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7 16:40:39

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运用

正确的语言是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要求更为严格。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它的正确运用既能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又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认真把握语言艺术。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通过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来体现,这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2]。(一)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无法清楚明了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也无法向学生表达生动形象的情感,更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并非形成于一时,而是通过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述和熏陶逐渐提升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运用技巧和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艺术影响,会慢慢使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和表达更加熟练,对语言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逐渐掌握语文中语言的技巧。相反教师对语言艺术的不熟练、不精通也会直接造成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不重视,从而影响对语文的学习。(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技巧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下进行总结和思考,了解教师在语言艺术上的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和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语言艺术和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艺术形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理性的逻辑分析讲究语言的缜密性和严谨性,可以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而故事之类的讲解则讲究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课堂幽默的语言艺术则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将语言艺术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受到禁锢,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三)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而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也会成为学生追求的一种美,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意识,让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是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为目的,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其中语言特点必须生动形象、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具有一般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科学的语言艺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授课的素质。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知识和文化传播者、情感传达者,必须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教师是教学中语言的主导者,其对语言艺术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要用词用语缜密、准确、合理、规范、符合逻辑,即语言艺术的运用要讲究科学性。(二)语言艺术的运用要有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交际用语讲究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也很有针对性。大学生虽然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缺乏一个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的大学生甚至还存在着叛逆心理。鉴于此类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要讲究技巧,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听课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进行故事的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者进行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对于一些掌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以简单引导教学;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使用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4]。(三)启发式的语言艺术。时代在发展,教学也在进步。传统的一言课堂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已经登上教育的舞台[5]。当代教育中,学生已逐步开始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四)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语文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口语化,讲课时要求声色俱佳,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知识更容易理解,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大忌就是教师只会拿着书本开始念书,而不是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得很多的名词定义难以理解。只有将书本内容口语化,使内容通俗易懂,才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融合了语音、语速、语调,加以情感的渗透,能够将复杂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口语表达,使语境的表达更加生动传神。大学语文教学中,口语化的语言艺术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不仅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但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口语化并不是将一些口头禅或简单的日常口语用于教学,而是将语文书本内容和口语相结合,使语文更具有语言魅力[6]。(五)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也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严谨。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7]。之所以具有此特点,原因在于语文的文学特点,语文中的很多文章来自于各个名家作品赏析或者节选,而名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名家作品赏析时的语言特点必须把握生动形象的特点。而在诸多的名家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又多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无形中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对于散文类的作品或者情感类的作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语言艺术的运用则要注重情感的流露,将文章中作者或者主人翁的情感清晰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动人和可贵之处。情感的交流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的沟通才能更顺利。如果语文教师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只注重文章内容本身的教学,忽视情感的表达,则只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情感,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从整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言艺术要讲究科学合理、要有针对性,能够启发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化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传达情感。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在无尽的变换之中体验语文文学的魅力[8]。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提升措施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水平越高,其影响力和魅力就越大。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要提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高朗读水平。朗读在语文中的意义十分重要,朗读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讲课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提高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创造新的语言艺术。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社会文化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社会中的新鲜用语也在不断更迭,大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关注这些新的语言形式,并细心总结,加以灵活运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次,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要想提高,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从中吸取精华,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艺术。学习的过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与自己的语言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张彬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13,(01):68-69.

[2]王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读与写杂志,2012,9(11):55.

[3]雷艳.试论大学阶段语文教师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语文建设,2014,33(31):17-18.

[4]吴杨春.浅析大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中国教育,2012,(19):25-27.

[5]曹永军.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科建设,2012,(02):176.

[6]马传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探析[J].吉林教育•教研,2014,(13):52.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新媒体;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大学语文一直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语言能力提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受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及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影响与冲击,大学语文教学正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与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问题,以期望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助于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现状。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多数都偏重于古代文学,反映时代气息与主题的篇幅少之又少。它常常给人造成这样一种感觉或印象,学学语文就是学习古代的文学知识。当前,我国时代的主题是不忘初心,实现中国伟大的复兴。如何将这一主题融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既能让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又能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并升华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值得研究与关注的课题。此外,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更新的速度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应结合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心理变化与需求,及时更新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二)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现状。从目前高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状况来看,有的大学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有的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师范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学语文大多数是必修课;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其教学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受教学对象人数众多的影响与制约,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及格获得学分,不影响毕业,根本达不到语言能力提升以及人文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三)大学语文教学的师资现状。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来说,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具有更高的难度要求,客观上就要求大学语文课老师在知识与能力上要具有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的修养水平,否则,难以胜任。大学语文涉及到历史、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方面知识,教授者不仅是精通大学语文的专家,而且还是了解与掌握包罗万象知识的杂家。然而,当前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能够达到上述水准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的大学语文教师对大学语文专业知识比较精通,但他们却不是包罗万象知识的杂家。这就很难将大学语文讲活,讲透。

二、新媒体环境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机遇

新媒体是一种数字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基本形式。它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机遇,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手段两个方面。(一)从内容上来看。新媒体环境丰富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将大学生喜爱的,且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网络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吸收进来,“借助兼容并包的精神与准则,选择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心灵有所触动的作品进行教学,以期为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和学习境界”。[1](二)从手段上来看。新媒体环境拓宽了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大学语文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统满堂灌式教学,代之而起的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多样化教学手段并存的局面。一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大学语文知识与声音、图像与图片、视频融入一体的教学之中,从而增强大学语文知识的可接受性。二是新媒体环境为资源共享与互动提供了平台。比如,自媒体中的QQ群、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公众号等都是资源共享与师生之间互动最好的平台。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多元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在原有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吸收那些能够反映时代气息与主题,又被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学等内容。当然,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一致或接近,尤其是要注重所选的内容能提升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人文素质。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是按专业进行的,不同的专业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就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专业不同,其教学内容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针对艺术类专业,就可以选取《心灵的镜子》和《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名篇,网络文学就可以选择《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等;针对师范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就要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所区别。(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1.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课堂教学不再是唯一的、单调的教师语言传授,而是集教师语言、多媒体声像、图片影视资料等于一体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不再把学学语文看作是一件很无聊的事,这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加深了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式的讲授式教学;另一种是完全依靠课件,而从不使用“黑板+板书”。在具体教学中,“黑板+板书”与课件要综合起来使用,具体的应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来进行。2.充分运用自媒体,进一步拓展大学语文教学传播的空间。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在上述自媒体平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自媒体QQ群、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要充分利用自媒体中的博客、微博、微信以及QQ群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其基本思路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博客、微博、微信群、QQ群以及微信公众号,将课后自学的篇目上传至自媒体网络平台,由大学生自学;大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讨论,发表感想或议论等。3.开展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受课堂教学时间、人数、教室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想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教学。即提前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文件,上传至互联网,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只要有计算机终端设备,就可以接受学习。(三)改革大学语文考核方法。传统的大学语文考试侧重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考核,忽视其他环节的考核。有的大学生平时不学习,在期末时搞突击也能顺利通过考试。为了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应改革大学语文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大学语文考核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平时作业成绩,包括书面作业、感想与议论(通过自媒体来完成);二是在线学习成绩,包括学习课时,回答问题等;三是期末考试。对于期末考试,可以借鉴汉语水平考试的做法,利用考试软件进行考核。大学语文不仅可以补救学习者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2]。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大学语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熊婕.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浅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9:101~104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3

(一)德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大学语文是师范教育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天然地把德育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首先,从课程标准来说,大学语文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大学语文作为包含民族历史的主要信息、与民族文化之根血脉相连的课程,特别是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核心课程,必须重点突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次,从教学目标来说,大学语文必须坚持“德育首位”。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同,大学语文重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即教育和引导学生立足对自我及他人、社会、自然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人生价值、意义、追求的探究。从这一教学目标出发,大学语文教学承载着让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不断提升母语素养,提高解释和表述世界的能力,加深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的使命,因此,必须坚持把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后,从教学效果来说,大学语文必须坚持“德育为纲”。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与世界、历史与文化、理想与现实、精神与追求等的基础之上,而要让学生正确、准确把握这些内容,必须坚持以德育为统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至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二)大学语文与德育天然相生相融。语文是以“文章”为教学内容的。不管是哪个时期、哪种风格、哪种流派、哪位作家的作品,其实都具有“文以载道”的特性。比如,李白的作品包含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礼赞,杜甫的作品包含忧国忧民的情怀,鲁迅的作品蕴含着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中国出路的思索……这些作品无不具有强大的引导、支柱、规谏、激励等功能,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天然地具有德育的基础,只要通过教师恰当的讲授与引导,就可使学生在对优秀作品的学习中得到内心的启迪和升华,从而自觉确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内在规范。同时,要讲好这些教学内容,又必须以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为前提,引导学生以作品的学习为起点,透过历史背景、写作缘由,理解作者的创作“本心”,最后产生共鸣,内化于心。(三)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有与德育。“剥离”的倾向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导致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细。比如,各院校均成立了思政课部,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这本是强化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手段,但无形中也使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政课部的事”,自己“是教专业知识的,不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从而认识不到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德育任务,具体表现如下:在制订教学目标上,往往忽略德育目标;在备课过程中,忽略教学内容德育成分的挖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学生的德育与引导。以大学语文为例,笔者多见教师从文本、文义、文辞乃至从文字基础、文章构成、修辞形态、语言形象、表现形式、书写技巧等角度进行讲授,而缺少对文章精神实质的讲解,更没有注重以此为基础,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和感染。从“德育渗透”的教学任务来说,大学语文教师仅仅“讲专业知识”,明显有其缺失;从教学实效来说,大学语文教学脱离了对整个作品精神实质的把握,而“尽精微”地讲授所谓的“专业知识”,其结果无非是“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大学语文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课程,必须扭转和杜绝与德育“剥离”的倾向,明确教学的德育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教学内容的德育功用,根植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德育功用的几个原则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为书写心灵的文本,理想信念一直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宝库。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一宝库,教育和引导学生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同时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用前人的追求和智慧滋养自己,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信念。(二)突出民族精神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洗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的百年积弱的耻辱,并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客观来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社会上一些不当言论、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容易使相对单纯的大学生难以分辨黑白。大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和挖掘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更深刻地认识和解释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及精神气质,进而强化国家观念、国家安全、国家自强等方面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发展自信。(三)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曾指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人文精神能使人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品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还是报告文学,无不包含着以“真善美”为内核的人文精神。仅以诗歌而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爱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诚挚友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暖暖亲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追求,均可以成为滋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大餐”。(四)突出现代公民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在受教育者心中播撒下种子,包括对世界和生活的态度、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切不可认为“经典”的就都是好的、对的,不加辩证地“一股脑儿”全盘接受。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强调和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紧密结合当下形势与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现代公民。

三、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德育功用的具体举措

(一)变“同体裁”教学为“同主题”教学,凝聚大学语文德育的合力。一般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其内在规律性,往往将同一体裁的文章列为一个教学单元。但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已然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各种文学体裁也不陌生。因而,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完全可以变“同体裁”教学为“同主题”教学,将相同主题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放到一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但是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学习中,感受不同作者、作品类似的思想感情,增强该类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这样既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能在“反复受教育”中更好地凝聚起大学生语文德育的合力。(二)变“填鸭式”教学为“主旨式”教学,落实大学语文德育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无多大不同,往往是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再介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层次结构、表现手法,教师的讲解程式化且了无新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大,感觉收获不多。其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旨才是文章的统帅。而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已然不是所谓的“知识点”,而是“文字”背后的“主旨”(思想感情),以及“物—意—文”转化的方法。教师讲授的重点应该是“宇宙”“作者”“作品”三个维度,即在什么样的环境和背景下,什么样的作者,写了什么样思想感情的文章,进而讲作者为了表达这种思想感情,采取了哪些手法,运用了哪些素材,从而实现了“物—意—文”无障碍的转化和文字“精妙”的表达。基于此,以“意”为“帅”,教师可以深刻阐发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对我们当下的启发,润物无声、寓教于乐地落实大学语文的德育目标。(三)变“闭合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巩固大学语文德育的实效。语文的教学内容为文章,文章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闭合”于课文本身,似乎课文讲授完毕就万事大吉了。现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每天接受许多新信息。当然,受自身学识、见识的限制,学生并不能较好地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有时还心存疑惑。教师可以结合所讲授课文的内容,多收集相关(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时事与形势方面的素材,进行“开放式”的综合运用,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讨论,从而进一步发散思维、厘清认识、巩固收获。(四)变“静态式”作文为“动态式”作业,拓展大学语文德育的范围。以往语文教师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一般是“静态式”的命题作文,学生要么拼凑字数,要么网上“拷贝”一篇,即使认真完成的也经常写得空洞无物。新闻界有句口号,叫“内容为王”。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内容是第一位的。文为心声,学生从小学起开始写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却往往因为没有找到表达的“突破口”而只好敷衍应付,进步不大。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锤炼其思想认识是第一位的,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让价值观鲜活地印刻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中,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从而不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并让教师在落实德育和课程目标中收获立德树人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陈慧.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2]王维新.高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构建[J].湘潮,2012(8).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4

随着我国有关部门对大学语文的日益重视和各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蓬勃开展,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有媒体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如同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启[2]。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出版已经达到2000种之多[3]。面对琳琅满目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少教育专家和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和研究。刘年喜在《大学语文教材的世纪变革》一文中对现行的几套大学语文教材的特色进行了评介。文章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是人文主题的弘扬,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编《大学语文》是文学史编排体例的新探索,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是文化专题讲座形式的尝试,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美文荟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入[4]。这些教材的编撰出版彰显了编写者锐意变革精神和勇气,对创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着重要启发和示范意义。李小琼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问题研究》中对我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现状、影响因素、编选原则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5]。

姚莫诩则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方向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方向要注重人文性、时代性和地域性,要坚持“文学思路”与“人文思路”的统一,坚持传统文学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文化的统一,坚持总体规范与文化特色的统一[6]。李康德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价值追求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建构性的天然存在关系,而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性关系是文化不断地建构教材,教材不断地建构文化,教材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实体性”“关系性”到“建构性”的转变[7]。对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体例问题,乔根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思考》一文中做了较好的归纳,“大学语文教材,其编写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主题•文选模式。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体例上强调以主题为线索,较为全面地介绍我国语言文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第二种是专题•文选模式。以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和周金声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为代表,体例上以不同专题来编排文选,较之前一种模式更为细致,从不同角度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第三种是作家•文选模式。以钱理群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为代表,体例上完全突显个人化的语文主张,以文学替代语文,创新性极强。第四种是文史•文选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为代表,体例上打通文史,回归传统。第五种是对象类型•文选模式。以温儒敏主编的中国语文为代表,体例上根据学生、学校、专业等对象类型来确定文选,因材设教,适应性广,选文难度较大”[8]。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特色教材,该教材分为《大学语文》(大学版)、《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两种版本,教材“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9],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本土文化中最优秀的因素提炼出来融进教材建设中去,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汉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爱国、爱乡、爱人的美好情怀”[10]。

在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与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是以适应高职高专的“职业性”、“实用性”基本特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命名、编排体例、作品的选择等方面也凸显出了自身的独特性。如很多大学语文编写专家为区别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区别,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取名为“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高职语文”、“实用语文”等;在教材编排体例上打破传统以“文学史”或“文学体裁”为教材编撰逻辑的惯例,而是选择以“人文主题”或“文本模块”为编撰体例;在教材作品的选择上,其内容和难度也尽量契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和水平。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不少研究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如彭新竹在硕士论文《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中较为全面的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具有必要性以及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内容选择等问题[11]。周文在《对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反思》一文中,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的理念、体例、选文等方面进行的思考,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以培养高职学生语文操作能力为主线,以模块组合为框架[12]。舒立辉则指出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编写存在着“重古轻今”、“重经典轻发现”、“重共性缺个性”等问题[13];韩向阳从教材编写的原则、体例、内容设计等方面探讨了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问题[14]。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研究

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语文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少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教学实践体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做出了深刻学理阐释。南开大学的陈洪教授对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定位的研究境遇,曾这样描述到:“目前开展大学语文教育还遇到一个困难,甚至是尴尬之处,就是其学科归属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理方面的,即就其学术内涵而言,‘大学语文’无疑要提高学术水准、教学水准,但朝哪个方面努力,似乎比较模糊,没有定论。二是从实际处境来说,一位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法定的’学科作依托,似乎就没有明确的专业归属感。”[15]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学语文”决不是大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的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强调在注重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阶段应是重要的‘通识’性课程,贵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16]。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则强调大学语文教育重在培育大学生的语文素养[17]。

朱恒则认为学术界将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能力说”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说”,都是不准确的,“前者看轻了大学语文的应有作用,后者又过于沉重,大学语文无法承受,真正的定位是在这两极之间取其中,即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18]。李景强认为,根据《大学语文》的改革趋向和大学课程设置原理,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文”的工具性,突出文学、人文或文化的理论知识性,“《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思想为学科基础,以人文基础理论为课程定位”[19]。贾莹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全面研究和思考,她认为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来看,大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从大学语文的课程类型定位来分析,大学语文应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应是一门必修课;从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来考察,大学语文不仅传承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而且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也是启迪智慧,实现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20]。

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杨定明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导致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并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学科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公共课程体系以及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地位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21]。陈嫣嫣则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具有人文性、职业性、母语性等学科品质和复合型教育功能[22]。纵观学术界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通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母语性,职业性、综合性等性质特征的探讨与研究;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论述,研究者主要认为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课”、“公共课基础”、“公共必修课”、“母语教育课”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和完成教学目标而诊察作出的、并随情境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狭义的教学策略仅指教的策略。”[23]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问题就是探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朱媛指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国外的“汉语热”也日益兴盛,然而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下,我国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却呈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势。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课程定位模糊不清、教材建设质量悬殊、师资构成参差不齐、学习主体过于功利等多重困境,面对“母语教学”日益式微的窘境,他认为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定位,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积极革新与整合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加快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24]。

吴素萍认为在当前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师要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注重网络语言文学和规范的语言文学的比较分析,适时改变授课模式,丰富学生文学课堂形式,进而推进高校大学语文的有效教学[25]。蔡继莲针对理工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实,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从目标的确定、习惯的养成、学法的优化、阅读引领的角度来提高高师院校理科大学生人文素养[26]。杨坤道在硕士论文《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中认为,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学科边缘化、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陈旧缺乏特色、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育质量滑坡等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师学者化;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考查办法,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赵卓则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语言文学的基点之上,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育成三个层面实施教学策略,三个层面协调发展,大学语文才能完成教学使命[27]。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效开展大学语文教学也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刘春芳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走知识性和素质性平衡的考核之路[28]。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素质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创新的需求,也是当代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关键。高校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合理融入民族文化,进而提升传统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一、大学语文教材要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就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教材占据了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因此,在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中对教材进行建设尤为重要。想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授,首先要保证大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才能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表现出来。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占据了大部分,再加之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重点内容的同时,还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这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是语文教育中的典范,并且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在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编辑时,一定要选择一些较为突出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语文内容,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出来,使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承。以我国徐中玉先生编辑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首先,在文选阅读部分,一般会选择一些可以将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出来的作品,并且在每篇文章教学后都进行相关的学习提示及附带思考题,这样的安排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找到文章中的重点。其次,在语言实践部分中,一般会选择一些关于语文文体的写作和例文进行欣赏,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最后,在中文知识部分,则选择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化,并对其进行介绍,其中的内容要包含古代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发挥。可以看出,徐中玉先生编辑的《大学语文》教材,将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表现的非常明显。在大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传授给学生,就可以有效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效果。根据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大学语文教师在教材的编订方面对其进行了改革,使大学语文教材更贴切本校语文的教学,并且将该教材应用到教学中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首先,该教材在教学上可以让学生掌握该学习的语文内容,其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可以将我国的优良传统进行体现。在编订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也遵循兼顾古今中外的原则,同时在教材中选择一些学生所喜欢的影视类欣赏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节文章后都安排了课后练习、知识链接及自学提示等内容,其目的也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学习。在该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课上接受教师的引导后,学生可以与日常生活情况相结合,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优秀的语文教材不但汲取了语言文学知识的精华,还能将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学生语文素质的教育,还要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大学语文教师要提高传统文化素质,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扩充自己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位置,想要有效将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实现,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大学教师务必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大学教师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其作为终生学习的理念,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传统文化,教师自己也要经常欣赏名家名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将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开展。(二)加强大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在高校教育中,大学语文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门教学。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对其重视。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较为年轻,一般都是刚毕业或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因而在教学方式及教学水平上较为薄弱,经常在教学中会忽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各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建立高素质、多层次、多梯队、稳定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资队伍占据了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并且直接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建立高素质、多层次、多梯队及稳定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学校可以聘请一些资历较深的教师到大学担任语文教学,让他们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发挥。因为这些资历较深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时间也相对较长,所以,在教学经验及传统文化素养方面也都较为出众。聘请这些教师到高校内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有效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承,还可以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也教授给年轻的教师;第二,学校可以引进一些高层次的语文专业人才,来建立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专业人才一般都接受过专业的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受到一定的熏陶,因而可以胜任大学语文教学,虽然是专业人才,但是在教学经验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的情况,这样就需要专业人才向教学中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讨教,从而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己的经验;第三,在建设好大学语文教学的师资队伍后,一定要具备稳定性,这样才能使整个团队发挥出更好的优势。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教学篇目的讲授和欣赏要以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目的。想要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那些包含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为教学重点进行欣赏,让学生从教学内容中认识到传统文化中思想和道德的重要性。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陆游的《示儿》及杜甫的《登高》等内容,都将爱国主义进行了诠释,李密的《陈情表》是我国忠孝思想的充分体现;李清照《醉花阴》、陆游的《沈园》等作品中将古代的爱情理想表达得淋漓尽致;陶渊明《归园田居》及苏轼的《前赤壁赋》则将田园生活及作者悠闲自然的生活情趣进行了充分表达,使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充分展示出来[1]。另外,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大量内容包含对人生短暂等的感慨。以上所说的这些作品中都包含大量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刻地思考,从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想要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师务必须在作文欣赏等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2]。(二)结合学生关注热点传授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传播传统文化,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明确学生关注点,以此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比如,在教学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当前比较关注的感情观进行教学,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处于异地恋的状态中,如果能够将这些现象结合到教学中,势必能够激发学生真情实感,进而对这首词中蕴含的相思之情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在传授这首词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使其能够正视自己的感情,积极面对未来。又如,苏轼的作品《前赤壁赋》,教师可以将其生动的故事情节作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帮助他人、爱自己、爱他人等精神传递给学生。也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的老人在雨中摔倒了,此时定格提问如果是你,是否要去搀扶?通过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思考激情,进而引出诗词。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思想进行讲解,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更大触动。(三)使用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生动形象地传承传统文化。1.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现代教学新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更生动形象。在现代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使文化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比如,在进行《垓下之围》的教学中,为了将项羽悲壮的一生及其英雄气概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事先铺垫项羽的生平和事迹,并通过视频短片形式来展现项羽的勇猛无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英雄人物所具备的特点。这样一来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人物、文章内涵、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刻。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尤为重要,如果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那么,教师就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学生也不了解教师教学的目的,所以,想要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一定要重视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课堂转化为开放式课堂,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而教师也可以在教案中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等。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及鉴赏的过程中更加轻松[3]。

四、结语

通过研究能够发现,借助大学生语文教育平台,可以提高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力,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让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袁昌明.大学语文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3):450.

[2]农朗诗.基于民族文化的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140-142.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和谐氛围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中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旨在重新点燃大学生对汉语言的热爱之情,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中华精神的滋养,感受文学世界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学会职业所需的实用性文体的写作。而大学语文教学,为达成以上目标,必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其语文能力。

1树立“因材施教”的思想

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为学生日后从事的职业提供助力,这是大学语文所承载的任务。但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不考虑这样的问题: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学业需求还是职业需求,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学业和职业需求都相同,但因其性格、兴趣、爱好等不同,因而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学生,对其语文素养、兴趣和需求等具体情况有所了解,然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材料、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施教。这种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能。

2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教育课程,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有效地为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敢冒险、易冲动的年龄段,他们个性张扬、求知欲旺盛,在学业上,有时会急功近利,不肯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地行事,不愿平平淡淡、单调刻板地生活,总想搞得轰轰烈烈,总希望学习之路一马平川、顺顺当当,而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此外,社会的竞争、过度的物质化和学业上的压力,导致学生情感上的“荒漠化”,更导致意志品质的极度脆弱。为此,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来实施教学。2.1增强“教化”意识。大学生和中学生相比较,虽然多了一些自由,但是为了学业,为了学分,他们依然在“应试”的怪圈里挣扎,自主学习、自然成长的环境还有欠缺。要想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就需要教师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少一些“禁止”和“不许”,多一些“指点”和“教化”,让理解、宽容和欣赏充盈在学生学学语文的全过程,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自信。2.2尊重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以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它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人生方向等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以诚恳的态度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最大的努力满足在大学语文学习方面的需求,尽力做到教师所教,亦是学生所需,做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2.3施真爱于学生。爱是教育之母。爱如甘露,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唤醒沉睡的心灵;爱如春风,可以吹开学生尘封的心窗、消融冰冻的情感之河。可以说,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只有让爱永在心头,让爱流淌于教学的始终,才能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进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学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3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合度

教学内容是大学语文教学的载体。精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助于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3.1多元组合。大学语文所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考虑所有专业通识性教学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力争丰富多彩,以便于不同专业、不同群体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智力,完成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1]。3.2新颖性。选用经典的文学作品,并植入贴合时代潮流的新文化[2],如时下热播的根据经典改编的影视剧。此外,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经典时,可适当对这些内容加以延伸、拓展,将当今大学生热切关注的问题引进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将通过阅读作品得到的教育园地现代农村科技2020年第12期启示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来,从而让学生主动步入社会,思考人生。3.3实用性。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开始独立人生的过渡阶段,专业与职业、理想与现实是他们即将面对的人生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大学语文课可以将实用文写作引入课堂,这样,可以为学生搭起“专业与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帮助他们解答即将面对的“人生课题”,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学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4教学目标应“接地气”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恰当的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所谓目标“接地气”,就是要求教学目标接近学生最近发展需求。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只有与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潜能得到开发,才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4]。比如,对于偏自然学科专业的学生,在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将文化素养的提高与实用性文体写作能力的达成结合起来;对于偏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则宜将提高交际、演讲、辩论能力与社会学论文等写作能力结合起来。这样的目标,既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可以为学生日后的职业需要打好“文化”底子。

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单一的教学方式极易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和疲倦状态,会消解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造成课堂教学生态的失衡。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则可以将学生的潜能唤醒、开掘和提升,可以满足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和职业发展的独特需要,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可以让大学语文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5.1多种方式有机融合。比如,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讲授式教学中,以问题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熟记于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习得知识,还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到生活中,从而拓宽知识视野,并重新认识知识的价值。再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入演讲、讨论等方式,多种方式的使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谓“一箭三雕”。5.2视听共进,声情并茂。大学语文的课堂应充满激情,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处于亢奋状态,在快乐中听,在快乐中读,在快乐中思考,在快乐中表达。比如,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激情朗读的方式,将学生引入作者所描绘的文学世界中,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进入“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艺术境界[5]。同时,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将无声的文字演化成有声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叩击学生的心扉,从而收到以情激情、激活思维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长此以往,如果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轻则会造成心理障碍,重则会造成“人格裂变”[6]。为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正视这一现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用文学中的情感因子浇灌大学生那干涸的心田,给他们以温暖、激励,助推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凡.因材施教:大学语文课程困境突围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76.

[2]吴君梅.大学语文教学困境及解决途径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40.

[3]文静.大学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J].文教资料,2019(26):66.

[4]朱卉.基于应用模块的高职大学语文分层教学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3):52.

[5]苏军茹.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2020(2):12.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进入大学阶段,语文依然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当前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进一步做出改革和调整,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与要素。

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9世纪末,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传统文化就一直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甚至一度被边缘化,不少传统文化被冷落、遗弃,甚至濒临消失。不过这样的情况终于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社会思想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洋媚外”,而是开始重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由于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其他国家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中华传统文化热正在全球兴起。自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因为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力量。更是提出,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传承传统文化便成为一个时代背景和一份民族责任。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社会文化教育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所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语文是一门文以载道的学科,其对于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文化教育功能,高等院校通过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能力与素养,促进他们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更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相当必要的,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二、传承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途径

(一)重视国学经典阅读教学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动和发展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文化体系,既包括物质性的内容,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内容,它能够表现和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质、风貌,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非常悠久,传统文化遗产丰富且博大精深。各种国学经典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高度浓缩和结晶。为了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力、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的阅读,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并形成相应的传统文化思维。例如,《尚书》《春秋》《诗经》《论语》《孟子》《荀子》《史记》《三国志》《新五代史》等国学经典,它们或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发展,或记录了我国的历史文化。所以教师应当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做好解释、引导工作,确保学生的阅读顺利、高效,并得到正确的认识。在阅读完一部经典之后,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写作阅读报告,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收获记录下来,教师再予以评价,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指导和改进建议。

(二)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

如今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提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信息化教学技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信息收集、展示能力和氛围营造能力,这对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李将军列传》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资源,用声音和画面增强学生对古代英雄人物形象的感性认识,以便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所传授的语言文字知识和传统文化内涵。

(三)加强课堂教学探讨,加深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

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力与素养获得显著的提升,教师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以主体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传统文化产生主观、深刻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了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讨活动,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当中不断地修正思想认识,从而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归园田居》这一组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课堂探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分析每首诗在思想和情感上的表达有何不同,从而避免教师一味说教,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诗歌当中。

(四)组织学生成立课后传统文化学习、研究团体

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外,教师还应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到课外,渗透进学生的课外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更加全面的传统文化氛围熏陶,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更加个性化、多样化、主体化。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成立课后传统文化学习、研究团体,让学生根据兴趣去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研究。例如,学生团体可以以四大古典名著为学习、研究方向,系统地对四大名著进行背景、结构、人物、思想等方面的分析;或是进行课题研究,挑选一种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对其起源、传承历史、特点、现状以及今后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这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长远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在当前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力与素养,在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岑泽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

[2]李苗苗.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部署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5).

[3]王海燕.“足够重视传统”与“正确对待传统”[J].名作欣赏,2017(29).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强化思维培育;思维品质;助力;创新创业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课程任务目标解读

多年来,语文界在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上有诸多纷争,往往纠结于“人文性”与“工具性”。而相对较为一致的部分是: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属于语文学科,语文的学科性质包括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启发性。然而,不同教学单位对这段文字内容的解读并不一致,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更大了。有的继续中学阶段的做法,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很少安排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是文学品读和欣赏。有的大学语文课堂弱化了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技能训练,课堂教学只是把作品作为读本,以作品主旨、表现手法等作为教学重点,甚至微言大义式地发挥作品文本内涵,大学语文课就成了文学欣赏课、品德教育课或人文精神文化演绎课。甚至有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得近似成了文化读本,抛弃了“语文”的概念,将“大学语文”课变为传统文化课或者人文思想课。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对“语文”本质属性认识的不足造成的。(一)一切语文现象都是思维的结果和进行过程,语文价值在于思维的结果,更在于过程和技能方法无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者语言文化,语文的本质都是以语言为本质的。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加工、信息交换活动的最重要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个信号系统是人类实现理性认知的最根本途径和最有效途径。如果不能全面掌握这一信号系统的规律、方法和规则,人们的认知活动必然走向低效甚至混乱。[1]语言文字、文学、文化,都是思维的结果。语言文字,是前人思维的火花,是先辈的思想成就,固然应当学习继承,但若忽视了思维的方法,我们的思想就难以进一步产生更高水平的成就。掌握语文这一思维工具的规律、特点、方法、规则,应该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任务。这里面固然包括要准确理解认知前人已有的思维结果,而相关的活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自主思维训练完成的。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作为思维工具的语文的功能。[2]1.就整体水平而言,现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亟待提升现阶段大学生的语文学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入大学之前和进入大学之后。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们普遍经历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名义上的基础课、主课程,这应该算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教育的重视。然而,中小学的语文学习都有着极强的“应试”特征。尽管国家大力倡导并严令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但却难以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中小学的语文课程,基本上是靠机械记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简单的字词,以强化记忆加机械模仿的方式,全盘接受和消化先贤的作品和思想。[3]作为思维基本元素规律的字词法,譬如字词意义的来源,字词意义的分类等等这些认知世界基本出发点、认知角度、认知方法的分析介绍,在中小学课堂上是几乎见不到的。汉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表义为主要特点的文字符号系统,如果不能全面深入掌握造字方法(本质是思维认识的基本思路)、用词规律等,我们就根本无法真正领会前人思想成果的核心和真谛。如果不能全面了解汉字的多重意义,我们更是无法准确领略前人思想的丰富意境和深刻内涵。语法,是语言使用的法则,其实是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技巧,掌握了语法才能实现思维活动的合理性,也才能实现语言交际的统一性、广泛性和有效性,可惜我们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却几乎没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训练内容,学生往往只能可怜地从外语课上学得那么一点点,在语文考试中厌恶而又暗自庆幸地使用。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中最重要的逻辑知识和能力训练,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是以能力拓展形式存在的,大部分教师是以学生自主阅读方式完成教学,一般是用一个学时简单概括便草草结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在3000字左右的篇章中,学生到底能了解掌握多少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呢?修辞,表面看是实现语文华美的途径,而本质上却是思维严谨性、合理性、高效性的实现手段,如果不明确这一特点,修辞学习的价值是难以实现的。那么进入大学之后呢?如果像一些高校那样,延续中学的语文教学模式,那么大学语文顶多算是“高四”语文。如果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文的工具性,忽略语文作为思维工具的知识、规律、方法、规则,只注重语文所承载的文学、人文与文化,那么我们的大学语文将很难实现教学目标,错过提升大学生基本能力素养的时机,特别是会错失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教育目标。曾经在贺阳等人《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光明日报》2011-1-11)中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上的作业“给导师的自荐信”,共收作业74份,其中49份作业存在行文格式问题,占总数的66.2%;更有64份作业存在表达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的问题,占总数的86.5%;74份作业都或多或少存在搭配不当或虚词误用等语法问题。人大学生如此,更遑论其他高校了。这里的统计结果,直接表现的仅仅是语文基本知识的问题,而其中更深层的其实是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问题。[4]从大学生语文水平可见我国的语文教学问题的严重,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任务是多么严峻和沉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体现个人能力的核心评价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最根本动力。相应地,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就应该依据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工具性,进行科学分析探究,与时俱进,加以改革,为实现高素质、创造(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作用。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一语文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思维活动和智力开发方面的重大意义,作为思维成果的人类自然认识、意识形态、道德评价、审美评价等内涵,决定了语文在提升和完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方面的重要意义。尽管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可以完全承担得起来的。然而,语文课程绝不能轻易放弃“语文”的根本。为此,大学语文一定要注重从培养思维基本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出发,发挥语文学科作为思维工具的功能,实现对人的思维活动品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程一定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提高大学生思维认知与认识批判能力的路径、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进而真正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2.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大学生的素养提升和能力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主体、宗旨,应该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语文与思维的知识、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品质,真正提高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内容相比,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而与公共选修的文学作品鉴赏等课程相比,又有着侧重点方面的差异;与传统文化课程相比,有学科门类的不同;与应用写作课程相比,有内涵范围的不同。[5]而这些不同,其目的是要培养大学生各不相同的实际运用能力。“大学语文”不能成为单纯的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也不能成为文学史的简介,不能上成“高四”语文课,把多种艺术形式,比如传统戏曲表演等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更会使大学语文显得不伦不类了。(二)大学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方法,掌握思维规律,训练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大学语文,还是应该以优秀作品,即以传统的字、词、句、篇为材料和样本,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通过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确立他们的规律规则意识,掌握完整的语法,熟练掌握运用以哲学原理、逻辑思维方法等为主体的多种思维方法及规律,实现思维认识的自主化、合理化,形成认识上的有主见和自主的思维能力,可以参透一切话语以及顺畅合理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不要认为大学语文是对从前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这是升级版的语文学习。大学语文,内涵和要求都已经改变。1.升级思维认识基本信息库字词,是人类初始认知的最高成就,也是思维认知和信息交换的基础。对于字词,以往的学多是零散的,新字词大多是随机出现并在课文中随机学习的。新的字词教学要用批量的方式,整体性、全息化、连续性、系统性地完成。中国汉字浩如烟海。据统计,1994年出版的《中华辞海》,共收汉字87019个,其中重复字320个。这些曾经出现过的每一个字都是前人思维的成果,认识的结晶。我们很难全部认识继承,实际也没有必要掌握,因为其中许多字已经“死亡”,只存在历史价值了。但是今天我们常用的汉字,人们的实际掌握情况更堪忧。GB-2312标准共收录6763个汉字,已经覆盖我们99.75%的使用频率。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查,按中学课程大纲要求,高中阶段要掌握这些汉字。这些字其实分为两级,一级常用字是3755字,按音序排列,二级常用字是3008个,按偏旁排列。粗略统计结果是,一级常用字,能正确读音的97%;能基本正确说出三种以上意义并造出句子的91%,能正确书写的86%,掌握良好。二级常用字,能正确读音的76%;能基本正确说出三种以上意义并造出句子的46%,能正确书写的63%,掌握情况堪忧。比较典型的,如“刘”字,绝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是一个姓氏,几乎不了解此字的其他意义。2.完善语法(包括修辞)规则系统语法修辞不仅是行文的规则,更是思维的基本规则。尽管学生们的语法修辞知识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上就有过简单的启蒙式学习,尽管学生后来中学阶段又通过各种途径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但是许多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运用是“半梦半醒”的状态。知识记得还算清楚,但如何使用却多是茫茫然。比如句子成分划分,大多数学生知道句子成分名称,一半以上学生可以准确识别不同句子成分,但是,划分句子成分对认识理解语句的功用却大多不知道、不会用。语法方面,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都反映学生论文中的语法错误非常普遍。教师指出后,许多学生不以为错,不知道如何修改。这种现象在当今的高校普遍存在。曾经有一位学理工的同事,介绍了一位南方某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亲戚,请笔者帮助审阅其毕业论文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受人所托,笔者较为认真地检查了这篇6万多字的硕士毕业论文,出人意料的是,从这篇论文中,笔者竟然发现大大小小语言运用方面问题超过200处,有词语使用问题,有标点符号的错误,但更多的是语法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对意义的表达影响不大,有的却严重影响表达效果,甚至对观点有破坏作用。当然,这位同学的情况也许只是个例,但从其他兄弟院校教师同行那里也经常听到学生语文水平亟待提高的感慨。语法既是表达的形式规则,又是思维的一般路径,如不能正确运用,无论是对信息交流还是对思维活动都是极为不利的。以上两例是要表明,大学语文要突出对大学生的思维培育,要将思维培育的内容融入大学语文的内容,并重点加强,因为,思维是语言的根本内涵,是语文的根本支撑,没有思维活动的加入,语文是没有灵魂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要以开放的态度,主动融合其他学科所包含的思维方法和规律

思维的基本方法无不包含在语言文字之中,随着现代学科的划分及课程设置的细化,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规律在不同的学科中相对各自独立。简单归纳一下,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以下一些: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思维法、因果思维、递推法、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等。哲学中的思维:唯物辩证、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相对与绝对、静止与运动、量变与质变、普通与特殊、实与虚、偶然与必然、流程及判定、传输流程、判定方式等。创新思维:发散与收敛、联想思维、多角度思维、侧向思维、U型思维、思维补充等。大学语文肯定无法一身承担起所有思维方法培育训练的任务,但担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大学语文课堂上为学生确认和肯定其他学科中所包含的思维方法,以促进学生系统化地掌握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而不是封闭甚至将它们对立起来。比如,哲学思维方法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思维方法体系,哲学是对所有学科理论的抽象总结概括,是最高范围层级的思维方法,可惜一些学生出于对政治的盲目排斥,对哲学也有了偏见,不认真学习哲学。如果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能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对这些哲学方法加以客观介绍和科学肯定,一定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不同人思维的个性特征,也是人的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所在,主要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的衡量指标。优秀的思维品质主要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学生能够超越学科界限,将各种思维方法综合运用于对事物、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时,他们的思维品质便会自然提升,实现认识的突破创新的素质便自然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便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制约大学语文思维能力培育的因素及对策思考

就目前一般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看,在大学语文课程实施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维培育,困难也是不少的。(一)课时不足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课时一般是40-80学时,在这么少的课时里要完成思维培育、语文知识掌握、人文素养培育、文化传统传承等的学习任务,难度可想而知。希望这门课程能得到重视,让大学语文能成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适当增加课时。(二)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思维培育本身就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跨学科的特征。大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任务较重,且汉语文学专业课教师多为兼职。尽管教师们大多具备胜任思维培育的教学能力,而真正要综合系统教学,还需要有相应的科研支撑。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找出一条信息化的高效的教学形式,来快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及相应的知识体系,还要能与时俱进,掌握高科技和新知识,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三)教材问题现行大学语文教材,包含思维培育内容的很少。如何选择合理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真正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还需要加以认真的思考。大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加入思维培育内涵的大学语文,一定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快速形成,一定能够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发动机和能量站!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7,10,33,272,307.

[2]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8.

[3]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62,63.

[4]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5.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9

教育是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决定了教育必将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教育转型则标志着教育形态为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预期、有成效的历史自然变化。教育转型作为一个术语,其概念内涵建立于教育与社会各要素的对应关系上,这其中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突变。首先,教育转型是外因影响内因并激发内因进而促进教育形态的转变,外因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内因是教育应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内部能动调节。其次,教育转型是教育形态的整体性、根本性转变。尽管这种转变需要较长的周期,但转变的方向和转变的趋势不可逆转。从宏观上讲,教育转型着眼于教育目标的优化;从微观上讲,教育转型着眼于教育实施要素的变革。再次,教育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有着内在的联系。教育转型的“转”、教育改革的“改”和教育创新的“新”作为三个概念的关键词,构成了彼此的依存和递推关系,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是教育转型的促动因素,教育转型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带来的结构性异动。最后,教育转型呈现给社会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教育新业态,带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只有把握住教育要素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矛盾冲突,才能完成由教育目的转型带动的教育要素结构转型。对于高专院校而言,教育转型的集中体现是以社会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属性和就业取向,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1.教学理念的改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述了意识与行为的应对关系,提出了认识决定行动、思想决定实践的科学论断。教学理念是教学认识和教学思想的集合,对于教学活动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导者,要完美地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和学生职业发展对语言素质、语言能力的多元化要求,高专《大学语文》教师应着眼教育转型的内在需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成效,从而客观地认识自身教学理念与现代高专教育发展和学生学科认知心理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领会现代教育理论,全面掌握、正确理解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深化教学理念的改革,用与教育转型相对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大学语文》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符合新时期高专教学理念和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质,符合高专《大学语文》教学规律,从根本上展示教学的先进性。2.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教材所编选的内容要兼顾不同专业的语文素质与技能要求,不可避免地弱化了与不同专业需要的完整吻合度。要切实优化高专《大学语文》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职业需要,对统编教材内容进行有删有增的针对性改革,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对应特征,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价值。如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教师就应该从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增加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绘本阅读,既让学生从多种绘本阅读中全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又帮助学生掌握了绘本阅读的科学方法和引领幼儿绘本阅读的技巧。而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哈姆雷特(节选)》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哈姆雷特》的全文,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剧目故事,在莎士比亚呈献给读者的细微情节中感悟英语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刻地研读剧目,获得与英语专业学习目标相一致的文化学习成效。3.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定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学方法上的目标导向,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和认知特点,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包括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问题驱动教学、实践性教学在内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教法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就应该摒弃传统的讲授方法,课前给学生开列导学提纲,引领学生进行课前预读,让学生通过自主预读掌握文章的内容、脉络、思想和情感,提出发现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就“‘我’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我’要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个梦想?”等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在不断地讨论和分析中建立起“自由平等是人类永远的梦想,也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的深刻认识。以学生课前预读、课上问题驱动下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展开教学,合理地展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顺应了教育转型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要求。4.教学手段的改革。从微观层面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师教学形态的外在表现,也蕴含着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只有使教师的教学手段适应课程教学内容表达和学生心理认知需要,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才能尽如人意。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音视频播放器等网络客户端在学生中基本普及,使得PPT课件、微课、慕课、短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成为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手段改革的新趋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针对语录体散文《论语》(五则)的教学,教师可利用“雨课堂”推送微课,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就对孔子生平及文化影响力有深刻的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通过PPT课件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弹幕推送研讨任务,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最后以配音动画直观表述五则语录所阐述的人生道理,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体味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5.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总结性环节,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评价对于总结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学生学习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转型的视域下,人才的审视标准呈现为多元化,这就要求对高专《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质量观落实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特别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不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其次,要以积极和肯定的情感评价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学习过程为重要考量、以纵向比较为观察视角,着重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认知进步程度,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对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对应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最后,做好教学的反思评价,发现既往教学中的缺憾与不足,在扬长避短中打造高效教学新形态。教育转型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高专《大学语文》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取向,积极应对教育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改革意识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学改革进程的良性发展,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雷霖.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职业化转型与教学创新改革探究[J].卷宗,2016,(06).

[2]冯涛.教育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7,(01).

[3]薛晓霞.教育转型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0).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运用分析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几个方面来实现的,通过学习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品位以及艺术品味得到有效的提升。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采取“2+1”的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整体思路上更加注重强调专业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所以其导致的结果就是重技能而轻人文,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人文素质课程逐渐减少,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人文素质提升并不明显,这与教育课程的结构安排有直接关系[1]。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中最为主要的科目,同时也是文化艺术最直接的载体之一,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以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考制度使得其生源质量不如本科院校,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在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养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现阶段教育功利化越来越严重,高职教育也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及影响,致使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更好地实现与社会进行对接,而早已不是教育为人,教育是为社会整体建设发展所服务,并不是为了提升人们的思想深度以及文化水平所展开的[2]。这种教育理念也直接导致了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即使是在高职院校毕业之后,其变化主要是体现在技能的掌握方面,并没有使自身的人文修养得到明显提升,这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与中专院校学生在素质以及文明礼貌方面几乎看不出明显区别的直接原因。人文知识教育的缺乏也直接导致了学生道德迷失、没有信仰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自信,对自己所设定的道德底线深信不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行为失范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人们却不以为然,这种社会风气不利于一个民族的稳定发展,这种自信更像是自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学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明显下降,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交往关系紧张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的情况[3]。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还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这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政策有直接关系,当其重视技能课程教育的时候,必然要压缩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时间,甚至直接取消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从就业情况来看,21世纪是依靠人才发展的时代,我国很多大型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在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问题上,在保证专业课不受太大影响的情况下,应当更加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开设,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正是不错的选择。

2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语文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过硬的教学实力,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向进行精准分析,并且要侧重情感浸润熏陶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健康人格,对学生的审美情绪进行有效引导,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2.1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语文教材。现阶段,我国高职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来说,所需要的教材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教材是保证人文素质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材不仅仅要适合课内学,同时也应该适合课外自学。其次,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舍取。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供选择的课堂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展开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准选择,保证教学内容与现阶段学生的兴趣喜好以及未来发展需求相符合[4]。这样才能使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应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章,并且要保证其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母语文化意识的热爱程度,同时使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得到有效增强。2.2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改变。对于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来说,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以及提问为主,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学,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还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认为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教学与今后就业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参与性不高,这自然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5]。想要使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展开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积极提升课堂趣味性,并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升,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的滋养,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进行教学模式改变的时候,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形成“读”与“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大学期间的语文课程课时安排往往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的时候,很少会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这样很难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好感,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尽量多地给予学生更加充足的自主阅读以及思考时间,可以选择“读”与“议”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讨论,使学生获得更加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每个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个体成长经历的不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这对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巧妙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且最好是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探索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其次,教师还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完全放任学生,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有所引导,学生个体之间往往会存在一些差异,这是在所难免的,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意识,同时也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展开教学的时候,往往没有将人文素质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开始重视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要求,因此,无论从“百年树人”还是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进行考虑,都应该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侯维丽.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情境教学法[J].神州,2016,22(3):40.

[2]张立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的途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8(2):105-108.

[3]战瑞清.发挥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的构想[J].语文学刊,2017,14(S2):112-114.

[4]谢燕.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分析[J].读与写,2018,1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