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建设问题研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6 04:31:00

干部建设问题研究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按照“*”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5+1”文件和省里的5个配套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勿庸置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状况与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借这次县(市、区)换届考察之机,专门就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力图通过调研,对如何切实加强我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建议,为推进“三个*”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

近几年,我市着重在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五项工作:

(一)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加大教育培养力度。

1、坚持用“*”重要思想武装领导干部头脑。长期以来,我市把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及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领导头脑,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短期培训班、专题研修班、读书会等多种载体,抓好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20*年9月开始的“三树一创”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通过认真实施县(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和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档案,把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促进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20*年来,县(处)级领导干部参加理论学习考试1950人次;1196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了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

2、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针对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提出相应学习要求,实行案例教学、实地调研、学工、学农和军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年以来,市委党校共举办县(处)级班、中青班、乡镇党政“一把手”班等培训班50期,培训干部达3252人次。二是打造“*讲坛”品牌。从20*年开始,我市整合市属单位的各类讲座、论坛等学习资源,开辟“*讲坛”,邀请省部级领导、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作专题报告。至今已举办17期,听众达1.3万多人次。三是充分利用高校培训基地。安排县(处)级班、中青班等学员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院校进行短期培训,学习MPA主干课程和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举办国外学历培训班,去年开始已经选派了40名干部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MPA硕士学位。四是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国(境)外培训。20*年以来,先后举办了10期赴欧、赴美出国培训班,培训人数达221名。五是积极选派干部参加中央和省委举办的各类培训班。20*年以来,参加省以上各类培训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有611人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3、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根据我市实际,研究制定《20*-20*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岗位锻炼部分)》。为确保取得实际效果,我们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挂职锻炼活动。一是下派,丰富基层工作经验。针对机关一些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工作魄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较差的现状,选派700余名市级机关干部到乡镇(街道)、村(居),尤其是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地方挂职锻炼。二是上挂,增强宏观决策能力。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侧重加强机关工作的综合锻炼,选派到中直、省直机关挂职锻炼。三是外派,学习先进经验。选派干部到上海浦东、苏南等地挂职锻炼,让干部开阔视野,取长补短。20*年以来,已选派了100多名市管干部参加挂职锻炼。

(二)着眼于增强领导干部队伍活力,加大干部选拔交流力度。

1、全面推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的要求,在今年的县乡换届时,我市采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重点从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评价,实际效果比较明显。

2、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一是培养性交流。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机关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实行纵向交流,对经历单一的优秀干部实行横向交流,使年轻干部在多岗位交流中锻炼成长。二是需求性交流。把干部交流作为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即在交流干部前,首先对领导班子的结构排队分析,找出各个班子结构的缺项,本着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原则,通盘考虑,采取“内选、外调、下派”等方式,统一调配交流干部。三是回避性交流。为避免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犯经验主义错误和被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束缚住手脚,市委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外,还对在同一班子中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20*年以来,有65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

3、推行和改进公开选拔方法。一是采取考选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考选是以组织推荐为主,由各级党组织把好报名关,推荐干部参加考试。这样,既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又做到高效、简便、实用。二是探索建立公开选拔有效期制度。对经过公开选拔笔试、面试后入围,且考察结果比较好的干部,在两年内开展的另一次公开选拔中,给予放宽报名条件或免予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等措施。同时,把这些干部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在平时干部提拔使用中,优先考虑。三是把公开选拔与后备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在设置公选职务的任职资格条件时,认真分析后备干部队伍情况,尽可能为后备干部参与公开选拔创造条件,积极动员有潜力的后备干部报名参加考试,在讨论决定任用人选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后备干部。20*年以来,公开选拔4批,共选拔49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去年,还公开选调了14名机关中层干部,促进了干部的横向交流。这些措施,激发了广大干部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用人导向。

4、加强领导班子配备建设。在干部调整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为政、为事”三者统一,坚持凭实绩选拔使用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那些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注意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既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又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的年龄、性别结构。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意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使班子分工合理、专业配套、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整体功能。

5、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规定》要求,认真做好后备干部工作。在选拔方面,采取大规模选拔和日常滚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20*年,我市开展大规模后备干部选拔活动,共选拔出759名市管后备干部。其中:35岁以下263名,占34.7%,30岁以下75名,占9.9%;大学以上学历472名,占62.2%,其中研究生学历50名,占6.6%;女干部156名,占20.6%;党外干部64名,占8.4%;少数民族干部13名,占1.7%;还有一定数量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对后备干部进行滚动式管理,通过公开选拔、年度考核、换届考察、专门人才定点推荐等渠道,及时将优秀人才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同时,及时将表现一般的干部调整出去。在培养方面,不仅注重理论素质培养,而且非常重视实践锻炼,提高后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年以来,共有406名后备干部参加了中青班学习;有200余名参加上挂、下派、外派、互派等挂职锻炼。在使用方面,要求提任的干部一般从后备干部中产生,否则要专门作出说明,到目前,已提拔使用54人。这次县(市、区)换届,拟提拔人选中有93名后备干部。

(三)着眼于领导干部队伍规范管理,畅通干部“下”的渠道。

1、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力度。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规定了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下”的7条标准,即: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组织领导能力差,不能胜任现职领导岗位;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严重影响班子团结或工作作风存在严重问题;以权谋私,存在不廉洁问题;工作不负责任,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较大的损失;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工作实绩差;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达到30%以上,无特殊原因的。*年以来,已有4名县(处)级干部因不胜任现职被降免职。

2、严格执行辞职的各项规定。对一些工作失职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干部,严格按规定实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特别是针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干部群众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规范了干部辞职“下海”的行为,要求辞职的干部要书面说明辞职后的去向,并遵守“三年内两不准”的规定。据统计,中央“5+1”文件下发以来,共有19名市管干部辞去领导职务,其中辞去公职6名,辞职从事经营活动12名。

3、明确领导干部任职年龄上限。为了形成领导干部正常的新老更替,防止干部队伍老龄化,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我市及各县(市、区)都规定领导干部达到一定年龄都要改任非领导职务,如我市划定正县级为57岁、副县级为56岁。为加强对“改非”干部的管理,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对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意见》。

(四)着眼于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大干部监督管理力度。

1、逐步建立健全干部监督工作预警机制。以党政“一把手”、执纪执法和管人财物的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为监督的重点,立足于事前防范和监督,以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健全了干部监督预警工作机制。一是认真执行党政“一把手”年度总结报告制度。二是着力抓好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三是采取措施,抓好其它干部监督制度的落实。把县级领导干部的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责任制的内容,年终会同市纪委进行检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信息系统,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多渠道收集干部监督信息。

2、重视调查核实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注重把调查核实的成果运用到干部的教育管理、考核考察、选拔任用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年3月,“12380”举报电话开通以来,市委组织部本级共受理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的举报电话196次,经调查核实后,宣布任免文件无效、取消干部任命决定的1名,诫勉谈话1名,暂缓任命4名。对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经调查核实后反映失实的,我们给予澄清。对举报中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对策并提出防范性措施,增强了干部监督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有关规定的监督检查。20*年10月组织5个检查组对10个县(市、区)和25个市直综合部门进行了大规模检查,查问题找原因,并进行整改落实,进一步提高我市的选人用人水平。

(五)着眼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1、干部任免票决制工作取得新进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干部任免表决方式等进行了探索。20*年,制定了《市委常委会干部任免表决办法(试行)》、《县(市、区)委常委会任免干部无记名表决办法》和《重要职务人选任用征求意见的办法(试行)》,规定凡任免干部都必须进行表决,重要职务任用还需征求市委委员、候补委员的意见。20*年7月,市委全委会通过《全委会对重要职位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试行)》,规定需由市委全委会表决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市委常委会提名并提交全委会无记名表决,并把所表决范围扩大到部分党委部门副职。票决制的推进,扩大了党内用人的民主,有效提高了用人上的科学决策程度。

2、民主推荐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任用条例》对民主推荐作了专门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唯票论”倾向,即简单地以票取人;另一种是“少数人说了算”,即不能体现群众公认原则。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去年4月份出台了《领导干部民主推荐暂行办法》,建立了定期民主推荐制度,规定一般每年组织一次推荐,推荐结果一年有效;建立了第二轮民主推荐制度,如遇最高得票率在30%以下,或组织上认为得票情况与平时表现差距较大等情况,可进行二轮推荐;实行了民主推荐综合评价制度,规定综合评价为好或较好的,方可确定为考察对象,评价情况差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等。较好地解决了民主推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增强了干部工作约束力,提高了干部工作的主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真正体现了群众公认的原则。

3、用人初始提名权逐步得到规范。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提名环节的规范化、民主化,是监督“一把手”用人权的关键。从20*年开始,在全面推行了市、县(市、区)党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使“一把手”的用人权既得到充分保障,又受到合理制约,为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质量,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4、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的探索。从今年4月份开始,以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在瓯海区和乐清市开展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调研试点。该制度主要通过写实的手法,以干部工作文书和有关记录表为载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事一记”的办法,对干部提拔任用和平级调整担任重要职位的过程进行全程记实。在记录过程中,突出了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影响干部使用的重要情况的记录,详细记载具体的过程和原因,对干部任免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这次换届,中央和省委对县(市、区)领导班子配备、县(市、区)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进行了重大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中央、省委的要求相比,我市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一)部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水平与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不相适应。民主集中制既是我们党的组织原则,也是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有的领导班子没有遵循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工作制度,运行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有的“一把手”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说了算,主观武断;而有的“一把手”则比较软弱,不敢大胆指出班子成员存在的问题,缺乏统揽全局和凝聚“一班人”的能力,班子内形不成核心;还有的班子中,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部分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班子缺乏团结和谐的氛围,班子成员缺乏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心胸狭窄,互不体谅,意气用事,甚至相互拆台。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一是认识上有差距。认为民主集中制会给工作设置障碍,束缚手脚。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这几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执行却存在打折扣和不到位的现象。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一把手”缺乏有效的监督,重事后监督,轻事前、事中监督,重集中监督、轻日常管理。

(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与“三个*”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四个多样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影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因素也不断增加,不仅有内部的,还有外部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而且各方面交错互动,造成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一是理论修养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忙于应酬,出现了“重业务学习,轻理论学习”,“重文凭升级,轻思想提高”。二是宗旨观念淡化。一些干部工作作风漂浮,心情浮躁,群众观念淡薄;有的上进欲望过强、服务意识太弱,主观上怨天尤人,自认为怀才不遇,自我陶醉、感觉良好。三是自律意识不强。有的干部纪律松懈、自以为是、放松自我要求和约束,有的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四是能力水平滞后。与市委提出的在“三个*”建设中干部必须“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要求相差甚远;干部当中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现象突出,特别是缺乏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依法行政的水平较低,处理棘手问题、驾驭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争先意识不强,思想趋于保守,开拓创新不够。

(三)干部队伍的总体结构与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要求不相适应。在每次重大人事调整中,市委都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结构要求,但是干部队伍的总体结构与“四化”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领导干部年龄总体偏高。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8.29岁。其中:46岁以上的452人,占67.06%;36至40岁的45人,占6.68%;35岁以下的15人,仅为2.3%。与省内其他市比较有一定差距:如市直机关单位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正职仅1人(且为团市委书记),而台州为4人,衢州为3人,丽水为2人;35岁以下的副职仅3人(其中2人为团市委副书记),而台州市为9人,衢州为5人,丽水为5人。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偏低,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女干部90人(占13.35%),少数民族干部11人(占1.63%)。二是知识和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仍有52名干部为高中学历,占7.71%;大学以上学历419人,占62.17%,且第一学历为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的为数不多,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领导干部更少,仅60人,占8.9%。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熟悉现代经济管理、城市规划、环保、园林设计、外经贸及法律业务的干部较为紧缺。三是结构性班子能力偏弱。有些按结构要求配备的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能力偏弱,削弱了班子总体功能。

(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干部的考核办法有待改进。古人讲:“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刚实施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考核内容过于笼统,程序多而繁琐,实绩分析难以有效运用,特别是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考核缺乏有效的方法。二是干部培养缺乏目标性和针对性。对干部队伍和人才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规划不够,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干部教育培训缺乏深度和层次性,干部实践锻炼缺乏系统性,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计划性不够。三是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存在备用脱节。一些经长期培养的后备干部备而不用,不仅浪费了后备干部队伍资源和培养成本,也影响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今后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制定新一轮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规划。

规划是先导,是努力目标和方向。抓紧编制《2007-2*1年*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对于加强新时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规划》要注意近期、中期与远期结合。要通过对现有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状况的分析,预测今后五至十年我市对领导人才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人才培养方向和年度目标。通过五年努力,使我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和专业结构以及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更趋合理;领导班子更加团结、和谐、富有活力。为此,要求到2*1年,县(处)级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要达到7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5%;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应配备2名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干部;市直机关部门配备1名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干部。年龄上,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要保持50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40岁以下的干部要各有2名,其中35岁以下的干部至少各有1名;县(市)区党政正职中,要有1-2名35岁左右的干部。市直机关部门领导班子要保持50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各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名,并积极选配35岁左右的领导干部;市直机关部门正职领导干部中应有10%以上的干部在40岁左右。此外,妇女干部要达到领导干部总数的15%;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要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其中要有2个以上县(市、区)的党政班子配备正职女干部;市直机关部门中,50%以上的领导班子应配备女干部。同时,党外干部要达到领导干部总数的10%;少数民族干部要达到领导干部总数的2%,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成员中应当有少数民族干部,市直机关部门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

据统计分析,到2*1年,我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将有256人年龄到杠(其中妇女干部33人,党外干部25人,少数民族干部3人),约占领导干部总数的37.98%。为此,要结合这次换届,按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目标要求,及早考虑,对后备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以便能够及时地、平稳地接好班,而不会对正常的工作秩序产生较大影响。

(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灵魂,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重大课题。当前,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和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团结、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1、以开展“六观教育”为抓手,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通过开展“六观教育”活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群众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以人为本的和谐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地以科学发展为己任,统筹兼顾,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明确“为谁发展”的问题,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上,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避免急功近利。坚持正确的权力观,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用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服务,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引导干部树立知荣辱的社会道德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观,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和谐理念,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六观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2、强化理论学习,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要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水平的关键环节,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组织干部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战略思想。要完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心组织好每次理论中心组学习,做到每次学习有主题、有专题辅导、有重点发言,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问题。要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踏实苦干,又要扎实苦学,科学地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功夫下在学习上,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要健全完善县(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学习自觉性和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实际水平作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3、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着力转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作风。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提倡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高度,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提倡忠诚磊落,廉洁自律。引导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操,时刻注意克勤克俭,以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保持清正廉洁,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社会、带动群众。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深入农村、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面临的困难。

(三)以和谐顺畅为目标,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各级领导班子要把握方向、整合力量、团结和谐、步调一致,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和领导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领导制度和政治纪律,所有党员干部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遵照执行,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确保政令畅通。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委(党组)工作中的具体化,就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十六字方针既有原则和纪律,又有方法和程序。要强化民主集中制教育,提倡“群言堂”,坚决反对“一言堂”,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要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严肃组织纪律,增进班子团结。“一把手”要按照“坚持原则、把握全局、团结同志、加强修养”的要求,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维护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权威,带头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成为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要协调各方,敢于集中、善于集中,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步调一致地做好工作。班子其它成员也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处理各种矛盾,积极支持和配合“一把手”搞好工作,在讨论问题时,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建议,以求决策更加科学有效。要努力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倡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班子中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的良好环境,使民主生活会真正成为班子成员增进沟通和了解,促进团结,形成合力的重要载体。要建立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制度,让谈心交心活动成为加强班子之间和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有效手段,努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提醒,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良好局面,使领导班子更加和谐、更加顺畅,以班子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领导班子内部既要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又要分工负责。凡涉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要工作的布置,干部的任免、调动、处理,群众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规定应由集体决定的问题,都必须集体讨论,决定问题要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得个人专断。要按照党内分工和政府分工相统一的原则,落实好分工负责制,避免多头领导和出现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每位领导干部要按照分工要求,注重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搞好协调指导,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把手”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办事公道,把握全局,注意协调发挥副职的作用,支持副职的工作;副职则应明确角色定位,摆正位置,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当好正职的参谋助手,从而使领导班子成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有机整体。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这次换届之后,市县及乡镇党委班子要减少副书记职数,同时适当增加政府班子成员与党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因此,要研究探索建立更好发挥常委会、全委会作用,合理分工负责的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班子运作更加和谐、顺畅、高效。

3、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要紧紧围绕提高执政的效能,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当代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成果,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全局意识和跨越意识,切实解决一些干部安于现状、盲目排外、视野狭窄的问题,增强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拓宽干部教育培训渠道,建立开放型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继续鼓励支持优秀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批40岁以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较好外语基础的中青年干部到境外、国外培训,培养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制定领导干部挂职锻炼5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继续以干部挂职为平台加强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根据岗位需要和干部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上挂、下派和外派工作,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努力使领导干部实现“四个提升”:一是决策能力得到提升,能正确把握发展机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当地实际作出科学决策;二是识别能力得到提升,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明辨是非,分清主次,迅速抓住主要矛盾;三是应变能力得到提升,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动态,及时做出科学的分析预测,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四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善于把上级精神、外地经验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善闯新路,敢为天下先。从而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以和谐的能力处理和谐社会的关系。

(四)以公平正义为导向,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硬起来。

同志深刻指出:掌握住选贤任能的原则和标准,把人选准用好,是一个重大政策问题。选拔一个人,就体现一种政策、一种导向。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用人上就要以公平正义、公道正派为导向,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公论。

1、突出凭实绩评价干部,改进考核方式方法。一要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的基础。制定并实施岗位职责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才能引导和激励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明确任期工作目标和年度重要工作目标及完成任务的措施,把责任落实到人。二要推行政绩公示制度。在换届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时,要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公示,让群众知情、监督,以防止政绩虚假、一绩多用等现象的发生,不断提高干部考核考察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三要运用综合考核手段,防止考核考察失真失实。要设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综合经济发展指标、社会综合发展指标、自然与环境指标等,实现从定性考核为主向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转变,从领导评价为主向领导与群众评价相结合转变,从主观结果型考核向过程型考核与结果型考核并重转变。四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把实绩考核工作贯穿于干部工作的日常管理当中,融合到组织部门干部考核的各项工作中去,与经常性的干部考察工作紧密衔接。要注重换届考核与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结合,建立组织部门和审计、统计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运用审计、统计结果,发挥审计、统计等部门在干部考核考察方面的独特作用。要拓宽考核渠道,尝试通过参加民主生活会、定期走访单位、阶段性工作考核、干部约谈,以及建立“干部情况动态台帐”、“干部实绩档案”等等,及时了解掌握领导干部的动态。要探索引进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开发干部综合能力素质测试软件,建立“*市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素质考评系统”,真正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让群众说话,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硬起来。

2、突出凭实绩使用干部,大力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一个地方的发展,尤其需要那些解放思想敢干的人、心系群众愿干的人、脚踏实地实干的人、学以致用会干的人、深入基层苦干的人。要运用良好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那些善于在问题面前突破重围的人、勇于在困难面前冲锋陷阵的人、敢于在危险面前不畏不缩的人、擅于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攻得下来的人。选拔任用干部,就要追求“为人、为政、为事”三者的统一,注重提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具体来讲,要倡导选拔使用一心为人民,一门心思干事业,不“东跑西走”的人;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扑下身子抓落实,不是只说不干的人;高标准、严要求,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工作不拖拉的人;认真负责,干不好工作睡不好觉、敢于承担责任,不回避矛盾的人;坚持原则,组织纪律性强,不搞自由主义的人;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胸怀坦荡,平等待人,搞“五湖四海”,不打“小算盘”的人;善于思考,能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工作上有思路,不是操作缺办法的人;坚决执行上级指示,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简单照搬的人。要改进选拔方式方法,既要选拔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表现突出的干部,也要选拔在定期民主推荐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同时,要逐步实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学习借鉴国外在人才培养、使用和人才资源开发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其他高层次人才。

3、突出凭实绩辨别干部,拓宽干部“下”的渠道。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是实现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要求。能上,就要能下;能下,才能上。要引进激励机制,以干部“能下”,来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要采取有效措施,让犯错误的下,混日子的下,群众不公认的下,不称职的下。一要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的成果。对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达不到一定比例、经组织考核确属不称职的干部,要坚决下。二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正确区分领导责任的机制,对确属领导干部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一律下。三要严明组织纪律。对诫勉期满而存在的突出问题无明显改进,或诫勉期间出现新的问题的;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明显偏差,或违抗上级命令,后果比较严重的;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职位的;对拒不服从组织安排,长期不在工作岗位的,也要坚决下。四是探索建立末位淘汰制。在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排队,排出名次,在届中、届末考核和连续两年年度考核排在末位的,要视情况予以调整。另外,还要健全完善干部任期制、试用期制,进一步疏通“下”的渠道。

4、突出以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今年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完成后,原有市管后备干部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必须开展新一轮后备干部选拔工作。根据以往经验,领导干部后备人选上岗率与实际存量不宜低于1:2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今后5年,我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总量应保持在500名左右。市管后备干部队伍应以35岁至40岁的干部为主体,35岁以下的不少于30%,其中30岁以下的不少于10%;女干部应不少于20%,党外干部应不少于10%;一般应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要采取切实措施,打破干部的地域、部门和身份的限制,建立广泛的人才储备。要按照管现职干部和管后备干部相统一的原则,集中掌握,定期考察,动态管理,统一调配。要改进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充分运用定期民主推荐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成果,条件成熟时,可尝试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引入激励机制,及时淘汰不适合的人选。要根据后备干部的不同经历、特长、气质、潜能及不足等素质状况,制订计划,分类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干部,要有计划地进行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承担艰巨任务的锻炼。对那些基本素质好,实绩突出,有培养前途,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要敢于放到重要岗位上使用。尤其对那些发展潜力较大而又急需的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看准后实行定人定向培养,采取“小步快跑”的做法,使其提前走上领导岗位。要实施“精兵工程”。今后五年,要择优确定100名左右的年轻后备干部作为“精兵工程”培养对象,重点制定培养目标,分级落实培养措施,实施跟踪培养,促使快速成长。

(五)完善监督制度,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在用人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要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1、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坚持从严管理,实行有效监督,严格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引导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充分认识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认清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增强党性锻炼,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的表率。在用人问题上,要注重从源头上把关,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要继续推行市、县(市、区)党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初始提名权制度和干部任免票决制度,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提名和任免环节的规范化、民主化,合理制约和监督“一把手”的用人权,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质量,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2、严肃干部人事纪律。认真抓好《关于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及《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重点防止和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突击提拔干部、“拉票贿选”等问题以及干部“带病提拔”现象,切实防止和杜绝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要加大对举报反映问题的调查核实力度,发挥举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监督作用。对反映领导干部和选人用人的问题,经调查属实的,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出现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要及时谈话、告诫提醒。对凡是一门心思经营自己,因不好好工作,导致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问题而影响大局的人;凡是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问题又拖着不解决造成大局被动的人;凡是“东跑西走”,伸手跑官要官的人等,都不能提拔。

3、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度,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制定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暂行办法》,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行为,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同时,要完善、落实干部署名推荐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责任制。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失职渎职、违反规定,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要根据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