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应急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4 17:19:06

风险应急管理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1

这次经验交流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我认为有四个特点:一是会议准备时间比较长。安全处20*年上半年就着手准备,并做了许多调研;二是时间比较特殊。这个时期是我们交通安全工作的敏感时期和重要时期;三是内容比较丰富。既有经验交流,还有业务培训。四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面广、层次高。包括厅机关的相关处室、厅直单位、市县两级交通局的领导。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总体要求,总结我们在安全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相互交流体会,从而推动全省交通安全生产总体水平的提高。刚才,松原市交通局、永吉县交通局、白城市地方海事局、省高管局公主岭管理处和吉运集团等五家单位分别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应该说这些经验很好,很有特点。说明大家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是动了脑筋的。尤其是单位领导重视、责任机制落实、部门基础工作扎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这些单位一个突出共同特点。其他进行书面交流单位的工作也各具特色。厅安委会办公室要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经验做法,进行认真归纳总结,并在全省推广,提高我们的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这次会议省安监局非常重视,特别是省安监局丁喜忠副局长、王工一处长在百忙中专程前来参加我们的会议。刚才,丁局长就如何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丁局长的讲话站位高、针对性强,对我们的工作既给予了肯定,对下步的工作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家回去后,一定要在工作中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

下面,就当前和今后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我代表厅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做一个负责任行业”的理念,始终如一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1、要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行业的稳定大局。安全是厅党组提出的交通工作三个永恒主题之一。过去是“质量、成本、安全”,现在变为“安全、质量、成本”。在每年“文明在交通”活动中,把安全纳入并列入重要位置,实行一票否决。对此,我们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角度出发,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当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甚至牺牲职工生命为代价;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安全生产关系到各行各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有了安全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和谐;要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不抓好安全生产,就没有全面履行职责。各单位、各部门和企业,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目标和政策措施,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认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生产与交通建设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安全生产涉及面广,工作复杂,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通力合作。省厅安委会的各分委会和各单位的安委会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无论是道路、水上运输,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监管部门关键是负责任。三是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国家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省政府也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交通厅也出台了不少配套的规章制度,各单位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各项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四是要搞好宣传,加强引导。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忽视安全生产、导致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件,要予以曝光;要广泛开展安全科普教育活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在全系统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强化基础工作建设,建立健全规范、严谨的安全规章制度,巩固和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全省交通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交通行业工作面宽,业务领域广,安全责任重大。要结合交通安全监管实际,紧紧抓住“基础、管理、监督、预防”四个环节,树立“强基保安、强管促安、科技兴安、依法治安”的理念,以加强安全基础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交通安全监管新模式,全面构建交通安全保障体系,保证全省交通安全的平稳态势。

1、要强化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建设,尤其是要抓好六项制度建设和建立好六大台帐。各单位要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抓好制度安全生产规章的制定,一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例会制、教育培训制、监督检查制、责任追究制和事故报告制等六项制度。这六项工作制度是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要求。对已有相关规章制度,要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平安建设以及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认真加以修改和完善,力求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用制度规范安全生产行为。二要建立安全生产检查、隐患整改、教育培训、安全事故、特种人员作业和特种设备六大台帐,这既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必需,也是规范安全工作的基础,更是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检验安全生产实际工作的重要依据。

2、要强化日常监督管理,转变工作方法,着力实现“五个转变”、提高“五种能力”。我们要逐步转变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坚持系统抓的工作思路。系统抓,就是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宏观规划,整体把握,综合治理,全程控制。“人、车、路、港、航、船”一起抓,观念、体制、机制一起抓,教育培训、制度规范、责任落实、监督检查综合抓。同时,要实现“五个转变”、提高“五种能力”。一是从人治向法治转变,提高依法监管能力;二是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提高事故的防控能力;三是从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转变,提高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四是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提高安全生产的组织保障能力;五是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健康工作转变,提高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能力。

3、强化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减少、降低事故损失,各部门、各单位都制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但从厅检查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省厅举办的这次培训班,目的就是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参加培训的同志要认真学习,弄通弄懂。培训结束后,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应急预案,尽可能地使预案合理可行。同时,对制定出的各类预案,还要组织演练。一方面检验预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修改、补充和完善预案内容,另一方面强化全员参与和提高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牢牢抓住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狠抓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尤其是要抓好重点时段、重要时期的监督管理

安全工作,重在管理。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对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和重点时段,要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既要保证平时的安全稳定,也要确保关键时期不出问题。

1、要强化安全责任的落实。各单位要把安全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强化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部门对法人负责的管理格局,提高安全工作的执行力,督促行业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继续着重落实“四项责任”:一是落实主要领导责任。进一步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二是落实分管领导责任。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对行政首长负责;其他副职领导要继续推行“一岗双责”制,将安全生产责任与行政职责紧密结合起来,对其分管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管理负直接责任。三是落实行业依法监管责任。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务必认真履行《安全生产法》和《吉林省安全生产条例》赋予的“部门依法监管”职责,规范管理,依法监管。四是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按照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要求,监督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同时要结合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实际,建立和推行汽车驾驶员、船舶船长安全驾驶责任制,明确他们是车辆、船舶的安全责任人。逐步建立起横向到底,纵向到边,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安全责任体系。目前,交通行业有些企业的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工作不落实,也不着实,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对这样的从业单位,要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狠抓整改。整改不落实的,要依法退出市场,决不能迁就姑息。否则,我们就失职。要监督行业企业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切实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技术改造工作,督促其安全费用的提取及使用和“三同时”工作的落实。

2、要抓好重点时段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时段也是敏感时期,既是工作重点时段,更是安全关键时期,也是安全工作的重点防范期。交通是一个跨产业的行业,公路施工、道路养护、水路运输等重点时段都必须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确保交通安全。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安全任务就是春运工作,各单位要认真组织措施,确保安全,特别是运输管理部门,要围绕“三关一监督”工作职责,切实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

春节就要到了,节日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冬季是事故多发季节,加上节日人员流动大,运输紧张,安全生产的压力增加。要加强对道路旅客运输、危险化学品运输、重大危险源等的安全监控和管理,全面消除事故隐患。春节前各单位领导都要深入安全生产第一线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处理各类隐患,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生产和运输安全。

3、要深化各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常抓不懈,确保行业秩序安全稳定。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专项整治、交通建设安全专项整治、渡口渡船专项整治等工作,我们已经开展了好几年,应该说整治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规范了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而且强化了基础工作,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们的专项整治工作还存在着地区之间不平衡和临时性的思想,有的抓落实还不够,有的地方政府还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充分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各级交通部门要积极当好参谋、当好助手。公路局、海事局一定要负起责任,做好协调工作。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沈阳;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应急管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和社会秩序带来巨大影响,在各地区紧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组织应急救援治理的同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再一次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沈阳市在此次疫情防控治理过程中,也曾几次出现疫情反复的情形,依然暴露出在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监测、识别、预警以及应急处理方面存在短板,亟须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会对社会秩序、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甚至还会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带来破坏,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经济衰退、社会恐慌以及次生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一)突发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难以预料也难以避免的,虽然在事件发生之前也会存在一定特征与预兆,但是想要准确识别预兆并对其进行风险预判往往较为困难,因为大多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事先预兆并不具备特殊性,或在过往不曾出现过,以至于难以准确识别。但是,依托大数据技术的全面风险监测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的突发性,能够尽可能做到有效预警及迅速响应。(二)紧急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性主要体现在事件发生之前没有任何预兆,或者预兆事件较短,事件一旦爆发扩散就格外迅速,如果有关部门应急管理能力较低,会让事态影响程度进一步加剧,造成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因此,紧急性决定了有关部门要及时有效、真实的信息,而这又再次对获取信息途径、公众参与机制、多方知识协同等提出了要求。(三)扩散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严重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是其扩散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常以传染性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形式出现,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扩散性,而现代交通技术的发达,人员、物资流动性的加快,大城市人口密集度的提升等因素,也进一步让公共卫生事件突破地理因素的限制,扩大传染的范围。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短短1个月时间就已经席卷全球上百个国家,且除了中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足以证明其扩散性特征。(四)反复性。从新冠肺炎疫情可以明确地看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复性特征。这种反复性一方面是源于病毒会反复持续地侵害人体免疫系统,难以被根除,哪怕人体产生过抗体,但随着免疫力降低、适应性免疫反应不足等因素,也会导致再次感染;另一方面是源于病毒本身的季节性表现,很多呼吸道病毒会在特定的季节重复出现,且再次出现时容易与同时期其他病毒互相作用,造成更严重的多重感染、重叠爆发,这种重复性也让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系统和医疗卫生体系面临更大挑战。

二、沈阳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及应急处理中的问题

近年来,沈阳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造成严重不良影响。2015年,沈阳市政府印发了《沈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由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重大决策、制订应急方案、组织实施控制救援等指导性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行管理等工作,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级别划分,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以及涉及范围,划分从一般到特别重大四个级别。2020年更是建立了沈阳市疫情监测指挥平台,涵盖疫情监测、救治能力、物资保障、重点人群和城市运行五大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风险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财政投资不足。根据《沈阳市医疗卫生领域市与区县(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文件内容可知,沈阳市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主要包括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计划生育、能力建设四个方面。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财政支出涵盖在公共卫生项下。而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支出由省市按比例承担,省级仅承担20%,其余80%全部由市和区、县单位共同承担。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与处置,只有省级确定的群体性预防和重点人群的接种疫苗、器械购置及异常反应保险费用由省级承担,其余包括疫苗的运输、冷链物流的投入、重点地方病的防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费用也只能由市和区、县单位自行承担,这无疑极大地加大了地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压力。上级政府财政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相关部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经费支出的紧张。根据沈阳市卫健委官方公示数据显示,2019年沈阳市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标准宣传贯彻方面支出190万元,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支出450万元,疾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支出500万元,显然投入不足。从而,带来的是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体系建设滞后、风险识别与风险预判信息覆盖性不足以及应急处理效率偏低等问题,成为沈阳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与应急管理的短板。(二)风险监控与应急处置机制不协调。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重要工作,除了卫计委、宣传部、政府应急办等核心部门外,还涉及到公安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等二十余个相关部门,因此部门之间沟通是否顺畅、运作是否协调就成为影响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沈阳市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处置中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协调的现象。一方面体现在各部门之间由于基础职能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平日里交流有限,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难免出现合作基础不牢、职能壁垒现象,尤其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需要具备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性知识,普通行政部门在基础认知、信息处理方面都无法与卫生管理部门高效率对接,这造成了应急资源整合困难与应急处理效率低下,也让上级主管的指挥协调不顺畅;另一方面源于当前的卫生管理体制。目前的卫生管理体制要求各地卫生机构受当地政府直接管辖,这种体制决定了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上下级卫生机构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往往要经过当地政府部门作为中间链接,难以实现人员、信息、物资等资源的快速整合,这直接导致了风险信息识别、上报、预警的不及时,无法实现高效率的卫生部门联动机制。(三)相关人员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截至2020年3月19日,沈阳市累计问责372人,问责党组织65家,通报曝光典型案例107起,还曾出现信息上报不及时、上报信息错误等问题,这无疑从侧面反映出沈阳市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相关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不只是应急救援一个环节,更多的还涉及到事先的风险监测预警、事中的应急处置与事后的修复巩固等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不同环节的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一是全面的信息收集能力。事先掌握历史信息资料,事中掌握现场信息、决策信息,事后掌握分析总结、案例补充信息等,以此为各部门决策奠定基础。二是风险评估的能力。基于已掌握信息对可能遭遇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决策,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风险监测的能力,对风险状况实时监测,精准捕获变化与动态,当意识到风险容易造成危害时即时进行风险预警。三是在风险发生之后还要具备指挥协调应急工作部署的应急预案准备能力与应急响应的能力。可以说,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但是沈阳市由于风险监测投资不足、危机意识淡薄、应急演练经验缺乏等原因,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常常出现初期秩序混乱、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等状况,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待提升,缺乏风险监测、现场调查、应急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化人才。

三、沈阳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及应急处理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健全风险共担机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前的风险监测与发生时的应急处置及发生后的事后修复,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这部分资金既包括政府方面的投入,也包括社会与企业的投入。一方面应该加强政府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资金补助,设立应急产业专项资金、风险预警投入基金等,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具备风险监管、应急处置等职能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基层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定修订、跟踪评价、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检验等公共卫生职能的财政预算,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相关费用纳入到公共财政预算之中,合理安排经费支出,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除了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专项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性投入外,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产业发展,为风险防控预警、应急处置提供更广泛的资金扶持。要健全行业投资标准与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准入门槛,同时推动保险业对应急产业的融入,在突发性应急事件高危行业可以采用强制责任保险等手段,充分发挥保险在医疗救助、灾后重建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此缓解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带给政府财政的压力,让社会援助、慈善捐赠等方式成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弥补财政资金的短缺,建立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保险支持的风险共担机制。(二)加强部门协调,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日常交流与合作,打破部门之间的职责壁垒,积极推进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权利集中,决策高效。建立政府主导、医疗卫生机构参谋、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各司其职的三级联动防控体系,实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排查、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全流程介入、全部门协调、全员参与的管理原则,提高风险监测力度与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疾控部门与医疗部门的合作,通过搭建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信息与医疗机构日常报告信息互联互通,通过日常信息收集、动态分析、评估监测提高风险监测的有效性,尽可能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准确性,重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上报工作,搭建风险信息、可疑病例直报系统,制定突发性传染病、急症、不明性群体病例发现、诊疗、行程轨迹上报等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切实提高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的能力。(三)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专业化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人才的专业性、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效果。首先,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与吸纳体系,加强相关部门员工的应急处置技能与知识培训,尤其是对于医疗卫生、常见传染病防护等方面的知识,要做好这方面的交流学习;在风险监测相关部门,要注重培养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与预测型人才,重点培养员工的大数据操作、信息收集与反馈、数据分析的能力;搭建风险预测与应急管理专家智库,完善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为本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储备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提高专家参与应急决策的途径与机会,充分发挥专家在风险预测与应急管理方面的咨询、建议功能,从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其次,提高当前医疗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以现场应急救援处置为重点,通过规范化培训、标准化操作,来提升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后,可以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大力发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完善参与机制与政策,设置管理机构对志愿者队伍进行管理与培训,建立志愿者个人档案,对志愿者技能进行登记管理,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讲、物资筹备、应急救援方面的巨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静.沈阳372人因疫情防控不力被问责[N].辽沈晚报,2020-03-20.

[2]杨宏山.构建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J].人民论坛,2020(S1).

[3]戴启雪.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其优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4]张锋.基于大数据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治理研究[J].理论视野,2020(09).

[5]吉祥燕.县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管研究[D].山西大学,2013.

[6]李继伟,徐丽君,王爽.加快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21(01).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美国;全社区应急管理;灾害风险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环境的急剧变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灾害风险持续增加。①面对日趋频繁、复杂和严重灾害风险的挑战,世界众多国家应急管理部门认识到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资源、能力已不能解决灾害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②而社区在灾害风险治理中却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③鉴于此,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纷纷推动建立完善基于社区的应急模式、机制和管理体系,实现由基于政府的应急管理模式向基于社区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转型。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很多国家开始想基于社区的应急管理模式转型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经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应急管理起步早,经验丰富。近年来,随着灾害风险形势与日俱增,美国推进应急管理模式改革。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于2011年提出了“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并在7个社区展开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应急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模式,在我国进行应急管理模式改革亦是大势所趋。尽管各国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变化情况、城市化进程、信息化程度、社会制度环境等存在差异,以及各国的应急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不同,但各国应急管理模式的诸多方面均具备比较借鉴价值。美国全社区的应急管理模式是应急管理模式改革的典型案例,其成功的经验亟待剖析借鉴。然而,针对国内外基于社区的应急管理模式、机制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本文将在对美国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理念、策略、实施路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验和启示,以期对国内应急管理改革起到指引作用。

一、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理念、策略与实施途径

(一)基本理念。针对美国灾害风险新形势,FEMA关于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中政府与社区的地位与关系、社区资源利用、公众参与以及社区防灾减灾目标等都形成了新的理念。第一,关于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改变了以往应急管理以政府为单一中心的理念,提出政府、社区多中心,社区“领导”应急管理的理念。FEMA敏锐觉察到政府在应对灾害风险中的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性,提出政府不能包揽灾害风险应对的一切事务,在应急管理中应该起到主导、指挥、协调作用,而不是“领导”作用。社区作为灾害风险的直接受害者和主要应对者,在应急管理中应该起“领导”作用,而不能被动“响应”。第二,关于社区资源,FEMA认识到社区有着丰富的人力、物力、社会关系网络等资源,在灾害风险应对中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进一步加强。第三,关于公众参与和网络治理,提出社区公众有效参与对于防灾减灾起着关键作用,要运用各种途径倡导社区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提高社区公众在灾害风险应对中的地位,发挥其作用,并推动形成良好的政府与社区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应急管理网络治理。第四,关于社区防灾减灾目标,应急管理不应仅仅着眼于防灾减灾短期目标和绩效,而应以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灾害风险的复原力,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二)主要原则。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是全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模式,其目标的实现和社区复原力的提升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关键因素有三个,也即全社区模式的三个主要原则。第一,了解并满足全社会的实际需求。各个社区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网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应急管理者应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现实生活中的安全状况和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全社区模式下,由于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应急管理,这为应急管理部门深入地了解社区居民对于防灾减灾方面的实际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发动社区广泛参与并赋予其权力。社区由公共部门、私有部门和公民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组成,具体包括社区服务的团体和机构、宗教团体和残疾人群体、学术团体、专业协会,以及私人和非营利部门。政府应急管理不能满足应急管理需求的情势下,应发动社区公共部门、私有部门和公民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使社区公众成为应急管理队伍的一部分,并赋予其应有权力。当社区公众与政府能有效进行应急管理对话时,它就能充分表达其真实需求以及提供解决这些需求的资源,也能促使社区作出切合社区实际需要的应急规划,提升当地防灾减灾能力以应对各种威胁和危害。第三,实现社区应急管理与社区日常工作的有机统一。全社区模式要求调整政府与社区关系,整合社区已有的组织、资产、技术和网络等资源,以及协调个人、家庭、团体组织的关系,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和关系做好灾前准备,以及灾时应对和灾后恢复。(三)全社区应急管理实施策略。为推进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FEMA基于部分社区的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提出了适用于各类社区的六个主要策略。1.认识社区的复杂性社区相互依存,有其共同特征,但社区在人口、地理、资源、政治、经济、组织、政社关系、犯罪状况、社会网络形式以及凝聚力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此,社区具有其独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应急管理者应根据社区的这些特征制定社区参与策略和合作方案,以满足防灾减灾实际需求。了解社区人口特征、人际交往、资源、需求和解决方案有多种途径。目前,美国比较常用的途径是社区地图,这是一种直观的认识社区能力和需求的方法。应急管理人员可使用社区地图收集相关数据,如社区人口状况、人际交往和社区资源等信息。掌握社区基本情况有利于应急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公众的需求,进行社区应急管理。2.了解社区需求和能力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是有效参与防灾减灾规划和行动的前提,也是实现防灾减灾目标的关键。随着灾害风险形势的变化,社区应急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应急管理必须着眼于社区不断变化的应急需求,解决社区面临的新问题。政府部门和社区公众要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能力,通过相互协商,形成对社区实际需求的共识,共同寻求解决这些需求的途径与方法。为全面准确认识社区防灾减灾真实需求和能力,美国一些社区运用自我评估方法来评估面临的威胁、危害和备灾情况。如墨西哥湾海滨社区复原力重点项目研究团队开发的一个自我评估方法——社区复原力指标(CRI),该评估方法可用于以下方面社区灾害应对能力的评估:关键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交通状况、社区规划、防灾减灾方案、商业规划和社会系统等。社区复原力指标能有帮助应急管理者找出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和差距,促进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交流、沟通与协商,提高社区抵御灾害能力,以及评估灾后复原力水平。3.建立与加强与社区领袖的关系社区领袖是应急管理部门与社区公众以及社区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与社区领袖联系与合作是应急管理部门在社区内获得更广泛信任的重要途径。社区有各类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领袖,如社区组织领袖、地方议会成员和其他政府领导、非营利组织领袖、企业领导、志愿者或宗教领袖等,这些领袖在学识、能力和资源等方面各有所长,他们对社区应急活动情况及其公众参与积极性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社区领袖和合作伙伴可以协助应急管理部门了解社区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据此推断何种防灾减灾活动会使居民易于达成共识和接受,并号召社区公众参与社区应急管理工作。4.建立和维持多元伙伴关系建立和加强与社区公众的伙伴关系是确保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应急管理、开展集体应急行动和有效防灾减灾的重要组织策略。建立加强公私伙伴关系、优化协调机制和激发合作的动力能有效保障合作的持久性。另外,多元伙伴关系能促使社区公众对防灾减灾达成共识,并促进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支持。鉴于此,在全国第一次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复原力会议上,FEMA行政长官克雷格福格特(CraigFugate)提出,“在应急管理中我们不能割舍任何一个部门,因为相互依存关系太大……我们希望私营部门成为应急队伍的一部分,公私部门间应是协作关系而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建立伙伴关系的关键是要寻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采取有效的合作途径。为此,一方面,要采取合适的与社区公众及当地领袖的沟通方式与途径,如通过简报、会议或志愿者活动,以确保应急主体沟通顺畅和信息对称,保证应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公众的合作伙伴的应急准备活动(如应急演练),这是保持应急管理活力的途径。5.授权地方行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风险形势,仅仅依靠政府已不足以应对各种灾害风险,必须实现应急管理重心下移和权力下放。在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上,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挥-控制”管理方式,①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由此造成下级部门和社区公众对应急管理部门的过于依赖。为此,FEMA提出应急部门的职责应该是积极推动和协调防灾减灾方案的确定、争取救援、行动实施和结果评估等防灾减灾行动,而不是直接“领导”应急行动,而社区公众的职责不应只是响应,而应是“领导”应急行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就成为促进社区领导自身进行防灾减灾行动的重要因素,它为社区的防灾减灾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部门协同与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格局一旦形成,防灾减灾效果就会日益显现,并产生持久的效力。加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应建立对各方的角色和责任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赋予地方相应的集体行动权力。应急管理部门应该清晰地传达防灾减灾愿景,使参与组织能在长期内投入足够的资源,并清楚地了解所期望的结果。特别是农村社区由于基础设施(如电信设施、交通设施、医疗卫生设施)薄弱,以及应急管理人员往往是兼职员工,因此,赋予地方行动对于农村社区尤为重要。②6.加强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网络和资产的利用和建设利用并加强现有的社区基础设施、网络和资产是指利用社区已有社会、经济和政治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于应急管理活动。社区在资金、物质、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并有一系列的控制各类资源的社会行为团体、机构、协会和网络等组织。社区长期以来已形成组织和管理这些社会基础设施的可行的方式。无论是招募志愿者或接受捐赠来储备当地物资或动员邻里建立预备组织,社区都有较强的能力来完成这些应急准备需求。应急管理部门介入社区常规管理工作并引导社区逐步将社区资源运用于应急管理对于应急响应和灾后长期恢复至关重要。为此,第一,应急管理部门要支持和加强社区常规活动,如为公众提供会面和交流的空间,提供资源以支持当地的活动,并推动拓展新的伙伴关系,以扩大资源共享。第二,通过参与社区常规工作的讨论和决策等活动来加强社区已有能力,并以开展应急管理活动来发展社区的伙伴关系。第三,应急管理部门还要与社区内非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与合作,倡导他们参与应急活动,发挥他们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四)全社区应急管理实施途径。由于社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各地区的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实施途径也不尽相同。FEMA通过与NPOs、学术界、私人组织和各级政府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实施途径。1.掌握社区真实需求首先,对应急管理人员开展社区多样性教育,对他们的文化竞争力进行干预,并对他们进行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的教育培训,推动他们建立一个多语种的志愿者关系,促进他们与社区各类群体进行互动。其次,了解社区的群体特征,并发动公众参与社区重要问题讨论与决策,为社区制定防灾减灾战略提供建议;掌握社区公众间的交流语言和方式,以及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情况;了解社区公众讨论和决策的场所,社区公众议事并非总是在议会场所,也在其他一些社区场所,如社区中心、社区聚会、社区俱乐部或宗教场所。抓住机会了解社区有关应急,如业主协会的季度会议是获得当前的社区问题和重要的公共信息的机会。2.建立与社区的伙伴关系应急管理部门首先要确定社区应急管理利益相关者主体范围,包括童军团、俱乐部、家庭学校组织、宗教团体和残疾人组织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多年来在社区已经获得了广泛信任,并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了成熟的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应急管理部门应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建立并保持经常性联系,并实现信息共享。此外,对于在美国受灾害影响的外国居民和游客这类利益相关者,可通过他国驻美领事馆或使馆代表建立联系以获得国际合作伙伴支援。3.有效促进社区公众参与社区公众广泛参与是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FEMA提出了有效促进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途径,主要有:加强与公民委员会(CitizenCorpsCouncil)的联系,以此增加应急管理部门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合作,以及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雇用有代表性的员工,组成多元化应急队伍;使用社区各阶层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交流方式,保持与社会各阶层的良好的沟通;推动社区各类组织在社区应急活动中扮演正式角色,促进社区公众参与培训活动和应急演练;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建立双向信息交流机制,及时报道和跟进灾害风险消息,并做好沟通和宣传工作;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应急教育,推动个人、家庭和社区开展应急准备活动;制定包括社区公众均能充分参与的恢复计划;召开综合性社区会议,并将应急规划事项纳入社区会议议程;合理安排应急会议,充分考虑影响参与应急会议的因素(如参会者缺乏育儿人手、交通不便和时间冲突)和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组织社区会议时充分考虑社区残疾人群体的身体状况、程序和交流方式等的需要。4.激发公众防灾兴趣,促进公众与社区组织对话通过主办市民会议,并通过参与社区常规工作会议,加强政府与社区公众的对话,促使社区公众参与应急规划过程;听取公众的需求,探讨公众在规划中发挥作用的途径;确保地方电台、广播等媒体与居民沟通的畅通,以回复用户关于应急管理咨询以及征求公众的意见;实行应急执行中心(EOC)部分职能的对外开放,邀请学校等组织机构实地考察,介绍社区备灾所使用的设备、组织及协调方法。5.抓住社区公众参与应急活动的兴趣点,促进公众参与提升社区复原力的讨论建立和加强与当地有号召力的人物和意见领袖的联系,并了解社区公众的兴趣所在,以调整应急管理活动内容,满足他们的兴趣;了解社区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应对措施,协助探索解决应急需求的方法与途径。6.推进应急管理改革与创新了解在应急管理中如何与社区合作伙伴分享和加强资源,如为社区合作伙伴提供紧缺的设施、设备等;与社区机构协作,了解它们在灾害风险中预防、保护、转移、响应和恢复的各种措施,并对他们的应急活动和资源给予支持,避免与社区合作伙伴的相互竞争;掌握为社区提供支持的组织的信息,确定这些组织在不能支援社区的情况下的接济方案。例如,若物资储备机构定期发放的食物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时候,应急管理部门应提供备用食物给物资储备机构,以帮助他们在灾时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利用现有的社区组织和活动,如当地家长委员会(PTA),应急管理部门要推动社区应急响应小组(CERT)为这些组织提供培训,以提升社区组织应急服务能力。7.加强社区公众和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加强社区公众和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实现双方信息畅通与共享。一方面,社区公众应尽早向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便应急管理部门更好地对灾害风险实行预防、保护、转移、响应和恢复。相反,应急管理部门应向居民提供关于组织基本情况和职能的信息,以便居民需要的时候及时得到援助。推动社区公众和应急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方式。一是推行多方位的信息共享项目,这是一个维护社区应急伙伴关系的良好途径;二是定期召开社区领导和合作伙伴的正式会议和非正式会议,以加强社区公众和应急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活力;三是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对私人组织在业务规划制定等方面的支持。

二、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实践及经验

FEMA2011年9月《全社区应急管理方法:原则、策略和实施途径》后,次年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金会(CDCFoundation,以下简称CDC基金会)协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共卫生准备与响应办公室(以下简称CDC办公室)负责实施该模式。CDC基金会协同CDC办公室选择了7个社区作为“希望试点”(promisingexample)。“希望试点”被定义为能够体现全社区模式的一项活动、规划或倡议。希望试点地区的基本条件是:在社区或地方层面正在进行的应急规划、活动或者倡议;应急主体涉及私营或非营利部门以及普通民众,并在某些领域与政府曾有过合作伙伴关系;试点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对某一灾种或事故的准备、处置或恢复;内容能体现FEMA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方法的原则和战略。根据以上要求,CDC基金会协同CDC办公室选择了密歇根州兰辛、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密苏里州乔普林、路易斯安那周新奥尔良、俄勒冈州德舒特、纽约和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七个典型地区社区作为“希望试点”,并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实施(如图1)。经过试点实践,CDC基金会和CDC办公室发现试点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搬硬套FEMA的文件和CDC基金会、CDC办公室对该文件的解读,灵活性不够;项目试点时间由一年改为半年,时间的缩短使得试点任务显得繁重,试点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同时,CDC基会和CDC办公室的试点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一是当前模式的实施策略有些理念和途径存在一些不足,应根据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继续推进该模式的应用。二是推进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需要详细的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实施指南,应逐步编制完善社区实践实施指南和标准体系。三是应加强对试点社区的研究。试点社区是FEMA推进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成功案例,其中许多社区已经成为了FEMA智囊团专家的重点研究案例,以后需加大研究力度,将试点社区纳入全社区应急管理领域专家研究的重点。四是将试点社区作为未来推行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典范加以推广。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在7个试点社区的成功实践,为未来全社区模式的推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其他地区全社区灾害风险模式的推行应以试点社区作为示范。以上CDC基金会和CDC办公室对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试点情况来看,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试点实践是成功的。这验证了FEMA提出的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成功的应急管理模式。可以预测,FEMA将会继续加大对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研究,编制完善相关标准,加大投入,继续推广该模式。

四、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实现应急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FEMA认识到灾害风险的新变化,如人口聚集带来的人口结构性变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老年人口和儿童比率上升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进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并认识到这些新变化给防灾减灾带来了新的挑战,FEMA进一步认识到防灾减灾现实新需求和政府防灾减灾能力的差距,基于现实形势的思量。FEMA明确提出以政府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模式不足以应对严重的灾害风险,必须全力推动应急管理模式改革。首先,推进从基于政府的应急管理向基于社会的应急管理转型,以实现应急管理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标准下沉、主体多元和社会广泛参与。全社会参与是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现阶段正是美国应急管理模式变革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应急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其次,推进从全社会(entire-society)管理模式向全社区(whole-community)模式的改革。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应急管理的前沿哨口和主要阵地。社区居民由于居住在一定地域,有着共同利益、价值观念、习俗、目标和密切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等,他们对灾害风险认知、目标等容易达成共识,并能最大限度、最佳效益地应对灾害风险。FEMA基于社区在应对灾害风险中的优势,以及美国一些社区几年来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推动全社会应急管理进一步推进到全社区应急管理。(二)重视全面深入把握社区实际情况。认识社区实际情况是实施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前提。FEMA十分注重了解社区的真实的情况,并注重把握社区情况的途径措施。首先,FEMA在全社区应急管理实施策略和实施途径中,均提出了认识社区的复杂性,了解社区的真实需求、利益、兴趣点和防灾减灾能力。其次,把握社区的实际情况需要,运用有效实用的方法。FEMA介绍了典型社区的工具和方法,如利用社区地图、社区复原力指标(CRI)来了解社区的基本信息和评估社区复原力;在如何与社区领袖建立和维持关系、如何了解社区公众的兴趣点、如何实现应急管理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相结合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三)推进灾害风险的社会网络治理。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不同于以往以政府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模式,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以社区为中心,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是社区应急管理多主体中的一个合作者(partner)。在该模式中,社区被授权与政府、非盈利组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处于平等合作地位,需主导建立和加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多元伙伴关系,促成公众广泛参与的灾害风险社会网络,进而在应急管理预防、保护、转移、响应和恢复中实现高效分工协作,协同应对灾害风险。(四)推动社区公众有效参与。全社区管理模式的关键是有效实现社区公众广泛参与。发动公众广泛参与需要一系列科学可行的措施。对此,FEMA提出了十分具体的促进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措施,包括确定哪些合作主体,如何定位社区组织的角色、地位,使用何种交流沟通方式,如何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如何开展应急教育培训,如何制定相关规划,如何召开应急管理会议,等等。(五)充分利用和加强社区资源。FEMA认识到社区在物质、人力、信息和社会网络等方面都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拥有一系列的控制各种的资源的社会行为团体、机构、协会等,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组织和管理这些社会基础设施的可行的方式,并取得了社区公众广泛信任与支持。因此,FEMA认为在应急管理中客观需要共享社区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资源,以弥补政府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对此,FEMA也提出了引导社区逐步将社区资源运用于应急管理,共享社区资源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六)注重模式实施策略方法。FEMA实施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过程中,并非强制推行灾害风险法规、标准,而是制定推荐性法规、标准体系指导全国社区应急管理。在实施全社区灾害风险模式过程中十分注重策略和方法,合情合理地人性化加以实施。如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注重加强建立和维系与社区公众的关系,一方面注重把握领导的兴趣点,处理好与社区领袖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注重激发社区其他公众的兴趣,建立维系与社区公众的关系。特别注重老年人、残疾人群体的身体状况和需求,以及少数民族人口、母语为非英语的人的利益和需求。在考虑残疾人、孕妇的参与应急活动时,充满人性关怀,如组织召开会议时注意残疾人的交通方便,注意孕妇育儿的人手问题,注意会议安排在交通便利的地点,也充分考虑参会者的时间方便,以促进公众广泛参与应急活动;在应急管理活动中,不仅仅是专门开展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活动,也积极参与社区日常管理活动,借此加强与社区公众的联系和交流,使应急管理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结合,实现“平战结合”。(七)建立完善基于社区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FEMA2011年提出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后,指出该文件并非指南(guide)或方案(how-to),而只是为社区提供探索应急管理有效模式的试行方案。此后,FEMA并没有连续出台一揽子应急管理标准,大刀阔斧进行拉网式改革,而是委托CDC基金会和CDC办公室于2011—2014年在全国7个地区展开试点。美国采取渐进式的慎重地推进应急管理模式的改革,在4年试点实践过程中,FEMA并未全社区指南与方案等标准。CDC基金会和CDC办公室在7个地区的试点实践后提出的四点建议,其中之一是全社区管理方法的提出作为社区应急管理模式转变的开端,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制定更加详实标准。因此,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社区应急管理详细实施方案,为推进该模式的实施提供政策依据和技术支撑。在标准实施过程中,FEMA强调社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注重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与社区实际相结合,做好新旧标准的衔接,将全社区应急管理理念融入社区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标准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灵活性,对风险评估采用差异性衡量标准。

五、结论及启示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立

安全之于企业生产,如同呼吸之于人类,没有了安全企业生产如同无稽之谈。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没有危险就意味着没有风险,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则会导致事故,根据海因里希法则,企业生产事故中导致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没有伤害的事故件数比例为1:29:300。这就意味对企业建立良好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对基本企业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生产过程的任何风险,都离不开人、环境、设备这三要素。根据风险的三要素,安全生产风险控体系的建立也就有了针对性,撰写者根据专业知识,结合工作经验提出现阶段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立的模式方法,并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分成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员工培训、应急管理、检查审核与改进五个部分。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建立企业自己的安全管理机构,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覆盖到厂、车间、班组,并设立各层级负责人,在企业日常生产中起到监督生产,及时发现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行为,并进行指导教育。企业安全的主要负责人要负责全面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建立企业其它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保证有效执行,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企业的二级负责人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检查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企业所设立的安全管理机构,必须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其必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在生产中的管理结构形同虚设,所导致管理环混乱,权责不清,一旦发生事故每个人推卸责任,不顾一线员工的安危。安全管理机构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如同一块厚重的基石,只有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机构,才能使管控体系发挥其作用。企业的安全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生产方式和机构组织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对安全管理机构进行改进和更新,使安全管理机构符合企业的生产模式和规模。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机构设立后最重要的工作,风险是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风险无处不在,对企业生产的风险评估在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人、设备和环境都存在风险,面对人的风险,首先要对企业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并定期培训生产过程中的佩戴防护措施方法,使员工意识到佩戴防护措施的必要性,产生安全意识能使的人的风险降到最低点。其次,要定期对一线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避免职业病的出现,一旦职工罹患职业病,首先会对其本人造成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伤害,对于企业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职业病发现的不及时,回使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增加,产生不必要的问题。面对设备方面存在的风险,要建立危险源的管理制度,按相关规定对企业的生产设施或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确定危险源及重大危险源,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要分类集中保存,切忌混乱保存堆放,避免出现不可预估的安全生产事故。面对企业中存在的危险源要定期检查巡视,避免出现因为疏忽导致原料泄露,出现人员受伤的情况。面对环境方面存在的风险,要对生产环境进行评估,使生产环境和生产模式相匹配,比如在生产潮湿的环境中,要采用防潮防湿的灯具和设备;在容易产生粉尘的生产环境中则要使用防止粉尘的设备。当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不匹配,则会极大的提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所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切忌因为节省成本而设置不符合标准规范的设备,再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在企业对处在的风险评估完成后,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分级,根据风险的等级,来确立定期巡检的周期,必要的要设置符合规范的监控措施,做到随时掌握风险信息,随时进行防备。其次对人进行培训指导,对设备定期巡检,对环境及时检查,将风险降到最低,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员工培训

当企业对生产风险进行评估后,员工培训也就有了轻重之分,员工的培训是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必要措施,对于在一线生产的工人,一旦发生事故,他们便是最大的受害者,会给员工本人和家庭带来难以想象的打击。很多研究都表明,在安全生产事故中,因为人的操作失误,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不佩戴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所导致的事故占所有事故的很大比例。在撰写者的工作中,面对很多企业员工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不仅意识不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反而让自己成为了最大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将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做到新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教育结束后要进行考核,切忌形式主义,让不合格的员工的走上工作岗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要制定与企业适应的安全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尤其对于特种作业人员,要做到持证上岗,并定期复检特种作业证件。安全培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生产工艺、模式、手段发生了改变,也要对安全培训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做好了安全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技能要求,也可以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在将人的风险降低后,事故发生的风险就会大大的降低。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而忽略了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可一旦发生事故就追悔莫及,毫无疑问这是舍本逐末的事情,任何企业都要重视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保证生产安全。

4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关键一招。通过对企业生产中存在风险的评估,设置针对性的应急管理计划,比如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综合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的提前编订,要结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结合企业所设立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企业拥有的员工的数量和综合素质,设立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工作,演练结束后要集中总结不足之处,并对应急预案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其中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急演练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一种忧患意识的体现。虽然发生事故的几率很小,但是对于其潜在的可能性要更加重视,只有提前准备好,才能更好的面对事故发生后的情景,避免二次伤害的风险出现,将对人和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应急管理看起来是在处理事故,并没有规避风险。可应急管理的目的恰恰在于通过定期的应急演练,来提高员工对风险的意识,意识到风险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不能轻视。

5检查审核与改进

任何体系的建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定期的审核与改进。安全管理机构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适时的对风险管控体系进行审核与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主要负责人,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绩效评定制度,既明确对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安全风险管理实施计划的落实情况的测量评估的方法、组织、周期、过程、报告与分析等要求,测量评估应得出可量化的绩效指标。通过评估与分析,发现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中的责任履行、系统运行、检查监控、隐患整改、考评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由安全生产领导机构讨论提出纠正、预防的管理方案,进行风险管控体系的改进。

6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目标,面对无处不在的风险,通过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最大限度的降低可控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任务,这需要完备的安全管理机构、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定期的对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及时的检查审核与改进。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的状态,才能保持员工和企业的安全健康的发展,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6.

[2]陈宝志.危险源辨识及评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5

应急管理作为时代的紧迫需求,必须通过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手段推动其发展,变非常态化管理为常态化管理,才能实现各类组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和损失的降低。事实表明,旧的经验式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应急管理必须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抓管理、抓方法、抓质量。

(一)应急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的普遍适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是工业中普遍运用的一个质量标准,但其在教育、医疗、公共部门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表明其具有普遍实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同样可以作为衡量组织应急管理质量的尺度,用以对应急管理进行监管、考核。其中,ISO9001:2000标准明确指出该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ISO9001:2000标准1.2)。ISO9000要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上强调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序化,强调“岗、责、权”相统一。[1]这是未来组织的发展方向,是任何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也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点。按照通常的理解,产品指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用于销售的有形物品。而ISO9000:2000标准3.4.2对产品下的定义是:“过程的结果”。任何过程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产品。因此ISO9000标准在该定义的注解中指出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型: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2]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应急管理的效果就是一种产品,并且这种产品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经过严格有效控制的流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把关,合理设置,这与质量管理体系是共通的。因此,可以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组织的应急管理中,以推动应急管理的行动方式和行动质量。2.质量管理与应急管理的互通。质量管理中旨在增强顾客满意的ISO9000标准确立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正是这些基本原则与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具有互通性,才使质量管理成为应急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应急管理的核心既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第二,过程方法。应急管理主张通过对突发事件产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第三,领导作用。应急管理同样强调指挥系统的重要地位。第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建立在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及时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第五,全员参与。对于应急管理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建立应急理念,并积极参与到突发事件的管理中。第六,管理的系统方法。应急管理也必须建立系统的观点,将整个管理流程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目标的有效性。第七,持续改进。应急管理要求从过去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从错误中学习,推广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模式,进行不间断的评估学习。第八,互利的供方关系。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遏制突发事件。以上质量管理与应急原理在基本原则方面的互通性表明,将发展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应急管理领域,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应急质量管理即由此产生。

(二)应急质量管理的内涵

应急质量管理,是运用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如ISO标准的过程管理、顾客为中心等,进行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这一新领域和新思路的开拓,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的有关理念和方法而提出的“应急质量管理”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运用到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建立起完善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组织运行的破坏,进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二、应急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步骤

(一)基本思想

1.化非常态管理为常态管理。应急质量管理要求进行常态化的风险管理,而不是突发事件爆发以后进行的非常态管理。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将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被分解到每一个工作步骤中,融入整个组织正常的生产生活流程,使得突发事件管理与日常工作融为一体,以预防为主,常抓不懈,从而能够化异态管理为常态管理。2.化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应急质量管理要求改变事后补救的工作模式,以事前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从源头上对风险源进行控制,做到未雨绸缪。这就要求首先找出可能影响质量或者导致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逐一排除,使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3.化模糊管理为标准管理。旧式应急管理通常只是个别人的管理,或者说是领导的管理,而并非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则要建立条理分明的应急管理模块,通过对流程的管理来控制每一个工作环节,对所有员工的工作程序进行严格要求,进而在每个员工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应急管理脉络,实现化模糊管理为标准管理。

(二)工作步骤

基于上述分析,各类组织需要遵循相应的流程和规范,对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高效的管理。只有对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全面的针对性管理,才可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效果。具体来说,这一目标将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树立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应急管理的起点,要实现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就要大力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在领导阶层,同时在广大一线员工中也要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这是应急管理战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风险意识是应急质量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正确的风险意识下进行各项活动,才能使组织的应急质量文件书得以贯彻。通常很多不安全的行为与人的素质、培训、教育有关。[3]因此,应该在基层以及广大民众中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使应急管理的常态化成为一种现实。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相应的风险意识培训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防患于未然、有备而无患的风险思想。具体而言,首先从社会公众开始进行普遍而通俗的教育和宣传,其后通过社会公众所属的各级组织继续推广正确的风险意识。再次,由行业领导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组织领导者进行防微杜渐的意识强化。最后,由上级政府部门组织有资历的机构、专家和人员对各级公职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培训教育。

2.建立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应急管理强调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全过程管理,只有对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临危不惧”。通过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的有效实施,使应急管理常态化,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突发事件的爆发,避免无处不在的威胁。(1)预案管理。预案是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案应对具体适用范围加以规定),是针对危险源(即组织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处置而形成的制式文件。因此组织应在对潜在的风险源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制定相应的三级预案体系,并以此开展应急质量管理工作。(2)风险源管理。风险源是突发事件爆发的根源,而治本正是应急质量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对风险源进行有效管理意味着组织要通过日常监督对整个运行过程实施监测,包括风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最后再根据这些分析对该组织的应急能力做出评估,以明确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和不足之处[4],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相关信息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可能出现的事件。[5]在这个过程中,基层人员应尤其注重对日常工作流程运转中隐藏的风险的防范[6]。具体来说,风险源管理大致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信息收集———风险源识别;信息分析———风险源确认;信息处理———风险源控制;信息更新———风险源再识别。其中,风险源识别是关键的步骤,要通过风机检测系统或信息监测处理系统认识和辨别出危机潜伏的各种症状。[7]信息分析要对采集到的信息与组织的衡量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评估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从中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通过对信息做出的准确评价,为决策者和有关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8]基于此,组织就能够依据信息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置决定,达到控制风险源的目标。以上流程通过不断的运转,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新循环的开启。(3)应急处置。应急处置过程以预案的启动作为开始,以风险源被有效遏制为终点,具体如下:第一,应急响应,为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二,指挥协调,做出决策,掌控局势,调动应急资源,并对整个应急协作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第三,信息管理。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同时向组织成员、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4)应急后管理。为使受损的组织及被影响单位尽快回归正常轨道,突发事件后的恢复重建过程至关重要。具体为:评估与学习,组织恢复。(5)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意味着旧一轮的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终结和新一轮工作的开始。在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社会,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时刻都有变动的可能,这就要求组织必须时刻对此进行关注,以作为制定新的政策方案的参考和依据。

三、应急质量管理的实践应用

应急质量管理模式的推进将改变目前只有政府部门是应急管理主角的现状,使得各类组织及其成员和社会公众都成为这一模式的重要主体之一,只有全员参与的应急管理才可能最大程度的化解风险和避免突发事件的产生。

(一)第一步:组织的风险源分析

各类组织首先要分析本单位内生产、经营、办公等的应急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以此确定应急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从实际出发的应急管理工作将有助于组织应急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够在有效把握工作侧重点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组织应对自身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规定正确的行为规范,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分析可能导致组织陷入风险状态的因素,对其加以监督,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异常,从而实现有效的应急质量管理。具体步骤如下:①收集资料。对日常生产有关的相关报表、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范围、岗位责任制度等资料进行搜集,做足基础性准备工作。②进行组织分工开展初步调查。确定诊断的主要负责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适当分工,对组织以往和目前的经营状况、人员状况、管理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③根据上一步的调查将结果进行再分析,查找出可能的弊病,并进一步顺藤摸瓜,直到查明弊病的原因和表现为止。④综合分析确定可能的风险源。此项工作是根据上步的结果得出结论,有小问题的做出调整,有重大缺陷的需要立即进行整改,以免为组织后续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

(二)第二步:自下而上建立应急管理标准体系

基于上述风险源,相关部门要形成管理这个风险源的应急文件书,它是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依据,是应急质量管理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标准书的制定应坚持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以符合应急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的普遍性、闭合性、稳定性、可持续改进、可控制追踪[9]等特征,实现对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1.订立本单位第三级应急管理文件标准,形成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即应急管理的作业文件)。其形成路径是:一线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梳理各自的工作流程,制作个人安全生产规范,并依此形成应急手册;具体为开展岗位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应急处置措施设计,确定控制危险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和应急物资;将以上内容组成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要求可操作性强、简明扼要,易学、易懂、易记、易用。2.订立本单位第二级应急文件标准,形成第二级应急文件书(即应急管理的程序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的基础上,依据对风险源进行的分类,形成专项应急预案,即二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该文件书要求可行性强,并综合考虑人员与物资的配备,与此同时形成相对应的应急演练标准。3.订立本单位第一级应急文件标准,形成第一级应急标准规范书(即应急管理的原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第三级和第二级应急标准的基础上,订立行业总体应急管理规范,形成第一级应急文件书,该文件书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有效指导各组织的应急管理工作。4.订立本单位管理层的应急管理工作标准体系,形成应急管理工作手册(即应急管理的责任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的基础上,针对决策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订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标准,明确职责,用以提高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效率。该文件书要求责任明晰,且要保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管理人员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5.订立应急管理工作的评审标准,形成应急管理的评审文件书。用以对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评审标准分为内部、外部评审标准。内部评审标准用以各类组织对自身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检测,外部评审标准将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对本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时提供依据。该文件书要求设定相关参数,各项指标应具体、明确、实用。

(三)第三步:全面贯彻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循环改进、持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

组织在形成应急管理的工作手册和工作标准后,通过对人员进行的针对性培训,使其掌握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的思想与内容之后,即可严格依此进行日常的工作管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依照标准进行整改,同时定期对应急管理质量标准书进行科学的修订。为保证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要做到两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二是管理考核到位。开展纠正与预防活动,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是保证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内审是由经过培训并取得内审资格的人员对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纠正及预防措施,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内审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应急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效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为使应急质量标准书规定的各个方面在组织内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应该通过相关培训使全体人员真正理解各自职责所在,即知晓何时由何人如何进行正确的事,这有助于组织成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处理的紧急决策。鉴于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是对应急质量管理的各个过程进行了规定,不同的岗位主要执行各自的职责,“专”与“全”的关系表现在应急质量方面“专”更加关键。因此,组织在所有人员了解基本流程的情况下进行有所侧重的培训,即对标准书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育。需要强调的是,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应系统地掌握各类应急管理的专业知识。

(四)第四步:全面开展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评价工作,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应急质量管理标准制定出来后,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效果,除了组织内部的监督和审核,还需要进行客观的外部评价。作为外部评价主体,政府应独立于组织的权威机构对其应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10]但是政府的监督绝不是单指政府或政府部门出面进行检查、管理,而是应该形成一种效应,或者形成一种日常的规范。政府评价工作要深入到整个企业应急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过程中去,成为整个标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政府在监督与评价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标准的过程中,应采用质量管理标准中的PDCA(即P—计划、D—执行、S—学习、A—行动)过程管理与管理评审的方法,提高监督和评价的工作效率,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质量管理标准。应急指挥机构应在专家的协助下,以动态性、综合性、可比性、主导型、灵活性与扩展性、定性与定量结合、目标导向性等为原则[11],制定出应急质量管理的监督与评价的具体标准和细则,并对具体负责人员进行应急质量管理的培训,推广到每个工作人员中去,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政府评价是由政府部门对各类组织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实施、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是管理、评价、监督不同组织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社会公众难以全面了解组织的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而对于信息的收集、风险的预报与处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资源调配的效率与效果等情况,政府机构是最有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应急质量管理外部评审中的作用,指派专人或专门机构,及时调查组织在应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建立秉公执法、求真务实的应急质量管理外部评审队伍,形成完整的评价工作流程。基于行业特点,组织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由三级、二级、一级文件书组成,政府评价也要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标准。同时,政府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坚持直观性、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选取代表性强的、可量化的具体指标进行评价,如预算资金的数量、资金使用率、物资采购数量、风险控制率等。确定具体指标后再将其分类提取,进而形成一套可用于各类组织的标准化评价体系。政府对各类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标准化的指标检验组织是否建立了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行业标准,主要检验应急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必备资源(包括人员、设备等),审核各类组织是否具备了应急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其次,评价各类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对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审核,严格按照评价标准的每一个指标,为组织的实际情况打分,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系统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再次,通过阶段性的评价工作衡量该组织不同阶段的工作绩效。确定被评估组织应急工作的有益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意见。目标导向的原则要求政府对各类组织进行应急管理工作评价的过程中,以改进其绩效为目标,而不是以惩罚为追求。最后,监督组织应急质量管理系统的改进。通过专业化的审核指出组织应急质量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参照行业内应急管理的有益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组织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

四、小结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精准防治,有效控制事故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规范基层风险管理,落实“一案三制”,提升全市事故灾难应急处置能力,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镇街的风险评估完成率达到90%以上;各有关部门对本行业(领域)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行业(领域)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风险目标得到有效防控,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基层应急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三、工作内容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实际,按照《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导则》(见附件1)要求,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一)前期准备

各级各部门应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分区域、分行业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和事故案例等资料。

(二)风险评估

各级各部门按照确定的评估程序开展风险评估,认真梳理地区、行业(领域)的风险类型和级别,明确防控目标,核查应急资源。

识别风险类型。在合理划分评估单元的基础上,梳理危险有害因素,明确危险点,识别风险类型。上级网格要以镇街、行业、主要生产经营单位等下一级网格为基础,结合评估对象所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行业特点、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划分评估单元;从厂址、总平面布置、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与设备、公用工程及其辅助设施、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分析风险程度。加强事故隐患较多单位、危险源较集中区域、高危行业的风险分析,重点做好风险承受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分析。依据同类(或相近)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类比分析,对高危行业采用重大事故模拟分析,并结合危险、有害因素及周边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单位和人员。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可从风险影响范围内人群的心理素质、防灾应急知识、经济能力,设施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可采用情况报告、专家分析和专项调研等方法。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预警预测能力、应急预案、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应急资源保障水平等方面进行。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等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评定风险等级。评估风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可利用LSR等方法判定风险级别。

形成评估结论。提出危险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给出评估对象在评估条件下是否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明确评估对象可能存在的主要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确定重点防控目标。

(三)风险控制

各级各部门针对评估中梳理出的隐患风险,要加强整改防控并积极落实相关应对措施。

加强防控,及时预警。各级各部门要指导督促企业结合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和风险监控点上报,明确风险目标并加强防控;对于新发现的重大危险源,要按规定程序立即报区市安全监管等部门;对于重大隐患,要立即采取必要的预警防控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报至上级有关部门核实。

落实责任,及时整改。各级各部门要对评估分析出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实施分级管理,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以及安全隐患和风险点单位的主体责任,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基层定点单位的监督检查。针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及时制定整改防控措施并积极落实。

完善预案,核实资源。针对评估中核实的隐患和风险,制定科学应对措施,调整完善有关应急预案;依据应急能力与风险相适应的原则,落实各类应急资源;规范基层应急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评审总结

各级各部门按期完成评估报告的编制并报至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各级各部门完成评估后,要及时在网格化监管平台提报评估报告及工作总结。

四、工作步骤

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安排,年风险评估工作按“准备、评估、评审、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时间:4月30日前)

各级各部门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等资料和相关事故案例等内容。

(二)评估阶段(5月1日至6月10日)

各镇街应在5月15日前完成本辖区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报告提报至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各有关部门于5月25之前完成本行业(领域)的风险分析;在6月10日之前完成本网格的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上报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三)评审阶段(6月11日到6月30日)

市政府安委会将于6月底前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完成对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的风险评估报告的评审工作。

(四)总结阶段(7月1日到7月10日)

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评审意见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各级各部门须于7月3日前通过网格化系统提报本网格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工作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领导本级网格风险评估工作的同时,指导督促下一级网格落实风险评估责任,鼓励引导社区级网格开展风险评估。

(二)统一部署,分级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统一部署风险评估工作。根据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特点、企业类型、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情况,做好分级实施的工作安排,合理分配任务,逐级负责落实,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评估工作。

(三)完善机制,巩固提升。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推进评估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总结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评估实施方案,确定每年年底前完成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为制定下一年度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提供支撑,推动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落实应急措施,促进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大幅提升。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应急管理;风险制造;风险规避;目标引导;知识管理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共时性,危机与风险也在相互裹挟、相互叠加中侵袭着这个社会。在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推进是不断创造新风险的过程。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突发性和非常规性社会风险的衍生与叠加,不少人发出了“生存即风险”的感慨。危机管理与风险防范已成为转型社会发展避免走向失败而不得不面对的时代问题。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2015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安监局、监察部、交通运输部、环保部、全国总工会和天津市等有关方面组成调查组,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聘请爆炸、消防、刑侦、化工、环保等方面专家参与。次年2月,国务院批复调查报告,查明事故直接原因为硝化棉积热自燃引爆硝酸铵,瑞海公司严重违法违规经营,处分五名监管不到位、职务失范、失职渎职、违法操作的省部级官员。此事件提醒我们,要从理论层面认清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异同,尽力减少不同类别风险的叠加与嵌套,防止不同程度风险的交织与冲突,防范风险升级和危害扩散。

一、来自理论与实践的逻辑: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

(一)理论的角度: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第一,时域上非共时性:风险强调未来,存在概率;应急强调当下,已成事实。风险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范畴,是对未来状态的一种感知与预测,与不确定性、可能性不可分。风险管理是对未来存在着发生概率的风险进行早期处理的系列程序,注重防患于未然。不同于此,应急是一个事实性范畴,指向现在。《钱伯斯词典》把应急定义为“突然发生并要求立即处理的事件”。应急管理是为应对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灾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也称为“紧急事态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强调危机管理的即时性,是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狭义上是对眼前突发的需要立即处理的危机进行应对的活动。第二,阶段隶属关系:风险管理是对社会风险和危机进行系统性管理的过程,包括建立背景、识别、分析、评估和治理风险五个行动,应急管理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应急管理被定义为处理和规避风险的学科,主要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应急管理是斯蒂文•芬克危机管理四阶段论(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的发作期,是罗伯特•希斯有效危机管理5R(缩减、预备、反应、恢复、恢复力)模型的反应阶段,是米特罗夫危机管理五阶段论(信号侦测、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的控制损害阶段,是奥古斯丁危机管理六阶段论(避免、准备、确认、控制、解决、获利)的控制、解决阶段。计雷等指出,“按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和危害程度将其分为干扰情形、危机状态和突发事件三种情形,与此相对应有三个管理层次:干扰管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1],应急管理是对已发生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阶段。第三,本质的共同归属:主观决策。风险管理是人们面对或预测社会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选择或做出的一系列决策的总和,应急管理是在非常规状态下人们为了最大化减少灾害损失而做出的一套决策性反应。两者本质都归属为应对客观形势的主观决策性行为,旨在通过主观作用于客观而改变不良状况。(二)实践的角度: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略胜一筹。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注重常态化、持续性、多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美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立在整体治理能力基础上,通过法制化手段将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和成熟的社会应对能力包括在体系中[2]。加拿大以《综合风险管理框架》为界标形成了以突出风险规划、注重决策、融入实践、持续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式。英国基于“无法了解应扮演的角色,无法取得公众的信任”的管理风险,专设国内意外事务秘书处,将风险要素纳入政府部门日常管理中,构建管理职能流程,承担制定规章、服务照顾、实施管理三方面职责,尤其注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风险管理。日本基于不同种类突发事件建立了组织完备、责任明确、运行有序、精干高效的应急管理协调体系。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少国家多以管理理念的前沿化、组织机构的专业化、协调体系的有序化、应急行为的规范化等举措来避免政府自身风险管理行为引发次生风险。其他国家在治理风险时多将注意力放在应急处置上,即使这样面对危机依旧捉襟见肘、低效无序。在当下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要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模式,在防范社会综合风险、政府内部组织风险和外部运营风险过程中,注意政府组织自身行为,防止风险管理过程中制造新的风险。

二、任务环境与行动决策的悖论:风险规避与风险制造的共生循环

如前所述,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的本质共同归属为主观决策,安东尼•吉登斯也关注到风险管理的主观性,将现代社会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人造风险。“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3]195,是工业社会经常发生且可预测的经验性风险;人造风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迅速发展的持续刺激和人类欲望的不断膨胀,在不断完备的知识的不完善、趋于理性的判断的不理性、渐进科学的预测的不科学的情况下产生的不确定性,也称“被制造出来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外在风险,“我们所处的年代的危险更多地来自我们自己而不是外界”[3]59,“人为风险,源自人类改变历史进程以及自然形态的企图”[3]105,它伴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决策的执行,在风险治理的方式选择中趁机改头换面或卷土重来。“所有早先的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各种方式面对着危险,今天的社会则通过它处置风险的方式而面对它自身”[4],即在外部风险之上叠加人造风险。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晓自身化解风险的同时正制造着风险,也不晓得他人行为会产生怎样的风险。人造风险使人们陷入前所未有的主观性风险环境中,具体体现为约束风险管理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这些又会引发新的社会风险。立足于文化知识、旨在管理风险的行为带来附加有风险的文明成果,衍生新的人造风险,人类社会便在这种风险规避与制造中往复循环、共生发展。人造风险是人类主观预设的目的性行动制造的风险。危机管理也是目的性行动,可将两个变量放在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领域进行解读。在危机管理中,因果信念的完全性程度和欲求标准(行动目标)的明确性程度影响着主体行动,进而影响人为风险的制造。当组织或个体有明确的欲求目标但不了解因素间因果关系时,即使预见风险也会采取谨慎态度,在没有充分把握时往往关注已发生危机的被动处置,不做前瞻性预测或采取预警性行动,以防止制造新风险。在当下社会转型阶段的我国就是此种情况,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并轨,各个领域相互交织,社会风险不断叠加,在缺少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和对转型社会各变量间关系充分认知的情况下,旨在减少风险、规避损失的危机管理行为多会参照其他持有共同欲求的行为主体的做法,而情境的不适应性很难保证其行为能够实现预期。即使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胸有成竹,当组织或个体不了解社会欲求时,也不能确立与之相符的行动目标,开展合乎需要的管理活动。因果知识由不完全到完全促使人们支配领域不断扩大。完全的因果知识信念使人类行动更理性化、科学化,但欲求标准的模糊会使行动主体在面对风险时袖手旁观,进而可能带来知识的浪费,导致“变相无知”,这就难以实现风险管理的“理性最大化”,存在制造风险的可能。在因果知识不完备和行动目标模糊的情况下,组织多会追随参照者的行动,被动的态度和传统的策略是应对风险的惯有做法。行为主体不会去主动化解社会风险和应对非常规危机,也不会主动规避自身行为所制造的风险。总之,转型社会的任务环境给政府风险管理带来巨大外部风险,行动主体的主观决策又存在制造风险的可能。政府主体在克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与治理构成了“挑战—应对”“规避—制造”的悖论关系,政府行为及其政策失灵造成了风险规避与制造的循环。

三、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的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鉴

(一)舍本求末:重视应急管理,忽视风险防范。常规化风险管理重视事先防范以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需要系统完备的监管技术、严格执法的监管态度和负责有力的监管措施。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系统的危险化学品管理体系,但依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技术不实等问题。第一,选址忽略风险。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距离居民区应当符合国家至少一千米的规定,并且要求港口危险化学品的仓储装运由港口的主管部门发证和监管。瑞海公司爆炸地危险货物储存量严重超过临界量,且距离居民区仅五六百米,存在非法建设危险货物堆场行为。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明知其仓储地点违反距离规定的情况下,未严格审查把关,而违规批准,造成重大事故,损失惨重。第二,企业违规操作。瑞海公司未批先建、边建边经营危险货物堆场;违反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混存不同种类的危险货物,严重超负荷经营、超量存储;未按要求进行重大危险源登记备案;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没有作业资格证书;未按规定制定预案并组织演练;事故发生后,没有立即通知周边企业采取安全撤离等应对措施,贻误了疏散时机,导致人员伤亡情况严重。第三,政府监管不力。《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储存、装卸危险化学品的港口建设项目,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安全条件审查。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玩忽职守,违规发放经营许可证;天津市安监局和滨海新区安监局对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经营问题未及时检查发现和依法查处;天津新港海关对危险化学品进出口日常监管失察失控;天津港公司对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经营问题未有效督促纠正和处置。正是因为政府相关单位违法违规进行行政许可和项目审查,以及日常监管的严重缺失放大了危险化学品存放的风险。第四,外部评估涉假。外部评估主要指的是安全评估和环境评估。《条例》规定,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每3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提出报告。瑞海公司安评环评由港口主管部门审核监管,先立项后环评使环评成了立项合法化的佐证程序。安评委托中滨海盛有限公司,在安全审查、评价和验收等程序中违规操作;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在安全评审中滥用职权,违规通过。(二)风险叠加:外部风险叠加人造风险。危险化学品作为外部风险随其发明生产而存在,人类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在其外部风险之上叠加了人为的不确定性。事故发生后,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队率先到达现场营救,但对储存的危险货物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致使先期处置措施针对性、有效性不强,甚至起到反作用,加剧了危机扩散和蔓延。大小爆炸相继发生,消防队员伤亡惨重,灭火与救人成为应急管理的两大任务。此时应马上成立包括事故现场处置组、伤员救治组、保障维稳群众工作组、信息组和事故原因调查组的总指挥部,搜集爆炸区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和位置等信息,以防止在不明情况下采取不当措施制造人为风险,防止恐慌类谣言的传播,以防“风险再造”。作为肇事者的公司负责人,当事故发生后,处于欲求目标模糊、因果关系不详的第四维度。真正了解危险化学品存放情况的是仓储知情者,但他们基于欲求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差异而不能参与应急管理,致使应急效率不高。第一进入现场的是消防队伍,他们以减少灾害损失为目标,却不了解起火原因,不详知危险化学品分布,必然不能控制已有危机,甚至造成更严重的人为风险。相对有明确欲求目标和完备因果知识的是指挥部,能基于眼下局势据满意目标和科学知识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四、转型社会场域下的危机管理:目标引导与知识管理

(一)目标引导:寻找安全与直面风险殊途同归。有学者将风险等同于不确定性。组织理论提出,组织受制于理性标准,需要可决定性和确定性。控制和防范外部风险是组织对确定性的渴望。在对人为不确定性的转嫁和确定性的获取追求中,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的联盟引发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对愈发不可控的人造风险的规避倾向也反映了人们对转型期社会风险的恐惧。“懒政无为”的行政现状也是规避风险、寻找安全的一种策略。同时,组织理论也认为,开放的组织系统是非决定性的,要面对不确定性。组织在努力认识不确定性之后,逃避、转嫁或者消灭不确定性,抑或将其转化为确定性,或以现有知识去寻找确定性,把握未来可决定的状态。全球化和现代化社会中,任何组织系统都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存在系统间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难免有人造风险产生的可能。寻找确定性是规避风险的过程,转化不确定性是面对风险采取措施的过程,两者在本质上殊途同归。因此,在社会风险管理中,无论是预测到风险去防范还是直面风险去转化,都是符合人类终极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应把社会与风险隔离开来,需要以正当公益的态度直面转型社会的不确定性,主动创造“积极福利”[3]117,利用符合人们正当要求的安全手段帮助他们。(二)知识管理:对因果关系知识的把握。寻找确定性与转化不确定性产生一种共同需求:对因果关系知识的把握。科学研究旨在探索事物间因果关系,在开放的组织环境中因果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不可预测。社会风险具有跨领域转化、跨界扩散特征,组织内的问题根源也可能寄存于组织外,对因果关系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把握有助风险预警和应对。风险管理需要根据经实践检验的知识来进行趋势性预测,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在更需要的风险领域;应急管理要求在紧急状况下对自身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和挖掘,做出科学的临机决策。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科学把握事物间因果关系是提升风险应对能力的关键。对现状的分析是获取即时性知识的有效渠道。天津市吸取事故教训,《2015—2020年安全天津建设纲要》指出目前危险化学品行业八项安全问题,将其划为知识猎取和经验积累的关键领域。对因果关系的认知越丰富就越能化解主体对风险的消极情绪,越能提高其应对风险的成功率。要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建设实施方案》等12个专项方案加强法制监管;要监督企业对标行事,督促其建立、更新适应性预案,在演练中积累经验,将其效能发挥到最大;要搭建风险管理案例库,注重从他人的风险应对案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参考文献:

[1]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1-45.

[3]吉登斯,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应急管理;儿科;护理;高峰期;实践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各环节都会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儿科高峰期护理时,如节假日、中午、晚上、周末等时间段,医生与护理人员配置少于平常,患儿等候时间过长,患儿很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再加上婴儿年龄过小,免疫系统和代偿能力均低于成人,一旦发病病情变化就会很快,临时处置多,护理时有很大的风险性[1]。再加上父母过于紧张,对护理人员要求过高,治疗不满意时会产生急躁的不良情绪,很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因此提高护理人员在婴儿护理高峰期的应急能力十分重要。

1儿科婴儿的护理风险分析

1.1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由于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个别护理人员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时也不及时上报,医生没有及时了解情况而没有对婴儿不良事件有效预防,从而增加了婴儿的护理风险。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会导致管理不当,从而引起的护理缺陷和差错,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对护理记录没有及时记录,有些护理记录还出现不准确、不规范书写等问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尤其是患儿如果病情突变,护理记录就成为重要的证据。1.2技术与专业水平不足。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技术水平差异较大,这些都会给婴儿的护理带来安全隐患,如护理高峰期时婴儿口唇发绀,停止呼吸,护理人员不具备应急能力,操作前也未对家属进行告知,家属不了解操作作用而出现不配合的情况,都会引发纠纷,引起安全隐患。护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2],临床对婴儿的护理难度更大,这也就增加了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如果没有熟练掌握新技术,不能熟练操作新设备,对潜在不安因素就无法做好预见性的安全护理。1.3人员自身问题。各大医院每年都要增加不同学历和水平的新护士,护士个人素质与护理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护理高峰期的工作任务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这就增加了护理风险。有些医院为控制人力成本,对编制限制较多,导致年资低护士在需要高年资护士才能胜任的岗位上工作,无法实施有效的应急管理,增加了护理风险。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护理人员也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胜任。而新护士短期培训后,在操作上、急救知识上缺乏经验,导致儿科婴儿应急管理工作忙乱,增加了护理风险。1.4患儿方面的问题。儿科的婴儿家属如果未正确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TDP灯理疗等物品很容易引起烫伤,如果病房或走廊过于光滑或有水渍也容易导致家长怀抱婴儿时发生跌倒,引起突发事件[3]。

2应急管理在儿科护理高峰期的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自身权益患者也越来越重视,人们已开始普遍关注医疗风险,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患者均为婴儿和年龄小的患儿,自身抵抗能力较差,在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等方面容易出现不良安全事件。医院护理管理者不能只重视每年统计的事故结果,更要重点抓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团队风险管理建设,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尤其在儿科护理高峰期加强应急管理水平,与患儿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减少不必要纠纷,保障患儿的住院安全。2.1建立应急风险管理小组。由分管护理院长作为主任,由护理部主管作为副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医院护理专家作为组员,对婴儿护理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通过会议讨论的方式,分析风险事件原因,针对可预见风险提出有效的应急管理对策,并将对策向各科室护士长、所有护士进行反馈,及时消灭护理隐患。以风险信息网的方式,共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护理隐患,并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消除护理不安全隐患。由被动预防向主动找出问题消灭问题的方式转变,实现应急管理的可预见。2.2完善应急管理制度。评估婴儿护理高峰期时的护理风险技术操作,通过制度规范操作的流程,对护理人员进行防范措施管理,使临床护理工作保持安全性和科学性,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在面对护理高峰期时,护理人员也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理措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4]。2.3建立不良事件上报机制。对护理不良事件要及时发现并改进,将不良事件上报到系统中,重视问题的改进方法,而不仅仅在乎护理人员个人的错误行为。通过系统反馈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对此类风险提出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分析护理中的问题发现,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多为众多环节中的一环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出现连锁反应。通过系统上报机制分析,总结出护理潜在缺陷,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2.4婴儿专科护士培训。医院要定期组织婴儿专科护士参加培训,到高级别医院进修,以提高护士的应急护理水平。对新护士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新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应急安全护理意识,应急护理培训包括如下内容。(1)采用集中授课、操作示教等方式,讲解婴儿的急救知识和护理技术,了解儿科常用的急救药物使用剂量、药物作用、注意事项等,掌握婴儿常规的护理急救流程,意外突发事件的应急流程,如婴儿发生高热惊厥、溺水、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实施的应急处理方式。(2)提高急救操作技术。指导护士学习徒手为婴儿进行心肺复苏的方法,使用简易呼吸囊的方法,为婴儿气管插管的方法,留置静脉针、采集动脉血等方法。(3)掌握抢救仪器的操作规范。掌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与简单故障排除方法,熟练使用呼吸机。(4)提高护理人员对婴儿病情的观察能力。能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及时发现问题,上报医生处理,做好婴儿各项生命指标的检测和记录,准备好抢救物品,准确选择急救药品的使用剂量,可以根据程序完成应急处理各项操作,配合口头医嘱准确执行各项操作。(5)情景模拟培训。指导护理人员根据准备好的仪器、物品,模拟婴儿抢救,设置意外事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抢救,根据病情变化联合其他科室参与到抢救工作中。新护士要根据急救流程掌握正确急救措施,通过训练培训新护士抢救患儿,与家属沟通及其他科室配合的抢救程序,保证抢救的顺利实施,以此减少安全隐患。

3结语

综上所述,应急管理在儿科护理高峰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推动科学化管理,才能及早发现潜在风险,找出护理隐患,实施有预见性的管理对策,从而改进护理质量,为婴儿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邓书霖.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儿科护理风险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5):2107-2109.

[2]龚丽欢.六到位管理法在儿科病房夜间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23):2452-2454.

[3]雷小丽,刘蓉,朱燕华.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见习期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18):119-120.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肉制品;预警;风险;监管

2015年6月下旬以来,部分媒体、网络以“僵尸肉”为关键词报道转载了海关部门查处走私冻肉案件相关情况,一些评论性文章指向监管体系漏洞和相关部门监管能力不足。“僵尸肉”泛指走私冻肉以及贮藏时间过久的肉品。

1“僵尸肉”事件

1.1事件起因

据媒体报道,海关总署于2015年初部署包括冻品在内的重点商品的集中专项整顿,并在6月部署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稽查抓捕行动,至6月底,全国海关共立案侦办冻品走私犯罪案件141起,查获走私冻品42万t。天津、大连、沈阳、广州、长沙、南宁等海关先后破获一批走私冻品大案,包括鸡翅、牛肉、牛(猪)副产品、三文鱼、银鳕鱼等,部分冻品因大大超过保质期而严重腐败变质[1]。舆情追踪显示,6月19日晚间央视《焦点访谈》以“猖狂的冻肉走私”为题报道了深圳查处某冷库走私冻肉相关情况,央视网络当晚上传了节目视频,当时未出现“僵尸肉”提法。6月23日上午6时许,侨报网以“70后僵尸肉你吃到过吗?从美国等国走私至中国”为题,配以多幅查处现场图片,配图文字称这些“僵尸肉”主要来自美国、巴西、芬兰、德国等国家,并称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长达40年。23日11时30分新华网刊发《新华调查: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该篇文章被迅速较快转载),13时许刊发《10万吨走私“僵尸肉”销往全国窜上百姓餐桌》,引发广泛转载,舆情迅速推向高峰,随后媒体网络笼统称之为“僵尸肉”,寓意其“死而不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1.2事件舆情概况舆情跟踪监测显示,该议题已经持续引起媒体网络热议,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事件[3]。截至7月9日10时,共监测到相关媒体报道13000篇(含转载),相关微信文章31000篇,微博主帖19万条,讨论网民81余万人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搜狐、新浪等众多媒体对相关新闻进行了报道和转载。微博@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头条新闻等均了相关微博。从舆论走势来看,新闻和网络关注度持续成为社会热点,主要经历了3个波峰:第一波在6月24日达到峰值,主要是一些媒体网络以“10万余吨僵尸肉销全国,部分肉龄达40年”等为题,内容中“僵尸肉”、“70后鸡爪”、“80后猪蹄”等特别抓眼球,迅速引起媒体和网民广泛关注;第二波在6月30日达到波峰,引燃源为媒体称“僵尸肉”主要来自国外战备肉,很多腐败变质;第三波主要是7月5日前后,一些评论性文章将舆论关注点引向食品安全监管。

2肉制品安全风险管理

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风险管理作为本法的四大基本原则,并将风险管理作为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的手段之一。本法所指的风险管理是广义的概念,包括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风险监督管理和交流在内所有与风险有关的活动[4]。就“僵尸肉”事件而言,因其涉及肉制品从境外进入中国市场被媒体曝光并被社会广为关注,其风险触发的第一道关口就是风险信息,稍有不慎将引发社会恐慌,因此风险管理首先是对风险信息的管理。一方面要求与消费者之间有效的、一致的沟通,包括如何识别问题肉,科学的烹调方法,误食问题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企业对食品安全的保证措施等,通过这种沟通改善消费者对肉制品的风险知觉。另一方面,应采取具体技术措施消除风险。肉制品属于较高风险的食品,重在防患未然,因此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肉品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环节[5]。这也是呼应新食品安全法强调“预防为主”原则,提出风险重在防控。再次,肉品预警需要强大的检测技术支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检验检测体系,才能保障风险预警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肉制品由于其食品特性容易腐败变质或者污染引发突发事件,因此使得肉制品事件具有应急性,所以快速应急检验检测技术支撑成为关键支撑技术。

2.1肉类食品风险信息管理

“僵尸肉”事件中,大部分报道呈现一边倒,却较少有质疑其真实性。“僵尸肉”引发消费者对政府监管能力的质疑,如认为走私肉入境与“九龙治水”有关。如陕西传媒网《走私“僵尸肉”横行根在多头管理》等,认为打击走私冻品要靠海关、公安、工商、检验检疫等多个职能部门配合,结果却常常是“谁都参与、谁都不管”,期待顶层设计与末端共同发力[6]。大量的“僵尸肉”类信息充斥媒体网络,还引起了广大消费者担忧,有的网民情绪激烈,有的网民无奈中调侃。如华龙网《男子买鸡怀疑遇“僵尸肉”老板为证清白自喝鸡汤》、搜狐网《震惊!90%的广东人可能吃过“僵尸肉”》[7]。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公开规范性建设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体系。食品安全信息渠道多样,特别是网络媒体为了点击率又容易“标题党”,做夸大不实宣传[8]。跟踪、应对、引导和适时干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推动新时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9]。当前,以微博、微信、QQ、博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最重要战场,而这也导致整个社会缺乏专门致力于声誉风险管理的机构,食品安全成为网络恶意舆情攻击对象[10]。在互联网及自媒体化的今天,食品风险信息公众传播的3个特征:自主化、极端化和感性化[11]。因此,政府需要主动加强信息社会风险评估和干预。政府信息公开也应充分考虑社会影响,方式、方法得当,不致引起猜测,引发相反的社会效果[12]。虽然风险管理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环境是组织风险管理的基调,是其他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2004年双汇企业发生“瘦肉精”猪肉事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或流于形式[13]。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一种集体沉默策略,通常不愿意主动向政府提供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因此政府干预必不可少,需要主动进行信息干预,破解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有学者提供,破解政府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之一就是引入社会共治,比如鼓励投诉举报,并对举报属实进行奖励[14]。在目前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使任何人都成为信息源,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容易扭曲信息的内容,夸大信息的负面性,从而造成群体性恐慌。有学者提出建立公众沟通渠道,发挥独立科学家的作用,通过独立科学家如著名教授、非政府研究机构科学家发表食品安全声明并制定应急管理措施[15]。当然,这里的专家需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力。另外,政府对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进行主动干预也是一个技术手段的问题。利用技术手段加大风险监测,并在监测数据基础上进行预警,也是达到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的重要途径。

2.2肉类食品风险监测和预警

世界各地曾不断出现肉品恶性污染事件,严重影响肉制品在人类饮食中的安全保障,也直接引发政治和经济危机。美国相继发生大肠杆菌中毒事件,大量中毒及死亡事件。英国上世纪发生的疯牛病造成100多亿美元的损失。比利时的二噁英事件则导致当时的政府直接倒台。而这些事件的背后都反映了缺乏有效的肉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带来的风险。近几年来我国屡受“瘦肉精”、高致病性禽流感事件、高致病性猪链球菌事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菌事件等侵扰[16],而“僵尸肉”事件又提示我们肉制品境外输入性安全风险。不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都要加强对风险源和风险点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为日后监控做好准备工作,并要定期进行检查、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风险源及风险点调查、登记;风险源及风险点风险评估;风险源及风险点检查、监控;风险源及风险点的公布。现有风险监测数据和监督抽查数据,可对肉类食品安全风险进行“二次挖掘”,根据分析数据中各项指标检出率、合格率的水平、区域性分布特点和趋势情况,绘制出兽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非食品原料等肉类食品安全风险分类数据图谱,从而构建食品安全风险预测模型。这些对形成肉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决策具有重要作用[17]。监测与预警要以科学、透明、预防原则为基础,注意对风险源和风险点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建立风险源、风险点的实时监控系统和高风险品种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加强对肉类食品重点环节的监测监控管理[18]。开展风险源和风险点的排查和申报工作,实施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各级监管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肉类食品风险源进行普查、辨识和登记,建立风险源数据库,切实掌握风险源的数量、类别、危害程度以及应急处置程序,落实分级监控、重点监控措施。有重大风险源的还要开展风险源评价。此外,还要根据对重大风险源和风险点监控信息与特别重大事件风险的研究分析,提出预警信息的建议。监测和预警之后存在一个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进行风险信息沟通的问题,要用通俗易懂公众能听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专业知识讲清楚,让老百姓心服口服[19]。

2.3建立肉类食品应急快检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检验检测力量由于历史原因存在队伍年龄老化、技术能力不足,队伍整体能力建设无法适应形势需要。比如各个地方的生鲜肉食品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尤其是现场快检技术不完善,面临专业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也使得我国现阶段生鲜肉食品监测预警工作较为困难。根据肉类食品检验管理的需要,检验资源的整合系统主要包括检验技术人员与设备、信息和专家咨询等内容。在应急检验信息中,检验数据的真实、及时、畅通是确保决策快速、有效的关键。肉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参与方进行有效地配合和协调[20]。但目前,各种公共资源如应急检验数据的信息没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检验数据有效性较差,迟报、漏报、瞒报的情况常有发生。因此,在日益增多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全国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在应急检验工作中建立起整体联动、反应灵敏、信息共享的机制及信息化平台是十分迫切的[21]。首先,应成立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中心,并将肉制品作为中心的重要检验类目。通过资源整合,成立一个由食品检验、药学检验、药品审评、注册、药品不良反应、法规制定、信息收集等有关方面专业技术骨干,适当吸收公共卫生管理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技术中心。加强人员培训工作,综合多学科研究。根据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选择有经验的食品药品检验人员,进行综合技术培训,组织其学习应急处理程序,在实战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工作人员可采用预备制,平时工作在原单位,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立即投入工作。通过聘请相关专家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研究工作。其次,应明确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快速检测的法律地位,可先在肉制品快检上做试点。食品药品安全快速检测是常规检验的有效补充,可以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22]。常规的食品药品安全常规检验在承担突发事件应急检验中有结果准确、符合法律规定等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检验周期长。发生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如果不能及时开展应急检验工作,及时出具检验报告,明确发生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原因,可能就会耽误正确的应急处置工作。利用食品药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进行初步的危害筛查,可以迅速的明确危害目标,如食物中毒的原因。应急检验检测工作是食品检验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监管机构应急处置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要提前谋划,制订《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预案》,一旦发生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要迅速响应;在实施中要组织严密、措施得力、协调有序、科学高效;要加强物质和技术的储备,提高人员素质,使之能适应应急检验中的复杂情况;要适时开展应急检验演习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整个应急检验队伍的应急检验能力[23]。

3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众有巨大的舆论空间和自由,食品安全风险也有被人为推高和放大的可能[24]。总结而言,肉制品属于风险较高的食品,其风险管理应当把握以下3个问题。一是风险信息管理,政府介入通过多种手段控制。在互联网社会,食品风险信息公众传播的自主化、极端化和感性化,需要政府主动加强信息社会风险评估和干预。应加强部门间信息通报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作,相关部门应当及时互通有无,避免衍生话题。二是建立并强化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科学、透明、预防原则是肉制品监测与预警的基础,建立风险源、风险点的实时监控系统和高风险品种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加强对肉类食品重点环节的监测、监控管理。三是成立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中心,并强化对肉制品的快检技术试点。通过资源整合,成立一个由食品检验、药学检验、药品审评、注册、药品不良反应、法规制定、信息收集等有关方面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中心,并通过加强人员综合技术培训工作,组织其学习应急处理程序,在实战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刚刚起步,还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中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并对风险管理措施、手段的有效性和实践运用做进一步探讨[25]。

作者:张秋 肖平辉 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级研修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1]“古董级”走私冻品最早封存于1967年[EB/OL].(2015-07-01)[2016-08-30].

[8]张马玉.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公开的法律控制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7-25.

[9]刘文,李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2(7):44.

[10]丁日佳,张亦冰.面对自媒体时代的食品行业声誉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14(35):93-95.

[11]佘硕,张聪丛.基于社会媒体的食品风险信息公众传播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24-125.

[12]柳絮.食品安全通报不必搞“独家”[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04-24(A02).

[13]李丹骅.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双汇事件及其对食品企业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1(6):21-22.

[14]戚建刚.向权力说真相: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中的信息工具之运用[J].江淮论坛,2011(5):115-123.

[15]王二朋.从英美应对疯牛病事件成败经验看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9):11.

[16]黄永生.肉品安全与风险预警[J].肉品安全,25(9):177.

[17]李丹,王守伟,臧明伍,等.我国肉类食品安全风险现状与对策[J].肉类研究,2015,29(11):37.

[18]陈迎,李勇.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J].中国商贸,2014(3):184-185.

[19]厉曙光,陈莉莉,陈波.我国2004—2012年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3):7.

[20]李晓敏.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防的多方治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39-40.

[21]李迎宾.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原则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6):14.

[22]王静,王淼.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2):43.

[23]李夏林.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的实施[J].食品药品监管,2011,20(18):4-5.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安全;风险;动态图系统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安全风险与隐患随之增多,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多个城市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人民的生存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暴露出城市运行和管理的一些短板。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织密灾害事故的防控网络,全面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和城市安全发展示范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安全发展,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响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开展相关研究,探索通过创新技术手段进行城市安全风险管控,理清城市安全风险数量、种类和分布,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动态管控。

2.问题的提出

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城市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处发生事故都可能危及所在区域或者整个城市的安全。安全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把住安全和质量关口,将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势在必行。近年来,各个城市纷纷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以清单和报告形式作为成果的评估工作结束后,里面蕴含的大量数据被束之高阁,没有挖掘,难以利用,风险管控没有可持续性。因此,如果将收集获取的各类安全风险源、减灾救灾资源、关键设备、物联感知设备等信息时空化、可视化映射到地图上,就可以通过地图精准掌握风险动态变化,全面知悉风险态势,打造城市安全管理的“智慧中心”。城市安全风险动态图系统(以下简称“动态图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靠人解决不了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动态图系统可以实现城市风险分色预警、分级响应、分类处理,实时记载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管控问题。

3.设计方案

首先要对城市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要部位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排查、专业辨识和科学评估,编制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制定风险管控实施方案,修正补充风险管控清单和责任清单,为开发动态图系统做好基础工作。动态图系统构建各类安全风险源画像。通过画像,可以在图上实时查询任意一企业的风险信息,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经营状态、风险等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生产设备清单、历史事故、风险治理情况以及风险点或危险源的物联感知实时监测信息。还可以就每一处风险源的周边情况进行分析,快速查看某处风险源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影响范围,以及周边存在的其他风险源,快速掌握位置最近的减灾救灾资源情况,为应急管理部门管控和快速、高效指挥救援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动态图系统绘制城市安全风险的红、橙、黄、蓝四色图,实时动态采集数据、评估风险、监测预警,可以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安全风险实现全流程管控。

3.1设计思路

(1)可视化。采用3S(GIS、RS、GPS)、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AI)图像识别等可视化技术,作为城市动态图系统的支撑手段,将城市生命线、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不同等级风险以红、橙、黄、蓝风险四色地图形式进行直观展示,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可视化管理。(2)易用性。基于移动互联的用户体验和设计理念,实现系统的易用性设计,具有界面清晰直观、操作简单易用,便于交流、易于维护等特点。(3)实时性。基于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实时动态感知各类风险和危险源的的运行状态,结合AI视频监控系统,及时处置报警和预警信息,避免事故发生。

3.2核心功能设计

(1)风险隐患管理。将城市安全风险按照区域、行业和企业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城市安全风险、责任和管控三个清单,以及风险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台账,具体功能包括安全风险信息采集、清单数据编辑、风险评价、专家审核、数据导入、更新维护、统计分析和城市安全风险指数计算等。(2)安全风险专题图。以电子地图和遥感影像图为背景,针对各类安全风险要素生成不同类别、不同等级、不同时间的专题图,提供浏览、查询和打印输出功能服务。动态图系统可以分层显示风险、应急资源、脆弱性目标、重大危险源等空间分布,以及分行业、分地区、分类别、分等级查询显示风险点的空间分布等。(3)日常风险管控。系统可以查询各行业整体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如应急救援队伍、资源等,为城市领导把握安全监管的重点行业提供参考。(4)应急资源管理。系统支持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进行增、删、查、改和导入/导出应急预案的功能;支持应急专家录入,并可显示应急专家清单,支持增、删、查、改、导入、导出和浏览等功能;支持对城市内的企业进行模糊查找,快速确定目标企业并定位;支持在地图上选取起点和终点,进行应急救援的路径分析,显示路线详情。(5)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具有风险和隐患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安全风险动态图不仅可以对整个城市的风险和隐患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也可以分行业、分区域进行风险和隐患的数据统计分析,为城市日常的安全监管提供有效帮助。(6)AI视频监控。利用AI视频识别技术,将风险点或风险源附近的安保安防、重大危险源、危险作业等监控摄像头进行智能化提升,在现有监控资源基础上,增加边缘计算和后台计算的智能化算法,对安全风险进行智能化监测和预警,掌握安全风险点的实时变化,避免事故发生。

4.系统特点

4.1风险可视化

动态图系统实现了城市安全风险的可视化展示,将城市安全风险的空间和时间特性、风险隐患信息、事故事件信息以二维地图、三维仿真和视频监控等多种可视化形式进行表达。企业和政府通过动态图系统一方面将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成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将城市安全风险的动态变化也一并获取并展现出来,达到了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可视化管理的目的。

4.2风险信息互联互通

动态图系统实现了对企业、行业、区域安全风险管控数据的互联互通,整合了城市生命线、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和行业管理信息,打通了企业安全管理、行业管理与政府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的信息孤岛,使分散的各种行业风险监测与监管信息进行融合和有效利用,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安全风险信息共享与交换的系统支撑。

4.3风险实时动态管理

动态图系统利用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大数据、3S等先进的IT技术,从理论研究、机制设计、方法实践、系统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结合城市生命线、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城市安全风险排查与评估工作,是城市安全风险双重预防机制运行和城市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要的信息化支撑。实现了城市安全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

5.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