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残联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31 00:21:28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1

(一)任务目标

建设残联系统专用业务网;有条件的省份应努力将网络向市、县级残联延伸。

建立完善残联系统公众信息网。

依托网络建立中国残联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业务数据库;积极推进省级残联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残联系统统计指标体系并加快实现统计现代化。

(二)主要措施

1.搭建信息平台,营造网络办公环境

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和地方残联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系统,依据本省具体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建立一个以中国残联为中心,连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的业务骨干网。

充分利用网络建立政务信息系统、邮件系统、公文管理系统、业务数据库和统计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

2.建立完善残联系统公众信息网

中国残联充分利用残疾人事业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面向公众、基层残联和广大残疾人的公众信息网。

省级残联完成国际互联网网站建设,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拓宣传残疾人事业的新领域,完善网站的服务功能,为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3.建立与政府横向部门的网络联系

中国残联纳入国务院政府专网,通过“全国行政首脑机关第二代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与政府之间电子邮件的互送。

省级残联纳入当地政府专网的“二邮”系统,建立与本级政府和横向部门间的电子政务联系。

4.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实现统计的计算机化

中国残联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设计统计业务指标,开发、推广事业统计软件。

省级残联统计部门规范统计渠道,加强统计管理;县级残联要逐步实现残联业务数据计算机化管理,着手建立基层统计台帐。

5.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

加强各级残联信息队伍建设,提高残联系统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整体水平。

根据信息工作的需要,针对人员特点,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工作。

将熟练掌握计算机作为对各级残联干部培训的内容之一。

(三)经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有关要求,以及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的需要,中央及地方各级残联信息工作纳入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中央财政资金用于中国残联办公自动化建设、专业骨干网建设、数据库和残疾人事业信息、统计工作指导、组织协调、技术培训、监测评估等;地方财政资金用于地方残联办公自动化建设、专业骨干网建设及人员培训。

与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有机结合,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动员社会力量,多种渠道募集资金和设备。

(四)实施步骤

中国残联制订省级残联网络建设技术规范。

东部沿海地区和直辖市要借助自身优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20**年底前完成省级残联节点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内部网络办公环境;在20**年底,完成地市级残联节点建设工作。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2

一、会议的基本概况年月日至日,省残联第五届主席团第三次(扩大)会议在武昌召开。会议分别由省残联党组书记、省残联理事长同志主持,这次会议学习贯彻了中国残联五届二次主席团扩大会议和第二十四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回顾了的工作,交流了工作经验,表彰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谋划部署了年的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同志出会并为受表彰单位颁奖,省政府副省长、省残联主席团主席同志到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年我省残疾人工作取得的成绩,对新一年的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省残联理事长同志作了工作报告,省残联党组书记同志作了会议总结,省残联各业务处室对业务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市、市、区、县作了大会经验发言,与会同志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大家发言踊跃,对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充满信心,也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省残联第五届主席团委员、省残工委成员单位、各市州残联理事长、县(市)区残联理事长、各大型企业残联理事长、省各专门协会主席、省残联各处室负责人等近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对年全省市州残联的目标管理完成情况进行了通报表彰,市、市、市等残联被评为全省市州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市残联、市残联等十四个单位被评为目标管理考核优胜单位。会议印发了各市州的残疾人亮点工作,汇编了各专门协会的工作总结。根据会议安排,会前召开了省残联第五届主席团第三次(扩大)会议的预备会议,对第五届主席团个别委员因工作需要作了调整和增补工作。二、会议的主要精神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分别体现在副省长的讲话、书记的总结、理事长的工作报告之中:(一)副省长讲话的主要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副省长讲话充分肯定全省各级残联所做的各项工作,可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一是残疾人事业的“大事多”。主要体现在中国残联对省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中残联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研究我省的残疾人工作,促进了全省残疾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主要有四件大事。其一,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发[]10号)。这在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二,中残联与省政府签订了“共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的协议。在全国三个试验区中,我省是中部唯一是承担实验区的省份。这在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也是第一次。其三,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第一次召开了促进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大会。就全面贯彻落实中央7号及省委10号文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促进我省残疾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四,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湖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省政府常务会讨论这个规定时,省长及其他几位副省长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国务院颁布《残疾人就业条例》后,我省还是第一家予以颁布,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残疾人工作的感情。这四件大事,实实在在,给残疾人带来了很多实惠。二是残疾人工作的“亮点多”。各级残联主动作为,奋力开拓,克难奋进,真抓实干,做了大量很有成效的工作。启动了“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省政府把这件事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残疾人托养服务的“阳光家园计划”开始实施;省残疾人康复中心顺利建设;全省残疾人十大创业之星评比表彰;残疾人“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巡回报告团等等。充分体现了全省残疾人工作的卓有成效。三是残疾人得到的“实惠多”。我们开多少会,发多少文,搞了多少活动,都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体现在残疾人是否受益、残疾人是否满意,经过中残联的评估,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万残疾人中,有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稳定在80%以上;残疾人就业援助得到落实;残疾人救助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多户危房改造任务,帮助万多名残疾人脱贫等等。让广大残疾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得到了广大残疾人朋友的理解与支持。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得益于各级残联创新精神的增强;得益于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副省长对20__年我省的残疾人工作也提出了要求。一是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方面,必须明确“一条主线、一个契机、一个重点、一个落脚点”。“一条主线”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7号和省委10号文件精神,在落实上下功夫。“一个契机”就是国家“两个体系”建设实验区,去年中残联与省政府签订了协议书,今年要全面启动,全面推进。“一个重点”就是全力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取得实效。“一个落脚点”就是促进省的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重视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各个县(市)残联的基础设施要合理规划,一个一个督促落实,一年一年解决一批,通过几年的工作,把为残疾人服务的各项设施建立起来,为 残疾人服务的项目开展起来。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残联主席团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各级政府残工委要履行好职能,更好的为全省残疾人服务。各级残联组织又根据中国残联章程的规定,抓好自身建设,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组织工作不断加强,要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从事残疾人工作,把残疾人当亲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千方百计为他们服务。(二)理事长、书记讲话的主要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议对我省残联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20__年残疾人工作总体要求和实现全年目标的任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特色,强化工作责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和省委10号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两个体系试验区建设,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政策理论研究,抓好以“普惠加优惠,特惠更实惠”的特殊保障制度建设,推进以残疾人康复和残疾人托养服务为重点的服务设施建设,把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心里、拿在手中,在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意见时,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内容,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残疾人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第二、大力推进“三项重点工程”,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一是要切实完成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年度任务。尽快制定印发《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配套实施办法》,制定具体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各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二是要加快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尽快制定下发《湖北省阳光家园计划—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试行方案》,制定完善阳光家园计划资金、服务标准、托养对象准入条件、补贴标准等各项管理制度,使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化。适时举行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启动仪式,举办全省托养服务培训班。三是要夯实残疾人工作“三基工程”。即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建设、基层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四部门《关于下发全省残疾人工作“三基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制定下发全省残疾人工作“三基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召开全省残疾人工作“三基工程”建设现场会,着力推进“三基工程”相关工作。第三、扎实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确保残疾人事业“十一五”末年度规划规定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服务、维权等业务工作的全面完成,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第四、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进一步营造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环境。大力宣传残疾人工作和残疾人先进典型,利用全国助残日开展“十大爱心助残单位”、“十大爱心助残人士”评选表彰活动。开办专题栏目,推动电视加配手语、电视加配字幕。继续加强残疾人信息网络化建设,规范统计工作。第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以残疾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开展“建残疾人之家,做残疾人之友”活动。自觉践行“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本领,奉献自己为残疾人服务的聪明才智;转变工作作风,沉下基层,搞好调查研究,深入到残疾人之中,把残疾人的安危冷暖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信号,问政于残疾人,问需于残疾人,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会议的传达贯彻落实一是要吃透会议文件精神,领会文件精神实质。认真学习消化会议内容,理事长的工作报告是指导我们今年工作的纲领,要全面理解,理清思路。在具体学习时注意做到:其一是要视路开阔,全面理解;其二是要抓住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搞好汇报。会议文件多,内容多,要把思考解决的问题列出来,向分管的领导汇报,把我们对文件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用丰富的语言去打动领导,争取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达到领导帮助各级残联解决残疾人问题的目的。三是要部署好20__年的全年工作,要开好各级残联的工作会。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末年,要好“十一五”规划的尾,谋划好“十二五”规划的头,要把各县(市)区这一级残联领导班子带好,通过行政的、法律的、政治的、组织的等各项手段,推进基层残疾人的各项工作,要争取政府残工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筹划好我们全年的各项工作。要突出残疾人“二个体系建设”这一重点,抓好各项残疾人工作的落实。四是要开动脑筋,创新思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各级残联的任务重、工作多,困难大,要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做出本地残疾人工作的亮点,形成本地特色的残疾人工作,为构建和谐做出新贡献。这次大会是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又一次里程碑性工作会,会议内容多、亮点多、喜事多。形成了一次团结的大会、鼓劲的大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己经过去,新的一年己经来临,过去的一年巨大成绩,各项工作亮点不断,新的一年任务多、压力重,形势逼人,形势推人,我们一定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全面推进20__年全省残疾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作新贡献。二0__年三月三日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3

第二条五年计划纲要专项资金是指用于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拨款和国家公益金、残疾人福利基金、企事业单位赞助等项资金。

各地应按照“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五年计划纲要规定任务的按期完成。

第三条五年计划纲要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只适用于五年计划纲要规定的项目,主要包括:

(一)康复。用于残疾康复、残疾预防和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的补助。

(二)教育。用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补助。

(三)就业。用于对失业残疾人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扶持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补助。

(四)扶贫。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机构工作的补助。

(五)文化体育。用于残疾人特殊艺术活动补助;残疾人运动员选拔、训练、比赛,运动器材购置,残疾人体育运动基地补助,社区残疾人体育活动、特奥活动补助。

(六)其他。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任务指标和预算编制要求,按时编制五年资金收支计划和年度收支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第五条中央财政安排的五年计划纲要专项资金,一定五年,分年度安排。其中补助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分别列入中央部门预算;补助地方支出部分由财政部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达给省级财政部门,拨款文件抄送省级残疾人联合会、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六条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依据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和**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的五年计划纲要任务指标进行分配,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补助项目和标准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商财政部共同制定。

第七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上级补助资金和社会筹集资金情况安排相应资金。

第八条各级地方财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接到上级补助资金后应及时分配和下达,不得截留和任意改变资金用途。

第九条五年计划专项资金可以结转下年使用。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将根据情况扣减下一年度补助经费。

第十条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按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按时完成任务指标,及时编报五年计划专项资金决算报表,并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逐级汇总上报。省级残疾人联合会于每年3月底前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报送上一年度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项资金决算情况;每年4月底前,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向财政部报送上一年度全国专项资金决算情况。

第十一条五年计划专项资金必须纳入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第十二条用五年计划专项资金购置的材料、物资和设备等属于国有资产的,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加强管理。

第十三条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五年计划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法规的,要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备案。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解释,自之日起施行。

财政部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4

共分四个问题: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历史和现状;二、先进城区的经验;三、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情况;四、下一步工作的基本构想。 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残疾人事业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 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固有问题。中国解放前,残疾人处于黑暗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残疾人的生活,残疾人工作也逐步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现在大连市有22万残疾人,全国共有6000万残疾人。涉及到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家庭。 建国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初创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随着经济腾飞而走上了稳健发展的道路。残疾人工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1966)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残疾人也由沿街乞讨、流离失所转由政府供养救济。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样有了政治权利和基本生活权利。50年代中期,我国的残疾人福利工厂、伤残人福利院、荣军疗养院、精神病院等相继出现。到1965年,全国盲校、聋哑学校由解放前的44所增至266所,相当于以前的6倍,在校生由解放前的2000人增至23000人,增长了10倍。 1953年,我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中国盲人福利会。1956年,在主席和总理的关怀下,成立了中国聋哑人福利会,1960年5月召开了我国盲人聋哑人第一届代表会议。尔后,至1965年,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了地方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工作得到了广泛的活跃,密切了政府与广大残疾人的联系。但由于“”十年的动乱,使刚刚起步的中国残疾人事业陷入停滞。 (二)开创新局面阶段(1978年以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88年3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199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1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3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由34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使中国残疾人事业由救济安养为主的初创阶段,步入以“平等、参与”为宗旨,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福利、环境、法制建设全面发展的阶段,全国残疾人工作进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好时期。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充分肯定。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因其对中国残疾人人权保障的杰出贡献以及为推动世界残疾人运动发展的不懈努力荣获“联合国人权奖”。这一国际大奖第一次授予中国人,也是第一次授予了残疾人。这是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件大事。同时也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与重视。 目前,我国残疾人事业已步入了继往开来,开创新世纪残疾人事业新局面的美好时期。总书记在深刻阐述残疾人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时指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因而,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在新世纪之初,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先进城区的经验 今年四月我们随大连市政府组团赴东南沿海地区,实地考察了广州、深圳、厦门和上海等城市的城区残疾人工作。可供我们借鉴的主要经验: 一是与时俱进的“人本”理念。这些省市城区的残疾人工作普遍能坚持以满足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日益增长的特殊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各级党委政府到残联组织,都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作为神圣职责。他们认为残疾人的事办不好,政府不称其为好政府,领导不称其为好领导,社会也不称其为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政府的工作使最困难的群体满意了、高兴了,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 二是切实纳入“主导”地位。上述一些城市的城区坚持残疾人工作以政府为主导,切实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到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统筹安排,从政策的制定到领导亲自参与,无不体现出“主导”作用和社会性的齐抓共管。 三是适时有效的财政投入。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他们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财政投入。厦门市城区为300万元,广州、海口、杭州、温州、深圳市的城区每年财政批拨残联事业经费都在350万元以上,上海市的城区分别达600万元。 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苏州市区残联在残疾人康复服务方面卓有成效地全方位挖掘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区辖所有的普通医院联手设立残疾人康复科,为残疾人就医实行半价;与精神病医院联手,对精神病患者实行优惠救治;与儿童医院联手,开设聋儿早期干预、检测项目和脑瘫儿童康复训练项目等。 三、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9800多名残疾人。2002年,我区被评为辽宁省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被确定为全国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工作“十五”计划试点区。与我市其他区市县相比较,我区残疾人工作的基本特点: (一)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 区委、区政府对各级残疾人组织建设高度重视,适时地调整、充实和加强了区、街两级残工委和残联组织,强化了“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社区残疾人协会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不少的服务项目做到了进楼入户;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普遍得到了加强;区、街、委三级志愿者队伍和结亲帮扶对子等系列服务载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二)坚持政府为主导,切实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区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 一是纳入计划,同步实施。区委、区政府先后制订下发的《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2008年—2008年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深化社区建设,丰富和完善“西岗模式”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有残疾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明确要求。我区的残疾人工作全部纳入了《西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之中。保证了我区残疾人工作从规划、目标、任务和步骤上与全区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二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区街两级残工委和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工作联系点等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残联和社区残疾人工作任务指标的分类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等制度的建立都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残疾人工作的运作机制。 (三)重点工作有亮点 一是康复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巩固基础,讲求实效,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使康复工作基础扎实,服务成效显著。全区组建了9处残疾人康复机构,建立了47个残疾人康复服务站点。近两年来得到不同程度地康复服务的残疾人达10494人次,全区已有500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 二是扶贫帮困工作。区委、区政府一直坚持把残疾人的扶贫工作纳入全区社会扶贫工程的总体设计、统筹规划之中。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帮、包、带、扶”等多种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载体活动,全区共走访慰藉残疾人家庭 6000余户;累计捐送米、面、油和保健用品合计约70余万元;全区未达到我市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全部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待遇,实现了“零”的突破。 三是就业工作。我们本着“强化安置、重在上岗、先易后难、分类开展”的基本思路,保证了我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动态和静态管理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近两年,我们共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各类残疾人600余人次,召开用工洽谈会41次;全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3189人,已安置动态与静态就业2913人,实现就业率达91.3%。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20万元,这两项指标均处在全市十一个县市区的前位。 四是“试点区”工作。根据中残联《关于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十五”试点工作方案办法》这一文件精神,2002年,我区被确定为全国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十五”计划的试点区,担负着探索和总结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的工作模式、内容和方法、为在全国广泛展开的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工作提供经验的重任。我们按照有“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举措”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西岗区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此项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卫生局、区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及各街道卫生院、所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区组建起了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网络,使工作得到了迅速地开展。其较为成功地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效得到了省市残联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积极参与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 二是硬件建设档次不高。 三是区、街、社区三级残疾人工作机制和社会综合资源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下一步工作的基本构想 一是要继续加大残疾人劳动就业的工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来源问题。就业是残疾人生存之本,就业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我们要尽快地调整工作思路:以创新思维,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打造“多元化”就业模式;以“务实”精神,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①积极主动适应企业改制、产业转型的大趋势,把残疾人就业工作思路由集中和分散按比例的“政策性”安置,拓展为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多元化的“适应性”安置。②针对残疾人整体素质、就业能力与社会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把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思路由以往的简单劳动的“维系性”安置,转变为分层次、重技能的“稳定性”安置。③继续坚持 “以安置为主、收缴保障金为辅”的原则、协调和联合相关部门制订出台“优惠办法”。④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中残联和辽宁省政府“关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财政代收”的要求精神,壮大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经济实力。 二是要加大残疾人扶贫解困的工作力度。我区现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残疾人只能靠最低保障金生活。效仿外地经验,对其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要制订特殊救助政策。同时,要协调和敦促有关部门落实政府对残疾人的相关优抚政策,动员全社会关爱、救助残疾人。 三是加大投入,推进无障碍设施和西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大连是全国第一批12个创建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之一,从厦门、杭州等城市的城区投入看,政府对此项工作的力度和决心很大。综合性地提高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这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区综合文明程度的标志。我区目前大面积地城区改造,正是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千载难逢的契机,我们要继续注重与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协调工作关系,推进此项工作在我区的健康发展。眼下区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千方百计为我们调配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用房,我们要认真地作好各项建设工作,使其尽快投入使用。 四是认真落实大连市残联、民政局、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强社区残疾人协会的组织建设,按照“全市每个社区残协中都要配备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的要求,认真做好协调、选聘、定位、定职责等相关工作,切实把最优秀的残疾人选准、聘好、培训好,夯实社区残疾人工作基础。 总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卓有成效的扎实工作,努力推进我区残疾人事业的新发展。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残疾评定

第三章 康复与预防

第四章 教 育

第五章 劳动就业

第六章 文化生活

第七章 福利与环境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九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第三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给予残疾人特殊扶助,保障残疾人合法权利的实现。

全社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的法定扶养人、监护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扶养义务和监护职责。残疾人的亲属应当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增强自立能力。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虐待、遗弃、侵害残疾人。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残疾人事业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承担本级人民政府委托的任务,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联合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募集资金,办好经济实体,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及海内外个人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综合协调有关残疾人事业、政策、规划与实施工作,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本办法的贯彻实施。其办事机构设在本级残疾人联合会。

第七条 残疾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秩序,履行应尽义务,遵守社会公德。

残疾人应当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章 残疾评定

第八条 残疾须经旗县级以上的残疾人联合会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医疗机构负责残疾人的残疾评定。

评定残疾人的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务院所规定的残疾标准进行评定,并为评定提供方便。

对医疗机构的残疾评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查。对复查结论仍有异议的,可以提请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有关医疗机构进行复议,自治区组织的残疾评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九条 对经有关医疗机构评定为残疾的人员,由旗县级残疾人联合会发给《残疾人证》。

第三章 康复与预防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康复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在综合性医院设立残疾人预防和康复医学科(室);有条件的盟和设区的市应当逐步设立残疾人预防、康复中心,开展康复医疗,加强康复科学研究,开展康复工作人员培训和康复技术指导工作,定期组织康复医疗队到农村、牧区开展工作。

承担康复医疗任务的卫生、医疗单位应当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和设施,与传统的康复技术相结合,对残疾人实施有效的康复医疗。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康复医疗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民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组织和指导城镇、农村、牧区服务网、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城镇、农村、牧区预防和康复工作。

特殊教育单位、社会福利企业等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

第十二条 医学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开设残疾人预防和康复课程,有条件的要设置康复专业,培养、培训各类康复专业人才。

第十三条 自治区,盟、设区的市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商业企业应当建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点;旗县要逐步建立供应服务站点,负责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助用品、特殊 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的供应和维修。

第十四条 残疾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恢复补偿功能所需的医疗费用,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残疾职工,按照公费医疗有关规定办理;

(二)享受劳动保险的残疾职工,由所在单位按有关规定办理;

(三)不享受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待遇的集体经济组织在业残疾人,由所在单位酌情承担;

(四)未满十六周岁的残疾人,由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按在职职工家属享受医疗费待遇的规定办理;

(五)社会闲散残疾人,由监护人或者亲属承担;承担确有困难的,可由残疾人直系亲属向所在单位申请补助;

(六)农村、牧区残疾人的康复医疗费用确有困难的,由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给予帮助或救济;

(七)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由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补助。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领导,宣传、普及优生优育和预防残疾的科学知识,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中毒、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制定行政规章,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蔓延。

第十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残疾儿童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加强残疾预防工作。

经旗县级以上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部门诊断为新生儿会出现严重生理缺陷或者严重遗传性疾病者,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长效避孕或者绝育措施。

第四章 教 育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加强领导,统一规划,有计划地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捐资助学,逐步完善残疾人特殊教育体系和残疾人教育管理体系,负责对残疾人实行普通教育或者特殊教育。

第十八条 普通小学、初级中学应当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亲属或者监护人可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行政部门处理。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学校对残疾学生应当一视同仁。对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学费和其他费用,并按规定享受助学金。

第十九条 自治区,盟、设区的市应当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旗县级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和民族特殊教育班。少数民族聚居区可以采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授课。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在中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组)。

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幼儿儿童康复机构和街道办事处、嘎查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残疾儿童学前班(组),幼儿教育单位应当接受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入园,并针对残疾幼儿的特点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第二十条 劳动、教育行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有计划地发展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残疾人所在单位应当对残疾职工进行符合其特点的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二十一条 自治区,盟、设区的市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者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为特殊教育培训师资,并开展特殊教育研究。

第二十二条 鼓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对从事特殊教育的人员和手语翻译按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对从事特殊教育满十年的,发给荣誉证书,满十五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所享受的教育津贴计入退休金。对从事特殊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在职称评定和晋级等方面应当给予优先。

第二十三条 特殊教育经费列入教育事业费支出,随教育经费的增加而增加,教育附加费收入应当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中的特殊教育,确保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

第五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做到普及、稳定、合理。

旗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逐步建立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劳动服务机构受本级劳动行政部门指导,负责残疾人待业调查、就业登记、能力评估、职业培训和就业介绍、咨询、指导等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服务。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和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工疗机构,按摩医疗及其他福利事业组织,安排残疾人集中就业。

有关部门对残疾人福利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税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税收。

第二十六条 鼓励、支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对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规定减免管理费,银行应当按规定优先贷款,税务部门应当按规定给予减免税。

第二十七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经济组织,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每少安排一人,每年按照所在地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缴纳与使用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村牧区基层自治组织应当组织和扶持农 村牧区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生产劳动,并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照顾。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扶贫规划时,应当将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列入扶持对象,帮助其掌握生产技能,通过劳动脱贫致富。

第二十九条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实际,为其安排适当工种和岗位,并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在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职工。

单位撤销、解散或者破产时,应当安排好残疾职工生活,并创造条件使其重新就业。

对于国家分配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残疾毕业生,接收单位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接收;拒绝接收的,当事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单位接收。对未列入国家分配的残疾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第六章 文化生活

第三十条 文化、体育行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应当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残疾人开展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生活。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给予鼓励和帮助。

第三十一条 自治区,盟、设区的市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建立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中心。旗县以下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嘎查村民委员会和残疾人比较集中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因地制宜逐步开辟残疾人活动场所。

第三十二条 鼓励文化、体育行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举办残疾人文艺汇演和体育运动会,并积极参加国内外比赛、交流,所需经费由举办单位解决。参加活动的残疾职工在集训、演出和比赛期间,所在单位应当照发工资并保证其福利待遇不变。无固定收入的,举办单位应当予以补贴。

第三十三条 各级新闻单位应当积极开展为残疾人服务的宣传,在宣传中对残疾人的称谓要规范。有关残疾人的电视新闻和影视作品应当逐步采用字幕和手语解说。

第七章 福利与环境

第三十四条 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救济和帮助。

残疾人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残疾人家庭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残疾人福利设施,计划、财政、土地、城建等部门在经费、征地、基建、收费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

第三十六条 旗县级和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村牧区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减免其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负担。

第三十七条 对流浪、乞讨和无法定扶养人的残疾人,由民政及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妥善收容,并遣送回原籍;残疾人原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予以接收和安置。

第三十八条 除享受本办法规定的扶助之外,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享受如下优待:

(一)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应当对残疾人收费实行优惠,可以优先入场,并准予携带必备的辅助工具;

(二)残疾人乘坐火车、长途汽车、渡船、飞机等优先购票,优先搭乘,免费携带必备的辅助工具;

(三)盲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盲人读物免费邮递;

(四)国家医疗机构免收残疾人挂号费、注射费,并优先就诊;

(五)残疾职工由所在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住房。

第三十九条 夫妻一方或双方是残疾人,其中一方为城镇户口,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农村一方到城镇落户的,公安机关和计划部门应当在农转非户口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第四十条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逐步建立和完善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执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应当组织好每年的“助残日”活动。以多种形式扶残助残。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残疾人联合会及有关部门对下列情形之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一)残疾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成绩显著的;

(四)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

(五)在预防残疾、康复医疗和科学研究做出显著成绩的;

(六)其他为残疾人事业做出突出成绩的。

第四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6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虐待、遗弃、侵害残疾人。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宣传、普及优生优育和预防残疾的知识,采取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第四条  本市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联合会承担人民政府委托的任务,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实施工作,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其办事机构设在残疾人联合会。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重视残疾人事业,组织开展帮助残疾人的各种活动,树立扶残助残的社会新风尚。对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兴办残疾人事业、热心为残疾人服务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对自强不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区、县残疾人联合会根据国家规定的残疾标准发放残疾人证。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享受国家和本市对残疾人的各种福利待遇。

第二章  康  复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开展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九条  卫生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在医疗单位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建立必要的专门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和科学研究。

市和区、县卫生、民政等部门和红十字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组织指导城乡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社区服务网、红十字卫生站、残疾人之家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卫生部门应当把残疾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纳入市和区、县及乡、镇、街道三级保健网。

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残疾人康复医疗设施。

第十条  残疾人享受公费医疗或者参加医疗保险的,其进行康复治疗的费用按现行公费医疗或者医疗保险的规定办理;不属此范围的,由本人或者法定扶养人负担;经济确有困难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

第三章  教育和职业培训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逐步完善残疾人特殊教育体系。

第十二条  市和区、县教育部门应当会同民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制定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规划并组织实施。

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招收残疾儿童的幼儿园(所、班)、启智班等,进行心理康复、智力开发、行走定向、听力、视力、言语等功能训练。

第十三条  普通中小学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对不能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应当根据需要附设特殊教育班。

本市残疾人与外地人结婚所生子女达到入学年龄的,可以在本市残疾人户口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第十四条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招收学生,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达到录取标准的,必须录取,不得歧视。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开办残疾人中专班、中技班和职业培训学校,支持、帮助残疾人学习文化和技术。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十六条  从事残疾人特殊教育的教师以及从事聋人手语、盲文翻译的专业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残疾人特殊教育工作,对从事残疾人特殊教育满十年的,发给荣誉证书,累计男满二十五年、女满二十年的,其享受的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费的计算基数。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达到就业年龄、肯有一定劳动能力、自愿就业的残疾人,应当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排就业。

第十八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经济组织都应当按不少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7%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具体办法按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社会福利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减税或者免税待遇。减免税款由企业列为国家扶持基金,单独记账和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用于企业生产和社会福利事业,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者个体开业。残疾人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符合条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经营条件等方面给予照顾;税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税或者免税。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应当合理安排残疾人职工的工种、岗位和生产定额,保证残疾人职工必需的安全生产条件,对确需调整工种或者岗位的残疾人职工应当予以妥善安置。  残疾人职工在转正、定级、升级、技术职称评定、干部聘用、劳保福利、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等方面,享有与本单位其他职工同等的权利。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录用残疾人职工,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不得以残疾为由开除、除名、辞退残疾人职工。

残疾人职工对开除、除名、辞退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团体应当重视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发展供残疾人活动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

第二十四条  文化、体育、民政等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积极组织指导残疾人开展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发现和培养残疾人文艺、体育优秀人才。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支持、鼓励、组织本单位残疾人参加文化、体育活动。

残疾人职工参加区、县级以上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保证其工资和福利待遇。

第二十五条  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的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应当为残疾人参与活动提供方便和照顾。

公园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对残疾人实行减费或者免费开放。

第六章  福利与环境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残疾人救济、福利、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残疾人福利服务设施,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环境,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第二十七条  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属城镇居民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救济或者送社会福利院供养;属农村村民的,按照有关农村五保户的规定供养。

对无劳动能力、家庭无固定职业收入、经济上有困难的残疾人,由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给予适当的救济、补助。

第二十八条  残疾人所在单位和社会福利企业必须按政府规定为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统筹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统筹基金的提取比例上适当予以照顾。

无工作单位的残疾人的监护人和家庭成员,应当帮助残疾人参加人民保险公司开办的养老金、大额疾病医疗等保险。人民保险公司应当为残疾人参加保险提供便利。

第二十九条  铁路、民航、公路等交通部门和卫生医疗机构、公用事业、商业等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购票、购物、医疗、房屋修理等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

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给予方便和照顾;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准予免费携带。

盲人免费乘坐本市公共汽车、电车、地铁列车。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区、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农村残疾人的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社会负担。

第三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和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必须按照国家关于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对现有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和住宅小区,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按照规范进行改造。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设施,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管理、保护和维修,保证完好和使用。

第七章  经  费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兴办残疾人福利服务设施、开展康复医疗、特殊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款捐物,支持和帮助残疾人事业。

第三十二条  用于残疾人事业的资金、经费和物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截留和侵占。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对责任单位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给予直接责任者行政处分:

(一)拒不招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入学的;

(二)不按照国家关于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规划、设计、施工的。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予以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歧视、侮辱、虐待、遗弃、侵害残疾人的;

(二)破坏、损毁供残疾人使用的公共设施的;

(三)挪用、截留、侵占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救济、福利和减免税款等资金、经费和物资的;

(四)其他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

第三十五条  侵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7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现有312万残疾人,涉及全省五分之一的家庭。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残疾人提供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残疾人服务需求,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xx〕7号)精神,推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和“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为抓手,以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健全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努力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坚持“缩小差距、协调发展、共享小康、走在前列”的工作目标。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与健全人共建共享小康成果,使全省残疾人服务设施、服务能力和残疾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到20xx年,全省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有适应指征贫困残疾人的助明、助听、助行等康复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基本纳入集中托养、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使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人人享有安全的住房,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到2020年,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和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完善,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使广大残疾人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有尊严,与全省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在强化党委领导和政府主体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市场推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普惠特惠、全面发展。按照普惠加特惠、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一般性制度安排和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将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纳入城乡社会就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体系。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优先解决广大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残疾人康复、教育和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无障碍建设、权益维护等,加快事业发展和制度建设,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兼顾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特殊服务需求,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残疾人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坚持把基层残疾人工作特别是城乡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基层,为广大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服务产品和服务技术。

二、完善残疾人的基本保障

(四)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残疾人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适度增加保障内容,确保残疾人“应保尽保”。将贫困残疾人列入城乡医疗救助、惠民医疗的重点对象,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看不起病的问题。

(五)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保障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专项基金,或定期发放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券(卡),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时效。将贫困残疾人购置基本辅助器具所需补助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付范围。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加 快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康复服务网络。各市、县(市、区)都要建立公益性专业康复服务机构与设施,完善功能,规范管理,切实提高康复服务水平;有计划地在医疗机构中设立康复医学科室;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充分利用城乡社区内各种有效资源,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扎实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切实加强社会医疗机构、专业康复机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密切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高康复质量和水平,逐步形成完善的康复服务网络体系。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免费为孤残和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治疗。将残疾人康复人才专业培训纳入政府教育计划,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全科医生培训的内容,加大对基层社区康复人员培训力度。支持残疾人康复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

(六)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牵头,相关部门、有关社会团体及专家参与协作的残疾预防工作管理体系。将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配套工作计划,广泛开展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免费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和孕产优生检查。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健康宣教。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等领域的执法监察,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与发展。建立健全全省出生缺陷与残疾的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监测和0—6岁残疾儿童的监测方案。建立残疾人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工作。

(七)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居住条件。按照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完善覆盖城乡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救助机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的家庭中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参照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补助金,并享受其他社会救助政策;逐步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重度残疾人纳入集中托养、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政府救助机构要及时救助、妥善安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残疾人。将农村残疾人优先纳入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对象,优先落实救助措施。将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城市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提供实物配租,减免租金或优先购房。

(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各级政府要确保城镇残疾职工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职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其社会保险个人缴费给予相应的补贴。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鼓励并组织个体就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要及时将农村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支持各类商业保险机构增设预防各种伤残风险和残疾人专项险种。

三、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九)发展残疾人教育。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全民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科学规划,特别扶持,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教育权利。全面普及残疾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康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保障适龄残疾人享有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残疾儿童在公办幼儿园接受教育的,给予减半或免收保育费;对于需要语言和康复训练的聋儿、脑瘫儿和智残儿,凡家庭生活困难的,可予减半或免收教育康复训练费用,相关经费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助。根据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和残疾类别等情况,构建“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全省特殊教育体系。人口40万以上的县(市)必须建1所培智学校,人口30万以上、智力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应建1所培智学校,设区市的区和人口30万以下的县(市),可以采取独立建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点、合作建校、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满足区域内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需要。各市、县(市、区)都要建立扶残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助学政策,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各级政府免除学杂费、课本作业本费、住宿费,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免除学费、代管费;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免除学费、代管费,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将高等院校全日制在读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学生纳入资助体系,优先享受免收学费、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补贴等政策待遇,确保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或辍学;对参加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并完成大专以上学业,取得文凭的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奖励。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残疾人所在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要免费对残疾人开展扫除文盲、职业培训、创业培训,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积极创造条件,创办特殊教育高等学校,鼓励、支持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和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各类专业人才。鼓励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和照顾。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学生。

(十)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机会和权利。各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所属机构要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新录用人员时,除特殊岗位外,录用单位不得设置歧视残疾人的录用标准;未达到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的单位,要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依法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完善地税部门制度,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其促进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辅助性工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县(市、区)政府要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产品作为残疾人庇护工场的专产、专营产品,同等条件下,政府应当优先采购残疾人专产、专营的产品或服务。各级政府要积极出资扶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将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优先提供就业援助。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残疾人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和其他新型就业形式的资金扶持、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相关政策。将农村扶贫开发和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贫困残疾人家庭,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对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和优惠支持。完善残疾人扶贫基地扶持政策,凡具有一定规模、安置残疾人就业和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成效明显、被列入省、市、县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的,依照同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给予扶持。积极组织和推动残疾人异地就业,帮助欠发达地区残疾人增加收入。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增强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人才开发和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充分调动残疾人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定期举办残疾人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充分调动和鼓励残疾人钻研技术、提高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一)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体育等部门要将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纳入文化大省、“体育强省”建设内容,鼓励、组织、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文化体育权益”。在推进“文化低保”工程等工作中,加大向残疾人提供免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的力度。公园、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要对残疾人实行免费开放,支持残疾人参与各类公共文体活动,并提供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服务;城乡健身公共场所要配置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器材;公共图书馆要为盲人提供有声读物,鼓励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立盲人图书室,配置盲文版书籍;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有计划地兴建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加快建设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加强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指导,市、县(市、区)要建设残疾人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管理和训练功能。承办好20xx年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和比赛,市、县(市、区)要每四年举办一届残疾人综合性运动会,省、市及有条件的县(市、区)要每四年举办一届特奥会。积极开展残疾人国民体质监测,建立残疾人国民体质数据库,科学指导残疾人开展健身活动。发展和扶持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办好省残疾人艺术团等特殊艺术团体。定期举办省、市级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比赛和演出,鼓励支持残疾人参加国内、国际文化艺术比赛和交流。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残疾学生开展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文艺体育健身活动,增强素质,康复身心。建立残疾人优秀运动员、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选拔、输送、激励机制,完善残疾人优秀运动员的就学、就业、医疗和生活保障,对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运动员及其教练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全面提升对残疾人的服务

(十二)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服务业。以残疾人全面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为补充、社区服务为基础、家庭服务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权益维护等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计划,建立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托养照料、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辅助器具服务、专门协会活动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同时推动其他公共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服务。根据当地残疾人的数量及基本服务需求,配备残疾人公共服务机构专业服务人员;将残疾人公共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保证残疾人公共服务机构正常有效运转,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残疾人需求。加强行业监管,推进残疾人服务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进一步放宽残疾人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大力支持面向残疾人家庭的家政服务等社会中介组织及依托信息产业的现代残疾人服务业的发展,为残疾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居家服务。加大对残疾人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依法运用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扶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采取多种灵活措施,为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为残疾人服务业减免相关费用,为残疾人优惠提供有关公用事业服务。各地应在安排年度建设用地指标时优先保障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公益类项目用地需要,优先安排残疾人服务业建设项目用地。支持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科技研究、引进、应用和创新,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扶持科研机构开展辅助器具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实现产业化生产,促进残疾人服务业的技术升级。

(十三)加快无障碍建设和改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规范和标准,实现无障碍设施与城镇发展建设相配套。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社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和场所等项目,要实行无障碍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小城镇、农村地区要逐步推行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建设项目时,要将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列入审查范围,不符合规定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在审查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对不依照国家强制性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提交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要含有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查、审批与验收公共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时,要听取残疾人代表和残疾人组织的意见,吸收其参加项目验收。强化无障碍设施养护和使用的日常监督管理,保证无障碍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充分考虑残疾人需求,加大适宜残疾人居家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宅无障碍改造提供资助。公共交通工具和站所要配置无障碍设备,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公共停车区要设置方便残疾人的专用停车泊位,并为残疾人代步车停车提供方便和照顾。残疾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优先购票并优先进站、上下机(车、船),其随身必备辅助器具应予免费携带;盲人、重度肢体残疾人免费搭乘公共汽(电)车、地铁等市内交通工具。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加大投入,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发信息无障碍产品;公共机构要积极创建信息无障碍平台,推广应用文字转换语音或语音转换文字装置,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县级以上电视台要定期播出手语或配有字幕的新闻节目,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并确保字幕播出的完整性;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十四)加强残疾人事业国际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开展残疾人事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残疾人文化、体育、职业技能比赛等为载体,拓展国际交流领域,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加快发展我省残疾人事业。

五、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

(十五)完善残疾人工作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市、县(市、区)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要建立每年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的制度,在组织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重大工作中做到残疾人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承担第一责任,亲自过问残疾人工作;要明确一位党委领导和一位政府领导分别联系和分管残疾人工作,经常听取汇报,及时推动工作。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检查评估、督促落实,并列入年度工作报告内容;将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的评估考核体系,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纳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创强”的重要内容。县级以上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地的残疾人工作。要强化职责,规范制度,建立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报告、督办反馈、检查评估等制度;落实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各级残联承担同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要健全工作制度,配强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并列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将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考核结果纳入文明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体系。

(十六)建立完善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残疾人事业经费每年增幅不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将残疾人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改造等纳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给予重点扶持。各地每年应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经费,落实中央和省重点扶助项目的相应配套资金,确保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省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残疾人事业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经济发达地区要以山海协作、对口援助、结对帮扶等形式,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七)加强残疾人事业法规体系建设。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出台《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制定、修订相关政府规章,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出台扶持残疾人的配套政策。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应充分考虑优秀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代表;尊重残疾人对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制定涉及残疾人权益和残疾人事业的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要听取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的意见;开展与残疾人权益有关的康复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的监督、视察、检查、验收等活动,要吸收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参加。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大对残疾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的力度,对需要法律援助的残疾人做到“应助尽助”。在各级残联和基层社区、福利企业等残疾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可设立法律援助联络部或工作站。各级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要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打击各种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治观念,提高残疾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十八)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自强模范及助残先进事迹,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各地主要新闻媒体要开设专版专栏,刊登播放相关公益广告。教育部门要将人道主义思想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老龄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对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儿童、残疾妇女和残疾老人的扶助力度。全面开展扶残助残爱心城市、爱心乡镇、爱心单位创建和“自强模范”、“助残先进”等评选活动,并纳入各级各类文明创建内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残疾人,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十九)发挥残疾人组织作用。各级残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服务,并受政府委托行使部分行政职能。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残联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拓宽渠道,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残联承办的社会事务和专业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健全基层残联组织,乡镇(街道)要通过整合、调剂现有人员编制,落实残联专职理事长,切实加强残疾人基层基础工作;城乡社区(村)要建立残疾人协会,落实残疾人活动场所。加强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为其开展活动提供条件,充分发挥其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十)加强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抓好残疾人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当地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大力选拔优秀残疾人干部充实残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各级党委要按照有关规定,在残联组织中配备残疾人领导干部。省、市、县(市、区)残联干部队伍中,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干部。全面落实残联领导干部以同级党委管理为主,上级残联协助管理的干部管理体制;上一级残联要履行对下一级残联领导班子成员培养、教育、了解、考察及提出使用建议的职责。根据当地残疾人口总量增长和残疾人工作发展的需要,配备必要数量的残疾人专职、专业人员,并落实相关待遇。各级残联专职理事长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配齐配强,与其他同级人民团体负责人享受同等待遇,符合条件的,可推选为同级人大或政协常委。积极推进残疾人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逐步完善相关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建立和规范任职资格评定体系,稳定专业人员队伍。特殊教育教师和从事残疾人工作的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建立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建立志愿者助残激励机制,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二十一)进一步促进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建立完善残疾人福利政策和社会助残捐赠政策,鼓励社会支持、参与残疾人福利和慈善事业。按照公益金的使用宗旨,加大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福利和体育公益金要按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康复、救助等福利项目和残疾人教育及体育事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慈善团体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各市和有条件的县要成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踊跃为残疾人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积极培育扶持为残疾人服务的慈善公益组织,广泛募集残疾人事业发展资金。创新残疾人慈善募捐的方式和手段,促进为残疾人服务的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8

    第二条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对象,是指具有本自治区常住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就业要求和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无业残疾人。

    第三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各类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各单位)以及符合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对象,均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制定残疾人就业工作规划或计划;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解决残疾人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规划或计划实施。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受同级人民政府的委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实施。计划、劳动、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五条  县以上残疾人联合会设立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业务上接受同级劳动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具体负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组织、服务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残疾人待业调查、就业登记、能力评估、职业培训和就业介绍。

    (二)组织残疾人开办集体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

    (三)为农村残疾人生产劳动提供服务。

    (四)协助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残疾职工劳动争议。

    (五)检查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

    (六)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的收缴和管理。

    (七)办理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者残疾人联合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各单位应当按在职职工总人数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0.5人的,按1人计算;不足0.5人的,可免于安排,但需依照规定按比例缴纳保障金。

    安排1名盲人就业的,可以按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福利性企业中的残疾人可以计入该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总人数。

    在自治区大、中专院校就读的本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2名学生按1人计入该学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伤残军人必须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方可计入所在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离休、退休的残疾人和工伤后不符合国务院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标准》的工伤职工不计入本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第七条  各单位应当依照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比例,制定本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计划,并报送所在地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该计划应当包括计划安排残疾人的名额、工种以及有关的要求。

    第八条  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各单位报送的安排残疾人就业计划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组织待业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

    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职业培训,并给予适当照顾。

    残疾人应当积极参加和接受职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第九条  各单位可以同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订立定向培训待业残疾人协议。协议内容由双方商定。协议一经签定,双方应当自觉履行。

    第十条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应当遵循就地就近安置的原则。

    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可以由当地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推荐,也可以向社会招收。

    接收单位对本单位职工的残疾近亲属应当优先录用;对大、中专院校、技校毕业的残疾学生,在适宜的工作岗位上应当优先录用。

    开展按摩业务的医疗单位,应当优先录用有按摩技术资格证的盲人从事按摩工作。

    第十一条  残疾人被录用后,应当和其他在职职工一样,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并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录用手续和劳动合同鉴证手续。

    第十二条  各单位应当对残疾职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并根据其残疾程度,安排适宜的工种和岗位;在转正、定级、晋升、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险等方面,与其他职工同等对待。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直接投资兴办残疾人福利性企业,帮助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和其他方面的扶持。

    第十四条  建立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年报制度。各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20日前将“宁夏回族自治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统计表”(以下简称“统计表”)报送同级统计部门和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统计表属于统计部门报表范畴,各单位填报时,必须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统计表由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会同自治区统计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五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本规定第六条规定比例的单位,应当按年度缴纳保障金。每少安排一名残疾人,按所在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标准的100%缴纳保障金。

    第十六条  保障金按照下列规定收缴:

    (一)自治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中央驻宁单位、自治区区属单位、外省驻宁单位以及在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保障金的收缴。

    (二)行署(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行署(市)所属单位以及在行署(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保障金的收缴。

    (三)县(市、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县(市、区)所属单位以及在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保障金的收缴。

    自治区、行署(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可以分别委托有关单位或者下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代收前款(一)、(二)项规定的各单位应当缴纳的保障金。

    第十七条  保障金必须专项用于下列开支:

    (一)补贴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

    (二)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或个体经营。

    (三)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及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四)补助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开支。

    (五)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

    第十八条  保障金应当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使用由各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做出计划,经同级残疾人联合会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保障金。

    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障金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负责保障金的收支管理,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

    收取保障金,应当使用自治区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缴款通知单》(以下简称《缴款通知单》)。

    第十九条  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对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检查。对安排残疾人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发出《缴款通知单》。单位自接到《缴款通知单》之日起10日内,将保障金汇入同级财政专户。

    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应当协助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收缴保障金。

    第二十条  企业、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缴纳保障金从管理费用中列支;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缴纳保障金从行政经费和事业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一条  保障金原则上不能减免、缓缴。确需减免或者缓缴的,由单位提出申请,报同级财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审批。

    中央驻宁单位确因经费困难或企业政策性亏损等原因,需减免保障金的,由中央驻宁单位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财政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审批。

    第二十二条  对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侵犯残疾职工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侵害程序,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残疾职工造成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单位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者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由统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在规定期限内不缴纳或者不足额缴纳保障金,又不申请减免、缓缴,或者减免、缓缴申请未获批准而不缴纳保障金的单位,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处以500元至1000元的罚款,并每逾期一日,加收5‰的滞纳金。

    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由残疾人联合会负责调查取证,提出处罚意见,经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罚决定。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截留、挪用保障金或者不按规定使用保障金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9

第二条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同级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承办具体业务,劳动、人事、财政、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予以配合。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接受劳动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履行以下职责:

(一)残疾人劳动就业状况调查;

(二)残疾人劳动能力评估和职业技能鉴定;

(三)残疾人就业咨询、就业登记、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

(四)创办和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五)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具有本省城镇常住户口,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本人有就业要求,持有《残疾人证》的无业残疾人和一切用人单位。

第四条 本省行政辖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含中央部属、外省市驻本省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各单位),均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确定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按上述比例计算,应当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足一人的,应安排一人;安置一名盲人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

企业、事业单位直接投资兴办的福利企业安置的残疾人,可计入本单位安置残疾人数。

伤残军人必须持有《残疾人证》方可计入所在单位残疾人数;离休、退休、停薪留职的残疾人和工伤后不符合国务院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标准》的工伤职工不计入本单位残疾人数。

城镇个体工商户应当承担扶残助残义务。

第五条 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应遵循就地就近安置的原则,可以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无业残疾人中招收(聘),也可以通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自行向社会招收(聘),本单位职工的残疾人亲属,应优先招收(聘)。

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应空出编制或从离休退休人员空出的编制中安置。

第六条 用人单位招收残疾人就业,应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并根据其残疾程度安排适宜的工种和岗位。

第七条 任何单位不得拒绝录用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技校毕业的残疾学生。拒绝接收的,当事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单位接收。

第八条 残疾职工在转正定级、职称评定、晋职、晋级、劳动报酬、劳动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应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待遇。

第九条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各用人单位录用残疾人计划和劳动市场需求,组织残疾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必须依法对残疾职工进行职业培训或岗前培训。

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职业培训。

第十条 各单位必须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同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报送本单位当年在职职工人数统计表、职工年平均工资、残疾职工花名册和录用残疾人计划表。

统计报表由省残疾人联合会会同省统计局统一印制。

第十一条 安排残疾人达不到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人数的单位,按照本年度差额人数和所在县(市、区)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计算,向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应制定下年度录用残疾人计划;按职工比例计算安排不到一人的单位可免于接收残疾人,但应按规定比例差额计算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二条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对所属同级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核查,向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发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款通知书》。各单位接通知书后30日内通过银行将应缴款额转入指定财政专户。无正当理由逾期未缴纳的,由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委托银行收取,并从逾期之日加收应缴金额5‰的滞纳金。滞纳金计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三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用于下列开支:

(一)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二)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或个体经营;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补贴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开 支和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的其他开支;

(四)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和为安排残疾人就业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第十四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分级征收、使用和管理。

(一)中央、省属单位、外省市驻晋单位以及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征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二)地、市所属单位和企业,由各地、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征收;

(三)县(市、区)所属单位、企业(含个体)及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由各县(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征收;

省、地(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可以分别委托下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一)、(二)项规定的各单位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被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按总额的40%上缴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四)地、市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缴省10%;县(市、区)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缴省、地(市)各5%。应上缴的部分,由各级财政按规定足额上解。

第十五条 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从单位预算包干结余或预算外资金中列支,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从管理费中列支。以上经费不足支付的,可以从单位予算经费中列支。

第十六条 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困难的单位,应向同级残疾人联合会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以适当缓缴或减缴。

第十七条 对既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机关、团体、事业企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补缴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仍不执行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 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必须使用省财政部门印制的《山西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票据》,加盖同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印章。

第十九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收入按月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审批拨款。上缴部分由被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直接划转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财政专户储存;存款利息计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终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第二十条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必须按计划使用和管理财政划拨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按受财政、审计、劳动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任何部门不得平调、挤占或挪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不按计划使用,损失浪费、贪污、挪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市级残联工作计划篇10

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国各类残疾人共分五类,共计有64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全国的残疾人口总数相当于一个乌克兰、一个半个日本的人口。我市现有各类残疾人共计12.5万人,

按残疾人所在地域划分,我市的残疾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大冶市、阳新县农村,达到9万余人,城镇只有3.5万余人。其中,大冶市有4.5万残疾人,阳新县有5万残疾人,四个城区有3万余人。

按各类残疾人所占比例划分,具体是:1、视力残疾人达1.8万人,占14.6%;2、听力言语残疾人达4.3万人,占34.3%;3、智力残疾人达2.5万,占19.7%;4、肢体残疾人达1.8万,占14.6%;5、精神残疾人达0.48万,占3.8%;6、多重残疾人达1.6万,占13%。

二、市残联的主要职责及科室职能

市残联是省残联的地方组织,是将"代表、服务、管理"三大职能融为一体的残疾人群众团体,是市委、市政府联系全市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开展各项业务和活动,直接为残疾人服务;承担政府委托的部分行政职能,发展和管理残疾人事业。市残联由市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省残联的指导。其主要职责是:

承担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二)团结、教育残疾人遵纪守法,履行应尽的义务,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三)弘扬人道主义,宣传残疾人事业,沟通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推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四)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扶贫解困、文化、体育、用品用具供应、福利、社会服务、无障碍设施和残疾预防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扶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五)协助政府研究、制定和实施残疾人事业的法规、政策规划,对有关业务领域进行指导与管理。

(六)做好领导干部的业务培训工作。

(七)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反映残疾人的需求,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服务。

(八)指导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负责对残疾人各专门协会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

(九)开展残疾人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十)承办市委、市政府和省残联交办的其他工作。

根据上述职责,市残联机关设办公室、康复科、教育就业科、组织宣传科四个职能科室:

(一)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对残疾人事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组织起草有关规划、政策、法规和重要文件、报告;负责残联办公会议及工作会议;综合协调督办机关各部门工作;负责接待、文秘、档案、保密、保卫、财务、车辆调度及行政事务工作;承担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和福利待遇等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开展职工培训;管理离退休干部。

负责编制资金计划,管理事业经费、基建投资和物资供应工作;负责残疾人事业的统计、科技工作;开发和管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承担市残联系统内部审计,指导县(市)区残联经费预算、基本建设和基金管理工作。

(二)康复科: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协调指导残疾康复机构的业务工作;开展残疾人预防工作;指导残疾人用品具开发、供应、服务工作;指导市聋儿康复语训中心和弱智儿童辅读中心的工作;组织康复人员培训。

(三)教育就业科: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残疾人教育计划;促进和开展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负责盲文、手语的研究与推广、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指导残疾人组织兴办福利企业;负责残疾人劳动服务网络的建设与工作,组织实施残疾人康复扶贫,指导县(市)、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站)和工作,负责全市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金的收取、管理和使用工作;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盲人保健按摩和盲人职称评定协调工作。

(四)组织宣传科(维权科):主要职责是负责残疾人组织的自身建设,协助县(市)、区委考核县(市)、区残联的领导班子;培训残疾人工作者;调查、掌握残疾人状况,管理和发放残疾人证件,组织落实无障碍设施和对残疾人的各种福利措施及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的社会保险;联络、教育、培训、表彰残疾人;承担各类残疾人协会的日常工作;负责残疾人及其亲友来信来访;协调与残疾人律师事务所的关系。

宣传残疾人事业;组织开展助残活动;组织提供残疾人特需读物和精神文化产品;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活动;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指导残疾人报刊、文化、体育机构的业务工作;负责市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和市残疾人事业新闻促进会的日常工作。

市残联下属有三个事业单位,即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市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中心。

①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全市残疾人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省政府145号令,开展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集中就业工作,指导残疾人个体从业及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工作;开展残疾人能力评估、职业指导和推荐介绍残疾人就业工作;负责中央、省属在黄单位和市属单位的残疾人就业服务,负责全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②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主要职责是为我市残疾人提供急需和适用的用品用具,向省级站编制订货计划,保障基层网点的供货。是我市唯一专营残疾人用品用具的专业机构,品种齐全,实行无利或微利经营。提供的残疾人用品用具品种齐全,有轮椅、拐杖、手杖、儿童助行架、盲人专用写字板、写字笔、放大镜、助视器,装配、修理假肢。

③市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中心:主要职责是为全市残疾人开展全方位的康复教育工作。包括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弱智儿童康复、视力残疾康复、精神病防治康复等。

市残联服务项目有: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培训、扶贫、盲人保健按摩、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接待、残疾人法律援助、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等。

三、二00五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自2月3日市委开展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会按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部署和要求,紧密联系市残联工作实际,机关19名党员积极投入到“学教活动”中。集中学习了、邓小平、、同志的重要理论文章,请市委宣传部专家作理论辅导报告,组织党员到阳新县龙港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观看革命传统影片《张思德》,开展了保持市残联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召开党员先进性活动座谈会。党员平均撰写读书笔记25000字、心得体会文章3篇。每名党员按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结合征求到的意见,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积极参与支部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党员身上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拟订整改方案,完善整改措施。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会机关19名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纪律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党员的形象、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成功召开了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今年9月1日至2日,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海观山宾馆胜利召开。大会一致通过市残联第三届执行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后五年黄石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经过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主席团和执行理事会领导机构成员。大会充分表达了全市12.5万残疾人的意愿和要求,是一次团结的大会、鼓劲的大会,是带领全市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跨越发展的盛会。

(三)、各项业务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1、社区康复工作力度加大。为把社区康复工作做大、做强、做实,市残联会同市卫生局联合下发《黄石市社区康复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结合我市城区实际,加大力度对黄石港区的钟楼社区、延安路社区,西塞山区的袁仓社区、下陆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的康复指导,使这些社区康复工作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据统计,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全年共完成256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3人,弱智儿童康复训练67人。去年4月18日全省社区康复现场会在我市举行,省残联理事长邹成贵、副理事长韦会林对我市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加大。城镇残疾人分散就业,集中就业和个体从业齐头并进,全市新增安残190多人,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3%,农村残疾人就业人数达3.9万,其中,稳定从业达到3.1万,较好地完全成了“十五”计划任务。

3、特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去年十月,我市“兰之心”辅读中心四名脑瘫运动员代表我省首次组队参加了2005年全国脑瘫硬地滚球锦标赛,队员张亚蕾表现突出,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个人荣誉称号。与此同时,该中心16岁智力残疾人张鹏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智力运动员培训班,取得了较好成绩。

去年五月,省残联在荆门市举行的全省艺术演出比赛中,我市肢残人李莉演唱的《回家》荣获声乐类一等奖,刘继东演唱的《儿行千里》荣获二等奖,视力残疾人汪钱演奏《江河水》荣获乐器类三等奖。去年八月,在武汉举办的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湖北赛区比赛中,女歌手李莉演唱的《回家》荣获一等奖,这是我市残疾人参加历次文艺演出获得最高的奖项。

4、维权的工作力度加大。尽快解决残疾人的代步车问题,市残联与交警队多次协商,共同商定代步车型,确定将中国嘉陵工业公司出品的“嘉陵50”南京款、西安款、北京款和上海款(无后座位)作为残疾人代步车型。为急需代步的残疾人解决了难题。为落实“聋哑人个人计算机上网免收开户费,手机短信实行优惠收费”优惠待遇,市残联多次与黄石移动通信公司联系,就最低消费额度“爱心卡”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经过多次协商,黄石移动通信公司已为38名聋人用户实行了短信半价优惠,个人计算机上网50元开户费全免。据统计,全年共处理来信12件,其中省市领导批示5件;接待各类来访355批次,其中涉及残疾人救助49批次、司法维权46批次、政策咨询32批次、就业服务23批次、康复训练10批次、教育培训8批次、其他187人次。回告率均达100%。

5、残疾人教育得到加强。认真开展应届残疾高考学生的调查摸底和上报工作。全市14名高考上线残疾学生全部进入高校学习,省市残联对这些学生给予了近2万元的奖励。争取项目资金7.3万元,对128名贫困残疾学生进行救助。为落实《湖北省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第八条有关家庭困难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子女入学的“两免一补”规定,积极主动和教育、民政部门联系,将此条内容纳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优惠政策范围。据民政和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市1774户优惠对象中,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子女有1400户享有“两免一补”,从而解除了困难户残疾人教育的后顾之忧。

6、扶贫与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黄政办发[2005]115号),为贫困残疾人就学、就业、康复、扶贫等提供了有力保障,《意见》中明确提出,民政、劳动、财政、扶贫等部门,每年要从公益金、再就业基金、扶贫资金、残保金中各拿出10万元用于残疾人扶贫项目,将给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认真实施好残疾人的危房改造项目,对上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用于50名残疾人危房改造,大冶市、阳新县的每户1000元配套资金按时落实到位,目前新房建设进度正常,明年元旦前50户贫困残疾人都能喜迁新居。

7、宣传报道得到加强。以“全国助残日”为契机,掀起宣传残疾人事业的新高潮。据统计,全市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共发稿150多篇。《东楚晚报》于助残日前夕制作了“助残日特别关注”专题,组织4个版面,集中宣传残疾人事业。在今年的电视类、报纸类、广播类等各类稿件参加的全省第八届“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评选活动,我市有四件获奖。其中作者熊小溪、北极,编辑熊斌的作品“华夏落成感谢党,残联助我好事多”荣获电视类二等奖,作者彭光灿、肖灯平,编辑肖灯平的作品“残疾大学生将社会捐款爱心传递”以及作者朱丽艳,编辑周光义的作品“强者之路”分别荣获广播类二等奖。

8、基础设施与无障碍环境得到加强。全市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均全部建成并对各类残疾人服务,大冶市、黄石港区残疾人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拓宽。为创建我市无障碍环境,采取措施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针对城市盲道绊线问题,积极向市政设施管理局等相关单位提出改进意见,5月下旬,在市政设施管理局、供电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共拆除黄石大道、华新路、武汉路、颐阳路等盲道上的绊线十多处,方便了盲人的出行。

9、自身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加强了机关内部管理,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按“一岗双责”工作要求,机关各科室实行目标管理,提高对科室考核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加强对于部职工的教育,提高干部职工“投身改革、服务残疾人”的主动性。

四、目前工作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发挥基层残联作用和服务残疾人意识有待加强。有些工作市残联不应该包办代替,有些需要下面基层残联做工作的,要先说明情况、解释清楚,协调处理好上下级残联关系。二是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没有完全实现上下衔接。铁山区残联与民政部门合署办公,经费没有单列,理事长还是兼职,从长远看不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三是扶助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城市二级盲及下肢残疾人免费乘车解决阻力较大。四是福利企业在申报、审批工作中环节较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的成本偏高,维护残疾合法权益难度加大。五是困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经费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基层残联办公经费、事业经费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程。

五、二00六年主要工作设想

二00六年主要工作的思路是:突出以加快我市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做好市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创建社区康复、职业培训、维权、福利产业为内容,形成我市地方工作特色。以残疾人组织网络和残疾人人才建设为载体,形成残疾人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残疾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协调的人文环境,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的社会大融合,全面推进残疾人各项工作。

1、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根据我省2005年9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会议精神,我市被抽中作为一级抽样单位。为此,一是要加强领导,成立黄石市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二是要落实经费,调查所需经费列入政府明年财政预算;三是要加强宣传,为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四是要做好残疾人抽样调查具体日常工作,组建残疾人抽样调查队,全面完成省残联各项抽样调查规定的任务。

2、加强残工委秘书处的工作。加强与市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的工作联系,充分发挥残工委的议事协调作用。研究协调残疾人工作中重大问题,保持与各残工委成员的工作联系,积极主动向各位委员宣传残疾人政策,及时召开有关会议,通报情况。

3、以“全国助残日”活动为主题,会同市人大、市政协、市法制办联合开展“二法二令”的执法大检查。围绕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解困、社会救助、税费减免、权益保障等专题,检查各职能部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力度。

4、继续贯彻执行省政府145号令,把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努力向农村个体企业延伸,使农村残疾人与城市残疾人一道共同发展。加强对残疾人保障金使用监督,利用国家赋予残疾人事业各种优惠政策,举办第三届全市残疾人就业招聘洽谈会,积极扩大残疾人就业面,提高残疾人就业率。

5、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各级政府大扶贫范围,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的落实力度。认真贯彻省政府51号文件精神,形成我市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我市扶贫工作“四个十工程”,从机构、职责、任务、政策、经费等方面扎扎实实为贫困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6、加大扶残助学与培训的工作力度。会同教育部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的情况摸底。继继续做好残疾学生高考录取工作,使高考录取率达到95%以上,逐步提高我扶残助学奖励标准,完善对残疾学生奖励资助办法。对贫困残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扶助政策,把全市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微机管理。

进一步做好“扶残助学”和“盲童入学”等项目,使“三类儿童”随班就读率达到85%以上。研究解决当前我市三所特教学校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推进全市特殊教育的发展。

7、按“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要求,加强基层残联的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个单列”做到“三个落实”,使基层残联工作真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8、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加强基层残联信息网络建设,利用残联公共信息网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