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23 04:41:00

农业科技发展调研报告

总书记在**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近年来,我市的农业科技工作围绕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技术,在加速科技创新,推进都市农业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我国将进入以工补农的新的历史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推进农产品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先导作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创造长效机制,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全市都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对农业与农村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星火产业培育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全市共安排各类市级农业科技项目168项,下达市级农业科技经费2600万元;共争取部级项目61项、省级项目122项。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近百项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的科技成果,获得50余项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科技投入的较大增长,为解决农业生产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提供了经费保障。

1.项目实施重点突出,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扶持“三农”的有关政策,突出都市农业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推动科教兴农,加速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是对都市农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推行重大项目招标制,通过重大招标项目争取更多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二是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专项,提高农业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建设,每年支持200万元以上;三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四是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加强产学研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近几年市本级农业重点项目资助金额占全部农业科技项目总经费的比例达2/3以上。

**-2004年杭州市科技项目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年度重大重点一般园区配套培训中心小计总经费比例

2001——167182————25——374172321.71%

2002200130172——14025——667258225.83%

2003150115178300——2520788230634.17%

200475170206225——2570771282527.79%

合计4255827385251401009026009436

注:总经费是指三项经费用于科技计划项目部分的总额

2.联合攻关,解决都市农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的机制基本形成。

共争取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十五攻关项目3项、省重大重点项目21项、科研项目34项。突出了重点,集成了资金,充分调动了各行业的积极性,整合了全市的科技资源,逐步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热点难点问题。

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调查研究,主动设计项目,力求集成资源,引导有关单位和科技人员研究开发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市科技局与市农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茶叶生产全程安全操作规范与控制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市科技局联合市农办、市质监局对“杭州市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应用”等难题进行招标,有效地整合了科技资源,集成优势、重点支持,解决好都市农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

(二)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效果明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1.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初具规模。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地,为推动杭州市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进程,我市出台了《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杭州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我市已有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确定了第一批9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市科技局5年内将安排1000万科技经费,重点扶持园区和龙头企业的高技术开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新产品开发和难题攻关科研。同时要求各级农业发展基金、财政支农资金以及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根据确定的项目,优先向科技园区建设倾斜。通过一年多的实施,2003年各农业科技园区共创产值9.79亿元,利税1.42亿元,创汇1200万美元,建立基地8.67万亩,联合农户1.76万户,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大促进我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取得了较好效果。

近年来,农业科技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推广应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2004年来我市共争取到国家、省农业成果转化项目35项,共争取各级转化资金1115万元,其中国家农转化资金690万元、省农转化资金425万元。据**年-2003年部级、省级农业成果转化27个项目(已去除重复项目)统计,至2004年末共实现新增产值5.36亿元,新增利税6477万元,增加农民就业达92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4年杭州市争取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表

单位:万元

年份国家省共计

项目数金额项目数金额项目数金额

**84301515023580

20021504555105

20032110811010220

2004110061107210

合计1269033425451115

3.对建立新型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把科研机构、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型企业和科技示范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开发研究到示范推广,到产业化;从科研机构到企业,到农户,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体系和网络;整合现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资源,建立农业专家系统,形成以“杭州龙网”为龙头的市、县、乡、村四级都市农业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下一步计划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加强对杭州农村科技信息网的建设。充分利用在杭的高校院所和民营企业,与杭州市农科院和有关农业科技园区一起探索建立农业孵化器、农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组织,促进科技成果的吸收、转化和高科技企业的培育。目前,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杭州市余杭区高新农业示范中心成为首个市级农业孵化器,首期入孵农业科技企业超过10个。

(三)通过星火计划和科技培训实施,提高农民收入和科技知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星火计划实施作用明显。

我们通过星火项目的实施,提升星火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星火特色产业建设来培育星火密集区的发展。四年来杭州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172项(其中部级44项、省级44项),共实现新增产值78.24亿元,新增利税9.85亿元,创节汇1.78亿美元。

**-2004年杭州市实施星火计划统计表

年度项目数新增产值

亿元新增利税

亿元创节汇

(万美元)

总项目部级省级市级

**160822813.131.282770

20021291641017.211.983438

200316310104020.87.2.545531

20041891082627.034.056079

合计64144448478.249.8517818

2.科技农业龙头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围绕杭州市都市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市农办、市财政局等单位共同出台了《杭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认定办法》,在全市近150家农业龙头企业中选择确定了10家市级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以这10个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为首,安排了种子种苗等一批项目,重点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建设,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农户—农户连基地的产业经营模式。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培育,加快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我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3.星火培训成效明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初具雏型。

根据进入WTO的新形势下杭州发展都市农业的新要求,主动服务,四年来安排市级星火培训142项,安排经费100万元,科技部门与农业部门、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一起重点抓好农业标准化技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块状特色经济和菜篮子工程配套高产技术的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培训内容,提高了培训质量,四年累计培训各类星火人才46.84万人次。切实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们重点对淳安县农民科技培训进行了支持,围绕淳安县茶、桑、果、畜牧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和水产养殖、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药材、高山蔬菜等五大特色产业重点,积极开展培训,结合星火学校的建设,以千岛湖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创建县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4.科技扶贫措施落实,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致富成效显著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一轮帮扶计划,确立了以乡带村、长短结合的脱贫思路,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开展实实在在的服务。我局共下达科技扶贫近30项,落实扶贫款210万元,帮扶村人均增加收入超千元,超额完成了市委下达的结对帮扶指标,其中村集体集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元,超过考核指标的50%。在实施帮扶项目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加强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一是加强联合,与大专院校、农业科技部门的专家联手,帮助建立优质茶、翠冠梨和高山蔬菜基地,结合实际提出适合的品种和项目,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送技下乡,把培训放在田间地头,与专家一起到村里对栽培技术、病害防治和收割加工技术,进行技术辅导,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选派有发展积极性的人员到市农科院参加食用菌种植培训的同时,积极组织杭州市农科院菌种站下基层,开展实地指导。四是积极开展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帮助乡镇发展当地有特色的农业产业。

二、发展都市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从整个农业投入来看,达不到《农业法》规定的增长幅度。《农业法》中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市级财政**年、2002年、2003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3.7%、11.8%和21.3%,而同期市级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分别只增长了20.2%、17.4%和16.6%,除2002年外,**年和2003年都没有达到同期财政增长幅度。同时农业科研投入也亟需进一步加强。省市二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省委[2004]1号文件和市委[2004]12号文件,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确指出:各地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比例必须达到三分之一。虽然近几年在农业科技投入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至2004年市级用于农业科技的经费占年度科技项目经费总额分别为21.71%、25.83%、34.17%和27.79%,但整个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比例离省委〔2004〕1号文件和市委〔2004〕12号文件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经营规模需进一步加强。

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为数众多,但在行业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偏少,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全市以农产品为原料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中,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只占7.5%,90%以上为小型企业。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存在着技术源不足,能立刻转化的成果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所脱节等问题。二是企业开发的产品档次不高、加工程度不深,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加工企业中处于行业龙头老大的企业不多,难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四是企业组织化程度低,加工能力弱,竞争处于无序状态。许多出口加工企业仅仅充当国外公司的原料车间,农产品经过简单的洗涤、包装即销售到国外。国际市场狭窄。我市有些出口加工企业出口渠道过于单一,出口的国家只有1-2个,一旦遇到进口国的绿色壁垒或其他原因而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巨大损失。品牌意识不强。许多产品在打入国际市场时借用其他公司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三)农技推广主体单一、运行机制不灵活,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不相符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相关机构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难以配套推广,科研单位最新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或最新研制成功的动物疫苗等,往往由于受到专营或管理限制,不能很快传递到急需的广大农民手中。二是技术推广与农民需求脱节。对于生产实践中急需的名特优稀新品种、新技术缺乏推广的动力。三是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年全市农业技术人员1652人,到2003年技术人员是1378人,人员减少274人,其中中高级人员减少26人。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农技推广人员收入增长缓慢、队伍不稳定,“线断、网破、人散”现象仍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县、乡,进一步加深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弊端,与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符。

(四)科技创新服务组织欠缺,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滞后

一是缺少科技创新服务组织。在现行涉农管理体制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组织部门间权责不对等,技术中介欠缺。实践中,有关涉农服务部门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等,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同时,鉴于农业科技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以及营销对象是低收入的农民群体的现实,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明显欠缺,降低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滞后。面对入世新形势,农产品加工企业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而我市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没有跟上,企业须自购检测设备,加大了企业成本,而且设备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由于多种原因,现有的农业科研单位及农技推广部门与企业的关系不够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要开拓市场,又要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服务、信息指导,由于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难以大规模地为千家万户提供这类服务。四是农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业信息特别是农产品市场信息需求强烈,而我市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提供的信息还不够多,不够及时,不能满足农业龙头企业对信息的需求。

(五)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分散经营模式导致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不足

一是文化素质低使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知、接受和应用能力差,多数农民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都较薄弱,认识不到科技的巨大作用,缺乏运用新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文化素质低降低了农民对先进技术的利用效率。加之许多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农民已转向非农经营或进城务工,留乡务农的则多为老弱妇孺,进一步制约了农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学习、采纳与运用。三是对实用技能需求消极。据了解,75%的近郊农民对实用技能需求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对实用技能需求存在消极的心理。这些方面直接表现出我市农民素质尚不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不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三、加强发挥科技在以工补农作用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注重农业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

1.加强领导,突出农业科技的重要性。

加强领导,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以工促农,以城补乡的实施作为杭州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的工作重点,各市、县(市)党委政府把它作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在研究农业科技发展思路时,把促进以工促农,发展高科技农业作为发展重点,在安排农业科技经费时,重点扶持以工促农方面都市型高科技农业共性关键技术项目。

2.组织保障,建立高效、协调管理和运作体系。

建立由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组成的都市农业科技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以工促农,以城补乡工作的联合,定期交流实施情况,对实施方案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进行协商、协同作战。充分发挥科技、农业、林业、计划、外经、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的优势,综合集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以工促农,以城补乡工作的发展。

3.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建设科技强市将实施“十大科技专项”,其中“农业和农村发展科技创新专项”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将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点,在农业高技术、传统农业技术升级、食品安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村现代化、农村及城镇生态环境等等方面加强原始创新和科技攻关,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4.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有条件的地区要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特点,制定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启动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刚起步且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科技企业,促成一批农业科技产品开发企业和集团公司形成;通过金融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农业科技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等,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二)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引导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1.加大力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一是要根据省委一号文件的要求,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比例必须达到三分之一,通过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专项、科技合作项目和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有效整合,加强产学研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尽快在市财政的支持下,设立“杭州市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那些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支持,由变被动配套为主动培育。择优扶持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培育一批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创建一批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配套国家、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争取部省的更大的投入。

2.政府引导,形成多元农业科技投入新格局。

抓紧研究并建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的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企业运作”的多元化投资的新格局。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确保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政府投入要采取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等形式,通过扶持农业科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府资金重点用于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创新等公益性和基础性方面的投入。环杭州湾地区,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大力鼓励工商企业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发展农业科技事业,尤其鼓励投资那些产权主体明确、易进入市场且可形成产业化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支持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鼓励风险投资等机构对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投资。

3.积极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挥科技在农业工作中的支撑作用。

各区县(市)科技行政部门根据省市对以工促农,以城补乡工作的要求,推出一批有利于农业科技产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项目,向社会招标,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科技力量,让最有能力、最适宜的单位和课题组来承担科技项目研究、开发。一是突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要紧紧围绕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项目主动设计,重点开展种子种苗工程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与标准化技术、农产品保鲜、贮运和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设施农业和农村生态建设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二是整合资源,联合作战。对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采取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形式,与市有关部门、县市区科技行政部门联合招标,或与企业联合招标,努力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协同作战,强化农科教结合力度,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技术要素,实现我市农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三)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提高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实现加工促农

1.扶优扶强,提高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加工企业通过充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使农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更多利润,得到更多的收益。一是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的过渡期内,积极推动这些企业与国际同类一流企业“对标”,要以技术支持作为发展龙头企业的切入点,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引进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同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加工业,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二是继续加大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完善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地把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逐步培育出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包括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综合化全方位服务,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常、健康发展。

2.建立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示范体系。

发挥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外向型都市型高科技农业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充分依托园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的路子。目前各市已建成的园区中,有不少园区已基本符合上述条件,形成了现代农业的雏型,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以项目为抓手,加强项目实施的中期管理,通过实施好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龙头企业项目,把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转为名牌产品和经济优势,树立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示范样板,同时以科技型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形成一批优秀的农业专家队伍,加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研、营销、管理人才,为农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人才保障。带动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把示范园区建成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中心、农业新设施的试验中心、农业现代信息的传播中心、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中心,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样板。

3.建设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升特色乡镇工业功能区科技水平。

为进一步完善工业功能区功能,集成科技资源要素,促进区域行业科技进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夯实科技合作平台,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发挥科技引导技术创新作用,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我市将支持创建特色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升特色乡镇工业功能区科技水平,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将由特色乡镇工业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商会)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对特色乡镇工业功能区中的企业研制行业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应用高新技术对行业的传统工艺进行改造,组织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同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实行开放式科技服务。形成和逐步完善以中心为特色,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向行业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四)整合各种支持载体,集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创业促农

1.加快都市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都市型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两手抓,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通过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自然科学基金等多种途径,加速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以科技型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开发经营。充分发挥民营农业科技企业的作用,并积极鼓励他们创办民营的农业科研所、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咨询和中介服务实体,使他们在农技推广中发挥更大作用,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速培育农业技术创新“孵化器”。引入市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走企业运作、风险投资和股份合作的路子,加强杭州市农科院建设,发挥其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中的粘合剂作用,使之成为农业科技产业化开发基地和培育科技兴农业企业的“孵化器”。三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与高等教育、科研单位联办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科技研究开发中心,成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主体,并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或高科技农业企业。

2.加快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围绕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业中心,为引进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及产品,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提供科技服务,示范引领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带动市县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示范。二是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培育建设茶叶、毛竹、特色果业、蔬菜、水产、畜禽、奶牛、林木种苗、园艺花卉、蚕桑、木材加工利用等一批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千家万户的农民和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提升我省特色农业块状经济的科技水平,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三是以推进特色块状经济和乡(镇)村工业专业小区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为重点,在国家和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示范县(市)、乡镇内创建一批星火技术服务中心。择优扶持省级乡(镇)村工业专业小区建立星火技术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星火技术服务体系,把一批乡(镇)村工业小区建设成为星火技术产业集聚区。四是积极引导组建农村专业技术示范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指导农民特别是农业专业户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创立品牌,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五是加快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整合相关涉农网络和数据库、专家库,实现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农产品市场信息沟通等提供技术服务平台。

3.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科技推广转化体系。

外向型都市型农业高科技的开发目的在于转化和推广,促进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现有的按乡镇区划设置的、行政化、综合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外向型、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要以增强服务功能为核心,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化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为主;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以生产为主转化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起抓;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化为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在服务方式上,由原来的印发科技资料、开发经营服务为主转化为树典型、办样板、抓培训服务;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服务应作为一个产业来办,凡是能够面向市场的农技推广服务项目,都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实行有偿服务,并主要由市场化运作的农技推广服务实体来承担,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项目,由政府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来承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建设科技示范户能力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以整合资源与创新机制为突破口,通过政府组织推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形成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农业科技网络。

(五)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提高农业致富能力

1.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加速培训一批农业专业人才,造就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增强农民吸收、应用、转化科技成果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等教学与培训资源,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根据外向型都市型高科技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地方性培训教材。当前农民科技教育的重点主要有:一是种养大户、购销大户、服务大户与科技示范户,通过适用专业技术与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二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劳动力,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学历提高相结合的“双证”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三是村级基层干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旨在培养促进区域特色农业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四是实施对农业高级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经理人、农村经纪人等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与创新办班形式,注重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开展“订单式”培训、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遵循农村教育的特点,试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学改革,鼓励学员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探索符合教育规律与农村实际的办学和管理模式。

2.发挥科技扶贫优势,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一是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设计好致富项目,在扶贫项目的确定中,与农民增收连接紧密的优先考虑,从提高素质、改善观念、增强造血功能等方面入手,针对偏远地区群众行路难、销售难、发展难的三难问题,对一些技术含量低、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优先立项,大力支持致富领头人,作出示范,带动群众。二是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帮助乡镇发展当地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共同带动和推进贫困地区的农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三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培训是快速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扶贫先扶智”的重要体现。在实施帮扶项目的同时,还将采用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农业科技部门的专家联手,围绕当地特色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企业操作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在二、三产业中的创业能力,帮助农民进入企业和农业园区工作,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转移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