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区经济发展分析思考

时间:2022-10-16 06:04:00

大市区经济发展分析思考

**区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对推动**实现“两个率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区发展”的战略决策,这是立足**市情,缩小与周边地区差距的现实选择。

**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7.8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14.4%,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8.3%,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8.82亿元、147.9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30.9%、31.7%,比上年上升了0.1、0.8个百分点。市直对**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3%,盐都区贡献率为35.8%,亭湖区贡献率为21.9%,鼎足互补态势基本形成。

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6亿元,增长35.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为39.1%,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40亿元,增长20%,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为3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287.92亿元,增长28.7%,占全市的比重为32%。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4亿美元,增长44.6%,占全市的比重为29.6%。出口总额为6.85亿美元,增长30.4%,占全市的比重为48.2%。

一、**区与苏北四市的比较分析

1、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的比较。

**年,**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在苏北地区最低,分别低于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22.5、34、15.4、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低于四市26.3、34.6、18.6、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低于四市24、34.5、17.9、9.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低于四市6.9、40.6、5.6、5.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低于四市21.3、35.3、17.3、1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低于四市23、34.6、31.4、12.2个百分点。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低于徐、淮、宿三市54、63.3、57.9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占**的比重分别低于四市17.5、32.6、37.7、26.5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比较情况看,苏北五市淮安**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最高,其次是徐州、连云港、宿迁,**最低。

2、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长速度的比较。

徐州GDP总量较大,宿迁增速较快。**年,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区分别实现GDP852.73亿元、476.56亿元、387.8亿元、268.9亿元、187.29亿元,**仅占徐州的45.5%,占淮安的81.4%,分别高于连云港、宿迁118.9亿元、200.51亿元。宿迁**区GDP增幅高达16%,分别高于**、徐州、淮安、连云港1.6、0.9、1.1、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较快。**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7.95亿元,占徐州的43.9%,占淮安的83.9%,分别高于连云港、宿迁36.85亿元、76.55亿元;我市**区增长速度为17.2%,分别高于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2.1、1.6、3.6、0.7个百分点。淮安投资规模较大、增速较快。淮安、徐州**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42.91亿元、373.41亿元,分别是**的1.53倍和1.3倍。**高于连云港、宿迁67.86亿元、118亿元。淮安增速为57.2%,高于宿迁21.2个百分点,高于**、徐州、连云港28.5个百分点以上。宿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较快。**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6亿元,占徐州的42.2%,占淮安的67%,比连云港低1.92亿元,高于宿迁9.32亿元;宿迁的增长速度高达66.8%,遥遥领先于其他市27个百分点以上。宿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宿迁**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2%,高于我市10.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徐州、淮安、连云港16.5、11.7、12.7个百分点。徐州注册外资实际到帐总量较大、增速较快。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区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分别为3.7亿美元、3.47亿美元、2.66亿美元、2.4亿美元、0.64亿美元,分别增长175.8%、83.3%、167.4%、44.6%、115.5%,徐州总量较大,增速较快。从以上数据比较情况看,苏北五市**区总量指标除淮安投资较高外,其它指标徐州一路领先,我市低于徐州、淮安,略高于连云港、宿迁。从增长速度看,**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淮安投资增速较快,徐州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增长较快,其他指标宿迁遥遥领先。

3、全市**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剖析。

(1)历史沿革。**市是在1983年撤销原**县设立**市郊区,划出**的城关镇**镇基础上建立的**市市区,时年市区人口12.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91亿元,财政收入5473万元,市区建成区面积只有9.2平方公里。**总面积虽在全省第一,但**区面积不大,**区所辖的行政区个数较少,县(市)的个数较多。

(2)市直经济发展滞后。近几年来,**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一直在50家左右,**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增加到2844家,而市直仅有43家。去年除1月份市直工业增加值增长32.6%外,2至6月份出现负增长,7和8月略有回升,9月份至今又开始出现负增长。1-11月份,市直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1亿元,同比下降1.9%,直接拖累全市增幅。市直工业企业增速下降,主要原因是占到市直工业产值一半以上的东风悦达起亚效益不佳所致,该企业1-11月份累计完成产值87.2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2%;上交税金同比下降42.4%。江动这一传统骨干企业,有13.8%的开票销售增幅和230%以上的利润增幅,却不能形成入库税金,也对市直工业运行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全市经济弱,弱在**区;**区经济弱,弱在市直;市直经济弱,弱在工业企业。**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于苏北四市较好,挤压了一部分**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3)体制机制。一是行政区划上,**的盐都、亭湖、市开发区在市区范围内没有明显的行政界线,特别是盐都、亭湖两区相互交错,企业分布与行政区划不一致,事权财权、收入级次归属无法准确界定。二是财政体制上,我市现行市对区财税管理体制是继中央对地方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参照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办法确立的。主要是按企业产权和投资主体的行政隶属关系来确定税收归属,市属企业税收划归市本级财政,区属企业税收划归区级财政,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按照租用厂房隶属关系或市场投资主体确定入库级次,年终财力结算参照省对市县办法执行,部分个案进行单独结算。随着市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老企业退城进区步伐加快,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税收级次、实行分级管理的财税体制带来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容易造成收入相互交叉。

三、加快**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当前,**区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我们要以强大的工业和配套的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始终坚持以工兴市为第一方略,以现代服务业为第一推动力,全面提升**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增强**区对全市经济的带动辐射能力。

1、强化“**区”意识,加快“**区”发展。

加快**区发展要坚持把工业作为第一方略,把服务业作为第一支撑,促进工业、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要加强对盐都、亭湖和市经济开发区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尽快形成促进市区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激励办法。盐都、亭湖和市经济开发区要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自觉置身于**区之中,自觉服从**区全局规划和总体布局,自觉担负起发展责任。市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以促进“**区”经济发展为己任,创新工作方法,全方位支持**区工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市区各重点企业要突出项目和重组,积极寻求高层次合作伙伴,主动挂大靠强,增强自身加快发展能力。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目前,我市**区面临着加快工业化进程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双重压力。(1)大力发展壮大面向未来的主导产业。(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3)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可利用再生资源和实行清洁生产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演进生态化。

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制约**区服务业发展的原因看,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以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为契机,面向物质生产和居民消费,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区城市化进程。(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推进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着力培育建设一批销地市场、专业特色市场。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网上销售、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建立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构造多层次、货畅其流、快捷便利、经济合理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积极稳妥地发展金融保险业,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努力扩大贷款规模,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律师、会计师、仲裁、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2)积极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应积极稳妥地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继续抓好廉租房建设,做好空置商品房的销售和转化工作,加快住房二级市场建设,促进已售公房和商品房上市流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区服务,加强住宅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优先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家政、养老、幼托、保健、物业管理等服务。大力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倍增计划,充分发挥我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形象,重点突破丹顶鹤、麋鹿保护区生态旅游带的建设,积极发展商务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

4、继续巩固第一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1)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之路。**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集约化与产业化。在现阶段条件下,扩大农业投入、稳定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农业的产业化开发。农村可以通过土地自愿转包、土地入股等方式实行土地经营的集约化。(2)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区应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绿色消费需求和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优化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农业,培育特色鲜明的规模基地和优势产品,有效带动农民增收。(3)按照差异竞争要求为长三角地区服务。加快农业融入长三角,形成以城市消费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动寻求合作机遇,主动拓展市场空间。一是特色错位。根据居民消费需求,找准自己特色,发展精品农业,如大棚蔬菜、小粮食等地方特色产品。开发特色加工品、特色小包装和特色风味产品等。二是资源错位。充分利用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力度,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时间错位。注重农产品上市的季节差和时间差,满足长三角市场农产品供应的连续性。四是空间错位。为避免周边地区农产品的互相挤压和盲目竞争,在空间布局上应有所错位,区域特色上应有所分工。提升**区农业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作者胥传广系**市统计局副局长,高级统计师)