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布局经济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26 10:21:00

市工业布局经济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根据*政文件精神,我办对*工业西咸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中若干问题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功能定位

*工业在西咸经济一体化框架下,抓住建立西安大都市圈与关中城市群的机遇,依据区位、资源以及工业发展现状,采取与西安“错位竞争,配套发展”的差异化战略,按照改造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的思路,着重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及轻纺业,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电子元件制造业,培育壮大商贸流、旅游、医药保健养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产业,积极发展建材工业,建立具有*特色的工业产业结构。*工业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应将功能定位为:特色产业明显,优势互补发展,工业自成体系的现代化工业格局。*工业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既要充分遵循优势互补,配角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西安工业实现*工业的壮大飞越,同时又要在工业规划和发展中高度重视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不断加大工业产业升级换代,提升核心竞争力,壮大工业总量,实现工业现代化。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使*成为陕西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业基地,突出*工业特色,同时,要积极发展为西安百强企业配套服务和西安千万人口配套服务的配角经济,在现有纺织工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以农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为主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加快医药科技特别是中草药科研开发大力发展医药工业,实现*工业自成体系的配角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医药保健、食品加工、纺织和能化工业,加快实现由一般加工业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新型制造业转变,积极发展一大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使之成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大装备工业的配套基地、商贸旅游的延伸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二、*工业优势比较

1、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工业是全市的主导产业,是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轮驱动,构建强市”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结构调整,工业为先”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扩张经济总量,着力提高运行质量,不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截至2006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2户,总资产421.1亿元,总负债253.6亿元,平均负债率为60.2%。现有从业人员16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隶属关系划分,中省属40户,市属59户。县(区)属253户;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8户、中型49户、小型259户;按所有制类型划分,国有81户、集体23户、股份186户、外商及港澳台商23户,其他企业31户。

(一)规模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0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8户,企业总资产319.3亿元,总负债217.7亿元,平均负债率为60.95;实现工业产值202.9亿元,完成利润总额9.5亿元,上缴各种税金9.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3.6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仅有23.5%。进入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规模企业户数达到352户。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52.2亿元,居全省第五位,增长26.6%。居全省第七位。上缴各种税金16.6亿元,工业对财政收入贡献份额达到65%,占全市GDP的38.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4百分点,涌现出了68户亿元企业。工业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和财税收入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2000年,只有能源化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能称得上为支柱产业,其他行业份额很少。而目前已经形成能源化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工业、医药制造业、建材工业七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占规模工业的份额高达98%。其中能源化工业成长最快。已由2000年占规模工业份额27%上升到45%;建材工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占到规模工业4%的份额。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了以北部煤炭电力、中部建材食品和南部电子纺织医药为主的“三大产业带”。

(三)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明显

近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彬长煤田、煤电、煤化工、煤建材和水电路基础设施综合开发,加快大佛寺、亭南煤矿建设;着力抓好冀东水泥、声威水泥二期扩建及现有水泥企业的扩产改造,加快石灰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大批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项目成效开始显现。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169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200万吨;水泥产量由2000年的77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80万吨。全力支持长庆石化500万吨原油加工和兴化集团热电联产、西橡轮胎生产线以西郊热电厂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长庆石化2006年原油加工量达到290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我市历史上第一个百亿元企业。抓了一批优势产业整合项目:积极规划建设兴平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武功四达机械制造工业汽车产业引资重组项目,不断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县域工业方面重点在拉长产业产业链和资源开发上做文章,突出特色经济,主攻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型工业、配套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各县市区尤其是三原县、彬县、兴平市和泾阳县工业发展不断提速,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以三原县为例,2000年规模工业总量只有11.9亿元,2006年已达到33.4亿元。

(四)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向主导产业聚集,开发了一批高附加值拳头产品,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二是产学研密切结合,打造了若干核心竞争力强、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链条;三是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调整。四是优势企业迅速扩张,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彩虹集团、渭河发电厂转让扩能,华电材料公司资产重组,天王集团产权转让,偏转集团发展,康佳电子提能增产,确保了优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五是拳头产品脱颖而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彩虹牌彩色显像管、同辉牌偏转线圈系列产品、金山牌彩偏磁芯、华电牌履铜板系列产品、步长牌脑心通、珍珠牌硝酸铵、三环牌石油用钢丝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涌现出了红原牌锻铸机、西诺牌合治疗机、鑫牌小麦粉、永立牌砼机械、鲁洲牌高麦芽糖浆、沙利舒牌复方沙棘籽油、秦岭牌纯棉系列、秦航牌平衡齿轮组件、北川牌石英晶体谐振器、白云牌无碱玻璃布、红星牌软香酥等40多个省级名牌产品,西诺牌牙科治疗机获国家名牌产品;六是资本加速聚集,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上海光明乳业、山东张裕葡萄酒、北京汇源果汁、深圳通达果汁、杭州娃哈哈、大唐电力、浙江声威水泥、河北冀东水泥等企业纷纷落户*,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工业发展优势明显

——区位优势。*市距西安市中心仅26公里,属于西安大都市圈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在通过“南北两线衔接”(南线—以渭河为轴线,渭河南岸通过房产开发和服务经济的发展,促进西咸经济一体化,渭河北岸通过高新产业园以及火车站以东的化工工业园、民营经济产业园的发展促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北线—以三原、泾阳、礼泉、乾县的百里产品加工与物流产业长廊以及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西咸经济一体化)逐渐实现与西安资源共享,依托西安快速发展。此外,*的北部联结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南部属于关中装备制造业带,可以同时利用省上对两大工业产业的优惠政策。*还处于欧亚大陆桥中部,市区位于陇海铁路线和高速公路线上;而且距西安*国际机场仅9公里,交通运输业发达,发展现代物流的条件得天独厚。

——资源优势。从农业资源看,*已形成100万亩优质苹果出口基地,100万亩时令鲜果,加工型苹果和干杂果基地,10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10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100万头肉牛肉羊基地和50万头奶畜基地,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国家优质小麦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奶源基地。此外,还有26万亩沙棘成片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从矿产资源看,已探明煤炭储量150亿吨,居陕西省第二位;石灰石储量约440亿吨,居陕西省第一;北部地区还发现了油气资源,能源化工产业具有发展后劲。

——工业基础优势。*工业历经建国后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基础,已成为西北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52户,其中省属61户。涉及能源化工、电子元器件制造、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等主要行业,总资产达327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占GDP的比重达34%,成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强市目标的坚实基础。

——知名度优势。*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中国第一帝都”之称。是周、汉、唐等12个朝代的京畿重地,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知名度颇高。*具有最早的统一度量衡公告、中国最早的测量表石、中国西周铜器中最大最重的铜鼎、世界上最大的古象化石、世界上首具板齿犀牛化石、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大桥遗址等,这些进一步提升了*的品牌价值。在当代,以505集团企业和步长集团为龙头的医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对*的品牌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使“神城”、“中国保健养生名城”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的代名词。总之,*具有显著的城市知名度优势。

——低成本优势。*人力资源丰富,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劳动力价格低且职业技能水平高;境内苹果、蔬菜等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原料充足;*地处关中环线,且距西安*国际机场仅9公里,运输成本低;*地处西部地区,油、电、气能源价格水平较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低,产品利润空间大。因此,*工业发展具有低成本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可以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职业技术教育潜在优势。西安是高校密集城市之一,*具有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优势,因此*可以吸引西安与杨凌的高校师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利用农林科技大学的师资与试验条件,发展农林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这些都有潜在的竞争优势。

三、工业从业人员结构

我市工业规模企业从业人员约16万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37个科技机构中从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9000人,大中型企业中有科技机构26个,有新产品研发机构29个,从业工程技术人员8600人,其中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7900人,再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1600人。按地区分,从业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秦都、兴平和渭城,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比重较大。在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700人,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500人,参加科技项目人员4200人,科学家和工程师均从事制造业,再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1500人,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100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1100人,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700人,按地区分,科学家和工程师、高中级职称人员多分布在*、*和*。

四、*工业发展思路

基本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动力,突出工业结构调整这个重点。着力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改造提升纺织、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传统工业的技术装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重抓好农产品加工、轻纺工业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元器件制造等支柱产业,培育扶持商贸旅游、医药保健养生、职业技术教育等具有特色的先导产业;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整个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培育产业集群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区域工业布局,加强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整合重组,实现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域的优化配置,推进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加强资源节约,强化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工业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工业对全市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保持在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15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产业结构升级:电子信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支柱产业明显加强。整合纺织、食品、医药、建材产业,主导产业结构显著优化。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20%。

所以制造结构改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资本利用效率,力争用1—2年时间完成国有资本在市以下企业有序退出;大力发展混合所以制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10年非公有经济站全占工业总量的80%以上。

组织结构优化:构筑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优势互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2010年产值过100亿元企业集团2户以上,50亿元大企业3户,10亿元以上大企业10户,3亿元以上企业60户,亿元“小巨人“企业80户。

五、工业发展政策支持及建议

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和资金问题。许多好的项目和企业用地得不到及时保证,缺乏发展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招商引资企业的落户和本地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解决土地和资金问题的困难在于*市政府的机动性较小,*市政府的职责范围内很难有效解决土地和资金问题,同时也就很难解决如人才、科技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建议省政府协调中央相关部门,在将我市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后,可参考学习《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同意*市人民政府可以就综合配套改革制定相关文件在*先行先试。促使*市人民政府可在工业发展中制定更为切合实际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我们建议可参考大兴安岭地区优惠政策及上海浦东相关政策制定一下政策:

1、税收优惠政策,可适当进行税收减免;

2、土地优惠政策,在*投资办企业的除商服用地外,其生产仓储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自第四年起以有偿方式用地,以有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给予出让金优惠;

3、服务优惠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最底标准收,本级予以免收;

4、设立科技发展基金;

5、制定人才优待政策;

6、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