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申报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2:42

财产申报材料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1

1、目的

用以规范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的申报工作,促使企业提高办事效率,提高申报成功率。

2、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漯河经济开发区范围内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

3、职责

科技局各职能部门人员积极与企业沟通,收集企业申报需求。综合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负责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全过程。

3.1负责受理企业申请,向企业发放申报表。

3.2负责对企业提出的申报表进行初审,并考察验证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的实际情况。

3.3负责对企业填写申报表进行指导,协助企业完成申报表的编制。

3.4负责协助企业将申报书报送市科技局或省科技厅,协助上级部门评审。

3.5负责将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发放到顾客手中。

4、工作程序

4.1工作流程:见流程图

4.2科技局工作人员深入企业收集申报需求,或通过其他有效媒体向外省科技厅评审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信息;企业提出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申报申请。

4.3.1受理企业提出的申请,向企业提供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申报表下载地址。

4.3.2协助督促企业按时填写申报表、按要求准备相关的申报资料;按要求在指定时间内配合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工作。

4.3.3协助指导企业填写完善申报材料。

4.4完成申报材料的初审工作:审核材料是否齐全,填写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以及产品、企业是否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等。

4.4.1申报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需要企业提供的资料:⑴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评价证明:①查新报告;②检测报告;③鉴定报告;④用户证明;⑤产品生产许可证。⑵环保证明。⑶医药、食品、通讯、计量等类产品相关法定部门生产许可(合格)证明。⑷获奖证书。⑸销售合同。⑹引进技术生产者须提供转让合同书。⑺其他有关材料。

4.4.2申报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企业提供的资料: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书(书面文件和电子文件);⑵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⑶经审核的企业上年度年终决算报表;⑷由人事部门出具的科技人员数证明;⑸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复印件(或查新报告、检测报告、鉴定报告、用户证明、产品生产许可证、可行性分析报告);⑹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R&D)经费投入明细表;⑺获奖证书;⑻环保证明;⑼GMP、ISO9000等标准认证书复印件。⑼其他有关材料。

4.4.3将初步审核的申报材料作为顾客财产进行登记,并采取预防和防护措施,保证顾客财产不丢失、不缺项、易于识别,按7.5.4要求执行。

4.5.负责就申报事项征得市科技局的同意和支持。

4.6负责将经初审的申报材料报省科技厅审核。

4.7负责与省科技厅保持联系,跟踪省厅审核认定。

4.8负责将省科技厅认定结果转发给企业,并按要求填写顾客财产收发登记表。科技厅针对申报企业经审核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证书和高新技术企业后,在从省厅领出和发放到企业手中之前,应按顾客财产对待,并按7.5.4要求执行。

4.9执行《文件管理控制程序》将认定结果存档。

5、相关文件

5.1《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的通知》豫科〔2001〕61号;

5.2《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豫科〔2001〕60号;

5.3《文件管理控制程序》

6、记录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2

第二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和经营指标上达到本办法规定标准并经*市政府认定的企业。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监测评价。

第四条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形式。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企业经营的产品。企业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70%以上。

3、企业规模。总资产规模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1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以上。

4、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规模2亿元以上。

5、企业效益与信用。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高于同级银行贷款利率,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含A级)以上。企业无违法经营行为记录、不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保基金、在金融机构无不良贷款、欠息及银行承兑汇票垫款等。

6、企业带动能力。企业通过产销合同、入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在500户,土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为农户生产提供配套服务。

7、企业产品质量与竞争力。企业的产品质量、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居区内领先水平,产品质量稳定,主营产品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产销率达到90%以上。

8、企业制度建设。企业遵循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公开、科学管理的原则,按照《公司法》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财务等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第五条申报龙头企业应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1、填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表;

2、企业经营情况简介;

3、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4、企业财产损益表;

5、企业资产负债表;

6、税务部门提供的企业纳税状况证明;

7、开户行提供企业信用等级证明;

8、县农业部门或乡(镇)政府提供的带动农户证明;

9、其他证明材料。

第六条申报程序及认定:

1、申报企业直接向各县(市)区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报送申报材料。

2、各县(市)区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对企业申报材料审核后,行文报市农牧局。

3、市农牧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调查核实后,提出具体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核认定,予以发文公布。

第七条经认定的*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关扶持政策。

第八条对*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监测,优胜劣汰。*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则上每两年监测评价一次,具体办法是:

1、企业报送基础材料,*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进行监测年份的2月中旬之前,应该反映上年度的资产负债表,财产损益表等报各县(市)区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3

(一)筹建申请书。内容应载明拟设立机构名称、住所、机构性质、组织形式、拟注册资本、业务范围,发起人(或出资人)基本情况及出资比例,是否符合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条件。

(二)可行性报告。内容包括当地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组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市场前景分析、未来业务发展计划(包括拟设机构开业后3年的业务发展目标、财务发展目标、风险管理目标。业务发展目标包括经营机制、目标市场、资金投向、发展战略、网点布局、业务规模及资产组合;财务发展目标包括盈利能力及利润分配预案;风险管理目标包括加强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策略及控制目标、不良贷款控制指标、呆账准备提取方案等)、风险处置预案。

(三)筹建工作方案。内容包括筹建工作的组织,拟设立机构的注册资本、股本结构、公司治理架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配备数量、部门设置和从业人员配置、主要管理制度起草计划、筹建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四)发起人(出资人)协议书。内容包括总则、经营宗旨、机构性质、名称、住所、业务范围、注册资本、股本结构、发起人(出资人)入股金额和占总股份比例、发起人(出资人)权利和义务、主动声明关联入股的义务(约定:如果存在任何隐瞒,则该发起人、出资人在本公司的投票权受到限制)和附件。全体发起人(出资人)应在协议书上签名盖章(自然人股东可以委托人签字)。

附件包括:1.发起人(出资人)名称或姓名、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或自然人身份证,企业简介、自然人简历,拟入股金额及占总股份比例(主发起人的持股比例上不超过注册资本金的35%,主发起人及与之有关联关系的其他发起人持股比例合计不超过注册资本金的50%,公司其他发起人中有关联关系的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合计不超过注册资本金的30%。其他单个股东不得超过注册资本总额的10%。)。3.企业法人的有权机构同意向小额贷款公司出资入股的决议及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其他有效证明文件。4.企业法人关于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性、其本身及关联企业向小额贷款公司入股情况、关联企业向境内其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情况(包括所持股份与股份比例)以及企业法人提供上述资料真实性的书面声明。5.发起人(出资人)基本情况及最近两年经审计的会计报告。6.境内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出资人),应提供其注册地监督管理机构出具的书面意见。7.发起人承诺书。

要求:1.自然人发起人提供个人有效资产证明、收益性财产收入证明和相关纳税证明,并需同时出具符合资质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证明函。对于主发起人为自然人的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要说明所投入资金的合法来源,其个人收益性财产合计要超过其在小额贷款公司所投资金。2.所有企业法人都要提供近3年的财务报表和拟入股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的来源说明。主发起企业净资产不得低于3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连续3年赢利且每年利润在500万元以上。3.自然人发起人提供人民银行系统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如有逾期记录,要提供经办银行出具的逾期原因说明。有不良信用记录且不能说明原因的,一律取消发起人资格。4.自然人发起人提供公安机关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

(五)发起人大会(出资人会议)同意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成立筹建工作小组并授权其履行组建工作职责的决议。

(六)筹建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及简历。

(七)加盖筹建工作小组印章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八)申请人的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

二、开业申请材料

(一)开业申请书。内容包括拟开业机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股本结构、业务范围,章程制定,拟任高级管理人员情况,经营方针及计划,主要管理制度,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是否符合开业条件,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二)筹建工作报告。内容包括筹建过程、筹建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是否符合开业要求等。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章程草案。

(四)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1.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验资报告。

2.发起人名称或姓名、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或自然人身份证,企业简介、自然人简历,拟入股金额及占总股份比例)。

3.股东出资能力证明(原件和复印件):股东资金来源构成(即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薪收入等)说明(印证收入来源的各项证明:(1)营业性收入,企业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审计报告及经审计的会计报表,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纳税证明;(2)财产性收入,财产转让合同及纳税证明;(3)工薪收入及纳税证明;(4)投资性收入,投资证明和投资企业董事会分红决议,投资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报告及经审计的会计报表,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纳税证明。股东为自然人的,还需提供个人有效资产证明、并需同时出具符合资质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证明函。

(六)拟任职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相关材料。1.任职资格申请表(筹建工作小组须加盖印章)。2.拟任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情况说明。包括个人简历、身份证、专业技术职称和国家认可的学历证明材料复印件及公司任职文件,个人承诺书(对是否有大额负债、违法违纪行为及诚信和公正履职等进行承诺),任职资格审批表(原件)。其中,拟任总经理要有在金融机构从事2年以上融资管理业务工作的经历,且没有受过纪律处分。3.人民银行对拟任人员出具的信用证明(无恶意不良信用记录,有逾期记录的,应提供所在银行出具的无恶意逾期证明或交易明细,逾期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个月)。4.公安部门对拟任人员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无故意或重大过失犯罪记录)。

(七)监督机构(岗位)的设置情况及人员简历。

(八)有权机构审议通过以下有关事项的决议:1.筹建工作报告。2.章程草案。3.有关组织机构的议事规则。4.选举董事、董事长。5.选举监事、监事长。6.聘任高级管理人员。7.部门设置、职责及主要管理制度。

各项决议应标明决议编号。创立大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应如实记录实到人员所持表决权占全部表决权的比例以及通过决议的赞成、反对、弃权表决权数及比例,由监票人、唱票人和计票人以及全体表决人员签字,选举董事、监事的决议应注明当选人的赞成、反对和弃权的表决权数及比例,董事会决议应由全体董事签名,监事会决议应由全体监事签名。

(九)公司治理和主要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有关组织机构的议事规则、财务、信贷、审计、人力资源、安全保卫等制度。

(十)职能部门设置、职责及主要负责人名单。

(十一)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包括人员的年龄、从事金融工作时间、学历和所学专业、职称等)。

(十二)组织结构图。

(十三)发展规划。未来3年的业务发展计划、财务发展计划及风险管理计划。业务发展计划包括目标市场、发展战略、网点布局、支农业务、存贷规模、市场份额、金融创新、资产组合。财务发展计划包括盈利能力、收入结构、利润总额、分红计划、利润分配方案。风险管理计划包括对各类风险的预测及评价、风险控制策略、风险控制目标,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人员素质的措施和步骤。

(十四)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十五)公安、消防部门对营业场所出具的安全、消防设施合格证明。

(十六)筹建批复或延期筹建批复的复印件。

(十七)申请人的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邮编)。

三、变更名称申报材料

1.变更申请书。包括申请变更具体事项,变更原因说明。

2.公司基本情况综合报告。内容包括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等情况。

3.变更公司章程。包括修改前、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草案原件及修改情况说明原件。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

5.公司原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6.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

四、变更营业场所申报材料

1.变更申请书。包括申请变更具体事项,变更原因说明。

2.公司基本情况综合报告。内容包括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等情况。

3.变更公司章程。包括修改前、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草案原件及修改情况说明原件。

4.变更后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材料

5.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变更后营业场所安全、消防设施合格证明等文件。

6.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

五、变更经营业务范围申报材料

1.变更申请书。包括申请变更具体事项,变更原因说明。

2.公司基本情况综合报告。内容包括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等情况。

3.变更公司章程。包括修改前、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草案原件及修改情况说明原件。

4.可行性研究报告。

5.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

六、变更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申报材料

1.变更申请书。包括申请变更具体事项,变更原因说明。

2.公司基本情况综合报告。内容包括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等情况。

3.变更公司章程。包括修改前、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草案原件及修改情况说明原件。

4.拟任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情况说明。包括个人简历、身份证、专业技术职称和国家认可的学历证明材料复印件及公司任职文件,个人承诺书(对是否有大额负债、违法违纪行为及诚信和公正履职等进行承诺),任职资格审批表(原件)。

5.人民银行对拟任人员出具的信用证明(无恶意不良信用记录,有逾期记录的,应提供所在银行出具的无恶意逾期证明或交易明细,逾期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个月)。

6.公安部门对拟任人员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内容包括姓

名、身份证号码(无故意或重大过失犯罪记录)

7.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

七、申请增加注册资本申报材料

1.变更申请书。包括申请变更具体事项,变更原因说明。

2.公司基本情况综合报告。内容包括注册资金、股权结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等情况。

3.变更公司章程。包括修改前、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草案原件及修改情况说明原件。

4.增加注册资本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5.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验资报告。

6.新增股东基本资料及附件,具体包括:(1)新增股东名称或姓名、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或自然人身份证,企业简介、自然人简历,拟入股金额及占总股份比例。(2)新增股东是企业法人的,其有权机构同意向小额贷款公司出资入股的决议。(3)新增股东关于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性、其本身及关联方向小额贷款公司入股情况、关联方向境内其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情况(包括所持股份与股份比例)以及受让方提供上述资料真实性的书面声明。(4)境内金融机构作为新增股东,应提供其注册地监督管理机构出具的书面意见。(5)新增股东承诺书。内容包括:自愿出资、资金来源。

7.新增股东出资能力证明(原件和复印件):新增股东的资金来源构成(即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薪收入等)说明;

印证收入来源的各项证明:(1)营业性收入,企业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审计报告及经审计的会计报表,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纳税证明;(2)财产性收入,财产转让合同及纳税证明;(3)工薪收入及纳税证明;(4)投资性收入,投资证明和投资企业董事会分红决议,投资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报告及经审计的会计报表,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纳税证明。

新增股东为自然人的,还需提供提供个人有效资产证明、并需同时出具符合资质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证明函。新增股东为主发起企业的,其净资产不得低于3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连续3年赢利且每年利润在500万元以上。新增股东为主发起自然人的,主发起人要说明所投入资金的合法来源,其个人收益性财产合计要超过其在小额贷款公司所投资金。同时,要求新增股东入股资金来源的金额大于入股金额。

8.新增股东信用证明:人民银行出具的信用证明(原件和复印件)。无恶意不良信用记录,有逾期记录的,应提供所在银行出具的无恶意逾期证明或交易明细(逾期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个月)。

9.新增股东与公司股东之间关联关系的说明材料。

10.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国有独资或控股还应提交相关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主发起人的持股比例上不超过注册资本金的35%,主发起人及与之有关联关系的其他发起人持股比例合计不超过注册资本金的50%,公司其他发起人中有关联关系的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合计不超过注册资本金的30%。其他单个股东不得超过注册资本总额的10%。

11.增加注册资本后的股权结构。

八、股权转让申报材料

1.变更申请书。包括申请变更具体事项,变更原因说明。

2.公司基本情况综合报告。内容包括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等情况。

3.变更公司章程。包括修改前、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草案原件及修改情况说明原件。

4.转让股数、转让价格及转让意向书。

5.受让方基本资料及附件,具体包括:(1)受让方名称或姓名、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或自然人身份证,企业简介、自然人简历,拟入股金额及占总股份比例。(2)受让方是企业法人的,其有权机构同意向小额贷款公司出资入股的决议。(3)受让方关于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性、其本身及关联方向小额贷款公司入股情况、关联方向境内其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情况(包括所持股份与股份比例)以及受让方提供上述资料真实性的书面声明。(4)境内金融机构作为受让方,应提供其注册地监督管理机构出具的书面意见。(5)受让方承诺书。内容包括:自愿出资、资金来源。

6.股份受让方出资能力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受让方的资金来源构成(即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薪收入等)说明;

印证收入来源的各项证明:(1)营业性收入,企业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审计报告及经审计的会计报表,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纳税证明;(2)财产性收入,财产转让合同及纳税证明;(3)工薪收入及纳税证明;(4)投资性收入,投资证明和投资企业董事会分红决议,投资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报告及经审计的会计报表,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纳税证明。

受让方为自然人的,还需提供提供个人有效资产证明、并需同时出具符合资质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证明函。受让方为主发起企业的,其净资产不得低于3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连续3年赢利且每年利润在500万元以上。受让方为主发起自然人的,主发起人要说明所投入资金的合法来源,其个人收益性财产合计要超过其在小额贷款公司所投资金。同时,要求受让方入股资金来源的金额大于入股金额。

7.股份受让方与公司股东之间关联关系的说明材料。

8.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

九、分立或者合并申报材料

1.变更申请书。包括申请变更具体事项,变更原因说明。

2.公司基本情况综合报告。内容包括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等情况。

3.变更公司章程。包括修改前、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草案原件及修改情况说明原件。

4.公司股东大会关于公司分立或合并的决议。

5.债权债务安排方案及资产分配计划和资产处分方案及在媒体上公告的文书。

6.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

十、解散或者破产申报材料

1.申请书。详细说明解散或破产的原因。

2.公司股东大会关于公司解散或者破产的决议。

3.清算组织及其负责人。

4.清算程序。

5.债权债务安排方案及资产分配计划和资产处分方案及在媒体上公告的文书。

十一、小额贷款公司变更事项及报送审批要求

1.变更公司名称、经营场所,资本金100%以内(含100%)的增资扩股、除主发起人或控股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股权变更需县(区)监管部门初审,市金融办审批,并报省政府金融办备案。其他事项由县(区)、市监管部门分级审核,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4

温气发〔2008〕20号

关于施放气球资质年检的通知

各有关施放气球企业:

为了加强我市施放气球资质单位管理,规范施放气球行为,

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施放气球管理办法》(中国气

象局令第9号)的规定,对施放气球资质实行年检制度并实行年

检制度。现将有关年检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检承办机构:**市气象局

市级材料受理窗口: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三楼气象窗口

县级材料受理窗口:各县气象局

二、年检对象: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的单位

-2-

三、年检内容

1、企业登记事项执行和变动情况;

2、技术规范履行情况;

3、受检单位年度完成施放气球的总数及经营情况;

4、施放气球专业技术人员和主要管理人员的变化情况;

5、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履行情况。

四、年检程序

1、申报材料:

⑴、资质年检申请表(一式三份)

⑵、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原件审验后退还;

⑶、《资质证》副本;

⑷、作业人员登记表;

⑸、工作情况。内容包括:上年度施放气球的球数和总经营

额、办公场所有无变动、有无违规行为、有无出现安全责任事

故、因何原因受到处罚等情况。

2、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受理年检材料进行初审;

3、初审通过后,作出初审意见,并连同年检材料一起报送

**市气象局审验;

4、年检合格的,市气象主管机构在资质证的“年度检查”

栏内加贴年检标识或加盖年检戳记;不合格的,通知受检单位;

5、市气象主管机构退还受检单位的资质证副本;

6、公布年检结果,并报省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五、年检时间及办理时限:每年4月底前向受理单位报送

-3-

年检材料。所在地气象局受理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初审意

见,

市气象局自接到受理单位材料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年检。

六、年检材料必须按时报送,材料内容真实有效,未按时提

交材料的、隐瞒事实提供虚假材料的,视为年检不合格。年检不

合格的单位,应当限期进行整改,整改期间不得从事施放气球活

动。

年检联系电话:88926305,88311819;

附件:《**市施放气球资质年检》申请表

二○○八年三月十八日

-4-

《**市施放气球资质年检》申请表

申请单位名称(盖章):填表日期:

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

法人证号

法人证

有效期

注册地址:邮编:

单位地址

办公地址:邮编:

具备施放气

球资格人数

中级或以上

职称人数

主要专业

请在提交的申报材料前打“√”

申报材料

□资质年检申请表(一式三份)

□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原件审验后退还

□《资质证》副本

□工作人员登记表

□工作情况。内容包括:当年施放气球的球数和总经营额、

办公场所有无变动、有无违规行为、有无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因

何原因受到处罚等情况。

县(市)

气象局

初审意见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市气象局

复审

意见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年检日期

资质证编号有效期

-5-

-6-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5

一、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坚决清除乱占滥用土地资源的不法行为,确保自然生态平衡,做到合理用地,科学用地,依法用地,杜绝一切违法用地。

二、强化土地管理,杜绝乱开口,乱表态,越级审批现象。

1、场镇土地规划区范围内用地,无论单位或个人,必须先办规划,然后凭规划证书按程序办理用地手续(含迁建、扩建、改建、新建);单位必须凭相关文件办理用地许可证。

2、农村村民在辖区内建自住房,本人申请,村社签字盖章,按户籍机关出示的户籍证明人平不超过30平方米,户平不超过150平方米办理申报材料,每个农村居民户只允许有一宗土地住宅,危房需改建迁建的旧宅必须拆除,旧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坚决杜绝农村村民户一户建两处以上自住房或变相非法出售转让。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居)民委员会建房,需由村民委员会申请,村民代表讨论记录,村(居)民委员会向镇人民政府书面请示报告,按程序办事申报材料,加强监控区的管理。

4、坚决杜绝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从事非生产性建设,杜绝批少占多,批次占好,批甲占乙,否则一律视为违法建设。

5、对于不批自占的违法建设,采取强制拆除,个别情况特殊的处以罚款进行处罚。

6、非煤矿山、加工厂、采石场,按规定程序办理临时用地许可证。

7、农村村民建圈舍,本人申请,按规定填报圈舍申报表。

8、相关费用的收缴,场镇规划区范围内,按I级、II级、III级地段地价缴纳,分商业和自住两种性质核算,农村村民建自住房,政府不收占地费用,由地税部门征收耕地占用税。

三、按照中央要求,切实抓好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工作。

农村房屋确权登记面宽量大,复杂性强,业务要求高,是中央对农村八权一股确权登记、颁证的重大举措。各村(居)民委员会应按照试点村的经验逐社逐户落实,坚决杜绝走过场,敷衍了事不作为的现象,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对于证件丢失、破烂、姓名与身份不符的按相关业务规定办理。

四、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控,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畜生命安全,各地应加强监控预警,一有险情发生及时上报,并组织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6

第一条为了规范船舶运输市场,加强监督管理,维护船舶运输经营者、旅客、货主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优化运力结构,促进水路运输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江河、湖泊及其他国内通航水域的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

第三条船舶运输经营范围按船舶航行区域分为沿海船舶运输和内河船舶运输。

按经营船舶种类分为货船运输和客船运输。货船运输分为普通货船、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液化气船、散装化学品船、油船运输)(以下简称“液货危险品船运输”)。客船运输分为普通客船(客渡船)、客滚船(车客渡船)、高速客船运输。

第四条经营国内船舶运输的企业和个人,应依照本规定和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经营资质,并在核定的经营资质范围内从事国内船舶运输经营活动。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依法对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实施管理,并可委托其设置的航运管理机构负责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经营资质条件

第六条除内河普通货船运输外,经营船舶运输应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第七条设立客运、液货危险品船运输企业,至少一名持股25%以上的股东具有3年以上相应船舶种类的海船、河船运输经历。

申请经营沿海、内河客船运输的,应具有3年以上相应海上、内河货船运输经历;申请经营沿海、内河客滚运输的,应具有3年以上相应沿海、内河客船运输经历;申请经营液货危险品船运输的,应具有3年以上相应海上、内河普通货船、客船运输经历。

第八条企业经营船舶运输应有满足经营需要和安全管理要求的组织机构、固定办公场所,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实施并保持安全管理体系。

第九条从事船舶运输的有关从业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企业船舶运输管理人员中半数以上的人员应取得交通部认可机构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或取得航运、航海、船舶、船机等专业中等专业(内河运输的,职高)以上学历;

(二)个体经营者应取得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认可机构颁发的培训证书;

(三)企业海务、机务管理人员持有与所经营船舶种类的海船、河船相对应的不低于大副、大管轮的适任证书;

(四)企业应有4名以上专职管理人员,且管理人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在2年以上;

(五)经营客运、液货危险品船运输的,最高管理层中至少有一人取得相应客船、危险品船船长或轮机长适任证书;海务、机务主管还应持有与所经营船舶种类的海船、河船相对应的船长、轮机长适任证书。

第十条经营船舶运输的船舶应按规定取得《船舶检验证书》、《船舶国籍证书》、《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和《船舶营运证》。

第十一条经营船舶运输的企业和个人应拥有与经营区域范围、船舶种类相适应的船舶。除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封闭通航水域经营客船运输的企业外,船舶运输企业拥有的相应总运力应当分别满足下列最低要求:

(一)经营沿海普通货船运输的:普通货船2000载重吨;

(二)经营沿海液货危险品船运输的:危险品船2000载重吨,其中经营液化气船运输的:舱容2000立方米;

(三)经营沿海客运的:海上普通客船400客位,高速客船200客位,客滚船3000载重吨/400客位;

(四)经营内河液货危险品船的:危险品船300载重吨,其中经营内河液化气船运输的:舱容300立方米;

(五)经营内河客运的:内河普通客船、高速客船50客位;经营内河客滚运输(车客渡船)的,客滚船(车客渡船)1500载重吨/50客位。

第十二条经营船舶运输,应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

第十三条经营客运航线的,应落实船舶靠泊、旅客上下船所必需的服务设施。

第三章经营资质审批

第十四条申请经营船舶运输,应当提交下列相应的申报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组织机构设置、管理人员配备、企业基本管理制度);

(三)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及其复印件;

(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营业执照副本》及其复印件;

(五)《船舶检验证书》、《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船舶国籍证书》及其复印件;

(六)主要管理人员身份证、资历、学历、培训证书、从业资格证书、劳动合同(筹建的,提供意向协议)、《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申请开业提供)及其复印件;

(七)申请企业、主要股东资历,银行或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信证明文件或其他能说明股东投资情况的文件;

(八)国家规定需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应提供“符合证明”证书或“临时符合证明”及其复印件;

(九)经营客运的,船舶靠泊、旅客上下船所必需的服务设施的证明文件。

第十五条企业、个体筹建应提交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第(六)项、第(七)项、第(九)项规定的申报材料。

第十六条企业、个体开业应提交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五)项至第(九)项规定的申报材料及筹建批准文件。

第十七条申请经营船舶运输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省际水路运输企业审批管理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向交通主管部门提交本规定规定的申报材料。

受理申请的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核实申报材料中的原件和复印件,按本规定规定的经营资质条件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全面审查,并逐级转报有审批权的交通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属于申请经营客运、客滚、高速客运、液货危险品船运输的,市(设区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申报材料30日内,根据申报材料和实地调查情况,对申请人是否符合船舶运输经营资质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对认为符合条件的,写出评估报告,并转报省级交通主管审核;对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属于申请筹建的,应当根据船舶运输经营资质条件对申请事项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申请经营高速客船、客滚船、液货危险品船运输的进行复评。交通部水系派出机构对有异议的申请事项,应会同有关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复评。

第十九条船舶运输经营资格的审批程序,本规定未作规定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省际水路运输企业审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船舶运输经营人变更经营范围或停业、歇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省际水路运输企业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向原审批机关办理相应手续。

企业、个体变更经营范围应提供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至第(九)项申报材料和水路运输许可证(副本)。

第四章经营资质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交通主管部门依法对船舶运输经营资质进行监督检查,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7

同志在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提出,要在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是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这两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运行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与建议,先后在省直有关单位和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81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804份,召开各类形式座谈会10余场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199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以下简称《收入申报规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对领导干部的收入实行申报。199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以下简称《重大事项报告规定》),该规定要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就个人及近亲属建房、婚丧嫁娶、因私出国、经营承包等重大事项向组织报告。这无疑是对有关《收入申报规定》的有效补充。这两个规定的出台,对促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施的情况及取得的效果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还有差距。

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虽然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将近10年的时间,但从整体情况看,有关规定的执行现状不能令人满意。这从我们所作的相关调查问卷中就可以得到反映:在评价有关“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所起作用之时,有25%的人认为作用大,9%的人认为作用小,而有66%的人认为其作用非常有限;对于该项制度的总体评价,认为好的只占11%,认为较好的占26%,而认为一般的人占了52%,认为不可行的也占11%。

在回答“目前实施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执行得如何?”时,有13%的人认为很好,27%的人认为良好,39%的认为一般,21%的认为不好评价;对于其是否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20%的人认为能,49%的人认为基本能,14%的认为不能,17%的认为不好评价。之所以会产生愿望与效果之间如此大的反差,一方面是由于两项措施在具体设计上的先天不足,使相关规定在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上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有些地方未能切实有效地执行,使得相关规定更多的只能是流于形式。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分别有54%和60%的人就认为两项规定没有可操作性,这可以说是影响其发挥效能的症结所在。

另外,从2004年所披露出的十几位省部级高官落马的情况来看,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涉及巨额财产无法说明来源的问题,但是,这些都不是通过“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而被发现和查处的,而仍然是通过比较原始的举报等方式来获得线索,进而查出该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与“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相比,这些方式显然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国现行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由于在实践中尚存在某些问题与不足,从而制约了其效能的发挥。具体而言,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申报与报告的主体不够明确和全面

《收入申报规定》所设定的申报主体只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重大事项报告规定》的报告主体也只是将其扩展至副县(处)级以上干部,而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超过2000万,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只占其中极少一部分。还有,正、副科级、股级的乡长、镇长、公安局长、派出所长、警长、队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庭长、纪检委书记,以及人事、组织、工商、税务、海关、土地、城管、物价、规划、劳改劳教、劳动监察、技术监督、营建、审计等公务人员,他们的“官”虽不大,但权力却不小;他们管人、管物、管钱、管事,其职能往往涉及民众的切身利益,且直接与民众发生利益关系,因而常常成为腐败现象的“重灾区”,大量的腐败案件大都出在这些层面,民众往往也是以这些公务人员的行为作风来评价执政党及其政府的性质和形象的。因此,如果只规定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作为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的主体,而另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却没有被纳入,这既不符合法制平等原则,也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严重脱节,这样就非常容易造成法制的混乱和相关规定执行的困难。

从我们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认为应将“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官员或公务员”和“各级安全、工商、税务、管理、征费等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列入收入申报主体的分别占了69%和64%;认为应将“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官员或公务员”和“各级安全、工商、税务、管理、征费等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列入重大事项报告主体也分别占了73%和66%,这说明:将所有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管人、管物、管钱、管事”职能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全部纳入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的主体,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反映了民众的意愿。

2、申报与报告的内容与范围不够具体和周延

《收入申报规定》只是将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讲学、写作、审稿等劳务所得纳入领导干部申报范围,而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收入申报制”而非“财产申报制”。由于工资、奖金、补贴等本就是公开、合法的,因而这样一种申报对于防范、惩戒官员腐败的意义与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如果官员腐败的话,那么其非法所得本就在这部分收入之外;而收入申报恰恰就是将那部分最可能涉嫌犯罪的收入遗漏在申报之外。这无疑是个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缺陷。其实,此规定所界定的“收入”并没有申报的必要,因为在此范围内的任何一项收入,从理论上以及程序上都是单位或组织有案可查的,因而事实上也是公开的,因此,应该将申报的重点核定为“财产”。因为“财产”不仅包括金钱收入,还包括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无形资产、商业财产、债权债务等方面的全部财产和收入。由于《收入申报规定》未对此作出要求,也未要求申报配偶和家庭成员的所有财产和收入,而只要求申报其本人合法、正当的收入,这就给申报对象隐瞒不正当财产和收入留下了巨大的漏洞。申报收入固然可以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收入,却不能反映其财产增量。而财产申报则可以反映出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的财产增量情况,而这就成为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审查其廉政情况的重要依据。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有84%的人主张将“不动产(房屋、汽车)”纳入申报内容,而认为仍然将“工资收入”、“资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费”和“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纳入申报内容的分别占46%、44%、47%、69%(含多项选择)。

这表明,人们虽然对该项制度的原有申报内容大多持肯定态度,但随着财产存在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认为将“不动产(房屋、汽车)”等家庭财产列入申报范围的意愿则显得更为强烈。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也出现了新情况,如家属、子女户口的变更;领导干部个人或家庭购车;以参股名义进行投资等等,这些新动向也还没有纳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的内容。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对于重大事项报告的内容,认为应该报告“大额资金的使用”的人占了被调查人数的83%,这表明《重大事项报告规定》应当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增加新的内容。

3、申报与报告程序缺乏严格的可操作执行细则,申报与报告结果也缺乏透明度

由于现行的《重大事项报告规定》没有明确界定相关程序,没有区分清楚哪些事项是须事先报告、事先审批的,哪些事项是只须组织备案的,由此领导干部执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又由于没有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执行情况也无法进行把关。同样,组织纪检部门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督查等配套制度,尤其是对隐瞒不报或不如实上报的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因而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以及收入申报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也难以准确把握。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认为现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的人就占了51%;认为收入申报程序“没有操作性”的人则高达60%。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上述问题的存在。

而且,收入申报时间与方式也比较单一。《收入申报规定》所设计的只是一年申报两次、半年申报一次的日常申报制度。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通常的做法是,领导干部通常每半年例行填一张发下来的重大事项报告表和收入申报表,仅此而已。这实际上只是规定了现职申报,而缺乏就职申报和离职申报。如果仅仅只是规定现职申报,而不规定就职申报和离职申报,这就难以将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自始至终置于监管之下,给申报者留下了太多的游移空间。如果一旦错过了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时间要求,而又没有按照要求及时报告或补报,显然,这样是不利于组织上及时掌握和对其进行督促、提醒。

另外,申报与报告的结果与内容也不透明。《收入申报规定》对公职人员调任时申报资料应否转送、如何转送,申报资料要否公开、怎样公开等没有明确规定,形成制度上的空白。《收入申报规定》只是要求申报主体向本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申报收入情况即可,而并不要求将申报结果公诸于众,接受群众监督。由于报告内容的不透明,《重大事项报告规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监督“真空”,特别是群众监督的“缺位”。正是因为忽视了群众对领导干部廉政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公众无法进行有效监督,这也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具体落实和全面执行。

4、申报与报告的受理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收入申报规定》只是要求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接受本单位申报人的收入申报,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送相应的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显然,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是所属申报人收入申报的受理机构。组织部门主要是指党的干部管理机构;人事部门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管理机构。组织、人事部门作为收入申报的受理机构,虽然具有方便、灵活、快捷、直接的优势,但却缺乏一定的监督权威性,很难真正承担起申报收入的稽核工作。而负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党的纪检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并不受理申报,只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收入申报制度应有的功效。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重大事项,如每月、每年真实收入情况及其家庭财产情况或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是否利用职权提供便利条件等,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与限制,组织上也难以准确了解和认定;更有极个别领导把“灰黑色”收入,通过购建房、投资等类似“洗钱”方式又重新变为合法收入,组织上也难以有效掌握。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威性,申报受理机构只能是被动接受申报,通常是申报人填报多少算多少,而缺乏过硬措施能够对其进行监督与核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有56%的人主张“设立专门机构监督”来进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监督、检查和调查核实工作,这表明现行的受理机构缺乏应有权威性。

5、对违反规定者追究过轻,惩戒措施也缺乏刚性与威慑力

《收入申报规定》只是要求各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接受申报材料后,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报送对其有组织、人事管辖权的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同时又规定,申报人不申报或不如实申报收入的,由所在党组织、行政部门或者纪检监察机关责令其申报、改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党纪政纪处分,而没有规定法律责任。不难看出,对违反《收入申报规定》的申报人,主要采取批评教育为主、纪律处分为辅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过于“理性”和“温柔”。此外,此项规定与现行的干部制度也有不适之处。因为凡是“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报送对其有组织、人事管辖权的组织、人事部门备案”的领导干部,其所在单位均没有组织、人事管辖权,更谈不上处分权。因此,对这种领导干部“由所在单位……给予……处分”的规定,是难以实施的。同时,由于我国政府、机关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使得收入申报的检查、核实工作在面对县(处)级机关领导时,基层纪检监察部门难以开展此项工作。《重大事项报告规定》也同样存在着对不按规定报告和不如实报告者处理过轻的问题。

从我们调查问卷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人们对现行的“重大事项报告与收入申报”制度的惩戒力度是心存疑虑的,对于相关的处分标准,有39%的人认为轻了,还有60%的人认为没有执行。可见,必须加大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与惩戒的力度,以便更有效地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当被问到“您认为领导干部不及时如实报告重大事项应如何处理?”(含多项选择)时,有48%的人认为应当“立法并依法予以制裁”,36%的人认为“纪律处分”,27%的人认为“停职检查”,22%“责令改正”;对于领导干部不如实申报个人收入(财产)应如何处置(含多项选择)时,有44%的人选择了“立法并依法予以制裁”,32%的人选择了“纪律处分”,25%的人选择了“停职检查”,37%的人选择了“责令改正”,这表明,人们对于违反申报要求者除了要求以党纪政纪处分外,还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然而,现行的相关规定显然与此存在较大差距。

6、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安排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倾向于依靠“法律”和“制度”来保证相关规定的实施。然而,现行的“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则明显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纪检监察部门的相关工作由于没有可以依赖的法律、法规,由此就很难保障对领导干部收入的检查、核实工作。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总的来讲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现金往来是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和结算方式,使得对收入的监控力度明显不够,致使违纪、违法官员可以利用种种方式来规避纪检监察部门对收入申报的检查、核实工作,如可以将大量的现金存放在家中,不与银行打交道;或者以配偶、家人的名义将赃款存入银行;或者异地存款,特别是在一些尚未开通“通存通兑”业务,即还没有联网的银行储蓄点、所存款;或者投资入股做生意,洗黑钱;或者以借代收,以“借用”的表象来掩盖“非法占有”的实质;或者将非法所得转移到境外,等等,以期逃避收入申报后的检查、核实。同时,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法制、经济环境的角度来看,收入申报制度可以获取的支持力度也是非常微弱的。总之,由于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无法得到很好的制定和实施,也就使得“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执行的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

二、对策建议

先进性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关键要见实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领头雁,关系着整个队伍是否能朝着先进性的目标迈进。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以适应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适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腐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消极腐败现象十分痛恨,对清除消极腐败现象的呼声很高,这是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坚实基础。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腐败问题严重破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腐败的根本性举措,而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我们所作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领导干部必须报告个人的重大事项是否合理”时,有高达80%的人回答“合理”,这表明:人们对领导干部必须报告个人的重大事项是持充分肯定的态度。当问到“领导干部个人收入(财产)是否应该公开”时,回答“应该公开”和“有选择地公开”的分别占61%和35%,这也充分表明:希望领导干部公开个人收入(财产)的人占了被调查人数的绝大多数。而当问到“您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的态度”时,认为“非常必要,积极支持”的占了被调查人数的62%;同样,在回答“如果取消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你赞同吗?”这一问题时,大多数人表示“不赞同”。对于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人们也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如认为“非常必要,积极支持”的人也占了被调查人数的61%。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非常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强烈的现实需求。

应当说,“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出台的相关规定,不仅顺应了通过制度来反腐败这一世界性的潮流,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确曾对惩治与预防腐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和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相关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就势在必行,而这对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也将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1、建议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

“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实施10年来效果并不理想,症结何在?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将政策措施及时上升为法律,或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实施。好的政策措施只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其制定的目的。而两个《规定》,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都属于部门规章性质,其立法缺乏权威性、独立性和应有的刚性,与惩治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相比较还不相称。因此,两项规定的具体实施必须与其它的法律法规配套起来进行。当然,首先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来构筑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体系。除了以党纪、政纪确保制度的实施外,还应当在总结政策规定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再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使其法制化,增强其约束力。同时,可以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收入申报制度及其相配套的检查、核实制度,来制定、颁布和实施各种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对违反收入申报制度的处分办法,建立、健全相应的公示、公告制度,出台诸如科学的财产评估制度、银行存款实名制度、公务员行为规范等等配套措施。由此,形成整体合力,推进“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2、建议将收入申报制度改为财产申报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产申报制度

从我国领导干部实施的收入申报来看,其收入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劳动所获得的报酬以及其他合法投入的产出,它可以表现为货币形态或实物形态。而财产则是指财产所有人拥有的以货币、实物为主要形式的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其他法定之经济及民事权利的总和。财产还可以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尽管收入与财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收入是财产的前提,没有收入也就没有财产;财产是收入的反映,财产的多少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收入的多少。但是,收入与财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收入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的劳务及非劳务所得,而财产应该是指其任职之前的财产基础以及其任职期间甚至是其任职之后的财产增量。而且,尽管收入是财产的前提,但是财产也不一定完全由收入所构成。在一般的意义上,财产的范围要比收入广泛得多,它可以来源于收入,也可以来源于收入以外的要素,如合法的继承、赠予,当然也可能包括那些不合法的贪污、受贿等等。正是由于如此,对于反腐防腐来说,需要申报者申报的应该是财产。从现行的“收入申报规定”看,无论理论上还是程序上这个“收入”都是单位或组织有案可查的,因而事实上也是公开的。由此导致此项制度在操作层面上意义不很明确,也就是说,通过它到底能解决多少问题,这个制度已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建议用财产申报制度来取代收入申报制度,并强调其任职以前“已有的财产”以及其增量明显与其原有的财产以及合法收入不相符合时,有关部门即可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将极大地增强我国在遏制腐败和惩治腐败方面的效率,并能够在整个社会中提高拒腐防腐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收入申报规定”的申报主体范围过窄、申报内容不完整、申报方式不科学等带来的弊端。

3、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申报与报告主管机关的职责,从而增强“两项”规定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各级官员的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应由行政监察部门的专门机构来主管,目前应增强行政监察部门的垂直领导和在人事、财政等方面的独立性。申报主管机关应加强对申报项目的审查。要确定纪检监察部门在银行进行个人存款查询的权利与职责,必要时可以与同样负有法律监督职责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责的各级人民检察院共同进行,以解决纪检监察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银行不提供存款个人情况及相关资料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对收入申报进行检查、核实工作,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法规、规章,允许纪检监察部门在必要时,将负有收入申报责任的领导干部的配偶、家人的收入情况及其家庭收入情况,列入检查、核实的范围,增加违纪、违法官员隐蔽非法收入的难度,减少其规避检查、核实的可能性。为防止受理机构对同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网开一面”,同级党政一把手、检察长、法院院长、行政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应由上一级受理机构受理财产申报。

4、建立廉政电子档案,适度公开财产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材料与信息,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

要对报告与申报档案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当申报人只是在本地区范围内调动时,可以不进行相关档案的转送工作;而当申报人超出本地区范围调动时,在离职申报结束后,财产申报受理机构应及时将申报人的申报档案转送至申报人新单位所在地的相应行政监察机关,以保证申报资料的连贯性。对此,可更新申报和报告手段,如建立廉政电子档案(包括个人财产申报接受和处理系统),通过网络就可完成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与财产申报。同时,重大事项报告与财产申报制度应该与相关信息适度公开联系起来。如果官员的报告与申报完全不公开,这将完全缺乏外在的监督,如此一来所谓的报告与申报便失去其应有的意义。适度公开的途径有多种,如受理机关可将所有官员的申报材料整理成册,置于法定场所,公众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后即可查询、复印;也可将申报内容刊登于法定刊物或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以便公众监督。当然,我国应对财产申报与重大事项报告资料的公开范围和细节进行必要的限制,使相关规定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官员的个人隐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官员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与财产申报的相关信息能够保真、透明和公开,以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

5、扩展申报与报告的主体与时间范围,改进申报与报告的方式,完善申报与报告的内容与程序,增强“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实际效果

为了解决申报主体范围过窄的问题,我们建议申报主体应与《刑法》中“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保持一致,国家机关(党政、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及其委派的从事公务的人员全部需要申报财产及个人重大事项。上述人员在申报财产时应将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的财产一并申报,以防申报主体转移财产和隐匿个人重大事项。在申报时间上既有定期的,也有即时性的申报。形式可包括“就职申报”、“现职申报”和“离职申报”三种方式。“就职申报”是指申报主体在任职后一个月内申报自己的财产;“现职申报”采用一年申报一次;“离职申报”是指申报主体在离职前一个月内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就职申报”、“现职申报”、“离职申报”这三种申报形式无疑对各级官员财产及行为进行天罗地网式监控的有效手段。这样的立体监控体系就使那些腐败官员最终是难以逃脱法律制裁,同时也能对其他官员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使意欲腐败者不敢妄为。

同时,要将申报范围扩大到官员个人与家庭的全部财产,即按照《民法通则》界定的“财产”范畴,将官员个人及其近亲属的动产、不动产、债权、债务等,包括房地产,生产、生活用重大交通工具,价值2000元以上贵重物品,存款(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各种有价证券,知识产权等等一并纳入申报范围(申报时须写明财产名称、价值、位置,还须注明来源、估价方法、变更情况等)。对负有收入申报责任的领导干部,其所在单位应对其申报的收入情况作好登记,并建立个人档案,同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供其收入情况。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的内容也要根据形势变化而相应地细化与具体化,重点应是领导干部个人及家庭财产较大收支情况、可能受职务影响的重大事项、涉及国家法律和政策等限制的重大事项、涉及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的重大事项等四个方面。另外,对重大事项报告程序也应进一步完善,如操办婚丧喜庆、投资经营、自建房等,要事先报告,纪检部门讲明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对到经济实体兼职等需要审批的还需按规定进行,较长时间外出的要履行请销假手续;对其他事项可在事后一个月以书面形式报告。

6、加强金融监管,重点加强大额资金管理,堵住非法收入的流转,堵塞资金流动非法渠道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应规定政府开支及企业支付可不用现金支付的都必须采取非现金方式,减少现金往来,让资金往来有踪可寻、有迹可觅。此外,还应规定负有收入申报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大额开支要进行申报、登记。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目录的银行电脑查询系统。当需要对某人的个人存款进行查询时,只需在特定的电脑上输入该人的身份证号码,即可获知其在银行的开户情况、存款数额、款项存取等相关资料。由此增加政府官员个人财产的透明度,将其财产的变动情况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以现有的电脑技术,建立这种电脑查询系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特别要加强和完善银行对汇往境外资金的管理力度,建立特种审计制度,对政府、企业及个人汇往国外的资金,银行系统应当建立审核、验证制度,建立汇出资金经办人身份登记等制度,在必要时也可以要求汇出单位(人)提供经济合同以及其他付款依据并登记,从而有效封堵非法资金外逃渠道。

7、加强对违反申报与报告行为的处罚与惩戒力度,增强“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强制性和威慑力

要加重对违反申报与报告行为的责任追究,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各级官员,应视情节轻重予以纪律和行政处分,除此之外,还应引入刑罚机制,用强制方法惩治拒不申报财产和不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行为,以确保家庭财产申报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实行。具体而言,可在《刑法》中增设“拒不申报财产罪”和“不如实申报财产罪”,对拒不申报和不如实申报的各级官员处以此刑罚。通过加大处罚与惩戒的执行力度,可以确保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对申报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责任制和督查制度。一是建立责任制,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及“一把手”对班子成员报告的个人重大事项负责,对其真实性负责。领导干部的个人重大事项先向班子及“一把手”报告,加盖单位公章后报组织纪检部门,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隐瞒不报或不如实报告,将追究班子及“一把手”的责任。二是建立督查制。每年组织纪检部门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在一定范围进行通报,由此才能使相关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8、“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多管齐下,积极推进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8

同志在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提出,要在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是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这两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运行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与建议,先后在省直有关单位和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81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804份,召开各类形式座谈会10余场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199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以下简称《收入申报规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对领导干部的收入实行申报。199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以下简称《重大事项报告规定》),该规定要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就个人及近亲属建房、婚丧嫁娶、因私出国、经营承包等重大事项向组织报告。这无疑是对有关《收入申报规定》的有效补充。这两个规定的出台,对促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施的情况及取得的效果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还有差距。

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虽然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将近10年的时间,但从整体情况看,有关规定的执行现状不能令人满意。这从我们所作的相关调查问卷中就可以得到反映:在评价有关“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所起作用之时,有25%的人认为作用大,9%的人认为作用小,而有66%的人认为其作用非常有限;对于该项制度的总体评价,认为好的只占11%,认为较好的占26%,而认为一般的人占了52%,认为不可行的也占11%。

在回答“目前实施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执行得如何?”时,有13%的人认为很好,27%的人认为良好,39%的认为一般,21%的认为不好评价;对于其是否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20%的人认为能,49%的人认为基本能,14%的认为不能,17%的认为不好评价。之所以会产生愿望与效果之间如此大的反差,一方面是由于两项措施在具体设计上的先天不足,使相关规定在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上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有些地方未能切实有效地执行,使得相关规定更多的只能是流于形式。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分别有54%和60%的人就认为两项规定没有可操作性,这可以说是影响其发挥效能的症结所在。

另外,从2004年所披露出的十几位省部级高官落马的情况来看,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涉及巨额财产无法说明来源的问题,但是,这些都不是通过“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而被发现和查处的,而仍然是通过比较原始的举报等方式来获得线索,进而查出该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与“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相比,这些方式显然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国现行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由于在实践中尚存在某些问题与不足,从而制约了其效能的发挥。具体而言,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申报与报告的主体不够明确和全面

《收入申报规定》所设定的申报主体只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重大事项报告规定》的报告主体也只是将其扩展至副县(处)级以上干部,而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超过2000万,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只占其中极少一部分。还有,正、副科级、股级的乡长、镇长、公安局长、派出所长、警长、队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庭长、纪检委书记,以及人事、组织、工商、税务、海关、土地、城管、物价、规划、劳改劳教、劳动监察、技术监督、营建、审计等公务人员,他们的“官”虽不大,但权力却不小;他们管人、管物、管钱、管事,其职能往往涉及民众的切身利益,且直接与民众发生利益关系,因而常常成为腐败现象的“重灾区”,大量的腐败案件大都出在这些层面,民众往往也是以这些公务人员的行为作风来评价执政党及其政府的性质和形象的。因此,如果只规定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作为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的主体,而另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却没有被纳入,这既不符合法制平等原则,也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严重脱节,这样就非常容易造成法制的混乱和相关规定执行的困难。

从我们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认为应将“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官员或公务员”和“各级安全、工商、税务、管理、征费等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列入收入申报主体的分别占了69%和64%;认为应将“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官员或公务员”和“各级安全、工商、税务、管理、征费等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列入重大事项报告主体也分别占了73%和66%,这说明:将所有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管人、管物、管钱、管事”职能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全部纳入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的主体,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反映了民众的意愿。

2、申报与报告的内容与范围不够具体和周延

《收入申报规定》只是将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讲学、写作、审稿等劳务所得纳入领导干部申报范围,而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收入申报制”而非“财产申报制”。由于工资、奖金、补贴等本就是公开、合法的,因而这样一种申报对于防范、惩戒官员腐败的意义与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如果官员腐败的话,那么其非法所得本就在这部分收入之外;而收入申报恰恰就是将那部分最可能涉嫌犯罪的收入遗漏在申报之外。这无疑是个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缺陷。其实,此规定所界定的“收入”并没有申报的必要,因为在此范围内的任何一项收入,从理论上以及程序上都是单位或组织有案可查的,因而事实上也是公开的,因此,应该将申报的重点核定为“财产”。因为“财产”不仅包括金钱收入,还包括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无形资产、商业财产、债权债务等方面的全部财产和收入。由于《收入申报规定》未对此作出要求,也未要求申报配偶和家庭成员的所有财产和收入,而只要求申报其本人合法、正当的收入,这就给申报对象隐瞒不正当财产和收入留下了巨大的漏洞。申报收入固然可以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收入,却不能反映其财产增量。而财产申报则可以反映出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的财产增量情况,而这就成为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审查其廉政情况的重要依据。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有84%的人主张将“不动产(房屋、汽车)”纳入申报内容,而认为仍然将“工资收入”、“资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费”和“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纳入申报内容的分别占46%、44%、47%、69%(含多项选择)。

这表明,人们虽然对该项制度的原有申报内容大多持肯定态度,但随着财产存在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认为将“不动产(房屋、汽车)”等家庭财产列入申报范围的意愿则显得更为强烈。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也出现了新情况,如家属、子女户口的变更;领导干部个人或家庭购车;以参股名义进行投资等等,这些新动向也还没有纳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的内容。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对于重大事项报告的内容,认为应该报告“大额资金的使用”的人占了被调查人数的83%,这表明《重大事项报告规定》应当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增加新的内容。

3、申报与报告程序缺乏严格的可操作执行细则,申报与报告结果也缺乏透明度

由于现行的《重大事项报告规定》没有明确界定相关程序,没有区分清楚哪些事项是须事先报告、事先审批的,哪些事项是只须组织备案的,由此领导干部执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又由于没有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执行情况也无法进行把关。同样,组织纪检部门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督查等配套制度,尤其是对隐瞒不报或不如实上报的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因而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以及收入申报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也难以准确把握。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认为现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的人就占了51%;认为收入申报程序“没有操作性”的人则高达60%。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上述问题的存在。

而且,收入申报时间与方式也比较单一。《收入申报规定》所设计的只是一年申报两次、半年申报一次的日常申报制度。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通常的做法是,领导干部通常每半年例行填一张发下来的重大事项报告表和收入申报表,仅此而已。这实际上只是规定了现职申报,而缺乏就职申报和离职申报。如果仅仅只是规定现职申报,而不规定就职申报和离职申报,这就难以将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自始至终置于监管之下,给申报者留下了太多的游移空间。如果一旦错过了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时间要求,而又没有按照要求及时报告或补报,显然,这样是不利于组织上及时掌握和对其进行督促、提醒。

另外,申报与报告的结果与内容也不透明。《收入申报规定》对公职人员调任时申报资料应否转送、如何转送,申报资料要否公开、怎样公开等没有明确规定,形成制度上的空白。《收入申报规定》只是要求申报主体向本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申报收入情况即可,而并不要求将申报结果公诸于众,接受群众监督。由于报告内容的不透明,《重大事项报告规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监督“真空”,特别是群众监督的“缺位”。正是因为忽视了群众对领导干部廉政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公众无法进行有效监督,这也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具体落实和全面执行。

4、申报与报告的受理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收入申报规定》只是要求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接受本单位申报人的收入申报,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送相应的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显然,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是所属申报人收入申报的受理机构。组织部门主要是指党的干部管理机构;人事部门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管理机构。组织、人事部门作为收入申报的受理机构,虽然具有方便、灵活、快捷、直接的优势,但却缺乏一定的监督权威性,很难真正承担起申报收入的稽核工作。而负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党的纪检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并不受理申报,只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收入申报制度应有的功效。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重大事项,如每月、每年真实收入情况及其家庭财产情况或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是否利用职权提供便利条件等,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与限制,组织上也难以准确了解和认定;更有极个别领导把“灰黑色”收入,通过购建房、投资等类似“洗钱”方式又重新变为合法收入,组织上也难以有效掌握。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威性,申报受理机构只能是被动接受申报,通常是申报人填报多少算多少,而缺乏过硬措施能够对其进行监督与核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有56%的人主张“设立专门机构监督”来进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监督、检查和调查核实工作,这表明现行的受理机构缺乏应有权威性。

5、对违反规定者追究过轻,惩戒措施也缺乏刚性与威慑力

《收入申报规定》只是要求各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接受申报材料后,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报送对其有组织、人事管辖权的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同时又规定,申报人不申报或不如实申报收入的,由所在党组织、行政部门或者纪检监察机关责令其申报、改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党纪政纪处分,而没有规定法律责任。不难看出,对违反《收入申报规定》的申报人,主要采取批评教育为主、纪律处分为辅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过于“理性”和“温柔”。此外,此项规定与现行的干部制度也有不适之处。因为凡是“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报送对其有组织、人事管辖权的组织、人事部门备案”的领导干部,其所在单位均没有组织、人事管辖权,更谈不上处分权。因此,对这种领导干部“由所在单位……给予……处分”的规定,是难以实施的。同时,由于我国政府、机关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使得收入申报的检查、核实工作在面对县(处)级机关领导时,基层纪检监察部门难以开展此项工作。《重大事项报告规定》也同样存在着对不按规定报告和不如实报告者处理过轻的问题。

从我们调查问卷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人们对现行的“重大事项报告与收入申报”制度的惩戒力度是心存疑虑的,对于相关的处分标准,有39%的人认为轻了,还有60%的人认为没有执行。可见,必须加大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与惩戒的力度,以便更有效地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当被问到“您认为领导干部不及时如实报告重大事项应如何处理?”(含多项选择)时,有48%的人认为应当“立法并依法予以制裁”,36%的人认为“纪律处分”,27%的人认为“停职检查”,22%“责令改正”;对于领导干部不如实申报个人收入(财产)应如何处置(含多项选择)时,有44%的人选择了“立法并依法予以制裁”,32%的人选择了“纪律处分”,25%的人选择了“停职检查”,37%的人选择了“责令改正”,这表明,人们对于违反申报要求者除了要求以党纪政纪处分外,还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然而,现行的相关规定显然与此存在较大差距。

6、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安排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倾向于依靠“法律”和“制度”来保证相关规定的实施。然而,现行的“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则明显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纪检监察部门的相关工作由于没有可以依赖的法律、法规,由此就很难保障对领导干部收入的检查、核实工作。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总的来讲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现金往来是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和结算方式,使得对收入的监控力度明显不够,致使违纪、违法官员可以利用种种方式来规避纪检监察部门对收入申报的检查、核实工作,如可以将大量的现金存放在家中,不与银行打交道;或者以配偶、家人的名义将赃款存入银行;或者异地存款,特别是在一些尚未开通“通存通兑”业务,即还没有联网的银行储蓄点、所存款;或者投资入股做生意,洗黑钱;或者以借代收,以“借用”的表象来掩盖“非法占有”的实质;或者将非法所得转移到境外,等等,以期逃避收入申报后的检查、核实。同时,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法制、经济环境的角度来看,收入申报制度可以获取的支持力度也是非常微弱的。总之,由于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无法得到很好的制定和实施,也就使得“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执行的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

二、对策建议

先进性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关键要见实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领头雁,关系着整个队伍是否能朝着先进性的目标迈进。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以适应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适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腐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消极腐败现象十分痛恨,对清除消极腐败现象的呼声很高,这是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坚实基础。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腐败问题严重破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腐败的根本性举措,而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我们所作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领导干部必须报告个人的重大事项是否合理”时,有高达80%的人回答“合理”,这表明:人们对领导干部必须报告个人的重大事项是持充分肯定的态度。当问到“领导干部个人收入(财产)是否应该公开”时,回答“应该公开”和“有选择地公开”的分别占61%和35%,这也充分表明:希望领导干部公开个人收入(财产)的人占了被调查人数的绝大多数。而当问到“您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的态度”时,认为“非常必要,积极支持”的占了被调查人数的62%;同样,在回答“如果取消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你赞同吗?”这一问题时,大多数人表示“不赞同”。对于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人们也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如认为“非常必要,积极支持”的人也占了被调查人数的61%。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非常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强烈的现实需求。

应当说,“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出台的相关规定,不仅顺应了通过制度来反腐败这一世界性的潮流,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确曾对惩治与预防腐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和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相关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就势在必行,而这对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也将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1、建议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

“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实施10年来效果并不理想,症结何在?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将政策措施及时上升为法律,或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实施。好的政策措施只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其制定的目的。而两个《规定》,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都属于部门规章性质,其立法缺乏权威性、独立性和应有的刚性,与惩治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相比较还不相称。因此,两项规定的具体实施必须与其它的法律法规配套起来进行。当然,首先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来构筑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体系。除了以党纪、政纪确保制度的实施外,还应当在总结政策规定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再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使其法制化,增强其约束力。同时,可以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收入申报制度及其相配套的检查、核实制度,来制定、颁布和实施各种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对违反收入申报制度的处分办法,建立、健全相应的公示、公告制度,出台诸如科学的财产评估制度、银行存款实名制度、公务员行为规范等等配套措施。由此,形成整体合力,推进“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2、建议将收入申报制度改为财产申报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产申报制度

从我国领导干部实施的收入申报来看,其收入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劳动所获得的报酬以及其他合法投入的产出,它可以表现为货币形态或实物形态。而财产则是指财产所有人拥有的以货币、实物为主要形式的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其他法定之经济及民事权利的总和。财产还可以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尽管收入与财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收入是财产的前提,没有收入也就没有财产;财产是收入的反映,财产的多少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收入的多少。但是,收入与财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收入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的劳务及非劳务所得,而财产应该是指其任职之前的财产基础以及其任职期间甚至是其任职之后的财产增量。而且,尽管收入是财产的前提,但是财产也不一定完全由收入所构成。在一般的意义上,财产的范围要比收入广泛得多,它可以来源于收入,也可以来源于收入以外的要素,如合法的继承、赠予,当然也可能包括那些不合法的贪污、受贿等等。正是由于如此,对于反腐防腐来说,需要申报者申报的应该是财产。从现行的“收入申报规定”看,无论理论上还是程序上这个“收入”都是单位或组织有案可查的,因而事实上也是公开的。由此导致此项制度在操作层面上意义不很明确,也就是说,通过它到底能解决多少问题,这个制度已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建议用财产申报制度来取代收入申报制度,并强调其任职以前“已有的财产”以及其增量明显与其原有的财产以及合法收入不相符合时,有关部门即可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将极大地增强我国在遏制腐败和惩治腐败方面的效率,并能够在整个社会中提高拒腐防腐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收入申报规定”的申报主体范围过窄、申报内容不完整、申报方式不科学等带来的弊端。

3、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申报与报告主管机关的职责,从而增强“两项”规定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各级官员的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应由行政监察部门的专门机构来主管,目前应增强行政监察部门的垂直领导和在人事、财政等方面的独立性。申报主管机关应加强对申报项目的审查。要确定纪检监察部门在银行进行个人存款查询的权利与职责,必要时可以与同样负有法律监督职责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责的各级人民检察院共同进行,以解决纪检监察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银行不提供存款个人情况及相关资料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对收入申报进行检查、核实工作,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法规、规章,允许纪检监察部门在必要时,将负有收入申报责任的领导干部的配偶、家人的收入情况及其家庭收入情况,列入检查、核实的范围,增加违纪、违法官员隐蔽非法收入的难度,减少其规避检查、核实的可能性。为防止受理机构对同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网开一面”,同级党政一把手、检察长、法院院长、行政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应由上一级受理机构受理财产申报。

4、建立廉政电子档案,适度公开财产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材料与信息,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

要对报告与申报档案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当申报人只是在本地区范围内调动时,可以不进行相关档案的转送工作;而当申报人超出本地区范围调动时,在离职申报结束后,财产申报受理机构应及时将申报人的申报档案转送至申报人新单位所在地的相应行政监察机关,以保证申报资料的连贯性。对此,可更新申报和报告手段,如建立廉政电子档案(包括个人财产申报接受和处理系统),通过网络就可完成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与财产申报。同时,重大事项报告与财产申报制度应该与相关信息适度公开联系起来。如果官员的报告与申报完全不公开,这将完全缺乏外在的监督,如此一来所谓的报告与申报便失去其应有的意义。适度公开的途径有多种,如受理机关可将所有官员的申报材料整理成册,置于法定场所,公众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后即可查询、复印;也可将申报内容刊登于法定刊物或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以便公众监督。当然,我国应对财产申报与重大事项报告资料的公开范围和细节进行必要的限制,使相关规定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官员的个人隐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官员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与财产申报的相关信息能够保真、透明和公开,以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

5、扩展申报与报告的主体与时间范围,改进申报与报告的方式,完善申报与报告的内容与程序,增强“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实际效果

为了解决申报主体范围过窄的问题,我们建议申报主体应与《刑法》中“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保持一致,国家机关(党政、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及其委派的从事公务的人员全部需要申报财产及个人重大事项。上述人员在申报财产时应将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的财产一并申报,以防申报主体转移财产和隐匿个人重大事项。在申报时间上既有定期的,也有即时性的申报。形式可包括“就职申报”、“现职申报”和“离职申报”三种方式。“就职申报”是指申报主体在任职后一个月内申报自己的财产;“现职申报”采用一年申报一次;“离职申报”是指申报主体在离职前一个月内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就职申报”、“现职申报”、“离职申报”这三种申报形式无疑对各级官员财产及行为进行天罗地网式监控的有效手段。这样的立体监控体系就使那些腐败官员最终是难以逃脱法律制裁,同时也能对其他官员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使意欲腐败者不敢妄为。

同时,要将申报范围扩大到官员个人与家庭的全部财产,即按照《民法通则》界定的“财产”范畴,将官员个人及其近亲属的动产、不动产、债权、债务等,包括房地产,生产、生活用重大交通工具,价值2000元以上贵重物品,存款(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各种有价证券,知识产权等等一并纳入申报范围(申报时须写明财产名称、价值、位置,还须注明来源、估价方法、变更情况等)。对负有收入申报责任的领导干部,其所在单位应对其申报的收入情况作好登记,并建立个人档案,同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供其收入情况。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的内容也要根据形势变化而相应地细化与具体化,重点应是领导干部个人及家庭财产较大收支情况、可能受职务影响的重大事项、涉及国家法律和政策等限制的重大事项、涉及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的重大事项等四个方面。另外,对重大事项报告程序也应进一步完善,如操办婚丧喜庆、投资经营、自建房等,要事先报告,纪检部门讲明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对到经济实体兼职等需要审批的还需按规定进行,较长时间外出的要履行请销假手续;对其他事项可在事后一个月以书面形式报告。

6、加强金融监管,重点加强大额资金管理,堵住非法收入的流转,堵塞资金流动非法渠道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应规定政府开支及企业支付可不用现金支付的都必须采取非现金方式,减少现金往来,让资金往来有踪可寻、有迹可觅。此外,还应规定负有收入申报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大额开支要进行申报、登记。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目录的银行电脑查询系统。当需要对某人的个人存款进行查询时,只需在特定的电脑上输入该人的身份证号码,即可获知其在银行的开户情况、存款数额、款项存取等相关资料。由此增加政府官员个人财产的透明度,将其财产的变动情况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以现有的电脑技术,建立这种电脑查询系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特别要加强和完善银行对汇往境外资金的管理力度,建立特种审计制度,对政府、企业及个人汇往国外的资金,银行系统应当建立审核、验证制度,建立汇出资金经办人身份登记等制度,在必要时也可以要求汇出单位(人)提供经济合同以及其他付款依据并登记,从而有效封堵非法资金外逃渠道。

7、加强对违反申报与报告行为的处罚与惩戒力度,增强“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的强制性和威慑力

要加重对违反申报与报告行为的责任追究,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各级官员,应视情节轻重予以纪律和行政处分,除此之外,还应引入刑罚机制,用强制方法惩治拒不申报财产和不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行为,以确保家庭财产申报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实行。具体而言,可在《刑法》中增设“拒不申报财产罪”和“不如实申报财产罪”,对拒不申报和不如实申报的各级官员处以此刑罚。通过加大处罚与惩戒的执行力度,可以确保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对申报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责任制和督查制度。一是建立责任制,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及“一把手”对班子成员报告的个人重大事项负责,对其真实性负责。领导干部的个人重大事项先向班子及“一把手”报告,加盖单位公章后报组织纪检部门,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隐瞒不报或不如实报告,将追究班子及“一把手”的责任。二是建立督查制。每年组织纪检部门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在一定范围进行通报,由此才能使相关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8、“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多管齐下,积极推进

充分发挥“两项制度”的反腐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艰巨又复杂,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多项措施全面推进:一是要把住“进口”。“两项制度”作为一项防范腐败的预防性措施,使领导干部的财产及其变化状况置于阳光之下,为企图“寻租”者设置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不仅可以降低反腐成本,保护广大干部,避免干部失足,而且可以大量减少腐败所带来的损失,减少腐败这一公害所产生的社会污染,维护广大干部的廉洁形象。二是要监督“过程”。把领导干部的财富从来源、拥有到处置的全过程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监控领导干部财产的动态变化。三是要控制“出口”。实行个人终身独立银行帐户制度,对现金的支取额度作出严格限制,完善预防资金外逃制度,严厉打击洗钱犯罪活动……只有不断健全反腐败体制、机制、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两项制度的反腐败功能。

总之,通过财产申报制度来遏制腐败,这是一项已被证明为有效规范政府官员行为的世界性的基本制度和国际惯例。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财产)申报制度”,既是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的一种必要手段,又是保护广大干部、维护干部形象的重要措施。这项制度被誉为“阳光法案”,其蕴涵的意义主要二:一是指该制度使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置于阳光之下透明可见,便于公众监督;二是指该制度温和有效,有如阳光,既促进了廉政建设,又保护了申报主体。就我国目前防治腐败的情形而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尚不健全,事前预防则是未雨绸缪,先发制人,去腐败于萌芽状态,对弘扬社会正气、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健全和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财产)申报制度”,既有前期预警作用,具有极大的威慑力,同时也是后期纠偏惩处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这“两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课题组成员:傅伯言、尹世洪、郭杰忠、姜玮、管家芬、黎康、甘庆华)

参考文献:

①《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12月。

②《中国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王明高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③邹东升《“阳光法案”—从收人申报政策到财产申报立法》,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1期。

④《中国挑战腐败》,胡鞍钢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⑤《〈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辅导读本》,《实施纲要》起草组编写,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2月。

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文献选编》,中央纪委纪检监察研究所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

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纲要》,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2月。

⑧许向阳《“阳光法案”应尽快出台——关于建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的思考》,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5期。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9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管理,维护水路运输经营者、旅客、货主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水路运输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江河、湖泊及其他通航水域内从事营业性运输的企业和个人的经营资质管理。

港口作业区内为船舶、旅客和货物提供服务的驳运和拖轮经营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国内水路运输经营按照航行区域分为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

国内水路运输经营按照经营船舶的种类分为货船运输和客船运输。货船运输分为普通货船运输和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分为液化气体船运输、化学品船运输和油船(含沥青船)运输。客船运输分为普通客船(含客渡船、旅游客船)运输、客滚船(含车客渡船、载货汽车滚装船)运输和高速客船运输。

第四条从事国内水路运输的企业和个人,应当依照本规定达到并保持相应的经营资质条件,并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从事水路运输经营活动,不得转让或者变相转让水路运输经营资质。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依法对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实施管理,其设置的航运管理机构可以承担具体工作。

第二章经营资质条件

第六条除经营单船600总吨以下的内河普通货船运输外,经营国内水路运输应当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自然人经营单船600总吨以下的内河普通货船运输应当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

第七条从事国内水路运输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经营资质条件:

(一)拥有与经营区域范围、经营业务相适应的自有并经营的适航船舶,且上述船舶总运力规模满足第八条的要求;

(二)有满足经营需要和安全管理要求的经营、海务、机务、船员管理等组织机构、固定办公场所和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

(三)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以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安全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并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四)有与经营船舶种类、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海务、机务专职管理人员,相关专职管理人员应当满足本规定第九条的要求;

(五)经营客船运输的,应当落实船舶靠泊、旅客上下船所必需的服务设施和安全设施。

第八条除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封闭通航水域经营客船运输外,国内水路运输企业自有并经营的适航船舶总运力规模应当分别满足下列最低要求:

(一)经营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以下简称“省际”)沿海普通货船运输的:普通货船2000总吨;

(二)经营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以下简称“省内”)沿海普通货船运输的:普通货船1000总吨;

(三)经营内河普通货船运输的:普通货船600总吨;

(四)经营省际沿海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的:危险品船2000总吨,其中经营液化气体船运输的:舱容3000立方米;

(五)经营省内沿海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的:危险品船1000总吨,其中经营液化气体船运输的:舱容1000立方米;

(六)经营省际内河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的:危险品船1000总吨,其中经营液化气体船运输的:舱容500立方米;

(七)经营省内内河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的:危险品船500总吨,其中经营液化气体船运输的:舱容300立方米;

(八)经营省际沿海客船运输的:普通客船400客位,高速客船200客位,客滚船3000总吨并且400客位;

(九)经营省内沿海客船运输的:普通客船200客位,高速客船100客位,客滚船1000总吨并且100客位;

(十)经营省际内河客船运输的:普通客船200客位,高速客船100客位,客滚船1000总吨并且50客位;

(十一)经营省内内河客船运输的:普通客船100客位,高速客船50客位,客滚船300总吨并且50客位。

同时经营油船和化学品船运输或者同时经营普通客船和高速客船运输的,总运力规模可以合并计算,但每一船舶种类应当至少拥有一艘自有并经营的适航船舶。

交通运输部可以针对因市场需求有限,致使从事水路运输的企业运力规模无法满足第一款要求的情况,公布低于第一款规定的总运力规模的特定区域。

第九条从事国内水路运输的企业应当至少配备1名经营专职管理人员,并配备满足下列数量要求的海务、机务专职管理人员:

(一)经营沿海普通货船1至1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1人;11至2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2人;21至3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3人;30艘以上的,至少分别配备4人;

(二)经营内河普通货船1至1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1人;11至5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2人;51至10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3人;100艘以上的,至少分别配备4人;

(三)经营沿海散装液体危险品船或者客船1至5艘的,至少分别配备1人;6至1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2人;11至2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3人;20艘以上的,至少分别配备4人;

(四)经营内河散装液体危险品船或者客船1至1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1人;11至2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2人;21至30艘的,至少分别配备3人;30艘以上的,至少分别配备4人。

前款规定的专职管理人员应当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限内不得在船上或者其他企业兼职。

经营普通货船运输企业的海务、机务专职管理人员应当具有与所经营船舶种类和航区相对应的不低于大副、大管轮任职的从业资历。

经营客船、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企业的最高管理层中至少有1人专职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并具有与所经营船舶种类和航区相对应的船长或者轮机长任职的从业资历;其海务、机务专职管理人员应当具有与其所经营船舶种类和航区相对应的船长、轮机长任职的从业资历。

第十条从事国内水路运输的企业可以将其所属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委托具有国内船舶管理业经营资格的船舶管理企业代管。

在有效代管期内,委托企业可以不按照第九条第一款中要求的按照经营船舶的规模配备相应数量的海务、机务专职管理人员,但是应当至少分别配备1人。

第十一条从事国内水路运输的个体经营者应当拥有自有并经营的适航船舶,并取得与其经营船舶相对应的有效内河船员适任证书。

第十二条经营国内水路运输的船舶应当持有配发的《船舶营业运输证》,并持有有效的《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船舶国籍证书》、《船舶检验证书》或者《船舶入级证书》、《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适用范围内的船舶还应当持有有效的“安全管理证书”或者“临时安全管理证书”。

第三章经营资质审批

第十三条申请经营国内水路运输业务的企业和个人,应当向其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提交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要求的相应申报材料。

第十四条受理申请的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在核实申报材料中的原件和复印件后,盖章确认复印件的内容与原件一致,将材料原件退还申请人;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审批权限,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逐级转报至有审批权的交通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申请经营国内客船、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的,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或者转报材料后的10个工作日内,根据申报材料和实地调查情况,对申请人是否符合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条件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评估结束后,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评估报告和申报材料一并转报至有相应审批权限的交通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对评估的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组织复评。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评估办法由交通运输部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交通主管部门在收到申报或者转报材料后,应当按照本规定要求的经营资质条件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作出许可决定,并且向申请人颁发《水路运输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决定,并且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许可的理由。

第十七条应当事人申请,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交通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规定要求的经营资质条件,对于筹建期的企业颁发《水路运输许可证(筹建专用)》。企业凭筹建批准文件和《水路运输许可证(筹建专用)》办理购建船舶、工商注册登记等手续。

第十八条符合下列情形并经交通运输部批准,中国企业可以租用外国籍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从事不超过两个航次或者期限为30日的临时运输或者拖航:

(一)确实没有满足所申请的运输或者拖航要求的中国籍船舶;

(二)停靠的港口或者水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开放的港口或者水域。

第十九条租用外国籍船舶进行临时运输或者拖航的中国企业应当向交通运输部提交申请书及能够证明符合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情形的相关材料。申请书应当说明该申请事项的理由、承运的货物、运输航次或者期间、停靠港口、船舶名称、船舶类型、船舶国籍及船舶的适航状况等。

交通运输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核。符合第十八条规定条件的,作出许可决定并且颁发许可文件;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决定,并且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许可的理由。

第二十条从事国内船舶运输或者拖航的外国籍船舶,应当遵守国内水路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应当按照交通运输部批准的范围和期限进行运输或者拖航。

第二十一条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的审批程序和期限,本规定未作要求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申请经营国内水路运输或者扩大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范围,应当根据不同情况,提交下列相应申报材料:

(一)申请书,包括申请的经营范围、运力规模及其来源;

(二)可行性报告,包括客货源市场分析及落实情况、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营运经济效益分析;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筹建的提供《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即可)及其复印件;

(四)企业股东的基本情况和说明股东投资情况的证明文件,法人股东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其复印件,自然人股东提供身份证及其复印件;

(五)公司章程及其复印件,固定办公场所使用证明及其复印件;

(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本规定第九条要求的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专职管理人员名单、任职文件、身份证、任职资历材料、劳动合同(筹建的提供意向协议即可)等及其复印件;

(七)包括生产经营管理与安全管理制度在内的企业基本管理制度;

(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需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应当提供有效的“符合证明”或者“临时符合证明”证书及其复印件;符合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应提供其与船舶管理企业签订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协议、船舶管理企业的《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和有效的“符合证明”或者“临时符合证明”证书及其复印件;

(九)拟由其经营并投入国内水路运输的船舶来源证明文件和有效的《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船舶国籍证书》、《船舶检验证书》或者《船舶入级证书》、《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及其复印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适用范围内的船舶还应当提供有效的“安全管理证书”或者“临时安全管理证书”及其复印件;

(十)经营客船运输的,应当提供与经营航线停靠站点的港口经营人达成的靠泊港航协议及其复印件,或者已经对客船靠泊、旅客上下船所必需的服务设施、安全设施作出安排的其他证明文件;

(十一)个体运输经营者,提供本人身份证及其复印件和本规定第十一条要求的相关证明文件及其复印件。

企业筹建应当提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七)项、第(十)项规定的申报材料。

企业开业应当提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十)项规定的申报材料,有筹建环节的需要提供《水路运输许可证(筹建专用)》及筹建批准文件复印件。

已经取得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的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应当提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六)项至第(十)项规定的申报材料及原批准文件复印件和《水路运输许可证》(副本)。个体运输经营者申请从事国内水路运输应当提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九)项、第(十一)项规定的申报材料。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从事国内水路运输的企业和个人的经营资质进行监督检查。

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对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经营资质的有效维持进行监督。

第二十四条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取得经营资质后,应当有效保持经营资质条件。达不到本规定要求的经营资质条件的,其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限视情况确定,其中运力规模达不到经营资质条件的,整改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其他情况最长不超过3个月。

经营企业在整改期间已开工建造但尚未竣工的船舶可以计入运力规模。船舶竣工后,如果该船舶并未由该经营企业实际拥有并经营的,应当继续进行整改。

第二十五条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应当积极配合交通主管部门开展的运输经营资质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凭证、文件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六条发生下列情况后,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其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报备,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企业主要股东及其股份构成情况、注册资本发生变化;

(二)公司章程及基本管理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三)企业海务、机务、经营、船员管理等部门及其职责发生变化;

(四)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本规定第九条要求的相关专职管理人员发生变化;

(五)经营的船舶运力规模发生变化;

(六)经营的船舶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七)符合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其委托的船舶管理企业或者委托管理协议发生变化。

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收到有关报备材料后,应当逐级转报至原审批机关。

第二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监督检查制度,对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的经营资质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预警制度。对于经营资质水平下降或者存在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加强监管措施。

第二十八条经营资质监督检查包括经营资质定期核查和不定期抽查。

第二十九条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其经营资质维持情况通报当地海事管理机构。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将有关国内运输船舶重大以上安全事故情况及结论意见及时书面通知该船舶经营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国内水路运输经营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由其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且可以对其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由其所在地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且可以对其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对取得经营资质后不能保持,经整改后仍然达不到经营资质条件的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负责审批的交通主管部门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撤销原批准的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规定应当进行处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执行。

第三十四条交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定义:

(一)不得转让或者变相转让水路运输经营资质,是指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不得以任何方式允许他人以其名义从事或者变相从事国内水路运输经营活动。

(二)自有并经营的适航船舶,是指取得船舶所有权登记且由船舶所有人经营并处于适航状态的船舶,其中船舶属共有的,经营人所占该船舶共有份额的比例应当不低于50%。

第三十六条已经取得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的中国企业,要求兼营国内水路运输业务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取得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

第三十七条载客12人以下的客船运输以及相邻乡镇、村之间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直接服务的乡镇船舶(含乡镇客渡船)运输经营资质不适用本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三十八条经营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之间的水路运输,其经营资质条件不适用于本规定。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登记的船舶,申请从事内地港口之间临时运输或者拖航的,比照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办理。

财产申报材料范文篇10

本文作者:袁峰工作单位:上海行政学院

正是由于存在公职人员以各种方式鲸吞国家财富的现象,才有必要对公职人员的收入、财产和债务状况等进行监管。国际上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形成了两种监管机制。第一种是将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信息向社会公开。它强调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是反对腐败的最佳利器,保持公职人员廉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让他们及其直系亲属定期公开他们的收入、资产、投资及债务状况,通过由外向内的监管机制防止他们拥有的财产可能与其执行的官方职责发生利益上的矛盾。瑞典早在1766年就制定了《出版自由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新闻出版自由法,它规定每个国民都享有查阅官方文件的自由,包括允许普通公民查阅任何公职人员的财产及纳税情况。2011年瑞典的清廉指数①为9.3,在183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4位。[2]美国、日本通过制定《美国政府行为道德法》、《国会议员资产公开法》等法律赋予公民查阅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状况的权利。为了最大可能公开官员的财产信息,近年来俄罗斯、法国、墨西哥、英国等国家也尝试使用计算机电子技术推动公务员财产申报信息公开工作。第二种是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信息进行内部审核。它强调在腐败治理领域主要依靠执政党及其政府自身的自律机制,针对官员的财产状况,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管机制。它将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重心,放在对申报资料的内部审查与核实上,而不是以信息公开的方式由社会公众直接参与监督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例如,新加坡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规定:所有公务员都在申报之列,不限定行政级别;申报内容不仅包括本人的财产和利益,还包括配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财产、利益;部门负责人和专门机构承担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的主要责任,申报资料不对社会公开。新加坡依靠内部权力监督机制成功地抑制了腐败,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清廉的国家之一。2011年新加坡清廉指数为9.2,在183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5位。[2]瑞•维斯尔认为:“统治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享有政治体制所赋予的几乎绝对的权力,他们运用它,但没有听任任何权力滥用、专横统治、贪污腐败、管理不善,以及对新加坡人民利益的漠视,这是非凡无比的。他们以超乎寻常的正直、奉献和对法治的尊重统治着这个岛国。”[3]233采取与新加坡类似的公职人员财产监管方式的国家,还有越南、泰国等。我国自1995年颁布《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以来,已出台了多项涉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财产登记”、“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方面的文件。但是,从实际的反腐效果看,这些规定并没有对公职人员的非法收益获利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涉案金额是衡量腐败者贪腐程度的主要指标,是把握大案要案发展动向及分析涉案人员状况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它是评估国家腐败控制力的重要参数。从近年来人民检察院实际追诉与侦办的大量案件情况来看,贪腐数额远高于立案标准,并且大案要案在数量上总体上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犯罪金额比较小,达到十几万就会被判死刑(死缓)。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中因贪腐被判死刑官员的受贿金额来看,少则500余万元,多则上亿元。[4]2011年我国的清廉指数为3.6,列全球排行榜第75位。[2]分析以往我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的规范性文件未能产生显著反腐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对报告信息有限公开的规定未能全面落实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中,还没有公开申报信息的规定。1997年颁布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中第七条规定:对报告的内容,一般应予保密。组织认为应予公开或本人要求予以公开的,可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2001年中纪委、中组部颁布的《关于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的规定(试行)》中规定:对于领导干部填写的《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告书》的内容,由报告义务人在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内或者规定的范围内通报。作为对1997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①“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5分为及格,满10分为最清廉。2012年5月11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崔海容在香港廉政公署第五届国际会议上发言时曾引用“透明国际”给予中国的清廉指数评分。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修改,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06年又颁布了《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其中仍然保留了1997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中第七条的内容。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直到2009年才开始陆续有一些地方探索领导干部财产公示的试点,目前还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做法。(二)对报告信息的核查未能完全展开作为对1995年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2006年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修改,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与以往文件中只是要求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报送相应的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相比,该文件突出强调了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材料的汇总综合、查阅方面的职责,并对经群众举报或反映突出的干部的申报材料进行调查核实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审核机制,但由于缺乏财产审核所必需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与条件,干部财产申报信息的核查工作目前还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例如,需要对配偶子女均移居国外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全国性的房屋产权信息登记与查询系统;在清理匿名、假名存款账户的基础上实现金融机构的完全实名制管理等。正是由于我国公职人员财产审核与公示机制的双重缺失,导致以往有关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的相关文件未能充分发挥财产监管效能。2012年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国务院总理的文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文章指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研究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5]7文章在强调要严格执行以查阅、调查核实申报资料为特点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的同时,提出要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依此思路,中国对领导干部财产状况的监管将形成组织审核与有限公开为特色的双重监管机制。当前在中国实施这一监管机制,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制度适切性的角度,论证该项制度是否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规范以及国家类型相契合;二是从制度有效性的角度,通过操作层面的设计使该项制度能够发挥出实际的反腐功效,进一步健全针对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监管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适切性文化价值的认同构成了制度认同的核心,一种制度设计只有体现出被认可的价值时,人们才会产生现存制度适合于自身的信念。中国古代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人们依据儒家思想意识进行价值评判的基础上的。在中国古代,领导权必须由有道德的儒生来掌握,他们在道德上的卓越性能够超越普通民众。这种儒学遗风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易于树立权威人士或贤明之士的高尚地位。统治者希望人们看到,真正具有美德的通常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好人”是对政府权力正当行使的唯一保障,人们将明智的决策、公正的判断寄托于具有优良个人素质的官员身上。人民反抗暴政的权利,贵族清除不正义的帝国王室的权利,帝国皇帝取代不合位的君主之权利,以及官僚劝谏怠位的统治者之权利,都是由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赋予的。这信念就是,政治领袖主要靠道德说服力来证明自己的合格,一个王朝的变革性权力主要依靠管理者的伦理品质。[6]73-74因此,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行为有严格的规定,如当官不能参与经商。《臣轨》中指出:营私家则官事不成,在公门则不言货利,言货利则公门不正。①《天人三策》中讲: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②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同任何官僚道德一样,儒教的道德也反对官吏本身参与赚钱,不管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都被认为有背伦理、有失身份。[7]209对执政者的谋利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作为传统政治伦理,不仅为当代中国民众所信奉,也为当代执政者所接受。中国的公职人员是否如实呈报有关个人及家庭的财产状况,不仅是检验公职人员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取人民信任的重要方式。(二)制度规范的适切性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是否属于个人隐私,对其进行监管是否具有法理依据?笔者不认同公职人员不存在隐私权的说法,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属于个人隐私,公职人员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尊重。然而,即使对于普通公民的隐私权,具有尊重隐私权传统的欧洲国家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也进行了必要的限制。《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规定:(1)人人有权使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他的家庭和通信受到尊重。(2)公共机关不得干预上述权利的行使,但是依照法律的干预以及在民主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国家的经济福利的利益,为了防止混乱或犯罪,为了保护健康和道德,或为了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有必要进行干预者,不在此限。[8]1012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一文中认为,当特定个人的隐私影响到广泛的公共利益时,个人隐私应当受到必要的限制。他指出:“私事和私信一样,是神圣的,不应在政治争论中加以公开。如果这样无条件地运用这条规则,那就只得一概禁止编写历史。路易十五与杜芭丽或彭帕杜尔的关系是私事,但是抛开这些私事,全部法国革命前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9]253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由于公职人员行使权力与担负责任的公共性,其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性,需要通过对公职人员的隐私权进行必要的限制来防止公职人员利用隐私权隐藏贪污所得。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对公职人员的隐私权应当实施比普通公民更为严格的限制。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进行监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共识。2010年7月11日执行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删除了2006年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的第十条“对报告的内容,应当予以保密”的内容,更改为“应当设专人妥善保管”。这表明,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已不再作为国家机密来对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不久,2008年5月25日中共新疆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纪委、监察局出台了《关于县(处)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规定(试行)》,要求对干部申报的个人事项进行审核,并对部分内容实行网上公示。之后,全国多个地方先后出台了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包括浙江省慈溪市、湖南省浏阳市和湘乡市、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安徽省庐江县、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江苏省淮安市等。(三)国家类型的适切性“在东亚地区,与政治最密切相关的结构是自主国家。这一概念在这里并不仅仅指国家的运作独立于社会的压力,而是指国家塑造着社会的秩序。”[10]92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詹姆斯•R.汤森与布兰特利•沃马克在《中国政治》一书中描述中国的国家类型时认为:“像这样一个持续如此长久并具如此高度自主性的体系,其影响力不可能仅限于自身制度在形式上存在的那段时期。”[11]30自主国家在政治上强调自我约束,依靠自身设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纪律来制约掌权者的行为。当这种约束力处于弱化状态时,国家权力的无限增长就有可能带来畸形自主(给予主管部门广泛的随意处理权)。自主国家由于缺少在体制外促使官员向社会负责的权力制约机制,决策失误、腐败现象更多地依赖于体制内的监督机制来克服。[12]431962年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党的问题时指出:“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委会的所有成员),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是来自几方面的,来自上面,来自下面(下级),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我想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大家看看妥当不妥当。我觉得,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或者书记处本身,或者常委会本身。这是一个小集体。”“同等水平、共同工作的同志在一起交心,这个监督作用可能更好一些。”[13]309根据我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规定,对于报告信息,主要采取组织内部查阅或调查核实的方式。即使近年来一些地方要公开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事项,也大都仅限于部分内容的公开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主要还是依靠体制内的力量来抑制腐败,而不是完全依靠体制外的力量。从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实施的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来看,大都属于限制性公开模式。(1)限制公示内容。新疆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纪委出台的《关于县(处)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规定(试行)》没有要求在网络上完全公开领导干部及其家庭成员财产状况,而是采取公开申报与秘密申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当地廉政网及媒体向社会公示的仅有4项(需要申报的内容共有11项)。(2)限制公示范围。先行试点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的地区,如浙江省慈溪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安徽省庐江县、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江苏省淮安市等,都是利用单位政务公开栏、政府办公大楼公告栏、单位内部网络、向相关人员发送短信提示等对公职人员财产状况进行有限公开。

以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为基础的审核制与有限公开制,各自拥有对公职人员非法财产来源进行监管的独特功能。当前,应当结合中国的廉政状况,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两种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发挥出对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合力作用,使中国特色公职人员财产监管机制成为有效检测公职人员廉政程度的“利器”。(一)公职人员财产审核制的特性由官方专门机构组织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信息进行审核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监管方式。尽管通过公示申报信息而引发的举报式监督,威力不容小视,但是通常不具备官方专门机构在公职人员财产监管方面的优势。(1)党政机构监管公职人员财产的权威性与规范性。为了查阅及调查核实有关信息,有关监管机构有权要求公职人员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否则,将直接承担相应的责任及处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52条第5款明确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考虑根据本国法律对有关公职人员确立有效的财产申报制度,并应当对不遵守制度的情形规定适当的制裁。根据《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对于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告的、不如实报告的、隐瞒不报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免职的处理;构成违纪的,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14]9而且,有关监管机构一旦发现官员申报的个人资产与正常收入不符,可以要求其作出合理解释。(2)党政机构监管公职人员财产的专业性与协作性。通过有关机构的组织、协调,有助于建立起与个人身份信息相关的综合管理体系。①有关机构可以通过银行核实申报人提供的个人资产信息,有效预防和监测犯罪所得转移以及防止事后受贿等腐败犯罪活动。金融机构不仅要对在任以及曾经担任过公职的个人的银行账户进行重点审查,而且要对公职人员的家庭成员和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所要求开立或者保持的账户进行审查。政府部门通过确立金融机构核实客户身份的义务,可以使金融机构及时发现并报告可疑的交易活动,是预防和监测犯罪资产转移的重要制度基础。我国中央人民银行将于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相关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的核查,发现并清理一批匿名、假名账户。②有关机构可以推动建立重大利益权属异地联网查询系统,防止发生虚报、瞒报的情况。目前,房产已成为一些官员腐败后的主要投资品,在贪官不如实申报在各地的房产情况而审核又不严的情况下,即使向社会公示其房产情况,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也会受到限制。我国正在建立的房屋权属异地联网查询系统①,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公职人员不如实申报家庭房产状况的现象。③有关机构通过完善公职人员国外利益的登记管理,有助于追回被转移到国外的腐败犯罪所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不仅确立了公职人员对国外资产的报告义务,而且为了鼓励缔约国之间的合作,要求缔约国的主管机关之间就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资料进行交换,以便对公职人员转移到国外的犯罪所得进行调查、主张权利并予以追回。2011年我国第一次对配偶子女均移居国外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了登记管理。国外从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信息审核的机构通常是具有独立性的。鉴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干扰以及财产审核工作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当前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审核不宜由本单位、本系统的组织(人事)部门的人员来承担。建立具有独立性的专业审核机构,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能和免受任何不正当的影响。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58•2012.6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只拥有对党员进行监督检查的权利,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只能依照《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监察对象与监察权力进行监察,由于在监督对象、职权范围上的差异,由二者分别承担公职人员财产审核的职责势必会造成多头管理。国家预防腐败局是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体制下的产物,目前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由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兼任。并且,作为我国的专业预防腐败机构,已经具备了开展财产稽核工作的能力与手段,其工作职能包括对与腐败有关的金融、土地、建设、医药、电信等领域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与检察院、法院、公安、银行等建立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等。因此,国家预防腐败局应当成为我国负责公职人员财产审核的专业权威机构。(二)公职人员财产有限公开制的特性公职人员保持廉洁的义务与公职人员适当保留隐私的权利之间如何实现平衡,是在当前中国推行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是基于平衡两者关系的折衷性考虑。(1)实施公职人员财产有限公开制具有稳妥性。“有限公开”避免了因采取过于冒进的措施而导致相关信息的过度传播引发的副作用,减少了制度推行的阻力与社会敏感度,有利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有关公示工作。由于“有限公开”减少了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对外曝光度,反而便于有关部门对于公职人员公布个人情况的全面性提出要求。《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要求领导干部要报告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在收入、房产、投资等方面的事项,这与《联合国反腐败的实际措施》中有关公职人员全面公布个人情况的要求尚有差距。例如,还缺乏有关债务、社会关系、商业活动、出售或者购买超过一定数额的资产等方面情况的申报信息。当前应当结合中国社会关切的舞弊问题,制定出公职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财产的具体要求。(2)实施公职人员财产有限公开制具有有效性。“有限公开”可以充分发挥体制内监督力量的作用,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对内部腐败者进行揭露,以克服腐败行为固有的隐蔽性。比一般公众更为了解公职人员工资收入与实际生活情况的是他们的同事,他们更有可能对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作出清晰的判断。一旦有内部知情人举报其申报信息与事实不符,将会对腐败者产生巨大的威慑力。《联合国反腐败的实际措施》指出:机构工作人员很可能对其工作和观察范围内的任何营私舞弊行为有较大程度的了解或有把握的怀疑。[1]125邓小平也曾经指出:“我们要重视党委内部的互相监督作用这个问题。上级不是能天天看到的,下级也不是能天天看到的,同级的领导成员之间彼此是最熟悉的。”[13]310因此,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有限公开制同样是一种颇具有效性的监管方式。2009年,浙江省慈溪市利用单位政务公开栏对现职副局(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的住房、私车等情况进行公示,并由所在单位员工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公示结果,不满意票达1/3将被追究责任。知情人的举报常常受到卖友求荣、不忠诚、自我晋升等各种指责,有关部门或组织应当塑造适应与鼓励内部人正直举报的组织文化以及制定相应的规范。例如,向谁举报;举报的渠道;举报的时限;提出指控的明确标准以及对最初的指控进行初步的分析;对指控的提出者或接受者建立必要的档案记录;在确定所提供情报的准确性和有用性之后支付奖赏;建立起为举报人保密的制度;对新的政府雇员定期讲授政府部门要求的道德责任等。韩国《反腐败法》将公职人员举报内部腐败行为作为一项义务,该法第三章第26条规定:公职官员如果得知其他公职官员有腐败行为,或者,其他公职官员迫使或提议其进行一项腐败行为,应该立即将此事实向侦查机构、反腐败委员会或审计与监察委员会举报。[15]36-37(三)实现审核制与有限公开制的有机结合当前我国应当依据中国的政治体制及廉政规范,借鉴国际上公职人员财产监管两种不同机制的优势与长处,积极寻找推进财产审核制与有限公开制有机结合的途径,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公职人员财产监管机制提供政策建议。(1)理性选择审核与公示的对象。从国外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制度设计来看,一般并不需要所有公职人员都申报或公示财产状况,通常会聚焦于那些容易产生利益冲突的职务及职位上的公职人员,而且有的国家对财产申报、财产审核以及财产公示的对象分别进行了制度性限定。例如,《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规定政府要员、议员、军警以及学校、国有企业与地方自治团体4级以上的公务员要登记财产,并由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对上述人员的登记事项进行审查;另外,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在官报或公报上要公布1级公务员本人和配偶、直系亲属的财产登记事项。[1]355-360结合目前我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以及我国一些地方正在探索的公职人员财产公示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应当从申报、审核、公示三个层面分别对有关对象进行限定。①需要申报的对象。申报对象应当聚焦在那些更能在重大决策出台、重大项目决策、重要执法行为中产生影响力的公职人员。主要应当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的县处级副职以上(含县处级副职)领导干部。②需要审核的对象。鉴于我国目前需要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干部人数规模庞大,当前对有关人员申报的财产信息进行查阅与调查核实的工作应当主要适用于以下五种情形: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检监察机关的履职工作;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受理有关举报的工作;在干部考核考察、巡视等工作中群众对领导干部涉及个人有关事项的问题反映突出的。③需要公示的对象。目前我国相关的制度规范允许有关组织以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应当申报对象的有关信息。由于实施干部财产公示所需要的配套条件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成熟度不同,这样的探索目前仅仅出现在我国的一些个别地方,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经验。不过,这样的地方性探索案例正在呈现增多的趋势。一些地方结合当地的廉政状况,有选择地将一些部门、单位、特定岗位的领导干部的财产状况进行公开。(2)科学设计审核与公示的实施步骤。对申报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之前先进行组织内部审核,是实现财产审核制与有限公开制有机结合的重要设计思路,这主要基于以下一些理由:首先,争取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缺乏有效的财产审核机制的情况下,公职人员未必能够在申报中提供真实的财产信息。因此,盲目公示公职人员财产信息的做法,不一定能够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2009年,俄罗斯将官员的收入与财产信息在网站上公布之后,俄罗斯的“干部门户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的被调查者相信网站上公布的官员财产与收入信息是真实的,71%的被调查者对此给予否定,21%的被调查者表示“难以回答”。不相信者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官员的奖金、补贴等间接收入以及各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没有在申报信息中反映出来。[16]其次,配套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举报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公共机构和个人接受监督,会有助于提高所有人的利益,但是举报人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压力和风险。普通举报者要想扳倒有实权的官员在现实中是有困难和风险的,如果没有正式反腐机构给予举报人的保护机制,人们的反腐热情会受到腐败者的嘲讽甚至无情打击。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每年发生的对证人、举报人报复致残、致死案件由每年不足500件上升到现在的每年1200多件。[17]此外,如果缺乏廉政文化机制的配合作用,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的推行将难以在官民中达成共识,并形成上下齐动的局面,单位内部人是否选择举报很可能受到人际关系的干扰。受上述因素影响,盲目公示可能导致“有公示无举报”的情况出现,最终使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徒具形式。再次,注重制度实施的稳妥性。由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是通过审核的资料,可以为保证更大范围监督的有序性与有效性提供支撑。有关机构在组织公示之前可以出于对公职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考虑,对申报资料中的部分信息进行适当的技术处理,对申报人的权益进行必要的保护。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不是一项单一性的制度,而是一项制度集合,它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机制才能推行,盲目出台欠缺系统性、协调性的财产公示措施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3)实现审核与公示功能的有效叠加。一些国家为了增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反腐力度,对公职人员实行财产申报后既审查又公示的监管措施。上世纪80年代,是韩国历史上腐败最为猖獗的时期。韩国为了有效地监督公务员的财产状况,防止公职人员不正当的财产增值,在制度设计上改变了由公职人员所在部门的首长负责审查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的做法,专门设立了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来承担这项工作。同时,根据《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的有关规定,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对总统、总理等政务职及1级以上公务员和地方自治团体长官及地方国会议员等12类最高级别公职人员本人、配偶及直系亲属财产登记的有关事项进行审查,并将申报内容在官报或公报上公开。与韩国将财产审核与公示机制叠加作用于最高级别公职人员不同,中国则不宜将财产审核与公示的重点聚焦于这部分公职人员。第一,中国绝大多数的腐败产生于基层公职人员,中高层公职人员涉案人数不多。据统计,从2007年11月至2012年2月,全国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51.85万件,占同期立案总数的88%;处分54.03万人,占同期处分人数的86.8%。[18]根据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供的数据,2011年涉嫌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省部级干部7人,厅局级干部198人,而县处级干部则有2319人。[19]第二,广大干部与群众对基层公职人员更为了解,对身边的腐败问题敏感度高。当前我国基层腐败案件呈现出隐蔽性强、潜伏期长的特点,在基层公职人员中实施财产审核制与有限公示制,将会提高专业反腐机构与广大干部群众发现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两种财产监管方式叠加的反腐效应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来。第三,对于中国的中高层公职人员,只要在干部选拔任用环节、考核考察等环节上加强财产申报审核工作,同样可以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2008年至2012年上海市对800多个新提任的市管干部进行了包括个人经济情况在内的廉政申报,有些申报不清楚的问题要本人说明,通过有关部门加以核实。其中确实有个别人因为故意隐瞒、故意瞒报、提供信息不真实而没有得到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