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5 17:10:39

大学审计

大学审计范文篇1

一、国内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研究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年均增幅在25%以上,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其中新工程项目投资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一方面是投资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方面投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基本建设项目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而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能够直观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单位目标,因此,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势在必行。随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投资行为已逐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轨道上来。

二、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确定评价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

如何来确定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的效能或效率、成本与效益缺乏标准。而目标是否达成,社会的影响性又如何等都不是仅凭观察或感觉就可下定论的。由于我国高校工作性质等原因,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参考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经济效益评价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二)我国缺乏相应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

从审计法看,对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授权,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性;在规范上,审计署颁布的规范和命令基本上不涉及经济效益审计;在指南层面上,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的具体方式、技术方法、指南等的编制工作尚未形成。受此影响,目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只能依附于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进行。

(三)缺乏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人才

我国所需的审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及法律等有关专门学识,才可能恪尽职责。但当前审计专业人员的录用条件随意性较强,与美国GAO雇用或聘请具备会计、统计、法律、工程、审计规划及技术方法、资料处理、公共行政、经济社会科学或精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作法相比,差距较大,制约着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三、加强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的建议

(一)加大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短期内,我国可以通过选择系统的翻译国外审计机关的绩效报告作为教学教材,借鉴他国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经验,并及时了解各国执行各项方案的实际成效与不足等,针对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对象,建立应具备的知识及专业能力;在中期方面,聘请外部专家来共同参与或协助办理审计案件,有效提升审计质量,在长期方面仍应依据审计业务需要,积极研究审计人员聘用法规的修正完善,以提供多元的用人渠道,解决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另外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绩效。

(二)加快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

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可以在现有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因为真实合法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组成部分,目前的真实合法审计的法规依据和审计的规范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建立我国效益审计模式必须坚持以真实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在尚未构建科学、规范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及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借鉴国外审计经验,同时在实践中摸索,善于总结,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在探索投入产出效益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起草修订和逐步完善我们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准则体系,初期可以称之为“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以后逐渐修改完善,逐步向效益审计准则过渡。

(三)建立完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准则

我国在大力开展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结合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加强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设,尤其是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审计报告准则方面。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立过程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总结我国已有经验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初步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第二阶段,在不断完善初步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大学审计范文篇2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审计实施和管理的信息化。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所具有的特点,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建设。

1.硬件设施的建设。(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审计信息的网络化运输。一方面是加强局域网建设,即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有效整合高校审计信息资源,实现审计信息的网络间传输和共享。另一方面是重视远程网络建设,即积极推进高校内审部门和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被审计单位以及审计现场之间的广域连接试点工作,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实时审计和远程网上审计。(2)建立安全保密的信息防护体系。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以确保审计信息安全为核心,综合应用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局域网顶层设计等各种安全保密技术手段等,建立一套具备使用权限控制、防入侵、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保密等功能的体系,切实保障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3)建立审计信息中心。该中心不一定由各高校单独运作,可以高校主管部门牵头组建的信息中心作为核心,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成立的分中心作为重点,对高校的审计信息实行标准化管理,不断积累各种审计信息,结合不同的需求,提供给加入审计信息中心的高校共享,力求做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通过对审计信息的重复使用,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降低。(4)配置审计必需的终端设备。即配备满足审计要求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录音笔等设备,做到既要满足送达审计的需要,也要配合现场审计的需要。因为很多非电子数据的审计证据,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取证并转换成电子数据,再存储至审计数据库,便于审计人员的随时调用。

2.软件平台的建设。(1)建立高速传输的信息网络。一是建立一个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能对审计公文、审计信息和数据进行传递和审核的网络系统,实现内部审计办公自动化和审计信息的共享,确保获取数据的完整、及时和有效。同时,应重视与高校现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对接功能开发,尽量减少或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建立一个与审计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公文、审计信息等资源共享的系统。三是视条件成熟程度,积极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审计系统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对职责分离、授权控制、资金资产调拨等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有效监督。(2)丰富和完善审计业务数据库。高校可以分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专业审计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如:审计档案库、审计统计数据库、审计案例库、审计专家经验库、以及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数据库等。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智能管理和深度分析,尝试跨部门的数据关联分析、预警分析和预测分析,形成能为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开展绩效审计、审计发现问题的查处定性等提供及时有效支持的数据库群,促进审计实战能力和审计建议水平的提高。(3)建立智能化的审计操作平台。该平台的作用是能对采集和转换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提供规范化的审计操作程序,同时还能拓展计算机审计在高校的应用领域,尤其是在数据分析、现场审计等方面,从而实现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审计风险的降低。(4)审计专网网站的建设。即建设面向公众的审计网站,不断充实和完善审计栏目和内容,及时和更新审计信息,还可以通过及时收集高校内外对高校审计工作的各种建议、意见等,使其成为开展审计调查的便捷工具。总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应将软件平台系统设计作为突破口,通过整合原有的资源,构建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系统和综合平台,不断强化核心平台的数据库功能,为各类审计业务提供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信息的查询与交换等服务,以达到通过该平台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校各单位资金运行、经费使用等状况的目标。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审计信息化标准和准则。从高校的外部环境看,尽管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先后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信息系统审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等有关审计信息化的准则和规范,但还是缺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和系统功能审计方面的实施细则,总的来看较为概括和笼统,也不够完善。从高校内部审计环境看,由于主管高校的政府部门也未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做出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没有具体的指南或细则,高校内部也基本没有制定与计算机审计相关的规章制度,因此造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运用计算机实施审计和管理往往无章可循。

2.审计软件的应用和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管理由于涉及产学研多个部门和附属单位,其管理模式各异,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信息系统也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具有范围广、审计对象、依据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软件开发公司的商业软件虽然在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基本是在企业版审计软件的基础上改动而成,其功能侧重点还是企业审计的套用,不能切实解决高校一线审计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用性不够强。而由部分高校独立研发的审计软件,往往由于对技术力量要求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因素的局限,在软件的成熟度和后期维护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很难在高校中推广并形成规模效益。

3.缺乏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单一、年龄、观念影响等原因,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即使审计人员接受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但由于受到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等的限制,培训后不能学以致用,最后对计算机的运用一般也多是停留在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审计软件的简单操作等方面。因此,由于必要人才的缺乏,即使有的高校购买了审计软件,也仅仅是停留在数据转换、抽样和数据汇总等初级应用阶段,在实际中也难以真正发挥审计软件的作用。

4.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高校的审计信息大多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导致信息利用率低,不能形成能重复使用的有效资源。虽然有的高校也开展了计算机审计,其实还只是利用单机版审计软件开展审计的状态,审计流程上的各类信息仍然是分散的,并没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平台来实现审计信息在审计人员之间、审计项目之间和不同审计时期的共享,这既不利于实现对审计数据的智能管理和深度分析,容易造成信息“孤岛”问题,也不利于审计成果的管理和再次运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系统对审计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存放和利用,并使之形成完整的审计信息平台,是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和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制定和完善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标准和准则。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确实没有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明确规定可循,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应联合国家审计机关和相关的行业协会等,充分借鉴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开展计算机审计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目前高校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符合高校内部审计特点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标准和准则,明确其目标、原则、内容和责任主体等。在具体准则的制定中,应重点对审计人员的资质、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计算机审计技术和程序等方面做出规范。条件具备的高校,可依此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

2.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发展,关键在于领导。高校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此都要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全面履行监督和评价职责的必然要求,并给予有力的领导和支持。一是高校的领导决策者,要积极争取他们对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二是高校内部各单位,应对审计数据平台、数据接口及相关的技术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配合。三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应成为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第一线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决不能置身事外、甩手指挥。要主动转变思想观念,破除畏难情绪,带头学习和研究信息化知识,抓好部门全员计算机知识普及,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在项目安排上可采用“跨界混搭”、“双主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干部任用方面建立并坚持相关的激励机制,如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推荐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积极运用计算机审计的审计人员,并创造条件使其尽快走上审计骨干岗位和业务领导岗位,实现以点带面、以少数带动多数,提高审计人员参与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重视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与发展,仅靠硬件设备的大量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复合型人才的短缺无疑是当前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从短时期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盘活存量,加大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改善培训方式,积极参加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类知识更新班、提高班,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尤其应加强与审计实务结合紧密、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也可尝试选派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参与政府审计部门开展的国家审计项目。另外,还可尝试将部分审计项目如信息系统审计、程序审计、合规性审计等外包,并指定审计人员全过程参与中介机构的审计。通过在配合完成国家审计或中介机构审计项目过程中的学习,不仅能提升参与项目的审计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还可以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好的技术方法带回高校,从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有条件增加审计人员的高校,要结合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重点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并通过培训和参与审计项目等途径,尽快使其了解和熟悉审计业务知识。但从长远来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还是应该盘活存量,着力培养既具备审计知识和业务能力,又具有现代审计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4.积极研发高校适用的审计软件。我国在会计电算化实施初期时,会计软件处于自行研发的阶段,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十分缓慢。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实行会计软件商品化后,相继出现了数百家专门从事会计软件开发和营销专业公司,通过市场激烈的竞争,实现了会计软件的优胜劣汰,既促进了会计软件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推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可以借鉴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经验,通过实行高校审计软件商品化来推动高校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时,高校还可以和市场占有率高、口碑好的审计软件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与各高校特点相结合的审计软件,也可同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合作,借鉴其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实践成果,研发符合高校内部审计需求的成熟软件。

大学审计范文篇3

1.调查新野县审计局目前的审计事务的操作流程。

2.研究现行信息化系统对业务进程所起的作用。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2.1审计软件

我国现存的审计软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2.2审计抽样软件。

2.3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2000通审软件。

2.4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

从以上种类的覆盖度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即使是这样,象新野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仍没有实力购买使用单机版的,这样只是单机的电子化应用不可能将信息化的好处完全带到审计中。现状急待改进。

大学审计范文篇4

根据加拿大内部审计协会(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审核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并改善机构的运作。它通过提供系统的、自律的方法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机构达到目标。内部审计活动需要对机构的治理、运作和信息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包括:(1)财务和日常信息的可信性和完整性;(2)日常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3)资产的安全措施;(4)遵守法律、法规和合同情况。

一、大学内部审计的组织

加拿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一般较为精简。一般设置2~4名全职工作人员,如西安大略大学(2名)、女皇大学(2名)、瑞尔森大学(2名)、基辅大学(3名)、曼尼托巴大学(3名)、麦克玛斯特大学(3名)、卡尔加里大学(4名)、萨斯喀彻温大学(4名)、渥太华大学(4名);少数大学设置的内审人员多一些,如罗瑞尔大学(5名)、麦吉尔大学(6名);也有的大学的审计部门仅设1名全职工作人员,如莱斯布里奇大学、温莎大学、卡尔顿大学。审计部门人员设置最多的多伦多大学共有10名全职工作人员:1名主管、1名行政助理、2名审计经理、5名高级审计师和1名高级投资审计师。

审计部门的工作通常向主管副校长办公室及审计委员会汇报,如西安大略大学、莱斯布里奇大学、曼尼托巴大学、麦吉尔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女皇大学、萨斯喀彻温大学、瑞尔森大学等,也有的大学是直接向校长和审计委员会汇报,如渥太华大学、基辅大学。卡尔顿大学则视审计内容分别向校长、副校长和审计委员会主席汇报,罗瑞尔大学向大学秘书(UniversitySecretary)汇报。多伦多大学行政上向治理委员会秘书(SecretaryoftheGoverningCouncil)汇报,组织上向校长汇报。另外,主管向审计委员会提供定期的报告和咨询意见,向副校长办公室及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

二、大学审计委员会职责

(一)审计委员会的性质与组成

以西安大略大学为例。该校的审计委员会系校董事会的常设委员会,由董事会任命的8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委员会主席、委员会副主席、财产委员会主席。所有的成员必须来自于学校外部,不能是学校教师、雇员及学生,委员会中至少6人必须是董事会的成员。审计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必须是董事会成员,并且每年由董事会进行任命。董事会的秘书同时担任(或指定为)审计委员会的秘书。为了确保委员会成员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履行职责,董事会可以委任至多2名非董事会的人员。

因此,作为一个专业组织,被任命的审计委员会成员都具有财务会计、法律、商业行政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对审计方面的浓厚兴趣。在委员会中,至少有1名是财务专家,其它成员可以由专业会计或审计、高级财务职员、审计员、公司的主要会计职员、或担任过高级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担任。

在审计委员会的会议上,委员会可以要求至少1名具有以下职务的人员出席会议,包括:主席、执行副主席、副主席(人力资源方面)、副主席(财务服务方面)、内审经理、审计员(controller)、总法律顾问、外审人员、董事会秘书。

审计委员会成员每年至少会晤2次。

(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该委员会最为重要的责任是保证学校的财务报告流程的合理性,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良好运行,并且制订合理的流程对大学内的重要风险进行识别、报告及控制。该委员会同时在外部审计者、管理层、内部审计及董事会之间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

1.关于财务披露事项,财务管理及报告。

(1)评估学校年度的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事项,并建议这些披露事项获得董事会的批准;

(2)评估由外部审计人员发现的重要信息及审计人员提供的建议;

(3)评估管理层所提交的分析报告、外部审计人员阐明的财务报告中的重要问题及与披露事项有关的重要判断,还应包括对披露事项中说明的所选择的会计方法造成影响做出的分析;

(4)确定是否应用了适当的会计原理及审计标准。

2.关于外部审计人员。

(1)每年任命外部审计人员,接受他们的直接报告,评估及正式接受外部审计人员的聘书,每年评估外部审计人员的计划及预期和实际的审计费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

(2)引导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职责的独立性,并且为批准前的服务工作制订手续,这类服务由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并且不包含在年度审计报告中,委员会需要保证此类服务不会影响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3)与外部审计人员进行会晤,了解他们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工作中的约束,在履行职责时,校方有关部门的合作情况及他们审计发现(的内容)。评估审计人员的致顾客书(managementletter)及针对致顾客书的行政回应(administrativeresponse),并且确保(审计)建议得到适当的处理。如果(审计)建议没有被处理时,确保这种行为是合理可接受的;

(4)当行政管理层与审计人员出现分歧时,不管这种分歧是否得到解决,确保分歧将被及时告知委员会;当行政部门就某一具体的财务问题向某一财务公司寻求建议,而此财务公司并非由外部审计人员指定,确保这种情况被告知委员会。

3.关于内部审计人员。

(1)评估和批准内部审计人员的年度工作计划,评估内审人员的长期计划;

(2)评估内审人员的报告、重要发现及有关学校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确保行政部门对提出的合理建议做出处理;

(3)确保审计委员会的主席每年都与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会晤,讨论内审人员的来年工作计划及在执行当年工作计划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调查评估经证实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任命的否决、替换、重新任命及解聘是否合理;

(5)确保内审人员与审计委员会可以进行直接沟通。

4.关于风险管理。

(1)确保设有合理的流程(制度)来识别、报告、控制有形风险,包括对财务系统内部进行的控制;

(2)接受管理层有关学校重大风险的定期报告,内容包括法律索赔、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及其他一些规章事项等等;

(3)确定管理层就保险责任范围的报告。

5.关于其他内容。

(1)对大学退休收入基金项目的年度财务审计报告书进行评估,并将报告提交至董事会;

(2)有时需要完成由董事会指定的工作,包括特殊的检查;

(3)对审计委员会认为有助于贯彻其主要职责的事件进行指导和评估;

(4)在委员会主席同意且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由学校花钱雇佣独立的专业顾问来协助委员会履行职责;

(5)当外审人员、内审人员及管理层认为有必要与委员会进行私下交流时,安排独立的会面;

(6)每两年重新评估委员会工作条例,并且向董事会提出必要的修改建议。

三、内部审计的工作任务与性质

1.运营评估(OperationalReviews)。

(1)确定风险是否像所预计的一样,能减轻至可接受的程度以及在可控的范围内,并确定审核程序可以有效且低成本运作。

(2)监督一个部门内的诸多流程(如书店中的财务流程)或者一个流程能够同时对诸多部门同时进行管理(如管理诸多部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

2.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s)评估。

(1)参与系统开发及方案制订,尤其关注流程的改进、数据传递、系统的执行计划及测试计划。

(2)对应用系统执行前及执行后的状况进行评估。

(3)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评估。

3.遵从条件(Compliance)评估。

通过评估并纠正程序,确保大学遵守国家法律及政策。

4.特殊要求(SpecialRequest)评估。

(1)应管理层要求对某一事件进行调查或评估。

(2)对怀疑存在欺诈情况的事件的调查。

5.风险管理流程(RiskManagementProcesses)评估。

(1)为达成学校目标,评估现行流程,保证其对可能事件与可能情况能进行有效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

(2)协助风险管理机构落实有关措施。

内部审计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的领导者实现他们的目标。未来是重点,内部审计机构要充分利用今天或者过去的信息,努力改善明天的工作。内部审计通过提供独立的、有附加价值的风险评估和解决方案,支持学校的工作。因此,西安大略大学认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对变化有预知的集中于管理风险的机构。

四、内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仍以西安大略大学为例,加拿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一般要承担以下责任。

1.内部审计的首要职责是依照学校行政领导和审计委员会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审核,以完成他们赋予的责任。具体而言,有以下十个方面的职任:

(1)识别并评估重大的风险事件,并确保风险被减轻到学校能承担的水平。

(2)识别并评估学校中所有的风险管理过程的改进。

(3)对日常工作与程序进行评估,确保它们被正常地追踪以及它们能顺利支持学校完成目标。内审人员需要了解在怎样的条件下,这些目标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以此来评价它们是否能正常完成。

(4)评估学校的财产和资产状况,以及学校防范损失的能力(包括防止盗窃、欺诈和浪费)程度。

(5)检查日常运作发生的改变、信息系统的变换和信息安全的措施,对所有新的、有重大改进的管理系统运行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6)检查使用新的系统和进行较大的升级后的系统的运行过程和结果,测试与已经建立的时间表、目标和目的是否一致。

(7)评估重大的立法或者规章的调整对学校的影响,确保这些规章被恰当地认识并提上议事日程。

(8)评估学校是否遵守相关计划、政策、手续、法律和规章制度,以及它们对学校的运作的影响程度,确保这些事项在有必要的时候被提上议事日程。

(9)调查所有对政策和手续的违反、错误、欺诈或者滥用学校资产的情况,以及包含调查和准予的规章制度,包括在适当的情况下联系执法机构。

(10)如果教职员工个人不确定在特定的情况下哪些是合适的行为,内审人员有职任向其提供建议。

2.内部审计部门的第二种职责是提供建议与帮助。

(1)提供咨询的渠道:①对新的和进行重大修改过的运作系统进行程序控制;②帮助学校的行政部门评估和发展新的经营活动和信息系统;③在管理上运用最好的经验,与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加强知识与技能。

(2)当对外部审计评估学校的管理和行政过程、程序和控制是否可信有疑虑时,为其提供一种渠道。确保内部审计的工作并没有复制外部审计师的。

(3)为以下的学校委员会提供服务:①信息安全工作组;②电子商务政策委员会;③校长的顾问委员会(负责学校的记录与档案);④信息与隐私顾问委员会的自由。

为保证内部审计人员有效履行职责,内审人员有权使用所有与学校财产和职员相关的记录。校内职员在必要时要对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五、内审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内审事件不持个人偏见。

二是为便于控制事态的发展,对将要审计的各项工作,从开始时就介入。

三是努力与学校各级领导建立开放的非敌对的关系。与部门负责人紧密联系,以伙伴的姿态协助部门主管认识风险,同时提供相关建议,寻找改善的机会,帮助其实现学校的目标。

四是履行职责时应做到:

(1)熟练掌握内审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掌握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足够的知识能识别欺骗的迹象,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2)认真做好尽职调查。要充分考虑到审计事件的复杂性,现有工作程序的有效性及不遵守规则的可能性,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当有的审计工作缺乏专业人员时,可以聘请校内外咨询专家;此外,要持续地改进学校的风险管理过程,努力改善其质量。

(3)改善绩效评估的实施。

(4)在全校范围内引起对风险和控制全面的关注。

(5)通过持续的工作加强审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六、年度审核评估与咨询计划方案

1.计划。内部审计的工作基于一种风险评估,这个评估包括任何在管理中被识别的风险和控制。运作部门、重要过程和学校主要存在的风险都是该项工作流程的一个部分。咨询计划必须有帮助改善风险管理、增加价值和改善学校运作的潜力。

2.交流与批准。内部审计人员要与高级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并向审计委员会寻求批准。

3.协调。内部审计工作要与其他内部和外部相关的审核工作协调进行,以确保适当地覆盖工作并且减少工作的重复。

4.向高级管理部门和审计委员会汇报。高级管理部门和审计委员会必须定期地收到以下报告:

大学审计范文篇5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下简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日常工作的新业务,成为审计理论界、教育界与实务界研究的新领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截至2018年11月17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其研究已发展5年。在中国知网(CNKI),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篇名”搜索、高级搜索,分别有352篇、342篇文章。笔者使用文献研究法、分类比较法、分层分析法等查阅前述文章,研究后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可概括为:从无到有,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单项研究到综合研究,从专业新闻、学术会议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审计研究与审计实务开始相互影响、促进。

二、述评文献回顾

2015年,伴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成果日渐增多,文献研究综述或者相关专业会议述评开始出现。截至2018年11月17日,文献研究综述或者专业会议述评文章11篇,主要文献如下:张爱民[1]根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信息,分析2014年我国审计机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征和难题,提出了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若干建议。牛彦绍[2]梳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基本理论框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张婷[3]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的不足,从制度规范、审计方法创新、重视审计案例运用和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林进添[4]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90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发表年度、来源等进行分析,提出“通力合作、学科融合、细化主题、凝练经验、提升水平”等建议。陶宇[5]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要性、概念、主体,提出述评和展望。仵文霞、杨荣美[6]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伍彬、伍中信[7]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和综合的讨论内容较丰富,涉及面较广,对具体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结果应用及责任追究机制探讨不足。王娟[8]从资源审计、环境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责任界定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郭旭[9]对中国审计学会举办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合作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交流会情况进行了会议综述。马志娟等[10]对2017年资源环境审计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进行了会议综述。

三、研究文献概况

(一)总体数量与年度分布。在中国知网(CNKI),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篇名”,不作其他任何限制,分别进行搜索、高级搜索,依次有352篇、342篇文章。审阅每篇文章的标题、内容、发表时间和文章载体,删除同一作者在不同刊物重复发表的文章以及2013年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新闻报道后,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每年文章数量依次分别为30篇、42篇、81篇、97篇、85篇,共335篇。因此,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成果稳中有进。(二)基金资助情况。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级审计机关基金项目等支持。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章335篇,其中72篇文章得到一个或者多个基金项目的支持,占全部文章数量的21.49%。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受到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章数量依次分别是4篇、6篇、26篇、19篇、17篇。各类、各级基金项目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支持力度相对稳定。

四、研究主体

(一)研究者(作者)合作信息。表明作者合作情况的指标,通常有著者合作度、合著率、篇均作者数等。著者合作度是指在一定的论文集合中合著文章与单作者论文的比例;合著率主要是指在一定时域内,某期刊、某学科多著者论文数与总论文数之比;篇均作者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期刊、某学科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335篇文章成为本课题研究总体,其中,101篇文章是2人或3人及其以上的作者合著。根据文献研究法,合作度和篇均作者数反映作者合作程度,根据前述数据信息,计算出总体的著者合作度为43.16%,篇均作者数(文献单元作者系数)为1.40。1人作者(独著)的文章有234篇,占比69.85%;2人作者(2人合著)文章篇数为75篇,合著率为22.39%;3人及其以上作者(3人及其以上合著)文章篇数为26篇,合著率为7.76%。研究表明,5年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主要以1人作者为主,合作研究有待深化。与林进添[4]2015年研究数据相比,指标数据呈下降趋势。相关信息见表1、表2。(二)研究者(作者)身份信息。高校教师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情有独钟,并保持稳定。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文章研究者(作者)所在单位约40%~45%集中于高校,该指标在2017年下降到34%,2018年又恢复至约40%。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审计学会、审计科研所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热度有一定波动,呈下降趋势,除2016年、2017年外,2015年、2018年均比2014年下降约一半。其他单位人员或者审计、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热情高涨。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文章作者数量已从2014年度的16.67%升至2018年度的35.29%,增加一倍多。

五、研究领域或对象

(一)研究领域或对象分布状态。1.研究结果。根据在中国知网(CNKI)搜集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课题研究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或对象,主要分布状态如下。(1)主要研究领域或对象。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础理论或者概念,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政策制度及其解读或探讨、对策,均约占文章总数的30%。(2)次要研究领域或对象。以案例或者审计实务为基础开展研究,研究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审计模式、方式方法、审计机关领导讲话或新闻报道、文献研究综述或会议述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其比率分别是12.54%、8.96%、8.36%、3.58%、3.28%、1.79%。(3)研究接近空白领域或对象。本课题的研究数据显示,湿地、土地、大气、水环境、水资源、森林、草原、矿业、海洋等专项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章之和,仅仅占文章总数的2.39%。特别是大气、水环境、草原、海洋4个专项审计领域,研究文章极少。与海洋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的文章,主要有商思争[11]2018年撰写的《大数据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讨———以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例》和商思争[12]2017年撰写的《领导干部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及相关表格设计———以连云港海域为例》。2.相关述评。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国有资源实行审计全覆盖,国有资源审计全覆盖的对象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水、海岸、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基于此,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存在不足或者空白,不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利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有效开展。建议审计理论与实务界集中力量,填补研究空白,服务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实务工作需要。(二)研究领域或对象涉及的行政区域、层级。1.研究结果。截至2018年11月17日,有34篇文章研究涉及不同层次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占文章总数的10.15%。其中,研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办)四级行政区域的文章数量分别有11篇、13篇、9篇、1篇。基于此,研究地区(省辖市)层级行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文章最多,研究省级行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次之,研究县(区)级行政区域的位列第三。研究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文章较少,仅有1篇。目前,尚未发现跨省级行政区域或者以自然资源资产天然分布区域(流域)的相关研究成果。2.相关述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以省、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审计试点开始。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浙江省湖州市、湖南省娄底市、贵州省赤水市、陕西省延安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此后,在北京市怀柔区、天津市蓟县、河北省开始审计试点。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标志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大多数自然资源、资产有其自身鲜明特点,分布多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的通知》(厅字〔2017〕39号),决定自2018年起,在全国县级及以上审计机关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我国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行政区域大小、不同层级,必然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其研究,既要审计领导干部宏观决策科学性,又要着眼于审计基层领导干部执行有效性,部分自然资源资产因其自身天然因素客观流动,有可能跨越一定行政区域。因此,审计机关特别是省级审计机关以及国家审计署开展跨区域、跨流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必然。基于此,充分做好相关研究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同时,国家方针、政策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预期效果,三分部署、七分执行。目前,我国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的职责众多,但权限相对较小,落实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用、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的重心往往在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甚至村(居)层级。因此,亟需开展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以及村(居)层级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探索研究。

六、研究成果载体与引用

(一)选取的研究成果载体。本课题研究选取财经类、自然资源资产类、环境保护类核心期刊或者报纸、高校学报、硕士论文、非专业报纸、专业学术研讨会(论坛)为文章具体载体。除此之外,作为非财经专业期刊和其他专业期刊,研究设计涉及具体的期刊名称如下:审计研究、会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审计报、中国内部审计、中国环境监察、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测绘技术装备、测绘、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中国测绘、中国注册会计师、高校学报、审计月刊、会计之友、财会通讯、财会月刊,其他财经期刊、其他专业期刊,硕士论文,报纸、学术研讨会(论坛)。(二)研究成果的发表载体。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335篇研究成果发表载体的情况如下。研究成果的发表载体主要是其他财经专业期刊(占38.21%)和其他专业期刊(占13.43%),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硕士毕业论文共有33篇,占全部文章的9.85%,位于第三。在《中国审计报》发表的文章29篇,占8.66%,位于第四。在《审计月刊》发表的文章23篇,占6.8%,位于第五。在《审计研究》发表的文章15篇,占4.5%,位于第六。在高校学报发表的文章15篇,占4.48%,位于第七。在《会计之友》发表的文章8篇,占2.39%,位于第八。(三)研究成果的引用。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2014年度研究成果(有效文章30篇),被引用近1100次。至今仍未被超越,充分显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早期研究者拥有较高审计理论水平。2014年第5期《审计研究》,蔡春、毕铭悦[13]撰写的《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被引用210多次,下载6800多次,被引用数量位居第一,约占全部被引用量的20%。

七、硕士、博士研究成果专题

(一)总体情况。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尚未发现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但有33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2015年,有2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启硕士毕业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分别是内蒙古大学硕士余静[14]研究撰写的《内蒙古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程月晴[15]研究撰写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16年,有3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硕士毕业论文,作者单位分别是山西财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2018年分别为16篇、12篇。其中,2017年、2018年,南京审计大学共有8位硕士毕业生撰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论文。南京审计大学是高校硕士毕业生撰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论文最多的高校。(二)研究内容。1.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础理论或者相关概念。内蒙古大学余静[14]主要研究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及如何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范围,如何界定责任划分,如何确定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和途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刘阳[16]介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意义、相关概念及其与环境审计的关系,并以J省N市为例进行分析。南京审计大学张艳[17]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等。南京审计大学夏廷振[18]针对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建议,涉及确定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重点内容、审计目标的推进及审计项目整合方面。江西财经大学王佳伟[19]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阐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重点以及相关审计制度方面的特征及审计案例。2.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程月晴[15]等多位硕士毕业论文均系统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部分作者结合案例或者理论研究,提及评价指标及其指标研究。3.审计案例或以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务为基础开展研究。岳晶晶[20]结合B区开展的领导干部水资源离任审计试点项目所采取的措施,综合现有文献相关研究,针对思想意识、政策制度、实践操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张晓云[21]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运用案例研究法,结合XA市审计局案例,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制定生态红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终身问责制等。4.其他相关研究林一川[22]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制度构建,视角独特,提出自然资产资源离任审计法律制度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审计法律关系主体、审计法律关系客体、审计法律目标等法学理论框架内容。刘露[23]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理论及报表编制理论依据等,以W市水务局局长离任审计为例探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运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三)研究方法。综合前述研究成果,发现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研究与理论规范研究相结合。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归纳分析、演绎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本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四)研究成果引用。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硕士毕业论文具有一定深度,被其他研究者引用,体现了硕士生和指导教师研究水平。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程月晴[14]研究撰写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用19次。2015年,内蒙古大学硕士余静[13]研究撰写的《内蒙古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被引用9次。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荀超群[24]研究撰写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被引用11次。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研究撰写的毕业论文均被引用2次。2016年兰州财经大学硕士毕业生研究撰写的毕业论文,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研究撰写的毕业论文各被引用1次。其他高校的硕士毕业生论文暂未得到引用。详细信息见表3。(五)研究主体学位类型。1.授予的学位类型。本课题研究发现,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被授予的学位类型不同,甚至跨学科门类。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被授予的学位主要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会计专业硕士(MPAcc)、审计专业硕士(MAud)、法学硕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ML)、公共管理硕士(MPA)。2.授予的学位数量分析。2015年至2018年,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被授予学位人数为33位。其中,公共管理硕士4位,工商管理硕士2位,法学硕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位,会计专业硕士或会计学硕士12位,审计专业硕士14位。数据显示,会计专业硕士或会计学硕士、审计专业硕士占被授予学位总量的78.87%。其中,审计专业硕士学位占42.42%,会计专业硕士或者会计学硕士占36.36%。

八、研究结论与建议

大学审计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治理;高校;内部审计;咨询;风险导向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由大变强、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期,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而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和制约,需要内部审计发挥积极作用。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下简称高校)综合实力强,治理水平相对较高,其内部审计体现了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较高水平。通过调查,大致了解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信息公开

所有高校的学校网站上,都设有内部审计页面,公开内部审计相关信息,但公开的程度和内容不同。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向公众公开;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只对校园网用户开放,其他用户无法查看;部分高校将内部审计信息分级,有些内容向公众公开,有些内容只向校内人员公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公开的内容差别较大。一些高校公开内容较少,只是部门概况、机构设置、联系方式、规章制度等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部分高校如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开内容详细,不仅包括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还包括审计程序及流程、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结果等工作动态,让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二)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

机构独立设置是内部审计独立开展业务的基础,否则难以客观、公正地提供服务。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设置情况非常好,40家高校独立设置审计处,1家高校审计处与纪委合并设置,实际上独立性也不受影响。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在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地位高。内部审计机构内部一般按照业务类型设置综合审计、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基建审计)、管理审计等科室。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一般10人左右,最少的5人,最多的17人。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审计师、会计师,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团队包含工程师,开始重视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情况有所改善,但人员结构仍不够合理,这可能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三)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较全面,不仅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面规范,还针对重要业务单独制定办法进行细化规范,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设工程审计管理办法等,并及时将相关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对外公开。有些高校内部审计建设不够全面,单独业务规范制定较少。当虽然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较全面,但不少高校制度修订不及时,国家相关的法规、制度、准则修订后,高校并未随之及时更新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及相应的业务规范。

(四)内部审计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差异较大。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目标仍定位在查错纠弊,主要监督学校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从而保证学校及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提高学校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益。一些高校根据最新法规、制度、准则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更新内部审计目标,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增加学校价值。例如,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内部审计目标已由查错纠弊升级更新为促进学校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学校目标。

(五)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

审计目标不同导致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不同。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仍限于对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开展监督、评价,如基建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务预算执行和财务决算审计等。有些高校内部审计已经转变工作观念,开始关注增加学校价值,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对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还提供咨询服务,提出制定和完善学校有关政策、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等建议,如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六)内部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方法是否恰当,影响着审计效率和效果。大部分高校仍采用账项基础内部审计方法,直接查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按照会计账务处理的过程,采用顺查或逆查法进行审计,效率低,效果不佳。部分高校采用控制基础内部审计方法,在对学校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审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进而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但如果学校内部控制不完善,据此进行的内部审计效果堪忧。个别高校开始采取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对学校的经济业务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选择恰当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并提供降低风险的建议。

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议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大学治理水平,这对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述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内部审计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部分高校内部审计观念滞后,忽略咨询职能,主动参与性较差;审计内容和范围有限;审计方法落后,审计效率较低;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当前,高校面临着更复杂的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应积极改进内部审计,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水平,以适应环境对高校治理不断提高的要求。

(一)建章立制,规范流程

为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优势,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必不可少。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是最基本的内部审计规范,是制定其他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依据。为了更具体地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和业务,高校应针对具体业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例如,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设工程审计管理办法、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实施办法、科研经费审计规定、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管理办法等。另外,为保证审计质量,高校应针对内部审计自身业务管理和控制制定办法进行规范,如审计项目程序与质量控制办法、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等。为适应新形势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国家相关的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准则先后作了重大修改。2018年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以下简称11号令)体现了新时代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强调党组织对内部审计的领导,加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扩大了审计范围和内容,增加了审计权限。为此,高校应及时修订学校相关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展现内部审计的新时代风貌。

(二)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机遇,内部审计需要积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转型升级,从传统的监督、评价角色逐步拓展,由监督者、评价者转换为咨询者,成为学校有价值的内部顾问。11号令明确提出,内部审计应提供建议服务。内部审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重视解决问题。审计意见更具建设性,不再是“不能、不应怎样”,而是“怎样做更好”,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学校价值。

(三)拓宽审计内容和范围

角色定位转换后,内部审计目标进行相应更新,审计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拓宽。查错纠弊的审计目标决定了内部审计主要提供监督、评价服务,价值增加的审计目标决定了内部审计不仅提供监督、评价服务,还要提供咨询服务。为实现学校价值的增加,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不再局限于确认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和遵循相关法规要求,还包括识别学校面临的主要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将这些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学校有关政策、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等建议。

(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影响着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随着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的拓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更高、知识面更广、技巧更多。内部审计部门不仅需要财务、经济专家,还需要聘请其他领域专家,如工程专家、内部控制专家及信息系统审计专家等,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更加不确定。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快速更新知识,才能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脱产学习、网络课程学习、参加专业研讨会、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以满足新时代对内部审计的要求。

(五)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当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落后,制约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大部分高校仍采用账项基础内部审计方法和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方法,审计效率一般,已不能满足高校内部管理的需求。为了提供更优质的审计服务,高校内部审计应与时俱进,更新审计方法,采用审计效果更好和效率更高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风险导向审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对影响学校目标实现的风险给予更多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信息时代,高校各项业务的开展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审计线索、审计内容与技术等已发生了重大改变。高校应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审计的全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审计项目管理,规范审计流程,强化审计整改,降低审计风险。

(六)加强审计信息公开

大学审计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审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新使命,我国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是新时展的第一资源,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为谁培养、怎样培养、培养成什么样子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高等学校需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审计机关成立至今,在我国财政经济秩序、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廉政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会议上强调,审计机关要以创新规范立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如何能实现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取决于审计专业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学到什么和学的怎样,决定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审计专业教师是推动人才培养体系落地生根发芽的关键力量和最后的关口,新时代高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广大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的新使命

在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陈部长在讲话中共26次提到了“质量”,同时,要求高校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8年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质量要求,各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目标和特色,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教学质量标准。《国标》中有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新时代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对学生能力培养中,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指出,我国本科教育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培养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解继丽等指出,新时期我国大学教育的时代变化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教师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和角色重塑。[1]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发展转型是深化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开展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要自觉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使命,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以创新规范立业,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秦荣生认为,新时代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最好时期,“打铁必须自身硬”,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3]王会金、蔡春、郑石桥、池国华、王士红和戚振东等专家教授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审计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审计理论如何指导审计实践,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教师自我教育是提高师资质量的根本保障,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4]田志龙等结合教育部本科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制定的背景,就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国家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等指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考虑新商科对工商管理学科所提出的要求,加大创业创新类课程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5]谢志华指出,审计具有管理属性,归属于管理学科,国家审计主要进行经济监督,是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6]审计人才如何做到提出的“以创新规范立业”新要求,是审计界特别是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必须破解的紧迫的新问题。为此,高校审计专业教师要对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审计人才能力结构、审计人才培养新要求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在具体的备课、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一是要提高对新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三是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有效融合结。

三、新时代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新对策

新时代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有多种形式和途径,李娜,姚春燕认为,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双创教育的基础薄弱等问题。[7]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认为,应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8]黄河东等指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9]本文主要从教育教学的思维、技能和内容等三个方面对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构建提出新对策。(一)树立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思维。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技术性、复杂性、挑战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审计人才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未来的审计工作者必须要跳出单纯的财务思维,在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等组织管理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背景下,必须从战略管理、风险导向、组织发展和技术革命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二是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积极培养自身的辩证思维、大数据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三是结合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质量要求,将辩证思维、大数据思维、批判性思维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作业辅导和考试考察当中。四是结合新时代以本为本的新要求新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牢固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强化学生中心地位,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不断创新。(二)提升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技能。新时代,从政府审计、外部审计到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结合审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努力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一是要深刻理解新时代为审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创新课堂讲授方式、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多媒体设备、雨课堂等多种新式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翻转课堂、审计小组讨论、审计案例分析、审计角色扮演和审计诊所等形式,形成“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创新专业课程内容和传授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建立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四是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审计专业教师首先应熟悉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掌握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三)优化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新。内容指出,要以创新规范立业,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为此,高校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是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发展,到具体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案等方面,应全面系统地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中。二是高校审计专业教师要逐步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系统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一步淘汰“水课”,打造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金课”。三是要建立具有审计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和实践课等课程体系,整合好校内外资源,建设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各类型基地和平台,与政府审计机构、企业、会计事务所等加强合作交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四是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具有审计专业特征的各类比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五是鼓励审计专业教师以老带新,老中青结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老师要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不断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授当中,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新时代新使命更要有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高校学习活动中主动学习,也需要高校主动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更需要教师转变思维、提升技能、优化内容,变过去的学生能力的引导者为创新创业能力的促进者。高校审计专业教师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承担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解继丽,罗明东.高校变革与大学教师角色重塑[J].学术探索,2017(10):142-145.

[2]罗萌.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09):44.

[3]秦荣生.我国国家审计的新要求与新发展[J].财会月刊,2019(01):3-6.

[4]钟秉林.自我教育是体现本质、真正生效的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3(01):14-15.

[5]田志龙,高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什么、是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9(03):33-36+47.

[6]谢志华,孙海凤.国家审计的学科属性辨析[J].审计研究,2017(04):3-8.

[7]李娜,姚春燕.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19(01):193-194.

[8]王树国.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3-25(007).

大学审计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工程管理审计;改革;实践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在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广西大学内部审计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找准高校内部审计职责新定位,在创新发展方面探索转型与突破。尤其是工程审计工作,不断开辟新思路、勇于革新,探索出适应学校自身发展实际的工程审计新方法,逐渐构建起工程管理审计新体系。

一、高校工程审计转型发展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角色不明确,职责界定混淆。大部分国内高校工程审计以工程项目各阶段重点审计为主,从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到事后,主要对施工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施工合同、工程进度款、现场签证及竣工结算等进行审核,有些还参与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对于工程项目送审,有些高校建设管理部门送审时未经过初审,就直接送审计部门;有些高校建设管理部门送审时只是形式性签署意见,未对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核,并常常将审计部门的复核工作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程序,使审计部门不经意充当了防范风险的“第一或第二道防线”。这些现象常常使审计角色不明确,职责界定不清晰,失去了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二)工程项目审计方式单一,影响实施进度。随着高校发展及“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且工程种类丰富多样,新建大型基建项目、零星维修修缮项目、综合性复合型项目、智能化项目、多功能展厅及校史展厅等精装修项目也逐渐增多。大部分高校对于不断增加的各类审计项目,无论项目大小、项目类型、项目紧急重要程度如何,仍按原来常规审计方式开展工作,有些十几万元、甚至几万元的零星工程项目招标控制价审核时间过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三)工程审计“以点带面”,忽视全局监督。现阶段,高校工程审计中常常发现送审项目中的管理问题。例如,在招标控制价审计时发现,项目经费未落实就开始施工,或者项目招标控制价经费超过了项目批复的立项经费,或者出现立项时为整体项目,但编制招标控制价时,却拆分成一期、二期工程项目进行送审等;在结算审计时发现,有些项目施工合同签署要素不完善,竣工验收管理不清晰,验收不及时,签署的验收日期不符合常理;项目的施工单位基本都是几个常见施工或监理单位,大部分工程项目施工工期超过合同约定工期等。这些问题反映出审计部门在审计个性问题时,未能结合工程项目整体实施情况,全过程地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忽视了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整体宏观的管理与监督。

二、高校工程管理审计改革实践探索

大学审计范文篇9

教育部长周济:大学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生就业难不应怨扩招

大学生就业难代表建议高校扩招速度再放缓

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透露,不少高校因扩招负债累累

出席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赵本山与宋祖英等明星,8日晚激情献演……

我国今年将控制高校扩招

大学审计范文篇10

一、主要目标

(一)能够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干部比例

审计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审计干部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并不断提高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到2013年,能够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干部比例保持在85%以上。

(二)专业技术资格比例

到2015年,我局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比例争取达到50%,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比例争取达到20%。通过AO认证考试人才比例达到50%以上,审计署中级计算机考试人才比例达到10%。

(三)专业结构比例

审计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要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到2013年,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以及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审计干部比例应保持在85%以上。其中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审计干部比例,应在2011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文化程度比例

局机关45岁及以下的审计干部,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到2013年,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审计干部比例达到90%以上。

(五)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审计业务骨干人才比例

到2015年,符合审计业务骨干人才和审计专业领军人才条件的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的比例达到10%以上。

二、具体措施

(一)坚持标准,严把进人关

1、通过考试录用的审计干部,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的人员,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

2、通过调入方式进入审计机关担任副职领导职务及以下的审计干部,特别是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人员,除应具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资格外,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审计业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及5年以上与审计工作相关的财经、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历。

3、根据审计工作需要,积极争取审计干部聘任试点工作。经审计干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工程审计、资源环境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位试行聘任制,按照审计干部法和聘任合同管理所聘审计干部。

(二)切实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1、新录用的审计干部,应自进入审计机关3年内通过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届时不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一般不得从事审计复核、审理工作。

2、审计机关担任项目主审的审计干部,一般应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3、审计机关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审计干部,符合审计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但未取得审计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的,应自本办法下发之日起3年内取得审计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尚不符合审计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的,应在符合条件后3年内取得相应资格。在上述规定时间内不能取得审计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原则上不担任审计组组长、主审。鼓励45岁以上的审计干部报名参加审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考试。

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人员每年至少担任一个项目的主审,多担任项目主审、业绩突出的,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创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1、鼓励和引导审计干部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特别是审计硕士等专业学位教育,充分发挥学历学位教育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

2、完善取得审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实施分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中、高级审计师研究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审计专业人才从审计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理论高度系统地进行归纳总结、科学阐述的能力。

3、认真参加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任职和初任培训、领导能力培训。

4、加强审计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选送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审计机关各类业务培训,鼓励年轻审计干部参加审计署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业务培训、审计项目培训。

5、加强业务交流。参加审计讲座,定期参加投资、企业、计算机等专业审计交流。认真总结审计经验,组织案例交流。

6、加大网络教育力度,培训内容涵盖政治类、公共类、法规类、审计类等多个门类,充分利用“干部在线学习网”、“审计署在线学习网”平台,倡导审计干部自主学习。

7、拓展培训方式方法。采取集中轮训、专题培训、在线学习、以会代训等方式,开展特色化、专题化的各类短期培训。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法,确保培训实效。

(四)加大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和使用审计专业人才力度

畅通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干部挂职锻炼渠道,让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可选派年轻审计干部到上级审计机关挂职锻炼。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要认识到加强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和力量,在人员和经费上予以有力保障,努力做到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形成合力。审计机关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接受省审计厅、市审计局指导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