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事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6 04:43:00

税收管事制调研报告

新征管模式的实行,使税收征管工作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征管查三分离的顺利推进,为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税收管理工作过分强调管事而忽视管户,产生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情况,使税收管理水平与依法治税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当前税收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信息落后,造成漏征漏管现象严重。新的征管模式以取消专管员制度为其主要特点,但在向管事制转换过程中,管事并未能真正落实到位。随着征管面越来越广,征管户数日益增多,管理事项也不断增加。目前信息资源尚未在政府各部门完全实行共享,推行管事不管户的征管模式后,税务部门与纳税人的联系就大大减少,对辖区内纳税人开业、停业以及走逃情况及其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有的企业发生变更事项不能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导致信息不准;有的企业几年不进行换证、年检,但仍在继续生产经营;有的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但没有及时下户进行税收清理;甚至有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加工企业,既不办理营业执照,又不办理税务登记,连续生产经营多年,也未被发现。由于管理信息的滞后,又缺乏一对一的税企联系,造成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

2、管理职能不明确,造成税源不清。税源管理作为全部税收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税源的规模和分布情况,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经营情况、经营方式、核算方式和税源变化,征管工作势必会出现极大的盲目性。现行征管模式是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收管理,而计算机的运用是以信息准确、全面为基础的。而在“保姆式”的管理取消后,由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计算机网络依托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并且网络系统要求数据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统计查询功能的多样性目前均未能达到征管工作的要求。而税务责任区的管理人员,由于管理职能没有明确,管理人员往往采用坐、等、靠的方式进行管理,完全通过征收部门传递过来的资料进行催报催缴。责任区人员手中无任何企业资料,对税源分布情况缺乏了解,更谈不上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进行指标分析和发现异常问题。管理工作往往缺乏主动性。再加上经济结构、经济组织、交易方式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税务机关仅仅靠征管系统产生的数据来分析、预测,难以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纳税人的相关信息,难以准确掌握税源结构的真实状况,更不要说实施有效的监控。

3、管理方式不到位,造成申报不实。在广大农村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活动不规范,税法遵从度偏低。实行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集中征收以来,征收服务厅作为办理纳税事宜的主要阵地,所有的纳税人都到服务厅来办税。征收部门平时不接触企业,无法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坐等纳税人上门来申报纳税。申报前的数据审核,只能就表审表,就事论事,再加上时间上不允许,简单的审核后,又必须忙于将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录入计算机,而后又忙于将纳税申报的税款收缴入库。征收部门手中有资料但来不及审核,责任区人员有时间但苦于手头无资料,结果造成税务部门在对纳税人管理环节上出现“空白”地带。在纳税人的素质远未达到征管新模式对纳税人的要求情况下,管理上的空白,势必导致申报不实,造成纳税申报质量不高,零、负申报过多。

为了能真正把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起来,税务责任区作为税务部门与纳税人联系的主要前沿阵地,应尽快健全其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并建立对责任区的考核监督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责任区为核心的征管体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漏征漏管户,解决申报不实问题,达到对纳税人多方位、连续性的动态监控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对税收责任区的建设和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责任区职能,强化对纳税人和税源税基的日常管理。针对目前责任区人员的主要工作仅局限于催报催缴的现状,切实有效地改变责任区工作被动应付的局面,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转变工作观念,应尽快在原有责任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区的管理职能,并授予责任区相应的管理权限,使其能主动参与税收管理。只有通过管理部门的调查、了解、收集信息,才能使税源监控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及时掌握辖区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真正做到降低税收管理成本,优化税收征管效率的目的。具体管理职能应包括对辖区内纳税人的户籍管理、税源调查和分析、了解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变动情况、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和个体户税款评定和定额调整的调查核实工作等多个方面,解决税务机关对企业信息、动态变化不了解的问题,监督纳税人不断提高申报质量,解决非正常申报的问题,从而实现对税源进行有效的事前监控。

2、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实现责任区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为了能及时掌握辖区内纳税人的动态,尽快健全协税护税网络,责任区人员应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协调作战,群体联动,形成合力。在与工商定期联系的基础上,责任区管理人员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务必做到勤跑、多问、细察,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辖区内纳税人的信息。紧紧依靠协税护税网络,加强与个体劳协、乡镇企业管理站的横向联系,全面了解辖区内所有工业、商业以及个体户的开办、经营情况。同时还要应尽早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国税局域网延伸至各责任管理区,使责任区人员能随时通过征管系统查询企业纳税信息,及时了解纳税申报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工作,有效防止税收的流失。税源管理上,进一步强化与工商、公安、街道办事处的协作,尽量避免漏征漏管出现;在纳税申报和税款入库上,要继续强化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协作,确保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在协税护税上,进一步健全举报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增强纳税人的税收法制意识,形成依法诚信纳税的氛围。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责任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责任区管理是税务部门联系纳税人的一个重要途径,提高征管工作的水平,优化纳税服务质量,是责任区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由于责任区管理内容繁多,因此对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责任区管理员不再是只处理单一的业务工作,而要求掌握所有的管理业务。作为责任区的管理人员,既要加强税收政策、业务技能方面的学习,又要加强对财务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不断进行自身的业务知识的更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本领。否则,责任区管理人员就不能很好地胜任日常的税收管理工作。税收管理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税收服务过程,责任区人员有义务对企业进行税法宣传,有义务为纳税人的电子报税和防伪税控发票开票等提供技术帮助和业务指导,同时还要能为纳税人辅导有关税收业务操作、财务会计处理等,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督促企业如实记帐。并应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促产增收,真正体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原则。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善于通过企业财务指标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纳税人的错误和异常申报问题,给予提醒服务,避免企业会计因业务不熟悉而产生的差错,减轻企业的不必要的负担。通过责任区“税务门诊”式的管理服务,既能了解税源动态变化,提高税务征管的质量,又可优化税务服务的质量,融洽税企关系。

4、建立考核监督机制,把责任区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应结合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的实际,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税务责任区管理办法,既便于操作,又便于监督。在明确税收责任区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制订相应的岗位责任量化考核制度。可从征管质量考核的“七率”方面对责任区人员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考评相结合,促使责任区人员有创造性地开展税收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达到强化监督、奖优罚劣、提高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