

笔者对这三所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进行调查。总共有33.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高,有36.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其次,华中师范大学有31.4%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低,仅有21.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认为目前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的人数总共有33.2%。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比例最高,共有33.4%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有33.7%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低,有66人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总的来说,本科生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看法并不一致,三所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与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对学分的要求不同有关,但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的人数仅占到总人数的33.2%,这说明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2选课方式不完善

选课方式是选课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课方式有手工选课与网上选课两种形式。网上选课是利用网上选课系统,计算机自行处理的新型选课方式。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网上选课方式,因此本研究从“高校网上选课系统”这一方面对选课方式加以分析。

笔者对这三所高校网上选课系统方便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得出,学生对网上选课系统总体满意度高,但各校系统优劣不齐。共有占43.5%认为网上选课系统方便,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高,有1占50.9%;其次是华中师范大学有占46.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低,只有占27.5%。认为网上选课系统不方便的占23.6%,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高,有占31.4%;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低,仅有占16.6%。总的来看,接近43.5%人认为网上选课系统方便,说明网上选课这一方式基本上得到了本科生的肯定。然而,三所学校之间存在差异,中南财经大学仅有27.5%的学生认为该校的网上选课系统方便,而华中科技大学网上选课系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可,华中师范大学网上选课系统也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认可,这与各学校网上选课系统设计是否合理、方便有关。

2.3选课指导体系不健全

“选课指南”,又叫选课需知,主要包括如何操作网上选课系统和网上选课的各种注意事项等内容。旨在减轻学生选课时遇到的困难与阻碍,是提高网上选课效率的必要前提,是选课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笔者对三所高校本科生对选课指南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总共占33.9%满意学校《选课指南》。其中,华中师范大学人数最多,占37.7%。不满意学校《选课指南》的共有占24.3%。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数最多,占48.5%;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占18.2%;华中师范大学人数最少,占其总人数的14.5%。其余41.9%的人认为《选课指南》一般。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有47.5%;华中师范大学有46.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26.8%。总的来说,学校的《选课指南》还不能令学生完全满意,总共只有33.9%的本科生满意《选课指南》。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满意度与其它两所高校相比最低,只有26.0%表示满意,这与学校《选课指南》的设计是否清晰、明确有关。

3.改善选课制的对策建议

3.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既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选课方案的指导性文件。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选课制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然而,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本科生都认为学校目前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太少,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合理。高校的课程设置受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约。因此,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的首要前提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规定必选和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弹性。具体来看,必须减少必修课的数量,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一般为 5:3:2,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比一般为6:2:2[2]。

3.2完善网上选课方式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使用网上选课方式。然而网上选课系统瘫痪的现象严重,这不仅降低选课效率而且影响学生的选课情绪。因此,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网上选课系统是学生顺利选课的基本保证。首先,学校在设计选课系统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考虑到系统最大同一时间可以容纳的人数,使设计更为合理和人性化。其次,学校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系统出现故障后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网上选课系统。

3.3健全选课指导体系

选课指导是保证学生选课质量的基石。然而,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都不满意学校的《选课指南》且认为导师指导选课有效程度低。健全选课指导体系应从完善《选课指南》和加强导师指导出发。《选课指南》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据,尽可能明晰、完善。除了对选课流程的介绍外还应包括对各门课程的详细介绍,包括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具体将会涉及到哪门课程,以便让学生更能全方位的了解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大勇.完善高校选课制的思考和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6.

高一课程总结篇4

我们山东省于2005年下半年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来看,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教材、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因此,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转变与创新。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少,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2.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能否进行高效而持久学习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就是其是否具备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际上是一种密切关注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

3.认知结构理论: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一种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认知结构及认知发展状况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题主要围绕新课改后的教学新理念,重点针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展开一系列分析和研究。课题组通过对本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调查、观察、分析、反思等途径,寻找并归因造成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因素。

2.课题研究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课题组讨论――分工搜集资料――分析论证――汇总结题。

我结合教学实际问题,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围绕课题内容进行实验探索;

(2)研究方法:我的研究方法是:结合实际需要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实验法。针对课题要求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对现行思想政治课的看法,初步归纳总结,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针对调查问卷中普遍性的问题分别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比探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形式。最后通过分析和归纳对汇总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对课堂实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本课题进行总结。

四、问题与反思

在设计本研究时,我们的初衷是从探索课堂教学规律过程中,总结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成的教学策略,以资提高教学成效,但在研究实践中,越来越感到,仅仅追求策略的研究还不够,因为一个较为良好的策略还要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仅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讨论,为今后教学的实施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1.策略的有效达成有赖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策略的验证性教学中,我们发现,所总结的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但不像设计初衷那样单纯,它的有效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水平,同样一种策略,不同教育理念水平的教师,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为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教学策略的研制与实施,首要问题在于教师的创新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的端正。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必要的理论学习培训工作的信心。

2.各种教学策略互补作用不容忽视

在进行几个策略课堂普遍应用性验证过程中,我们所总结的几个策略,虽然来自教学实践,但在实践重复性验证教学中发现,依据教学内容及年级的不同,在运用时,几种策略搭配使用效果均强于单一使用的效果。例如“关注差异策略”与“合作分享策略”搭配在具有研究探讨空间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均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效果。

3.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科学严谨、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体现教师个性特色的艺术创造。情境教学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课堂虽然老师也注重情境教学,但功利化倾向严重,情境的创设更多是为了证明知识,而不是引导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来源。这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问题的设计不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4.培养教学机智,注重课堂教学组织的管理

在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在实施新的课堂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活动组织不当,人为制造课堂的氛围,不是教学过程中自然的表现和流露。评价方式不当,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后的评价。有时轻率地予以否认,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活动不当,讲话的语调、语速缺乏变化,语言缺乏情趣和吸引力,导致学生疲劳,学习兴趣下降;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解题时,教师不停走动或喋喋不休地提示,打扰学生的正常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偏差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充满了许多不可预知性,因偶发事件而引发的课堂失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失误。但每一次偶发事件如果能处理机智的话也能很好地控制失误。培养教学机智,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驾御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因此,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策略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相信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创新教育实验研究》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

高一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经验;自我提问;百家争鸣;总结记录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每一次或每一门课程授课活动后,结合学生课堂反映,通过回顾、对比、总结等方式,对自己已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成功之处进行肯定,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加以记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而又常常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前备课、课堂展开等环节,认为课堂授课结束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授课后的教学反思过程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教学活动的周期比较长,今天上课的内容,近阶段不会有重现该知识的机会,不可能只用大脑记忆的形式来总结教学的成败,必须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才能更好地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一、从自我提问中积累经验

自我提问是指在课堂授课完成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

行分析、评价和思考,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要结合学生课堂反映来进行。如,在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认为学生应该熟知的例子进行类比教学,但在实

际授课中学生对类比例子的反映并没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课后

就应该对自己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问题在于类比例子设计得不够科学还是自己对学生已学习的基础知识情况了解不够,并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在确定原因后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举一反三地在后续教学活动中进行改正。同时也要对实际教学中学生反映比较好的亮点环节进行反思提问,思考“这些环节为什么学生反映较好”,把这些教学中的“灵光闪现”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以后的教学过程更加精彩纷呈。

二、从百家争鸣中记功忘失

每一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教师应多观摩其他

优秀教师的授课活动并进行交流。在教学观摩中,教师应重点分析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方法,对比自己的授课过程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是否更有效,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

等等。通过这些对比和交流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刻地归纳、总结出自己授课活动中是否存在误区、组织是否合理、训练是否到位、方法是否得当,也更容易以别人的授课活动为参照物,使自己得到启发,进一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好的设计得以共享、好的方法得以推广,从而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快速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授课更加从容。

三、从总结记录中不断积累

实践证明,教学活动后的及时总结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教学

水平的提高,避免教学活动低层级失误的重复出现。在每一次授课活动完成后,教师都应该进行落在字面上的教学后记,根据授课情况可长可短。主要内容在于回顾本次授课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规定,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思路,有哪些过程是本次授课的亮点,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这种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尤其是新任课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分析出自己下一步教学需要改进的方向,归纳出教学对象的思考特点,在下一次教学时可以根据自己写下的总结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设计和展开教

学活动,摸索出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更为合理有效。

教学活动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没有固

定的方法和套路可循,但是坚持教学反思并进行记录和总结,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捷径。长期把教学反思活动落到实处,才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闪光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使之形成稳定行为,不足之处思考原因,加以克服,可以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活动展开更加自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长伟.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3).

[2]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2002(23).

[3]李如密,李庆宝.模糊教学艺术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2(05).

高一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地方改革;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44-03

[作者简介]王骁炜(1973―),男,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研究。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注重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联系各地改革发展实践成果,加入地方特色教学资源,或者编写地方性思政理论课程辅助教材,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1]不过囿于思政理论课程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性质,强调统一思想和意志,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客观要求,各地在增加地方性教学资源和实践成果的同时保持了谨慎、低调的立场。尽管如此,地方性教材和资源的采纳和应用呈现越来越多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身既是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当前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和研究寻求突破客观束缚和限制,改革创造新的增长空间的尝试。因此,加强和促进地方区域特色资源与全国思政理论教学体系的融合互补,应该是未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向。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发展维系于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发展实践

全国高校普遍设立的思政理论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四门课程构成一个整体,既强调执政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立场,凸显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注重对现代社会科学和文明成果的教化,意在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高度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思政理论课程从思想到内容必须面向社会现实、面向地方和基层实践。课程的内涵和生命力系于全面及时地反映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最新成果,系于有效总结和反映先进政治和文化理念的最新成就,这决定了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创新的课程。不论从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政策理论上看,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和总结社会发展实践的最新最有效的成果扩充和增益起来的,以思政理论课程的核心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例,就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和提炼升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在哲学上看,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落实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指导原则,善于从社会发展现实的丰富内涵中去总结和创新理论,并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和学习。而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新成果从哪里来,不是来自高层某个人头脑灵光一现的“英明决断”,也不是来自枯坐书斋和图书馆的专家们的苦思冥想,只能来自社会基层的实践创造,来自生产、科技、服务、管理等具体生产活动的第一线。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现和包含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内容,大都是在中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并经过提炼和推广的结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真实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充分条件。我们注意到这点,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的方向也就洞若观火,那就是必须善于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善于总结和提炼各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经验,推陈出新,比较归纳,最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创新做出贡献。全国高校散布于各省市地区,与各自地方区域联系密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方发展经验和成果中去提取和总结理论创新,是科学理性思维和理论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

高一课程总结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化工原理》这门计算较多的理论课程尤其显得重要。只有让学生对这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会取得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绪论课堂上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介绍本专业的特点、最新发展动态,化工原理课程相关内容在解决专业工程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等进行介绍,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认识到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专业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把生活事例和书本知识联系,把枯燥单纯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过程中,注意在讲清讲透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举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流体流动章节时,给出一系列具体的制药生产中液态物料输送的流程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流体流动过程,提出物料是如何输送的?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选择怎样的流速最合适等问题供学生思考。

2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

课程讲授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手段上不能单一的使用传统的“灌注式”,要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改变教师一个人讲解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学习,增进师生互动。通过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既要达到清楚的传授所讲内容,更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3]。(1)在课堂引导中,设置学生较为熟悉且与新课有关的生活事例进行提问,从中引出新的知识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好的使学生接受并掌握新的内容。例如在讲述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时,可以提问“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往地处流?”、“如何才能使水从低处往高处流?”等等,既复习了前一章的能量互换守恒原理,又引出本章的重点液体输送机械--泵的相关内容。在讲到传热章节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冬天穿羽绒服保暖?被子晒过后会更暖和?”,这主要是因为空气的导热系数比较小,保温效果较强。(2)对于重点知识点,增加计算实例,课堂进行讲解。同时改编目前教材上使用传统化工的例子,添加部分制药生产实际的例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例如,在流体流动章节中,伯努利方程式的应用就是一个重点难点。在给学生上习题课时,不要急于讲解解题过程,而是首先结合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解题思路,再动手做题。告知解题的基本思路,即分析题意、画出流程示意图、选取截面和基准面、列方程计算求解。以讨论的方式为主,调动学生的思维,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的纠正和讲解,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3)在授课期间及课后,设置一定数量和难度的思考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督促学生主动思考,保持教与学之间的多种形式交流,使学生思维与同步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完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后,提出在实际的生产中,“为什么要减少流动阻力?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阻力?”。通过思考,让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活跃他们的思维,更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

3利用多媒体及动画技术,提高教学趣味性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与实践性很强的课,涉及到各单元操作的复杂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计算、实际设备的选择应用等。与医学院学生之前的课程有很大不同,且由于很少接触过生产实际,工程观念不强,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黑板,教师的语言)来表达不能有效地提供工程信息,既费事又费力,且学生难以理解。多媒体及动画技术能很好的将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集于一体,把制药化工单元操作中的设备结构、操作原理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等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课堂上枯燥的静态界面变成引人入胜的动态效果,向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具体形象,较传统的板书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如讲述雷诺演示实验时,可以运用动画形象的设置阀门开度来演示相应的流动形态,直观的表达和对比层流、湍流的特点和本质区别。在讲离心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知识点时,使用动画及图片素材,直观的呈现泵的运转过程、液体在泵内的流向、叶轮和泵壳的作用等。同时,把离心泵操作中一些注意事项一并介绍,如怎么避免泵的气缚汽蚀现象,开机关机时如何操作等等。既能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情景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还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加深印象,愉快地获取知识,极大提高教学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4注重多层次总结,强化教学效果

高一课程总结篇8

一、指导学生进行高效预习是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在讲授《辉煌的灿烂文学》这节课程内容之前,要求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于诗经、宋词、唐诗、元曲、汉赋、楚辞等方面的文学成就进行了解,并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要求学生对于每个阶段的的文学典型代表作品进行简单的汇总。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对教材产生困惑或者是难以理解的内容勾画出来,并独自思考形成自己的问题,待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的对自己的疑难部分进行认真的听讲,从而提升听课的有效性。此外,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预习这个环节不认真或者是敷衍的情况,讲课前进行检查。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形成书面的文学作品汇总,通过提问“楚辞的特点是什么?”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创设,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语音的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学习中,之后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点的讲解。分别对各种文学成就进行分类讲解,运用结构图的方式让学生清晰的了解每一阶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教师在讲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节内容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历史演变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每一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特点,掌握历史变迁的核心要素,从而便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根据教师运用图表比较的方式对各个时期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每一个时期制度的变迁,从而更加深刻的掌握课堂内容,提高听课的成效。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第三步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增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性,提升课程教学成效。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这节内容时,教师在对教材深入挖掘的基础上,通过问答的方式与学生形成互动,“中国古代的发明究竟有哪些?分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性的提问,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总结才能回答出来。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发明都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进行互相讨论,每个学生都能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再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的讨论就会圆满丰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属于自己的收获,锻炼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四、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思考总结,引导学生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内容,最终实现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课程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总结,采用关键词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内容的回顾,通过回复和复述掌握课堂内容的知识点。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和问题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重心。如总结“唐诗辉煌的原因”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通过提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等时间段让学生说出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在初唐代表作家有王勃和陈子昂;盛唐时期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中唐时期则是反应民间疾苦的白居易;晚唐是杜牧和李商隐。又如“中国的小说经过那几个阶段?”,这种问题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思考,并对接受的知识进行精炼的总结,得出: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等四个阶段。同时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几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升华,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层次。

五、结束语

高一课程总结篇9

职 务:教师

任教 学科:数学

任教 年级:四年级

研究的课题:农村现代过程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总结并形成适合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应用方法,以及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出“双主互动”、“导学—探究”模式的作用,研究出切合实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工作安排:

九月份:1、写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2、写好课题组个人子课题计划;

3、将计划上传到教师博客,并丰富博客内容;

4、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十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4、认真准备课题研讨课。

十一月份:1、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2、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总结,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3、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材料,上传到网站,充实教师博客。

十二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元月份:1、写好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写好个人课题小结,并进行交流;

高一课程总结篇10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可操作性、实用性强。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研究现状进行归纳。通过浅析高职手工制作课程在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手工制作课程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制作课程是一门以传授手工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实践操作、应用为活动内容的一门艺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手工制作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技能课程领域内具有上承《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课程,下启《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功效。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实际运用到的地方是最多的,如最常见的五大领域课程中的教具制作、幼儿开设的手工制作课程、幼儿每日相关的教室环境创设和幼儿园整体环境创设。因此它的实际运用价值是最直接的。

一、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研究现状

以“高职”“手工制作”为关键词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了4篇相关学术研究论文,并没有相关的硕博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后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其中从课程改革出发(丁晓景,2012),对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实训项目、考核机制进行了浅析。[1]通过调查发现《手工制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孙平燕,2014),从课程实施过程入手提出了课前调研,创新教育理念;课中创新,改善教学方法;课后总结,完善课程评价。[2]从教学模式出发(段浩然,2011),提出了将网络资源合理地利用到《手工制作》的课程教学中,丰富了课程教学模式。[3]在教学模式方面提出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丛娜,2015),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欣赏课、情景课、体验课、实际操作课、集体创作课等,通过多种形式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手工制作学习空间。[4]

二、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结构问题浅析

从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总课时1343,手工制作课程课时数占总技能课时数的0.25%,与普通话训练、玩教具制作、思维训练、幼儿英语口语训练各科占总技能课程课时数基本相同。其中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课时数占总课时数最多。手工制作课程作为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的延伸学科,与其他美术类的延伸学科相比课时数基本相同。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种操作性极强的技能课程,其课时数可分为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其中理论课时数占手工制作总课时数的30%,实践课时数占手工制作总课时数的70%。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理论课程课时数占22%,实践课程课时数占78%相比,手工制作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少。

三、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内容问题浅析

(一)课程内容陈旧、创新性低

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剪纸、折纸、粘贴画、泥工、编制画等。由于课时总数的影响,对这五大类内容的知识只是浅尝辄止式的学习,集中于教材内容的学习,不能及时补充与之相关的新知识。教材内容陈旧,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可操作性低,创新性低。

(二)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分布不均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极高的技能课程,实践课程课时数应该多于理论课程课时数。但过多的实践课程也导致了一种现象的出现,只追求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掌握制作方法。

(三)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单一

在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学习。这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效率较低,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掌握制作方法,这也体现了手工制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单一。

四、结语

(一)设置技能结构分支,培养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技能结构分类,培养专门的人才。对于五年一贯制的高职学生而言,头三年可以进行基础技能知识的全面学习,第四年根据技能课程的考核结果综合个人志愿进行自主选择,进入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主要分为三大类:音乐类、美术类、钢琴类,手工制作属于美术类的一个分支。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二)综合五大领域知识,丰富课程内容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应该抓住其特点,将其内容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知识相结合,开展模块化的手工制作学习。例如:社会领域关于交通领域的内容,结合手工制作可以制作相应的交通工具,交通指示信号灯等相关教具。把手工制作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手工制作课程的趣味性,及时补充手工制作课程的空缺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内容呈现方式

由于班级人数增多,单一的传授与示范方式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了解与掌握每一步的制作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手工制作进行提前录制,学生可以边看边学,更加细致地了解每一个步骤,也方便学生课后自学。

参考文献:

[1]丁晓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改革初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

[2]孙平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改革初探[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3]段浩然.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J].辽宁师专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