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8 17:06:11

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和谐

班级是学校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班级,凝聚力较强;班级生活中,师生之间抑或生生之间,无论是信息沟通还是情感传达等方面都能畅通无阻。对照之下,人际关系疏离、冷淡甚至恶化的班级,在班风学风建设、班级凝聚力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团体心理学认为,团体凝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团体凝聚力不只包括由成员之间人际吸引所决定的正性力量,而且也包括由于离开团体要付出高代价所决定的负性力量。凝聚力是团体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许多因素对团体凝聚力有影响,包括需要的满足、团体目标、团体活动和领导者。由此可见,优化班级人际关系,制定合理的班级目标,设计相关的团体活动,将是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做法。

通过活动设计调动班级成员之间的熟悉性、包容性,促进学生之间多维度、多层级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优化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与手段。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在人的需要中,爱和归属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使学生觉得自己在班级里是受到关注的,是被常常需要的?曝光效应显示,如果一个人经常出现在你的跟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好感度,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这个心理效应,让我眼前一亮,设计班级人际活动忽然有了许多的灵感——为了让陌生的同学之间尽快熟悉起来,就要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互相见面、交流、认识的机会!在分组之后,我将学生相互之间的“自我介绍”在形式和内容以及活动形式上做了简单的调整。首先,做形式上的调整,将以前请学生在台上向全班同学做介绍,改为在小组内做介绍;其次,在内容上也做出大的改动,只需学生说出自己的姓名即可。以前自我介绍时需要学生涉及的个人信息很多,经常有学生因为涉及个人信息多而害羞、胆怯,不敢上台亮相。降低活动难度之后,增加活动趣味性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个学生只需将手中的篮球、毛绒玩具或是别的道具递给小组中的任意同学之后说“你好,我是××”,而接手道具的同学则需要简单回应“谢谢××,我是××”即可。简化之后的自我介绍,使学生在高频次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起来,在记住名字之后,适当追加更多内容“你好,我是喜欢……的××”或者“你好,我是来自××的××”,组内熟悉之后还可将小组合并,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每个班集体中,总有几个不太显眼的孩子,他们可能学习成绩不出色,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可能因为常常“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不被老师喜欢,同学接纳,故而常常处在班级边缘状态。为了提高班级吸引力,强化团体凝聚力,让这一类孩子也能融入班级大家庭中,我们同样可以依据曝光效应设计活动,使这类孩子也能被关注,被接纳。例如,在班团队活动中,加入“红色轰炸”等活动,通过别人的赞扬和肯定,帮助这类孩子找回自信心,组织班级内部的艺术、朗诵、练笔,甚至是课堂上一个精彩的发言,卫生打扫时的勤快仔细等这些细节都成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利用“曝光效应”提振状态的好契机。

在班级管理促进人际沟通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的心理效应是“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人们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的影响与压力,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虽然羊群效应在许多时候被称为“盲目跟风”,但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学生们盲目跟的是自己班集体所提倡、所认同的班风、学风,那么这样的“跟风”并无不妥。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小助手,更是班集体中的领头羊,是“羊群效应”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班级内部班风、学风建设的杠杆因素,因此,班干部的任用和考核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班干部如何产生,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班级管理中最耐人寻味又值得深思的问题。班干部的产生,一般有民主推举、毛遂自荐、班主任指定等几种形式。在这三种形式基础上,我们将班干部学生在心理团体活动中表现,视为班干部任用与否的重要考核依据。许多心理团体活动的开展,需要领导力较强的小组成员的组织、指挥与协调才能顺利完成,观察活动过程,我们几乎可以对某学生能否胜任班干部做出相应的评估、预测。例如,在进行“心有千千结”“无敌风火轮”等团体性拓展活动时,如果小组中缺乏“领头羊”的指挥与协调,单凭成员之间的自发性调整,几乎无法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即便完成,也将花费更多原本可以节省的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发掘出来的班干部,几乎是班级里被大家认同、接纳且威信较高的同学,一旦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班级同学追捧、追随对象,班风学风建设就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量了。当然,班干部若是行为不端,负面效应也会非常明显,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选举、任用和考核非常重要。除去“曝光效应”“羊群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是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的心理效应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人们由于逆反心理所致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效能感,当社会压力非常明显,甚至影响到自由感,人们常常会选择反叛。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班级管理;民主化;自主精神;班级活动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尤为重要。因为一个班级的管理制度和班级管理氛围,能够影响这个班级的班风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作用的意义

首先,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公,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对象。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能够减轻教师的管理压力,也能够确保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此外,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有利于和谐、融洽、民主的班风的建设,有利于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我学习。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年龄较小,各项能力较弱,很多班主任更愿意直接管理学生,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缺乏理论的指导,具有随意性、主观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有意或不经意间拉开自己和学生的距离,没有采用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学生抵触班级管理活动。另一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式则是“保姆模式”,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也导致班主任疲于奔命,每天事务缠身,管理效率低下,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主动性低,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

三、如何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学生作为班级的成员和行动者,既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又是班级管理的执行者。基于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作用,以解决管理僵化的问题。笔者认为,班主任可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11.制定班级自主管理目标制定班级自主管理目标,增强学生的班级管理意识班级目标的制定是班级管理前进的方向,也是动力,因为要实现目标,不仅需要班主任的努力,更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所以,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商定班级总目标,让学生设立个人目标,使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促进班级发展。如在班级管理目标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制定取得“优秀班级”称号的目标、“良好环境班级”的目标等。在个人目标方面,班主任则可以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将活动细化,如对各种比赛活动,由学生来选定参赛者、负责人及做好准备工作等,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22.开展民主化班级管理开展民主化班级管理,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民主化是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主人公地位的基础,只有实现民主化,班级管理才会和谐,学生的作用才能够显现。(1)民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很多班主任之所以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强制或放任自由的措施,是因为没有制定符合班级的针对性管理制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开展“制度大会”,让学生对班级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如“同学打架该怎么处理?”“如果不小心把班级的玻璃打碎了怎么办?”等问题,可让学生先讨论,班主任则进行引导和总结,对学生制定的制度进行完善。班级的管理制度并不单单针对学生,对班主任和其他授课教师也有所要求。班级管理制度制定完成后,班主任和学生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来执行,以确保班级管理制度真正发挥作用。(2)民主选取班级管理人员。班级管理制度必须确定班级管理人员,才能确保班级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选取班级管理人员,要注意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在选举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荐,也可以他荐,实行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管理人员。每个班级设立班级管理制度监委会,对班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为评选“优秀班干部”做准备。(3)建立流动班委,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活动中。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班主任要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教师可制定流动班委,如“每日班长”,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记录。对固定班委,教师可采用一月一换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33.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培养自主精神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正视自我、认识自我。一些学生之所以在学习时迷茫,是因为对自我认识不够明确。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同学角度和教师角度对自己进行评价,正视自己,以发现自己在班级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足,加以改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教师可以委派学生管理任务,让学生探讨如何对班级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使学生活跃起来,班级管理更有效。44.开展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开展多样化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班级管理活动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教师要注意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管理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班级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三个要点,那就是新颖、全体、多次。同时,班级活动不能老套,要保证全员参与,并时常开展。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作用应不一样,以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如班级运动会中,有的学生是运动员,有的学生是啦啦队员,有的学生是裁判员;舞台表演活动中,有的学生是主持人,有的学生是导演,有的学生是演员等。只有发挥学生在不同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学生才能够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提高自治能力。一个班级的组成体是学生,只有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班级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班主任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在班级管理活动中锻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民主的班级。

[参考文献]

[1]熊永.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J].新课程(下),2016(6).

[2]李淼.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9).

[3]吴玲俊.发挥学生干部作用,提升班级管理实效[J].教师,2017(3).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3

我国传统主体品德修养的提升强调“人”内在的精神力量,而忽视了他律,忽视了德性培育过程中外在约束的机制与功能[1],即学校制度的育人作用缺失。发挥制度的德育规范作用,有利于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通过制度确定下来,成为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范,以此弥补个体修养提升品德的不足。1.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班级管理制度是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师生间管理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班级管理制度调整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目标的深刻与远大决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必然是复杂而系统的。从横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和班级活动管理制度三个大部分;从纵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制度;二是依据上述制度制定的校内规则;三是班级组织自己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2]。本文探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班级自身特点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及班级活动管理制度。2.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制度和道德是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的不同途径,但它们在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3],因此学校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班级管理制度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从静态角度看,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內容和主体两方面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內容的科学合理是其德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价值追求指引下,明确禁止什么、肯定什么等规范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去恶扬善,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德发展打下基础;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规范也包括对制度表现形式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是以正式文本还是以口头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反映出主体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口头上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易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通过文本呈现的制度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是学生行动的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的实现还要注意规范班级管理制度的表述方式,应多运用道德语言向学生明确提出品德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班级管理制度不仅使用“禁止”、“不准”等否定性词语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也要使用“希望”、“建议”等肯定性词语和表述方式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权力的过度膨胀或者过度消解都会影响到教师被认同、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教育影响力,而且制度规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力被不合理利用。从动态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主要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运行过程的规范。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规范。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从而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愿望,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其次,班级管理制度对制度执行进行规范,它明确禁止某些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个体进行惩罚,通过惩罚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的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根据强化理论,班级管理制度对道德行为的肯定可以刺激学生更多地做出集体所期望的行为,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管理活动的指南,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善恶观念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具体。

2.导向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活动的导向功能是指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也指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制度的产生是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前提,合理的制度应当体现社会生活中主体的价值追求,并为主体活动提供价值导向。班级管理制度在伦理价值指导下产生或者将道德规则或原则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会体现某种价值准则,学生在参加班级日常管理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制度伦理价值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前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充满德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引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中权利义务的主体之一,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学生在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服从、认同的基础上将制度的价值追求或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要求。另外,班级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因此它具有预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制度引导下的学生行为从外在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发展的结果,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体现。

3.调节功能。班级管理制度主要调节制度德育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的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会表现出差异性,班级管理制度对全体学生统一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意的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立足于底线伦理,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且通过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制度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追求,对违反基本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及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肯定,在评价中指明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制度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而终极价值是制度合规律合目的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因此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调节其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即班级管理制度注意运用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并通过确定管理活动的评价制度避免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武断、随意,从而避免班级活动陷入管理主义的窠臼。而且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全员的民主参与,它是正式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它必然能够协调学校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关系、班级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的关系。

4.陶冶功能。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是基于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提出的。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人际互动情境,这种情境意在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获得某种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学生能够领会其中暗含的道德价值规范,陶冶其品格。班级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个小型公共生活群体,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公共行为规范。制度指导下的班级小公民能够将公民意识迁移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则的遵守是其对社会法律法规遵守的基础,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另外,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对制度的遵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示范,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不会受到学生的抵制,反而能够增加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学生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习得其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指向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班级管理制度正向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班级管理制度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但是实践活动中,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其德育功能的实现。

1.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制定阶段的合道德性。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阶段的公正、合理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充分条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合道德性是指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全员民主、平等参与制定出内容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杨小微老师认为:“持‘恶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看重制度的限制和控制功能;持‘中性而被动’的人性假设,会制订塑造式的制度;持‘善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提出保护的、激励的、适度规范的制度主张[6]。首先,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坚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发挥制度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个性形成及人格完善的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教育过程。再次,班级管理制度目的的达成以其科学性为前提,即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认知,在一所乡镇初中的学生管理细则中发现这样一条规定: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每生每学期40分,若扣完即自动退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权益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上述学生管理制度要求显然违背了法律,当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认知。另外我国学校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倒金字塔”现象,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严格检查大学生的寝室卫生,这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注重班级管理制度执行过程的公正与合理。实现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功能一定要确保其执行过程的公正与合理。首先,贯彻班级管理制度的指导作用。师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必然会受到制度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服从制度的基础上认同班级管理制度的价值追求,因此贯彻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的指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对班级管理活动的影响,明确的行为规范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及有效避免班级管理活动的随意性。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系统性、整体性的要求,能够为学生的品德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成长环境。其次,应坚持教师的全方位指导。班级管理制度被全体教师所知晓并认可,并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得到强调,有利于形成全体教师的教育合力。学生是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教育应有之义,但是学生身心发展未成熟的特点决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对制度的理解,从而挖掘制度执行过程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最后,发挥家长的监督保障作用。家长的参与能保证班级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他们可以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判断班级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能够对班级管理活动起着监督作用。而且家长对制度的了解与认同有利于家长对班级管理活动的支持,教师可以就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家长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保证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公正合理运行。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4

(一)班级集体意识淡化,学生凝聚力不强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即使班级按照同一年级和同一专业进行划分,由于学生拥有不同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也会有所差别,加上入学的人数增加,这些差异会造成班级中的学生在沟通和情感交流上受到一定的阻碍。第二,高校的扩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高校招收加大了同班学生在层次和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导致学生分帮结派形成各自的小群体,这将给班级的统一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第三,高校不再为班级设置统一固定的教室,这将导致班级活动的开展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而受限,学生的自习也无法在同一个教室进行;高校施行学分制的教育改革后,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选修不同的课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统一上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使得班级集体的意识淡化。第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高校学生宿舍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学生在宿舍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开展沟通和交流活动的时间大大增加,这也逐渐削弱了班级的意识,班级凝聚力将会大大削弱,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定位不清

高校的班级管理应该是能够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外,还能够通过开展学生工作而促进班级成员的共同成长。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往往是以管住学生,而不确定班级自身目标,造成班级中学生形成一种以不犯错为准的观念,对班级管理和日常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班级工作主要以被动完成为主,班级活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班干部的活动,班级活动由班委组织和通知,多数同学临时凑数,少数同学提早溜走,真正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很少。此外,由于中小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养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得班级中学生习惯于作为管理对象被班主任的管理和安排,学生作为高校班级管理的主体的意识不清晰,从而无法发挥管理主体的作用。

(三)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负担增加,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不到位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的进行扩招以来,高校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的班级规模的扩大,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所承担的班级管理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一位年级辅导员的管理任务由原来的对一两个班级的管理可能增加到四五个班级,所管理的学生人数也成倍增长。班级数量和班级规模的成倍增大,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任务量加大。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辅导员和班主任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也难以发现班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学生既是高校班级管理的对象,也是高校班级管理的主体。作为管理对象,学生了解自身的需求,知道怎么样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更适用;作为管理主体,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需要更有效的开展管理工作。有效采用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对高校班级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管理主体的意识,明确他们的管理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作为管理主体的权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快且更准确的找到班级中的存在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体合作意识。学生不仅能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养成管理主体意识,学会自我教育和管理,还能通过参与管理提高参与者的管理能力,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的目的在于教育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对学生的管理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的朝着目标前进。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不仅能节约学校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更能促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动,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二)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对象其自身的特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表现出多样性的需求,自主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不愿意被管理所束缚而更多的希望自我主导。同时高校学生有较强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对班级管理的状况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想法,并希望通过管理来改善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处在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阶段,学生在追求个人理想与价值的实现同时,还渴望得到集体的认同与需要。他们希望通过与班级成员建立和谐的人际。因此,在班级管理活动中通过学生参与管理,不仅能满足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还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三、班级管理中推行学生参与管理的对策

我国高校要完善班级的管理,必须赋予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力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有效运用学生参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广泛的参与班级决策、班级日常事务、教学活动和班级后勤等各项管理。

(一)转变思想,培养班级管理的意识和营造氛围

学生参与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的运用,要与高校的教育和发展的目标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管理班级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管理学生的思想,实现学生对班级的自我管理,调动学生的参与管理班级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学校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要接受这种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管理思想。第一,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班级管理,但班级管理必须与学校管理目标相一致,并接受上级的监督。学校管理者可以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授权,辅导员和班主任进一步实施,推动学生参与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更多地授予班级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才能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措施有效运行。在学校管理者接受学生参与管理思想在高校班级中的运用后,我们才能开始实现学生对班级的管理。第二,学生应明确自身的管理主体意识。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大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对象,但同时大学生又是一个能对自身行为负责的成年人,有着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权利。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成的应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高校班级管理主要对象是学生,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学生更应该对其自身的发展负更多的责任,应更多的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在参与班级管理中学会自我管理,从而促进自我发展。

(二)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建立班级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机构

高校班级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全班学生共同管理,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体作用,班主任应该引导班级学生建立由学生组成班级管理机构,便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通过班级全员通过投票表决选举班委和团委,以民主方式选出的班级管理团队更能够让班级成员信服。班委与团委分工和合作,班委根据学校对要求负责班级日常工作的管理,团委负责班级与党组织和校团委的联系及处理相关工作,明确班委和团委的职责与分工,班级管理团队拥有声么权力、具体负责什么工作都应在全体班级成员的共同商讨下作出详细的规定。其次,班干部的选举应采取轮换的方式,可以每学期进行一次干部轮换,上一学期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这一学期就不在民主选举的范围内,而给予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其他班级成员有更多的机会竞选,上一学期的班干部要积极协助新一期的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以轮换的方式选出班级管理队伍,能够让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挖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与潜力,为班级管理提供更多的有效的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和丰富班级管理的手段。再次,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各自推选出宿舍负责人,宿舍负责人协助班团委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便于班级管理队伍与班级学生之间的进行联系与沟通。最后,班级管理队伍应接受全班成员的监督和评价,定期开展班会,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总结与评价,采取班干部自我评价和全班学生共同评价的双重评价的方式。对于表现优秀的班干部进行表扬激励的同时,也要对协作和配合班级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普通学生进行鼓励。此外,班干部可以将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网络及时与班级成员进行沟通,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

(三)成立学院或年级班级管理联合会,引导和辅助各班级管

理工作的开展在每个学院或年级建立班级管理联合会(可依据学院班级数制定),班级管理联合会经过学校授权,有权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班级管理问题的裁定。班级管理联合会的成员可以由各班选派一到两名班干或团干组成,联合会成员必须在10人以上,可以每学年更换一次。设置班级联合会的信箱或邮箱,以方面日后工作的开展。联合会成员每周集中一次,对各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将遇到的管理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民主裁定,每月定期将班级联合会所处理的问题对全院进行公示,接受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监督。例如,某个班级学生对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工作不到位提出意见,班级联合会成员就应该组成调查小组,对该学生反映的问题对相关的老师和班级学生进行调查核实,若情况属实,班级联合会可以向这位班主任提出其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督促其改进。若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其仍未有所改进,班级联合会可向学院相关教师管理工作部门提出反馈意见并要求解决相关问题。实行这项管理制度的前提就是需要学校高度放权和全力支持班级联合会的工作。班级联合会不仅可以为各班级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较难解决的问题提供一个更有效、更权威的解决平台,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联合会的工作互动中更好的发挥其管理主体的作用。

(四)明确班级的管理目标和班级任务,班级全员参与监管

班级在每个学期的开学都应召开班会,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进行一个新学期的规划与展望,选举新一届班级管理队伍,班级全员共同制定新学期的班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学生个人根据班级目标和自身情况拟订个人目标上报班委。班级全员确定管理目标和任务明确之后,在班级成员中每月轮流选派两人以上担任情况记录员进行考查,对班级学生达到目标的进度、完成任务的情况或者违规的行为作出记录,并将此记录作为期末对学生综合评定的依据。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目标和任务的制定、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能够保障班级管理的有效运行。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进入高校,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变得更宽广。活动场所的分散使得高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增大,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更为班级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而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的桥梁。班主任应鼓励和带领班级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班级活动以增加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首先,班级活动的内容可由全班同学共同商议决定。可将班级成员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拟订一个活动主题,最后全班投票筛选确定活动的主题。其次,确定班级活动内容后,由班干部组织各小组分工负责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沟通协调,以充分调动班级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再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分别提交所负责项目的工作总结,班干部进行汇总记录并将活动总结与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各个流程的管理和实施,不仅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也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具有积极健康班风的班级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使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因此,要加强对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摸索出适合班级发展的管理模式,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班级管理的特点及任务

首先,班级管理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班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这个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同时班级管理的对象包括班级教学设备、班级教学成绩、班级文体工作的发展等,但是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才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1]。第二,班级管理需要一定的手段,主要管理手段包括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以及班级资源的具体情况,利用以上3种手段进行科学管理,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互动的活动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以及班级干部与学生的管理统称为班级管理。其次,班级管理的任务。具体表现在:第一,维持班级秩序。班级是学生学习与生活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校园中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是一个集体,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集体管理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本班级的管理中,班级全员共同创建一个健康有序、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这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第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班级的组建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接受教学的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还包括,在管理中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与手段组织和协调学生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班级组建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人际交往环境,在班级中存在一定的班级管理任务分工工作,这些班级组织形式为学生获取社会信息、适应社会能力等提供了依据,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班级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首先,班级管理模式缺乏班级凝聚力的管理效果,学生无法在班级管理中获得归属感。有些班主任还在校内担当其他的职务,因此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较大,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班级管理中,甚至有些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学生不够了解,不知道自己班级学生总人数,更不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存在的问题,有时和自己班级的学生迎面相遇,班主任都叫不出学生的名字。而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同时,有些班级很少组织集体活动,学生较为分散,学生之间缺乏经常性的互动与交流,缺乏一定的班级集体荣誉感,甚至存在部分班级出现学生“拉帮结伙”不够团结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班级学生之间缺乏友爱、信任与帮助,使班级的存在仅仅流于表面[2]。其次,班级干部的选拔有失公平。一些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自己安排班级职务人选,部分班主任会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安排学生担任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以及体育委员等,这种班级干部的选拔方式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其他学习成绩一般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充分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还有部分班主任职业道德素质较低,根据家长的经济地位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班级干部的选举严重缺乏公平性,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有效管理。最后,部分班级管理存在忽视学生的感受。班主任进行权威性的管理,在管理中班主任一人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与条例,这些严格的班级管理条例与管理制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有些班级管理偏重学生学习成绩的管理,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委以重任,并在家长面前严厉批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班主任规定学生早到校半小时进行早读,甚至有些班主任还将班级集体活动时间定为自习时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给学生的班级生活增添压力,使学生对该班级产生厌倦、想脱离该班级管理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3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3.1科学制定班级管理条例

班级管理条例是班级管理制度的一种体现,科学地制定班级管理条例,是提高学生班级集体责任感,增强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班级管理条例,在管理条例中要体现以班级集体为核心,并在条例中明确指出班级的组织机构、班级的选举制度以及奖惩制度,要使班级干部严格遵循班级管理条例,辅助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定期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将集体活动中班级学生个人的表现与参与状态列入奖惩制度中,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同时还要联合其他班级开展班级竞赛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为班级争光,并使学生在团结合作中增强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在科学的班级制度中认同班级管理,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其归属感,以此提高班级管理效率[3]。

3.2公平公开选举班级干部

班级干部是辅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角色,班级干部管理能力是影响班级管理的关键因素,只有进行公开公正的选举,才能使班级全员信服,并配合班级干部的管理工作,才能体现班级管理的公平性。因此,在选举班级干部时,要根据班级管理条例中对班级干部人选的要求进行民主选举,使学生参照班级管理条例相关依据进行选举,并当众计算选举票数,宣布班级干部人选,之后还要对班级干部人选进行定期试用考核,考察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与协调能力,待试用期结束后再使学生对班级干部进行评价,经过评价确认,使班级干部正式上岗。公平、公开地选举班级干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现,使学生对班级管理进一步理解并认同,有助于加强班级管理[4]。

3.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管理工作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需要班主任明确班级管理的特点与班级管理的任务,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摒弃管理以成绩为主的传统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与认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使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决策中,在做出管理决策之前,要对学生开展民主调查,关注学生的感受,做到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优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保证班级学生整体进步,才是班级管理达到最佳效果的表现[5]。

4结语

综上所述,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应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摒弃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开展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冯伟元 单位:宁夏中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韩安庄.班级文化建构现状及对策——以滨州学院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77-178.

[2]孙彦.新时期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96-198.

[3]张馨,丁贞栋,宋子晟.学习型班级:创新班级管理的路径选择[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9-82.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班级;管理

随着社会进步对人才要求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多样,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一经提出教育界对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是若想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教学成效必要的教学管控必不可少。班级管理作为教学管控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可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如何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实现中职班级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依旧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中之重。

1中职班级管理相关概念分析

1.1核心素养概念分析。核心素养可以拆分理解,将“核心素养”拆分为“核心”与“素养”两个部分。“核心”主要指关键点,指在教学中教育者需要对所教内容重点进行划分。教育者必须就“素养”内容,针对性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必要保障。而“素养”则主要指对相关能力提升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一般将“素养”解释为综合能力,更为贴合当前教学大环境。综合能力包括学生人文情怀、科学实验、健康生活等能力,通过综合能力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逐渐成长为国之栋才。1.2中职班级管理。一般对中职院校划分各说各话,笔者结合大多数研究者分析,中职院校是专业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总称。中职生则是指在中职院校接受学习的学生。中职班级管理则主要指中职院校班级管理者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实现中职教学目标,对班级日常活动进行有组织与计划的管理,全面统筹班级各种活动,保障学生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班级管理者在管理中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其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2核心素养培育与中职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班级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为社会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但在班级管理水平提升同时班级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笔者研究发现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主要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班级活动参与度不够高、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淡薄、人际关系紧张四个方面。2.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当前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班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对班级管理水平提升制造不小麻烦。中职院校班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班级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当前中职班级管理存在管理方式过于单一的情况,使得班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班级学习环境营造作用也是微乎其微。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中职生更为活跃,采用单一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个性化与具体化管理程度不足,使得班级部分比较淘气的中职生更加肆无忌惮。第二,班级自主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当前中职班级主要管理者还是班主任,这样学生的参与程度不足,使得中职生对很多班级管理的规定视若无睹。加之,班级自主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要积极成为管理者或者管理一份子,使得中职班级管理出现混乱。第三,班级问题应对能力不足。当前在中职班级管理中存在班级应对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一旦遇到班级突发事件时,往往处理滞后、处理不科学等。个别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常常独断专行,使得学生缺乏班级管理参与感,对班级管理造成不利影响。2.2班级活动参与度不够高。当前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班级活动学生参与度不够高的情况,使得班级活动积极性不足,对班级环境营造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积极性不足与中职院校组织班级活动过于单一有很大关系,因此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概率也就比较低。另外,班级活动学生组织机会比较少。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不到自身能力的提升,对班级活动的兴致大大降低,进而影响了班级活动参与度的提升。2.3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淡薄。中职院校班级氛围的好坏与班级成员集体意识强弱有很大的关系,当前班级学生集体意识相对淡薄,使得班级凝聚力略有不足,给班级管理制造了不小难度。班级集体意识相对淡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班级管理中相关集体意识教学频率过低。教师在教学中对中职学生的集体意识教学不够深入次数比较少,使得学生集体意识比较淡薄,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组织的班集体活动中相关集体意识培养的活动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平时很难锻炼团结能力,降低了班集体凝聚力,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造成不利影响。2.4人际关系紧张。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班级学生关系紧张的情况,由于学生关系紧张导致班级学生团结不足,对班级有序管理造成了十分不利影响。当前中职院校人际关系紧张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紧张与生生关系紧张两方面。首先,师生关系紧张。中职院校教师与学生关系还不够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够具体全面,在班级管理中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其次,生生关系紧张。中职学生自身沟通交流能力还不够完善,加之平时相关沟通技巧教学较少,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往往手足无措,产生很大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失去交际的信心,造成班级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局面。

3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中职班级管理策略分析

3.1完善管理制度。中职院校如想提升班级管理水平需要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系统化提升管理水准,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提供良好环境基础。中职院校在班级管理体制完善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丰富班级管理形式。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中不断丰富班级管理形式,充分提升管理水平,营造更为和谐融洽的班级学习氛围,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营造良好外部基础。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管理形式,全面提升具体化与个性化管理水平,为班级良好环境营造提供基础。第二,提升班级自主管理重视程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断提升班级自主管理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提升管理参与度同时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维护班级管理秩序,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实践平台。第三,提升班级管理应对能力。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做好记录与总结,提升综合管理水平,避免班级管理中出现风险的手足无措,保障班级氛围的积极向上。3.2提升班级活动参与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利用科学方式提升学生班级活动参与度,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保障。教师班级活动参与度提升方面可以从丰富班级活动、增加学生班级活动组织参与机会,两方面全面提升学生参与度。首先,教师可以丰富班级活动形式。班级活动形式可与时俱进,通过多种新奇有趣的游戏或者话剧表演等形式,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更为全面提升班级管理有效性。其次,鼓励学生组织参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并积极参与到自主组织的活动之中,通过组织与参与提升班级活动参与度同时提升学生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3.3提升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集体意识的提升,提升班级凝聚力为班级管理创造良好外部条件。首先,教师需要注重集体意识的宣传。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穿插相关集体主义理念,潜移默化提升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组织相关游戏或者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集体主义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集体意识。其次,教师要定期组织合作与竞争相关内容的班级活动。教师适当组织团结与合作的活动,提升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核心素养深入教育。3.4协调人际关系。中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良性师生关系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良性的生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班集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首先,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性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相关沟通技巧,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疏导内心不良情绪,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中不可忽视对学生具体情况的调查,方便个性化与具体化管理的进一步落实,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其次,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性的生生关系。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适当传授人际关系的技巧,对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全面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中职班级管理策略比较多,教师在选择时可以根据自身喜好与学生情况适当选择利用,全面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从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班级活动参与度、提升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桂荣,许佳佳,崔玉坤.封闭式管理有助于促进中职学校学生发展吗———基于72所中职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59-65.

[2]聂薇.班级管理中对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8,(15).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个性化;文化;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而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新的教育理念。营造个性化班级文化氛围既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又能够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新课程改革需要班级文化不断地更新,实行新型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班集体文化。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通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来实现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的目标,并且以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实现自主创新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1]。

一、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班级文化建设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需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实行现代新型的教育管理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不理会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而继续施行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因此会阻碍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不仅教育作用,还具有社会作用。通过班级共同的目标、榜样示范作用以及各种教育手段来影响学生就是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教育作用,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而个性化班级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它具有制约和示范功能,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的自律,其次,它还具有凝聚和引导功能,优秀的班级文化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另外,它还具有平衡和保障功能,也就是它能在各种矛盾出现时,调节矛盾,保证学生的平等性。

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民主意识,采取家长式管理。在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通常的问题就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班级管理制度能够避免师生在开展活动中出现问题,同时其又是一种强制手段,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约束了学生的言行。但是,受古代尊师教育的影响,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使得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占据着绝对地位。教师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管理着班级,并且施行着“专制化”的制度。从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缩小了学生自己的活动空间。教育是一种群体行为,它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来共同完成,它更是一个需要学生和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能够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在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不能因为不平等的观念,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2]。

2.忽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班级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能够为学生今后在适应社会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个性化班级建设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教师是影响班级文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3]。但是在进行教学或者是课外活动中,教师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注重个体的发展,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而没有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缺乏实际意义。班级文化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呈现,但是高中生的任务重压力大,所以学校就要求尽量地减少他们的活动,而他们能参与的活动大多都是形势要求,并非他们所愿。此外,班级在开展活动中并没有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没有遵循发挥学生是主体价值的原则;第二,没有遵循发展性原则;第三,没有遵循实效性原则;第四,活动大多数都比较“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都没有丰富的色彩,以至于并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通过活动没有得到任何提升,更别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价值。

三、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对策

班级文化建设是需要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来逐步完善的,而并不是通过某一个人的想象得来的,其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总结出具体的方案措施。以下就是对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方向的探讨。

1.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是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基础。而要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确立一个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营造个性化的班级环境文化。首先来说确立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个班级教师需要把具体内容落实到班级当中,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调查分析,再加上与家长和学生一起沟通,来为学生量身定制班级发展目标、班级的发展计划、班级的管理制度以及班级的活动方案等。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为自己的班级起一个特殊的名字,并且制定一个统一的口号,以此来加强班级的环境建设,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这种文化环境建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习更加奋进。

2.创建个性化班级的育人理念。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班级的个性化发展不但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要求班主任具备正确、独特且富有艺术性的设计和班级管理能力。这是因为,教师不仅是班集体当中的一员,更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不能够一概而论,不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空间,要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个性化的评价。不能抛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阻碍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不能只以自己为主体进行教学,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设真正的教育空间,不能用消极的眼光去区别对待个别学生。因为这样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会阻碍学生向个性和特长方向的发展。另外,还要求教师要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学校精神,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以校训为激励目标,为自己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3.推行柔性的个性化班级管理。从现代教育的人本特征来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改变,更多的是解放思想,不反对学生释放个性。所以,每个班级要积极营造张扬班级个性的活动空间,选择“因材施教,因班施育”的理念,来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让班级个性在文化上得以体现。以下是几种可以推行的个性化管理方式。第一种是“小组竞赛积分法”管理,通过分组的形式选出每一组的组长,在课堂活动中制定相应的规则,让学生们累积分数。这种管理方法让高中生们,在遵守班规班约的情况下增强了凝聚力,使自身的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升华。第二种是“班级文学社团”的管理模式。这样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班级活动顺利地开展,同时也能通过竞争机制加强每位学生的自律性。要成立社团就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促进学生的自律性。学生在丰富了课余活动中,能感到不一样的学习氛围。第三种就是“领导带头”的管理模式,就是让全体同学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学科带头实行轮换制,并对每一位带头人进行分数评定,最后给予奖励。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具体的细则来规范[4]。

4.实现丰富的多元个性评价。要创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离不开举办班级特色活动。虽然高中生已经进入到非常时期,但是围绕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特色班级活动,能缓解一些高中生的压力。在班级中要有效地利用各种渠道来组建各种文化设施,举办学习技巧交流会、读书作文比赛等等[5]。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活动的价值体现,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为了思想而进行活动。每个学生、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所以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他们。并且,这把衡量的标尺是依情况而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为了选出最优秀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班级能对自己进行反思,进而获得全面的提升与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非简单的概念,而个性化班级文化所呈现出的也并不是单一的特点。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具体而且细致的工作,它包含的内容也不是单一方面的,其中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根据这四方面的内容,来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实施对策是正确的。个性化班级文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班级文化规范也为班级成员和任课教师的行为提供了标准,另外,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还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作者:任俊信 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于合乐.开放式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徐庆新,赵景利.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1):166.

[3]卢美惠.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8

一、班级建设的功能定位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引下,我校对班级建设的功能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班级建设在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班级集体也得到鲜活的发展,使班级呈现团结向上,生气勃勃的景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成为学生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场所

班级组织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集体就是个人的老师”,学生在班级里,通过集体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内化社会规范,积累社会经验,逐步意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公众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平等意识。同时班级建设也是学生个体和群体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班级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自理能力,为转换社会角色打下良好基础。

2.班级成为学生人格健全的主阵地

(1)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人格榜样,因而班级群体对学生人格影响的魅力首先来自于班级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2)班级教育活动的影响。班级活动,例如德育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并能促使学生融入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去。

(3)班级氛围影响。班级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能促使学生参与管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生通过自我管理的培养,能提高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班级成为培育新人的沃土

一个学生在优秀的班级集体中,其认知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活动能力强,创新精神足,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班级的沃土培育了祖国的花朵,培养了祖国的未来。

4.班级建设呼唤人的主体精神

(1)树立全体思想。班级建设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树立主体思想。班级建设的主体是学生,班级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上,把学生放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前沿经受锻炼、考验,让学生学会做集体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3)树立发展思想。每一个学生都有主观能动性、潜在发展性,班级建设就是要根据班级实际、学生实际,制定不同方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树立人文思想。班级建设要以人为本、以班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学生意愿和情感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5)树立反思思想。班级建设的反思包含教师的反思、学生的评价、班级集体的回顾总结及新目标的提出。教师要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宽容,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二、班级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班级建设新模式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性、儿童性和差异性,使各个实验班的班级建设形成各自特色,展现各自风采。

(一)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模式

1.建立班级理事会

在班级中总有一些不声中响不起多大作用的学生,他们虽然默默无闻,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管理思想,有议政能力。班干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在小范围内(即班委)确定工作方案,讨论班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不能顾及班级整体的情况。实施班干部轮岗制后,就可对每轮的工作作出一定的评价,这能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设置“班级理事会”的组织机构,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从而在班级管理上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由班委负责,班级理事会督促、协调,学生自我管理的三级管理制度。

班级理事会成员组建:在学生自我竞选的基础上,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班委干部不得兼任班级理事会工作,班委换岗后,如理事会成员有被选为新班委干部的,则不得续任理事会职务,由学生另选举增补理事会成员。班级理事会主席由理事会成员选举产生,班级理事会的工作由理事会的正副主席组织进行,各成员分别负责各部门工作。经过一个阶段的运作后,对理事会的组建作一些调整,由学生重新选出理事会的正副主席,再由两位主席主持理事会成员的招聘工作。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及意愿积极应聘,保持理事会的全员参与性和定期轮换制。

班级理事会主要工作职责:(1)讨论班委提出的各种设想及大型活动方案,就其内容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议;(2)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对班委的本周工作作出小结,综合学生意见,加以整理后,与班主任和班委交流;(3)帮助班委各部门负责同学搞好各方面工作;(4)在吸取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班干部考核方法及评估标准,然后组织对每轮班委工作及各岗位的评价。

班级理事会的主要工作:(1)重点讨论班级岗位的设定。(2)协助班委一起制定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后取名为《班规大典》)。(3)对各岗位进行评价、审议,对每轮班委工作作出评估。(4)协调班委各部门搞好各方面工作。(5)对违纪学生(无论是班委干部、班级理事会成员或其他学生)进行教育和处理,每月还要做一次“星星榜”的评选工作。

《理事会章程》的制定:由理事会主席组织各部门制定本部门工作常规及理事会成员应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然后由理事会集体讨论后制定《理事会章程》,其中特别加强了评估的力度。章程内容包括:(1)理事会会员应遵守的纪律;(2)理事会会员应完成的工作;(3)理事会的奖惩制度;(4)对班委的评估标准;(5)理事会会员权利和义务;(6)理事会组织机构等。

2.加强以“五自”教育为特征的自主教育

(1)自我管理。即把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形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形式,确定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

(2)自我学习。自我学习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请教高年级的学生、学生会的干部,请教班主任或熟悉的老师,也可以走出校门请教家长或专业人员。

(3)自我锻炼。学生只有全心参与班级建设工作,为班级服务,为班级奉献,才能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及信息处理的能力。

(4)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应建筑在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其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开专题讨论会,外出参观,或邀请社会名人“现身说法”,或成立帮教小组,帮教后进学生等。

(5)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包括自我评议、小组评议和班级评议,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我评价要有民主性、导向性、科学性,以体现学生的进步和个性发展。

3.开展“三自”教育

(1)自信。树立我能学、我能做、我能行的思想,展现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面貌。

(2)自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要有民族气节和为祖国强大而献身的精神,自强要有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3)自主。初中学生的自主表现在要减少依赖性,学习要自主,生活要自理,看问题要有主见。

4.建立人人为班级服务的“育人”模式

这是一种全员上岗的自我教育模式,即在班级建设中,设立纪律、学习、文体、劳动、信息等多种岗位,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中一个岗位上担任角色,人人有事做,人人尽责任。

(二)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1.班级岗位轮换制

(1)班干部轮换制

如果按一般班干部任职分配,将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没有机会担任干部,所以班级干部要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既当管理者又当被管理者。当然在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学生有一个心理上的转变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做细心的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岗位的轮换绝不是权力的再分配,而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体验社会角色的一种手段。

(2)班干部竞争上岗制

班干部竞争上岗,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另方面能让学生明白当班干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一种满足,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锻炼机会。同时通过竞争,能体现学生个性、能力的价值。

(3)其他岗位的轮换

①小班主任制度。每日由一位学生担任小班主任,进行班级日常工作和管理,如早晨到校督促检查家庭作业收交情况,维持晨会前的班级秩序,提醒和管理课间文明休息,自习课及放学后的值日管理等,每周评选出一位“最佳小班主任”。

②礼仪岗。由五男五女组成,主要是早晨、中午在校门前值勤,以体现中学生的精神风貌。每班轮换,每次值一周。

③值周岗。每班轮换,每次值一周,轮到的班级全员参与,为学校管理服务,例如打扫卫生,把学生自行车排整齐,维持学校秩序等。

④午间岗。由学生轮流值日,午间岗学生的职责就是管理好各班的学生,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球类、棋类、排练节目等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

⑤行为规范示范员制度。由学生自愿报名及推荐相结合,每班人数控制在五到十人,主要职责是在各项行为规范活动中起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监督学生文明礼貌和各项行为规范执行情况。

2.制订自主管理目标

(1)制订“班规大典”

其内容有:①序;②班干部职责范围;③《班规大典》细则共20条;④备注共4条。

(2)班级民主生活

利用班会时间,每月组织一次民主生活会,由各部门提出自查意见,然后开展民主评议。

(3)教师引导作用

让学生自主管理充当班级管理主人,决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

1.凡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运动会、远足扫墓、教师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五月歌会”、各类募捐活动、少年团校、前卫村学农劳动、“学雷锋”活动等等。

2.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1)以小队为单位组织开展系列活动(烛光晚会、水果拼盘比赛、历史知识竞猜等);(2)组织辩论赛;(3)开展主题班会;(4)组织社会服务队;(5)班级、包干区卫生值日安排、运动会项目人选确定、班级文艺活动节目排练等。

3.组织社会考察活动

4.开展各种评优活动。主要有:

(1)星级班集体评比活动。

(2)班集体六无评比活动。六无是指无乱扔杂物、无打架现象、无损坏公物、无墙上污迹、无考试作弊、无违法犯罪。

(3)争章活动。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成绩,就可获一枚奖章,看谁的奖章多,谁的奖章含金量高。

三、班级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一)班级建设的成效

1.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新的转变。(1)教师对教育对象(即学生观)的新认识。能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能放手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2)教师对价值观的新认识。热爱学生,能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注重教育创造和教育艺术的提高。(3)对班级建设的新认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把班级建设作为教育学生的有力手段和促进学生进步的力量。

2.班级建设模式有了新的发展。(1)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模式。(2)建立小干部轮换制。(3)学生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人。

3.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班级建设搭建了学生当家作主的舞台,这舞台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4.学生人格得到健全。在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过程中,学生在集体的影响下,各种不良习气逐渐得到纠正,心态趋于平衡,具有理性化,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5.学生潜能得到发展。班级建设新模式的构建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反而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我校学生学习成绩的优秀率、合格率及升学率均名列全县前茅,有1/3左右的学生升入市区县重点中学。

6.推动学校工作发展。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无论是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学校管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班级建设的经验

1.转变教师观念是班级建设的关键。

从我校实际情况看,教师观念转变越深刻,班级管理就越有生气和活力。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但不能替代、包办。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信,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引领性的。试想在一个“控制主义”班级中,一个由“班主任决定一切”的班级,学生的个性和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得不到有效培养的,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班级只能是一潭死水,而绝非是学生的精神乐园。

2.把“班级还给学生”是班级建设的重点。班级建设新模式追求的目标就是把班级还给学生,使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所以班级建设的重点在“还”字上。

(1)还地位。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有管理权利,也有服务义务。

(2)还角色。通过岗位轮换,竞争上岗,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体验不同角色。

(3)还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等群体自我教育能力。

(4)还个性。发挥学生个体特长,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逐步构建班集体个性,同时逐步形成优秀班集体。

(5)还权利。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6)还活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积极创造班级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

3.建立动态发展的运行机制是班级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

(2)科研先行机制。

(3)和谐发展机制。

(4)特长培养机制。

(5)评价激励机制。

4.以班级发展为本是班级建设核心。班级建设以班级群体为基础,班级群体的发展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内容,使每个生命体拥有鲜艳的色彩,使每个学生备受温馨的关怀。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文化;班级管理

为了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应该转变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由班级管理中的领导者与说教者,变为参与者与引导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而非教师的耳提面命中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那么,班主任如何在完成自身角色转变的同时,履行自身的工作使命,实现高效的班级管理呢?笔者建议班主任能够从优化班级文化入手,发挥班级文化对于学生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作用以及对于学生行为的约束与引导功能,使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带动下,加强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基于此,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美化班级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开展集体活动”“树立模范标兵”为契机,探索优化班级文化的途径,并以此为切入点,寻求加强班级管理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广大班主任从优化班级文化的视角,拓宽工作眼界、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班级管理。

一、以美化班级环境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用“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强调环境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诚然,真、善、美的环境不仅能够带给学生精神享受,还能够给予学生思想熏陶,是优化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因此,笔者建议初中班主任抓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美化班级环境,优化班级文化。首先,创造德育机会。班主任应该充分应用班级的装贴画、黑板报、展示栏等空间,创造德育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受到正面的引导与积极的影响;其次,营造书香氛围。班主任应该通过读书角、布告栏、习作展等平台,为学生的互相学习与交流创造机会,在班级里形成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热爱交流的良好氛围;最后,形成团结风气。班主任应该通过标语、班徽、班旗等具有班级特色的物品的悬挂或摆放,增加学生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在班级形成团结向上的风气。例如,班主任可以每学期给学生设定一个黑板报的主题,并要求学生每周设计新的板报内容,装饰班级环境。比如,初一上学期的板报主题为“法治社会建设”。围绕这个主题,学生设计了“法律知识普及”“做遵纪守法公民”“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等板报内容。通过创作和阅读这些板报,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提高自身在班级活动中的自律性,从而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再比如,班主任鼓励学生共同设计班徽,并将班徽制作出来悬挂到讲台两侧。有班级人数为42人,班级门牌号为八年级一班,于是,同学们集思广益,对于4、2、8、1四个数字进行巧妙设计,跟班花图案——梅花结合到一起,组成了本班的班徽。每当这个凝聚着全班智慧和全员情感的班徽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都能够提醒他们,八年级一班的42名同学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他们像梅花一样傲雪而立,坚强不屈。可见,此时的班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激励学生团结与奋进的“催化剂”。这两个案例表明,班主任可以通过美化班级环境来优化班级文化,强化班级管理。

二、以完善管理制度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

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而合理的管理制度,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前提保障。然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很多学生对于班级的管理制度却缺少认同的态度和遵守的自觉。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种制度只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工具,没有凝聚学生的意愿和心声。为了转变这种局面,班主任应该秉持民主管理的原则,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维护,使民主自治成为一种班级文化,从而强化班级管理。下面,笔者针对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步骤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共同商定管理规则。在民主自治的班级文化中,学生才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因此,班主任应该跟学生共同商定班级管理规则,从而赋予学生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双重身份,提高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自觉性。其次,共同参与管理活动。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民主自治中的作用,使每个人都承担班级组织、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最后,共同反思管理成果。班主任应该定期组织学生针对班级管理成果加以反思,使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进展,从而对于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加以调整,形成更民主的班级文化和更高效的管理策略。例如,七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礼仪等班级管理细则征求学生的意见。首先,问卷调研。班主任可以向学生下发调研问卷,针对班级管理的制度及方法询问学生的意见。其次,个别谈话。对于一些在班级管理中有经验或有想法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与他们展开个别谈话,倾听他们的心声。最后,集体研讨。结合问卷调研和个别谈话的成果,班主任可以跟学生展开集体研讨活动,并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试行方案,要求学生按照方案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以通过委派制、竞选制、推举制、轮岗制相结合的形式,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自觉性。到了学期中期,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试行的班级管理条例及方法进行讨论,保留好的部分,剔除不好的部分,补充缺失的部分,形成较全面而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案。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营造了民主自由的班级文化,更通过这种文化,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三、以开展集体活动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

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彼此认同的、约定俗成的精神、情感和行为规范的凝结。因此,班主任要想优化班级文化,就需要为师生之间的共同经历提供契机,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载体。基于此,笔者建议班主任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并使班级文化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形成与升华。下面,笔者针对常见的、有利于班级文化优化与升华的集体活动进行详细说明。首先,文艺表演活动。在演讲、辩论、歌唱等文艺表演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借助活动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同时,在班级内形成崇尚真、歌颂善、追求美的文化氛围,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十分有益,也为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体育竞技活动。在体育活动中,班主任能够通过日常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品格。同时,能够通过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团结精神。这些都对于班级文化的优化和班级管理的强化有着辅助作用。再次,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切实与他人展开交流与协作,促进自身合作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自身责任意识的形成。当学生带着这些品质回归到班级生活中,就能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也能够为班级管理带来积极影响。最后,交流分享活动。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读书交流会、学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分享成长心得、加强情感沟通,从而为学生创设轻松而又紧张的学习氛围以及团结而又温情的心理环境。例如,月考过后,为了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也为了帮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班主任组织了一场“学习经验交流大会”。在大会上,学生们针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增加了了解,增进了感情。在大会结束后,很多学生自愿结成了学习互助小组。通过小组互助,学生不再需要班主任的督促就能主动学习。可见,通过集体活动,班主任能够构建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并以此为契机,强化班级管理。

四、以树立模范标兵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

古希腊曾经有一句谚语:“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诚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其每天盯着学生的错处,对他们进行无休止的说教,不如树立若干个榜样,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染下,自觉改正错误,见贤思齐。下面,笔者针对在优化班级文化、强化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几类模范标兵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学习标兵。为了带动学生的学习,班主任应该在班级树立学习标兵。然而,此处要注意的是,班主任评选出来的学习标兵不仅要自己成绩好,还要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道德品质等各方面都具有表率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一起学习。其次,道德标兵。初中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班主任在班级里树立怎样的榜样,就等于引导他们的“三观”向哪个方向发展。因此,班主任应该善于发现学生在道德上的闪光点,并树立道德标兵,使学生受到正面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不仅有利于班级文化的优化,也为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最后,创意标兵。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班主任,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纳入工作范畴,融入班级文化。因此,班主任应该在班级里评选创意标兵,对于在学习与生活中具有独特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认可,从而在班级里形成勇于创新的文化,并将这种文化融入班级管理中,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班级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例如,学期末的时候,班主任在班级评选了五名学习标兵。其中,三名是成绩突出、名列前茅的学生,两名是进步巨大,突飞猛进的学生。在评选出标兵之后,班主任让这五名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方法与大家分享,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借鉴这五名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五名同学的学习精神,你追我赶,共同争夺下学期学习标兵的称号。通过学习标兵的树立,在班级里形成了既团结互助又彼此竞争的班级氛围,这使班级的学习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可见,班主任可以以树立模范标兵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综上所述,班级文化与班级管理相互影响,彼此相依。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班级管理,同时,好的班级管理也能够优化班级文化。因此,笔者建议班主任能够通过“美化班级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开展集体活动”“树立模范标兵”等途径,在优化班级文化的同时,加强班级管理,从而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又保.基于信息化视野下初中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

[2]卓灿才.建良好班集体做智慧班主任——浅谈初中班级文化建设[J].名师在线,2018(06).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班级管理;育人价值;路径选择

高校班级管理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目前,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决策和创新主要来自于自我认知和理解,即日常的感性认识和不完全的调查分析,对如何挖掘班级管理的内涵、发挥班级管理的育人价值,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探索实现高校班级管理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班级管理蕴含的育人价值

班级管理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

1.1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辅导员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创设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其凝聚的和谐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班风、学风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促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在这种乐观、积极、上进的班级氛围中通过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学会了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与人相处沟通等,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班级管理形成的“集体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增强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而这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表现。

1.2为学生的行为、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它既明确禁止学生的某些行为,一旦违反将受到惩罚,以此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也期望学生做出符合集体要求的良好行为。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指明了行动指南,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明辨是非、去恶扬善。同时,班级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培养有道德的人。它通过规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达到平衡状态,学生体验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对班级管理制度中内涵的价值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追求,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自觉加强品德修养。

1.3启发学生形成清晰的自主意识,成就个体发展

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是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由此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1]。大学生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发展的关键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渴望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地位,但其自我意识仍不成熟,相对缺乏理性思考与独立判断能力。但班级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的平台。学生在参与管理班级事务、制定班级制度、组织班级活动过程中学会了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增强了团结协作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与有相似生活实践和发展目标的同学交往,学生能多角度、多尺度的反思、衡量自己,开发某方面的潜能,纠正一些不良发展方向,形成对他人、集体、社会及自身的人格同一性的成熟认识,清晰的自我意识由此建立。

2辅导员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将班级管理等同于事务性工作或技术性工作

首先,辅导员将班级管理看作是无教育价值的事务性工作。因为学校各项任务的落实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困惑的解决都需要辅导员的参与,辅导员每天陷于各种琐事中,疲于应对,于是,很多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化、机械化,将班级管理思想价值的发挥机械等同于谈话开会,将班级管理的内容片面理解为应付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事务性工作,这使原本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班级管理变成了没有生机、没有感染力的程序性工作,许多班级管理事项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未得到开发。其次,辅导员将班级管理看作是客观的、可操作的技术性工作,即基于对技术的信仰而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一整套设置好的程序和环节,将班级管理问题分解为细小可操作、可控制的部分,所有可操作、可控制部分的完成则意味着班级整体管理问题的解决。[2]辅导员班级管理的核心素养简化为“工作技能”,其迷失于用各种技术手段管制学生。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被禁锢着、规范着,只能在既定的规则中活动,逐渐失去个性,成为只会适应现实生活,不会开创新生活,只会盲目服从,不会独立思考的驯服的个体。

2.2无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与管理思路

首先,在实践中,很多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目标停留在抓考勤让学生遵守纪律,为专业课知识教学提供良好的班级秩序和集体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阶段,班级管理中各种事项的解决仅仅是实现该目标的外在手段,学生在这一阶段中要“规规矩矩”。此外,很多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目标比较模糊,无法对班级管理目标进行清晰分类,如分不清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也分不清班级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这导致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无所适从,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学生也无法全过程、全身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其积极性和建设性不能有效发挥。其次,没有明确的班级管理思路。实践中,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上缺乏系统建构,在面对很多班级管理事务时无法尽快理出工作体系,区分不出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工作重点,反而疲惫地淹没到各种琐事之中,无法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整体的目标追求与系统指导,无法形成班级管理的整体格局和实践体系。

3辅导员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实现育人价值的路径选择

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斯宾塞说:“记住你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不管。高校班级管理涉及面极广,辅导员要实现班级管理的育人价值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寻求创新和提高。

3.1明确班级管理的教育主题,形成班级的教育主线

首先,辅导员应在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关注学生真实生活、发现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明确班级管理的教育主题。教育主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集中反映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思想和班级追求目标;“下”则统领着班级的各项事务和管理措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使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其教育主题在于促进学生主体的成长,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之后,辅导员应围绕班级管理的教育主题,提炼出符合学生特点和班级实际的、持续一个学期或若干个学期的教育主线,从而有重点、有系列的开展班级管理。“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可在一年级上学期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侧重行为养成和典范教育;在一年级下学期侧重生涯规划教育和朋辈互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和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在二年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侧重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在三年级侧重成长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反思成长历程,明晰发展方向;在四年级上学期,侧重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在四年级下学期,侧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国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3]据此教育主线整合班级管理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各种琐事被整合到班级发展的整体格局中,这时,辅导员将不再把自上而下布置下来的任务及学生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仅看作是为达到其他目的、维持正常秩序服务的,而是将它们看作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资源,辅导员也不再是零打碎敲的处理或忙于应付,疲惫不堪。

3.2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学生群体既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又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民主、平等、责任意识的养成。一方面,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说过:“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即使是上级部门下发的行为规范等文件,也应该经过学生的讨论或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更具体,最终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学生在这种和谐向上班级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下产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欲望,即“自律”的实现。另一方面,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通过班干部组织实施,因此高校学生干部的精神面貌与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着班级整体的管理水平。首先,强化学生干部的自觉性认知,认识到其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将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其次,健全对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选拔班干部时要发扬民主、公平、公正,干部组成既要考虑性别因素又要考虑性格因素,使之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培养班干部时要学会放手,大胆让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独立组织实施活动,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一个优秀的班干部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能很好地带动周围的同学。”[4]还要关心班干部的学习,使其在学习方面起到模范作用,这样才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3.3设计主动参与的班级活动机制

首先,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内容。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班级活动仍停留在以演讲、征文、晚会等为表现形式,机械完成自上而下布置的各项事务性工作,实现教育者为学生预设的教育目标的阶段上。这样的班级活动仍具有封闭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所以,辅导员应在了解学生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将学校的要求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创设班级活动。这样的班级活动因反映了学生成长中存在的矛盾、困惑的生活内容,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敞开心扉。辅导员可以对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拓展生活意义。其次,引领学生学会主动开展班级活动。在活动准备阶段,辅导员应发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主题、目标、内容的选择,设计、完善班级活动方案。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不能将开展班级活动的权力简单的下放给学生,任其自行摸索,而应有计划的予以引领、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开展活动的能力;在活动实施阶段,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合理分工,使其各尽所能,得到锻炼。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交流、欣赏和讨论可深化学生的体验,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活动完成后,辅导员应引领学生主动反思活动效果及活动主题、内容、方案的质量,总结活动经验,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学生在辅导员的引领下,通过参与、设计、开展班级活动,学会了独立思考,实现了成长。

3.4创设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体现着班集体成员通过集体生活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反映着班集体及其成员的物质、精神生活。[5]班级文化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育人价值效果的发挥。辅导员应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以达成文化养人、造人的目的。首先,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前提下创设班级文化,要将这种先进的思想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寓与他们的社会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在这种班级文化熏陶下将充满理想、信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其次,创设散发人文关怀的班级人际氛围。班级中人际关系的主体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辅导员可结合班级日常生活和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有意识的对学生间的关系予以指导、培养,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在班级文化活动中,辅导员应努力消除师生间的对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个体性,形成平等交往、真诚沟通的师生关系。

作者:张翠 单位:蚌埠医学院药学系

参考文献:

[1]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3.

[2]张杰,张洪高.班级管理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及其批判[J].教育科学,2009,25(2):20.

[3]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