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财务预算安排状况

时间:2022-06-04 06:17:00

市级财务预算安排状况

一、年财政形势分析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于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保持全市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至关重要。但从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和我市税源变化情况分析,今年我市财政形势极为严峻,财力非常紧缺,收支矛盾十分尖锐,财政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工作压力巨大。

从收入看,一方面,新的企业所得税法1月1日已正式实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落实节能减排、西部大开发和就业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都会对财政造成一定程度减收。另一方面,我市目前是一个非常单一的资源型财政,油田经济左右着全市收入形势,财政增收的绝大部分希望都寄托在油田企业。但今年长庆油田庆阳产区增加产量的可能性很小,靠增加产量增加税收已不现实,而价格提升带来的增收又十分有限。加之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导致炼油企业效益下滑、税收下降,对收入影响也很大。同时,我市去年搬迁、关闭的6户长庆油田三产企业,也减少税收近3000万元。全市财政增收面临较大困难。

从支出看,一方面,年中央实行微量从紧的财政政策,对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有可能减少。另一方面,我市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年需要保障的重点项目非常多,新增支出数额很大,落实省政府为民承诺办理的14件实事和市政府承诺办理的16件实事,市县财政需要安排近2亿元;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发展农业产化、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支持300万吨炼化项目搬迁改造、庆阳机场改扩建、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都需要安排大量支出。

二、年全市财政预算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年全市财政预算编制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全局,收入预算打足打实,确保稳定增长;支出预算向三农、困难群众、公共服务领域和基层倾斜,高度关注和突出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步伐,推进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具体安排过程中贯彻以下主要原则:

一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以收定支,根据实际财力安排支出,不做赤字预算,确保9个预算单位全部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并完成省上下达的消化赤字目标。

二是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在保证人员经费、特别是津贴补贴和工作运转的基础上,根据财力安排政策性项目支出,尽力增加民生方面和农业、社保、科教、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投入,压减维修、购置及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

三是零基预算、内外统筹的原则。支出预算要完全打破原有基数,根据现实需要安排。继续坚持和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预算内外财力捆在一起,按照先预算外、后预算内的顺序,对部门单位所需经费首先用其预算外收入安排,不足部分再从预算内考虑解决,力求财政资金使用公平合理。

四是科学管理、跟踪问效的原则。收支预算精打细算,公开公正透明,资金投向合理,并实行跟踪问效。

三、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财政小口径收入预算安排12.15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6.64%;大口径收入预算安排30.5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7.03%。其中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主体税种均高于国民经济预期增幅。预计全市当年可用财力35.28亿元,财政支出预算相应安排35.28亿元。

四、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市级财政小口径收入预算安排5.5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1.25%;大口径收入预算安排20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7.23%。

市级财政可用财力85910万元,支出预算相应安排85910万元。在具体安排过程中,首先保证人员经费支出,其次保证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最后根据财力可能和实际需要安排专项支出。专项支出进一步体现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投向重点,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和调整结构、保障重点的要求,优先保证各项政策性配套和法定支出,保证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投入的增长,保证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专项配套,保证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重大决策的全面落实。其中安排新农村和小康建设扶持资金1000万元,廉租房补贴150万元,节能专项资金200万元,污水处理厂运行经费200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配套271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配套403万元,改制困难企业职工生活补助584万元,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基金100万元,农村五保户供养、医疗救助、乡村医生劳务补助等298万元,救灾资金45万元,贫困大学生救助金100万元,待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生活费1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配套120万元,科技三项费460万元,职业教育经费200万元,卫生事业经费60万元,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等配套1100万元,庆阳五中搬迁修建补助1000万元,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1400万元,中小学校舍修建等项目经费1600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农业产业化开发资金1000万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资金500万元,铁路建设、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等重大项目前期费400万元,信用担保基金300万元,消防特勤中队建设补助4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1000万元,庆阳南区集中供热工程补助150万元,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经费200万元,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补助800万元。

五、年财政工作重点

(一)突出“两个重点”抓收入,促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在进一步加大对石油、煤炭等纳税大户的征管协调力度,力争以主体税种的增收拉动整个财政收入的增长的同时,突出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契税、城市建设税收、耕地占用税等零散税收的征收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力度,堵塞征管漏洞;严格控制减免税,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大力推广使用税控收款机,防止税款流失。突出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在完善征管网络和规范征管措施上下功夫,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管制度。

(二)做好“三篇文章”抓财源,促进财源建设效益显著提高。一要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聚财文章。围绕“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突出“黑绿文”三大产业开发,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强力推进300万吨炼化改扩建项目、陇东油田产能建设、机场4C级扩建等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总量扩张,建立稳固的财源基础,增强财政增收后劲。二要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做好非公兴财文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用财政贴息、担保贷款、补贴、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杠杆方式,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纳税大户,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借力生财文章。进一步完善财政信用体系,充分利用政府的增信优势,市县联动,积极扩大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足用活财政政策,搞好资本运作,为各类企业在庆阳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环境,借助外力增加财政收入。

(三)坚持“四个倾斜”抓民生,促进公共财政职能日益彰显。继续调整财政资金的供给方向,把财力继续向“三农”、社会事业、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节能减排等四个重点方面的倾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落实“科技兴市”战略,支持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增加对职教的投入,继续落实城乡中小学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利用财政杠杆,有效抑制物价过快增长;稳步推进廉租房制度建设,规范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提高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使用效益,解决城市低保人员、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完善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财政配套补助资金。研究财政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方式方法,设立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四)力求“五个提高”抓支出,促进财政资金效益充分发挥。实施金财工程,提高支出的安全性。年内市级“金财工程”要正式运行,部门预算编制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等要成功上线。通过建立动态监控、实施财银联网、完善内部岗位制衡机制等有效措施,从源头上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强化预算约束,提高支出的均衡性。进一步强化年度支出预算的约束性,认真落实《甘肃省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均衡性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分配程序,硬化和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缩短支出程序,提高支出的规范性。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进一步简化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拨付审批流程,减少部门滞留预算和执行过程中的“二次分配”。加快拨付速度,提高支出的及时性。积极协调解决专项资金预算分配、资金拨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对部门和县区拨付资金,努力做到随到随拨,确保财政资金及时发挥效益。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支出的有效性。创新财政监督方式,把财政监督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规范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大对财政专项、非税收入、国有资产、政府采购、社会保障等关系民生的资金进行跟踪监督及专项检查。加强对各单位内部财务行为的监管力度,规范财务支出行为。

(五)深化“六项改革”抓规范,促进财政管理水平优化升级。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将政府采购纳入预算编制范围,积极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途径和办法,逐步实行综合财政预算。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管理的操作程序和办法。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推进政府采购“市县联动”和“公务车辆用油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确保政府采购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增长。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县区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比较规范的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逐步缩小县区之间的公务员收入差距。

(六)增强“七种意识”抓作风,促进干部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教育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始终坚持把发展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增强学习意识、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节俭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防范意识。以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促进财政干部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推动全市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