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10 03:05:00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一、现状分析

一个人幼年所接受的道德启蒙教育,常常影响到他的成才,甚至一生的生活质量。“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要在孩子能够“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有意识地施加道德启蒙教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少儿不教,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倘若不趁幼小时加以教诲,待到孩子“习惯成自然”、“骄慢已习”之时再想纠偏就没那么容易了。当今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家长教育意识、教育观念比较落后,许多年轻父母们对子女宠爱有加,“有爱而无教”,以致子女恃宠而骄,养成自私懦弱、贪图享受等恶习;或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倾全力于“智力教育”,而放松了道德教育,造成儿童道德缺失。

最近,我省正式公布了《省公民道德规范》,省委要求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并要把道德教育融于丰富的道德建设实践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规范》宣传实施,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公民道德教育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学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作为幼儿教师除了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之外,加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所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体现。它是一个很广泛的含义,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集体主义、遵守规则、文明礼貌……我们不可能全面进行研究。则根据《省公民道德规范》中对学前儿童的品德规范要求“开口说请,见人问好。同伴同玩,礼让友好。生活小事,自己做好。知道对错,从小学好。”确定从幼儿的文明礼貌、分享合作、自理能力、关心帮助别人四个方面对我园幼儿的道德品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寻找切实可行的农村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家园配合的教育合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我们认为在幼儿的道德品质形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道德认识是推动幼儿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是道德动机的主要成分,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幼儿道德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因此,我们采取了观察法、问答法、问卷评价法、谈话法等方法从认识与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对研究对象的文明礼貌、分享合作、自理能力、关心帮助别人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学前儿童在文明礼貌、分享合作、自理能力、关心帮助别人等道德品质发展现状是:①一部分农村学前儿童具有道德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即既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又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多数幼儿存在行为表现落后于认识的现象,即有相应的心理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口头行动,但在实际行为上都未能转化,不能言行一致;有少数儿童的道德品质不良行为表现突出。②从总体而言,幼儿在幼儿园的道德状况比在家要好。

二、教育对策

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分析,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制定了综合教育培养方案,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

(一)通过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的氛围,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操。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经常性和广泛性,并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注重环境布置的艺术性和教育性是我们实验班布置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国庆节,我们通过布置“家乡真美呀”、“我爱北京天安门”、“祖国妈妈,您好!”等激发幼儿的爱祖国、爱家乡情感;在走廊围墙的瓷砖壁上布置了一块“合作协商画”;活动室的墙上布置的“分享好娃娃”、“爱心宝宝”、“合作角”,幼儿每做一件分享合作、关心别人的事,就自己把内容画好贴上。幼儿共同合作的作品,如绘画、手工、搭积木等都可以陈列在“合作角”,让他们享受到合作分享、关爱别人带来的乐趣;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布置了一些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良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二)融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于各科教学中,提高幼儿道德认知水平。

我们充分利用各科教学和游戏进行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如通过看图讲述《我端凳子奶奶坐》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谦让的精神,渐渐养成“尊敬长辈”、“心中有他人”的好品格;为了教育幼儿爱惜粮食,我就向幼儿讲《大公鸡和漏嘴巴》、《小米粒生气了》的故事及古诗《锄禾》,使幼儿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通过“玩具大家玩”系列活动,让幼儿知道玩具是大家玩的,懂得用礼貌用语协调同伴关系,并体验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愉快,明白“大家一起玩才开心”的道理。陈鹤琴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的,什么自治、什么克己、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理性的服从、什么纪律等,这种美德的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所以我们通过组织各种游戏让幼儿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学习判断善恶、美丑、好坏、是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不断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

(三)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发展幼儿的道德情感,促进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1、躬行身教,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是幼儿品德教育中一种极为有效的直观教育形式,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俗话说:“一个被崇拜的榜样胜过教科书”,老师是孩子活生生的榜样、楷模。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注意以身作则,给幼儿良好的榜样示范。如:晨间主动向幼儿问早或说句“祝你今天快乐”;上、下楼梯、洗手,主动说“请你先来”,并及时给予别人帮助;午睡起床、放学前帮助幼儿整理仪表,并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幼儿帮忙做事,说声“谢谢”等,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经常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架、擦桌子、扫地。有一次,我看到桌上有水彩笔印,就拿起抹布默默地擦拭,水彩笔印很深,我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很多方法,印痕才消褪,我的这一举动使孩子深受感动。于是他们也默默地、认真负责地把桌椅擦得干干净净。可见榜样、模范行为在孩子细小的心灵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及时表扬、强化。对于主动翻椅子、擦桌子、整理玩具、帮助别人穿衣服、扣纽扣,游戏时玩具主动让给别人,会说礼貌用语,与同伴合作共享、关心帮助别人,分点心时把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分碗、调羹时把新的给别人,旧的给自己等等良好行为我们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主要采取了三种强化方法:一是肢体语言强化,即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小朋友为他拍拍手等随机强化;二是每天组织一定的“新闻活动时间”,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眼睛及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和进步之处,既激励了进步的幼儿,又为其他孩子提供了榜样和学习机会;三是健全激励机制,通过“评小红花”、“评好孩子”,墙上布置“奖评栏”等途径,对幼儿的积极行为进行奖励肯定,让幼儿内心产生一种愉快而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可以转化为今后做好事或继续进步的动力。

3、用耐心和爱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虽小,却有很强的自尊心,对于那些抢别人的东西、打架、骂人、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则用建议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维护其自尊心、让幼儿自己体会内疚、后悔、不满意自己的心情,使之在记忆中打下“烙印”,成为今后行动的“清醒剂”。绝不当作“典型”类当众处理,伤其自尊,引起逆反心理而破罐子破摔。例如有一次自由活动时,两个小朋友都抢着要看《大象救兔子》的图书,你来我往,就撕破了图书。两个小朋友害怕老师批评,就偷偷的把图书放回了原处,这一切被我看见了。活动结束后,我对小朋友说:“老师讲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小朋友一面鼓掌,一面静静地等着我。我一页一页翻着图书讲着故事:“……三只小兔逃呀逃,突然前面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后面大灰狼又追了上来,”讲到这里,我故意停了下来。小朋友忙说:“老师,快讲,快讲呀,小兔被大灰狼吃掉了吗?”我拿起撕破的图书给幼儿看,“真可惜,图书不知给哪个小朋友撕破了,老师也不知道小兔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这时,撕破图书的两个小朋友慢慢地低下了头。我启发幼儿说:“撕破图书的小朋友现在心里一定很难过,他也一定想听老师讲故事,大家说怎么办呢?”“把图书补好!”于是我拿来了胶水,并请两个小朋友帮忙,不一会儿,图书补好了。我接着讲完故事后,教育幼儿说:“以后你们要看图书的话,就要好好的看,一页一页慢慢、轻轻的翻。几个小朋友都要看的话,就要轮流或合作友好的看,不能抢来抢去,记住了吗?”“记住了!”那两个小朋友的声音特别响亮。

(四)开展多项活动,创设良好的品德培养机会,巩固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1、“争当值日生”活动。幼儿天天都想当值日生,根据幼儿的这一心里特征,我们开展了“争当值日生”活动。这并非是想让幼儿帮助我们做些杂活自己省力些,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这一活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集体服务、与人共享合作、谦让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对当值日生很感兴趣,知道这是很光荣的,但是,值日生究竟要做哪些事情还不太清楚,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因此,我们在激发、保持幼儿良好的兴趣的同时,逐步让幼儿明白值日生工作的意义,由兴趣性向责任感过渡。我们规定的值日生的责任是: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去帮助他,如帮助小朋友系鞋带、扣纽扣、叠被子等;小朋友摔倒时、心情不好时、生病时要去关心他;班里玩具没整理好、小椅子没放好、地上有纸屑时,值日生要做这些事;当图书、玩具不够时,值日生要让别人先看、先玩;吃点心、吃中饭时值日生可以帮老师分点心、分饭碗、调羹等等。这样幼儿在参加“值日生”的实践活动中,增添了很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集体服务、与人共享合作、谦让等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机会,提高了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劳动意识,增长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好品德。

2、设立“分享日”。我们将每周的周四定为“玩具分享日”,幼儿在这一天可以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图书带到幼儿园与朋友们一起分享,既弥补了幼儿园玩具紧缺,又达到了资源共享,也为孩子们的分享创设了良好条件。我们还定每周二为“经验分享日”,在这一天,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3、举办“生日会”。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就和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爱心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是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还请“小寿星”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其他小朋友可以画一张画或做一个手工礼物送给小寿星“献爱心”,大家在分享蛋糕赠送礼物的过程中,充分体会着快乐、美好的情感体验。

4、充分利用“节假日”。“三八”妇女节开展“热爱妈妈”系列活动,通过讲妈妈、夸妈妈、唱妈妈、画妈妈等增进母子情深。“护士节”开展“爱心献给白衣天使”活动,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剪、画、制作卡片,表达对护士的尊敬之情。

5、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也有许多良好的品德教育资源,如敬老院里的爷爷奶奶、福利院里的小伙伴、街头巷尾随时可见的残疾人、要饭人、精神病人、捡破烂的人……这些特殊人群都特别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不能歧视和欺负他们。所以我们多次组织了实验班的幼儿去参观敬老院,帮爷爷奶奶梳梳头、捶捶腿、敲敲背,还帮他们扫地、擦桌子;给残疾的叔叔、伯伯们献上力所能及的“爱心”;“重阳节”还组织幼儿与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通过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苦和不容易,激发了同情心,学会从小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并体验到关心帮助他人、与人分享的愉快情感,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五)家、园协调配合,提高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幼儿家长普遍文化素养较低,教育观念陈旧,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够重视,倾全力于“智力教育”而放弃了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如果不能共同配合,就会造成教育作用相互抵消,使孩子无所适从。例如教师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园自己洗手进餐、午睡自己穿、脱衣服。而孩子回到家,父母嫌孩子自己洗手弄湿衣服,进餐、穿衣嫌太慢而一一给予包办;教师教育幼儿玩具要友好地一起玩,而家长却教育孩子“这是爸爸妈妈花了好多钱才买来的,你不要给小朋友玩,自己一个人在家好好玩”……这样家、园教育不一致,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事倍功半。为此,我们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育儿知识讲座”、“家访”等与家长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家教质量。如: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内容、要求;让家长注意自己的教养方法,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关心别人,与邻里友好相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快乐的家庭气氛;还让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行为指明方向。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小结与讨论

1、农村学前儿童一部分具有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即既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又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多数幼儿存在行为表现落后于认知的现象,不能言行一致;有少数幼儿由于不良的家庭教育,道德品质不良行为表现突出。

2、利用综合教育培养方案,对学前儿童实施良好道德品质培养是可行的,其效果是显著的。

3、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是教育。因此,分析目前农村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现状,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4、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今后,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反复抓、抓反复,对儿童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

5、加强儿童道德品质培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们觉得做孩子的工作并不难,难的是家庭教育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农村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且有部分是跟爷爷奶奶的。他们的教育方式、教养态度并不是单凭几次讲座、几次个别谈话就能改变的。我们幼儿教师既要担负幼儿教育的义务,又要承担指导家长进行家教的责任,有时也会深感力不从心,力不能及。因此,期望社会办学机构能够利用节假日、晚上或非农忙季节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家长培训班,有目的、有系统的对家长进行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及家教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以更好地形成家、园、社区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