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0:27

电商论文

电商论文范文篇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孕育出跨境电商这一有别于传统形式的交易方式。这种具有全球性质的即时性无纸化的交易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融合,同时也使货运行业的运营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跨境电商对航空货运来说,是新的机遇还是严峻的挑战,首先得从航空货运的当前发展情况着手分析。根据这些年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航空货运业在总量上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早在2006年底,我国的航空定期航班货邮周转量就已经位于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排名中的第二位,此后一直维持着相当可观的增速水平。尽管2008年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得航空货运一度陷入低迷,但之后又再度回暖。随着体量的不断扩张,整个航空货运业的运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而相关的政策也呈现一个更加开放性的趋势。总体来说,我国的航空货运业发展形势良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航空货运业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各方市场的需求,在运作模式、运输网络、运营水平等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此,跨境电商对于我国的航空货运业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但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航空货运应对跨境电商需求的不足之处

1.运作模式简单,航空货运能力仍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的航空货运企业目前的运作模式比较不统一,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或者同时兼营货运和客运,或者专营航空货运。但总体来说,经营的范围比较狭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整个运作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离航空客运的网络模式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航空货运业虽然从自身的纵向比较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实际上,从横向上看,很多货运都要通过分流和中转来实现,我国的航空货运能力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2.运输路线覆盖范围窄,货运链条有待整合

我国目前的航空货运路线基本上还处于点对点的模式,离形成一个具有整体覆盖性的网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际上,由于运输路线覆盖不足,使得我国目前的航空货运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几个航线上,运输能力十分地不集中,结构单一。此外,我国的航空货运业存在着整合不足的问题,整个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分割严重,这将在长远上制约航空货运的发展。

3.信息化程度不足,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计算机处理系统在整个航空货运业涉及的机场、航空公司、货代公司的普及程度较高,但并不代表已经满足了航空货运业的信息化要求。整个航空货运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系统的兼容性和接驳性差,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有很大的障碍。此外信息平台建设也还需加强,否则物流信息无法实现迅速地共享和反应,这将大大降低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航空货运的未来发展的可行方向

跨境电商的市场需求相当旺盛,但是目前来说体量受限,规模较小,这是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导致的,物流因素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跨境电商对于航空货运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但是由上述的种种原因,航空货运业还需要一段时期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跨境电商崛起所带来的机遇。对航空货运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探讨。

1.物流服务的综合化和经营一体化

综合物流服务是一种建立在传统的物流服务基础上的新模式,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进行了实践。这种模式要求航空公司在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货物运输服务的同时,针对各种不同类型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特色化的定制服务。与传统的单一模式的物流服务不同,这种综合性的服务模式,不仅仅是纯粹的货运服务,而是货运、信息处理、配送等多种服务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物流转型。经营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航空货运产业链的整合,各航空公司通过积极地拓展自身已有的业务,打破之前的分割性的局面,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提供更加实时高效的服务。

2.增加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联合协作

跨境电商无法只依靠航空货运实现物流运输,因为航空货运的运输线路覆盖不足,可达性差,所以航空货运应该加强和其他运输手段例如水运、陆运等的结合和协作。航空货运通过这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合作,有利于弥补自身网络的不足,降低成本和增加服务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的运输要求。正如贝海国际速递公司,这是一家在美国成立的国际快递服务公司,目前贝海国际速递已通过海关总署和国家邮政局在内的相关监管部门的认证,能够提供境外向国内邮寄包裹的相关服务。北海国际速递真是由于其一体化的经营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认可。公司不仅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还提供现代化的仓储带配货服务,这能够满足许多不同外国电商的相关需求。另外公司的专业的信息化系统能够使顾客及时查询订单状态,并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提供“优先速递”和“经济速递”两种运送方式,极大提升了顾客体验。

四、结论

电商论文范文篇2

(一)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每年都在持续增长中,到2014年,中国互联网网民已经超过6亿,在世界网民人数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最新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在上网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或者是进行休闲娱乐,这一部分的网民至少在四成以上,使用互联网络开展商业活动的还不到1%。将中国与美国、日本、欧洲一些国家在互联网技术服务进行分析对比,就能够发现:短信及在线游戏技术上,与美国相比,中国相对领先。在电子商务、宽带应用及在线广告上,美国相对较为领先,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的发展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一些国家。

(二)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超过2.4万家企业在使用电子数据进行交换。之后,美国一些大型企业都实现了电子自动化办公形式,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还建立了虚拟化办公形式,美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较为高级的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无论何种规模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开展相应的商业活动。

(三)电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在电商运行过程中重点内容就是开展现代化物流,并且物流基础设施又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保障手段。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含公路、铁路、机场等。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实现通车,高速公路的通车稳居世界第二。在我国铁路运输中占据比例较大,民用机场的建设更是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这些都为电商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顾客的满意程度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想要在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提供质量过关的产品之外,在服务上也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客户的信任,得到企业期望的价值。在1965年,美国学者Cardozo率先将消费者满意度引入营销学中,学术界立即掀起研究客户满意程度的狂潮。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实际上属于一种心理活动,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愉快的状态。满意说的是个人对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以及其期望的价值相比较之后形成的失望或者是愉快的感受。目前市场竞争环境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在客户不满意状态下得到发展。在网络经济环境中,网络上客户的满意程度成为评价电子商务发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是对整个电子商务企业产品、服务以及员工的一种认可。物流服务属于一项从属概念,其中包含客户满意的两个要素,实体的配送服务及客户营销服务,如操作人员的训练、销售人员的工作态度、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状态等。

三、电子配送中心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尤其是连锁商业的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配送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据不完全研究统计,现阶段全国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流配种中心超过三千家,我国物流配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连锁企业自有配送中心,社会化配送中心、共有配送中心。但我国物流配送中心仍旧处于物流配送发展的初级阶段。

四、研究模型及假设

(一)电商企业方面的因素使用网上付款的形式可能会导致一些用户不能够较好完成费用的支付,一些客户会感到不方便,并且网上支付的步骤假使太过复杂,客户也会失去耐心。另外,网上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客户在购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项因素。假设1:电商企业支付形式影响电商物流服务的满意度。电商企业对订单处理的及时性及其正确性严重影响到物流的配送质量,并且这也是保障物流及时有效运送到位的大前提,促使客户能够对物流配送满意。假设2:电商企业对订单处理影响电商物流服务的满意度。电商企业在选择配送货物物流企业的时候,假使货物物流出现延期,或者是货物在运送过程中出现损坏,面对这些情况,电商企业一定要有明确规定,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规程办事,有效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假设3:电商企业与客户之间沟通交流是否已顺畅影响了电商物流的满意度。

(二)物流企业方面的因素在服务性质的行业中,对客户满意程度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并且,企业的形象与客户是否满意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电子商务的配送范围较为广泛,只要一个地区有网络连接,就会需要物流配送,并且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拥有全国性质中转服务站是相当重要的。假设4:物流企业的形象影响电商物流服务的满意度。因为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特点,促使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能够在各个地区发生,只要这一地区有网络连接就行。并且,电子商务物流的配送范围也是相当广阔的。

(三)物流服务质量方面的因素电商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性要求相当高,一般情况下,同城交易应该是当日能够到或者是第二天就能够到,对相邻省市来说,第二天也能够到,在全国范围内,三天之内应该能够到。特别是一些熟食,越早时间到达,食品就会越新鲜,消费者就会越满意,这就证实了配送越及时,客户的满意度越高。假设5:物流配送及时性影响电商物流服务的满意度。在物流配送中,配送是否正确也是影响配送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客户都希望配送的货物能够及时到达,并且货物应该尽量避免破损情况发生,保障消费者手中的货物是完整无缺的。假设6:影响客户满意度还包含相关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假设7:货物包装影响了电商物流服务的满意度。

(四)费用方面的因素物流配送费用也是客户较为重视的一个方面,客户对价格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客户对价格的预期及所得到服务之间的对比。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导致客户最终获取的物流费用较高,笔者认为这也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假设8:物流配送费用影响着电商物流的满意程度。

五、结语

电商论文范文篇3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色色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如图2所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需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电信运营商具备了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

4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运营商多样化生产的动机主要是由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及电信企业生产特征三种内外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了满足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技术进步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产品多样化动机,并表现为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产品多样化生产一方面在市场中满足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应对了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Yang,X.andH.Shi,1992,“Specializationand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82(2):112-116.

[2]辛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6]何锦义,刘晓静,刘树梅.当前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06,(5):32-34.

[7]刘志彪等.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5-66.

电商论文范文篇4

在海外电信服务商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国内市场主要是国内电信运营商与国内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间的争夺,造成了网络重复建设和价格大战等种种弊端,不利于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

电信市场不是一个孤产的市场,而是由电信服务和电信制造两个紧密相连的市场组成的,二者在更大程度上是合作关系,将市场进一步做大,而不是相互竞争。电信制造业不断进行研发创新,为电信服务业提供新的业务;而电信服务也利用电信制造业的新技术,并把这些服务最终提供给商业和普通消费者两类用户。可以说,电信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电信服务业决定的。在外国电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中国运营商应当联合在一起,增强核心竞争力。电信产业是一个链状结构,最优状态的价值链是网络运营商、基础设备商、终端设备商、应用服务(内容)提供商到消费者的良性循环。中国现在的电信价值链条里,各个价值链的关键点都有了,但能力分散、核心竞争力不足,环境还没有完全到位,各个关键环节并没有达成应有的默契。

电信产业,尤其是电信运营业,其市场特征十分明显:其一是规模经济性。电信经营需要建立庞大的网络,固定成本极大,而可变成本较小,因此网络越大,用户越多,每个用户平摊的成本就越小、电信企业经济效益越好,也就越能盈利。同时,由于初期铺设骨干的基础网络设施的投入巨大,自然造成垄断经营的获利最大。而竞争经营,如果两家都花费非常大的成本来铺设同样覆盖全境的两条基础设施主干网的话,或者新的市场进入者要以重新建立自己的独立网络的办法进入一个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电信网络覆盖的地区,实际上是不经济的,这就造成了电信运营业的天然垄断性。其二是范围经济性。当电信服务企业拥有主干网的时候,由于固定成本大大高于可变成本,而不同的服务项目都是通过同一张网络来传递,所以提供的服务项目内容越丰富、种类越多,盈利就越好。出于赢利目的,网络的拥有者必将尽力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误区

2000年以来,我国一些电信业企业盲目地追求技术、高估高科技产品的市场潜力,相信电信领域是一个比任何领域都更激动人心的市场,高端产品市场潜力无穷,增长无限。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电信运营商都把目光投向了3G业务,争夺3G牌照,将赌注投向了高端市场,希望能够借技术转型的机遇重新分配市场资源和客户资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巨额的设备改造投资的投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电信运营不是高科技产业,而更象传统的服务产业!用户需求才是市场的决定性因素。电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们片面的强调商端产品的竞争,试图与国外竞争者在高附加值的领域一决高低,然而到目前为止,高端市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硝烟而起,竞争激烈,产业规模也没有让人为之欣喜。而低端市场上,虽然没有外国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国内的运营商们也没有令国人为之一振,反而弊端重重。

电信运营公司认为自己是基础服务提供商,在赢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网络的完全覆盖和普遍接入,片面突出发展自身在业务提供方面的能力,扩大设备投入。但随着基础话音业务普遍服务的逐步实现,基础电信服务市场增长趋缓,而单位价格迅速下跌,造成基础服务提供商收入和利润的下降。同时增值业务虽然在总体业务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但增长迅速。由于增值业务本身满足的是用户方便性和娱乐性的需求,市场弹性大,发展潜力大,如果促销得法,其未来市场将大大超过基础服务市场。因此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如果仍然固守基础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将必然错过电信业务的巨大发展。电信服务企业要想顺利完成这一转型,就必须把业务的重心从重点扩大自身能力以满足用户现有需求转变到发掘用户潜在需求、甚至创造需求上来,如果他们把积极地去培育新价值链理解为是为整个行业做慈善事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先进入者拥有绝对的品牌优势和客户信息,而且巨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任何的市场行为均能带来大量的超过成本的预期收益,如果在某种程度上在国内电信市场上形成囚徒困境的局面,最终将巨大的未开发市场拱手让给外国竞争者,那才是整个中国电信产业的悲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运营商来说,只有联合设备提供商、ICP、软件开发商等的力量,共同培育产业价值链,数据业务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与发展。现在电信业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有语音、互联网、数据等业务,而且数据业务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将来要以互联网为基础,与ISP、ICP、虚拟电信运营商们密切合作,提供综合的增值业务,而将来会给产业带来更大增长的必定是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更加开放的网络平台形成的更加丰富的产业链,使得运营商将不再是单纯的资源提供者,而是发挥着引导的作用,而整个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步则是运营商们心态的转变。把心态从单纯的提供基础服务转换到如何去发现需求、创造需求上来,同时,如何发掘用户的深度需求,如何展开有效的促销,对已经养成了固定业务模式的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都将是严峻的挑战。

在新定义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环境中,电信运营商必须给自身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的电信运营商、网络资源提供商或是信息服务商的单一角色,已不能涵盖运营商的定位,所有的运营商只是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产业中,他们要做的更多的是要协调这个价值链,在外资进来之前将自身做大,共同繁荣这个产业,然后瓜分这个产业。

对电信运营商竞争策略的几点建议

电信运营企业应改变自身发展模式,他们已经不单纯是基础服务提供商,更应该体现自身消费需求创造者和发现者的身份,现代竞争也不仅仅体现在设备和技术的先进程度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是否能够把握市场,把握消费者心理,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谨慎挑选每个服务领域,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避免盲目的采取行动。事前经过充分论证,保证战略清晰,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群,业务模式和赢利模式明显;对基础的投入需小心谨慎,注重短期赢利能力,注重市场开拓;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本企业加以准确定位,明确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2、在传统的电信价值链中,由于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投入,具有天然垄断性,同时由于掌握了网络也就掌握了与电信用户的直接接触机会,因此,运营商具有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而在新产业价值链和竞争环境中,仅仅确定自身战略发展方向和结成战略联盟不足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只拥有与用户直接接触的网络已经不够,还需要对用户特点和用户需求加以准确识别和引导。电信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能够获得目标消费群体的历史数据和其他资料,并可以据此对其消费模式加以研究,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在做,但现在我国电信企业在这一点上做的还很不够。

电商论文范文篇5

在海外电信服务商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国内市场主要是国内电信运营商与国内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间的争夺,造成了网络重复建设和价格大战等种种弊端,不利于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

电信市场不是一个孤产的市场,而是由电信服务和电信制造两个紧密相连的市场组成的,二者在更大程度上是合作关系,将市场进一步做大,而不是相互竞争。电信制造业不断进行研发创新,为电信服务业提供新的业务;而电信服务也利用电信制造业的新技术,并把这些服务最终提供给商业和普通消费者两类用户。可以说,电信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电信服务业决定的。在外国电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中国运营商应当联合在一起,增强核心竞争力。电信产业是一个链状结构,最优状态的价值链是网络运营商、基础设备商、终端设备商、应用服务(内容)提供商到消费者的良性循环。中国现在的电信价值链条里,各个价值链的关键点都有了,但能力分散、核心竞争力不足,环境还没有完全到位,各个关键环节并没有达成应有的默契。

电信产业,尤其是电信运营业,其市场特征十分明显:其一是规模经济性。电信经营需要建立庞大的网络,固定成本极大,而可变成本较小,因此网络越大,用户越多,每个用户平摊的成本就越小、电信企业经济效益越好,也就越能盈利。同时,由于初期铺设骨干的基础网络设施的投入巨大,自然造成垄断经营的获利最大。而竞争经营,如果两家都花费非常大的成本来铺设同样覆盖全境的两条基础设施主干网的话,或者新的市场进入者要以重新建立自己的独立网络的办法进入一个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电信网络覆盖的地区,实际上是不经济的,这就造成了电信运营业的天然垄断性。其二是范围经济性。当电信服务企业拥有主干网的时候,由于固定成本大大高于可变成本,而不同的服务项目都是通过同一张网络来传递,所以提供的服务项目内容越丰富、种类越多,盈利就越好。出于赢利目的,网络的拥有者必将尽力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误区

2000年以来,我国一些电信业企业盲目地追求技术、高估高科技产品的市场潜力,相信电信领域是一个比任何领域都更激动人心的市场,高端产品市场潜力无穷,增长无限。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电信运营商都把目光投向了3G业务,争夺3G牌照,将赌注投向了高端市场,希望能够借技术转型的机遇重新分配市场资源和客户资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巨额的设备改造投资的投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电信运营不是高科技产业,而更象传统的服务产业!用户需求才是市场的决定性因素。电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们片面的强调商端产品的竞争,试图与国外竞争者在高附加值的领域一决高低,然而到目前为止,高端市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硝烟而起,竞争激烈,产业规模也没有让人为之欣喜。而低端市场上,虽然没有外国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国内的运营商们也没有令国人为之一振,反而弊端重重。

电信运营公司认为自己是基础服务提供商,在赢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网络的完全覆盖和普遍接入,片面突出发展自身在业务提供方面的能力,扩大设备投入。但随着基础话音业务普遍服务的逐步实现,基础电信服务市场增长趋缓,而单位价格迅速下跌,造成基础服务提供商收入和利润的下降。同时增值业务虽然在总体业务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但增长迅速。由于增值业务本身满足的是用户方便性和娱乐性的需求,市场弹性大,发展潜力大,如果促销得法,其未来市场将大大超过基础服务市场。因此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如果仍然固守基础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将必然错过电信业务的巨大发展。电信服务企业要想顺利完成这一转型,就必须把业务的重心从重点扩大自身能力以满足用户现有需求转变到发掘用户潜在需求、甚至创造需求上来,如果他们把积极地去培育新价值链理解为是为整个行业做慈善事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先进入者拥有绝对的品牌优势和客户信息,而且巨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任何的市场行为均能带来大量的超过成本的预期收益,如果在某种程度上在国内电信市场上形成囚徒困境的局面,最终将巨大的未开发市场拱手让给外国竞争者,那才是整个中国电信产业的悲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运营商来说,只有联合设备提供商、ICP、软件开发商等的力量,共同培育产业价值链,数据业务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与发展。现在电信业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有语音、互联网、数据等业务,而且数据业务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将来要以互联网为基础,与ISP、ICP、虚拟电信运营商们密切合作,提供综合的增值业务,而将来会给产业带来更大增长的必定是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更加开放的网络平台形成的更加丰富的产业链,使得运营商将不再是单纯的资源提供者,而是发挥着引导的作用,而整个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步则是运营商们心态的转变。把心态从单纯的提供基础服务转换到如何去发现需求、创造需求上来,同时,如何发掘用户的深度需求,如何展开有效的促销,对已经养成了固定业务模式的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都将是严峻的挑战。

在新定义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环境中,电信运营商必须给自身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的电信运营商、网络资源提供商或是信息服务商的单一角色,已不能涵盖运营商的定位,所有的运营商只是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产业中,他们要做的更多的是要协调这个价值链,在外资进来之前将自身做大,共同繁荣这个产业,然后瓜分这个产业。

对电信运营商竞争策略的几点建议

电信运营企业应改变自身发展模式,他们已经不单纯是基础服务提供商,更应该体现自身消费需求创造者和发现者的身份,现代竞争也不仅仅体现在设备和技术的先进程度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是否能够把握市场,把握消费者心理,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谨慎挑选每个服务领域,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避免盲目的采取行动。事前经过充分论证,保证战略清晰,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群,业务模式和赢利模式明显;对基础的投入需小心谨慎,注重短期赢利能力,注重市场开拓;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本企业加以准确定位,明确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2、在传统的电信价值链中,由于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投入,具有天然垄断性,同时由于掌握了网络也就掌握了与电信用户的直接接触机会,因此,运营商具有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而在新产业价值链和竞争环境中,仅仅确定自身战略发展方向和结成战略联盟不足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只拥有与用户直接接触的网络已经不够,还需要对用户特点和用户需求加以准确识别和引导。电信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能够获得目标消费群体的历史数据和其他资料,并可以据此对其消费模式加以研究,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在做,但现在我国电信企业在这一点上做的还很不够。

电商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发展特点;制约因素

一、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国家力促跨境电商的发展,在市场趋势和政策利好的双重推动下,传统农业借助互联网渠道逐步实现了转型升级,带动了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而跨境电商也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通过物流、仓储、金融等各服务商之间的合作,促进了跨境电商的规范化发展,形成了一个生态链和服务链,服务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展,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农产品跨境交易规模提升空间巨大。2016年,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交易额高达3.8万亿元,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关闭了269家实体店,两者的鲜明对比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贸易将逐步朝线上化和数据化发展。过去工业品是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的主力军,农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传统贸易方式,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更加广泛,合作平台更加多样化。聚焦到跨境电商农产品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覆盖的人口总数达46亿,必将为线上贸易带来更多机遇,开拓出一个全新、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电子商务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跨境电商网络零售交易额已达1.25万亿元,海淘用户人数已达4100万。从2011年到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长11%,我国的大米、棉花、食用植物油、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已经成为部分国家的重要进口来源地,中国农产品正通过跨境贸易以喜人的姿态走向全球。随着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兴起的新兴业态,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使我国农产品跨境交易规模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2.由粗放型向精细型服务转变。其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产品跨境贸易卖什么农产品,原来是什么值钱种什么,追求贸易量的增长,没有市场支撑,造成农产品出现滞销,而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解决了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农产品“买难”和“卖难”问题,通过大数据对国内外市场资源进行统筹分析、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为农产品营销提供参考决策,进而转变生产方式,实现按需供给,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其二,农产品供给的转型升级,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把农产品加工延伸到如保健品、美容护肤、饮料等深加工领域,进一步挖掘农产品附价值,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体验。其三,农产品物流体系不断优化。跨境贸易初期,农产品主要以大宗交易为主,物流体系单一,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个体贸易逐渐增加,物流体系也发生了变化,新建立的交通线路弥补了物流运输中的不足,通关手续更加便捷,海外仓增加了物流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其四,电商平台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在农产品种类、规格、产地等信息方面分类更加细致,国外采购商和消费者可通过电商平台找到我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并根据品质、价格等具体细分,按照采购需求筛选出合适的农产品卖家。3.消费升级,向品质电商转变。跨境电商只是农产品进出口的一种切入手段,随着物流、支付方式、金融业务等跨境贸易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新技术的出现,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形态也会随之不断演化。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方式越加多元化,跨境B2C、C2B的业务模式与B2B业务模式会形成有效互补,消费升级必将推动跨境电商向品质电商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要求更高,从最初的“吃饱”变成了“吃好”,而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正是消费升级的体现。其一,在农产品生产规划方面。跨境电商使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C2B定制模式正在流行,它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传统的单向加工转变为挖掘需求、消费者参与、生产、配送的模式,根据消费者需求生产,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也能提高利润,并能解决传统模式所带来的周期长、库存高、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从根本上进行风险控制。其二,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方面。我国农产品品种多,市场广阔,成长空间巨大,国际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认知度和受欢迎度,出口一些像澳洲脐橙、菲律宾凤梨、新西兰佳沛果等具有知名度的优质品种,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是必由之路。其三,在农产品经营主体应用水平方面。得益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很多农产品卖家都在电商平台上从事农产品销售,尽管内销和跨境销售在实际操作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通过电商平台的经营,很多卖家已经突破了传统农产品流通销售的思维,对互联网、跨境交易、零售的应用水平正在逐步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越来越好。4.农产品跨境交易领域和范围扩大。其一,线上线下联合互动。跨境电商贸易由于地域限制,多数消费者只能通过电商平台展示的图片了解产品信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出国门,通过举办农产品艺术节、农业博览会和设立品尝周等活动,让国外的消费者先切身感受产品的品质,进而再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他们喜欢的农产品。其二,跨境互动交流形式多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机构以及各大电商平台的交流愈加频繁,农产品电商大会、食品峰会等各种形式的推介交流会,为农产品跨境贸易开辟了更多的合作渠道。不同国家农产品电商、食品企业掌门人,通过分享各自电商产业发展的运营模式和经验,促进了更多农产品和农业投资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推动了跨境农产品贸易额的持续增长。其三,围绕跨境农产品展开的服务贸易正迎来一个新的机遇。买卖是农产品跨境交易的一个基础层面,而围绕农业科技信息、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农业服务贸易,既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同时可以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产品跨境贸易不同于一般的跨境电商,它牵扯到食品安全、保质期等问题,所面临的自然条件、市场、运输技术以及当地社会环境的风险与其他行业不同,因此也就面临着更多的挑战。1.对外出口配套环节不健全。其一,冷链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国内人均冷库容积0.1-0.3之间,低于其他大部分国家,随着跨境农产品电商贸易的快速发展,冷库容积小、功能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这也导致跨境农产品从源头开始便出现损耗现象,而国外一些国家的冷链运输体系也不完善,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世界农产品电商大会上,来自欧洲电商协会的顾问介绍说,欧洲人更倾向于在网上购买服装、旅游产品和一些体育用品,食品和农产品虽然有需求,但由于冷链运输体系配置不健全,人们更喜欢在实体店购买。其二,物流链有待进一步完善。跨境农产品物流链条比国内要长很多,而且存在天气、技术、边检等不可控因素,只要某个物流环节出现“断链”,就很容易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目前我国小额农产品跨境电商一般采取外包运输方式,覆盖的市场范围有限、成本高,而海外仓建立需要大额投资,并且对库存、管理要求很高,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其三,产品链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很多跨境农产品电商还停留在集货阶段,甚至还有来路不明的农产品,产地直采方式欠缺,没有从源头建立起新鲜安全的产品链,也就难以保障农产品在零售环节的品质。其四,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农产品从出库到消费者手中存在监管盲区,无法全程实时监控物流信息,运输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一是难以及时回应客户,二是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客户体验降低,同时给卖家造成损失。其五,法律法规、信用评价、管理服务等支撑体系缺失。相对于国内,国外消费者在农产品选择上更为挑剔一些,对品质要求会更高。而我国针对跨境电商农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认证体系、监控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出口的农产品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也是阻碍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伴随着跨境电商迅猛的发展势头,相关部门反应不够迅速,造成法律法规的制定、监管模式都出现滞后,导致农产品企业在应对跨境电商贸易问题时,采取的对应措施欠妥。2.跨境电商本土化运营进展缓慢。农产品跨境电商要做大做强,只有走出国门,了解当地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为消费者提供本土化服务,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国外同行竞技,能否本土化服务和营销是跨境电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跨境电商农产品走进来我们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模式,而对于走出去面向国外消费者,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和能力。由于跨境电商链条的复杂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很多农产品企业走了不少弯路,本土化尝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进展十分缓慢。特别是对中小农产品企业来说,跨境电商在网络平台设施建设、物流、国际支付、营销、通关等一系列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跨境电商本土化运营的发展。而海外合作的落地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方面都需要进行不断调试。3.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局。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业务开展,涉及到采购、仓储物流、通关、结汇、销售、推广等多个环节,流程复杂,专业性强。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问题,相比于工业品贸易,跨境电商对网络营销策划、法律、外语、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高,而农产品跨境销售不单需要懂跨境电商的人,同时需要懂农业的人。目前我国高校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欠缺,政府和其他社会资源也基本没有培养这类人才的专门机构,很多都是依靠农产品经营者自学和不断摸索,但学习和成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跨境电商的发展,仅仅依靠高校开设的部分跨境电商课程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倾向于选择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但农产品跨境电商需要两者兼具并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单一专业无法满足这种综合性需求,高端电子商务人才更是存在严重的缺口。

三、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的优化路径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农产品上行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跨境电商为农产品出口开辟了新的通路,并成为我国外贸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据预测,未来几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长速度将保持在年均20%左右,到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元。但走出去的道路还有很多障碍,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社会以及各个国家之间通力合作,推动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不断向前发展。1.多主体合作,打造全产业生态链。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要想走得更远,必须拥有全产业链的基础能力,尤其是在产品标准化和物流上能承受更多挑战。其一,打造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稳定增长,是跨境流通的基础条件之一。通过农产品基因改良、农业机械化应用、农业管理水平提升以及农产品转型升级等手段,使我国农产品在供应端能一直保持稳定的产出。推动农产品产地直采模式的发展和品牌化建设,通过产地直供及品牌效应,让消费者在享受安全新鲜的农产品的同时,提高产品认知度和忠诚度。其二,打造畅通的物流链。物流产业链协同是整合国内外资源、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整体效率的关键,除了政府部门寻求与跨境物流服务商合作外,国内跨境物流企业也要挑起大梁,整合各种业态的物流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物流链各节点企业、海外仓相互结合,协同资源分配、互补短板,实现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进一步巩固物流链条的稳定性。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物流,使农产品供给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绕过反补贴、反倾销、检验、检疫等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简化出易环节,降低出口成本。其三,建立创新、高效、规范、便利的监管体系。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共管体系;二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三要建立有助于推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的监管体系,努力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标准上保证“同线同标同质”内外贸融合发展。2.搭建大平台,建设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其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投资贸易促进活动,为农产品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搭建平台,寻找更多贸易和投资合作的机会,推动农产品贸易增长和农业投资的流动。其二,构建大数据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在跨境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以及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信息离不开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在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与电子运营商的合作,加快物流管理平台的开发,与海关、边检、金融等部门实现联网,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为跨境农产品企业、物流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通过海外仓大数据平台,协助跨境电商卖家了解国外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以此作为未来市场走向的重要依据,解决货物滞销给卖家带来的资金周转期长、成本增加等问题。3.构建新环境,助力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外跨境电商数量的迅猛增长,仅仅依靠几家农产品企业和电商平台合作是肯定不行的,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电商平台、跨境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力,构建跨境电商发展的良好环境,共同解决跨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其一,需要加强与国内外各电商企业的对接交流,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其二,要依托条件好、实力强的电商企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商业模式成熟的农产品企业,推动我国跨境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三,加强跨境电商贸易培训。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为农产品跨境电商输送专业人才,同时跨境农产品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再教育,可以邀请电商平台的专家或讲师不定期为员工进行培训,并创造条件引进人才。其四,政府要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调动农产品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构建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环境。

四、总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市场空间大,这为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国农产品跨境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境电商、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升级等众多大形势的推动下,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崔艳红.跨境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出口成本下降的路径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5(9):36-38.

[2]向钇樾.论跨境农产品电商主流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7):99-102.

[3]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2):22-31.

电商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移动商务3G电信运营商

一、中国电信业的3G时代

“3G”是中国电信业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其全称为3rdGeneration,即第三代数字通信。随着2009年1月7日3G牌照在中国正式发放,中国电信业也迎来了3G时代。

1、3G技术简介

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这种模拟制式手机目前已经淘汰。

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其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

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有所提升。3G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2、3G在中国电信业的进展

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同时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放号,号段为157,正式启动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中国的3G时代由TD-SCDMA这个经历了长达十年技术成熟过程的国产3G标准正式拉开了帷幕。中国的2008年,除了因奥运而举世瞩目,还将以“3G元年”之名被载入史册。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确定了电信业“六合三”重组方案。即中国移动+铁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CDMA网+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GSM网+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从此中国电信运营商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并为迎接3张3G牌照做准备。

2009年1月7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通信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其中,批准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

随着3G牌照的正式发放,运营商之间的3G大战也将全面爆发。中国移动的一期TD-SCDMA网络正在10个城市测试,预期TD-SCDMA二期建网完成后,北京、上海、深圳等38个城市之间将可互通可视电话。中国电信推出了新品牌天翼,使用189号段,并投入巨资进行市场推广互联网手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继平表示,中国电信拿到3G牌照以后,大约要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网络建设和业务准备,陆续在100个城市推出3G通信服务。相对低调的中国联通拥有WCDMA这张最成熟的3G牌照,并在七个城市进行WCDMA试验,首批WCDMA试验网络也正在加紧内部测试中。中国联通表示,正式推出3G业务的时间还没定,争取在2009年内推出,这是中国联通追赶的一个大好

机会。

二、移动商务和3G通信

移动商务是指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利用无线网络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电子商务可以真正使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贴身服务。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意味着需求的增加和多样化,这为电信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移动商务的业务包括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移动购物、手机上网等等,这些业务在目前的2.5G网络下也能完成,但在3G网络中,这些业务的完成会更加的安全和高效,用户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3G技术的优势在于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为移动商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其业务的重点是发展移动商务,可以预见,未来的3G时代将是一个移动商务的时代。

3G技术的到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移动商务发展的手机上网速度问题,大容量的带宽增快了上网速度,同时降低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3G手机将整合多种商务功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移动商务美好未来的前景。随着3G的发展,移动商务活动必将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运营商发展移动商务的市场定位

中国通信业“六合三”重组后,就只剩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截至2008年10月,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数达4.36亿户,中国电信本地固话用户数为2.13亿户,CDMA用户数为4173万,宽带用户数4218万户,中国联通手机用户数为1.3亿。中国电信的固话和CDMA用户数逐月减少,除此之外,三个运营商其他业务的用户数都在持续增长。三家运营商各自的背景不同,决定着他们将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1、中国移动的市场定位

移动商务用户的重要特点是转网成本很高。手机是移动商务的主要载体,而手机号码则是用户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高端客户市场。据德瑞电信咨询初步统计,70%以上的全球通用户认为号码资源是其宝贵的资源,更换号码将会带来许多不便。更何况,中国移动的TD-SCDMA、中国电信的CDMA2000和中国联通的WCDMA的手机不能通用,更换运营商就意味着更换手机,而目前主流手机的价格在1000~2000元之间,未来3G手机的价格可能更高。因此,移动商务用户的转网成本很高。

从用户基础上看,中国移动实力最强,而中国电信则最弱。然而,中国移动70%以上的用户是神州行,其品牌定位是大众消费。因此,中国移动在初期应该利用用户的高额转网成本,将当前用户群锁定在自己的移动商务服务中,将市场定位在满足大众用户的移动商务需求上。从目前的情况看,三家运营商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综合实力比较,移动第一。只要中国移动能够把当前的大部分用户留在自己的移动商务用户中,就能继续保持在电信行业的强势地位。

然而,中国移动获得的TD-SCDMA牌照是一种中国自主研发的3G技术,远不如中国联通的WCDMA和中国电信的CDMA2000成熟,这意味着中国移动的3G网络在初期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中国移动在推行移动商务服务时,不应与其他运营商攀比技术,盲目推广没有技术保证的高端服务只会损害中国移动的品牌形象,让用户认为其技术不可靠,从而造成用户大量流失。中国移动应将市场定位在为大众满足最常用的移动商务服务上,应先把最基本的业务做好。

2、中国联通的市场定位在此次重组中,中国联通目前看来是最大的得利者,出售业务拖累最大的CDMA网业务,腾出手全力经营GSM网,得到一张技术最为成熟的WCDMA牌照,并与网通合并,获得部分固话资源以及较好的盈利平台。中国联通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在三种技术中,参与WCDMA标准的企业最多,不仅有大多数世界著名的移动通信设备厂商,而且目前已商用的3G网络,大都采用的是WCDMA。在网络、终端和业务层面,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业务的丰富度,还是产业链的繁荣度,WCDMA比其他两个标准都具备压倒性势。

不过,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技术,也不清楚TD-SCDMA、WCDMA和CDMA2000到底有什么区别。2000年,中国联通推出CDMA时,大肆宣传其技术比GSM先进,但结局依然很惨。移动通信市场不是一个技术唯先的市场,用户所关心的焦点并非技术,运营商比拼的是综合实力。

3G和移动商务为中国联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能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和市场地位。相对于中国移动不成熟的TD-SCDMA网络,中国联通应充分发挥其WCDMA的成熟技术优势。就移动商务初期阶段而言,中国联通应以稳定、高速的移动互联网接入为平台,推出各种实用的移动商务服务,特别是将市场目标锁定在需要移动办公的商务人士、以及喜欢上网冲浪的年轻人群。只要中国联通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够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联通就将会以此缩小与中国移动的差距。

此外,中国网通并入中国联通,原网通的宽带和固话用户就会成为联通的用户,中国联通可以将固话、固网宽带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走全业务整合的道路。这不但可以发挥中国联通全业务的优势,还可以尽量避免用户因某一业务不满意而流失。

3、中国电信的市场定位

从移动用户群上看,中国电信处于劣势,但中国电信具有庞大的固话和宽带用户群,这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不具备的。在拿到3G牌照后,中国电信将CDMA1X升级到目前3G商用的最高版本——CDMAEVDO,其速率将达到3M以上。高速接入使得中国电信将把市场定位在中高端商务用户,将采取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同的策略,进行差异化竞争。

中国电信已经推出3G品牌——“天翼”,即中国电信为满足广大客户的融合信息服务需求而推出的移动业务品牌。“天翼”强调互联网时代的移动通信的核心定位,面对语音、数据等综合业务需求高的中高端企业、家庭及个人客户群,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和便捷话音沟通服务。

可以预见,中国电信在近期内,将努力展示天翼品牌的移动互联网提供者和面向中高端的市场定位,以期迅速在消费者心目中打响品牌、树立形象,为规模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中国电信会坚持融合经营和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固网和移动网的协同效应,实现有效益的规模发展。

四、结束语

电信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移动商务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移动电子商务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在技术、安全防范、公众认知度、服务方式及范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前景下,运营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并为用户带来移动电子商务价值还需要市场更多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钟伟:21世纪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模式研究[J].通信技术,2008(10).

[2]吴朝文、蹇洁:3G关键技术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7).

电商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B2C电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问题;措施

一、研究背景

《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8万亿元元以上,同比增长了24.8%。其中,B2C交易额为7万亿元以上,约占电商整体的1/4。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30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2500万人。在电商物流迅猛发展的时代,B2C电商物流自然而然地崛起。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物流成本控制相关研究成为了B2C电商企业的关键所在。

二、B2C电商物流相关概念界定

(一)B2C电商物流成本的定义与构成。根据我国颁布的标准,其中给出的关于B2C电商物流成本的定义是: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商品在物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所以,B2C电商物流成本的构成,并不是各部分成本简单的叠加,而是它们之间有机的结合,一般包括采购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人工成本。(二)B2C电商物流成本控制的内容与基本方法。B2C电商物流成本控制的内容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是指电商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根据各自B2C电商企业制定的物流成本控制标准,核实商品在实际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成本,找到可以控制的非必要损失,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实现全面、全方位控制物流成本的目标。控制物流成本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排除法、责任划分法、综合评价法。

三、B2C电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环节成本控制不全面。采购作为物流活动之中重要环节之一,是直接连接企业与供应商的纽带。采购环节成本控制的内容就是检查采购人员所采购商品的周转率、毛利率、退货率、售罄率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电商企业的物流总成本产生影响。采购环节成本控制不全面的原因:一是就目前情况来看,B2C电商企业一般无法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当B2C电商企业重新选择其他供应商的时候,这无疑大大地增加了采购环节的成本,长此以往必然会损害企业的利益。二是企业的采购部门独立于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既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又不了解仓储部门的库存情况,因此采购人员很难制定企业需求量的相关计划,造成采购环节的效率低、成本高。三是包括采购人员自身的成本,即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随着B2C电商行业迅猛发展,相关从业人员也随之增加,然而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参差不齐。采购人员的谈判技巧不熟、产品认知差、与其他部门沟通不及时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采购成本。(二)仓储环节成本居高不下。仓储环节作为连接B2C电商企业采购环节和运输环节的纽带,占据着物流总成本的很大比重。因此,仓储环节的成本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对提高物流活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B2C电商企业仓储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库存的周转率过低比如,国美、苏宁等电商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在7次左右。在企业资金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库存周转越慢,仓储成本就越高。2.仓储环节投资过大许多电商企业出于对运输过程的便利和成本方面的考虑,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仓储设备,建设自己的仓库。仓储设备的价格普遍较高且更换率低、折旧较大,这大大地增加了仓储成本。自建仓库其中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维护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这些都会计入物流仓储成本中,提高了仓储成本在物流总成本中的份额。3.仓储使用的材料消耗过大常见的仓储材料有石棉板和泡沫玻璃板等,加上B2C电商企业商品流通的较快,仓储材料的需求量也较大,因此,导致仓储成本居高不下。(三)运输环节成本占比过大。运输环节的成本是指B2C电商企业将商品运送到买手过程中所消耗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中直接费用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包含管理费用等。中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物流运输费用通常占总成本50%左右,所占比例最高。由于B2C电商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品种多、数量大,又存在消费者需求不确定性等因素,因此企业降低运输成本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近几年来我国油价飞涨,加上货运司机的工资不断上涨,使得运输成本“水涨船高”。二是目前B2C电商企业自有仓库数量供不应求,配货仓库与客户地点距离较远,必然会导致运输成本提高。三是不可忽视且比重较大的退货率。许多B2C电商企业为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承诺七天无理由退货退款,由此一来,较大的退货比重使得运输成本增加。(四)人工成本负担过重。近几年,随着B2C电商企业不断壮大,员工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但最令B2C电商企业感到巨大压力的是物流人员的人工成本,即物流采购人员的工资、物流仓储人员的工资、物流运输人员的工资、售后服务人员的工资、管理人员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补贴保险等。为了迎合电商市场快速发展,B2C电商企业大量招聘物流员工,有的企业甚至为了吸引从事电商物流行业的高级人才,不惜以优厚的工资福利为代价。据相关统计,2017年,北京配送人员人均工资为7000元左右。在“双十一”等重要活动期间,配送人员工资加上福利、补贴,人均工资可达7500元左右。B2C电商企业规模扩大意味着员工数量增加,同时也就意味着物流人工成本不断增加。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在这么短时间内员工数量大幅度增加,必然会降低岗位匹配的效率,难以做到员工与员工之间能够各司其职,造成管理人员工作低效、管理费用骤然提高。

四、B2C电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措施

电商论文范文篇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用3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2014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这在政策层面对互联网金融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互联网金融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作为互联网金融子产品之一的电商信贷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那么电商信贷和传统银行的信贷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两者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二、相关概念界定

信贷(Credit)也称信用,是指贷款人在一定期限内按一定利率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出借给借款人,期限届满时,借款人应将借入的本金连同利息,一并偿还给贷款人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传统银行信贷(TraditionalBankCredit)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自己筹集的资金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经济活动。电商信贷(E-commerceCredit)是指诸如阿里巴巴、苏宁等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其自身电商平台优势直接向平台上的供应商和个人提供借贷的一种经济活动。电商信贷属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的网络借贷,是对传统银行信贷的创新。根据《奥斯陆手册》(OsloManual)对创新的定义和划分,电商信贷属于营销创新(渠道创新)。它跨越传统金融中介直接将资金借贷给资金需求方,通过电商平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金融通、加速金融“脱媒”。

三、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共同点

首先,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同属于信贷,都是以到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贷方之所以让渡资金使用权,是因为借者承诺在约定时间内将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作为回报。其次,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流程相同。即贷款申请→征信评估→同意放贷→贷后跟踪→归还贷款。最后,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都要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只要有信用,就会有信用风险,因此两者都需要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信用风险控制,严防信用风险的集聚。正因为电商信贷和传统银行信贷在本质上相同,使得两者在业务渗透和融合方面成为可能。

四、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不同点

(一)目标客户不同

电商通过平台优势,构筑金融活动中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桥梁。信贷的目标客户主要是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而平台之外的微观主体很难被触及。以阿里小贷为例,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00亿元,服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超过70万家。这些客户的特征是盈利能力不高,信贷需求额度低,70%以上的客户贷款需求在50万元以下。传统商业银行奉行“二八定律”思维理念,认为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于是“高大上”的高端客户成为他们的目标客户,其余80%的“小散”很难被顾及。考虑到小微企业分散广、单个客户贷款金额小,而且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不确定等问题,传统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的利益驱动力不足。然而,从细分市场的角度来看,电商信贷正好延伸到商业银行信贷领域的“长尾”客户,电商与传统商业银行实现了差异化信贷服务。

(二)客户黏性不同

电商信贷可以增强电商自身对平台用户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电商生态的良性发展和推动自身行业的扩张。一方面通过给电商平台上的商户放贷,间接提升店商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资金周转率显著提高,从而破解了平台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使供应商能够为平台消费者提供更完善和更持续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上有资金需求的消费者,获得贷款后会增强对平台所供应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意愿,形成一个供需两旺的良性闭环,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和供应商对电商平台的黏性,达到“平台消费者—电商平台—平台供应商”共赢。传统银行信贷的客户和银行间只有纯信贷关系,没有其他商业利益绑定关系,因此银行很难黏住客户。

(三)交易成本不同

电商信贷具有渠道优势,不需要花费高额费用筹建实体店、不需要多环节去调查目标客户的信息,基于得天独厚的平台大数据来降低交易成本和边际成本。相关数据显示电商信贷的交易成本具有明显优势,阿里金融单笔信贷成本仅2.3元,只是传统银行信贷成本的0.115%。电商通过大数据系统,还可大大节约融资的时间成本,单纯的放款时间最快只要几分钟即可完成,如3分钟融资到账业务的“京保贝”。电商信贷从申请、获批、偿还均不受工作日的限制,企业当晚申请订单贷款,第二天就可以使用这笔资金采购原料,扩大再生产,等买家确认收货后,系统会自动扣除原先的贷款金额。传统银行要开设实体网点、需要借助外在力量逐一收集、分析、筛选目标客户财务数据、一对一征信申批,势必增加了信贷交易成本。有关数据显示,传统银行单笔信贷成本高达2000元。受制于上述因素,传统商业银行要数个甚至数十个工作日才能走完线下审批放贷流程。

(四)资金来源和信贷规模不同

按央行等监管机构的规定,电商信贷的资金来源被严格限制,只能用自有资本金进行放贷,不能通过吸收存款、证券发行等方式融资,最多只能从银行融入限额资金,即从银行融入的资金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一定比例。即使“各种宝”里的资金充溢,也不能直接用于放贷。由于可放贷资金量小,放贷对象享受的信用额度受限,因此电商只能提供小额信贷业务,加上贷款地域限制,双重壁垒阻碍了电商信贷规模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拥有充足的可放贷资金。不仅可以用股东投入资金、同业拆借资金出借,更可以利用海量存款放贷,单个商业银行仅零售存款余额就达十万多亿元。刚刚出炉的工商银行2013年度报告显示,客户存款余额为146208.25亿元,客户贷款及垫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11186.82亿元,增长12.7%。其中公司类贷款、个人贷款与票据贴现分别占71%、27.5%、1.5%,信贷规模很大,占总资产的51.2%。

(五)贷款的期限不同

鉴于贷款对象对资金“短、频、急”的需求,电商适宜提供短期贷款,期限可以是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目前,“淘宝小贷”对B2C平台客户的贷款期限有30日和6个月,而针对B2B平台企业客户提供的贷款期限为1年,可以随借随还,按日计算利率,非常灵活方便。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按照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从期限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高。以2013年为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长期贷款分别占65.35%、65.43%、54.7%和66.89%,其中中国银行内地人民币业务中长期贷款为35833.4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6.89%。往前追溯发现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均高于短期贷款。这是由于中长期资金主要投向在建续建项目,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等,这些产业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占用时间较长。(六)政策监管不同小额贷款监管遵循属地原则,由地方监管机构负责,但作为新生业态的电商信贷,植入了互联网元素,相应监管政策仍处于空白状态。其贷款审批、流程、风控、贷后跟踪是由电商的注册地政府监管,还是由目标客户所在地政府监管,还是由双方共同监管,如何管制等等目前均缺乏相关依据,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律。传统银行信贷在长期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传统银行信贷的监管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这些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了传统商业信贷中的贷款人和借款人的利益。

(七)风险控制不同

电商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风险控制,实现信贷工作全过程监控,有效规避和防范贷款风险。贷前依托客户在电商平台上的行为数据(认证信息、交易记录、信誉评价、实时运营状况),辅以第三方认证数据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做出评估,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逆向选择的风险。贷中通过电商平台实时监控客户的交易状况和现金流,来判断贷款是否发生偏离。贷后通过电商平台对企业经营状况动态监控,对可能影响正常履约的行为及时预警,避免贷款出现逾期甚至坏账的可能性。和传统银行相比,基于大数据的动态分析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风险。以阿里小贷为例,截至2014年2月,其不良贷款率低于1%。传统银行没有类似电商的大数据平台来获取实时、真实、完整、可控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贷前依靠客户自己提供的标准化“三张”财务报表以及担保抵押证明等资料,结合外部数据来综合评估客户的信用及还款能力,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性审批效率因人而异、因行而异,这种时间差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风险积聚。贷中很难对贷款对象的资金流向进行监控。贷后风险管理更是银行薄弱的环节,银行不能实时跟踪到企业最新的经营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难以及时预警和风险监控。

五、几点建议

(一)银行与电商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传统银行资金充足、拥有优质的大客户、监管制度完善,但真实的交易数据缺乏、信贷成本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较低。而电商能借助数据平台实时获取小微企业的交易数据,信贷成本低、客户粘性强,但信资金来源有限、现有金融监管体系未覆盖。如果两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银行具有资金优势,电商具有大数据优势)进行长效合作,那么在解决电商信贷资金来源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高银行信贷效率、降低信贷成本、放宽信贷准入门槛,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而两者形成的合力又将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将电商纳入现有监管体系

电商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电商企业;成本管理

一、互联网时代电商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电商企业以互联网为工具,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易环境,使交易双方通过网络操作便捷、及时地完成商务交易。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增加贸易机会的同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其成本管理理念有着巨大的转变,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现代化。电商企业的产生建立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成熟运用的基础之上,电子商务活动的实施和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信息交互、分析处理与数据传输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电商企业的产生和电商活动的进行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同时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又推动了电商企业的发展。(二)交易虚拟化。电商企业的商务活动和交易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做到数字化、信息化。各类信息的交换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商谈、签约、订货和支付等各个步骤实现完全虚拟化,无需交易双方当面进行,通过互联网便可完成。(三)交易成本低。由于电商活动的交易过程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成本低,线上广告宣传快捷方便又环保,可节省各类信息的处理成本、宣传成本和交通成本。同时,双方就各事项可直接在网络上沟通交流,既减少了中介费用,又使无库存生产和销售成为可能,因此整个交易活动的成本大大降低。(四)交易效率高。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地域和时间限制不再成为问题,交易双方能通过互联网高效、便捷地完成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商业活动,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增强了及时性。同时,电商活动以互联网为主线,高度地集成整合商务活动的各种功能以及各方主体,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二、我国电商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为电商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使用者的剧增、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为电商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此背景下,以淘宝、微店、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等为代表的大量电商企业正以破竹之势成长壮大,对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凭借低成本、高效率、便利性强等优势,将传统的销售经营、贸易活动网络化、快捷化,打破了区域限制,不仅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也加快了对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主流方式。然而,在电商企业实现经济新增长的同时,企业对成本控制管理的疏忽也引发了种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战略目标定位不明确。企业的生存环境与外部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受市场形势影响而选择电子商务,这便需要对电商企业的战略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针对电商企业的经营目标、市场环境以及消费理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事实证明,许多电商企业的失败,都是因为盲目地开展电商活动,缺少战略定位研究和成本控制分析。但是,目前仍有许多电商企业缺少个性化的战略定位目标,带着模仿思想就盲目进入市场,仅仅凭借一些基础技术实现企业销售环节的电子化,通过网络完成合同确立、订单支付等步骤,但实质上这些企业的采购、生产、配送等环节仍然与传统企业一样,没有真正与电子商务融合。因此,电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战略规划、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分析不到位,往往会导致经营效益差,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首先,电商企业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需要合理的电子商务政策法律法规作为依托。但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限制以及管理理念的滞后,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政策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致使电商企业内部很难真正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合理完整的成本控制制度。尽管我国近年来陆续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但重点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却很少;其次,由于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涉及领域广、范围大、确实难以制定出相关统一规范的行业制度,这也拖慢了我国电商企业发展的进程;最后,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较晚且还处于初期阶段,在制度建设、法治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处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三)物流成本控制不得力。物流成本分为正向物流成本与逆向物流成本。一般来说,正向物流成本是指在销售过程中,为发出商品所产生的相关运输费用等物流成本(不包括退货、回收等逆向成本)。在我国当前的电商模式下,正向物流成本所占运营成本的比重较大。与传统的物流方式不同,电商企业的物流模式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自建物流系统,亦缺乏经济高效的模式,因此多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且有着批量小、周期短、批次多,再加上客户分散、随机性强的特点,所以要想降低正向物流成本就变得十分困难。逆向物流也称为反向物流,它可以分为退货反向物流和回收反向物流。电子商务中的反向物流大多是指退货反向物流。由于电商企业的线上销售购买过程是虚拟的,消费者购买前并不能接触到实体的商品,只能通过商家提供的商品图片、文字描述等粗略信息做出判断,因此可能会出现网络交易的诚信度不高(有些商家会采取刷单、虚假评论等手段伪造销量,吸引客户)、消费者收到的货物达不到预期的要求等情况,导致退货率比传统的实体销售高了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电商企业的物流成本。(四)网络技术平台建设进程缓慢。电商企业的运营与发展,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与进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电商企业线上运营模式的发展。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技术的频繁更新换代致使电商企业现有的信息技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近年来,电商企业逐渐对信息技术产生非标准化、多样化的需求,这对平台运行效率、信息资源整合处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面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目前的网络技术平台还不能够真正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的网络技术虽然在特定环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但大多只停留在软件层面,并没有完全融入更多互联网技术,所以出现了采购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物流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网络平台的建设、资金的投入、信息技术的研发等应进一步加强。

三、电商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电商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电商企业自身内部原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战略成本理念滞后。企业要长期生存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经济格局的变化建立适时的管理策略。战略成本控制作为现代成本管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求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成本进行长期战略控制。但是,多数电商企业对经济、法律、技术、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尤其是当地政府对电商企业支持程度、与利益相关企业交往成本以及人们对网络购物的接受度等因素的认识不足,形势分析不到位;再加上企业对自身内部资源的预估不合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导致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理念滞后,战略决策失误。(二)客服服务意识不强。客户服务是电商企业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客户服务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增值,从而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提升产业链的整体价值。目前,我国网络购物售后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上对于网站经营者和商家在售后服务的责任划分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导致客户在商品售后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上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久而久之,大多数人只愿意在网上购买价值较低和不需要售后服务的商品,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制约了电商企业的发展。(三)现代化网络技术研发力度不大。我国凭借人口基数优势成为世界第一大的互联网和宽带市场,但是与传统企业相比,网络渗透率依然较低,客户群体仍然较小。另外,完善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则为其提供保障,这对于企业一次性投入的资金要求较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仅仅添加一些机器设备,或是将手工做账变为电脑软件制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国电商企业的网络信息技术较为落后,管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在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利用等多个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网络技术的现代化。

四、网络时代电商企业成本控制几点建议

一个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市场占有率的大小、盈利水平的高低等都与成本控制和日常管理息息相关,电商企业也不例外。因此,笔者认为强化电商企业成本控制的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正确树立成本管理新理念。电商企业必须树立自身的企业文化,追求自身的个性化和竞争优势,不能只着眼于降低商品价格和直接成本,更应从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增值渠道等能够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方面入手,从战略的高度来控制成本。另外,企业还应该重视培养职工的成本效益意识,不断完善职工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的各项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从上到下的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成本管理机制和现代化成本管理的新理念、新思想,不断促进电商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二)不断完善物流成本系统化管理。电商企业的物流成本在其成本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市场上主要有自建物流系统和第三方物流两种物流模式。自建物流系统处理高效、反馈及时且灵敏度高,面向范围较小、区域集中的客户群体,能满足电商企业自身经营需求;第三方物流则适用于市场较广、范围较大、区域分散的经营目标。因此,在选择物流模式时,电商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外部环境与自身经营特点,在自建物流系统和第三方物流之间,选择相对经济高效并适合自己的物流配送方式,实行经济配送,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配送成本,减轻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负担;另一方面要使配送发生增值,可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配送服务,以保证配送服务的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三)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水平。客服为电商企业与消费者架起沟通的桥梁,客服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电商企业应定期为客服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制定规范的客户服务标准,力求在业务服务上赢得客户的满意。此外,通过完善界面商品介绍、及时解决顾客的问题、对发出商品进行后续跟踪服务等方式也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减少退货率,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强化客户服务的质量,不仅可以为公司节约不必要的物流成本支出,还可以提升电商企业的信誉和商誉,促进企业快速、高效、稳定地发展。(四)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电子商务已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是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发展、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明确经营管理范围和各项服务规范,引导企业增强标准化意识,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进程;其次,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建设同样重要。政府应鼓励多方参与,做到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群众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玉勤,胡一波.B2C电子商务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途径探析[J].物流技术,2012.31.8.

[2]付冰仪,张学义.如何加强对电商企业成本的有效管理[J].农场经济管理,2017.8.

[3]龙含金.大数据背景下电商企业管理的思考及对策[J].智慧商业,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