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7 17:10:50

法制教育案例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1

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和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化国家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首先,学校对思想品德课重视不够,法制教育落实不力。在很多校长包括一线教师眼中,思想品德课不是传统意义的主课,并且现在又是开卷考试,所以产生思想品德课谁都可以上,造成师资水平不稳定而且参差不齐。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上课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思想品德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可想而知,由此可见,通过思想品德课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了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参加社会实践,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的有效形成。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素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和办法

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有充分的资源和人力保障,而且对学生从小进行法律知识渗透和行为能力培养,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实践中,我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策略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应自身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法制教育策略和模式。

(一)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立足于法律知识的蓄养和渗透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法律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齐全,案例充足,思想品德课就自然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实践中,我采用“案例教学法”,设计“模拟法庭”,观看“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电视节目,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一课时,作为公民应该对祖国的安全负有什么责任,应该怎样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利益?初中生认识有些模糊。为此我选择了“圣火维纳斯———金晶(用身体保护奥运圣火的残疾女孩)”事迹作为案例,在导入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大大强化了视觉效果,调动了学生情感因素,激发起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设计讨论话题:“金晶事迹表现了一个公民哪些神圣义务”“你应怎样向金晶学习”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案例材料的讨论,既能使学生明白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崇高的义务,又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在讲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节时,我将课堂设计成“模拟法庭”,选举营业员、商场保安员、营业部经理、记者、消协负责人、仲裁机关负责人、法庭审判长、书记员等各一名。通过模拟训练将教材中“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等问题迎刃而解了,教学效果比较好。这样在学生模拟的基础上,明白了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益,同时应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着眼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比较重视课外的法制教育,每逢组织重大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都要向学生进行集中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课外的教育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使学生能经常性地处在一种宣传法制的氛围之中。在这基础上,每学期我们都应聘请一些专家或专职工作人员给学生开讲座、作报告。如聘请市法院的法官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请交警同志作交通法规专题报告等等。他们的报告有许多实际的案例,不但内容丰富,警示性强,而且可行性、说服力也较强,这样能给学生较强的震撼力,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我又认为将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自己利用学校闲置房间设计了一个心理咨询室,既当思想教育老师又当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室创办起来以后,每天都有同学前来与老师谈心,有时用书信形式进行交流。我在与学生交流时,经常向他们传授关于法律法规的知识。特别是有些学生有违法的想法或行为,我就借助法律知识对他们进行疏导。由于这样的教育活动是在与个别学生交流中进行,对症下药,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一对一的心灵交流中,老师将法律知识悄悄地渗透到学生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根植于法制教育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重要性;措施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大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所面临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大学生时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安全因素,这对高校的安全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状况

(一)大学生安全法制意识薄弱

大学生安全法制意识薄弱,是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高校的安全法制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摆在边缘化的位置。很多大学生认识不到安全法制的重要性,忽视了安全法制知识的掌握,加之高校校园相对闭塞,大学生接触社会有限,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欠缺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其安全法制意识薄弱,导致一些危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缺乏安全法制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

高校缺乏安全法制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疏于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降低了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水平。高校普遍注重专业教育,十分强调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他们的安全意识、法治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的素质培养。绝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法制教育以选修课为主,从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上来看,很多从事安全法制教育的教师自身的相关法律知识有限,尚不能从专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系统的自我安全保护方面的教育,这些非专业化的教师是无法真正胜任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

二、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推进依法治校,稳定学校秩序

高校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有利于推进依法治校、稳定学校秩序。首先,高校并非独立于社会的一方净土,推进依法治校,能够从根本上维护高校校园秩序,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高校校园尽管相对闭塞,但是其依然具有一定的开放空间,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只有推进依法治校,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法制意识

高校进行安全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法制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高校应积极贯彻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呈现、安全法制讲座等形式来普及安全法制知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法制素质,使之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甄别各类的不良信息,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三、推进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法制观念

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法制观念,是推进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关键。第一,可以定期邀请安全专家或者法学教授来为大学生进行安全法制讲座,通过解剖安全事故案例、播放安全教育视频等形式配合安全法制教育,进而丰富大学生的安全法制知识。第二,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督导作用,将安全法制教育贯彻到班级管理之中,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以此实现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提高其安全法制观念的目的。

(二)将安全法制教育引入日常教学中去

将安全法制教育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法制教育。可以充分地利用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形式来普及安全法制知识,将安全法制知识穿插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日常的具体教学中,应增加关于安全法制教育方面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围绕学校最近发生的安全事件来进行讲解和说明,激发大学生学习安全法制知识的兴趣。

(三)将安全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将安全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内化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地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安全法制宣传,还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校园安全法制专栏,有针对性地对安全法制问题进行深入解读,通过法制问题答疑、观看安全录像、安全法制案例分析等方式来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学习安全法制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领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进而提升其安全法制素质。

四、结语

推进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秩序的稳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要有效开展安全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法制观念、将安全法制教育贯穿到教学之中,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法制素质,使之以更好的姿态走向未来人生。

作者:朱宁 姚兵 单位: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廖运雯.刍议当代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J].才智,2012,26:220.

[2]房立明.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之浅见[J].中国轻工教育,2008,02:44-46.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3

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也是根据课程的安排而分开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实践常常是把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知识结合起来研究的,这种割裂开来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两部分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和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同时,由于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案例、榜样和团队活动等相关的实践训练,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此外,许多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并不重视,学校对课程的安排经常为每周一到两个课时,或者是把多个班级或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课程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从心理上轻视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高,从而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只是注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个体差异性的了解,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的知识内容在学习和实践中有很大的联系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的分析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1、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当今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全面发展,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和全面发展。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领导和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视,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把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和自我教育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选择典型案例分析来进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教学

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是把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的热点和其它案例中选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来进行研究分析,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而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如2011年10月份发生在广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了解和分析可以知道,年仅两岁的小悦悦在相继被两辆车碾压后,肇事司机却选择了逃逸来逃避责任;同时,在事件发生的长达7分钟里,有18个路人经过却无人伸出援助之手,从而使得小悦悦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这个事件包含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在案例的分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并引发他们的思考,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加强高校内部的法制化管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以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自身的素养对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只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更重要地在于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切实受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体化教学中,学校和任课教师都要从自身方面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如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学校内部的法制化管理,并通过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知法守法的好习惯。同时,各任课教师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并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学生,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二者之间的一体化教学,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内部的法制化管理,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进自身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李杨工作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教育目标理念不明确

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而在作为实施高校法制教育主要途径的法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未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注意师生的互动沟通,而仅以完成教学任务,完成课时量为目的,灌输式地传授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枯燥死板,实难肩负起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解放人的重任。[1]

(二)对法制教育的独立性认识程度不够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情况下把高校法制教育纳入大德育体系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理论上也是成立的,然而,笔者从思政课05新课程方案的设置发现,合二为一的教材设置、六二教学课时的不合理分配以及法律教师配备培训严重不足的情况来看,法制教育有过分依附于德育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独立性的现象,教育时数和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三)法制教育过于抽象

课程体系改革以后的高校法制教育虽然改变了长期以来具有知识化的倾向,有利于学生对法律文化和法律精神的学习和掌握,但却陷入另一个极端,即把法制教育原则化、德育化,这必然导致学生学法兴趣的丧失,使法制教育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从根本上来讲,这无益于法律精神的培养、法治理念的塑造和法治文化的熏陶。

(四)法制教育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手段落后

在以往的法制教育中,基础课中的法律部分是推进法制教育的唯一途径,多学科、多渠道、多团体渗透的一体化教育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在教育方法上,“满堂灌”式的讲授法比较普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运用不多;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有些高校成为摆设,网络资源运用不足。

(五)法制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现存的大学法制教育模式基本以学校的法制教育来推进,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法制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随着社会法治的日益发展,单一的学校法制教育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2]

二、法制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目标理念

在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已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观念、制度、行为的主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人性关怀和终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法律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重新界定法制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此,我们不能把法律仅仅作为人们的行为方式,还应把法律作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知识和重要技能。不能把法制教育的目的仅仅定位为传授法律知识、维护现行的法律秩序、服务于经济建设,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调整教育理念,依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规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知学生之所需,想学生之所想,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法律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只有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与满足自身发展的人统一起来,协调好社会整体的利益和教育个体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的整体目标。[3]

(二)强调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区别,突现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

尽管法制教育可以归属于大德育范畴,但无论内涵、外延还是功能两者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最早的德育概念来自于18世纪七八十年代康德提出的“道德教育”,其外延限指道德教育。我们启用“德育”术语时,也限指道德教育,与西方德育概念一致。但由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化过程中,德育概念被泛化,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大,形成了如今“大德育”的格局,内容涵盖了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几乎所有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泛化趋势的发展在体系的完整和分类上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法制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无视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就大不可取了。毕竟“道德人”与“法律人”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出于正义感,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流氓儿子,这被称为“大义灭亲”,在道德上是被赞许的,但在法律上却构成了故意杀人罪。一些道德感缺乏的人,因了解和畏惧法律,不去触犯法律,或者去钻法律的空子,虽然做出一些遭人痛恨的事,却并未触犯法律。所以在德育概念日益泛化和法治化亟待推进的今天,更应该突现出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具体来讲在课堂的组织上可以独立成堂,防止学生思想观念上先入为主的“德育化”印象;在教材的编制上,可以独立成书,取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编的体例,增加法律部分的内容,保证法制教育的课时;在组织管理上,可以建立专门的领导机制和独立的法制教育科室,做到有领导、有规划、有经费、有人才、有效率等。

(三)保证法制教育的课时,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建设

我国法律知识博大精深、内容繁杂,为了保证法制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充足的课时是一个很重要的保证。笔者认为,在改革教材体系的同时应该大量增加课时,以保证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趣味性。在新教师的配备上要适当引进法学功底好的新教师,而不能限于思政类的教师,在原师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学习和高质量的专业培训,要让这些教师不仅能够讲清楚“是什么”的问题,还能够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懂法、爱法、用法。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我国的法治精神、法治理论和法律原则,掌握我国主要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规定和精神。

(四)加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

针对当今大学生日益感性化的特点,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也要作相应的变化。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把基本理论问题、重点核心问题和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增加课堂的知识性、时效性和趣味性。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比如艺术类的学生,可以多讲讲知识产权类的知识,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可以多涉及一些经济法、商法类的知识,医学类的学生,可以多讲讲医事类法律的知识等。其次,在法制教育的形式上,应当不拘泥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要把课堂之外的形式引入教育体系当中来。比如开展热点案例的课堂讨论,举办全校性的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审判等等,以增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提高教育效果。

(五)弘扬法律文化,坚定法治信仰,提高法律意识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君权专制”和“人治”思想长期影响着中国大地,这种过分强调权力至尊的思维模式,导致人们敬畏权力、崇拜权力进而无视自身的政治权利。这一方面使得一些大学生更习惯于寻求权力或者道德等非法律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严重影响着他们法制观念的培养和健全,另一方面也让一些大学生陷入“义务本位”、“畏惧权法”、“忽视诉讼”、“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的传统思想中。他们对权力充满欲望和信心,对法律缺乏忠诚和信仰,他们不会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甚至于有些时候,将逃避法律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这种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丰富的法律知识为依托,以简练概括的法律原则为指导来传递法制精神,大力弘扬法律文化,坚定法治信仰,提高法律意识。

(六)改变法制教育观念,更新法制教育的方法

首先,在教育观念上提倡师生二元互动、教学相长,克服传统教育中片面以教育者为主体、忽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缺陷,实现从消极被动的灌输模式向积极主动的二元互动模式的飞跃。其次,在教育途径上积极扩展各种教育平台,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展牌、网络、专题讲座、选修课等途径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受教育者感受法治氛围,明确是非对错、明辨非法合法,增强法制观念。再次,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以往法制教育呆板的教学方法,要采用能够促进教育对象自省的方法,促使其学会选择、学会思考,进而将外在的教化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的行动。全球化时代,面对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觉醒,法制教育日益与开放的文化背景与国家的法治化建设联系在一起,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促使他们思考,引导他们自觉,使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面前,通过外在的引导和内在的觉醒的双重作用做出正确的选择。[4]

(七)努力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创设良好的校园、家庭和社会法治环境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法制教育;问题

大学生法制教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职业院校在开展法制教育以及课程教学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教育内容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对当前职业学院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律课程形同虚设。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法制知识的来源比较片面,学生只关注出现在应试考试中的知识,而对于其他的法制知识漠不关心。进入大学以后,这种知识的来源主要来自学校设置的政治公共课,政治公共课的设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置法律基础教程,把法制知识单独拿出来传授给学生;另一种方式是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先传授给学生相关的思想道德课程,然后在剩下的课时里传授法律知识,如果课时不够的话,往往会压缩掉法律课程,一句话带过。另外,讲课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难以在法律问题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因此导致法律课程形同虚设,而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门外汉,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我国大学中法制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法制教育应用性不强。一般而言,职业院校法制课程的教材都对我国法治建设方面的理论、法制思维、基本法律内涵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这些对于大学生了解法制概念,引导学习建立法律思维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于应用性强的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的介绍则较为乏力。事实上,三大实体法和三大程序法对比理论法学、宪法而言,在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就业方面的影响更大。首先,大学生要通过学习三大实体法,深入学习和领会法律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自身行为界限的厘定、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这样可以对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安排形成法律指导思维;其次,大学生通过学习三大程序法,逐渐学会怎样正确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形成依法办事、尊重程序的良好习惯。但事实上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忽略实际,这导致学生无法应用自身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职业院校做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1.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历经多年的高校教育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学历教育的偏重和对素质教育的忽略仍然没有大改观,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也是如此。在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一般都是在大一课程中开设“法律基础理论”课程,但教学效果都差强人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常也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多数都是灌输式的完任务教学,不能很好地做到学生法制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很难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以,职业院校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法制教育的根源,从根源入手,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树立与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让他们用法制精神去理解这个世界。

2.突出法制教育的实用性。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势必要受到自身条件和所处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影响,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考试考研、工作就业、恋爱结婚等各个方面构成压力,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极有可能遇到诸多不公,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学生如果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很有可能失去理智,从而采取非正常的极端手段进行报复,因为一时冲动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淡薄,也暴露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缺乏实用性的弊端,同时也说明了当前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解决法律实际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必须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制教育有助于解决面临的纠纷和问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增强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改革法制教育方法。对法制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优化,就是要从传统的“说教式”转变为“引导式”“参与式”“实践式”,让大学生能够切实走进法律世界,真正感受法律的强大约束力,切实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把握尺度,熟知“合法”和“违法”的区别。如在进行犯罪教育时,可采用大学生贩毒的资料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然后再结合案例用法律知识去判断案例中犯罪人所犯罪证,最后再结合实践反思、检查自己。如此,学生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如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模拟或者真实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一些大学生常常会出现的犯罪行为案例,以增强案例教学的说服力以及震撼力。还可采用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或者旁听一些关于行政、民事、刑事、经济等方面案件的审判活动,促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作者:梁灯 单位: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5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党的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14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党的报告中55次提到法治,[2]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和信心。高校在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进程中,一是要在学校各级党委中开展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宣传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法制宣传氛围,从领导层面就要重视学生法制教育这一重要的工作内容;二是各级部门要采取不同的宣传模式开展丰富的宣传活动,对于学生自组织而言可以学校团委为依托开展不同的普法宣传活动,还可以邀请法律工作者或者专家来校开展法制宣传的相关讲座。(二)加强改进辅导员的法制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无疑扮演着比较关键的角色,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价值观的形成除了来自于周围同学的行为和老师课堂教育影响以外,更多的是来自于朝夕相处的辅导员的教育和影响,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者、生活方向的指引者,也是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地位优势,在学生中长期开展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日常的周末讲评和主题班会当中,辅导员要及时结合社会热点的法治案例,特别是一些在高校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例。在学生当中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所倡导的法治政策,培养学生的法制理念和法制意识。同时,辅导员还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新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和传递法制信息以便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和师生之间互动,让法制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三)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当前除了在专业的法学类高校配备有较为全面的法制教育人才以外,大多数的高校缺乏专业法制教育人才,甚至大多数的法制教育都是由思想政治课老师兼任,这样一来法制教育无论是师资的数量还质量上远远不够。因此做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第一步就要从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入手,这也是从源头上践行法制理念,建设法制校园的关键。[3]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一是要从人才引进入手,学校要重视法制人才的引进工作,每年在人才招聘时要适当考虑法律专业化人才的引进指标;二是要对在校的法制教育者加大培训力度,增加每年的法制培训计划,鼓励在校教师深造和专业化学历培养;三是教师本身要注重自我能力的修养,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领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自我综合素质。(四)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育方式,强化基础法制课程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当前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道德以及普法教育的必修课程,甚至也是很多高校唯一的法制教育课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老师课堂的教育和影响不断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在现实的高校法制教育中,因受制于书本内容和课时限制,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偏重课本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与实际案例结合的环节,这样学生的接受和消化吸收的内容都非常有限,这样的法制教育其实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大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法制理论知识灌输思维,从较高的层面给学生树立法制目标将社会主义法制精神融入其中。在课堂教育当中除了书本的知识教育以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案例教学,学会“以案说法”,这样更加形象生动、深入人心,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反思以及共鸣。

二、结语

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因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不仅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依法治校乃至依法治国的系统工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强法学生法制教育一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二是要改进辅导员的法制思想教育工作;三是要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四是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育方式,强化基础法制课程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晨,房静雅.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实践的有效路径[J].中国人才,2013,3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6

初中政治教育中也涉及有一部分的法律知识,但是因为有些法律内容晦涩难懂,一般的政治老师也无法完全理解初中政治课本中的法律知识,这些内容往往就被老师给忽略掉或者一笔带过,并被作为不重要部分列明。这样就导致青少年学生没法接受相应的法律知识,或者认为法律知识并不重要所以对此部分给予轻视,导致其因不知法而犯法,甚至有时候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因不知法而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以致作出过激行为导致自己触犯法律从而锒铛入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应该接受一些法制教育,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初中政治教育虽然能够给予青少年一些法律知识,但是仅仅靠初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些法律知识是不足够的。传统的政治知识中只教育我们要积极地守法护法,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守法护法,如何用法律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因为初中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严重缺失,才使我们应当将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充实学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理解明白法律知识,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在自己权益遭受损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犯罪行为,或者犯更大的错误,触犯到法律,导致自己人生的毁灭。

二、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一)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轻视和忽略是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让法制教育更好更快的融入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观。要想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提高初中法制教育的力度,必须得更新法制教育观念。更新法制教育观念,可以以校园广播或者校园板报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和教师明白法制教育的意义和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些方法。老师在以后的政治教育中必须得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初中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法制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中也不断引入了一些新的科技产品进行教学,这些新的科技产品对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信息需求力度的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大多数教育机构现在均开始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进行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进来。法律知识大都比较枯燥无味,尽管基本法律条文和法律理论都来源于生活,但是他们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初中同学来将,让他们理解这些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老师的填鸭式教学,也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从而逆得其反,学生不仅不会爱学习法律知识,还会更加厌恶法律知识,影响法制教育进程,得不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而将多媒体引入到法制教育中,对于教学的进行起到一个积极推动的作用。因为法律知识比较枯燥且抽象,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其从枯燥无味抽象转变为生动有趣立体形象化。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等法律知识,可以播放一些与之有关的案例,一方面运用生动的案例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易于吸收,同时还丰富了教学信息。另外一方面,案例是一些法律知识的生动体现,通过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哪些是法律所允许的,通过案例引导其以后的行为,从而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开展综合体验式教学。

要想让学生充分运用法律,必须开展综合式教学。法律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应用于生活。老师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应该将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那些结论积极向上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使他们继续保持,再接再厉。那些结论消极低沉的学生,要给予关怀和引导,纠正他们的错误的观点,使他们加快正确法制观和人生观的建立。同时老师也可以就一些典型性案例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处于当时犯罪的情形,使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最真实的表现和行为,进而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和行为,并就其表现和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方法,强化法制教育成果,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运用,加快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

三、结语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青少年法制教育;路径探析

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和各种社会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公民进行常识性的、基础性的法律知识的传授,旨在培养其法律意识,使其成为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教育活动。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转化过程中,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正处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高中这一阶段,个体身体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个性以及其他心理品质上都表现出更加丰富的特征,身心发展的矛盾变化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青少年法制教育属于法制教育范畴中的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层次连续性以及社会性;其根本任务是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法律知识,认同法律规范,形成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提升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增强全民素质的关键,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但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还面临许多挑战。单一传授性教学模式缺少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法律理论;有些课程编排与他们这一阶段的认知、情绪情感、道德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特点相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心理的动态发展性。而且近年来,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如暴力、吸毒、病理性网络使用以及青少年自杀行为等认知-行为失调和行为失范问题频发,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其中很多行为失范问题是由于青少年法律意识不健全导致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认知视角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皮亚杰认为青少年期是个体智力、控制力等快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出现以及社会角色转化的重要时期,此阶段是个体形成重要社会意识的关键期,个体需要学习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其社会认知以及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所以教育是此阶段促进青少年发展与成长的核心,是解决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与矛盾的心理社会危机的重要内容,而法制教育作为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也应该将其与个体认知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青少年思维发展与法制教育

青少年形象思维趋于成熟,形式逻辑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思维特点呈现出“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思维能够使个体不限于具体的客体和情境,而可以运用假设检验以及抽象思维去解决问题,个体也能够对假设情境和问题在心理上进行建构重组,认识到逻辑上合理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和途径。法律意识的培养也要尊重青少年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此阶段的法制教育应注重的是与受教育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般法律知识的传授,使青少年从元认知和元思维的角度去监控和评价所学的法律知识。鉴于以上特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青少年法制教育应从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原有知识结构角度出发,严格区别于法学教育,区分两者的概念,避免传授难度系数过大,理论性过强的法学知识;将法律理论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使用简单通俗的教材,精心编排学习专题并提供相关案例,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近的案例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多媒体等,尊重青少年思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增强其法律认同感和法律思维的灵活性。2.注重法律问题情境的创设,因为“学习”是“社会实践的参与”,不是单纯的“内化”过程,法制教育更加要注重提升学生“扩张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虚拟或真实的教学情境,例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以及模拟审判庭等方法,将抽象的法律概念情境化、形象化。3.可改进传统传授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情境式以及开放式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互动,例如现场模拟法庭竞赛、法律实习以及青年法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边缘参与获得法律体验的同时也推动青少年自我意识、社会认知以及道德判断等方面的发展。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社会性认知与法制教育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的关键期,个体自主性迅速发展,高度的自我意识使青少年过分关注自我,拥有个体独特感;伴随个体元认知以及心理理论的成熟,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使他们能够跨越情境的限制,透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来认识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开放系统的交互作用中会形成一定社会规范和原则,而法制教育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相联结,共同努力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容易形成同伴关系和亲密关系,鉴于此,教育者可以将团体游戏或者团体活动等团体辅导形式内容引入法制教育活动课当中。设定某一法律活动主题,按照活动要求将所教授对象引入相应的活动团体或者将授课对象分成不同属性的小组,以涉及某一法律内容的相关事件为活动背景,教师作为活动引导者,营造氛围,引导个体在活动中针对某一事件进行开放地沟通、交流、讨论甚至是质疑和争辩;引导者应该接受成员们多方面的观点,较少做出是非判断,给成员们深入思考的空间,对法律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最后通过活动体验的总结和讲解,将科学客观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深入浅出,摆脱法律条规给人带来的距离感。青少年法制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心智不完全成熟,判断力以及控制力较弱的孩子,面对外界的新奇与诱惑的冲击,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有些青少年因不懂得法律法规或者藐视法律的存在,行走于法律的边缘,出现反社会行为,所以家长以及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要兼顾智育与德育,给予孩子提升社会技能、发展综合素质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对青少年德育法制的教育和法律知识的传播,做到影响教育。1.教育部门可以动用社会力量来宣传法制教育,但不能将制裁及预防违法犯罪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全部,因为过分强调极端犯罪案例会在某种程度上异化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让他们产生“法律就是惩罚”的心理误区。2.实现内容上和模式上的创新,例如,在公众场所张贴可细化到具体法律知识的条幅、宣传标语和彩色插图等,用这种阈下刺激的方式可以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举行法制教育宣传以及公益活动,利用网络媒体优势制作法制活动宣传片,并在学校以及公众场所播放演示,增强社会法制宣传的广泛性、生动性和趣味性。4.要让青少年群体亲自参与到实际的社会法律学习活动中来,强化法治社会下法律在青少年头脑中的重要性并加以利用,将法律信念转化为实践,而不能空喊口号、流于形式。

(三)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与法制教育

青少年期个体道德认知处于自律水平,他们遵守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习俗,会通过维护权威和秩序以及遵守社会契约和道德规范来满足社会舆论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所以青少年此阶段的法制教育应将法律规范的传授与道德判断相结合,要区分法律和道德的异同,不能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等同。教育者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可以引入“变式案例”教学,转换法律案例的非本质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可以是法律属性也可以是道德属性,让受教育者在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纳、演绎和总结的过程中分清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道德知识的本质与变式,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条件与结论进行合理归因,并形成法律意识。同时可以采用“合作式学习”,应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选择有价值和有影响的时事内容,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教师应注重所学法律知识的质量和实用性,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也应给学生安排合适的问题和作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情绪、情感视角

在成长以及适应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和心境发展也存在动态变化,矛盾和两极化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个体情绪的主要特点,如果没有合理地调节和干预,会引发青少年时期的孤独、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缓解与解决而导致青少年违反法律的事件也不在少数。所以,这一阶段的法制教育应该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关注个体的情绪情感变化,减轻硬性的法律知识给崇尚自由的青少年带来的消极的束缚体验。学校可以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平台,给青少年提供诉说烦恼、疑惑,甚至是负面情绪的机会,作为家长、班主任教师或者其他教育者,也应该尊重学生们的情绪表达,并进行相应的辅导;教师通过“以情优教”来提高学习效果的情感教学理念是被大多数受教育者所认可的,无论是教师、教材还是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都会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产生积极心向,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针对法制教育的学科性质,教师可以采用心理匹配策略、形式匹配策略以及赋予、发掘、展示和诱发情感等策略,克服重知轻情的现象,缩小青少年对法律法规产生的心理距离感。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行为与意志视角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攻击行为、冒险行为、违法行为以及心理社会问题等在青少年阶段要比其他年龄阶段更加普遍,而且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在增加,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相比成年人,青少年意志力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容易冲动和冒险;对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往往很敏感,当某些想法和意愿与社会规范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又不得不让步于法律规范时,个体感到自主性被削弱,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与遵从社会规范相反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导致青少年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有学习法律知识的心向,对学生和家长经过教育干预后,学生和家长增强了对法律规范的认识与情感体验,并获得间接的行为经验。所以,应该加强对少数抗拒法律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以及行为上的干预,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干预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可采用心理测量和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活动参与法、榜样示范法、假设推测法以及委托任务法等行为多样性训练和心理日记法等后果认知训练。也可以采取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交叉的教学形式:第一课堂注重法理传授,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法制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等,兼顾理论渗透与实践运用,促使学生们将法律知识与社会规范同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修养。

四、结语

从心理学视角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尊重个体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变化,采取可操作性和有针对性的方法,例如认知干预方法、行为训练以及情感教学策略等促进青少年通过对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的整合和构建,将法律知识与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经验并加以利用,最终形成完善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

作者:刘艳丽 陆桂芝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二篇

一、青南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相对不够,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虽然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大多数学校已逐步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社会以至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评判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考试”来进行的。对于法制教育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没有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

2.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够,法制教育内容流于形式。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课时落实不了或安排不一,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法制教育进课堂仍然没有全面落实。

3.法制教材缺乏或滞后。一是法制教育内容零散,缺乏专门统一的教材,尤其是法制教育的少数民族双语教材更是稀少,与法制相关的内容也不全面。目前的统编教材系列中,只有初中的《法制教育读本》一书,有部分少量内容专门介绍法律方面的知识,而高中无法制教育教材,即便是《思想政治》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后才零散地出现一些法制方面的知识。二是法制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法制教育的内容理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现行法制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新出台的富有时代气息和特点的如有关网络犯罪、劳动保护的相关知识等立法内容没有在教材中体现,这样就出现了现行的教材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相对陈旧,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脱节。三是法制内容成人化,不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法制是严肃的,法律规定是冷酷无情的,但是介绍法律知识的教材内容可以生动活泼,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此才能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现行的教材中仍然是板着面孔教育的方式。

4.法制教育的方式过于简单,效果不佳。学校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但仍有教师错误地认为法制教育就是法律知识教学。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很少有让学生走出去学习或邀请专家与学生互动进行法制教育,这种停留在“知法”层次上的法制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造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5.师资不足,懂藏汉双语的教师不精通法律知识,稍懂法律的教师又不懂民族语言。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很多教师可能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知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即便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培训,但并不系统全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教师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加强青南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法制教育要结合省情和地区实际,认真贯彻“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多方面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探索出适合藏区特色的法制教育模式,并将法制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1.学校要充分认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常召开法制教育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法制教育工作,建立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负责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形成上级及法制建设部门监督、学校安排负责实施、学生会配合的多层次法制教育管理模式。

2.健全和完善法制教育各项规章制度。为保证此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学校应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与其它计划措施同筹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教师法制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学校利用一定的学习时间,分阶段、有重点地通过集中辅导、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全面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教育法规。选送德育骨干教师参加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国家、省、州各级法律(德育)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同时,学校内部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做到学习有内容、活动有记录、听后有心得。学校每学期可组织教师进行法律知识考试,考试成绩计入教师量化考核总分,作为年终评优选先的依据之一。

4.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要更多地关爱落后学生,安排专任教师帮扶每一位德困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来转化、感化他们,确保这些德困生有明显的转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成长。学校还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医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缓解学生因学习、升学压力等原因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或其他心理问题,调整学生的非正常心理和行为,加强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素质,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5.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1)充分发挥法制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把法制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做到法制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上课有教案,课时有保障,课后有作业,期末有考试。重视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律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同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情境中渗透法制教育,如化学学科渗透“环保法”等内容;初中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让学生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们总是在规与矩形成的范围内活动,必须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2)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主题校会、班会等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制体系,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3)利用现有法律教材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编印校本法制教育讲义,选录、转播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社会经纬》,青海藏语台的《道德与法制》等电视节目中的一些案例,搜索、制作一些教学课件,通过校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4)定期邀请法制校长、辅导员、法律专家、律师作法制报告,分析广大青少年犯罪现状、原因,讲解交通安全知识、邪教的罪恶,警示在校学生抵制不良诱惑,远离黄赌毒等,告诫青少年学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5)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义务教育、食品安全、防火防盗、生命教育等题材的影片,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使学生能学到法律知识,受到法制教育。(6)定期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文艺汇演等活动,举办普法“法制报刊”比赛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每年在全国法制宣传日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文艺演出。这种以法制文艺为载体将法制教育艺术化、情感化的形式,可以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能增强法制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7)举办法制教育图片展。每学期在校园内张挂包括远离、预防艾滋病、注意交通安全、防抢劫、防火灾等内容齐全的法制宣传图片,组织全校师生认真观看,让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震颤学生心灵,让学生受到法律的洗礼与熏陶。(8)做好各种专项法制宣传日教育活动。围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分别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系列宣传活动。(9)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培训法制宣传骨干及校内法制教育队伍,形成社会团体、学校、班级三级法制宣传队伍。(10)学校除学习、宣传法律知识外,应注重对师生执法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发现穿奇装异服、留怪发型、染甲、吸烟和携带管制刀具等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

6.家校联手,形成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远离黄赌毒、封建迷信等,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对学校管理提出良好的建议,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对学生学习提出要求,共同做好子女的法制教育工作。总之,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工程,需全社会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注,构筑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校法制教育网络,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水平,有效杜绝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公保加 单位: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第三篇

摘要:青少年关系未来社会的发展,其犯罪问题是现在我们法制教育面临的难题。当前罪错青少年的学校法制教育,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应当发挥好学校法制教育在罪错青少年矫正中的作用,防微杜渐,有效地教育矫正青少年的罪错行为。

关键词:罪错青少年;学校法制教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而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犯罪呈现危险上升态势。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之一便是“青少年罪错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矫正。学校的法制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好罪错青少年教育矫正是学校法制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青少年罪错行为”的内涵

“青少年罪错行为”是指青少年实施的违法违规行为,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犯罪。但这些不正当行为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矫正,就极可能转化为更加严重的犯罪。此概念的提出,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和“人权保障”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是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的体现。

二、罪错青少年的教育现状及分析

1.学校法制课程效果不明显且形式单一

调查表明,罪错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校未设置法制教育课,有的即便设置了也形同虚设。学校不重视授课质量,学生也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且罪错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法制教育,很多只是教师按照课本讲授的传统教学,部分通过影视讲案例,极少是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授课。

2.法制教育队伍专业性不足

现如今,开展学校法制教育的队伍来源主要是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及外聘法制工作者。但事实上,前两者要求学校周边要有高校、法院、检察院,这在发达城市也未必可实现。而外聘法制工作者对很多学校而言也并不实际。因为这样法制教育的重任就落在思想政治教师肩上。且他们的法制专业素养也参差不齐,远不能满足罪错少年法制教育所需的高标准。

3.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缺乏针对性

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类型居于前五位的是盗窃、抢劫、强奸、抢夺和聚众斗殴。但现实中,学校法治教育却又缺乏针对性,很多课上内容对青少年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如高中法治教育课本甚至讲述公司法、诉讼法。这样法制教育因缺乏针对性,也使我们的法制教育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完善罪错青少年学校法制教育之建议

1.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针对性,是指针对青少年犯罪类型和罪错青少年个人的教育理念。个案中,首先要全面了解其家庭环境、接受教育、交友状况和人格成长等基本信息,才能科学开展有针对的教育。在单独教育中,教师需不断与其接触,逐步建立信任,也有助于后期获得帮教第一手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性格特点和心理感受,提高法制教育的效率。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针对青少年高频犯罪进行教育,如盗窃、聚众斗殴等犯罪,让学生深刻认识此类犯罪的构成和社会危害性,达到事先预防教育的目的。

2.加强学校课堂与校外教育的互动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战场,要注重法制教学的知识性、实用性、针对性、创新性和丰富性。青少年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法律权利义务,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预防犯罪的目的自然达到。在教学创新上,一则要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结合,也要注意教学课程的安排与青少年不同成长时期的特点相对应。同时,增加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使学生切身感受法律的实用性。如此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家庭、社会之间进行良性互动,逐步为罪错青少年营造一个高效全面有质量的法制教育体系。3.继续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应推进法制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在职进修,或重点培养有法律功底又深谙教学之道的教师,引进法律专业教师。同时,加强外聘教员的准入考核,对不能胜任教学者,要及时调整,以保障法制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实施青少年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的责任落实机制,所有工作层层推进。针对罪错青少年,在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的总体框架下,单独成立专门小组,将罪错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澍军,赵野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法制教育并不乐观,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违纪现象突出,校园暴力事件有时有发生,法制教育的途径单一,仍以课本教学为主。因此,在学校创设法制教育的环境,采取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积极探索让法制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育人活动,使法制教学成为常态化教学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进学校的途径研究

1)每个年度至少开展一次领导干部集中学习,落实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2)以学术讲坛为阵地,每个年度至少开展一次法律知识讲座。3)推进普法进课堂活动,每个年度每个班级至少开展一次普法宣传活动。4)以“12•4”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在学院内部开展系列宪法宣传教育活动。5)开设法制教育专栏,刊登法制教育文章,运用观看影视资料、阅读文献、学习微课堂等手段,推进法律宣传进网络。6)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国旗下遵纪守法宣誓仪式。7)举办一次法制图片展览。8)做好法治宣传教育环境布置,更新学院宣传栏,电子屏滚动播出法治宣传标语、影片等内容。

2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六五”普法规划要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并将青少年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学子已奋战在各行各业,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势在必行。为此笔者结合教学现状和自身体会,进行了法制教育实效性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法制教育呈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现状———对于法制教育重要性的绝对认同与法制教育实效性的相对缺失

本次问卷调查共调查了4248名同学,39位老师,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绝对认同与实际行动的相对认同。调查显示,无论是法律基础课教师(以下简称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必要进行法制教育,即二者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都是绝对认同的。尽管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但学生对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课程)的态度却难以与之匹配。二是对自我法制水平的盲目乐观与实际掌握程度的严重缺失。在问及您觉得自己的法律知识掌握的如何时,17.37%的学生认为很好,41.53%的学生认为还可以,认为有待于提高的仅占39.55%。事实上,其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法律问题的分析与处理,法律意识与观念的树立,都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法律概念尚且存在误解或混淆。即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自己掌握法律知识的水平过分高估。三是对法制教育的全面需求与实际教学的无法满足。多达14.4%的学生认为课本太枯燥、单调,授课内容与生活、实践脱节,希望所学内容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实用性。实际教学中,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集中在一门课程中,时间紧任务重,与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相比,更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难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明确而具体的需求。

二、探究———法制教育实效性缺失之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影响

尽管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必要性都是绝对认同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有5.23%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没有必要进行法制教育。可以推测,这部分学生对法制教育认同感的不足与功利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在问及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的时,71.61%的学生选择了通过考试为目的。100%的教师认为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6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大的功利性。毕竟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专业学习任务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顶岗实践等也占用了大量时间。大部分同学从入学之日起就体会到了就业的压力,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精力被勤工俭学所牵扯。

(二)学习内容重叠

教材编排内容与学生纵向及横向学习内容均存在部分重叠。从纵向来看,与初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有重合。从横向来看,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部分内容有重合。在问及《法律基础》课上学到的知识之前是否学过,52.97%的学生回答高中学过,21.19%的学生回答初中学过。对于学过的知识,尽管69.35%的学生回答会认真听,仅有30.65%的学生回答会有些厌烦,但这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体会有很大出入,在讲授到其曾经接触过的知识时,学生们更容易呈现出轻视的态度。

(三)授课方式约束

调查发现,教师目前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案例法(100%),讲授法(93.33%),讨论法(80%),还有少部分教师采用了模拟法庭法(20%)等。采用最为普遍的讲授法却是学生、老师都普遍最不认可的,而案例法、讨论法等认可程度高的方法却囿于课程设置、班额大、学情复杂等诸多问题,实际效果也不太理想。

(四)学情特点注定

33.33%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学情太过复杂。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有参加夏季高考高职高专批次录取的,有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提前录取的,也有在合作学校接受过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来源的多样性注定了学情的复杂性。不同来源的学生很多时候是同时上课的,有些在中等教育阶段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会给其他同学带来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五)师资力量薄弱

在问及提升法制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最大困境时,20%的教师认为师资不足。尽管全部教师都认为单班授课要比合堂效果好很多,但是实际情况因老师数量有限,往往难以满足单班授课;高职院校大多经历了合校兼并,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另外《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编排在一本书中,是一门课程的两个部分,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院校也都由思政课教师统一授课,大部分教师既不是学习法律出身,也没有法律实践基础,这也注定其对某些法律问题的把握不够深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六)协同配合缺乏

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要使法制教育效果最佳,单靠《法律基础》课堂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系部、同学各方面的配合。目前,法律基础课往往由专门负责公共课教学的部门来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由系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协同完成,和专业有关的法律课程则由系部专任教师来完成,同时,青年人法制观念、信仰的确立与家庭环境的熏陶有着不容割舍的关系,法律基础课教师与这些部门、学生及其家庭联系很少,这大大抑制了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重构———构建提升法制教育实效性立体维度

(一)加强情感交流

有12.3%的同学特意强调希望老师能增加与同学的交流。因为授课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经常只局限于课堂,很多时候学期授课结束后教师尚不能叫出班级学生名字。有道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法律基础课尤其如此。很多法律问题学生只会和亲近的人敞开心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应适应潮流发展,充分运用微信、微博、QQ等便捷工具,丰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为提升授课实效性奠定良好情感基础。

(二)重塑授课方式

要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博采众长,综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重塑授课方式。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地、适时地采用讨论、案例、模拟法庭、观看视频、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摈弃传统单一的讲授法;适当地增加实践环节,创设特殊教育情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如到法庭旁听观摩、参观监狱现场接受教育等;全面利用各方资源,如邀请法官等法律工作者开展通俗易懂的案例讲座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

(三)整合授课内容

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部门和学习内容更感兴趣。具体到法律部门,更关注民商法、刑法。具体到内容,对婚姻家庭、就业、犯罪更感兴趣。法律基础课更侧重法律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学生们所期冀得到的具体法律知识,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可以用学生所关注的案例、本校真实发生的案例、与其专业课程紧密关联的案例来切入,用学生感兴趣的部门法、其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所来讲解抽象的原理、精神,以其既达到预期的效果,又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提升师资素质

全面提升师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吸收专门的法学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二是引导教师将侧重点放在法制教学方法方面,使其能够根据授课内容随时灵活选用适当方法;三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实务培训,全面提升法制实践能力;四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法制教学水平;五是支持教师积极参加顶岗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律所等单位,切实增强法制应用水平。

(五)加强配合协作

注重与学院各部门的联动配合,多管齐下,共同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改变以往的纸上谈兵,力争身体力行,从行动上实现真正融合。积极参与学院各级、各部门开展的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并对其给予帮助、引导。对于宣传部门进行的法制宣传栏、展板制作等,可以帮助提供创意、素材;对于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的演讲、辩论、征文等各种法制竞赛活动,可以毛遂自荐担当评委、指导教师;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法制社团等给予常规性参与和指导。

(六)衔接社会家庭

尽管“学校就是小社会”,但学生在校期间相对来说与社会还是“隔绝”的,实际遭遇具体法律问题的机会很少。在问及《法律基础》课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运用时,尽管70.48%的学生认为已经运用,但其应用的具体形式大多局限于思维层面,比如守法维权意识的提高等。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建立社会衔接机制,可以设定固定邮箱,用来接收往届学生的法律体会或感触,这种身边人的体会肯定会比单纯的法律概念、定义更能深入人心。可能初期收到的反馈会比较少,接收过这种反馈教育的学生应该会更愿意再进行反馈。鉴于承担法制教育主要任务的基础课教师与学生管理脱节,与学生家庭脱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与家庭展开衔接。一是从制度构建上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起辅导员、班主任、授课教师融为一体的学生管理体制,教师直接参与到部分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法制动态。二是定期与授课班级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法制思想动向和遇到的具体法律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有侧重性的进行讲解。三是对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的法治信仰极其淡漠、法治观念极其消极的“问题”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建议系部将其确定为家访对象,直接参与到家访过程中,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家庭共同解决问题。

作者:张爱萍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法制教育案例范文篇10

随着高校法制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维权意识增强。与此同时,也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

(一)高校法制教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各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来实现,中国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大多局限于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一方面,教材内容庞杂,课内学时仅有12-18学时,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纯理论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条文来讲授,即便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视频教学,有些也过于陈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滞后性,使得大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紧扣大学生自身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社会的法律热点问题,较少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忽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良好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因大学生缺乏真实的法律实践和直接的心理体验,使高校法制教育难以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而流于形式。当前高校法制教育课堂取得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二)高校法制教育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环节不完善中国高校在法制教育上长期只重视思政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对法制教育课堂的补充。高校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然而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理论的讲解和阐述,使得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法律问题的解决两方面出现脱节,即使课堂上运用了互动模式或案例教学方法,也无法完全实现法治思维内化,其仍是要借助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和完善以实现法制教育目的。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第二课堂大多流于形式,不注重法制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低估了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同时,与法制教育理论教学相辅助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匮乏,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所学知识,难以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较难形成把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习惯。当自已遇到实际法律问题时,仍有可能冲动的选择其他的非法律途径予以解决。这说明中国高校法制教育体系还需对第二课程与社会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

(三)高校法制教育缺乏有法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并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法律专职教师队伍。而现实中由于思政理论课在学校不受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加上普遍上大班课,人多嘈杂,课堂次序较难控制,导致有专业法学背景的老师都优先选择上专业课程。再加上高校连续扩招,“两课”教师严重不足。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几乎是由政工干部或者德育老师来担任,其自身的法律知识、法律素养比较有限,因此只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课堂说教,缺乏精辟的法理剖析和鲜活的案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咨询也难以解答,教学效果不理想,最终难以实现法制教育的目标。[3]50-51

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下的高校法制教育创新

(一)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全体学生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应当成为各高校法制教育的首要目标。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树立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法治意识的树立比学习与掌握大量具体的法律知识更为重要。肩负祖国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应当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与法律至上、权利义务相一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办事、遵守正当程序等法治意识,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当人们能够依法来观察、思考、处理事物时,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法治意识与法律思维,提高运用法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通过对法律知识背后的精神和价值原则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培养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习惯。

2.坚定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律只有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卢梭也曾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5]73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崇尚和信仰法律时,才会自觉地学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因此,法制教育最终极的目标可以说就是要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当前,中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利益与矛盾冲突尖锐化,再加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不完备,实施效果不理想,以及政府官员与司法队伍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使部分大学生对法律失去了信心,从而对中国的法治前景较为悲观。如何让大学生从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坚定的法律信仰的养成将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当时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及其对法治建设的制约性。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学生看到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和主流趋势,充分理解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决心,促进学生的法律信仰的养成和法治精神的培育。

3.增强大学生的依法办事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去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未来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要帮助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的本领。能够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积极自觉维护自身与他人的正当利益,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传授者可以通过对众多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大学生提高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二)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严格按照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一法制教育的目标及其规律来计划、安排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改变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以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为主,法律教育为辅的框架体系结构向两者并重转变。在法制教育中积极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课堂教学由当前单纯的法律体系教育向法律问题教育方式转变。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部门法,体系性很强。这样的做法,虽能使学生笼统地、大概地了解法律知识和信息,但这与法制教育课内学时少,学生所学专业无关的现状相冲突,这增加了学生学习法律的难度,使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法律问题教育是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重点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案例、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案例和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等,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与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实效性。高校法制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纯粹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要挖掘法律知识背后的精神和价值,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法治思维和法律行为习惯,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精神。

(三)创新高校法制教育方式方法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很难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化为法治精神的。高校要不断探索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要有效整合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辅助第二课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举办大型的法律知识宣讲和咨询会让学生们在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广泛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社区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将教学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让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积累法律知识,浓厚法律意识,形成法治思维,坚定法律信仰,不断培养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应有的法律素养。高校法制教育是否有效果,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行为实践,而不是看学生纯粹的卷面成绩。法制教育评价必须改变过去死板的考试方法,可采用闭卷考试、实践表现和口试面试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四)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应该说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并不是根基于法律的强制功效,而是基于法律背后所蕴含的正义精神以及自由、平等、安全、效率、秩序等价值追求。”[7]247这些精神与价值都蕴含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之中。因此,要求高校法制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能够清晰地发现和领悟法律的价值与精神,并在这些精神与价值的导引下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传授,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积极引进法学专业人才。不断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师的知识专业性,提高其知识的储备性以及对法律精神的领悟力和传授技巧,使之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法制教育工作,解答学生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学校应当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学术研讨班,教育技术培训班、教学理论交流学习会等活动,鼓励教师主动参加到活动中,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法制教育教学与研究水平。同时,提高进行法制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能力,使这部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规律下,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的法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法制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